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摩擦力》說課稿

時間:2024-06-09 16:37:45 說課稿 我要投稿

《摩擦力》說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摩擦力》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摩擦力》說課稿

《摩擦力》說課稿1

  我要講的這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三節《摩擦力》。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摩擦力”。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和彈簧測力計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能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②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③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全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究勇氣、實事求是地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以及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難點是實驗的操作(讓彈簧測力計拉動物塊勻速運動)和記錄測量數據的表格的設計。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先播放一段多媒體畫面:(汽車在雪地上艱難行走,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后就能前進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蓋很難擰開,而用毛巾裹住時就很容易擰開了;生銹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后就可以打開了;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的跑鞋等等)。

  請學生思考一下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課學習

  1.什么叫摩擦力

  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并產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摩擦力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并且學生也會通過兩個面的刷毛的彎曲方向不同進一步理解每個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摩擦的概念。

  課本中是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合在一起的,沒有具體的區分,我在這里簡單地向學生解釋了三種摩擦的區別。對于滾動摩擦因為其實質是一種力矩,可以一帶而過;而對于靜摩擦可以作一點補充:當兩個物體之間相對靜止且又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產生的是靜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個毛刷作演示。這對學生的理解并沒有什么難度,況且在“科學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時要利用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如不講一下靜摩擦,學生在這里當聯系課本中的摩擦的定義時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沒有發生“相對運動”還會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指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們的猜想后,還要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可以對有的猜想進行歸類,比如有的同學說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重力大小有關,而有的同學說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可以指導他們將這二個猜想歸為壓力這一類。在各種猜想都列出來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很復雜,對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是否與接觸面面積的大小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指導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先讓同學們思考:用什么工具來測滑動摩擦力?(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個力嗎?(不是);那如何才能從彈簧測力計的讀數中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那么實驗中應該讓木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時的彈簧測力計應該怎樣調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調零)。通過這樣的引導既起到了復習的效果,又為他們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鋪墊。

  再讓每組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因為在八年級的學習中,研究弦振動的音調和歐姆定律時,已多次用到過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所以,這里對學生不算一個難點。

  然后請每組派一位同學到講臺前說說他們組制定出的探究計劃,并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設計的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引導全班同學對他們方案的理解,特別是對實驗記錄表格的設計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對不太科學的地方引導本組或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完善。

  (3)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與數據記錄,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并適時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后,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實驗結束后,還可以鼓勵學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彈簧測力計不動而只拉動木板呢?為什么?并且讓學生們再簡單操作一次,讓他們自己發現這樣拉動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比較穩定,容易讀出正確數值,實驗效果更好。而且這也更能幫助他們理解“相對運動”的含義。

  3.摩擦與我們

  回顧剛上課時播放的多媒體,聯系生活經驗,讓學生分別舉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讓他們在對“科學世界”內容的閱讀和剛才實驗的基礎上,對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對于這個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還可以采用全班搶答的形式,讓他們自己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要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就可以了。

  4.當堂反饋

  (1)采用討論的形式,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并要求學生回去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第4題的科學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錄音,介紹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5.課后作業

  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別是采用什么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的。

《摩擦力》說課稿2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摩擦力》,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的第三節,主要內容為滑動摩擦力的定義以及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學中最基礎的知識,是在彈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種常見的力,它也是今后學習壓強、浮力等概念規律的基礎。所以教學地位非常重要。另外本節課與實際生活聯系比較緊密,所以對滲透“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新課程理念有很好的幫助。

  二、說學情

  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對力的三要素已經有所了解,同時還學會了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和勻速直線運動等知識,所以這些都為本節課做足了知識準備。加上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其實并不陌生,所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知,所以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個深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滑動摩擦力以及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會用二力平衡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影響摩擦力因素的過程中,學習應用控制變量法。經歷探究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參與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體會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四、教材重難點

  重點: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會解決日常生活中有關摩擦力的問題

  難點: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以及對“相對運動”這一概念的理解。

  五、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會采用演示和探究實驗相結合的實驗方法,啟發引導法,提問法等方法,通過讓學生經歷感知、描述、測量、分析等過程達成教學目標。“測量水平運動的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必做實驗。本節課讓學生親身體驗來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再通過科學探究過程,認識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的一個重要過程。同時時刻結合生活中的摩擦力進行講解,達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樣一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六、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入:抽書小游戲

  (二)學生體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摩擦力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力

  體驗:通過讓學生把手放在桌子上來回運動(手心壓緊桌面)以及老師把板擦壓在黑板上讓板擦緩慢向下滑這樣兩個實驗,讓學生體會摩擦力的存在及其阻礙作用,讓學生建立一種感性認知,激起他們研究摩擦力的興趣,為進一步探究打下基礎。

  通過剛剛的兩個現象總結出摩擦力的概念

  這里學生對相對運動這一概念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所以在得出結論之后,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概念的深化理解,所以這時,我會畫一個運動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運動和相對運動。利用圖示的方式給學生的思考打上一個臺階,降低學生思維的高度和復雜度。

  知道概念之后,我會引導再來總結摩擦力產生的3個條件,學生通過概念和現象會說出一些他們的想法,此時我再結合生活實例幫助他們找到準確的表述。

  (三)合作探究建構新知

  (1)知道了定義和產生條件后,順勢讓學生回顧力的三要素,從而讓學生總結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是什么,而且在總結大小的測量時我會通過設問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找到用二力平衡這一思想來間接測量摩擦力的方法。

  (2)知道了大小怎么測之后,再讓學生思考影響f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猜想:學生會結合生活經驗:重物比輕物更難以推動——與物體質量有關系;在水泥地上和冰面上走路,冰面上更容易摔倒——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探究:改變物塊質量、墊毛巾改變粗糙程度,并觀察測力計的示數變化。

  學生討論總結:壓力越大f越大,越粗糙f越大

  注意提醒學生:使學生明確要注意勻速拉動木塊,會運用控制變量法等。

  驗證猜想

  通過以上探究實驗使學生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分析處理數據能力。

  (3)鞏固提高

  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摩擦力,并說明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可以防止。小組比賽哪個組說得又多又準確。讓學生認識到摩擦力與生活、生產的聯系,培養熱愛科學的意識,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4)課堂小結并質疑: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的收獲是什么?

  學的較好的學生可能會說出學到了用勻速拉動木板的方法間接測量摩擦力的方法,摩擦力不全是不好的,還有一些好的可以利用等。

  書后動手動腦學物理1、2、3、4

  (通過1、2、3題檢測目標4的達成;通過4題檢測目標3的達成)。

  七、板書

  最后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謝謝大家

  以上是《摩擦力》說課稿,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

《摩擦力》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分析教材

  《摩擦力的秘密》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本課與《力在哪里》、《物體形狀改變以后》、《蘋果為什么會落地》、《降落傘》共同組成了《無處不在的力》這一單元。

  本課所在的單元與前一單元《物體的運動》一起,完成了《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內容標準中物質世界部分“運動與力”部分內容的學習,并為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部分內容的學習儲備基本的力學知識。

  本單元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關于“力的作用和表現,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力”的要求,圍繞力的存在,力的表現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變運動的方向和物體的形狀,就力有大小以及彈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氣體和液體的阻力來進行建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以認知為重要目的的觀察、閱讀、分析和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力、了解常見的力,從而提高認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興趣。

  本課在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學知識的鋪墊,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對物體形狀的影響和測量力的大小知識和技能,又為下一課《降落傘》的學習,提供了知識支撐。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摩擦現象和摩擦力。重點在于體驗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種改變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減小摩擦力。

  這些內容打算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要完成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摩擦力,討論摩擦力的“功”與“過”,通過探究了解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涉及到《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分析本課的知識結構,并結合第一課時要完成的任務,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方面:

  能夠使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設計減小固體摩擦力的驗證實驗。

  (2)科學知識方面:

  認識摩擦力,知道如何減小摩擦力,能夠說出摩擦力的“功”與“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歡用學到的摩擦力知識解決生活中摩擦力的問題。

  (三)教學重點:認識摩擦力,通過實驗研究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摩擦力的認識,以及實驗過程中變量的理解與控制。

  二、說教法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遵循學生學習規律,抓住科學課的特點談談本課的教法設計: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學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摩擦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學生還不能從理性的層面上覺察到。所以在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設置活動,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動產生的現象中,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幫助學生對摩擦概念的理解。

  2.實踐為主,多種學習方式綜合,突出科學課的特點。

  大膽猜測、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學習方式。

  據分析:學生在第三單元中已經初步掌握了對比實驗的研究方法,又通過本單元前三課力學知識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進行自主探究實驗的素質和能力。

  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教學設計體現: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充分應用現代教學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

  (1)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我在教學中使學生“于無疑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上,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導入時,通過游戲,追問什么樣的神秘力量使我們要費更大的力氣才能拉開兩本書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2)自主學習,著眼一個“探”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中指: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提出問題之后,讓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猜測,并且通過實驗去驗證,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

  (3)動手操作,突出一個“動”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交給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對比實驗了解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通過“動的過程”內化了摩擦力的知識,培養了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本課的教學準備主要是教師準備:書本、塑料平板、彈簧測力計、小木塊、洗潔精、玻璃燒杯、玻璃棒、圓木棍、水槽、抹布、實驗記錄單、多媒體課件。(我之所以準備這些材料,是因為它們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又注重了與內容的緊密聯系,能充分幫助學生完成探究實驗。學生利用這些典型的材料,依據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實驗,在操作中驗證假設,在探究中獲取知識。)

  (二)設計思路

  我在教學時依照教學目標并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學內容上大膽創新,根據力運動的特點,通過操作演示和引用視頻再現力運動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發現。引導他們親身經歷“發現問題——進行預測——實驗研究——合作交流——生活運用”的科學探究過程。

《摩擦力》說課稿4

  1.說教材

  “研究摩擦力” 是粵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第二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力的基本知識,它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知識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內容放在學習了彈力之后,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見的三種力之一,學好本節內容,有利于學生下面對物體受力分析的學習。此外,摩擦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本節的知識與初中的相關知識相銜接,降低了初高中的臺階;特點之二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特點之三是,先研究比較形象的滑動摩擦力,后研究較抽象的靜摩擦力,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過程。

  2。說目標

  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會應用公式f=N解決實際問題。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靜摩擦力,及其與N和有關。

  ⑵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⑶情感目標: 向學生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辯證思想。

  3.說重點難點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規律,會應用公式f=N解決實際問題。

  2.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什么是最大靜摩擦力。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著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么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就不難判斷了。

  (2)教學難點:靜摩擦力方向的'確定。

  4。說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

  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導學生分析其規律和區別,使學生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另外做演示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發現f=N的規律并理解其物理內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課可采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討論并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5.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課彈力的知識相聯系,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6.說程序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分鐘。)

  (多媒體)看一則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兩個圖片(有關工業上傳輸帶和氣墊船、磁懸浮列車)提出問題:看了一 則消息和兩個錄象它們告訴了我們哪些物理知識?--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再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身邊同學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有關摩擦的例子? 學生自由回答課堂的氣氛活躍。例如可以讓學生把手掌平放書桌上,不斷加大壓力并向后拉,從而感受不同類型摩擦力的存在,啟發學生體驗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區別和產生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1)滑動摩擦力:

  實驗探究→導入新課→控制變量→相關運用。實驗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動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辨析物體的運動方向和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的區別→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得到滑動摩擦定律→課本例題。

  (2)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么是靜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著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么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實驗探究→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之間的關系→強調正壓力就是上節課的彈力,但是垂直接觸面指向被壓的物體。

  3、鞏固與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定性,并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課上安排 5~10分鐘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具體做法是:先留2分鐘時間讓學生回顧一下課本和黑板上的知識內容,接著做這兩個練習:練習1、2、3題。然后評講。

  4、布置作業

  練習第3、4題。并預習下節教材.

  7。板書板畫

  板書、板圖的直觀性、全面性和系統性較強,在黑板上保留的時間較長,對學生視覺的刺激作用明顯。教學中將整塊黑板一分為二,一半簡寫概念、規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圖。以上是對本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征,積極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氛圍中學習,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當然,教學中情況千變萬化,這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活動,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領導、同行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摩擦力》說課稿5

  尊敬的評委: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三節《摩擦力》。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將《摩擦力》安排在這個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彈力》相對比,加深學生對力的認識,又為下一步“二力平衡”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材的內容及特點

  1、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動: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3)增大與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節教材的內容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探究性,雖然摩擦現象學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卻并不熟悉,這留給學生一定的探究空間。二是實用性,教材最后用較大篇幅講述了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三)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改變學科本位、注重科學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特將本節課重點定為組織好學生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動,尤其要引導學生靈活使用“控制變量法”制訂試驗的方案,設計試驗的步驟。

  預計難點會出現在探究活動的“猜想與假設”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讓學生漫無目的地猜想,可能會出現許多答案,如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積的大小,壓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運動的方式,運動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爭議的,所以要解釋清楚它與以上因素的關系并不容易,有些關系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還無法接受,但是不讓學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與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度的關系,又不符合科學探究的規律。因此形成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摩擦力”,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學情:已經具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但不掌握二力平衡的有關知識。另外考慮到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并且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有關這方面的生活體驗。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法方面計劃采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具體教學方法有:指導探究法、引導談話法、幫助分析法。

  為了激發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熱情,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法方面主要指導學生使用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觀察閱讀法等。

  四、教學過程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結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首先,創設情境,利用夾玻璃球比賽活動引入:在這一活動中,我特意將常用的乒乓球改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將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幾次活動中,從來沒有學生能夾出一個玻璃球,這樣就更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

  展示課題以后我們很快就進入【活動1】

  【活動1】讓我們來體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這是一組對比活動,通過1、2對比使學生體會到摩擦力的性質是阻礙,通過1和2與3的對比學生體會到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是已經發生或要發生相對運動。這樣不僅讓學生其實體會到摩擦力是一種阻礙作用,而且為學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靜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堅實的基礎。有了兩次對比實驗的體會,經過討論,學生會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義

  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學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這里,學生對摩擦力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接下來通過活動2我們有可以帶著學生回到生活中來。

  【活動2】比一比,看誰觀察更細致!

  在這一環節中,通過讓學生回顧生活現象,使學生認識到:摩擦,無處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識非常有用!師生共同分析這些現象。由于摩擦力的分類并不是本節課的重點,但課本內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學生例舉的摩擦力事例時,我適時提醒學生兩物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讓學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種類,使學生在進入下一個環節——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時沒有很突兀的感覺。

  接下來,進入重頭戲,突破難點:為了使學生有猜想可說,也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傷學生的探究熱情,我設計了【活動3】

  【活動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發現?

  1、用輕重不同的力進行搓手,體會摩擦力的大小,發現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發現了什么?

  通過親自動手,使學生接下來的猜想時有充足的'依據!并且,加深了學生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的印象!

  至此,萬事俱備,只剩下兩只攔路虎(將這一活動稱為“兩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學生的打虎熱情。)

  【活動4】兩只老虎!

  測定滑動摩擦力需要運用二力平衡的知識,這是幾天后就會完全明白的內容,本身也不難理解,所以這里就按照課本安排讓學生自主閱讀“信息快遞”。另外,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為了使所有學生都能正確完成探究活動,設計時,提醒了部分同學:本實驗要運用控制變量法,當然,點到即止。

  水到渠成,學生很自然的就開始進行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活動5】

  【活動5】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

  學生利用提供的器材開始探究,教師巡視學生探究活動。通過討論、探究、交流三個階段歸納實驗結論: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等無關。物體間的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作為理論基礎,學生完全能夠讀懂、理解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來我設計了【活動6】

  【活動6】閱讀歸納: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完成驗證性活動8.6。由學生交流后歸納結論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觸面間的壓力

  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1、減少壓力

  2、接觸面變得光滑些

  3、用滾動代替滑動

  4、加潤滑油

  交流提升,讓物理回歸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改變摩擦力的四種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學生討論交流,并更進一步地把“自行車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開放題型的方式讓學生討論、交流,從而把本節課的學生活動推到了高潮:每位學生都有話說,每位學生都能說清楚,增加學生的學習成就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認識!

  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獲后,我布置了兩條作業:

  1.閱讀課本第55頁“讀一讀”和“生活.物理.社會”

  2.以“假如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希望通過作業1幫助學生完善摩擦力知識體系,通過作業2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四、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摩擦力

  1、定義: 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要做相對運動時,在接 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有關,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等無關。物體間的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觸面間的壓力

  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a.減少壓力

  b.接觸面變得光滑些

  c.用滾動代替滑動

  d.加潤滑油

  通過這樣的板書,簡明扼要地將本節課的內容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體系的認識,強化重點知識。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前輩指教!謝謝!

《摩擦力》說課稿6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三節《摩擦力》,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流程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在彈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種常見的力,教材通過讓學生經歷感知、描述、探究、分析等認識力的過程來完成學習目標。滑動摩擦力測量的設計是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具體應用,學生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無論在知識學習上和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感性認識豐富,求知欲望強烈。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節通過實驗,學生能夠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能夠完成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因素的實驗并得出結論。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滑動摩擦力,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會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3)了解增大或減小滑動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決有關摩擦力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在探究影響摩擦力因素的過程中,學習應用控制變量法。

  (2)經歷探究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勇于探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交流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滑動摩擦力的測量方法,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探究實驗的過程,實驗數據表格設計。

  五、教學方法

  本節課采用以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驗交流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有效整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本節教學目標。

  六、教學流程

  通過體驗摩擦力存在、歸納摩擦力定義、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利用與防止和反饋練習五個環節來完成教學目標。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請兩位學生上臺進行捉泥鰍比賽,以一段輕松可愛的《捉泥鰍》音樂為游戲背景。(音樂開始游戲開始,音樂停止游戲結束,用音樂限制比賽時間。)

  2、向學生展示一盤木屑,讓剛才抓得少的學生重抓一次沾滿木屑的泥鰍。(二次強烈的反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板書摩擦力課題,介紹并板書摩擦力的符號和單位。

  (二)合作探究建構新知

  (1)體驗摩擦力的'存在

  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物體或舉例說明摩擦力的存在,并分組進行活動探究,通過指導學生把手放在桌上做實驗體驗摩擦力,學生會感覺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阻礙作用,為下一步得出摩擦力的定義及其方向做好鋪墊。

  (2)歸納摩擦力的定義

  引導學生討論:試著給摩擦力下定義,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用物理語言得出滑動摩擦力定義、及方向,并解釋產生原因。教師通過ppt課件引導學生認識三種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的測量: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運用二力平衡測量摩擦力的方法。并通過flash課件演示滑動摩擦力的測量方法,重點強調勻速拉動木塊。并通過課件指導滑動摩擦力的示意圖的畫法。

  (3)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第一:讓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根據摩擦力的定義思考摩擦力的三要素:摩擦力的方向、作用點、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引導學生猜想,教師歸納學生的猜想假設并通過課件展示,引導學生從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對接觸面的壓力、接觸面的大小、物體運動速度等幾個因素進行探究。小組討論實驗方法、記錄表格。

  第二:設計實驗。課件展示實驗器材(長木板、大木塊、小木塊、彈簧測力計、砝碼、棉布)從中選擇要用的器材驗證猜想。利用flash課件虛擬演示實驗方法,同時引導學生得出實驗過程中要運用控制變量法。學生設計幾個因素實驗數據表格較難,指導學生設計一個因素的實驗表格,教師根據學生設計表格情況,課件展示實驗表格。

  第三: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并對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進行交流與評估。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勻速拉動木塊,運用控制變量法等),收集實驗過程出現的操作問題,實驗匯報結束后,師生進行評價和點評。課件展示,全班共同分析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繼續引導學生對實驗出現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通過以上探究實驗使學生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分析處理數據能力。)

  (4)摩擦力的利用與防止

  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接下來通過ppt圖片使學生認識了解摩擦力利用與防止,并討論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指導學生自讀課本26頁科學世界,小組討論減小摩擦力方法除前面總結的還有其沒有他方法,對總結和舉例充分的組提出表揚。

  (使學生了解摩擦力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生產的聯系,培養熱愛科學的意識。)

  (三)拓展練習

  (1)如果我們周圍沒有摩擦力,想象一下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

  (2)展示自行車圖片,討論自行車中那些設計是為了增大摩擦,那些是為了減小摩擦的。

  (四)課堂訓練

  1.關于滑動摩擦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b.壓力不變,接觸面積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c.壓力不變,速度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d.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

  2.下列事例中,目的是為了增大摩擦的是()

  a.給自行車的軸加潤滑油

  b.在自行車的把套上做出凹、凸花紋

  c.在機器的轉動部分加裝滾動軸承

  d.磁懸浮列車行駛時,車身懸在空中

  3.下列實例中,為了減小摩擦力的是()

  a.冬天,在結冰的路面上撒砂子

  b.旅行箱下裝有小輪子

  c.在拔河比賽時,用力握繩子

  d.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紋

  4、用5牛頓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靜止,摩擦力是多少?

  5、用10牛頓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靜止,摩擦力是多少?

  6、用15牛頓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勻速直線運動,摩擦力是多少?運動起來以后用20牛頓的水平推力推桌子勻速直線運動,摩擦力是多少?(本環節設計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設計理念。能夠達到課堂反饋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加深對滑動摩擦力影響因素的理解,注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并質疑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的收獲是什么?還有什么疑問?還有什么問題要繼續思考探究?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測量摩擦力。

  (預習較好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用勻速拉動木板的方法測量摩擦力,優于先前的實驗。通過學生小結和質疑,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及敢于創新、樂于思考精神。)

  (六)板書設計第3節摩擦力

  1、滑動摩擦力(f)

  2、測量原理:二力平衡

  方法:使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直線運動

  3、影響因素: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4、增大摩擦方法:

  (1)增大壓力

  (2)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5、減小摩擦方法:

  (1)減小壓力

  (2)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使接觸面隔開

  (4)變滑動為滾動

《摩擦力》說課稿7

  說課教師:

  課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摩擦力》

  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識的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本節知識是本章的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由于摩擦力問題的復雜性,在具體問題中又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尤其靜摩擦力在許多情形下似乎“若有若無,方向不定”,因此,對初學者并不容易理解。教材從靜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紹滑動摩擦力。這樣處理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驗現象發生的先后順序考慮的。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培養學生分辨什么情況是靜摩擦力,什么情況是滑動摩擦力,以及二者數值大小的判斷,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2、能在簡單的問題中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著最大靜摩擦力。

  3、掌握動摩擦因數,會在具體問題中計算滑動摩擦力。

  4、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摩擦力產生條件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2、通過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區別對比,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摩擦力對于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樹立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3、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區分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

  難點: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二、教學方法

  “點穴式教學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一)直接導入,明確本節目標:

  力學中常見的三種力有重力、彈力和摩擦力,前兩種重力和彈力我們已經學習過了,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重力和彈力的相關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學一學最后一個——摩擦力。

  學生回憶前兩節課所學的重力和彈力的基本知識。

  (二)新課學習

  1.摩擦

  回憶幾個生活中常見的摩擦現象,簡要介紹摩擦的分類,引出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靜摩擦和滑動摩擦,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2.靜摩擦力

  通過實驗讓同學們對木塊進行受力分析,通過相互交流,歸納總結出靜摩擦力的概念。強調靜摩擦力是由于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而產生的。

  根據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逐步加深對靜摩擦力的學習,初中同學們已經學習過二力平衡的'知識,在得到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時并不困難。

  提問:靜摩擦力是否可以一直增大而沒有限制?

  學生根據現象和自身的理解可以初步回答出,當力達到一定值時木塊就會運動,靜摩擦力不會一直增大。

  教師點評并進一步給出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和相關知識內容。

  在探究產生靜摩擦力的條件時,可以讓學生們之間相互討論得出,教師針對學生的答案給出適當的評價和改正,對想不到的條件給予適當的提示,最終得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3.滑動摩擦力

  通過實驗,用力拉動木板,使木板與木塊之間發生相對運動。

  讓同學們對木塊進行受力分析,相互交流得到結論,通過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可以知道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值。

  增加木塊個數重復實驗,得到滑動摩擦力也與正壓力有關。

  將木板換成一個表面較為光滑的鋼板和一個表面較為粗糙的鋼板重復實驗,驗證動摩擦因數與接觸面的材料及材料的粗糙程度有關。

  在探討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時,可以對比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來得出,強調相對運動趨勢和相對運動,區分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最終得出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4.例題講解

  出示教材當中的例題,與學生一起分析得出問題的答案。

  5.知識點回顧

  將本節課的重點知識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得出,加深學生的印象。

《摩擦力》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社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編排在彈力之后。該節知識是力學的基礎,更是高中物理知識的基礎。所以這節內容的教學如何引領學生自主積極地探究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影響因素,體驗摩擦力特點規律的發生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應高度重視本節教學過程;由于摩擦力問題的復雜性,且在具體問題中又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尤其靜摩擦在許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無,方向不定”,因此,對于初學者也是有一定難度的。

  高中物理《課標》對該知識點的要求是,“通過實驗認識滑動摩擦、靜摩擦的規律,能用動摩擦因數計算摩擦力”。其中,對靜摩擦力規律的認識應該包括最大靜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計算和方向的判斷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學三類常見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礎。本節課學習的成敗對以后學習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動能定理的應用以及摩擦力做功與產生熱能的關系等問題都將帶來影響,所以本節課在物理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重點:

  1、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3、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難點:

  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的《力和機械》一章已經學習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識,但還不會具體的計算。會分析簡單的現象,但不深入。另外,通過前面幾章的學習,學生基本適應了高中的學習方式,以及初步具備了探究和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靜摩擦力的規律,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范圍及其最大值;

  2、能根據靜摩擦力的規律,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律;

  4、知道動摩擦因素與哪些因素有關,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靜摩擦力略大于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比滾動摩擦力;

  6、會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的計算摩擦力的大小。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規律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學會在實驗中控制變量和實驗條件;

  3、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參與比賽等形式,激發興趣提高探究創新意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實驗和生活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對科學的求知欲。

  2、培養學生實踐──認識(規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3、在研究問題時,要培養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維方法。

  4、認識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能說明生活、生產中采用應用摩擦力的實例,發展觀察能力。

  四、教法學法

  (實驗探究、分析歸納、觀察提問、討論分析、應用舉例、練習鞏固)根據教學內容的上下承接關系,學生剛學完力、重力、彈力,對力學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已知的物理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和探索,使學生在實踐中親自體驗實踐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決問題的科學價值觀。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就嘗試采用實驗探索、問題啟發式教學法、討論分析、應用舉例、練習鞏固,加強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使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探究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規律的全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系實際。使他們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得到發展和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精神。

  學法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學中做到“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他們今后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學法指導可分為:⑴、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有了疑問,才有學習的動力,而問題的解決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⑵要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本節課的“控制變量法”,并將此方法遷移應用到其它方面。從而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掌握方法,發展能力。以達到教學最佳效果。

  所以,本節學習方法指導主要是教給學生“三會”:會根據實驗目的和實驗方法進行實驗設計,會用實驗進行探索,會用數學方法進行分析總結找出規律。

  教法:引導啟發演示實驗討論分析多媒體輔助學法:觀察法探究實驗法討論歸納法交流合作法

  五、教學程序

  引出摩擦力,提問生活中摩擦力例子,舉例。使學生了解摩擦力帶給我們的生活的情況,培養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對其分類: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

  用手推桌子,桌子為什么沒有移動?(邊演示邊講解)

  靜摩擦力用剛才的例子,提問: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如何?大小與什么有關?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觀念。

  實驗探究,提問同學,在同學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靜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產生條件。動摩擦力

  實驗探究

  產生條件大小(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定量分析方向

  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會有所不同,進行思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呢?學以致用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弊舉例,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怎樣使用摩擦力,如何增大減小摩擦力更好的應用于生活中。

《摩擦力》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學會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

  3、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

  難點:應用摩擦力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討論法 、歸納法、實驗法

  學法:自主探究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4分鐘)

  上課之前,先讓學生做一個小游戲:拿一根光滑的棒子,一端包有毛巾,一端保持光滑,請兩個學生出來進行"拔河比賽"。理所當然的,拿著光滑一頭的同學輸了。這時引入摩擦力概念。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么叫摩擦力(4分鐘)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進而引出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并從力的三要素中的方向和作用點去分析摩擦力,從摩擦力的大小自動導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20分鐘)

  (1)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可能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于表面積的大小有關?

  (2)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總結出一份設計合理的實驗步驟。用大屏幕顯示出來。

  (3)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還應該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里運用了什么知識?(二力平衡知識)。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后,三個實驗小組的代表上講壇演示實驗,并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老師把他們的實驗記錄表用實物投影投出來,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后,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出物理學中探究問題的規律:呈現問題→形成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觀看動畫實驗,加深學生的記憶。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8分鐘)

  老師由生活中的幾個例子,如:我們體育訓練時穿釘鞋等,引出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根據需要增大或減少摩擦。其實,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同時我將播放有關增大減少摩擦的錄像。

  4、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4分鐘)

  5、并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5分鐘)

  6、課后作業:

  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四、板書設計:

  1、摩擦力: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沒有相對運動時,但在接觸面上也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靜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滾動時摩擦叫滾動摩擦

  2、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物體表面的壓力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使接觸面粗糙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減小壓力,使接觸面光滑,變滾動摩擦為滑動摩擦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的學習和探究,歸納出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摩擦力的定義,并且總結出了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使學生初步學會了使用控制變量法,在教學中,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推理能力,從而使學生更準確的總結出物理規律。

《摩擦力》說課稿10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①第三章、第三節《摩擦力》的第二課時——“滑動摩擦力”。圍繞著本節課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介紹

  與傳統教材不同:滑動摩擦力被編排在靜摩擦力之后,編者這樣處理是為了更好的重視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驗的先后順序。它是前面重力、彈力等內容的延伸,也是力學的基礎知識;學好這部分內容,將為后面的受力分析、牛頓第二定律等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配合教學大綱,本節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能理解和應用公式f=μFN。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物理現象的分析提煉共性、探究物理規律,揭示背后的物理本質,發展學生的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

  2)通過設計實驗,并使用控制變量法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進行實驗探究,并應用實驗分析總結出滑動摩擦力公式,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1)利用實驗和生活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實踐(發現實際問題)—認識(規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3)在研究問題時,要培養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維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滑動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力之一,對于其大小計算和方向判斷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后面的學習,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如下:

  1、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判斷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計算

  學生很難理解“相對運動”,需要舉例讓他們感受和理解,然而確定了相對運動,才可以確定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因此本節的教學難點確定為:

  2、教學難點

  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判斷

  二、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三亞一中的重點班,學生現有狀態:

  1、學習方法仍以初中的記憶和模仿為主;

  2、對摩擦力已有初步認識,且剛學習過彈力等基礎知識;

  3、數學知識在物理方面的應用能力有所提高。

  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復習舊知識,做到恰當而有益的遷移,從而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

  三、教法、學法

  (一)通過對學情及教學目標的分析現確定本節教法如下:

  實驗探究、討論分析、實驗觀察

  本節課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討論分析為背景、科學探究為主線。(二)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采用如下學法:

  設計與探究、觀察與分析、討論與歸納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時間約2分鐘)

  情景設置:全體學生用手掌壓在桌面上,往前推動手掌,讓學生感受來自桌面的阻礙作用,這種阻礙作用就是我們所說的滑動摩擦力。由此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時間約30分鐘)

  1、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用圖片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現象:

  1)推出的滑塊會慢慢停下來

  2)人拉木箱勻速運動

  引導學生思考并歸納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2、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1)提問:靜止的物體能受滑動摩擦力嗎?

  舉例:雙手夾著書,讓書從手中自由滑落

  分析:書下落,手未動——手能感受到來自書的摩擦力

  引導學生總結出:滑動摩擦力的產生需要是相對運動,而不是運動。

  2)進一步引導學生類比靜摩擦力,歸納總結滑動摩擦力的三個產生條件。

  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情景設置:給出幾個具體的例子,讓學生感受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提問:滑動摩擦力總是與該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嗎?請舉例說明你的觀點。舉例:貨車后面帶著木箱,突然加速。分析摩擦力與運動方向的特點。

  引導總結: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的特點。

  給出一個例子讓學生判斷摩擦力的方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4、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情景設置: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學生進行猜想可能的影響因素。

  1)引導學生根據討論分析設計實驗方案

  2)引導學生進行實驗

  3)討論共享實驗結果,用Excel對數據處理,得出f—FN的關系圖像。

  4)引導學生得出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FN

  (三)課堂小結:(以下時間約8分鐘)

  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滑動摩擦力大小:f=μFN

  影響因素:壓力的大小、接觸面材料和粗糙程度

  (四)例題分析:

  在我國東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見的運輸工具。一個有鋼制滑板的雪橇,連同車上的木料的總重為4.9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夠拉動雪橇勻速前進?(u=0.02)

  (五)鞏固練習:

  關于滑動摩擦力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以及相對速度有關

  B、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材料有關

  C、滑動摩擦力的方向一定與物體相對支持面的滑動方向有關

  D、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六)布置作業:

  (1)課本第61頁第3題

  (2)觀察并分析身邊的摩擦現象,并利用互聯網了解摩擦力現象的本質與應用。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滑動摩擦力

  1、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另一個物體滑動時,受到另一個物

  體阻礙它相對運動的力。

  2、產生條件:

  (1)兩物體直接接觸且接觸面粗糙

  (2)有相互作用的彈力——即垂直于接觸面的正壓力

  (3)有相對運動

  3、方向的判定:跟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4、滑動摩擦力的大小:f=μFN

《摩擦力》說課稿11

  課題: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第九章第四節《摩擦力》

  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于實踐而又作用于實踐的辯證關系。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

  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臟了。老師給他們洗干凈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么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么叫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并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導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1)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于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局限于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是否于表面積的大小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后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3)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里運用了什么知識?(二力平衡知識)。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后,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后,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著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于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于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于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后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于這個問題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并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只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并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迷你小實驗”,并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接著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5.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6.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7.課后作業:

  (1)以"假如沒有摩擦"為題,寫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摩擦力》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教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五節,摩擦力是力學中重要的一類力,也是比較復雜的一類。

  二、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對力的三要素已經有所了解,同時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與摩擦力的接觸,所以對于接受摩擦力的相關知識不會太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并能復述滑動摩擦力的定義及能判斷滑動摩擦力方向

  (2)能根據受力分析,得出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能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提高動手操作和探究的能力,主動獲取知識。

  四、重點和難點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拔河游戲新課引入

  在課堂的開始,我會請兩位同學上臺進行游戲,將兩本書,書頁依次重疊,合在一起,進行拔河比賽,同學用力,而書本卻不分開,引發學生思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從而引入新課,這樣可以利用新穎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

  (二)感受摩擦舉例生活得到定義

  由學生自己感受摩擦力,并舉例生活中的摩擦力還有哪些,最后引出滑動摩擦力的定義。由學生自行感受滑動摩擦力,老師做毛刷演示實驗,學生與老師一起學習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加深學生對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的理解。

  (三)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有關的因素

  (1)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這時學生會提出各種猜想,這時不論學生提出哪種猜想,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后,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面積大小有關?

  (2)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先由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后有針對性地請了同學來說他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啟發學生。

  (3)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四)課后習題鞏固新知

  適當給學生安排相應的課后習題,從而鞏固學到的知識。

  六、板書設計

  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我將板書分為兩個部分,左邊主要用于書寫主要知識點,而右邊主要用于畫表格。

《摩擦力》說課稿13

  1.說教材

  “摩擦力” 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力的基本知識,它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知識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內容放在學習了彈力之后,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見的三種力之一,學好本節內容,有利于學生下面對物體受力分析的學習。此外,摩擦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本節的特點之一是,本節的知識與初中的相關知識相銜接,降低了初高中的臺階;特點之二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

  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通過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3. 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4.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向學生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辯證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

  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大小計算,正確理解什么是最大靜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內容的難點,準備在下節課重點介紹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動摩擦力的應用。本節課的重點是兩種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兩種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2)教學難點:對靜摩擦力存在的認可和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

  2.說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

  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導學生分析其規律和區別,使學生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另外通過做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并理解其物理內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課可采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討論并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3.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課彈力的知識相聯系,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4.說程序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分鐘。)

  (課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身邊同學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有關摩擦的例子? 學生自由回答課堂的氣氛活躍。讓學生將手指壓在導學案中的四種材料上往前,往后摩,從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結合導學案第一部分啟發學生體驗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區別和產生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1)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么是靜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著重突破學生對相對運動趨勢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實驗演示或用“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么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通過對由傳感器得到的圖像分析,和實驗觀察驗證,得出最大靜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范圍與最大靜摩擦力與壓力有關。并引出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標討論影響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實驗方案設計→選擇實驗數據處理方案→探討試驗中的注意事項→計時實驗探究,結合導學案第二部分完成實驗。

  對實驗過程和結論進行評估和交流。

  ①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

  ②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數由接觸面的材料決定,稱之為動摩擦因數(μ)即: 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沒有單位。 [閱讀P59表1了解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在上面的實驗中,我們還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結論:

  ①與面積無關;

  ②在速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也無關。

  4.結合導學案第三部分師生一起總結回顧本節課的收獲。

  并提出下節課的目標.

  5.板書板畫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征,積極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氛圍中學習,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當然,教學中情況千變萬化,這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活動,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領導、同行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摩擦力》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材是《幼兒園神奇的摩擦力》。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實驗和討論,讓幼兒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能夠觀察和描述摩擦力的作用。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實驗探究的興趣,培養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和觀察,讓幼兒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和實驗,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實驗探究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一個小故事或問題,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入本節課的主題。

  2.提出問題:老師提出問題,例如:為什么我們可以走路?為什么小車可以滑動?引導幼兒思考和討論。

  3.實驗探究:老師進行一系列簡單的實驗,例如:將兩個物體放在桌子上,讓幼兒觀察它們是否能夠滑動;用不同材質的物體在地板上進行滑動實驗,觀察它們的滑動情況等。

  4.觀察和總結:讓幼兒觀察實驗現象,引導他們總結實驗結果,了解摩擦力的作用。

  5.拓展延伸:通過幼兒自己的實驗探究,讓他們了解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接觸面積和材質有關。

  6.溫故知新:通過復習,鞏固幼兒對摩擦力的理解和認識。

  7.課堂小結: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小結,引導幼兒回顧所學內容。

  五、說教學手段

  1.情境創設:通過故事、問題等情境創設,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

  2.實驗探究:通過實驗,讓幼兒親自觀察和實踐,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實驗探究能力。

  3.討論交流:通過討論和交流,讓幼兒互相分享觀察和實驗結果,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和語言表達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內容:

  摩擦力

  摩擦力的概念和特征

  實驗現象和結果

  七、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情境創設、實驗探究和討論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幼兒親自觀察和實踐,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和實驗探究能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幼兒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培養了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興趣,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

《摩擦力》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材是《幼兒園神奇的摩擦力》。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引導幼兒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摩擦力的概念,認識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觀察和描述摩擦力的表現,培養幼兒的觀察和描述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幼兒了解摩擦力的概念,認識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教學難點:培養幼兒的觀察和描述能力,讓幼兒能夠觀察和描述摩擦力的表現。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5分鐘)

  通過觀察實物,引導幼兒思考:為什么兩個物體摩擦力不一樣?為什么有時候物體會滑動,有時候會停下來?

  2.演示(10分鐘)

  老師拿出兩個不同材質的物體,如玻璃杯和塑料杯,讓幼兒摸摸它們的表面,觀察它們之間的摩擦力。然后,讓幼兒試著將一個杯子放在另一個杯子上,觀察它們之間的摩擦力能否使杯子停在原地。

  3.激發(10分鐘)

  通過講述故事《幼兒園神奇的摩擦力》,引導幼兒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且認識到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4.實踐(15分鐘)

  讓幼兒自由探索摩擦力。教師準備一些不同材質的物體,如玩具車、木塊、塑料袋等,讓幼兒分別將這些物體放在不同的表面上,觀察它們之間的摩擦力表現。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話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5.總結(5分鐘)

  引導幼兒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總結摩擦力的概念和應用。并鼓勵幼兒提出自己的問題,激發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內容:

  摩擦力

  摩擦力的概念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六、說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幼兒對摩擦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夠觀察和描述摩擦力的表現。但是,教學中還可以加入更多的實踐活動,讓幼兒親自動手進行觀察和實驗,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觀察和描述能力。此外,可以引導幼兒思考更多有關摩擦力的問題,激發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摩擦力》說課稿】相關文章:

摩擦力說課稿01-25

《運動與摩擦力》物理說課稿10-16

《摩擦力》說課稿范文(精選11篇)04-06

初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精選17篇)08-19

初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精選13篇)04-23

《運動與摩擦力》說課稿范文(通用10篇)04-01

物理《摩擦力》說課稿范文(通用8篇)08-22

司南版高一物理摩擦力說課稿07-06

《滑動摩擦力》說課稿范文(通用10篇)12-27

五年級科學上《運動與摩擦力》說課稿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