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2-05-29 10:40:27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匯編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匯編10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中吃西瓜一課,主要內容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教材P60-61)。

  教學目標:

  1、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加減的計算方法。

  2、能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的加減,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畫、涂、拼等活動,體會數形結合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策略之一。

  4、體驗數學活動充滿創造與探索,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重點:

  掌握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加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擺脫對圖形直觀的依賴,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數。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分西瓜的故事,想聽嗎?一對好姐弟,他倆既活潑又可愛,又乖巧懂事,經常幫媽媽做事情,一天兩個好孩子又在幫媽媽打掃衛生了,不一會兒就累的滿頭大汗,媽媽說:孩子們歇會兒吧,媽媽給你們切西瓜。我們一起來看看切西瓜的過程吧,如果把這個圓看成一個西瓜,熊媽媽把這個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姐弟倆高興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弟弟就吃了其中的2塊,姐姐吃了其中1塊,那小朋友你們知道他們分別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呢?

  課件:一個西瓜被分成了8塊,弟弟吃了兩塊,從圓中分出兩個西瓜到弟弟的頭像,再分出一個西瓜到姐姐的頭像上。

  師: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這個分數的?

  (2/8表示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兩份,就用2/8來表示)最好不說取

  (1/8表示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來表示)

  師:那根據剛才的畫面內容,你能提出哪些與分數有關的數學問題呢?

  (剩下的西瓜是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這塊西瓜的幾分之幾?姐姐和弟弟誰吃的多?多多少?)用紙蒙住,學生說一個,取一個。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學習目標(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這五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并會分辨。

  過程與方法:觀察、交流、操作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純樸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五種常見的平面圖形

  教學難點:分辨五種常見的平面圖形

  教學準備:情境圖、學具盒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信息窗二的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這是一幅什么畫?圖片上都有些什么內容?

  二、學習有關圖形的知識

  1、觀察這幅圖是用什么圖形拼成的?

  先讓學生自己找一找,每種物體各由什么圖形拼成的,重點引導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觀察時,可以從上到下或從主要的牧童、牛開始,到周圍的事物。

  2、對不同的圖形進行分類。

  (1)學生在分類的基礎上明確不同圖形的名稱。比如,圓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2)平行四邊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它與長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進一步明確不同的圖形。

  3、比一比,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不同之處

  引導學生將長方形、正方形、圓形與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進行比較,明確今天所學的圖形都是平面圖形,以前學的都是由不同的面組成的立體圖形。

  三、課堂練習:

  1、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圖形

  2、畫一畫

  引導學生從學具盒中找到這幾種不同的圖形,然后利用手中的圖形畫一畫,在紙上畫出各種平面圖形。

  3、剪一剪

  將畫出的平面圖形用小剪刀剪下來,在剪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不同圖形的特點。

  4、拼一拼

  你能利用手中這些圖形也來做一幅美麗的圖畫嗎?

  學生拼完后,集體交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拼出的圖畫的各個部分都是由什么圖形拼成的。

  三、課堂

  本節課同學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教材第68~69頁減法的一條運算規律及其應用(例1例2),“練一練”,練習十四第1~3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初步認識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從這個數里減去兩個數的和的運算規律,學會應用這種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2、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抽象的思維能力,以及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 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引入新課。剛才我們用簡便方法,很快算出這些題的得數,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板書課題)通過學習,要能步認識減法運算中的一些規律,并能應用這些規律進行簡便計算,進一步提高計算的能力。

  二、教學新課

  1.教學減法的運算規律。

  (1)教學第68頁的應用題。

  出示題目,讀題。

  指名學生口答解題算式,老師板書一種方法的算式和結果。

  提問:第一種算法是怎樣想的?求還剩多少米,還可以怎樣算?(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算式和結果)

  第二種算法又是怎樣想的?

  這兩種算法都是求的什么問題?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實際上就是從這個數里減去什么?所以兩種算法的結果怎樣?說明哪兩個式子相等?[板書:360—87一113=360一(87十113)]

  提問:從360里減去87和113這兩個數,等于從360里減去什么?

  (2)題組的計算、比較。

  用小黑板出示第68頁下面的題組。

  請大家在課本上把這幾道算式計算一下,看看每組里的兩個算式的結果有什么關系,在o里填上適當的符號。

  讓學生口答練習結果,老師在o里板書等號。

  提問:從第一組兩個算式里可以看出從30里減去4和6兩個數,等于從30里減去什么?第二組呢?第三組呢?

  (3)歸納運算規律。

  在這三組算式里,每組算式之間都有什么共同特點?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出運算規律,并讓學生看課本上的結語讀一讀。

  (4)根據規律填空。

  563—174—26=563— (174o26)

  342—69—31=342—( o )

  1284一(600+7)=1284—600 o 7

  324—(24+198)=324— o

  456—102=456—100 o 2

  提問:前兩題為什么o里都填加號?第三、四題為什么o里都填減號?為什么456一102等于456—100—27

  說明:應用這一規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

  2.教學簡便算法。

  (1)教學例1。

  出示例1。提問:這道題里兩個減數可以湊成怎樣的數?根據剛才學習的減法運算規律,怎樣算比較簡便?為什么?

  誰再來說一說,這道題用簡便算法可以怎樣想?

  按照這樣想的過程,黑板上的題怎樣算?(板書簡便算法的計算過程)

  :例1里兩個減數可以湊成整百數,就先求出兩個減數的和,再從724里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這樣算比較簡便。

  (2)計算724——(224+30)。

  出示題目。

  提問:這道題是724減去兩個數的和,大家看一看這三個數,先算加法會簡便嗎?你發現從724里先減去哪個數比較簡便?為

  什么?接下來再怎樣算?為什么還要用減法減去307

  誰來說一說這道題怎樣計算?(老師板書計算過程)

  板書時結合提問:為什么等于724—224—307并說明這是把剛才的規律反過來應用。

  :這道題是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和,由于724減去224可以口算,所以就反過來應用剛才的規律,從724里先減去224,再減去30。這樣算比較簡便。

  (評析:這里補充了這一類型的練習題進行講解,不僅使學生認識這一運算規律還可以反過來應用,加深了對這一規律的理解,還可以為下面例2的教學作好鋪墊,使學生進一步領會和掌握應用這一規律使計算簡便的關鍵。)

  (3)教學例2。

  出示例2。提問:減數301接近幾百?可以看做哪兩個數的和?這樣,400—301就可以寫成400減去哪兩個數的和?[板書:=400一(300+1)]現在你能看出怎樣算比較簡便嗎?(板書計算過程)

  誰能說一說,這道題用簡便算法是怎樣想的?

  追問:這里是怎樣用剛才學到的規律的?(反過來用)

  :當減數接近整百數又比整百數稍大一點時,可以把它看成是幾百加幾的和,反過來應用剛才的規律,先減去幾百,再減去幾,這樣算比較簡便。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2題。

  (1)指名兩人板演左邊兩題的連減題,其余學生做在課本上。集體訂正。提問學生是怎樣想的。

  (2)指名兩人板演右邊兩題,其余學生做在課本上。集體訂正。提問學生是怎樣想的。

  (3)提問:這里四道題的簡便算法,第一步得到的都是怎樣的數?

  指出:這里應用減法的運算規律簡便計算,關鍵是看能不能先得到整百數再減。如果能先得到整百數,就可以應用規律使計算簡便。

  2.練習十四第1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小黑板出示。

  提問:第(1)題里兩道算式結果是不是相同?第(2)題呢?這說明了什么?

  第(1)題里哪個算式的計算比較簡便?為什么?第(2)題里哪個算式的計算比較簡便?為什么?下面一個算式的計算為什么不簡便?(兩個數的和不是整百數)

  你能看出這樣的題在什么情況下就可以用簡便方法算嗎?(第一步能得到整百數以后再減)

  四、課堂

  今天學習的減法運算的規律是什么?應用這個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時,關鍵要看什么?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四第2、3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課題:認識平年和閏年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初步了解“四年一閏”的道理。

  2、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并能解決一些有關的生活問題。

  3、能積極參與尋找、發現平年與閏年的關系,對數學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

  教學重點:發現并掌握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判斷年份數是整百數的年份是否是閏年的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小華每次過生日都要種一棵“生日樹”,她在12歲生日那天種下了第3棵“生日樹”。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嗎?

  學生自由發言、交流,教師不做評價。

  2、揭題:學習了本節課之后,你就會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2。

  (1)課件分別出示xxxx~xxxx年的年歷,將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塊提煉并排列起來。

  引導:這是xxxx~xxxx年2月的天數,依次觀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數(天)

  (2)組織交流。

  ①反饋填寫結果。(學生說,教師板書)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數(天)28……282829

  ②引導觀察: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么?

  (20xx、20xx、xxxx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閏年的含義:根據2月天數的不同,我們把年份分為兩種,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閏年。(板書)

  (3)探究判斷平年和閏年的方法。

  提問:仔細觀察表格,平年和閏年的出現是隨意的,還是有一定的規律?你發現它們有什么規律?

  指名回答并引導學生共同發現“四年一閏”的規律,再讓大家將表格中的閏年圈出來。

  通常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公歷年份數除以4沒有余數的一般是閏年。公歷年份數是整百數的,必須除以400沒有余數才是閏年。例如,20xx年是閏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問:現在大家知道小華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嗎?

  學生根據平年和閏年的知識回答:2月29日。

  2、數學文化。

  談話:同學們,你們想知道為什么會有“四年一閏”的規律嗎?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識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本第48頁“你知道嗎”的內容。

  指名閱讀短文,并讓學生解釋“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意思。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并板書:公歷年份數是整百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

  如20xx年、1600年是閏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48頁“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48頁“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嗎?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一年有4個季度,把12個月平均分成4份,每3個月是一個季度。

  師出示表格并追問:你能算出今年每個季度的天數嗎?

  學生計算,并說說計算的方法。

  追問:今年是平年還是閏年?(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一、應用題的來源應具備情感化、生活化和主題化。

  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在導入或新授環節考慮了題材的生活化,但在練習中體現較少,或者說學習內容的生活化沒有很好的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其實從課的導入,新授,練習及發展都可以統一在一個生活化的主題之下。另外,許多老師教學應用題時,將課題命名為“應用題”,這個名稱在學生的大腦中并無多少概念,過于空洞,應更為形象與具體。比如,《游動物園中的問題》、《森林探險》等,相對于平均數問題,歸一問題,工程問題等課題而言,對于學生來說更容易理解與接受,有吸引力,利于學生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利于其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投入學習。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對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的強調,也利于學生形成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主動得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即發展良好的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學了分數應用題之后,可以設計如下問題:有一天,老師帶了600元錢到家具公司買家具,便看見那里的家具都在降價。忽然,老師看見一套家具組合,老師很喜歡。衣柜200元,梳妝柜的價錢是衣柜的4/5,床的價錢比衣柜貴1/5。請你幫老師預算一下,老師帶的錢夠不夠?又例如,在教學了按比例分配應用題之后,可以設計這樣一道思考題讓學生想辦法由自己調制成一種鹽與水的濃度為1:4的溶液。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與其說是在解答應用題,還不如說是在做身邊的一件事情,他們不再是為了單純的解題而解題,而是在嘗試用自己的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生活。學生一定會興趣倍增,積極性提高。

  二、應用題的呈現方式應多樣。

  現實世界千姿百態,蘊含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種多樣,因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問題更多的則是以表格、圖文形式出現的,純文字敘述的問題很少。所以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就勢必也需要在教學中創設一個類似于真實的生活的情境。而以前傳統的應用題教學中,呈現方式比較單一,大多為文字敘述的結構也比較簡單,總是若干個條件加上一個問題,所有的條件都用上后,正好解答出問題;解題的技巧性強,對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類比、推理等思維能力的幫助則不是很大。因此,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課標》中則明確指出:“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的學習需要。”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內容呈現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將“純文字化”的表達模式有機地與表格、漫畫、情境圖、數據單、情景劇表演等有效地結合起來,廣泛地采用于教學之中。這樣,既直觀又形象,而且還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地呈現出素材,提高學生的興趣,滿足了多樣化的學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學求平均數的應用題的時候后,我們可以盡量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表或數據,讓學生結合表格來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氣污染指數,某一個班學生測驗的平均成績等等。再例如“小青買了兩本練習本,一枝毛筆,共用了四元錢。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筆是兩元錢,問一本練習本是多少錢?”這種應用題的呈現方式單一而且封閉,都是文字敘述,兩、三個條件再加上一個問題。如果這種題目反反復復,出現的次數多了,學生的心里就會產生厭煩。如果是那樣的話,做出來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對于同樣一道例題,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現,如圖文應用題。這樣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颼颼的數字羅列的應用題變成了活潑生動,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

  三、應用題解題的多樣化、開放化。

  對學生的發展而言,解決問題的學習價值不只是獲得問題的結論或答案,其意義在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的教學活動,體驗方法,以形成策略。在應用題教學中,我們不能把目光緊緊地定格在答案上,更應該關注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方法與策略。這些方法、策略的穩固與形成,將逐漸成為學生思維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以數學的眼光來審視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問題,也將是數學教育的價值所在。而傳統應用題大多數結構良好,答案惟一,解題方向明確,只需要不斷地重復和套用已經學過的公式和數量關系就可以解決。所以,毫無疑問,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來說,都是欠缺的。因此,要適度地引入開放性應用題,便能沖破傳統應用題帶來的封閉性,便能給學生創設一個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例如,某一家服裝廠接到了生產1200件T恤的任務。前3天完成了40%,照這樣計算,還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務?學生在解決這道題目的時候,可以根據數量之間的關系,知識之間的聯系,對所給定的條件進行不同的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對于這道題目,解法有四種,即(1)3/40%-3;(2)3*[(1-40%)/40%];

  (3)設還需要x天才能完成任務。40%/3=(1-40%)/x;(4)(1-40%)/(40%/3)

  又例如,現在有一種含有鹽10%的鹽水為400克,要想得到含有鹽20%的鹽水該怎么辦?學生這道題目有以下三種策略:

  策略一:要使鹽水中的鹽變多,則需要加鹽;策略二:要使鹽水中的水變少,則需要蒸發水;策略三:還可以加入含鹽量高于20%的鹽水。由于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學生找到了許多解決的方法,積極性越來越高,參與的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從而也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再例如下面一題:小明和小方同時從家中向學校出發。小明每分鐘走60米,小方每分鐘走50米。8分鐘過后,兩人則同時到校。問小明和小方兩家相距有多少米?由于小明和小方家的地點不確定,所以,學生就會得出各種可能的結論。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數學情感,效果頗佳。

  另外,在應用題教學中我們應該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聯系不同的相關體驗,探索問題的多種解法,比較不同方法之間的長短優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的解決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壞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加以肯定。不能僅關注解決問題的格式完整與否,答案正確與否。這對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著重要影響。

  四、應用題教學評價的全面化。

  要重視解題過程的評價與反思,除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學會欣賞,體會成功的喜悅等情感、態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學中,評價教學應用題的質量的主要標準是看學生應用題考試的分數。于是,便會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不少學生應用題的分數很高,但是,實際上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是很強。有的時候,學生一旦遇到新的問題,變束手無策了。因此,過于注重考試分數的評價方式是違背新課程理念的。新課程理念下的應用題教學評價應努力實現評價考核多元化,總的趨勢是變終結性評價為發展性評價,變量化評價為質性評價。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為應用題的教學指明了方向,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問題解決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題策略的機會,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評價自己思維結果的諸多權利,那么學生便能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時候,他們便會成長為自信而成功的問題解決者。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通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教具:學生尺、課件。

  學具:學生尺一把,小方塊一個,三角形學具一個、方格紙一張。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小朋友,我們又見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學習數學知識,老師感到非常高興,你們高興嗎?咱們接觸時間不多,彼此還不太了解。小朋友你們看看,老師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數學故事,想聽嗎?

  (播放小裁縫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裝做不知道)

  2、噢,原來是這么回事啊,老裁縫的一拃和小裁縫的一拃是不一樣的,量出的結果也不同。看來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有統一的工具。現在我們一般用什么來量長度?

  三、探索實踐,建構新知

  1.認識尺。

  小朋友都有學生尺,(指著尺)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觀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發現了什么?

  (生:有數)有哪些數?讀一讀。

  還有呢?

  (生:有線)這些線都一樣長嗎?有的——長,有的——短,這些長短不一的線是刻度。

  每條長刻度下面都對著一個數。刻度0表示起點。(這是刻度1,這是刻度5)

  細心的小朋友還發現了什么?

  (生:字母)(板書: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書: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今天咱們就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認識)

  2.認識厘米。

  (1)看這把放大的尺,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瞧,(課件演示1厘米長度)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長?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嗎?

  自己說說是從刻度幾到刻度幾的長度是1厘米。

  還有誰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3—4人)指名說一說。(師注意糾正第一個學生: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是幾厘米。)學生說的同時,教師在投影上指出來。

  (停一會兒)你們有沒有發現,每相鄰兩個數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指著課件)

  (2)1厘米到底有多長,咱們用小手來比劃比劃?

  這個小正方體每條邊的長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輕輕拿住它,手指不能動,哦,輕輕抽開它,瞧,兩個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厘米。自己試一試。

  把你比劃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動,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再用手比劃比劃,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劃得準不準。

  (4)小朋友都能比劃出1厘米了,找找咱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學生說到的第一第二個教師拿出尺幫他量一量。)

  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你們有沒有留意到,咱們手指的寬度大約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認識幾厘米。

  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為什么認為它是2厘米?(如果學生說不出來,師自己說。)

  有2個1厘米,就是2厘米。

  還有誰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學生回答,2個)

  伸出小手比劃出2厘米。

  小朋友比劃得挺準確的,你還能找到幾厘米?指著尺子說給同桌聽聽。

  (學生說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個1厘米是3厘米。

  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①(都從0開始)你們為什么都從刻度0開始?

  ②(不是從0開始的)你數得真仔細,從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數一數)還有誰也找到8厘米了?哪種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還有誰找得長一些?

  看來,從刻度0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我們一般都從刻度0開始看起,這樣非常方便!

  (6)看,這枝鉛筆長幾厘米?你是怎么看的?線段呢?

  (7)剛才小朋友認識了1厘米,還知道看幾厘米時一般從尺的刻度0開始。現在厘米和尺是咱們的好朋友了嗎?和咱們的好朋友唱首歌,怎么樣?請出咱們的好朋友。(師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課間活動:唱《找朋友》

  (師舉起cm卡片)還把它送回去。(示意學生放回抽屜)

  咱們認識了直尺、厘米,現在和好朋友玩個闖關游戲好嗎?

  5、第一關:量一量。(課件出示)

  (1)準備好了嗎?(停一下)

  (出示學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這條最長的邊是幾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說說。

  誰想上來量。

  (沒有對準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這樣量,你有什么意見?

  (一般把刻度0對準線段的一個端,看另一個端對準幾就是幾厘米。)

  (2)(師舉起紙)再量一量方格紙的長邊是幾厘米,比比看,誰量得又快又準。

  (放歪,師隨意把尺往方格紙上一放。)尺子這樣擺行不行?尺要放平

  小朋友覺得在量長度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書:量:對準放平。)

  (3)再來量一量手掌寬和一拃長。(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寬時要五指并攏,從最寬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這個手掌寬大約是幾厘米?說說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嗎?(更接近幾厘米?)可以說大約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點點呢?接近幾厘米可以說大約幾厘米。

  (4)你能像圖上這樣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約是幾厘米嗎?

  自己量一量,寫下來。(師下去指導學生量)

  這就是咱們身上的尺,每個小朋友手不一樣,量出的結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縫和小裁縫,他們的一拃也不同,咱們要記住自己身上的尺。讀一讀,記一記。

  真棒,恭喜你們順利闖過第一關,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你們。(課件演示)(耶!)下面進入第二關。

  6、第二關,畫一畫。

  (1)畫一條長4厘米的線段。(切換視頻)

  畫完后,自己量一量,檢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

  誰想畫看?一邊畫一邊說。

  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這么長。(指著學生作業)

  (2)再畫一條比它長3厘米的線段。你畫了多長?

  同桌交換,互相量量,畫對的,給他畫一個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關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干,順利闖過第二關,放個鞭炮慶祝一下。(耶)有沒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戰?

  (1)小朋友還記得第一關量的身上的尺了嗎?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寬、一拃長、食指寬)記住身上的尺了嗎?

  咱們來做個游戲好嗎?比眼力。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屜里。

  (等學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后,再開始)

  估一估這塊橡皮大約有多長?

  說說你是怎么估計的。(指名回答)(板書學生答案)

  小朋友,你們看他會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剛才量過的東西幫自己估計,真會動腦筋。

  (也可以借助對1厘米或2厘米的認識進行估計。)

  老師幫小朋友量一量?(板書正確答案:6厘米)(指名學生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過2厘米的,比較接近的都稱得上是估計高手。是估計高手的請舉手,真棒。

  (2)小朋友們,你們都會估計了嗎?沒有尺,可以怎么辦?用這樣的方法自己試一試,好嗎?

  咱們估計2個,(出示課件表格)估計自己的中指長和數學術封面短邊的長,把估計的結果填在這2個括號里。

  小朋友估計得怎么樣呢?拿出尺來量一量。

  (把學生作業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計得怎么樣?(如果相差遠:沒關系,咱們剛估計了2個,以后多觀察,估計能力會越來越強。

  這次估計得比較接近,是估計高手的站起來,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自己。

  小朋友,咱們第三關也過了,(課件演示放禮花)耶!

  四、全課,拓展延伸

  今天咱們和誰交了朋友?這個新朋友能幫我們干什么?(量物體長度)

  小朋友都量了什么的長度?你還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給老師幫幫忙,量量教室的長好不好?怎么了?

  看來,用厘米做單位是量一些比較——(短)的物體。

  量比較長的物體還要用到其他的長度單位。還想再繼續研究嗎?

  課后: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認識自然數。

  2. 認識自然數的6種含義。

  3. 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認識自然數,及自然數的一些含義。

  教學重難點:

  認識自然數的6種含義。

  教學用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看圖編題。

  出示圖片、學生編題

  小結:自然數0、1、2、3、4、5 等,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

  二、揭示課題

  認識自然

  三、新課探索

  (一)探究一:自然數

  1.數蘋果,看個數。

  (1)出示:1個蘋果。

  提問:現在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1個蘋果。

  (板書:1)

  (2)逐步的一個一個添加蘋果。

  提問:現在有多少只蘋果?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成:1、2、3、4、5

  提問:這里的1、2、3、4、5表示什么?

  回答:蘋果的個數。

  (板書:表示個數)

  2. 找名次,看序數。

  (1)出示:劉翔110米欄比賽后的領獎的情景

  提問:誰得了冠軍?冠軍還可以怎么表示呢?

  回答:第1名。

  (板書:1)

  提問:那亞軍和季軍又可以怎樣表示?

  (板書:2、3)

  (2)提問:這里的1、2、3表示什么?

  回答:表示比賽的名次。

  小結:比賽的名次是一種有序的排列。1、2、3也可以表示這樣的序數

  板書:表示序數

  3.小結:像1、2、3這些用來表示計數編序的數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它們被稱為自然數。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深入地了解自然數。

  (出示課題:自然數)

  4.認識自然數。

  (1)提問:誰能說說看你在平時生活中的哪些情況下可以用自然數表示?

  (2)學生舉例回答

  (3)小結:所以用來表示物體個數的數叫做自然數。

  (二)探究二:自然數所表示的6種含義

  1.自學。

  2.交流反饋。

  學生逐步歸納自然數的6種含義。

  3.小結。

  ①表示序數——如第3個。

  ②表示個數——如3個。

  ③表示代碼——如:郵政編碼中的3,3號運動員等。

  ④表示量數——如:“多長?多大?多重?”。

  ⑤表示計算結果——如:2+1=3。

  ⑥表示重復計算的次數——如:2重復加3次:2+2+2=3×2=6 2重復乘3次:2×2×2=23=8 ㈢

  探究三:“0”的認識

  1.提問:“0”是自然數嗎?說說你的理由。

  (1)學生介紹說理。

  (2)小結:從歷看,國內外數學界對于0是不是自然數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0是自然數,另一種認為0不是自然數。建國以來,我國的中小學教材一直規定自然數不包括0。目前,國外的數學界大部分都規定0是自然數。為了方便于國際交流,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3100-3102-93)《量和單位》(11-2.9)第311頁,規定自然數包括0。所以在近幾年進行的中小學數學教材修訂中,教材研究編寫人員根據上述國家標準進行了修改。即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3)自然數:表示物體個數的數0、1、2、3、4、5、6、叫自然數,簡單說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數。

  (4)板書:0是自然數。

  2.提問:有比“0”更小的自然數嗎?

  (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數。

  (2)提問:的自然數會是幾?

  (3)回答:沒有的自然數。

  (4)板書: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的自然數。

  3.小結。

  0是自然數中最小的一個。0加1得1,1加1得2 ,2加1得3,這樣繼續下去可以得到任意一個自然數。而從自然數的排列順序可知,后面一個自然數比前面一個自然數多1。因此,任何一個自然數都是由若干個1合并而成,所以1是自然數的單位。0可以看成是由0個1組成的自然數。自然數由0開始,一個接一個,組成一個無窮集合。如果把任意一個自然數用字母n表示,那接在這個自然數后面的一個自然數可以表示成“n+1”。

  板書:每個自然數都只有一個自然數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數n的后一個自然數是“n+1”。

  四、課內練習

  1. 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數。

  18 100.01 0 10000000 -9

  2.判斷。

  (1)從1開始的表示物體個數的數叫自然數。( )

  (2)大于或等于0的整數都是自然數。( )

  (3)沒有的自然數,也沒有最小的自然數。( )

  (4)接在自然數18后面的自然數只有1 個。( )

  (5)在4.2和8.5之間有4個數。( )

  3. 有三個連續的自然數,中間的一個數可以表示為(a —1),那么另外兩個自然數可以表示為( )和( )。

  五、本課小結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自然數有哪些深入地了解呢?

  1.0是自然數。

  2.每個自然數都只有一個自然數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數n的`后一個自然數是“n+1”。

  3.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的自然數。

  六、課后作業

  找找身邊的自然數,說一說它所表示的含義。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3頁例1、例2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掌握三位數不退位和不連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2.體驗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在運用三位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具準備】

  人民幣、情景圖、課件、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屏幕出示:星期天媽媽帶了340元,(出示人民幣圖)帶雯雯來到商場,哇!商場的東西可真多,(出示圖片)普通計算器120元,“文曲星”235元。請幫雯雯算一算:買1臺計算器后,還剩多少元?

  二、探索新知

  1.學生自主嘗試計算。

  2.展示交流。

  教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學生1:我從300元里拿掉100元,再從40元里拿掉20元,就剩下了220元。(上臺操作或屏幕演示這個過程)

  學生2:我覺得這種方法其實就是用3個百減1個百還剩2個百,4個十減2個十還剩2個十,2個百與2個十合起來是220。

  學生3:可在計數器上撥珠。(上臺演示)

  教師:你們的方法都非常清楚,還有別的方法嗎?

  學生3:我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后用豎式寫出來,像這樣:340-120220把對齊的數相減,0-0=0,4-2=2,3-1=2,最后就等于220元。

  教師:對,將相同數位上的數相減,你能夠將兩位數減法的計算方法用到三位數減法中,你很會學習。

  教師:大家用各種方法算出買這種計算器后還剩220元,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檢驗一下這個結果是不是合理嗎?

  學生1:因為把120看作100,300多減去100就剩下200多。

  教師:如果媽媽買“文曲星”,買后剩下多少元呢?

  學生1:可能剩下100多吧。因為把235看作200,300多減去200,還剩下100多。

  學生2:也可以這樣想,235元再加上100元就是335元,340元去掉235元,還剩下100多元了。

  學生3:我是這樣想的,“文曲星”比普通計算器貴100多元,剛才剩下200多元了,再花100多元,剩下的就只有100多元了。

  教師: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但究竟剩多少元呢?

  學生:40比35多5元,300比200多100元,最后剩下105元。

  教師:大家都用豎式算一算吧。(學生嘗試計算)

  教師:有什么問題嗎?在計算時,這道題與上一道題有什么區別?

  學生1:我發現個位上是0-5,不夠減,怎么辦呢?

  學生2:可以用兩位數減法的方法來做,不夠減就從4退1作10。340-23510510-5=5,4退1剩3,3-3=0,3-2=1,最后還剩105元。

  教師:這樣看來,做三位數減法與做兩位數減法有很多相似之處,那誰來說說做三位數減法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學生1:相同數位要對齊。

  學生2:哪一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1”。

  學生3:哪一位退了1后要記住少1。教師:對呀,怎樣記住從十位上已經退了“1”呢?

  學生:我把它記在心里。

  學生:我在退了“1”的頭上記個小點“·”就不會忘記了。

  學生:我在退了“1”的4的頭上記個小“√”,也不會忘了。……

  (3)教師:如果媽媽還想買“商務通”520元,(出示圖片)夠嗎?還差多少元呢?(學生嘗試計算)520-340=180(元)。520-340十位上不夠減,又怎么辦?

  匯報并強化:哪一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1”。

  三、鞏固深化

  (出示例2)教師:看看表中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

  學生1:知道了女生人數是448人,還有總人數是876人。

  學生2:要求男生有多少人。

  教師:大家先估一估吧。

  教師:大家都計算出來了,怎么知道我們算對了呢?

  學生1:和估算結果對照,估算是400多,算出的結果也是400多,說明計算是正確的。

  學生2:估算不夠精確,我們可以通過再算一遍的方法來驗算。

  學生3:我們還可以用男生人數加上女生人數,看得數與總數是否相符。

  教師: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下面我們都用加法驗算一下,看自己算對了沒有。

  四、綜合練習

  1.59頁“試一試”

  2.第59頁課堂活動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設計說明

  日常生活中蘊涵許多有關小數的問題,已經對小數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學習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借助課件創設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借助“小數點搬家”的情境解決相關的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創設,在探索中獲取新知。

  通過“螞蟻快餐廳”中價格變化的情境,先讓學生討論為什么要讓小數點搬家,再接著討論三次標價的變化及實際價格,最后讓學生觀察小數點向右移動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討論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2.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突破重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三次不同的標價,它們都有數字“1”,但小數點的位置不同,小數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關系,讓學生了解小數點向右移動時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在此基礎上再推出小數點向左移動時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并加以驗證。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小數的知識。小數中最重要的一個符號是什么?(板書:小數點)今天,我把這位客人請進了課堂,看看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

  (動畫)在輕快的音樂中,草原上跳出三個數字并排列成:256。這時小數點跳出來了,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小數點。”接著小數點跳到5和6之間(25.6),再跳到2和5之間(2.56),小數點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小數點搬家。”(板書課題:小數點搬家)

  師:哦,原來小數點要搬家了。看了課題你有什么想法嗎?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小數點搬家”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初步體會小數點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1.出示課件,提出疑問。

  課件出示主題圖:小數點怎樣搬的家?小數點的不斷搬家使螞蟻快餐廳的價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師生共同明確:小數點第一次向右移動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動了一位,快餐的價格在逐漸增加。

  3.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快餐的價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

  4.請同學們認真觀察,0.01、0.10、1.00的小數點的位置有什么變化?它們的大小又有什么變化?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5.學生匯報,交流結果。

  (1)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

  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

  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

  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

  (2)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

  0.01元=1分 1.00元=1元

  0.01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小數就相當于乘100,得到的數是它的100倍。

  6.提問:如果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四位,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同桌之間說一說。

  7.小結:小數點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擴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倍;向右跳兩位,得到的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0倍……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能夠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具有一定的空間觀念。

  2、復習鞏固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辦法,能夠準確進行測量并求周長。

  3、利用周長的相關知識,能夠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

  4、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

  5、在交流的過程中回憶求周長的計算方法,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重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1、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如何觀察立體圖形,通過我們自己親自動手搭積木,我們學會了什么?

  2、除了學習觀察立體圖形,我們還學習了求什么圖形的周長?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有關圖形方面的知識。

  二、鞏固探究

  1、復習觀察立體圖形

  每出示一個,讓學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積木照樣子搭一搭。搭出圖形之后,認真觀察,說一說從正面、側面、上面可以觀察到什么樣的形狀?

  交流,訂正。

  2、復習周長的計算方法。

  什么叫周長?怎樣求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又該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題,匯報訂正。

  3、完成第13題。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20厘米長的鐵絲,用它圍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還是用這根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通過剛才的操作,你發現了什么?

  4、剛才我們又是動手操作,又是測量計算,累了吧?我們一起到足球場去輕松一下吧!看!這就是我們將要去的足球場。出示第14題。

  自己看圖、讀題,想一想,在這道題中都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

  這道題一共讓你求出幾個問題?會不會解答?

  做完這道題,你有什么想法嗎?

  三、拓展實踐

  我們再獨立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1、足球場是個長方形,長120米,寬95米。李林繞著足球場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學校北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實驗園,長是30米,寬是20米,如果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墻,籬笆長多少米?

  3、小結: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板書設計:

  總復習

  立體圖形 求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

  正方形的周長

  總復習(四)

  教學目標:

  1、繼續復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能夠正確地觀察日歷,回答問題。

  2、復習可能性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復習有關搭配的知識,能夠按照題意進行正確搭配。

  4、能夠根據已知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通過復習加強鞏固,進一步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在以前的復習中,我們都復習了哪些知識?

  本學期我們學的內容除了剛才說到的,你認為還有哪些知識我們應該再復習整理?

  我們一起來整理回顧這些內容,看誰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最棒!最棒的同學我們可是有獎勵的!

  我們一起來比一比、賽一賽好嗎?

  二、鞏固探究

  1、回顧整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同學們,你還記得有關年、月、日的哪些知識?

  出示第16題:一年365天,合幾個星期零幾天?

  請同學們自己試著做一做。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92頁第18題的圖片及文字。

  請同學們認真看圖,誰能說一說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告訴了我們什么?

  你是怎樣設計住房方案的?

  3、復習“搭配中的學問”

  出示第20題:我們剛才解決了住宿問題。現在我們在一起來解決穿衣的問題好不好?

  這是我們學過的搭配中的學問。你能不能自己試著解決呢?

  如果解決得好、搭配得棒,我們將評選它為“出色設計師”。

  自己解決,評選“出色設計師”。

  4、回顧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題,指名讀題,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體回顧:

  在這一學期中,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問題?

  三、小結: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

  四、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匯編10篇】相關文章: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匯編八篇05-23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匯編7篇05-18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7篇05-27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四篇05-23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3篇05-15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三篇05-11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4篇05-06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范文5篇05-24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匯總10篇05-20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合集六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