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1
設計說明
“噸”這個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觸,不易直接感受。因此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1.注重情境的創設。
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了小象稱重這一故事情境。讓學生在看圖、講故事的過程中體會“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適用于質量較重的物體。
2.注重用生活中的實例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
在教學中,不僅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讓學生認識“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讓40名學生站在一起,體會1噸有多重,同時通過讓學生收集資料,豐富學生對“噸”的認識,鞏固學生對“噸”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的有關噸的資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看圖講故事。
課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圖。
師:圖中的小象在干什么?你能講講這個故事嗎?
(學生看圖,明確圖意,并講述故事情節)
師:從這幾幅圖中,你對“噸”這個質量單位有了哪些認識?
引導學生討論,體會“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
2.導入:“噸”究竟是多大的質量單位呢?1噸有多重?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這些問題。(板書:1噸有多重)
設計意圖:用小象稱重這一故事情境引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認識“噸”
1.掂一掂,想一想。
將準備好的重1千克的物品讓學生掂一掂,請學生說說體會。
師:重1千克的物品在我們手上已經感覺沉甸甸的了,你們知道1噸里面有多少個1千克嗎?
課件出示噸與千克的進率:1噸=1000千克。
請學生想象1000個1千克有多重。
2.看一看。
(1)師:我們班有40人,每人約重25千克,現在請同學們站在一起,互相看一看,我們這么多人的體重加在一起大約是1噸。
(學生站在一起體會1噸有多重)
(2)課件出示圖片:
師:從這些圖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說明什么?
(學生仔細觀察圖片,說出每張圖片的意思,并明確物體質量很大的時候需要用“噸”作單位)
3.說一說。
(1)出示教材中的實例,請學生說說哪些地方用到了“噸”。
[橋梁承重50噸,吊車能吊起8噸重的物體,電梯限重1000千克(1噸)]
(2)請學生說說在哪些地方還見過“噸”。
(學生拿出課前收集到的資料,讀給全班同學聽)
設計意圖:通過大量的實例,豐富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增加學生對“噸”這個質量單位的了解,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4.解決問題。
出示教材47頁下面的例題,請學生先理解題意,再與同伴說一說,最后集體交流,說說這樣選擇的理由。
(一卡車貨物重3噸;一桶食用油重2千克;一支牙膏重50克;一頭牛重250千克)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2
教學內容:
江蘇教育版課程標準教科書三年級上冊58-60頁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過程,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過程中,注重學生觀察、操作、猜想等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3.創設互相協作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備課重點:
長、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學情分析都表明學生是大致認識的。這樣的狀況并不表明,教學就此輕松,而恰恰給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性因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吸引力;因為一知半解,教學也就更不易組織和深入。
重點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在處理教學細節時,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樣出自學生自己,而且又是興趣盎然的?
驗證的安排,怎樣超越細枝末節而又重點突出,在取舍中凸顯教學智慧?
生活的聯系,怎樣從司空見慣中提煉新的題材和賦予更多的數學思考?
特征的運用,怎樣緊扣兩個圖形的特征提高數學思考的含金量?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揭示長方形特征
1.已經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舉舉手?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形是什么樣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顏色的圖形是長方形?
學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長方形。
2.通過以前的學習,大家對長方形已經有了大體的認識,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猜猜它是不是長方形的游戲,看看大家對于長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號圖形(一個角是銳角的圖形),是長方形嗎?用手中的長方形說清楚理由。反襯出長方形內角是直角。
②號圖形(直角梯形)這個是嗎?從邊和角兩個方面去看,得出長方形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
3.組織學生驗證長方形邊的特征。
長方形真的上下邊相等、左右邊相等嗎?用手中的長方形驗證一下,再和同桌說一說。
學生驗證,再交流匯報。由于學生手中的長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測量出來的數據各不相同,但每一個個體的測量結果都證明了長方形對邊相等。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98頁例2、練習十七第2—7題。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9加幾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能靈活應用“湊十法”,并通過發現規律,巧妙進行計算和記憶。
課前準備:圖片、小棒、9加幾的算式卡片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提出學習目標
1、9+5= 9+2=
9+1= 9+6=
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算,再說說哪種方法最簡便。
2、提出學習目標
(1)應用“湊十法”自主學習課本第98頁的例2及“做一做”。
(2)通過發現規律,巧妙進行計算。
二、互動交流,展示成果
(一)自主學習,同桌互相展示。
1、學生獨立完成98頁的內容。(同桌互相交流,探討,教師參與其中,及時幫助。)
2、同桌展示
生1:我先拿出9根小棒,再拿出3根,接著再從3根里面拿出1根與9根放在一起,這樣就能馬上算出一共有12根。
生2:我先在左邊擺出9朵黃花,在右邊擺出7朵紅花,再從右邊的7朵里拿出1朵與黃花放在一起,這樣就能算出一共有16朵花。
……
3、小結
(二)全班展示,激發沖突
1、全班交流,取得共識。
生1:我是這樣想的算9+3= ,我把3分成1和2,先把9和1相加等于10,再算10加2等于12。
生2:算9+7= ,我把7分成1和6,先算9加1等于10,再算10加6等于16。
生3:我發現9加幾的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
生4:我發現9加幾和的個位比第二個加數少1。
生5:我發現第二個加數給9一個。9變成10,個位少一個例如9+6=15的第二個加數是6,和的個位上是5。
……
2、小結:9加幾的方法和規律。
三、檢測成效,拓展延伸
練習十七的第2—7題。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體會標準不同,分數表示的意義也不同。
2、在具體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數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重點就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教學過程:
活動導入
現在大家猜個謎語:母子兩邊分…… (學生回答:分數)
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分數(板書:分數的再認識)
2、復習導入,出示圖形:
提出復習要求:仔細觀察這3個圖形,說出這3個圖中陰影部分是什么分數,它們各表示什么?
(1)圖1表示把這個圖平均分成了兩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數2分之1來表示。
(2)圖2表示把這個圖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數3分之1來表示。
(3)圖3表示把這個圖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數4分之1來表示。
(通過讓學生說分數,認分數,說分數含義的過程,了解學生以有知識的起點。)
3、他們的回答都非常準確,說明他們對以前的知識掌握的很扎實,老師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學習效果,有信心嗎?
二、活動引入新課學習
1、老師這兒有三份圓片,你們能從每一份中分別拿出全部的1/2嗎?
提出觀察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觀察,你們發現了什么現象?能提出問題嗎?
(在這里要強調各自是把誰平均分了,學生分別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學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片數不一樣?
(2)為什么三個同學拿的數目不同?
2、小組合作活動
提出活動要求:為什么他們三人都是拿全部圓片的1/2,拿出的片數卻不一樣多呢?
請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為什么會是不一樣的,然后小組交流一下。
(1)學生借助學具獨立操作
(2)小組交流
(3)學生代表匯報
師總結:同學們都認為每份的總片數不一樣,所以三個同學拿出圓片的片數不同。那也就是整體“1”不一樣了。
驗證:現在請剛才的3位同學把所有的圓片拿出來,告訴同學們你們各自的數分別是多少,它們的1/2又是多少?這時要乘熱打鐵讓學生舉例說明什么是整體“一”。并舉例說明,比如,一堆煤,一把鉛筆,一個蘋果等,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單位1或整體1 。(通過組織學生交流,在比較中初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體會整體不一樣多,所以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強調平均分,深化對分數的理解。)
3、總結歸納
(1)原來分數還有一個奇妙的特點,你對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
(2)學生總結:(能表達出以下內容就可以)一份圓片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圓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可以是一些物體,可以是一個計數單位,學生沒學過把多個物體看作“1”這部分應有所強調,這里可以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知識來理解單位一或整體一。這里要讓學生明確分數不像以前學的數那樣很多情況下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兩個數間的關系就可以,不一定要概括出什么語言
四、理解應用
1、為了表揚同學們對剛才所學知識的態度和效果,老師給班級讀書角買了2本書。出示掛圖:
師:淘氣和笑笑都看了這本書的1/3,他們看得頁數一樣多嗎?為什么?學生獨立思考一會,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饋。
學生匯報:因為的書厚薄不同,所以兩人看的頁數也不同。(整體“1”不同,分數表示的量也不同。)
2、閱讀教材34頁的“畫一畫”
畫出每個圖形的4分之1,并在小組內交流,說說為什么這樣做?(學生總結)
提問:為什么4個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個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學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個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來表示。
生B:我把1個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來表示,只不過這個一份小一些。
五、鞏固練習
1、指導閱讀:書上第35頁第1題,用分數表示涂色的部分。
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簡單復習分數的意義,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說出1~2個圖形所表示的“整體”與“部分”的意義。)
2、學生獨立在書中完成教材第35頁第2題。(老師巡視檢查)
3、出示教材第36頁第5題,在交流中請學生說說理由。(本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估計與推理能力,發展學生數感。如果學生遇到理解困難,可以借助事先準備的圖形和小棒在組內演示解決,最后由學生代表匯報演示小組討論的結果。)
4、拓展延伸小組合作完成36頁第6題
思考:今天你學會了什么?(通過練習,鞏固基本知識和技能,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5、總結匯報:相同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不一定相同,而這一切都取決于整體的大小。分數即表示一種關系又表示具體數量,分數只有帶上單位才是一個具體的數(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體會用分數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樂趣)
板書設計:
分數的再認識
相同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不一定相同,而這一切都取決于整體的大小。
12片1/2 6片8片1/2 4片6片1/2 3片結合線段,數形結合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教案08-25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案07-18
珍貴的教科書的教案06-15
珍貴的教科書教案11-30
珍貴的教科書的教案08-01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06-17
《珍貴的教科書》優質教案范文06-15
《珍貴的教科書》優質教案范文08-25
數學上冊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