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教案(合集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二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熟練動用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速法知識解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簡單問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提高學生100以內的加減法知識的計算技能。
教學難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二(1)班原來有38位同學,這學期又轉來5位,二(1)班現在有多少位同學?
這道題該怎么樣解答?
把你的解題思路在小組內說一說。
指名匯報,并說出解題思路。
解答這類題是應該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24頁練習四第(4)題。
請把這此題卡分為兩類:得數比50大的算式和得數比50小的算式。比一比,看誰最先完成。教師巡視。指名回答。
2、完成第25頁練習四第(8)題。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匯報,選題目說計算方法。
計算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減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3、完成第25頁練習四第(5)題。
出示統計表。
觀察統計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說給小組的同學聽
指名匯報
通過觀察,你想到了哪些問題?和同桌的同學交流一下。
請選擇兩個問題列算式算一算。
指名匯報想到的問題及解答思路。
三、學習效果測評。
1、完成第25頁練習四第(6)題。
觀察圖,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說給同桌聽。
指名匯報
怎么樣做可以知道第二只啄木鳥吃了多少只蟲?
在堂練本上解答出來。
2、完成第25頁練習四第(7)題。
從圖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怎么樣做可以知道小玉攢了多少錢?把你的方法在小組內說一說。
指名匯報解答方法。
做了這些道題,你想到了什么?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練習課
二(1)班原來有38位同學,這學期又轉來5位,二(1)班現在有多少位同學?
38+5=43(人)
答:二(1)班現在有43位同學。
二年級數學教案2
一、復習內容:
P92~95總復習中的5、6、9、12、13、14題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學會從具體的情境中發現并提出問題。
3、引導學生在探討不同算法的過程事,初步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并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
二、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這節課我們學習解決問題。
(二)復習
1、學生做總復習第5題。
先讓學生從題中尋找有關信息,理解題意。指名讓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組織全班交流,指名多名學會上口述租車方案,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是見解和做法。
2、指導學生做總復習的第6題。
讓學生理解題意后獨立解答(1)(2)小題,再在小組內交流,并提出其他問題。
3、指導學生做總復習第9題。
教師先幫學生弄懂題意,讓學生獨立填寫,再組織學生交流。
集體交流時應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4、指導學生做總復習第12題
先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插圖,發現每串需要9顆珠子后,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
集體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復習有余數除法的知識。
5、指導學生做總復習的第13題。
先讓學生說一說從圖里你能得到什么信息。然后讓學生獨立解答后進行全班交流。
6、指導學生做總復習的第14題。
練習時,教師注意先引導學生觀察本題的插圖,發現本題中隱含的信息,如老師買了7盒月餅,盒8塊。
接著讓學生獨立解答后進行全班集交流。
(三)全課總結
我們要善于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綜合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
(四)作業
選用隨堂練習。
1、有28人要乘車去飛機場,面包車限坐8人,小汽車限坐5人,可以怎樣派車?你認為怎樣派車合理。
2、一壺茶可以倒8杯,38個客人至少需要幾壺茶?
3、小華說:我買了4本筆記本共花了12元,小東說:我買的筆記本每本5元,誰買的筆記本便宜,每本便宜多少錢?
二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36—37頁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3課,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動,分數量比較多的物體。此前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對小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經驗。“把20塊糖果平均分5個小朋友”,是本節課承上啟下的實踐活動,通過具體操作及與同伴交流,進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樣性、合理性;還要“把你分的過程在表中記錄下來”,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給小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經驗與策略。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驗。
3.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操作,感受大數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樣化與合理性。
教學難點:
如何組織有效的小組活動,在實踐和交流中,培養優化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糖果一袋,糖果圖片,小棒若干根,統計表若干根。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復—均分。
1、老師帶來了8個糖果,分給兩個小朋友,怎樣分他倆都高興?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擺了幾個正方形?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星期天,幾位小朋友到樂樂家給樂樂過生日,樂樂拿出了一些糖果與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難題了,他們不知怎么分了,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嗎?這節課我們和樂樂一起分糖果。(課件出示圖片)
師:仔細觀察圖片,從圖中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
學生觀察,獲取信息。能夠發現“有5個小朋友”和“20塊糖果”。
師: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學生提出問題,可能會提出“如果把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也可能是“分一樣多,怎么分?”“夠分嗎?”“能正好分完嗎?”等等。
教師接著學生說:“這正是樂樂遇到的難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設計思考:創設情境不但為了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更是為了讓學生從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以幫助小朋友分糖果為情境,讓學生本能產生互動,同時能讓每個學生得到參與。]
三、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1、示范分一分并記錄。
教師提出,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和記憶,可以把分的過程記錄下來。(出示表格)
師:現在通過這個表格,你能了解老師分的過程和結果了嗎?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2、用學具代替糖果小組內分一分。
師:我們就用5個圓片代替5個小朋友,20個糖果圖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準備怎樣分?然后,動手分一分。
[設計意圖:有效的數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之上的,先讓學生想一想怎么解決,引發學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動為解決問題而進行。同時,用統一的學具代替實物分一分,為脫離一切物質屬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礎。]
師:同學們都很快地利用學具分一分,可是老師發現你們的分法并不一樣,誰愿意展示一下你們組分的過程?
[設計意圖:給每個孩子動手操作的機會。由于存在個體差異,學生分法會不相同,正好可以從中體會分法的多樣性及結果的一致性。對于記錄這樣復雜的活動過程,學生是有困難的。所以,先讓學生感受到做記錄在活動和交流中的優勢。讓所有學生試著記錄自己的過程,既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運用“枚舉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也為后續的小組活動打下重要基礎。]
3、交流方法,比較、反思。
師:請觀察不同分法,哪種方法和你的一樣,你能來介紹一下嗎?
生介紹分的方法。
師小結:同學們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時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歡哪一種?
預測:更多的學生會喜歡一次分完。理由是簡便快捷。也不排除會有喜歡多次分完的,教師要給學生時間,等待學生從下面的大數目的分小棒活動中,自己發現用乘法口訣幫助平均分的好處。
師:那好,你能根據你所喜歡的分法,再分一次數目更大些的嗎?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交流、傾聽,體驗分法的多樣化與結果的一致性。及時表揚利用口訣一次平均分的學生,同時引導學生比較和反思,優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數學認知,為后續學習打基礎。]
四、拓展活動,鞏固提升。
1.提出問題。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給你們小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動準備。
(1)小組分工,明確要求。
師:一會兒大家要在小組內分一分,并把分的過程記錄到這張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組商定方法。
師:請各小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幾塊比較合適。每個人都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選擇一個分法。動手分一分,做好記錄。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先完成任務!
[設計意圖:有了分糖果活動的基礎,學生會想到用口訣來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對于20塊糖果,是一個大數目。讓學生先商量一下分法,能夠避免盲目、無效的活動。另外,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歷不是很多,缺乏經驗,需要教師引導分工和組織示范。]
3.小組活動
學生小組內分一分。
4.匯報交流。
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本組的學生做補充,其他組的學生做檢查。
[設計意圖:展示一些小組的記錄,讓學生感受分法的多樣性,同時,引導學生交流,意在讓學生評價一下哪些分法更簡便、更合理,給學生反思、調整的機會,進一步促進學生反思、優化自己的策略。]
五、數學游戲,活動延續。
師明確游戲規則。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師:這個游戲有趣嗎?課后可以和家長、同學繼續進行。
[設計意圖:此游戲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繼續進行平均分的活動。也是給學生一個自主經歷不定的數目平均分的過程,為以后除法中有效試商打下堅實基礎。]
六、總結收獲,課外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進行了許多分一分的活動,都是怎樣分的?從中,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師小結: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動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種方法,結果卻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幫助快捷地完成任務;有時會正好分完,也可能會有剩余……
七、布置作業
1、課后找一些大數目的物體分一分,利用表格記錄分的過程。
2、回去后和家長繼續玩分糖果的游戲,可以自定游戲規則。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憶本課的活動,說一說收獲,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實踐性作業是與生活中的平均分現象聯系起來,是對大數目的平均分活動的延伸。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和親身操作,完全能夠獲得最終結果,并記錄下來,積累平均分的經驗,為下節課學習除法奠定基礎。]
二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1頁總復習第2題及練習二十五第4、6、7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口訣的意義和熟記乘法口訣表,并能熟練地利用乘法口訣表求積,提高計算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提高學生運用口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細心計算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熟記乘法口訣并利用口訣求積。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課題。
板書課題:表內乘法的復習。
二、復習舊知
(1)復習乘法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名稱。
多媒體出示下圖:
○ ○ ○ ○ ○ ○ ○ ○
○ ○ ○ ○
○ ○ ○ ○ ○ ○ ○ ○
問:求一共有多少個,用加法計算怎么列式?用簡潔計算怎么列式?
5+5+5=5=20(個)
5×4=20(個)
指名說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5 × 4 = 20
乘數 乘號 乘數 積
教師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復習乘法口訣。
①背乘法口訣。采取多種形式背乘法口訣。
②根據“六九五十四”這句口訣寫出兩個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五第4題。
以開火車的形式練習。
(2)完成練習二十五第6題。
仔細看題,獨立完成。
(3)完成練習二十五第7題。
引導學生認真審題,讀懂題意,然后獨立完成。
四、總結提升
這節課我們對乘法進行了復習,你們有什么新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嗎?
板書設計
表內乘法的復習
一、乘法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名稱
5 × 4 = 20
乘數 乘號 乘數 積
二、乘法口訣
背誦1—9的乘法口訣。
二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理解5的乘法口訣,會用5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的能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熟記5的乘法口訣,并比較熟練地應用口訣求積。
教學難點:
根據圖意獨立寫出乘法算式并編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景
課件顯示:小朋友劃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組合作畫一張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數 1 2 3 4 5
人數 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訣,今天請同學們自己來研究學編5的乘法口訣。
1、四人小組討論交流,你是怎樣編出口訣的?
2、生匯報教師板書;
1個5是5 5×1=5一五得五
2個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個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個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個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發現這些算式或口訣中,乘數、積有什么特點?
點撥:同學們真聰明自己發現規律編出了5的乘法口訣,還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隨著乘數一個比一個大,積就一個比一個大5。
三、形成應用
1、將5的乘法口訣讀一讀。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訣。
3、師生對口令
4、游戲:翻一個數馬上說出它與5的積,比一比誰最快。
5、討論:“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訣?
秘密:積的個位是0,乘數應填雙數,積的個位是5,乘數應填單數。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題
學生同桌互相對口訣,以游戲形式完成。
2、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匯報交流。
3、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討論訂正。
4、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訂正。
5、第5題
老師引導學生讀懂題意,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五、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二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結合本班具體情況,讓學生獨立編寫出7的乘法口訣,并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會用乘法口訣計算7以內的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7的乘法口訣并會運用7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自主編寫7的乘法口訣。
教具、學具準備
掛圖、口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口算復習
63=64=55=62=67=
48=59=75=39=47=
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通過對話引入新課。
2、出示表格:請同學們把這個表格填完整,(出示書本第74頁表格)我們知道一個星期有7天,哪2個星期有幾天?3個星期又有幾天?4個星期、5個星期、6個?7個......?你們能算出來嗎?
3.學生小組討論填表.
4.小組匯報(展示學生所寫的表格)比一比誰寫的好.請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算出來?(一個星期有7天,2個星期就有2個7就是27=14......7個星期就有7個7就是77=49你是怎樣算出49的?)
5.如果讓你看著乘法算式邊能編出口訣嗎?打開書本第74頁:編出7的乘法口訣。編出一句口訣后能寫出另一個乘法算式嗎?請把另一個算式寫在書上。
6.學生獨立編寫口訣。
7.讀口訣,背口訣。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很快記住口訣.
8.誰能馬上背出來?你是用什么方法背的?
三.練習設計
1.看口訣寫算式
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六七四十二
2.把口訣補充完整
七八()七九()三七()五七()
六七()一七()七七()四七()
3.想一想,算一算
47+7=
72+7=
87-7=
47+27=
(提示:能用今天所學的口訣來計算嗎?)
四.總結:這節課學會了什么?
五.課后小測:口算比賽
17=74=37=
76=97=77=
87=27=71=
72=75=68=
47=67=57=
79=73=78=
六.作業書第75頁第2-3題
七、課后反思:
這節課是在已學了2--6的乘法口訣基礎上再學習新的乘法口訣,因為已經有前面的基礎所以我就讓學生自己獨立編寫出口訣。為了讓學生能保持對學習的興趣,我沒有按照前面的學習模式進行,而是讓學生編了口訣后看口訣再寫出另一個算式。這樣經過大量的讀和寫使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口訣。在練習中的第3題我想可能只有中上的學生能夠做出來。但是想不到基本上全班都能做出來,而且學生都很興奮,很開心。在最后的課后小測題中給了2分鐘只有3個同學沒按時完成。全班43人錯2題有2人錯1題有8人,其余的全對,全對的占76.6%。
二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了解平年、閏年的有關知識,能判斷平年、閏年。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交流、討論、計算培養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讓學生感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記住各月及平年、閏年天數。
教學難點:
發現并掌握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引思
2、觀看孫悟空贈送的禮物—年歷片,激疑引思。"這上面有許多關于年、月、日的秘密,你們快把答案找出來吧!"
3、燈片出示思考題,同時師板書課題: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大、小月
同桌同學交流觀察結果,老師請學生回答發現
(1)1年有12個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時28天,有時是29天。
總結:習慣上將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幾個大月?
哪兩個連續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幾個小月?
2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有時28天,有時29天,我們叫它"平月"。
2、如何記憶大、小月呢?
先組織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計算全年天數
問:知道了每個月的天數,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嗎?
學生回答,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哪種算法最簡便,再用計算器算出得數,匯報結果。
問:為什么一年會有兩種天數?主要原因在哪?
歸納: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們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們叫它"閏年"。
問:為什么會有平年、閏年之分呢?
問:閏年比平年多幾天?多的這一天放在哪個月?
區分平年、閏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斷平、閏年
持有1900年年歷的同學有爭議,老師及時發現,并說明:遇到整百年份時,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練習:說一說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閏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課外知識拓展
關于年、月、日的知識,除了剛才所學的,你還知道哪些?說給大家聽聽。
三、理解運用
1、小明滿12歲時,只過了三個生日,他的生日是幾月幾日?
2、動手操作
放申奧實況的錄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愛國思想。
璧合將不完整的20xx年年歷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兩人交流討論,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歷卡。
四、課后延伸
同學們,你想知道有關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嗎?那就課后查資料研究吧!
二年級數學教案8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8個方向,告訴一個方向,能準確辨別其他7個方向
2、運用所學的長度單位對不同物體進行描述和測量。
能力目標:在復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判斷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重、難點
1、長度單位的換算。
2、8個方位辨別
三、教學過程
(一)長度單位
說說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二)方向與位置
獨立完成數學書94頁第1題
是辨認方向的練習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先小組說說,再全班交流。
(三)長度單位練習
填空。
1、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是( )
2、尺子上1小格的長度是1( ),毫米用( )表示,每1大格的長度是1( )。
3、10厘米就是( )分米,分米用( )表示。
4、1000米就是1( ),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 )表示。
5、 數學書94頁第2題(獨立完成,匯報點評)
三、比一比?
80千米( )8000米 9分米( )3米
5厘米( )50毫米 28毫米( )6厘米
500毫米( )50厘米 6米( )58分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80厘米( )700毫米
90分米○9米 300分米( )300厘米
四、合適的單位
1、數學書95頁第4題(獨立完成,交流匯報)
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
2、一張床長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5、一列火車每小時行駛100米。( )
排列大小。(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1、70米 800分米 800厘米( )
2、80米 790分米 78米( )
五、量一量,數學書95頁第3題(獨立完成,交流匯報)
二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鉛筆長度的活動,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實際測量,學習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
3.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
教學準備
教具:米尺、1分硬幣、錢幣若干(按小組分)。
學具:學生用尺、長約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舉偶
謎語引入。
身穿花衣裳,
個子細又長。
寫出漂亮字,
需要他幫忙。
同學們開動小腦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誰呢?(鉛筆)
對了,這節課我們一起量一量鉛筆有多長。(板書課題)
對話平臺
玩中學
一、認識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經驗估一估,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a)課前老師在每個學習小組的書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鉛筆,趕快把它找出來,放在桌面上,請同學們睜大眼睛,結合已有的測量經驗估測一下,這支鉛筆有多長,填在書中表格中。
b)交流、匯報。說說你是怎么估出來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礎上進行實際測量,驗證估測結果。
(1)看來同學們估的長度都不一樣,要想知道這支鉛筆到底有多長,你能想出有根據的好辦法嗎?(用尺子量)
(2)動手實踐。親自用尺測量鉛筆的長度,并把結果填在書中的表格里。
(3)匯報結果。驗證于估測的差距。
3.說一說。
通過交流,熟練掌握1分米的實際長度以及分米與米、厘米之間的關系。
(1)你們知道10厘米是多長嗎?用手表示出長度來。
板書: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紹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長度單位,在國際上可以用符號表示出來,誰給大家講一講。(指名介紹)
分米、厘米之間的關系你們會用符號表示出來嗎?指名上前寫,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完成。
全班齊讀公式。
(3)活動。
a.讓我們用分米為單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之間的距離也是1分米?
c.指名匯報。
(4)觀察直尺,然后討論出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關系。
匯報、板書、齊讀。
二.認識毫米。
1.量一量。
引導操作,設下疑問。
每個人的書桌上都有橡皮,請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長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單位量出物體的長度,有時不是整厘米數,因而得不到準確的結果。
要想比較準確地量出物體的長度,你們有什么辦法?
那么誰知道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是多少?
2.議一議。
讓學生嘗試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認知結構,形成表象。
(1)1毫米到底有多長?它與厘米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我們一起在觀察和操做中獲得這些知識。
(2)觀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討論厘米與毫米的關系。
(3)指名匯報。
3.說一說。
進一步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請大家繼續觀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長?估計一下桌面上的學具,哪一個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動手量一量,檢驗一下你的判斷準確嗎?
2.量一量。
解決疑問,讓學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大家已經認識了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現在我們以毫米為單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長度。
這次量的結果與開始比,哪一個數據更準確呢?
學中做
1.完成練一練的第1題。
請同學們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誰估測的最接近?
2.完成練一練的第2題。
可充分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檢。在做前,教師要給予適當提示:畫線段時勿忘記畫出兩個端點。
3.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4.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3.判斷
4.請為同一種物體選擇不同的單位。
二年級數學教案10
學習內容:“分梨”的問題
學習目標:
1.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2.嘗試學會用逆推的策略解決問題。
3.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發現、欣賞并學習同伴身上的優點。
4.提高加減乘除的口算能力。
學習重點:用逆推思維解決問題。
學習難點:用逆推思維解決問題。
學習過程:
1.老師考勤學生,點名。
2.認識新同學,每個同學進行1分鐘介紹自己。
3.學生自由組合選擇座位。
4.講解解決“分梨”的問題:一只籃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個給第一個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個給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個給第三個人.那么籃內的梨就沒有剩余,籃中原有梨多少個?
⑴先讓學生獨立思考
⑵小組內交流
⑶反饋交流,老師引導啟發思維。
⑷小結策略:逆推的解題策略就是從結果倒著推回去,在逆推過程中總數是不變的,我們要能找出關鍵條件,即最后得到的數量入手分析。
5.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對應例題的反饋練習:一只籃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個給第一個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個給第二個人;最后只剩下2個梨。問籃子里原來有多少個梨?最后集體交流反饋。
6.進行撲克牌“24點”小游戲。
二年級數學教案11
一、素材解讀
1、素材的選取。以兒童感興趣的“野營”活動作為單元素材,激發兒童的學習欲望。對于參加過野營活動的兒童來講,可以回想起當時參加野營活動的場景,重溫當時活動的感受,找回可能已經漸漸遠去的那份情感;對于沒有參加過野營活動的兒童來講,可以激發他們參加此類活動的欲望,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本單元的情景串。本單元有2個信息窗。依次是:
分食品--搭帳蓬
二、單元知識分析
1、知識基礎。有兩個重要基礎:
一是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被除數、除數、除號、商)、被除數是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一個不是0的數,都得0)、余數、一個情景寫出三個算式。
二是表內除法:除法豎式(能夠整除)、2--5的除法、6--9的除法、倍。
2、教材的地位。有四點:
系統認識有余數除法的開始階段;
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較為完整的除法認知系統(既有整除的,也有不能整除的);
是今后學習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
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3、知識構成。共設有2個信息窗,每個信息窗的學習內容如下:
信息窗1: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算式的寫法及讀法,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信息窗2:除法豎式的寫法。
三、單元教材解讀
(一)信息窗1的解讀
1、情景圖的解讀。圖中呈現的是野營活動中分食品的情景。地面上擺放著各種食品,小朋友正在輕松地分配著各種食品,4個小朋友正在追逐玩耍,兩個小朋友正在議論著活動的感受,從人物的活動及表情來看,與野營活動輕松、自然等特點相吻合。遠處的小山、樹木、小鳥、房子襯托著情景,呈現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美麗畫面。
2、情景圖中的信息。
無用的信息有:背景中正在玩耍的人數信息,樹木、小鳥等信息。
有用的信息有:正在分食品的人數信息及各種食品的數量信息。
面包9個--4人;方便面10碗--4人;
礦泉水11瓶--4人;火腿腸12根--4人;
香蕉13個--4人;梨14個--4人;
蘋果15個--4人;巧克力18塊--4人。
3、例題的設置與功能。本信息窗設計了2個紅點,1個綠點,共3個例題。
第一個紅點:9個面包平均分給4人,怎樣分呢?學習有余數除法算式表示法(寫法)、讀法。
綠點:其他食品怎樣平均分呢?鞏固強化有余數除法算式表示法(寫法)、讀法。
第二個紅點:18塊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給幾人?學習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4、教學的策略及注意事項
(1)提升學生對大自然的情感是教學的切入點。學生對大自然的情感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通過小朋友參加戶外野營的活動、動作、表情、心情體現出來,這些都是小朋友喜悅心情的外顯表現;通過小朋友對美麗的大自然的描述體現出來。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描述,可以把情景所體現出的“天(大自然)人(小朋友)合一”的情感提升出來。
(2)平均分意義的理解既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也是引導學生抽象問題實質(用算式抽象“怎樣分”也既學生操作的過程及結果)的重要基礎。每份分得一樣多,叫做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來表示,這是學生在二年級上冊中的重要基礎。
(3)初步學會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的計算是本節課的目標之一。在下一個信息窗中學生將利用這個基礎學習有余數除法豎式的寫法,同時鞏固并熟練有余數除法算式的計算。
(4)學生計算有余數除法算式的難點:從原有的知識體系來看,學生已經學會了利用乘法口訣進行能夠整除的除法算式的計算,本節課在這個基礎之上學習不能整除的除法算式計算。從表面算式的形式來看是比原來的計算多了一個“余數”,好象這就是學習的難點,其實這只是難點的外顯表現。而真正意義上的難點是學生如何利用乘法口訣來思考哪一個數最接近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如18÷4,學生在思考時一般是從4的口訣想起,既一四得四......四四十六,只有“四四十六”這句口訣才能滿足計算的最后需要,因為只有16這個數才是最接近18的數。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最接近乘法口訣中的“積”的思考是學生計算的難點。
5、例題教學的具體闡釋
紅點一:猜想--驗證--反思--升華。
猜想--既引導學生猜想“9個面包平均分給4人,應該怎樣分”。“怎樣分”可以是最后分的結果,也可以是分的過程。
驗證--學生用學具探究驗證“9個面包平均分給4人”,分的過程及分的結果。
反思與升華--首先引導學生用數學圖表示分的過程及結果,既:
然后引導學生用算式表示分的結果,既9÷4=2(個)......1(個)
上面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操作--表象--算式”的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綠點:其他食品怎樣平均分呢?
由于所求的問題較多,建議教學時分層展開,既按照三個層次展開教學,每個層次分別解決二、三個問題。
每個層次教學的程序按照“小組探究--匯報交流--抽象概括”來展開。
小組探究--既探究每個問題的答案分別是多少。
匯報交流--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問題的探究過程及探究結果。
抽象概括--引導學生用除法算式進行抽象與概括。
允許并提醒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使用學具。
紅點二:18塊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給幾人?
在以上的教學中,探討了“平均分給4人,每人得多少個,余幾個”的問題,作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還必須研究“每人分幾個,能分給多少人,余幾個”,既通常所說的“包含除”這種情況。紅點二就是來研究這個問題。
仔細分析這個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從原有的知識體系出發,最有可能想到的問題答案是從乘法口訣想起(二九十八,三六十八),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算式進行抽象,并讓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表述每個算式的意義,既
18÷9(塊)=2(人)--每人分9塊,可以分給2人。
18÷2(塊)=9(人)--每人分2塊,可以分給9人。
18÷6(塊)=3(人)--每人分6塊,可以分給3人。
18÷3(塊)=6(人)--每人分3塊,可以分給6人。
以上的教學作為第一個層次,下面的第二個層次研究有余數的情況。引導學生把每人分4、5、7、8塊,可以分給幾個人、余幾塊的情況用算式表示,并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既
18÷4(塊)=4(人)......2(塊)--每人分4塊,可以分給4人,余2塊。
18÷5(塊)=3(人)......3(塊)--每人分5塊,可以分給3人,余3塊。
18÷7(塊)=2(人)......4(塊)--每人分7塊,可以分給2人,余4塊。
18÷8(塊)=2(人)......2(塊)--每人分8塊,可以分給2人,余2塊。
最后,引導學生進行縱向與橫向的對比觀察,發現隱藏在其中的規律:余數都比除數小。
(二)信息窗2的解讀
1、情景圖的解讀。野營中可以開展許多有意義的活動,像圖中呈現的情景,小朋友正在采集野果、蘑菇,正在烘烤魚,正在搭帳蓬,這些都是野營中有意義的活動。相信小朋友閱讀了這樣的圖之后,“自己也想試一試”的想法會油然而生。
2、情景圖中的信息。圖中的信息量較大,既有明顯能夠提出問題的信息,也有需要組合以后再提出問題的信息。圖中信息可以分為四類:
分魚:22條--每人分4條;
分野果:48個--平均分給9人;
分蘑菇:55個--平均分給8人;
搭帳蓬:17人--每頂帳蓬住3人。
3、例題的設置與功能。本信息窗設計了2個紅點,1個綠點,共3個例題。
第一個紅點:每人分4條,22條魚可以分給多少人?學習有余數除法豎式的寫法。
綠點:48個野果平均分給9個同學,每人分幾個?鞏固強化有余數除法豎式的寫法。
第二個紅點:需要搭多少頂帳蓬?利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教學的策略及注意事項
(1)要幫助學生在梳理情景中信息的前提下提出數學問題。分類是幫助學生理清小朋友在“干什么”好方法,同時也是幫助學生梳理數學信息的好方法。
(2)學會計算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的計算、理解算理是本節課的目標之一。與上一個信息窗相比較,除了技能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之外,還有數學思考方面目標的培養要求,既算理的理解。
(3)學生計算有余數除法算式的難點:上一個信息窗學習的難點是學生如何利用乘法口訣來思考哪一個數最接近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既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最接近乘法口訣中的“積”的思考是學生計算的難點。本信息窗學習的難點是從深層次上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余數要比被除數小,既22÷4=()...□,4×()<22,()要填最大的數。
5、例題教學的具體闡釋
紅點一:每人分4條,22條魚可以分給多少人?
解決問題--抽象升華
解決問題--既讓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把問題的最后答案或結果探究出來。
抽象升華--一是用算式(橫式)表示上述探究的過程及結果;二是引導學生用豎式表示計算的過程;三是除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綠點:48個野果平均分給9個同學,每人分幾個?
引導學生解答后,利用兩個算式、兩個豎式,看出余數與除數的大小關系。這是對上一個信息窗中知識點學習的進一步鞏固。
作為對例題的鞏固,有必要再出示兩個題目讓學生解答,如33÷6,57÷9。
利用上述四個題目進行概括:
22÷4=5......2--4×(5)<22
48÷9=5......3--9×(5)<48
34÷6=5......4--5×(6)<34
59÷9=6......5--9×(6)<59
(1)仔細觀察這幾個算式,被除數與除數和商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發現:除數與商相乘的積小于被除數。
(2)假如22÷4的商不是5而是4或3、2,余數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22÷4=5......2--4×(5)<22--正確計算
22÷4=4......6--4×(4)<22--錯誤計算
22÷4=3......10--4×(3)<22--錯誤計算
22÷4=2......14--4×(2)<22--錯誤計算
引導學生發現:假如22÷4的商不是5而是4或3、2,余數就會大于被除數,這其實是錯誤的計算。只有22÷4=5......2才能保證計算的正確性。
(3)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在計算22÷4的時候,要保證計算的正確性,就要思考4×()<22,雖然除數4乘5、4、3、2都能小于22,但只有4乘5才能滿足要求,()內要填的數是5、4、3、2這幾個數中最大的數。
(4)教師引導:正是因為4×()<22[除數與商相乘的積小于被除數],并且()中要填最大的數,所以余數才會小于除數。
上一個信息窗學習的“余數小于除數”,是通過對算式的觀察與比較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對操作活動的初步感知。此處的學習引導結合“試商”這個難點的突破,從深層次上幫助學生理解。
第二個紅點:需要搭多少頂帳蓬?
題目的目的是在鞏固計算的同時進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學中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從實際需要(也既解決問題)的角度中選擇答案,要通過學具演示與同學之間的深入辨析兩個方面進行深刻理解;二是要進行兩個方面的對比,既橫式與豎式的對比,幾個例題的對比。通過橫式、豎式與答案的對比,引導學生最后的答案比商多1;通過幾個例題的對比,引導學生發現,作為計算,橫式與豎式的答案是一致的,但在解決問題時就要從實際出發。
二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P6~P7的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初步運用乘法解決簡單問題,進一步體會加法與乘法之間的關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義。
2。能力目標:能根據具體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在情境中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的聯系。
2、培養孩子對具體情境提取數學信息、進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決問題的真實體驗中感受乘法的簡便性,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教學重點: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時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學難點:從乘法意義的角度解釋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課件“有幾塊積木的掛圖”或課件動畫顯示。
教學過程:
一、情境誘思
課件顯示一堆擺放整齊有序的積木,教師順勢誘導:“這么多積木,怎樣數才能數得又快又準呀?”(板書:有幾塊積木?)
二、解決問題
1、學生各自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積木的塊數。
2、小組交流:你是怎樣數的,所列的算式中每個數各代表什么意思?
3、匯報情況。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5×7=35(人)
7+7+7+7+7=35(人)7×5=35(人)
4、你喜歡那種計算方法?為什么?(絕大部分學生會喜歡用乘法計算)
因此得出結論:直接用乘法計算會簡便的多,因為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5、從上面的兩道乘法算式中,你發現了什么?
兩個乘數前后調換位置,積不變。
三、鞏固應用
完成“練一練”中的第1、2、、3、4題。
要求:1、獨立讀題、列式計算;
2、學生交流每個乘法算式中各個乘數的意義;
3、匯報,訂正答案。
四、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什么?
“乘法的意義”、“乘法算式中乘數的可交換性”、“乘法和加法的聯系”
五、作業:教科書P11“練一練”1、2、3題。
附錄;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教師教學用書》
二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經歷編制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理解和記憶7的乘法口訣,能用7的乘法口訣正確計算有關的乘法算式,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獲得一些學習成功的經驗。
教學重點:
經歷編制口訣的過程,掌握口訣的結構和規律。
教學難點:
記憶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三句口訣。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梳理
1.談話:同學們在課前對7的乘法口訣進行了預學,這是同學們預學的情況。
2.看到這些數據,你覺得哪幾題做得比較好?第幾題錯誤比較多?
3.通過預學,你有什么收獲?
4.引入:今天我們重點來討論交流錯誤多的7的乘法口訣。
二、交流
1.匯報:根據2-6乘法口訣編制的經驗,誰來匯報一下7的乘法口訣?
指名匯報,說說你是怎樣編出來的?舉個例子說明。(板書:加法 畫一畫 擺一擺)
2.反饋預學單上的錯誤
(1)編錯的。有什么好辦法記住?
(2)書寫錯誤的。你有什么要提醒的?
(3)題目理解錯誤的,寫成乘法算式的。你又有什么提醒的?
(4)編制不全的。
(5)多編制的。
3.記憶口訣
(1)請大家齊讀7的乘法口訣,在這些口訣中,你覺得哪些口訣比較難記,你有什么辦法來記住?
(2)教師呈現孫悟空故事中不管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俗語來記憶。
(3)記口訣。
學生熟讀熟記
游戲:對口令、根據口訣說乘法算式。同桌對口令。
三、計算
1.想想做做第4題。
小鬧鐘的游戲。交流時說說運用了哪一句乘法口訣。
2.想想做做第3題。
游戲:猜猜信封里藏著哪兩個乘法算式?
3. 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第一組算式,學生口答。
提問:三道算式不同,結果卻相同,你有什么發現?
(2)出示47+7 提問:看著這個算式,猜一猜,下面兩個乘法算式可能是怎樣的?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67 ,76
提問:你能猜到上面藏著的乘加算式嗎?如果是乘減算式呢?
二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點:
使學生通過整理和復習,弄清楚本單元都學習了哪些知識,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
能力點:
1、培養學生簡單的整理、歸納的能力。
2、培養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德育點:
體驗與同伴相互交流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整理知識:
小組交流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筆算加法、筆算減法、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用數學。
把自己找到的知識點進行分類整理。
二、自主探究,發散思維:
1、學生自己編題,復習筆算的方法。小組自編計算題,自己筆算。
筆算加法應注意什么?減法呢?
他們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筆算時應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數學醫院。
8 2 3 9 9 5 2 7
-1 7 + 4 8 -1 6 + 7 3
7 9 7 7 7 9 9 0
說說錯在哪里?
4、母雞有45只,小雞比母雞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提問并解答。
母雞有45只,公雞比母雞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5、爸爸今年41歲,兒子今年13歲,爸爸比兒子大多少歲?
學生列式計算。把題改為:10年后,爸爸比兒子大多少歲?
讓學生多討論,說一說解題思路。
三、拓展運用:
開放題:小明有50元錢,它可能買了下列哪兩種物品?應該付多少錢?(至少寫出兩種可能)并列出算式。
傘14元 鐘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教學后記:
實踐活動:我長高了
教學內容:教材第36~3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通過學生活動,加深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認識,進一步發展長度觀念。
2、在活動中滲透統計的初步知識,利用統計表發展學生收集、整理數據,從統計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3、鞏固用各種測量工具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
能力點:
1、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通過實際的測量鍛煉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創新發展的能力。
德育點:
通過比賽,提高學生對測量的興趣,同時在測量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分工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活動,加深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認識。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意識。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米尺、長繩、皮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們今天就要在這個教室里舉行一次測量大比拼,決出一個冠軍小組。
測量時我們要注意什么?測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組合作分別量出1米、2米長的繩子。
比一比哪一小組量的又快又準。
學生動手操作。選出量得最快的小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
量出2米長的繩子,對于不同的方法給予肯定。
師:測量時我們要選擇既簡單又方便的方法。這樣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務。
2、量出課桌的長、寬、高。小組分工合作。
3、分組測量身高、頭圍、臂長,并填表。
與6~8歲兒童生長發育對照表進行對照。
男生女生
頭圍(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運用:
1、大家還想測什么?自由測量。
2、指導學生測量步長。
3、從你家到學校是多遠?怎么測量?如果沒有工具又怎么測量?
課后完成測量任務。
教學后記:
二年級數學教案15
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
教學內容:
課本P23 例4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學習用減法解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問題。
2. 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100以內的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3.培養
學生的數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生學會用減法解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問題。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出示主題圖。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指名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學例4
1、出示題目,仔細觀察、思考。分組討論。
2、學生探討解答的方法。學生回憶、遷移思考,或是擺學具幫助理解。學生匯報,并說明解題思路。
3、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解答的思路。學生匯報。
(二)、完成第23頁做一做。觀察圖,在小組內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說明解題思路。思考、提問,在小組內交流問題。選擇一個提問進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說出解答思路。
(三)、小結:比較一下,今天學習的知識和以前學習的有什么區別和聯系?指名回答。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在操作中掌握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四第3題,選擇二題說說計算方法。
2、完成練習四第1、2題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匯報并說明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解答方法,體驗解答的過程。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么?學生自己總結。
五、隨堂練習
【二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二年級數學教案09-24
二年級下數學教案04-08
二年級蘇教版數學教案04-08
二年級蘇教版數學教案08-27
二年級下數學教案08-31
二年級數學教案09-28
二年級數學教案09-24
二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06-24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08-17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