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算律》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運算律》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運算律》說課稿1
第一板塊教學資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國標版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課時,它是運算中進行簡便計算的兩種必要的理論依據,他們是學生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思維素質,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簡便計算和計算速度。
在前三年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的交換律已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在前面的教學中,教材對加法結合律也做了一些孕伏。這些都是學生學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基礎。教材安排這兩個運算律教學時,采用了不完全的歸納推理。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后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并先后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
第二板塊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根據我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結合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將從三方面制定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利用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學內容,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用字母來表示交換律和結合律。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目標:通過學生積極參與規律的探索,發現和歸納,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定律。
第三板塊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同學們都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吧,來說說都喜歡哪些體育項目?
一、觀察主題圖,提出問題
同學們,氣候漸漸轉涼了,學校又要組織大家進行冬鍛比賽了,冬鍛比賽中有些什么項目呢?看,同學們正在緊張訓練呢!
電腦出示情境圖,提問:從這張圖片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幾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以課件出示:參加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活動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設計意圖:緊扣教材中的主題圖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指出圖中所含的數學信息,并從中提出一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時也為后續的探究學習提供了基本素材。
二、教學加法交換律
1.列式計算。
指名學生口頭列式,教師板書:28+17 17+28
2.觀察兩個算式:這兩個算式都是來求出參加跳繩的人數,猜猜看結果可能會怎樣?(相等)
3.學生計算,媒體演示,用等號連接。
4.觀察比較這個等式,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交流后板書: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結果不變。
5.老師也從這個等式發現了一個規律出示:交換28和17的位置,和不變。
6.比較老師和你們的兩個發現,哪一個發現肯定是正確的?為什么?
7.交流得出:老師的發現是通過計算證明了的,而你們的發現到底正確不正確還不知道,暫且就把這個發現看做是我們的猜想?(板書:猜想?)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我們去驗證(板書),同學們想想看,我們可以怎樣來驗證呢?
8.學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再舉一些例子。
9.讓學生再舉例說一說,追問:現在我們有了幾個這樣的等式,能不能證明我們的猜想就正確了呢?(學生說還不能)
10.追問:到底要舉多少個例子才能證明我們的猜想呢?(足夠多)
11.達成共識:每個人舉3個例子,整個班級就有一百多個例子,這樣就比較多了。
12.學生自主舉例,并且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強調一定要把兩邊的結果計算了以后才能寫上等號。
13.從同學們舉的這些例子來看,都能夠證明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結果不變這個猜想。有沒有找到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結果發生變化的例子?
14.用語言文字敘說比較麻煩,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圖形、字母等把發現的規律表示出來呢?在自備本上試著寫一寫。
教師巡視,讓部分學生上臺展示創意,并讓學生解釋說明。
展示后教師小結:看來,用符號、字母等表示就是簡單!在數學上,我們統一用字母a、b來表示兩個加數,可以寫作a+b=b+a。
設計意圖:教師順應學生的學情,當學生感覺到用言語表述規律顯得麻煩、不便時,教師及時讓學生采用 自己喜歡的形式把規律表示出來,很適合學生的胃口,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5.小結、揭題:剛才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通過列式計算,發現了規律,又自由列舉了很多例子來驗證了規律,最后探索出了一條重要規律。其實在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律(板書課題運算律)。我們剛才發現的加法中的這條規律叫做加法交換律(板書:加法交換律),在數學上通常用字母a+b=b+a表示。
三、學習加法結合律
1.過渡:剛才通過解決第一個問題,我們研究出了加法交換律,現在我們再來研究這一個問題,看看會不會有新的發現?
2.列式計算,得出等式。
(1)指名回答,板書: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參加跳繩的人數)
為了看得更清楚,我們可給28+17添上括號,也就表示先算前兩個數的和,再和第三個數相加,我們一起算一算結果是多少?(68人)
(2)還是這個式子28+17+23(板書),如果要先算參加活動的女生人數應該怎么辦?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添上括號:28+(17+23)。
添上括號后表示先算后兩個數的和,再跟第一個數相加,結果又是多少呢?我們一起算算結果又是多少?。(68人)
(3)比較答案,用等號連接兩個算式。
3.請同學們觀察比較這個等式,你有什么發現?
4.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交流。
5.小結:從剛才同學的交流中發現,要用語言來表述這個發現,好像有一定的困難,那能不能用我們剛才學到的方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你的發現呢?
6.交流得出:(a+b)+c=a+(b+c)
7.這也是我們的發現,同學們想想看,怎樣來證明我們的猜想呢?
8.讓學生舉例交流。
9、比較發現,舉出的例子都能夠證明我們的這個發現是正確的。
設計意圖:根據新教材的教學目標,要淡化規律的表述,讓學生體會字母表示規律的好處。教師選擇恰當的時機,在學生感到用語言表述比較困難的時候,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直接用宇母表示加法結合律,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用字母表示運算律的優越性。
10.教師揭示: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第二個運算律加法結合律(板書:加法結合律)。如果用字母表示就是學生齊讀字母公式。
三、鞏固練習
1.下面各題中分別運用了什么運算律?以手勢進行判斷,用手掌代表加法交換律,拳頭代表加法結合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注意引導學生發現第4小題是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填空練習。
(45+36)+64=45+(□十□)
560+(140+70)=(560+□)+ □
18+(24+□)=(18+□)+32
(18+□)+b=18+(a+□)
小結:看來運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計算變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來是100的兩個數放到一起先加,這可真是個好辦法。
3.老師這里有兩行樹葉,上面都有數字,哪兩片樹葉上的數的和是100,請把他們連起來。
想一想:什么樣的兩個數加起來會是100?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時,靈活運用教材上的練習題。第一個練習讓學生用手勢答題,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第四小題中的等式同時綜合運用了兩種運算律這一教學難點,加深學生體驗。第二個練習讓學生進行計算,通過比較計算速度的快慢,讓學生感受到運用加法運算律的優越性,并結合第三個練習題滲透了簡算方法的指導,為后續的加法簡便運算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找到這些規律的?教師:是啊,運用這些方式能夠找到一些運算中的秘密,這些方法在數學中的用處非常大。
設計意圖:全課總結,讓學生梳理本堂課所學知識和技能,并回顧學習方法,旨在通過反思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整體建構,同時也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為使上述過程能夠流暢進行,我將準備掛圖,從上述我所設計的教學看,我所采用的教法主要有講授法、討論法。學法主要有合作交流學習法。這樣既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能力又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的主導作用。
《運算律》說課稿2
《運算律》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部分教材內容包括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認識以及運用。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探討乘法運算律。在教材處理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明確課堂教學目的。
在教材處理上,以教科書上的知識內容為教學基礎,合理地對教材進行處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觀察、發現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后,自己探討出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同時探討出減法和除法沒有交換律和結合律。讓學生完全地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他們充分體驗到數學知識探討的全過程和成功的喜悅,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二、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角。在這節課中,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在探討乘法運算律之前,讓學生反思剛才探討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方法,用這樣的學習方法來自主地探討其它三種運算有無運算律。首先,讓學生進行猜測,根據知識之間的聯系,猜一猜,在四則運算中,除已經學習過的加法以外,其它的運算是否也有交換律和結合律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進行了大膽的猜測,根據各自的猜測結果,用數學上的列舉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正確與否。這樣又教給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使他們從小就懂得用數學的思維和方法來解答問題。從課堂之初到整個探討的過程直到探討出最后結果,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興奮的階段,他們面對的是有一定知識作基礎的,卻又是嶄新的問題,他們心中有底但又沒有充足的把握,處于這樣的矛盾之中,他們更加愿意盡快地找出結論來證明自己在學習數學上的成績,因此課堂氣氛相當的活躍。
三、形成知識間的網絡。
這節課是以探討運算律為主,同時又得出了減法和除法沒有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結論。在教材的處理上比較獨特,將小學階段的四則運算聯系起來,交織成一個知識的網絡。因為在學生的頭腦中往往會這樣想問題,既然加法和乘法有交換律和結合律,那減法和除法也會有這兩個運算律嗎?在過去的教學中一般沒有涉及到減法和除法的問題。這里單獨地提出來,把學生頭腦中的問題很好地在課堂上進行解決,既突出了加法和乘法的一致性又從對比的角度明確了減法和除法不具備這兩個運算律,也解決了學生在做減法和除法是最容易出現的問題。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
課堂上學生的探索意識貫穿始終,他們自主與學習伙伴一起進行知識的探討。他們從別人身上學習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他們聆聽伙伴的發言,從中受到啟迪,他們在課堂上角色意識表現得恰到好處。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位置明確、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師生合作輕松、愉快。
《運算律》說課稿3
一、說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這部分內容是本單元的第一教時,教學加法的兩條運算律——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運算中進行簡便計算的兩種必要的理論依據,他們是學生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思維素質,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簡便計算和計算速度。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的加法計算和驗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利用學生身邊的事件,組成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使學生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初步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并經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探索中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理解不同算式間的相等關系,發現規律,概括運算律。
教學難點:
概括運算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接觸過加法的驗算(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口算(數的分與合)等方面的知識,實際上對加法的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在潛意識里已有較多的感性認識,為新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在實際計算的時候,很多學生是能夠應用一些巧方法,使計算變得簡單而且快。所以我沒有從“零起點”展開教學。
三、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在課的一開始,我設置一個小競賽,有意識讓孩子巧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例題,讓學生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學生會提出如下的問題:
①參加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參加活動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繩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其中的這兩個問題:參加跳繩的有多少人?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學生身邊事情引入新知,,讓學生自由地提問,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同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后繼探究的學習材料,符合新課程“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研究加法交換律
1、解決問題,初步感知。
根據“參加跳繩的有多少人?”先讓學生列式,引導得出:兩個算式的結果相同,可以用等號連接起來。板書:28+17=17+28。
2、觀察特例,引發猜想。
接著,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你有什么發現?(同桌交流并匯報)
學生一般會回答:
①兩個加數交換了位置,但結果是相等的。
②28和17交換位置,但結果不變。
比較他們兩的結論,你有什么要說的?學生可能會說:
通過學生的爭辯,引出僅憑一個特例就得出“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太草率了,不妨把這個結論當做我們的猜想。(板書:猜想)
3、舉例驗證,自主探索怎么驗證?
生:再舉一些這樣的例子。
師:舉多少個?(無數個)可能舉無數個嗎?(不可能)
每個同學舉3個例子,然后同桌交換相互檢查,看看他的算式兩邊的結果是否相等。
在這里,我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規律發現的過程。一方面組織學生寫出類似的等式,幫助了學生積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表象,進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換律。
4、觀察等式,總結規律。
5、引導學生探索加法交換律的表達方式。
教師提出:能不能用一個等式來表示我們發現的規律?同桌討論。
匯報:
預設
1:我們用數字(文字)
2:我們用符號表示
3:我們用字母表示
②比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發現的規律比較簡潔。出示板書:a+b=b+a
指出:這樣的規律就是加法交換律。(板書)
學生可能有三種表示法:
①用文字(數字)表示;
②用符號表示;
③用字母表示。
數學上一般用字母來表示這些規律,板書:a+b=b+a。
幫助學生構建了簡單的數學模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四)加法結合律
整個探索過程與“交換律”相似,不同的是由于學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經驗,在這里教師可以完全放手,稍加點撥便于引導學生完成探索過程。
1、再次出現主題圖,研究: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列式,得出(28+17)+23=28+(17+23)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號嗎?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充分放手,讓學生探索規律。
(1)再舉兩個例子驗證下。
(2)你發現了什么規律,用簡單的語言概括起來(同桌互相交流)。
(3)用字母表示規律。
在這個環節里,抓住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內在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把加法交換律的學習,遷移類推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中來。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逐步從觀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匯報等環節,還給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由于“運算律”屬于理性的總結和概括,比較抽象,學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導學生獨立發現,思考、解答,有利于學生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五)實踐應用
我準備安排基礎訓練和拓展訓練兩個練習層次,通過層層深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知識,形成技能,并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
基礎訓練就是書上第58頁的想想做做1、2、4、5。
應用加法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30+28+70+45+72。通過該題訓練把一般的規律推廣到更多的數字計算中,有利于知識的深化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提高。
(六)全課總結
四、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我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采用了“激趣、引探、釋疑、導練、啟思”的教學模式,以問題解決為中心,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在做數學的過程中感悟數學,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運算律》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說課的教學內容是《小學六年級第12冊總復習運算律》
2、教學地位:本課是在學習了運算律以及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總復習的。
3、教材與學情分析:運算律包括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這些運算律在數與運算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材首先回顧與總結學過的整數運算律,鼓勵學生從多種方式驗證這些運算律,以幫助學生整理和復習所學過的運算律。教材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整數運算律在小數分數運算中仍然成立,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加法運算律和乘法運算律的應用。學生對加法運算律一般都掌握得比較好,而對乘法運算律的掌握有所欠缺,特別是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4、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加法運算律和乘法運算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
2)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3)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4)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進一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5、教學重點、難點: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準確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教學難點是選擇合理靈活的方法進行簡便計算。
二、說學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觀察、比較、歸納、概括出運算律,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復習。
我們學習過哪幾個運算定律和性質?(在學生回憶互說時板書: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減法的性質、除法的性質)
二、回顧整理、構建網絡。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然后同桌相互說說這幾個運算定律和性質的具體意思是什么。
2.小組合作填表。
你能先舉出具體的例子,然后再用字母表示這幾個運算定律和性質嗎?請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3.反饋。
一生按每條運算定律和性質的順序報表,其他學生比較。)
運算律、性質內容用字母表示
加法
運算律加法交換律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a+b=b+a
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上第三個數;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一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a+b)+c=a+(b+c)
乘法
運算律乘法交換律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 a×b=b×a
乘法結合律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同第三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和第一個數相乘,它們的積不變。 (a×b)×c=a×(b×c)
乘法分配律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 (a+b)×c=a×c+b×c
除法的性質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除以這兩個數的積,也可以先除以第一個除數,再除以第二個除數。 a÷b÷c=a÷(b×c )
減法性質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幾個數,可以從這個數里減去所有減數的和,差不變a-b-c=a-(b+c)
過渡:這幾個運算定律和性質有什么作用?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1.請你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5.75+3.42+4.25=++3.42
300+42.8+=(+57.2)+300
(12.7-0.09)×8=12.7×-×8
2.直接寫出得數。
(78+34)×8= 99×0.25+0.25= 5.73-2.9+2.9=
7.2÷100+0.72÷10= 23 × 34+13 ×34 = 2-712-512 =
3.課本第59頁鞏固與應用的第1題。(可選做幾道)
鼓勵學生在運算的過程中熟悉運算律的“結構”,同時培養簡算的意識。
4.課本第59頁鞏固與應用的第2題。
先由學生獨立做,然后交流,通過不同解題方法的比較,讓學生再次體會乘法分配律。
四、自主檢評,完善提高
(一)自主檢評。
1.選擇。
(1)3.2×4.9+6.8×4.9的簡便算法是()。
A.4.9×(3.2+6.8)B.(3.2+6.8)×4.9×2 C.(3.2×6.8)×4.9
(2)25×4.4=25×4×1.1應用了()。
A.乘法交換律B.乘法結合律C.乘法分配律
(3)(13+25)×30=13 ×30+25 ×30,這里運用了乘法()。
A.交換律B.結合律C.分配律
2.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1178-613-123 79×101 125×42×8 304×99+304
3.下面各題的計算正確嗎?把錯誤的地方改正過來。
1.5-34+14=5-(34+14)=4
2.8×35+8×25+8=8×(35+25+8)
3.(25+2.5)×4=25×4+2.5×4
4.25×25 ×13 ×310=(25×25)+(13 ×310)=10+110=10110
(二)交流、評價。
四、歸納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或感受?
五、作業。
1.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12.5×2.4 2.75×29-1.75×29 8.48—2.61-1.39
38 ÷711+58 ÷711(21+715)÷75 6-13-23
2.面粉每千克2.6元,大米每千克3.2元。買面粉和大米各50千克,共需要多少元?
3.學校運來180本中演草,120本中筆記,把這些本子平均分給5個班,每班分到多少本?
六、板書設計:
《運算律》說課稿5
一、教材:
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的運算律》這節內容以后安排的,學生已經結合大量的生活情境認識了生活中存在的許多相互依賴的運算關系,而且體會了這些關系之間的作用,實際上,在數系的擴充過程中,運算律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在新的數系中運算律能盡量的成立。
對于這一內容的設計,我結合實際主要確定了知識與技能的目標,即:1、在具體情景中,通過“運算”的活動,探索和理解運算律。2、能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二、教法:
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提問法、講練結合法和激趣法。直觀教學法就是利用黑板演示進行逐一演示,既演示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又演示解決問題的結果,使整個過程和方法都能清楚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去感受和體驗。
啟發式提問法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思考與交流,講練結合法就是利用我設計的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研究的練習題,讓學生自己在練習題上進行動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獨立思考,獨立發現,把自己的發現寫下來;激趣法就是在學生進行第一次研究得出結論后為了進一步驗證結論,我提出了激勵性的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兩次探索與研究,如: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繼續來研究和探索……這樣能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讓學生覺得學得輕松,我也教得輕松,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學法:
在教學中,我主要以學生的動手活動和交流活動為主,即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動手計算。通過學生自己計算,自己發現問題,得出結論,并寫下來,然后在班上進行交流,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在交流中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又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和積極參與的良好習慣,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就提高了。
四、教學程序設計:
對于教學過程,我主要設計了五個步驟:
一)、復習導入。
1、我們學過了哪些有關整數的運算律?(用提問的方式復習)
2、它們有什么作用。
(二)、系統復習。
1、回顧和總結學過的整數運算律。
(1)加法交換律 a+b=b+a
(2)加法結合律 (a+b)+c=a+(b+c)
(3)乘法交換律 ab=ba
(4)乘法結合律 (ab)c=a(bc)
(5)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2、用多種方式驗證這些運算律。(完成58頁第1題的第2小題,由學生自告奮勇回答書上的題目,由其他全體學生判斷正確與否),
3、認識到整數運算律在小數、分數運算中仍然成立。(完成58頁第2題,四人小組合作,互相舉例說明,然后推選代表到講臺上展示)
4、感受在數系的擴充過程中,人們總是希望在新的數系中運算律能盡量地成立。
(1)出示58頁第3題
(2)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自己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結果)
(3)交流。(滿足數的運算的需要也是數擴充的重要原因,也是產生分數和負數的重要原因,從而拓展學生對分數和負數的認識,加深對分數、負數意義的理解。)
六、習題設計(貫穿于教學過程)
1、選用合適的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46+32+54 0.7+3.9+4.3+6.3 25╳49╳4
8╳(36╳125)8╳4╳12.5╳0.25 546+785-146
這是六道運用運算律解決計算題的基本題目,主要考察學生掌握運算律的情況。讓學生自己在下面做,然后選六個學生上臺演板,請學生自己上臺講評。
2、用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計算下面各題
2.7╳4.8+2.7╳5.2 905╳99+905 13╳10.2
評價,既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又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興趣。
五、課后反思:略。
六、板書設計:(略)
《運算律》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運算律”第一課時的內容。我將從教材、教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依標據本——說教材
1.知識結構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兩種運算。教材中實際情境中引出問題,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列出兩道算式,發現他們的內在聯系,再讓學生例舉同類算式,分析共同點,從中發現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來,練習中安排了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應用和類推到兩個數的差與一個數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2.地位和作用這是在學生已經學過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學習的,教學乘法分配律,不僅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整數范圍類的基本運算律,而且有利于他們更靈活地解決計算問題,提高計算能力。
3.教學目標
基于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編寫意圖,我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體會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
◆過程與方法2.使學生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使學生能聯系實際,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和概括規律的學習活動,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發現數學規律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4.教學重點:充分考慮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認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5.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經歷探索并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
二、以學定教——說教、學方法
◆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思維活潑,接受能力強,具有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學生在第七冊學習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以及應用這些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已經初步具備探索和發現運算律并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經驗,為學習新知識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觀察、操作、歸納等方式自主建構新知識。
◆教學方法:本著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教學理念。本節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動手實踐等教學方法。主要體現以下特點:
1.情境教學。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圍繞學校有5個同學就要去參加“無錫市少兒書法大賽”了,書法組的張老師準備為他們每人買一套漂亮的服裝,來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直接導入新課,并展開自主探究。
2.動手實踐。在探求運算律的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將靜態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學生動態的數學實踐。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我多次組織學生在合作中體會,在交流中感悟。幫助學生更深刻的領會新知。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作業紙等
三、以生為本——說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教學
談話:同學們,我們學校有5個同學就要去參加“無錫市少兒書法大賽”了,書法組的張老師準備為他們每人買一套漂亮的服裝,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設計意圖:創設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1)提問: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再問:買5件上衣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請同學們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2)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再分別說說兩個算式的意義。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利用課件演示,幫助解釋。
談話:兩個算式解決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它們的計算結果也相等,那你會把這兩個算式寫成一個等式嗎?
(3)談話:如果老師不這樣選擇,還可以怎樣選擇?(買5件短袖衫和5條褲子)
提問:買5件短袖衫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嗎?
根據學生回答,列出算式:32 × 5 + 45 × 5和(32 + 45)× 5。
(4)再問:這兩個算式有什么關系?可以用什么符號把它們連接起來?
啟發:比較這兩個等式,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感悟和發現乘法分配律,變教學生“學會”為指導學生“會學”。先組織學生通過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兩個不同的算式之間建立起聯系,得到了兩個等式,并比較這兩個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深入體驗,豐富感知。
引導:現在請每個小組拿出信封中寫有算式的紙條,想一想在這幾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號連起來,哪些不能?
分組匯報、交流。
要求:你能寫出一些這樣的等式嗎?
學生舉例并組織交流。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體驗感悟的空間,為學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組算式,引導學生在小組辨析與爭論中,進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再寫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豐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
3.揭示規律。
(1)提問:像這樣的等式,寫得完嗎?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等式中存在的規律表示出來嗎?請同學們先在小組里說一說。
(2)反饋時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學生可能用語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結:a加b的和乘c,與a乘c的積加b乘c的積的和是相等的。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書:(a + b)× c = a × c + b × c]
你們發現的這個知識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請同桌再交流一下。
4.能用字母來表示乘法分配律嗎?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a+b)×c=a×c+b×c
對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來表示,感覺怎樣——(稍等)簡潔、明了。這就是數學的美。
【設計意圖:讓學生積極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及與同伴進行交流,親歷觀察、歸納、猜測、驗證、推理等探究發現的全過程,學生不僅發現乘法分配律的知識,而且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數學思維的能力得到了發展。】
(三)實踐運用,鞏固內化
1.請運用乘法運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題:
①(32+25)×4 = □×4+□×4
②(64+12)×3 = □×□+□×□
③25×(4+9)= □×□+□×□
④75×64 = □×□+□×□
【設計意圖:前面三題,學生很快根據乘法分配律正確地填數。由于第④題是開放的,有的把75寫成兩個加數的和再乘64的形式,也有的將64拆成兩個加數的和再乘75的形式等,再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填數。】
2.選擇。請用手勢表示正確答案的編號。
與25×(4×8)相等的算式是()。
①25×4+25×8;②25×4×25×8;③25×4×8
【設計意圖:通過辨析,學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內涵及與乘法結合律的區別。】
3、完成第3、4題,比較兩種方法中的哪種方法比較簡便,滲透簡便計算的思想
4、做第5題,重點提示學生第2題48×3-45×3可以寫成(48-35)×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類推到減法。
【設計意圖:乘法分配律的逆應用雖然在例題中沒有出現,但現在這個知識結構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減法中的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使乘法分配律的內涵得到延伸,讓學生對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形式活潑,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這些教學活動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學生改善學習方式。】
(四)回顧再現,升華新知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我們是怎么來學習的?
【設計意圖:在本節課即將結束之時,讓學生暢談學習收獲,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將所學知識得到及時有效的梳理和鞏固。】
四、提綱挈領——說板書
運算律---乘法分配律
(65 + 45)× 5 = 65 ×5+45× 5
(32 + 45)× 5=32 × 5 + 45 × 5
(a + b)× c = a × c + b × c
【設計意圖:良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的教案,是課堂教學的縮影。本課的板書,簡潔明了,展示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抓住教學脈絡,有利于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
《運算律》說課稿7
運算律與簡便算法這一小節是對學過的有關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以及減法、除法的運算性質是小學數學中簡便計算的根據,也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整理和復習,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網絡,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系統掌握運算定律,能根據數據的特點選擇合理的運算定律與簡算方法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通過整理、交流、聯系、對比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和辨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計算技巧,進一步發展數感。
3.情感與態度:激發學生對學習簡算技能、形成簡算意識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有意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并最終養成簡算習慣。
學情分析:大部分孩子對于如何有效的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簡算這一能力還有所欠缺,尤其表現在對應用“湊整”思想的意識淡薄以及不能靈活、合理地運用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解決問題這兩個方面上。有些式題同時包含了幾種簡便方法,讓學生防不勝防,教師“嘮”而無功。
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特點,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以學生自主探究整理為主線,輔以討論、交流等方法組織教學,使學生能在一個開放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設計如下
1.激趣導入,復習舊知
計算復習課應該說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創設“高斯求和”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滲透從運算定律和簡便計算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簡算在生活中的價值。
2.自主整理 完善認知結構
數學的復習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并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整理和構建知識網絡的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我設計了預習單,引導學生把分散在各年級、各章節中常見的運算律、運算性質和簡算方法上下串聯、左右溝通起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通過課前的自主整理,學生對運算律和運算性質更有了充分、完整的認識。教學時放手讓學生交流整理的知識,互助評價,教師則及時點評、激勵、提升。這樣有利于主體性的發揮,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成功,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把整理知識置于課前,在時間、資源的利用上給予學生更廣闊的空間,這樣學生到課堂上交流的時候,才有話說,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3.練習實踐,應用簡便
由于本課的教學點眾多,哪些是基礎的、必須的,哪些是領悟的、理解的,哪些是忽略的、弱化的,需要用整體建構的思想來實現。為此,在練習與實踐中我安排了基礎練習與重點突破兩大板塊,旨在讓“形”(運算律和簡算方法的結構化外形)與“式”(具體的簡便計算題)完美對接,學生深層次解讀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既循序漸進,立足基礎,又層層推進。
基礎練習環節,首先設計了“快速判斷,下面各題中哪些題可以運用定律和性質進行簡算。”讓學生仔細閱讀每一道題,交流。通過這樣的環節,可以使學生知道在計算中一定要養成“看清數字和運算符號,想想能否用簡算”的審題習慣。同時,能進行簡算的題往往在數和運算符號上都具有一定的特點,這樣的練習也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數感。然后集中呈現不同類型的簡便計算,重在立體拓展簡便的涵義,逐步完善學生對簡算的認識。通過讓學生直接運用運算律和簡算方法進行計算,使學生對簡便計算的意義、結構類型的理解更加完整、透徹。
重點突破環節主要是一些變式的習題或不能直接用簡便方法而需要通過轉化的式題。這些題,學生只有邊審題,邊運用整體思維觀察算式,尋找特點,才能算得又快又對又合理,從而形成嫻熟的運算技能。其間突出簡便計算“分”的思想和“變”的思想25×4.4 21× 5.17×1.53-51.7×0.053
學生錯例的講解原本是設計好學生易錯易混淆的題,讓學生查找根源,尋求對策,受賁友林老師平面圖形復習的啟發,把課堂的舞臺讓給學生,學生收集學生評講,把自主學習落到實處,這也與我們學校推行的先學后教理念相吻合,所以我把這一環節改為學生課前自己收集錯例、分析錯誤原因,充分利用學生資源,讓學生評析,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及辨析的能力,讓學生在反思中提升計算能力。由于學生個性差異的不同,思考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每個學生有每個學生的精彩,我們看到大多數同學呈現的都是屬于負遷移的題目,也是容易混淆的題目,通常為了湊整改變運算順序,學生分析的也很透徹,尤其是張沈陽既有錯例分析改正對比小拓展,學生的能力是不可估量,你給學生一片自主的天地,學生就會演繹出更多的精彩,收獲成功的快樂。
解決實際問題、運算規律的拓展和自我挑戰的介入,不僅是使課堂生出許多數學味來,而且順應了學生追求創造與突破的學習愿望。
縱觀全課設計,我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貫穿始終,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體會到整理知識的好處,感受到簡算的優越性,使本節課既達到了整理復習的目的,又提高了學生合理、靈活地運用簡便算法的能力。
今天的教學,我覺得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看似簡單的運算律和簡便計算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因為時間關系不得不取舍。簡便計算通常學生對于單純的簡算比較在意而解決實際問題中出現的簡便計算常常忽視,缺乏那種簡算意識比如圓環面積計算、相遇問題等,因為時間關系,在實際中的應用少了些,猶如蜻蜓點水。另外對于多加要減、多減要加這樣的題型其實掌握的也不好,容易混淆課上沒有涉及到。混合運算,可以按順序進行計算,也能依據運算律使計算簡便,如何體現怎樣簡便就怎樣算,本課淡化了這一目標,比如 ,我是放在快速判斷中的,這需要學生有較好的數感和口算能力,只順應了少數優秀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沒有感覺,如果以對比的形式出示乘法分配律計算和按運算順序計算兩種不同的算法,讓學生知道有的時候不需要運用運算律,反而會更簡便。這樣處理學生感悟要深刻些。
【《運算律》說課稿】相關文章:
運算律說課稿11-05
運算律說課稿11-05
《運算律》說課稿12-13
運算律說課稿07-09
《運算律》說課稿范文06-12
探討乘法運算律的說課稿02-20
關于蘇教版《運算律》說課稿06-12
《探討乘法運算律》說課稿07-04
運算律和簡便計算說課稿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