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合集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3頁例2及“練一練”,練習十六第1-4題。
教學目標:
1.學會用分數乘法和減法解決一些稍復雜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2.在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一些稍復雜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會數學知識和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從而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學會用分數乘法和減法解決一些稍復雜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對策:
借助畫線段圖和分析數量關系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要積極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真正理解數量關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學準備:
教學光盤及補充練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口算下列各題。
4/15+7/15 1/2-1/3 5/9×3/5 2÷1/2 1/4÷4
18÷1/2 18×1/2 0÷2/5 1-3/4 1÷4/7
21×3/7 10/7÷15 21÷3/7 1/2×1/3 5/6×36
進行口算,學生將得數寫本子上,時間到后統計完成的題目數量及正確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2/5,那么女生人數占全班的( )。
(2)一本故事書已看了2/7,還剩全書的( )。
(3)一根繩子長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 )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 )毫升。
指名學生口答得數并分析每一題的數量關系。
二、學習新知
1.教學例2。
出示例題:嶺南小學六年級有45個同學參加學校運動會,其中男運動員占5/9。女運動員有多少人?
(1)學生讀題,提問:從題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指名學生回答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提問:根據“男運動員占5/9”這個信息你還知道了什么?(把45個同學看作單位“1”、女運動員占總人數的4/9)為了清楚地表示男、女運動員和總人數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借助畫線段圖來分析。你能在線段圖上分別表示出男、女運動員所占的部分嗎?
(3)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完整的線段圖。
(4)提問:要求女運動員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學生獨立思考后列式計算)
(5)探討方法。
指名學生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
方法一:根據男運動員占5/9,先算出男運動員的人數,再算女運動員人數,列式:45-45×5/9
方法二:根據男運動員占5/9可以知道女運動員占總人數的4/9,最后求女運動員人數。列式為:45×(1-5/9)。
追問: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結:剛才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中,都把哪個數量看做單位“1”,第一種方法先求出男運動員人數,再用總人數減去男運動員人數求出女運動員人數;而第二種方法先求出女運動員占總人數的幾分之幾,再用乘法求出女運動員的人數。不管哪種方法都要兩步計算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題目比以前復雜一些,所以今天我們研究的是稍復雜的分數乘法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2.“練一練”。
(1)學生讀題后可以先找出關鍵句分析數量關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間說說解題思路,再請幾位學生全班交流,教師及時評價。
三、鞏固練習
用你喜歡的方法解決下列各題。
1.某糧庫原來有大米1500袋,運走3/5,還剩多少袋?
2.少先隊員一共采集標本168件,其中5/8是植物標本,其余是昆蟲標本。昆蟲標本有多少件?
3.張大伯有一塊長方形菜地,長30米,寬20米。這塊地的7/12種茄子,其余種番茄。番茄種了多少平方米?
學生認真讀題后獨立列式解答,講評時重點讓學生說說解題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還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還剩多少千克?
學生獨立思考后解答,講評時將這三小題進行比較,比較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以及解題思路。
四、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在解題時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業
課內作業:完成練習十六第1-4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節日禮物》是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具有活動性,過程性和體驗性的特點。學生在觀察物體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經歷觀察物體和5個正方形搭成立體圖形的過程,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一組立體圖形的形狀;能區分拍攝一組照片的先后順序。教材選取了小狗貝貝四次由低到高觀察節日禮物的有趣情境,讓學生在四個畫面上分別標出四次看禮物的順序,鼓勵學生親身體驗,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在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觀察物體的具體活動中,判斷觀察對象畫面所發生的相應變化,并讓學生體會由遠及近位置的變化所引起的觀察范圍的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涯的重要階段,是承上啟下的年級。是小學數學開始進入系統學習的開始。經過前三年的教學,學生在掌握的數學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邏輯思維和智能有了一定的發展,學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問題的能力上,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上都有較明顯的提高。
本班的學生接受能力強,能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學習積極性高,興趣大,有強烈的求知欲、自覺性高。有25%的學生處于中等,學習比較被動,其中有10%的學生自覺性差,不能積極地思考問題。本課需要展開觀察、想像、推理等思維活動才能完成,對學生具有挑戰性。首先讓學生自學觀察,再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和體驗,豐富他們觀察物體的直接經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物體的范圍變化。
(2)過程與方法:
①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并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
②讓學生經歷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過程,發展學生的運動智能、空間想象智能;
③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培養其積極的樂學態度;
②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主要以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索活動為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活動過程中增強對數學價值的認識;
③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
④通過合作交流,養成互助合作的習慣,培養團隊協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由低到高來觀察物體,體會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圍不一樣。
教學難點:通過由遠到近看景物,體會看到的范圍會越來越小。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應該是學生這種學習共同體的活動的一種方式,學生互評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對話,了解我們自己的學習進步、學習狀況,有助于學生克服自己的弱點,了解他人的學習狀況,幫助自己學習上取得進步。
內容設定:
伙伴們評評我: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互評。通過學生的互評,加強學生間信息的溝通,清楚地了解他人的優缺點,進行自我反思,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使競爭與合作意識同步發展。
教學反思: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快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課始的故事導入、課中新知識學習的情境創設等,把學生領入樂學的氛圍之中。
2、觀察、猜測、交流,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為了使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并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并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范圍變化,教學中先讓學生分組用五個小正方體學具擺自己喜歡的圖形,交流自己所在位置看到的形狀,接著,創設小狗觀察禮物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猜想(有困難的可用學具模擬體驗)然后,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小狗從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觀察的位置有什么變化?觀察的對象又有什么變化?接著,繼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想、討論、交流等活動,體會并判斷由遠到近觀察同一物體,物體的范圍逐漸縮小。整個過程充滿了觀察、猜想、體驗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聽和看”的方式介入學習。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能力,而且促進了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3、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發現數學知識的價值。
《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數學課上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夠用所學的知識主動探索其應用價值。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我在實際應用、拓展延伸環節中安排了判斷圖片觀察位置的練習,例如:“有兩個偵察員明明和莉莉,他們分別從兩個方向觀察同一間房子,請你分別標出明明、莉莉看到的情形。”和“說出下列房屋、坦克、汽車的平面圖是從什么方位看到的”等。
4、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美,使其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很多人都認為數學知識是枯燥乏味的,其實數學中充滿了美,我們要深入挖掘數學的美,展現數學的魅力。例如:我在拓展練習中安排的“這是兩幅意大利比薩斜塔的照片,你知道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和生活延伸中欣賞一些優美的風景、名勝圖片等,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美,使其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5、還給學生評價的權利,讓學生自主對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過去課堂教學的總結評價歷來是教師的專利,本節課我把評價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自主評價,體現了教學的民主與和諧。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26~27頁的例題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和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征,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
2. 培養學生初步的操作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 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以及創新意識。
4.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懂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 聯系生活,激趣導入
1. 課件呈現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卡通形象: 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們嗎?你們想想在哪兒見過我們呢?
2. 小朋友,你帶來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帶來的物體,能說出名稱的就說出來)
3. 小朋友帶的物體真多呀,看了這些物體,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4. 看來,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識還真不少。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物體。(揭示課題: 認識物體)
[說明: 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創設生動的畫面和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喚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 動手探究,體驗領悟
活動一: 看一看、摸一摸。
導語: 小朋友,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體,你有什么發現?
1. 學生認真觀察桌面上的物體,初步感知物體的外形。
2. 學生用手觸摸物體,初步感知物體的特性。
3. 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說說物體的形狀分別是怎樣的。
[說明: 理解數學知識首先要“觀察”數學現象。學生通過觀察、觸摸等活動,初步感知物體的形狀,為進一步探究物體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礎。]
活動二: 分一分、比一比。
導語: 剛才小朋友觀察了幾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接下來,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狀把它們分分類呢?
1. 以小組為單位將物體進行分類。
2. 各小組說說自己小組分了幾類,是怎樣分的。
3. 全班交流,達成共識。教師相機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名稱。
4. 各小組分別拿出一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桌面上滾一滾、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說明: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各種物體的形狀后,再通過實際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動,能進一步感知幾種幾何形體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活動三: 認一認、找一找。
導語: 現在請小朋友看大屏幕,電腦把這四類物體的形狀畫出來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課件呈現幾種立體圖形)
1. 學生看大屏幕上的圖形,說圖形的名稱。
2. 請四名學生頭戴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頭飾,其余學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舉起來,以示響應。
3. 教師指出,像這樣的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小朋友仔細看看我們的教室,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快找找看。
4. 要求學生想一想: 在哪些地方也見過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說明: 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四種形狀的物體后及時進行必要的抽象,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在找一找的活動中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學生引入更為廣闊的現實情境中進行充分的體驗活動,使學生的已有認識更為豐富、生動。]
活動四: 搭一搭、數一數。
導語: 小朋友,你們玩過搭積木嗎?現在我們就用剛剛認識的這些物體作積木,搭一件你最喜歡的東西。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 明確要求后,學生動手搭積木。
搭好后,學生可以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并進行評價。
展示部分優秀作品,并指名說說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狀的物體搭成的。
2. 數數自己的作品中,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各用了幾個,把數的結果填在表格里。
[說明: 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設計開放的教學,讓學生自己進行設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創造欲望得到滿足。這樣做,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 總結延伸
1. 今天,我們和誰成了好朋友?學到了哪些知識?
2.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朋友,課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說明: 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的方法和學到的知識,體會互相合作、主動探究是學習的好方法。]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105~106頁“節約用水”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途徑調查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培養學生觀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數據測量、收集、整理,計算水龍頭單位時間的漏水體積,讓學生感受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在經歷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加強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
3.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感受到節約用水的現實性和重要性,強化節約用水的意識和行為,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水龍頭單位時間漏水量的測算,條形統計圖的繪制,聯系生活實際的計算。
教學難點:運用所測量的數據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應用。
教學準備:
1.調查目前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及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查找有關宣傳節約用水的資料。
2.學生分組測量一個水龍頭單位時間的滴水量。
3.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引出課題
1.視頻,創設情境。
課前:播放優美的水聲。
教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是什么聲音?(預設:水)
教師:老師昨天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有關“水”的報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出示:寶貴的水資源)
2.學生交流,教師小結。
教師:看完這篇報道,你有什么話想對大家說嗎?或是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發言)
預設1: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
預設2: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很少,我們應該節約用水。
教師:是啊,同學們,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而水是生命之源,人一刻也離不開它。但在實際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隨處可見。
教師:課前我請同學們調查了周圍浪費水資源的現象,下面我們一起來“曬一曬”吧!(預設:洗車,水龍頭沒關等)
教師:剛才同學們舉的一些例子,都是我們生活中很習以為常的小事,因為有些人意識不到水的珍貴。但在同一片藍天下,還有許多人在備受干旱的煎熬。現在,讓我們走近他們,去感受一下干旱之苦。(播放我國西南地區干旱圖片)
3.觀看圖片,思考討論揭示活動主題。
教師追問:看完這些圖片,大家有什么想說的嗎?(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水資源是一種有限的而且非常寶貴的自然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在生產和生活中,我們要節約用水。(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水聲引入本課內容,并在課堂上連續呈現干旱地區缺水的生活場景圖,使學生體會到,生活在水資源匱乏地區的人們的艱辛,從而使學生心靈深處發出要“節約用水”的呼喊。有了這種感情積淀,下面的數學活動也就有了鮮活的生命力。
二、組織活動,交流體驗
1.活動一:確定研究課題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碰到這樣情況:水龍頭壞了或沒有關緊,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出示相關圖片)
教師過渡:別小看水龍頭流下的這一滴滴小水珠,時間長了可不是一個小數字。昨天同學們已經調查過了,我們新世紀小學有多少個水龍頭?(100個)如果每個龍頭都漏水的話,大家猜一猜這樣一天下來要浪費多少升水?(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大家猜的都不一樣,這樣漏一天,究竟會浪費多少升水呢?我們可以從1個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開始研究。
2.確定研究方案。
教師:同學們之前已經做了調查,請說說你所調查的漏水的水龍頭情況?
教師:大家調查的地點不一樣,看來水龍頭的漏水情況也不一樣。大家認為我們可以用學過的哪個數據來代表學校的水龍頭漏水量?(預設: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教師:那我們選一個統計量來進行計算。
教師:剛才我們知道了,一個水龍頭一分鐘的平均漏水量約為0.05升,那么,一個水龍頭一天又將漏水多少升呢?100個水龍頭呢?請同學們根據大屏幕上的要求,完成1號學習卡的任務。
3.建立直觀印象。
教師:一個水龍頭一天的漏水量為72升,你知道72升水有多少嗎?我們的礦泉水桶的容積為18升,一天漏水的體積相當于多少桶礦泉水的體積?
教師:我們把同學們的統計表制成了折線統計表,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信息?(預設:漏水量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確定研究課題──得出結論” 實驗研究的全過程。在具體情境中感受一所學校的水龍頭一天的漏水量。使學生獲得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同時意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三、聯系實際,體驗生活
教師:同學們,單單我們一個學校的一個水龍頭一天漏水72升,一年就是26噸水啊!按照這個比率計算,全國大約有30萬所學校使用自來水,這么多學校全年大約要浪費多少噸水?
教師:老師這里收集了一些關于水的信息(如果1個人1年用30 t水,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如果制造1噸紙需用450噸水,這些水可以造多少噸紙?如果水電廠平均每20噸水可發1度電,這些水可以發多少度電?一噸水的水價按2.5元計算,一年要浪費多少水費?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學所需資金約30萬元,這些費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學?(同學們自己選一個問題計算,各小組匯報結果。)
教師:說說你是怎么算的?(老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填寫答案。)
教師:談談你看到計算結果后的感受?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經歷觀察、計算、統計等學習活動中,通過合作、交流等形式,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通過對計算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沖擊,進一步激發學生重視節約用水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四、聯系實際,提出建議
教師:同學們,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節約用水的重要性,老師相信大家也會節約用水的!接下來,對于節約用水,同學們有什么好的建議或方法要和大家分享的?(學生自由發言)
在學生討論后,教師出示幾個日常生活節約用水的例子,供學生參考。
【設計意圖】結合計算結果,聯系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進行討論,探討有效的節約用水方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從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水資源。
五、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教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自由發言)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節約每一滴水,讓我們的生命之水源遠流長,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
課后反思:
地球總水量、淡水資源占總水量的百分之幾等),了解水資源的寶貴,并了解我國缺水現狀以及水的用途。其次是了解各自家中、學校的生活用水情況,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的現象,并提出相應的節水措施。
課中,我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和探究,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運用多媒體展示一組組圖片,令學生感悟到“節約用水”的現實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礎上介紹有關地球及我國水資源現狀相關的資料與數據,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觸動。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數學第六冊第115頁的《對稱現象》。
2、說教材編寫意圖
這節課內容主要是結合生活情境和現實題材,從實踐到理論,再用實踐檢驗理論,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現象的事物,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軸對稱圖形做好準備。
3、說教學目標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主導思想。根據以上分析及課標要求,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的實物或圖片,知道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標:經歷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認識對稱現象,培養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會判斷對稱現象。
情感目標: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對稱現象,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4、說重難點
重點: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難點:認識對稱現象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使學生正確理解生活中的對稱現象的特征,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比較困難的,因此將其作為難點。主要將采用“觀察發現——實踐驗證——操作應用”的方式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說學生
學生學習本單元內容的基礎是他們已有了一些生活經驗及初步認識的簡單圖形,如學生已經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幾何圖形是學習對稱圖形的知識基礎。對稱這一概念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還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具有對稱現象的事物學生也看見過,對三年級學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動心理和實踐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操作進行教學。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觀察發現——實踐驗證——操作應用”的教學流程。
為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精心設計各個環節,創設問題情境,把教材內容與電教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化靜為動,激發學生探求新知欲望,同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實踐等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
針對新課程教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首先要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通過老師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鼓勵、信任的情感意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2、其次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動手操作,驗證討論,讓學生帶著教師給出的問題邊自學,邊思考,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的目的,這樣,可以做到既讓學生學習,又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
3、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比較熟悉的題材和圖形讓學生觀察、操作,既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對稱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又有利于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識。
四、說教學程序
總體思路 :“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秉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將教學思路擬訂為“初步感知——實踐驗證——操作應用”努力構建操作探索型課堂教學模式。
1)、初步感知
引入:同學們,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現象,大家要善于觀察、發現,從中就能學到很多知識,胡老師就從生活中學會了一個魔術,大家想不想看老師表演一遍?(想)(魔術:印花)
老師把白紙貼在黑板上,用毛筆在紙上畫一幅畫,然后將紙對折,提問:請同學們猜一猜現在會產生什么現象?(兩邊一樣的畫)
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兩幅畫,你發現了什么?(兩邊一樣)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印花”魔術的方式引入新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讓學生初步了解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這種特殊現象,初步感知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征是“兩邊一樣”。
2)、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像這種沿著中間這條條折痕對折后,兩邊一樣的現象,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下面請同學們隨老師一起去看一看。
(大屏幕展示常見的對稱現象,學生欣賞。)
像我剛才所看到的'這些兩邊一樣的現象,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對稱現象。(揭示課題:對稱現象)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觀察大量的現實生活的對稱現象,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生活中存在許多這種對稱現象,通過學生的“看”,引出對稱現象的“兩邊一樣”同時揭示新課。
2、折一折:
請同學觀察老師給帶來的兩只蝴蝶圖片(一只對稱的,一只是殘缺的),它們是不是對稱圖片呢?(一只是,一只不是)為什么?(有一只是兩邊一樣,有一只兩邊不一樣)
那么我們又怎么知道蝴蝶左右兩邊是不是一樣呢?(沿著中間這條線對折,看能不能重合)
請同學先說一說沿哪條線分開,蝴蝶兩邊一樣,然后請同學上臺動手折一折。
我們通過對折,看兩邊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說明兩邊是一樣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對稱的。
提問:請同學看一看這兩只蝴蝶,你更喜歡哪一只?(對稱的哪只)為什么?(因為它對稱的)為什么喜歡對稱的?(因為對稱的很美)
(板書:美)
我們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學們一定要愛護它們,不要隨意破壞我們美麗的大自然。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為了驗證學生的觀察是否正確,學生剛才通過“看一看”看出對稱現象是兩邊一樣,通過兩只蝴蝶進行對比來看,然后讓學生通過對折,看是否能夠重合,從而驗證學生的觀察出“兩邊一樣”的正確性。同時通過兩只蝴蝶的對比,引出對稱美,并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育學生要愛護大自然。
3、判一判。
師:我們學過很多的平面圖形,請同學來判斷一下哪些平面圖形是對稱圖形,哪些不是對稱圖形?(出示長方形紙、正方形紙、圓形紙等)
請同學上臺折一折,看兩邊是不是一樣,能不能重合?
得出:長方形、正方形、圓等是對稱的。
(教師將對稱的圖形紙貼在黑板上)
本環節在學生認識了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征后,讓學生應用對稱現象的特征檢查我們生活中的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圓等是否是對稱的,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學們知道了怎樣來判斷對稱現象,下面請同學來找一找我們校園里的對稱現象。
(1)出示校園操場圖
學生觀察,并從中找出對稱現象,并說一說沿哪條線分開兩邊一樣。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圖形或物體都是對稱的,你能找一找嗎?請同學之間相互說一說。
(學生討論,尋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再請學生說一說。)
(教室兩邊的窗戶、坐的凳子、黑板、人的兩只眼睛、兩只耳朵、伸出的雙手等)
師:同學們,伸出你的手,它們是對稱的嗎?你能用我們的手做出一些對稱的動作嗎?
(學生比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如:學小兔、舉雙手、做有趣的舞蹈動作等。)
師:同學們,對稱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同學們剛才所說的對稱現象,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對稱現象?(對稱很美)
本環節是讓學生找一找我們生活中的對稱現象,使學生意識到我們生活中大量存在對稱現象,并讓學生體會到因為對稱美,所以生活中才會有這么多的對稱現象。
5、做一做。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都是那么美麗,我們要學會利用對稱,美化我們的生活。下面請同學隨老師一起來動手制作一些美麗的對稱圖形呢。
(1)畫
先將紙對折,將一張復寫紙夾于中間,任意在紙上畫一幅畫,請學生猜想打開后會產生什么現象?(兩幅一樣的畫)
請幾名學生上臺動手畫一畫。
(2)剪
先將紙對折,先用筆畫一些簡易圖形,然后沿邊線剪開,得到一些對稱圖形。(如衣服、花瓶等)
請學生上臺剪一剪。
(3)折
學生拿出老師先發的紙,自己動腦折出一些美麗的對稱物體來。
選擇優秀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并做出評價。本環節設計了“畫”、“剪”、“折”三種簡單的制作對稱圖形或對稱物體的方法,主要是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和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之中,同時又應用于生活。
五、課后小結
師:同學們,通過同學們開動腦筋,做出了這么多美麗的對稱物體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什么問題?
(我知道了什么是對稱,我認識了生活中許多的對稱現象)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今天我們不但感受到了對稱美,而且還能創造對稱美。其實呀,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同學們注意去觀察、發現,從中就能學到很多數學知識。
1、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引導概括。
2、注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3、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
回到課前引入的話題: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同學們注意去觀察、發現,從中就能學到很多數學知識。數學知識由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體,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學生在獲得了從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識的飛躍過程。
六、板書設計:
為了將教學重、難點清晰的呈現學生面前,利于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我將板書設計如下:
對稱現象
印花
印花
兩邊一樣——美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本課的知識重難點,使學生認識到對稱現象的特征是兩邊一樣,更著重體現出對稱的美。
七、全課設計意圖:
本節課的總體設計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扎根與生活,又運用與生活。教學中注重學生在課堂上親手實踐,親自體驗,主動探索,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在當前的計算教學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觀的動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在于,教師們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輕描淡寫地很快揭示所謂的簡化算法。這樣的教學往往導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間出現斷層,由此造成學生對計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對知識的運用、遷移不夠。最近,筆者結合兩位數乘一位數一課的教學,對蘇教版第一學段加法、乘法的筆算教材的編排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學生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豎式?
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教材編排,首先是揭示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隨后呈現乘法的原始豎式,最后優化簡單的豎式書寫方法。編排原始豎式的意圖,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同時也為學生架設一條橋梁,幫助學生從直觀算理過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結合情境圖能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嘗試筆算時往往就跳過原始豎式直奔簡化豎式。《江蘇教育》20xx年第3期楊春燕老師《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例談》一文中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學生對加法與乘法的關系、表內乘法、位值原則等的知識儲備能夠使他們自我跨越。事實真的如此嗎?筆者在不少課堂上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在自主嘗試出簡化的豎式計算形式后,教師為了強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編排,又向學生呈現出乘法的原始豎式,而這個時候,學生往往一片嘩然,并不認同這一原始豎式。可見,學生雖然能嘗試出豎式的簡化形式,但并沒有實現對原始豎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學生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豎式呢?按理說,只要理解了算理,過渡到原始豎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過渡到簡化的豎式,思維的跳躍性反而很大。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在組內兩位年輕教師開設同課題校級公開課時進行了實驗統計。(由于是臨時將后面的內容抽調上來教學,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長提前輔導的情況。)兩個班96名學生在嘗試豎式時,只有一名學生用了原始豎式,原因是該學生看了數學書,其他95名學生都直接采用簡化的豎式進行計算,并且我預設的 將前面口算的結果直接寫在豎式橫線下的現象無一例發生,學生在書寫計算結果時都是先寫個位,再寫十位。我頓時醒悟:學生有著豐富的加法筆算的經驗,先算個位,再算十位的筆算過程,橫線下面直接書寫計算結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學生在探究乘法筆算過程中自主遷移了這些知識經驗。這種情況下,學生自然就難以接受乘法的原始豎式了,而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究后再來教學原始豎式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思考二:加法原始豎式的教學意義何在?
教材在編寫兩位數乘一位數時引進了乘法的原始豎式,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加法筆算的教材編寫為何忽略了原始豎式?根據教材目前的編排,加法筆算的教學狀況又是怎樣的?如果在教學加法筆算時也引進原始豎式,這樣的教學意義何在?
先摘錄一個筆算加法的教學片段:
師: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擺一擺。
學生操作,得出43+31=74。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師:誰能在計數器上表示43+31?
生撥計數器:先在計數器上撥43,再撥上31,結果等于74。
結合撥珠,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算理:43+30=73,73+1=74。(這個算理相對難一些)
師:43+31,我們還能用豎式幫助計算。
教師板書豎式的框架,讓學生嘗試接下去計算。
學生的嘗試的情況可以分成三種:(1)直接在橫線下書寫剛才口算的結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個位上3+1=4;(3)先算個位再算十位。
師:在豎式計算時,我們一般從個位算起,誰來把計算的過程跟大家講講?
生1:先算個位上3+1=4,4寫在個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寫在十位上。
師:剛才這位同學的方法就是豎式計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嗎?
同上面這個教學片段一樣,很多教師在揭示算法時不自覺地將算法同算理剝離開來,誠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筆算加法就是這么簡單:個位同個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幾乎沒有任何需要解釋的理由。但殊不知這樣教學,學生盡管能較快地掌握加法筆算的方法,但是這種機械、形式化地操作,讓學生在計算時不自覺地脫離算理的有效支撐,學生的計算仍然只是稀里糊涂地計算,甚至當學生學習乘法筆算時,盡管能嫻熟地遷移加法筆算的方法,但同時導致了乘法筆算也只是停留在機械化操作的層面。因此,筆者認為,加法筆算教學,增加原始豎式的教學十分有必要。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加法筆算時,學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后,我讓學生嘗試進行豎式計算。交流時,有不少學生是直接將答案74抄寫在橫線下面的,也有不少學生知道從個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標準的豎式。這個時候我就將原始豎式呈現出來:
讓學生思考:根據剛才口算的三個步驟,豎式計算過程中也應有這樣的三個步驟,而你們在計算40+30=70時,怎么就直接把7寫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學生一開始愣住了,如實告訴我:家里爸爸媽媽就是這么教的,書上也是這么寫的。我就繼續讓學生思考:爸爸媽媽教的豎式以及書上的豎式這樣算有沒有道理呢?我隨即同學生做了幾個實驗:我讓學生用爸爸媽媽教的方法做幾道題,我用原始豎式計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較,學生發現,計算結果都一樣,而原始豎式看起來計算的步驟更清楚,但是寫起來較麻煩。并且學生指出,原始豎式中一位數加上整十數,得數的個位上還是原來的一位數,十位上的數跟整十數十位上的數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計算的步驟,把豎式寫的簡單些。經歷了對原始豎式的觀察、比較、優化,我相信學生對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筆者在翻看以前的雜志時發現,上海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組在20xx年第6期《小學青年教師》發表的《關于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的處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據新的學力觀,我們不應該僅僅重視豎式一般的形式,也應該重視使用豎式表現思考過程。而這種表現了思維過程的豎式形式其實就是原始豎式。加法筆算時引進原始豎式,不但有效溝通了直觀算理到簡化算法的過渡,更讓學生對數和數位結合的位值原則有了初步的體驗,這為學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筆算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思考三:筆算乘法在溝通算理和算法時以什么為突破口?
學生有了將加法的原始豎式過渡到簡化豎式的經驗后,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時,怎樣由原始豎式過渡到簡化豎式已經不再是本節課的難點了,因為加法同乘法的簡化過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學生在豐富的加法筆算經驗的引領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豎式的簡化寫法,因此,教學乘法的筆算時,我們不妨重新改編教材,將原始豎式這塊內容割舍掉。而割舍這一內容,需要尋找到一種比原始豎式更能有效溝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教學三位數連加,練習里有這樣一道題(42頁):三角形花壇的三條邊一樣長(每條邊長268厘米 ),花壇欄桿的長一共多少厘米?解決這道題時,不少學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豎式不會計算,當時我就引導學生借助加法豎式進行計算,并且在加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怎樣算能算的更快,學生在計算每一位上三個數相加時自然運用口訣進行簡便計算。這道題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學生盡管是在用加法豎式進行計算,可是運用乘法口訣幫助計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筆算的方法嗎?因此,在學生初步具備數和數位位值知識的基礎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筆算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簡便算法就是提煉乘法筆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當然,我們在重組教材時,還需要考慮到,如何促使學生在加法筆算時自覺采取簡便算法,以促使這一算法有效遷移到乘法的筆算中。
在使用現行教材例題進行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交流142的算理時,學生能很快說出:14+14=28。但當教師問及還能怎樣想時,很少有學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細細分析發現:學生在解決142時,往往把14看做一個整體,兩個14相加,學生能很快口算出結果。但是教學142的筆算,需要支撐的是第二種算理,因此教學時,老師往往根據教材的編排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來思考問題,(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個10和2個4合起來),這顯然不太符合學生的思維常態,因此課堂進行到這一環節時常常會冷場。同時,由于計算2個14比較簡單,在嘗試乘法筆算時不排除會有部分學生的計算僅僅停留在加法計算的層面上,而沒有內化到乘法上。這就導致這部分學生在后面的練習中出現計算步驟混亂、計算方法混淆等情況。
于是,我們嘗試調整例題中的數量,促使學生在口算時用先分解再綜合的策略解決問題。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個桃?這樣,學生在口算3個32相加時難度相對大些,學生必然會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綜合的策略:90+6=96。在明確算理后,讓學生用連加的筆算驗證剛才的口算過程,并且讓學生思考怎樣算能算的更快。在運用口訣進行加法豎式的簡便計算后,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如果讓你自己嘗試用乘法豎式計算323,你會從這個連加豎式中得到哪些啟發呢?學生邊思考邊進行乘法豎式的探究。在此基礎上,溝通加法筆算與乘法筆算的相通之處,進一步明確算理、鞏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筆算的計算過程時,教師讓學生說說每一步計算的算理,并引導學生及時同加法豎式聯系起來,使學生明確,乘法中的每個計算步驟都能在加法豎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訣也是一致的。
3.改編重組教材的可行性再思考:結合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筆算,學生在探究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時,對算理的理解更深入,對算法的掌握更清晰。這一突破口對后繼學習的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產生的優勢更明顯。現行進位乘的教材從原始豎式過渡到有進位的簡化豎式,這個過程有相當大的跳躍性,既有中間計算步驟的簡化,又有進位方法的提煉,僅僅從原始豎式中獲得啟發,讓學生自主提煉出簡化的進位乘,難度比較大。相比而言,將連加豎式的簡便算法遷移到簡化的進位乘,更能促進學生自主遷移、運用已有的計算經驗,從而有效拓寬探究的空間,增強探究的欲望,發展學生的思維。以243的豎式為例:
師:這兩種豎式在計算時有什么聯系?
生1:都是先算3個4相加,再算3個20相加,再把它們合起來,因此,計算的結果相同。
生2:計算過程中用到的口訣都相同。
生3:進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個位満十,向十位進1。
上面的教學片段證實:以筆算加法的簡便計算作為教學筆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溝通算理與算法,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這樣組織教學,拓展了學生后繼學習新知的探究空間,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結構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明明白白地學會計算。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10-18
小學數學教案08-27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的趣味數學教案12-24
秋季小學數學教案10-10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17
【精】小學數學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