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匯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
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時,我雖然注意了知識間的相互遷移,重視了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構建新的知識內容,消除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但處理的還是不夠細致,對問題的剖析不夠透徹,對課本的解讀不夠深入,還有就是對學生的豎式書寫的方式習慣要求不夠嚴格,導致錯誤的情況依然存在。存在錯誤情況有:
1、學生抄錯題。在列豎式時將數字或者運算符號抄錯,導致錯誤率高。
2、學生書寫不規范。例如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學生在書寫時由于不規范會導致計算時將數位看錯,造成錯誤;還有就是最底下的橫線必須要求用直尺畫,這樣更加美觀。
3、計算時,尤其是減法運算時,會出現倒減(從高位減起)的情況。
4、計算時的進位和退位的“1”會經常忘記計算。
5、等號的后面往往忘記寫得數。
面對這些錯誤,我認為重要的是整合錯誤資源。我和學生一起找錯誤,抓典型事例,分析錯誤的所在,是粗心的錯誤還是方法的錯誤,或者是其他的錯誤。讓學生在作業中反思自己的錯誤,做到自己檢查,自己改正。還可以在課堂上引出錯誤,例如提問“我們從十位算起可以嗎?”勾起學生的思考,避免類似的錯誤。這些是我們在課堂上能做的,但計算題的內容畢竟有別與其他內容的學習,它更要學生養成細心做題的習慣。所以,在糾錯的道路上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也非常重要。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5~106頁例1、例2和第108頁相關的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鐘面的觀察,認識秒針和時間單位時、分,知道1時=60分。
2、在感受用1分時間所做事情的活動中,初步建立起分的時間觀念。
3、在觀察、認識鐘面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積極主動學習的情感與態度。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養成遵守作息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準備】
1、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慶祝大會開幕的多媒體課件(畫面中設計有8時8分的鐘面)或圖片。
2、實物鐘面教具1個,每個學生1個實物時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多
媒體演示: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慶祝大會開幕儀式場景。(場景中有一個顯示8時8分的鐘面)
教師:從畫面中你們看到些什么?告訴了我們一件什么事情?
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老師簡要介紹:這是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慶祝大會開幕儀式的場面,在XX年8月8日晚8時8分,北京舉辦了盛大的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慶祝大會,這是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的日子,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重要時刻。
教師:剛才我們從哪里知道開幕儀式是在8時8分進行的呢?(畫面的鐘面上)
教師: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鐘面。板書:認識鐘表。
二、依托學生經驗,感知鐘面
1、提問
關于鐘面,同學們都已經知道些什么?
2、觀察鐘面,根據學生回答引導觀察出示鐘面。
(1)指一指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
(2)學生或老師向同學們介紹秒針,(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板書:秒針)引導學生看一看自己的鐘面,指一指秒針是哪根。
(3)教師:鐘面上除了時針、分針、秒針外,還有些什么?(數字和格子)
(4)引導學生觀察:鐘面上的大格、小格數及其關系。
3、分別說一說
分針走1小格和時針走1大格的時間各是多少?
4、撥一撥,看一看,說一說
當時針走1大格時分針正好走了多少?(1圈)是多少小格?(60小格)就是多少分?(60分)
思考討論:1時等于多少分?
板書:1時=60分。
老師介紹:如何用字母表示時、分?(時可用字母h表示,分用min表示)并引導學生讀一讀、寫一寫這些字母。
5、完成第106頁的填空內容
三、聯系生活,構建1分的時間概念
教學例2。
教師:同學們知道1分的時間有多長嗎?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
學生分組活動1:
(1)1分大約從1能數到幾?
(2)1分脈搏大約能跳多少次?
(3)1分大約呼吸多少下?
學生分組活動2:
(1)1分大約擊掌多少次?
(2)1分大約跳多少下?
(3)1分大約寫多少個字?
匯報交流活動情況。
四、活動拓展
(1)用1分(老師看時間)讀一段話,看看讀了多少個字。
(2)完成教科書第109頁第3題。你能在1分內完成嗎?
(3)要求學生自學完成第108頁第1題,讀一首你喜歡的兒歌,看大約用了多少時間。
五、總結回顧
教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活動,初步感受有些事情一定會發生,有些事情不一定會發生,有些事情一定還會發生,初步學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說說生活里的事情。
2、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猜測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互相幫助的情感。
教學重點
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不確定現象,學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說說生活里的事情。
教學難點
讓學生通過猜測,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在猜測中尋找獲勝的策略。
教學手段
硬幣、一個盒子、3個黃球、3個白球。
教學方法
活動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在黑板上展示課前準備好的教具和幻燈片,以引起
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導入新課。
2、承上啟下:以游戲引自對可能性的問題的學習。
二、拋硬幣。
1、出示幻燈片,邊作游戲邊展示幻燈片。
2、拿起一枚硬幣,向空中拋去,然后用手平夾住,要
求學生猜,落下后哪面朝上。
3、展開手掌開出是下面朝上(下)。
4、請一個學生上講臺來拋硬幣,讓全班同學猜落下后
哪面朝上。開出結果。
5、要求學生2人一組在座位上做拋硬幣的游戲。
6、總結:正面、反面都有可能。
三、猜一猜。
1、把盒子放在講臺上,放進3個黃球和3個白球,把
手放進盒子里摸,并問學生:老師摸出的是什么顏色的球?
2、接著引導提問:有可能摸到黑球嗎?
3、出示“連一連”,讓學生判斷哪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
的,哪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4、練習“轉一轉,比一比”:教師和學生都拿出轉盤,并問:每轉一次指針指向什么數?
5、要求學生在猜測中尋找獲勝的策略。
6、要求學生交流完成“小調查”。
四、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在大量的實驗的基礎上體會到:有些事情一定會發生;有些事情不一定會發生;有些事情一定不會發生。從而使學生明白簡單事件都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板書設計:
拋硬幣
一、硬幣拋起落下后哪面朝上?
二、摸出的球是什么顏色?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4
《分蘋果》本課時的重點與難點是除法算式的豎式計算,這是學生們第一次接觸除法的豎式計算。在這課我認為學生應該弄清以下問題:
1、一橫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號嗎?
2、以前學過的加法和減法排豎式時都是在兩個數的前面寫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們這樣子寫上呢?
3、這個豎式,上面不是有了20嗎,為什么20的下面還要有一個20?
4、這個豎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
5、我發現4是寫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寫在那里嗎?
6、如果是0減0等于0,那2減2也是0,怎么只寫了一個0?
7、5是寫在那撇的旁邊,我覺得它也可以寫在4的的上面啊。
8、結果是0,我覺得干脆就不用寫了。
反思:
一、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一個新的知識點,平時教師講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認為講得夠透徹了,該交待的該提醒的也都有了,學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但為什么有些學生做題時又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我想問題的關鍵就是我們并不清楚學生把我們所講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了嗎,他們到底還有什么問題不明白?學習通過預習,自覺地對課本提供的信息進行獨立選擇、吸收、存儲等處理,這時讓他們自主提出問題,這就是他們不明白的問題。把存在的問題給解決了,不就化解了本課的難點了嗎?
這些問題,其中有的沒有多大的思考價值,但只要是敢問的學生,都應該表揚他。學生敢提問題了,還要再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于是平時在鼓勵他們提出問題的同時,還引導他們什么是好問題,什么是有價值的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二、培養學生用心體驗數學。
提出問題是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創造的一種手段,但并不是最終的目的,在學習過程中怎么樣讓我們的學生在數學上有所發現,有所體驗,這才是最重要的。學生在積極的心態下,恍然大悟了,不僅他們知道怎樣做了,而且學生也懂得怎樣做好,從而促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等得到較好地提高。
三、教學相長,共同發展。
只有知識的授權,沒有知識的對話;只有情感的傾注,沒有情感的交流,這樣的課堂缺乏個體的靈動,缺少個性的獨特。課堂教學,只有進行師生視界融合的對話,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思維的火花,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師才能真正成為引領者,共同提升對真知的理解與認識。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過合作,學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教學難點
用米尺較準確地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學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長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都學會了什么知識?(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2.厘米是個長度單位,它可以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3.我們還學會了以厘米做單位畫線段的方法.)
2.師:請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約有多長?
新授
1.認識米
導入談話:看來,大家厘米的知識掌握的都不錯,老師這有一道小難題.誰愿意到黑板前面來解決這個問題?
拋出問題(老師事先給學生準備好一把量程為12厘米的刻度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68 bgColor=#ffffff
A.請你用老師提供的尺子來測量黑板的長度。并把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B.在測量時,你有什么問題,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3)學生提問題.(如A: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這么長的黑板太費勁.B:有沒有比厘米長一些的單位.)
(4) 師:誰能回答這個同學提出的問題?s
(5) 師: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的兩邊相距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補充:米可以用字母m來表示.
(6)出示米尺,觀察米尺有什么特點.(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為單位的)
(7)讓學生拿著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卷尺到講臺前來和教師的1米直尺比一比,體驗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長度是相同的(在這里誤差可以忽略不計).
2.用米量
(1)實際體驗.請同學們互相用自己帶來的卷尺量一量,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體驗.兩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3.教學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1)初步質疑.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厘米的認識,同學們用兩個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長呢?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畫出1厘米.
師: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可以用兩手比一下.
師:那么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2)教師出示一把木制米尺,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請同學們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厘米為單位,分成10份,再次問:誰來說說,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5)教師出示卷尺.說: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鞏固練習
1.選擇合適的單位.
我們的教室長6(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課桌高90( ).
2.操作性練習.
(1)兩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組合作測量,4個人用1米長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興趣的較長物體的長度,測量后進行匯報,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墻壁的長等.)
四、歸納質疑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都有些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米 用米量
1厘米長的線段
1米長的線段
1米=100厘米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有余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試商的方法,懂得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學會用豎式計算除數是一位數商也是一位數的有余數的除法。
2.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有余數除法的試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參觀數學學校,提出分7個桃,每盤放3個,能放幾盤還剩幾個的問題。
老師動畫演示分的結果,學生說答案并寫出算式。
7/3=2(盤)1(個)
2.提出分17個蘋果的問題,每盤放3個,能放幾盤還剩幾個的問題。
老師動畫演示分的結果,學生說答案并寫出算式。
17/3=5(盤)2(個)
3.80個梨,每盤放3個,能放幾盤還剩幾個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具體操作過程太煩瑣,產生探索計算方法的需求。
老師動畫演示分的過程,分到6盤時,問學生分完了沒有,從而使學生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計算有余數除法很麻煩。
4.板書課題:有余數除法的計算。
二、以舊促新、探究新知
1.教學例題。
⑴回到例題:有7個桃,每盤放3個,放了( )盤,還剩( )個?
⑵提問:怎樣列算式?
⑶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有余數的除法。
⑷交流反饋下面的問題:
① 怎么想到商是2?
② 豎式里的6、1怎么得來的?
③ 出示學生的錯誤寫法,讓學生改正。
④ 為什么不商1呢?如果商1,還剩幾個?行嗎?
⑸小結:今后計算有余數的除法,可以用豎式計算。在計算時關鍵要看被除數里最多有幾個這樣的除數。
2.教學試一試。
數學學校布置教室:老師有18個氣球,平均分給5個同學,每人分幾個,還剩幾個?
讓學生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⑴怎樣列式?
⑵用剛學到的試商方法獨立計算。學生嘗試計算。學生做完之后,互相交流。
⑶展示學生的豎式,相互評價,并交流如何試商。
你是怎么想到商是5的?
3.探索余數比除數小的規律。
⑴比較例題和試一試中每道題里余數和除數的大小,你發現了什么?
先找到每題中的商和余數,讓學生說一說發現了什么?
把余數和除數進行比較,你能用一句話說一說你的發現嗎?
⑵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如果余數和除數相等或者余數比除數大了,說明了什么?
學生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使學生體會到,如果余數大,就還可以再分。
⑶在一道除數算式中,如果除數是4,余數有可能是幾?如果余數是4,除數可能是幾?
小結:計算有余數除法,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三、組織練習、實踐應用
走進數學學校:完成想想做做第2、3題。
學生先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每組做兩題。
學生做完之后,老師出示答案,學生核對,并說說是怎么想到商幾?
比較上下兩行題目,發現有什么區別?
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
列出算式,并用豎式計算。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1、參觀數學學校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收獲?
2、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學校有位小朋友叫林林,50個果凍平均分給9個好朋友,每個小朋友分6個。夠不夠?為什么?還差幾個?50個小朋友可以分幾個?還剩幾個?剩下的分給2個小弟弟,每人分幾個/。還剩幾個?學生口答
播放阿凡提的故事
25張牌,每次最多拿3張,最少拿1張。誰拿到最后一張為輸。
讓學生回去思考這是為什么?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7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的發展、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我以《數一數》一課為例,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案例】課題:數一數
教學目標:
1、復習相同加數的加法,為學習乘法打基礎。
2、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
3、了解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溝通相同加數和乘法的內在聯系。教學準備:多媒體展臺、投影儀。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口算訓練
7+5+2+1= 5+6+3= 3+2+6+4=
二、創設情境,啟發談話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到動物園去看一看好嗎?你們看,可愛的小熊貓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歡迎我們呢,你們喜歡嗎?你們看它們多遵守紀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動
(一):“數一數”
(1)投影出示“主題圖
(一)”,問:小朋友,你們看到這幅熊貓圖想提一個怎樣的數學問題呢?(生:這里一共有幾只小熊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讓學生自由的數數后反饋交流)
生1:我是橫著五只五只地數,一共是15只。
(板書:橫著數:5+5+5=15)
生2:我是豎著3只3只地數,一共是15只。
(板書:豎著數:3+3+3+3+3=15)
師:真棒,還有別的數的方法嗎?(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數)(2)小結:好,真能干,我們會按順序數數了。在我們平時的數數中,為了不讓遺漏或重復,一般可以豎著數或者橫著數比較方便。
2、活動
(二):“比一比”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兩道題和口算題有什么異同,四人小組討論。
(板書:加數相同)
(2)齊讀:5+5+5=15 3+3+3+3+3=15(學生感到有些難讀,相同加數的個數太多)
出示相同加數連加還可以這樣讀:3個5連加等于15(板書)5個3連加等于15(板書)
3、活動
(三):數一數
(1)投影出示“主題圖
(二)問:這里一共有幾個點子?學生自由地數數,讓學生說你是怎么數的?
板書:6+6+6+6=24 4+4+4+4+4+4=24(2)讓學生讀出這個加法算式,并說出表示的意義。(4個6等于24;6個4等于24)
(3)一起來數有幾個方格,說一說你可以怎么數,分別列出算式。讓學生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10+10+10=30 3+3+3+3+3+3+3+3+3+3=30
4、活動
(四):數一數
(1)讓學生觀察蘋果圖,根據圖意提出問題:一共有幾個蘋果?(四人小組討論,列出加法算式),
3+3+3+3+3=□
(2)讓學生討論出:6盤呢?10盤?15盤呢?(出示投影片)
(3)說一說并讀一讀,讓學生討論一下你讀寫了這些算式有什么感覺嗎?
四、鞏固應用
1、讓學生再舉出這樣的算式,如:上面的蘋果50盤呢?能列出怎樣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覺?(學生自由說)
2、說一說并讀一讀,讓學生討論一下,這么長的算式寫起來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辦呢?
五、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有什么收獲,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學反思】:
一、注重了學生興趣的培養。
1、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卡片、多媒體的運用以優化課堂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并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正確處理三維目標的關系
為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學不僅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三、把握特點,活用教材
與傳統小學數學教材相比,新課程對小學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課程環境;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一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通過數學活動獲得數學知識。倡導自主的、多樣化的學習。
四、關注知識儲備差異,合理構建合作小組。
在本節課中,小組之內以及小組之間不平衡。由于小組之間的不平衡,造成了小組之間沒有可比性,小組之間的交流產生障礙,成了某幾個小組的表演,一部分小組則成了陪襯,學生之間的差異沒有能夠很好的解決,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沒有能夠得到發展。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的搭配應該在尊重學生自愿原則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學習小組,通常以4~6個人為宜。同時小組合作應該是長期合作,而不是臨時合作經過長期的合作學習之后,使之感覺到我們是一個學習小組,我是這個小組的一員,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歸屬感、認同感,從而使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變得合理,平衡。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課本第16頁的內容及第17頁練一練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中掌握3的乘法口訣。
2、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3的乘法口訣的編制與掌握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
教具準備
小棒。
學具準備
圓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直接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要幫助小熊一起解決“需要幾個輪子”這一數學問題,大家打開課本16頁,觀察圖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有一個小朋友在給三輪車安裝輪子。
師:大家發現圖中的數學問題了嗎?
生:一輛三輪車3個輪子,9輛車需要幾個輪子?
二、探討新知
1、數一數,填一填。
師:一輛車3個輪子,2輛車幾個輪子?
生:2輛車6個輪子。
師:好的,下面大家就用圓片代替輪子擺一擺、數一數,看看3輛、4輛……9輛車分別需要幾個輪子,并把表格填完整。
(學生獨立擺、數、填,老師個別輔導。)
師:請小朋友說說你是怎樣填的?
生:我是每次加3、6加3等于9、9加3等于12……
師:好辦法,就是每多一輛就多了3個輪子。用連續加3的辦法可以算出9輛車需要27個輪子。
2、合作學習,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
教師用三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問:擺一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
生:擺一個三角形要3根小棒。
師:一個三角形是幾個3?能列一個乘法算式嗎?
生:1個3,1×3=3或3×1=3。
師:很好,同學們的乘法知識掌握得很不錯。大家能編句口訣記住1×3=3嗎?
生:一三得三。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能自己編出乘法口訣。接下去,同桌之間相互合作,兩人一邊擺三角形,一邊說算式,編口訣,并把算式和口訣填寫在課本16頁試一試的第2小題中。
(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編寫情況。)
3、集體交流反饋。
師: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同桌之間合作得非常認真。相信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少的收獲吧!誰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獲呢?
(引導學生說了算式和相對應的乘法口訣,老師可以多讓一些孩子反饋,加深他們對乘法口訣的印象。)
師:小朋友們真會動腦筋,自己編出了有關3的乘法口訣。下面,每個小朋友自己把乘法口訣讀一讀。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記住3的乘法口訣。
4、找規律,記憶口訣。
(1)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中交流。
(2)全班反饋。
師:你是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的?
生1:我想,如果忘記了,可以用加法算一算。
師:哦,你是把乘法算式轉化成加法算式來記的。其他小朋友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2:我發現上下兩句口訣得數相差3,我背誦的時候只要每次加3就可以了。
師:你的發言真精彩,其他小朋友發現這個規律了嗎?大家試試,用××同學的方法是不是能較快地記住3的乘法口訣。
(給學生再次用規律記憶口訣的時間)
師: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都要善于觀察、思考。這樣,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三、鞏固練習
1、口訣接龍。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口訣接龍比賽,接得又對又快的小組獲勝。
2、練一練的第1題。
讓學生獨立練習,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用口訣的情況和認真觀察題目的習慣。
(可以采取同桌交流的學習形式進行反饋)
3、練一練的第2題。
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規律后填數,學生獨立完成,然后交流找到的規律。
四、總結
師:最后我們用今天學的3的乘法口訣,計算有關3的表內乘法,比一比,哪位小朋友用口訣求積最棒。
(教師出示口算卡片,學生計算并說出所用的口訣。)
五、作業
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9
一、揭示課題
二、復習筆算
1、做復習第1題。
(1)做第一組加法題。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在練習本上計算。提問:筆算加法要怎樣算?
(2)做第二組減法題。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做在練習本上。
(3)提問:筆算減法要怎樣算?
(4)小結:筆算加法和減法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2、做復習第2題第一行,三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把三道題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3、下列題對不對,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765246942356003
+235+1183-607-235
4、做復習題第3題里的第一組題
三、復習加減法的驗算
1、做復習題第4題,指名兩人板演。
2、引導學生小結:加法和減法怎樣驗算、
四、小結
這節課復習了什么?筆算加法和減法各要怎樣算?加減法的口算和筆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五、作業:復習第2題余下的六道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能讀懂統計圖表,并能根據圖表中的數據自主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讓學生不斷地收獲成功的喜悅。
2、讓學生體會統計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同時滲透健康教育,讓孩子從小養成合理睡眠的好習慣。
3、通過小調查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讀懂統計圖
教學難點:
在統計圖表中獲取信息
教具準備:
電腦課件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奧運會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熱潮,少兒頻道要舉行一次兒童體育比賽,可是應該賽什么呢?這可把董浩叔叔難住了!我們一起幫幫他好嗎?
(2)出示二(2)班同學最喜歡的體育項目統計圖、學生觀察。
二、探索新知
1、導入:出示統計圖,你們認識它嗎?
這個統計圖會說話,它能告訴我們許多數學信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統計圖表。(板書課題)
2、讀二(2)班同學最喜歡的體育項目統計圖。
①請看大屏幕,從圖上你能知道或調查的'是什么內容嗎?你從哪知道的?
②最喜歡是什么意思?
調查項目每人只能選一個最喜歡的
③仔細觀察,這幅統計圖還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同桌說一說。
④學生匯報。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繩,這些詞表示體育項目的名稱。
⑵ 0、1、216,這些數表示具體“人數”,人是單位名稱。
⑶ 每行都有16個格子,1格代表1個人,1格代表一個單位。
⑷ 用直條的長短表示最喜歡某種體育項目的人數是多少?(匯報)
⑤教師小結。
3、預測
董浩叔叔看到這個統計圖,你猜他會決定舉行什么比賽?為什么?
4、體會統計圖的優點。
5、讀二(1)班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統計圖。 ①比較兩幅統計圖有什么區別并小結。 ②讀統計圖并體會統計圖的好處。 ③小結 ④預測。
到了2008年8月份時,猜一猜喜歡哪一項電視節目的人會更多? 教師提問:到時候我們再統計同學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統計圖會發生什么變化?
三、讀奧運獲金牌情況統計表 (1)導入
(2)出示統計表,說說從統計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3)匯報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覺得中國的運動健兒怎么樣?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四、小調查
1、師:同學們正處在長身體的階段,要想身體好,必須有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還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們班的同學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有多長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誰來說說看,你每天大約睡幾個小時呢?(指名匯報)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學的睡眠情況,并親手制作統計圖呢? 請看書本第88頁的“小調查”:課前,我們已經調查、統計了全班同學的睡眠時間情況,并完成了統計表。
3、現在請每個同學拿出水彩筆,獨立完成書本上的統計圖。比一比,哪些同學完成得最快!(教師巡視指導)
4、展示并進行匯報、交流。
5、你們知道嗎?一般10歲左右的兒童,每天應保證10個小時的睡眠。你覺得咱們班的同學是不是都有著充足的睡眠,如果沒有,你想說些什么?(合理化建議)
五、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統計圖表,你們見到過哪些統計圖表呢?
師:同學們見識可真廣,老師也從網上找到了一些統計圖表。來看看,看我們還能讀到些什么?
課件展示各種統計圖表:有折線形的、條形的、圓形的、地圖形的。
統計圖的花樣可多了,今后我們會繼續學習統計知識,有興趣的小朋友課后可以收集一些統計圖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發現些什么?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能根據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并選擇適當的算法。
2.培養估算意識,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
3.結合具體情境,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
估算方法的合理運用。
教學準備
課件、練習三。
教學方法
引導學習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情境引入
小明家到學校有504米,約是( )米。 我校二年級有288人,約是( )人。養雞場昨天收蛋192個,約是( )個。 電風扇售價235元,約是( )元。
2.師:下面我們一起看看二(3)班這個月收集牛奶紙盒情況。出示統計表:
收集牛奶紙盒情況
第一周 195個
第二周 328個
第三周 217個
第四周 286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收集信息,提出問題。
師:小朋友,從這張統計表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出示:這個月大約一共收集了幾個牛奶紙盒?
2.列式:195+328+217+286=
獨立進行估算,然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3.匯報討論結果。
(1)老師板書學生的估算過程。
(2)老師肯定學生合理的估算方法,并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提出:在估算時可以把數看成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的數。
4.師:那么二年級6個班級一個月大約能收集多少個?
那么全校6個年級一個月大約能收集多少個?
全校學生在一個月里能收集這么多的牛奶紙盒,你有什么想法呢?
5.書上P98例5。
(1)第三、四周大約一共收集了多少個?匯報時說說估算過程。
(2)如果每收集500個送一次,那么大約再收集幾個,又可以送一次了?學生集體交流。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預計:第一周和第二周大約收集了幾個?
二(1)班一個月大約一共收集多少個?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生獨立完成,再集體交流,說出估算的過程和想法。
2.練習二十第5題。
3.練習二十第6、7、8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匯報答案,并交流思考方法:你是怎樣進行估算的?
四、小結
布置作業《練習3》
練習三
1、計算下面各題,并驗算.
285+356= 326-243 =
683-415 = 495+474 =
2、估算:
480-196 ≈ 185+379 ≈
607-494 ≈ 526-389 ≈
1890+890 ≈ 503-315 ≈
683-415 ≈ 495 +474 ≈
285 +306 ≈ 616-293 ≈
285+89+816 ≈ 1503-488-305≈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 :
教科書第38~3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角”“邊”“頂點”“直角”的認識,熟悉比較角的大小。力求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方法實現大小的比較。
新課的導入。在比較中提示一種角比直角大,還有一種角比直角小,從而揭示出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力求以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導思想。在運用板書畫一畫,學生讀一讀的方法加深對銳角和鈍角的認識、理解。
實踐練習,注重學生知識的的形成過程,從判斷推理、尋找發現、到小組合作的畫一畫、拼一拼、折一折的實踐練習,在充分展示學生個體的優勢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在合作的過程中考察學生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整個過程體現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究的樂趣。充分體現生活數學、快樂數學。
教學重點:
1、認識銳角和鈍角,并理解與直角的關系。
2、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動手折疊或正確的畫出銳角和鈍角。
3、圍繞生活,通過比賽的方式,鞏固理解銳角和鈍角。
教具準備:三角尺,紙張
學具準備:學生三角尺,紙張
教學過程:
一、引導入課,復習舊知。
1、復習內容。引導學生回憶關于角的知識。
出示角。根據圖例回答這是一個( 角 )
角是怎么組成?請你在圖上填出“邊”“頂點”“邊”
出示直角。這是一個什么?(直角)
除了這些,你還知道了哪些知識?小組討論匯報
2、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兩組:一組是移動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組是移動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組可請學生指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3、比較銳角和鈍角的大小(注意,此處不揭示出兩個角的概念,只當作兩個普通的角出現)。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較。
[設計意圖]通過對角的回憶,調動學生發揮認知能力,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本課的學習。
二、自主探究,導入新知的學習。
1、出示上海楊浦大橋的情境圖,請大家認真觀察,在這幅圖中,你們能找出角嗎?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憶的方式,進一步的加深對新知的認識理解。并進行板書。
①、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板書“銳角”和“鈍角”)
②、說一說銳角與直角的關系。(在銳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小”);在回憶鈍角與直角的關系。(在鈍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大”)
③、按照學過的方法請學生分別在“銳角”和“鈍角”字樣上方板演兩個直角。
④、根據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筆在一個直角上畫出銳角,在另一個直角上畫出鈍角。以加深對銳角和鈍角的理解。
⑤、讀一讀,加深記憶。并在練習本上分別畫一個銳角和鈍角,教師巡視。
⑥、搶答。教師根據銳角和鈍角概念的不同說法進行提問。活躍課堂氣氛。
例:A、銳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更清晰地把握銳角和鈍角的本質屬性,在合作中解決問題,正是新課標倡導的全新學習方式。
三、鞏固實踐階段,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實行小組活動教學,在合作中完成。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請大家用事先準備好的紙片折出一個直角。
請在大家再折出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
請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出一個銳角、一個鈍角和一個直角。
2、自由活動:找一找!
老師帶我你們去小海龜的家。瞧!小海龜的家都是由我們學習過的圖形組成的,有銳角,鈍角,還有直角。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銳角?哪些角是鈍角?并說出原因。
3、出示兩道判斷題:(課件板演比較的方法)
A、下面圖形中哪些角是銳角? B、下面圖形中哪些角是鈍角?
②、寫有“最”的方形寶盒。
出示兩部分的內容。(課件板演)
A、用角描述圖形。如:紅領巾是有2個( )和1個( )組成的。
B、用同樣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個直角組成的。(小組自由發言,限制發言的時間為1分鐘)
4、小組合作完成三部分內容,限制時間。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A、拼一拼。把小組內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銳角和大小不等的鈍角。
B、畫一畫。以固定點為頂點分別畫一個銳角和鈍角,
C、折一折。用紙張折出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鞏固強化,使學生能比較牢固地建立對銳角和鈍角的理解,同時感受角的分類以及三種角之之間的變化聯系。
四、總結,深化階段。
①、小組內講解什么樣的角是銳角?什么樣角是鈍角?
②、體會,在我們做早操時,經常有兩臂的運動,想一想,兩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時是銳角,什么程度時是鈍角,什么時候又是直角。
五、課堂練習作業p39第1、2、3題,小組校對
教后反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例5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并能運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知余數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目標解析:
本課教學目標是在學生已學習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定位的。結合學生熟悉的劃船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多與至少的含義,運用所學的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選擇進一法或舍余法確定問題的結果,進一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感知余數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
教學重點:
運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對余數進行合理取舍。
教學準備:
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設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說一句話。
(二)復習導入
1.復習有余數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頁第3題。
2.匯報交流,以舊引新。(板書課題)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問題,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5
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
2.審題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條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條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學生嘗試解題,教師巡視指導。
2.多種方式感受進一法。
(1)畫圖表示
(2)數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條)船。
(3)列式表示:224=5(條)2(人)
還多出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共要租5+1=6(條)船。
3.比較辨析,理解進一法。
(1)討論辨析,明確進一法。
①有些同學認為租5條船就夠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來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較優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檢驗結果,梳理強化。
1.回顧反思:他們至少需要6條船,解答正確嗎?
2.乘法驗證:5條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條船。
三、質疑再探
師生總結:這節課你有收獲嗎?
余數在生活中真是太調皮了,有時候需要加1,有時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會出錯。在今后的學習中、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有余數的問題,只要同學們認真審題,靜心思考,根據實際情況對余數進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為余數的好朋友。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四、運用拓展
(一)基本練習(第67頁做一做的第1題)
1.審題,理解題意。
2.思考,獨立解答。
3.質疑:結果為什么要加1?
(二)變式練習( 教材第67頁做一做的第2題 )
1.小麗有10元錢,買3元一個的面包,最多能買幾個?
(1)弄清題意。
(2)獨立解答。
(3)討論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還夠再買一個面包嗎?
2.用這些錢能買幾個4元的面包?說說理由。
(三)綜合練習(教材第70頁練習十五的第8題)
學生獨立審題思考解答后,匯報交流,引導學生綜合考慮3種花的情況,以束數最少的花為標準確定。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4
通過直觀,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具體采用以下模式:
動手操作、敘述圖意(感知階段)——列加法算式,觀察說出加數的特點(建立表象)——寫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師生共同擺紅花,師指導寫乘法算式。
(2)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
(3)學生看圖說圖意,獨立寫乘法算式。
(4)分析比較,揭示本質。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黑板上的板書: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讓學生看一看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2)讓學生比一比這兩種算式,哪一種比較簡便?
(3)讓學生說一說"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個結論。
這樣通過分析比較,不僅揭示了本質特點,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三)分層導練,鞏固新知
1.做課本Pll0“做一做”的第1題。
2.先讀算式,再用圓片擺一擺。
2×3 3×2
3.根據乘法算式,有節奏地做拍手游戲。
2×6 5×2
4.說一說下面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戲。
4×3 3×4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上面這組生動有趣的有梯度的練習,可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導總結,強化新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哪些知識,學到哪些方法?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升華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5
[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是幫助學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讓學生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既可以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地分,分的過程雖然有所差別,但分的結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從而在整體上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材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例題,并就其中的一種結果,揭示了兩種不同的分的過程,然后再引導學生對其他各種不同的分法展開進一步討論和交流,體會平均分的每一種結果可以從不同的分的過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題目進一步通過各種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問題,有層次地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平均分本質特征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繼續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兩種操作方法,通過操作,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征。
2.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開放題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3.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鋪墊準備
1.教師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個圓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們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幾個?②把它們每4個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幾份?
⑵學生拿出自己的圓片動手操作,同時讓兩個同學在黑板上分別操作上述兩種分法。
2.提問:想一想,剛才自己是怎樣分的,再觀察黑板上兩位同學分出的結果,這兩種分法的結果雖然不一樣,但是它們在分的過程中也有同樣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結:這兩種分法雖然不一樣,但它們都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通過課始簡單的操作,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時通過對操作的反思及兩種分法的初步比較,使學生對平均分的本質特征有了初步的體會,為下面兩種分法的整合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體會領悟
1.創設情景:兔媽媽拿來一些鉛筆,準備將它們分給表現好的幾個小兔子,數一數共有幾枝?(出示12枝鉛筆)
兔媽媽可以怎樣去分這12枝鉛筆呢?
2.明確要求
①出示條件:把12枝鉛筆平均分。
②提問: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來幫幫兔媽媽嗎?想一想應該怎樣分?
②拿出12個圓片來代表12枝鉛筆,動手試一試。
4.初步交流,總結兩種思路
①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讓一名學生展示他的結果,同時提問:他這樣分對嗎?為什么?還有其他同學也是這樣的嗎?
②他們的結果都是這樣的,都分對了,但是他們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師先請上臺展示的這位同學說一說,然后繼續提問:其他同學的想法是不是都與他一樣呢?不一樣的說一說。
③小結:雖然結果相同,但他們所想的和剛才分的過程卻可能并不一樣,有的是每幾個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幾份,最后,他們所分的結果都是每份鉛筆的枝數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別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還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組內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組內交流。
②小組討論:除了小組內的幾種分法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分法?
③小組內總結:你們小組共發現了多少種分法?把它們分別貼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幾份地分,但不論用哪一種方法,最后結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要努力處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關系。學生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兩種基本策略,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為把握平均分的本質特征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三、鞏固應用,內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第2題、第3題、第4題。
①先出示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們分別可能是怎么分的?讓學生在小組內從不同角度說一說分的過程。
③獨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組內校對。
2.想想做做第5題。
①出示圖,學生仔細觀察。
②一共有幾本書?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話,可以怎樣分呢?
④獨立完成填空。
⑤小結:像這樣每份同樣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來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為是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題。
①出示圖,說說圖上畫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樣分的?雞是怎樣分的呢?自己先說一說。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設計意圖:這里的每一個習題,都緊扣教學重點力圖為學生創設說的環境,讓學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同時樹立自信,并學會尊重他人。]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1.通過今天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2.發散練習:有15個小朋友,要分成幾個人數相等的小組做游戲,可以怎樣分?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分法?下課以后去分一分。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課堂小結,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課后的拓展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得以形成。]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08-31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03-04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8-27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二年級關于除法的數學教案06-26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4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7-28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