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永久的悔》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永久的悔》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永久的悔》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永久的悔》是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是記敘性散文單元。本單元的四篇文章以敘述和描寫為主,兼有適當議論和抒情。無論寫什么內容,在結構上都有一條比較明顯線索把分散場景或事件片段串成一個有機整體。該文語言平實自然,作者通過回憶過去的家庭生活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深思念,表達了因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教學此篇課文除讓學生繼續認識語文源于生活,掌握敘事散文的方法外,更應該教會學生感悟生活,懂得珍惜身邊的至愛親情,學會做人。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1、知識和能力
學習掌握字詞如“懵懵懂懂、盈眶”等。
感知課文,了解文本內容。
學習本文平實自然卻又飽含深情的語言風格,理解作者對母親深深思念和追悔莫及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背景材料的導入設定情感氛圍;通過多層次朗讀引導學生體味文本中所蘊含的深情,通過討論交流的形式,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做一個有孝心的人,珍惜身邊至愛親情,懂孝敬父母長輩,學會關愛他人。
確立依據:《課程標準》指出(1)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使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有益啟示”。(2)口語交際中,能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依據。(3)寫作中能感情真摯地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同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的和記敘散文教學要求,確立以上目標。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
1、重點
根據本單元特點和本文自身特點,我將本文教學重點確定為:
①理解敘事線索。
②理解作者在文字間所包含的母愛子,子思母的情感。
2、難點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掌握知識能力水平,確立的難點是:
①理解文中作者所透露的悔的復雜情感。
②從中有所獲益,做到將此付諸行動。
3、突破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通過以下過程實現目標:
①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的結構,繼而理清本文敘事線索,理解作者后悔之情。
②通過對文章關鍵語句的朗讀品味,理解作者的“悔”的復雜情感。
③通過抒情與導行兩個環節的設置,力求學生從文中有所獲益,并能付諸實踐。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過散文體裁的現代文和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散文基礎知識。本人所任教的二(3)班學生也背誦過一些文質兼美的優秀散文作品,加之本文語言平實自然,所以理解文本內容問題不大。但由于學生與作者的年齡、思想相去甚遠,沒有人生閱歷的支撐,故理解作者的情感較為不易,所以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搭建好這座理解之橋。同時,農村學生,不善表達,筆下無言,所以要力求每節課都能為學生設置良好的說、寫環境,使學生能力得到鍛煉。
三、說教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更好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精神,再結合本文實際特點,我主要采用討論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
1、討論法及理由
“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引導學生多參與教學”“教師替學生思考,如同替學生吃飯一樣都是害學生”(魏書生)。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有多體驗。采用討論式教學,啟發學生“憶愛”“抒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樹立正確人生觀。
2、朗讀法及理由
朗讀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一條常用教學線索,也是一種靈動多姿的教學細節。沒有朗讀的課只是課,它不是美的語文課。——余映潮
把握文本角度——文章表面上看是以作者的回憶為線索,但貫穿始終的內在的主線是“永久的悔”。因此采用朗讀法學習課文,有助于理解文章的線索.
品味語言角度——本文語言平實自然,沒有任何絢爛。但正是這些極其平常的日常絮語,卻蘊涵著作者的摯愛深情。因此,通過朗讀有助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體味作者的情感。
3、探究品讀相結合,兼用情感體驗法
以上方法的選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能力,有助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
四、說學法
學法指導: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到“會了”。現代教學論提出要轉變教學觀念,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
1、課外閱讀法。
2、朗讀體悟法。
3、練習法。
五、說教學過程
本單元的單元說明指出“學習記敘性散文,首先要抓住文章的敘事線索,然后體會作者在敘事中所蘊涵的情感”,結合單元說明和學生學習實際,我設計了“蓄情——悟情——抒情——導行”的教學思路,下面就這一思路談教學過程。
(一)蓄情(導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作者近照,了解作者(學生說,教師補充)
2、介紹相關背景資料。
3、多媒體展出日記。
(設計意圖: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導入新課,讓學生對作者有所了解,創設悔恨悲痛的情感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起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
(二)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品味作品中的'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結合課程標準和本課實際,主要教學步驟如下:
★讀懂作者
1、初讀——接觸作品。
①聽寫,檢查預習(字詞音義)
(設計意圖:掌握積累字詞,為本文學習掃清基本障礙。從這幾年教學實踐看,學生作文中錯別字,詞不達意出現了上升發展趨勢。而且最新高考要求提出高考作文一個錯別字扣一分,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一定把學生對字詞的掌握落到實處。)
②教師范讀。
③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讀。
(設計意圖:教師朗讀主要是對學生起示范作用,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字里行間深厚感情獲得啟迪。)
2、再讀——探究文本內容
①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②作者在回憶與母親生活往事時,是按什么線索組織文章結構?
③初步說說你對作者“悔”的理解。
(設計意圖:1.整體感知課文,獲得初步體驗。2.問題設置使學生在整體上把握文章情感和文章結構,有利于引起學生思考,積極進入討論。)
3、品讀——品味關鍵語句,觸及作者內心。
①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第二部分)
②“母親不知從哪里弄來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③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象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④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設計意圖:品讀語句來自文章主體部分——第二部分,朗讀、指導朗讀、加點字的解讀,通過對這幾句子的品讀感悟,深刻理解作者童年的苦難,母親的一生苦及作者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徹心扉的悔。)
★讀出自我
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你的理解。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回憶與母親相處的點點滴滴,重溫感動,體會母親的溫暖與幸福,為下一個環節作情感鋪墊。)
(三)抒情
1、憶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母親的精心呵護下長大成人的,在你從小到大的
人生歷程中,母親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能不能講給我聽一聽?
2、抒愛:讀完此文,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想母親說些什么?請盡情表達出來。
3、寫愛。請以“母親是……”形式寫話,將這份愛和感受用語句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文章越不寫,越不會寫,越不愿寫,越不敢寫。——魏書生。拓展延伸,語文源于生活,在深刻體會母愛這一偉大情感的同時回歸能力訓練,提高學生說、寫能力。)
四、導行
1、探究思考: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我們長大,我們該如何回報父母呢?
2、拓展導行:
①收集相關的表現父愛母愛的詩歌文章,以及教師父母的典型,出一期手抄報。
②每天做一件孝順父母,令父母開心的小事。
③開展一次以“孝順父母”為主題的班會。
(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出“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和健康審美情趣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是語文教學重要內容不應把他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教學過程中。”設計這一環節不僅讓學生受到熏陶并付諸行動。)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著重條理性,應反映本文的知識結構,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所以設計板書如下:
點題:這就是我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家庭的基本情況
永久的悔的具體內容幼年的生活狀況
母親的艱苦生活
扣題:后悔千不該萬不該離開母親,結果造成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板書設計,將作者的思維流程和運筆軌跡清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模仿借鑒行文方法,“從別人文章里學習行文之道”(呂叔湘),以利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通過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葉圣陶)
七、教學結果預設
在這個課堂里,教師以課本為中介,進行一次教師與學生對話。在這次談話中,教師只作為這次對話的參與者之一,和學生一同體驗、感悟。或傾訴或探討或抒發。在民主、平等、真誠、和諧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擁有展示自己才能的天地,擁有盡抒情感的土壤。如果能夠順利進行,我想教學效果應該不錯。
《永久的悔》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所說的課題是《永久的悔》,說課的流程是: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反思。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文選自語文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這是季羨林先生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的四課文都屬于記敘性散文,本課在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對第一課《背影》的知識、學法的實踐、鞏固、強化,同時也為接下去的兩課提供了學習模式,從而加強、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確定
新課標提出了三個“維度”的教育理念,由此,我從三個“維度”出發確立了本節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而自然的描寫方法,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的復雜的感情;掌握本文的線索。
過程與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在上節課把握文章結構,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圍繞本節課的重、難點展開,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朗讀法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子欲養而親不待”,引導學生體會父母親對他們的愛,讓學生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親相處的最佳方式。
2、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習并掌握本文真實平淡的描寫方法;
(2)從真實平淡的語言中感受復雜深沉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孝順長輩,讓他們知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難點:(1)本文是懷念母親的文章,然而對母親的正面描寫卻不多,但是仍然感人至深。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側面描寫的寫作手法、作用及本文的語言魅力。
(2)把握本文的線索。
(三)課時安排:
本課總共安排兩課時,本節課為第二課時。
二、說教法
學生情況分析:本班學生經過將近兩年的訓練、提高,具備了一定的傾聽能力,質疑能力,語言鑒賞能力及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根據本班的學生情況及本節課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采用以下的教法:
1、以品味語言為主,采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通過語言的感悟,聯系實際,拓展遷移來解決本課重點;
3、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突破本課難點;
4、同時采用朗讀、討論、質疑、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使學生勤于動手動腦。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提高效率,采用幻燈、投影、播放音樂等媒體。
三、說學法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班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法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系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深切母子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文基礎。
四: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播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情感遷移復習季羨林先生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悔的原因——母親受盡了苦難,做兒子的未能盡孝。再次感受作者痛苦、悔恨的情感,奠定學習本節課的感情基調。板書:作者——悔)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作者永久后悔離開故鄉,離開母親的原因是因為母親受盡了苦難,做兒子的未能盡孝,以致于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見到母親的棺材時就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仔細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1)中間敘事部分作者不僅敘寫了母親受盡了苦難,更主要的敘寫了什么內容?(中間敘事部分主要敘寫了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
(2)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況有什么特點?與“悔”有什么關系?(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的特點是苦。寫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為了烘托母親的苦,烘托母親在苦境中給自己的疼愛,從側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寫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現母親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現母愛的偉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板書:母親——苦)
(3)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來寫的?或者說這篇文章的敘事線索是什么?(白的、黃的、紅的.——吃的)
(語文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有所體驗。” “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夠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教學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靈活多樣”,“尤其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所以,在幻燈片出示上面三大問題后,我馬上組織學生進行思考。在個體思考,形成答案后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探究。最后請小組代表選擇最興趣的問題發言,其他小組成員在認真傾聽后進行改正、補充及質疑。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充當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應抓住契機進行適時的引導、點撥,梳理與歸納,最后形成答案,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三)品讀活動,積累感悟
1、輕聲朗讀課文,品味作者情感。(要求:用浪線畫出自己最喜愛的句子,并默讀。)
2、教師示范,學生學習品賞。
例: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
這句寫出了我家生活的極度貧困,很難吃上月餅;也寫出了我那時的幼小,不懂事,沒有想到母親。表現了我的悔恨之情。
歸納妙點:
文章語言樸素自然,在平實中飽含深情,在字里行間表達出對母親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題:及早盡孝。
3、學生應用以上的品析方法,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愛的句子,說說理由。
4、有節奏、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愛的句子。
(此環節主要是教給學生品析句子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畫畫、圈圈、點點,學會抓住重點字詞,修辭手法等來賞析句子,讓學生在充分動手,動口,動腦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在樸實語言中所蘊涵的復雜情感及作者真實而自然的描寫方法,從而解決本課的重點。)
(四)活動延伸,拓展遷移
1、聯系實際,談談自己讀完課文后所受到的啟發、教育?(板書:我們——孝)
2、現在的我們如何盡孝?
3、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親產生意見分歧時,該如何處理?
4、教師小結:應及早盡孝,莫像作者那樣留下“永久的悔”。
5、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文以載道”,這是古今大學問家所提倡的。讀文章重要的是領悟其中的精神實質,使優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傳。本環節主要針對當前一群物質生活優越的孩子,面對他們不大懂得孝敬父母的客觀現實,引導他們體會父母親對他們的愛,讓學生自己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索與父母親相處的最佳方式,從而實現德育目標。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前三個問題進行討論、交流之后進行小結:應及早盡孝,莫像作者那樣留下“永久的悔”。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再次感受(父)母子情深,明確該如何盡孝。)
(五)課后作業
1、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學會背誦和運用。
2、以親情、友情、師生情等為題材,寫一篇日記。
要求:親身經歷,情感真摯。
(課后作業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在感受本文樸實語言的基礎上,積累、運用本文的優美詞句,學習作者真實、自然的描寫方法。并讓學生走進生活,親自感受、體驗親情。)
附: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悔苦孝
(作者)(母親)(我們)
五、說教學反思:
1、本文的表達極其樸實、自然,要讓學生明白本文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為作者與母親之間真摯的情感,讓學生明白自然流露的感情才是真實的,只有真實的感情流露的表達才能吸引讀者,感動讀者。
2、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即“以情感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滿懷激情,以達到感染、感動學生的目的,從而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評委、老師提出寶貴的建議。謝謝!
《永久的悔》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永久的悔》是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第二課。這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回憶了過去的家庭生活。通過平凡的小事來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思念,表達了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清文章的線索。
(2)分析文章的結構特點。
(3)誦讀課文,品味語言,體味蘊含在字里行間的真摯感情。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探究——品悟——遷移等教學環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尊重、理解、報答父母,做一個有孝心的人,懂得珍惜身邊的至愛親情,同時學會關愛他人。
2、教學重點
理解母子深情。
3、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線索并品味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強烈感情。
(三)課時安排
本課共安排2課時,本節課為第一課時。
二、說教法
學情分析:本班學生經過近兩年的訓練,具備了較好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鑒賞能力及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根據學生情況及本課的特點,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設計如下教法:
1、通過誦讀——探究——品悟——遷移等教學環節來完成本課的教學,教學中主要采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
2、通過誦讀,品味文章語言;討論、探究有針對性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比較閱讀等措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通過創設情境,播放音樂、歌曲,遷移訓練等有效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獲得真正的情感體驗,懂得珍惜身邊的至愛親情,學會關愛他人。
三、說學法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法方面我主要采用“自
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注意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的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體會理解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并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加以積累、運用,以提高語文素養。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聽配樂詩朗誦。孟郊的〈〈游子吟〉〉
的確,母愛是人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母愛是山崗上那輪靜靜的滿月,默默地投灑清輝;母愛是連綿起伏的山巒,綿延伸展;母愛是波瀾壯闊的大海,深厚而廣博。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季羨林先生寫的〈〈永久的悔〉〉,去感受人世間最真誠的母愛,去理解一個兒子自責、內疚和悔恨之情。
2、作者簡介
(二)誦讀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2、在順暢默讀課文的基礎上放聲朗讀,體會感情。
(教學設想:朗讀指導,初步體會文章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本文語
言平實自然,真情盡在樸實中汩汩流出。全文如一條幽靜的小溪,靜靜地流淌,娓娓道來。但正是這些極平常的日常絮語,卻蘊含著至愛深情,讀來顯得那么動人心魄,情真意切。)
3、梳理結構
開篇設疑:點出永久的悔(1——2)
中間敘事:道明悔的緣由(3——9)
結尾點題:突出永久的悔(10——11)
全文以“永久的悔”為主線展開。條理清晰,主題突出,感人至深。
(三)思考探究
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悔什么?為什么悔?悔的表現是什么?
明確: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悔的原因是母親受盡了苦難。
表現:見課文相關句段,如第十自然段等。
板書:作者悔
2、(3——9)段作者不僅敘寫了母親受盡的苦難,更主要敘寫了什么內容?它有何特點?與“悔”有什么關系?
討論明確: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特點是“苦”。寫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為了烘托母親的苦,烘托母親在苦境中對自己的疼愛,從側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寫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現出母親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現母愛的偉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板書:母親苦
2、作者表達悔恨之情,為什么要選擇以“吃的”經歷作為切入點?這個選材角
度恰當嗎?
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分析。
對于一個家庭極端貧困的孩子來說,吃實為頭等大事,在當時的情況下,關心吃的勝過一切,明寫我幼年時時關心吃的,暗中滲透的卻是對母親的不關心,更不懂孝順的永遠的遺憾。文章正是以“吃的”經歷為切入點,才更能顯示母親在困苦不堪的情況下默默無聞地奉獻,母愛博大無私,我的悔意痛徹心扉的情感,所以這個角度很恰當,也很獨特。
(教學設想:設計這幾個問題,緊扣教學重點、難點,由情感到結構,層層深入,有利于引起學生思考,積極討論。同時,問題的設置也使學生在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調,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
(四)品讀感悟
1、學生自由品讀自己喜歡的'句段。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教學設想:引導學生圈點批注,抓住重點詞句,修辭手法,分析典型事例,典型細節等。學生自由品讀,在認知的基礎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在充分動手、動口、動腦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在樸實語言中所蘊涵的情感及作者真實而自然的描寫方法,從而進一步掌握本課的學習重點、難點。)
2、教師點撥,集體歸納要點。
(五)拓展遷移
1、比較閱讀
孟郊的〈〈游子吟〉〉——母愛細膩,溫馨,縫進了貼身的衣服里;朱自清的〈〈背影〉〉——父愛深沉、含蓄,定格在那青布棉袍的背影里。請談談這兩篇作品與本文有哪些異曲同工之妙?
分組討論,比較歸納。
(教學設想:通過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進一步解讀文本,提高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從深層面上理解作者因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產生的悔恨之情。)
2、與時俱進,懂得盡孝。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聯系實際,談談自己讀完課文后所受到的啟發、教育?
板書:我們孝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
討論明確:孝敬自己的長輩,并推廣到別人的父母親人等。
4、教師小結: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是孩子生命的賜予者,每個人都是父
母所生所養,請每一位同學珍惜你所擁有的至愛親情。記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讓這種痛徹心扉的永久的悔重演。
5、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教學設想:“文以載道”,這是古今大學問家所提倡的。讀文章重要的是領悟其中的精神實質,使優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傳。本環節主要針對當前一群物質生活優越的孩子,不大懂得孝敬父母的客觀現實,引導他們體會父母的愛,讓他們自己審視自己的行為,懂得珍惜親情,及早盡孝,不要像作者那樣留下“永久的悔”。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再次進行情感體驗,明確該如何盡孝。)
(六)作業設計
課后為自己的長輩做一件實事(如為父母洗一次腳,做一次飯……等),盡一份孝心。并以親情為題材寫一篇作文。要求:題目自擬,親身經歷,情感真摯。
(教學設想:學會理解,學會感恩,是現在大部分學生所缺乏的。讓學生為長輩做一件實事,旨在培養學生的孝心、愛心。讓他們學會做人。)
【《永久的悔》說課稿】相關文章:
《永久的悔》說課稿12-21
《永久的悔》教案06-22
精選永久的悔教案06-13
《永久的悔》季羨林07-04
永久的悔作文09-05
永久的悔作文03-20
《永久的悔》教學設計06-19
關于永久的悔教案范文06-07
永久的悔作文(經典2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