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課從學生具有一定生活體驗的“錢”入手,是全書的開篇,起著引領和導入作用。全書共分“生活與消費” 、 “投資與創業 ” 、 “收入與分配”和“面對市場經濟”四個單元,基本的邏輯順序是:從消費出發,依次分析生產、分配,進而給出進行這些經濟活動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從消費進入“經濟生活”的學習,符合經濟學的學科邏輯。首先,從日常生活體驗中感悟經濟道理,透過經濟現象把握經濟規律是經濟學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養學科思想的重要環節;而第一堂課能否在這方面有所突破至關重要。其次,商品、貨幣是現代市場經濟非常活躍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認識各種經濟現象、進行后續學習的基礎。
(二)教材內容
本框包括三個目題。
第一目:貨幣的本質。本目是這樣展開的:由我們的生活需要商品入手,引出貨幣這一話題,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貨幣是如何產生的。在思考中讓學生明了,貨幣是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換的困難得以出現的。因此貨幣的本質是充當一般等價物。面對神秘的貨幣,人們自然會追問它在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目:貨幣的基本職能。本目分析了貨幣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同時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價格。明晰了貨幣的基本職能,那么貨幣在執行其職能時以什么形式流通最合理呢?
第三目:紙幣。本目通過敘述金屬貨幣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點,引出紙幣,接著分析紙幣的流通規律、紙幣的優點。
(三)教材特點
選取了舊教材中的重要知識點,內容適當調整,高度濃縮;淡化了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強化了生活邏輯。新教材強調生活邏輯,又形成理論邏輯,旨在從學生生活入手,通過學生的體驗、歸納、形成學科知識,最后提升為理論邏輯。因此,新教材“生活——探究——理論——生活…… ”的編寫思路,強調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鼓勵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們樂于探究,使他們學會學習,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四)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理解:物物交換的困難與貨幣產生的必然性。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商品流通及其公式。商品流通與物物交換的區別。紙幣與金屬貨幣的聯系和區別。
運用:聯系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貨幣的不同看法,從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來說明應當如何正確地對待金錢。
(2)能力目標
1 、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立。
2 、從一個具體材料入手,通過簡要概括商品交換長期發展過程中貨幣出現的必然性,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對貨幣含義的理性認識。
3 、通過簡要說明紙幣的含義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幣是違法行為,并了解愛護和正確使用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提高鑒別假鈔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五)教學重、難點
1 、重點:貨幣的基本職能。
2 、難點:
(1)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2)紙幣是國家發行并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二、學生分析
高一學生對于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具有較高的自主探究的熱情。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識,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夠通過經濟現象形成一定的規律性的知識,但是還不能上升到理論高度。
三、教學方法
1 、教法:情境教學法。創設教學情境,學生自主探究。
2 、學法:探究式學習,合作交流式學習,體驗式學習。
四、教學流程
【情景導入】請同學們看看你身上和你周圍,除了用錢買來的東西,我們還剩下什么?(教師展示100元的人民幣)這就非常奇怪了,一張薄薄的紙片,造價不超過3角錢,竟然能購買各種商品,它為什么具有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神奇的貨幣,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活動探究】
探點一、貨幣的本質:
依據生活感悟,確定商品交換比例──探究價值與等價物
多媒體展示案例情境:
假如:一般來說,打制石斧的人,一天能打制2把石斧;捕獵者,一天能捕捉4只野兔。打制石斧的人想用1把石掏換元4只野兔死狐悲;于是兩個人開始討價還價……
請你和同桌分別代表交易一方的利益,為他們確定一個合適的交換比例,并說明理由。
探題:
(1)石斧和野兔價值的大小是由什么決定的?
(2)1把石斧價值多少是通過什么表現出來的?在這個交換關系中野兔起到了什么作用?
結論:
(1)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形成了商品的價值。
(2)在這個交換過程中,2只野兔充當了1把石斧的等價物,能夠比較直觀地反映與之相交換的商品的價值。
感受物物交換的困難,合作探究解決辦法──探究一般等價物的產生
利用動漫演示物物交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這種交換并思考提高交易成功的辦法。尋找大家相對比較樂意接受的商品。
1.多媒體展示牛羊、貝殼、布匹等一般等價物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它們的缺陷。
2.展示金銀的課件,說明金銀的優點,揭示貨幣的產生:由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
3.引導學生比較貨幣與其他商品的不同點與相同點,得出:是否充當一般等價物,是貨幣與其他商品的本質區別,貨幣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價物的作用,因此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探點二、
貨幣的基本職能
活動一:
模擬問價場景,感受貨幣的作用──貨幣價值尺度職能
創設教學情境
一個人在賣衣服,各類繁多,不斷地有人來問價。于是他不停地回答:短衫一兩白銀,長袍二兩白銀,襪子一兩半白銀……。最后,實在不耐煩了,干脆寫上了標價牌。于是顧客自己看著標價牌,邊看邊說出每種衣服的價錢。
模擬表演:請三位同學扮演顧客,一們同學扮演賣衣服的人。
探題:
1.哪種衣服價值更大?你是根據什么判斷出來的?貨幣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為什么貨幣能起到這種作用?
2.賣衣服的人說出來的和標價牌上寫的“每件衣服××白銀?表現的是什么?
3.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看到真實的貨幣?這表明什么?
結論:
1:貨幣具有價值尺度職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為商品,具有價值。
2: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3:充當價值尺度的貨幣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觀念上的貨幣。
活動二:
模擬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對比分析──貨幣流通手段職能
創設教學情境
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木匠、買桌椅的人和賣糧食的人,模擬表演下下場景:
場景一:木匠將自己生產的桌椅賣出去,然后購買木材帶回家。
場景二:木匠將自己生產的桌椅賣出去,然后說:“暫時沒有什么要買的。”將錢帶回家。過了幾人月之后,他才到集市上購買糧食。
探題:
1.木匠用桌椅換取貨幣,是最終目的還是一種手段?貨幣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與物物交換相比較,貨幣的出現對商品交換過程產生了什么影響?
3.如果木匠賣不掉桌椅,對他會有什么影響?他會不會接受觀念上的貨幣?
結論:
1:與物物交換相比較,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使商品交換更加通暢,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樣暢通無阻,對于這種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貨幣──商品。
2:貨幣出現以后,賣和買可以分離,異時異地進行,因此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形式是:“商品──貨幣”或“貨幣──商品”。
3:貨幣具有流通手段職能,充當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綜合上述結論簡單說明貨幣一產生就具有了貨幣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因此它們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在此基礎上,又派生出來貨幣的其他職能: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探點三、紙幣的產生、發行與使用
活動一:
剖析案例,分析交子的奧秘──探究紙幣的產生和本質
多媒體播放
宋代商業發達,要求有大量輕便的貨幣,原有的金屬貨幣都笨重不便,極大地阻礙了地區間商品交易的發展。
宋真宗年間,成都16家信譽較好、實力雄厚的商號制作了一種紙券,名曰“交子”,代替金屬貨幣進行交易,16家商號保證隨時按面額兌換金屬貨幣這就是最初的紙幣。
但是交子在使用過程中發生了不能兌現的情況,引起訴訟和民眾的不滿。 1023年,宋朝政府禁止私人發行交子,改由國家發行,并儲備大量的金屬貨幣以務兌換。這是最早的紙幣。
探題1:從交子發行和使用過程探究紙幣的本質
結論1:交子能夠用來購買商品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憑借紙幣可以隨時兌換貨幣,在這里紙幣作為貨幣的象征、符號,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紙幣的本質是一種貨幣符號。
結論2:私人發行不能保證兌換,信譽缺乏保證。所以后來紙幣就改為由國家發行,并強制使用。
由此可見,紙幣的內涵:紙幣就是由國家發行、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探題2:比較交子與金屬貨幣,明確紙幣的優點。
結論:紙幣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攜帶和運輸,使商品交換更加便捷,也有效避免了金屬貨幣在流通中的磨損。正是由于這種優點,紙幣現在已經被世界各國普遍使用。
活動二:剖析案例,分析“法幣”貶值的原因及危害──探究紙幣發行量
1935年,國民,政府推行“法幣改革”,宣布以中央、中國、交通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從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幣崩潰為止,法幣發行量上升到四十七萬倍。
最初的100元法幣可以買兩頭牛,到了1949年五月僅可以買到一粒大米的2.45% 。“大街過三道,物價跳三跳”。由于物價瘋狂上漲造成的`恐慌心理驅使,人們瘋狂搶購各種物資。
探題1:100元法幣最初能買兩頭牛,最后連一粒米都買不到,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經濟現象?這種現象有哪些危害?
探題2:如果紙幣發行過少行不行,為什么?
結論:紙幣發行的如果過多,就會導致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如果過少,就會導致商品銷售困難,商品流通受阻。因此,國家不能任意發行紙幣,必須與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相等。
活動三:
辨識社會現象──規范人民幣的使用
現場調查:
.調查班內有多少學生收到過假幣,并請他們談談他們收到假幣后的想法和做法。
調查感悟: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過制販假幣獲取不義之財。制販假幣既給我們造成了經濟損失,干擾了國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終也難以逃脫法律的懲罰。對于這種行為,除了國家加大打擊力度之外,作為我們消費者,也要增強防范意識,學習一些辨識假幣的知識。
【生活踐行】
情景體驗:多媒體播放圖片“紙幣帆船”、“流動廣告”、“兒童紙幣”。
行為警示:貨幣的整潔程度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水平。故意毀損人民幣,嚴重損害了人民幣形象,縮短了人民幣的使用周期,而且擾亂了人民幣流通秩序。作為我們中學生,自己要愛護人民幣,也要教育周圍的人愛護人民幣。
【探究作業】 向銀行工作人員或財會人員了解如何鑒別假幣。
五、板書內容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一、貨幣的本質
1 、商品的含義及其與貨幣的關系
2 、貨幣的出現
3 、貨幣的含義、本質及其基本屬性
二、貨幣的基本職能
1 、價值尺度:
2 、流通手段:
3 、貨幣的其他職能
三、紙幣
1 、鑄幣的出現及其發展
2 、紙幣的含義、本質及其優點
3 、紙幣發行量的決定及其影響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4 、正確對待人民幣,打擊制造假幣的行為
5 、紙幣的發展
六、我為什么這樣上課
1 、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依據課標要求、知識跨度、學生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減去了商品概念,增加了對價值和等價物內容的處理,但是并不把它作為知識要求,只是為了讓學生在理解貨幣本質時減少難度。
2 、教學策略的選用
(1)運用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生活體驗
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經濟現象,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或者是有些學生并沒有體驗──比如確定交換比例,但是它能夠和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實現很好的結合,是可以體驗的。),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在體驗過程中進行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認知工具,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于實現知識與生活的交融。
(2)讓學生經歷探究知識并形成知識的過程
從學生身邊的社會現象和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模擬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由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引導和鼓勵學生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于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全面發展,力求實現認知過程與結果并重,知識與能力、方法并重的目標。
也正是由于這些認識來自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和自主感悟,因此學生不僅“懂”,而且“信”,從內心認同、接受這些觀點和理論,進而能夠主動自覺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并融入到實踐活動之中,有助于實現知、信、行的統一。
七、教學反思
1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是經濟生活的第一框題的內容,雖然以一個框題的形式呈現,按要求應該是一個學時完成的。但本框題涉及的重點知識有很多:商品的含義及其基本屬性;貨幣的產生歷史;一般等價物的含義及其重要意義;貨幣的含義及其本質;貨幣的基本職能及其其他職能;紙幣的含義優點及其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等問題,這在以前是要三個學時來完成的,現在用一個學時來完成有些難度,需要教者優化設計。
2 、對于商品的含義及其基本屬性,雖然只要求做一般的了解,但講解起來卻也十分麻煩,首先得從生活入手,分析商品的共性,商品的含義及其屬性中的使用價值還比較容易,而價值確實是很抽象的東西,并且經濟學中的價值不同于平時文學中所理解的價值,必須用非常通俗的話語講述非常抽象的東西,使學生真正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
3 、對于貨幣產生的必然性我主要采用了故事講述形式來讓學生在頭腦中真正想象出一幅幅原始交換的情形,當講述到擴大的物物交換階段時候,將學生拉進來,設想自己是原始人,親自進行交換,體驗物物交換帶來的困難,我覺得只有真正體驗到的東西印象才會深刻,也才能夠真正深刻地體悟到物物交換的困難進而提出解決的辦法,也才能透徹地明白貨幣產生的必然性。我想這種做法學生易于接受,同時這樣的安排還會為學習貨幣含義、本質作好鋪墊,教師不必過多講解學生自然能夠得出結論。
4 、一堂有效的教學最關鍵的就是合理、科學地引導,尤其是集體的引導,要充分調動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體驗很重要,所以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但形式的選擇固然重要,也不能流于形式而忽略對學生思維的鍛煉,最重要的應是師生間思維、情感的互動。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中第一課“神奇的貨幣”的第一框。
2.教材地位。
本框從學生具有一定生活體驗的“錢”人手,了解商品貨幣理論,是全書的開篇,起著引領和導入作用,是深刻認識各種經濟現象,進行后續學習的基礎。
3.教材結構。
本框題共三個目:“貨幣的本質”、“貨幣的基本職能”和“紙幣”。三個目題是層層遞進的關系,邏輯性強,層次清晰,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的把握。
4.教學目標。
(1)知識:貨幣的本質、貨幣的職能、紙幣的含義。
(2)能力: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以及提高鑒別假鈔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有不盲目崇拜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公平競爭意識。
5.重、難點解讀。
(1)關于商品。商品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基本概念,是貨幣的起點與重要基礎,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是全課最基本的內容。
學生不僅在理解商品概念上有理論難度,而且容易混淆物品、勞動產品、商品。
(2)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正確理解一般等價物這一概念,對于科學地揭示貨幣的本質具有重要意義,是把握“神奇的貨幣”一課知識的重要基礎和關鍵。只有理解了貨幣的本質,才能進一步理解商品和、價值規律的含義,使學生對貨幣有正確認識,抑制拜金主義和“金錢萬能”的腐朽思想,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3)貨幣的基本職能。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貨幣理論中,貨幣的職能是與貨幣的起源和本質緊密聯系的內容,貨幣職能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現實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貨幣,了解了貨幣的職能,可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生活的需要。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關系學生如果死記硬背,容易出現錯誤。(政治教案 )價格與價值關系在后續內容中經常被提到。
(4)紙幣。在今天的現實經濟生活中,人們經常接觸的貨幣之一就是紙幣。因此,掌握有關紙幣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參與經濟生活。紙幣的制作是有成本的,為什么又說紙幣沒有價值呢?紙幣作為貨幣符號能代替金屬貨幣的哪些職能呢?紙幣的流通為什么要有國家法律強制力量的保證?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掌握好紙幣對于更好地理解貨幣及其本質有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電影:《天下無賊》中的傻根想把打工賺的六萬元錢帶回家娶媳婦。他興致勃勃地來到商場買家電,放眼一看海爾標價6900元,海信標價3200元,長虹標價2880元……(圖片+配音)傻根一番討價還價后付給商場2800元買走了長虹電視,5600元買走了筆記本電腦……傻根決定浪漫一把帶著媳婦歐洲度蜜月感受異國風情,別人告訴他出國旅游必須到銀行兌換歐元或美元等外幣。(圖片+配音)最后,6萬元沒花完還剩1萬,太好了,存到銀行以備不時之需…從此,傻根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圖片+配音)
2.引領思維,合作探究。
(1)傻根搬回家的彩電、筆記本電腦為什么是商品?為什么筆記本電腦價格比彩電視高?
第一問學生很易答出花錢購買的,教師引領學生歸納出:用于交換。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商家為什么不統統白送呢?學生想法很多,相互討論后,教師再進行引領,商家付出勞動要有回報,引導學生歸納出:勞動產品。教師繼續追問,傻根為什么要買彩電和電腦呢?引領學生歸納出:使用價值。
第二問引導學生回顧前面提到的商家之所以不能白送是因為付出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生產電腦會付出更多的人類勞動,讓學生進一步懂得:價值。
(2)傻根的6萬元錢為什么可以買到彩電、電腦、出國旅游呢?
教師先設疑:你認為歷史上先有商品還是先有貨幣?學生進行辯論后,教師幫助學生澄清誤區,得出結論:先有商品。為突破難點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教師引導學生做了個游戲,通過游戲體會物物交換的困難,探討貨幣的起源和本質。在游戲中讓學生明白:交換比例不同引出等價物,交換雙方恰好需要對方的商品引出一般等價物,錢并不神秘,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對學生進行正確金錢觀教育)。在“一般等價物”含義中教師重點講解“一般”的兩層含義,一是它在市場上可以和“一切”商品交換,二是它可以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這時突出兩個“一切”很必要。最后,啟發學生從剛才的分析中得出商品、一般等價物與貨幣的相同與不同點。
游戲:分角色扮演,體會復雜物物交換的困難和一般等價物出現的必要性。
一組代表(手中有書,但需要書立)
二組代表(手中有書立,需要字典)
三組代表(手中有字典,需要書包)
老師(手中有書包,需要書)
請各組的代表想盡辦法實現自己的需求。
(3)傻根娶媳婦的消費過程體現貨幣的哪些職能?
學生自主學習教材了解貨幣有哪些職能。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傻根娶媳婦的消費過程并提出問題:不同彩電的標價不同,貨幣在執行哪種職能?為什么商品前只擺放價格標簽,而不是貨幣?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價值尺度職能。在傻根娶媳婦的消費過程上教師繼續設問:傻根付給商場2800元買走了長虹電視,貨幣起到了什么作用?傻根買彩電時,商場會不會接受觀念上的貨幣?幫助學生明確流通手段職能。同時引導學生區分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假如你是彩電生產者,你怎樣做才能實現從商品到貨幣的“驚人一躍”對學生進行利他的思想道德教育。貨幣還有其他職能,結合情境我又進一步從三個角度進行設問:①老板發的6萬元工資表明貨幣在執行什么職能?②傻根歐洲蜜月之行為什么必須兌換歐元或美元等外幣③傻根把1萬元錢存在銀行表明貨幣在執行貯藏手段的職能嗎?使學生明確貨幣的支付手段、世界貨幣和貯藏手段職能。
(4)傻根這6萬元人民幣就是貨幣嗎?
播放視頻《中國古代紙幣的產生發展及消亡》。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從視頻中提取信息,使學生知道紙幣的產生原因、發行者、違背貨幣流通規律發行紙幣的后果。在這一過程中懂得紙幣與金屬貨幣的最大區別是什么?既達成知識目標又提高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后,教師引領學生將視頻中偽造紙幣給以嚴厲的處罰和傻根勤勞致富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即對待金錢要取之有道。
3.歸納總結與反思。
教師結合板書進行小結。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說課稿3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7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教師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因此,我首先談一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一框的內容。它從學生的日常消費行為入手,形象、生動、系統的講述了商品及其基本屬性、貨幣的產生及其職能以及紙幣的相關知識,它不僅是學生學習后面內容的理論基礎,也是能否引發學生對經濟常識興趣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框題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學習本框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下面我來談一談學情。高一學生對于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具有較高的自主探究的熱情。他們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夠通過經濟現象形成一定的規律性的知識,但是還不能上升到理論高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授課,讓學生自己舉例,激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內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屬性、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理解貨幣產生的過程及紙幣的發行規律。
【能力目標】
通過聯系生活現象以及對具體材料的分析,認識到貨幣的產生有其必然性,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四、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
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貨幣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難點】
貨幣的本質。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談話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學方法,我再來具體談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從新課導入、新課講授、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四個環節展開教學。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會設疑導入,學生在生活中都有購物的經歷,錢在經濟生活中叫做貨幣,詢問學生貨幣為什么能購買東西呢,它的本質是什么呢?從而進入本框的學習。
這樣的導入方式貼近學生生活,拉近了學生與課堂之間的距離,有利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順利引出主題。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我將從教材的邏輯結構出發,著重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重點闡述“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等問題。本框題主要通過貨幣的本質、貨幣的基本職能、紙幣、3個方面展開。
1.貨幣的本質
材料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去農貿市場買糧食、蔬菜、水果,到商店去買,油、鹽、醋,這些需要購買的物品都是商品。
材料二:牛奶老板需要鹽,鹽老板需要搞頭,搞頭老板需要咖啡,咖啡老板需要紅豆,紅豆老板需要牛奶。
首先我會展示兩個案例,引導學生同桌之間交流,最后明確,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就是商品。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能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
之所以這樣設計,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寓學于樂。
2.貨幣的基本職能
接下來我會展示資料。
材料一:有一天,大學生小王非常饑餓,去了超市看到超市貨架的商品標著醒目的價格,最后拿出現金,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式,買了一瓶牛奶。小王想要出國留學,所以,用螞蟻花唄買了想要出國的物品,在出國之前,把一部分錢存在中國銀行,另一部分兌換成美元。
我會請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思考,貨幣執行了哪些職能?
最后師生明確貨幣共有五種職能,其基本職能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職能有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貨幣在我們生活中被應用,但是學生很少知道其職能,同時小組討論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3.紙幣
我會出示北宋人們用交子購物的視頻,然后請學生思考使用紙幣與使用金屬貨幣相比,有何好處,紙幣是隨意發行的嗎?
學生交流之后,師生共同總結,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紙幣由于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攜帶,不易磨損,因而被普遍使用。但是有利必有弊,假幣也開始在市場上出現,我國依法打擊假幣行為,制造假幣是違法行為,不僅要識別假幣,還要提高鑒別假幣的能力。
之所有這樣設計是讓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知識,還要把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提高辨別假幣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環節,我會展示馬克思的經典語錄“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鞏固提高,使同學們進一步梳理本節課學過的內容。
環節四:小結作業
根據本框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學習的特點,我會結合板書內容,采用歸納式小結。通過小結環節,使同學們對本節課形成更清晰的認識。
內容講授完畢,我會給學生布置作業:一是以“我的金錢觀”為題寫一篇小論文,二是請同學們到當地的銀行去向工作人員了解辨別假幣的有關知識,并將這些知識和家人及其他同學分享,提高大家辨別假幣的能力。
通過布置這樣的作業,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并提高同學們的鑒別假幣的能力,增強同學們的分享意識。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無聲的語言,是教師口頭講述的輔助手段,是知識的高度凝集與集中。依據本節課的知識特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結束語:各位評委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說課稿】相關文章: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案06-21
初一政治《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說課稿06-18
初一政治《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說課稿09-30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學反思11-22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學設計11-04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學設計模板06-30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學計劃06-13
關于貨幣的神秘面紗的教案08-26
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隨筆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