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2-07-26 09:54:06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錦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錦10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撰寫公開課教案是每個教師都必需熟悉的一項工作,好的公開課教案能夠激發同學興趣,培養同學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站提供的這套小學數學《認識方向》公開課教案符合新課標的規范,思路清晰,結構合理,適合同學的年齡特征,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等優點。

  (同學分成四組,分布于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一、引入

  師:同學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咱們南通市要建“奧林匹克廣場”啦!這個現代化的體育活動中心就建在我們學校的正南方向。你們知道哪個方向是南嗎?用手指一指。

  (同學紛紛用手指南)

  師:哦!大家都知道這一面(手指南)是南。那么,除了南以外,你們還知道哪些方向?

  生:除了南,還有北。

  生:還有東、西。

  二、展開

  師:人(和物體)總是位于一定的方向和位置的。我們怎樣區分方向呢?你們有什么方法嗎?

  生:我看太陽認方向。太陽升起的一方是東。面向東,背后就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師:這個方法真好!我們一起學一下。

  (同學紛紛面向太陽升起的東方,分辨西、北、南)

  生:不對!早晨可用這個方法。下午,面向太陽落山的方向是西,背后是東,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師:對!黃昏與早晨的情況正相反。要是陰天、雨雪天呢?

  生:可以用指南針,指南針的箭頭一端總是指向南。

  生:我看房屋認方向,房屋的大門一般都是朝南的。

  生:我看人們曬衣服,搭衣服的曬架總是裝在房屋南邊陽臺上的。

  生:冬天,積雪幾天不化的一面肯定是北,冰雪很快融化的一面肯定是南。

  生:山坡上,草木茂盛的一面是南。

  評析:調度同學的生活經驗和“數學實際”,讓同學自身運用各種方法認識東、南、西、北的方向。通過交流和對話,使每個同學都個性化地學會識別方向。

  師:同學們有這么多識別方向的方法,現在就請大家用這些方法確定你們組在教室中處在什么方向。

  生:我們組在東邊,因為太陽從我們這邊升起。

  生:我們組在東的對面,是西。

  生:教室是朝南的,我們組正好在教室靠南的這邊。

  生:我們組在北邊,在南的對面。

  師:(把南通電視塔的模型放在教室中間)現在,南通電視塔就聳立在我們的中間。誰能說說電視塔與你們組的方向位置關系?

  生:電視塔在我們組的東邊,我們組在電視塔西邊。

  生:電視塔在我們組的西邊,我們組在電視塔東邊。

  評析:同學被置于生動、實際的生活空間,運用各自的方法識別四個方向之間的位置關系,真實而親切。

  師:南通電視塔一直在我們的中間,位置沒有變,怎么一會兒在東,一會兒在西,一會兒在南,一會兒又在北呢?

  生:因為我們在不同位置看電視塔。

  生:從不同的角度看電視塔,就有不同的方向。

  師:對!方向總是以一個地方為規范相比較而確定的,與不同的規范相比,就有不同的方向。

  評析:抓住課堂上出現的情況,故作曲解,使同學生發方向的相對性意識。

  師:(不經意地走到教室的西南方)現在,同學們在東、南、西、北各占了一個方向。可是朱老師呢?朱老師站在這里,是什么方向呀?

  生:朱老師站在西南方。

  師:為什么說這是西南方了

  生:因為你站的方向是西和南交叉的地方。

  生:因為你站的地方是西邊偏南、南邊又偏西。

  師:謝謝同學們給我也定了一個方向,叫西南。現在,請同學們往四周看看。猜猜,還能發現一些這樣的方向嗎?

  (同學環顧教室,討論交流)

  生:(指東南方)這又東又南的方向是東南。

  生:(指西北方)這又西又北的方向是西北。

  生:東南與西北是相對看的。

  生:(指東北方)這又東又北的方向是東北。東北與朱老師站的西南也是相對看的。

  評析:從西南方向的確定開始,再讓同學通過“往四周看看”的空間觀察,憑借已有的主觀體驗,發現東南、西北、東北等復合方向和其相對關系,同學享受著自身發現的勝利喜悅,衍生出積極情感和自信心。

  師:同學們認識了東、南、西、北,又自身體驗出了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四個方向。現在,誰能用上這些方位詞介紹我們這個教室的情況?

  (生居中介紹略)

  評析:用剛剛學習的八個方向介紹復雜、多元的教室空間并非易事。從靜態的大環境中分成相對集中的小組學習,可以使同學積極參與,相互合作、交流,形成“動態的集體力量”。借助數學語言(方位詞)表達和交流教室內的空間方位,可以認識生活中的客觀事物,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師:現在,讓我們到“市民廣場”逛逛。(出示“市民廣場”平面圖)這是“市民廣場”一帶的平面圖。這圖上的方向怎樣認呢?

  生:平面圖上總有一個十字樣的標志,是表示方向的。

  師:對!這叫十字指向標,它指示著圖上的方向。誰知道指向標向上的箭頭指示什么方向?

  生:箭頭指向北,表示圖的上方是北。

  師:那么,下方就是——

  生:(齊)南!

  師:平面圖上的方向總是上北下南。哪面是西,哪面是東呢?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面向北站著,左邊是——

  生:西。

  師:右邊是——

  生:東。

  師:所以圖上也是——

  生:左西右東。

  生:所以,圖上的方向只要根據十字指向標,記住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就行了。

  評析:在平面圖這一虛擬的空間中,引導同學觀察、定向、體驗,對比生活經驗進行想像、識別方向,培養了同學的空間想像能力。

  三、練習

  師:現在,誰能說說圖上“少兒書店”、“南通電影院”、“南通中學”、“文峰大世界”各在“市民廣場”的什么方向?

  生:“少兒書店”在“市民廣場”的西邊。

  生:“南通電影院”在“市民廣場”的東邊。

  生:“南通中學”在“市民廣場”的北邊。

  生:“文峰大世界”在“市民廣場”的南邊。

  師:我們學校在“市民廣場”的什么方向?誰來指一下?

  生:我們學校在“市民廣場”的西北方。

  師:再請看,“南通師范二和小”、“人民公園”、“奧林匹克廣場”在“市民廣場”的什么方 向?

  生:“南通師范二和小”在“市民廣場”的東北方。

  生:“人民公園”在“市民廣場”的東南方。

  生:“奧林匹克廣場”在“市民廣場”的西南方。

  師:說起“奧林匹克廣場”,最近,我們學校開展了“我為廣場獻一計”的活動。現在,請大家做個小設計師,給“奧林匹克廣場”設計一張平面圖,在廣場上什么方向設計個什么館、場、所……

  (同學設計,畫成平面創意圖)

  師:同學們都給“奧林匹克廣場”設計了些什么呀?能向大家介紹一下嗎?介紹時要用上今天學過的方位詞,說明各場地、設施的方向位置。

  (生交流略)

  評析:練習突破了過去“技能操練”的陳規,而變為了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同學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不只掌握了知識,而且提高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結略)

  總評:教學目標的定位,走出了數學知識技能的單行道,指向同學的全面發展,并且貫串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之中。結合方向位置在生活中的表示和反映,培養了同學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在觀察、操作、猜測、想像等學習活動中,培養了同學有序考慮的意識,發展了同學的空間觀念。注重同學的情感體驗,使同學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勝利的喜悅,鍛煉了克服困難的意志,樹立了學習自信心。同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整個方向的認識都表示為同學的自主探索習得。教師為同學提供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同學經歷從實際到虛擬的情境中進行觀察、操作、實踐、猜想、想像、討論、交流。從而認識了方向和物體的空間位置。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實際意義,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的意識。

  3.在合作、討論中去發掘知識,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的測量精神,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好伙伴,天天陪著我們一起學習,它就是我們的課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桌子有多長。(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提問: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課桌有多長呢?

  1.估計:讓學生試著估計一下自己的桌子長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劃著估,估好后,舉手交流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一個物體的長度提前有一個不具體的感官認識,同時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能力。)

  2.測量: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量桌子的長度呢?請同桌兩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課桌有多長。

  學生交流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總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

  質疑:為什么測出的桌子長度的說法都不一樣呢?同樣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樣長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小結:使用的工具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只有當工具一樣時,結果才會相同。看來,統一測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用什么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嗎?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同時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尺子。

  (1)師:尺子有很多種,不止是你們手中用的這種,還有這些。(出示各類尺子,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多認識一些尺子。)而在我們的學習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學生尺。(在黑板上貼出放大的直尺圖。)

  (2)觀察、探究:學生尺上有些什么?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

  結合學生的發現,講解刻度線、字母cm及其含義、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板書:長度單位——厘米(cm)。)

  (3)師:在尺子上找到“0”了嗎?它在什么位置上,誰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還有些數字是什么意思?請找到尺子上從“0~1”這一段,從0~1是幾厘米?

  (4)在認識厘米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手比劃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長”,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過什么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中常見物體理解厘米的實際意義,使抽象的單位變得可以體驗。)

  (5)認識幾厘米

  ①數一數:從0刻度到2刻度之間有幾個1厘米,是幾厘米?從3刻度到7刻度是幾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間分別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經驗和認識出發,加入“猜想”這一催化劑,促進學生多角度思維,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得出結論。誘發學生的跳躍思維,加快1厘米的認識過程。)

  ③打手勢:4厘米大約有多長?7厘米大約有多長?10厘米大約有多長?

  (同桌互評。)

  4.量物。

  (1)要求學生取出統一物體(學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長邊(正好整數),小組討論試著量,再匯報。面對結果不統一時,大家討論原因。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找一人上臺演示,得出經驗: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線,再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2)再量這個三角形的一條短邊,不夠整數,全班交流該讀作多少。

  討論:離哪個刻度線比較近,大約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用不同的工具測量課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測量物體,在操作中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得出結論,找出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發現與創新。)

  三、鞏固練習。

  1.估計大約是幾厘米?(如:書的厚度,小棒、鉛筆的長度等。)

  2.請幾名同學分別量出這幾種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并注意測量的方法。

  3.小組活動,完成第15頁第1--3題,先估計,再測量。

  四、總結評價。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覺得你表現得怎樣?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設計說明

  日常生活中蘊涵許多有關小數的問題,已經對小數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學習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借助課件創設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借助“小數點搬家”的情境解決相關的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創設,在探索中獲取新知。

  通過“螞蟻快餐廳”中價格變化的情境,先讓學生討論為什么要讓小數點搬家,再接著討論三次標價的變化及實際價格,最后讓學生觀察小數點向右移動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討論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2.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突破重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三次不同的標價,它們都有數字“1”,但小數點的位置不同,小數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關系,讓學生了解小數點向右移動時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在此基礎上再推出小數點向左移動時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并加以驗證。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小數的知識。小數中最重要的一個符號是什么?(板書:小數點)今天,我把這位客人請進了課堂,看看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

  (動畫)在輕快的音樂中,草原上跳出三個數字并排列成:256。這時小數點跳出來了,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小數點。”接著小數點跳到5和6之間(25.6),再跳到2和5之間(2.56),小數點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小數點搬家。”(板書課題:小數點搬家)

  師:哦,原來小數點要搬家了。看了課題你有什么想法嗎?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小數點搬家”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初步體會小數點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1.出示課件,提出疑問。

  課件出示主題圖:小數點怎樣搬的家?小數點的不斷搬家使螞蟻快餐廳的價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師生共同明確:小數點第一次向右移動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動了一位,快餐的價格在逐漸增加。

  3.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快餐的價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

  4.請同學們認真觀察,0.01、0.10、1.00的小數點的位置有什么變化?它們的大小又有什么變化?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5.學生匯報,交流結果。

  (1)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

  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

  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

  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

  (2)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

  0.01元=1分 1.00元=1元

  0.01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小數就相當于乘100,得到的數是它的100倍。

  6.提問:如果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四位,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同桌之間說一說。

  7.小結:小數點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擴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倍;向右跳兩位,得到的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0倍……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過實際測量和觀察,知道1公頃有多大。

  2.使學生掌握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和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

  教學重點:

  知道1公頃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土地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到目前為止,你都認識了哪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像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積單位,是計量面積時使用的。在計算土地面積時要使用土地面積單位 (板書課題:土地面積單位)常用的單位有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演示課件土地面積單位】

  二、新授。

  1.認識1公頃。

  (1)將學生帶到操場,畫一個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引導學生觀察、計算正方形的面積。

  (2)教師指出:100個這樣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頃。為學生介紹學校操場、教學樓的占地面積。

  (3)把學生帶回教室,思考討論: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是多少?(1公頃=10000平方米)

  2.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學生試算。

  一個長方形果園,長250米,寬12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2)匯報展示,全班訂正。【繼續演示課件土地面積單位】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頃

  答:這個果園有3公頃。

  (3)測量土地時,一般用米作長度單位來測量。算出面積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換算成公頃。

  3.認識平方千米。

  (1)我們都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頃還要大的土地面積單位。

  (2)大家想一下,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誰能計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三、鞏固練習。

  1. 2公頃=(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頃

  2平方千米=( )公頃

  4000公頃=( )平方千米

  2.(1)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面積約40公頃,約合( )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占地面積是720000平方米,合( )公頃。

  3.一塊邊長是400米的正方形麥地,有多少公頃?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獲?

  五、課后作業。

  1.(1)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面積約40公頃,約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占地面積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頃。

  2.一個飛機場新建一條跑道,長2500米,寬80米。占地多少公頃?

  3.一塊正方形的果園,周長是240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4.農民給水稻施化肥。每公頃施225千克。在一片長200米,寬150米的長方形稻田里,應施化肥多少千克?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千米是較大的長度單位,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同學在前幾冊教材里已經陸續學習了一些較小的長度單位和較小的質量單位。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二年級(上冊)

  認識米和厘米,1米=100厘米。

  二年級(下冊)

  認識分米和毫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級(上冊)

  認識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三年級(下冊)

  認識千米,1千米=1000米;認識噸,1噸=1000千克。

  本單元編寫了兩道例題、兩次“想想做做”、一個練習和一次實踐活動。另外還有一道考慮題,設計最優的運輸方案。一篇“你知道嗎”,介紹關于計量和丈量工具進步發展的歷史事實。具體布置是先教學千米,后教學噸。

  1.認識千米。

  例題先出示四幅畫面,顯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結合這些畫面告訴同學:

  計量路程或丈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這些畫面和這句話,給同學一個鮮明的印象:

  計量很長的路或很長的長度時,要用千米作單位。教學時要給同學講講畫面中標志的意思,如火車已經行駛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60千米,離南京還有98千米,地圖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別表示實際長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還要讓同學知道“千米”可以用符號“km”表示,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數學練習中經常使用。

  教材接著講1千米有多長,教學的重點是協助同學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先聯系學校操場上的跑道,告訴同學1 000米就是1千米。由于多數學校都有100米長的直跑道,同學對100米已有具體的感知,所以“10個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既讓同學對1千米是多長有初次感性認識,又講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教材繼續讓同學聯系自身學校的跑道一圈長是200米、250米還是400米,通過簡單的推算,算出跑道幾圈的長正好是1千米,又一次空虛對千米的感性認識。要注意,這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只要根據自身學校的跑道一圈的長度,重點進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兩次推算不必都進行。不過,重點進行的那次推算要讓全體同學都參與。教材這樣的布置,較好地落實了《規范》的要求:

  讓同學體會1千米,也便于教師組織教學活動。

  “想想做做”緊緊扣住體會1千米而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扎實的知識技能訓練,又注重在解決問題中發展數學考慮。第1題結合看路線圖再次突出1千米就是1000米。第2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把20xx米換算成2千米,為第3題作鋪墊。第4題通過選用適當的單位,體會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往往是不同的,積累一點正確使用單位的經驗。第5題以比較數的大小為基礎進行長度的比較。第6題教學看鐵路路線圖,并進行有關千米的筆算和估計。在交通路線圖上,依據已知一段的實際長度,估計其他路段的長度是十分實用的技能。教學時,不求同學估計得很精確,但要充沛地交流估計的方法和考慮,激發估計的興趣。

  2.認識噸。

  教材中關于噸的編寫思路與千米很相似,也從幾幅畫面引入噸。首先告訴同學港口碼頭上的大批貨物、列車要裝運的大宗物品、集裝箱里的貨物,都要用噸作計量的單位。接著利用畫面配合文字敘述的方式展現了10個100千克是1000千克,也是1噸。形象具體地講了1噸,以和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教材充沛考慮到同學體會1噸是比較困難的,為此,收集了一些實際的素材繼續協助他們積累對1噸的感性認識。這些素材有40個小同學的體重、1000棵白菜、2頭牛、20包水泥、5桶油、10頭豬,它們的總重分別都是1噸。通過這些常見的、熟悉的素材,聯系生活體驗,有助于同學發生對1噸的體會。特別要注意的是教材還讓同學從1桶水10千克推算幾桶水1噸,從2塊磚5千克推算幾塊磚1噸,加強1噸是1000千克的認識。充沛地利用熟悉的10桶水、200塊磚體會1噸有多重。

  “想想做做”第5題,通過填寫合適的單位,讓同學再次感受噸是計量比較重的物體時使用的單位。第6題在解決問題時進行關于噸的四則計算。

  練習六的前兩題是知識整理,其中第1題通過填寫單位,使同學明白噸和千克都是計量物重的單位,千米和米都是計量長度的單位,長度與物重是不同的量,要使用不同的單位。第2題練習單位換算,既有本單元教學的噸與千克、千米與米的換算,還有前幾冊教學的米與厘米、千克與克的換算,是一次對計量單位的整理活動。第3~6題解決實際問題,聯系了空間與位置、時間計算等內容,有一定的綜合性。這些問題的難度并不大,但與日常生活結合得很好。第7~9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節約資源的教育。

  《了解千米》是一次操作型的實踐活動,仍然緊扣體會1千米設計。在“走走看看”欄目里布置的活動能激起同學的興趣,協助同學對1千米形成更豐富的體驗。在“查查填填”欄目里,引導同學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資料,既空虛活動內容,又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動中體驗感知角有大小,會用多種方法來比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3、在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制作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

  教學難點: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探索多種角的大小比較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兩根硬紙條、圓形的手工紙、一根毛線

  主要教學理念及選用的教學方法:

  操作與思維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維是關鍵。在本節課中通過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動,促進學生思考,鼓勵學生交流。在活動時教師大膽放手,采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索。在探究知識的同時,既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又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學生通過有趣的探究活動,品嘗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和喜悅,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了。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故事導入

  談話: 在數學王國里住著一群可愛的圖形娃娃,他們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可開心啦!其中就數角娃娃最調皮了,這不,在圖形娃娃們玩捉迷藏游戲的時候,角娃娃躲到了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物體上來了,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2、揭示課題

  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找角娃娃,并與角交朋友,好嗎?

  [教學設想:這一環節創設了學生喜愛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同時幫助學生找到生活與新知的鏈結點,即圖形中都藏著角。]

  二、操作時間感知,自主建構

  1、抽象角,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1) 從實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體畫面)調皮的角娃娃就藏在這些物體中,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比比,誰的眼睛最亮。

  誰來說說,你從哪里找到了角?引導學生在物體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2)抽象角

  老師也從這些物體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們畫了下來。指出:象這樣的圖形都是角。

  [教學設想: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實物上找角,在學生直觀認識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

  2、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

  (1)請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覺?(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它的兩條線,有什么感覺?(直直的)

  (2)那你知道這個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線叫什么嗎?它們就藏在數學書的第68頁里面,趕快去找一找吧。

  (3)小結: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教學設想: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觀察實物到抽象出角、認識角的各部分,這個環節從直觀形象到抽象,幫助學生在厚實的感性經驗的支撐下深刻的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兒童思維特點,同時蘊含了數學從生活中來的大數學觀。]

  (4)你能指出這幾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3、判斷比較,深化表象

  談話:聽說我們在認識角,課堂上來了一些小客人,都爭著說自己是角,誰能來判斷一下。

  (1)你能指出這些圖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嗎?

  (2)角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找一找,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也有角?

  [教學設想:在抽象出角的圖形后引導學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過程中豐富對角的表象的積累,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4、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 嘗試操作,實踐體驗

  談話:角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可見,想不想親手做個角呢?趕快動手試一試吧!

  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兩根小棒、兩根硬紙條、一段毛線、一張圓形的紙),請你們根據自己的需要用老師提供的材料或者身邊的物體創造一個角,比一比哪一組想出的方法的多。(小組合作,教師巡視)(2)成果展示以小組為單位,誰來介紹一下你做的角?(將所做的角用實物投影展示出來。

  (3)感知角有大小

  師:小朋友們都有一雙巧巧手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角,老師也做了一個角,老師的這個角還會變呢?你能使這個角變大些或者變小些嗎?(同桌用自己做的角互相演示一下)怎樣使角變大些?變小些?

  (4)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要使角變大些,只要怎樣?要使角變小些,只要怎樣?因此,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教學設想:聽過了,便忘記了,看過了,便記住了,做過了,真正掌握了,通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為單位做角、展示角,讓學生參與了合作與交流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初步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5、比較角的大小

  問:現在你能比較角的大小了嗎?

  (1) 直接比較,引導觀察

  這里有四個鐘面,時針和分針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

  (2)自主探究,誘發思考

  問:剩下的這兩個角誰大呢?你能想辦法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3)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討論。

  (4)你知道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較出角的大小嗎?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設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合作,互相取長補短。學生上臺交流自己的辦法,不僅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教師和同學的肯定,使自身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 綜合應用, 鞏固深化

  師:角娃娃真調皮,現在它有躲到小朋友的課本里去了,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

  1、想想做做3題

  (1)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2)引導思考,根據你看到的圖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發現了什么?你能根據自己的發現推想出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嗎?

  2、 想想做做2

  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3、 出示智多星,你知道這顆星星上有幾個角嗎?

  四、 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 看到小朋友這么聰明,角朋友非常高興,要送給大家一把金剪子,請你回家試著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剪掉一個角,看還剩幾個角,比一比,誰的剪法多,好嗎?

  [設計意圖]

  1、注意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學開始,用低年級兒童感興趣的故事情境導入新課,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中,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產生探究的欲望。通過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了知識,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使整個課堂也充滿了活力。

  2、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在本節課中,教師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首先,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在各種感官協調合作下初步認識角。其次,注重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分組合作討論,全班展示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對角的認識。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本單元是在一年級(上冊)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基礎上編排的。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能說出鐘面上的整時時間,還能識別鐘面上的整時剛過或不到整時的時間,這些都是教學本單元可利用的資源。

  先編排時、分的教學,然后教學秒。把時和分結合起來教學,有利于學生感受時間。由于1小時的時間比較長,一節課的時間還不足1小時,在課堂上可以借助分來體驗時。另外,認識鐘面上的非整時時刻,需要綜合應用時和分的知識。

  1. 看看、數數、算算,了解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

  第88頁例題利用小女孩7時30分上學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看鐘表的愿望。提出的三個問題能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鐘面,首先要理解大格和小格的意思,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就很容易知道。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可以5格5格地數出來,在一年級(下冊)教材里曾經有過這樣的安排。

  認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要能正確、迅速地說出幾個大格里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如7個大格里有35個小格),這是順利說出鐘面上的時間是幾時幾分所需要的能力。2~9個大格里各有多少小格,要聯系乘法口訣記憶。10個大格、11個大格里面分別有多少個小格,可以通過45加5、再加5幫助記憶。

  2. 初步形成1時、1分的觀念。

  初步建立時間觀念是本單元的教學任務。1時、1分是基本的時間單位,學生認識1時和1分要經歷充分的活動與體驗。

  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都是有關時、分的知識。教材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在鐘面圖上用色塊顯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意思,讓學生有意義地接受知識。形成1時、1分的觀念必須體驗它們的長短。想想做做編排了許多體驗1分的活動,有1分鐘脈搏大約跳動的次數、大約做眼保健操的節數、跳繩的下數,還有1分鐘能完成口算的題數等。這些活動要在課堂里逐一落實。可由教師掌握1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專心地數數,并通過在括號里填這些數量,反思1分鐘能做些什么。這樣,他們對1分鐘有多長就會有切身感受,這就是1分時間的初步觀念。

  1小時比較長,在一節課上無法直接體驗。為此,教材設計了兩條體驗1小時的途徑: 是利用時、分的進率,從對1分的感受聯想60分會有多長,體驗1小時有多長;另一條是想想做做第3題,通過一節課的時間加一次課間休息時間,再加上若干分鐘正好是1小時來體驗。由于學生對一節課和一次課間休息的時間是有感受的,因此能間接地體會1小時有多長。關于時、分間的進率,要通過撥鐘讓學生發現。教材的安排是撥分針,讓分針走60個小格,看時針同時走了幾大格。通過分針走60小格(即60分),時針剛好走1大格(1時),推理得到1時=60分。

  想想做做第4題說出時針從12走到另一個數的位置上是多少時間,為下面認讀鐘面時間作鋪墊。

  3. 認讀鐘面上的時間。

  在學生已能認讀鐘面上整時時間的基礎上,第90頁例題教學認讀非整時時間。第一個鐘面,教學怎樣看時間以及怎樣讀、寫鐘面上的時間。出現8時零5分的鐘面,學生聯系已有經驗能看到這個時間是大約8時,是8時剛過。鐘面上的一個扇形色塊,有助于學生看出分針的位置是從12起走了5小格,鐘面上的時間是8時過5分。教材告訴學生,這個時間要說成8時零5分,可以寫作8:05。可見,首次認讀鐘面上的非整時時間是以大約幾時為起始,經歷幾時剛過幾時過多少分規范地讀、寫時間的過程,有意義地接受讀、寫鐘面上時間的方法。

  例題中認識第二個鐘面上的時間是教學難點。由于時針非常接近4,學生往往誤讀成4時55分。教學時首先要明白這個時間是快到4時,進而看出4時少5分。然后利用鐘面上的扇形色塊,幫助學生理解4時少5分也就是3時過55分。這里的55分可以從11個大格是55個小格得出,也可以通過60小格減5小格算得。可見,解決難點要正確辨認鐘面上的時間是4時少5分,并把它轉化為3時過55分。

  想想做做第1、2題都是認讀時間的練習,教材作出由易到難的安排。第一個鐘面上的分針在12~6的范圍內;第二個鐘面是分針走過6以后的時間;第三個鐘面是分針接近12,且未到12的時間。每個鐘面都用扇形色塊幫助理解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從而正確認讀時間。第四個鐘面是分針剛過12的時間,隱含了可以與第三個鐘面進行比較的內容。在學生認讀鐘面時間的時候,要習慣于這樣想: 這個時間是幾時過了多少分。尤其要把快到幾時或幾時還不到轉化成幾時過多少分,這樣才能避免認讀錯誤。另外,第1題還練習寫出鐘面上時間的方法,第2題培養認讀各種鐘、表面上時間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3、4題把認讀鐘面時間的練習與日常生活相聯系,感受在校的作息時間都是固定的,每天的起床、睡覺時間也應該有規律地合理安排。第4題認讀左起第二個鐘面的時間可能是難點,不僅由于這個時間是9時不到,而且時針與分針十分靠近。要堅持原有的認讀時間的思路和方法。第5、6題變換認讀時間的練習形式,通過給鐘面畫分針和在鐘面上撥出指定的時間,維持學習熱情,進一步掌握認讀時間的方法。

  4. 感受秒,認識秒與分的關系。

  在認識時、分之后教學秒,一方面增加有關時間的知識,另一方面通過秒更好地體驗分。

  第92頁例題把認識秒分成三步進行: 首先在跑100米的情境中引出秒,感受計量不到1分的時間需要使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接著結合鐘面圖介紹秒針,用最長最細等詞語形象地描述,使學生很快地認識秒針;最后利用鐘面上1小格的扇形色塊,理解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秒。想想做做第1~4題都是感受秒的活動。看著鐘面上秒針的走動,每秒拍一下手,通過有節奏地拍手,不但感受1秒是多長,還感受時間就是這樣1秒1秒地過去的。用接近60秒的時間從1數到60,是不看鐘面上的秒針,默默地體驗時間,既能體驗1秒的時間,也能體驗1分的時間。了解自己做一次深呼吸、跳20下繩、從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的時間,以及30秒時間能背幾句乘法口訣,也是在活動中感受秒。這些活動要合作進行,在做各項活動的時候,可請同伴幫助計時。另外,在積極參與活動的同時,要盡量保持安靜,因為體驗時間需要安靜的環境和平穩的心態。

  秒與分之間的進率是學生在鐘面上發現的。要先調整分針和秒針的位置,使它們都正好指著12,便于看出秒針走60小格的同時,分針走了1小格。電子鐘的計時表示了幾時幾分幾秒,在鐘面上能看到時間1秒1秒地過去,再次體驗了秒。在8時30分59秒以后,鐘面時間變成8時31分0秒,讓學生思考這個變化,能加強對60秒是1分的理解。

  想想做做第5題是全單元知識的綜合練習,要聯系時、分、秒的觀念選擇合適的時間單位。如果發生選錯單位的現象,也要聯系1時、1分、1秒有多長的體驗糾正錯誤。如午睡1分鐘、1秒鐘夠嗎?又如25小時、25秒鐘各是多長?吃飯需要25小時嗎?25秒鐘夠嗎?

  本單元不要求進行時、分、秒單位的換算,如3分是多少秒、4時是多少分等。因為學生不具備進行換算的計算能力。想想做做第6題是在感受時間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因為5分的時間比5秒長,所以5分>5秒;因為1時是60分,所以1時<100分。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1.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學會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號的簡寫和略寫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課堂探究與合作交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作用。提高對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發展數感、符號感,感受數學的簡約美。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

  難點:正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 。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題單。

  四、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請學生猜測水里可能藏著多少只青蛙,如:“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 。并提問:同學們,你們能發現什么規律嗎?請學生思考并回答。

  (二)新課教學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

  教師出示例1的3組題,并提問:屏幕上的幾組數,都是按一定的規律排列的,發現了嗎?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然后在題單上完成。

  (1)學生理解題意,老師引導學生明確題目要求。

  (2)學生嘗試找出規律,寫出未知數的值。并進行小組討論與交流。

  老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每個小題的規律或已知條件的含義。

  (3)請學生獨立算一算圖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數,并進行全班交流。

  (4)教師提問:這三道題都是由圖形或字母表示什么?你們還見過哪些用符號或字母表示數的例子嗎?

  (5)老師提問:下列a表示幾?

  1+a=30 1+a<100 1+a

  學生思考后回答。并提出質疑:同樣表示未知數,為什么有時候a只能表示一個數,有時候表示一些數,有時候表示任何數呢?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

  2.出示幻燈片:人們常用字母表示計量單位。請學生自己閱讀,并交流自己發現的規律。

  3.學習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

  (1)請學生思考:用字母還可以表示什么?教師出示表格,請學生填寫下表。

  教師提問:如果讓你用文字敘述手寫會用多長時間?比起用字母來表示,你們認為哪一種能更簡潔、方便?為什么?學生在小組里交流,教師參與,并引導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師生小結: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簡明易記,便于應用。

  (2)出示運算定律表:

  教師提問:觀察表格,你能發現什么規律?請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間的乘號可以記作“”,也可以省略不寫。

  (3)請同學們用a、b、c分別表示三個數,寫出其它幾個運算定律。學生獨立完成在題單上。 師生共同訂正,并選擇一兩個運算定律說一說用字母表示的意義,再次強調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優越性。

  (三)鞏固提高

  1.請學生完成練習題:

  你能正確認識它們嗎?能夠簡寫的,你能正確簡寫下面的題嗎?

  10×a= a÷χ = 4+c =

  10÷a= a+χ = c×4 =

  10+a = a×χ = 3×χ-53 =

  10-a = a-χ = 26+m×0.6 =

  (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從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做簡單的評價。

  五、板書設計

  用字母表示數

  1. n只青蛙n張嘴,2n眼睛,4n條腿。

  2.下列a表示幾?

  1+a=30 1+a<100 1+a

  3.優越性:簡明易記,便于應用。

  六、教學反思

  (略)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1.轉變學習方式,積極體驗數學。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是學好數學的基礎。數學比較抽象、枯燥,容易讓人產生厭倦的心理。所以在 數學中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采取不同的手段,創設不同的學習情景,豐富學生對數學的感受,引發積極的 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并產生學好數學的愿望。

  例如;在教學“你說我擺”一課時,讓學生聽老師說自己動手擺物體。師:“擺一個正方體,在正方體的上面放一個球體,在左邊擺一個長方體,右邊擺一個圓 柱體”學生擺完后,讓學生觀察自己擺的與對面的同學擺的有那些相同,那些不相同,為什么?學生:“中間的正方體與球體是相同的,長方體與圓柱體與對面同學擺的正好相反。通過這一活動學生明白了人,人坐的方向不同,所擺放的物體就相反。

  2.練習的設計講求趣味性。

  課堂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挖掘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課堂練習在小學數學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須設計,設計課堂練習。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里的習題做適當調整、組合、補充,使之能有針對性、開放性、趣味性。

  例如:在“你說我擺”一課的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讓小組把各自帶來的各種物體集中并打亂,然后,學生把眼睛閉上,老師說出物體的名稱學生憑已掌握的物體的特征,摸出了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在過去的數學中,教師講得多,占用的時間多。而現在,以活動為主,讓學生自己探究,合作學習,孩子們是多么的快樂。而且孩子們在嘗試中,會有所發現,在討論中會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質疑中能發展自我。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經歷探索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樣性,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和進位的計算道理。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括、遷移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

  教學難點:理解進位的計算道理。

  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

  學 法:觀察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準備:課前小研究、多媒體、小棒、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數學小故事。

  《加號和減號》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導入。

  2、如何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的問題?

  3、提出探究任務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4、四人小組匯報計算方法,同學和老師互相質疑、補充。

  匯報用擺小棒計算時師質疑:

  (1)為什么要從5根小棒里拿1根給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數?

  (2)看來,這1根小棒是有任務的,你知道它的任務嗎?

  (3)為什么要從9根小棒里拿5根給5根,怎么不和剛才一樣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數?

  (4)看來,這5根小棒也是有任務的,你知道它的任務嗎?

  (5)這種方法和剛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處?有什么相同之處?你能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嗎?

  三、游戲鞏固9加幾的進位加法。

  四、全課總結。

  五、板書設計:

  9加幾

  情境圖

  9+2=11

  9+3=12

  9+4=13

  湊十法: 9 + 5 = 14 5 + 9 = 14 9+5=14

  9+6=15

  1 4 5 4 9+7=16

  9+8=17

  10 10 9+9=18

  六、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沒有機械地強調讓學生進行湊十練習,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觀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為何要從5里面拿1給9的道理,又為何要從9里面拿5給5的道理,然后利用計數器上珠子動態變化過程,借助學生對“10個一是1個十”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進位加法的計算道理,真正達到了“授之以漁”。另外,在課堂上,老師不僅肯定了學生把9湊成10,而且還引導學生用湊十法的原理把5湊成10這種不常見的湊十方法,為以后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了基礎,也為以后簡便算法中的湊十、湊整等計算方法奠定了基礎,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其實他們是同根同源的,那時學生就會很容易地運用這種湊十的基本方法來解決了,也就發揮了數學的工具性作用。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8-27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秋季小學數學教案10-10

【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熱】小學數學教案06-26

小學數學教案【熱】07-04

【精】小學數學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