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一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3-01-09 18:22:12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級數學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數學教案(15篇)

一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估一估、量一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學會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培養估測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練習、討論,使學生會使用一定的長度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在頭腦中建立較為準確的長度概念。

  3、為學生營造一個探究學習的環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鍛煉,增強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

  4、在各種游戲中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通過練習、討論,使學生會使用一定的長度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在頭腦中建立較為準確的長度概念。

  教學準備:

  尺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創設情境,實際測量教室的物品

  師:今天,我們到學校新建的這個多媒體教室來上課,你感覺怎么樣呀

  師:這里的課桌、黑板、講臺的長、寬、高都和我們教室里的不一樣,那么,它們到底有多長、多寬、多高呢誰愿意來估計一下

  師:那我們就來量一量吧!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你們可以測量這個教室里的任何一樣東西。先在小組內討論決定你們組要測量什么,再估計一下有多長,然后說說準備怎么測量,最后把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

  (學生分頭測量。)

  師:現在,到了交流匯報的時間了,哪個小組的代表先說

  師:有沒有哪個組測量的也是黑板和他們組測量的結果一樣嗎

  師:能告訴我,這個一米三應該怎么寫嗎能讓我看看你們是怎么記錄的嗎

  (投影儀展示學生練習本上記錄的結果:1m3cm,1m30cm,1、3m)

  師:還有沒有哪個組測量的也是課桌的長

  師:來,把你們組記錄的結果也展示出來好嗎

  (用投影儀展示與上組不同的記錄方法:130cm,1米3)

  師:有這么多種記錄的方法,誰能簡單評價一下嗎

  師:其實,在這幾種表示方法中,除了1m3cm是不正確的,其他的幾種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時候你可以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選擇。

  師:那我們一起再來測量一次,看這扇門究竟是多高!誰能出個主意,怎樣才能看清多出來的是多少厘米我們應該怎么測量

  (師生一起測量。)

  師:看來,你們估計得還比較準確,這扇門的高度是2m10cm。那我站在門的旁邊,請你們估計一下我有多高呢

  師:你真善于觀察,連我剛才測量的動作你都沒有放過。

  師:比較是估測時常用的一種方法,你以媽媽的身高為標準來判斷老師的身高,也是一種好辦法。

  師:剛才,我們在測量的時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軟尺、小尺子等測量工具,它們能幫助我們迅速知道一個物體的長度。

  (二)活動二:尋找并使用自身的測量工具

  師:當你需要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的時候,你的身邊沒有現成的測量工具,你準備怎么辦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許多這樣的工具呢它們雖然沒有尺子測量得準確,但是在很多時候也能幫我們的忙呢!

  師:你身上還有別的尺子嗎剛才那個同學把媽媽的身高作為標準來判斷老師的身高,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其實,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個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們就來找一找我們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嗎

  師:現在我來布置任務,請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長和雙手平伸時兩指尖的距離,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學合作。

  (學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將量的結果填在書上。)

  師:測量好了嗎下面我們就來試驗一下看你們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請我們班的2位同學到前面來,請你估計他們的身高。

  (2名學生同時上臺。)

  師:再估計一下這2位同學的腰圍、頭圍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圍、頭圍嗎

  師: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為標準進行比較,說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覺你估計得應該是比較準確的。現在我想知道你們的腰圍和頭圍的準確長度,要怎么測量呢誰有比較好的方法

  (學生測量。)

  師:你們測量的結果和你們剛才估計的結果比較一下,你能發現什么

  師:看來,我們身上的這些尺子還真管用。我們再來試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長,請你以這條線為起點,估計一下10米大約到哪里,自己做一個記號。

  師:再來走一走,看這10米你大約需要多少步看著這么長的距離,請你估計一下,需要多少個同學手拉手才夠10米誰想來試一試

  師:通過這些活動,使你想到了什么你會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正確的估計嗎

  師:你們說得真是太好了,知識和能力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練習積累起來的。希望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多做練習,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動三:練習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做一個有關這方面的小練習。請同學們打開書第19頁,看第3題,你能看懂嗎誰能說說看

  師:那就自己完成吧!

  (學生獨立完成。)

  (四)活動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一年級數學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從知識技能、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這三個方面確定全冊的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立體圖形,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解決問題,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

  (一)知識與技能

  1、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比較數的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與20以內數的組成,能認、讀、寫0—20各數。

  2、初步了解數位和計數單位:知道個位、十位上的數各表示什么意義。

  3、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4、知道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初步體會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系,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

  5、認識符號“>”、“<”、“=”,會用這些符號表示20以內數的大小。

  6、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能辨認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圓等平面圖形,會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7、初步了解事物比較和分類的方法,結合實際,能把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和分類。

  8、初步認識鐘表,會認整時。

  9、初步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比較、辯析、整理、概括、語言表達、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二)解決問題

  1、能用0—20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10以內的'加減、20以內的進位加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3、能比較出學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內)數量的多少、長短和高矮,能給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類。

  4、結合自已的生活經驗,初步體驗1時的長短。

  5、能根據簡單統計圖表的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6、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⑴會看。會看數學書,能在書上找到要學習的內容。

  ⑵會聽。能聽懂老師和學生的講話,能邊聽、邊想。

  ⑶會想。能根據一些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會根據數學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⑷會說。能把自己想的說出來,說得比較完整而簡潔。

  ⑸會用。會用學具學習一些數學內容。

  ⑹會做。會做數學作業,書寫規范,格式正確,認真細心,能自己出題自己做,能檢查。

  ⑺能討論。能與同學輕聲討論數學問題。

  ⑻能合作。能與同學友好合作完成數學游戲、數學活動、進行簡單的數學研究。

  ⑼能評價。能作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

  2、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積極思考,爭取發言,尊重別人,認真傾聽他人發言,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3、養成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美德。

  4、愛護學具、文具、數學書、作業本、書包,養成勤學習、有條理、講究美的好習慣。

  5、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感受用數學的樂趣,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6、受到關心集體、熱愛家鄉、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等思想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健康發展。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內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學情分析

  這一學期我擔任本班數學教學工作,班里共有學生32人,三分之一以上同學表現出對學習的極大興趣,剩余部分學生對學習興趣濃厚,但需要家長和老師的積極引導。

  四、方法與措施

  1、認真研究《標準》和教科書,改變教學理念,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尋找學生熟悉的數學生活,使之進入課堂。

  2、加強游戲、兒歌、演示、觀察與操作,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加強聽、說、讀的分量,創造經歷用數字和數學符號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

  4、貫穿審題.

一年級數學教案3

  一、教學內容

  分類與整理。(教材第27~28頁例1、例2)

  二、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分類,通過操作學會分類、整理的方法。

  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

  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掌握分類的方法,能根據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

  2、會簡單的整理數據的方法。

  難點: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并能提出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從圖中你們觀察到了什么?各個圖形分別有幾個?(學生仔細觀察圖,引導學生說說分別有什么圖形,并說一說分別有幾個)

  1、學生匯報:

  師:比少多少個?比多多少個?(同桌相互交流,點名學生回答)

  2、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

  長方體有( )個,正方體有( )個,圓柱有( )個,球有( )個。

  板書課題:分類與整理

  二、學習新課

  1、教學教材第27頁例1。

  (1)學習按單一標準分類、整理,感知分類、整理。

  (課件出示教材第27頁例1情境圖,同學們仔細觀察)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有各種形狀和顏色的氣球。

  師:有這么多的氣球,可以怎樣分類呢?

  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自由分類整理,再小組匯報。

  學生匯報:

  ①可以按形狀分類。

  ②可以按顏色分類。

  師:同學們很棒,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來分類。

  師:我們先按不同的形狀分一分,數一數每種氣球各有幾個。(給幾分鐘讓學生自由解答,教師巡視,并給予指導,再點名學生回答)

  學生匯報:

  ①我們按形狀把氣球分成了圓形、心形和糖葫蘆形三類。數一數知道圓形有5個,心形有4個,糖葫蘆形有3個。

  ②我們按形狀把氣球也是分成了圓形、心形和長條形三類。數一數知道圓形有5個,心形有4個,長條形有3個。

  師:說得很好!那哪種氣球最多?哪種氣球最少?

  引導學生說出圓形氣球最多,長條形(糖葫蘆形)氣球最少。

  師:想一想如果按顏色分類,可以怎么分呢?每種氣球又各有多少個呢?請小組內分一分,數一數。

  學生分組活動,再匯報、交流。

  按顏色分類分成了紅氣球、黃氣球和綠氣球三類,數一數知道紅氣球有3個,黃氣球有6個,綠氣球有3個。

  (2)學習按不同標準分類。

  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氣球還可以怎樣分類。

  老師組織匯報交流。

  學生每次分完,都要說說是按什么分的,為什么不同的同學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只要學生說得有道理,就應該肯定。(如有的同學按顏色分;有的按個數分等)

  教師提示:分的時候必須按同一標準把所有氣球都分完,分完之后才能發現很多問題。

  2、教學教材第28頁例2。

  (課件出示教材第28頁例2情境圖,同學們仔細觀察)

  師:分兩組做游戲,他們可以怎樣分組呢?

  引導學生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

  按大人和孩子分,大人有8人,孩子有4人。

  按男、女分,男有6人,女有6人。

  板書:

  師:還可以怎樣分?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組織匯報交流)

  三、鞏固反饋

  1、完成教材第28頁“做一做”。

  (1)讓學生說一說分組的方法。

  (2)分一分,填一填。

  答案:填表略,答案不唯一,如可以按男、女分,也可以按出生在上半年、下半年分。

  2、完成教材第30頁“練習七”第3~4題。

  指導學生先說一說分類的方法,再說一說可以怎樣分類?各分幾類?并數一數每類各有多少?

  第3題:6 4 3 3分一分、涂一涂略。

  第4題:(1)分一分、涂一涂略。

  有4個,有3個,有3個,有5個,有3個,有4個,有6個。

  (3)提問不唯一,如:平面圖形比立體圖形多幾個?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分類、整理的方法了嗎?

  板書設計

  分類與整理

  1、分類的方法。

  2、分類的依據。

  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時,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發現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類擺放,便于顧客很快找到想買的東西;學生也要學會對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分類整理,學習和生活才會有規律。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實際活動中找出分類的標準,掌握分類的方法。

  2、注重對知識技能的鞏固。

  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按形狀給氣球分類,初步學會分類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分類計數結果,再趁熱打鐵,鼓勵學生按顏色重新給氣球分類,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分類結果,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和強化,而且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學習參與氣球的分類與整理過程,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年級數學教案4

  教材方面:

  《數花生》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第二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教材很重視學生數感的建立,通過估計和比較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此外,教材還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問題串是第4版教材的特色之一,

  教學內容以問題串的形式,形成了一個連續動態的問題組合,引領學生逐漸學會從頭到尾獨立思考。本課三個問題,引導學生不斷經歷數的過程,層層遞進,步步提高,使學生能順利地了解100以內數的順序,并能用不同的數法熟練地數出100以內的數,增強對100以內數的認識,感悟事物與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問題串使課程內容的展開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課程目標的達成過程四位一體。在活動中引領學生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技能,積累經驗,發展思想。

  學情方面:

  一年級的學生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內容中,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20以內數的數數,很多學生在未學習這一課前已經能熟練數出100以內的數,而且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沒有100以內數的概念,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們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為以后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而且,雖然學生能數很多的數,但是僅僅限于用嘴數,一旦要對應事物,數事物的個數時,體現一一對應的關系,正確率不高,孩子們手口對應方面還是欠缺的。

  教學目標:

  100以內的數數教學不是單純的學會空口數數,這樣只能說學生了解了數的順序,更重要的是學生要體驗每一個數字的增加,實際上是事物疊加的結果,數字的變化代表的是事物多少的變化,在生活中我們用到的更多的是聯系實物進行數數,學生要有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并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數數的方法,其次,學生已經能熟練地數出100以內的數,我們這節課的落腳點放在哪里?而是要重視學生點數的能力,因此,這節課,我讓學生準備學具花生,讓學生充分利用學具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數數的學習。通過以上兩點的思考,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結合多種數數活動,會數100以內的數,初步認識100以內的數,感知100的意義。

  2.在多樣化的數數活動中,培養發散思維能力,感受數數的樂趣。

  3.通過數數培養數感,感受位值。

  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結合我們二小的課堂教學模式“雙向四環十六字”進行教學,圍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將自學引導、交流合作、展示點撥、練習評測和諧融洽地結為一體,建立起真正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雙向”指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生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相互合作,相互協作,共同促進,共同發展的雙邊活動。“四環”指課堂教學過程中相連接的四個基本環節。《數花生》的四環體現為:第一環:自學引導(獨立數數)。提出問題,產生數的興趣。第二環:交流合作(換一種方法數數)。互相檢查再數,強化數的方法。小組合作嘗試數出100個花生。第三環:展示點撥。學生展示不同的數法,教師強化十個十個數。第四環練習評測(探索練習)。體驗不同的數法。

一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53~55頁的內容及習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會讀、數、寫數字8、9,知道9以內的順序,會比較他們的大小。

  2.培養數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3.開拓思維,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會用8和9表示物體的個數,掌握6~9的數序。

  【教學難點】

  會工整的書寫8和9。

  【課前準備】

  教師(計數器, 主題圖中各中物品和人的圖片, 寫字練習本, 8只五角星等)

  學生(學具圓片,小棒,圖形等10個,硬幣9個,彩色筆, 寫字練習本等)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

  提問:這幅圖上都畫了些什么?你發現了什么?教師適當地滲透環保教育和勞動教育。

  2、小組交流:圖上有哪些人和物,數量各是多少?學生數數,全班交流結果。

  3、重點指導學生數出“蝴蝶”的只數,指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問題。

  強調:在數的過程中,不管從什么地方數起,都應該按照一定的順序,要是一個挨著一個地數,不重復不漏數。

  4、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8和9。板書:8和9。

  (評析:在數數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了現有的資源(主題圖),以小動物參觀校園為主線,在數數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了9以內數的順序,初步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同時也為后面的數學活動做了鋪墊)

  二、探究新知。

  1、體驗生活中的“8和9”。

  (1)數出主題圖下面的人物和點子的個數。

  (2)任選2種學具,數出8和9個,擺自己喜歡的圖形。

  (3)說說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8和9來表示的。

  2、逐次感知8、9的數序。

  教師在計數器上撥珠:先撥7個珠子,再撥1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老師撥珠子的過程,重點讓學生感受撥7顆珠子以后再撥1顆是8顆珠子的過程。然后再撥1顆珠子就是9顆珠子。

  3、整體感知8、9的數序。

  引導學生在直尺上認識數:

  (1)出示直尺,讓學生補充直尺上( )里的數。

  (2)引導學生對照直尺說出9以內數的順序。

  (評析:將序數與基數的區別融入到實際生活場景中,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來學習數學,從而培養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應變能力,體現了數學生活化的特性)

  4、觀察7、8、9的點子圖,比較7、8、9的大小。

  提問:怎樣能很快數出三幅點子圖的數量?(學習6和7時,做過相應的鋪墊)

  讓學生任選其中的兩個數比較它們的大小。

  學生匯報交流自己填寫的結果,反饋6種不同的答案。

  5、理解8、9的序數意義

  讓學生按照要求在書上涂色,分組適當討論8只和第8只,9只和第9只的區別,讓學生正確理解8、9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

  (評析:充分利用課本的數學資源,教師采用開放的,多種思維角度的途徑給學生理解和想象的余地,達到教與學的目的)

  6、教學8、9的寫法。

  (1)引導學生觀察8、9的字形:8像什么呀?9像什么呀?

  (2)教師示范,邊寫邊講解,著重說明8和9的筆順。

  (3)學生在書上寫字格中練習寫8、9,教師作指導。

  (4)提醒學生坐端正,眼與書之間保持一定距離,書寫要工整、美觀。

  (5)同桌交換評一評,你認為你的同桌寫得好就給它畫張笑臉。

  統計得到笑臉的學生,鼓勵學生書寫要工整。

  (評析:在書寫8和9的過程中,積極倡導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初步體驗評與被評的樂趣,也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三、鞏固練習

  1、數數

  (1)聽指令快速數出實物(數8根小棒,9個小圓片)

  (2)8個小組比賽報數。

  2、完成練習八的第一、二題。

  獨立思考,集體訂正。

  四、課后延伸,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出示課本57頁的“生活中的數”。

  讓學生收集一些生活中有關8和9的數據。用你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8和9的認識

  樹的圖片:8棵 ★ ★ ★ ★ ★ ★ ★ ★ ★

  字的圖片:8個 第8個

  人的圖片:9個 第9個

  花盆圖片:9盆

  蝴蝶圖片:9只

一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系,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2)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操作、猜想驗證、合作探究,經歷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體驗做數學的成功。

  3、情感與態度

  (1)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會從美觀和實用的角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難點:

  引導探索三角形的邊的關系,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很高興能認識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來自綠影小學的包老師。來之前,我就聽說某某學校的小朋友,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不是這樣啊?為了表揚同學們在課堂的表現,老師還特地帶來了一些小獎品,瞧,都貼黑板上了。(三張不同顏色的小笑臉)你們喜歡嗎?

  如果你能答出老師的問題,老師就讓你上來任意選一個小獎品。你們想選哪一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如果某個小朋友回答問題特別棒,老師就讓你任意選兩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教師:真不錯,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已經回答出老師的兩個問題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

  一、動手游戲,提出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1號學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先猜。

  教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咱們來動手圍一圍。

  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

  教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

  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看來呀,咱們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問題:那么,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么有關系呢?

  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系。

  教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探究這個問題呀?

  板書課題:三角形邊的關系(讓學生收拾好一號學具袋)

  設計意圖:隨意的給學生三根小棒,讓學生先猜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通過動手圍,發現有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更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跟什么有關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二、實踐操作,探究學習

  1、動手操作。

  電腦出示:現有兩根小棒,一根長3厘米,一根長6厘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說明操作要求:

  (1)從2號學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兩根小棒、作業紙和實踐操作表格);

  (2)在作業紙上有不同的線段,請你用兩根小棒去圍一圍,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條不同的線段圍一圍);

  (3)將數據和結果填寫在表格中,能圍成的用表示,不能圍成的用表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交流。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匯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

  請不同的學生匯報,教師在課件中輸入數據和結果。如下圖:

  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系,所以教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第三邊是幾厘米的時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了,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礎。

  3、集體探究。

  第一層次:發現不能圍成的原因。

  (1)教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發現1厘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咱們再來驗證一下。

  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為什么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1+36,所以圍不成。

  (2)教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厘米。課件演示。

  教師:你發現了什么?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2+36,所以圍不成。

  (3)教師:3厘米也不能圍成,是什么原因呢?課件演示。

  提問:它為什么也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說出:3+3=6,所以不能圍。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圍不成。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阿?

  板書(補上小于等于號):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么,卻還沒有發現。這里,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教師及時的啟發、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個層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

  教師:兩邊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想一下,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能圍成三角形?

  同時,教師在旁邊畫上?

  初步驗證猜想:

  教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這需要進行驗證。看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

  教師指著4厘米,問:當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時候,誰能來說一說?

  同時課件進行演示,得出:4+36。課件演示。

  教師指著5厘米,問:那5厘米?得出:5+36

  教師點擊:那么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算式:6+3 7+3 8+3 9+36

  設計意圖:由于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基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及時說明,這只是猜想,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

  第三個層次:引發矛盾,突破難點。

  教師指著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現問題啊?咱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得出9厘米不能圍,可是9+3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啊?

  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進行課件演示。

  教師:9和3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

  教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3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9比,什么關系?(相等)

  教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9的和與3比)

  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么說?

  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

  設計意圖:9+3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制造出了矛盾沖突,學生就會立刻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從而發現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須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教師:下面我們利用這個結論再來驗證一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都具備這樣的關系?每個同學選一個你喜歡的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交流,集體匯報。

  教師:在同學們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兩字,通過再次驗證后,發現它就是一條正確的結論。(教師擦掉?)咱們來一起讀一遍。

  設計意圖:加上任意兩字以后,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系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

  第五個層次:找出判斷不能圍成的簡捷方法。

  教師:在這些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中,它們也應該有幾組算式?(3組)

  那我們在判斷它能不能圍成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三組算式都找出來啊?

  引導學生明確:只要找到一組不符合能圍成的條件就可以了。

  教師:誰能快速地說出10不能圍成的原因?

  設計意圖:怎樣最快的找到不能圍成的原因,在這里也應該讓學生明確。方法最優化應隨時有效地滲透在教學環節中。

  第六個層次:再次驗證任意,將結論從特殊擴大到一般;同時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簡單方法。

  (1)教師:剛剛咱們是給3厘米和6厘米尋找能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得到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具備這樣的關系呢?

  教師演示課件,隨意拖拉兩次,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說出三邊的關系。

  設計意圖:一開始的研究,是從給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兩邊著手的。在這里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將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明白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有這樣的性質。

  (2)提出:在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計算三組啊?

  讓學生先充分地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發現:因為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于最長的邊了,那么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于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行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

  設計意圖:我以為,在全體學生都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肯定會有少數學生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訣竅。教師的設計應當顧及到這樣的學生。所以,在這里可以及時地引導全體學生都掌握簡單方法。

  三、深化認知,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輕松小游戲

  教師:同學們的表現真是棒極了,老師為了表揚大家,給你做個小游戲,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

  請兩個學生上來跨一步。

  先讓學生充分的交流。

  教師: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嗎?

  課件演示:兩腿和地面跨出的距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教師:可是有個人說,我可以。你們知道是誰嗎?

  出示姚明圖片,身高:226厘米;腿長13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把本課的知識內容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熏陶學生逐步達到會學數學的境界,并再次向學生滲透看問題要全面的原則。

  2、判斷:下面哪組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單位:厘米)(有圖)

  (1)3、4、5 (2)3、3、3 (3)3、3、5 (4)2、6、2

  設計意圖:這道基礎題的練習,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鞏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方法快速地進行判斷。

  3、兒童樂園要建一個涼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現在已經準備了兩根三米長的木料,假如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并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全課小結,從考慮問題要全面,引出第三邊的取值范圍

  設計意圖: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范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再次呈現前面的研究表格,這些數據是具體的,教師提出:3.5厘米行嗎?3.2呢?3.1呢?3.01呢?不斷地向3逼近,學生自然會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該怎樣表述呢?比3厘米長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學生不難得出又必須比9厘米短。這樣層層遞進的啟發引導,發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滲透了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教案7

  第一單元認識圖形(一)

  新知識點:

  1、初步認識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感知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征。

  2、正確區別辨認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體會二者之間的關系。

  3、認識七巧板,并學會用七巧板拼組圖形。

  教學要求:

  1、能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

  2、通過七巧板拼組圖形,能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征。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建議: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和動手擺實物,對幾種基本的平面圖形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它們的名稱,能夠辨認,能初步感知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征。教學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能力。如何可以讓學生觀察身邊的物體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哪些物體的形狀相同等。

  2、要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和時間,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與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4、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教學中老師要經常為學生創造“最佳發展區”,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主動探索和發現新知識。老師要注意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

  1、認識平面圖形

  第一課時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

  2、平面圖形的拼組

  一課時解答平面圖形的拼組,認識七巧板

  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新知識點:

  1、 十幾減9的口算。

  2、 十幾減8、7、6的口算。

  3、 十幾減5、4、3、2的口算。

  4、 綜合應用。

  教學要求:

  1、 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能夠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

  2、 初步學會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建議:

  1、 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數學計算往往只重視算理和算法以及技能訓練,而忽視與情景的結合,使計算教學變成枯燥的訓練。老師應努力改變狀況,在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例題時,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編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設一個真實的情景,吸引學生想出結果,然后引出計算。這樣一方面能激起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同時能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如加減法的含義,加減運算之間的關系等,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學會計算方法。

  2、 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具體活動中引導學生多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各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3、 處理好算法多樣化的教學。

  教學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目的是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充分發展個人的學習潛能。但是學習還具有社會性的一面,就是要從和別人的交流中吸取“營養”,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學13-8,13-5的例題時,如果讓學生展開思路,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經驗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可能會出現“破十法”“想加算減”,甚至還會有“連續減”“點數”等方法出現,但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后,再加上應用中的體驗,學生會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掌握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這一過程實際是把老師“教方法”轉變為學生自覺構建方法,學生學得會更深刻。

  4、 采取靈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計算練習的效果。

  口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重要的計算技能,在運用中必須達到熟練、準確,但這個要求不是一下就能達到的,是到學期結束時逐步達到的,到那時一般要求每分鐘正確口算8—10道題。根據學生特點,多采用游戲、比賽等方式,如“開火車”“找朋友”“小貓釣魚”和“蜜蜂采蜜”等方法進行練習,在玩中學、玩中練,運用激勵性原則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從而達到不斷提高計算能力的目的。

  5、 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不斷提高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活動中能確定物體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領會左右的意義。

  教學重點:

  使學生在活動中能確定物體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難點:

  在活動中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

  課件,卡片

  教學設計:

  一、自學、認識

  游戲導入:

  上課時,老師對同學們有一個規定:“要發言,先舉手”。活動一:

  想一想:你喜歡舉哪只手?你寫字、畫畫用哪只手?我們現在來玩一個小游戲(舉手游戲)老師說舉哪只手,你們就舉哪只手,看誰舉得又對又快。

  在剛才的游戲中,老師發現有同學分不清左和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左、右”(板書)

  活動二:通過左和右介紹自己

  師: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你的身上還有沒有這樣成對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學們介紹介紹?

  生1:左眼和右眼

  生2:左耳和右耳

  生3:左腳和右腳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能說出這么多。

  活動三:找朋友游戲

  1、師:我們的身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下面咱們就來找一找這些好朋友,做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好不好?

  2、師:說明游戲規則:

  我一說左手,你立刻把左手舉起來,一說左腿立刻指左腿,說哪指哪。看誰反應最快,指得最準確。

  3、放“找朋友”的音樂,有慢到快,又有規律到無規律: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左眼、右眼。

  師: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同學們做的真好,老師相信接下來同學們的表現會更精彩。

  二、參與實踐

  探究學習物體的左右位置與順序。

  師過渡:小朋友,你們都愛吃水果嗎?老師這里有一些大家愛吃的水果,請小朋友呀,仔細觀察這些水果,然后回答老師的問題。

  課件出示:“水果圖片”(香蕉、桔子、西瓜、蘋果、梨)

  讓學生獨立思考:

  1、圖中有哪些水果?

  生1:略

  2、從左起,西瓜是第幾個?

  生:從左起,西瓜是第3個。

  師:你回答的太好了,把你們的掌聲送給他。

  3、從右起,蘋果是第幾個?

  生:從右起,蘋果是第2個。

  4、桔子的`左邊有什么水果?右邊有什么水果?

  生:桔子的左邊是香蕉,桔子的右邊是西瓜。

  師:你說的真棒,你們真聰明,那么老師說你們能擺一擺嗎?

  三、再認識,體驗

  動手擺

  師:下面呀,把你們的卡片拿出來,根據老師的要求

  擺一擺,小組討論交流

  要求:

1、先擺○

  2、在○的左邊擺△

  3、在○的右邊擺□

  4、在□的右邊擺☆

  5、在△的左邊擺◇◇△○□☆

  讓生根據要求在下面擺,師巡視,然后找生到展臺擺。

  同桌交流:在你們擺的圖形中,從左起,第二個是什么?從右起,第三個是什么?

  小組討論:

  生:從左起,第二個是△,第三個是○。

  看一看,說一說

  ⑴同桌互相說一說:坐在你左邊的是誰“坐在你的右邊的是誰?

⑵指名說感悟左右的相對性

  師:現在教師和學生都舉起右手。

  師問:老師發現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右邊正好反著,到底誰做錯了?

  下面請大家觀察一下,如果老師和你們一樣面積大屏幕,那你們看老師和你們一樣嗎?

  生齊答:一樣。

  師說明:由于老師剛才與你們站的方向是相對的,所以咱們的右手剛好相反,也就是說,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板書),現在大家對左右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讓我們在歌曲中在感悟下左右吧?(放音樂:健康歌,全體站立,讓生唱并表演)

  練習


一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的:

  1、熟練數出8和9,會正確讀寫,并能用這些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2、使學生會比較他們的大小,熟練地掌握8和9的組成。

  3、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熟練地讀出數量是8、9的物體的個數,會讀寫8和9。

  2、難點:掌握9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9以內書的大小,掌握8、9的組成。

  教學準備:掛圖、生備學具,點子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看圖寫數

  一共有幾朵花?

  2、再添上一朵花,現在一共有幾朵花?(8朵)如果再添上一朵是幾朵呢?(9朵)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8和9的認識。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認、讀、數8和9。

  (1)、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后,提問:圖里講了一件什么事?

  畫面上畫了些什么,與哪些數字有關,請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8位小朋友,9個人,2個小桶,2個噴壺,2把小鏟,8棵樹,1塊黑板,黑板前有9盆花,9只蝴蝶,8朵花…..)

  (2)、請大家用小木棒擺出和花一樣多的數量,再添上一枝是多少?

  出示計數器,請大家撥7個珠子,再添上幾個是8個呢?幾個珠子,再添上1個是9個呢?

  2、數的順序。

  出示直尺圖。問:第一段從什么數開始?再看7后面的一個數是幾?8后面的一個數是幾?

  全班看直尺上的刻度,從0讀到9,再從9倒數到0。

  3、數的比較。

  (1)、7和8比較大小。

  ①、學生動手擺,第一排每個同學擺7根小木棒,第二排每個同學擺8根小木棒,比一比,哪一排多?哪一排少?

  ②、學生動手寫:第一排小木棒的個數用數字幾表示?那第二排呢?7和8 比較,誰大,誰小?

  8比7大應該用什么符號?7比8小應該用什么符號?

  8 >7 7<8

  (2)、8和9比較大小。

  ①、學生動手擺,第一排每個同學擺8個圓片,第二排每個同學擺9個圓片,比一比,哪一排多?哪一排少?

  ②、學生動手寫:第一排小圓片的個數用數字幾來表示?第二排呢?8和9比較,誰大,誰小?

  9比8大應該用什么符號?8比9小應該用什么符號?

  9 > 8 8 < 9

  4、認識8和9的基數與序數的含義。

  (1)、讓學生找到教科書P54的蝴蝶圖,按要求用彩筆給蝴蝶涂色。

  (2)、通過給蝴蝶涂上不同的顏色,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幾和第幾意義的不同。

  5、指導書寫。

  (1)、指導8的書寫。

  首先讓學生看教科書P53的黑體字8,問學生8字像什么?然后看教科書P54中8的書寫順序圖,再出示田字格小黑板,邊板演邊講解:8字是一筆寫成。從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方起筆,自上而下,先寫一個S字,接著自下而上過S字腰間,與起筆字處連接,一筆寫成。最后,請同學看著黑板上的“8”字書空,再讓學生用食指在桌面上練習寫“8”。

  (2)、指導9的書寫。

  9字是一筆寫成,它的上部像0,它的豎像個1,上半部這個0要寫在上邊的小格里,注意要圓滑,不能有棱角,寫到0的起筆處,再往左下方寫斜豎,一直到下線為止。學生在教科書P54的寫字格里描寫9。

  (3)、完成教科書P54的“8”、“9”書寫練習。

  6、操作感悟,學習8和9的組成。

  三、鞏固練習

  1、口答:

  (1)、一個數大于7,小于9,這個數是幾?

  (2)、9的前面第4個數是幾?

  (3)、比6大,比9小,這個數可能是幾?

  2、作業:把數字8和9寫在作業本上(各寫5行)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認識了8、9兩個數字朋友。希望同學們回到家里找一找有關數字8和9的物品,明天來學校后……

  (讓學生暢所欲言,引導說出本節課所學內容。

  五、板書設計:

  8和9的認識

  7 8 9

  7 < 8 ,8 > 7

  8 < 9 ,9 > 8

  7 < 9 ,9 > 7

一年級數學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后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

  二、學情分析

  本課面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參與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礎的學習技能: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嘗試,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等。

  三、教學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體會“面在體上”。

  2。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初步感知其特點,正確辨別這幾種圖形。

  難點:通過各種操作活動,體會“面由體來”。

  五、教學準備

  立體圖形,平面圖形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題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由我給大家上一節課。為了給大家上一節豐富有趣的課,我做了許多準備,同時也讓同學們準備了一些東西。我來看一看大家準備得怎么樣,把你們準備好的圖形和白紙放在桌子上。看來大家很認真的對待這節課。那,有信心把這節課的知識學好嗎,能做到認真傾聽老師的話嗎,能做到認真傾聽別人的回答嗎,能做到積極舉手發言嗎。好,那這節課我們來認識圖形,板書課題。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說一說

  a、師:大家看老師準備的這些圖形(展示立體圖形模型),你能從中找出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嗎?找什么?板書立體圖形。

  學生觀察,發現、回答講臺上的圖形: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師依次板書。

  師:再來看看,這種陌生圖形又叫做什么呢?

  (這是一個新的圖形,這種圖形我們叫它——三棱柱)

  師提問: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些圖形是由什么組成的?

  來看老師變個魔術,師展示長方體拆開6個面。看清楚了嗎,我現在變得是什么圖形,(長方體)再看一遍。這個長方體由什么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6個面組成。

  師:我們來數一數一共有幾個面。

  師:那請拿起桌面上的長方體,用你們的小手去找一找這6個面,

  學生摸模型。

  說一說,這個面摸起來有什么感覺。

  滑滑的平平的。

  2、做一做

  提問怎么將平面圖形展示在紙上

  師:你們都已經把長方體的面找出來了,現在有一個新的問題,如果不拆開這個長方體,那我們怎么把這樣平平的面搬到紙上呢?

  學生思考,舉手回答,說一說能怎么做。

  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印、方法),對于印可以教師演示。

  當學生提出描,讓生上臺在黑板上演示。接著提問有沒有其他方法,學生說不出,則老師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自主將平面圖形畫在紙上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的好辦法,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試一試?

  生:想。

  師:那好,動手之前有幾個要求。

  1、數一數你從一個立體圖形上得到了幾個面

  2、想一想你畫的面是通過哪些圖形得到的。

  能做到要求嗎,現在,開始動手。有需要幫助可以讓同桌幫忙。

  生動手操作。(師巡視,巡視時注意觀察學生的作品。)

  3、匯報交流(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

  師:我想請幾個同學把你的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生1請你說說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

  生1:我是從長方體的這個面搬下這個圖形的。

  師:你說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圖形跟老師的一樣嗎?(一樣,師在黑板上出示長方形),我們再請一個同學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請你說說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

  生2:……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師小結一下從各個立體圖形上得到的面。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將物體的一個面表示在了紙上。我知道聰明的同學們都知道這些圖形的名字了,誰能準確,大聲的告訴我。

  注:回答時注意糾正學生錯誤,例如圓形,在數學上,準確的它叫圓。

  提問:各個立體圖形上有幾個平面圖形?

  師:是不是在長方體的身上只找得到一個面?

  生:不是,有6個面

  依次提問各立體圖形上有幾個平面圖形。

  師:我們一起來摸一摸平面圖形,看看是什么感覺。

  請生上臺依次摸各平面圖形。

  4、小結

  我們今天認識了這幾個新朋友,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它們都是立體圖形上的一個面,(板書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書平,因此我們把它們叫做平面圖形。板書。

  看仔細了,它們都是什么樣子啊?生:平平的。

  誰能說說他們都有哪些特點嗎?

  (三)鞏固練習

  1、連一連

  老師有問題要讓同學們幫忙解決。

  如有學生連錯,將正方形長方形混淆,師:有沒有同學想對他說些什么。糾正錯誤。誰來幫她改改。

  2、涂一涂

  老師能用這些些簡單的圖形組成一些有趣的圖案,信不信。

  師在黑板上繪畫,請學生上來涂色。

  3、說一說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的表面都有我們今天學的這幾個平面圖形。哪位細心的小朋友能在我們周圍找到今天學的平面圖形。

  (四)課堂小結

  實際,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這些平面圖形。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用我們善于發現智慧的眼睛去尋找今天所學的幾個平面圖形。做到,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把數學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五)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

  立體圖形:

  七、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是《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后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為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拼、擺、畫,讓學生直觀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的特征,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自主探索、發展學習、不斷創新的教學思想,比如: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摸一摸”和“畫一畫”的操作活動中,動口、動眼、動手,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感性認識,為學生在下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更好地體驗出“面”在“體”上,作了很好的鋪墊。

  通過提問“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在教學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1、學生對教學用具——積木的興趣極大,在后續的教學時間中很多學生管不住自己,經常會去擺弄積木,因而導致后續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對此,以后在教學中如果出現新鮮的教學工具,一定要讓學生自己事先進行摸索,避免在課堂中因為過于新奇而忽略了課堂教學。

  2、在對知識點的教學中,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和概括能力的估計不足。這直接導致在講解平面圖形的特點時,學生無法對,平面圖形的特征從邊、角等方面進行描述。對此,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充分考慮、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避免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

  3、課堂的表揚方面還有所欠缺。對于學生的回答能給予反映,但是表揚的語言過于匱乏,對學生的表揚沒有真真讓學生從心里深深的感覺欣喜。以后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表揚機制。

一年級數學教案11

  練習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感受要根據實際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基礎訓練 完成P35 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分析過程,并討論結果的處理?(為什么這樣處理?)

  二、鞏固練習,判斷這幾題如何處理結果?

  1、有 110米的布,做兒童套裝,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噸的煤,用載重2.3噸的小車運,需運多少車?

  3、P34 5如何處理結果?組織學生討論,鼓勵他們說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發現不足校正。

  4、P35 9 (先說出解題思路,再解答)同上

  5、P35 10 學生獨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6、小結,請學生說說感受。

  三、拓展練習 教師可請學生編題,交換練習本解答。

  課后反思: 1、第8題中“8個相冊”是多余條件;第9題中“450克”是隱藏條件。

  2、第9題中 (1)450÷16=28.125(克) 28.125×9=253.125(克) 253.125克≈0.25(千克)

  (2)450÷16≈28(克) 28×9=252(克) 252克≈0.25(千克) 出現兩種解法,其實第一種還好懂一些,但教參建議的是第二種。有一定難度。且我個人也擔心,換成其它數字,是否可以?

  如: (1)455÷16=28.4375(克) 28.4375×9=255.9375(克) 255.9375克≈0.26(千克) (2)455÷16≈28(克) 28×9=252(克) 252克≈0.25(千克)

一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意圖:

  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階段目標中提出,讓孩子“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同時提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

  教學策略:

  1、本篇課文是識字課文,為了力求改變識字教學的枯燥乏味,我就從興趣入手,創設情景,例,第一課時以去農村小明家開始,以“比一比”的游戲結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2、利用圖片進行教學,將詞語置于畫面中,圖文結合,直觀形象,形象巧妙地識字,讓學生喜歡識字。

  3、識字教學做到有梯度,從圖片帶出詞語到讀帶音節的詞語到去拼音讀詞語到自己學生字。

  4、重視遷移、拓展練習,擴大知識面,激起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一個偏旁“ ”。

  2、掌握“多——少”、“大——小”兩組反義詞,理解量詞“群”、“顆”、“堆”的意思。

  3、正確地朗讀課文。

  4、培養學生喜歡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

  二、教學重點:認識生字

  三、教學難點:區別量詞“顆”與“棵”

  (一)創設情景,學習詞語、生字

  1、利用課文插圖創設情景

  2、認識課文中的詞語

  (1)借助圖片讀(2)借助拼音讀(3)離開拼音讀(4)認讀生字“黃”“紅”“貓”“蘋”“杏”“桃”(讓學生說學會了哪個生字)

  (二)揭題

  利用動物、水果進行比賽來揭題

  (三)借助媒體學習課文

  1、出示圖一

  (1)看誰與誰比什么?它們比什么?讓學生自由說

  (2)師:看看課文里是比什么的?隨機出示相應的句子

  (3)讀句子

  2、利用圖二、三、四學習課文另外三個句子(方法同上)

  在讀這三句的同時學習生字“邊”“多”“少”“群”“顆”“堆”和偏旁“ ”。

  (1)理解“一群”“一堆”(2)知道“多”與“少”是一對反義詞

  (3)區別“顆”與“棵”

  3、讀課文

  (四)小組開展比一比活動

  1、比生字組詞(兩個組)

  2、比用詞說句子(兩個組)

  3、比讀課文(兩個組)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會正確使用一些量詞。

  3、能仿照課文說句子。

  4、正確書寫“牛、羊、小、少”。

  5、激起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會使用量詞

  三、教學難點:仿說句子

  (一)復習生字、詞語

  1、利用摘“蘋果”復習生字、偏旁。

  2、給詞語歸類(動物、水果)

  (二)我會說(正確使用量詞)

  1、大屏幕出示課文中“我會說”的圖片讓學生說。

  2、大屏幕出示更多的物品讓學生說。

  (三)流利地讀課文

  采用齊讀,師生、生生合作讀等多種方式讀課文

一年級數學教案13

  一、教學內容

  認識100以內的數。

  教材分兩大段七小段安排:

  1.認數:①認識幾十和一百(P24~26)②整十數的加、減口算(P27~28)③認識幾十幾(P29~31)④幾十加幾和相應的減法(P32~34)

  2.數的大小比較:①100以內數的順序(P35~36)②比較數的大小(P37~38)③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用語表示兩數的相差狀況(P39~41)

  另外還安排了單元復習(P42~43)和實踐活動“我們認識的數”(P44~45)。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創造性地安排教學內容。

  從上面談到的兩大段、七小段的內容安排來看,與傳統教材顯然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四點:

  (1)先認識整十數再認識幾十幾。這樣安排便于學生了解幾十幾的組成,可以了解幾十幾介于哪兩個整十數之間,可以培養學生的數感。

  (2)認數和計算相結合。這樣安排好處有二:①可以加深對數的組成的理解,因為這些口算都是以數的組成為根據的;②為以后的加減計算打基礎,以后的加減計算歸根到底都要進行這兩種基本計算。

  (3)中間安排百數表承上啟下。由于前面認數是先認識整十數再認識幾十幾,對100以內數的數序還沒有完整認識,所以中間安排百數表以承上。另外百數表是自然數列的一部分,而在自然數列中后邊的數比前邊的數大,這一規律就成了比較數的大小的依據,所以又起了啟下的作用。

  (4)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增加了用日常用語表示數量相差狀況的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數感。

  2.借助直觀認識計數單位和兩位數的數值。

  (1)借助直觀有什么好處?

  ①多數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能按順序從1數到100,但對這些數的實際數值未必了解,也就是缺乏數感。對于較小的數建立數感的最好方法是數實物。觀察實物建立數值表象。

  ②逐步認識計數單位、十進關系和數位。

  學生對數值的認識不能停留在以1為單位認識數值的多少上,應逐步建立更大的計數單位,并認識相鄰單位間的十進關系,逐漸學會用大小單位相結合來表示數的大小,書寫出來就要用到數位,所以在認數過程中要逐步擴大對計數單位和數位的認識。而這些新的認識又離不開直觀手段。

  (2)教材上是怎樣用直觀材料表示數值和十進關系的?

  主要的直觀材料有兩種,一種是小棒,另一種是計數器。前者是純直觀具體,后者是半具體半抽象。利用小棒是在已經直觀認識1捆是10根的基礎上,先認識幾捆就是幾十,10捆捆成1大捆,認識10個十是一百(P24),再認識幾捆另幾根就是幾十幾(P29)。這樣借助小棒的多少,學生很容易感受數值的大小。每部分內容在用小棒表示后馬上引入計數器,計數器的優點是它已經引入了數位,利用了十進制,這是它抽象性的一面,每位上珠子的多少,又能表示這個數位上單位的多少,這是它具體性、直觀性的另一面,所以在認數時離不開計數器,教材在計數器上標出了計數單位,并用文字敘述了數位順序。

  此外在練習中還用一串珠子表示1個十,一摞木塊表示1個十,一筒羽毛球表示1個十,增加十的表象,特別是P25第3題,P30第3題,讓學生自己把小球、五角星圈一圈先構建計數單位十的模型,再利用模型數數,這些都能加深學生對計數單位的認識。

  (3)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除了讓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認數過程外還應特別注意兩點:

  ①要突破幾十九添一后是多少這一難點。

  學生數數時數到幾十九下邊往往數不對是幾十,也就是在拐彎處出問題。教材對這一難點的突破很重視,P29專門安排了三十九添上1是四十這一內容,教學時要讓學生動手操作,特別是經歷把10根再捆成1捆及原來有3捆又添1捆成4捆這一過程,真正理解39添1為什么是40,這不僅是數數的需要,也是以后進位加計算的基礎。

  ②要重視數的組成的教學。

  了解數的組成不僅是感受數值大小的需要,也是今后四則計算理解算理的基礎。教材十分重視數的組成,P25第2題直觀認識幾個十是幾十,P26第5題則抽象地認識整十數和100的組成。P30例題除利用計數器學習寫數外,重點也放在數的組成上,P31第5、6題,P34第1題借助直觀練習幾十幾的組成,P34第2題則抽象地利用數位知識寫數。

  3.妥善組織計算教學。

  (1)整十數的加減要提倡算法多樣化,使學生理解算理。教材的例題了三種算法。一是十個十個地數;二是利用數的組成,進行單位個數相加;三是利用知識遷移,3+2=5,30+20就等于50。減法也要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幾十加幾和相應的減法教學時要注意兩點:①在觀察畫面的基礎上引升到以兩位數的組成進抽象的數學思考。如30+4,如果不看圖,怎樣想?30是3個十,4是4個一,3個十和4個一合起來是34,所以30+4是34;又如34-4,34是3個十和4個一合成的,-4就是去掉4個一,只剩3個十,就得30。但不要求學生死記此推理過程。②要注意教學加、減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告訴學生并要求學生記住。

  4.利用百數表的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教材在呈現百數表時有三點創新:

  (1)讓學生自己把百數表填完整,這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序。

  (2)讓學生觀察百數表發現規律,這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還能加深對數的意義的理解。

  (3)讓學生用不同的框在百數表中框數,進而根據框中的一個數猜另外三個數。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把握數序規律。

  教學時要按照教材的編排意圖切實地組織學生參加上述學習活動。

  5.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安排比較數的大小的內容。

  (1)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選策略比較數的大小。

  P37的例題選材來自于兒童心中的現實生活,不但能激發學習興趣,而且能激活現實生活中已有的比較數的大小的經驗。

  在進行46和38的比較時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自選策略進行比較。書上呈現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估計的方法從數的組成上去比,把46看成四十幾,38看成三十幾,四十幾比三十幾多;另一種是利用數序比,從小到大數46在38后面,46大。此外學生還可能運用的比較方法有:以40作中介來比,46比40大,38比40小,所以46比38大;上升到法則來比,46十位上是4,38十位上是3,4比3大,所以46比38大。這些比較方法都很好,都是學生的思考,都能弄清道理。

  教學時要讓學生自己思考比較方法,并相互交流,互相啟發,提高數學思考的水平,但不宜講法則,不必統一比較方法。

  (2)關于用日常用語表示兩個數的相差狀況的教學。

  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語列入教學內容能培養學生的數感,能使數學內容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

  教學時應注意三點:①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教材在例題中教學多一些、少一些,在“試一試”中教學少得多,在“想想做做”中教學多得多,這樣教學當然是可以的。也可以在例題中增加小狗做85個,然后兩兩比較,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四個詞語的含義。②不要對四個詞語在數量上予以界定。這些詞語不是嚴格定義的數學概念,不好量化。一般是給定兩個數,讓學生說相差狀況,或給出相差狀況后在幾個給定的數中選數,不安排讓學生找比20少得多和少一些的數之類的練習,因為如果出現10、11等,很難說清楚。③要尊重學生的用語,如多一些,學生表達為多一點點,多得很少都是可以的,不過課本上的四個詞語學生要理解。

  6.重視數感的培養。

  前面提到的借助直觀認識數值,了解數的組成,認識數的順序,比較數的大小,用日常用語表達兩數的相差狀況,都是在培養學生的數感。此外教材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數感的安排還有:

  (1)聯系現實生活認數、讀數。

  如認識運動服號碼,了解數的序數意義(P26⑦),數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張數(P30①),看病時的就診號碼(P36④),春游時選擇車輛(P42⑤)。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用100以內的數說話,說家人的年齡,在校園里走走看看,數物體的個數,數一段路走幾步(P44~45),等等,這些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可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可以使學生逐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從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2)初步認識單數和雙數,練習五個五個地數數。

  P41③安排了在1~30的數中從2開始隔一個圈一個初步認識雙數和單數,接著安排學生利用單、雙數找門牌號,這項內容不僅是解決某些生活問題的需要,也使學生對數的奇偶性初步感知,為以后有關知識的學習作些鋪墊。教材在P30②安排了五個五個地數香蕉,P42③讓學生對應鐘面上的數字填寫小格數,既練習五個五個地數數又為以后學習鐘面認識打基礎。人們數散放的東西時往往五個五個地數數,安排這項內容體現了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3)安排估計和猜數的內容。這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判斷一個數接近哪個整十數。P37①判斷“六十幾比六十大還是小?比七十呢”,使學生認識到六十幾介于60和70之間,P41①在90~100的某幾個數中判斷哪個數最接近90,問97接近90還是100?93呢?P42②問46接近50還是接近40?44呢?這樣的練習為以后的估算打基礎,因為估算時需要把一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數計算,當然這也在培養學生的數感。

  ②組織猜數游戲。P26⑧猜兔子有幾十只,P43⑧猜兩位數。一個學生想好一個數寫出來蓋位,讓另一個學生猜,寫數的學生不斷地根據猜出的數給予提示,值到猜對為止。可以輪換進行,并比賽誰猜的次數少,學生很感興趣,漸漸地學生就有了猜數的策略,逐步縮小區間。

  ③估計物品的數量。P45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先猜蠶豆、花生米、黃豆的粒數,再數數,培養估計能力。

一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用數學 (p19:例3) 完成相應的做一做

  教學要求:

  1、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2、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學會提出與他人不同的數學問題。

  4、能夠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學重點:

  學會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并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的能力。

  教學準備:主題圖二幅

  教學過程:

  師:春天到了,教師帶領同學們來到了郊外進行春游活動,同學們來到郊外,非常開心,吃過飯后,便玩起了游戲。

  一、說一說

  出示主題圖:(例3的主題圖)

  1、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還有什么發現?(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1)有8個女同學,有6個男同學

  2)13個同學玩捉迷藏的游戲,這里有6個同學

  3)有16個同學來踢球,已經來了9個人。

  2、師: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問題嗎?比一比,看誰提出的問題最多,試一試(先同桌互說,然后指名說,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還能提出不同的問題嗎?

  3、想一想,你能根據這些信息列出算式嗎?試一試

  (板演,齊練,評講)

  如:第1小題:8+6 8-6

  問:你為什么要用這種方法算,說說你的理由?

  等于幾你是怎樣想的?請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再全班說一說。還有沒有與他不一樣的算法嗎?

  (其它各題與以上相同)

  b:出示“做一做”的主題圖

  學生觀察:

  問:(1)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說給你的同學聽。再數一數,你發現了什么?還有不同的發現嗎?

  (2)你能夠根據你所看到的說成一個數學小故事嗎?試一試(四人小組互說)

  (3)指名說(3――――5人)

  (4)你們有根據這些數學小故事列出算式嗎?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剛才的這些問題,你還能提出其它的問題來并且列出算式嗎?討論一下,互相說一說。

  二、練一練

  1、完成p21:1

  出示圖,讓學生認真觀察:

  (1)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據這些信息編出一個數學小故事嗎?四人小組互說,然后指名說

  (2)你能根據你編的這些數學小故事列出算式嗎?

  (3)學生獨立完成,同時指名板演。

  (4)你能說說它們各等于幾?你是怎么想的嗎?

  2、p21:2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全課總結

  (略)

  四、完成課外作業

一年級數學教案15

  第一課時:看一看,數一數

  教學內容:

  課本第2、3、4頁內容。

  教學目標:

  1、在非常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初步了解兒童認數、數數情況。

  2、通過觀察等探求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使學生體驗與人合作,交流的快樂,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對人、對物的愛的情感,初步培養學生會聽、會說、會補充的良好習慣。

  教具準備:

  1-10的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激發興趣

  1、師生相互介紹

  2、老師簡單介紹我們的校園及小學生活。

  3、打開第1頁,讀“編者的話”。

  二、數一數

  1、激發觀察興趣,(教科書第2-3頁掛圖)

  先給學生一定時間讓學生隨意觀察,同桌互相說。然后指定內容請學生說一說。學生每說完一種,教師要反復提問:還有什么?教師要對積極發言的學生及時表揚。

  2、數圖中的數量

  師:我們在數圖中這些人或者物體的個數時,先數比較少的,再數比較多的,也就是說按從少到多的順序數出圖中事物的個數。

  (1)數出數量是1的。

  (2)數出數量是2的。

  (3)依次數出其它數量的事物。

  三、實踐活動:尋找生活中的數。

  1、尋找身體上的數。

  (1)尋找身體上的數。

  (2)集體反饋交流。

  2、尋找教室里的數。

  (1)學生獨立觀察,尋找各數。

  (2)學生之間互相交流。

  (3)集體交流。

  3、尋找校園里的數

  四、總結

  第二課時:比一比

  教學內容:

  課本第5、6頁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初步感知物體長短、大小及多少并能判斷長短、大小、多少、輕重。

  2、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準備:五星、鉛筆兩枝、球兩個。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二、新授

  1、教學輕重

  (1)創設情景。

  (2)探究比輕重的方法。

  2、比長短

  (1)引導生觀察

  (2)你發現了什么?

  (3)引導得出:物體有長、有短。

  (4)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3、比大小。

  討論比較物體的大小及方法。

  4、比多少。

  (1)觀察第6頁圖,你發現了什么?

  (2)擺一擺,說一說。(同樣多,多些,少些)

  三、完成課堂活動。

  四、總結

  一、10以內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一)

  重難點、關鍵

  1、重點:認識每個數所表示的實際數量、順序,正確規范地書寫數字,正確迅速地進行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口算。

  2、難點:認識0;正確地書寫各數;10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

  3、關鍵: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數及計算的意義;計算過程中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第1課時:1-5各數的認識

  教學內容:

  課本第7、8頁的例1、例2、例3;課堂活動中的第1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1-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1-5各數,建立初步的數感。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與同伴互相交流學習的樂趣。

  4、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具準備:

  1-5的數字卡片

  學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從現實中抽象出數

  1、數一數,說一說。

  教師出示例1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畫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在做什么?

  2、認讀1-5各數

  出示1-5的數字卡片,板書課題

  3、反饋實踐

  師:老師說一個數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來嗎?

  (教師說數,學生根據數擺小棒,同桌互相查看。)

  師:你還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嗎?

  師出示實物,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和老師同樣多的數。

  二、感知數的順序

  1、邊擺邊數,逐次感知1-5的順序。

  2、整體感知。

  (1)教師出示打亂順序的點子圖、排隊。

  學生小組討論后,請一組同學上臺擺一擺,并說說理由。

  (2)擺好后提問:5的前一個數是幾?3的前面一個數和后面一個數各是幾?

  (3)讓學生從1數到5,再倒著數一遍。

  三、開放性活動

  1、引導看書第8頁的例3。

  例3中告訴我們“2”可以表示什么?

  2、聯系生活,豐富聯想。

  3、猜數游戲

  (1)師生互動

  如:師:這個數在2的后面,可能是幾呢?

  生:可能是3,也可能是4或5。(有的生可能會說出比5大的數,教師要加以肯定鼓勵。)

  (2)小組互動

  4、張開想象的翅膀,創造學生心中的美麗世界。

  四、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先與同桌互相說,再告訴老師和大家。

  第2課時:1-5各數的寫法

  教學內容:

  課本第8頁例4,以及第9頁課堂活動的第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比、劃等活動,使學生感知1-5各數的聯系,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

  2、使學生在數數的基礎上會讀、會寫1-5各數。

  3、通過課堂活動中的數、寫、圈、擺,加深學生對數的認識,并體驗合與分。

  4、培養學生認真、規范的書寫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數字卡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數數

  二、新課教學

  1、教寫“1”。

  師:你能用手指表示1嗎?引導學生伸出一個手指。

  師:如果用劃O來表示1的話,要劃去幾個圈?(要劃去1個圓。)

  指導學生看例4,出示數字1。

  老師拿出畫好的田字格卡片,邊寫邊指導:把1寫在田字格的左半部,從右上方的線上起筆,向左下畫一筆到左下方停筆,稍微傾斜,筆道要直。

  然后先讓學生用食指在桌面上書寫1,再讓學生在書上寫。

  2、教寫“2”。

  (1)學生演示2的手勢。

  (2)學生獨立畫圓。

  (3)出示數字2,2字像鴨子。

  (4)教師在黑板上示范寫2,學生伸出手指跟著老師書寫。

  3、教寫“3”。

  (1)學生獨立作業。

  (2)學生反饋。

  師:請小朋友按照比、劃、讀、寫的學習順序展示一下你自己的學習成果。

  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對于3的寫法要求,可以引導學生相互補充。

  4、教寫“4”和“5”。

  (1)小組合作學習。

  (2)小組代表反饋。

  (3)師小結。

  5、放手讓學生獨立寫1-5各數。

  三、課堂活動

  1、說一說,1——5還可以表示什么?

  2、圈一圈,寫一寫。

【一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一年級數學教案10-11

一年級數學教案11-03

一年級趣味數學教案12-28

一年級數學教案08-18

一年級小學數學教案01-14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08-28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08-24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04-15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19

一年級認數數學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