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匯編7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詳細介紹:
教材分析
認識厘米是義務教育課程小學數學二年級的內容。要求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為什么他們說的數不同?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按照課程要求,要讓學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思路
1.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認識厘米的教學,就是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在學生獲得新知以后,教師又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估測周圍事物的長度,去調查厘米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可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創新空間。
2.合作探究,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取,還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本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用手比畫1厘米的長度,閉眼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長的物體等活動來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幾厘米的具體長度,進一步認識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畫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獲得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3.加強估測,發展空間觀念。
估測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加強估測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正確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強其空間觀念與學習興趣。教學時,教師通過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l厘米以及對周圍物體的長度先估計、再量一量的活動,使學生在比照中積累經驗,形成初步的估測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發展空間觀念。
4.培養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以及可度量長度的物體若干。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統一認識。
1.找原因。小豬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幫媽媽鋤地。它干了一整天,餓極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飯。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飯。這可能嗎?(碗有大有小。)
2.量課桌。(1)讓學生選擇一個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文具盒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不一。)
3.師:大家說得都對,但為什么所說的數不同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我們量的結果一樣呢?(大家都用同樣的工具去量。)
4.導入揭題:你們的辦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我們通常用什么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尺子。)今天,我們就要認識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這一環節密切聯系生活導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五花八門的答案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找原因、量課桌這樣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也吸引學生對新知學習產生興趣,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引起重視。]
二、合作探究,認識厘米。
探究一:認識直尺
1.出示米尺,讓學生觀察,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師發給的米尺,仔細瞧瞧,你發現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刻度數、刻度線、刻度0。
探究二:認識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來聽一聽電腦博士的介紹。
(多媒體動態顯示尺上1厘米的線段,并說明:從刻度0到刻度l,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請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長?
2.比一比:你能用兩個手指比畫出1厘米大約有多少長嗎?(師做拇指與食指比畫狀。)
3.記一記:請小朋友看看這一段距離,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4.找一找:
(1)你還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嗎?
學生自由回答,要求說清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匯報。(手指的寬、牙齒的寬、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徑等。)
探究三:認識幾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厘米大約有多長。
3.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你還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數嗎?
4.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現?
相機點明: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厘米,形成表象。他們在從尺子上、從周圍物體中找1厘米的比照與估計中以及尋求多種答案的過程中,體驗了l厘米、幾厘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自始至終,他們都是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他們獲得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培養了能力。]
三、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一)學習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數。
(1)嘗試測量同一學具。
出示書上量一量的主題圖,要求學生按圖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師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測量結果,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3)實物投影演示正確量法與錯誤量法,進行辨析比較。
(4)小結:量一個物體時,可以把尺子o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題。(媒體出示,關鍵處閃動識別。)
(6)學生填寫書上量一量中的鉛筆長、線段長。
2.量非整厘米數。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兩條線段(紅線段與藍線段),要求男生測量紅色線段的長,女生測量藍色線段的長。
(2)交流:男生可能說紅色線段長8厘米,女生可能也說藍色線段長8厘米。
(3)比較:紅色線段和藍色線段一樣長嗎?(電腦驗證不一樣長。)
(4)辨析:紅色線段的長是8厘米多一些,藍色線段的長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這樣的兩條線段都可以說是大約長8厘米。以后我們遇到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看它最接近幾厘米,就說它是大約幾厘米長。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題。)
(7)學生活動:先估計,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題。)
先完成的小組還可組織估計、測量其他物體的長度。
交流反饋,追問:你是怎樣進行估計的?相機表揚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決問題的學生。
(二)畫整厘米的線段。
1.學生嘗試畫一條4厘米的線段。有困難可以看書自學。
2.指生上臺示范畫,要求邊畫邊說畫的過程。(注意肯定其他畫法。)
3.檢驗:用尺量一量所畫線段是不是4厘米。
4.練習:
(1)想想做做第5題。(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檢驗。)
(2)想想做做第6題。(鼓勵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可謂學以致用。學生通過量一量、畫一畫、估一估等活動對厘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對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其估測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更可貴的是,他們嘗試著獨立解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與小伙伴合作解決問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總結延伸。
1.師:通過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2.布置延伸作業。
(1)回家后,以厘米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后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作單位的。
[這一環節與課的開始相互照應,使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的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臺。]
附:教學小資料
人們在文化發展的最初階段,是從他們的生活環境中選取計量單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長作為英尺,以手指關節的長作為英寸,以千步作為里等等,這樣確定計量單位,顯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國的一位科學家他雷蘭提出了制定一個世界各國通用單位的建議。
1795年,法國的學者取得世界各國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線上從北極到赤道的長度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的單位,叫做l米。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測量了整整七年,實際還只是僅僅測量了西班牙的巴賽羅納和法國的敦刻爾克之間的距離。通過計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來1960年的國際會議規定:一米為氪(K8)原子在真空中發射的橙色光波波長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認識厘米|人教課標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和基本方法,能正確地分析應用題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使學生能合理地選擇解答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列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寫出等量關系式
(1)二月份生產的洗衣機比十一月份的2.5倍少1500臺。
(2)輛汽車每小時行70千米,另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8千米,2.5小時相遇。
2、用X表示未知數,列出方程。
(1)一個數與7.6的和的2倍是24.8。求這個數。
(2)一個數除1.6等于2300減去2.8乘以450的積,求這個數。
一、根據題意列出方程。
(1)一輛汽車裝運大米和面粉。大米裝了X袋,每袋重90千克,面粉裝了52袋,每袋重25千克,共運大米和面粉4噸。
(2)百貨公司進一批羊毛衫,進貨價X元,出售價是進價的1.2倍,每件得毛利36元。
二、復習指導。
1、紅星機械廠用9千克鋼材制造一種機器,每臺用鋼材52千克,制造80臺后,改進工藝,每臺只用剛才45千克。余下的剛才還可以制造這樣的機器多少臺?(用兩種方法解)
(1)學生獨立解答。
(2)交流反饋。
A、算術方法。
(9-52×80)÷45
說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B、列方程解答。
52×80+45X=9
請說出相應的另幾個方程,并說出數量關系。
(3)比較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有什么不同?
2、按照解方程應用題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1)四、五年級同學工植樹187棵,五年級同學植樹的棵數是四年級的1.2倍。四、五年級同學各植樹多少棵?
(2)一輛汽車和一輛摩托車同時從相距175.5千米的兩地相對開出,汽車每小時行駛52千米,摩托車的速度是汽車的1.25倍。經過多長時間兩車相遇?
3、引導
今天復習了什么內容?說說用方程解應用題的思路。
三、獨立作業。
復習五的其余題目
四、布置作業
作業本[81]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講授,引導學生找出規律,總結出體積的公式。
2.指導學生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學難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具運用:
正方體木塊若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體積?計量物體的體積常用的單位有哪些?
2.怎樣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呢?
二、新課講授
1.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教師課件出示一塊長方體積木,一塊蓋房用的大型磚板。
(1)提問:它們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回答:長方體積木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去擺,有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對于大型磚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較麻煩。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較大物體的體積,我們能不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計算。
(2)觀察操作,探究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小組合作,用準備好的24塊1cm3的小正方體木塊,任意擺出不同的長方體,然后把數據填入下表。
學生拼擺,然后填表,集體匯報,老師把有代數性的數字寫在表中。
說明學生拼擺長方體的樣式非常多,這里只列舉幾個。觀察:從這張表中,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小結: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正好等于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講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寫成:V=abh
(3)質疑:求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條件?
2.探究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啟發。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系長方體積公式,想一想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明確。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板書)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長)(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
3.運用長方體的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30頁的例1。
(2)學生看圖,理解題意。
(3)說出題中所給信息,和所求問題。
(4)指名說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5)指名學生上臺板演過程,其他同學判斷。
(6)老師訂正書寫。V=abh=743=84(cm3)
(7)看圖,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三、課堂作業
完成課本第31頁做一做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五、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授課內容教科書第36~38頁。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過程,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養、操作及思維的能力。
3、培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出示教室立體圖。
談話: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找一找藏在我們教室中的數學知識。在教室里你們能找出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嗎?先用手沿著邊圍一圍,再讓我們把它描下來。(在黑板上畫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
2、舉例。
生活中像這樣的僵局還有很多,可見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們常見的圖形。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研究長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談話:我們先來研究長方形的特征,仔細觀察黑板面,課桌面以及畫在黑板上的長方形,你發現長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特征?
請學生匯報。
(2)驗證
談話:同學們猜想到底是對還是錯呢?我們能用什么方法來證明一下呢?請同學們6人一小組,互相討論,想辦法驗證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這些特點。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驗證?
(3)班內交流,總結。
提問:你發現長方形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
(板書:長方形四條邊,對邊相等)
講述:我們把相對著的邊叫做對邊,相鄰邊叫做鄰邊。
提問:你是怎樣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這兩種方法以外,老師發現還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發先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臺上演示。
小結:剛才同學們用折、量、比這些方法說明了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講述:通常我們把長方形長邊的長叫做長,短邊的長叫做寬。
提問:長方形的角有什么特點呢?指名回答并板書。(四個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樣發現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課件演示)
小結:剛才小朋友自己動手發現了長方形有四條邊,對邊相等,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就是長方形的特征。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過電腦演示長方形的變化,呈現正方形。指出:長方形的長縮短到和寬相等,這樣就成了一個正方形。
引導學生依據研究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發現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總結出正方形的特征。
講述: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叫做邊長。(板書:邊長)
3、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應用拓展
1、在釘子板上圍一個長方形,再將圍成的長方形改成一個正方形,說說圍成的圖形為什么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2、用兩副同樣的三角形,分別拼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3、用長方形紙折出正方形,并說明折出的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個正方形。
(1)照樣子剪出圖形,再看看是什么圖形?
(2)說一說,剪出的圖形為什么是一個正方形?
5、動手測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計數學書封面的長和寬大約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三、全課小結
談話:今天這節課我們又進一步認識、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角的表示、角的度量(教材39頁—41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角的表示方法,會讀角。
2.認識量角器的構造,知道讀量角器的度數的方法。
3.會用量角器度量角。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思考、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會用量角器度量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問題1:角由什么組成?
問題2:兩條邊是線段?直線?射線?
師:知道了這些,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這幾張圖中共有幾個角吧!
出示數角的一系列圖片。
二、新授
(一)角的表示
師:每張圖中都有這么多的角,我們該怎樣區分它們呢?
師:給它們各自取個名字,好嗎?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怎樣表示一個角,怎樣去讀角。
角的表示方法:
(1)可以標出三個大寫字母,∠ABC或∠CBA讀作:角ABC或角CBA
(2)觀察這兩種方法,有什么特點(字母B在中間)
(3)所以,在只有一個角的時候,我們可以:∠B讀作:角B
(4)為了方便,有時我們可以標上數字,:∠1,讀作:角1。
(5)注:區別“∠”和“﹤”的不同,請同學們隨意畫幾個角,訓練一下這三種讀法。
(二)角的度量
1.引入
展示圖片《比較角的大小》
個別回答,集體核對。
師:我們以前學過用米、分米、厘米等計量線段的長度,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種合適的計量角的大小的單位呢?
分小組討論、匯報。
2.介紹量角器
師生同時拿出量角器。
你看到了什么?這個量角器像一個大迷宮,一點也看不明白,是不是?老師告訴大家在這個迷宮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板書)
現在請同學們走一走這迷宮,看看你能找到幾座城堡。
反饋:請找到中心點這座城堡的小朋友,指著它(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
:半圓的圓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內半圓的數所在的刻度線稱為內刻度線,外半圓的數所在的刻度線稱為外刻度線。
以右邊的0°為起點,起點處的0°這條刻度線是內刻度0°的刻度線。
3.認識1°角
課件演示。
把這樣的一個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對的角度就是1度角,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單位,通常我們用1°表示1度。
4.學習量角
(1)出示一個直角讓學生量
師:那么怎樣來量角的大小呢?
分組討論,匯報。
師生共同方法:
量角器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點對點(板書)
零度刻度線與角的邊BC重合---線對邊(板書)
所要量的角的另一條直角邊對著90,所以是90°。
復述量法。
(2)試一試
出示40°和140°角
師:當看另一邊時有二個數,應該讀哪一個數呢?
:角的一邊對著里面的零度刻度線,就應當數內刻度線了
當角的一邊對著外面的零度刻度線,就應當數外刻度線了---0在內數內,0在外數外(板書)學生齊讀。
三、鞏固練習
教材41頁“試一試”
四、
師生共同回顧本小節所學內容。
五、作業
教材46頁練習二第4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筆算減法(退位)》是滬教版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要理解并掌握這一知識點,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使學生能正確計算兩位數的減法,但不作速度上的要求,因為后面還有兩個例題進行講解。
這節計算教學的課從內容上來說是比較枯燥的,但是把學生的動手擺圓片和復習、新授聯系起來,學生學起來就比較輕松,在小結算理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這樣學生對計算方法會了解的更深。這節課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在課前我先布置讓學生回家預習,然后課的一開始檢查預習情況。發現班上已經有多數學生能在家長的幫助下能理清算理,正確說出計算的過程并算出得數,但是還是有部分學生在計算51-36時得到的答案是25或者24,針對他們出現的問題,我設計了如下問題:
問題一:個位1減5不夠減怎么辦? 生:從十位退一當10。在十位上點1點表示強調。
問題二:從十位退1后個位要算幾減幾?十位上向個位退1后,十位再算幾減幾? 同桌之間互相討論一下。
生:十位退1后個位要算11減6得到5,在個位寫5;十位減去退位的1得到4,4減1等于3,在十位寫3。
師:同桌討論:筆算兩位減法要注意什么? 學生討論后匯報: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要從個位減起;要點退位點,不要忘了減退位的1;做完后要檢查。 通過以上這幾個問題的設計,學生有效地突破了重難點,課堂上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不錯,部分學生都能清楚的說出算理。可見,在數學課堂中,如何預設有價值的問題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有效的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更是課堂有效的保證。 練習我安排3個層次,其中的判斷題羅列了學生在計算中的常見錯誤,在教學中,學生對這類錯誤的出現會哄堂大笑,然而笑過之余卻能把錯誤牢記,這就是練習設計的成功。 整個教學過程還比較順利,但是,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并不很理想。總有少數學生漏點退位點,也有個別學生即使點上了退位點,在計算時也忽略了它的存在,再就是把減法算成加法,把數字抄錯,書寫格式不正確等等。根據出現的問題我反思改進如下:
1.加強口算練習,每次上課前3分鐘,讓學生逐步達到聽到算式就能說出結果。
2.在教學時,要嚴格要求學生的書寫格式。
3.注重重要環節的計算過程,多創設機會讓學生講計算過程,不斷鞏固計算法則,并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在本節課,十位上的計算過程是學生最難掌握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多次說出十位的計算過程,不斷鞏固計算法則,并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如點上退位點的數要很快反映出是多少,讓學生能更好、更快、更準確地計算。
4.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多分析比較計算方法。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設計說明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不僅將數學知識鑲嵌于現實的、有意義的活動中,而且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1.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
通過創設幫小女孩買菜的情境,讓學生發現買菜中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從而進一步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在探究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總結小數加減法(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并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價值所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小數數位順序表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在家中幫媽媽干家務嗎?(干)那么你們幫媽媽買過菜嗎?大家看,這是什么?(課件出示教材11頁買菜的情境圖)
師:從買菜的情境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怎樣才能知道售貨員收的錢對不對呢?
導入新課——買菜。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常見的買菜情境為實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小女孩判斷售貨員收的錢對不對,引發學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從而使學生自覺投入到下面的探究學習中。
⊙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估一估。
課件出示教材11頁的第一個問題。
師:怎樣估算買1把油菜和1把芹菜大約要付多少錢?
學生討論、交流后全班反饋,說說估算的方法和結果。
師:從大家的估算結果可以看出買菜要付的錢數在幾元和幾元之間?
引導學生明確:買菜要付的錢數比3元多,不到5元。
2.畫一畫,算一算。
師:售貨員收了3.66元,對嗎?
(課件出示教材11頁中間兩幅圖)
小組討論:如何驗證售貨員收的錢對不對。
預設 生1:1.25+2.41,將兩種蔬菜的價錢相加求和。
生2:3.66-1.25,總價錢減去其中一種蔬菜的價錢,求另外一種蔬菜的價錢。
合作探究:怎樣計算這兩個算式的結果?并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與組內的同學討論,算出這兩個算式的得數,在全班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
預設 方法1:利用元、角、分與小數的關系計算。
加法:因為1元+2元=3元,0.25元+0.41元=0.66元,所以1.25+2.41=3.66(元)。
減法:因為3元-1元=2元,0.66元-0.25元=0.41元,所以3.66-1.25=2.41(元)。
方法2:借助畫圖的方法計算。
方法3:用豎式計算。
師:你是如何用豎式來求1.25與2.41的和的?怎樣用豎式求3.66與1.25的差呢?
引導學生明確1.25、2.41和3.66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的意義,知道在豎式計算中要把相同數位對齊。
3.算一算。
用豎式計算1.25+0.74和2.76-2.1,并總結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方法。
師:請同學們嘗試用豎式進行計算。
交流:你是怎樣計算的?依據是什么?你認為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應注意什么?
4.師生共同總結小數加減法(不進位、不退位)的豎式計算方法:先把各數的小數點對齊(即相同數位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最后在得數里對齊橫線上的小數點,點上小數點。
設計意圖:通過“估一估”“畫一畫”“算一算”等活動,學生不僅從直觀上理解了小數加減法的意義,更從實質上掌握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8-27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07-30
【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熱】小學數學教案06-26
小學數學教案【熱】07-04
秋季小學數學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