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數學教案范文合集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一)、實踐操作
1、組織談話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同學們都學了哪些知識,誰還記得。
生: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平行四邊形。
生: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高。
2、媒體演示
(出示課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只莽撞的小山羊把一個長方形撞倒了,變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于是小山羊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是什么問題呢?)
師:現在你能發現什么問題呢?
生:為什么會變成平行四邊形呢?面積是否變了呢?
師:小山羊到底發現了什么問題?你們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問題:現在的平行四邊形和以前的長方形誰的面積大呢?)
生:一樣大。
生:我認為長方形面積大,平行四邊形面積小。
師:現在有兩種意見,大部分同學認為面積一樣大,個別同學認為長方形面積大。到底誰說得對呢?你們能不能想個辦法比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師:有什么方法驗證一下它們的面積是否一樣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們的面積的大小。
師:怎樣算呢?
生: 長方形的面積 =長×寬(板書)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底×高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我是看書知道的。
生:我是家長告訴的。
師:那么,為什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是怎么來的呢?這節課,我們就重點來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師: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學具,試著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
(小組合作,4人一組,然后在全班匯報)
(二)交流匯報
師:你轉化后的圖形是什么?你是怎么轉化的呢?誰能大膽的上來說一說。
生:是長方形,我是沿著高剪的。
師:你為什么這樣剪,不沿著高剪開行不行?
生: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著高剪開才能轉化成長方形。
師:這個長方形和原來的平形四邊形個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同學們仔細觀察(媒體演示轉化的過程:找出底,畫高,剪開,平移,拼補,轉化成了長方形)。
師::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
生:轉化后的圖形是長方形,我發現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高。
師:誰再來完整的說一遍。
師:我們通過轉化推導出來的面積計算公式和書本上的一樣。同學們真是了不起,會自己發現數學知識了。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還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樣表示嗎?(學生說,教師板書)
生:公式是s=ah
師:通過剛才的學生,我們知道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下面一起來解決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
(三)鞏固發展
1.口算下列各題。
生:第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第二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練習:
師:你能根據圖中給出的數據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課件出示下圖,單位:厘米)
生: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不同意,因為……
師:為什么說面積不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也認為不是9×6=54(平方厘米),因為6厘米這條高不是9厘米這條底上。如果沿6厘米這條高剪開拼成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6厘米這條高,長方形的寬卻不是9厘米這條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師:誰再來說說。
師:讓我們來看看。下面你能計算了嗎?(課件出示)
生:2×9=18;3×6=18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設計說明
本節課復習的是“圖形與幾何”領域的知識,注意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復習課的數學課堂鮮活而精彩。
1.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構建知識網絡。
復習整理重在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并梳理成知識網絡,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由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點眾多,各概念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學生容易混淆,因此嘗試讓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點,列出復習綱要,利用表格的形式分別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表面積和體積的意義等知識進行整理,建構知識網絡,從而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2.注重知識間的融會貫通。
在練習的過程中,如果要將長方體和正方體所有的知識點一一進行練習,那么顯然題型過多,題量過大,不利于知識間的比較。因此,本節課在練習時利用“魚缸”這個素材,把一個個知識點系統地貫穿起來,讓學生圍繞“魚缸”這一情境提出相關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貫通,還能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直接引入,回顧知識
1.直接揭示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及確定位置的復習。
2.整理知識點。
(1)展示整理要求:
①想一想關于長方體、正方體及確定位置的相關知識點。
②概括出各知識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盡量做到簡潔明了,便于記憶。(提示:可以用圖表法、樹形圖法或列舉法表示)
(2)小組交流,要求:組長和組員相互介紹自己整理了哪些知識點。比較一下誰整理得簡潔明了,便于記憶。
(3)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投影展示)
長方體和正方體
確定位置必備的要素:確定觀測點和方向,同時還要量出距離和角度。
設計意圖:復習本節課的重要目的是知識的綜合化,因此,復習時要注意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并構建知識網絡。
⊙歸納整理,系統復習
1.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怎樣整理才能讓人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異同與聯系呢?
(1)學生小組合作整理表格。
(2)展示交流,構建知識網絡。
(1)關于表面積、體積和容積,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些知識進行整理嗎?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容積。
(2)學生獨立整理。
(3)展示交流,構建知識網絡。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培養用噸這個單位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噸=1000千克,學會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學會噸與千克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質量單位?(克、千克)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師板書:1千克=1000克
2.談話:同學們,課前老師請大家去觀察和了解貨車的載重量,誰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與大家交流?
課件出示教材第22頁圖片,提問:老師也搜集了一些這樣的圖片,碼頭上這些集裝箱,火車皮所運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單位呢?(噸)明確:噸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計量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一塊學習另一個比千克還大的質量單位噸。
二、交流共享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課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談話: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見過這樣的一袋大米嗎?提過它嗎?提過的說說感受。
學生回答,交流感受。
課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學生跟著100千克、200千克地數,貼滿10張。提問: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書: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噸,即:1噸=1000千克。(板書:1噸=1000千克)
2.結合實際,進一步認識噸。
(1)師:課前我們測量了自己的體重,你的體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師請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同學站起來。
談話:三年級的小學生大約重25千克,4個學生的體重約是100千克。
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把這4個學生都壓在你身上,感覺怎么樣?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個學生全都疊在你身上,會怎樣?1000千克重不重?
提問:估算一下,小組里所有同學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學的體重呢?全班同學的體重相加,有1噸嗎?
學生進行估算,并匯報。
(2)實物出示裝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來掂一掂。
提問:覺得重嗎?這是10千克的水,10桶這樣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這樣的水是1噸?
(3)小結:稱比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噸作單位。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1題。
指導學生看圖,讓學生說說圖中每種物體重1噸,各有多少?
總結匯報:一頭牛重500千克,有2頭牛剛好是1噸;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噸;一頭豬重100千克,10頭豬重1噸;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噸。
2.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交流時,說說自己思考的過程。
3.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6題。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并說說從圖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問:能用什么方法來計算?
學生完成后,展示學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實物的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并認識物體的輕重。學習簡單的比較物體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游戲、實物的操作,學習比較的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游戲的過程,激發兒童對輕重比較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或體驗得出物體的輕與重。
教學難點:
通過親身體驗得出物體的輕與重。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猜物體的輕與重
師:小朋友,今天你們帶來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讓老師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車、變形金剛等。
師:那現在老師手里的這兩樣玩具哪個重?哪個輕呢?(隨機拿取學生手中的兩樣玩具)
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輕與重的關系。
板書:輕與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觀察(眼睛)比較物體的輕與重
師:現在讓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蹺蹺板。
師:你們看一下,誰重誰輕呢?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輕。小胖的一邊已經蹺下去了,而小巧蹺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師:你們這是用什么方法比較得出的?
生:看。
師:你們真聰明,有些物體可以仔細觀察比較,用眼睛就可以觀察得出物體的輕與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與重。
出示小亞手拿氣球和蘋果的圖片。
師:你現在能告訴我們小亞手中的物體,哪個重、哪個輕嗎?
生:氣球輕,蘋果重。
師:好,現在老師拿來了這兩樣玩具,你們能告訴我哪個重,哪個輕嗎?(從學生帶的玩具中拿兩樣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輕。
師:到底是不是呢?你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師:好,請一位小朋友上來試一試。
師:拿出兩樣不同大小的玩具,請學生猜一猜、試一試,哪個重、哪個輕?(注意老師拿的時候,大的輕、小的重)。
師:你們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樣嗎? 師:現在,你想告訴我們一些有關比較輕重的知識了嗎?
小結:比較物體的輕與重,有些物體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體可以通過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來判斷誰重誰輕。
三、鞏固練習
(一)比一比
1. 請學生看物體,告訴同桌的好朋友,誰重誰輕?
2. 老師出示一些比較容易看得出輕與重的物體,例如一本書和一個骰子等。
(二)猜一猜
1. 請學生相互之間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進行比較輕與重。
2. 教師巡視,指導。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較物體的輕與重
1. 出示海綿、吸鐵石、膠水、夾子、玩具車。
師:你們看一看,那樣物體最重、最輕?
師:你們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較的嗎?出示課件。
小丁丁用同樣的橡皮筋將海綿、吸鐵石、膠水、夾子、玩具車等掛起來。
師:你們說這個方法怎樣啊?你們現在看著這幅圖,能告訴我們誰最重誰最輕了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小組合作。
生:吸鐵石最重,夾子最輕。因為物體越重,橡皮筋就會拉的越長,所以吸鐵石最重。
師:請你們根據這幅圖,把這些物體從最輕到最重排一下,填寫表格。
2. 小結: 生活中,我們比較物體的輕重時,可以借助一些物體,達到比較物體輕與重的目的。
(二)小練習
1. 師:請你們現在也學一學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帶的玩具進行比較,看看這個方法怎樣?
2.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掛在橡皮筋上,進行比較。
五、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本領?你對你今天的學習評價如何?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了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
2、通過圍、量、算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多種方法。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數學思考能力,享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并計算出周長。
教學準備:
圓形實物、繩子、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邊線。
1.認識邊線。
我們學校最近正在創建綠色校園,學校準備在校園一角開辟一塊花圃,(出示花圃,為了讓花圃更美麗,準備給它圍上一圈白色的柵欄,你覺得應該圍在哪里呢?指名2-3人說。(圍在花圃的周圍或者是邊沿)
請你上來指一指,好嗎?你們同意嗎?
同學們的意思就是沿著花圃的邊緣來圍柵欄。邊說邊演示課件。(花圃的實物隱去,顯示花圃的平面圖形,同時顯示紅色輪廓線)
我們就把邊緣上的這條線叫做它的邊線。這圈紅線表示的就是花圃一周的邊線。
板書:邊線。
2.感受物體表面的邊線。
拿出一片樹葉,你能指一指這片樹葉一周的邊線嗎?指名一個人指。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邊說邊摸),我從這里開始摸一圈所指出的就是數學書封面一周的邊線,你能學著老師的樣子摸一摸數學本封面一周的邊線嗎?除了這些之外,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的表面都有自己的邊線,請你先找一找再摸一摸它一周的邊線,說給你的同座位聽一聽。
集體交流。誰先來指一指,說一說。指名2-3人邊指邊說。
3.感受平面圖形的邊線。
剛才我們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體表面一周的邊線,那這里有一些平面圖形,(圓,三角形,不規則圖形,四邊形)你能描出它的邊線嗎?請你描一描。學生自己描,描好后請學生拿上臺展示,(2人)請同學來評價。
在這幾個圖形中你最喜歡描哪個?說說為什么。(從學生的發言中引出邊線是有曲有直的,有長有短的。)
板書:曲,直,長,短
揭示:剛才我們通過摸一摸,指一指,描一描,一起感受了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一周的邊線。這一周邊線的長就叫做周長。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關于周長的知識。
板書:周長。
二.計算圖形的周長。
1.在剛才我們所描出的幾個圖形當中,你能說一說三角形的周長指的是哪里嗎?五邊形呢?請你從中選擇你喜歡的兩個圖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長。學生自己獨立測量計算,在練習紙上列式。誰來匯報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請同學拿練習紙上臺來說。
提問:你是怎么算三角形的周長的?(三角形的周長就是把它三條邊加起來的和)
那剩下的兩個圖形你們怎么沒有選擇呢?那我們有什么辦法知道曲線圍成的圖形的`周長呢?請你們開動腦筋,討論一下,然后說說你的想法。同座位討論一下,再集體交流。
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方法:1。用繩子圍著曲線圍成的圖形繞一圈,再把它拉直測量。還可以用其它的軟的材料代替繩子。
2.在圓形物體上做上記號,然后沿著直尺滾一圈,然后再看滾到哪里,讀出那里的刻度就是圓的周長。)
請你上臺來演示自己怎么量出圓形的周長的。
板書:(圍,滾)
小結: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的周長我們可以想辦法把它們一周的邊線化曲為直測量出它的周長。
3.P62/4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算周長,這里還有幾個圖形,看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很快算出它的周長。 (學生說算式,師板書學生的算式)適當評價方法。
4.P62/5剛才的幾個圖形已經直接告訴你邊長,讓你求周長的,同學們想得都很好,現在這里有兩個圖形你能直接告訴我它的周長嗎?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的知識?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14頁
教學目標: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義,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按例1內容準備實物
教學設計:
一、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們喜歡什么活動?(春游)小精靈聰聰剛剛告訴老師,明天是個好天氣,學校決定明天春游去。一聽到這個好消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興啦,已經為明天的春游準備了許多好吃的,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課件)
2、觀察畫面,你發現了什么?
3、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種食品時,每份都同樣多。課件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
4、你們猜猜看,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學生自圓其說,誘發對平均分的關注)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例1,引入平均分
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課件出示:橘子、糖果)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分配食品。要求:分每種食品要像二(1)班那樣,每份應同樣多。
①小組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
②學生動手實踐,分一分,老師巡視參與活動
③小組推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顆;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個
④觀察:從各小組準備的食品中,你們又發現了什么?(各種食品都是每份的數量同樣多。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平均分》
小精靈說:象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2、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⑴、書第13頁的做一做
①讀題、明確題意,指名學生說說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個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塊數同樣多)在平均分下注每份同樣多
②操作:用10個○片代替面包,動手分一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邊操作邊口頭表述:把10個面包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2個面包。
⑵、小朋友說得真好,你們能像這樣,用平均分的意思把剛才分食品時的每一種分法過程說一說嗎?
①同桌互相說一說②交流匯報
3、引入例2
現在我想請小朋友做老師的小助手將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樣分?
①學生動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師參與活動
②交流分的結果(生到實物投影儀上演示)
師歸納平均分的方法: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個橘子
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聆聽他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討論評價:這幾種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時候,可以一個一個地分,也可以幾個幾個地分,最后分完的結果必須每份同樣多。(平均分、結果)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快、準確)
4、鞏固書第14頁做一做
①學生獨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礦泉水動手分一分(再用虛線把分的結果表示出來)
②交流,同組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③如果老師又拿來3瓶礦泉水,這時應怎么分呢?如果老師又拿來的是4瓶會出現什么情況,該怎樣解決?(讓學生充分思考,體驗平均分的含義)
學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見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三第3題
①學生自己讀題,根據題意從學具卡片中拿出相應的梨子
②自己動手分一分,將梨子平均放進3個盤子里(注意總數、份數的滲透)
③評析,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
2、練習三第一題
①學生獨立完成,用畫一畫的方法,往每個花瓶里插花,根據題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顏色)
②交流展示插花結果,并說說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③評選,誰插的花最漂亮(培養學生的欣賞美的能力和做答認真的習慣)
選出每瓶插得同樣多的,強調把12朵花平均插在3個花瓶里,每個花瓶插4朵平均分
3、練習三第2題
①明確題目要求,學生獨立判斷、分析能力
②評析,你想對第1、第2題說句什么話?(第1題:突出是4份但沒有平均分不公平、第2題是平均分,但只能分給2個小朋友份數、每份沒分清)
4、聯系生活實際:列舉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識(在此,學生會引出許多有趣的話題)
四、小結
組織學生小結,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要注意什么?
課后小結
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是一個親身實踐,參與知識的產生與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以學生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資源,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學生喜歡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學、主動的學。力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他們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發展,對知識的認識得到不斷的拓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獲得學習的樂趣。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08-27
小學數學教案【熱】07-04
【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熱】小學數學教案06-26
小學的趣味數學教案12-24
秋季小學數學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