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4-05-15 15:42:3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薦)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薦)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數數數的組成》(板書課題),該內容的知識基礎是20以內數的認識,同時又為20以內讀數、寫數以及萬以內數的認識作鋪墊,就像一座彩虹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在此處安排100以內的數數、數的組成,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的認知發生一個飛躍,那就是引領學生的思維從一個一個數發展到一十一十數,感悟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和幾個十組成幾十幾。

  二、說目標

  結合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會一十一十數100以內的數,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2、經歷數數的過程,讓學生的思維在具體情景中從一個一個數發展到一十一十數,并感悟出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和幾個幾組成幾十幾,掌握“數群”策略,體現數群思想。

  3、提供交流、活動平臺,營造寬松愉悅氛圍,讓學生感受數的奧妙,體驗學習的樂趣。

  這樣一來,三維目標有機融合,形成一種活力。其中讓學生會一十一十地數數及數的組成是重點,建立“10個一是一十”的數群策略是難點。

  三、說學情

  為了能較好的落實這些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我還將充分了解學情,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那就是很多孩子都能從1數到100,但只是淺層次的數,沒有思維的深度,因此可以提供展示平臺,做到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對于那些平時思維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讓他們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整個探究活動中。當然,對于思維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來說,要積極引導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養成善于展示、勇于創新的學習品質。

  四、說教法

  但是這一切的關鍵是要采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目的。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我只是一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針對100以內數數及組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將采用觀察法、發現法、合作法、展示法、歸納法等。不過,教無定法,只要是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和選擇教法。

  五、說設計思路

  我的設計思路是啟動、互動、自動、整合。啟動就是激起數數興趣和動力,互動就是探究出數數方法,形成“數群”策略,自動就是運用數群策略感悟數的組成,整合就是鞏固、拓展、升華。

  六、說教學流程

  (一)啟動

  數學知識從那里來?從生活中來,從學生已知發展而來。我首先給學生提供了數數平臺:四人一組,每組提供一堆零散的小棒(46根)。

  小朋友們,請數一數你們的小棒,到底有多少根呢?

  這是學生們已經擁有的知識和能力,每組的小朋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數著小棒,并爭先恐后地說著最后的結果“46根”。在學生數的過程中,老師千萬不能閑著,要到他們中間去走一走、看一看,摸清學生的思維脈搏,那就是大多數學生的數數方法是“一個一個地數”。這是學生思維從一個一個地數發展到一十一十地數的生長點,探究活動就從這兒開始,接下來進入互動部分。

  (二)互動

  1、肯定:老師微笑著肯定著學生的成功,并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數數方法:一根一根數(并板書:一個一個數)

  2、再次提供數數平臺:(出示10枝裝的鉛筆整整4盒,盒子外面還零散著6枝鉛筆)你能數出這些鉛筆一共有多少枝嗎?

  學生一會兒就能報出準確的結果:46枝!這時老師千萬不能只關注“46枝”這個結果,一定要把住學生思維的跳動:他們會一根一根地數嗎?應該不可能!因為學生只能通過觀察,發現10枝一盒,4盒40枝,盒外的6枝也可以一眼看出,不必也不需要一根一根地數,而是一群一群地數,即采用“數群”策略,得出“46枝”。這個情景把學生逼到了思維的'邊緣,在潤物無聲的思維沖突中從“一根一根數”突圍而出,發展到“十根十根數”,可謂一個飛躍,全新的教學理念就體現在這樣的細節上。

  3、導出“數群”策略:“十根十根數”

  當老師追問學生的數數方法時,學生會驚喜地發現自己居然采用了“十個十個數”的方法,學生能不高興嗎?(并板書:一十一十數)在快樂的學習中,學生“創造”了數數的方法,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數群

  ”思想不知不覺滲透到學生的腦海中。這樣,我充分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認識。這正體現了一種理念,那就是:真正的數學學習,是讓學生自己學會而不是教師教會,是讓學生想懂而不是老師講懂。自己學會才是真會,自己想懂,才是真懂。

  (三)自動

  當得出“一十一十數”是數數的好方法時,學生的學習內動力更加強勁,一切水到渠成,進入自動狀態。

  1、數小棒(請小朋友們拿出開始的46根小棒):這時我們來數這些小棒,你準備采用什么數數方法呢?

  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學生大多數會認可“一十一十數”的方法。此時此刻老師組織每組學生合作將每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每組4捆零6根。學生會在觀察、操作中深刻地思考:10個一是一十。這種有觀察、有思考的操作活動就是“做數學”。捆完之后,請他們看著自己的操作成果一起數一數,學生會興高采烈地數著: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四十六,體驗著數數的快樂。

  2、數動物:出示例2的主題圖(灰兔、白兔、黑羊、白羊數量不一,依次排列,每行10只,共10列。)

  讓學生說出各種動物的只數,彰顯數數方法及數的組成。比如:灰兔有多少只?(28只)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數的?(十只十只數)你知道28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嗎?(2個十和8個一)……

  當說到灰兔、白兔、黑羊、白羊一共有多少只時,老師要特別留心,因為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思維,一種是四種動物的只數相加(28272322=100),另一種是在圖上數,剛好10個十,10個十是一百。這時老師要把住學生的思維,不否定“只數相加”的方法,但要張揚“10個10個數”的方法,讓學生在“一十一十數”的基礎上感悟10個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個十組成的。還可以安排學生一捆一捆地數小棒,深化知識:10個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個十組成的。這是從10到100的飛躍,是“數群”策略的進一步發展。

  (四)整合

  1、數數活動:一個一個數,從66數到88;一十一十數,從10數到100,再從100數到10。感受著兩種數數方法的策略。

  2、數的組成:例3的情景圖(乒乓球、鋼筆、月餅),運用、鞏固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幾個一組成幾十幾的認知。

  3、說說生活中你用到的數(幾十或幾十幾),學生激動地說著。

  4、延伸:老師話峰一轉,如果我們遇到很大很大的數,你還會采用一十一十數的方法嗎?請小朋友們課外去交流交流。此時讓學生的思維又有了一個新的生長點,那就是:遇到很大很大的數,能一十一十數嗎?假如不能,又會是怎樣的數數方法呢?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簡單明了,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特點,能呈現出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

  數數數的組成

  一個一個數:

  一十一十數: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今天我上的是“義務教育階段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分類與整理”第一課時教材27頁的內容。

  2、教材簡介《標準xxxx》將分類放在了“統計與概率”領域,突出了分類與統計的密切聯系,這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現統計的內容。例1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分類的含義,掌握分類計數的方法,并會表達分類計數的結果,為以后學習統計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根據給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

  (2)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能過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收集的數據。

  (3)在分類的過程中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4、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根據給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

  5、教學難點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能過用自己的方式呈現收集的數據。

  6、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氣球教具二、教法學法教學中通過具體的.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充分地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分類計數的結果,從而使學生經歷完整的分類和收集、整理、描述數據的過程,為后面的統計教學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從中體會分類的意義。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體會分類整理的意義課件出示兩個書架:整理前的書架整理后的書架問題:如果要看《365夜故事》,你更愿意從哪個書架上找?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

  (二)分類計數認識象形統計圖

  1、借助情境進行分類出示例1

  2、選定標準分類計數按形狀進行分類

  3、動手操作表示結果引導學生進行數據收集和整理,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收集的數據

  。4、認識象形統計圖讀圖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回答哪種氣球最多,哪種氣球最少

  5、研討其他標準再按顏色分類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出示教材習題

  (四)小結

  (五)布置作業反思

  教材,的,標準,說課稿,教學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4頁的例題,做一做。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2、通過觀察、思考、討論、探索等學習活動,提高自主學習意識。

  3、一年級數學上冊說課稿《0的認識和0的加減法》: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學生對身邊及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體現學習的喜悅。

  教學重點: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關鍵:初步理解0的含義

  二、說教法,說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注重通過多種情景來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認數過程。我在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基礎上,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總是及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的含義……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的探索,實現教學的再創造。

  學法可歸納為:

  ㈠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好學。

  ㈡運用多種手段,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三、說教學程序

  ㈠創設情景,設疑引入

  (出示三個紙盒)教師說:“我給小朋友帶來一個東西,想不想知道盒子里分別裝的是什么?誰能打開并說說用哪個數來表示它?”

  教學關鍵:初步理解0的含義

  學生感到疑惑,教師及時提出課程:我們這節課就進一步學習“0的認識和0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㈡探索新知

  1、教學“0”表示沒有的含義

  (出示物圖)教師充分利用實物圖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教學“0”表示沒有的含義。

  2、教學“0”表示起點的含義

  (出示直尺)教師引導思考:0還可以表示什么?

  3、尋找“0”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你見到的0入手,帶領孩子們去生活中尋找知識的原型,不僅豐富了孩子們對0的感知體驗,同時也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4、體會0的計算

  我在情景中體會0的計算,集體交流不同想法。

  學生感到疑惑,教師及時提出課程:我們這節課就進一步學習“0的認識和0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我為學生創設一個豐富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并進行交流,從而親身體驗關于0的計算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㈢嘗試練習,鞏固新知

  因為小學生的學習大多以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好勝,注意的穩定性與持久性較差。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富有情趣、靈活多樣,要富有挑戰性。根據這些特點我將練習設計成孩子們喜歡的游戲。例如:鞏固練習第2題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在游戲中嘗到學習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㈣全結評價

  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什么體會?這樣讓學生參與本節課的總結,既便于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更激發學生數學的熱情。

  總之,本節課設計力求體現自主化、活動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

  本節課我們要研究11—20各數的認識,這些數字在我們的生活中也非常重要。比如,我們要數出教室里有多少張桌子、多少個同學等等,都需要用到這些數字。那么,你們知道11—20各數是由什么組成的嗎?我們今天就來一起探索一下。

  一)教學過程

  1.例1:十個一組,認識十位數

  首先,我會讓學生拿出小棒,將10根小棒捆成一捆,然后問他們這是多少個小棒。當學生數到10時,我會指出這是10個一組,可以用1個十來表示。接著,我會讓學生數出11—20各數,幫助他們理解這些數字都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例2:正確讀出各數

  接下來,我會讓學生通過操作小棒和數位表,練正確讀出11—20各數。我會鼓勵學生多多練,直到能夠迅速準確地讀出各數為止。

  3.例3:用直尺理解數的順序和大小

  然后,我會讓學生用直尺上的11—20各數來了解這些數的順序和大小。通過這個練,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數字的大小關系。

  4.練一:鞏固所學知識

  最后,我會讓學生完成練一的第1、2題,鞏固所學知識。在練過程中,我會安排估數環節,培養學生的估數意識。

  二)教學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研究,學生應該能夠正確數出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掌握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的數的順序和大小,能夠正確、迅速地讀出11—20各數。

  同時,學生還能夠通過操作研究,初步培養動手實踐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激發研究數學的興趣。

  在“數學王國”的游戲中,我們開始復0~10的數字。數娃娃們歡迎大家的到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是誰。誰能將他們從小到大排成一排呢?

  接下來,數娃娃請我們去草地上玩一會兒。在那里,許多小動物正在玩耍。我們可以看一下都有哪些動物,用哪個數字來表示它們呢?

  現在,又飛來了一只蝴蝶。我們可以問一下現在有幾只蝴蝶,用哪個數字來表示呢?這里引入了數字11。

  在動手操作中,我們可以探索新知。首先,我們認識了數字11。我們可以拿出11根小棒,然后問學生有多少根。十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所以,1個十和10個一就是數字11。

  接著,我們研究了數字12~19。學生可以一根一根地添,說出有幾個“十”和幾個“一”,一共是十幾。

  我們還研究了讀“11~20”的數字。出示小棒圖,讓學生說左邊的1代表1個十,右邊的3代表3個“一”,讀出十三。特別強調不能讀成“一三”。然后,學生可以讀出“11~19”的數字,以及數字20。

  我們還掌握了20以內數字的數序和大小。我們可以用直尺圖來幫助數娃娃們找到它們的位置。數娃娃11和20正在找自己的位置,聰明的小朋友們可以幫助它們。數娃娃20很高興小朋友們幫它找對了位置,它還帶來了一些好朋友,它們“比我20小又比11大”,小朋友們能猜到嗎?

  接著,我們讀出0~20的數字,并讓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兩個數字用小棒擺給同桌看,并說出它們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我們還可以讓學生猜我們喜歡的數字,例如“這個數字在14的后面”或“這個數字在十七和十九之間”。

  在鞏固練中,我們可以完成“做一做”和練一的第1、2題。此外,我們可以玩游戲,例如估計小雞的數量或紙張的數量,或者玩捉迷藏游戲。

  最后,數娃娃從大屏幕上偷偷跑下來,跑到我們中間了。看看哪個小朋友能最快找到它呢?讓學生找身邊的數字。通過這些活動,我們可以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認知的橋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乘車》是新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屬于初步的連加、連減與加減混合運算,它也是進一步學習混合運算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體會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展初步的探索意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掌握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進行正確計算。

  3、情感目標: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并適當滲透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體會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了解后,將教材中的內容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理解算式本身的含義,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編排創設了一些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掌握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學中力求

  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設計意圖: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帶學生去老師家做客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于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盡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發現不同于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5分鐘的新課準備、15分鐘的新授和20分鐘的鞏固練習。下面我詳細的說明一下這三部分。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情境導入:“應數學王國國王的邀請,我們今天要到數學王國去做客,去數學王國的路比較遠,所以得乘車去,可是這一路上他們遇到了許多的數學問題,讓我們跟他們一起去看一看吧。”(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由于一年級孩子的特點是都喜歡聽故事,所以我設計了一個“數學王國游覽記”的故事情境,以此引出新課的學習。】

  2、復習:“在上車之前,司機叔叔想看看我們有沒有資格去數學王國,所以要考我們10道口算題,大家有沒有信心通過?”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我用10道口算題復習了學過的10以

  3 內的加減法,用開火車的形式是要考察一個小組的掌握情況,用直呼的方法是為了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同時也是對孩子口算能力的一個訓練。】

  (二)模擬演示,探究新知

  1、談話導入:“你們坐過公共汽車嗎?請大家談談乘車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設計意圖:此環節滲透了“文明出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對孩子們加強了安全教育。】

  2、探索連加。

  (1)出示情境圖1,“請仔細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設計意圖:此處初步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達到了能力目標。】

  (2)根據圖意提數學問題:車上一共有幾人?

  (3)情境表演,理解題意。

  (4)學生獨立列出算式,說說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你能不能試著用一個算式表示人數的變化呢? 【設計意圖:此處訓練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老師也能夠了解學生對連加、加減混合運算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調整后面的教學。】

  (5)小結:像這樣有兩個加號的.算式我們叫“連加”

  3、探索連減。

  (1)出示情境圖2,“請仔細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2)根據圖意提數學問題:車上還剩幾人?

  (3)情境表演,理解題意。

  (4)學生獨立列出算式,說說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4、探索加減混合。

  (1)出示出示圖3,談話引入:這輛車繼續行駛,到了下一站,車上的人數又發生了變化,請你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再指名回答。)

  (2)根據圖意提數學問題:車上現在有幾人?

  (3)情境表演,理解題意。

  (4)誰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人數的變化,說說是怎么想的?

  怎樣計算這兩個算式,是按照什么順序計算的?和你的同伴進行交流。

  板書:

  (5)引導設疑:這兩個算式得數是一樣的,可列式不一樣,是什么原因呢?(小組討論交流)說出:先加上上車的人再減去下車的人和先減去下車的人再加上上車的人。(給學生鼓勵的掌聲。)

  (6)小結:在這兩道算式里都有哪兩種運算符號?有加號和減號。像這樣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減的算式,我們把它叫“加減混合”計算。

  5、及時練習:“現在我們來到了數學王國的大門口,可是門上有密碼鎖,它的密碼分別是四道數學題,我們得把題做對了才能進去,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設計意圖:此處設計了一個密碼鎖,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第一題讓學生小組合作用教具動手操作,邊擺邊說邊算,獲得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的感性體驗。第二題上升一個難度,讓學生邊說邊算。第三、第四題再提升一個難度,讓學生直接計算。以此來訓練孩子的計算能力,幫助孩子從直觀到抽象,初步訓練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了孩子的計算能力。】

  (三)激趣練習,應用拓展

  1、說一說,算一算:“進入了數學王國,看看都有什么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吧。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都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出示課件練習題)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我進一步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可以發散思維的空間,讓孩子們暢所欲言,即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鞏固了所學新知,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有趣的。】

  2、計算:獨立完成“練一練”第5、6題,然后指名匯報計算結果,再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計算題是由學生獨立完成的,目的是進一步鞏固所學新知,同時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對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允許借助學具操作完成有關計算。

  3、出示課件“練習檢測”,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再集體交流反饋。

  【設計意圖:此環節鞏固了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4、我是小小統計員:“渡過了數學河,我們就來到了圖形之家,圖形們聽說我們的到來都非常高興,讓我們來統計一下都有哪些圖形來歡迎我們了,看看誰是一個合格的統計員。”

  【設計意圖:此環節初步培養了孩子整理數據、統計數據的能力,同時還鍛煉了孩子給圖形分類的意識。】

  四、全課總結

  1、談談今天你有哪些收獲?

  2、評價與鼓勵:你認為今天自己的表現如何?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關于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第一課時十幾減9。

  2、教材簡析:20以內退位減法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非常重要,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作為第一課時尤為重要,通過系統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為十幾減幾的學習構建基本的學習思路。

  教學目標:

  ⑴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構建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題目。

  ⑶感受20以內退位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⑷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探索與創造的快樂。

  教學重點:

  探究算法,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關于教法

  本節課屬于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你說我擺》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

  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時,是認識幾何體的練習課。這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結合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進行教學的。教材首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供兩人玩的搭積木游戲“你說我擺”,引導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征,然后安排了4道“練一練”的題目,目的是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練習中學習知識,發展思維。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趣味性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表達、學會傾聽,發展他們的交流能力。

  二、說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個月的學習生活,理解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通過第一課時《物體分類》的學習,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它們的名稱并能夠進行區別;同時,通過前面《位置與順序》的學習,學生對前、后、上、下、左、右這些方位的認識也比較清晰。在此基礎上,進行《你說我擺》的練習,應該說難度不大。但是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生,語言表達、傾聽能力和合作意識都比較薄弱,因此本節課力求通過游戲發展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加深他們對幾何形體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三、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在多種形式的操作活動中,通過觀察、思考,獲得對簡單幾何形體的直觀經驗,并進一步感知幾何形體的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和教師引導,使學生學會表達、學會傾聽,發展初步的數學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目標:在游戲活動中,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愿望。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評價的功能。通過對三維目標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課教學的核心,讓學生學有所成;力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學有所悟。

  四、說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必要基礎。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方法的引導上,我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于創意的練習及時反饋鞏固,通過聯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五、說教學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分成五個部分猜一猜、擺一擺、找一找、玩一玩和課堂小結。

  首先進入第一個環節:猜一猜:我摸你猜。

  教師準備一個裝有不同形狀積木的“百寶囊”,晃動袋子,使它發出聲音,讓學生隨意猜測里面會是什么。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然后教師給予適當得到提示,比如:故做神秘地把手伸進袋子中。說:這個東西是長長的,有2個面是圓圓的,還會滾動,猜一猜是什么?這時,學生完全可以可以回答出是圓柱。

  采用以上方法,依次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和球,“堆放”在講桌上。

  這節課,用這些不同形狀的積木,我們可以玩一個有趣的游戲——你說我擺。(順勢出示課題)

  (這個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通過“猜一猜袋子里裝的是什么”這個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僅對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了簡單的回顧,同時也為本節課的引入作好了鋪墊。)

  然后進入第二個環節:擺一擺:你說我擺。

  這個環節是突破本節課重點的環節,我準備用通過三個層次來展開:首先,師生合作,示范操作。以尋找“建筑師”的活動為出發點,師作為“設計師”提擺放的要求,讓個別同學作“建筑師”,先在教師的指令下進行擺放,讓全體同學明白擺放的指令要求和擺放方法。

  接著,生生合作,明確要求。請一個同學來做“設計師”,向全班同學提出擺放要求,讓全班同學在爭“設計師”、“建筑師”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指令的要求和具體的擺放方法。

  然后,同桌合作,共同提高。舉行合作學習,讓同桌之間進行合作游戲,互當“設計師”和“建筑師”,使每個孩子都在具體的游戲活動中,增加對幾何形體和空間位置的認識。

  在以上環節中,教師一定要恰當、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并適時進行相應的指導,(如物體擺放時的左右相對性)。并對學習上有些困難的同學及時進行指導,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的同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我們學習的這些立體圖形。由這句話導入本節課的第三個環節:找一找:邊看邊找。實際上也是本節課的一個練習部分。

  在這個環節,我重點要解決課本上的三個題目:第一:練一練第1題:你能說出下面圖中哪些物體的形狀?讓學生尋找圖中的立體圖形。在學生找出圖中的立體圖性以后,在延伸到我們的生活中,尋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

  這時,學生是根據自己的認識來理解的,自然有不恰當的地方,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及時給予反饋,讓學生形成正確地認識。

  (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有用的數學,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尋找到這些立體圖形,也就說明他們對這些圖形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已經真正掌握了幾何形體的特征。)

  第二,練一練第2題:填空。(出示幾何體拼的機器人讓學生找一找,在幾何體拼成的機器人身上,有幾個長方體?幾個正方體?幾個圓柱?幾個球?讓學生獨立完成,做在數學書上。

  第三、練一練第4題:數一數每幅圖中各有幾個正方體。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內容,需要孩子們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我在這個練習的教學中,決定采用三步教學法:

  ①4人小組討論,說說每幅圖中各有幾個正方體。

  ②小組代表反饋,演示是怎樣數出來的。

  ③教師用實物擺一擺,化抽象為實物,再次驗證結論。

  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有限的,在這個時候,我猜想孩子們已經比較疲憊,肯定有個別孩子坐不住了,于是進入本節課的第四個環節:玩一玩:邊摸邊說。再次以游戲的方式調動孩子學習的熱情。這個游戲的規則可以這樣制定,(教師出示一條圍巾)玩游戲的同學要捂上眼睛,用手摸出講桌上一個立體圖形,如果能夠正確說出它的名稱,就為贏,大家就用掌聲向他表示祝賀。根據我對一年級孩子的理解,他們大部分都喜歡玩這個游戲。而這個游戲,不僅再一次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是對幾何形體特征的進一步認識,有利于本節課中難點的突破。

  在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及時進行課堂小結。這也是本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這節課,我們利用幾何體進行了有趣的拼擺游戲,下課以后,同學之間還可以繼續合作,繼續玩這類游戲!

  (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讓孩子們帶著強烈的游戲愿望走下課堂,有利與形成“課雖終、思未了、趣更深,情更濃”的境界。)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力圖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自主探索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當然,在整個說課過程中,會有許多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錢,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換錢游戲、購物購票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人民幣的過程,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動能和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及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培養學生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

  難點:能正確區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

  四、教法、學法:

  由于本節課是《認識人民幣》的起始課,學生對人民幣只有初步的認識,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采用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我先通過換錢游戲和購物購票活動,使學生初步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動”中思。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緊扣知識點,設計各種活動,力求達到讓每一個學生想學、會學、學會、會用。

  五、教具、學具:

  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準備使用真幣或掛圖演示,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生愛聽故事這一特征,我一開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從前,有個愛問問題的孩子。一天,他又拉著爺爺問問題了:“爺爺,爺爺,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錢呀?”爺爺想了想,笑著說:“我們國家有188元8角8分錢”。

  這樣,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身心準備和知識準備真正合二為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課。

  掛圖2:出示購物、購票、乘車、存錢圖。

  我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幣,讓他們初步感受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和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通過調查班級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錢的習慣,教育學生要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二)、動手操作,認識人民幣。

  掛圖出示3:我國發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幣

  我利用課件出示了我國發行的人民幣的品種,讓學生對我國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掛圖出示4:

  說一說:介紹自己錢袋里的人民幣

  分一分:學生嘗試將人民幣分類

  辨一辨:說說兩種50元、100元的人民幣有何異同?

  認一認:同單位的人民幣各有幾種?

  學生活動由我的任務而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初步認識了人民幣,在分類活動和簡單的計算中感知了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我又通過區分人民幣的異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三)、提煉知識,綜合運用

  在此教學環節中,我首先設計了換錢游戲。

  出示5:1張2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張5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先讓學生明白:以角為單位的3種人民幣之間的關系及它們的'面值。

  繼續做換錢游戲,我出示1個1元紙幣,問“你應拿幾個1角紙幣才能換取老師手中的1元紙幣”?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擺出1個1元硬幣(或紙幣),然后再擺出與1元等價的10個1角硬幣(或紙幣)。最后,我讓學生歸納總結出元和角之間的關系:1元=10角。

  出示6:1張1元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購物活動。

  掛圖出示7:橡皮(1角)練習本(5角),鉛筆(2角)

  1、1元錢能買______塊橡皮。

  2、1元錢能買______支鉛筆。

  3、1元錢還能買什么?

  聯系生活實際,在購物游戲中,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關系,同時,通過對價格的了解,感受了1元的幣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掛圖出示8:游樂園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游樂園購票”活動,學生根據手中的備用錢,自主選擇游樂項目,這樣,我把單調的課堂練習變得生動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鞏固認識了人民幣,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幣的價值,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獲得了數學知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

  評價分析: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本節課中,我把評價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評價方式多樣化,在學生換錢游戲中,以學生自評為主;在購物購票活動中,以學生互評為主;學生匯報結論時,以師評為主,利用發展性評語。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

  說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內容

  《輕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20和21頁的知識,它是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多少和高矮、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活動。教材內容選取了學生身邊常見的、感興趣的事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

  (二)說學情

  本班學生都是剛剛走進校門的六、七歲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愛說愛笑,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樂于動腦。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

  (三)說教學目標

  據我課前了解,我班的學生都已經知道物體可以比較輕重,但是對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還了解得不是很清楚。為此,我制定了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物體之間存在著輕重的差異。并認識測量物體輕重工具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通過“掂一掂”等活動,進一步體驗兩個物體間的輕重。

  情感目標:通過比較活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養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年級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還不夠完善,注意力也比較容易分散,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經歷比較物體輕重的全過程,體驗物體

  的輕重關系并會用語言描述。而教學難點是體會輕重的相對性,能根據具體情境進行簡單的推理確定多個物體的輕重關系。

  (五)說教具學具

  自制多媒體課件、天平稱若干、蘋果、雪梨等水果若干、盒子2個是我這節課所要準備的教具與學具。

  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師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法、直觀演示法、講述討論法三種教學方法。

  (二)說學法

  學生運用觀察法、實物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學習方法。

  說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試驗、猜測、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孩子的天性都特別愛玩,所以新課開始,我這樣導入:今天,游樂園里來了許多小動物,你看!它們玩得多開心呀!頑皮的小猴被高高地翹了起來,小熊這邊卻沉下去了,這是為什么呀?孩子們根據自己玩蹺蹺板的經歷肯定會說:因為

  小猴輕所以翹得高,而小熊重,所以就壓得低。哦!也就是說蹺蹺板的哪邊高哪邊就輕,哪邊低哪邊就重。那你們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小熊和小猴,——比——重,——比——輕嗎?誰還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說其他小動物之間的輕重關系?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1)、掂一掂

  此時孩子們判斷輕重大都來自于自己的眼睛,他們眼中的輕重幾乎就等于大小,所以緊接著我就出示了這樣兩個盒子問他們: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重?孩子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一樣重,這時我特意追問:一樣的盒子就一定一樣重嗎?此刻,孩子們的思維一定在飛速的旋轉,可能就會有學生想到:如果哪個盒子是空的,哪個肯定就輕。在學生特別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請一名學生來用手掂一掂,再揭開謎底。然后請全班同學都參與“掂一掂”活動當中來,比比數學書和文具盒誰重誰輕,與同桌進行交流。

  (2)、稱一稱

  學生們興致勃勃,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待學生交流完后我出示了蘋果和雪梨比輕重的圖片,學生們議論紛紛,說出三種不同的比較結果:有人覺得蘋果重一點,有人覺得雪梨重一點,還有人認為一樣重。由于這兩種水果輕重差不多,所以學生猜測的結果也就不同,再次引發了學生認識上的沖突,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借助測量工具的必要性。此時,引入天平的認識已經水到渠成了。

  孩子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實物天平的出示讓他們很驚喜,通過老師的講解和操作,他們肯定很想自己試一試,于是我便順水推舟讓他們拿出自己準備的水果,和同桌的比一比,先猜一猜,再用小組的天平驗證一下。然后后,我又利用自己準備的三種水果,(蘋果、香蕉和桔子)引導學生發現:一根香

  蕉比一個桔子重,而一個蘋果又比一根香蕉重,所以蘋果最重,桔子最輕。最后請學生從教室找一找誰比自己重,誰比自己輕。從而使學生真實地體驗到物體輕重的相對性,初步學會簡單的`推理。至此,充實的活動給了學生豐富的體驗與感受,學生對輕重的理解已有了一個新的進展,有效地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一年級的小學生注意穩定性差,容易疲勞,所以我在練習之前先讓學生跟著音樂一起唱《表情歌》,適當地放松一下。然后引導學生逐一完成課本21頁上的四個練習。在做練習時讓學生先明確要求,再仔細看圖,做出判斷,然后再說明自己的答案和想法。

  說教學評價:

  一年級的學生習慣培養尤為重要,所以最后我鼓勵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表現和收獲: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及時總結知識,反思自己,進而提高自己。整節課中,我都與學生融為一體,學生們興致盎然,在玩中學,學中玩,氣氛非常熱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說板書設計:

  教學板書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媒介,整節課中,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重點突出,線索清晰,布局合理,圖片與文字相結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不是簡單的“告訴”,它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去經歷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在有效地實踐活動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五單元中的內容。課題《發新書》,主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計算,讓學生通過嘗試和探索出多種算法,體驗多種算法,然后比較出最好的算法。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二位數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這將是本節課所要達到的知識目標。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計算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將是本節課所要達到的能力目標。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活動中鼓勵學生與他人積極合作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的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將是本節課所要達到的情感目標。

  在了解了教學目標以后,讓我們再來看一下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部分。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從而探索出多種計算方法并掌握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而在這其中,對多樣化算法進行優化,理解“滿十進一”的算理,達到正確完成計算又將是本節課的難點部分。

  教學難點:

  在這次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突出重點,以及采用介紹算理、強調法則的方法來突破難點。

  下面再讓我們來看一下本次說課的第二部分,即教法學法分析部分。

  二、說教法

  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根據這些指導思想,我將采用情境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法來教學,這幾種方法將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幫助學生快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

  三、說學法

  讓學生通過嘗試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先試一試,從試的過程中發現方法,再在小組里和同學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學生的認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讓學生給學生講方法,反而使學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讓他們自主地總結出計算方法。

  四、說教學流程

  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我安排分別如下:他們包括有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新知識探究、鞏固練。

  下面我就以教學過程當中這4個環節為主線,來講解本節課的具體實踐,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環節即: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中,我將使用的是創設情境法。上課一開始,我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你們都是在什么時候發新書呢?在學生融入課堂情境的時候,我將告訴學生:這節課老師就帶你們到明明班上去看一看。(課件出示發新書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從圖你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在學生討論說后,再讓學生思考40本書夠不夠是什么意思?說一說你的看法。比如;小明他們班女生19人,男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這就自然地引出有關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數學問題,這就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習內容。這個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新知識探索

  在新課引入過后,我們來看一下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新知識探索,也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在這一環節中,我將使用的是任務學習法和多媒體演示法。第一步:我讓同學們獨立思考算法,試算19+18=(),第二步:我組織學生組內交流算法,對每種算法進行評價。第三步再全班同學交流算法。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先進行估算,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在解決“19+18=?”這個問題時,學生通過想一想、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等活動,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促使他們實現知識的遷移。在探究計算方法時,利用小棒突破難點,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獲得直觀體驗,鼓勵算法多樣化,發展學生創新意識。我先讓學生進行口算方法的嘗試:

  (1)請學生說一說有哪些口算方法?

  (2)教師(課件出示),并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算?

  生1:10+10=20 8+9=17 20+17=37

  生2:19+10=29 29+8=37

  生3:20+18=38 38-1=37

  再讓學生比較這三種方法哪一種要簡便一些?說一說原因。除了口算算法外,我還讓學生通過用擺小棒、豎式方法計算。來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教師要板書列豎式的算法,為了強化法則,我采用了編兒歌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出示課件:兒歌)這一系列活動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同時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這個環節的設計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讓他們進行自主的探索性學習,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發現、自己描述,并通過小組討論、匯報等形式相互補充,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在新知識學習后,我就將帶學生進行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練習分兩部分:一是基礎練習,二是開放性練習。(出示課件)這樣做是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最后一個環節是全課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說說)師(課件出示)兒歌:

  進位加法要記牢,相同數位要對齊,先從個位加起來,個位滿十要進一。

  生:齊唱兒歌結束。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做到既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又關注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的學習,以及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另外還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問題的意識。

  以上就是我從四個部分進行本次說課的全部內容,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完成教學目標,達到能力與情感目標的要求。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上海市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試驗本第24—25頁:數龍—百的數列

  教材分析:本冊教材的目標是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空間中做數學、學數學、喜愛數學。讓孩子們通過用100以內的數和基本圖形來描述、探索實際生活中積累的經驗片斷,從實際生活中引入概念與方法,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問題變成數學問題并解決之,逐步形成“數學化”的能力。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20的數列,學生對數列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并且初步理解并掌握了找20以內相鄰數的方法。這些都為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作了充分的知識鋪墊和思路孕伏。教材編入這一部分內容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鞏固找一個數的相鄰數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在掌握找相鄰數的基礎上,會找與一個數相鄰的整十數,從而進行推算練習,發展學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為進一步學習百以內的加減法打好堅實的基礎。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本節課的重點:通過+1,—1得到鄰數,結合數射線進行湊整。

  難點:回到整十數和進到整十數。

  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百的數列。

  2、能找出相鄰數,并知道鄰數的由來。(+1,—1)

  3、結合數射線進行湊整、推算的練習。

  4、培養學生推算、歸納的能力。

  二、說教法: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力求體現合作交流,培養創新意識”這一教學思想,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多媒本演示,組織討論探索,引導合作發現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并做到“有所爭議、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構建活動化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空間中做數學、學數學、喜愛數學。同時親身體驗成功和愉悅。

  三、說學法指導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鑒于這樣的認識,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1、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數龍上的各個數,找一個數的的相鄰數,從而得出一個數的相鄰數可以用+1和—1的方法得到。

  2、推理的方法:從小袋鼠怎么樣跳回到40與怎么樣進到50,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普遍,總結出一個數回到上一個整十數與進到一個整數規律。,從而進行推算練習。

  3、嘗試法,教師先讓學生自己找出與一個數相鄰的整十數,然后再通過小袋鼠與小青蛙演示,來驗證自己的結果,最后總結出回到上一個整十數與進到下一個整十數的方法。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2

  大家好!今天,我執教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11-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掌握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通過操作實踐,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并且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使本課的新知不斷內化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培養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已經初步認識11-20各數,但是這種認識局限于數字到名稱的簡單對應。對于數字所包含在進一步、深層次的含義即數的組成,理解不夠深刻。這是一個將兩位數量化的過程。需要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再逐步抽象成數字。

  三、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學生學習經驗的把握,制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如下:

  1、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讀、寫11—20各數,知道11—20各數的組成,了解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2、初步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認識數位十位和個位。

  3.經歷用20以內的數描述身邊事物的過程,體會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培養學生的數感以及觀察、分析能力。

  4、了解數的文化,培養學生喜歡數學和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11-20各數的讀寫以及組成

  教學難點:數位的意義

  四、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突破重點難點,遵循兒童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要借助直觀操作,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架起一座認識的橋梁。因此打算準備多媒體課件和學具小棒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主要采取觀察法和自主探索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數一數、擺一擺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數”的讀法、組成、數的順序和大小。使整個教學遵循了由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

  五、說教學流程

  為了能很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們班上有個評比臺,于是我巧妙借助學生身邊的資源,通過“每十個笑臉換一個大拇指”的評價規則,讓他們初步感知十進制計數方法,為后面的“滿十進一”學習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中心,我將以學生的自主探索為主線,以問題解決為突破,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層層遞進。

  第一層次:用小棒表示11只海鷗。

  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發現“一邊擺10根,一邊擺1根”,這種擺法能夠讓大家一眼看出是11根小棒,從而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初步感知“11里面有1個十和1個一”

  第二個層次用計數器表示13個小朋友。

  我用計數器直觀地展示了“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再由形象的計數器過度到抽象的數位表。并初步滲透了“滿十進一”的十進制計數法。

  第三個層次根據數位表寫數,理解個位和十位上數字的含義。

  引導學生交流“11”這里面的兩個“1”意思一樣嗎?

  三個層次的環節教學結束后,再次設計鞏固性小練習,這種練習及時有效地帶領學生把前面零散的知識回顧整理,總之在這個大環節中,我想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操作學習時間,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探究中體驗,實踐中感悟。

  (三)回歸生活,拓展應用。

  既然數字是由于生活的需要產生的,那么我們就應該“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這一環節我設計一些有梯度的練習,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逐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拓展學生的思維。

  (1)基礎性練習。根據表格和數位表寫數

  (2)鞏固性練習。11-20各數順著數大家都會了,那么倒過來怎樣數呢?

  (五)課堂總結,知識延伸

  知識的延伸是學習的繼續,這個環節中我希望通過“數學小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十進制”是怎樣產生的,不但吸引了學生是學習興趣,也激發了學生喜歡數學愛上數學的情感。

  在最后我又與“導入”呼應設計了“10個笑臉可以換成一個大拇指!那你要想得到2個大拇指,那就是貼多少個笑臉?3個拇指?……10個大拇指要貼多少個笑臉呀?

  【設計意圖】一方面可以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另一方面更是能將學生學習的興趣延伸到課后、生活中去。

  六、說板書設計

  認識11-20各數

  10個一是1個十

  滿十進一

  我設計的了簡潔美觀的板書,因為一年級的孩子認字不多,所以板書的字數不宜過多,除了課題以外,我就把“10個一是1個十”這個知識要點板書出來;至于“滿十進一”究竟該不該寫呢?我們團隊經過反復研究,認為我們這節課,從開始的“大拇指”——“小棒”——“計數器”的操作中都滲透了“滿十進一”,所以我決定板書出來,這為孩子以后學習更多數位的數打下基礎。

  以上是我對《11-20各數的認識》一課的理解和教學設計,不足之處請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三課時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后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通過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后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其相對性。

  (2)在認識“左右”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判斷能力,能夠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

  5、教學難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教法本節課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和學習,重視讓學生親身體驗,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充分挖掘現場課程資源來啟發學生進行學習,并采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個廣闊、自主的空間中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觀察與操作中認識和體驗左右。

  1、首先,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情境,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有的兩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與右,并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學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學生原有的經驗出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一說”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戲,聽口令做動作;“擺一擺”學具等。讓學生在這些簡單而有趣的活動中辨別左右,加深對左邊和右邊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學生既感到親切而又不覺得枯燥,樂與參與學習。

  3、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身邊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左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因此,除了認識和體驗“左右”外,還要引導學生懂得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左右”的認識,并且體驗到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說學法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因此,學生的學習應以活動為主,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基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不一定準確判斷的情況下,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說、找、做、擺、看、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左右”的位置關系的認識。

  1、說。是從生活經驗入手,說左右手分別能做哪些事,這是對左右的初步認識。

  2、找。是找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是對左右的進一步了解。

  3、做。這是聽口令做動手的小游戲。除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區別左與右。

  4、擺。通過擺學具,使學生把對左右的認識變成得心應手的知識。

  5、看。這是讓學生觀察由于他們的轉動,右邊事物的不同,初步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6、練。達到鞏固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說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談話:同學們,淘氣和笑笑他們平時可喜歡玩游戲了,你們喜歡嗎?喜歡的請舉手。你知道你舉的是哪一只手嗎?(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對新朋友:左右(板書)

  (二)操作活動,認識左右

  1、親身體驗,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來舉手發言,還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左手呢?(吃飯時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能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2、小小游戲,進一步認識左右

  (1)動一動:張開你的左手搖一搖,張開你的右手搖一搖;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轉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轉一圈。

  (2)聽口令做動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腳,跺跺你的右腳,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擺擺學具,辨別左右

  (1)動手擺:鉛筆在最左邊;小刀在最右邊;文具盒在中間;橡皮在文具盒的左邊,鉛筆的右邊;尺子在小刀的左邊,文具盒的右邊。

  (2)說一說: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尺子的左邊有什么?右邊呢?

  (3)打亂學具,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

  (三)引導觀察,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1)同桌同學面對面站著,觀察左手和右手,你發現了什么?

  (2)轉動方向,觀察左邊和右邊的事物,你發現了什么?

  (3)小結:方向改變了,左邊右邊也改變了。

  (四)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1)解決課本60頁“找一找”。

  出示掛圖:

  師:這位小朋友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助他解決嗎?這位小朋友想到小明家玩,可他只記得上樓左拐是小明家,小明住在幾號房呢?

  (2)解決“練一練”第3題。

  A、師:停車場的管理員聽說你們學會了新知識,想請大家幫忙解決一個問題,看看是什么吧。

  B、出示掛圖:從右邊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

  C、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3)解決“練一練”第5題。

  A、出示掛圖:想一想,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

  B、小組討論、交流

  C、到樓梯去走一走,親身體驗一下

  D、小結:我們不僅僅上下樓梯時要靠右邊走,在馬路上行走時也要像這些小朋友一樣靠右邊走。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

  (五)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六)拓展延伸

  同學們回家后,看一看你們家左右兩邊分別是誰的家。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4

  1、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抓住學生的認識起點進行教學設計。

  高教師在設計此課時時,對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了充分的了解。現在的學生對立體圖形在幼兒園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觸,有了模糊的印象,或者說對圖形的不同形狀的分類有了初步的辨別能力。教師就抓住學生的這種已有經驗,讓學生對這四種立體圖形進行分類,然后再利用課中學生的錯誤分類進行這個非預設性生成的課堂資源進行教學,教學效果顯著。

  2、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

  課堂中高教師讓學生利用學具或實物,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法,讓學生親歷學習材料,從而增加感性材料,增強其說的愿望,培養其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動中學,在說中理解,在討論中釋疑。

  3、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以致用。

  從實物的分類中學習新知,當學生學會了一種立體圖形的認識之后,教師總會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是這種圖形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應用到數學中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意識到學習數學的作用,激發其我要學數學的意愿。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學生通常是在辨別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過程中達到對概念意義的.理解的,因此,教師在呈現概念的例子的時候,不僅要向學生呈現概念的正例(如圓柱的正例茶葉筒、易拉罐等),還應該向學生呈現概念的反例(如圓柱的反例粉筆、削過的鉛筆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知覺辨別,更明確地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本質特征,以達到對概念意義的把握。

  2、這節課因為強調讓學生在動中學,比如讓學生分一分,摸一摸、滾一滾、等,有些學生過分活躍,分散了注意力,教師對課堂的組織能力還有待于加強。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P32-P33“認識物體和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小學幾何圖形學習的開端,也是本冊后繼學習“分類”的奠基內容。由于此內容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直觀形象,學生生活中常見),所以在設計理念上盡力去按新課標的理念去進行教學設計。在學習形式上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合作探究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發現和創造,學會歸納總結,盡力調動其積極性,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學習內容上盡量體現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在評價方式上,盡量改變只有教師去評價學生的現象,給學生一個民主的地位。評價方式的改變,轉變了學生頭腦中“師嚴”的看法,老師也可以是我們中的一員。

  案例正文

  教學內容:

  教科書P32-P33

  教學目的:

  1、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以及它們的特征,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6盒各種形狀的實物;圖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瞧!誰來了?

  生:機器人!

  師:對!機器人小叮鐺今天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他還給每一組小朋友帶來了禮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禮物嗎?

  師:快打開盒子,看看吧!

  生:哇,這么多禮物!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但是,小叮鐺要考考我們,他說:“你能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在一起嗎?”

  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好一些。動手吧!

  [評:借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學生熟悉的機器人—小叮鐺)引入新知,依據了學生的起點,切入點把握好,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分物體

  (1)、小組活動(老師巡視并參與進去)

  (2)、匯報

  師:這個組小朋友已經分好了,而且從得非常端正。

  問:哪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告訴大家,你們是怎樣分的?

  學生匯報:

  我們組把肥皂、藥盒、牛奶盒、小積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妝品盒子放在一起;我們把茶葉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們還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師:這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們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組和他們分得一樣嗎?

  生:一樣。

  師:我們來看看小叮鐺是怎樣分的,(課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樣嗎?

  [評:這是大膽地讓學生嘗試著按自己認為的標準分一分,而且在學生分好的基礎上,提出質疑,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的外觀有了初步的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能力。使學生在做中學到了數學。]

  2、揭示概念(出示課件)

  小朋友們,為了能區別它們,誰來給它們取個好聽又好記的名字呢?

  師出示問:起個什么名字?

  生:長方體。

  師:為什么這么取名?(邊問邊板書)

  學生說明。

  師依次出示讓學生為其取名,教師板書。

  師拿起一球,問:這是什么?

  生:球!

  師:(1)、請從桌上拿一個球(放進盒里);

  (2)、請你高高舉起一個正方體;

  (3)、請你拿起一個圓柱;

  (4)、請你拿出一個長方體。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對了,注意,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你手中的長方體,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的樣子給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

  生匯報

  師:誰來大聲地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么樣的?你是怎樣感覺到的?

  生: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長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師:你是怎樣摸的?摸給大家看一看。

  引導:請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平平的面?誰來數給大家看一看?

  指名學生數

  長方體有6個平平的面。

  我們已經了解了長方體的樣子,請小朋友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正方體、圓柱和球,把你感覺到的給小組朋友說一說。(生邊摸邊說)

  生匯報

  師:誰來說一說正方體的樣子?

  生:正方體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正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正方體也有6個平平的面——我是數出來的。

  我還發現正方體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這個孩子觀察得真仔細)。

  師:長方體6個面都是一樣大的嗎?(教師拿起一個長方體)

  生:不一樣

  師小結:對!只有正方體每個面的大小都一樣

  師創設一個小情境:圓柱氣嘟嘟地說,大家都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樣子了,誰知道我的樣子呢?(師悄悄問:小朋友,圓柱生氣了,誰來說一說它的樣子)(出示課件)

  生:圓柱的身子直直的,圓溜溜的,上下一樣粗,上下兩有平平的圓形的面。

  師:球呢?

  生:圓乎乎的,圓溜溜的。

  師引導:球沒有平平的面(這個小朋友真聰明,豎起大拇指,學生掌聲響起來)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想讓你們輕松地玩一玩,想玩嗎?請聽好,請從盒子里拿出一個圓柱和一個長方體,把它們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輕輕地把他們分別推一下,請停下!請問: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

  師小結:哦,原來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還有什么會滾動呢?

  生:球!

  師:對!我們來看球是怎樣滾動的呢?——它和圓柱滾動的一樣嗎?(出示課件)

  生:不一樣

  師:不錯!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滾動。它和圓柱滾動的不一樣,其中的秘密,只要我們認真學習,長大了就知道了。

  [評:在教學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通過動手分,動嘴說,教師質疑等形式,既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并使學生體驗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悅。]

  4、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看到的長方體,圓柱和球都穿著花外衣,如果去掉它們的花外衣,你們還認識嗎?請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么?(長方體)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么?(正方體)茶葉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圓柱)皮球的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實,它們脫掉花外衣的樣子就是它們對應的幾何圖形。(出示課件)老師邊講邊出示課件,并把圖形貼在黑板上。

  [評: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由生活中的具體物品,通過課件形象、生動地抽象為數學中的幾何圖形。過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說四種形狀的物體

  師:其實,像這四種形狀的物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誰來說一說

  (1)、形狀是長方體的有哪些物體?

  生:文具盒,磚……

  師:哦!太多了,你們真會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

  (2)正方體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圓柱的有哪些?

  生:燈管。茶葉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們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好嗎?

  四、活動

  (1)、游戲

  ①抽生上來摸大袋子里的物體,把摸出來的感覺說給大家聽,下邊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對了有獎勵。

  ②由老師當學生,下面的學生出題目讓老師來摸。

  (2)數一數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告訴你們關于小叮鐺的一個秘密——其實小叮鐺是我們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們今天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請同學們找一找,數一數它們都有幾個?(出示課件)

  (3)、搭一搭(小叮鐺背景音樂)

  小朋友,小叮鐺就要走了,你們想送禮物給他嗎?請小朋友將自己小組的物體搭一搭,搭什么?怎樣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們聰明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開始工作吧!

  (搭好后學生匯報,評出最好的給予獎勵)

  [評:多種形式,富于變化的練習設計,教者運用了適合小學生心理特征的游戲法和競賽法,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思,“比”中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應用生活中的問題驗證程度,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學生整理學具盒

  師:請把桌上的東西放進盒子里,把它們整理好。

  六、總結

  師:小朋友們學會了認識哪幾種物體和它們的圖形?

  抽生回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師:對!我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們的樣子,請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樣子(生閉上眼睛和老師一道邊說邊比劃四種物體的樣子)。好了,小朋友們,老師覺得你們今天表現得非常好,老師對每個小朋友都很滿意,你們今天對老師的表現滿意嗎?

  [評:采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注重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比較恰當的藝術性的評價,再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余興來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學是比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較分類——匯報驗證——抽象概括。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

  2、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注重學生的體驗、探索。

  3、整節課創設了較多的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了“做”中學,“樂”中學,“玩”中學的樂趣,比較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

  4、在放手發動學生進行大膽嘗試,發散學生思維,評價方式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11-30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07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11-25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11-25

一年級數學《左右》說課稿11-08

一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06-02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06-09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05-15

一年級數學上冊《用數學》說課稿07-19

說課稿數學說課稿初中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