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一、背景設計
“空間與圖形”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作了比較具體的要求,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等。而“角”的認識是蘇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內容。但對于剛進入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對“角”的知識比較抽象。雖然生活中對角已積累一些經驗。但對角的幾何圖形還是第一次認識。教學起來比較困難,教學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經歷活動增加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創設認識和理解數學角的情境。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生活中的具體感知,逐步過渡到數學中的抽象概括,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學情分析(學習需要的分析)。
1、實際是什么?(認知起點能力)
學生在認知上已經認識了平面圖形,能夠識記平面圖形中的角及實物中的角。
2、應該是什么?(認知上達到——使能目標)。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識記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會比較的大小,學會畫角并能實際理解應用。
<二>學生分析:本班學生基礎性知識掌握較好,學習能力較強,在撐握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會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的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夠識記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識別角有大小,學畫、能識記理解和應用。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過程,初步體驗空間與圖形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數學思考。
二、教學策略分析
<一>教學重點:經歷活動,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學難點:經歷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并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關系。
<三>突破方法:設法為學生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其次借助直觀動演示,使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習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教與學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運用動手操作法、直觀演示法、互動交流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方式,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并借助多媒體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從而“變教為誘、變誘為思、以誘達思”。
三、教具學具的準備:課件、活動角、剪刀、水彩筆、木棒、紙。
四、教學媒體的選用
1、設計思想:第一次認識幾何圖形的角,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教學時必需通過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先認識實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經態課件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鏈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書角,師:你認 識嗎?讀一讀,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或者說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師:是呀!這些角生活中處處可見,而今天我們要研究的角是數學意義的角,數學中的角是怎么樣的呢?老師想聽聽大家的看法,好嗎?
2 出示實物圖:(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認為的角在哪里?
畫角:看來大家對角的認識有些不同,能畫出你心目中的角嗎?
3 談話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數學意義的角具有仕么樣的特點呢? 1、說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選擇自己喜歡 的圖形)
3 畫角:在紙上試畫,說說畫的角是怎樣的)
為學生學習數學角創設具體情境打開思路,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生活中的具體感知逐步過渡到數學中的抽象根據
二、操作感知、自主構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觀察,正確感知:
1課件演示—角的形成過程(從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問:你又發現了什么?
2、畫角、課件演示(從一點出發,引出兩條直的線)。
3、師:動動小手也畫一個角,好嗎?
4、師:誰愿意告訴大家你是怎樣畫的。
5、學習角的各部分名稱(自學教材)。
6、練習內化、豐富表象、課件演示。
①判斷,深化表象(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歸生活,深化認識。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數學意義中的角,所具有的特點,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數學意義中的角。
課件演示(實物圖: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觀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過程
2、學生畫角
3、匯報你是怎樣畫的
4、匯報角各部分名稱
5、學生練習、評價 通過從實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過程讓學生感知角的特點,然后通過看、畫、找等多種感官活動初步建立角的表象,進一步感受數學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體片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二)做角—操作內化、實踐體驗
1、談話: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誰的`手最巧?
2、師巡視
3、師:通過展示你們發現了什么?
1、做角:用毛線、吸管、小棒等學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評價
4、議一議 做、比、議、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性的多樣化,這一過程即鞏固對角的認識,又為學習角的大小架起了橋梁。
(三)感知大小—實踐活動、感悟體驗 1、引導觀察,比較大小。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么?
2、創設沖突,引發爭論。
師:你能畫一個很大的角嗎?
3、在視頻儀上展示,提問:你認為哪個角大?為什么?
4、直觀演示:
①課件演示:有兩邊重合,向左旋轉;②拉活動角
5、師:根據觀察和活動,上面的角到底誰大,它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觀察、說一說哪一個角大?
2、學生畫角,小組討論。
3、學生仔細觀察,感知它的變化
4、學生拉活動角、體驗(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距離有關) 讓孩子經歷實踐活動溝通了學生經驗與知識的聯系,獲得感性知識并掌握角的本質特征,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交叉開的程度有關,從而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三、總結欣賞延
伸
1、師:這節課,每位小朋友都開動腦筋,經歷指、畫、做、摸、想等活動,獲得了許多新知識,老師真為你們感到自豪,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師完成板書,認識角。
3、欣賞—發現美。
師:同學們,角不僅不數學中被應用,而生活也被廣泛應用,古今中外許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它們的奇妙和美麗。
(課件演示: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欣賞古建筑物)
4、“小小設計師”用角或者有角的圖形拼出你喜歡的圖案。
1、生談收獲
2、帶著音樂,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價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及數學的魅力,體驗數學的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使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學流程
六、自我評價
1、以生動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貫穿與教學活動中,借助于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深入淺出的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使學生進的大小,獲得對數學的理解,成功的快樂。
2、《課標》指出:“數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為此,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在練習中升華,從中學到了數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產生了數學學,用數學的需要。
3、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生活,回歸生活。在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時,發現數學知識的價值,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了一個悠揚動聽的音樂和一幅幅美的圖片和建筑物,這樣一個情境,不僅讓學生看到了角的廣泛應用,并感受到了數學的魁力,從而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教材第48~49頁的24時計時法,例1、例2和練一練,練習十第1~5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2、使學生初步認識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學會計算簡單的求經過時間的問題,并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具:教具鐘面、學生準備學具鐘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提問口答。我們學過哪些時間單位?1個世紀是多少年?一年是多少個月?1個月的天數有哪幾種情況?
2、引入新課。一天又叫做一日。一日是多少小時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24時計時法。
二、教學新課1、教學24時計時法。
(1)說明:1天就是1日,1日的時間就是一晝夜。在一日的時間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想一想,一日共多少小時?
(2)演示:第一圈從夜里12時也就是0時起,夜里1時、2時、3時上午8時、9時、到中午12時,是12時。
提問:這是從夜里12時起走了幾圈?現在是什么時候的12時?經過了多少小時?
板書下面的直線圖:第二圈再從中午12時走,下午1時、2時、3時、晚上8時、9時、再到夜里12時,也就是第二天的0時,也是12小時。提問:第二圈是從中午12時到什么時候的12時?也就是經過了多少小時?板書直線圖:
提問:誰來說一說在一日里,鐘表上的時針走了怎樣的兩圈,共多少小時?
追問:一日等于多少小時?板書:1日=24小時
指出:從夜里12時起,走一圈正好是中午12時,是12小時;再走一圈到午夜12時又走了12小時,共24小時,所以1日等于24小時。
(3)認識24時計時法。說明:像上面這樣分上午幾時和下午幾時來記時的方法,通常叫做普通計時法。郵電、交通、廣播電視等部門為了記時方便,不使上午和下午時間混淆,一般都采用的是從0時到24時的記時方法。就是把時針走第二圈時,時針所指的鐘表上的數分別加上12:下午1時叫13時、下午2時教14時晚上12時叫幾時?24時也就是第二天的幾時?
指出:像這樣的0時到24時的記時方法,通常叫做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比,上午的時刻相同,下午的時刻要把普通計時法的時刻數加上12。中央電視臺每天19時播放新聞聯播節目,這里的19時就是下午幾時?
說明:在24時計時法里只要直接說幾時,比較方便,在普通計時法里,一定要說明是上午幾時或者是下午幾時。
(4)鞏固練習練一練第1題。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課本上。練習十第1題。小黑板出示,學生口答。練習十第2題。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寫在作業本上。集體訂正。強調普通計時法要說明是上午還是下午。
2、教學求經過時間。
(1) 教學例1。出示例題,讀題。畫直線圖。
提問:題里用的是什么計時法?
這輛汽車從南京的開車時刻是什么時候?
到達上海的時刻是什么時候?要求什么?
說明:求路上用了多少小時,就是求14時30分到18時30分經過了多少時間?
追問:路上用了多少小時?你是怎樣想的?這里的14時30分、18時30分指的是什么?4小時指的是什么?
(2)教學例2。出示例2,指名讀題。提問:題里用的是什么計時法?在24時計時法里,這兩個時刻各是幾時?每天從8時到19時,營業了多少時間怎樣計算?老師板書。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數的加減混合計算。
【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在交流、計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并能正確進行脫式計算的書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學生能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并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
【難點】
能正確進行脫式計算,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三、教學準備
教學圖片、課件、直尺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舊知
以小精靈明明帶我們去動物樂園,看見一群小動物,每個小動物身上還有一道算式,這個情景引出: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學生說說每道題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讓學生動手計算,復習連加連減的計算。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第47頁例1:
圖書閱覽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觀察畫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問題(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該怎樣列算式)
3.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學生獨立列式并進行計算,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綜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饋解法,初步感知(全班匯報交流:每種方法每步分別求的是什么?教師板書)
5.比較歸納,總結算法:(全班交流討論)
給出規定: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法、減法運算時,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6.深化概念,運用計算
(1)講解脫式計算53-24+38的書寫格式,教師示范板書,邊講解邊說明計算方法,注意:等號上下要對齊。
(2)梳理提問:在書寫時,我們應該注意什么?誰能完整地說說這道題是怎么算的啊?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種解法。現在我們知道“這天閱覽室共來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還可以怎樣求“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再匯報交流,列綜合算式:53+38-24,體會加減法混合運算,交換運算順序的合理性
2.改錯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指定學生說明錯誤的理由。
3.書中練習題:先學生說運算順序,再獨立計算全班交流,強調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四)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課后繼續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決的問題。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教材簡析]
教材先通過主題圖,讓學生分類數一數1~5五個數,接著用算珠表示數量1~5,對應著出示數1~5,讓學生認識并寫數。用算珠直觀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可以使學生感知1~5的聯系,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通過數數、畫畫、寫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1~5各數實際意義的認識,提高寫數、能力。、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數的過程,認識1~5,會讀、寫1~5各數。
2、培養學習興趣,能按順序用數描述物體的個數并進行、交流。、
3、會用5以內的數描述生活中物體的個數,體會數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數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
談話:小朋友們喜歡小動物嗎、我們一起到動物園游一游。(屏幕出示:猴子5只、斑馬3匹、熊貓1只、鴕鳥2只、孔雀、4只),這么多可愛的動物中,你喜歡哪一種、
數清你所喜歡的動物的個數,用相同個數的小圓片表示、出來。、(學生動手擺圓片)
與組內的小朋友說說:你喜歡的動物是什么、你是用幾個圓片來表示這種動物的只數的、(學生小組內討論)
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說說你喜歡的動物有幾只、(學生在實物展臺上擺出相應的圓片,學生邊說邊擺,全班進行簡單的評價。)
小結:小朋友們所擺出的圓片都在1~5之間,今天我們一起認識1~5。
[評:教師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引入,創設了兒童喜歡的問題情境,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同時在操作中鞏固了用圓片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
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1、擺一擺。
提問:你能根據所擺圓片的個數,從你的學具卡片里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嗎、找一找,看誰找得對、(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學生操作情況) 組內同學相互評價擺得是否正確,請每組的一名代表上臺擺出圓片和數字卡片,全班交流。
2、撥一撥。
講述:小朋友們擺得很正確,下面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學習伙伴——計數器。(教師在計數器上撥上1個珠子)
提問:我在計數器上撥了幾個珠子、(1個)又添了幾個、(1個)現在是幾、2添上1是幾、3添上1是幾、4添上1是幾、
下面請大家在自己的計數器上依次從1撥到5,再從5撥到1,好嗎、(學生撥珠,邊撥邊說)
如果任意給你一張數字卡片,你能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嗎、、、
(教師出示數字卡片3、5、2、4、1,學生一起操作)
談話:像老師一樣,一個小朋友出示卡片,組內的其他小朋友來撥一撥。(學生組內進行撥數活動)
3、寫一寫。
談話:剛才我們認識了1~5,你們愿意寫一寫嗎、自己先來試一試,把這些數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看誰寫得、最好。、
寫完后,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最后教師評價。
教師示范書寫1~5,重點指導寫5,第2筆,在斜豎靠上的地方寫橫,注意要平。學生練習書寫。(學生重點練習書寫數字5,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說一說。
提問: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
隨著學生想到的事物,屏幕出現實物圖。
場景圖:看,那是幾路公共汽車、(2路)
丁丁家住幾號樓幾單元、(4號樓3單元)
[評: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操作,初步感知1~5這幾個數,每撥一次,珠子的個數就增加1個,實際滲透了1~5各數是由幾個一組成的。在寫一寫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已有的寫數水平上,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寫數,然后再重點講解,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針對性強。同時,教師給了學生自主交流的空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三、鞏固新知
1、小朋友知道教師節是幾月幾日嗎、
教師節這天,小朋友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看!(屏幕出現慶祝教師節圖)
提問:仔細觀察,與小組的同學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哪位同學能用數說說你所看到的事物、(1個男孩拉琴,3個女孩跳舞,4個不同顏色的氣球……)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學生所指的事物旁,依次出現數1、2、3、4、5……
2、搶答:看圖說數。
出示圖:3根黃瓜,5個西紅柿,2段藕,4個蘿卜,1棵、白菜、。(隨著實物圖的不斷出現,學生站起來說數,比比誰說得又對又快)
3、猜數游戲。
(1)2后面的數是幾、
(2)3和5之間的數是幾、
(3)4前面的數是幾、
你們也可以與同桌互相玩一玩猜謎的游戲。
4、你們愛吃水果嗎、
屏幕出現水果圖:1個西瓜,2個菠蘿,3個梨,4個草莓,5個香蕉。 這些水果分別有幾個、
5、出示花瓶圖。
在這幅圖中,每個花瓶里都缺少幾朵花,用水彩筆畫出花瓶里缺少的花。(畫完后,用實物投影將圖畫展示給全班學生看)
[評:練習設計形式新穎,層次清楚。特別是第3題猜數的游戲,實際是對今天所學知識的鞏固,學生練習時思維活躍,興趣、濃厚。]、
[總評]
本節課的設計重視學生通過學具操作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教師為學生主動參與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大量的動手操作為學生提供了觀察、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面向全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引入新課的過程中,教師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計的動手操作、看誰寫得最好、猜數游戲、找找生活中1~5各數等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讓學生在操作、交流中自主學習。
教師在這節課中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很多,體現了兒童“智慧長在手指尖上”的特點。在撥一撥的過程中,學生充分認識了1~5各數以及它們的順序,實際也滲透了這幾個數是由幾個一組成的,學生對這五個數的認識是深刻的。通過“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等形式,不僅鞏固了今天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人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如練習中的猜數游戲,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環境,互相提問、互相解答,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增進了積極參與學習的意識。
3、結合生活實際,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知識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學習完1~5各數之后,教師讓學生找找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實例。此時,教師又將與1~5有聯系的生活中常見的幾樓幾單元等實例呈現給學生,打開學生的思路,學生體會到原來生活中與這五個數有聯系的事物還有很多,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千米是較大的長度單位,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同學在前幾冊教材里已經陸續學習了一些較小的長度單位和較小的質量單位。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二年級(上冊)
認識米和厘米,1米=100厘米。
二年級(下冊)
認識分米和毫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級(上冊)
認識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三年級(下冊)
認識千米,1千米=1000米;認識噸,1噸=1000千克。
本單元編寫了兩道例題、兩次“想想做做”、一個練習和一次實踐活動。另外還有一道考慮題,設計最優的運輸方案。一篇“你知道嗎”,介紹關于計量和丈量工具進步發展的歷史事實。具體布置是先教學千米,后教學噸。
1.認識千米。
例題先出示四幅畫面,顯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結合這些畫面告訴同學:
計量路程或丈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這些畫面和這句話,給同學一個鮮明的印象:
計量很長的路或很長的長度時,要用千米作單位。教學時要給同學講講畫面中標志的意思,如火車已經行駛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60千米,離南京還有98千米,地圖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別表示實際長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還要讓同學知道“千米”可以用符號“km”表示,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數學練習中經常使用。
教材接著講1千米有多長,教學的重點是協助同學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先聯系學校操場上的跑道,告訴同學1 000米就是1千米。由于多數學校都有100米長的直跑道,同學對100米已有具體的感知,所以“10個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既讓同學對1千米是多長有初次感性認識,又講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教材繼續讓同學聯系自身學校的跑道一圈長是200米、250米還是400米,通過簡單的推算,算出跑道幾圈的長正好是1千米,又一次空虛對千米的感性認識。要注意,這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只要根據自身學校的跑道一圈的長度,重點進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兩次推算不必都進行。不過,重點進行的那次推算要讓全體同學都參與。教材這樣的布置,較好地落實了《規范》的要求:
讓同學體會1千米,也便于教師組織教學活動。
“想想做做”緊緊扣住體會1千米而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扎實的知識技能訓練,又注重在解決問題中發展數學考慮。第1題結合看路線圖再次突出1千米就是1000米。第2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把20xx米換算成2千米,為第3題作鋪墊。第4題通過選用適當的單位,體會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往往是不同的,積累一點正確使用單位的經驗。第5題以比較數的大小為基礎進行長度的比較。第6題教學看鐵路路線圖,并進行有關千米的筆算和估計。在交通路線圖上,依據已知一段的實際長度,估計其他路段的長度是十分實用的技能。教學時,不求同學估計得很精確,但要充沛地交流估計的方法和考慮,激發估計的興趣。
2.認識噸。
教材中關于噸的編寫思路與千米很相似,也從幾幅畫面引入噸。首先告訴同學港口碼頭上的大批貨物、列車要裝運的大宗物品、集裝箱里的貨物,都要用噸作計量的單位。接著利用畫面配合文字敘述的方式展現了10個100千克是1000千克,也是1噸。形象具體地講了1噸,以和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教材充沛考慮到同學體會1噸是比較困難的,為此,收集了一些實際的素材繼續協助他們積累對1噸的感性認識。這些素材有40個小同學的體重、1000棵白菜、2頭牛、20包水泥、5桶油、10頭豬,它們的總重分別都是1噸。通過這些常見的、熟悉的素材,聯系生活體驗,有助于同學發生對1噸的體會。特別要注意的是教材還讓同學從1桶水10千克推算幾桶水1噸,從2塊磚5千克推算幾塊磚1噸,加強1噸是1000千克的認識。充沛地利用熟悉的10桶水、200塊磚體會1噸有多重。
“想想做做”第5題,通過填寫合適的單位,讓同學再次感受噸是計量比較重的物體時使用的單位。第6題在解決問題時進行關于噸的四則計算。
練習六的前兩題是知識整理,其中第1題通過填寫單位,使同學明白噸和千克都是計量物重的單位,千米和米都是計量長度的單位,長度與物重是不同的量,要使用不同的單位。第2題練習單位換算,既有本單元教學的噸與千克、千米與米的換算,還有前幾冊教學的米與厘米、千克與克的換算,是一次對計量單位的整理活動。第3~6題解決實際問題,聯系了空間與位置、時間計算等內容,有一定的綜合性。這些問題的難度并不大,但與日常生活結合得很好。第7~9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節約資源的教育。
《了解千米》是一次操作型的實踐活動,仍然緊扣體會1千米設計。在“走走看看”欄目里布置的活動能激起同學的興趣,協助同學對1千米形成更豐富的體驗。在“查查填填”欄目里,引導同學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資料,既空虛活動內容,又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
2.會利用“>”“<”和“=”來描述長度和個數的大小比較。
【過程與方法】
通過紙條的高低不等和高低相等形象直觀引入“>”“<”和“=”這三種符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
教學難點:
正確區分“<”、“>”,建立初步的符號感。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開學至今大家都長高了不少,今天我們來比一比身高。誰愿意來比?(請兩個小朋友)
大家看看,誰比誰高?誰比誰矮?
下面請小朋友三人一組,自由組合,兩人比身高,另一人說說比的結果,互相輪流進行。
2.出示投影P18第一題
圖上有誰啊?(小胖和小丁丁)(小強和小胖)(小亞和小巧)
誰來比一比他們的身高,說一說比的結果
(1)小丁丁比小胖矮,小胖比小丁丁高。
(2)小強和小胖一樣高。
(3)小亞比小巧高,小巧比小亞矮。
二、新授
1.出示P18第2題第一張圖
請小朋友說一說圖意。
師并介紹小于號畫小于號,開口的方向表示大,合攏的方向表示小。一起書空小于號。
師:一個單位的計算條比三個單位的計算條短,數學表達方式是1<3。
念作1小于3。
用心愛心專心
誰來說?(多請幾個)
練一練
擺計算條左邊放2個,右邊放5個,先互相說一說圖意,然后寫一寫。
左邊放1個,右邊放4個,(獨立完成,寫一寫)
2.左邊放2個,右邊放2個,問:現在是什么情況?
2和2相等也就是2等于2。等號兩邊開口一樣,表示相等。一起書空等號,然后在書上寫等號。
3.猜想一下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哪個符號?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名字,也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形狀。先獨立思考,然后把你猜想的結果告訴你的同桌。
A:形狀,上黑板畫一畫
B:名稱
C:解釋形狀
D:說圖意
師:大家講得真好,正如大家想的,確實我們接下來要學習大于號,誰有什么好方法來記大于號?
一起書空大于號。
4.請學生觀察三組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相同數間用等于;開口大,朝大數;尖頭小,對小數。大于小于看左邊,尖頭小小是小于,開口大大是大于。
5.練一練:同桌合作擺學具,并寫一寫。
編一編,說一說
出示學具:○○●●●我們把它們看作是巧克力,你能編個故事嗎?
(左邊有2塊巧克力,右邊有3塊巧克力)
2個單位的計算條比3個單位的計算條短,所以2小于3。
三、鞏固練習
1.P18的第三題
2.P18的第四題的左邊3列(要求獨立完成)
3.比一比,賽一賽P18的第四題的右邊3列
4.在()里填數。
用心愛心專心
5>(),3<(0="("2="">(),()<4,()=1,()<3>3
5.發散思維練習
剛才我們學習了比大小,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看一看哪些東西和哪些東西可以比的?誰和誰比?幾大于幾?
四、總結
用大于,小于和等于號可以比較數的大小,比較高矮,比較多少等。
作業設計:練習冊P11習題集《比一比(2)》
板書設計:
小與,等于,大于
<,=,>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認識案秤,了解案秤稱物品的方法.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并體驗到教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觀念,掌握千克與克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一臺案秤、一些蘋果、2袋精鹽(每袋500克)、一些雞蛋、一些沙土、2捆掛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別裝在塑料袋中(每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教師:前面我們學了重量單位克,你們都會用了嗎?可有一位小朋友因為上課沒聽講,不會做下面的題目,正在打電話求助呢,你們能幫幫他嗎?(演示課件千克的初步認識下載)
一只乒乓球約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個西紅柿重250()一個鴨蛋約重60()
二、探究新知
(一)導入新課:
1.教師: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幫助下已經學會了怎么用克這個單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問題(出示下面的題目)
一袋大米重25()一個大冬瓜重10()
一頭牛重420()小明體重28()
2.教師: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時,常用克做單位.可是稱一些像牛、人這樣比較重的東西,用克做單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比克大的重量單位千克(板書: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方面的問題.(把課題板書完整:千克的初步認識)
(二)千克的初步認識: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講述:稱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單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學們親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學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
教師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組中的1號同學拿出1克重的大米給本組同學看一看,掂一掂.
(1)提問:10個1克是多少克?100個1克是多少克?1000個1克是多少克?
引導學生明白:10個1克是10克,100個1克是100克,1000個1克是1000克
(2)教師重述:1000個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稱為1千克.(板書:1千克、1000克)
(3)指板書,提問:1千克和1000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我們用天平稱一稱(左邊托盤中放1千克,右邊托盤中放1000克)
引導學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師板書:1千克=1000克
(4)體會1千克的實際重量
引導學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兩只手的感覺有何不同?進一步認識1千克=1000克.
同學們拿出1袋精鹽(每袋標有500克)、兩袋精鹽,親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看看每袋標明重量,兩袋重量是多少?
教師說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國法定的計量單位(出示圖片法定計量單位).
3.進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觀念.
(1)認識案秤,了解案秤稱物體的方法
①出示圖片臺秤,師簡單介紹構造.
②教師介紹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臺秤,使用時先把案秤刻度盤上的指針(或游標)定在0位,然后將所稱物品放到托盤上,觀察秤指針所指的數字,指幾就是幾千克,教師稱1千克的蘋果演示給同學們看.
(2)實際操作,具體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稱出1千克的沙子,裝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將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盤里讓學生稱一稱有多重(正好1千克),順次傳遞讓學生掂一掂.
③把稱過的和課前準備好的物品拿出來,再次讓學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說明它們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頁的做一做
(1)引導學生分別稱出1千克的蘋果,同學們一起數一數有多少個?思考為什么都是1千克,而蘋果的數量卻不一樣?如果蘋果的數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嗎?
引導學生明白:重量相同物體的個數不一定一樣多;數量相同,物體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學生舉例說明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適的數目.
教師重點指導______個雞蛋重1千克.提問:9個雞蛋一定重1千克嗎?為什么?(因為雞蛋的大小不一樣,所以同樣個數的雞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樣重量的雞蛋個數不一定一樣).
(三)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一個重量單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四)看書質疑.
三、鞏固發展
1.稱比較輕的物品的重量時,常用______做單位;稱一般物品的重量時常用______單位,1千克也叫().
2.1千克=()克1000克=()千克
3.選擇正確的答案填在括號里:千克克
4.手勢判斷對錯: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題中兩邊單位不同,判斷前提醒學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體重25千克,小青體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個人合買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頭提出問題,再口頭列式,注意問題的單位)
四、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到現在你共學習了幾個重量單位?分別是什么?克與千克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五、布置作業:第44頁第4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統計的過程,掌握統計的方法,會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2、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教學重點
進一步使學生掌握統計的方法,體驗和感受整理數據的過程。
教學難點
觀察統計圖,回答提出的問題。
教具準備
投影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
(1)同學們,新年快到了,我們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氣球,你們說是哪種顏色的氣球可以多買一些?
紅色黃色綠色藍色
(2)學生自由發言
問:多買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討論、匯報討論結果
(3)讓我們來統計一下吧
二、制成條形統計圖。
(1)你想用什么方法記錄?
紅色黃色綠色藍色
(2)統計,制成統計圖
(3)回答問題
1、統計圖中可以看出,調查了()名同學。
2、喜歡()顏色的人最多?喜歡()顏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們班有一名同學沒來,他最有可能喜歡()顏色?
4、布置會場,多買些什么顏色的氣球比較好呢?
三、實踐活動:
每一位同學調查本組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什么?
動畫片體育比賽電影新聞
做一次統計
四、總結:你今天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08-27
小學數學教案10-18
秋季小學數學教案10-10
小學數學教案【熱】07-04
【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