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說課稿(通用11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望》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望》說課稿 1
一、教學目標:
1、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
2、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3、領略古詩詞的凝練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詩歌內(nèi)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yǎng)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難點:
1、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2、作者作詩的背景或心境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杜甫詩之沉郁,無不令我們愛不釋手,浮想聯(lián)翩,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詩。
二、整體感知
1、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抵,值,相當;
渾,簡直;
簪,古人用來別發(fā)連冠的首飾。
2、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書肅宗紀》載:這年正月,“安慶緒將伊子奇寇睢陽郡,張巡敗之”。二月,“李光粥及安慶緒之眾戰(zhàn)于太原,敗之”,“關西節(jié)度兵馬使郭英X及安慶緒戰(zhàn)于武功,敗縷。慶緒陷馮翊郡,太守蕭賁死亡”,“慶緒將蔡希德寇太原”,“郭子儀及安慶緒戰(zhàn)于永豐倉,敗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九載,這年三月,“尹子奇復引大兵攻睢陽”,”安守忠將騎二萬寇河東,郭子儀擊走之”。整個春季三個月,戰(zhàn)爭不息。
三、理解詩的意境、內(nèi)容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人觸景生情,抒寫了傷亂的感慨。
詩的前四句寫春天的長安城的'敗象,包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高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觸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墜淚驚心。
前四句詩人俯仰瞻觀,由近而遠,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由滿城草木到花鳥。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zhuǎn)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chǎn)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親人的慘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四、問題探究
1、這首詩寫于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蘊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這首詩最能體現(xiàn)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是什么?為什么?
提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zhàn)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2、詩歌的首聯(lián)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然。
3、頷聯(lián)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著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滿頭白發(fā)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4、詩中常使用反襯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你能夠說說自己的理解嗎?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著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里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著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5、如何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課本的注解是:“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恨別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zhuǎn)的鳥鳴都害怕。其實在這里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為:由于為國事而感到傷心,為離別而感到遺憾,所以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聽到婉轉(zhuǎn)的鳥鳴都害怕。
6、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前四句抒發(fā)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chǎn)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頸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牽掛之情,尾聯(lián)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嘆息衰老,又多了一層悲哀。
7、名句品評。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奧妙在哪里?
關于詩歌語言的意義美。“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舉手搔頭,意欲解愁,可是搔頭解愁愁更愁,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頓覺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五、學生朗讀、背誦這首詩。
六、總結
《春望》集國優(yōu)、家愁、人衰之情于一體,讀后讓人百感交集。詩人借景抒情,言為心聲,真切動人的璣珠般的詞句,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nèi)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春望》說課稿 2
學習目標:
1、了解詩人杜甫及本詩寫作背景;
2、把握前兩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
3、學習借景抒情的手法,結合背景揣摩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二、《春望》學習
(1)節(jié)奏劃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全詩學習
①首聯(lián):
重點字詞:國:國都,即京城長安。深:茂盛,繁多。
全句翻譯: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涼。
情感指向:憂國
表達內(nèi)容:寫出了京城中人民離散、無人整治的荒涼景象。
②頷聯(lián):
重點字詞: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恨別:悲恨離別。
全句翻譯:繁花因感傷國事而難禁涕淚四濺,飛鳥也因親人的`悲恨離散而驚心。
情感指向:憂國傷時
修辭手法:擬人
特別理解:
這是擬人寫法,移情于物。意思是由于戰(zhàn)亂,都城破敗,仿佛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世間的離別而驚心。表明了詩人感時之深,恨別之切。
③頸聯(lián):
重點字詞:烽火:戰(zhàn)爭。抵:值。
全句翻譯:立春以來戰(zhàn)火不斷,已綿延多月,家人的音訊很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情感指向:思親
修辭手法:對偶、夸張
特別理解:
用對偶的手法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連綿不斷,詩人跟家人難通音信,用夸張的手法此時的一封家信顯得極其珍貴,可以勝過萬金,表達了詩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④尾聯(lián):
重點字詞:白頭:指白發(fā)。渾:簡直。
全句翻譯: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白發(fā)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情感指向:悲己
表達內(nèi)容: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
描寫方法:細節(jié)描寫
特別理解:
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jié),含蓄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思家以及哀嘆自己發(fā)短衰老的情懷。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詩通過描寫破敗山河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感情,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1、《春望》中,表達作者對家鄉(xiāng)親人無限思念的句子是:
2、《春望》中,詩人通過細節(jié)描寫,刻畫自己形象,表達憂國思鄉(xiāng)之情的句子是:
《春望》說課稿 3
一、教材分析
這首詩是詩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當時正直安史之亂,首都長安被叛軍占領。詩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軍捉住,押送到長安。在長安城里,詩人目睹了叛軍的種種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但這只能增加憂國憂民的詩人的痛苦和感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深入理解詩句,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能力目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發(fā)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
3、情感目標:反復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nèi)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yǎng)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jié)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nèi)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zhì)疑,以學定教。
五、教學手段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那么,大家知道哪些愛國的名人名言或愛國故事呢?(學生回答)
多媒體出示一副圖片并配以文字說明,讓學生說出這副圖片中的人物是誰?這樣可以調(diào)動學生興趣,加深對杜甫的認識,烘托課堂氣氛。
(二)品讀感悟
(春望)說課,標簽:初三語文說課稿,初中語文說課稿,
1、多媒體顯示詩歌朗誦,讓學生初步體會詩的節(jié)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劃分朗讀節(jié)奏。強調(diào)兩個字的讀音“搔”和“簪”。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感知詩的內(nèi)容。
4、學生配樂朗誦《春望》。
(三)、畫面欣賞
多媒體出示一組長安城繁華時與衰敗時的圖片,讓學生在圖片的欣賞中說出自己所觀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紹。
(四)、整體感知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全詩,如果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研討。
(五)、品讀探究
首聯(lián):
1、詩人向我們描繪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這些景象有什么特點呢?
2、面對人煙稀少的、雜草叢生的長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達詩人此時的心情呢?
多媒體顯示圖片:讓同學們欣賞一組百花盛開、鳥鳴時的圖片,說出欣賞圖片時的感受。
頷聯(lián):
1、鳥語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夠給人們帶來愉快的心情,但是給作者帶來的是怎樣的感受呢?
2、作者為何對花落淚、聞鳥驚心?
此時此刻作者為時局感傷得落淚,此刻的分別不是一般的分別,可能是永別,生離死別,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頸聯(lián):
1、對于作者來說家書是十分寶貴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書怎么能低得上萬兩黃金呢?我不理解,誰來說說!
此時此刻,戰(zhàn)亂的早日平復、一封報平安的家屬的到來,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聯(lián):
1、詩人對于一封報平安的家書以及戰(zhàn)亂的早日平復,盼得憂愁得搔頭,頭發(fā)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樣的飾物呢?多媒體顯示簪的圖片,并配以解釋性文字。
3、當詩人頭上滿是白發(fā),甚至插不住簪子,這是因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當時多大年紀?
杜甫當年只有45歲,人到中年,為國家而擔憂,為親人的離別而憂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情感,把握情境。
提問:詩人在《春望》中“
望”的是什么?
《春望》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杜甫詩三首》中的一首詩歌,這一課分別有《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詩歌分別寫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春望》寫于安史之亂后,面對國都被占領后蕭瑟的情景,詩人杜甫觀春花而淚流,聞鳥鳴而生悲;戰(zhàn)事持續(xù)很久,家中音信全無;透過凄涼的景象抒發(fā)自己的憂愁,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說學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詩,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詩歌的學習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是對于《春望》這樣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詩,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材中詩文的特點和八年級學生對詩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較困難這一客觀情況,參考《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教學應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的這一理念,本節(jié)課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夠熟練背誦詩歌
2、掌握重難點字詞的讀音和書寫
3、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感知詩意。
2、學會通過設疑、點撥、討論探究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2、樹立熱愛祖國、愛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正音正字,劃分朗讀節(jié)奏。
2、明確本詩的抒情手法。
(二)、教學難點
1、深入理解詩句內(nèi)涵。
2、體會詩人所思所想,感受詩人內(nèi)心深層次的愛國情感。
五、說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jié)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nèi)涵都要靠誦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zhì)疑,以學定教。
六、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熟讀本詩,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一)導入新課
導入:同學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那么,大家知道哪些愛國的`名人名言或愛國故事呢?(學生回答)
接下來我將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副杜甫圖片并配以文字說明,讓學生說出這副圖片中的人物是誰? 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調(diào)動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走進《春望》這首詩。
(二)、朗讀感知
1、多媒體播放詩歌朗誦音頻,讓學生初步體會詩歌的朗誦節(jié)奏和感情,規(guī)范讀音。
2、學生放聲自由朗讀,通過自由朗誦,讓學生對詩歌的內(nèi)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教師范讀看看和自己的朗讀有沒有不足的地方。
4、學生配樂朗誦《春望》。分小組交流并選代表進行朗誦,使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誦詩歌時,加深對詩歌整體的體會。
(三)、梳理課文內(nèi)容
根據(jù)注釋理解詩歌含義:
(四)畫面欣賞、整體把握
通過多媒體展示一組長安城繁華時與衰敗時的圖片,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看到的內(nèi)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詩的背景介紹。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嘗試理解本詩,分小組交流并選代表發(fā)言。最后我將總結學生發(fā)言。帶領學生在學習中積累相關文言知識,梳理詩意,從而加深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五)品味探究、小組討論
1、詩人在《春望》中的“望”作者望到了什么?情感怎樣?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里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于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zhuǎn)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zhàn)火經(jīng)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cè)面反映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xiàn)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fā),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所以總的來看,“望”是全文的詩眼。望”是貫穿全篇的線索。從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態(tài)作結。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fā)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
這個問題的設立,在于幫助學生加深對詩歌 主旨的體會理解,學生在分組討論的同時,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細化講解,拓展延伸
細化講解:
1、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鳥鳴而驚心,用對偶,移情于景,詩人視線的轉(zhuǎn)移,情與景的變化,自然的過渡到想念親人,表現(xiàn)出詩人的悲傷與愁苦。
2、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安史之亂后,“烽火苦教多信斷”,這句話寫出了親人之間消息隔絕,久盼音信不至時的急切心情,使人產(chǎn)生共鳴。
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表現(xiàn)了詩人憂愁萬分、憔悴不堪的情狀,含蓄、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及思家的思想情感。
4、通過詩歌中的意象,說明本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此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交流討論,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成員間的合作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xiàn)真正的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動起來。
(七)拓展延伸
觀看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短片,寫出心中的體會。
此處的設計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實現(xiàn)語文課堂“聽、說、讀、寫”多能力的全面鍛煉,同時讓大家明白現(xiàn)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希望他們珍惜眼前生活,努力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明天,達到對學生愛國情操的教育
(八)背誦課文
要求用情用心地背誦。目的是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達到以讀貫穿全文的目的。
(九)課堂小結,作業(yè)設置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憂國思親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那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十)、說板書設計
首聯(lián):殘破景象
春 頷聯(lián):感時恨別 描繪凄涼之景
望 頸聯(lián):憂國思親 寄寓家國仇恨
尾聯(lián):憔悴不堪
《春望》說課稿 5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lián)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lián)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lián)思家之憂,尾聯(lián)則強調(diào)憂思之深導致發(fā)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愛國之情。
教學目標
1、背誦默寫《春望》,了解五言律詩的特點。
2、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體會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jīng)》起,經(jīng)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xiàn)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chǎn)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心情,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zhuǎn)變時期。公元755年爆發(fā)了安史之亂,第二年,詩人杜甫知道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被安祿山叛軍拘留在長安。春天又來了,詩人登高遠望,山河依舊,然而國家卻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長安城一片殘破景象。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表達感時恨別、憂國憂民之情的五言律詩《春望》。
三、學習《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zhàn)亂烽火已持續(xù)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發(fā)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發(fā)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1)本詩是在什么背景下寫的?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于安史之亂之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占領,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fā)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
詩的首聯(lián)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后,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zhàn)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凄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lián)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頸聯(lián)“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于戰(zhàn)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啊!
詩的尾聯(lián)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發(fā)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jié)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⑶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么來抒發(fā)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結
1、寄情于物
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
2、這首詩格律嚴整。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五、作業(yè)
背誦并會默寫《春望》。
《春望》說課稿 6
教學目標:
1、 理解詩歌表達的感時傷懷、憂國思家的感情;
2、 在反復朗讀中對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詩歌的美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明確詩歌誦讀要求:
1、字正腔圓
2、讀出感情
3、輔以技巧
二、初讀詩歌 感知詩情
聽教師范讀,思考你聯(lián)想到什么?試著描述畫面
三、 再讀詩歌 品味詩句
(一) 走近詩人 走進歷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多沉郁頓挫,真實反映了唐朝由開元盛世轉(zhuǎn)向分裂衰敗的歷史過程,被譽為“詩史”。
這首《春望》寫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詩人看到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寫下了切身感受。
(二) 揣摩詩意 品味詩情
從 , 我讀到了詩人 。
讀詩的方法:抓關鍵詞,通過關鍵詞構建畫面,由畫面表述引導到作者的心情,體會詩歌的精妙。
例:“國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滿地廢墟,殘垣缺瓦,到處顯得非常的蕭條。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明為寫景,實為寫感。簡單的一個“破字把一幅滿目凄然的圖景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可見詩歌之精妙。
(三)融情誦讀 產(chǎn)生共鳴
安史起狼煙,
國破不長安。
感時淚四濺,
親人何日還。
四、 拓展閱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 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喜訊后怎樣的'心情?
2、 一悲一喜,但卻表達了作者同樣的思想感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五、 當堂訓練
1、背誦全詩
2、當堂默寫
小結:
贈君一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我愛這土地》
《春望》說課稿 7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詩歌內(nèi)容,并準確背誦。
2、體會詩歌意境,感受作者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
【學習重點】
1、朗讀并背誦課文,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
【學習難點】
2、品味詩歌語言,解讀詩歌意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融情與景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律詩,飽含了作者的愛國、憂國之情,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感受詩歌語言所傳達的內(nèi)在情感,陶冶性情,并能夠當堂成誦。
2、點撥法。這是本課的第二首詩,詩歌的意境、風格以及情感都有明顯的變化,在理解這種變化的緣由過程中,教師可對作者的生平背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對兩首詩進行比較閱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導入
唐肅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軍攻破京都長安。時年七月,杜甫聞知唐肅宗在靈武即為的消息,便將家小安頓在朗州羌村,只身投奔唐肅宗。不料途中被叛軍俘虜,帶回長安。叛軍因杜甫官職卑微,未對他實行囚禁。此時的長安已被焚劫一空,作者環(huán)顧所見皆是滿城荒涼,不禁悲從中來。于次年三月寫下這首飽含深情的詩歌。
朗讀
學生齊讀詩歌,教師提示個別字詞的讀音。
教師糾正學生朗讀中出現(xiàn)的讀音錯誤,并提示朗讀情感;深沉、凝重,學生根據(jù)提示再度詩歌。
文意解讀
詩歌題為”春望“,和上一首詩“望岳”一樣都由一個”望“字總起全詩,由此可見本首詩歌的內(nèi)容,皆是作者春日望中的所見所感。
首聯(lián)“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描述春望所見之景: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山河雖然依舊是原來的樣子,然而春臨長安,眼前卻是一片亂草叢生的荒廢景象。“破”字道出了都城之破敗,而“深”寫出了野草之豐茂。“國破”而“山河在”,“城春”卻“草木深”,兩兩相對,前后相比,無疑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春天本是萬物復蘇,充滿生機的時節(jié)。然而面對眼前這殘破荒涼的景象,不免使人觸景生情。
《春望》說課稿 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nèi)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反復朗讀,背誦課文;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愛家愛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結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愛國名言,人民苦難等相關內(nèi)容導入
二、簡介背景
(安史之亂)、作者杜甫
三、朗讀感知
1、反復朗讀。要求:讀準正音、節(jié)奏、語氣語調(diào)。
2、檢查朗讀情況,引導學生正確譯讀。
3、引導學生背誦。
四、研讀賞析
1、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再現(xiàn)形象,把握物境。
①詩歌的首聯(lián)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明確: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這是一幅論陷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論陷,城池殘破,山河依舊,亂草叢生,滿目凄然。
②頷聯(lián)寫了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寫了花、鳥。春花盛開,鳥兒和鳴,但詩人在視聽上并沒有愉悅之情,因他與家人的別離感傷所致。
③讓學生想象頸聯(lián)、尾聯(lián)的形象及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詩人盼望得到家書,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慮憂愁,滿頭白頭,頭發(fā)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把握情境。
提問①: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思親的情感。
提問②:全詩抓住哪些詞語和意象來表達心情? 明確:國“破”——國家支離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滿目凄涼、花濺淚,鳥驚心——襯托詩人因國破家亡而產(chǎn)生強烈傷痛的感情。 “抵萬金”——表達詩人對妻子兒女及家中親人的思念。 “搔”——不勝簪:頭發(fā)稀疏不能插針簪,衰老得快,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五、課堂小結
并美讀課文
六、鞏固提升
見附頁
板書設計
肖聯(lián)寫景
心生傷痛
頷聯(lián)抒情
離愁別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頸聯(lián)敘事
眷家思親
寓情于物
尾聯(lián)描寫
憂國傷時
《春望》說課稿 9
教學目標
①背誦詩歌。
②理解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學重點
①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
②了解作者的生平。
課時安排:半課時。
課前準備
①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關資料。
②熟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jīng)》起,經(jīng)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xiàn)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chǎn)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心情,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學習第一首詩《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zhàn)亂烽火已持續(xù)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發(fā)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⑴本詩是在什么背景下寫的?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于安史之亂之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占領,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fā)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詩的首聯(lián)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后,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zhàn)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凄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lián)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于戰(zhàn)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啊!
《春望》說課稿 10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nèi)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朗讀并且背誦全詩
3、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并且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體會蘊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作的“詩史”特點。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nèi)
岱宗( ) 決眥( ) 搔更短( ) 不勝簪( )
2、填空
杜甫,字 ,是我國 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nèi)容深刻。他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朝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 ”。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學習《望岳》
1)情境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2)介紹作者有關知識。
3)檢查預習情況
4)整體感知
a、播放錄音《望岳》,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感。
b、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jié)奏、語調(diào)、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c、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jié)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d、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賞析《望岳》
a、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點撥(多媒體投影):
b、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蕩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c、作者當時為什么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呢?
d、合作探究: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2學習《春望》
1)整體感知
a、播放錄音《春望》,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感。
b、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jié)奏、語調(diào)、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c、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jié)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d、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竟境美。
2)、 學生分組討論與交流:這首詩與《望岳》在內(nèi)容上有哪些不同?詩歌風格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3)、分別以這兩首詩的題目為上、下聯(lián)的開頭,試寫一組對偶句。
4)、 有人將“國破山河在”一句中的兩個字調(diào)換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條保護環(huán)境的警示語,你能寫出這個句子嗎?
5)、 把這兩首詩譯成現(xiàn)代詩歌,盡量做到押韻。
6)、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三 鞏固練習
1、給下面的詩句劃分節(jié)拍。
(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說課稿 11
【設計理念】
1、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2、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教學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yǎng)。
3、通過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欣賞不同形態(tài)的雨,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揭題,讀題
三、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自由讀這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后借助注釋,試著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說說讀古詩有什么要求。自由練讀。
3、指名朗讀古詩,一人讀一首。聽聽是否讀得字正腔圓。
4、默讀兩首古詩,邊讀邊想:兩首古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讀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寫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簡要介紹作者)
②字數(shù)、句數(shù)不一樣(簡要介紹五言律詩、七言絕句)
③下雨的時間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進《春夜喜雨》,體會杜甫的喜雨
1、詩人杜甫為什么喜歡這場春雨?從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歡?
2、自由讀,結合注釋思考,討論。
3、交流討論:圍繞以下幾點
①知時節(jié):說明雨下得及時。簡介詩人當時情況。(指導讀出欣喜之情)
②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斷,教師配樂讀,體會潤字。
b.同樣是表現(xiàn)春雨的輕輕,悄悄,杜甫只用了幾個字?(10個)如果讓你圈出兩個字,你圈哪兩個字?(潛、潤)(指導用換字的方法體會潛的精妙)
③、花重錦官城
找出描寫花的句子。這句里哪個字給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濕、紅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圖片)體會濕和重。
4、整合讀《春夜喜雨》。
五、走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體會蘇軾的醉雨
1、這是一場什么樣的雨?(大雨、急雨)從哪兒體會到的?
2、交流討論:
①白雨跳珠亂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亂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滾的圖片)吟誦
(3)師生對讀,體會雨的大、急。
③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1)雨來得匆匆,去呢?誰來讀?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樣的畫面嗎?(生說,讀)
(3)出示圖片引導讀,想象,再讀。
3、此時此刻,詩人僅僅是因酒而醉嗎?(雨、景)回讀全詩。
4、簡介詩人此時處境。歷史上無數(shù)詩人在失意或悲傷的時候,總會借酒消愁,吟詩抒懷。(出示其他不同情懷的雨的詩句)指導讀。
5、經(jīng)歷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詩中卻不見愁情,這是怎樣的陶醉啊!齊讀全詩。
六、整體回讀,背誦兩首古詩
七、作業(yè)布置
【《春望》說課稿】相關文章:
《春望》說課稿02-28
《春望》說課稿優(yōu)秀04-17
《春望》說課稿(通用15篇)08-11
《春望》教案03-11
《春望》的教案02-17
春望的作文07-31
《春望》杜甫03-26
春望杜甫12-05
古詩春望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