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

時間:2022-11-09 18:08:41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長度單位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5篇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

  1、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初步認識線段,知道線段的特征。

  2.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并發展空間觀念。

  3.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于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2、學情分析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應注重營造愉悅、歡快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在親身體驗中進行有效的學習,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現在班里大部分學生都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端正學習態度,對學習較為感興趣、有信心。學習充滿熱情,能夠運用自己的學習方法活學活用。學習習慣方面,學生能夠課前做好準備,課堂氣氛活躍,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發言、思考,聲音響亮。但個別的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愛搞小動作,需要及時提醒和引導。

  3、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線段的特征。

  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哪些體育活動?為什么?體育活動可以增強體質,磨練意志,大家要多參加。

  2.出示圖片,小朋友們在干什么?跳繩和拔河要用到什么?這兩根繩子在形狀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圖片,你能給圖上的這些線分一分類嗎?為什么這么分?

  4.你能把彎彎的線變直嗎?

  活動2【講授】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學生操作,把彎線變直。師指出,拉直的這段線就可以看作一條線段。

  2.觀察線段圖,線段有什么特點?學生交流,匯報: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

  3.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線段,舉例,學生找線段。

  活動3【活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張長方形白紙上你能找到幾條線段?你能再變出一條嗎?學生折紙,師說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條線段。同桌比較折出的線段,發現什么不同嗎?得出結論:線段有長短。

  2.線段可以測量嗎?怎樣測量?學生說測量方法。

  3.出示一橫一豎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學生通過測量發現同樣長。

  4.測量書中第五頁三條線段的長度。匯報,訂正。

  5.總結線段的三個特點:直的,有兩個端點,可以量出長度。

  活動4【練習】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出示圖形,分別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2.連接兩點能畫出幾條線段?學生動手操作,匯報。三個點呢?完成書第五頁做一做的第二題,畫出的是什么圖形?四個點呢?兩種方法不遺漏。一種是從外到內,一種是從一點出發。按照這兩種方法完成五個點,每兩個點畫一條線段,能畫出幾條線段,是什么圖形。

  3.小明要去小紅家,有四條路,請同學們幫小明找最近的那條路。你用什么方法來證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

  4.消防員接到任務是怎么樣迅速到達的?房間的管子是直的,滑下來可以節省時間。

  思想教育:他們的工作很辛苦,我們應該尊敬他們。

  5.為什么乘坐電梯?因為電梯的運動軌跡是直的,省時省力。安全教育:乘坐電梯時要注意安全。

  活動5【測試】及時反饋,發展思維。

  1.填空:線段是( )的,有( )個端點,( )量出長度。

  2.選擇:下面哪些是線段?

  3.量一量下面圖形的邊長,你發現了什么?

  活動6【作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數學書第九頁第6題,第7題。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2

  全冊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內容: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100以內加、減法筆算,表內乘法,初步認識角,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進一步認識時間,數學廣角,數學實踐活動等。

  本冊的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2、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3、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4、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6、進一步認識鐘表,了解鐘表內一大格表示的時間意義。

  7、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冊重點:

  1、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

  2、表內乘法。

  本冊難點:

  1、進位加、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義。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單元教材分析:

  1、結合生活實際,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的估測和測量的能力。

  單元學情分析:

  學會用實物測量,并體會測量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教學注重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獲取知識。因此,在讓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時,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量一量、說一說、細想一想等活動感受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及其對生活的重要意義。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一、單元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二、單元教學重點

  1、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三、單元教學難點

  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

  五、單元課時

  4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厘米

  一、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身體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厘米)

  4、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重點

  認識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三、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古時候人們是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呢?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數學

  組織學生用身體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

  得出:因為每個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結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個統一的長度來測量物體。

  (三)認識尺子

  1、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

  2、介紹認識尺子。

  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設計意圖]: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四)操作活動,建立表象

  1、認識厘米。投影出示厘米尺,師生一起觀察厘米尺子:在尺子

  用不同的顏色標出1厘米的長度,說明前面正方體的一邊正好是1厘米。讓學生量圖釘的長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圖釘大約有多少長。”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得出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長。

  2、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圖釘的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對著幾。請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學生活動,同桌交流。鞏固1厘米的表象。請小朋友用手勢比劃1厘米的長度。閉上眼睛想1厘米的長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約1厘米長的?讓學生去找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的鮮明表象。

  2、用厘米量

  我們已經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對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物體的長度。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條。注意測量的方法要正確。學生測量紙條。教師巡視,加強個別指導。交流反饋。教師再次強調測量的正確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五)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后同桌交流檢查。

  2、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別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練習一的第1、2題。

  五、課堂總結

  1、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小結:通過這節課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厘米的長度,并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六、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厘米cm

  七、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認識米

  一、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測量出整米長度的物體;

  4、培養合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三、教學難點

  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四、教具準備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紙條。學生每人1根較長的繩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用厘米量物體

  1、提問:昨天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么?量物體長度用什么工具?

  2、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長度。請你演示,并說出注意事項。

  (二)認識米,用米量

  情景設置:你量得不錯,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長呢?瞧!這樣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結果。那么該怎么辦呢?(用更長的尺子量)用這把尺子試一試看,這是一把米尺。(板書:“米”)。在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例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教室有多長,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長度單位“米”。

  1、感知米的實際長度。觀察這把米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0厘米,也就是說米尺以10厘米為單位)。觀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師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樣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長呢?用直尺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線段。用直尺比一比從地面到講臺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兩只手臂展開,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兩個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什么部分是1米。用米尺量1米長的繩子。(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在講臺上量出2米長、3米長的繩子給大家看一看。

  2、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那么今天我們學習的米和昨天學習的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條是1米長的繩子,請你用以厘米為單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小結: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出示卷尺。介紹:這是在測量比較長的距離時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長的物體和距離。用卷尺量物體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拿住卷尺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練習一第3題)。

  2、估一估(教材練習一第4題)。

  3、介紹卷尺和皮尺,(完成教材練習一第5題)。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

  六、板書設計

  認識米

  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七、課后反思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課件、學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互動對話,明確目標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后,請他們依次用手比劃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長度。

  師:大家都認識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1)課件出示旗桿,讓學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呢?為什么?

  2、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思考,自主解決問題。

  三、展示交流

  1、小組內交流

  組內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以后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由于學生目前只學習了“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斷。全班交流時,要避免這種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得出結論: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反思回顧

  教師出示一支粉筆,告訴學生,一支粉筆的長度約是10厘米,2支粉筆疊起來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長,所以一根旗桿的長度是13米。

  四、反饋評價

  基礎練習(課件集中呈現)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教材第9、10頁練習一中第8、9題。

  拓展練習

  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反思與回顧是有難度的,所以教師可以示范,教給他們一些方法。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里有一張漂亮的床。

  1、學生思考:這張床的長度是200厘米還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說說選擇的理由。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回顧: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么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借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測量較長(高)的物體,一般用米作單位。

  教學反思

  雖然旗桿、課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見,但是很多學生還是不知道它們的長度,他們只是有一個相對概念,即在比較中知道誰比誰長(或高),但是明確具體的量,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有困難的。所以,旗桿到底是13米還是13厘米呢?很多學生能很快說出是13米,因為旗桿比較長,所以就要選擇長的長度單位米,而不會選擇一個“標準量”進行比較,所以在學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時,我們還是要耐心引導。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面積單位。

  2.初步明確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

  3.讓學生通過充分親身體驗,建立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完整的表象。

  課前準備:投影儀或課件、繩子、剪刀、郵票幾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畫畫嗎?讓我們來畫一畫吧!

  要求:一人畫一條長l厘米的線段,另一人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一人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另一人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比一比:你們所畫的圖形有什么不同?(一個人畫的是線,另一個人畫的是一個平面圖形:一個畫的用長度單位表示一個畫的用面積單位表示)

  (3)上一節課,我們都學到了哪些面積單位?它們是多大?

  常用的面積單位:

  平方厘米: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時1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平方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用手勢來分別表示它們大約有多大?

  (學生用手指甲或兩手指打個圈來表示1平方厘米;用兩只手的拇指,食指合圍來表示1平方分米;由四個人張開雙臂合圍起來表示1平方米。)

  (4)我們學過的常用的長度有哪些,它們是多長?

  常用的面積單位:

  厘米 分米 米

  (這三個單位長度可以在黑板上準確畫出)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比較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板書: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今天我們就選出三個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

  上一節課,我們都學到了哪些面積單位?它們是多大?

  ⑴比較l厘米和1平方厘米。

  ①課件或投影顯示剛才二人所畫圖形進行比較。

  1厘米:是長度單位,用來度量物體的長短,是一條線段。

  1平方厘米:是面積單位,用來度量物體的表面大小,是一個平面圖形。可以用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大小來表示。

  問:它們有什么不同?

  (它們是不同的計量單位)

  ②說說周圍物體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1厘米來表示,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可以用1平方厘米表示。

  (2)比較1分米和l平方分米。

  ①同桌交流:對照圖形比較二者

  ②剪下一條長1分米的繩子,拉直感受它的長度。

  剪下所畫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感受它的大小。

  ③說說周圍物體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1分米來表示,哪些物體表面的

  積可以用l平方分米表示。

  (3)比較l米和1平方米。

  ①討論1米和1平方米的不同。

  ②用手勢比劃1米的長度.讓學生圍成1平方米大小圈,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③說說周圍物體中哪些物件的長度可以用1米來表示,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可以用1平方米表示。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數一數,比一比。(完成練習十八第1題)

  (2)選一選,說一說。

  教師出示郵票,讓學生直觀看一看

  選擇哪個單位,為什么?

  (3)數學小游戲——對對碰。

  教師敘述,學生配單位并說說為什么這樣配。

  我的身高是168( ) 一塊廣告牌的面積是2( )

  一枝鉛筆長20( ) 課桌高70( )

  筆盒表面大小是3( ) 數學課本厚1( )

  (4)拼一拼,說一說。(完成練習十八第3題)

  (5)獨立完成練習十八第4題。(說說為什么)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請同學們談談今天學習的收獲。

  板書設計:

  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比較

  平方厘米: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時1平方厘米。 厘米

  平方分米: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分米

  平方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米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5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

  第3課時 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內容:

  第4課時 認識線段

  教學內容:

  課本5頁及練習一第7、10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用具:

  刻度尺,各種彎的、直的實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繩子等。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英勇的消防員叔叔為了搶救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時都是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的,當每次接到任務時,為什么他們都是從高高的鐵管上滑下來而不是走樓梯呢?(比較快)為什么從鐵管滑下來比走樓梯快呢?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觀察體驗,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直

  師:請拿出袋里的東西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的曲的吸管、鉛筆、繩子、鐵

  絲等。

  學生匯報。

  師:你覺得桌子上哪些東西是直的?

  學生迅速找出自己認為是直的東西。

  師:請大家互相堅持誰拿對了,誰拿錯了,并且互相糾正。

  2、感知線段的兩個端點

  師:請同學們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東西除了直以外,你還發現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師:假如從鉛筆的任意一端開始,摸到鉛筆的另一端,我們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把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我們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像書本的邊、直的吸管那樣都有兩個端點。

  3、從實例理解線段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沒兩點連結起來。

  教師在黑板出示:

  學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兩個點用線連起來。

  師:同學們畫的這些線都有什么特點?

  學生匯報。

  師:大家說得好,請同學們看看、想想教科書第頁“做一做”的圖下面那句話和三條線。

  小結:我們就把像課本第5頁中間的圖叫線段,線段都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比如書本的邊、盒子的邊、鉛筆、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線段。

  學生找出身邊的“線段”,并說一說、評一評。

  4、量線段和估線段

  師:線段可以量度嗎?

  讓學生量一量課本第頁上面線段的長度,并說說量法。

  小結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教師出示橫、豎兩條同樣長的線段,請學生估計這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或者同樣長呢?

  學生自由發表想法。

  學生通過用尺子量度,發現這兩條線段是一樣長的。

  小結:不太長的線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長度。而生活中的線段有時需要估計一下,有時又要通過實踐來得出正確的結論。另外,同樣出的兩條線段,往往人們會覺得豎放比橫放長,這是視覺的誤會,同學們在生活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5、畫線段

  教師讓學生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嘗試畫3厘米長的線段,并說出畫法。

  讓幾個學生演示怎樣畫線段,大家評價哪種方法好。

  學生操作后匯報。

  請方法好的學生再演示一遍,并邊畫邊說。

  教師出示斷了3厘米多的斷尺讓學生討論:怎樣用這把斷尺畫出3厘米出的線段?

  小組討論,試畫。

  小組派代表匯報。

  師:刻度尺有不同的標記方法,只要掌握畫法就能準確畫出線段。

  三、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師:你們明白消防員叔叔為什么一接到任務后馬上從鐵管滑下來,而不走樓梯了嗎?

  生活中運用這個原理的例子還有很多,你們能說說看嗎?

  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課外作業

  完成第5頁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圍環境,量跳遠距離。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6

  教學內容:第75、76頁練習十六第5-12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長度單位的概念,進一步掌握量長度和畫定長線段的方法。

  2、進一步掌握長度單位簡單換算的方法,培養學生對簡單問題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長度單位簡單換算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前面幾節課,我們都是學習的長度單位,學會了單位間的簡單轉換.誰來把學過的長度單位從大到小說一說。(板書:長度單位)

  2.這節課我們就來練習長度單位的一些內容。(板書課題)

  二、長度單位的練習

  1.依次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并讓學生舉出實例。

  2.復習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關系

  學生回答

  1米=()分米=()厘米、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千米=()米。

  3.說一說量下列物體用的長度單位

  黑板的長、公路的長、課本的長、火柴盒的厚、課桌的高。

  4.完成練習十六第6題

  教師巡視指導,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5.完成練習十六第7題

  (復習畫線段的步驟)

  注意:從0刻度鮮畫起,有兩個端點。

  6.練習長度單位

  (1)完成“練習十六”第8題,集體訂正。

  (2)

  單位換算時,先看前后個是什么單位,想它們之間的進率,在推算出結果是多少。

  三、應用題練習

  1.完成練習十六第11題

  分2人小組討論,得出結果并說明為什么。

  2.完成練習十六第12題

  引導理清題意,學生讀題

  第一問:提問:要求的是什么,已知了什么,用什么方法?

  第二問:要求的是什么?已知條件是什么?

  指名一人板書,其余做在練習本上。

  四、解答思考題

  1.提問:從第1棵到第2棵跑了多少米?

  從第1棵到第3棵跑了多少米

  從第1棵到第10棵跑了多少米?

  從第1棵到第100棵跑了多少米?

  從第1棵到第250棵跑了多少米?換成用千米作單位是多少千米?有1千米嗎?為什么?

  六、作業

  練習十六第9、10題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單位。

  2、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難點

  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上。

  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厘米尺,邊長為1厘米的小方塊,一根長5厘米的紙條,圖釘。

  教學過程

  (“厘米”這一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而且較容易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將“厘米”作為教學的基點和重點,首先來認識。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小方塊,還記得我們上節課用這個小方塊做了些什么事情嗎?

  (作為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

  每次測量物體長短都用這樣的小方塊一個一個去擺太麻煩,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測量物體的長短嗎?(尺)

  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統一規定的。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厘米。

  (1)看一看。

  將小方塊的邊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長度與小方塊邊相等。)

  這個小方塊,他的一邊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課題)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教師出示實物圖釘和手指,通過測量,學生清楚地看到并體會到1厘米的直觀表象,學生練習用手勢表示出1厘米的長度。

  (3)認識厘米尺。

  我們使用的這種尺每大格都有1個數字,因為這些數字都以厘米作為計量單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

  2、用厘米尺量。

  (1)說一說。

  厘米尺上1、2、3……這些數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讓學生根據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長度。

  總結:從0到1有1個大格表示有1厘米,從0到2有2個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的長度。)

  (2)比一比。

  根據刻度比劃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長度。

  (3)量一量。

  取出紙條,量一量他有多長?

  學生活動后匯報結果和測量方法,有兩類策略,教師敘述后讓學生找出最優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這時紙條右端對著5,表示5厘米。2、把紙條對準刻度,看占幾大格就是幾厘米。)

  分析:第2中數格子太麻煩,1要簡單。

  (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總結用厘米尺測量物體的方法。

  教師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

  質疑:如果“0”刻度與紙條左端不對齊,會出現什么情況?

  右端所指數字與紙條實際長度不符合。

  三、練習鞏固。

  (讓學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學生看一看,記一記,找一找等多種實踐活動形式,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逐步建立對1厘米的印象。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會使用刻度尺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態度,并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目標解析:

  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比劃、比較、測量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測打好基礎,并讓學生在觀察尺子和用尺子測量時體會到物體的長度實質上是由幾個相同長度單位組成的。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圖釘、田子格本等。

  教材分析:

  厘米的認識屬于圖形與幾何的測量這方面的內容,新課表對這方面的內容有明確的要求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標準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并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3、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經行測量。

  學情分析:

  通過第一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了解古代人測量物體的方法。

  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圖,我們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中實例,通過動手實踐制作認知沖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介紹古代的人們測量物體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的聰明才智。】

  2、介紹1拃的長度。

  ⑴、課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拃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致嗎?

  ⑵、教師示范1拃(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拃),學生親自動手體會1拃。

  ⑶、討論

  ①、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呢?

  (因為有的同學手大,有的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②、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測量結果不一致,那該怎么辦呢?

  觀察故事圖片

  請學生敘述每張圖片的意思,然后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3、統一長度單位。

  歸納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一長度單位。

  二、實踐中認識厘米

  1、認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課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現什么?結合課件進行說明。

  ⑴、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厘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⑵、數字。

  ①、尺子上的數字中,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點)

  ②、結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為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字是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⑶、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為cm。(板書:厘米cm)

  2、認識厘米。

  ⑴、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⑵、認識1厘米。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②、學生匯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回答時結合課件進行。

  ③、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⑶、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①、同桌互相比劃1厘米。

  ②、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

  ③、比一比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用1厘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的長。

  ④、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比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課件放大1厘米的長度作為標準,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以實際1厘米的長度作標準。】

  3、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①、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②、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③、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也就是幾個1厘米。

  (3)動手測量數學書的寬的長度,然后指生匯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1、找一找、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寬約()厘米,手掌寬約()厘米,一拃長約()厘米。

  2、讀物體的長度(看幻燈片)

  3、判斷題:對打, 錯打.

  ①。小明的鉛筆長約8厘米。()

  ②。教室的長約8厘米。()

  ③。語文課本的寬約100厘米。()

  ④。小明身高約1厘米。()

  ⑤。小紅的食指寬約1厘米。()

  四、小結中談收獲

  今天這節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

  第4頁做一做(例3)。

  第8頁練習一,第1題。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9

  教學內容: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 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 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0

  一、 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手中的兩根不同顏色的線繩,你覺得哪根長一點呢?

  師:哪位同學能想出辦法,有根據的說出哪根長點,哪根短點?

  (引出尺子)

  師:非常好,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我們的祖先啊,就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樣用尺子量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二、 觀察操作,探索新知

  1、認識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生:……

  ■ “0”表示起點,就像我們賽跑時都要從起點開始跑,那我們用尺子量物體長度時,也要從“0”開始量。

  ■ 刻度線有長有短。

  ■ 尺子上還有很多數字,這些數字都對著一根長的刻度線,所以數字幾,我們就把它叫做刻度幾,而且這些數字都是按順序排列的。尺子長些,數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數字就少些。

  2、認識、感受1厘米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食指的寬度嗎?把你們食指摁在尺子上,你發現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師:請同學們找找,自己尺子上,還有哪些是1厘米的。

  生:從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1厘米。

  師:這說明了什么呢?

  l 尺子上每相鄰的兩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

  師:我們大家現在一起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多長。互相看一下,計住了嗎?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3、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現在知道1厘米有多長了,那3厘米又有多長呢?

  師:同學們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長度嗎?

  4、用厘米量

  師:剛才上課時,老師展示的2根線繩,到底哪一根長一點呢?現在,同學們先估計一下這兩根線繩各自多長,然后在測量比較一下,好嗎?

  師:結果是哪根線繩長一點呢?能說說你是怎么量的嗎?

  三、 知識拓展

  1、師:老師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斷了一節,沒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這把尺子能不能用來量物體的長度啊?同學們能不能幫老師想一想辦法,好嗎?

  2、其他測量長度的工具(課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長度單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碼、里、海里

  4、《買鞋》的故事

  四、 總結

  這節課,同學們學到了什么啊?這些知識有些嗎?我們能不能象那個“買鞋的”一樣啊,為什么啊?

  五、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二)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過同學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難點: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具和學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長的紙條.

  學具:1米的卷尺,1根較長的繩子.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提問

  (1)量物體的長度用什么工具?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么?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應注意什么?指名兩名學生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3)現在我請一位同學來量講臺桌的長(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結果).因此,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

  (二)學習新課

  1.認識米

  ■出示米尺,這是一把米尺,觀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為單位.

  ■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卷尺,和教師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樣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長呢?教師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從地面到講臺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長.

  ■讓學生用自己的卷尺,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兩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還是不到1米.同學們看到在公共汽車或電車的車門口有一個1米的標記,不足1米高的兒童可以不買車票,超過1米則要買票,同學們乘車要自覺遵守這一規定.

  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厘米,1厘米有多長呢?同學用兩手指比一下,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并排畫出1厘米.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用兩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出示折尺,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與1米的直尺相比,一樣長.看一看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時,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厘米為單位,分成10份(如圖11).

  同時板書: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較長的距離

  教師出示卷尺,并說明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由學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三)鞏固反饋

  1.兩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組為單位,利用4個人用1米長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長度(每組量一項):前面黑板的長,后面板報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墻壁的長等.測量后,每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內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

  教室長6(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課桌長50( )

  第四課時 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用具:刻度尺,各種彎的、直的實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繩子等。

  教學過程設計: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1

  教學目標

  通過類比、觀察,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

  生:我們學習了米和厘米。

  師: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師:今天,“米”和“厘米”又來找我們做朋友,想了解同學們對它們掌握和應用的情況,看同學們能不能準確地測定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教材第7頁例8。

  教師談話:(課件出示旗桿)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讓學生猜測)

  降低難度:這樣猜測范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提個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和你小組的同學互相說說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引導: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這么長,(用手比畫)那么13厘米就只有這么長,旗桿不可能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桿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大約是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這個高度,所以旗桿應該是13米高。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方法三:類比法,和身邊的13厘米高的物品進行比較,旗桿是不是和這個物品一樣高,比如,一支新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小結:原來要確定答案有這么多種方法,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多想,最終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2.鞏固新知。

  師:小明來到百鳥館,看見了這樣一只小鳥。

  (課件出示)

  這只小鳥的腳印的長度是1厘米還是1米呢?

  (學生交流)

  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讓學生自己說說思考的方法,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長,所以,小鳥的腳印應該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頁“做一做”。

  讓學生討論:課桌的寬是60厘米還是60米?

  引導:60米是多長?我們的教室長大約是6米,課桌的寬會比教室還長嗎?(不會)所以用厘米比較合適。

  讓學生自己估算,籃球場的長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這一單元結束了,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這一單元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認識了線段,學會了確定長度單位。

  四、作業設計

  1.完成做一做。

  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8題。

  3.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習題。

  五、教學板書

  解決問題

  旗桿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學生初涉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這兩種概念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長度概念上的混淆,學生在描述物體的長度時一味追求用尺精確測量物體的長度,而面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較弱。因此,本節課重點在策略的研究上,通過經歷觀察、感知、猜想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2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復習是強化和鞏固記憶、防止遺忘的主要途徑,是人們獲取知識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節課復習的內容是長度單位及角的初步認識。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情實際,本節課的復習主要是結合教材習題有序地進行。

  1.復習長度單位知識時,首先結合習題引導學生復習長度單位,然后通過舉例、示范等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表象,最后通過猜測、測量線段的長度,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及對線段的含義的掌握和理解。

  2.復習角的知識時,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現的銳角、直角和鈍角的情境圖進行復習,使學生對角的含義、角的分類、畫角等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一支鉛筆

  學生準備 尺子

  教學過程

  ⊙整理復習

  1.復習“長度單位”的知識。

  (1)復習厘米、米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①課件出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時,用(  )作單位;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或較長的距離時,用(  )作單位。

  ②舉例說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長。

  (食指寬約1厘米,小明高約1米)

  ③復習厘米與米之間的關系。

  1米=(  )厘米

  (2)復習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鉛筆,提問:如何測量一支鉛筆的長度?

  (把尺子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一端,將鉛筆緊靠尺子放置,看鉛筆的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對著刻度幾鉛筆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2.復習“線段”的知識。

  (1)復習線段的含義。

  提問:什么樣的線叫線段?

  (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2)復習線段的測量方法。

  ①課件出示:先估計下面兩條線段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實際長多少厘米,填在括號里。

  ②估計、測量、匯報。

  (估計第一條線段長3厘米,實際長4厘米;估計第二條線段長7厘米,實際長8厘米)

  (3)復習線段的畫法。

  ①提問:怎樣畫規定長度的線段?

  (從尺子的刻度0開始畫起,沿著尺子,是幾厘米長的線段,就畫到尺子上刻度幾的地方)

  ②操作: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

  (學生自主畫線段)

  3.復習“角的初步認識”的知識。

  (1)復習角的組成。

  (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2)復習角的畫法。

  (從一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一個角)

  (3)復習角的各部分名稱。

  (4)復習學過的三種角。

  ①課件出示圖形,學生指認并說出各種角的特點。

  (第一個角是銳角,第二個角是直角,第三個角是鈍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銳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  ②畫一畫學過的三種角。

  課件出示:以下面的點為頂點,分別畫一個銳角、直角和鈍角。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3

  單元教材分析主要內容:統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認識米、用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地位與作用: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一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認識線段。

  2、能力目標:會用刻度尺量、畫物體的長度及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標: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單元教學重點:

  1、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畫和量線段的方法。

  單元教學難點:正確的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工具量和畫線段。

  單元教法設計

  1、統一長度單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計量單位去測量統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3、關于線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補充線段的練習。

  第一課時: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第二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四課時: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估量物體的長度。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用厘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課時

  教學重點: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分課時作業布置

  第一課時:

  做一做第1、2、3題

  第二課時:練習一1~3題,第6題做在課本上。

  第三課時:練習一4、5題。第8、9題做在課本上。

  第四課時:練習一第7、8、10題,填在書上。

  疑難問題解決辦法

  1、因為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究過爭購減起來的,因此,在教學是應該按照兒童學習的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通過創設情景,使學生體驗到現有方法的局限性,從而產生一種創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學習數學成功的體驗,以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容: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小木塊、曲別針、硬幣、鉛筆盒等。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創設情景

  1、同學們我們每天都上數學課,數學課上我們都經常用到些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課本、練習本、鉛筆、鉛筆盒等。

  2、我們每天都用它,可以說是在熟悉不過了,可是你知道它們有多長嗎?咱們來量一量好嗎?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測量統一長度

  (1)我們先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2、(屏顯數學課本)你們認為該怎樣量呢?(學生說說自己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邊的物品來量。

  同學們,別鎮、三角形、和小方塊,你們任選一種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學生測量,教師巡視指導。(注意提示學生測量方法)

  (2全班交流、匯報測量結果

  分組匯報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問

  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數學課本的寬,而結果卻不一樣呢?

  小組討論匯報

  再次讓選用統一物品測量的學生展示測量結果。

  小組討論看能得到什么啟發。

  小結:

  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做標準進行測量。

  測量不同的長度

  (1)用你喜歡的方法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

  小組操作,教師巡視。

  (2)全班匯報交流,提出質疑。

  啟發學生根據匯報結果提出為題。

  如:為什么數學課本的常識5個別針長、鉛筆盒是5把小刀長,都是5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

  小組討論。

  總結:因為選用不同的物體做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和實際不服,應該選用統一物品計量單位去量。

  (3)單項練習課本與鉛筆盒哪個更長一些,請同學們用小木塊測量一下。

  匯報測量結果

  練習

  1、做一做第1題:提示學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東西對準各自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測量。

  3、做一做第3題:

  用正方體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腦子里完成。

  總結:

  說一說本節課你學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業:略------

  反思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4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3頁“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識解讀:測量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認識厘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教材以古代人們用身體尺為測量工具,測量課桌的長度得到不同的結果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教材介紹學生比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為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逐步讓學生形成對厘米的長度表象。這樣的安排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并通過動手實踐體會測量的方法,經歷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解讀:學生在一年級的學習中認識了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課是他們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厘米”。在此之前,學生對長度單位及測量知識的了解均來自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不系統的經驗。對什么是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長都缺乏準確的認識。

  目標解讀:

  1、創設情境,從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2、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預案】

  一、創設情境,引發沖突

  〖教學預設〗

  1、師談話引入,課件播放故事。

  2、引導思考:為什么同樣是5步,熊二卻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為素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有聲有色的故事講述,提出“這是為什么呢?”的問題,引發認知沖突,充分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發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濃厚的興趣,自然地進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觀、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學預設〗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師出示1厘米的學具,感受厘米是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單位。

  (1)記憶1厘米的長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認識幾厘米

  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設計思考〗

  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標準的1厘米小棒,同桌競猜記憶1厘米、尋找生活中的1厘米、認識幾厘米等活動,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長度觀念,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自制直尺,認識幾厘米

  〖教學預設〗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與自制尺子作比較。

  (1)認識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數字、單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認識1厘米

  3、明確不同尺子的1cm的長度一樣。

  4、認識尺子上的幾厘米

  〖設計思考〗

  引導學生經歷“造”尺子的過程,讓學生在測量、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測量的本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

  四、實踐運用、學會測量

  〖教學預設〗

  1、探究測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這張名片的長邊是幾厘米嗎?

  (1)操作、交流

  (2)呈現各種量法,比較量法的優劣。

  (3)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理解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的好處。

  2、測量身體上的數據

  師: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拇指的長度、一拃的長度等

  (1)學生選一個部位進行測量。

  (2)填寫測量記錄單

  (3)交流測量方法

  〖設計思考〗

  在測量長度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測量,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并通過交流,比較,辨析、評判,逐步完善測量的方法。在學生積累了實際測量的經驗后,將學生的認識延伸到“身體”這把尺子上,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開放性的活動中得到培養。

  五、全課總結。

  六、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cm)

  尺子:刻度線、數字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5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

  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3、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四、課堂總結

  今天,大家親自測量了很多物體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你們學會了什么?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1、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

  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必須要用統一的標準去測量。在測量時,應注意將實物與所量十五物體左端對齊,測量的結果才準確。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長度單位教案11-09

長度單位的認識教案03-31

《長度單位》的復習教案11-29

長度單位08-16

《長度單位》教案(精選5篇)03-19

《長度單位》數學教學反思范文01-17

長度單位數學課件03-01

小學數學《長度單位》教學設計06-12

《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教案06-21

關于數學長度單位的教學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