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五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3-01-06 17:04:07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五年級數學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數學教案集錦15篇

五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循環小數的概念.

  2.掌握循環小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循環小數等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和掌握循環小數等概念.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 4times;0.25= 1.6+0.38=

  0.15divide;0.5= 1-0.75= 0.48+0.03=

  (二)計算

  21divide;3= 15divide;3= 12divide;3= 10divide;3=

  教師提問:通過計算,你發現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7

  例7 10divide;3

  1.列豎式計算

  教師提問: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教師用兩種顏色的筆分別將商3和余數1描一遍)

  使學生明確:因為余數重復出現1,所以商就重復出現3,總也除不盡.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學例 8

  例8 計算58.6divide;11

  1.學生獨立計算

  2.因為余數重復出現數字3和8,所以商就重復出現數字2和7,

  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觀察比較 10divide;3=3.33…… 58.6divide;11=5.32727……

  教師提問:你有什么發現?

  (小數部分有的數字重復出現;有一個數字、有兩個數字重復出現;)

  4.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者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

  教師板書:循環小數.像3.33……和5.32727……是循環小數.

  5.簡便寫法

  3.33……可以寫作 ;

  5.32727……可以寫作

  6.練習

  把下面各數中的循環小數用括起來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學例9

  例9 一輛汽車的油箱里原來有130千克汽油,行駛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約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兩位小數)

  1.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車大約裝21.67千克汽油.

  2.集體訂正

  重點強調:保留兩位小數,只要除到小數點后第三位即可.

  3.練習

  計算下面各題,除不盡的先用循環小數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兩位小數寫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 2.29divide;1.1 153divide;7.2

  (四)討論: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會有幾種情況出現?

  1.除到小數部分的某一位時,不再有余數,商里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數能夠被除數除盡.如3divide;2=1.5.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小數,叫做有限小數.

  2.除到小數部分后,余數重復出現,商也不斷重復出現,商里小數部分的位數是無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數部分的位數是無限的小數,叫做無限小數,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

  三、課堂練習

  (一)計算下面各題,哪些商是循環小數?

  5.7divide;9 14.2divide;11 5divide;8 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環小數,各保留三位小數寫出它們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四、布置作業

  (一)計算下面各題,除不盡的用循環小數表示商,再保留兩位小數寫出它們的近似值.

  9.4divide;6 38.2divide;2.7 204divide;6.6 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車從南京到上海運行305千米,用了3.5小時,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保留兩位小數)

五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1、說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板演。

  選3題讓學生說說想的過程。

  集體訂正,幫有錯的同學分析錯誤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頁的7~12題。

  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使學生明白:根據等式的性質是含有未知數的一邊只剩下未知數,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結果。

  第9題

  先由學生獨立完成。

  指名學生說:錯在哪里,幫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樣改正,我們在做題時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師要特別關注前面解題還有錯的學生,爭取人人過關。

  集體訂正,分析錯誤原因。

  第12題

  學生讀題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學生說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師都要給于肯定。

  三、課堂作業

  第6頁的第10、11題。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7~10頁,例5、例6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二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質,即在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質。

  2、使學生掌握利用相應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這一等式的性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等式的性質

  1、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等式的性質,誰還記得?

  2、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

  3、生自由猜想,指名說說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們就通過學習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

  二、教學例五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例五圖,并看圖填空。

  2、集體核對

  3、通過這些圖和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4、接下來,請大家要課練本上任意寫一個等式。請你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乘同一個數,計算并觀察一下,還是等式嗎?再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除以同一個數,還是等式嗎?能同時除以0嗎?

  5、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又有什么發現?

  6、引導學生初步總結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

  7、板書出示: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8、練一練第一題

  ⑴、指名讀題

  ⑵、生獨立填寫在書上,集體核對

  ⑶、你是根據什么來填寫的?

  三、教學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學掛圖,指名讀題,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例六圖

  2、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3、根據題意怎樣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書:40X=960

  4、在計算時,方程兩邊都要除以幾?為什么?

  5、生獨立計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對

  6、計算出X=24后,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個數是否正確?請大家口算檢驗一下。最后將例六填寫完整。

  7、小結:在剛才計算例六的過程中,我們將方程的兩邊都同時除以40,這是為什么?為什么將等式兩邊都同時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試一試

  ⑴、出示X÷0.2=0.8

  ⑵、生獨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師巡視并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⑶、集體核對,指名口答:你是怎樣解方程的?為什么可以這樣做?

  9、練一練第二題

  ⑴、生獨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師巡視。

  ⑵、集體訂正。

  四、鞏固練習

  1、練習二第一題

  ⑴、請每位同學在小組里說一說每一題應該怎樣解,指名口答。(第三組)

  ⑵、生獨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體核對

  2、練習二第二題

  ⑴、指名讀題

  ⑵、生獨立填寫,師巡視。

  ⑶、你在填的時候是怎樣想的?

五年級數學教案3

  課題:

  列方程解應用題復習(行程問題)

  學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問題的應用題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個物體的簡單行程問題的基礎上,初次接觸有關兩個物體運行的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其中體現了“運動方向”“出發時間”“運動結果”等新的運動要素,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以一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數量關系為基礎,讓學生認識“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課時目標):

  1、初步理解兩個物體在一定距離中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幾種常見的數量關系;

  2、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尋找等量關系,知道“相遇問題”的等量關系;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兩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擊問題”的等量關系,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畫線段圖分析題目的方法。

  教學重點:尋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從而列出方程,得出應用題的解。

  教學難點:認識相遇的過程中理解運用等量關系的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PPT、練習本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教學說明

  一、復習引入

  1、揭題

  2、常見的相遇問題類型(手勢演示)

  (1)同時出發,相向而行

  (2)一車先行,另一車再行,相向而行

  (3)同時出發,途中一車暫停,相向而行

  二、基礎練習

  1、AB兩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車從A開出駛往B地,2小時后,乙列車從B地開出駛往A地,經過4小時與甲列車相遇,已知,甲列車比乙列車每小時多行10千米,甲列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1)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2)找出等量關系

  (3)列式

  2、兩車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2小時候相遇,這時甲車比乙車多行99千米,已知甲車的速度是乙車的1、4倍,求甲乙兩車各自的速度。

  小結:(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車從甲城開往乙城,每小時行75千米,一列客車同時從乙城開往B城,每小時行60千米,兩列火車在距離兩城中點30千米處相遇,相遇時兩車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結:(3)到中點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時從學校出發去少年宮,小巧每分鐘走80米,小胖每分鐘走60米,小巧到達少年宮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宮400米處與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時間。

  小結:(4)總路程相等

  三、鞏固提升

  5、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相距250千米的兩地出發,相向而行,客車由于上下車停靠幾站后耽誤了半小時,結果貨車行了2小時后與客車相遇,客車平均每小時行80千米,貨車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6、一輛摩托車以90千米/時的速度去追趕先出發的汽車,已知汽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摩托車4小時后追上汽車,汽車比摩托車早出發幾小時?

  7、有甲乙兩個人,甲每分鐘走83米,乙每分鐘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鐘后,甲從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時間剛剛追到離乙40米?

  8、一輛汽車從甲地出發,行了60千米后,一輛摩托車也從甲地開出,3小時后與汽車同時到達乙地,已知摩托車的速度是汽車的1、5倍,求兩車各自的速度。

  四、思維訓練

  9、甲乙兩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鐘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鐘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總結評價路程,速度,時間是行程問題中3個最關鍵的量,所以在新知學習前先搞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

  “相遇問題”的概念較多,如“同時出發”、“相距”、“相遇”、“相對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樣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讓學生感性地接觸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體語言讓學生弄明白這些概念,通過生動有趣肢體動作刺激學生的感官,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空間觀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也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過畫線段圖理解了兩車行的路程與總路程的關系,然后放手讓學生嘗試解答例題,這樣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最后通過檢驗求證學生的做法,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列方程解應用題(行程)

  相遇問題(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點相等

  (4)總路程相等

  教學反思:

  行程問題應用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應如何突出重點,特別是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一直以來是我們數學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節課學習內容是行程問題復習,包含了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教學重點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能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課前的準備,上課的反思,我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深的理解。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很多收獲:

  1、合理組織安排教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首先復習“速度×時間=路程”這一行程問題的數量關系,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必要的準備,然后用動作語言讓學生了解相遇問題中經常出現的幾個要素,這樣學生觀察起來直觀、易懂,興趣容易調動起來,并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然后再通過例題讓學生讀題,說等量關系,畫線段圖等手段理解相遇問題的解決方法。

  追及問題與相遇問題都屬于行程問題,追及問題比相遇問題較難理解,避免學生學習枯燥無味,我在引入環節是以學生身邊的實例為背景引入的。基礎練習1,由學生畫圖獨立完成,達到復習相遇問題的特征及相等關系;練習2的出現是對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節課所復習的第二個內容,相遇和追擊形成對比,區別不同。由于例題及變式練習是以遞進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其內容又處在同一背景下,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幾個問題間的聯系和差異,使學生明白此類應用題的特征,進一步提煉解應用題的一般思路。

  2、運用線段圖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

  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解應用題的關鍵是審題,理解題意,找到相等關系。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借助學生畫線段圖,分析線段圖中各量間的關系找到題目中隱含的相等關系,從而解決問題。在講解例1時,安排學生讀題畫關鍵詞語,動手演示理解題意,教師教給學生畫線段圖,運用線段圖找到相等關系。在變式練習及例2教學中,由學生嘗試畫線段圖尋找相等關系,學生能很快列出方程進行求解。運用線段圖分析比較數量關系,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變繁為簡,使等量關系更明確,為學生理解題意加起橋梁。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便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間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問題、尋找等量關系作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課的過程中雖然有學生合作學習,動手畫圖找相等關系,但時間短,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真正體會線段圖的作用。學生認真畫圖后,我感到純是模仿較多,不會借助線段圖找相等關系。應該好好分析線段圖的用途,是解決較復雜問題常見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逐漸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使我深刻體會到:課前備課時除了要認真研究教材設計好教學內容外,一定要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與手段,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真正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4、分層遞進,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在練習中組織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練習。運用變式練習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題意,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理解題變意不變,方法也不變。拓展題的設計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再思考,以體現“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總之,讓學生經過多層次的練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總之,在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要借助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理清題意,尋找各量的關系。我感到學生的困惑是讀不懂題意,找不到各量間的關系,不會列方程。通過反思,我再講應用題時,不要快,題目不要貪多,要精,有典型性,適時變式練習,抓各量之間的關系,盡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時刻伴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五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并認識圓,知道什么是圓心、半徑和直徑,能借助于工具畫出指定大小的圓。

  2、經歷猜想、操作、驗證、討論和歸納等數學活動,發現并掌握圓的有關特征,會應用圓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體驗圖形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

  教學重點

  認識圓、掌握圓的有關特征、會用工具畫圓。

  教學難點

  掌握圓的有關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大圓規、課件、1張圓紙片學生:小圓規、剪刀、4張白紙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感受認識

  1、課件出示一枚硬幣。

  (1)提問:硬幣的面是什么形狀的?板書課題:圓

  (2)出示圖片問:你能從里面找到圓嗎?

  2、用手在空中畫一個圓。

  問: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

  生:圓形

  空中畫圓

  二、自主畫圓

  1、師:如果要你畫一個圓,你準備怎么畫?

  解釋:“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的本意

  選擇一種方式動手畫圓。

  2、提問:用什么工具能畫一個標準的圓?

  (1)第一次用圓規畫圓,感受圓規畫圓的技巧

  (2)(視頻演示)再次用圓規畫圓,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技巧

  師:用圓規畫圓有哪些步驟?

  生:……

  畫圓1

  生:圓規

  畫圓2、3

  生:……(剪圓)

  三、尋找特征

  1、認識圓心

  (1)指出:用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這一點叫做圓心。板書:圓心

  (2)圓心的作用

  師在黑板上隨處點一個點問:我把圓心點在這里,你覺得這個圓會畫在哪里?點在那里呢?這說明了什么道理?

  標圓心

  生:圓心位置決定圓的位置

  2、認識直徑

  (1)把圓對折1次打開描出折痕,看有什么發現?

  指出: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是直徑。板書:直徑

  (2)探尋直徑的特征

  ①師在黑板上畫幾條線段問是不是直徑

  ②直徑有多少條?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

  生:折痕都通過圓心

  畫直徑并測量

  3、認識半徑

  (1)在圓中畫出一條半徑問學生:是直徑嗎?

  指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板書:半徑

  (2)探尋半徑的特征

  (3)畫一個半徑是3厘米的圓

  畫半徑并測量

  畫圓4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4、探索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1)出示:剛才我們研究了直徑和半徑的的各自特征,直徑和半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2)用字母式子表示:板書:d=2r或者r=d÷2

  (3)畫一個直徑是4厘米的圓,你準備怎么畫?

  (4)完成練習十七第1題。

  測量探索

五年級數學教案5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P7及練習二第3、5、6、7、10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地運用這一知識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理解倍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學會解答有關倍數是小數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認真計算與及時檢驗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運用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正確計算小數乘法。

  教學難點:正確點出積的小數點;初步理解和掌握:當乘數比1小時,積都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都比被乘數大。

  教學方法:觀察、分析、比較。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學生口算,然后集體訂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數乘法時,怎樣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2)如果積的小數位數不夠,你知道該怎么辦嗎?如:0.02×0.4。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小數乘法。(板書課題)

  二、情景引入

  1.教學例5。師:同學們,你們見過鴕鳥嗎?知道鴕鳥是一種跑得比較快的動物嗎?有一只鴕鳥正在幫助2個小朋友解難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鴕鳥正馱著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兇猛的非洲野狗緊緊追上來了!小朋友說:“哎呀,它追上來了!”鴕鳥說:“別擔心,它追不上我!”

  學生觀察情境圖,提取信息:

  所求問題:(鴕鳥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時)

  所需條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時,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導學生理解小數倍數的含義:誰來說一說“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鴕鳥的速度除了有一個非洲野狗那么快,還要快。)

  (2)追問提高學習新知的興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們嗎?(非洲野狗追不上鴕鳥。)

  ②“鴕鳥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該怎樣列式計算呢?(生回答:56×1.3)

  ③為什么這樣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小結:倍數關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數。

  讓學生獨立計算出鴕鳥的最高速度,并集體訂正。

  (4)指導學生用估算進行驗算:請同學們看這個算式及結果,你認為對嗎?你是怎么驗證的?(板書驗算,完善課題)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驗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計算一遍。

  ②把這個算式的因數交換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對與否。

  ③觀察法:觀察小數位數或第二個因數比1大還是比1小。

  ④用計算器進行驗算。

  師小結:不管用哪一種方法來檢驗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喜歡用那一種就用那一種來驗算。

  (5)師:請同學們打開書,看一看書上的小朋友算得對嗎?為什么?

  生:因為兩個因數中,56是整數,因數1.3中只有1個小數,所以積中小數點的位置點錯了,應該點在2與8之間,即積應為72.8。

  師:很好!在計算小數乘法時,每個小朋友都要養成認真做題、仔細檢查的好習慣。

  師: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計算、驗算得出鴕鳥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時,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樣?非洲野狗能追上鴕鳥嗎?說明剛才我們的想法怎樣?(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由代表發言,教師點評。)

  2.看乘數,比較積和被乘數的大小。剛才有同學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個因數比l大,所以積就比被乘數大,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7頁“做一做”。先讓學生觀察兩道算式中的因數和積,進行判斷,說出理由;再讓學生獨立計算,并用自己喜歡的驗算方法進行驗算。最后集體訂正。

  2.練習二第3題。先讓學生獨立判斷。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題錯在什么地方。

  四、課堂小結。當乘數比1小時,積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這種關系初步判斷小數乘法的正誤。

  作業:5、6、7

  課外作業:教材第9頁練習二第10題。

  板書設計:

  求一個數的小數倍數是多少及驗算

五年級數學教案6

  學習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

  2、結合現實情景,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重點、難點:

  在現實情景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

  易混點、易錯點:感受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一些相反意義的量

  學生認知基礎:生活中見到過負數。

  時間分配學20講10練10

  教法學法

  自主探索法,練習法,講授法。

  教學準備

  第一課時

  一、自學例1

  1、通過查資料了解“℃”和“℉”的含義,并學會看溫度計的方法。

  2、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氣溫和南京比,怎么樣?北京的氣溫和南京比,怎么樣?

  3、上海和北京的氣溫一樣嗎?不一樣在哪兒?

  4、那你知道在數學上是怎樣區分和表示這兩個不同的溫度的呢?

  二、自學例2

  1、了解海拔的意義。

  2、思考從圖上你知道了什么?

  3、試著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表示這兩個地方的海拔高度。

  學生活動教師助學課后改進

  第一課時

  第一板塊:學生匯報預習情況。第二板塊:根據預習情況,學習例1

  (1)交流“℃”和“℉”的含義,說明我國是用“℃”來計量溫度的,并指導看溫度計的方法。

  (2)交流: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氣溫和南京比,怎么樣?北京的氣溫和南京比,怎么樣?

  (3)上海和北京的氣溫一樣嗎?不一樣在哪兒?

  (5)那你知道在數學上是怎樣區分和表示這兩個不同的溫度的呢?(零上4攝氏度記作+4℃或4℃,零下4攝氏度﹣4℃)

  第三板塊: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

  根據課本要求,記住讀寫方法。

  學生看溫度計,選擇合適的卡片表示各地氣溫。

  第三板塊:交流學習例2

  交流:從圖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表示這兩個地方的海拔高度嗎?

  共同小結:以海平面為基準,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稱為海拔8844.43米,可以計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稱為海拔負155米,可以計作﹣155米。

  學生根據今天所學知識把這些數分類。

  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先指名讀一讀,再用正數或負數表示圖中數據。

  先讀一讀,再說說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還是低于海平面。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的三幅分別顯示三個城市某一天最低氣溫的溫度計圖。

  根據學生的預習,共同學習交流認識新知。

  (4)上海的氣溫是零上4攝氏度,北京的氣溫是零下4攝氏度。以0攝氏度分界,一個在0攝氏度以上,一個在0攝氏度以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

  2.教學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

  “+4”讀作正四,“+4”的正號也可以省略不寫,直接把“+4”寫成“4”。“﹣4”讀作負四。

  3.指導完成“試一試”。

  (卡片上分別寫有+11℃、﹣11℃、19℃、+19℃、﹣7℃、+7℃)

  二:教學例2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從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出示例2中珠穆朗瑪峰與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圖。

  三:初步歸納正數和負數。

  ⑴出示+4、﹣4、﹣7、﹣11 、19、+8844.43、﹣155這些數,提出要求:前面,我們用這些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高度。大家仔細觀察這些數,你能將它們分分類嗎?

  ⑵小結:像+4、19、+8844.43這樣的數都是正數。像-4、﹣7、﹣11 、-155這樣的數都是負數;而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⑶提問:正數、負數和0比一比,它們的大小關系怎樣?

  四:練習

  做“練一練”1,2題

  2.做練習一第1題。

  3.做練習一第2題。

  4、練習一4、5、6題。

  五:作業

  練習一第3題。

  交流認識新知。

  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

  根據課本要求,記住讀寫方法。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表示這兩個地方的海拔高度嗎?

  正數、負數和0比一比,它們的大小關系怎樣?

  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課后反思

  得:

  首先,對教材的編排作了重新的審視。在教材編排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在學習負數的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經歷“具體情境中的數——解釋數的意義”這樣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盈虧、收支、增減及朝兩個相反的方向運動中應用負數進一步理解負數的意義,明白用正負數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從而讓學生體驗負數產生的原因,接著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正負數應用的實例。

  失:

  《認識負數》單元的教學看似簡單,教起來似乎覺得輕松,學生學習起來也看似輕松,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由于正負數表示的是相反意義的量,如何幫助學生正確的解決實際生活情境下的正負數問題,這是值得我們在教學中進行思考的問題。由于問題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辦法去解決這樣的問題。

五年級數學教案7

  【學習目標】

  1、邊聽錄音邊瀏覽課文,了解相聲的藝術特點和語言特色。

  2、通讀課文,體會故事中的人說話啰嗦的特點,明白簡潔明快地說話的重要性。

  3、了解相聲是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語言表演藝術,能對相聲感興趣。

  【學習重點】

  在笑聲中得到啟迪;說話不僅要把話說明白,還要說得簡練得體。

  【學習難點】

  了解相聲語言表達上的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一個掛鐘、事先錄制相聲《打電話》片斷。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我們平常說話呀,要講究藝術。楊氏之子與孔君平的對話,風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們。晏子的能言善辯讓我們領略了機智應對的語言魅力。今天我們來學習《打電話》一文,從這篇課文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題:打電話。

  3、談打電話:

  ⑴ 導語:

  同學們一定都打過電話,電話使人們的交流變得方便快捷,打電話的時候最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呢?(盡量地節約時間)

  ⑵ 如果你要給你的好朋友打電話,約他晚上六點半在某電影院門口見面,一塊看電影,你會怎么說呢?

  ⑶ 模擬計時表演。

  (兩個學生上臺模擬表演,教師計時。)

  板書特寫:

  ____分鐘

  小結板書:簡練、得體、明白。

  ⑷ 這么一點兒事,如果有人打了兩個多小時,你們信不信?讓我們一起欣賞相聲《打電話》。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了解相聲主要內容:

  ⑴ 學生自學,自由讀課文。

  ⑵ 檢查自學,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兒啷。

  ⑶ 交流:

  這個相聲說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通順:

  ⑴ 找一個小伙伴分角色練習對話,并互相評價。

  ⑵ 擂臺賽:

  各小組推薦兩人,競賽讀。(教師、他生當評委)

  三、再現課文,深入領悟

  1、討論:

  甲、乙說話各有什么特點?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⑴ 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著?猜不著使勁猜。呃,猜不著我告訴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夠啰嗦的。

  甲:對,是我,我找小王講話,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廢話,可不是女的嘛。

  ⑵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嗎?學習嗎?不學習呀。開會嗎?不開會。

  乙:廢話。

  甲:討論嗎?不討論。

  乙:人家沒事。

  甲:太好了。我請你聽戲好不好?票都買好了。長安大戲院,樓下十排三號五號,咱倆挨著。票價八毛一張的,我買了兩張,一塊六,我給了他五塊,他找了我三塊四。

  乙:他在這報賬呢!

  2、歸納:

  作者在這里極盡夸張之能事,把一個啰嗦者說話啰嗦表現得淋漓盡致。

  3、小組練習:

  小組內練習表演《打電話》。

  4、集體推薦兩人上臺表演相聲《打電話》,教師計時。

  板書特寫:

  ____小時

  小結板書:啰嗦、耗時、誤事。

  5、暢所欲言:

  通過觀看相聲《打電話》,你受到了什么樣的啟迪?

  6、小結:

  說話太啰嗦不但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間,還會耽誤事情,我們平時說話不僅要把話說明白、得體,還要說得簡練才行。

  四、學生選讀,了解相聲

  1、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片斷瀏覽,體會相聲特點。

  2、學生談自己對相聲語言特點的感受。

  3、教師小結:

  通俗易懂發,如話家常;幽默、風趣、夸張。

  4、欣賞表演,進一步感受相聲藝術的魅力。

  播放事先錄制的該相聲表演錄像,一邊欣賞一邊感受相聲藝術的魅力。

  5、小結:

  相聲不僅是說,還是唱,相聲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相聲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聲是笑的藝術,又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語言表演藝術,可以讓人們在笑聲中得到啟迪……

  五、自選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項完成。)

  1、創設情境,嘗試創作:

  ⑴ 語言情境一:

  甲沒有太高的文化水平,而又喜歡夸夸其談顯示自已有知識,僅就“海馬”一詞,就出入意料地鬧出了一連串的笑話。

  ⑵ 語言情境二:

  悅悅是一個冒失鬼,又是一個機靈鬼,他常常用機智巧妙的語言幫自己擺脫困境。

  ⑶ 語言情境三:

  有兩個小朋友常常在一塊比吹牛,誰也不服誰,這不,他們又吹上啦。

  ⑷ 語言情境四:

  小明是一個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學們常被他逗得開懷大笑。

  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和同桌一起創作幾句。

  2、熟讀《打電話》,想象當時的情景,用敘述的方式寫下來,并表達自己對此種現象的看法。

五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等方法,掌握簡單的時間單位的換算。

  2、引導學生從圖片中獲取有意義的數學信息,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解決問題,掌握解學問題的基本方法。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1、掌握簡單的時間單位的換算。

  2、建立計算經過時間的模型: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的時間。

  3、滲透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

  教學難點:

  建立計算經過時間的模型: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的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

  開學了,熊大和熊二從熊堡出發去學校,熊大用了2小時,熊二用了120分鐘,熊大說它用的時間少,熊二說它的用時少,它倆誰也不甘示弱。同學們,請你們當裁判,它們倆究竟誰用的時間少,好嗎?

  二、學

  (一)單位換算

  1、從熊堡到學校,熊大熊二誰用的時間少?為什么2時=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學生獨立思考后,匯報:1時是60分,2時就是2個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學間相互說一說。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練一練:3分=()秒

  600分=()時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獨立思考,然后與你的同學交流交流。

  (二)時間計算

  9月1日,小明背著書包上學去了!(課件出示)

  三、析

  1、觀察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有意義的數學信息?(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獨立思考,然后與小組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3、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收集信息。

  4、學生匯報,課件出示

  (1)直接數一數,7:30到7:45分針走了15分鐘。

  (2)7:30到7:45分針走了3個大格,是15分鐘。

  (3)都是7時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鐘。

  5、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15分鐘對嗎?你是怎么想的?(7:30過15分鐘就是7:45,15分鐘是對的。)

  6、寫上答語。(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15分鐘。)

  7、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8、整理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我們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誰來說說?師做整理板書: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

  四、練

  1、填一填。

  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4時○24分1分15秒○65秒3時○200分140秒○2分1時30分○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給外地打工的媽媽打電話,電話亭的營業時間,早上9:00開門,晚上8:00關門。小明8:40到達,他還要等多久呢?

  3、總結: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4、作業:課本第7頁第8題。

五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借助圖形語言,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乘以分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并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2.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等過程,體驗數學研究的方法;

  3.培養邏輯推理能力,滲透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難點:

  學生能夠熟練的計算出分數乘以分數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1.出示我國古代哲學著作的情景。

  2.出示復習題

  3×2/54/5×2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畫圖引導學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導學生驗證上面的計算方法,巖石推理過程。

  3.出示2/31/5,5/62/3寫出計算過程,

  小結計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出示教材第8頁試一試1-3題。

  2.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四、小結評價布置預習

  1.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2.布置預習:教材10-11頁練習一。

  板書

  意義: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計算法則: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五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相遇問題》第58準備題、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練習十三1-3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意義及特點。

  2、學會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道理,培養學生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建立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相遇問題中速度和、相遇時間和總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動畫引入,揭示課題

  1、通過電腦演示了解相遇問題中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

  電腦演示一聲槍響后,兩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來。

  提問:一聲槍響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們的出發時間和運動方向是怎樣的?

  (板書:同時出發、相向而行)

  如果他們繼續走下去,結果可能會怎樣?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來、相遇以后相交而過)

  結果究竟怎么樣呢?請同學們繼續觀察。

  電腦演示兩人相遇。

  (板書:結果相遇)

  誰能完整的說說他們是怎樣運動的?

  [評析:運用多媒體所具有的聲、光、色、形的特點,創設動態情境,抓住"相遇問題"的關鍵,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同時出發"、"相向而行" 、"結果相遇"這幾個相遇問題的幾個基本要素,為例題教學掃除了文字障礙。并且通過生動形象卡通畫導入新課,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揭示課題:

  像這樣,兩人或兩個物體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們稱這樣的問題為相遇問題。

  (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過去我們學過一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你們還記得一個物體運動時,速度、時 間、路程三者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問題中,運動物體變成了兩個,他們的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今天咱們就一塊兒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引導探究,教學新知

  (一)教學準備題。

  1、電腦配音顯示準備題。

  我是張華,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誠,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張華家距李誠家390米,他倆同時從家里出發,向對方走去。下面是他們兩人走的時間和路程的變化情況表。請同學們先看動畫,再完成下表,然后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走的時間 張華走 的路程 李誠走 的路程 兩人所走 的路程和 現在兩人 的距離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討論:①出發3分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說明了什么?

  ②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家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2、觀察填表,討論分析。

  (1)學生填寫表格,并討論屏幕上的兩個問題。

  (2)全班校對答案。提問:2分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樣計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學生回答討論的兩個問題。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自己觀察、填寫、討論,發現了兩個物體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兩家的距離。下面我們就利用這個規律自己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評析:在準備題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填寫、討論,不但使學生深刻理解了兩人所走的路程與兩家距離的關系,為研究解題方法作了充分的準備,而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

  (二)教學例5。

  1、電腦出示例5及線段圖: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里走向學校。小強每分走65米,小麗每分走70米,經過4分。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2、學生嘗試解答,兩生上臺板書。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學生自己分析解題思路:

  ①請用第一種方法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提問:題中只有一個4,為什么算式中出現了兩個4?

  師:經過4分兩人相遇,說明相遇時兩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時間稱為相遇時間。相遇時間在這種解法中要用到兩次。

  ②請用第二種方法的同學說說你的解題思路又是什么?

  [評析:在學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時間三者間關系的基礎上,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通過自己探索,尋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電腦演示強化兩種解法的解題思路。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相遇問題中求路程有幾種解法?請看屏幕。

  電腦演示:一種是先求出小強走的路程和小麗走的路程,再加起來就得到兩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兩家的距離;另一種解法是先把小強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麗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來,得到每分兩人所走路程的和,因為經過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時間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兩家的距離。

  [評析:通過大屏幕色彩鮮艷的線段閃鑠演示,加深了學生對第一種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種解法的難點,通過將兩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動、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內涵。教者靈活地利用多媒體圖象的移動、合并、返回的運動特點,揭示"速度和、相遇時間、距離"之間的關系,加深了學生對第二種方法的理解。]

  5、總結數量關系式:請同學們觀察這兩種解法,你更喜歡哪一種?根據這種解法你發現在相遇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板書:和、相遇)有了這個數量關系式,你知道相遇問題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6、學生看書質疑。

  三、鞏固練習,深化提高

  1、根據題意連線。

  兩列火車從兩地同時相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4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2千米,經過2.5小時兩車相遇。

  44×2.5 兩人的速度和 52×2.5 兩地的距離 44 + 52 相遇時甲車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時乙車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兩種方法解答。

  (59頁做一做第1題)

  2、只列式不計算。(練習十三1、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反饋中引導學生把第2題與前面的習題比較,明確雖然兩車運動方向、出發地點等情況與前面習題不同,但它們都是求兩個物體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時間=路程得到。

  [評析: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有坡度有層次,目的性強。先通過連線題強化相遇問題中的各個概念;然后解決與相遇問題類似的應用題,實現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遷移;最后解決有變化的相遇問題,突破固定的思維框架。重點突出,一題一得,既減輕了學生的過重負擔,又提高了教學效益。]

  四、闖關游戲,拓思創新:

  電腦演示闖關畫面,配音出示游戲規則。

  1、第一關:貓和老鼠從兩地相向而行,貓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還相距120米,求兩地相距多少米?

  提問:用速度和乘以時間得到了路程,為什么還要加120?

  2、第二關:甲、乙兩輛汽車從兩地相對行駛。甲車每小時行7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69千米。甲車開出后1小時,乙車才開出,再過2小時兩車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關:甲乙兩人從兩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過,走了4分,兩人相距90米,求兩地相距多少米?

  提問:為什么每一種算法都要減90?

  4、小結:今后同學們在解答兩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時,首先要弄清他們運動的時間、方向和結果,再靈活運用相遇問題的思路進行解答。

  [評析:首先,通過游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樂中學習;其次,通過變式練習,讓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讓學生明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道理,培養學生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五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確定等量關系,正確用方程解答應用題

  3、培養學生利用恰當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弄請已知量與未知量的聯系,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難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準確的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P107)

  1、找出下列應用題的等量關系。

  ①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倍。

  ②梨樹比蘋果樹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兒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兩根同樣的鐵絲分別圍成長方形和正方形。

  (學生回答后教師點評小結)

  我們今天就復習運用題目中的等量關系解題。(板書:列方程解應用題)

  二、新授內容

  1、教學例題

  (1)、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①、讀題,學生試做。

  ②、學生匯報(可能情況)

  (90+75)×4

  提問:90+75求得是什么問題?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問:90×4與75×4分別表示的是什么問題?

  (由學生計算出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2)、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多少小時相遇?

  (先用算術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設經過x小時相遇,

  (90+75)×x =660或者,90×x +75×x =660

  讓學生說出等量關系和解題的思路

  教師小結(略)

  (3)、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貨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先用算術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設貨車每小時行x千米

  90×4+ 4x = 660或者(90 + x)×4 = 660

  讓學生說出等量關系和解題的思路

  2、教師小結(略)

  讓學生比較上面三道應用題,它們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比較用方程解和用算術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兩道題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

  三、鞏固反饋。(P109———1題)

  1、根據題意把方程補充完整。

  (1)張華借來一本116頁的科幻小說,他每天看x頁,看了7天后,還剩53頁沒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媽媽買來3米花布,每米9。6元,又買來x千克毛線,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電工班架設一條全長x米長的輸電線路,上午3小時架設了全長的21%,下午用同樣的工效工作1小時,架設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題)解應用題。

  東鄉農業機械廠有39噸煤,已經燒了16天,平均每天燒煤1.2噸。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燒1.1噸,還可以燒多少天?

  小結:根據同學們的不同方法,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哪種方法簡便就用哪種方法。

  3、思考題。

  甲乙兩個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時一艘貨船從甲港開往乙港,下午2時一艘客船從乙港開往甲港。客船開出12小時后與貨船相遇。如果貨船每小時行15千米。客船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

  (P110———5題)不抄題,只寫題號。

  板書設計:

  列方程解應用題

  等量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3:一列火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五年級數學教案12

  設計說明

  1、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新課伊始,讓學生觀看“挑戰者”號飛機失事的全過程,讓學生從機毀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帶來的危害,領悟到檢驗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這樣的情境創設,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學理念。

  2、重視引導學生用直觀的方式清晰地表達出推理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本設計在教學例1時,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試驗的操作活動,讓他們在充分的操作、試驗、討論、探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然后引導學生用直觀、簡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過程,進一步理清思路,為后面數量更多的找次品問題做好認知和方法上的準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天平 3瓶鈣片

  學生準備

  每人8張圓片學具 每組1張找次品記錄表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效果檢測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1、課件播放“挑戰者”號飛機失事的錄像。

  2、引導學生猜測造成飛機失事的原因。

  3、導入新課。

  1、看錄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生1:駕駛員操作不當。

  生2:飛機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1、列舉生活中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帶來的危害有哪些?

  二、實踐操作,自主探究。(10分鐘)

  1、出示2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導學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闡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點。

  3、出示3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導學生嘗試找出輕的一瓶。

  4、引導學生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5、引導梳理、比較:無論是先稱哪2瓶,只要稱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開瓶子把鈣片倒出來數一數。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稱一稱。

  2、認識天平,明確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兩端放入質量相同的物體,感受天平平衡的條件。

  3、利用學具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個學具代替3瓶鈣片,進行實際操作。

  4、各小組派代表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5、匯報:只要稱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鈣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稱,天平兩端各放1瓶,至少稱()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兩端各放2瓶,至少稱()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發現最優方案。(15分鐘)

  1、課件出示例2。

  指名讀題,說一說“至少”的含義。

  2、組織小組合作找出次品,填寫表格。

  3、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分組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4、引導學生觀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數、分的方法與找出次品所要稱的次數有什么關系?

  (2)怎樣分找出次品需要稱的次數最少?

  5、用你發現的方法找出9個、10個、11個零件中的1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證找出次品的次數也是最少的。

  1、讀題,說一說“至少”的含義。

  2、小組合作,2名同學擺學具,1名同學用圖示作記錄,1名同學填寫“找次品記錄表”。

  3、利用實物和表格匯報:

  (1)分成8(3,3,2),至少要稱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稱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稱4次。

  4、討論、交流,明確:把8分成3份(每份數量盡量相等)去稱,能保證稱的次數最少。

  5、小組合作操作、驗證,匯報試驗結果。

  3、用天平從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輕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稱較合適。

  4、有8瓶水,其中7瓶質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稱()次能保證找出這瓶糖水。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8分鐘)

  1、引導學生完成教材112頁“做一做”。

  2、補充說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數量盡量相等。

  1、獨立完成教材112頁“做一做”。

  2、匯報,說明自己的最優方案。

  5、如果有12個零件,其中一個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應該怎么分,稱的次數最少而且保證能找出次品?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2分鐘)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布置課后學習內容。

  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

五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經歷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2.思考與問題解決:經歷觀察討論,操作等學習活動,能對分數的基本性質作出簡要的,合理的說明,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經歷觀察,操作和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鼓勵學生敢于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勇于解決問題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

  探索,發現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并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自主探索,歸納概括分數的基本性質。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正方形紙,彩筆。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分別出示兩張不同的孫悟空的照片。師:學們仔細看看這兩張照片,你有什么發現?(指名回答)。

  2.教師引導交流:孫悟空本人沒有改變,只不過是外表的打扮裝飾發生了改變。

  3.學生初步感知了什么變了而什么卻沒有變的概念。

  4.教師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什么變了而什么沒有變的有關內容。教師板書課題:分數的基本性質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觀察能力,為下一步學習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氛圍。

  二、探究新知。

  (一):1.師:在我們在學習這個新的內容之前,我們首先來復習一下除法與分數的關系。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被除數=課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學們說說這幾道相等嗎?(指名回答)。

  3.教師引導說出商不變的性質,課件出示商不變的性質的定義。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商不變的性質,為下一步更容易的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

  (二)、教學新知。

  1.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把手中的紙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圖上你喜歡的顏色。

  2.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并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學生的作業。

  4.師:現在請同學們把正方形紙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發現?(指名回答)。

  5.教師歸納總結,并課件出示:設計意圖:同一張紙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6.引導學生觀察:

  觀察它們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樣變,學生觀察,思考,交流后,教師集體指導觀察,并板書:

  教師歸納總結后,學生完成課本66頁的填空題,完成后集體回答。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一些表象,但這些表象還須上升為科學理論,這就需要學生能透過表象識別表現后蘊藏的規律,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舉一反三,解決同類相關問題。

  7.課件出示:(通知互相討論)

  (1)相比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變化?(2)在這個變化中,你們發現了什么規律。

  8.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大小不變。這就是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特別強調“同時”“同一個數”)。

  9.教師提出疑問:為什么要0除外呢?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因為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而分數的分母是不能為0的。

  10.同學們,現在你們來看看分數的基本性質和你們以前學習過得商不變性質有什么不同呢?(課件出示兩性質作對比)

  師: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性質的規律是一致的。

  三、鞏固強化,拓展應用。

  (1)課件出示:(集體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數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數大小不變的分數。(指名到臺上板演)。

  (4)課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爺爺把一塊地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到了這塊地的,老二分到了這塊地的。老三分到了這塊的。老大、老二覺得自己很吃虧,于是三人就大吵起來。剛好阿凡提路過,問清爭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來,給他們講了幾句話,三兄弟就停止了爭吵。

  你知道,阿凡提為什么會笑嗎?他對三兄弟講了哪些話?(讓學生課后去思考)

  設計意圖:多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有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四、回顧總結,梳理新知。

  同學們,你們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書設計:分數的基本性質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大小不變。這就是分數的基本性質。

  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出示孫悟空的照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手腦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數。請同學們用一張正方形紙片,動手折一折,通過三次的對折,每次找出一個和相等的分數,比較涂色部分大小有沒有變化?(沒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結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子,分母的變化,經歷總結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大小不變。學生對此進行鞏固后,再引導學生說出:0除外。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動腦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難點,取得很好的效果。

  3.鞏固練習,圍繞中心。在設計練習的過程中,采取多種形式呈現,使學生加深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所學知識,學有所獲,并進一步學習約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教學重點: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P.145頁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復習指導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么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據,并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現了什么?

  (3)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于2厘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四、作業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教學內容:

  根據測量的有關內容,自行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學會步測、目測等測量方法,了解光側、影測、繩測等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2、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發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計算能力。

  4、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們大概的長度,那么今天我們就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實際測量。在進行測量前,我們要了解哪些測量知識呢?例如:測量工具、測量單位、測量對象、測量方法等等。

  (學生提到了進行測量的時候,要使用尺子,記錄測量結果的時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

  二、活動程序

  1、準備活動:展示人們測量一些建筑物的課件。

  2、布置活動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的相關知識,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實際生活,選擇一個你想測量的對象,選用適當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測量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測量。

  (2)每小組要在活動卡片上做好記錄。

  3、提供給學生“實際測量活動”卡片

  教學內容:

  教材第21頁例1、22頁做一做及練習五1-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并能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

  2、借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復習米和厘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于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匯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然后,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1厘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并反饋。

  2、畫線段。(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畫出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厘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滿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匯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米不是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五年級數學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統計表正確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

  2、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分析,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并能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已有的統計經驗遷移學習單式折線統計圖。

  2、通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比較,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數據和合理推測能力。

  2、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單式折現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會看、會繪制折線統計圖,并能夠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感悟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談話:同學們喜歡機器人嗎?參加過機器人大賽嗎?沒有也沒關系,以后會有機會的。

  在中國,自20xx年起,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記得在第一屆大賽時,全國的參賽人數僅為200。不過后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青少年中敢于進行科技創新的人才越來越多,參加機器人大賽的人也越來越多。在xxxx年時,已有約1100名選手,參賽隊伍是426支;到xxxx年,參賽隊伍達到了499支。老師還查詢了其他幾個年份的參賽隊伍數量,大家請看。(教師邊說,邊通過課件出示統計表)

  (二)復習舊知──條形統計圖

  1、教師:請同學們思考,從統計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學生回答)

  教師:剛才說的信息,大家能用我們學過的統計圖表示出來嗎?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根據數據的情況,第一個起始格應該表示多少?接下來一格代表多少合適呢?

  2、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條形統計圖。(課件演示)

  3、教師:觀察完成的條形統計圖,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多?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少?這些問題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來,條形統計圖比統計表更加清楚、直觀。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為學習折線統計圖做好準備。

  (三)探索新知

  1、認識折線統計圖

  (1)課件出示折線統計圖。

  教師:有一種比條形統計圖更加“強大”的統計圖,同學們想不想認識一下?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統計圖(xxxx—xxxx年)。

  教師:統計圖還可以這樣畫。這種統計圖叫做折線統計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折線統計圖的知識。(教師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2)初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繪制過程。

  教師:我們首先來觀察一下折線統計圖的橫軸與縱軸,與條形統計圖相比,它們相同嗎?(學生回答相同)

  教師:想知道其中的折線是怎樣畫出來的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教師邊介紹邊描點,最后把這些點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一方面使學生初步感知折線統計圖的形成過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逐步得到繪制折線統計圖的步驟和方法,為后面獨立繪制折線統計圖做好準備。

【五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折紙數學教案五年級06-12

五年級數學教案06-23

小學數學教案五年級12-13

五年級數學教案08-10

五年級教案數學教案12-27

五年級數學教案01-06

五年級數學教案01-06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1-06

五年級的總復習數學教案06-23

五年級認識圓數學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