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時間:2022-10-21 13:36:56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23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23篇)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

  目的要求: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兩步計算的問題的結構特征,掌握這類問題的數量關系及解題方法,能正確的解答這類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數量關系及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數量關系及解題方法。

  一、復習

  1、每個同學有3本書,有8個同學,一共有多少本書?

  2、有12個梨,每3放一盤,可以放幾盤?

  二、新授

  (一)教學例4

  1、出示第一幅圖,觀察圖,說出圖意。

  (1)有幾條船?

  (2)每條船上有幾人?

  2、出示第二幅圖,提問:碰碰車每輛可坐3人,我們這么多人,要坐幾輛車?

  3、討論解決問題。

  4、讀題,說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5、引導分析,(1)要求要坐幾輛車,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

  (2)這兩個條件在題里都告訴我們了嗎?

  (3)必須先算什么?怎么計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讓學生交流說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題方法。

  7、小結:先求出這群小朋友的人數,(6×4=24),再求所需碰碰車的輛數(24÷3=8)

  8、引導列出綜合算式,6×4÷3,說明:這是乘除混合運算,計算順序按從左到右依次進行計算。

  (二)比較

  1、讓學生把例4與前面的例題進行比較。

  2、使學生體會,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往往需要經過多次計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鞏固練習: 練習十三

  四、總結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例4、有6條船,每條船坐4人,每輛碰碰車坐3人,這么多人要坐幾輛?

  (1)6×24(人) (2)6×4÷3

  24÷3=8(人) =24÷3

  =8(人)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練習十一”第5、6題。

  教學目標

  1.借助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先乘除后加減”的道理。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和運用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規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德育教育:愛是什么?(愛可以是一個擁抱;可以是一次感動;愛也可以是一件禮物;一聲問候;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說,最真真實實的愛,最看得見,摸得著的愛,愛還可以事一個動作,一句話語。

  一、復習導入

  課件出示練習題

  指名學生回答。

  師: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么呢?

  【學情預設】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同級運算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

  師:剛才這幾道題,我們都采用了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這節課我們學習新的內容。(板書課題: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課件出示教科書P48例2主題圖。

  【學情預設】蹺蹺板樂園場地內有3個蹺蹺板,每個蹺蹺板上有4個人,場地內還有7個人。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你們能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嗎?誰來說一說?

  【學情預設】預設1: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

  預設2:坐蹺蹺板的比沒坐蹺蹺板的多多少人?

  預設3:沒坐蹺蹺板的比坐蹺蹺板的少多少人?

  2.解決問題。

  師:我們一起來解決下面這個問題。(出示課件)

  師:想一想,要求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學情預設】先求坐蹺蹺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蹺蹺板的人數和沒坐蹺蹺板的人數加起來。

  師:請列式解答。

  教師巡視,注意案例收集。

  【學情預設】

  預設1:3×4=12(人)12+7=19(人)

  預設2:3×4+7=19(人)

  預設3:7+3×4=19(人)

  預設4:7+(3×4)=19(人)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說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師:你能嘗試用遞等式來計算上面的綜合算式嗎?

  指名學生板演。

  在集體評析計算過程中,教師用下劃線和箭頭進一步標注運算順序。

  【學情預設】

  脫離情境后會有學生僅僅看算式,出現不同的答案的情況。作為錯誤案例,教師正好可以引用,追問:“這個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們解題的要求嗎?”……從而引出規定運算順序的必要性。

  師:不同的綜合算式,有什么聯系?

  【學情預設】都要先算“坐蹺蹺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師: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寫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時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沒有規定這樣的順序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呢?

  【學情預設】一道題就有兩種結果。

  師:是的,這樣就不能保證計算結果的唯一性了,這不符合我們數學運算的要求。

  師:觀察7+4×3和7+(4×3),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情預設】學生會發現運算順序相同,結果相同,但后一個算式給乘法加了小括號。

  師:這樣還有必要加小括號嗎?

  【學情預設】沒有,不加小括號更簡潔。

  師:所以,我們要注意數學表達的準確性和簡潔性。

  【設計意圖】例2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不僅數量關系簡單,而且有情境圖作為直觀支撐,

  學生還有過學習乘加的經驗,給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和處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學生在該階段會用綜合算式,但習慣用脫式的會比較少。從情境出發,首先讓學生明確在有加法、乘法的綜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個位置都應該先算乘法。

  3.結合已有經驗,歸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師:還記得上節課所學的關于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嗎?

  【學情預設】同級運算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師:現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級的綜合運算,應該怎么計算呢?

  【學情預設】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師:也就是先算二級運算,再算一級運算。(引導學生說出)

  師:這節課學習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三、熟悉脫式計算的格式

  課件出示教科書P48“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析。

  教師組織學生從運算順序是否正確、格式是否規范、計算是否正確等方面評析學生的計算情況。

  師:誰能說一說,剛剛的脫式計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樣?

  【學情預設】橫式的等號寫在式子的右邊,而脫式計算的等號寫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對齊,還要寫在式子的左邊;盡量做到數與數對齊,計算符號與計算符號對齊。

  【設計意圖】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表述較長,且二年級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時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這里分兩步(乘和加、減混合,除和加、減混合)分別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類比、遷移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50“練習十一”第5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先算出綜合算式的答案,再標記在算式的下面,最后進行比較。

  (3)指名學生匯報各題是怎樣算的,集體核對。2.完成教科書P51“練習十一”第6題。

  師:比較上面的樹形圖與綜合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先從上往下觀察運算順序,再從左往右觀察書寫順序。

  【設計意圖】每個練習題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且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這樣能化解難點,同時讓學生在掌握運算順序的基礎上,培養靈活運用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的運算順序和昨天學習的有什么不同?你還有什么不懂之處?你知道在什么情況下該用今天學的運算順序?

  板書設計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二單元18頁《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認識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之上的。為此,教材中把對除法的初步認識設計在平均分的后面。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而我所說課的除法是在此基礎上的升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并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教材中特別注重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創設一個生動的情景,有利于學生很快地進入課堂。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來編寫內容,先比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再到具體地寫除號、除法算式以及讀除法算式等等。

  3、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的編排特點,我從素質教育的三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知道除法的含義,懂得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初步會讀寫除法算式,能規范地書寫除號。

  (2)能力方面:通過創設情景學習,培養學生認真聽、細心觀察的能力,在動手分小棒的過程中培養動手能力。

  (3)思想方面:創設公平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4、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是學生初步接觸除法,對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節課的重點設為認識除號并正確讀寫除法算式,難點是讓學生理解除法運算的含義。

  二、說教法和學法

  1 、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創設了小朋友們最喜歡的喜洋洋請客這一情境。選取了學生既熟悉又喜歡的素材為教學資源。

  2 、注重直觀形象,從抽象到集體

  對概念的理解對低年級兒童來說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義,我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形、色、動的變化,平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鮮明的表現。體會“平均分成幾份”,從而理解除法。

  3、重視學生動手動口能力。

  為了鞏固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請學生多說說算式表示什么,根據題意、圖意寫出除法算式,多寫多練,對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請學生動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學中面向全體,人人參與。

  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中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提問時做到人人參與,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生談話

  師:小朋友看過什么動畫片?

  學生交流看了哪些動畫片,說說自己喜歡的人物。

  有學生會提到《喜羊羊與灰太狼》,在此,老師引出故事:喜羊羊請客,同時伴隨電腦課件展示。

  師:喜羊羊今天過生日,他請來了三位好朋友(同時課件出示),他為大家準備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們要平均分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數量相同的青草。

  設計理念:創設了一個兒童樂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輕松地進入課堂,在故事中學習,體會到學習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時借助課件,由虛擬的故事進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觀、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據課件畫面定格,師板書:12捆青草平均放在個盤子里,每盤放()捆。

  師: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

  學生說一說平均分。

  ②學生獨立用學具分一分。

  匯報結果:說一說是怎么分的?

  小結:每盤放3捆,并引出一種新的方法——除法。

  師板書課題:除法

  設計理念: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平均分,并能正確地平均分,,在此環節,我要求學生再次動手分一分,對平均分加以鞏固,在分的過程中感受除法的含義,得出準確的結果。我并作出及時的總結,引出除法,既教學了除法的含義,又引出了課題。

  ③學習除號。

  師:加減乘法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我們學習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號是除號。指導書寫:先畫一短橫,再在其上下各點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上下對齊。

  ④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

  師邊說邊板書:要分的青草是幾捆(12捆),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份是幾?(3),把3寫在等號的后面。12÷4=3

  學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學習讀寫除法算式。

  12÷4=3師解說算式的含義: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學生自己說一說算式表示什么?并讀一讀算式。

  師課件出示:18÷3=6 14÷7=2 8÷8=1

  學生讀一讀,并說說其中的一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設計理念:小學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還有哪些弄不明白的問題”,接著教師及時解答或請同學幫助解答。在教學中,該出現小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決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學除號的書寫、除法算式的讀寫時,我都采用的是老師口述,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及時響應教師的引導,對于除號的書寫,將影響到學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詳細的指導。

  3、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

  ①讀寫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蘆

  ③分氣球。分別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設計理念:

  以上的3小題所反映的事實都來自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第③題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較,有利于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總結。

  今天我們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同學們都學得很好,我們對除法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除法的有關知識。

  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并預告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做到了承先啟后。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37~38頁例1及“做一做”。

  內容簡析

  例1 與主題圖中做小旗的情境緊密相連,教學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在編排上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將第一組學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現出來,為學生溝通乘除法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具體形象的支撐;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學生用乘法口訣求積的已有知識,確定用哪句乘法口訣計算,為用乘法口訣求商奠定基礎;最后,呈現了兩個有聯系的除法算式,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進行求商的計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訣計算3個算式的道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理解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乘法與除法間的關系。

  3.初步學會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探究,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算理。

  教法與學法

  1.本課主要采用遷移規律,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及實物投影,運用引導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合作、討論、自主探究、比較分析等方式進行學習。

  2.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啟后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課件展示法:

  師:同學們,我們將要迎來一個節日,一個屬于同學們的節日,你們知道那叫什么節嗎?

  生:六一兒童節。

  師:同學們喜歡過六一兒童節嗎?為了準備這個屬于我們小朋友自己的節日,二(1)班的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忙著準備布置教室要用的東西。瞧,他們在干什么呢?(課件出示第37頁情景圖)【品析:直接用課件出示主題圖,充分利用主題圖,讓學生經歷從情景中發現信息、提出問題的過程。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新知的構建搭建了橋梁。】 任務實踐法:老師拿著疊小旗,揮動手中穿小旗的繩子說:“馬上要過六一兒童節啦!我們打算用小旗串布置一下我們的教室。老師這里一共有56面小旗,我們要把它們平均穿在7條繩子上,每條繩子上要穿幾面小旗?如果每條繩子上穿8面小旗,需要幾根繩子?誰最先解決這兩個問題,誰就擔任這項任務的小組長。”【品析:以任務實踐法導入,非常有挑戰性,學生會躍躍欲試,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進入學習亢奮狀態之中。】 口算競賽法:老師用卡片制作競賽題,按要求說答案和應用的口訣:

  (1)①7×7=( ) 口訣:

  ②8×7=( ) 口訣:

  ③8×8=( ) 口訣:

  (2)①3×( )=21 口訣:

  ②( )×6=48 口訣:

  (3)將12個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個?

  用( )法計算,列式( ),口訣:

  在學生興奮的競賽搶答后,教師揭示課題。今天學習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品析:競賽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動性,氣氛熱烈,每個學生都會積極參與其中,全身心投入。同時梳理已學的知識,激活已有的經驗,為學生進一步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導解決掛小旗的情景問題。

  1.課件出示例1情景圖,學生說說看到的信息。

  明確:8行小旗,每行7面。

  2.學生回答:怎樣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學生列式計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樣計算出結果的,用了哪句口訣?

  3.改變條件并探究。

  結合情景圖,教師提問:如果我們做了56面小旗,要掛8行,每行掛幾面?

  (1)數一數: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發現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據除法意義,引導學生列式。(56÷8)

  (3)說一說:怎樣求商,匯報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訣)

  結合情景圖,引導學生提問:如果我們做了56面小旗,每行掛7面,可以掛幾行?

  (1)學生獨立解決。

  (2)反饋各自想法。

  4.引導比較,提煉方法。

  (1)比較:兩道除法算式的計算過程。

  (2)提煉: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訣可以解決這兩道除法計算。

  (二)自主解決分星星的情景問題。

  1.課件出示:我們做了49顆星星,平均分給7個小組。每組分了多少顆?

  2.獨立完成。

  3.學生列式計算:49÷7=7。

  4.學生比較小結: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訣只能寫一道除法算式,因為寫出的除數和商相同。

  5.學生舉例:哪些口訣只能寫一道除法算式。【品析:通過情景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經歷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在比較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乘法與除法的聯系,體會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兩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時在教學中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引導學生利用知識遷移進行獨立探究。】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學習完例1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及時消化吸收,請學生同桌之間互相敘述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師提出質疑問題,引領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系統整理。

  質疑一: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與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

  相同點:

  ①用乘法口訣求商時,都是想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

  ②解決有關平均分問題的方法:總數÷每份數=份數,總數÷份數=每份數。

  不同點:

  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使用2~6的乘法口訣;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訣。

  質疑二: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是什么?

  這個問題可以指導學生組內討論,歸納總結。

  ①找出已知條件;

  ②找出所求的問題;

  ③分析條件與問題間的關系。

  ④列式計算解決問題。【品析:本環節設置在本課新授知識完成之后,通過“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與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形成系統知識鏈。】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在師生共同總結之后,簡單回顧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想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商就是幾。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為了讓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主題圖,同時要求學生說說圖中出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關的內容,然后讓學生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問題。通過以上的引導進入例1的教學,也就是第一個數學信息。為了讓學生掌握解答實際問題的方法,我先讓學生找出實際問題中的條件、問題,由問題的分析找到所需要的條件。使學生初步掌握解答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同時也讓學生明白要求平均每行掛幾面小旗,也就是求56里面有幾個8,用除法計算,讓學生熟練掌握包含除法的題型。怎樣計算56÷8呢?學生先回憶前面學過的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即想乘算除。為了便于解答方法的學習,我教給學生一些通俗的語言,如:看著被除數背除數的乘法口訣。其次,通過改變條件的辦法,讓學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訣可以寫兩道除法算式。其余的兩道題放手讓學生自己解答,同時提出要求:邊算邊想用了哪句口訣。

  我的反思:

  板書設計

  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

  7×8=56 口訣:七八五十六

  56÷8=7 口訣:(七)八五十六

  56÷7=88 口訣:七(八)五十六

  ↑ ↑

  除數是幾就說幾的乘法口訣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5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板),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6的乘法口訣》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訣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現了一幅由6條熱帶魚組成的主題圖,圖中的每一條熱帶魚都是由6個三角形組成的。再通過列表,讓學生在探索熱帶魚的條數和所用三角形的個數之間的關系時,得到關于6的乘法算式的結果,然后進一步由乘法算式歸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在教材中,沒有給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訣,其意圖就是要讓學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訣,體現出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教學目標:

  1、利用多媒體,通過直觀、有趣的教學活動,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引導學生編出6的乘法口訣。

  2、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們觀察,找出6的乘法口訣規律,初步熟記6的乘法口訣,并會用乘法口訣正確求積.

  3、體驗學習的快樂,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能力,類比、歸納等數學。

  教學重點:在快樂的學習中理解、熟記乘法口訣.

  教學難點:運用6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卡片、制作一條又6個小三角形組成的魚,三張小貓的圖片(小、中、大)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發興趣

  1、師生談話(略)

  2、復習1~5的乘法口訣,看卡片口算,直接說出得數并說用那句口訣

  2×5=2×2=5×1=3×4=

  1×5=5×3=2×4=5×4=

  (板書課題:6的乘法口訣)

  3、情景導入《小貓想吃魚》的小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形象、直觀的演示,為學生創設一個形象逼真,色彩鮮艷,動靜結合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出現貓媽媽釣魚走回家的情景,接著三只小貓出現,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利用小貓想吃魚的故事來學習新課,符合2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這也體現了多媒體教學的形象、直觀性。]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識。(出示書本61頁的主題圖)

  (一)、探究,編出口訣

  1、學習“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訣.

  (1)觀察這條熱帶魚由多少個小的三角形組成?用數字怎樣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來表示嗎?有不同的表示嗎?

  (3)能不能根據我們所學的口訣為這兩道乘法算式編一句口訣呀?

  (4)媒體驗證(略)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演示由,由6個小三角形組成的一條魚,學生很容易就看出是一個6,所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宏觀、微觀世界。所以在一六得六的學習中,我是引導學生學好這一口訣,懂得方法,同時我做好教師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

  2、學習“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訣.

  (1)2條熱帶魚由多少個小的三角形組成?它能有幾道乘法算式來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為這兩道乘法算式編一句口訣呀?

  (3)媒體驗證(略)

  (4)學生的學習表現。

  [設計意圖:在二六十二的學習中,我是半扶半放,讓學生在一六得六的基礎上學習,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創設了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擴大了學生的感知空間和感知時間,能對學生產生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使學生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相互促進,相互強化,讓學生處于思維活動的積極狀態,是提高教學質量來自優秀,的學習表現同時有利用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自主探究口訣:“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師再依次出示實物圖,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理解,運用知識的遷移類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訣的編寫。

  (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四個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訣)。

  (3)、通過多媒體驗證。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多媒體教學通過文字、圖形、圖像、動畫、等方式,使教學過程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認知作用,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接受者成為主動的知識獵取者。所以在此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學習,真正把時間、空間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我是組織者的角色]

  (二)記憶6的乘法口訣

  1、學生觀察算式和口訣,發現它們存在的規律。(4人小組討論)

  2、探討記憶的方法:對口令,比一比,開火車等。

  3、學生考老師。

  三、知識運用,體驗成功

  1、書本63頁第5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講評,多媒體演示)

  2、書本63頁第7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講評,多媒體演示,并要學生說出是運用哪一句口訣。)

  [設計意圖:在此練習中,我是通過多媒體演示書本的圖,讓學生看得更清楚,通過多媒體的驗證,更能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而且練習的多樣化,更能鞏固學生的學習新知。]

  四、快樂游戲,樂中鞏固

  1、找朋友。

  [設計意圖:每個學生都很高興,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找樂。]

  2、算題比賽。

  3、到6元超市購物。

  [設計意圖:把生活中的圖形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從而讓學生喜歡數學。]

  五、全課

  同學們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六、板書設計:6的乘法口訣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業設計:

  1、書本63頁第5題。

  2、書本63頁第7題。

  3、算題比賽。

  4、自選商場6元超市(樣樣6元)。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不帶括號的兩級運算的順序和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重點分析

  初次經歷不帶括號的兩級運算的計算過程,容易與同級運算從左往右的運算順序混淆。

  難點分析

  學生還沒有熟練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容易書寫錯誤導致計算結果有誤。

  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

  一、回顧同級運算的計算方法

  (1)明確運算順序。

  (2)明確計算過程。

  沒有括號的乘、除混合運算與沒有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知識講解(難點突破)

  二、探究新知

  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圖意

  2、觀察情境圖,獲取數學信息

  已知條件:

  3個翹翹板上各坐4個小朋友;

  草地上有7個小朋友。

  所求問題: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題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 12+7=19

  綜合算式:4×3+7或7+4×3

  答:蹺蹺板樂園一共有19人。

  4、探究計算方法

  (1)明確運算順序。

  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屬于不同級運算,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確計算過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體步驟如下:

  歸納總結

  在不帶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減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減法)。

  課堂練習(難點鞏固)

  三、鞏固練習1-4題。(課件出示)

  小結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們都學會了哪些知識?

  不帶括號的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P36我長高了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活動,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認識,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鞏固統計的知識。

  教學重點:

  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能準確測量,收集數據。

  教學準備: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小朋友,我們已經認識了常用的長度單位。(復習常用的長度單位。)

  2、學習了怎樣用刻度尺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復習刻度尺使用方法)

  3、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用我們手中的尺子來測量我們身邊的物體。你想測量什么東西的長度呢?(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二、小組活動要求。

  1、小組合作選擇你們感興趣的四樣東西進行測量。

  2、組長做好記錄工作。

  (教師巡視指導)

  三、小組開始活動。

  四、匯報、記錄數據。

  1、把測量的數據匯報記錄在黑板上。

  2、完成學生身高統計表。

  3、討論、交流:看統計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內容?

  五、課堂總結。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教材P28~29頁例1及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七的第1~3小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聯系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對稱軸。

  2、過程與方法:能根據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在一組圖形中,識別出軸對稱圖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認識、制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準確判斷生活中哪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

  能夠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方法:

  觀察、討論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白紙、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學們,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只要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能發現許多的知識。請同學們仔細觀察P28頁的這幅圖,你能從圖中發現哪些有趣現象?

  2、(學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頁的主題圖)是啊,在游樂場里,空中飛舞著的蜻蜓風箏、蝴蝶風箏多漂亮呀,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它們的左右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里面就蘊含著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知識對稱。【板書:對稱】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索跟對稱有關的知識。

  二、探索新知。

  (一)認真觀察,體驗對稱。

  1、觀察圖形,發現特點。

  (1)看書第29頁的樹葉、蝴蝶、天安門的圖,這些圖形它們在外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數學特點,你能發現嗎?

  (2)引導學生從形狀、花紋、大小、圖案上觀察。

  (3)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發現。

  樹葉圖:以樹葉中間葉脈所在的直線為界,左右兩邊的形狀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圖:以蝴蝶中間所在的直線為界,左右兩邊的形狀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門城樓圖:以天安門城樓中間所在的直線為界,左右兩邊的形狀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師小結。

  這些圖形的左右兩邊的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如果沿圖形中間的一條直線對折后,這些圖形的左右兩邊能夠完全重合。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9

  課題名稱

  例1沒有括號的.同級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減、乘除混合運算順序,并能夠正確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重點分析

  知識點本身內容不復雜:本課的重點是理解綜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脫式計算的格式書寫。學生已經通過讀題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讓學生列式,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學生就是在理解題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時候,中間的過程算出的是什么?可以出示一下“還剩下的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義。書寫脫式計算時,學生會有困難,最好用綜合算式與脫式的對比,來發現書寫的格式。最后得出:計算順序不變,只是格式不一樣。

  難點分析

  還是學生理解能力較弱,導致部分孩子法則理解發生了歧義,給出了明確表達――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而有一部分學生理解為“先算加,再算減”或“先算乘,再算除”,不會算除了,可能就想到減了。

  教學方法

  1.通過課件直觀演示算理。

  2.通過分步與綜合算式的對比體驗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導入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練習背誦1~9的乘法口訣。

  2.這節課我們學習有關加減或乘除的一些運算方法。

  知識講解(難點突破)

  二、嘗試探究,明確算理。

  教學例1,出示教材第47頁情境圖。

  1.從這幅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探索方法。

  (1)要解決這個問題,怎樣列式計算呢?

  53-24=29 29+38=67

  (2)還有更簡便的書寫方法嗎?

  53-24+38=67

  3.教師講解兩步綜合算式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1)邊出示邊闡述書寫格式規范。

  (2)鼓勵學生大膽總結運算順序。

  總結運算順序:一道題中有加法和減法,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4.計算15÷3×5。

  (1)說一說這道題的運算順序。

  (2)要求學生按脫式計算的格式書寫。

  (3)總結計算方法。

  教師總結:在沒有小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課堂練習(難點鞏固)

  三、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口算。

  6×9=54 30÷5=6

  4×7=28 31-7=24

  32÷4=8 45+8=53

  2.把下面各題中的兩道算式合并成一個綜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答:(1)6×7÷3=14

  (2)15+9-8=16

  3.下面的計算對嗎?如果不對,把它改正,寫出改正過程。

  (1)35-26+4

  =35-30

  =5 ×

  改:35-26+4

  =9+4

  =13

  (2)56÷7×2

  =8×2

  =16

  4.完成教材第47頁“做一做”。

  5.體育老師買了一條36米長的繩子,做長跳繩用去15米,做短跳繩,用去8米。還剩多少米?

  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教學過程中老師的疑問:

  小結

  四、課堂總結

  1.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在沒有小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2.布置作業。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圖形的旋轉

  教材分析:

  旋轉也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平移與旋轉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何現象。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二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于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轉現象,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直觀認識旋轉圖形,培養同學們的空間想象能力,發揮學生的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借助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體會旋轉的特征。例如:通過制作陀螺并使之轉動,感受旋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生活事物鐘表,旋轉門等,使學生感受相關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并辨別旋轉圖形,并能判斷旋轉點或線以及旋轉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引入新課

  老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平移的內容,接下來我們就來復習一下關于平移的知識。(播放課件PPT,展示圖片復習平移)

  老師:誰能說說生活中常見的的平移現象嗎?

  同學:觀光電梯,推拉窗

  老師:同學們回答得都很好,看來大家對平移的內容掌握的都很好。那么,現在請大家看看這幾幅圖是什么現象呢?

  同學:給出自己的答案。(不是平移,因為方向發生了改變。)

  老師:既然這些圖片不屬于平移,那應該叫什么呢?下面我們就共同研究一下這種特別的運動方式。(PPT翻頁)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些的娛樂項目,仔細看看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待會兒告訴我你發現了什么?

  二、探求新知,感受旋轉

  同學:他們都是圍繞中心運動,都是旋轉現象。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擺圖形的操作,使學生鞏固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余數和除數的關系,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3.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理解余數及有余除法的含義,探索并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上課——開始上課之前,問大家幾個問題:看看誰比較聰明,好不好?

  第一,這學期到目前為止,我們重點學習了什么知識?(除法)

  第二,除法呢,我們經常用哪一個詞來形容(平均分),對于平均分的問題,我們經常用哪些語言來說明呢?或者說是怎樣的題目是平均分:

  1、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幾個;2、每幾個為一份,能分成幾份。

  下面,我們來看這幾道題目:

  1、48個梨,平均分成6份,每份多少個?(除法算式是?)

  2、36顆糖,每4個分一袋,能分幾袋?(除法算式是?)

  3、11朵花,每3朵擺一盤,( )

  A、有剩余 B、正好分完

  你知道擺了幾盤嗎?還剩下幾朵?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道題完整的描述一遍呢?

  11朵花,每3朵擺一盤,擺了3盤,剩余2朵。

  二、觀看圖片,引出活動

  (主題圖)用11根小棒擺出下面的圖形,各能擺幾個?

  問題:1. 讀一讀,你知道了什么?擺一擺,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

  2.能把擺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

  7÷2=3(盤)……1(個)

  ︱

  余數

  你能用語言來描述下這個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嗎?(也就是說你能不能把這個算式結合這道題組成一段話)

  “余數”的來歷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剛剛從猿猴轉變成人,他們以打獵為生.可是獵物常常太少,他們必須把食物平均分開,否則就會有人餓死.但是在分食物的時候,人們經常發現:每個人分到相同數量的食物以后,還會剩下一些,可是這些食物又不夠再分一次,于是這就啟發了后來的人們認識到數學除法運算中的余數。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把下面這些,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和“筆算兩位數加連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掌握著部分口算,不僅在實際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學習筆算的基礎,教材創設了二年級同學準備坐船“去鳥島”的熱鬧場景,意在通過解決“二年級(1)班和二年級(2)班能坐下嗎?”“二年級(3)班和二年級(4)班合乘能坐下嗎?”引出兩位數的不進位加(23+31)和進位加(32+39)然后鼓勵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口算方法進行計算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能根據已有知識通過遷移類推來學習本課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通過兩次試講發現大多數學生喜歡把兩個加數都分解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用整十數和整十數加,一位數和一位數加,然后把兩次假得結果合并。對于“只分解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不變”的這種方法,只有少數學生采用。

  《數學課程標》提提倡算法多樣化,同時也要求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允許采用不同的算法進行計算。因此,我認為教學中應該重點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的過程,在體會算法多樣化的同時,選擇適宜的方法熟練地進行口算。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使學生正確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和在100以內)。體驗算法多樣化。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情感 態度 價值觀: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成功的喜悅。將德育美育融入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練應用。

  難點:

  1、使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

  一 、 創設情境,激趣引新

  紅光小學在今年春天就組織了二年級的同學到美麗的鳥島去春游。同學們請仔細觀察情景圖。

  師:看看,他們到鳥島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呀?

  二 、認知感知,設疑質疑

  我們可以把那兩個班安排在艘船上呢?大家一起想想辦法吧?

  三 、 互動探索,合作交流

  你們怎么算得這么快,愿不愿把你的算法說出給大家聽聽呢?

  四、合作交流,意義建構

  1、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兩道題之間有什么相同點?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

  板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 (多媒體板書)

  2、再來比較一下,這兩道之間有什么不同點呢?

  3 、小結。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并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

  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

  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帶我們來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這座城堡里,住著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里,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著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課件出示:平面圖形)學生嘗試說說認識的圖形名字。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板書:認識圖形)(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平面圖形,豐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趕快行動吧!

  (2)匯報交流說一說:你在什么物體上找到了什么圖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現(課件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師:通過剛才的觀察發現,這些平面圖形的家都住在立體圖形上。(通過看,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啟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這一要求既有挑戰性,也有探索性,同時具有操作性。)

  (2)小組合作完成。

  (3)匯報、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畫、印等方法),給予贊揚。(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通過這種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實現數學學習的親歷性,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

  3、小結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圓柱上找到了圓形。我們還發現,這些圖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個面,所以,就把這些圖形叫做平面圖形。

  4、游戲:我說你想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一邊想一邊用手指畫一畫。同桌之間可進行互動練習。(通過讓學生閉眼想象所學的圖形,培養空間想象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連一連:將圖形與名字連線(變式圖形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征概括到同類對象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還見過這樣的圖形?(教師先引導學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體上有這樣的圖形,可離開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發現告訴大家。)師:其實,在我們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這些圖形,現在,我們一起去馬路上看看吧!說一說:這些交通標志牌是什么形狀?(課件演示:介紹交通標志牌的作用,滲透交通安全教育)(將數學課上認識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借助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找朋友(進一步體驗面由體得。)

  4、數一數數一數每個圖形分別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

  5、拼一拼今天這節課小朋友學得很好,胡老師要獎勵給每個小組一份禮物。請打開禮品袋(袋內裝有平面圖形若干),用里面的圖形拼出你最喜歡的東西。

  (1)小組合作。

  (2)交流展示。

  說一說,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圖形?(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通過作品的展示,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6、全課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這節課最有趣的是什么?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充分體會小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對含有小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進行脫式計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兩級運算(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3.引導學生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規范脫式計算的格式。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規律。

  教學難點

  運用運算規律進行脫式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小括號的知識。

  你還記得58-(14+6)它的運算順序嗎?

  58-(14+6)

  =58-20

  =38

  學生在進行脫式計算時,提醒學生注意,用橫線標出第一步的計算內容。把不參與運算計算的部分落下來。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與小括號有關。(含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

  二、探究新知

  (一)獨立嘗試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7×(7-5)(77-42)÷7

  (二)根據學生板演,進行集體講解。

  總結運算規律。

  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處?

  1都有小括號;都是兩級運算;有乘除法,也有減法。

  2含有括號的算式,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號的,我們一定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計算括號外面的。

  在脫式計算時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沒有參加計算的數和運算符號,在第二行寫出第二步計算的結果。等號要對齊。

  三、鞏固練習

  1.對比練習,發現小括號的作用。

  課件出示練習題。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兩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小括號在這里起到什么作用?

  講解:左面的算式沒有括號先算乘法,再算減法;右面的算式有括號,先算小括號里面的減法,再算括號外面的乘法。

  小結算式里含有小括號的,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通過比較發現小括號的作用可以改變計算結果不同,小括號還能改變運算的順序。

  2、先填空,再列綜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基礎上,設計有層次性的練習。在練習中不僅凸顯小括號的作用,而且訓練學生列綜合算式的能力。這樣既鞏固了新知,也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

  2、能借助連線、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進行推理。

  3、在簡單推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和有條理地進行數學表達的能力。

  4、使學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

  教學難點: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思考問題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猜一猜)

  1、提問后學生回答(課件演示)。

  2、教師談話,導入新課。

  通過剛才的猜一猜,我們知道要猜出準確的答案,必須要找到有利于猜想的依據或線索,那么怎樣才能找到這些依據和線索呢?我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后,同學們一定會明白。

  二、新知探究

  今天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3位小朋友,來和我們一起學習,

  你們想知道是誰嗎?

  1、出示1(課件演示)

  有語文、數學和品德與生活三本書,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小剛拿的是什么書?小麗呢?

  2、學生回答問題并說出理由:

  ①請同學們仔細讀題,說說你都知道了什么?

  ②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們該如何思考呢?

  A、從三個已知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紅拿的是什么書嗎?

  B、從小麗說:“我拿的不是數學書”這句話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③通過剛才的分析、推理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三位同學各拿了什么書,那么現在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④用什么方法來解答呢?(學生說教師板書后再演示課件)

  ⑤回顧剛才的分析過程再次加深理解。

  已知小紅拿的是語文書。

  又知小麗沒拿數學書,肯定拿了品德與生活書。

  那么,小剛拿的一定是數學書。

  小剛拿的是( )書,小麗拿的是( )書。

  3、教師小結:

  像這樣,通過分析同學們說的話,推理得出正確的答案,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就叫做簡單的推理,換句話說,推理就是依據所給的條件通過分析、推理、判斷出正確的答案。

  4、質疑提問:

  像上面的例題中,如果我們只分析小麗說的話而不看小紅說的話,能得出正確答案嗎?

  由此可見,在簡單的推理時,一定要全面地分析,仔細推敲才能準確判斷出正確答案。

  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什么是推理,并且學會了怎樣運用已知的條件推理得出未知的結果。下面老師要考考大家,檢查一下同學們學得怎樣?敢接受老師的檢查嗎?

  三、應用提升(闖三關)

  1、討論完成P109“做一做”(第一關)。

  2、猜一猜,猜圖形(先猜再出示課件)(第二關)。

  3、連線(第三關)。

  四、拓展思維

  恭喜同學們順利的闖過了三關,我想同學們對我們今天學的推理這一數學知識已經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你們知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什么職業什么人對推理這一數學知識運用的最多嗎?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位有名的偵探,想知道是誰嗎?請聽黑貓警長告訴我們什么?那你們想當小偵探嗎?現在我們就一起去當小偵探吧!

  1、課件出示

  ①神探出擊;

  ②神秘暗號。

  剛才同學們經過緊張的學習、思考,現在老師讓你們輕松一下好嗎?

  2、學兒歌

  我是一名小偵探,

  根據線索猜得準,

  能確定的先確定,

  確定哪個先排除,

  剩下越少越好猜。

  五、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了簡單的推理,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更復雜的推理,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你們一定會利用推理這一數學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通過動手操作等活動,初步感性地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過對生活事物及相應圖形的欣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陶冶情操。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對稱現象

  教學難點:

  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

  課件、各種對稱的圖片,剪刀,長方形,正方形,圓。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猜一猜、激趣導入。

  師:在這花兒盛開的季節里,昆蟲們歡快的飛舞著,看!它們向這兒飛來了,不過它們只有半個身影。它們說:“只要你猜對它們是誰,它們就會出現。”

  師:請你猜一猜它們分別是什么?(課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個身影,讓學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蟲的另一半。)

  師:同學們真棒!那你們仔細觀察這些昆蟲,你發現了什么?

  生:它們兩邊都是一摸一樣的。

  師:像上面的左右兩邊都一樣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對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更多對稱的知識。

  觀察、感知,互議自己的發現。有的同學從圖案的形狀上觀察出對稱的特點。

  匯報自己的發現:這些圖形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軸對稱圖形。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剪一剪 ,教學教科書29頁例1

  (1)老師示范,先將一張紙對折,再畫一畫,最后沿畫的線剪。打開是一件上衣。

  (2)學生模仿,做一個剪紙。學生動手剪時,師:用剪刀時注意安全,不要傷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觀察這件上衣有什么特點?(是對稱的)

  (3)小組內說說你是怎樣剪對稱圖形的?

  (4)展示學生剪的作品。(把優秀作品貼黑板)

  師:同學們剪得都很漂亮,在對稱圖形的中間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所有圖形的中間都有一條折痕。

  師:對,這些圖形中間都有一條折痕,這條折痕把這個對稱圖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樣的兩部分。那咱們能給這條折痕起一個名字吧!這條折痕在數學王國中叫做對稱軸。(板書:對稱軸) 翻到教材29頁,拿出剪刀、長方形紙,照樣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剛才我們發現圖片里都是對稱的圖案,能不能通過我們的小手也來找一找對稱圖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長方形紙先左右對折,打開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左右對稱)再上下對折,又發現了什么?(上下對稱)

  (2)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片折一折,你發現了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

  (上下對稱,左右對稱,對角也對稱。)

  (3)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折一折,你又有什么發現?(不管怎樣對折,都是對稱的。)

  教師小結:通過對折,我們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都是對稱圖形。

  師:先用直尺標齊,再用虛線畫出對稱軸。

  學生自由發言。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課本29頁,做一做。

  圖形中哪些是對稱的,畫出它們的對稱軸。

  2、下面的字母、數字和漢字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頁練習七第1-3題。

  四、回顧整理,拓展延伸

  1、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2、師小結:同學們都說對稱圖形很美,是啊!只要我們用眼睛仔細去觀察,用雙手去創造,就能用對稱圖形把生活裝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解決含有減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獨立地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3、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會解決含有減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

  教學資源:

  例題插圖,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小兔媽媽買了10個蘿卜,小兔一天吃了7個,還剩下幾個?

  2、小免媽媽買了10個蘿卜,小兔上午吃了2個,下午吃了5個,還剩下幾個?

  小結:剛才的題目,都是求它吃了幾個后還剩下幾個,大家都反應很快,真是不錯。今天我們就要用剛才這股熱情來解決一些實際。

  二、互動探索

  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1、教師引導:圖書館里的書架上共有民間故事書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據這些信息,你準備解決什么問題呢?怎么解決呢?

  對于學生的回答要進行評析。

  教師引導:要解決“還剩多少本這一問題該怎么辦?

  你能想一個辦法嗎?想好后試著將算式寫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戰術交流交流。

  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師追問:你們是怎么想的?

  2、組織學生觀察、討論、比較

  重點突出每種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結: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還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還剩下多少本?

  這樣從不同的方面,選擇了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但得到的結果是相同的。這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我們在解決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這類問題時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解答。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題

  出示情境放大圖。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后獨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解答時怎樣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小結:買東西如果在一個柜組中購買的一般先算出所購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錢?這兒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共用多少錢,再算出應找回多少錢?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題。

  出示情境圖。學生理解題意后獨立解答,指名兩個板演。

  集體評析。讓板演的同學說說解答時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樣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小朋友做了哪幾種顏色的花。

  做了黃花24 朵,紫花15朵,做的紅花呢?那么做的紅花跟黃花、紫花有什么關系?

  現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紅花嗎?

  獨立解題。指名口答,解題時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有什么新的想法?

  五、綜合運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解決含有減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獨立地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3、形成學生的估計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策略。經歷探索減法驗算的過程,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會解決含有減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估算并能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資源:

  投影、口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根據我們所學的知識,這切課繼續來學習怎樣更好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二、解決問題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2題。

  (1)請學生們看圖后,完整地口述題意。

  (2)學生們獨立完成。

  (3)集體訂正時,請說一說解題思路。

  2、完成“練習五”第4題。

  (1)學生們獨立完成。

  (2)集體訂正時,請說一說解題思路。

  小結:在解答像剛才這兩題時,我們可以從條件出發思考,也可以從問題出發思考。但在解答時一定要注意:只有相互聯系的條件才能求出問題。

  3、完成“練習五”第9題。

  (1)理解題意:女孩比左邊男孩矮15厘米,右邊男孩比女孩高24厘米。

  可以分別給3個人取上名字。

  (2)學生們獨立完成。

  (3)集體訂正時,說說解題思路。

  4、完成“練習五”第10題。

  (1)學生們獨立完成。

  (2)指名說說解題思路。

  5、小結。

  解答像這些題目時,要先理解題意之后再確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估算練習

  1、完顧“練習五”第1題。

  注意了解全班的速度和準確率,發現錯誤要及時改正。

  2、說出下面各數接近幾百。

  602 398 799 101 209

  3、把下面算式看作幾百加幾百,再估算結果。

  503+192 797+296 498+307

  (1) 學生們進行估計,老師相應板書。

  提問:為什么用約等號?

  (2)將3題的加號,改為減號,請學生們估計老師依次板書結果。

  (3)提問:像這樣的減法,如何估計出它的結果?

  (把被減數和減數分別看作與它接近的整百數,再進行計算。)

  4、完成“練習五”第5題。

  學生們獨立完成,注意“≈”的書寫格式。

  5、完成“練習五”第3、6、7、8題。

  (1)學生們獨立完成。

  (2)組織交流,說說各自的想法。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2、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重點難點:

  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有余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掌握了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學會了用有余數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今天我們就用所學知識繼續來解決“派車”這個問題。

  板書:派車

  二、探索新知

  1、先讓學生觀察本題的情境圖,理解圖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問:從圖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學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車,小汽車限乘3人,面包車限乘8人)

  2、再讓學生獨立思考:

  (1)可以怎樣派車?

  (2)你認為怎樣派車比較合理?

  3、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集體交流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如第(1)小題解決方法有:

  (1)派4輛面包車;

  (2)派3輛面包車,1輛小汽車;

  (3)派2輛面包車,3輛小汽車;

  (4)派1輛面包車,6輛小汽車;

  (5)派9輛小汽車。 以上五種派車方案學生只要說出其中一種就可以了。

  4、在引導學生探究第(2)小題的解決方法時,要求學生要說出道理,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學生只要說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車輛數少一些,便于管理,而且每輛車坐得寬敞些,就派4輛面包車;要求沒有空座,就派2輛面包車,3輛小汽車。 …… 讓學生用“試一試”中表格的形式呈現答案。

  三、鞏固練習

  第9頁“試一試” 讓學生獨立填寫后集體訂正。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通過準確數與近似數的比較,理解近似數的含義。

  2.初步知道準確數與近似數的區別,會正確辨別準確數與近似數,并會恰當選用近似數。

  3.通過學生的數據收集與交流,能對近似數和準確數互相轉化。

  4.體會近似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近似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

  合理地取近似數。

  教具準備:

  課件、鉛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師: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把鉛筆,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手中的鉛筆有幾支?讓學生充分地、大膽地猜。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書。

  現在老師想請你們猜一猜手中的鉛筆是幾十支?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后出示準確的數據。(18支)現在讓你們猜手中的鉛筆是幾十支,你會怎樣說?(學生回答:大約20支)像這樣大概的數就是近似數,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近似數。

  二、交流共享

  1.匯報課前調查各個年級的學生數。

  師:老師要求你們課前調查各個年級的學生數,你們做到了嗎?來看大屏幕:二年級(1)班有學生50人,那么二年級三個班大約有多少人呢?請你們猜一猜。

  學生猜,老師板書后出示準確數,留下接近的數。

  師:如果讓你們用兩句話來說這兩個數字,你會怎樣說呢?師引導說:二年級有學生154人,大約150人。師:二年級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個年級大約有多少人呢?學生猜,老師板書,出示正確的數后留下最接近的數字。

  提問:現在我們來觀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數字和后面一排的數字有什么特點?(前面一排是準確的數,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數)。像這樣大概的數我們就把它叫做近似數,板書。

  2.教學例9創設情境:小明是龍崗小學的學生,小華是東山小學的學生,一天他們倆相遇了,都說自己學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顯示:小明:“我是龍崗小學的,我們學校大約有700人”。小華:“我是東山小學的,我們學校大約也有700人”。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兩個學校到底哪個學校的人數多嗎?在小組里面說一說。學生在充分討論后老師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給予肯定。

  師:現在我來告訴你們答案吧!教師出示龍崗小學695人,東山小學703人,并引導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人,所以說大約有700人;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說大約有700人。我們可以這樣用數學的方法表示:板書:695≈700703≈700師邊板書邊引導學生說:695約等于700,703約等于700.師問:“≈”這個符號怎么讀的?(約等于。)這個符號就叫約等號。

  3.教學“試一試”。出示:實驗小學有學生2016人,大約是幾千人?讓學生充分地猜以后,優化得出2016大約是2千人,所以寫成:2016≈2000

  三、反饋檢測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說一說數軸上面的數有什么規律,再讓學生獨立完成。

  完成后師問:我們一共填了哪些數,這些數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引導學生讀題后強調題目要求:大約是幾百或幾千元,獨立完成后集體評價。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獨立完成后集體評價。總結:我們在說近似數的時候通常都是約等于幾百或幾千。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師引導依次討論三個子問題。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怎樣擺接近2000的數?先擺一擺,再讀一讀。你知道怎么擺接近9000、5000、1000的四位數嗎?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價。

  四、反思總結提問: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歸納: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近似數,近似數是一個大概的數。

  五、課堂作業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0

  教學內容:P4~5分草莓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探索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讓學生再探索、練習中激烈有余數除法的試商經驗。

  2.引導學生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練習生活實際解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再探索、發現中體驗乘法的喜悅。

  3.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重點難點:1.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逐步達到熟練程度。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體會余數要比除數小。

  教具準備: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提問:在有余數除法里,余數和處世有什么關系?

  2.練一練:105165185205335

  全班齊練,指名板演。訂正后讓學生對5小題進行分類:有余數的算式,沒有余數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試商方法。

  (1)課件顯示P4分草莓的畫面,讓學生理解題意。

  55個草莓平均放在8個盤子里,每個盤子里可以放幾個?還剩幾個?

  (2)列算式:558

  (3)讓學生估算每盤大約放幾個。

  (4)小組討論:怎么判斷估計得對不對。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嗎?

  如果商是5,則會出現余數比除數大的情況,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數。

  (5)討論:怎樣估計兩數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兩數相乘的積要最接近被除數,但又要比被除數小。

  (6)計算有余數除法的四個步驟:一商,二乘,三減,四比。

  2.填空:P4試一試。(訂正時可以讓學生口述思路過程。)

  三、鞏固練習:P5練一練的第1~5題。

  四、總結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1

  教學內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104頁例3、“做一做”及第106頁練習二十的第9題。

  內容簡析

  例3安排了解決問題的內容,意在鞏固學生已經建立的1千克的質量觀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量能力。題目要求比較簡單,但越簡單可能越覺得無從下手,要引導學生轉到對蘋果個數的關注上,由此喚起學生已有的稱量的經驗。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感受質量單位,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觀念,牢固掌握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

  2.學生在實踐、觀察和推算的活動中,能夠根據物體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量能力。

  3.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通過估量解決問題。靈活運用估量的方法解決問題,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與學法

  1.本課時學生應用已學的質量單位的知識,通過估量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鞏固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而且培養學生的估量意識,幫助學生積累估量的經驗,形成估量策略。

  2.本課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與他人合作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承前啟后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猜謎語法:衣服有綠又有紅,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臉紅紅人人愛。猜一猜這是什么水果?(蘋果)大家經常吃蘋果,蘋果有大有小,誰能估計一下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老師這里有20個蘋果,大家估計一下大約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謎語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老師借著學生的興奮情緒,提出估計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的問題,為新授做好了引導。】

  實踐體驗法:老師帶來幾個蘋果,它們有大有小,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掂一掂,估計幾個蘋果大約有1千克。學生用手掂一掂蘋果,交流蘋果的輕重大小,估計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然后教師出示例題3:王奶奶摘了20個蘋果,估計一下大約重多少千克。進入新課教學之中。

  【品析: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體驗法,通過討論交流,確認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為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對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質量,估一估1千克蘋果的個數。

  (2)學生匯報。

  2.稱一稱。

  (1)小組活動:稱1千克蘋果并數一數個數。

  (2)匯報各小組稱重的結果,教師記錄。

  (3)觀察記錄的數據,從數量上發現規律。

  (4)討論:同樣都是1千克蘋果,為什么稱出的個數會不一樣呢?

  3.提出問題。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個蘋果,估計一下大約重多少千克。

  (2)學生讀題后匯報發現的信息。

  (3)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估量。通過“知道了什么?”環節理解教學,注意突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估計。

  師:要想知道20個蘋果大約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預設一:

  生:估一估每個蘋果有多重,再算出20個蘋果的質量。

  師:這是一種辦法。你估計一下一個蘋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師:那20個蘋果就有20個200克。你認為計算起來怎么樣?

  生:用加法算比較麻煩。

  師:那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預設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幾個蘋果。

  師:以你的生活經驗,1千克一般有幾個蘋果?

  生:5個。

  師:那就可以每5個蘋果放一堆。(用電子筆將5個蘋果圈一圈。)這樣的話,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幾個5?

  4.解決問題。

  (1)通過閱讀“怎樣解答?”兩個學生的對話,突出了估計的方法,即運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質量觀念作標準估出結果。同時,通過答案的文字呈現突出了估計的標準。

  (2)引導學生按蘋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個蘋果大約重多少千克。

  (3)分組解決問題。

  第一、二兩組解決如果蘋果1千克4個,20個大約重多少千克;第三、四兩組解決如果蘋果1千克5個,20個大約重多少千克。

  (4)匯報交流。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2

  [教學目標]

  1、掌握用豎式書寫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結合具體操作,理解豎式中每一步的含義,能對除法豎式作出合理的解釋。

  3、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除法豎式的正確書寫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豎式中各個部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小棒擺正方形,今天我們繼續擺一擺,請同學們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看看結果怎樣?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1)能分幾組,有剩余嗎?(能分3組,剩1根)

  (2)怎樣列式表示?13÷4=3(組)……1(根)

  (3)回憶一下,我們在學習加法、減法和乘法的時候,除了列橫式之外,還可以怎么列式?(豎式)

  沒錯,除法和它們一樣,也可以寫成豎式的,那么,怎么寫除法的豎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3,出示除法豎式。

  1、這道除法算式可以寫成這樣的豎式。(結合教材圖片)像漢字“廠”的符號表示除號,除號里面的是被除數,一撇的左邊寫除數,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數下面寫除數和商的積,橫線表示相減,最后是余數。

  也就是:4……商

  除數……413……被除數

  12……43的積

  1……余數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豎式,你知道豎式中的每個數的含義嗎?

  預設: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幾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終分成的份數。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積,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師生總結:除法豎式的一般寫法分為三步:一除二乘三減。

  2、指導學生練習書寫豎式,師巡視訂正。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學的除法豎式,大家會寫了嗎,我們是怎樣寫除法豎式的?我們回顧一下。(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說一說寫豎式的步驟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師: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結果怎樣?豎式怎么寫?

  學生動手分小棒,然后集體討論,反饋信息。

  預設: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沒有剩余。

  (2)可以寫算式16÷4=4(組)

  (3)它的豎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來寫,被除數換成16,除數不變,商是4,除數和商的積是16,這里沒有余數,相當于余數是0,表示沒有余數。

  4

  416

  16

  三、鞏固練習

  1、完成“做一做”第1、2題。

  指導學生分別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組分一分,根據分得的結果,確定商和余數,然后書寫除法橫式和相應的除法豎式,先寫在書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十四”第3題。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寫一寫豎式,師根據學生反饋板書,然后指名說說豎式中每個數的含義。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的收獲是什么?

  [板書設計]

  認識除法豎式

  4……商

  除數……413……被除數

  12……43的積

  1……余數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經歷求商的一般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議中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設計理念: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訣和會運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然后讓學生收集圖畫中的數學信息,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再引導學生提煉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經歷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法:

  遷移法,觀察討論、比較分析法。

  學法:

  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重、難點:

  1、能較熟練地用7、8、9的乘法口訣正確求商。

  2、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以舊引新,激發學生興趣。

  1、對口令。

  二七()六九()

  ()八五十六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36÷6=()

  30÷5=()24÷6=()

  18÷6=()8÷2=()

  3÷1=()12÷4=()

  師:你們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訣。算除法想乘法,口訣缺幾商是幾。

  除數是幾就想幾的乘法口訣;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商就是幾。

  師:看來同學們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訣缺幾商是幾”這些方法來求商。這節課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一起學習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你們有信心學會嗎?(板書課題)

  二、創設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師:同學們知道屬于你們的節日嗎?

  生:(六月一日兒童節)

  師:為了慶祝六一兒童節,小朋友正在布置他們的教室呢,同學們,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課件出示情境圖

  2、引導觀察,收集信息

  提問: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們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還有的在準備愛心氣球。)

  通過觀察,你獲得了什么數學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組做了56面彩旗,要掛成8行。

  生:第二組做了49顆五角星,分給7個小組。

  生:第三組帶來27個愛心球,每9個擺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師: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先讓學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說一說)

  4、學生匯報

  指名匯報問題,教師板書“平均每行幾面?”“平均每組幾個?”“可以擺幾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從主題圖中點取出例1)

  (1)請一人讀題,提問: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獨立試著做做?(學生獨立試算,并和同桌說說是怎么算的?)

  (2)指名匯報(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方法)

  (3)問:“用哪種方法最簡便?(用乘法口訣求商)

  引導學生小結: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訣想,就是()八五十六,因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師:我們平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寫上什么?(單位)一起說這道題的單位是什么?(面)今天我們要探究學習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單位同學們在口頭上說出來就可以了。下面的題目也一樣,清楚了嗎?

  2、(1)師:這56面小旗,要是掛成7行,平均每行幾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能用乘法口訣求出這個算式的商嗎?

  讓學生獨立試算。

  (2)交流:說說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3、比較56÷8和56÷7兩個算式的聯系。

  (讓學生明白,用一句口訣可以列出兩個除法算式)

  4、完成主題圖中另外兩個數學問題。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師巡視。

  (2)說說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結: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數是幾就想幾的乘法口訣;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商就是幾。我們把求商的方法編成了一首兒歌。(課件:乘法口訣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訣缺幾商是幾。)一起讀讀。

  三、反饋練習(課件出示)

  1、選擇題:用“七九六十三”這句口訣求商的算式是:

  A、7+9 B、7×9 C、36÷9 D、63÷7

  2、請大家完成書上49頁做一做的習題。

  (學生匯報)

  師:通過這一組習題,你們又發現了什么呢?

  生:我發現,乘法算式里的積,在除法里做被除數。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數在除法里做除數和商。

  生:這3個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訣來計算。

  師:同學們有這么多的發現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學習中將會繼續學習。

  3、鞏固練習

  (1)練習:小猴摘桃子(課件9)

  師:其實,兒童節不僅是我們小朋友們喜愛的節日,就連森林里的動物寶寶也喜歡出來看熱鬧。這幾只可愛的猴寶寶想在“六一兒童節”上給同學們送上又大又紅的桃子,可是當他們來到桃樹下面正準備上梯子的時候,才發現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對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來,同學們你們愿不愿意幫幫小猴子?

  (2)練習:小豬吹泡泡

  出示課件10:小豬吹泡泡的情境

  師:小猴的問題解決了,小豬被同學們助人為樂的精神感動了,它特別吹了一些泡泡來送給大家,如果你們把提算對了泡泡會飛的又高又遠。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二年級的數學下冊設計教案06-24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23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01-04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9-09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12-13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9-28

二年級下冊數學《數學廣角,推理》教案04-04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07-27

二年級下冊數學統計教案07-30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