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說課稿10篇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人熱衷于在朋友圈發布說說,用以記錄每天的生活,寫作和思考。還在苦苦尋找個性、獨特的說說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師說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師說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第一次抱母親》內容真切感人,語言樸實明快,毫不雕飾,但字里行間卻飽含著一股濃濃的親情。 這是一篇歌頌母愛的文章,用心去讀,一定會為那日夜操勞、含辛茹苦的母親而心疼,一定會被那偉大、無私的母愛所感動。
因此,本次教學的教學重點就是借對重點語句的朗讀感悟,體會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喚起對母親的崇敬和關愛。
教學的難點則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樣的深沉,小學四年級孩子的認知與文章與作者的情感體驗有一些差距,也許很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很難將文章中的母親與自己的母親產生關聯,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層面,而不能聯系自身。
二 、說教法
在設計這節課時把握作者的情感線索:難過—愧疚—感恩,引導學生揣摩文章的語言。讓“感”從讀書中產生,“情”在讀書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華,激起學生心中愛的體驗,同作者一起感動母愛,想到回報母愛。閱讀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產生優化的效果。教學中主要通過抓重點語段,反復品讀,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如抓住母親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的這段描寫,讓學生展開想象,通過語言文字呈現豐富的內心視像,將文本語言伴隨著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學生的心靈世界之中,在此基礎上多次朗讀,揭開文本深藏的內涵。
文章其實最感動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顆對母親感恩的心在震撼著我們。所以在處理最后一段時,我讓學生深情地朗讀,將自己和文本融為一體,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著感受。
三、說學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長輩的“掌上明珠”,一向嬌慣的他們普遍都將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報,甚至經常向家長提出過分的要求。他們關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長為他(她)付出的辛勞。生硬的說教難以為他們所接受,也許這篇感人至深的課文更能觸動他們的心靈,喚起他們的情感。學生孩子的心靈是非常純潔的,樂于去感受美好、親近美好,只要引導得好,文中那位善良偉大的母親一定能感染學生。學生又是善于聯想的,他們一旦將自己的母親與文中的母親產生關聯,他們便會回憶起那埋藏在記憶里卻常常被忽略的點點滴滴,從另一個角度去體會母親的付出、母親的辛勞,從而升騰起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也許一節課不能改變什么,不能使學生對母親的認識上升到一個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學生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感悟到“我要關心我的母親,我要回報我的母親”有這樣一種朦朧的思想意識也就達到目的了。
四、說教學設想
(一)、走進文本
(上課伊始,伴著舒緩的小提琴曲教師用描述性的語言渲染,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勞累了一輩子的母親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輕,連護士進來換床單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親”抱母親只是一個偶然,抱母親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卻在兒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層浪。請同學們自由地輕輕地讀一讀1、2自然段,想一想兒子第一次抱母親是怎樣的心情。
(二)、感悟兒子內心的難過、愧疚之情。
(通過對重點句的朗讀、體會、聯想真正體會母親體重的輕深深地震撼著兒子的心。)
兒子難過的心情你們是從哪些句子中讀出來的。
1、品讀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沒想到母親輕輕的……差點仰面摔倒。”
引導:我原以為( ),沒想到( )。
我原以為( ),沒想到( )。
這可是和我朝夕相處生活了幾十年的母親呀!你能把這份難過讀出來嗎?
2、品讀第二句“母親說:我這一生,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
引導:“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而現在年老體弱的母親大概只有( )斤。聽著母親虛弱的聲音,兒子心里( )。帶著你的體會再讀這句話寫兒子沒想到的話。
3、品讀第三段話“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手里拉著妹妹……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
“翻山越嶺、年復一年”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把你們的朗讀放到句子中去,讀出母親的不容易。
(1)、反復引讀,啟發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親汗流浹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親頂著寒風,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長的日日月月,母親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2)、研讀“我們長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從這些話中,你讀出了什么?(母親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兒女,舍不得兒女吃苦,就怕兒女累著。自己再苦再累都無怨無悔。兒子的心:我們能挑卻沒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讓母親去挑。此時兒子心里涌起的不僅僅是難過,還有深深的愧疚。)帶著你們的體會再次朗讀這些句子。
(3) 、啟發想象,感受“重擔”。
課文學到這兒,大家想一想,母親肩上挑的重擔僅僅是那一百多斤種的東西嗎?我們家上有老,下有小,爺爺奶奶生病了,母親( )。為了讓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吃得飽,上得起學,母親( )。我們長大了,要出遠門了,母親( )。
引導朗讀:母親,一個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這副最沉重的擔子,這份艱辛,等到母親病倒了,病得不輕了,兒子才真正體會得到,愧對母親呀!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回憶。
(三)、感 動母愛,回報母愛。
1、出示句子:母親笑了笑說:“提那些事干什么?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
從母親的表情,從母親的話中,你看出了什么?聽出了什么?
此時此刻,聽著母親平常的話語,想著母親拉扯我們長大的艱辛,看著手中兩鬢斑白,體弱多病的母親,兒子我縱有千言萬語也無法表達對母親的這份感激,我突發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親。
2、伴著音樂,老師深情地范讀最后一小節。。
3、老師語言渲染,指名讀,齊讀。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
師說說課稿 篇2
一、走進文本
《孔子拜師》這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組精讀課文的第一篇課文。本組課文為我們打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扇大門,是學生在學習本組課文的時候,能夠從多個側面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加深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和增強民族自豪感。這篇課文是敘事性文章,線索非常清楚。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通過對孔子和老子的語言、心里和動作的描寫,來突出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文章中有兩個人物,兩條線索,不同形象,相同品質,。一條是以孔子不遠千里、風塵仆仆拜老子為師為主線,另一條以老子誨人不倦為暗線,兩條線索相輔相成,互為滲透。文章的語文樸實易懂,應該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品讀課文,積累語言。
二、走進學生
三年級的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甚少,孔子、老子就更加膚淺了。這個單元是很好的學習內容,所以上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孔子、老子的資料,對他們有初步的了解,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課堂上,應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通過廣泛地閱讀實踐,讓學生走進孔子、老子。并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感悟,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層次,多角度地去解讀文本。
三、教學目標
針對文本特點和孩子的學習特點,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準確地認讀“兼”等7個生字,規范書寫“聞”等12個生字,通過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等方式,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等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了解孔子的求學經過。
3、學會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
4、學會借助課外資料學習課文。
教學重點:了解孔子拜師求學的過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學難點:懂得為學要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為人真誠無私、尊敬師長。
四、預設教學流程
板塊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談話:同學們,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書:孔子,并正音:子讀zǐ)
2、播放20xx。8。8日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的廣場上孔子的三千弟子在吟誦《論語》,讓我們隨著這段錄像一起走進孔子。
3、交流:看了這段錄像,你想說些什么?關于孔子,你還知道什么?(展示搜集的孔子資料)
【設計意圖:通過看看、議議、說說等途徑,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對孔子的敬仰之情,為全文的學習創設情境。】
板塊二:初讀課文,識字學詞
1、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將課文讀通順,讀流利,遇到難讀的生字對照拼音多讀幾遍,
2、檢查詞語掌握情況。
(1)指名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認識生字、新詞:日夜兼程風塵仆仆納悶風餐露宿毫無保留傳授佩服(注意讀準生字的音,特別是讀準:兼、宿)
(2)規范正確書寫:“聞”等12個生字,三年級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一般已達到自己正確數學的要求,但規范書寫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寫字的環節中,可讓學生歸類擺放生字,引導按類記字。重點指導:塵、迎、等、境、授。
3、再讀課文,想想課文講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通過各種多種形式學習生字、新詞,為學生解毒文本掃除一切障礙】
板塊三: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2說說人們對孔子和老子有怎樣的印象呢?(佩服、尊重)
出示文末一句話: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1)齊讀句子,找“敬重”近義詞,理解“敬重”板書:敬重
(2)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他們有怎樣的品行?從課文中那些語段可以看出他們的品行很優秀而得以人們的尊敬呢?請大家再細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用“~~”標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學生交流讀書收獲。根據學生交流,教師相機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品位語言,體會情感,感受孔子的謙虛好學和老子的誨人不倦的優秀品行。
本人預計做以下的重點指導學習:
一方面:研究敬重孔子的原因:
●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謙虛好學〕
這一部分我準備這樣來教學。(重點體會:遠近聞名還不夠淵博)
(1)一讀,找出不理解的詞,可能會提“淵博”怎么理解?引導查字典(知識深廣。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聯系上文“遠近聞名”,
(2)二讀,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說說你的感受?(板書:謙虛好學)
(3)指導朗讀。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求知若渴不畏艱辛〕
(1)學生想象一下,在這幾個月里的路途中,孔子會遇到哪些困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2)出示句式,學生想象填空:孔子餓了,就;累了,孔子就;天黑了,孔子還;正是這樣、幾個月。
(3)相機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從而明白孔子為求學不怕吃苦。
(4)讓我們讀讀這句話,讀出求知若渴、不畏艱辛的精神。
●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從“上前行禮”一詞中體會)
●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抓住“特地”、“請”兩詞理解)〔謙遜有禮〕
(1)抓三個不同的標點符號“?”“!”“。”引領學生學會用不同的語氣表現孔子當時的心情。
(2)利用課件交換詞語“拜見”、“拜訪”。對比朗讀句子,用換詞法在朗讀中聯系上下文區別詞語間的細微差別。(“拜見”是客人一方說的,“拜訪”是雙方都可以說的,有訪問的意思,更有敬重的意味。)
●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謙遜有禮、勤奮好學〕
(四言詞組:學無止境。生活中你見過“學習沒有止境”的事例嗎?請你說說這樣的一個事例。談理解。如:學習了課文里的,還要經常看課外書)
●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抓住“每天”、“隨時”來理解)〔勤奮好學〕
(1)什么叫隨時請教?(什么時候有問題就什么時候向老子請教。)
(2)他可能什么時候有問題?(吃飯時、睡覺時、走路時)
(3)從中,你感受到孔子怎樣的優秀品質?(勤奮好學)
師小結:通過品讀文章,偉人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心中樹立起來了,他(求知若渴、吃苦耐勞、勤學好問、謙遜有禮)。
另一方面:研究敬重老子的原因:
●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謙虛、有禮、熱情(“迎候”體會有禮、熱情,后一句話體會謙虛。)
●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誨人不倦(理解“毫無保留”)
(1)當孔子隨時隨地向老子請教,老子會怎么說?
(2)當孔子打破砂鍋問到底,老子會怎么做?(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講)
(3)這種不知疲倦,有耐心地把知識傳授給別人,叫“誨人不倦”)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詞句,就是找關鍵句,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悟、思、說,借助重點詞句,搭建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張揚學生的個性。】
板塊四:聯系實際,升華情感
1、學生根據交流綜合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為人真誠無私、尊敬師長。)
2、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一談讀了課文的感受。
3、進一步體會最后一段的意思:課文最后一段告訴我們(生讀):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板塊五:拓展實踐,延伸活動
1、積累名言:孔子有很多話都很有道理,被他的弟子整理編輯成了《論語》,廣為傳誦。你能說你你都知道那些孔子的名言嗎?學生交流孔子名言,老師相機投影相關的名言(摘錄課文內的名言)
2、開始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收集。孔子、老子是我國的大思想家,他們創立的儒家、道家學說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中華傳統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寶庫,讓我們課后去搜集他們的一些故事,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去感受一下這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這是對學生通過多渠道獲得知識起到引領的作用。
板書:17、孔子拜師
有禮敬重
孔子拜師老子
曲阜——————不畏艱辛——————洛陽
求知若渴
謙虛好學毫無保留
勤學好問誨人不倦
學無止境
師說說課稿 篇3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大家好!
讓學生愉快地、充滿自信地走進我的英語課堂,是我最大的愿望,讓學生在我的英語課堂上享受快樂和成功是我孜孜以求的。我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不懈地努力著。今天,借電子白板這一平臺,與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說課,讓我們一起探討,共同成長。我說課的內容是牛津小學英語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課時。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體系
我說的是牛津小學英語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課時。牛津小學英語是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和牛津大學出版社聯合編寫的。這套教材從視聽入手,注重學生的語言能力訓練,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靈活性強。
2.教材的內容
2B第三單元的核心內容是"你看見了什么交通工具",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用英語提問問題"What can you see?"同時引出新的4個交通工具"a plane, a jeep, a boat, a train"并結合單詞用"I can see a …"回答所提的問題。再次基礎上,拓展到學生生活中看到的事物,靈活運用句型進行操練。
3.教學的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特別是二年級這些剛剛學習英語近兩年的學生,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英語的態度。使他們建立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通過單元中的詞和基本結構句型的操練,提高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際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英語,滿足主體需要,培養創新意識。
(1)認知的目標
a.能夠聽、會說、會讀單詞a plane, a boat, a jeep和a train
b.能夠聽懂、會說、會讀、句型:What can you see?及其回答I can see a…并能在適當的情景中自由運用。
c.能夠跟錄音朗讀對話,并能分角色進行表演。
(2)能力的目標
a.學生能自由替換復習句型,能夠在真實語言環境下運用句型。
b.學生能綜合所學內容,根據所提供的情境,進行小組活動,組織對話。
(3)情感的目標
心理學認為:成功感是人的深層心理需要。使學生從"要我說""要我學"變成"我要說""我想試一試".讓學生感受到英語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生覺得自己能夠用英語進行真實的日常生活對話,從而獲得英語學習的成功感,自豪感。從根本上培養和保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4)教學的安排
本單元共安排三課時,我今天所說的是第一課時。
(5)教學的準備
電子白板課件,圖片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愉快教學法
為了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創設良好的英語環境,同時緊扣see這一主題。我通過放大鏡看鏡下飛機導入課堂,隨后設計了聚光燈、拉幕、連線等形式使原本枯燥的單詞句型操練變得充滿生機。教學中我用心關注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的眼神、手勢、言語與學生進行交流,用恰當的語言激勵學生。創設一種親和的語言教學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2.情景教學法
直觀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容易激發同學們的興趣,開啟思維的門扉。我在教授單詞和句型時,運用電子白板給學生提供了與生活中相貼切的情景,讓學生進行真實語境下的交際對話,讓學生在聲、文、圖、象的新情境中去學習鞏固,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3.交際法
整個課堂上的對話要注重語言的交際性,靈活運用語言。通過電子白板所提供的情境,讓學生進行真實的對話,達到真實交際。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通過復習導入、新課呈現、鞏固操練、拓展延伸、教學反饋以及課后作業五個步驟進行設計。教育家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基礎,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新課導入的關鍵。""Well begun, half done"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復習導入分兩塊:
① Free talking:先是和學生進行每天都要操練的基本的問候語的問答復習,在此基礎上運用What’s this?句型復習第一和第二單元學習的英語單詞,同時運用圖片復習學過的交通工具bike, bus, car和taxi.
② 聽一聽,唱一唱本單元C部分的英語歌曲"Row,row, row your boat."這一首優美的英文歌,全班同學在教師的帶領下,邊邊唱邊表演,營造良好的英語氛圍,使學生能自然地進入到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中。
新課呈現分兩部分:
① 在前面唱歌曲的基礎上,利用電子白板的放大鏡功能,讓學生上臺看一看,教師順勢問學生What can you see? 讓學生通過觀察,學習新單詞boat,這樣,既緊扣了上一環節唱的歌曲,又緊緊圍繞"看"這一主題,對于第二個新單詞plane,我運用了電子白板的聚光燈功能,讓學生看看,緊緊圍繞see這一主題,同時讓學生保持新鮮感。為了圍繞看這一主題,同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引出第三個新單詞時,我運用了電子白板的拉幕功能,拉出吉普車的尾部,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交通工具。在教室前面三個單詞時,教師反復問,同時學生反復聽What can you see?句型,為接下來的句型教學打好基礎。
② 創設相應的情景。前面涉及的都是單詞的教學,句型只是讓學生反復聽,有最直觀的印象。在教第四個新單詞時,我為學生創設了相應的情景,警察叔叔問小朋友:"What can you see?"小朋友通過放大鏡找一找,回答:"I can see a train."這樣,既引出了新單詞train的教學, 又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本節課的句型"What can you see?" 及其回答"I can see a …"
鞏固操練分四部分:
① 讀一讀,利用電子白板,讓大家跟著電腦讀一讀單詞,要求學生模仿正確的語音語調
② 做一做,低年級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比較短,如何讓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身上是教師始終要考慮的問題。為此,我利用電子白板的鋼筆設計了讓學生上臺把單詞和圖片匹配的復習,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③ 練一練,前面都是針對單詞進行的復習,接下就是操練句型。利用電子白板的容器功能,讓學生來點一點,練一練。
④ 演一演,讓學生同桌之間自主選擇想說的一個單詞,讓上臺自己操作電腦,在電子白板上點擊自己要說的圖片,并把它表演出來。
拓展延伸分兩部分:
1.在電子白板上出示鉛筆盒的圖片,問學生在鉛筆盒里看見了什么。然后過渡到在課桌上看見了什么。
2.拓展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問學生在教室里你能看見什么?學生用"I can see …"回答問題。
教學反饋部分:
利用電子白板,讓學生做一做聽錄音,排序號的題目,及時反饋所學內容,讓其中一個同學利用電子白板的鋼筆功能上臺做,其他學生在下面獨立完成,做好教師當場批閱,反饋。
布置課后作業部分:
讓學生課后與同學把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用所學句型練一練。
四、教學總結
這節課不論是新知識的呈現,還是單詞和句型的操練形式,都能緊緊地抓住學生,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用,提高了課堂實效,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我相信通過這樣的教育教學,充分讓學生主體參與、情景體驗、游戲鞏固,是一定能圓滿實現課堂教育教學任務的。
師說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本模塊的話題是我的地區,本節課的話題是歐洲農村的問題。該節課的內容是Cultural Corner,該內容是講述歐洲農村由于面臨一系列問題而陷入困境的故事。文章主要就描述了青年人由于喜歡喧囂熱鬧生活搬遷區城市,農村工作機會少,城市人口來農村買房帶動農村房價上漲導致本地區人買不起房子,以及農業賺錢利潤不多這四個方面問題。由于教材對cultural corner這個部分的定義為“借助于篇章閱讀的形式,介紹豐富詳實的文化背景知識。”而農村問題也正好是我國現階段的一個經久不衰的熱點話題,這促使我通過文化擴展的方式發散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對中歐農村的異同的文化意識。
[學情分析]
這次授課的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剛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新生,他們應具備一定的閱讀技巧,能夠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細節,但在尋找到有用信息并再加工上還需磨練。在語言表達方面,學生有能力大致回答我設計的課堂問題,但在文化話題的表達上比較吃力,需要用框架和一些句型幫助他們理清思路并掃清障礙。
[核心任務]
閱讀cultural corner并對比中國的農村,談自己對中歐農村異同的觀點。。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了解文章細節內容對文章進行理解和加工,并通過與文章相關的中國農村的閱讀,開展話題討論并能流利的表達自己對中歐農村異同的觀點。。
2. 語言技能
1)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并能有效獲取有用信息。
2)幫助學生正確拼讀單詞。
3. 情感態度
通過討論和小組競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篇章閱讀幫助學生提升對中歐農村異同的文化意識。
4. 教學重點
1) 理解文章的大意和觀點;
2) 幫助學生擴展視野,了解中歐農村的異同。
5. 教學難點
通過篇章閱讀幫助學生提升自己對中歐農村異同的文化意識并表達出來。
6. 教學方法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cooperative learning.
師說說課稿 篇5
教育為本,質量為魂,教育質量是學校工作的生命線。學校工作以教育為中心,課堂教學是關鍵。看似平常,并不平常的課堂教學,蘊含著眾多的教學規律。教與學,講與練,主導與主體,學知識與學做人,學知識與提高能力,全面要求與因材施教等這都是在課堂教學中引出,在課堂教學中展開,又在課堂教學中運行。它以何種形式來組合,又以何種形式來優化就可能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那么,怎樣抓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聽評課是一種最直接、最具體、最經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和手段。聽評課是教師互相學習、切磋教藝、研究教學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業務部門特別是學校領導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的方法之一。下面擬就怎樣做好聽課前的準備、聽課中的觀察和記錄、怎樣進行課堂教學質量的分析、怎樣評價課堂教學等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聽評課的功能
聽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研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牛鼻子,抓住了這個牛鼻子就能促進整個教學改革向前發展。
聽評課具有以下功能:
1、教研科研功能
怎樣去認識教學規律呢?聽評課是捷徑。通過聽評課就能幫助教師認識規律,掌握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
聽評課既是教研活動,又是科研活動。它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它既是一個驗證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實踐操作、升華為理論的過程。在聽評課中可以學習吸收大量的教學理論、經驗和先進的教改信息,在執教中去運用。也可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概括形成理論。如此循環反復,教師的教學業務素質必然會有很大的提高。
聽評課也是教育同行進行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研究、教學經驗交流的一種好形式。一位哲學家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以后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以后,每個人就是兩個思想。"所以,教師之間開展聽評課活動,就能達到交流教學經驗、切磋教藝的目的。
2、激勵發展功能
通常就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來說,可能有兩條路可走(從相對意義來說)。一條是磨道式的循環,是走一條自我封閉的教學發展道路;一條是拉扯式上升,采取的是對外開放,對內改造的策略,是教學能力發展的道路。
聽評課對開闊教師的視野,激勵他們上進,發展他們的教學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教學診斷功能
聽評課就有"臨床指導"的性質。為了查清教師教學質量一直很差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去聽課,在評課時,對課做出綜合分析。分析過程中,在肯定優點的基礎上,重點分析問題。要對教師鉆研教材、處理教材、了解學生、選擇教法、教學程序的設計諸方面做一透視,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最后提出具體改進的意見。這是一個"診──斷──治"的過程。
4、溝通協調功能
從廣泛的意義上講,聽評課活動是人際間的群體活動。它具有協調角色、溝通意見、融洽感情的功能。對教師而言,可借以挖掘潛力、激勵進取、培養良好的教學風氣;對學生來說,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穩定教學秩序。同時,也具有協調領導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融洽師生之間的感情的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聽評課具有多功能性,是最直接、最具體,因而也是最有效地研究課堂教學的一種方法和手段。
二、怎樣去聽課,教師聽課應該按下面三個步驟來進行
(一)課前要有一定的準備工作。
俗話說,留心天下皆學問。教師要想聽課真正學點東西,就必須做一個聽課的有心人。要有心,聽課就要做點準備工作。打算聽誰的課,應該事先問問他教什么內容,把課本找來預習一下,看看課文寫的是什么,是怎樣寫的,有沒有難點、疑點;同時自己設想一下,假如讓我教這樣的課文,準備怎樣去教,以便聽課時有個對比。如果聽課不做準備,匆忙走進教室,懵立懵懂地聽,不理解教學者的意圖,不熟悉教材,就不會有較大的收獲。
教師去參加教研活動聽公開課也要做準備。由于大多數教師平常埋頭教學工作,對某些教學理論,學術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聽較高一點的公開課會有一些不適應。這就需要在參加教研活動之前,千方百計去了解與鉆研一下與之相關的學術理論,或向人求救,或者重溫自己所積累的資料。這樣能拓寬視野,縮短與學術的差距,這樣聽公開課就會收獲更大一些。
(二)聽課要認真觀察和記錄
教師聽課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還要有虛懷若谷的態度。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聽,還要看,要仔細捕捉講課者的語言和表情,記下他每個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教師要一邊聽,一邊觀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學,二者兼顧。看教者對教材的鉆研,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看學生的學,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參與的情緒,學習的習慣。總而言之要看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有時教師聽課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釋課堂上的每個方面。根據授課者的特點和習慣培養做跟蹤式的動態分析;對一般的研究課,就著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達成度;對于名家的課,宜著重領略其教學風格及其相應的學術思想在課堂的體現。聽課應詳盡記錄課堂的教學過程,也記下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零星評析。
(三)聽課后要思考和整理
俗話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師聽完課后不能一聽了之。應對課堂實況過幾片電影,應進行反復的琢磨。思考的辦法有很多,或翻翻聽課記錄,或與執教者交談,或將幾節"互相牽連"的課做番比較,或寫一篇"聽課心得",或干脆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試試等。
在分析總結他人課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每個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教法。聽課的老師就要善于進行比較,研究、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在分析他人課時,聽課者還要注意分析執教者的課外工夫,看老師的教學基本功底和課前備課情況。這種情況對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教師如何分析評課
(一)從教學目的上分析
目標是人做事的內在動因,目標越具體明確,做事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定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課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
首先,從教學目標制定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全面指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確定;具體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體現學科特點;適宜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大綱為指導,體現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的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
其次,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課堂上是否盡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的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能得到鞏固和強化。
(二)、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我們在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準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三)、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教學目標要在教學程序中完成,教學目標能不能實現要看教師教學程序的設計和運作。緣此,評課就必須要對教學程序作出評析。教學程序評析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A. 看教學思路設計
工作要有思路,寫文章要有思路,上課同樣要有思路,這就是教學思路。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怎樣編排組合,怎樣銜接過度,怎樣安排祥略,怎樣安排講練等。
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思路設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評課者評教學思路,一是要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不符合學生實際;二是要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感;三是看教學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我們平時聽課看到有些老師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個程度就是教學思路不清,或教學思路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實際造成的。所以評課,必須注重對教學思路的評價
B. 看課堂結構安排
教學思路與課堂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思路側重教材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縱向教學脈絡,而課堂結構側重教法設計,反映教學橫向的層次和環節。它是指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各部分的確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順序和時間分配。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課堂結構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可見課堂結構設計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度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
計算授課者的教學時間設計,能較好的了解授課者的授課重點、結構安排授課時間設計包括:
1、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與銜接是否恰當。看看有無前松后緊(前面時間安排多,內容松散,后面時間少,內容密度大)或前緊后松現象(前面時間短,教學密度大,后面時間多,內容松散)看講與練時間搭配是否合理等。
2、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看是否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有無教師占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時間過少的現象。
3、計算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和集體時間的分配。看學生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無集體活動過多,學生個人自學、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時間太少的現象。
4、計算非教學時間,看教師在課堂上有無脫離教學內容,做別的事情,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現象。
(四)、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評析教師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是評課的又一內容。什么是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總稱。但它不是教師孤立單一的活動方式,它包括教師"教"的活動方式,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 "學"的方式,是"教"的方法與"學"的方法的統一。評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內容。
A. 看是不是量體裁衣,優選活用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種復雜多變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萬能方法。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總是相對而言的,他總是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也就是說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B. 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方法最忌單調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會令人生厭。教學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所以評課教師既看教師是否能夠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同時還要看教師能否在教學方法多樣性上下一番工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C. 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評析教師的教學方法既要評常規,還要看改革與創新。()尤其是評析一些素質好的骨干教師的課。既要評常規,更要看改革與創新。要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
現代化教育呼喚現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陳舊單一教學手段應該成為歷史。看教師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還要看教師適時、適當用了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電視機、電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當前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還存在"四個一"現象,這應該在聽課評課中得到解決。這"四個一"是:
1、一講到底滿堂灌。不給學生自讀、討論、思考交流時間,教師"講""灌"包打天下。
2、一練到底,滿堂練。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教師備課找題單,上課甩題單,講解對答案,怪不得學生說:"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滿堂練。"
3、一看走到底,滿堂看。有的教師上課便叫學生看書,沒有指導,沒有提示,沒有具體要求,沒有檢查,沒有反饋。名為"自學式",實為自由試"
.4、一問到底,滿堂問。有的教師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而提的問題,缺少精心設計,提問走形式。
(五)、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評析課還要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通常,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看板書:好的板書,首先,設計科學合理,依綱扣本。其次,言簡意駭,有藝術性,再次,條理性強,字跡工整美觀,板畫嫻熟。
2、看教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詞。教師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活潑、莊重,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感情交融。
3、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系到一節課的成敗。教師的課堂語言,首先,要準確清楚,說普通話,精當簡練,生動形象有啟發性。其次,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于變化。
4、看操作:看教師運用教具,操作投影儀、錄音機、微機等的熟練程度
(六)、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說:"分析一節課,既要分析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學結果方面。"經濟工作要講效益,課堂教學也要講效果。看課堂教學效果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課堂效果評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效率高,學生思想活躍,氣氛熱烈。二是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鐘,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
課堂效果的評析,有時也可以借助測試手段。即當上完課,評課者提出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當場測試,而后通過統計分析來對課堂效果做出評價。
綜合分析還包括從教師教學個性上分析,從教學思想上分析等。整體評析法的具體操作,不一定一開始就從6個方面逐一分析評價,而要對所聽的課先理出個頭緒來。怎樣理:第一步,從整體入手,粗粗的看一看,全課的教學過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幾個大的教學步驟。第二步,又整體到部分,逐步分析各個教學步驟,要分別理出上面的6個內容。第三步,從部分到整體,將各個教學步驟理出的內容匯總起來。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全課的角度逐個分析評價。
師說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觀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第一課。這是一篇十分優美的寫景的文章,描寫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全文共5個自然段,先總寫,然后從“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三個方面,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刻畫了錢塘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有聲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寫,也有觀潮人的側面烘托,使人讀后不禁發出由衷的贊嘆: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可以說這是一篇很好的進行朗讀訓練的文章,也是進行寫景類文章寫作訓練的典范。
二、說教法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告訴我們教學方法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等因素進行合理的安排。為此,在這堂課里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趣導入法 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 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較大,學生較難讀懂,這是他們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堂課里,我利用小學四年級的一篇同名課文,通過現代文方便理解的特點,讓學生對文章描寫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過古人與今人對觀潮的熱情和看法導入課題。
2、小組競賽法 據研究表明,大腦處于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為此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了難易結合的朗讀、譯讀、賞析和表演競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通過競賽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激發了學生的團體榮譽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競賽中主動的獲取了知識。
3、實踐鞏固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的活動。”在這節課里,我安排了一個“學做主持人”的環 節,要 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來介紹錢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觀眾的反映。這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多媒體輔助法 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就越容易理解和鞏固。錢塘江大潮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借助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壯觀的畫境,它能帶給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三、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對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僅憑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師提供直觀的圖像。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的理念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在自主能動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的快樂,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流程
我將本課分為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反復誦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順序,弄清錢塘江的地形特點,感受錢塘江大潮的神奇雄偉。并引導學習生字。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讀懂重點語句,積累語言,學習作者的描寫方法。下面我主要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
1、出示錢塘江地形圖。
教師進行介紹:我國有許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師就給大家介紹一條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錢塘江。錢塘江是我國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長605公里,河域面積五萬平方公里。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南亞的恒河并稱為“世界三大強涌潮河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錢塘江邊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錢塘江大潮視頻,板書“觀潮”
看了這潮水,聽了這潮聲你覺得錢塘江潮怎么樣呢?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找出一個最能體現錢塘江潮特點的詞語。
3、理解奇觀
教師板書“天下奇觀”,并引導學生理解“奇觀”
【意圖:此環節通過圖片和視頻資料,給學生形成視聽沖擊,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壯的氣勢,學生的激情馬上被調動起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順理成章地引出關鍵詞“奇觀”。】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
1、采用多媒體形式出現本課生字詞,指名讀,重點強調“罩”“鼎”“崩”三個字的讀音。再齊讀鞏固字音。
2、讓學生 那個字記起來有困難。幫助學生解決難字。
3、多種形式讀,如開火車讀、賽讀、男女生讀等,進一步鞏固生字詞,這樣既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意圖:預習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給學生自學方法的有效途徑。但預習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更要有指導,預習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圈出生字,畫出詞語,遇到難讀字多讀幾遍,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不能解決的畫問號。
2、大聲朗讀,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3、邊讀邊想,提出不理解的問題。程度好的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讀書體會、感受寫下來。】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
【意圖:在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好的朗讀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過正確的朗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實現以讀代講的目的。】
2、學生模仿讀。
3、指名讀,然后進行評議,看好在哪兒,不足在哪兒,如何改進?
【意圖:評價的過程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因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讀了,才能評價別人,這樣既掌握了知識,又鍛煉了學習的能力。】
4、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適時板書:潮來前 潮來時 潮來后
【意圖: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課文的把握不同,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們的匯報過程正是體現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這個環節中,我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走進文本,逐步提升學生的感悟,這樣不僅保證了讀的時間,讀的形式,還保持了讀的興趣,更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四)指導書寫
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書寫能力,能獨立識寫大部分的生字,教師只需指導難寫、易錯字,為此,本課我重點指導了“蒙”“薄”“昂”三個字。
七、說板書
我的板書設計在力圖簡潔明了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突出文章脈絡,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謀篇的能力。
師說說課稿 篇7
【設計意圖】
我以《胖廚師和小老鼠》這個故事作為貫穿活動的主線。故事中兩個人物形象對比鮮明:一個體型很大、一個體型小;一個笨重、一個機靈;一個看似強勢一個卻看似弱勢……在故事中,胖廚師聽得到小老鼠的腳步聲、想象得出東西被偷吃的情景卻抓不到老鼠……對于一個音樂活動來說,光有故事作為背景還不夠,還需有合適的音樂去表現胖廚師腳步的笨重、低沉和小老鼠腳步的靈巧、歡快。在活動中,音樂和人物角色相輔相成,音樂烘托出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又幫助幼兒去理解音樂中的元素。
【活動目標】
1.在故事中聽辨和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
2.聽辨小老鼠和胖廚師音樂形象,并用身體律動表現音樂。
3.體驗音樂游戲的快樂,喜歡參加音樂活動。
【活動準備】
1.樂器:沙球、三角鐵、大鼓、刮胡
2.樂曲《胖廚師和小老鼠》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胖廚師和小老鼠》。
胖廚師的家是一幢二層小樓,一天,胖廚師正在廚房里擦鍋子(演奏沙球模仿擦洗鍋子的聲音),突然,樓上傳來了奇怪的聲音(手指快速敲擊地并在地板上畫圈)。胖廚師決定上樓去看一看。他走上樓梯(敲鼓模仿走路聲),推開門(演奏刮胡長音模仿推門的聲音),打開燈(演奏三角鐵,同時做抬頭看燈的動作)可是,什么都沒有看到。于是胖廚師關掉燈(做關燈的動作),關上門(演奏刮胡)走下樓(演奏鼓),回到廚房繼續擦鍋子。
二、學習區別音色和演奏簡單的樂器
1.你們覺得樓上可能是誰?為什么胖廚師會看不到小老鼠?
2.將樂器分給幾個幼兒,請幼兒根據教師的故事情節和動作提示演奏樂器,沒分到樂器的幼兒扮演小老鼠。
三、聽辨不同樂曲, 表現人物形象。
1、側重于腳步節拍表現和肢體表現兩部分。加入腳步動作學習,即便于幼兒感知節奏,又降低了表演的難度。
2、分析兩段音樂的特質。
哪段更象小老鼠? 聽聽小老鼠是怎么跑的? 跟著音樂用手來學一學小老鼠跑。 聽音樂的末尾,小老鼠跑到最后發生了什么變化?聽音樂的開始,小老鼠什么時候出來?扮演小老鼠出來玩一玩。 欣賞胖廚師走路的音樂。 用拍手來學一學胖廚師走路。
四、完整表演音樂故事
通過孩子們自主選擇角色,在樂器、音樂背景下運用肢體動作完整地演繹故事,達到活動的高潮,并在高潮中結束活動
師說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我的老師》是長春版小學語文六年下的最后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了兒童時代在老師身邊的七件小事,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師美好的心靈。作者是用童心會議往事的,敘事中融入了兒童自然而純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動、感人。
作者回憶了七件小事:蔡老師假裝發怒;教我們跳舞;讓我們觀察蜜蜂;教我們讀詩;對老師的依戀;老師正確處理“我”與同學們的糾紛;夢中尋師。這七件小事的順序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平時到假期,從學習到生活,全面展現蔡老師愛學生的美好心靈,更表現了學生對老師的愛。這七件小事,前五件略寫,后兩件想寫。這樣安排不但使文章結構疏密相間,而且表現出師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這篇課文共13個自然段,作者是循著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這條感情線索來抒寫的。開頭、結尾簡潔明快又蘊含深情。用“最使我難忘的,使我小學時候的女教師蔡蕓芝先生”開頭,立即進入會議。用“可惜我在原校沒上完初小,就轉到縣立五小上學去了。從此,我就和蔡老師分別了”全結尾,充滿了惋惜依戀之情。開頭、結尾不僅從內容上呼應,而且使愛老師的感情貫穿全文。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選擇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方法。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師生間深厚的情意。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結合課文重點體會如何圍繞中心從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選擇材料,并按一定的順序組織材料。
2、不同句式的不同表達效果。貶義詞褒用,如“狡猾”。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的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先學后教的原則,制定了“讀一讀、想一想、畫一畫、寫一寫、議一議”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習中,指導學生多朗讀,運用齊讀,精讀、默讀、瀏覽等閱讀方法,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多次接觸,心靈融入濃濃的親師之中,感悟那深摯的師生之情。
三、課時安排
學習本課用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指導朗讀,學習生字詞,了解課文大概內容。學生質疑探究。第二課時:了解課文寫的蔡老師的七件事情,重點學習后兩件事,突出我對蔡老師的思念之情。兩個課時的內容可以穿插進行,具體操作要視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定。
本說課稿是這篇文章的第二課時。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一、板題示標,檢查預習。
1、引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師》,去感受文中那濃濃的師生情。
2、本節課我們要完成以下幾項學習任務(示標)。
二、出示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一)
1、瀏覽課文,思考:蔡老師在“我”的記憶里總的印象是什么樣的?(學生匯報2分鐘完成)
2、讀一讀——仔細閱讀課文。
想一想——蔡老師是一個什么樣的老師?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畫一畫——畫出這樣的語句,品讀,再旁邊寫批注(即自己的感受)。
3、4分鐘后小組交流。
先學:(1)學生自學,教師相機巡視指導。組內交流。
(2)檢測。
后教:指導有感情朗讀。
自學指導(二)
1、瀏覽課文,思考:“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生?(學生匯報2分鐘完成)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讀一讀——仔細閱讀課文。
想一想——“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生?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畫一畫——畫出這樣的語句,品讀,再旁邊寫批注(即自己的感受)。
3、4分鐘后小組交流。
先學:(1)學生自學,教師相機巡視指導。組內交流。(2)檢測。
后教:指導有感情朗讀。
自學指導(三)
1、結合課后的閱讀與思考,讀一讀,想一想,你還有哪些問題不清楚,做上記號。
2、2分鐘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3、本文著重寫的是蔡老師愛學生,還是蔡老師令“我”難忘,你的看法呢?
先學:(1)學生自學,教師相機巡視指導。組內交流。
(2)檢測。
后教:教師點撥,指導朗讀。
自學指導(四)
1、瀏覽課文,想一想:這七件事作者是平均用力嗎?那些詳寫,那些略寫?標在書中。(2分鐘)
2、再想一想: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2分鐘)
學生匯報,師生共同總結
三、當堂訓練
文中的老師是一位()的老師
文中的“我”是一個()的孩子
四、小結
師說說課稿 篇9
拔蘿卜——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3單元《加與減(一)》中的內容。
本課時的內容是在整十數加減法、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蘿卜的情境,從中引出問題:“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并說出計算過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種計算方法(并非讓學生全部掌握,學生還可以有別的方法)。在學了加法計算之后,讓學生試著計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個蘿卜?”以促使學生從加法計算遷移到減法計算上去。這是新教材與舊教材的最大不同。
學生分析
學生已有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作為基礎,有一小部分學生在上學前已對豎式有簡單的了解。對于看圖編故事和從圖中提出問題,前面的學習中已有過練習。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
設計理念
在本節課中,力圖體現出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并能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學目標
1.自己探索100以內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2.從加法計算方法遷移得出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老師這兒有一幅畫,誰能用一個好聽的故事把它講給大家聽?
生:森林里住著小兔一家人。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見一片蘿卜地,這兒全是它喜歡吃的蘿卜。它趕緊跑回家叫來妹妹,一起拔蘿卜。兔哥哥一下拔了36個蘿卜,兔妹妹拔了23個蘿卜。
(師生掌聲起,該生很高興,甜甜地笑了。)
【在這個環節中,力圖創設一種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討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了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師: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A:為什么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師: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生B:因為兔哥哥大,兔妹妹小。
生C:因為兔哥哥長得壯,比兔妹妹力氣大。
師:(對生A)他們的回答,你滿意嗎?
生A笑著點點頭。
生D:為什么兔哥哥不把自己的蘿卜分給妹妹一些呢?
生E:兔哥哥長得高,吃得多;兔妹妹小,吃得少。兩個人的蘿卜剛夠自己吃。
生F:它們兩個是一家人,拿回家后一起吃。
生G:我想知道,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
生H: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個?
生I: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個?
(教師將生G、生H、生I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看懂圖中的意思,再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問題從生活中來。同時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更樂于自己解決。】
三、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
師:同學們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的咱們已經解決了,這兒還有三個問題(指黑板),咱們來解決“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的問題。怎樣列算式呢?
拔蘿卜 教師說課,標簽: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生:36+23=?(有的學生已報出結果。)
師:算出結果的同學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來的。其他同學自己想辦法計算36+23的結果,可以用小棒、算盤、練習本等。
(學生動手探究,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引導、幫助。)
學生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生A: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我在左邊擺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邊擺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數一數,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撥計數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撥了3個珠子,在個位撥6個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在個位上撥3個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豎式計算的(邊列豎式邊說),先寫一個加數36,再寫第二個加數23,并把加號寫在第二個加數的左邊,寫好后在下面畫一條橫線,再計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師:很好。在列豎式時一定要注意,兩個加數中個位的兩個數上下要對齊,十位上的兩個數也要對齊。然后再計算:個位上6+3=9,把9也寫在個位上,和上面對齊,十位上3個10加2個10是5個10,5寫在十位上,和上面對齊。
師:以上四種方法:擺小棒、撥計數器、口算、列豎式,你認為哪種最簡單?
生A:我認為列豎式簡單。
生B:我認為口算簡單。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自己探索計算36+23的方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結論的形成過程,發展了學生的思維。算法多樣化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優化,使學生從比較中選擇更簡便的方法。學生還根據自己的實際靈活處理,在口算與豎式中任選一種。】
四、探究類推減法的計算方法。
師:剛才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問題,后面還有兩個問題,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四個人共同去解決。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并討論解決問題。
小組長匯報:
組A:我們解決第一個問題,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個蘿卜,我們的算式是36-23=13。
師:你們是怎樣計算36-23的?
組A:我們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組B:我們列豎式(邊寫邊說),先寫第一個數36,再寫第二個數23,6-3=3,3-2=1。
師:是3-2=1嗎?
生:是3個10減2個10等于1個10。
組3:我們解決第二個問題,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在學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索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很容易由加法類推到減法,由此培養學生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同時讓學生自主選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再一次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五、總結。
師:在這節課中,你們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
生A:我認為自己表現得很好。
師:哪一點表現得很好?
生A:老師提的問題我認真思考,還積極發言了,而且我講的故事很好。
生B:我認為自己表現得還可以,我也積極發言了。
拔蘿卜 教師說課,標簽: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生C:我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好,我把36+23算錯了。
師:同學們也可以評價一下別人。
學生踴躍發言,都很注意發現其他學生的長處。
師:在這節課中,有好多同學都表現得好,他們認真思考,積極發言,而且把小組活動組織得很好。大部分同學也都能好好地去學習,個別同學沒積極思考,老師希望你下一節課有所進步。
【本環節教師將自己評、他人評,評自己、評別人和教師評、學生評結合起來,讓學生對自己整節課的表現有一個回顧和反思。】
課后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比較滿意的是:
1.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好。
本節課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將學生帶入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不再只是聽,而是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動起來,一節課完全順其自然地進行,學生并沒有刻意調整自己注意力的舉動,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知識,思考了問題。整節課都圍繞學生來進行,學生是課堂的中心,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爭著搶著回答問題,充分體現了“我要學”的強烈愿望。
2.本節課打破了學科界線,關注了學生的發展。
現在的學科理念是:學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內容,它們只是一種促進學生發展的媒介。本節課中學生看圖編故事、從圖中提問、對于問題的回答、交流自己的計算過程、課后對表現的評價,全是關注學生的發展,這已不能簡單地將它僅僅劃入數學學科的范疇。
3.本節課讓學生自己經歷、體驗知識、結論形成的過程,自己去探索方法,并從課堂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由此可以看出本節課并不只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同樣也關注過程和方法、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師說說課稿 篇10
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語文第上冊第五單元《桃花源記》。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課文,在教學中,我們應鞏固學生的文言常識和學法,并引導學生利用以往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來學習這篇文言課文。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后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同時這篇文章自身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同時語言優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條件,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美文美教”,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知識目標:熟讀成誦并背誦課文。
技能目標: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情感目標: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麗、神奇和幸福。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說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根據注釋及工具書自行通譯課文,找出疑難問題,查找出作者及寫作本文的有關資料。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課作為文言文課程學習的重點科目,因此我準備采用三個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注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課將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并形成習慣。通過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境,激發興趣(約5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點,通過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是這樣設計導入。ppt頁面中呈現出桃花背景(圖1),并播放歌曲《夢入桃花源》,要求學生思考歌曲中描繪的是一種怎樣的畫面。歌曲停止后請同學們交換心得,同學們回答的可能有不同,但最終會引導學生說出這是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等等,如此便可引出本課,同時教師書寫下板書(桃花源記),同時ppt背景(圖2)變化為本課標題。
(二)作者介紹,對詩人初步了解
在這里我會對本課作者進行初步介紹(圖3),但并不會過多的去探討時代背景。因為一味的向學生說明時代背景就會讓學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在本課中的探討的部分不斷的去往時代背景上聯想,我希望的是借助文章的徹底學習讓學生們因為文章而去探索作者所處的時代,從而更加感受在動蕩時期中力求的生活,更珍惜現在的日子。
(三)配樂朗讀,促進理解
這一環節的出發點是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鑒賞,以鑒賞促陶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不過由于本課的學生是八年級的學生,在字詞理解上也會存在部分偏差,所以我首先會和學生一起梳理字詞(圖四),讓同學們借助工具書來進行查詢,培養解決事情的能力。接下來我會播放名師名家的朗誦,讓同學們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
(四)作品理解,文本翻譯(圖五)
在文言文學習中,作品的翻譯是很重要的,由于八年級的學生的心理和智力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獨立思考精神,這里我準備采用學生小組討論的方法,將同學們分組,共同完成翻譯內容,若其中有組內不能完成的翻譯,之后有班級共同完成,老師點撥,在整個實現的過程中,老師只是起幫助作用,而非主導作用。在每一段的翻譯內容完成后,我會問學生這段內容中你發現了什么?并和學生一起探討,最后給予結論(圖六)。
(五)賞讀課文、品說桃源之美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這里我設計了三個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樂,樂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導學生從“美”“樂”“奇”三個方面走入文本,品讀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創造性描繪。
由于學生是個靈活的個體,他們的思維無拘無束,語文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預習課文,寫一段描繪桃源之美的文字。經過預習,課堂上學生們描繪了一個又一個優美的畫面。在互相傾聽中,他們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也展現了自己的風采。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賞讀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敘事簡明,情節曲折,語言雋永。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和語言表達能力。
(六)總體感知
在對文章的認真學習后,我會再讓同學們回過頭來想想作者究竟是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下才能寫出如此的作品,我們最后再來和學生探究一下所處的時代背景(圖七)。最后對整篇文章進行總結(圖八)。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描繪了一個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同時最后也為學生準備了一個桃花源記的視頻,設下問題這樣美麗的桃花源,你希不希望能夠居住在哪里呢?一辯論賽形式展開。
【師說說課稿10篇】相關文章:
莫泊桑拜師說課稿12-08
韓愈師說說課稿11-04
優秀教師說課稿02-17
小學美術老師說課稿03-15
師說說課稿三篇03-15
師說說課稿7篇03-15
師說說課稿(5篇)03-16
師說說課稿(3篇)03-15
小小營養師說課稿11-03
《望岳》教師說課稿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