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春望》說課稿

時間:2023-08-11 09:20:48 宗澤 說課稿 我要投稿

《春望》說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望》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望》說課稿(通用15篇)

  《春望》說課稿 1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之情。

  教學目標

  1、背誦默寫《春望》,了解五言律詩的特點。

  2、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體會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變時期。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詩人杜甫知道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被安祿山叛軍拘留在長安。春天又來了,詩人登高遠望,山河依舊,然而國家卻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長安城一片殘破景象。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表達感時恨別、憂國憂民之情的五言律詩《春望》。

  三、學習《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發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發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1)本詩是在什么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于安史之亂之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占領,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

  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后,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凄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頸聯“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于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發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⑶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么來抒發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結

  1、寄情于物

  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

  2、這首詩格律嚴整。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五、作業

  背誦并會默寫《春望》。

  《春望》說課稿 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來自竹園中學的語文教師梁鶴林,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春望》。

  一、說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杜甫詩三首》中的一首詩歌,這一課分別有《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詩歌分別寫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春望》寫于安史之亂后,面對國都被占領后蕭瑟的情景,詩人杜甫觀春花而淚流,聞鳥鳴而生悲;戰事持續很久,家中音信全無;透過凄涼的景象抒發自己的憂愁,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說學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詩,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詩歌的學習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是對于《春望》這樣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詩,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中詩文的特點和八年級學生對詩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較困難這一客觀情況,參考《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教學應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的這一理念,本節課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夠熟練背誦詩歌

  2、掌握重難點字詞的讀音和書寫

  3、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感知詩意。

  2、學會通過設疑、點撥、討論探究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2、樹立熱愛祖國、愛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正音正字,劃分朗讀節奏。

  2、明確本詩的抒情手法。

  (二)、教學難點

  1、深入理解詩句內涵。

  2、體會詩人所思所想,感受詩人內心深層次的愛國情感。

  五、說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誦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六、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熟讀本詩,了解詩歌創作背景

  (一)導入新課

  導入:同學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那么,大家知道哪些愛國的名人名言或愛國故事呢?(學生回答)

  接下來我將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副杜甫圖片并配以文字說明,讓學生說出這副圖片中的人物是誰? 通過以上環節調動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走進《春望》這首詩。

  (二)、朗讀感知

  1、多媒體播放詩歌朗誦音頻,讓學生初步體會詩歌的朗誦節奏和感情,規范讀音。

  2、學生放聲自由朗讀,通過自由朗誦,讓學生對詩歌的內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教師范讀看看和自己的朗讀有沒有不足的地方。

  4、學生配樂朗誦《春望》。分小組交流并選代表進行朗誦,使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誦詩歌時,加深對詩歌整體的體會。

  (三)、梳理課文內容

  根據注釋理解詩歌含義:

  (四)畫面欣賞、整體把握

  通過多媒體展示一組長安城繁華時與衰敗時的圖片,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看到的內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詩的背景介紹。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嘗試理解本詩,分小組交流并選代表發言。最后我將總結學生發言。帶領學生在學習中積累相關文言知識,梳理詩意,從而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五)品味探究、小組討論

  詩人在《春望》中的“望”作者望到了什么?情感怎樣?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里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于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所以總的來看,“望”是全文的詩眼。望”是貫穿全篇的線索。從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態作結。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

  這個問題的設立,在于幫助學生加深對詩歌 主旨的體會理解,學生在分組討論的同時,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細化講解,拓展延伸

  細化講解:

  1、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鳥鳴而驚心,用對偶,移情于景,詩人視線的轉移,情與景的變化,自然的過渡到想念親人,表現出詩人的悲傷與愁苦。

  2、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安史之亂后,“烽火苦教多信斷”,這句話寫出了親人之間消息隔絕,久盼音信不至時的急切心情,使人產生共鳴。

  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表現了詩人憂愁萬分、憔悴不堪的情狀,含蓄、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及思家的思想情感。

  4、通過詩歌中的意象,說明本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此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交流討論,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成員間的合作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真正的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動起來。

  (七)拓展延伸

  觀看中國抗日戰爭的短片,寫出心中的體會。

  此處的設計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實現語文課堂“聽、說、讀、寫”多能力的全面鍛煉,同時讓大家明白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希望他們珍惜眼前生活,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達到對學生愛國情操的教育

  (八)背誦課文

  要求用情用心地背誦。目的是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達到以讀貫穿全文的目的。

  (九)課堂小結,作業設臵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憂國思親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那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十)、說板書設計

  首聯:殘破景象

  春 頷聯:感時恨別 描繪凄涼之景

  望 頸聯:憂國思親 寄寓家國仇恨

  尾聯:憔悴不堪

  《春望》說課稿 3

  學習目標:

  1、了解詩人杜甫及本詩寫作背景;

  2、把握前兩首詩的主要內容;

  3、學習借景抒情的手法,結合背景揣摩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一、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二、《春望》學習

  (1)節奏劃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全詩學習

  ①首聯:

  重點字詞:國:國都,即京城長安。深:茂盛,繁多。

  全句翻譯: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涼。

  情感指向:憂國

  表達內容:寫出了京城中人民離散、無人整治的荒涼景象。

  ②頷聯:

  重點字詞: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恨別:悲恨離別。

  全句翻譯:繁花因感傷國事而難禁涕淚四濺,飛鳥也因親人的悲恨離散而驚心。

  情感指向:憂國傷時

  修辭手法:擬人

  特別理解:

  這是擬人寫法,移情于物。意思是由于戰亂,都城破敗,仿佛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世間的離別而驚心。表明了詩人感時之深,恨別之切。

  ③頸聯:

  重點字詞:烽火:戰爭。抵:值。

  全句翻譯:立春以來戰火不斷,已綿延多月,家人的音訊很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情感指向:思親

  修辭手法:對偶、夸張

  特別理解:

  用對偶的手法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火連綿不斷,詩人跟家人難通音信,用夸張的手法此時的一封家信顯得極其珍貴,可以勝過萬金,表達了詩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④尾聯:

  重點字詞:白頭:指白發。渾:簡直。

  全句翻譯: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白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情感指向:悲己

  表達內容: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

  描寫方法:細節描寫

  特別理解:

  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以及哀嘆自己發短衰老的情懷。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詩通過描寫破敗山河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感情,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1、《春望》中,表達作者對家鄉親人無限思念的句子是:

  2、《春望》中,詩人通過細節描寫,刻畫自己形象,表達憂國思鄉之情的句子是:

  《春望》說課稿 4

  一 教材分析

  《春望》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四首中的一首詩歌。該單元是圍繞著愛國情懷這一主題來安排教材內容的。本單元總共5篇課文,選擇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體裁來闡釋愛國情懷這一主題,而《春望》這篇是通過我國古代詩歌來展示我國古代偉大詩人的強烈的愛國情感。《春望》寫于安史之亂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經被叛軍安祿山占領,長安城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面對這樣的情景,作者寫下了這首詩歌。

  二 教學目標

  既然是是通過詩歌這種體裁來表現愛國情懷這這一主題,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抓住“詩歌”和“愛國”者兩個重點來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體會古詩的韻律,領略古詩的音韻美,凝練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3,情感目標: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1個課時

  三 教法和學法

  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詩歌的學習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積淀,所以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應充分的貫徹老師作為輔導者,學生才是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師主要還是要通過講授的方法來行課引導學生的學習,而學生在的學法上主要是通過誦讀和討論來學習這首詩歌,來體會詩歌中的愛國情感。

  四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杜甫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詩人,所以我覺得在導入這個環節選擇介紹作者來導進課文。一方面,先讓學生說出現在他們對杜甫的一些了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相互學習和積累文學常識,而且還可以讓老師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掌握情況,再者課堂一開始的師生互動,能夠使得課堂能夠融洽些,學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學生回答完后,老師再對學生的回答的內容作總結和補充,提出學生要掌握的文學常識,并且抓住其中的一個要點來引入正課,而這個要點自然是要抓住愛國情感這個點來過渡到正課。

  2,詩歌講解

  詩歌的.講解評析是課堂的主題部分,在這個部分我想不僅要講解詩歌也要教會學生怎樣的分析詩歌和記憶詩歌。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們要抓住個線索來分析這首詩歌,而在這里我想抓住情感這個線索來分析,在了解學習完字詞后先讓學生嘗試朗誦一下這首詩歌,當然這時學生還沒能很好的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進一步的分析這首詩歌了,由此正式進入詩歌。所在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幾個部分。

  (1)了解字詞 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等解決生字詞:

  抵:值 渾:簡直 勝:承受 簪:zān

  (2)初讀詩歌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引出把握詩歌情感這個線索。

  (3)分析講解詩歌

  A、學生先結合課下的注解以及小組的討論嘗試翻譯下詩歌。

  B、請一為同學翻譯下詩歌的首聯和頷聯

  C、講解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確定首聯和頷聯的聯系,首聯:一幅國破后的衰敗凄涼的畫面 頷聯:以“花”“鳥”作為主體的觀畫傷情。有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在分析詩歌的詩歌可將這一思想貫徹在分析中,首聯是勾勒出了一幅衰敗的景象,通過和學生一起的分析出這幅畫面,而緊接的頷聯我們可看到“花”“鳥”兩個物象說到“花濺淚”“鳥驚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問題:花為何濺淚,鳥又是為何驚心?這樣兩聯的聯系也就確立了。

  所以在這里主要的提問有:1,首聯向我們展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2,花為何而濺淚,鳥又是為何而驚心?

  D、分析完兩聯之后可讓學生朗誦首聯,朗誦時可在腦海中勾勒出剛才的分析出的畫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畫面嘗試背誦這兩聯。

  E、請學生翻譯詩歌的頸聯和尾聯

  F、講解頸聯和頷聯,確定這兩句的聯系。頸聯:國家戰亂,思念家人 尾聯:一個頻頻搔頭的白發老人的形象,頸聯的結果。“白頭搔更短”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戰爭的殘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為連接點建立兩聯之間的聯系。

  主要的提問設計:1,為什么會“家書抵萬金”;體現了什么?2,為什么會“白豆搔更短”?

  G、學生根據兩聯之間的聯系朗誦頸聯和尾聯,腦海中浮現一個頻頻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這個老人形象老嘗試背誦這兩聯。

  H、根據剛才的分析,嘗試背誦全詩。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講解互文修辭手法。

  互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兩個部分,看似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情。

  詩句理解:由于為國事擔憂,為離別感到遺憾,花兒也不禁落淚,鳥兒也為此驚魂。

  B,分析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中的典型的愛國人物形象。

  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發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這一細節含蓄而又深刻的表達詩人的內心世界。

  (5)課堂總結

  1,這是一首抒發(愛國情感)的詩歌,他刻畫了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他充滿了怎樣的情感,那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來誦讀這首詩歌?

  2,本詩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根據腦海中的畫面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6)課后練習: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現愛國情感的詩歌,并對其進行分析,體會是怎樣表現愛國情感的。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簡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確的反映教學的重點,所以在板書設計的方面,我選擇板書各聯描述的主要內容,并使這些內容能夠建立起聯系,使得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夠渾然一體,而且通過這個板書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畫面,而由這幅畫面能夠背誦出這首詩歌,做到所謂“詩中有畫,花中有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首聯:一幅國破的衰敗凄涼的圖畫

  ↑↓畫→觀畫

  頷聯:以“花”“鳥”為主體觀畫傷情

  頸聯:國事戰亂,思念親人

  ↑↓為什么“白頭搔更短”

  尾聯:一位頻頻搔首的老人

  《春望》說課稿 5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

  我叫xxx,參賽的課題是——《杜甫詩三首》之《春望》。

  《杜甫詩三首》,學生最不喜歡《春望》,不好懂,不好聽,不好背。其實也不好講。但是,困難越大才越要挑戰。

  本課選自人教版 語文教材 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要求學生 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培養語感,特別提出“課文在課堂上就要達到 基本成誦”,新課程標準更是“強調朗讀,倡導多種閱讀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知識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詩歌語言,初步了解鑒賞詩歌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

  在反復朗讀中 理解詩歌內容和作者憂國思家的感情,在想像與聯想中 把握詩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師指導和自主合作學習中,了解鑒賞詩歌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汲取精神養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學難點:品味詩歌語言,了解鑒賞詩歌的方法

  詩歌鑒賞本課可以不講,一含蓄蘊藉為美的中國古典詩歌,對于初二的.學生是一種熟悉的陌生。語感好的學生,覺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無言”;一般學生,只能“讀詩四顧心茫然”。但是,古詩詞賞析是中考的必考內容,高中老師更是埋怨初中學生的古詩詞賞析“一窮二白”, 所以,我把慢慢滲透詩歌賞析作為詩歌教學的一個長期目標。

  教學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詩要反復地讀,詞要低回地誦”,我把朗讀法作為本課的重要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教師盡量少講,用朗讀代替講解,用朗讀促進理解。多讀,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讀,采用各種形式讀。

  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標的精髓。所以,我把教師主導下的 多層對話 作為本節課的另一主要教學方法。

  本課的設計理念是 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師只做“引導者”“幫助者”。所以,講課順序,內容詳略,資料呈現,都以學生需要為準。本課以“整合”為特色,激活學生積累的古詩詞,補充同類詩詞名句,總結鑒賞方法,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下面,我跟據教學流程 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我對教學的理解。本課分為三大板塊:導入新課、朗讀詩歌和歸納反思。

  首先是導入新課。

  他,是苦難人間的歌者,“萬方多難”“風雨飄搖”中,他依然心懷天下,憂國憂民;梁啟超先生稱他是“寫情圣手”;郭沫若先生贊他為“詩中圣哲”,他就是——杜甫。

  接下來用大約五分鐘的時間和學生一起背一背杜甫其詩,聊一聊杜甫其人。

  本環節意在創設詩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也為后面“知人論世,細讀詩歌”做鋪墊。

  接著是第二板塊:朗讀詩歌。這是本課的主體,大約用30到35分鐘,可以分為初讀、精讀、細讀和誦讀四個遞進的環節。

  一、初讀,讀準詩歌。教師先配樂范讀:通過表情、動作、聲音,把學生帶入詩歌情境,讓學生對詩歌的感情基調有感性的認識;學生自由讀,注意字音、節奏和韻腳,初步感受本詩音韻低沉的特點。

  第二、精讀,疏通文意。要求學生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歌基本內容。這是新課標對學生的要求。這個環節分小組進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巡視中提供幫助。

  本環節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詩意。

  引導學生思考:1、春望,杜甫望見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點?2、展開聯想和想像,描繪詩人形象和畫面。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豐富地再現詩人形象和詩歌情境。

  第三細讀,理解詩情。本環節主要采用朗讀和多層對話的教學方法。

  1、知人論世。先由學生展示預習中搜集的資料,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導學案,這樣做,意在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交流合作的能力;然后教師提供助讀資料,可能呈現:歷史資料——安史之亂;杜甫生平;杜甫中晚年創作的詩歌《月夜》《登高》等;

  2、以詩解詩。理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言外之意,用杜甫作于同一時期的《哀江頭》作注釋。用杜甫同時期的多首詩作名稱《哀王孫》《悲陳陶》《悲青坂》《哀江頭》解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心情。

  3、以詩解情,以詩句為線索,解讀杜甫和中國文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的詩如: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其他文人,如: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通過本環節的整合,學生對杜甫的愛國情懷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對其他文人的愛國情懷也有了新的認識。

  本環節不僅有范讀、自讀、領讀,齊讀、指名讀、問答讀、競賽讀等形式多樣的朗讀,還有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真正引導學生體驗古人的感受,激發學生的心靈共振和情感共鳴。

  第四,品讀,賞析詩歌。改換詞語,理解詩歌。

  例如:“城春草木深”,將“草木深”改為“改為“草木生”,行嗎?用改換詞語,引導學生體會原詩的精妙之處,理解詩人的悲愴心境。師生通過比較朗讀、激情朗讀,品味詩歌語言特色。

  本環節引導學生從重點字詞、修辭方法,和寫作方法等方面去鑒賞詩歌。如:對“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理解。

  第五,誦讀,背誦詩歌。

  第三板塊,歸納反思。

  讓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春望》說課稿 6

  教學要點:

  ①朗讀

  ②賞析

  ③探究

  ④拓展

  教學難點:

  ①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詩歌內容

  ②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情感

  教學方法:

  活動性閱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作者簡介;

  2、回憶以前學過的杜甫的詩歌;

  3、寫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鳥語花香,長安城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而詩人與家人久別,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二、賞析活動(讀懂詩意、品味詩情)

  1、學生結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

  2、學生質疑,領悟全詩內容(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動

  1、詩中常使用反襯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你能夠說說自己的理解嗎?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著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里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著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2、如何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課本的注解是:“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恨別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其實在這里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為:由于為國事而感到傷心,為離別而感到遺憾,所以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四、朗讀活動(讀出詩韻)

  1、給學生2分鐘左右,自由朗讀;

  2、老師范讀;

  3、學生試讀;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聯交錯齊讀全詩;

  5、集體朗讀。

  五、拓展活動

  比較閱讀—賞析《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后怎樣的心情?

  (2)《春望》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的。是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師小結

  七、作業

  1、以“家書抵萬金”為話題說幾句話,你想說些什么?

  2、根據老師教的賞析詩歌方法,自選一首你最喜歡的寫景抒情詩進行賞析。

  《春望》說課稿 7

  教學目標:

  1、了解《春望》這首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2.學習《春望》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3.通過賞析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學習名句賞析方法。

  4.通過歸納這首詩歌的中心,學習歸納中心的方法。

  教學重點:

  1.了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掌握詩歌名句賞析的方法和掌握歸納中心的方法。

  教學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掌握詩歌名句賞析的方法和掌握歸納中心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介紹

  另外簡單介紹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使學生加深對詩歌體裁的認識。

  三范讀

  讓學生在聽朗讀感受詩文的同時解決一些字詞的讀音問題。

  四字詞正音

  抵(dǐ)搔(sāo)渾(hún)簪(zān)勝(shēng)

  五朗讀課文

  讓學生在朗讀同時感受詩歌聲韻美。

  六重點字詞

  國:國都

  破:淪陷

  城:長安城

  感時:感傷時局

  恨:遺憾、不滿意

  烽火:古時邊疆在高臺上為報警點燃的火。詩中指戰亂。

  抵:相當于。

  渾:簡直。

  勝:能承受。

  簪:用來綰住頭發的一種針形首飾。

  七感知課文內容

  讓學生說說對全詩內容的理解(小組討論)

  教師在過程中加以引導,并說說自己的意見。

  八問題設置

  課文題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導學生說出每聯描寫的事物。

  答案:國破、城春、草木、花、鳥、烽火、家書、白頭。(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理解課文內容

  帶領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師說為主,在說的同時引導學生更深入理解詩文內容和感情)

  十朗讀課文

  在理解詩文內容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使學生更好地領會全詩感情,并讓學生發現本詩所使用的修辭手法。

  十一名句賞析

  (一)引導學生找出本詩中的名句

  (二)向學生介紹名句賞析小方法

  (三)讓學生賞析名句

  十二概括全詩思想感情

  向學生介紹“通過xx表達xx”這個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讓學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詩的思想感情

  十三朗讀并背誦課文

  十四默寫本詩

  《春望》說課稿 8

  一、教材分析

  這首詩是詩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當時正直安史之亂,首都長安被叛軍占領。詩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軍捉住,押送到長安。在長安城里,詩人目睹了叛軍的種種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但這只能增加憂國憂民的詩人的痛苦和感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深入理解詩句,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能力目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和創新精神。

  3、情感目標:反復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五、教學手段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那么,大家知道哪些愛國的名人名言或愛國故事呢?(學生回答)

  多媒體出示一副圖片并配以文字說明,讓學生說出這副圖片中的人物是誰?這樣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加深對杜甫的認識,烘托課堂氣氛。

  (二)品讀感悟

  (春望)說課,標簽:

  1、多媒體顯示詩歌朗誦,讓學生初步體會詩的節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劃分朗讀節奏。強調兩個字的讀音“搔”和“簪”。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感知詩的內容。

  4、學生配樂朗誦《春望》。

  (三)、畫面欣賞

  多媒體出示一組長安城繁華時與衰敗時的.圖片,讓學生在圖片的欣賞中說出自己所觀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紹。

  (四)、整體感知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全詩,如果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研討。

  (五)、品讀探究

  首聯:

  1、詩人向我們描繪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這些景象有什么特點呢?

  2、面對人煙稀少的、雜草叢生的長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達詩人此時的心情呢?

  多媒體顯示圖片:讓同學們欣賞一組百花盛開、鳥鳴時的圖片,說出欣賞圖片時的感受。

  頷聯:

  1、鳥語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夠給人們帶來愉快的心情,但是給作者帶來的是怎樣的感受呢?

  2、作者為何對花落淚、聞鳥驚心?

  此時此刻作者為時局感傷得落淚,此刻的分別不是一般的分別,可能是永別,生離死別,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頸聯:

  1、對于作者來說家書是十分寶貴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書怎么能低得上萬兩黃金呢?我不理解,誰來說說!

  此時此刻,戰亂的早日平復、一封報平安的家屬的到來,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聯:

  1、詩人對于一封報平安的家書以及戰亂的早日平復,盼得憂愁得搔頭,頭發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樣的飾物呢?多媒體顯示簪的圖片,并配以解釋性文字。

  3、當詩人頭上滿是白發,甚至插不住簪子,這是因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當時多大年紀?

  杜甫當年只有45歲,人到中年,為國家而擔憂,為親人的離別而憂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情感,把握情境。

  提問:詩人在《春望》中“

  望”的是什么?

  (七)、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憂國思親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那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八)、板書設計

  國(破)

  《春望》說課稿 9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涵,熟讀背誦。

  2、深入理解名句,品味、鑒賞詩歌語言。

  3、領略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情懷。

  學習重點:

  理解詩歌內涵,有感情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情懷。

  學習難點:

  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品味、鑒賞詩歌語言的能力。

  學習方法:

  誦讀

  教學環節:

  一、激情導入

  二、出示目標

  三、知人論詩

  四、初讀感知

  五、復讀解意

  六、品讀悟情

  七、拓讀識人

  八、課外練習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知人論詩

  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代,在盛唐的詩壇,矗立著兩座不朽的豐碑,分別是浪漫主義的大師李白和現實主義的大師杜甫。我們的大師從一張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著字里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發飄飄,風姿萬千……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杜甫,從他的名詩《春望》中,去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屏幕上展示課題,板書課題)

  一起來看一下學習目標(出示目標,齊讀目標)

  過渡語:學習詩歌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他生活的時代,這就是所謂的知人論詩,這是鑒賞詩歌的前提條件。

  1、請學生介紹杜甫,教師補充。(課件顯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后人尊稱他為“詩圣”,他的詩多沉郁頓挫,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故被譽為“詩史”(李白“詩仙”),著有《杜工部集》。我們曾學過他的《登高》(學生回憶),“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創作背景

  過渡語:大家知道,唐朝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攻入了長安城,在長安城燒殺搶掠,把繁華的長安城糟蹋得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安史之亂”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作者帶著報國之心投奔唐肅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軍所俘,最終被留居在淪陷的都城長安,他孤身一人遠離親人。757年,詩人在春天來到長安的街頭,目睹長安城滿目荒涼的景象,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春望》這首千古絕唱。

  二、初讀感知,讀好節奏

  學習詩歌,方法之一便是多讀。我們先自己把詩歌讀一讀,初步體會一下詩的節奏和感情。

  1、自讀

  2.多媒體播放詩歌范讀(聽康橋老師讀,聽準字音、停頓,注意句子的語氣,語調。)

  3.小聲學讀(了解了朗讀技巧,我們再來感受一遍古詩,這一次,我們小聲讀,注意體會節奏、重音、語氣)

  4.學生放聲自由朗讀。(紅學家周汝昌說:古詩“音樂性極強,節奏性特美……無與倫比!”請大家大聲地、自由地朗讀,用自己的聲音來詮釋古詩無與倫比的美吧!)

  5、個別讀(哪位小組先展示一下?誰自己展示一下?)

  6.學生齊讀。(來,捧起書,抬頭挺胸,我們全班一起讀,讀出詩的韻味來)

  7.解讀標題。

  讀詩,首先要讀題,題目是什么意思呢?(杜甫在國都長安春天的時候看到的景象。)

  二、復讀詩歌,理解詩意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復的朗讀,你讀懂詩歌寫的內容了嗎?請小組同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學生活動)有小組內理解不了的詩句嗎?哪個小組來解決?

  譯文:

  國都雖已殘破不堪,但山河依舊,春日的長安城里草木長得照樣十分茂盛。(只因為)感傷國事,傷心離別,看到那美麗的花兒反而痛苦流淚,聽到那婉轉的鳥鳴反而心驚膽寒。(家人的音信斷絕)一封家信抵得上萬金。頭發早就百了,(因為憂國念家)變的越來越少了,抓起來簡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二、品讀詩歌,感悟情感

  過渡語:了解了詩歌的大意,我們再來品味一下詩歌的語言。詩歌是抒情性的,詩歌語言形象性很強,所有的思想內容都蘊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達情感,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小組活動來感悟詩歌的語言魅力。

  1、小組活動

  (1)請賞析首聯中的“破”和“深”字。

  (2)如何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兩句中“抵萬金”的含義是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全詩刻畫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抒發怎樣的情感?

  2、師生共析:

  (1)詩人在長安街頭看到的景色:山河、草木、花、鳥。

  “國破”是什么意思?(國家破亡,國都被攻破)破還可以說成破敗,破敗不堪。繁華的長安城被叛軍燒殺搶掠之后破敗不堪,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涼。

  破敗到什么程度呢?(讀第二句)“深”指茂盛,草木長得茂盛就是草木深。如果跟前面的破敗聯系起來,這里的“深”“草木深”還可以解釋成什么?你想象和平年代繁華的國都是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聲喧嘩,一片繁榮的景象。而今,被叛軍占領的長安城,放眼望去,長安街上空無一人,滿目凄涼,雜草叢生。怎么把這種感情讀出來?)(生自由練習朗讀。師:無比的悲痛、憂傷,語調要低沉一些,速度要慢一點。)

  鳥語花香,詩人們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錦,百鳥齊鳴來襯托心情的愉悅和歡暢,可是在這里,詩人為時局而感傷得見花落淚,聽到鳥鳴而心驚肉跳,心驚膽戰,就仿佛是永別!戰亂當中,不知道哪一天詩人就會被叛軍殺害,這里的別可不是一般的分別,有可能是生離死別,有可能就是永別,所以詩人才觸景生情,見花落淚,聽鳥鳴驚心。

  (2)“抵萬金”的意思是?杜甫是756年八月為叛軍所俘的,被困于長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鄜州的妻子兒女,因此說“家書抵萬金”。杜甫在寫《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長安就寫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眷眷之懷。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輪圓月,只有你在閨房中獨自遙看。

  遠在他鄉憐惜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你為何思念長安。

  染香的霧氣打濕你的鬢發,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時能并肩坐在薄帷帳下,月光照你我盡把淚痕擦干。

  “三月”這個“三”是表示復數,表示時間很長,戰亂已經持續了很長的時間了,在這樣戰亂的動蕩當中,如果能得到一封家人報平安的書信,讓親人知道我還平安,還健在,那抵得上萬兩黃金啊。詩人盼望一封報平安的家書,盼得憂愁地搔頭,頭發越搔越短,短到什么程度?連那個簪都插不上了。

  此時的杜甫多大年紀?

  只有45歲,人正是壯年。但他為國家的時局而擔憂,為親人的離別而憂愁,終日愁情熬煎,頻頻搔發,亦然是一位愁緒滿懷的白發老人的形象了!作者選用搔發這一下意識動作把滿腔的愁情變成了可見可感的生動形象。

  3、總結板書

  這首詩寫詩人在春天的長安街頭看到的景象,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寫望到的春天長安城的敗象(板書:望春城敗象),抒發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生的沉痛、憂傷之情,是憂國(板書:憂國);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板書:念親人境況)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牽掛之情,是思家,(板書:思家),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嘆息衰老,又多了一層悲哀。

  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詩中先憂國,再思親,最后寫到自己的衰老,全詩沉郁頓挫,真摯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五、拓展閱讀,再識詩人

  詩人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憫的目光觀照現實,用寫實的筆法進行藝術創造,再現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七年之后,當詩人聽到官軍勝利的消息后,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屏幕展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齊讀)

  比較閱讀-賞析《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在劍南忽然聽說,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悲喜交集,涕淚沾滿了衣裳。回頭看看妻子兒女,憂愁不知去向?胡亂收卷詩書,我高光得快要發狂!白天我要開懷痛飲,放聲縱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啟程還鄉。仿佛覺得,我已從巴峽穿過了巫峽;很快便到了襄陽,旋即又奔向洛陽。

  1.本詩寫了哪些形象?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驚喜萬分,歸心似箭。

  2.兩詩表達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卻有相同點,相同之處是什么呢?答: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這首詩寫的是杜甫在聽到官軍收復了叛軍消息的.剎那間狂喜極樂的感情。聞喜訊流喜淚,流喜淚而呈喜態,呈喜態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歸,喜始喜終。這是詩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詩。請你們懷著和詩人狂喜極樂一樣的感情讀一讀。

  這兩首詩為什么能千古流傳呢?一首那樣的憂傷,憂傷到見花落淚,聞鳥心驚,憂愁到了極點;另一首詩,詩人喜悅到了極點。他是把自己個人的命運和祖國、人民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詩人的詩寫出了人民的心聲,他是懷著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來寫這兩首詩的。

  補充資料: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24歲)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36歲)(36歲的詩人杜甫寫下了他一生執著追求的理想:輔佐皇上,使他成為堪與歷史上的堯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讓老百姓過上民風淳樸的生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44歲)(富貴人家門前飄出酒肉的味道,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49歲)

  家與國緊密相連,個人和民族血脈相融,心系國家,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已經溶入了他的血液!這就是詩圣杜甫!他為我們后人樹起的,不僅僅是文學的豐碑,更是人格的豐碑!

  讓我們大聲誦讀,用朗朗的書聲,向古往今來所有憂國憂民之士——致敬!

  七、你心中的杜甫

  古人借詩言志,今人論詩識人。那么,你從以上形象中,了解了一個怎樣的杜甫?如果你當導演,把《春望》拍成電視短劇,你選擇拍什么內容?寫出你選擇的依據和理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結束語:從一首詩,我們讀到一個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立體的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他的厚重與偉大,不是我們這個年齡能完全理解的,因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來解讀的詩,杜甫是一曲要用靈魂來傾聽的歌!

  八、板書設計

  望春城敗象、憂國傷時

  春望

  念親人境況、思親悲己

  《春望》說課稿 10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詩歌內容,并準確背誦。

  2、體會詩歌意境,感受作者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

  【學習重點】

  1、朗讀并背誦課文,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學習難點】

  2、品味詩歌語言,解讀詩歌意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融情與景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律詩,飽含了作者的愛國、憂國之情,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感受詩歌語言所傳達的內在情感,陶冶性情,并能夠當堂成誦。

  2、點撥法。這是本課的第二首詩,詩歌的意境、風格以及情感都有明顯的變化,在理解這種變化的緣由過程中,教師可對作者的生平背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對兩首詩進行比較閱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導入

  唐肅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軍攻破京都長安。時年七月,杜甫聞知唐肅宗在靈武即為的消息,便將家小安頓在朗州羌村,只身投奔唐肅宗。不料途中被叛軍俘虜,帶回長安。叛軍因杜甫官職卑微,未對他實行囚禁。此時的長安已被焚劫一空,作者環顧所見皆是滿城荒涼,不禁悲從中來。于次年三月寫下這首飽含深情的.詩歌。

  朗讀

  學生齊讀詩歌,教師提示個別字詞的讀音。

  教師糾正學生朗讀中出現的讀音錯誤,并提示朗讀情感;深沉、凝重,學生根據提示再度詩歌。

  文意解讀

  詩歌題為”春望“,和上一首詩“望岳”一樣都由一個”望“字總起全詩,由此可見本首詩歌的內容,皆是作者春日望中的所見所感。

  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描述春望所見之景: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山河雖然依舊是原來的樣子,然而春臨長安,眼前卻是一片亂草叢生的荒廢景象。“破”字道出了都城之破敗,而“深”寫出了野草之豐茂。“國破”而“山河在”,“城春”卻“草木深”,兩兩相對,前后相比,無疑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春天本是萬物復蘇,充滿生機的時節。然而面對眼前這殘破荒涼的景象,不免使人觸景生情。

  《春望》說課稿 11

  教學目標:

  1、 理解詩歌表達的感時傷懷、憂國思家的感情;

  2、 在反復朗讀中對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詩歌的美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明確詩歌誦讀要求:

  1、字正腔圓

  2、讀出感情

  3、輔以技巧

  二、初讀詩歌 感知詩情

  聽教師范讀,思考你聯想到什么?試著描述畫面

  三、 再讀詩歌 品味詩句

  (一) 走近詩人 走進歷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多沉郁頓挫,真實反映了唐朝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敗的歷史過程,被譽為“詩史”。

  這首《春望》寫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詩人看到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寫下了切身感受。

  (二) 揣摩詩意 品味詩情

  從 , 我讀到了詩人 。

  讀詩的方法:抓關鍵詞,通過關鍵詞構建畫面,由畫面表述引導到作者的心情,體會詩歌的精妙。

  例:“國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滿地廢墟,殘垣缺瓦,到處顯得非常的蕭條。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明為寫景,實為寫感。簡單的一個“破字把一幅滿目凄然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可見詩歌之精妙。

  (三)融情誦讀 產生共鳴

  安史起狼煙,

  國破不長安。

  感時淚四濺,

  親人何日還。

  四、 拓展閱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 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喜訊后怎樣的心情?

  2、 一悲一喜,但卻表達了作者同樣的思想感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五、 當堂訓練

  1、背誦全詩

  2、當堂默寫

  小結:

  贈君一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我愛這土地》

  《春望》說課稿 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反復朗讀,背誦課文;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愛家愛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結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愛國名言,人民苦難等相關內容導入

  二、簡介背景

  (安史之亂)、作者杜甫

  三、朗讀感知

  1、反復朗讀。要求:讀準正音、節奏、語氣語調。

  2、檢查朗讀情況,引導學生正確譯讀。

  3、引導學生背誦。

  四、研讀賞析

  1、

  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再現形象,把握物境。

  ①詩歌的首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明確: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這是一幅論陷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論陷,城池殘破,山河依舊,亂草叢生,滿目凄然。

  ②頷聯寫了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明確:寫了花、鳥。春花盛開,鳥兒和鳴,但詩人在視聽上并沒有愉悅之情,因他與家人的別離感傷所致。

  ③讓學生想象頸聯、尾聯的形象及畫面。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詩人盼望得到家書,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慮憂愁,滿頭白頭,頭發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把握情境。

  提問①: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明確: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思親的情感。

  提問②:全詩抓住哪些詞語和意象來表達心情?明確:國“破”——國家支離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滿目凄涼、花濺淚,鳥驚心——襯托詩人因國破家亡而產生強烈傷痛的感情。 “抵萬金”——表達詩人對妻子兒女及家中親人的思念。 “搔”——不勝簪:頭發稀疏不能插針簪,衰老得快,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五、課堂小結

  并美讀課文

  六、鞏固提升

  見附頁

  板書設計

  肖聯寫景

  心生傷痛

  頷聯抒情

  離愁別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頸聯敘事

  眷家思親

  寓情于物

  尾聯描寫

  憂國傷時

  《春望》說課稿 13

  一、朗讀

  師:今天學習《律詩二首》。這課我們沒上過,把兩首詩放在一起上,會有另外一種韻味在里面。詩歌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是朗讀。

  老師板書:朗讀

  下面請兩位同學將《春望》和《過零丁洋》分別讀給老師聽一下。

  1、生甲朗讀《春望》;生乙朗讀《過零丁洋》

  2、老師評價指點

  3、學生齊讀《春望》《過零丁洋》

  師:讀文言詩詞,重要的是吟讀。 (板書:吟)

  吟讀,是按照詩的個性來讀,按照自己的體會來讀。要讀得比較慢,有時候有拖音。吟讀和朗讀的味道可不同啦。你們聽老師把《春望》吟讀一遍。(老師示范吟讀《春望》)

  師:你們看,吟詩和朗讀,吟讀的味道就是足一點。下面請同學們學著吟讀《春望》。

  (學生大聲地自由吟讀《春望》)

  師:“深、心、金、簪”是押韻的。

  (學生齊吟《春望》)

  師:評價吟讀的效果,對重點的句子作好指導,然后: 再次吟讀《春望》

  師:同學們帶著這種體會,揣摩揣摩,自己吟讀《過零丁洋》。

  學生自由吟讀——老師請一女生吟讀《過零丁洋》——老師評價指點吟讀——齊聲吟讀

  二、譯讀

  老師板書:譯讀

  師:大家不要以為“譯”很容易,老師給你們出個難題,什么叫譯讀呢?[以詩譯詩,譯出來的現代文也要有點韻腳,也要像一首詩]。下面請同學們做一下“預備動作”,將兩首詩的注釋好好讀一下,然后根據注釋口頭翻譯課文。

  (學生們各自進行譯讀活動)

  師:現在我們再做一個“預備動作”,老師先以《春望》為例進行示范。大家讀,老師譯,注意聽老師對“押韻”的處理。

  (學生吟讀一句,老師示范一句)

  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師:國都已破,山河依舊,那春天的京城呀,滿目荒涼,雜草叢深。

  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師:感傷時事,鮮花流淚,那清脆的'鳥鳴聲呀,如泣如訴,聞而驚心。

  生: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師:漫天烽火,陽春三月,那漫漫的長道呀,一封家書,片紙萬金。

  生: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師:縷縷白發,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發呀,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師:下面你們來譯《過零丁洋》。我來讀詩,你們譯。先來試一下,看看它應該押什么韻。

  (學生依據課文注釋譯詩)

  師:建議你們翻譯的時候,將“星”、“萍”、“丁”、“青”用來押韻,但不一定用這幾個字,那么怎樣翻譯仍保證押韻呢?想一想,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以詩譯詩了。

  (學生討論——老師吟詩——學生再譯)

  師:“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生:……

  師:“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生: ……

  師:“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生: ……

  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

  師再范譯一下

  師:以詩譯詩可以培養同學們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

  三、背讀

  老師板書:背讀

  師:老師把這兩首律詩放在一起教學,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這兩首律詩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學們想一想,同桌商量一下。然后大家說一說。

  (學生商量、討論——交流回答 )

  師:你們看,根據這樣的思路,我們背誦這兩首詩不是很容易了嗎?

  (學生齊聲背讀)

  四、說讀

  老師板書:說讀(說讀是對詩人說話,就是把詩意擴展開來,在原詩句的基礎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寫的內容,然后對詩人說。)

  師:你看“國破山河在”只五個字,我們可以把它說成一個長句子——……這就要有豐富的想像。

  師:我現在做一個示范,我將“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進行這樣的“說讀”——

  詩人啊,

  你看現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陽春三月,鮮艷的花朵吐露芬芳,清脆的鳥鳴婉轉悠長,但如今你國破家亡,美麗的花兒,令你不禁落淚,無心欣賞;悅耳的鳥鳴,讓你心驚,更添離別的惆悵!

  師:同學們準備分小組說讀《過零丁洋》,每一個小組就只說讀一聯。

  (學生分組討論,每小組分別選派一名代表說讀)

  師:“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組一名學生:詩人啊,……

  師:“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組一名學生:詩人啊,……

  師:“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組一名學生:詩人啊,……

  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組一名學生:詩人啊:……

  師:對詩人說話特別有趣,剛才同學們說得……。

  師:同學們,我們這一節課實際上是一節學法課。老師給它取了個名字:一詩四讀。(板書:一詩四讀)以后你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讀古詩。這是文言詩詞的一種學法。(板書)

  作業:

  組長組織,同組同學之間說讀《春望》,對詩人說話。

  附板書:

  律詩二首

  朗讀

  譯讀

  背讀

  說讀

  《春望》說課稿 14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調。這節課我們學習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賞析這兩首詩,體會杜甫詩歌創作風格的變化。

  二、寫作背景:

  1、《春望》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不料中途為叛軍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這首詩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安危、眷戀親人的思想感情。

  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春望》一詩屬于五言律詩。

  2、《石壕吏》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到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式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的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著名的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誦讀詩歌,感知詩意

  1、學生四人為一組,以不同的形式朗讀課文。力求形式多樣,有所創意。(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詩的情調和韻味。)

  2、欣賞配樂朗誦《春望》《石壕吏》,感受詩的情感。

  3、師生齊讀這兩首詩。

  4、學生結合課下注解,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意。

  四、深入欣賞,領悟詩歌

  《春望》賞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問題引導:《春望》一詩中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有什么特點,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明確:

  首聯: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的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春天也業已降臨,可是人去樓空,亂草遍地,使人滿目凄然。

  頷聯:寫了花和鳥兩種形象,花和鳥是“感”“恨”的主體,那嬌艷的花因“感時、傷別”而流淚,那無憂無慮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出讓人驚心的啼叫。

  詩人是“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目,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

  頸聯:寫了烽火和家書兩個形象。自開春以來,戰火持續不斷,因而與家人難通音訊,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這時的一封家書抵得上“萬金”啊。

  尾聯:寫的是詩人蒼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國都破敗之景,心念遠方家人的安危,不覺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已到了“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其傷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 品味詩歌,體悟感情

  1、品字

  古詩詞中可以說沒有一個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詩人心血的結晶”并非夸張之詞。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詩歌,說說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處?

  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深”字使人滿目凄涼。準確地描繪出國都淪陷后慘敗荒涼的景象。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驚”兩個動詞,不僅用字新鮮,而且還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2、品句

  這首詩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請同學們說說你喜歡的詩句,并說說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戰火連續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書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的急切心情,這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我喜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或是詩人觸景生情,或是詩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達出詩人感時傷別的情懷,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體驗情感

  詩言志,古詩是詩人內心情感的載體,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呢?

  明確: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賞析

  1、 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問題引導:按照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并概括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內容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是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尾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婦人自請應役。

  2、 品字品句

  詩歌的語言精練而又有豐富的內涵,再次朗讀這首詩,列舉你喜歡的用詞和句子,并作賞析。

  明確:“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既表現了“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了詩人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現出差吏對村民突襲搜捕,令人驚駭。

  “老婦出門看”看字表現了老婦的機警,為老翁出逃作掩護。

  “急應河陽役”急字既表現老婦想快些讓家人脫離危險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戰事吃緊。

  “獨與老翁別”獨字按時老婦人已被抓走,兒媳不得出面, 只有與逃回的老翁告別,表現出家庭殘破的凄涼景象。

  3、 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引導: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人的痛苦申訴,目睹了一幕凄慘的故事,你體察到作者怎樣的復雜情感?

  明確:在這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對飽受戰亂之苦的勞動人民給予深切的同情,對官吏的蠻橫殘暴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唐朝的平亂戰爭,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勝利。這正是詩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憂國,心系百姓情懷的再現。

  4、 辨析比較

  這三首詩寫于不同時期,除了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外,還有什么不同?

  明確:杜甫的詩歌風格發生變化,樂觀自信、奮發向上的浪漫主義詩風,逐漸變為“沉郁頓挫的現實主義詩風。

  5、 課堂練筆,想象改寫

  運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細致刻畫出人物 各自的神態、動作和語言,還要補充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

  學生改寫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寒冷的北風似乎要把整個人吞沒掉。

  這是戰亂的歲月。暮色籠罩著一個邊遠僻靜的村落——石壕村。詩人杜甫從洛陽向華州趕路。這一天,天色已經昏暗,詩人錯過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東是一對年邁的老人,還有他們的寡媳和尚未斷奶的小孫子。他們衣著破舊,面黃肌瘦。

  一天的勞累奔波,詩人和衣而臥,很快就進入了夢鄉。約莫二更時分,一陣犬吠,村中突然紛亂起來,粗暴的叫喊聲、急促的打門聲……越來越近了。詩人被驚醒了,借著慘淡的月光向外窺看,原來差吏又來抓壯丁了。房東一家嚇得心驚膽戰。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過屋后的一堵斷墻,向村外逃去。老婦人戰戰兢兢,顫抖著去開門。 “砰——”的一聲,門還沒有開,就被差吏一腳踹開,只聽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還要再征派一個男子去當兵。把人交出來!”老婦人苦苦哀求道:“長官,我家有三個兒子都去戍守鄴城了。最近一個兒子寫了封信回來說,兩個兄弟都戰死了。哎,我擔心他的性命也難保全啊!官爺,可憐可憐我這個老婆子吧……屋里實在沒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聲突然響起來了。

  “你還說沒人!這孩子哪兒來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騙官府!” 差吏吆喝著,揮動皮鞭往里闖。老婦人眼看哀求無用,哽咽著說:“我的媳婦失去了丈夫,帶著還在吃奶的孩子艱難度日,連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沒有了。孤兒寡母,可怎么過啊?你們實在要人,就把我這個老婆子拉去頂差吧,我隨你們去,也許還來得及趕到部隊燒早飯。”

  差吏們罵罵咧咧地把老婦人帶出了院子。在慘淡的月光下,老婦人回頭望望自己破舊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聲一陣陣傳來,令人肝腸寸斷。夜深了,窗外萬籟俱寂,說話的聲音沒有了,似乎聽到有人低聲在哭,這哭聲在曠野上飄蕩……

  詩人一夜無眠,他的耳邊仿佛仍然回響著老婦人凄慘的哭訴聲。天蒙蒙亮,詩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別。

  五、課堂總結

  欣賞三首作品,杜甫獲得“詩圣”這個有濃厚道德意味的稱號,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學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卻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迫之境而無厭世之想,他的琴弦彈奏出來的總是憂國傷時的深沉音調,憂國傷時構成了他詩歌的主旋律。杜甫是偉大的詩人。是真正的詩人。

  《春望》說課稿 15

  一、教材分析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為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煉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于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凄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

  初二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首詩時,本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深入理解詩句,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和創新精神。

  2、過程與方法

  ⑴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⑵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促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反復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三、學習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走進唐詩,就是走進一個神奇迷人的王國。那是一個人類精神之花全面盛開的季節。我們的大師從一張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著字里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發飄飄,風姿萬千……

  用眼睛去讀,用心靈去讀,用人生去讀。永遠的唐詩,永遠也讀不盡……

  二、關于杜甫和寫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只能增加詩人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三、如何學習詩歌?

  第一招:多讀--讀出詩韻

  1、讀準字音

  2讀出重音和節奏

  3讀出疑問

  第二招:多思--感悟詩意、品味詩情

  四、合作探究

  1、詩中常使用反襯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試作簡要分析。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著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里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著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2、杜甫的《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課本注解為: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還有一種通行的解釋是:這是擬人寫法,意思是由于戰亂,都城破敗,仿佛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世間的離別而驚心。兩種解釋雖有區別,但精神是相通的'。體會一下作者的感情,說說你的理解。

  五、中考鏈接

  1、“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么?

  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思念之情。

  2、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長長的頭發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的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六、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比較: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后怎樣的心情?

  答:驚喜萬分,歸心似箭。

  2、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的。是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答: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春望》說課稿】相關文章:

《春望》說課稿02-28

《春望》說課稿02-28

《春望》說課稿優秀04-17

《春望》教案09-18

春望的教案09-03

《春望》教案03-11

《春望》的教案02-17

春望賞析09-07

春望的作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