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

時間:2022-12-20 13:53:2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5篇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當我們打開教科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會看到這樣一個主題--《清晨,誰在為我們忙碌》。這一主題它體現了《課程標準》中"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尊重并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等內容標準。主題又分為走在上學路上,看不見的手,小棉襖找媽媽三部分。

  "走在上學路上"為師生提供了一個關于勞動者的話題,圖文并茂,充滿生活的氣息。以清晨為時間的切入點,向我們呈現了一定時間勞動者忙碌的身影。教材的畫面是以城市的生活為素材而呈現的,然而,我的學生是在農村小鎮長大的,課文中提到的交警、公共汽車司機、清潔工人等,確實是非常可愛的勞動者,可這些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了。新課程標準倡導:"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因此,我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設計了《勞動節快樂》這一活動內容。

  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初步了解身邊的勞動者及其與人們生活的聯系

  2、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各行各業勞動者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的方便,尊重并感謝他們。

  三、教學手段

  本課注重發揮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功能,向學生呈現一幅幅來源于他們生活的畫面,激發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之情,課內課外結合,通過組織街頭采訪,讓學生深入生活,深入社會,升華情感。

  四、教法學法

  "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這是新課程標準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用談話法、提問法敲開學生的心門,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觀察、認識、探索、體驗和發現生活,感悟道德。

  學生是整堂課的主人,他們在整堂課中自主地學習,合作地學習,探究地學習。

  五、過程分析

  一)設計理念

  幫助學生參與社會--本活動將通過調查采訪身邊的勞動者,引導他們關注社會,培養他們參與社會的能力,在活動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生活化--借助信息技術的"平臺",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氣氛輕松自然。

  二)教學流程圖

  教法情境導入--調查了解--呈現問題--引導釋疑--總結升華

  學法感受--匯報--交流--反思感受--合作探究

  目的調動情感--激活經驗--促進體驗--深入體驗--內化情感

  三)教學流程

  1、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看(出示鮮花),漂亮嗎?今天清晨,我特地到花店買了幾朵花,因為五月一日就要到了,大家知道五月一日是什么節日嗎?我想把這些鮮花送給那些勞動著的人,送給誰呢?學完這節課,大家就幫老師拿個主意,好嗎?

  幫老師拿主意,學生馬上會興致盎然,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期待。送鮮花給勞動者的創意,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同時,也為后面活動的開展作了鋪墊。

  2、交流體驗

  多媒體呈現交流內容:1)今天早上你吃了什么?

  2)今天早上你是怎么來到學校的?

  3)一路上,你都看見了哪些在忙碌的人們呢?(各組匯報交流結果)

  這些內容是學生每天上學是會經歷的,學生能很快順利地完成,老師從中初步了解學生的情況,并自然地引出本活動的主角--身邊的勞動者。

  3、借助多媒體,深入體驗

  怎樣引導學生從熟視無睹的現象和事物中,發現問題,提升心靈的體驗呢?調查之后,我做了如下引導:

  1)師:同學們,當你們吃著香噴噴的早餐,坐著車準時的來到學校安心地學習時,當我們的周圍一天天發生著可喜的變化時,你可曾想過,是誰在為我們服務,你可曾觀察過這些勞動者呢?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每天為我們服務的勞動者吧!

  2)觀看課件(播放課件)

  師:讓我們和娜娜同學一起走近身邊的這些可愛的勞動者吧!

  這是一段錄象,以學生娜娜在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等鮮活內容為線索。同時,通過娜娜引導學生思考、體驗。

  情境1忙碌的母親

  天蒙蒙亮時,娜娜的媽媽已經起床引火,黑暗中火光照亮了媽媽的臉,接著媽媽給娜娜做早餐、梳頭,臨走時,理理她的衣服,摸摸她的頭,然后,娜娜在媽媽的叮嚀中上學去。

  這一個個真實的鏡頭,定會喚起學生的許多美好的記憶,他們會深深地感受到媽媽為了讓我們安心學習,一大早就開始忙碌,有這樣的好媽媽,我真幸福啊!

  情境2喂雞的老奶奶

  經過鄰居家,她看到了喂雞的老奶奶。

  老奶奶,一大早就開始忙碌,盼著雞多下蛋,好留著給孫子們吃。

  從老奶奶的身上,學生最能感受到勞動者的質樸與勤勞,也會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想起:我吃的雞蛋都是奶奶給的呢!

  情境3田間勞動者

  接著,她看到了田間一身水一身泥的農民。

  通過娜娜和犁田人的對話及鏡頭里勞動者裹滿泥巴的褲腿,還有打秧、插田、施肥等一個個生動的勞動場面,來告訴學生,糧食要經過這么多人的辛勤勞動才能得來,真是來之不易呀!

  情境4開拖拉機的叔叔

  娜娜來到公路上,見到了一位開著拖拉機在路上顛簸的叔叔。

  娜娜引導學生思考:這么早,去運什么呢?幫人運磚頭建房子還是到供銷社運農藥化肥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便會發現,這些平凡的開著拖拉機的叔叔,還真為我們做了不少事情呢!

  情境5中巴車司機等

  娜娜還看到了還有起早貪黑的中巴車司機。

  學生從中知道,是這些平凡的叔叔,為農村小鎮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情境6學校里的老師

  這是學生們再熟悉不過的一些場面了,有了老師的辛勤勞動,才有了我們的健康成長。

  這些源于學生的生活,又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翻版,學生會感覺親切自然,這些經過錘煉的有教育意義的內容讓學生去感受,會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反思、體驗

  接著,多媒體顯示問題:

  ①清晨,誰在為我們忙碌?

  ②設想:如果沒有這些勞動者,會怎樣?(以一個具體的職業說說)

  用課件呈現生活經歷,聚焦現實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已有生活進行道德反思,由感知生活經歷上升到形成生活經驗,從而實現個人的發展。由此,我設計了以上問題,并借助多媒體的優勢,為第二個問題設計了沒有清潔工,垃圾堆積成山的畫面(放映課件),形象地告訴學生,清潔工人的勞動多么重要呀,使學生的體驗更深。

  5、總結升華

  ①說一說

  你還知道哪些在默默為我們服務的辛勤的勞動者呢?

  ②看一看

  為了我們生活的安寧幸福,有許多的人在為我們忙碌著……(多媒體顯示各行各業勞動者勞動的鏡頭,如:醫生、警察、清潔工、建筑工、修理工等,在輕柔的音樂聲中,讓學生感受到這些勞動者的給我們生活提供的便利。)

  5)走向生活,結束新課

  ①師:現在大家認為這些花該送給誰呢?為什么?(學生談體會和感想,放背景和音樂)

  ②那現在就讓我們走向街頭,去尋找采訪這些勞動者,好嗎?送上鮮花的同時,別忘了送上一句"勞動節快樂"(課件顯示"勞動節快樂"字樣,老師發采訪表格)

  采訪對象

  采訪時間、地點

  采訪感受

  道德學習的本質是一種體驗學習,在激起學生對勞動者的感激與尊重后,讓學生談感受,談體會,這時,學生的情感再一次掀起波瀾,在調查采訪中,相信學生會獲得更多更真實的體驗,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6、課后延伸

  課后,與學校廣播站聯系,開辦一期"五一"特別節目,把本次活動再次推向課外!

  采訪調查后,以廣播的形式把他們的成果向學校,同學展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和認同感,教育就真正深入人心了!

  六、評價分析

  這是一堂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活動課,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來有效地為教學服務。內容和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了學生的需要,形式生動活潑,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型。課堂在看似平淡的兒童日常生活中,挖掘有教育意義的素材,這些生活事件的選取,在我校學生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典范性,整堂課緊緊圍繞他們的生活,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真實的生活,并把課堂開放到社會,以活動的形式,使學生深深地體驗到,為了我們生活的安寧、幸福,有許許多多的人在為我們忙碌著……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2

  我說課的課題是《傳媒家族》。說課內容由六部分組成包括說教材、說教學理念、說教學目標、說學情、說教學方法、說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信息與傳媒”單元。本課教材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傳媒家族的成員及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現代傳媒的魅力,學習如何正確對待和利用各種傳媒。

  二、說教學理念

  結合社會生活實際,設身處地的感受;師生溝通互動,明理得體驗。

  三、學生狀況分析:

  本班的孩子對于傳媒家族有一定了解,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著各種傳媒,也感受著傳媒帶來的好處。但是,孩子們對于傳媒的危害性的認識還很不夠。

  四、說教學目標:

  本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了解現代媒體的主要類別和形式。

  2、感受各種媒體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3、正確選擇和識別各種傳媒,獲取有益的信息。

  五、說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有三個即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 體驗感悟法。

  六、說教學設計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了解:傳媒家族有哪些?各有什么優缺點?

  教學過程:

  教學中,“溝通互動”是很有民主性和人文性的教學策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此環節正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擔當起學習的主人而設計的。通過“溝通互動”不僅能讓學生的心門盡量打開、又能使學生的道德情感盡情流露,還能讓老師的語言盡顯魅力。通過“溝通互動”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珍愛生命、環保意識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根據本課內容以及班情學情,我設計了五大板塊的溝通互動:

  溝通互動一:新聞發布會

  活動準備:不知發布會現場,確定主持人,各同學課前收集自己感興趣的資料。

  活動過程:

  1、每位同學逐個上臺發布自己的新聞,主持人一一詢問新聞來源,并問為什么選擇此媒體,講明喜愛的原因,把媒體寫在黑板上。

  2、主持人統計同學們獲取新聞的媒體種類,看哪種最受同學們的喜愛,適時補充。

  溝通互動二:小調查

  1、學生在家調查家人最喜愛的傳媒類型,做好相應的記錄,做好調查表格。

  2、同學們將調查結果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指名將結果發布。

  溝通互動三:看電視好還是看書報好

  1、自由選擇分組

  2、各組收集自己主張的理由,選出辯手,進行辯論,其他人可用舉手補充發言。

  3、陳列雙方理由在黑板上,請雙方主辯手進行最后的陳述。

  4、教師對雙方的辯論情況進行總結。

  溝通互動四:當家人不讓我們看電視

  1、小品表演:當家人不讓我們看電視,會發生怎樣的事情?

  2、討論為什么家人不讓我們看電視?你的心情?怎樣解決問題?

  3、回家和家長溝通,指定協議,自覺遵守。

  情景再現,學生觸景生情,更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老師抓住這個教育時機點組織學生小組內展開合作探討。之后在全班匯報,老師點評。】

  溝通互動五:制作:我們的媒體指南“小手冊

  1、學生自主推薦喜愛的各種媒體,說出推薦理由和指數。

  2、將同學們按種類分成小組,交流自己喜愛的各種媒體。組長進行統計。

  【設計意圖是:通過暢談看法、合作探究問題的方式,使學生了解,了解自然萬物的緊密聯系、了解自然萬物對人類的饋贈。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拓展延伸:出班級小報

  1、學生自由分組

  2、同學們分工合作,采訪班級新聞進行寫作,

  3、張貼各小組班級小報,評選最喜愛的班級小報。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活動的延伸,有利于學生主體親歷,積極參與,進一步了解傳媒家族及合理使用各種傳媒。】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偉大的先人,主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歷史人物,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他們的精神,本節課是第一課時,主要介紹孔子。

  教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源于學生生活,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以目標為本,從教材所提供的豐富的素材中選擇合適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歷史名人及他們的思想事跡已經有一些了解,在語文學科中也接觸過孔子這個人物,出自于《論語》中的名言也會背誦幾句,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于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和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認識得并不深刻,

  所以,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希望學生對孔子等歷史名人有更深、更系統的了解,從而受到他們事跡的感動,產生學習他們精神想法。三、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基于以上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了解孔子等在中國歷史上有較大影響的歷史人物,了解一些他們的思想與事跡。

  (2)方法與過程:通過課前收集的資料、故事及圖片的展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會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學習他們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本節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了解孔子等在中國歷史上有較大影響的歷史人物,了解一些他們的思想與事跡。

  難點:讓學生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他們的精神。

  四、說教學方法:

  (一)說教法:

  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預設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游刃有余從容施教。

  所以我設計了:交流談話、直觀感知、探究思考等教學方法,并且使用了直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交流和了解的愿望,調動學生用多種方式參與課堂活動。

  (二)說學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握目標,注意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采用的學法有:舉例子、講故事、小組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五、教學準備:

  教師:“孔子畫像”、“文廟”、“孔子一生簡介”課件

  學生:1、調查孔子的知名度

  2、搜集孔子等名人的資料,搜集他們的圖片、故事、思想主張等,了解我國古代名人的思想與事跡

  3、搜集《論語》的經典名言

  六、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做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應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習的興趣,學習的狀態,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中。

  (一)、情境導入,感受名人

  師: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許許多多杰出的歷史人物,說說你知道哪些歷史名人。把他們的名字寫到黑板上。

  給這些名人分一下類

  (設計意圖):這樣的開頭設計,抓住學生感情,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交流匯報感受學習

  師:這些名人的的思想、主張、故事會讓我們受到很多教育,大家暢談一下吧!

  (學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資料、圖片、故事等,挑選重點介紹)

  學生交流匯報

  聽了這些偉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說的?

  (設計意圖):這樣讓學生對這些名人有一些了解,進而去學習他們的精神。

  (三)、交流匯報,了解孔子

  師:如果要問,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誰對中國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及發展影響最大、最久遠,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孔子。

  那么,你知道孔子嗎?先說說自己調查到的情況,在你的周圍,有多少人知道孔子?

  指名回答。

  師:兩千多年來,孔子一直被推崇為“至圣先師”,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由于他的世界影響力,他也被尊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建筑有紀念孔子的建筑。

  讓學生觀看世界各地有關孔子的建筑,引起學生敬佩的感情。

  師:那么,為什么孔子會被尊為“至圣先師”,為什么這么多人知道孔子,為什么我們今天還要紀念孔子呢?大家想了解嗎?

  那么,我們來學習一下吧!

  課前老師讓大家搜集有關孔子的資料,先讓學生讀一讀自己搜集的資料,小組交流一下,注意要挑選重點來交流。

  然后,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給大家匯報一下自己組了解的孔子情況。

  要求:聲音洪亮、回答流利、表達清楚簡潔。

  學生交流匯報,其他學生可以補充。

  (設計意圖):這會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進來,讓學生從思想上感受中國名人的偉大,進而產生學習他們的欲望。

  然后師讓學生觀看自己搜集的資料,讓學生系統、深入了解孔子。

  (四)、拓展空間,學習孔子

  說說自己知道哪些孔子的言論,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師:孔子的一些言論,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來指導我們的行動,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還有很大的意義。

  (五)、學習反饋,品味感悟

  讓學生談談自己學習孔子之后的感受

  (設計意圖):這既是對本節課的一個反饋,也是了解學生思想動態。

  (六)、概括總結,課后升華:

  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本課,課后布置學生看《論語》每天一篇。

  做到堅持,學習才會有成效。

  總結:師: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偉人以自己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努力學習、認真生活,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為后世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學習這些偉人的精神,在今后的學習中發揚光大,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建樹吧!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我通過課件展示:

  偉大的先人

  至圣先師孔子《論語》

  這樣的板書,既直觀形象,又突出重點。

  以上是我以主體性教育思想為指導,在教學中給學生創造多種活動機會,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參與、探究、體驗、感悟,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為目的,而設計的《偉大的先人》一課。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蔚藍色的地球》。我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學法以和教學過程這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的。下面我分別從這五個方面愛進行一下說課:

  一、教材分析:

  《蔚藍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課。本課題旨在讓同學明白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樣,人們是怎樣來認識和探索地球的。并感受人類的科學探索精神,對之發生敬重精神的同時,激發同學認識和探究地球奧妙的興趣和愿望。

  關于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和探索,基本上分為兩個層面:

  (1)首先,圍繞地球是什么,教材從地球的形狀、大小、我們人類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讓同學明白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樣,人們是怎樣來認識地球的。

  (2)關于人類對地球的探索,教材通過從古到今,從人們早期的想象和人們的直覺到人類曾經漂洋過海的親身實踐,再到人類在太空上的科學探索,讓同學感受人類探索地球的過程是漫長的。

  二、教學目標:

  1、知道有關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等常識,感受人們在認識地球中所經歷的漫長求索。

  2、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激發同學對進一步認識和探索地球的興趣和愿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知道有關地球的形狀、大小等常識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學難點:感受人們在認識地球中所經歷的漫長求索,激發同學對進一步認識和探索地球的興趣和愿望。

  四、教法和學法。

  1、積極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2、積極倡議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同學通過自主學習、討論等方法,培養同學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3、充沛開展探究活動,精心創設探究情境,引導同學進行探究學習。

  五、教學過程設計。

  在本節課中,我主要分了五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一)猜謎語導入,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好的開頭,是一節課勝利的標志。在開始上課時,我設計了猜謎語活動,先讓同學互猜謎語,然后我課件出示謎語,在同學猜出謎底是地球時,我相機導入新課。通過師生互猜謎語,激發了同學學習的興趣。

  (二)學習第一局部“從太空看地球”

  我從同學都照過像這一現象入手,讓同學進行設想:假如我們給地球照相,應該怎么照。在同學自由暢談給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請同學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課件出示了同學還沒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讓同學來領略地的美麗與神奇。再組織同學根據欣賞的照片進行討論交流:地球上的藍色、黃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讓同學對地球有更充沛的認識。最后,讓同學閱讀教材內容和觀看從太空看地球的視頻錄象,讓同學了解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從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和古希臘人對地球的丈量,從而讓同學了解地球基本情況:即地球的形狀是圓的以和地球的大小。

  (三)學習第二局部:“人類對地球的探索”

  在導入后,我讓同學閱讀教材94頁的內容,自主學習后,小組交流討論,從古到今,人類是怎樣對地球進行探索的。在同學回答后,讓同學自由閱讀教材95頁了望臺的內容,并組織同學互相交流自身收集的有關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資料。交流結束后,讓同學上臺展示自身和課本內容不一樣的資料,再組織同學看航行路線圖和麥哲倫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讓同學了解人類在探索地球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同時感受人類的科學探索精神,對之發生敬重的精神,以此來激發同學認識和探究地球奧妙的興趣和愿望。

  (四)設計了活動 “知識搶答”,通過同學的搶答,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五)結束課題。

  最后,我向同學介紹了三本書籍,并課件出示了三本書籍的作者和內容簡介情況,引導同學通過閱讀科學書籍,來進一步激發同學認識和探究地球奧妙的興趣和愿望。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5

  一、說教材分析

  《我的勞動感受》是《品德與社會》學科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的生長與他人”的第一課。這一組教材的專題是“我的家鄉(社區)”,直接體現的是“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并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結果。”

  由于過去對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認知的層面上,同學對勞動意義的認識膚淺,感受匱乏。本課通過身體力行的不同勞動,重在讓同學“零距離”接觸,真切體驗和感受勞動過程。進而同學在勞動實踐中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新課程規范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同學的學習實際水平,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同學在校參與勞動,感受、體驗勞動的過程,激發同學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2、讓同學了解學校內的各個工作崗位,培養同學對勞動者的尊重和理解;

  3、讓同學在勞動中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感受、體驗勞動過程的情感,讓同學“零距離”、有意識地參與勞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準備:

  1、提前一周,要求每位同學參與一項勞動,可以涉和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勞動。

  2、讓同學寫一篇勞動體驗日記。

  二、說教學理念:

  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的優秀教案思路應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因此,在本堂課的優秀教案中,我以同學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同學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和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充沛體現同學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同學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勞動的“苦”與“樂”,使同學形成新的勞動價值觀,逐漸協助同學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三、說教法學法

  針對同學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創設情境、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激起同學的興趣;在學法上,讓其主動參與勞動,自身去感受勞動的苦與樂,體驗勞動的樂趣。

  四、說教學程序

  《品德與社會課程規范》倡議教師應是同學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優秀教案為以下四個環節:

  (一)播放歌曲《勞動最幸福》,同學欣賞,談話導入。

  1、你覺得歌中小蜜蜂、小喜鵲勞動時心情怎樣?(隨即板書:幸福、快樂)。

  2、是呀,勞動有收獲讓小蜜蜂、小喜鵲發生了幸福、快樂的感受,那么我們每個同學勞動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

  3、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談一談:我的勞動感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環節播放的動畫歌曲有趣、生動,一下子激發并喚起同學對勞動的興趣和過去曾經的勞動過程和體驗,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二)談勞動,重感受。

  1、出示課余時間在小朋友們勞動時拍的照片,讓同學仔細觀察,說一說你發現了我們班誰的身影,他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樣?

  2、找幾個在照片上勞動的小朋友詢問:你當時勞動的心情怎么樣?你覺得累嗎?經過你們的勞動,學校變得干凈了,你高興嗎?

  3、平時你還參與過哪些勞動,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趕快拿出你的勞動體驗日記和朋友們交流交流。

  4、課件出示一則勞動體驗日記,同學欣賞。

  5、師小結:是呀,這就是我們的勞動感受,累,并且高興,累,但很幸福。是嗎?(隨機板書:累,并幸福著)。

  (本環節是教學的重點,應該著重引導同學講出勞動時的感覺和勞動后最終的感受。累,并幸福著。正是因為勞動這種獨特的感受,才干鼓舞小朋友為著最終“幸福”的感覺而克服勞動過程中的種種不良情緒和感受,體現了教育的有效性。)

  (三)現場采訪,了解他人的勞動。

  1、同學們,你們勞動的感受是“累,但幸福”,我們學校也有很多的勞動崗位,很多的勞動者,你們想了解他們的勞動感受嗎?想,就請把你的問題準備好。同時課件出示:采訪問題提示。(同學主要討論采訪時該怎樣提問,教師指導同學在采訪時要注意禮貌,并協助同學歸納采訪問題。)

  2、請出學校管理學校電路、多媒體的教師—孫瑞炎老師,讓同學們做現場采訪。采訪后,說一說自身的感受!

  3、老師對采訪的情況作了總結:是呀,孫老師的感受也和我們一樣,雖然很忙、很累,但看到你們在一天天地健康生長、慢慢幼稚,他還是感到了一種幸福!

  (品德課的課堂教學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課程資源在老師與同學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互動、傳送和升值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同學發生經歷,感受經驗,形成新知。在這個環節中,小朋友們通過現場采訪孫老師的勞動感受,不但深化了自身的勞動感受,也從另一個側面使小朋友們有機會走近老師,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從而實現了師生互動。)

  (四)現場勞動,體驗真實。

  1、剛才,我們聽了班上同學的勞動感受,也現場采訪了老師的勞動感受。既然勞動能讓我們快樂、幸福,那么我們就在課堂上嘗試一下吧!

  2、分工合作,布置勞動任務:第一組:疊衣服;第二組:縫紐扣;第三組:剝花生;第四組:整理教室。(課件出示課本P42頁“勞動須知”)

  3、同學進行勞動。

  4、剛才的勞動,你遇到困難了嗎?你用什么方法解決的?

  同學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我預設同學可能會說:①原先我覺得“穿針線”是很簡單的工作,但做起來并不容易呢!②疊衣服時需要耐心才干疊好。③我在剝花生時,發現有些殼特別硬,我怎么也剝不開,后來我就用東西把它砸開了。④拖地板真累,現在我知道媽媽平時干家務很辛苦。)

  5、展示勞動效果:整齊的衣服、縫好的衣服、一盤花生仁、干凈整潔的教室。當你看到這些后,你有什么感受?說一說。

  6、勞動讓你有什么收獲呢?(課件出示:課本P45頁“勞動的收獲”)讓同學說一說。

  7、師小結:同學們在勞動中學會了方法,開動了腦筋,培養了能力,所以勞動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快樂,給我們發明出幸福的生活,勞動最光榮。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會從勞動中得到更多的快樂,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板書:忙,但有樂趣!)

  (新課程強調,同學思想品德與社會實踐性的發展不只是一種依靠道德知識灌輸的單向傳送過程,而是依靠同學在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經歷、體驗、建構的高效率的品德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是以同學個體的親身經歷、主題體驗為前提的,離開了課堂教學活動中同學德育的自立建構,提高品德課堂效率就只是一句空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激活同學主體,通過有意義的活動情境的創設,最大限度地調動同學自主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發明性,引發和深化同學的感受和體驗。本課堂我以“勞動感受”為主線貫穿課堂,通過“談自身的勞動感受”、“訪問他人的勞動感受”、“當堂勞動體驗感受”這些親身經歷或互動體驗活動,實現了同學的主題道德教育與構建過程。)

  五、說板書設計:

  累,并幸福著!

  我的勞動感受: 幸福 快樂

  忙,但有樂趣!

  (本堂課我引導同學從自身的勞動經歷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勞動的“苦”與“樂”,獲得了對勞動的真實感受,從中得出了勞動的最終感受:累,并幸福著!忙,但有樂趣!為此,我設計了以上板書,讓同學真切地體會到勞動的感受。)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中主題三“我們的國粹”中的一個分主題“引人入勝的京劇”。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以我國的文化遺產為主線,從偉大的先人、我國的國寶和我們的國粹這三個內容層面,讓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繼承與發展,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表達的內涵,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弘揚和傳承。在習慣于大眾文化的高速傳播的今天,作為國粹的京劇藝術又走到了哪里?為此我選擇以我們的國粹京劇為基點,加入創新,將更多的京劇藝術知識融入課堂中,引導學生多種形式的參與和感受,在活動中體驗京劇這一古老劇種的藝術魅力,使這節課成為學生熱愛京劇的良好開端,引導學生關注京劇藝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學情分析:

  當前小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認知甚淺,對京劇沒有什么興趣,要使學生對京劇產生興趣,就需要教師使用各種手段措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在本節課前先讓學生查找搜集資料,以學生為自我展示為主,感受京劇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再用大量的圖片、影片、聲音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選擇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選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了解京劇的有關知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小組說說國粹、感受體驗京劇等活動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京劇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從而去關注京劇。

  2、通過學習、小組交流匯報京劇的交流活動,了解京劇在世界上的影響,從而更加珍視中華傳統文化──京劇。

  能力目標:

  1、通過說說國粹、感受體驗京劇等活動,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達信息的能力。

  2、通過課前預習、收集資料等學習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通過說說國粹、欣賞京劇、了解京劇知識等學習活動,使學生初步感悟到國粹京劇是中國人獨特的精神文化的精華,領略中華文化的精神風采和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京劇的起源、角色行當、樂器、臉譜藝術等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從而去關注京劇。

  難點:1.使學生初步對京劇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珍視我們的國粹──京劇的思想感情。2.感悟到國粹京劇是中國人獨特的精神文化的精華。

  五、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課前搜集京劇相關資料信息。

  2、教師收集一些經典的京劇視頻片段和京劇人物圖片。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四個環節:

  1、欣賞導入,說說國粹

  2、感受京劇,了解京劇

  3、認識臉譜,學唱京劇

  4、活動總結,升華主題

  (一)欣賞導入,說說國粹

  1、播放“星光大道”選手李玉剛表演的京劇選段《貴妃醉酒》。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貼近學生生活的京劇素材,營造了濃郁的京劇氣氛,激發學生對京劇的興趣。

  2、他表演的是中國的哪種傳統藝術?(京劇)

  設計意圖:引出本節課的話題,經典曲目,男旦扮相,唱、作、舞等京劇效果點燃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3、這節課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我們的國粹——京劇,感受它的精彩。(板書)

  4、了解什么是“國粹”(國之精髓),京劇為什么被稱為是我們的國粹。看書中的小資料和自己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尋找答案。

  (1)二百多年的歷史,可謂是歷史悠久。(板書:歷史悠久)

  (2)京劇雖然不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但它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大的劇種。京劇的劇目很多,有上千出戲,有些已經失傳了,現在演出的有三四百出呢。(板書:最大劇種)

  (3)京劇被列為“世界三大戲劇體系之一”,這說明京劇已經名揚世界了。(板書:名揚世界)

  設計意圖: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我提前一周布置學生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有關京劇各方面的資料。學生的熱情很高,從自己收集的資料中初步了解了關于京劇的一些知識以及被稱為國粹的原因,讓學生對“國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既增長了知識,又刺激了好奇心,為后面教學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感受京劇,了解京劇

  A、感受京劇

  1、課件展示人們在社區唱京劇、講京劇中的故事和在家通過電視看京劇的幾個畫面,說說你生活周圍的戲迷他們為什么那么喜歡京劇。

  2.提問:你們還在哪里看過京劇表演?看過外國人演京劇嗎?

  設計意圖:這里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回到生活中觀察人們和京劇的關系,與今天的學習形成聯系,通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欣賞京劇,表演京

  劇等文化現象,讓學生明白京劇已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審美表達,也讓學生感受京劇在國際上的影響地位。

  B、了解京劇

  對兒童來講,京劇是比較陌生的,如果直接從唱腔入手,孩子們不容易聽懂,效果自然不會很好,為了能幫助學生在了解京劇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國粹,我在課前收集了一些有關京劇的片段,讓學生來欣賞,給學生視聽結合,通過圖象和聲音來直接觸動學生的感官,為對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打好基礎。所以在了解京劇這一環節我又設計如下:

  1、欣賞《雁蕩山》、《三岔口》兩個京劇片段,并讓學生模仿劇中人的動作,以此體驗京劇舞蹈的優美,激發學習熱情。

  2、小組合作,交流匯報:你們認為京劇與我們平時看的影視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學生代表發言,其他人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生生互動,加深對京劇的了解,把教學目標具體化,突出重點,同時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訓練學生傾聽、發言的能力。

  4、播放多媒體圖片,了解京劇四大行當:生、旦、凈、丑

  5、京劇的來歷。

  (清朝的時候,四大徽班進京給乾隆皇帝祝壽,后來就形成了京劇。)

  6、京劇伴奏的樂器有京胡、月琴、嗩吶等,其中最重要的樂器是──京胡。

  京劇的樂隊分為文場三大件與武場三大件。

  文場三大件:京胡、月琴、弦子。

  武場三大件:單皮鼓、大鑼、小鑼

  設計意圖:刺激學生各種感官,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懂得京劇包含的知識很多,為學生理解京劇提供了知識基礎。

  (三)認識臉譜,學唱京劇

  1、播放京劇歌曲《說唱臉譜》,讓學生聽一聽歌中提到了哪幾個歷史人物。

  2、將人物的名字與臉譜連線,欣賞各個臉譜。

  3、猜一猜,這些臉譜分別表現什么樣的人?

  紅色赤膽忠心 、黑色耿直剛烈、白色奸詐自負、藍綠黃勇猛暴躁。

  4、欣賞包公臉譜——運用了我們中國畫寫意的繪畫技法;孫悟空臉譜——運用了我們中國畫工筆的繪畫技法。展現了我們中國的民族特色。(板書:民族特色)

  設計意圖:充分運用現代遠程教學資源媒體,為學生營造了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課件中選取的都是張飛、關羽、曹操、等大家所熟悉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臉譜,讓學生可以比較容易地認識到臉譜色彩與人物的關系。老師再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提煉,并補充展示相關的文字說明。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去認識臉譜,對其內涵有了深刻了解。

  5、學唱《說唱臉譜》

  設計意圖: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京劇并不是很難聽懂,所以把更能貼進學生生活的《說唱臉譜》拿來,調動其積極性和演唱欲望,讓學生大膽地去嘗試,模仿所聽的音樂,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為了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在課前也深入的研究了這首歌,我對學生說:“同學們,聽了你們極具京腔京韻的演唱,老師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想唱上幾句。(唱)”俯下身來與學生一同學習,教師的演唱無疑給學生帶來了學唱京劇的興趣和自信。

  (四)活動總結,升華主題

  1、如今,京劇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成為了中國的國粹,成為了中國人的驕傲了。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這節課我們一起感悟了我們的國粹——京劇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我們國粹——京劇的魅力。今后讓我們多聽、多看、多了解京劇,做一個喜歡京劇的中國人。

  3、最后,讓我們將贊美送給我們的國粹——京劇。(出示文字)

  設計意圖:“沒有終點,只有永遠。”走近京劇,這節課僅僅是一個起點,學生帶著學習的興趣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學、多唱、多演,甚至是酷愛京劇才是此次教學的最終目的。

  板書設計:

  我們的國粹——京劇

  最大劇種歷史悠久

  名揚世界民族特色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7

  【說教材】

  《小窗口大世界》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中的第三課。

  這一課主要講大眾媒體,包含“我們怎樣了解外界”、“我們怎樣利用媒體”和“小小新聞發布會”等內容。旨在讓學生了解大眾媒體,激發他們探究媒體世界的愿望,進而運用媒體這個小窗口了解大千世界。

  【說學情】

  大眾媒體作為信息的載體時時刻刻與人們的生活發生著關系。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從小是在各種媒體的包圍下長大的,對媒體的信息有較強的敏感度。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中,對于媒體均有所接觸,但對于媒體的有效應用卻做得不夠,往往是把有的媒體當成“玩具”,而不是“工具”。

  【說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我主要采取了激趣導入法、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等。首先以學生喜愛的舞蹈,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然后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討論探究,自主發現各種媒體的作用,從而體驗到大眾媒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大千世界,最后任務驅動學生主動運用媒體,以此培養他們利用大眾媒體了解世界的能力。

  【說學法】

  在這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采取讓學生在活動任務中自主發現、自主體驗的學習方法和合作探究學習法。

  【說教學目標】

  1.知道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書刊等都是大眾媒體。

  2.知道通過大眾媒體這個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3.學會從媒體中獲取有益的知識和信息。

  教學重點

  1.知道通過大眾媒體這個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2.了解媒體對個人學習與生活的重要意義,學會從媒體中獲取有益的知識和信息。

  教學難點

  了解媒體對個人學習與生活的重要意義,學會從媒體中獲取有益的知識和信息。

  【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激趣導入、新知感悟、媒體大搜索、媒體大比拼和新聞小靈通五個循序漸進的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

  1.播放影視片段,請學生跟跳舞蹈。

  2.請學生說說這段舞蹈出自哪里,是怎么知道的,大家從電視中還知道些什么?以此引出小小的電視窗口里有一個大世界。

  3.板書課題:“小窗口 大世界”

  二、新知感悟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主要讓學生了解大眾媒體。我為了讓學生變被動的接受型學習為主動的探究型學習,我采取了創設情境教學法。

  1.創設情境

  森林里舉行百科知識大賽,要挑選出一位知識最淵博大王來管理大森林。動物們都想成為森林之王,紛紛忙了起來,就連一些小朋友也不閑著,紛紛跑來為他們幫忙。可是他們忙了半天誰也不知道怎樣才能贏這場比賽。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們嗎?

  創設這樣的情境后,學生便會主動地想出種種辦法來幫助他們,大家可能會想到從電視里找資料、到互聯網上查找資料、聽廣播搜索資料或從書本報刊中尋找資料。

  2.學生回答問題后展示各種媒體并板書。

  3.教師引出大眾媒體的概念:

  教師:生活中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像剛才大家所說到的書本、報紙、電視、廣播、計算機等被稱為大眾媒體。

  此時,大眾媒體就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現中由抽象的概念變成了自身的認識。

  4.在這一環節的最后,我還向大家展

  示小朋友們和小動物們在大家的幫助下利用各種媒體搜集到的信息。

  通過以上的學習,首先讓學生主動地了解了大眾媒體,然后在媒體信息的展示中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個媒體小窗口帶來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大世界。同時使他們產生運用媒體了解世界的沖動,于是就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三、媒體大搜索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積,采取了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自主合作,嘗試性地運用媒體搜索信息。

  1.學生談一談自己喜歡的媒體

  2.喜歡同一種媒體的同學在一起組成一組

  3.設計任務:各組從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準備的各種媒體中選擇喜歡的媒體搜索感興趣的信息。

  以這樣的任務驅動學生去嘗試、去發現、去體驗,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運用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媒體大比拼

  在大家通過努力合作搜集到大量信息后,便進入媒體大比拼環節。

  1.各小組為自己喜歡的媒體設計一句宣傳語。

  2.用文字、圖畫、表演等形式向大家展示搜索到的信息。

  3.評一評各組哪方面做得更好。

  4.在這一環節的最后,我設計了一個頒獎小環節。根據各組的特點分別給他們頒發各具特色的獎狀,如最佳創意獎、最佳創新獎、最佳表演獎、最佳展示獎等,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點。

  五、新聞小靈通

  最后便進入新聞小靈通環節,這是一個拓展延伸環節,為了讓學生從運用一種媒體搜索信息到運用多種媒體搜索信息,我為學生設計了以下任務:

  大家用自己喜歡的一種或幾種媒體搜集今天自己感興趣的新聞。

  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合作完成,并為下一節課作準備。

  以上就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在設計中我充分考慮到四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善于發現的特點,設計了開放式的課堂,把學生從傳統的課堂中解放出來。首先讓學生在歡快舞蹈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并引入新課。然后讓學生在情境中了解媒體,發現媒體的作用。最后讓學生在各種任務中運用媒體、體驗媒體。

  【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中,我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板書形式。首先在激趣導入教學環節中板書課題,然后在新知感悟中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各種媒體,并用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板書,最后通過把貼圖重新組合形成一個地球圖案,以此表達通過各種媒體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的大千世界這一主題。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好!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種子,才能收獲健康人格的果實”。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進行小學生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對于小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我研說的教材是未來出版社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我的研說流程是一、說課標1、課程總目標2、內容標準二、說教材3、教材編寫特點4、教材編寫體例5、教材內容結構6 、立體式整合教材三、說建議7、教學建議8、評價建議9、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說課標

  (一)、課程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旨在促進學生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內容標準

  《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標準體現在六個方面,分別是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本冊教材主要圍繞我在成長和我是中國人兩方面。

  1、我在成長了解吸煙、酗酒、迷戀游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遠離毒品。對自己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六單元《珍愛自己的生命》。

  2、我是中國人

  (1)、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圣不可侵犯。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

  (2)、了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二單元《壯麗的山河》。

  (3)、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三單元《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

  (4)、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團結。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四單元《各族人民一家親》。

  (5)、了解曾經發生在我國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護與互助的方法,形成相應的能力。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五單元《自然災害與救助》。

  二、說教材

  (三)、編寫特點

  1、真實反映社會,注重德育的實效。注重反映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每一個學習主題,都盡可能選擇既典型又真實的生活實例,并通過大量的真實照片和情景對話,還原學生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在現實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體驗、辨析和感悟。

  2、遵循綜合構建原則,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對學生成長的不同生活領域與社會環境中的多種因素進行了有機整合,而且還將多種課程資源、多種學科知識、多種智能參與、多種學習途徑、多種策略與方法進行了有機整合。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第一人稱的主體參與方式,輔以“大嘴青蛙”的伙伴形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四)、編寫體例

  每一個學習活動主題基本上采用了主題詞、正文、圖文、小資料。

  (1)主題詞:展示出本部分內容主要探討的話題。

  (2)正文:對主題詞的展開說明,簡明扼要點出本部分內容的主旨。

  (3)圖說(圖文):圍繞話題,出現幾幅圖文,引導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地分析問題、開展活動。

  (4)小資料(資料卡):對正文部分的拓展,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掌握一些開展自主學習所需要的知識、信息等。

  (五)、內容結構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了6個單元主題;每個單元有若干個學習主題,本冊共有19個學習主題;每個學習主題又有若干個小的學習、活動主題,本冊共有41個小的學習、活動主題。這樣遵循了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點面結合”的設計思路,從最熟悉的內容導入,然后一步步加深使得整個教學內容層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六)知識與技能的立體式整合

  (1)單元內容上的橫向體現

  本冊教材中第1單元好大一個家第2單元壯麗的山河第3單元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都是圍繞知識(了解我國的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能力(學會閱讀地圖,利用地圖)展開的。

  (2)本冊教材與相鄰年級的縱向整合

  螺旋上升指同一主題在不同年級可以重復出現,但主題思想是不斷發展深入的。如在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中祖國的行政區劃與四年級下冊第一課《我的家鄉在哪里》是一個主題的延伸,在四年級已經了解我們家鄉及周邊的省級行政區,本學期上升到了解全國的省級行政區。如:第二單元《壯麗的山河》與四年級下冊的第二課《我的家鄉風光好》;第三單元《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第四單元《各族人民一家親》與四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都是同一主題的延伸,但是增加了能力與知識的比重。

  三、說建議

  (七)、說教學建議

  1、充實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

  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結合,與學生生活和社會聯系。如:我教學《祖國名山知多少》時,讓學生搜集、背誦描寫名山的詩詞,唱有關名山的歌曲。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如:教學《我們的“母親河”》時我帶學生去調查港口河的概況、帶來的好處、存在的問題、如何保護治理等。

  2、盡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教學《香港和澳門》時讓學生畫畫香港和澳門的區旗、區徽。

  3、充分運用圖像資源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增強教學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本冊教材有大量的圖文、情景和照片。讓學生在閱讀圖文中認識社會,感知生活。

  (八)、說評價建議

  (一)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態度。學習能力與方法:學習中觀察、探究、思考、表達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與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學習結果: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和進步程度。

  (二)如何評價

  (1)課堂評價要講究技術與藝術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除了顯性的語言評價之外,還有更多的隱性的非語言評價,它可以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種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認可,一種贊同,一個微笑……這樣的評價,充分地體現了教師尊重學生,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溝通與交往的過程,成為學生自我成長,發展的過程。

  (2)評價應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真正使評價多元化,以此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比如當學生積極舉手但起來后又答不出問題時,教師可以說:“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就再想想,不過我們都為你的勇氣鼓掌!”

  (3)評價應關注學習效果的展示。

  在品德與社會課上,效果展示是過程評價的體現。在鼓勵的同時,應該促進學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進學習行為。

  (九)、說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開發教材中的資源

  如教學第五課《我們的“母親河”》學生了解了黃河面臨的問題時,讓學生思考:你有什么好方法來治理保護黃河?

  (2)開發利用多媒體資源

  我教學第六課《祖國名山知多少》時,讓學生觀看祖國風光影像片,使教育內容更立體化。

  (3)開發利用社會、家庭方面的資源

  如教學本冊教材第17課《拒絕不良習慣》,可以讓學生調查自己家人中或周圍人中有哪些不良的習慣,這些不良的習慣給他們造成了哪些危害?

  (4)利用學生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

  生成性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對話交流,隨機產生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情況,教師要及時捕捉,準確辨別,有效調控,使這些生產性資源變成教育資源。

  如果說我們教師是躬耕于百花園中的園丁,那么,品德與社會課堂恰似一縷花香,沁人心脾,幽遠悠長!

  以上是我對本冊教材的解讀,有不足之處請專家、評委們指正,謝謝!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9

  一、說教材分析

  《我的勞動感受》是《品德與社會》學科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的成長與他人”的第一課。這一組教材的專題是“我的家鄉(社區)”,直接體現的是“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并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結果。”

  由于過去對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認知的層面上,學生對勞動意義的認識膚淺,感受匱乏。本課通過身體力行的不同勞動,重在讓學生“零距離”接觸,真切體驗和感受勞動過程。進而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水平,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學生在校參與勞動,感受、體驗勞動的過程,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2、讓學生了解校園內的各個工作崗位,培養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和理解;

  3、讓學生在勞動中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感受、體驗勞動過程的情感,讓學生“零距離”、有意識地參與勞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準備:

  1、提前一周,要求每位學生參與一項勞動,可以涉及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勞動。

  2、讓學生寫一篇勞動體驗日記。

  二、說教學理念:

  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應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勞動的“苦”與“樂”,使學生形成新的勞動價值觀,逐漸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三、說教法學法

  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創設情境、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激起學生的興趣;在學法上,讓其主動參與勞動,自己去感受勞動的苦與樂,體驗勞動的樂趣。

  四、說教學程序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以下四個環節:

  (一)播放歌曲《勞動最幸福》,學生欣賞,談話導入。

  1、你覺得歌中小蜜蜂、小喜鵲勞動時心情怎樣?(隨即板書:幸福、快樂)。

  2、是呀,勞動有收獲讓小蜜蜂、小喜鵲產生了幸福、快樂的感受,那么我們每個同學勞動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

  3、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談一談:我的勞動感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環節播放的動畫歌曲有趣、生動,一下子激發并喚起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及過去曾經的勞動過程和體驗,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談勞動,重感受。

  1、出示課余時間在孩子們勞動時拍的照片,讓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你發現了我們班誰的身影,他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樣?

  2、找幾個在照片上勞動的孩子詢問:你當時勞動的心情怎么樣?你覺得累嗎?經過你們的勞動,校園變得干凈了,你高興嗎?

  3、平時你還參加過哪些勞動,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趕快拿出你的勞動體驗日記和朋友們交流交流。

  4、課件出示一則勞動體驗日記,學生欣賞。

  5、師小結:是呀,這就是我們的勞動感受,累,并且高興,累,但很幸福。是嗎?(隨機板書:累,并幸福著)。

  (本環節是教學的重點,應該著重引導學生講出勞動時的感覺和勞動后最終的感受。累,并幸福著。正是因為勞動這種獨特的感受,才能鼓舞孩子為著最終“幸福”的感覺而克服勞動過程中的種種不良情緒和感受,體現了教育的有效性。)

  (三)現場采訪,了解他人的勞動。

  1、同學們,你們勞動的感受是“累,但幸福”,我們學校也有很多的勞動崗位,很多的勞動者,你們想了解他們的勞動感受嗎?想,就請把你的問題準備好。同時課件出示:采訪問題提示。(學生主要討論采訪時該怎樣提問,教師指導學生在采訪時要注意禮貌,并幫助學生歸納采訪問題。)

  2、請出學校管理學校電路、多媒體的教師—孫瑞炎老師,讓同學們做現場采訪。采訪后,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3、老師對采訪的情況作了總結:是呀,孫老師的感受也和我們一樣,雖然很忙、很累,但看到你們在一天天地健康成長、慢慢成熟,他還是感到了一種幸福!

  (品德課的課堂教學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課程資源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傳遞和升值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產生經歷,感受經驗,形成新知。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通過現場采訪孫老師的勞動感受,不但深化了自己的勞動感受,也從另一個側面使孩子們有機會走近老師,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從而實現了師生互動。)

  (四)現場勞動,體驗真實。

  1、剛才,我們聽了班上同學的勞動感受,也現場采訪了老師的勞動感受。既然勞動能讓我們快樂、幸福,那么我們就在課堂上嘗試一下吧!

  2、分工合作,安排勞動任務:第一組:疊衣服;第二組:縫紐扣;第三組:剝花生;第四組:整理教室。(課件出示課本P42頁“勞動須知”)

  3、學生進行勞動。

  4、剛才的勞動,你遇到困難了嗎?你用什么辦法解決的?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我預設學生可能會說:①原先我覺得“穿針線”是很簡單的工作,但做起來并不容易呢!②疊衣服時需要耐心才能疊好。③我在剝花生時,發現有些殼特別硬,我怎么也剝不開,后來我就用東西把它砸開了。④拖地板真累,現在我知道媽媽平時干家務很辛苦。)

  5、展示勞動成果:整齊的衣服、縫好的衣服、一盤花生仁、干凈整潔的教室。當你看到這些后,你有什么感受?說一說。

  6、勞動讓你有什么收獲呢?(課件出示:課本P45頁“勞動的收獲”)讓學生說一說。

  7、師小結:同學們在勞動中學會了方法,開動了腦筋,培養了能力,所以勞動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快樂,給我們創造出幸福的生活,勞動最光榮。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會從勞動中得到更多的快樂,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板書:忙,但有樂趣!)

  (新課程強調,學生思想品德與社會實踐性的發展不只是一種依靠道德知識灌輸的單向傳遞過程,而是依靠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經歷、體驗、建構的高效率的品德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是以學生個體的親身經歷、主題體驗為前提的,離開了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德育的自立建構,提高品德課堂效率就只是一句空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活學生主體,通過有意義的活動情境的創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發和深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本課堂我以“勞動感受”為主線貫穿課堂,通過“談自己的勞動感受”、“訪問別人的勞動感受”、“當堂勞動體驗感受”這些親身經歷或互動體驗活動,實現了學生的主題道德教育與構建過程。)

  五、說板書設計:

  累,并幸福著!

  我的勞動感受: 幸福 快樂

  忙,但有樂趣!

  (本堂課我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勞動經歷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勞動的“苦”與“樂”,獲得了對勞動的真實感受,從中得出了勞動的最終感受:累,并幸福著!忙,但有樂趣!為此,我設計了以上板書,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勞動的感受。)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0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下午)好!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闡述《和平之路》一課的教學構思。

  教材分析:

  《和平之路》是粵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愛和平”的第二課。本課以兩次世界大戰及當今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間的戰爭與沖突后,人們對和平的向往,通過和平鴿,雕塑,和平大鐘,帶“和平”的地名,結合圖片,引導學生理解戰爭只能給人類帶來的苦難,從而激發學生對戰爭的痛恨之情,對和平的向往之情,為第三課維護世界和平的學習奠定基礎。

  一說教材定目標提出理念

  根據《課標》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情,本課“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簡單了解國際社會建立的各種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機構及曾經作出的有影響力的做法。

  過程與方法:感受人們世世代代憧憬和平的誠摯心愿,崇敬勇敢獻身和平事業的重要歷史人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和平是人類最美好的愿望和永恒的追求。

  二談學情融教、學滲透理念

  六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道德基礎和思想意識,對文本也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并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求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注重了教法與學法的融合。

  (一)、注重新舊聯系,拓展教學空間。

  根據《課標》要求,我設計“詩文導入”、“閱讀故事園”、“畢加索與和平鴿”等環節,使學生自主挖掘教材和生活資源,以體現學科性質。

  (二)、注重多維互動,創設良好氛圍。

  圍繞《課標》,我“以生為本”,設計“詩文導入”、“讀后感言”等情節,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得感悟。

  (三)、注重教學細節,激發學生情感。

  為此,我抓住“人們表達向往和平的方式”、“讀后感言、“和平使者”等細節,深化了主題,激發了情感。

  三設流程、構板書,體現理念

  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和學生心理、年齡特點,我預設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1、展示有關和平的文藝作品,創作有關和平的美術繪畫。

  2、舉行和平主題的詩歌朗誦或演唱和平歌曲。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做好課前準備的習慣。

  (做好了課前準備,就為第二版塊——課中教學提供有力的保障。)

  靈活板書,凸現主題。

  板書是一堂課的縮影。本節課,首先學習“和平使者”時引入板書副標題;其次在紅十字的精神學習過程中引入板書;最后在深化主題時,引入主標題,并通過突出書寫和重讀,以求突出主題,升華情感。

  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以上所述只是一些膚淺認識,不足之處,敬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1

  各位老師上午好:我今天給大家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畢業之歌》第二課《我們的祝福》。我準備從三個方面展開說明,一說教材分析,二說教法學法,三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我們的祝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品德與社會》人教版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畢業之歌》第二課的內容。本單元內容是對六年小學學習生活的回顧和總結,從學科角度而言,是對六年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歸納與提升。本單元設計了《成長的腳步》《我們的祝福》《明天會更好》三篇課文,從回顧成長開始,到面向中學的引領,總體上形成了“總結成長收獲——感激關懷自己的人——確立新的學習生活目標”這樣一個學習的邏輯。俗話說得好,“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感恩教育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重要基礎。感恩意識不僅是回報教養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基于課程標準提出的引導學生“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增強對學校的親切感,尊敬老師,尊重學校工作人員的勞動“等內容,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師長的教育關愛、同伴的幫助和學校、社會多方面的關心和愛護,培養感恩情懷。

  2、能力目標:.學習用恰當的方式對師長、學校、同學表達祝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之情,體會真誠相待、互相理解、互相幫助的情誼的可貴。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讓學生學會表達感謝與祝福。

  二、說教法,學法。

  從年齡特點來看,六年級的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應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學習的快樂。生理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有許多奇特的想法和創造力,愛發表自己的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些特點,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采取活動進行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學會感恩。

  三、說教學過程。

  活動一:感恩信箱

  步驟1:指導學生自己設計組織活動,由學生用廢舊材料制作“感恩信箱”,把同學們要感謝、祝福老師、同學、學校員工的話語,采取不署名的方式寫下來,放進“感恩信箱”。

  步驟2:由教師打開感恩信箱并宣讀,然后大家猜出寫信者;

  步驟3:教師通過友情格言、故事等引領、深化學生的感恩情懷。

  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體會學校教職員工關愛的細節,讓學生的感恩之情言之有“物,表達真情實感。

  活動二:“感恩母校”作文比賽

  步驟1:根據教材范本,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真情實感寫作;

  步驟2:通過小組競賽選出優秀作品;

  步驟3:在全班誦讀優勝者的文章。

  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感受同學之間細膩的關心和幫助,多想想同學好的一面,懂得“同船共渡,五百年所修”的道理。

  活動三;感謝師恩,樹立初步的人生觀。

  步驟1:談話,讓學生懂得今天能取得這么多的成績,是與家長的辛勤哺育,老師的傳授知識,社會的教育環境分不開的。教導學生懂得感恩。

  步驟2:請幾位同學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恩。(學生課前準備節目,如詩歌朗誦,歌伴舞《感恩的心》等。)

  步驟3:(音樂聲中)教師談話,激起學生感恩之情,帶領學生全體起立,敬禮,一起說:“謝謝您,親愛的老師!”

  步驟4:教師小結,展望未來,激起學生追求新的學習生活的希望。

  總結本課的主題,升華情感,激勵學生,展望未來,懂得感恩。

  總之,本節課努力貫徹“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這一新課程教學理念,努力讓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希望各位評委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

  以上就是我本次說課的內容,謝謝!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2

  地理題材的《品德與社會》課是我們教學中的難點課型之一,在教學中教師究竟該如何選擇教學策略呢?今天我就以《人類唯一的家園》一課為例,以《入理切情,構建人文課堂》為題,從如下三個方面向大家匯報我的一些初淺的思考。

  量體裁衣——準確定位課堂

  知教材:

  《人類唯一的家園》是鄂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只有一個地球》中的第一課,屬于“走進世界”中的內容。今天我將圍繞第一個對話框“人類尋找‘另一個地球’的努力”進行說課。

  析學情:

  從學生知識積淀來看,六年級學生已經通過語文、科學等學科的學習,已經形成了“只有一個地球”的知識建構。但這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建立上,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對本課所要求的情感目標,還相差甚遠。從能力發展來看,六年級學生初步具備了收集資料的能力,但對已有資料如何整理、分析,還需教師進一步引導。

  明目標:

  結合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課知情統一的教學目標,并且把握住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地球的熱愛之情,激發他們的科學實踐和探索精神。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知識目標:人類正在為尋找另一個“地球”不斷努力,目前,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

  教學重、難點:通過了解人類尋找另一個“地球”的過程,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獨一無二的家園,從而培養學生對地球的熱愛之情,激發他們的科學實踐和探索精神。

  分板塊:

  在課時目標的基礎上,我將整節課劃分為三大板塊,明確每個板塊的學習目標,以期達到知識情感目標螺旋上升,最終實現總目標。

  板塊一:感受地球之美好

  根據學生認知起點,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認識到“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

  板塊二:感悟地球之唯一

  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感受人類為尋找另一個地球不斷努力的過程,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獨一無二的家園,培養學生對地球的情感。

  板塊三:品味探索之艱辛

  走進探索者的故事,激發學生的科學實踐和探索精神。

  經過這樣一番“量體裁衣”四步曲,我對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已經有了一個準確的定位。今年三月,在宜昌市課內比教學中,我將以上的思考付諸于了教學實踐,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談談我的思考。

  以學定教——理性反思教堂

  活動一:學科綜合——感受地球之美好

  開課伊始,我播放人們美好、和諧生活的視頻,(播放視頻)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生活體驗等多種方式,入情入境的感受“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這句話的真正內涵,喚起學生對地球的熱愛之情。

  這樣圍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課堂情境,找準知識切入點,激發情感興奮點,學生瞬間被課堂所吸引,整個課堂是“未成曲調先有情。”

  活動二:合作探究,感悟地球之唯一

  基于學生對資料的處理、分析能力欠缺的實際,我用三個主題活動,用不同的方法來引導學生感悟,促進學生認知的建構及情感的激發。

  在“月球之旅”活動中,師生合作,交流、探究人類探索月球的過程,教師點撥重點,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火星之旅”活動時,放手讓學生結合人類探索火星的事件、圖片和數據,小組合作探究,分析、處理信息,交流探究結果;

  “其他星球之旅”時考慮到學生收集資料的難度大,則以教師補充資料為主,學生討論總結。

  這樣“形變,而神不變”圍繞目標,由引到放,學生即學到了知識,又提升了能力,還生成了許多教師預想不到的個性化感悟。 “火星之旅”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后的交流,就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根據教學的預設,此時的交流旨在讓學生說說人類探索火星的事件和探索結論,然而學生的感悟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們來聽聽學生的發言:

  (視頻展示)

  面對學生真切的情感體驗,我此時巧妙的將本課兩個情感目標合二為一,強化和升華學生的情感。

  這樣簡單的引領和調控,激活了學生的體驗,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課堂收獲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無心栽柳柳成蔭”的精彩。

  活動三:交流體驗,品味探索之艱辛

  此活動的學習,我在課堂上改變了以前的預設,緊隨前一活動中的生成,引導學生講述宇航員的故事,從具體的事例感悟、體驗人類在尋找另一個“地球”時付出的艱辛。

  在課的結尾,再次讓學生隨視聽結合的畫面,走進人們在地球上美好、和諧生活,課堂首尾呼應,學生對地球的熱愛層層遞增。下課鈴響了,學生沉浸在地球母親的懷抱久久不愿離去。就在孩子們的這種情感意猶未盡之時,突然,一名學生拉著我的衣角,嚴肅而又認真的問道:老師,我覺得探索宇宙太不值得了,我們為之死了這么多的科學家,我們不是還是生活在地球上嗎?

  面對孩子稚嫩的小臉,我又一次的選入了沉思,反思自己的教學,尋找問題根源,我把目光聚焦到了課堂出示的這樣一組事件上:

  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懷特3名美國宇航員在卡納維爾角進行阿波羅1號飛船模擬發射時,因飛船失火而喪生。

  1971年7月:3名前蘇聯宇航員在于太空實驗室中工作了創紀錄的24天后,在返回地面的過程中因飛船失壓身亡。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從卡納維拉爾角升空72秒后爆炸,包括一名教師在內的7名美國宇航勇士喪生。

  我預設的目的是想“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崇敬之情”,可在孩子們的心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偏差呢?我再次研讀教材,發現教材用一個事例進行了講述與分析,而我為了拓展學生知識,對教材進行了事例的拓展,沒想到卻起到了“畫蛇添足”效果。這用實踐又一次告訴了我:品德課堂的確知識堆積不是目的,要著眼于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握好教材拓展的“度”,注意在知識的掌握與人文精神的滲透中,提升學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入理切情——構建人文課堂

  縱觀整個研究過程,我深深的認識到,對于地理題材的品德課,教師一定要準確定位目標,注重在知識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在地理知識的有效整合中,給地理知識融入情感的元素;在教材的豐富與拓展中,把握好教材知識背后深厚的人文意蘊;在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與調控中,豐富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牽手“入理切情”,就會如同一縷春風,徑情直行,沉寂的品德課堂一定會煥發出人文的光芒!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3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十分可貴的個人品質。然而,由于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經濟社會面臨著很大的壓力,誠信的道德原則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社會各個領域里的欺詐、不守信用等現象比比皆是,導致了誠信教育相對缺失。學生中說謊、缺乏責任感、不守承諾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孩子們心靈的成長。可見,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至關重要。因此,我選擇了誠信教育這一主題。

  下面,我就我所執教的《誠信就在身邊》這一課,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設計。這是科技出版社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內容。

  本課的教學目標:

  1、懂得什么是誠信,了解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體會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講信用的可貴。

  2、鼓勵學生勇敢面對自己的行為,建立誠信檔案,努力做一個誠信的人: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展開社會調查,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針對學生心理發展與認知水平,我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以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情感主題為線索,一明理實踐為目標,通過搜集資料、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兒童在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心育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悟誠信。

  在活動的開始,我為學生播放故事《曾子殺豬》,讓學生討論交流:你覺得曾子的什么地方最讓你感動?一石激起千層浪,耳熟能詳的故事、形象直觀的感受,學生們很容易就理解到:曾子寧可殺豬也要實現對孩子的承諾是難能可貴的。

  于是,我進一步引導:你認為什么是誠信?讓學生懂得:誠信就是為人處世,誠實守信。這樣的設計直奔主題,是學生對于誠信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也為后面的體驗誠信、實踐誠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情感,體驗誠信。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兩個活動:

  活動一:誠信故事會

  我讓學生把課前搜集到的社會生活中的誠信事例和大家分享。這些小故事從正面為學生樹立了講誠信的榜樣,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誠信的可貴。

  活動二:誠信的鏡子

  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位的,而離開了“真實”的生活,那課堂也只能變成學生“高呼口號”的場所。確實,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矛盾的社會,不誠信的事例在我們周圍也是比比皆是,作為老師,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倡導誠信,讓誠信之根深深扎根于學生,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絕不能回避這個社會陰暗的一面,因為我們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環境下,而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在不違背真實的情況下努力向學生展示一個積極陽光的社會,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安徽阜陽nai粉事件》,讓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讓真空的生活生成教材,讓學生真正“回到生活”,更深刻地認識誠信的重要,呼喚誠信,從而自覺做到誠實守信。

  然后再回到課堂開始例舉的圖片,駭人聽聞的事例,義正詞嚴的言語,此時,學生心中的道德星火已被點燃,他們的道德情感空前高漲。我想這令人震驚的事例會讓學生刻苦銘心的,從而也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這一環節的活動從反面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人與人之間不講誠信的危害,讓學生理解只有誠守信,才能獲得相互的尊重和信任,誠信就是我們美好生活的開始!

  (三)勇敢面對,實踐誠信。

  品德課程的最終目的是明理踐行,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個關于誠信的問卷調查,讓學生看看自己的誠信度。接著讓他們寫出自己以前不誠信的經歷,旨在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讓他們敞開心扉,勇于面對自己不誠信的行為,從而激發學生對誠信的渴望。健全學生人格的形成,為今后努力做一個誠信的人奠定基礎。

  教學反思:

  當我在試教時問到學生誠信和不誠信的事例的事,學生說到誠信的事是潦潦無幾,而一說到不誠信的事卻能滔滔不絕,于是我一直在思考,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問題還是我們學生看不到生活的陽光之處呢?我陷入了深思。我想:盡管我一個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會以我的微薄之力去努力改變學生這種觀念,改變這個社會。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貨比三家》是鄂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11課《購物小竅門》中的第一個子話題,本主題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學會獨立地購買一些日常用品。圍繞怎么賣這個主題,本主題呈現了以下內容:第56、57頁通過對相同的商品在不同商店的價格比較,讓同學們知道,相同的商品有的地方會賣得貴些,有的地方會買的便宜些,告訴同學們購買商品一定要注意商品的價格。通過填寫生活沖有關購物方面的俗語,引導學生有無意識關注到有意識關注,并第58頁告訴同學們在購買商品時還要注意商品的質量,并介紹了判斷商品質量的一些方法,如仔細看商品標簽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知道當自己的消費權益受到損害時,可以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保護自己。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看商品廣告充斥著學生的生活,學生雖然每天都要和商品、商店打交道,但多數時候是在家長的指引下,學生自身的消費觀念還是比較淡薄,購物時不文明的現象比較普遍,還經常被某些生意人坑害。

  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分析三年級的學生消費觀念和行為還不成熟,消費比較盲目,對商品的質量好價格缺乏必要的關注,欠缺有關的法律知識,維權意識薄弱,不知道如何保護自身的消費權利。

  因此,本課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知道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教學難點是:具有初步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三、教法學法

  1、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教師通過課件展示逐步引導學生了解生活,走進生活,體驗生活。

  2、通過調查、比較同樣的商品,價格會因各種因素發生變化,了解一些購物竅門,選購物美價廉的商品。從體驗活動中掌握一些購物的竅門。通過回憶消費經歷,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知道應選購價廉物美的商品。

  能力目標: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會購買簡單的學習及生活用品。

  情感態度價值觀:具備初步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

  教學難點

  當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為您服務!

  為您服務!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查找某種商品在不同商店或超市的價格

  五、教學過程

  活動一:說一說、找一找,聊一聊

  1. 說一說課前老師布置的情況調查,學生匯報。

  2.找一找記錄中,

  你發現什么問題,( 學生交流發現的問題)

  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地方價格為什么會不一樣呢?

  3、聊一聊大家在商店購物時,看到過的聽到過的一些俗語,了解這些俗語的意思。(學生交流)

  4、聊一聊同學們在購物的時候有哪些小竅門。(學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經歷)

  5、聊一聊“三無食品”,食用后的危害。

  設計意圖:學生在課前收集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記錄,課上相互交流,采取現場展示的形式,歸納自己分析的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既展現了學生的個人能力,又突出了集體的智慧。

  活動二:看一看、辨一辨,說一說

  1.看報道,去年市場上發生的劣質嬰兒,學生大膽談出感想 。

  2.分辨什么叫“三無”產品,什么叫安全產品。

  3、說一說如何避免購買“三無”產品?買到了又該怎么辦呢?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六、設計意圖:

  教學要積極向學生的生活領域拓展、延伸,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特定環境中進行探索,自主地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推理、判斷,選擇道德行為,獨立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從而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創新性。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5

  教學理念:在指導學生了解社會知識、社會文化的過程中,引導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機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課有兩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內容是“從太空看地球”。這部分內容就是指導學生跳出地球來認識地球,從而能夠從整體上獲得對地球“外貌”的初步認識。在此以前,學生可能從電視科教片、掛圖、課文、親人朋友、老師那兒得到一點兒零星的有關地球的知識。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就是要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老師補充點撥,使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認識——地球,人類的母親,是那么美麗,又是那么容易破碎,感悟到我們應當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在教學時,先引入蘇軾的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導出在哪里看地球比較適合的問題(可用雞蛋的結構來比喻:“蛋黃”是地球,“蛋清”是大氣層,蛋殼外面是“太空”。),然后是組織學生自己看這部分內容,再由學生發言知道地球哪方面的知識,是從哪兒知道的這些知識。引導學生感悟到學會從多渠道收集資料,學會合作交流,資源共享的重要性。其中,在談到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時,也要讓學生說一下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情況(“神五”“神六”“長娥一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通過計算體驗,讓學生感悟地球的“大”;補充現代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感悟地球在“變小”,體會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培養信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感情。

  第二部分內容是“人類對地球的探索”。這部分內容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討論交流,使學生初步了解人類探索地球的大概過程:從受很大局限性的感知認識“天圓地方”,到航海技術的發展,大大擴大了人類活動范圍,認識到“地球是圓的”,再到現在人們對地球的“有組織的全面研究”。從中體會到人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發展、深入的過程,不要滿足于眼下的一知半解,而要活到老學到老。其中,在討論“天圓地方說”時,可提一提古印度人的“龜象說”,豐富學生的視野。在學“麥哲倫環球航行”故事時,可補充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司南的價值,使學生體會到祖國文化的輝煌燦爛和對世界文明的促進作用,激發愛國熱情。學習“三葉蟲化石”和“中國北極黃河站”,主要是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體會到現在人們研究地球在時間上的“縱深”和在空間上的“廣泛”,激發學生產生了解地球的興趣。學習“在南極考察的日子里”這兩篇日記,主要是了解我國對地球科學研究的情況,以及體會到科學研究工作是辛苦而危險的,感悟到科學家的偉大、奉獻精神。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07-03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07-03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12-20

《品德與社會》品德說課稿01-27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聲謝謝》說課稿07-02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1-28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06-11

品德與社會《漫畫郵政》說課稿10-26

品德與社會《漫畫郵政》說課稿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