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圓的認識說課稿

時間:2024-05-28 11:14:07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圓的認識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圓的認識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圓的認識說課稿

圓的認識說課稿1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本節課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圓、了解圓的特征、學會用圓規畫圓。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系,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學生分析:

  學生對圓有初步的認識,有感性的經驗,但對于圓的文化內涵無從感受、體驗。

  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認識圓,了解圓的特征,理解直徑和半徑的關系;學習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完成知識的意義賦予,從中培養探究意識、發現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悅。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圓的美,同時感受數學是一種過程、一種文化。

  教學重點:

  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會畫圓

  教學難點:

  1、準確認識、掌握圓的特征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2、體驗圓的美,感受數學的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初步認識圓

  二、探究圓的特征

  三、拓展練習

  四、數學史料再現

  五、奇妙的`圓

  六、用圓形設計圖案

  整合點診斷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整合點的方法:

  信息技術創設的學習環境僅依靠傳統的教學工具是不夠的,因此,把信息技術整合到教學中是歷史的必然。信息技術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部分,是促進學生更好學習的前提條件。

  整合點1、初步認識圓,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利用生活中的圓形實物,信息技術動態展示了抽象出幾何中圓的過程,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具體到抽象。

  整合點2、探究圓的特征,化靜為動增強直觀印象。

  動態演示圓的半徑、直徑以及同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又使抽象的內容直觀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更加明晰,更加透徹。動態展示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方面的不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他們的直觀印象。

  整合點3、奇妙的圓,拓展和放大圓的文化內涵。

  傳統圓的教學注重知識點的傳遞,技能的訓練,但忽視了圓本身所內涵的鮮活的文化背景,學生對于圓的文化內涵無從感受和體驗。《數學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明確指出:數學的內容、思想、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凸顯數學的文化本性,讓文化成為數學課堂的一種隱性因素。基于以上認識,本節課,我借助于多媒體,立足于文化價值的挖掘,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冰冷”圖形的特魅力。從而學生在體驗圓的美的同時,感受數學是一種過程、一種文化。

  案例:

  圓,本身就是讓人產生無限美好想象的一種“完美”圖形。借助多媒體的色彩、形象、聲音,把圓拓展成平靜水面蕩起的漣漪,陽光下綻放的向日葵,建筑設計中完美的造型,工藝設計中喜慶的裝飾,墨子筆下一中同長也,周髀算經中圓出于方,方出于矩,使得圓化靜為動,化平面為立體,穿梭時空,回歸了數學與哲學、美學、歷史的本位并從中發現了數學美。

  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只是教學方法的某種改進,更是教學觀念的一次,只要我們運用得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把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和思維過程融為一體,就能極大地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最終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

圓的認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節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節課通過圓的認識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系。因此,通過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也為以后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的良好的基礎。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比如騎過的自行車,有一些學生可能還用過圓規,對圓有一些了解,但只是直觀的認識。另外學生在低年級時已對圓有了初步感知,但對于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征還是比較困難。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根據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并能用字母表示對應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畫、折、量等多種手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特征和關系,增強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圓的了解,進一步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用圓規正確地畫圓。

  難點:歸納并理解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五、說教法學法

  針對本學段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我將采用啟發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盡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松,高效的學習氛圍。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先讓學生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學生回憶交流: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

  我順勢展示教材圖片:從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類社會,從手工藝品到各種建筑……到處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圓。讓學生說說自己所見過的圓嗎?并思考一下圓有哪些特征,引出課題圓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簡短的“平面圖形有哪些”的談話直接引出課題,簡潔明了,同時無形中也鞏固了“圓是平面圖形”這一知識點;學生對圓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通過主題圖欣賞生活中的圓,讓學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見過的圓,使學生對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發了進一步學習圓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

  接下來是探究新知環節,嘗試運用不同的工具畫圓。

  這是學生會有利用圓形的實物模型的外框畫圓、用線繞釘子旋轉畫圓;用三角尺等等,我順勢引出運用圓規畫圓。先用課件出示圓規圖片,幫助學生認識圓規。指出圓規的組成:一只“帶有針尖的腳”,一只“裝有鉛筆的腳”。

  學生自己嘗試畫圓,邊嘗試邊小結方法:定好兩腳間的距離——把帶有針尖的腳固定在一點上——把裝有鉛筆的`腳旋轉一周,就畫出一個圓。

  在畫圖過程中,我讓學生說說用圓規畫圓要注意什么?

  設計意圖:學習畫圓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經歷了自主嘗試的過程,從最初的利用實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畫圓,讓學生經歷了從實物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運用圓規畫圓,重點說說畫圓時的注意事項,更是培養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數學素養。

  (三)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通過剛才的畫圖,我會展示幾份學生用圓規畫的圓。并提問:為什么都用圓規畫圓,圓的大小都不同呢?這跟誰有關呢?(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半徑……)

  接下來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概念。我會讓學生將名稱標在自己畫的那個圓上,標注圓心(o)、直徑(d)、半徑(r),并判斷圖中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同學畫的圓,帶著“為什么圓的大小不同、同學說的半徑又是什么”等疑問,學生很好奇地自學教材內容,并在圖上標注名稱,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及時鞏固了知識。

  結合畫圓的方法,進一步認識半徑和圓心。

  并引導學生總結:圓的大小由什么決定?(由半徑決定。)那圓的位置呢?(由圓心決定。)

  設計意圖:明確了各部分的名稱,再讓學生思考如何畫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圓,初步感受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將學生的實踐操作提升到理論的層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探索半徑、直徑的特征及關系

  接下來我會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半徑、直徑的特征及關系。

  請每位學生在紙上畫一個與剛才的圓的位置與大小都不同的圓,再畫一個與剛才的圓大小相同的圓。將三個圓剪下來。選一個圓形紙片,沿任意一條直徑折一折。(發現:沿直徑對折,兩側完全重合;圓是軸對稱圖形,任意一條直徑都是它的對稱軸;中心點為圓心。)

  在一個圓內任意畫它的半徑和直徑,并量一量。通過畫圖、測量等活動發現: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半徑長度是直徑長度的一半,直徑長度是半徑長度的2倍。

  設計意圖:學生在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動中,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主動探索,從而明確直徑和半徑的關系,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五)小結作業

  我會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在作業布置環節,我會大家思考兩個問題:(1)餐桌為什么做成圓形?(2)為什么這些都稱為圓桌會議?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是希望通過解釋生活中的一些有關圓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圓的認識,如:餐桌做成圓形是因為圓周上每個點到中心的距離相同,這意味著每個人夾菜距離相同,對就餐的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圓桌會議更是體現公平的理念;這也是對圓的本質屬性更高層次的體驗。

  七、說板書設計

  通過設計合理、明了簡結的板書,突出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圓的認識

  圓有圓心、直徑和半徑,其中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直徑)確定圓的大小。

  同圓中,所有的半徑(直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

圓的認識說課稿3

  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十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教學時,讓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說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法上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采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學生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學法上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征時,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學生借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征后,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嘗試的讓學生嘗試,教學圓的畫法時,采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系時,主要采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于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說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組織學生發現圓的特征、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心、圓的半徑、直徑及相互關系;能用圓規等工具進行畫圓。

  2、利用學生動手操作和多媒體課件直觀演示,使學生經歷圓的特征、特性和特質的發現過程,并在探索圓的特征、特性和特質及圓心、半徑、直徑和相互之間的關系過程中,培養學生挖掘經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

  3、在具體的圓的認識活動中,使學生體悟探索發現和問題解決的快樂,進一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圓的價值,感受圓之美。

  說教學重點

  發現圓的特征、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的圓心、半徑、直徑及相互之間的關系,了解圓的制作方法,并能用圓規畫指導大小的圓。

  說教學難點

  正確、合理和靈活地根據圓的半徑與直徑畫圓,并能根據圓的特征、特性和特質,解決有關圓的實際問題。

  說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動中學習新知本節課選擇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等多種活動,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征,學生主動參與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體現了“再發現”樂趣。

  2、聯系生活,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如: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的圓形的,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練習的設計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層次性外,更注重創新性和實踐性。讓學生欣賞生活中圓,并自己動手創造性地設計一些由圓構成的美麗圖案,使學生掌握畫圓技能的同時,養成創新知識,增添審美情趣。

  3、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輔助數學,有其直觀、形象又生動的特點,有效的使用要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地,突破數學難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圖文并茂,使學生獲取知識方面達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說設計思路

  新《數學課程標準》在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我在設計時注重我讓學生在觀察、畫圖、測量和實驗等活動中感受圓形物體的美,發現圓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象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探索和應用應用意識。

  說教學準備

  課前收集圓片和含有圓的物體,以及圓規、課件等作圖工具,組織學生采集圓的有關信息,自制圓等。

  說過程和意圖

  (一)復習鋪墊,導入新課

  演示動畫,復習舊知,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感知圓,使學生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教師有意分類,導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導入新課。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學生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征,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二)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1、自主探索畫圓的方法,讓學生嘗試畫圓。

  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碰到困難時,教師給予適度指導。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借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對圓的特征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采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2、認識圓的半徑與直徑,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認識圓心、半徑、直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學生悟出圓的特征,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認識圓的各部分,知道半徑、直徑的特征及關系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繼續學習圓的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圓形紙片,通過畫一畫,比一比,折一等活動,有意識地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征。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條數有多少?長度怎樣?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如何?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知識。引出: 同圓或等圓時也存在同樣的關系。這樣的安排力爭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群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于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之后,再用課件清晰演示這些知識點,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新授完畢,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脫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練習的層次由淺入深。我設計了有利于強化概念的基本題,和有利于拓展思維的動腦筋題。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四) 走進圓的世界 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

  數學文化應多方面滲透,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有著豐厚的歷史沉淀,是先哲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數學的博大與精深有待我們引領學生通過學習去感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有待我們帶領學生去領略。因此,在課的最后我選擇了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圓形物體、圓形建筑,以及運動現象,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于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

圓的認識說課稿4

  一、教材說明:

  1.教學內容:第六冊P:81~87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

  3.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個圓里直徑與半徑的關系,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滲透知識來源于實踐,學習目的在于應用的思想。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6.教學關鍵: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圓規,多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二、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體將知識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并同時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要學習新的平面圖形“圓”,已經學習過哪些平面圖形?(多媒體演示)

  (二)學習新課

  1.通過多媒體演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大小不等的圓,使學生地直觀上認識圓。

  2.揭示圓的形成

  1)演示:出示一根細繩,繩子的一端系著一個小球,把繩子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用力甩動小球,使小球靠著黑板面形成圓形。

  2)然后,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圓的形成過程:直觀、動態地滲透“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軌跡。”

  3)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后,問:小球被甩動時,為什么不跑到別的地方去,卻能形成一個首尾相接的曲線,也就是圓呢?

  (揭示:正是因為小球一端固定在一點上,拉直的繩子長度也沒有改變,這樣甩動小球,也就形成了圓。)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教師在實際操作甩動小球時所形成圓軌跡的不穩定性,通過多媒體的演示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從而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而且滲透了“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軌跡”這樣一個圓的概念,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圓打下了基礎。

  3.學習圓規畫圓

  根據剛才甩動小球形成圓的道理,我們就可以先確定畫圓工具圓規的兩腳距離,然后,把其中的一腳固定,另一腳旋轉,這樣就可以畫出一個圓來。

  1)學生嘗試畫圓。

  2)多媒體演示圓規畫圓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是不是圓規的一腳固定,一腳旋轉。

  3)引導學生說出畫圓的體會并討論。

  A、畫圓的步驟:定長、定點、旋轉。(板書:定長、定點、旋轉)

  B、畫圓時要注意什么?(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動)

  4)教師示范畫圓(用圓規畫出黑板上小球被甩動時形成的圓)

  設計意圖:學生實際在畫圓時,會出現把圓規一端固定,本子旋轉來畫圓。我聽取了學生的方法后,首先肯定了學生的畫法有新意,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于他的畫法有什么意見?馬上就有學生起來質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畫一個圓,也把黑板旋轉一周嗎?”這時我就利用多媒體將畫圓的方法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并加上聲、光、形同時作用于學生的感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能質疑說明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通過質疑問難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養成主動探究的鉆研精神,隨著學生經常反問老師,學生的求知欲望會更加強烈,

  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4.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1)問:老師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有沒有改變?(沒有)也就是畫圓時,定長始終不變,如果要在圓內畫出一條線段來表示定長,應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呢?(從畫圓時固定的一點畫到任意一點)

  2)討論理解圓上任意一點的含義,讓學生指一指(指圓上任意一點),再比一比(比圓上一點,圓內一點和圓外一點)。

  3)教師畫出一條表示定長的線段后,引導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4)討論:看書P:82知道了什么叫直徑?如果要在黑板上的這個圓里畫出一條直徑,直尺應該怎樣擺?(讓一學生做多種擺放)選其中一種,教師畫出直徑。

  5)啟發:剛才我們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板書:圓心(O),半徑(r),直徑(d))。如果把這三張卡片貼在黑板上,你認為在定點、定長的后面應該放什么?為什么?(板書:位置、大小)

  6)討論學生所畫圓的大小和位置,揭示: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這樣的設計,主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觀察思考、自由討論、發現創新、抽象概括、揭示規律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經過實踐的操作、檢驗,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獲取知識、發現創新的樂趣。

  5.學習圓的特征

  1)讓學生在圓內畫出三條半徑和三條直徑

  思考:還能畫嗎?得出圓內有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板書:無數條)

  2)量一量畫出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引導發現在同一個圓里,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并用字母表示半徑與直徑的關系d=2r

  這樣的設計,通過畫一畫、量一量,目的是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發現圓的特征,從而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和掌握了這些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課件的演示加深了學生對圓內半徑、直徑有無數條以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系有一個形象的感知,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僅使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發展,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6.小結所學知識、引導質疑。

  (三)鞏固練習(多媒體演示)

  該練習運用多媒體主要加強練習的密度,通過練習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

  1.在圓內的線段中,分別找出各圓的半徑和直徑。

  312323121

  2.判斷題。(對的劃“√”錯的劃“×”。)

  1)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半徑的長度。()

  2)兩端都在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3)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4)半徑2厘米的圓比直徑3厘米的圓大。()

  3.發散練習。在下圖中(下圖依次出現)看到了什么條件,你能想到什么?

  6厘米40米15毫米24分米4厘米

  4.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明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的?如車輪做成長方形或橢圓的坐在車上的感覺怎樣?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就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悅,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征,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系,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五、板書設計

  圓定點圓心(O)位置定長半徑(r)大小直徑(d)(無數條)

圓的認識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這節教材的內容有: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征。

  二、說教學目標和學習學目標

  教學目標x:

  1、讓學生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感受并發現同一圓內半徑和直徑的特征以及它們的關系。并提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讓學生經歷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活動曾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圓與生活的聯系,從數學的.角度感受圓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學習目標: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知道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系。

  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教學難點 :半徑、直徑、及其關系。

  三、說教學方法

  1.教法。

  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征。

  2.學法。

  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在學法上安排: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等方法。教學圓的特征時,主要采用操作法,學生借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征后,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盡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采用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我首先讓學生欣賞圖片,并抽象出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從生活圖片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圓心、認識半徑、直徑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折后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折痕畫出來,并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復上面的折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后,問:“你發現什么?”通過自學課本讓學生自己去解它們的名稱和特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研究圓的直徑半徑的特征以及相互關系。

  我想讓學生畫幾條直徑和半徑,并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發現先在組內交流再大組匯報,學生匯報時讓學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任何直徑都是半徑的2倍呢 能舉例說明嗎。我出示兩張大小完全不同的圓形紙片,問:“這兩個圓的半徑相等嗎?”學生恍然大悟,必須加上“在同一個圓內”這個前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圓的特征,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接著讓學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系。我這樣設計意在于讓生學生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知道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直徑都相等,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

  總之我在自主學習是盡可能的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自主學習流于形式。在展示交流時要盡量把展示的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展示中不斷獲取知識和方法。我要盡量做到調控和把握。在檢測時我在把握基礎的同時注意提升性練習針對易錯點設計判斷,選擇生活應用等題型,從不同角度,不同知識點對學生進行考測。

圓的認識說課稿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直線圖形的基本特征,并對圓有了直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三個知識點:一是圓心、半徑、直徑的認識;二是用圓規畫圓的方法;三是圓的基本特征的認識。從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圓這樣的曲線圖形,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空間圖形”的學習經驗,而且能夠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這部分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小學生的抽象能力還比較弱,對圓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具體的物體的面上,“物”和“圖”分辨不清,導致他們對“圓上”和“圓內”分辨不清,這樣就必然影響到他們對半徑的正確認識。因此,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圓心、半徑,既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我打算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并發現圓的有關特征,知道什么是圓心、半徑和直徑。正確掌握使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2、在這一過程中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四、教學策略。

  為此,本節課我將重點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的策略。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引導從中找圓,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從實物圖中抽象出圓,再引導學生回到生活中找圓豐富表象;二是,以畫圓為主線認識特征的策略。第一用課前準備好的學具畫圓,初步感受特征;第二用圓規畫圓,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第三任意畫圓,通過折一折、比一比發現圓的基本特征。三是,自主探究的策略。引導學生在明確問題的基礎上獨立思考、討論交流,自主地認識圓的基本特征。

  五、教學過程:

  (一)、揭題提問,引入新課

  課堂伊始,首先進行啟發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這種圖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圓,關于圓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提出:什么是圓?圓和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么不同?明確學習目標,激發探究的興趣。

  (二)、自主探索,認識圓的特征

  1,初步感知圓的特征。

  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四幅圓形實物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指出這些物體中的圓,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適時地利用多媒體把圓從實物圖中抽象出來,同時告訴學生,這些圖形都是圓。然后引導學生到生活中找圓,問學生:你在哪些地方還看到過圓?通過觀察交流,豐富學生關于圓的表象,為進一步認識圓打下基礎。

  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事先準備的圖釘、線、圓形硬片等學具自己動手畫圓。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畫圓的。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將重點關注利用圖釘和線畫圓的方法,并著力引導學生把這種畫法說清楚。因為這種畫法是對圓心、半徑的形象感知的過程,為他們認識圓心與半徑提供經驗。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提問: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以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都是線段圍成的.圖形,而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2,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首先借助四幅連續的圖片,引導學生學習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獨立的用圓規畫圓。然后,老師用圓規畫圓并告訴學生針尖固定的一點是圓心,通常用O表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通常用r 表示;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是直徑,通常用d 表示。

  3,認識圓的基本特征。

  在畫圓感知特征的基礎上,出示例3,引導學生根據題目的要求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解決問題。老師通過巡視了解情況,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及時提出問題:根據(1)你能發現什么?組織班內交流。

  本環節的設計力求以畫為主線,引導學生經歷認識圓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充分感知,提高操作、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等數學能力,發展數學思維。

  (三)、應用練習,鞏固拓展

  設計有層次、有針對性的練習,鞏固拓展有關圓的知識。練一練第1題,讓學生指出各圓的半徑和直徑,并量出它們的長度,意在鞏固基本特征。第2題鞏固畫圓方法,進步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練習十七第一題進步認識半徑和直徑的關系。第二題感受圓的大小與半徑有關。第三題進一步體會圓心確定位置,半徑確定大小。這些練習都應該在學生獨立解答的基礎上,組織交流,引導點撥,提高練習的效率。

  (四)、總結反思,梳理知識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及收獲進行總結反思,幫助他們建立起科學的知識系統,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他們自覺建構知識的良好習慣。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圓的認識一節的教學設計堅持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理念為指導,以發展學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為核心,以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為主線,著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圓的特征,努力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和諧發展,預期應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中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評委專家批評指正。

圓的認識說課稿7

  一、 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征、圓心、直徑和半徑。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面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關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征,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年齡特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感性目標: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理性目標: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感受到圓的美。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因為這是今后系統地學習“圓”的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

  1、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這節課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觀方法進行教學。通過教師的教具演示和學生的畫、折、量等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充足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敘述操作過程,把感知經過思維轉化為表象,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抽象概括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思考問題,掌握知識。認識圓的特征,探索求圓的特征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三、說教學程序

  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閉眼聯想)八月十五,中秋,全家人團聚一起,品月餅,賞圓月當空。門前是一片平靜的湖面,一滴水從上面滴入后,在水面上蕩一圈圈水紋。在這一句話中你感覺到這些景色美嗎?那些事物與景色與本節課內容有關?

  1、初步感知圓

  首先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讓學生初步從生活中感知圓,培養空間想像能力, 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二)、初步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折后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折痕畫出來,并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復上面的折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后,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親手操作后,發現所有的折痕都會相交于一點。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并有意設置一些認知沖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認識半徑、直徑,采取學生獨立與文本對話,教師組織學生分析關鍵字眼的方法進行。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閱讀文本,對話文本能力。

  (3)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分組討論利用“研究發現單”定出研究目標,在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有什么關系?通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系。得出d = 2r與r = 2/d的字母公式,并在練習中通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系,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 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并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三)多層訓練,深化理解

  練習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部分可通過一些拔高練習達到知識的進一步深化。有機地配合新知的學習,講練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習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1、課后作業88頁1—4

  2、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

  經過圓心的線段都是直徑。()

  所有連結圓上兩點之間的線段中,直徑最長。()

  直徑是4厘米的圓比半徑是2厘米的圓大。( )

  3、猴子造車,一輛輪子是方的,一輛輪子是圓的。

  (四)全課總結,布置作業

  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你還有什么知識要提出來?”來使學生進一步內化所學的知識,自主地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圓心:用字母“O”表示。

  直徑: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用字母“d”表示。

  半徑: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用字母“r”表示。

  在同一個圓里 d = 2 r 或r = 2/d

圓的認識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第一節內容《認識圓》,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了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等。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二、學生分析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比較低;本校處在城鄉結合處,家庭輔導能力較低,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鑒于以前學習長、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三、說教法學法

  1、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制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交流、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

  2、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修正錯誤,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本節課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教具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四、 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由課前準備的紙做的車輪(車輪有正方形的、圓形的),讓兩名學生滾車輪比賽來創設情境,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導入新課,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知道圓形的車輪既快速又平穩,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欲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實踐,發現新知

  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把學生變被動"學數學"為主動"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等方式中老師一步步引導學生探索圓的各部分名稱,同一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等等,讓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還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

  精神與合作精神,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 鞏固練習

  通過填空、判斷、操作等練習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圓,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里半徑與直徑的關系,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服務于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小結體驗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獲?

  最后,讓學生用右手食指畫一個圓滿的句號,結束課堂。

圓的認識說課稿9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一節的內容。圓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模塊中最后教學的一個平面圖形,也是唯一的一個曲線圖形。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對圓有了初步感性認識。教材呈現方式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引子,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認知結構中相關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內化,上升到教學層面認識圓,體會掌握圓的本質特征。

  二、說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觀察、體驗圓的特征,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者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系,并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經歷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的同時,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過多種形式的操作認識圓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圓的特征,能運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課堂是師生共同交流的場所,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交流、總結來培養學生相互合作、自助學習、樂于探究的學習精神,養成會學、善學、樂學的學習態度。

  五、說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圓

  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圖形,帶出圓,讓學生知道圓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和其他圖形是不一樣的。接著,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的圖形,從而讓學生產生對圓的知識的學習的熱情。

  (二)畫圓

  學生欣賞了很多美麗的圓形圖案,讓學生產生了創造一個圓的需要,教師從而引出畫圓這一知識。讓學生一開始利用手邊的工具自由的創造一個圓,教師接著提問:如果讓你再畫一個大一點(小一點)的圓,利用你手邊的這個工具還能不能畫了?接著引出用圓規畫圓的必要性。然后教師進行用圓規畫圓的指導以及一些注意點的提醒。

  (三)認識圓的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以及它們的特點

  讓學生自學書本96頁的例2,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在學習圓心時,讓學生知道怎么確定圓心,圓心有什么作用

  在學習半徑時,讓學生知道什么叫做半徑,并且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半徑,還要讓學生了解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這個圓的半徑以及在一個圓內;在學習圓的直徑時,學生要掌握什么叫直徑;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直徑。

  接著學習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先讓學生畫一畫半徑,揭示半徑有無數條,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驗證:在同(cn-teacher.com)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同樣道理,學習直徑的特點。

  (四)探究直徑和半徑的關系

  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和直徑以后,接著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同一個園內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習了這部分知識以后馬上進行練習,鞏固這部分的知識。

  (五)圓的對稱性

  最后教師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圓,折一折,再仔細觀察對折以后圓兩邊完全重合,從而引出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并且還要讓學生發現圓的對稱軸就是圓的直徑,所以圓的對稱軸也是有無數條的。

  (六)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有關圓的知識?

圓的認識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數學大綱提出,學前班數學必須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教與學的關系,使幼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智力得以發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據這一要求,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基本要求和學前幼兒年齡特征,在制定本節課教學目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1.能用用語言、圖畫或手勢語描述自己的圖形經驗,大膽與同伴交流。

  2.能進行創意動作表達。

  二、說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各種幾何圖形,區分圓形和橢圓形。

  三、說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幼兒區分圓形和橢圓形的不同點。

  四、說教學準備

  學具:各種圖形的紙片 由圓形和橢圓形拼成的各種圖案。

  五.說教法

  本節課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啟發式談話法、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在活動中,突出觀察、比較、啟發談話,大膽發現,使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且與教法相結合,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及勇于探索,創新,求知的良好品質,這樣做,使幼兒明白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同時要學會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本節課我設計了這樣三個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二) 觀察思考,探究新知識;

  (三) 鞏固強化,完善新知識;

  1、 采用啟發式談話法——活動開始,以幼兒熟知的各種幾何拼搭的物體引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長方形等,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認識各種圖形。

  2、 采用(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重要環節介紹:幼兒自選認識的圖形,交流和討論:這是什么圖形?它是什么樣的?我看見過什么東西像這個圖形?老師觀察了解幼兒已經認識到哪些圖形,能夠說出哪些圖形特征和相似物。如果在認識長方形和梯形時,幼兒容易混淆,讓幼兒跟著老師一起變魔術“把長方形紙變成梯形和菱形的”。使幼兒進一步掌握三種圖形的`區別,同時,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有培養了幼兒勤動手動腳,勤探索的良好品質。

  3、 采用游戲法——鞏固強化游戲:照我說的做

  教師發信號,幼兒根據信號自創動作到相應的圖形里。如:請像小貓一樣走進圓形里,像水一樣流進長方形里,像云一樣飄進梯形里。

  我班的小朋友,只有把教學與游戲結合一起自然會讓小朋友們感興趣而不覺枯燥無味了...

圓的認識說課稿11

  我說課的內容是《圓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環節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標準教科書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該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后繼學習圓的周長、面積的基礎。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再引導學生掌握圓的特征并學會用圓規畫圓。基于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旨在加強操作、研討等數學活動,通過小組學習這種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實踐、探索,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征。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一個圓內半徑、直徑及其關系。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分析、綜合、概括能力,促進空間觀念的構成。

  3、通過課堂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圓的`美學及人文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教學難點是如何啟發學生通過操作和觀察,發現圓的特征。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在“我要學——三段一思”模式下,以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為主要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自主探究,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與人分享,實現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從培養學生主題參與的能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情境感知,誘發動機——學什么

  (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我來學

  (三)解決問題,實踐應用——我來用

  (四)概括升華,感受圓文化——我來思

  (一)情境感知,誘發動機——學什么

  1、猜想:首先課件出示一組平面圖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等等,讓學生想象,當正多邊形越來越多時,它就會越來越接近什么圖形?從而引出圓形。

  2、舉例:對于圓大家一定都不會陌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舉出一些例子來。此處我設計了一個德育滲透點---“井蓋”。聯系生活中雨水過大,井蓋會被沖走的現象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

  3、展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曾說過:在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圓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麗和神奇。

  這3個環節的設計,喚起了學生對生活中圓的認識,強烈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進入新知的探索階段。引出課題:人們不僅用圓裝扮著我們的生活,還巧妙地將圓的特征應用于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絢麗多彩,圓的更多奧妙正等著我們去觀察、去探索、去發現,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吧。

  板書課題《圓的認識》,同時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3)感受“圓文化”。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盧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這個目標不僅教師要知道,學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戰一樣,不僅指揮員要知道,戰士也要知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每個戰士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此環節的設計,就是使學生學有目標,聽有方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我來學

  1、嘗試畫圓,掌握方法。

  首先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方法畫圓,然后引出用工具圓規畫圓。在學生認識了圓規后,設計了一個德育滲透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隨機讓學生聯系生活說說含義,對學生進行遵守秩序的教育。接著讓學生第一次嘗試用圓規畫圓。

  說說畫圓的情況。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激勵其他同學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習,培養了學生敢于嘗試、勇于創新的精神,并且學生在畫圓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對圓的特征的思考。知道圓是一種曲線圖形,它的表面非常光滑。初步感受了曲線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系。

  2、在“做”中探究

  順著學生在畫圓中產生的模糊認識結合教材自主學習三個概念:圓心、半徑、直徑。并探討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自學提示:

  (1)什么是圓心、半徑、直徑?用字母怎樣表示?

  (2)組內合作用圓規畫幾個大小不同的圓,剪下來,沿著直徑折一折、量一量,思考有什么發現。

  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教師隨著學生的匯報強調什么是圓心、半徑、直徑,同一個圓里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系,同時整理板書。

  3、內化知識,再度畫圓。

  整個環節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中感悟、體驗、認識圓的各方面知識。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他們變被動的操作為主動的研究,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做數學”和“數學的思考”。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數學思維不斷發展,同時也突破了重、難點,學生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解決問題,實踐應用——我來用

  為了全面檢驗學生學習效果,了解學生掌握本課重點、難點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把練習分為基礎練習、深化練習。

  (一)基礎練習

  1、我能找

  出示一些圓的半徑與直徑,請學生分辨。

  此練習強調半徑與直徑的特征。

  2、我能說

  在同一個圓內可以畫100條直徑。

  所有的圓的直徑都相等。

  等圓的半徑都相等。

  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半徑是2厘米的圓比直徑是3厘米的圓大。

  此練習強調對圓各部分特征。

  3、我能填

  同一個圓內

  R(米)

  0.24

  1.42

  2.6

  D(米)

  0.86

  1.04

  此練習強調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二)深化練習

  1、老師帶領同學們在操場做游戲,需要在操場上畫一個直徑是10米的圓,可是沒有這么大的圓規,怎么畫呢?請學生們幫老師想個好辦法。

  2、平靜的水面丟進石子,蕩起的波紋為什么是一個個圓形?現在你能從數學的角度簡單解釋這一現象嗎?

  要求:小組合作完成,可任意選擇一題解答,也可全選。

  這一環節的安排,有機地配合新知的學習,精選了一些聯系生活的習題,最大限度地發揮習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重視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并把所學知識聯系到了課外,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概括升華,感受圓文化——我來思

  1、分享收獲

  2、感受圓文化

  教學結束,請學生分享收獲,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我將直觀地為學生展示圓在人類歷史、生活、文化、審美等各個層面的廣泛應用,引導學生感受圓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聯,體會圓的美學與人文價值。最后設計一個德育滲透點,出示圓形的古錢幣,教育學生“外圓內方”做人,方就是方正,具有優秀品質。圓就是圓通,善于與人交往。

  四、說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布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展現在學生眼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板書也是一處德育滲透,通過看老師的板書讓學生感悟到寫作業要像板書一樣有建筑美,不僅字要美、格局也要美。

  總之,說課只是一種教學設想,課堂上還需遵循學生的認知曲線,思維的張馳,情感的波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因為高級的課堂是預設的,更是生成的。惟有生成,課堂才充滿真正的生命活力。

圓的認識說課稿12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了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等。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6、教學關鍵: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圓規,多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二、學生分析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比較低;本校處在城鄉結合處,家庭輔導能力較低,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鑒于以前學習長、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三、說教法學法

  1、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制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

  2、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修正錯誤,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本節課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創設游樂場的一個情境

  屏幕出示:五輛車,問:你最喜歡乘哪輛車?為什么喜歡乘這輛車? 學生討論、交流 。(車輪有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邊形的、三角形的、圓形的)

  2.導入: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的,而且車軸都裝在圓的中心,為什么要裝在中心,不裝在中心,行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做車輪,好嗎?

  (設計意圖:創設游樂場乘車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喜歡乘的車,并說明喜歡的理由,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欲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實踐,發現新知

  1.做車輪(畫圓)

  師:要做車輪,首先要做什么?(畫圓)

  學生小組合作,任選工具畫圓,再把圓剪下來。

  師:你是怎樣畫這個圓的? 學生介紹不同的畫圓方法。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來畫圓的?你認為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么?

  師介紹圓規的結構及畫法。

  2.安車軸(認識圓心)

  師:車軸安裝的地方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那么車軸應裝在哪里呢? 學生裝車軸 。

  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

  不是圓規畫圓的,怎樣找車軸? 學生介紹方法(多次折)

  師小結,屏幕顯示: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

  3、裝鋼絲(認識半經): 學生裝鋼絲

  投影出學生所畫的鋼絲,問:你是怎樣安裝這些鋼絲的?它們都是怎樣的線段?

  師小結: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這樣的線段你能畫幾條?你還有什么發現? (在同一個圓里,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半經r。 學生判斷

  問:你現在明白車軸為什么裝在圓的中心了嗎?(回應了引入的問題)

  4、認識直徑:1)用學生剪出來的`圓進行對折,讓學生觀察折痕有什么特點?懂得: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么特征嗎?為什么?

  3)匯報:同一圓里,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直經d 學生判斷

  5、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師:剛才我們通過設計車輪,知道了圓內各部分的名稱,那么你們還可以發現什么規律嗎?

  學生小組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圓上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書:在同一個圓里, d=2r或r=1/2d

  現在假如要長途旅行,你要選擇哪輛車?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做車輪、安車軸、裝鋼絲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精神,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鞏固練習

  1、第88頁第一題。(學生回答后讓他們再說說一些物體的哪一部分是圓。)

  2、填表。(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里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r(米)0.241.42d(米)0.861.043、判斷題:

  (1)經過圓心的線段是直徑。( )

  (2)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相等。( )

  (3)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 )

  4、操作題

  (1)小明有一張沒有標出圓心的圓形紙片,你能幫他找到圓的圓形心嗎?同時請你說說你是怎樣做的?

  (2)畫一個半徑3厘米的圓。

  5、擴展題:在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里畫出一個最大的圓.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辦法來確定它的圓心?它的半徑應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延伸,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服務于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6、小結體驗: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獲?

圓的認識說課稿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的特征。

  2、使學生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系,理解并掌握在同一個圓里,直徑等于半徑的2倍,半徑等于直徑的二分之一。

  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能夠運用本節所學習的知識從數學的角度解釋生活中有關圓的現象。

  情感態度

  在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魅力。

  教學重點:

  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教學難點:

  圓是軸對稱圖形。

  教學方法:

  例證法、自主操作。

  教學準備:

  投影

  教學過程:

  一、 用不同的方法找圓心

  (課前讓學生先在家里實踐一下)

  二、 圓是軸對稱圖形

  1、 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我們已學過哪些軸對稱圖形?(什么是對稱圖形)它們的對稱軸各有幾條?

  2、 圓是軸對稱圖形

  (1)讓學生按直徑對折看是否重合?(大小圖形多折幾個)得出了結論。

  (2)直徑是圓的對稱軸,有無數條。

  (設計意圖:充分開展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在獨立操作和思考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考的過程,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交流。)

  三、 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1) 讓學生各自量一量自已所畫的圓中的半徑與直徑各是多少?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2) 小結:在同一圓中,所有的半徑相等。在同一圓中所有的直徑相等。

  同一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等于直徑的二分之一。

  四、 練習

  1、 老師出題學生口答

  2、 填表

  3、 畫圓的.對稱軸

  五、 總結

  六、 作業

  學生操作

  教學反思:

  本次課主要是學習圓的軸對稱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圓的基本性質。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而圓的旋轉對稱性不作重點要求。安排“做一做”只是使學生對圓的旋轉對稱性有個初步的感受而已。對于悟性高、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拓展一下,比如正方形旋轉90度,等邊三角形旋轉120度后與原圖形重合;正方形旋轉一周,與原圖形重合4次,等邊三角形旋轉一周,與原圖形重合3次;圓旋轉一周與原圖形重合無數次。如果以后再上這一節課,我會認真把握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圓的認識說課稿14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內容是認識圓的特征和學會畫圓。這部分知識是小學最后一個平面圖形的教學,是在前五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的,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以及為下學期學習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做好準備,起到橋梁的作用。

  【學情分析】:

  本班有57名學生,大多數學生對圖形教學非常感興趣。,敢于動腦、動手。但是有部分學生,特別是留守生,在家未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形成不愛動腦筋的習慣,針對這些情況我實行小組合作式教學。

  【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及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初步擬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 認識圓的特征,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 學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3、 使學生能正確地、比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目標定位后,我結合學情分析確定了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認識圓的特征。

  2、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教學難點:

  掌握圓的正確畫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紙片,直尺、圓規。

  【教法運用】:

  依據教材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本節課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通過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去建構新知,盡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操作、觀察、交流、質疑、概括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反思,實現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發展。

  【教學過程】:

  基于上述設想,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的“再創造”,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為了增強課堂的凝聚力,復習引入的時候我就動用了課件,出示了一組圖形,讓學生直觀感受,從中找出與眾不同的圖形,找出“圓”。再讓學生說出區別于其他圖形的理由:圓不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而其他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接下來我又用圓形鐘面、硬幣等實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圓”,激發學生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從而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學習圓的特征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1) 認識圓心。請學生們拿出課前已備好的圓形紙片,引導他們按不同的方向對折手中紙片,看看能發現什么。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再在全班交流匯報。老師在大家的眾多發現中,突出肯定“許多折痕都相交于圓中心的一點”,并不失時機的告訴學生這個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點上“點”,用“O”表示出來。之后在“圓周上、圓外、圓中心、圓中任意地方”點一“點”,讓學生辨誤,強化對“圓心”的認識,了解“圓上”的概念,為學習半徑和直徑做好準備。

  (2) 認識半徑。請學生在自己的圓周上任意定幾個點,再用有刻度的直尺量一量圓心到圓上這任意一點的距離,請同學報出測量結果,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的就能發現“同一個圓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老師再用課件演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這個圓的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從而揭示半徑的概念。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用字母“r”表示出半徑來。引導學生探究: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從而掌握“在同一圓里可以畫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這一基本知識。

  (3) 認識直徑。引導學生觀察手中圓形紙片,動手描一描這些折痕,通過實踐活動,感知直徑的特點,并讓學生練習畫直徑。讓成功者告訴其他學生“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用字母d表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并感染其他學生。隨之老師用課件揭示直徑的概念,讓學生也在圓上表示出來,并通過比一比在單位時間內畫直徑,看誰畫的多?量一量你又能發現什么?通過畫、量、想等心智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直徑有無數條且長度都相等。最后請學生觀看課件,并讓學生探索出在同一個圓里,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這樣通過半扶半放的教學,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在學完半徑、直徑、圓心的概念后我安排了兩個小練習,目的是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運用半徑與直徑的關系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學習圓的畫法

  (1)、了解畫圓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畫圓的工具很多,這里著重介紹圓規。圓規有兩個腳,它的一腳有針尖,另一腳裝有鉛筆或粉筆,針尖一腳固定在一點上,右手握圓規,左手按住紙,不要用力過大,另一腳旋轉畫圓,教師邊講邊示范。

  (2)、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步驟

  第一步: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即半徑)。

  第二步:把有針尖的一只腳固定在選好的一點(即圓心)上。

  第三步:把裝有鉛筆尖的一只腳旋轉一周,圓就畫好了。

  (3)、練習畫圓

  1、學生自己隨意畫圓。

  2、學生動手按指定的半徑與直徑自己畫圓。

  四、拓展延伸,強化理解。

  學習了半徑、直徑、圓心,通過辨析比較,深化對概念的理解。結合半徑、直徑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設計兩個層次的練習:

  (1) 判斷題與填空練習,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題。

  設計這組練習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并把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

  【評價反思】: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教師既是這堂課的設計者、引導著、也是這堂課的參與者,而讓學生成為這堂課的主人,讓他們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這堂課中,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靈活把握,適時點燃學生求新知的欲望,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享受成功中成熟。在這堂課中,我遵循數學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的原則,給學生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走進生活,辦他們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我的說課完畢,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圓的認識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圓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他是曲線圖形的開始,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園的特征,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圓的特征,初步學會畫圓。

  2、在認識圓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享受思維的樂趣。

  教學重點:圓的特征。

  教學難點:學會畫圓。

  三、說教學設計

  1、情景中創造圓

  課的開始,創設情景:“正確答案離小胖右腳3米處”以右腳為點,3米長的范圍上去尋找,這一環節,讓學生獨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個點,逐步形成圓。

  2、比較中初步圓

  出示已認識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平面直線圖形,讓學生去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慢慢地引出圓是由一條圍成的平面圖形。

  3、緊緊扣住圓的特征

  通過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中的中心點到各個頂點之間的距離相等,讓學生去尋找相等距離的條數,慢慢演變成,圓的中心到圓上各點的距離處處相等,并且有無數條這一圓的本質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長,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一中同長是圓的本質特征,這一教學重點。

  4、畫圓中感受圓

  讓學生嘗試畫圓,處處感受畫圓的困惑,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感受到畫圓的步驟,定點,定長,繞一圈,正確掌握圓的畫法。

  5、解釋生活中的圓

  汽車輪胎為什么設計成圓的?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圓的一中同長本質特征

  6、回歸情景問題,延伸突破圓

  回歸情景問題,并出示籃球與圓,讓學生比較認識到圓是平面圖形,而籃球是立體圖形,他們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長,從而完整正確答案在以右腳為圓心,3米長為半徑的球體上,圓的認識又有以重大突破。

【圓的認識說課稿】相關文章:

《圓的認識》說課稿11-23

圓的認識說課稿06-09

圓的認識說課稿07-07

《圓認識》說課稿05-17

圓的認識說課稿通用06-06

圓的認識說課稿人教版03-08

圓的認識說課稿優秀09-20

《圓的認識》說課稿范文03-20

圓的認識說課稿通用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