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數學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及其幾何意義;
2、掌握平面向量數量積的重要性質及運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可以處理垂直的問題;
4、掌握向量垂直的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定義
教學難點: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定義及運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數量積的應用
教學過程
1、平面向量數量積(內積)的定義:已知兩個非零向量a與b,它們的夾角是θ,
則數量|a||b|cosq叫a與b的數量積,記作a×b,即有a×b=|a||b|cosq,(0≤θ≤π)、
并規定0向量與任何向量的數量積為0、
×探究:1、向量數量積是一個向量還是一個數量?它的符號什么時候為正?什么時候為負?
2、兩個向量的數量積與實數乘向量的積有什么區別?
(1)兩個向量的數量積是一個實數,不是向量,符號由cosq的符號所決定、
(2)兩個向量的數量積稱為內積,寫成a×b;今后要學到兩個向量的外積a×b,而a×b是兩個向量的數量的積,書寫時要嚴格區分、符號“·”在向量運算中不是乘號,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實數中,若a?0,且a×b=0,則b=0;但是在數量積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為其中cosq有可能為0、
高一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指數冪的含義,了解實數指數冪的意義。
2.掌握有理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靈活的運用乘法公式進行有理數指數冪的運算和化簡,會進行根式與分數指數冪的相互轉化。
教學重點
1.分數指數冪含義的理解。
2.有理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的理解。
3.有理數指數冪的運算和化簡。
教學難點
1.分數指數冪含義的理解。
2.有理數指數冪的運算和化簡。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景
上節課研究了根式的意義及根式的性質,那么根式與指數冪有什么關系?整數指數冪有那些運算性質?
二.學生活動
1.說出下列各式的意義,并指出其結果的指數,被開方數的指數及根指數三者之間的關系
(1)=(2)=
2.從上述問題中,你能得到的結論為
3.(a0)及(a0)能否化成指數冪的形式?
三.數學理論
正分數指數冪的意義:=(a0,m,n均為正整數)
負分數指數冪的意義:=(a0,m,n均為正整數)
1.規定:0的正分數指數冪仍是0,即=0
0的負分數指數冪無意義。
3.規定了分數指數冪的意義后,指數的概念從整數指數推廣到了有理數指數,因而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同樣適用于有理數指數冪。
即=(1)
=(2)其中s,tQ,a0,b0
=(3)
四.數學運用
例1求值:
(1)(2)(3)(4)
例2用分數指數冪的形式表示下列各式(a0)
(1)(2)
例3化簡
(1)
(2)(3)
例4化簡
例5已知求(1)(2)
五.回顧小結
1.分數指數冪的意義。=(0,m,n)
無意義
2.有理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3.整式運算律及乘法公式在分數指數冪運算中仍適用
4.指數概念從整數指數冪推廣到有理數指數冪,同樣可以推廣到實數指數冪,請同學們閱讀P47的閱讀部分
練習P47-48練習1,2,3,4
六.課外作業
P48習題2.2(1)2,4
高一數學教案3
教材:邏輯聯結詞
目的:要求學生了解復合命題的意義,并能指出一個復合命題是有哪些簡單命題與邏輯聯結詞,并能由簡單命題構成含有邏輯聯結詞的復合命題。
過程:
一、提出課題:簡單邏輯、邏輯聯結詞
二、命題的概念:
例:125 ① 3是12的約數 ② 0.5是整數 ③
定義:可以判斷真假的語句叫命題。正確的叫真命題,錯誤的叫假命題。
如:①②是真命題,③是假命題
反例:3是12的約數嗎? x5 都不是命題
不涉及真假(問題) 無法判斷真假
上述①②③是簡單命題。 這種含有變量的語句叫開語句(條件命題)。
三、復合命題:
1.定義:由簡單命題再加上一些邏輯聯結詞構成的命題叫復合命題。
2.例:
(1)10可以被2或5整除④ 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
(2)菱形的對角線互相 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菱形的
垂直且平分⑤ 對角線互相平分
(3)0.5非整數⑥ 非0.5是整數
觀察:形成概念:簡單命題在加上或且非這些邏輯聯結詞成復合命題。
3.其實,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過
如:或: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 x | x2或x3 }
且: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 x | 23 } 即 { x | x2且x3 }
四、復合命題的構成形式
如果用 p, q, r, s表示命題,則復合命題的形式接觸過的有以下三種:
即: p或q (如 ④) 記作 pq
p且q (如 ⑤) 記作 pq
非p (命題的否定) (如 ⑥) 記作 p
小結:1.命題 2.復合命題 3.復合命題的構成形式
高一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函數的概念,明確決定函數的三個要素,學會求某些函數的定義域,掌握判定兩個函數是否相同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靜與動的辯證關系.
教學重點:
函數的概念,函數定義域的求法.
教學難點:
函數概念的理解.
教學過程:
Ⅰ.課題導入
[師]在初中,我們已經學習了函數的概念,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它是怎樣表述的?
(幾位學生試著表述,之后,教師將學生的回答梳理,再表述或者啟示學生將表述補充完整再條理表述).
設在一個變化的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和y,如果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惟一的值與它對應,那么就說y是x的函數,x叫做自變量.
[師]我們學習了函數的概念,并且具體研究了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請同學們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問題一:y=1(xR)是函數嗎?
問題二:y=x與y=x2x 是同一個函數嗎?
(學生思考,很難回答)
[師]顯然,僅用上述函數概念很難回答這些問題,因此,需要從新的高度來認識函數概念(板書課題).
Ⅱ.講授新課
[師]下面我們先看兩個非空集合A、B的元素之間的一些對應關系的例子.
在(1)中,對應關系是乘2,即對于集合A中的每一個數n,集合B中都有一個數2n和它對應.
在(2)中,對應關系是求平方,即對于集合A中的每一個數m,集合B中都有一個平方數m2和它對應.
在(3)中,對應關系是求倒數,即對于集合A中的每一個數x,集合B中都有一個數 1x 和它對應.
請同學們觀察3個對應,它們分別是怎樣形式的對應呢?
[生]一對一、二對一、一對一.
[師]這3個對應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呢?
[生甲]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按照某種對應關系,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數和它對應.
[師]生甲回答的很好,不但找到了3個對應的共同特點,還特別強調了對應關系,事實上,一個集合中的數與另一集合中的數的對應是按照一定的關系對應的,這是不能忽略的. 實際上,函數就是從自變量x的集合到函數值y的集合的一種對應關系.
現在我們把函數的概念進一步敘述如下:(板書)
設A、B是非空的數集,如果按照某個確定的對應關系f,使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確定的數f(x)和它對應,那么就稱f︰A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
記作:y=f(x),xA
其中x叫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A叫做函數的定義域,與x的值相對應的y(或f(x))值叫做函數值,函數值的集合{y|y=f(x),xA}叫函數的值域.
一次函數f(x)=ax+b(a0)的定義域是R,值域也是R.對于R中的任意一個數x,在R中都有一個數f(x)=ax+b(a0)和它對應.
反比例函數f(x)=kx (k0)的定義域是A={x|x0},值域是B={f(x)|f(x)0},對于A中的任意一個實數x,在B中都有一個實數f(x)= kx (k0)和它對應.
二次函數f(x)=ax2+bx+c(a0)的定義域是R,值域是當a0時B={f(x)|f(x)4ac-b24a };當a0時,B={f(x)|f(x)4ac-b24a },它使得R中的任意一個數x與B中的數f(x)=ax2+bx+c(a0)對應.
函數概念用集合、對應的語言敘述后,我們就很容易回答前面所提出的兩個問題.
y=1(xR)是函數,因為對于實數集R中的任何一個數x,按照對應關系函數值是1,在R中y都有惟一確定的值1與它對應,所以說y是x的函數.
Y=x與y=x2x 不是同一個函數,因為盡管它們的對應關系一樣,但y=x的定義域是R,而y=x2x 的定義域是{x|x0}. 所以y=x與y=x2x 不是同一個函數.
[師]理解函數的定義,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并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
注意:①函數是非空數集到非空數集上的一種對應.
②符號f:AB表示A到B的一個函數,它有三個要素;定義域、值域、對應關系,三者缺一不可.
③集合A中數的任意性,集合B中數的惟一性.
④f表示對應關系,在不同的函數中,f的具體含義不一樣.
⑤f(x)是一個符號,絕對不能理解為f與x的乘積.
[師]在研究函數時,除用符號f(x)表示函數外,還常用g(x) 、F(x)、G(x)等符號來表示
Ⅲ.例題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數的定義域.
(1)f(x)=1x-2 (2)f(x)=3x+2 (3)f(x)=x+1 +12-x
分析:函數的定義域通常由問題的實際背景確定.如果只給出解析式y=f(x),而沒有指明它的定義域.那么函數的定義域就是指能使這個式子有意義的實數x的集合.
解:(1)x-20,即x2時,1x-2 有意義
這個函數的定義域是{x|x2}
(2)3x+20,即x-23 時3x+2 有意義
函數y=3x+2 的定義域是[-23 ,+)
(3) x+10 x2
這個函數的定義域是{x|x{x|x2}=[-1,2)(2,+).
注意:函數的定義域可用三種方法表示:不等式、集合、區間.
從上例可以看出,當確定用解析式y=f(x)表示的函數的定義域時,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數的定義域是實數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數的定義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實數的集合;
(3)如果f(x)是偶次根式,那么函數的定義域是使根號內的式子不小于零的實數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幾個部分的數學式子構成的,那么函數的定義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義的實數的集合(即使每個部分有意義的實數的集合的交集);
(5)如果f(x)是由實際問題列出的,那么函數的定義域是使解析式本身有意義且符合實際意義的實數的集合.
例如:一矩形的寬為x m,長是寬的2倍,其面積為y=2x2,此函數定義域為x0而不是全體實數.
由以上分析可知:函數的定義域由數學式子本身的意義和問題的實際意義決定.
[師]自變量x在定義域中任取一個確定的值a時,對應的函數值用符號f(a)來表示.例如,函數f(x)=x2+3x+1,當x=2時的函數值是f(2)=22+32+1=11
注意:f(a)是常量,f(x)是變量 ,f(a)是函數f(x)中當自變量x=a時的函數值.
下面我們來看求函數式的值應該怎樣進行呢?
[生甲]求函數式的值,嚴格地說是求函數式中自變量x為某一確定的值時函數式的值,因此,求函數式的值,只要把函數式中的x換為相應確定的數(或字母,或式子)進行計算即可.
[師]回答正確,不過要準確地求出函數式的值,計算時萬萬不可粗心大意噢!
[生乙]判定兩個函數是否相同,就看其定義域或對應關系是否完全一致,完全一致時,這兩個函數就相同;不完全一致時,這兩個函數就不同.
[師]生乙的回答完整嗎?
[生]完整!(課本上就是如生乙所述那樣寫的).
[師]大家說,判定兩個函數是否相同的依據是什么?
[生]函數的定義.
[師]函數的定義有三個要素:定義域、值域、對應關系,我們判定兩個函數是否相同為什么只看兩個要素:定義域和對應關系,而不看值域呢?
(學生竊竊私語:是啊,函數的三個要素不是缺一不可嗎?怎不看值域呢?)
(無人回答)
[師]同學們預習時還是欠仔細,欠思考!我們做事情,看問題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函數的值域是由什么決定的,不就是由函數的定義域與對應關系決定的嗎!關注了函數的定義域與對應關系,三者就全看了!
(生恍然大悟,我們怎么就沒想到呢?)
[例2]求下列函數的值域
(1)y=1-2x (xR) (2)y=|x|-1 x{-2,-1,0,1,2}
(3)y=x2+4x+3 (-31)
分析:求函數的值域應確定相應的定義域后再根據函數的具體形式及運算確定其值域.
對于(1)(2)可用直接法根據它們的定義域及對應法則得到(1)(2)的值域.
對于(3)可借助數形結合思想利用它們的圖象得到值域,即圖象法.
解:(1)yR
(2)y{1,0,-1}
(3)畫出y=x2+4x+3(-31)的圖象,如圖所示,
當x[-3,1]時,得y[-1,8]
Ⅳ.課堂練習
課本P24練習17.
Ⅴ.課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函數的定義(包括定義域、值域的概念)、區間的概念及求函數定義域的方法.學習函數定義應注意的問題及求定義域時的各種情形應該予以重視.(本小結的內容可由學生自己來歸納)
Ⅵ.課后作業
課本P28,習題1、2. 文 章來
高一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指數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
(1)能根據定義判斷形如什么樣的函數是指數函數,了解對底數的限制條件的合理性,明確指數函數的定義域。
(2)能在基本性質的指導下,用列表描點法畫出指數函數的圖象,能從數形兩方面認識指數函數的性質。
(3)能利用指數函數的性質比較某些冪形數的大小,會利用指數函數的圖象畫出形如的圖象。
2、通過對指數函數的概念圖象性質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3、通過對指數函數的研究,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數學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指數函數是在學生系統學習了函數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數的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數之一,作為常見函數,它既是函數概念及性質的第一次應用,也是今后學習對數函數的基礎,同時在生活及生產實際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所以指數函數應重點研究。
(2)本節的教學重點是在理解指數函數定義的基礎上掌握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難點是對底數在和時,函數值變化情況的區分。
(3)指數函數是學生完全陌生的一類函數,對于這樣的函數應怎樣進行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是學生面臨的重要問題,所以從指數函數的研究過程中得到相應的結論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統研究一類函數的方法,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讓學生去體會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將其遷移到其他函數的研究。
教法建議
(1)關于指數函數的定義按照課本上說法它是一種形式定義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須是的樣子,不能有一點差異,諸如等都不是指數函數。
(2)對底數的限制條件的理解與認識也是認識指數函數的重要內容。如果有可能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對底數,指數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師再給予補充或用具體例子加以說明,因為對這個條件的認識不僅關系到對指數函數的認識及性質的分類討論,還關系到后面學習對數函數中底數的認識,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來。
關于指數函數圖象的繪制,雖然是用列表描點法,但在具體教學中應避免描點前的盲目列表計算,也應避免盲目的連點成線,要把表列在關鍵之處,要把點連在恰當之處,所以應在列表描點前先把函數的性質作一些簡單的討論,取得對要畫圖象的存在范圍,大致特征,變化趨勢的大概認識后,以此為指導再列表計算,描點得圖象。
高一數學教案6
學習目標
1.能根據拋物線的定義建立拋物線的標準方程;
2.會根據拋物線的標準方程寫出其焦點坐標與準線方程;
3.會求拋物線的標準方程。
一、預習檢查
1.完成下表:
標準方程
圖形
焦點坐標
準線方程
開口方向
2.求拋物線的焦點坐標和準線方程.
3.求經過點的拋物線的標準方程.
二、問題探究
探究1:回顧拋物線的定義,依據定義,如何建立拋物線的標準方程?
探究2:方程是拋物線的標準方程嗎?試將其與拋物線的標準方程辨析比較.
例1.已知拋物線的頂點在原點,對稱軸為坐標軸,焦點在直線上,求拋物線的方程.
例2.已知拋物線的焦點在軸上,點是拋物線上的一點,到焦點的距離是5,求的值及拋物線的標準方程,準線方程.
例3.拋物線的頂點在原點,對稱軸為軸,它與圓相交,公共弦的長為.求該拋物線的方程,并寫出其焦點坐標與準線方程.
三、思維訓練
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若拋物線上的點到該拋物線的焦點的距離為6,則點的橫坐標為.
2.拋物線的焦點到其準線的距離是.
3.設為拋物線的焦點,為該拋物線上三點,若,則=.
4.若拋物線上兩點到焦點的距離和為5,則線段的中點到軸的距離是.
5.(理)已知拋物線,有一個內接直角三角形,直角頂點在原點,斜邊長為,一直角邊所在直線方程是,求此拋物線的方程。
四、課后鞏固
1.拋物線的準線方程是.
2.拋物線上一點到焦點的距離為,則點到軸的距離為.
3.已知拋物線,焦點到準線的距離為,則.
4.經過點的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為.
5.頂點在原點,以雙曲線的焦點為焦點的拋物線方程是.
6.拋物線的頂點在原點,以軸為對稱軸,過焦點且傾斜角為的直線被拋物線所截得的弦長為8,求拋物線的方程.
7.若拋物線上有一點,其橫坐標為,它到焦點的距離為10,求拋物線方程和點的坐標。
高一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的概念;
(2)能正確判斷是充分條件、必要條件還是充要條件;
(3)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
(4)在充要條件的教學中,培養等價轉化思想.
教學建議
(一)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首先給出推斷符號“”,并引出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講述了充要條件的初步知識.
2.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與難點是關于充要條件的判斷.
(1)充分但不必要條件、必要但不充分條件、充要條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是重要的數學概念,主要用來區分命題的條件和結論之間的因果關系.
(2)在判斷條件和結論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應該:
①首先分清條件是什么,結論是什么;
②然后嘗試用條件推結論,再嘗試用結論推條件.推理方法可以是直接證法、間接證法(即反證法),也可以舉反例說明其不成立;
③最后再指出條件是結論的什么條件.
(3)在討論條件和條件的關系時,要注意:
①若,但,則是的充分但不必要條件;
②若,但,則是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
③若,且,則是的充要條件;
④若,且,則是的充要條件;
⑤若,且,則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4)若條件以集合的形式出現,結論以集合的形式出現,則借助集合知識,有助于充要條件的理解和判斷.
①若,則是的充分條件;
顯然,要使元素,只需就夠了.類似地還有:
②若,則是的必要條件;
③若,則是的充要條件;
④若,且,則是的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條件.
(5)要證明命題的條件是充要條件,就既要證明原命題成立,又要證明它的逆命題成立.證明原命題即證明條件的充分性,證明逆命題即證明條件的必要性.由于原命題逆否命題,逆命題否命題,當我們證明某一命題有困難時,可以證明該命題的逆否命題成立,從而得出原命題成立.
(二)教法建議
1.學習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知識,要注意與前面有關邏輯初步知識內容相聯系.充要條件中的,與四種命題中的,要求是一樣的.它們可以是簡單命題,也可以是不能判斷真假的語句,也可以是含有邏輯聯結詞或“若則”形式的復合命題.
2.由于這節課概念性、理論性較強,一般的教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為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教學中始終要注意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結概念“下定義”,去體會概念的本質屬性.
3.由于“充要條件”與命題的真假、命題的條件與結論的相互關系緊密相關,為此,教學時可以從判斷命題的真假入手,來分析命題的條件對于結論來說,是否充分,從而引入“充分條件”的概念,進而引入“必要條件”的概念.
4.教材中對“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定義沒有作過多的解釋說明,為了讓學生能理解定義的合理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一些熟悉的命題的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關系來認識“充分條件”的概念,從互為逆否命題的等價性來引出“必要條件”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充要條件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的概念;
(2)能正確判斷是充分條件、必要條件還是充要條件;
(3)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
(4)在充要條件的教學中,培養等價轉化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關于充要條件的判斷
教學用具:
幻燈機或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設計
1.復習引入
練習:判斷下列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用幻燈投影):
(1)若,則;
(2)若,則;
(3)全等三角形的面積相等;
(4)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是菱形;
(5)若,則;
(6)若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數解,則.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1)、(3)、(6)是真命題,(2)、(4)、(5)是假命題.
置疑:對于命題“若,則”,有時是真命題,有時是假命題.如何判斷其真假的?
答:看能不能推出,如果能推出,則原命題是真命題,否則就是假命題.
對于命題“若,則”,如果由經過推理能推出,也就是說,如果成立,那么一定成立.換句話說,只要有條件就能充分地保證結論的成立,這時我們稱條件是成立的充分條件,記作.
2.講授新課
(板書充分條件的定義.)
一般地,如果已知,那么我們就說是成立的充分條件.
提問:請用充分條件來敘述上述(1)、(3)、(6)的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關系.
(學生口答)
(1)“,”是“”成立的充分條件;
(2)“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面積相等”成立的充分條件;
(3)“方程的有兩個不等的實數解”是“”成立的充分條件.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成立,那么其逆否命題也成立,即如果沒有,也就沒有,亦即是成立的必須要有的條件,也就是必要條件.
(板書必要條件的定義.)
提出問題:用“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來敘述上述6個命題.
(學生口答).
(1)因為,所以是的充分條件,是的必要條件;
(2)因為,所以是的必要條件,是的充分條件;
(3)因為“兩三角形全等”“兩三角形面積相等”,所以“兩三角形全等”是“兩三角形面積相等”的充分條件,“兩三角形面積相等”是“兩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條件;
(4)因為“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四邊形是菱形”,所以“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是“四邊形是菱形”的必要條件,“四邊形是菱形”是“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充分條件;
(5)因為,所以是的必要條件,是的充分條件;
(6)因為“方程的有兩個不等的實根”“”,而且“方程的有兩個不等的實根”“”,所以“方程的有兩個不等的實根”是“”充分條件,而且是必要條件.
總結:如果是的充分條件,又是的必要條件,則稱是的充分必要條件,簡稱充要條件,記作.
(板書充要條件的定義.)
3.鞏固新課
例1(用投影儀投影.)
(學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作出下面回答.)
①因為有理數一定是實數,但實數不一定是有理數,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條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②一定能推出,而不一定推出,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條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③、是奇數,那么一定是偶數;是偶數,、不一定都是奇數(可能都為偶數),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條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④表示或,所以是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⑤由交集的定義可知且是成立的充要條件;
⑥由知且,所以是成立的充分非必要條件;
⑦由知或,所以是,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⑧易知“是4的倍數”是“是6的倍數”成立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條件;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交流、思辯,在爭論中得到了正確答案,并加深了對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認識.)
例2已知是的充要條件,是的必要條件同時又是的充分條件,試與的關系.(投影)
解:由已知得,
所以是的充分條件,或是的必要條件.
4.小結回授
今天我們學習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的概念,并學會了判斷條件A是B的什么條件,這為我們今后解決數學問題打下了等價轉化的基礎.
課內練習:課本(人教版,試驗修訂本,第一冊(上))第35頁練習l、2;第36頁練習l、2.
(通過練習,檢查學生掌握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評.)
5.課外作業:教材第36頁 習題1.8 1、2、3.
高一數學教案8
一、課標要求:
理解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與充要條件的意義,會判斷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與充要條件.
二、知識與方法回顧:
1、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與充要條件的概念:
2、從邏輯推理關系上看充分不必要條件、必要不充分條件與充要條件:
3、從集合與集合之間關系上看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與充要條件:
4、特殊值法:判斷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時,往往用特殊值法來否定結論
5、化歸思想:
表示p等價于q,等價命題可以進行相互轉化,當我們要證明p成立時,就可以轉化為證明q成立;
這里要注意原命題 逆否命題、逆命題 否命題只是等價形式之一,對于條件或結論是不等式關系(否定式)的命題一般應用化歸思想.
6、數形結合思想:
利用韋恩圖(即集合的包含關系)來判斷充分不必要條件,必要不充分條件,充要條件.
三、基礎訓練:
1、 設命題若p則q為假,而若q則p為真,則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2、 設集合M,N為是全集U的兩個子集,則 是 的 ( )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3、 若 是實數,則 是 的 ( )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四、例題講解
例1 已知實系數一元二次方程 ,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 )
(1) 是這個方程有實根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2) 是這個方程有實根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3) 是這個方程有實根的充要條件
(4) 是這個方程有實根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A.(1)(3) B.(3)(4) C.(1)(3)(4) D.(2)(3)(4)
例2 (1)已知h 0,a,bR,設命題甲: ,命題乙: 且 ,問甲是乙的 ( )
(2)已知p:兩條直線的斜率互為負倒數,q: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則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變式:a = 0是直線 與 平行的 條件;
例3 如果命題p、q都是命題r的必要條件,命題s是命題r的充分條件,命題q是命題s
的充分條件,那么命題p是命題q的 條件;命題s是命題q的 條件;命題r是命題q的 條件.
例4 設命題p:|4x-3| 1,命題q:x2-(2a+1)x+a(a+1) 0,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例5 設 是方程 的兩個實根,試分析 是兩實根 均大于1的什么條件?并給予證明.
五、課堂練習
1、設命題p: ,命題q: ,則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2、給出以下四個命題:①若p則q②若﹁r則﹁q③ 若r則﹁s
④若﹁s則q若它們都是真命題,則﹁p是s的 條件;
3、是否存在實數p,使 是 的充分條件?若存在,求出p的取值范圍;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六、課堂小結:
七、教學后記:
高三 班 學號 姓名 日期: 月 日
1、 A B是AB=B的 ( )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2、 是 的 ( )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3、 2x2-5x-30的一個必要不充分條件是 ( )
A.-
4、2且b是a+b4且ab的 ( )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5、設a1、b1、c1、a2、b2、c2均為非零實數,不等式a1x2+b1x+c10和a2x2+b2x+c20的解集分別為集合M和N,那么 是 M=N 的 ( )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條件
6、若命題A: ,命題B: ,則命題A是B的 條件;
7、設條件p:|x|=x,條件q:x2-x,則p是q的 條件;
8、方程mx2+2x+1=0至少有一個負根的充要條件是 ;
9、關于x的方程x2+mx+n = 0有兩個小于1的正根的一個充要條件是 ;
10、已知 ,求證: 的充要條件是 ;
11、已知p:-210,q:1-m1+m,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求實數m的取值范圍。
12、已知關于x的方程(1-a)x2+(a+2)x-4=0,aR,求:
(1)方程有兩個正根的充要條件;
(2)方程至少有一正根的充要條件.
高一數學教案9
1、如果把數學比作一個成長中的生氣勃勃的人,把問題比作人身體的一個重要的器官,那么你將用什么器官比喻問題的重要性呢
2、“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一切科學發現與發明的源泉、在數學學習中,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具有同等甚至是更高的價值、因此在進入初中數學學習的時候,同學們要高度重視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把這看作是提升自己數學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徑、
3、看到《有理數》這一章的標題,你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什么?接下來你又會提出什么問題呢?
4、“有理數”這個名詞有點怪,難道還有“無理數”嗎?”這個問題提得好!既然有“有理數”,當然會有“無理數”、要回答什么是“有理數”的問題,一個途徑就是先回答“什么是無理數的問題”、
5、我們在小學所學的數中,就有無理數,那就是無限不循環小數、有限小數、無限循環小數都是有理數、大家想一想下面的問題:
①有限小數、無限循環小數與分數是什么關系?
②整數能不能化成分數的形式?
③由此你能不能聯想出有理數的“理”是什么?也就是說,什么樣的數是有理數?
1、1正數和負數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正數和負數是怎樣產生的,會識別正數和負數,理解0表示的量的意義;學會用正數和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過程與方法:在形成負數概念的過程中,培養觀察、歸納與概括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師生合作,聯系實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重點難點
重點:形成負數概念;學會用正數和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難點:負數的意義及0的內涵、
二、精講預設:
1、其實,在進入初中之前,我們就有同學初步學習過“負數”概念,知道什么是正數和負數,但在跨入初中數學的大門的時候,我們還是要隆重地引入負數概念,因為它是我們建立有理數概念不可缺少的基礎、
2、什么叫做正數?什么叫做負數?負數的概念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上的?你能換一種方式解釋負數這個概念嗎?請注意,給概念下定義的表達方式:……叫做……、
3、①把0以外的數分成正數和負數,起源于什么?
②表示相反意義的量,數的性質(正與負)是怎樣規定的?有幾種方式?
③表示相反意義的量,要特別注意量的表達,也就是一定不能忽略單位!否則就不是量,而是數了、
④正數可以省略“+”號,負數可以省略“—”號嗎?為什么?
4、還記得我在前面提出的關于“問題”在數學學習中地位的話嗎?請你提出關于“正數和負數”的概念與應用的問題,我們來開一次“數學記者招待會”、
三、教學反思
1、這次嘗試著從無理數的概念入手,“曲線教學”,一步到位,導出有理數的概念,從后續效果上看,還是比較成功的這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還可以延續、
2、在學生自主學習與嘗試展示的過程中,采用事前精心設計的連續追問的方式,可以起到打通思維,貫通知識,加深理解的作用、
1、2、1有理數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有理數的意義;能把有理數按要求分類;了解0在分類中作用、
過程與方法:初步了解分類的思想方法,能正確地對有理數進行分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體系中理解知識的內涵,在分類中了解概念之間的聯系,在學生的頭腦中初步建立起對立與統一的思考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有理數的分類方法、
難點:掌握有理數的兩種分類,避免混淆、
二、精講預設
1、在羅列出所學過的有理數,并對有理數給出定義之后,提出“你能把所有的這些有理數作出分類嗎?”的問題、
2、在讓學生充分嘗試對有理數作出分類之后,講解數學學習的效益與分類討論的標準問題、數學學習的效益,不僅體現在數學知識與數學方法的掌握上,更體現在對數學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與運用上,這才是數學學習最重要的價值所在、分類討論就是一種重要的數學學習方法、在分類時首先要確定分類的標準,其次要注意遵循不重復、不遺漏的原則、
3、在解把有理數填入集合圈的習題時,會出現哪些問題?原因何在?怎么解決?
①在畫集合圈時忽略省略號;
②在填分數集合時,把遺漏有限小數和無限循環小數;
③把無限循環小數誤成分數、補充分類練習,采用《鼎新教案》P10例2,以加深學生對分類討論的理解
三、教學反思
1、這是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中第一次接觸分類思想,課本在這方面的處理太過簡略,幾乎到忽略不計的地步、為了彌補教材的不足,有必要加以補充、
2、因為有理數的概念在本章教學的開篇就與學生進行過比較深入的討論,所以本節教學的重點還是以放在對分類的標準與原則上為宜,在這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后續教學效益應該是比較高的,今后還應堅持、
1、2、2數軸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數軸的概念,知道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能將已知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表示的數、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數軸的學習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數軸的直觀認識,對數形結合思想的體會,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重點難點
重點:數軸的概念、
難點:數軸的畫法與應用、
二、精講預設
1、畫數軸注意事項歌訣
直線要直切勿曲,原點方向單位齊;
右為箭頭左出頭,無限延伸要留意;
(長度)正負分布須對稱,位置長度要適宜
、數軸畫在格子中,舒展大方貴清晰、 (數) (原點)(單位長度)
2、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的方法歌訣
先畫數軸要素全,數點描成實心圓;注意方向與距離,負數分數思慮全;點在線上勿飄起,數據標在點上面、
3、應用歸類、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完成、
三、教學反思
1、數軸是學生所接觸的數形結合的第一個實例,因為對數軸概念的理解的不足,也因為教學中對數軸畫法的練習設計數量偏少,導致形形色色的畫法上的問題、對此一方面要在后續教學中加以彌補,另一方面在修改導學案的時候要對這一環節予以加強、
2、在數軸上表示分數與小數,尤其是負分數與負小數時,學生出現了較多的錯誤,方向性的錯誤有,距離上的錯誤更多、對此要反復加以強調與來練習、
1、2、3相反數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借助數軸理解相反數的概念,知道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在數軸上的位置關系,給出一個數,能說出和寫出它的相反數、
過程與方法:經歷操作、對比,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從形和數兩個不同的側面來理解相反數的意義,領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充分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體驗參與的快樂與成就感、
重點難點重點:相反數的概念、難點:相反數的識別與理解、
二、精講預設
1、如何理解“兩點關于原點對稱”?位置關系,數量關系、
2、如何理解互為相反數的概念? “只有符號不同”,什么必須相同?
3、怎樣表示一個數的相反數?在一個數的前面添上“—”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①如果數不帶符號,直接在數的前面添加“—”號;
②如果數本身帶有符號,首先要用括號將這個數括起來,再在括號前前面;
③如果數是幾個數的和或差的形式,參照第②條處理;
4、的相反數怎樣表示?的相反數怎樣表示?的相反數呢?你能提出更復雜的問題并自己解決嗎?這里面的規律是什么?
三、教學反思
1、相反數是相對簡單的概念,對于這個簡單的知識,通過從形到數的認識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認識能力,對此如果重視不夠,將是一個損失、
2、相反數的表示方法其實是一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解決的最好方法不是直接教給學生要注意什么,而是與學生一起探討解決的方法、讓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也許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
1、2、4絕對值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絕對值的意義,會求一個數的絕對值;會比較兩個有理數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正數、負數、0的絕對值的學習,體驗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通關對有理數大小比較的學習,體驗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充分的參與中體驗數學的美與價值、
重點難點
重點:絕對值的意義;有理數的大小的比較、
難點:絕對值的意義與兩個負數的大小比較、
二、精講預設
1、串講相反數和絕對值問題提綱:
①相反數的幾何意義是什么?(借助數軸解釋相反數)
②在數軸上表示互為相反數的兩個點的異同點分別是什么?
③什么叫做數的絕對值?數的絕對值是什么?
④依據絕對值的定義,怎樣求一個數的絕對值?
⑤求絕對值的方法體現了什么數學思想方法?(分類討論)
⑥求一個數的絕對值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有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講解提綱:
⑴試用分類討論的方法分解有理數大小的比較問題:
①比較兩個正數的大小;
②比較正數和0的大小;
③比較0和負數的大小;
④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⑤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
⑵上述問題中,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怎么解決?解決的程序是什么
⑶解決一般的有理數大小問題的思維與表達程序是什么?(先分類,后表述)一看能不能直接比較大小?二看需不需化簡后再比較大小?三要注意比較結果的表達要求(答案保持數的原有形式與排列順序)、
三、教學反思
1、誘導學生分析相反數的幾何意義的共同特征,從而引出絕對值的概念,借助于知識之間的聯系,使新知識在“出場”的時候,就與學生建立起“親密”的聯系、這一點是本節教學的亮點之一、
高一數學教案10
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厚積薄發的過程。編輯老師編輯了高一數學教案:數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數列的概念,了解數列通項公式的意義,了解遞推公式是給出數列的一種方法,并能根據遞推公式寫出數列的前幾項.
(1)理解數列是按一定順序排成的一列數,其每一項是由其項數唯一確定的.
(2)了解數列的各種表示方法,理解通項公式是數列第項與項數的關系式,能根據通項公式寫出數列的前幾項,并能根據給出的一個數列的前幾項寫出該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
(3)已知一個數列的遞推公式及前若干項,便確定了數列,能用代入法寫出數列的前幾項.
2.通過對一列數的觀察、歸納,寫出符合條件的一個通項公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過由求的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學建議
(1)為激發學生學習數列的興趣,體會數列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實際問題引入,從中抽象出數列要研究的問題,使學生對所要研究的內容心中有數,如書中所給的例子,還有物品堆放個數的計算等.
(2)數列中蘊含的函數思想是研究數列的指導思想,應及早引導學生發現數列與函數的關系.在教學中強調數列的項是按一定順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數的自變量,相同的數組成的數列,次序不同則就是不同的數列.函數表示法有列表法、圖象法、解析式法,類似地,數列就有列舉法、圖示法、通項公式法.由于數列的自變量為正整數,于是就有可能相鄰的兩項(或幾項)有關系,從而數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遞推公式法.
(3)由數列的通項公式寫出數列的.前幾項是簡單的代入法,教師應精心設計例題,使這一例題為寫通項公式作一些準備,尤其是對程度差的學生,應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觀察歸納通項公式與各項的結構關系,盡量為寫通項公式提供幫助.
(4)由數列的前幾項寫出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使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要幫助學生分析各項中的結構特征(整式,分式,遞增,遞減,擺動等),由學生歸納一些規律性的結論,如正負相間用來調整等.如果學生一時不能寫出通項公式,可讓學生依據前幾項的規律,猜想該數列的下一項或下幾項的值,以便尋求項與項數的關系.
(5)對每個數列都有求和問題,所以在本節課應補充數列前項和的概念,用表示的問題是重點問題,可先提出一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分析與的關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規律,并給出嚴格的推理證明(強調的表達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問題的解決,舉例時要兼顧結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況.
(6)給出一些簡單數列的通項公式,可以求其最大項或最小項,又是函數思想與方法的體現,對程度好的學生應提出這一問題,學生運用函數知識是可以解決的.
上述提供的高一數學教案:數列希望能夠符合大家的實際需要!
高一數學教案11
案例背景:
對數函數是函數中又一類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數,它是在學生已經學過對數與常用對數,反函數以及指數函數的基礎上引入的.故是對上述知識的應用,也是對函數這一重要數學思想的進一步認識與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圖象與性質的學習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整,系統,同時又是對數和函數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它是解決有關自然科學領域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是學生今后學習對數方程,對數不等式的基礎.
案例敘述:
(一).創設情境
(師):前面的幾種函數都是以形式定義的方式給出的,今天我們將從反函數的角度介紹新的函數.
反函數的實質是研究兩個函數的關系,所以自然我們應從大家熟悉的函數出發,再研究其反函數.這個熟悉的函數就是指數函數.
(提問):什么是指數函數?指數函數存在反函數嗎?
(學生): 是指數函數,它是存在反函數的.
(師):求反函數的步驟
(由一個學生口答求反函數的過程):
由 得 .又 的值域為 ,
所求反函數為 .
(師):那么我們今天就是研究指數函數的反函數-----對數函數.
(二)新課
1.(板書) 定義:函數 的反函數 叫做對數函數.
(師):由于定義就是從反函數角度給出的,所以下面我們的研究就從這個角度出發.如從定義中你能了解對數函數的什么性質嗎?最初步的認識是什么?
(教師提示學生從反函數的三定與三反去認識,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生)對數函數的定義域為 ,對數函數的值域為 ,且底數 就是指數函數中的 ,故有著相同的限制條件 .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一起來研究對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
2.研究對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
(提問)用什么方法來畫函數圖像?
(學生1)利用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圖像之間的關系,利用圖像變換法畫圖.
(學生2)用列表描點法也是可以的。
請學生從中上述方法中選出一種,大家最終確定用圖像變換法畫圖.
(師)由于指數函數的圖像按 和 分成兩種不同的類型,故對數函數的圖像也應以1為分界線分成兩種情況 和 ,并分別以 和 為例畫圖.
具體操作時,要求學生做到:
(1) 指數函數 和 的圖像要盡量準確(關鍵點的位置,圖像的變化趨勢等).
(2) 畫出直線 .
(3) 的圖像在翻折時先將特殊點 對稱點 找到,變化趨勢由靠近 軸對稱為逐漸靠近 軸,而 的圖像在翻折時可提示學生分兩段翻折,在 左側的先翻,然后再翻在 右側的部分.
學生在筆記本完成具體操作,教師在學生完成后將關鍵步驟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畫出
和 的圖像.(此時同底的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畫在同一坐標系內)如圖:
教師畫完圖后再利用電腦將 和 的圖像畫在同一坐標系內,如圖:
然后提出讓學生根據圖像說出對數函數的性質(要求從幾何與代數兩個角度說明)
3. 性質
(1) 定義域:
(2) 值域:
由以上兩條可說明圖像位于 軸的右側.
(3)圖像恒過(1,0)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數也不是偶函數,即它不關于原點對稱,也不關于 軸對稱.
(5) 單調性:與 有關.當 時,在 上是增函數.即圖像是上升的
當 時,在 上是減函數,即圖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問學生有沒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當得到否定答案時,可以再問能否看待何時函數值為正?學生看著圖可以答出應有兩種情況:
當 時,有 ;當 時,有 .
學生回答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巧記這個結論的方法:當底數與真數在1的同側時函數值為正,當底數與真數在1的兩側時,函數值為負,并把它當作第(6)條性質板書記下來.
最后教師在總結時,強調記住性質的關鍵在于要腦中有圖.且應將其性質與指數函數的性質對比記憶.(特別強調它們單調性的一致性)
對圖像和性質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來看看它們的應用.
(三).簡單應用
1. 研究相關函數的性質
例1. 求下列函數的定義域:
(1) (2) (3)
先由學生依次列出相應的不等式,其中特別要注意對數中真數和底數的條件限制.
2. 利用單調性比較大小
例2. 比較下列各組數的大小
(1) 與 ; (2) 與 ;
(3) 與 ; (4) 與 .
讓學生先說出各組數的特征即它們的底數相同,故可以構造對數函數利用單調性來比大小.最后讓學生以其中一組為例寫出詳細的比較過程.
三.拓展練習
練習:若 ,求 的取值范圍.
四.小結及作業
案例反思: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對數函數的定義,掌握對數函數的圖象性質.難點是利用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得到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由于對數函數的概念是一個抽象的形式,學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數與對數關系和反函數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的關系由已知函數研究未知函數的性質,這種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學生不適應,把握不住關鍵,因而在教學上采取教師逐步引導,學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從學生熟悉的指數問題出發,通過對指數函數的認識逐步轉化為對對數函數的認識,而且畫對數函數圖象時,既要考慮到對底數的分類討論而且對每一類問題也可以多選幾個不同的底,畫在同一個坐標系內,便于觀察圖象的特征,找出共性,歸納性質.
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大膽猜,要以學生的研究為主,教師只是不斷地以反函數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又教給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獲取知識的途徑,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高一數學教案12
學習目標
1. 根據具體函數圖象,能夠借助計算器用二分法求相應方程的近似解;
2. 通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使學生體會函數零點與方程根之間的聯系,初步形成用函數觀點處理問題的意識.
舊知提示 (預習教材P89~ P91,找出疑惑之處)
復習1:什么叫零點?零點的等價性?零點存在性定理?
對于函數 ,我們把使 的實數x叫做函數 的零點.
方程 有實數根 函數 的圖象與x軸 函數 .
如果函數 在區間 上的圖象是連續不斷的一條曲線,并且有 ,那么,函數 在區間 內有零點.
復習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三次方程? 四次方程?
合作探究
探究:有12個小球,質量均勻,只有一個是比別的球重的,你用天平稱幾次可以找出這個球的,要求次數越少越好.
解法:第一次,兩端各放 個球,低的那一端一定有重球;
第二次,兩端各放 個球,低的那一端一定有重球;
第三次,兩端各放 個球,如果平衡,剩下的就是重球,否則,低的就是重球.
思考:以上的方法其實這就是一種二分法的思想,采用類似的方法,如何求 的零點所在區間?如何找出這個零點?
新知:二分法的思想及步驟
對于在區間 上連續不斷且 0的函數 ,通過不斷的把函數的零點所在的區間一分為二,使區間的兩個端點逐步逼近零點,進而得到零點近似值的方法叫二分法(bisection).
反思: 給定精度,用二分法求函數 的零點近似值的步驟如何呢?
①確定區間 ,驗證 ,給定精度
②求區間 的中點 ;[]
③計算 : 若 ,則 就是函數的零點; 若 ,則令 (此時零點 ); 若 ,則令 (此時零點 );
④判斷是否達到精度即若 ,則得到零點零點值a(或b);否則重復步驟②~④.
典型例題
例1 借助計算器或計算機,利用二分法求方程 的近似解.
練1. 求方程 的解的個數及其大致所在區間.
練2.求函數 的一個正數零點(精確到 )
零點所在區間 中點函數值符號 區間長度
練3. 用二分法求 的近似值.
課堂小結
① 二分法的概念;②二分法步驟;③二分法思想.
知識拓展
高次多項式方程公式解的探索史料
在十六世紀,已找到了三次和四次函數的求根公式,但對于高于4次的函數,類似的努力卻一直沒有成功,到了十九世紀,根據阿貝爾(Abel)和伽羅瓦(Galois)的研究,人們認識到高于4次的代數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亦即,不存在用四則運算及根號表示的一般的公式解.同時,即使對于3次和4次的代數方程,其公式解的表示也相當復雜,一般來講并不適宜作具體計算.因此對于高次多項式函數及其它的一些函數,有必要尋求其零點近似解的方法,這是一個在計算數學中十分重要的課題.
學習評價
1. 若函數 在區間 上為減函數,則 在 上( ).
A. 至少有一個零點 B. 只有一個零點
C. 沒有零點 D. 至多有一個零點
2. 下列函數圖象與 軸均有交點,其中不能用二分法求函數零點近似值的是().
3. 函數 的零點所在區間為( ).
A. B. C. D.
4. 用二分法求方程 在區間[2,3]內的實根,由計算器可算得 , , ,那么下一個有根區間為 .
課后作業
1.若函數f(x)是奇函數,且有三個零點x1、x2、x3,則x1+x2+x3的值為()
A.-1 B.0 C.3 D.不確定
2.已知f(x)=-x-x3,x[a,b],且f(a)f(b)0,則f(x)=0在[a,b]內()
A.至少有一實數根 B.至多有一實數根
C.沒有實數根 D.有惟一實數根
3.設函數f(x)=13x-lnx(x0)則y=f(x)()
A.在區間1e,1,(1,e)內均有零點 B.在區間1e,1, (1,e)內均無零點
C.在區間1e,1內有零點;在區間(1,e)內無零點[]
D.在區間1e,1內無零點,在區間(1,e)內有零點
4.函數f(x)=ex+x-2的零點所在的一個區間是()
A.(-2,-1) B.(-1,0) C.(0,1) D.(1,2)
5.若方程x2-3x+mx+m=0的兩根均在(0,+)內,則m的取值范圍是()
A.m1 B.01 D.0
6.函數f(x)=(x-1)ln(x-2)x-3的零點有()
A.0個 B.1個 C.2個 D.3個
7.函數y=3x-1x2的一個零點是()
A.-1 B.1 C.(-1,0) D.(1,0)
8.函數f(x)=ax2+bx+c,若f(1)0,f(2)0,則f(x)在(1,2)上零點的個數為( )
A.至多有一個 B.有一個或兩個 C.有且僅有一個 D.一個也沒有
9.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以判定方程ex-x-2=0的一個根所在的區間為()
x -1 0 1 2 3
ex 0.37 1 2.72 7.39 20.09
A.(-1,0) B.(0,1) C.(1,2) D.(2,3)
10.求函數y=x3-2x2-x+2的零點,并畫出它的簡圖.
【總結】
20xx年數學網為小編在此為您收集了此文章高一數學教案: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今后還會發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祝您在數學網學習愉快!
高一數學教案13
[教學重、難點]
認識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體會每一類三角形的特點。
[教學準備]
學生、老師剪下附頁2中的圖2。
[教學過程]
一、畫一畫,說一說
1、學生各自借助三角板或直尺分別畫一個銳角、直角、鈍角。
2、教師巡查練習情況。
3、學生展示練習,說一說為什么是銳角、直角、鈍角?
二、分一分
1、小組活動;把附頁2中的圖2中的三角形進行分類,動手前先觀察這些三角形的特點,然后小組討論怎樣分?
2、匯報:分類的標準和方法。可以按角來分,可以按邊來分。
二、按角分類:
1、觀察第一類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而歸納出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
2、觀察第二類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而歸納出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觀察第三類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而歸納出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
三、按邊分類:
1、觀察這類三角形的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引導學生發現每個三角形中都有兩條邊相等,這樣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紹各部分的名稱。
2、引導學生發現有的三角形三條邊都相等,這樣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討論等邊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嗎?
四、填一填:
24、25頁讓學生辨認各種三角形。
五、練一練:
第1題:通過“猜三角形游戲”讓學生體會到看到一個銳角,不能決定是一個銳角三角形,必須三個角都是銳角才是銳角三角形。
第2題:在點子圖上畫三角形第3題:剪一剪。
六、完成26頁實踐活動。
高一數學教案14
【學習目標】
1、感受數學探索的成功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經歷誘導公式的探索過程,感悟由未知到已知、復雜到簡單的數學轉化思想。
3、能借助單位圓的對稱性理解記憶誘導公式,能用誘導公式進行簡單應用。
【學習重點】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的理解與應用
【學習難點】誘導公式的推導及靈活運用
【知識鏈接】(1)單位圓中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的定義
(2)對稱性:已知點P(x,),那么,點P關于x軸、軸、原點對稱的點坐標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閱讀書第19頁——20頁內容,通過對-α、π-α、π+α、2π-α、α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的對稱性規律的探究,結合單位圓中任意角的正弦、余弦的定義,從中自我發現歸納出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并寫出下列關系:
(1)-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與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 的正弦函數、余弦函數關系
(2)角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與角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 的正弦函數、余弦函數關系
(3)角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與角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 的正弦函數、余弦函數關系
(4)角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與角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 的正弦函數、余弦函數關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1、求下列函數值,思考你用到了哪些三角函數誘導公式?試總結一下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值的過程與方法。
(1)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 (2)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 (3)sin(-1650°);
探究2: 化簡: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先逐個化簡)
探究3、利用單位圓求滿足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 的角的集合。
三、學習小結
(1)你能說說化任意角的正(余)弦函數為銳角正(余)弦函數的一般思路嗎?
(2)本節學習涉及到什么數學思想方法?
(3)我的疑惑有
【達標檢測】
1、在單位圓中,角α的終邊與單位圓交于點P(-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 ,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 ),
則sin(-α)= ;cs(α±π)= ;cs(π-α)=
2.求下列函數值:
(1)sin( 407[導學案]4.4單位圓的對稱性與誘導公式 )= ; (2) cs210&rd;=
3、若csα=-1/2,則α的集合S=
高一數學教案15
教材分析:函數是描述客觀世界變化規律的重要數學模型.高中階段不僅把函數看成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同時還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刻畫函數,高中階段更注重函數模型化的思想.
教學目的:
(1)通過豐富實例,進一步體會函數是描述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的重要數學模型,在此基礎上學習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數,體會對應關系在刻畫函數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構成函數的要素;
(3)會求一些簡單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
(4)能夠正確使用“區間”的符號表示某些函數的定義域;
教學重點:理解函數的模型化思想,用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數;
教學難點:符號“y=f(x)”的含義,函數定義域和值域的區間表示;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復習初中所學函數的概念,強調函數的模型化思想;
2.閱讀課本引例,體會函數是描述客觀事物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的思想:
(1)炮彈的射高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問題;
(2)南極臭氧空洞面積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問題;
(3)“八五”計劃以來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問題
備用實例:
我國xxxx年4月份非典疫情統計:
日期222324252627282930
新增確診病例數1061058910311312698152101
3.引導學生應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描述各個實例中兩個變量間的依賴關系;
4.根據初中所學函數的概念,判斷各個實例中的兩個變量間的關系是否是函數關系.
二、新課教學
(一)函數的有關概念
1.函數的概念:
設A、B是非空的數集,如果按照某個確定的對應關系f,使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數f(x)和它對應,那么就稱f:A→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function).
記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A叫做函數的定義域(domain);與x的值相對應的y值叫做函數值,函數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數的值域(range).
注意:
○1“y=f(x)”是函數符號,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數符號“y=f(x)”中的f(x)表示與x對應的函數值,一個數,而不是f乘x.
2.構成函數的三要素:
定義域、對應關系和值域
3.區間的概念
(1)區間的分類:開區間、閉區間、半開半閉區間;
(2)無窮區間;
(3)區間的數軸表示.
4.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討論
(由學生完成,師生共同分析講評)
(二)典型例題
1.求函數定義域
課本P20例1
解:(略)
說明:
○1函數的定義域通常由問題的實際背景確定,如果課前三個實例;
○2如果只給出解析式y=f(x),而沒有指明它的定義域,則函數的定義域即是指能使這個式子有意義的實數的集合;
○3函數的定義域、值域要寫成集合或區間的形式.
鞏固練習:課本P22第1題
2.判斷兩個函數是否為同一函數
課本P21例2
解:(略)
說明:
○1構成函數三個要素是定義域、對應關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義域和對應關系決定的,所以,如果兩個函數的定義域和對應關系完全一致,即稱這兩個函數相等(或為同一函數)
○2兩個函數相等當且僅當它們的定義域和對應關系完全一致,而與表示自變量和函數值的字母無關。
鞏固練習:
○1課本P22第2題
○2判斷下列函數f(x)與g(x)是否表示同一個函數,說明理由?
(1)f(x)=(x-1)0;g(x)=1
(2)f(x)=x;g(x)=
(3)f(x)=x2;f(x)=(x+1)2
(4)f(x)=|x|;g(x)=
(三)課堂練習
求下列函數的定義域
(1)
(2)
(3)
(4)
(5)
(6)
三、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從具體實例引入了函數的的概念,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描述了函數的定義及其相關概念,介紹了求函數定義域和判斷同一函數的典型題目,引入了區間的概念來表示集合。
四、作業布置
課本P28習題1.2(A組)第1—7題(B組)第1題
【高一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一數學教案12-21
高一數學教案06-20
高一數學教案07-20
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04-10
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04-13
人教版高一數學教案07-30
上海高一數學教案07-30
關于高一數學教案09-30
人教版高一數學教案12-23
高一數學教案設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