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 故鄉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故鄉說課稿1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故鄉的蘆葦》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以“熱愛家鄉”為主題的第六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這是一篇以熱愛家鄉為主題的抒情散文,文章先敘述后抒情。作者以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了故鄉樸實無華的蘆葦多而美的特點。用輕松細膩的筆法娓娓敘說了兒時與蘆葦有關的趣事。本課優美、生動的語言是學生學習語言,培養語感的好材料,教學時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通過對故鄉蘆葦的回憶,傾訴了對家鄉的懷念與熱愛之情。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積累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形象、準確的語言,領悟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
3、通過體會作者熱愛故鄉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品讀,鑒賞文章優美的詞句和段落,并積累下來。
難點:、從文章準確、形象的語言中體會作者熱愛故鄉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四:設計理念
本篇課文語言優美,生動活潑,感情真摯,充滿童趣,讀起來瑯瑯上口。因此,我選擇了“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的方法,在讀中引導學生體會寫法,在品詞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貫徹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說教法、學法
1、課堂上注重朗讀,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去主動學習,在這堂課上,我引導學生以讀為前提,在讀中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2、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實際,讓自己的情感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升華。
說學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質疑問題、自讀解疑、讀議領悟中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空間,讓學生發表個人獨特的見解,培養創新意識。
六、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課。
(出示課件:蘆葦美景圖)讓同學們欣賞畫面。教師借機引導
蘆葦,樸實無華。在南方隨處可見。我們北方在溝邊也有蘆葦,大家都認為蘆葦非常普通,沒有什么可稱贊的,然而,它卻令作者魂牽夢繞、永不忘懷。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故鄉的蘆葦叢中,去追憶那遙遠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是讓學生讀準字音,正確朗讀課文;
2、是小組合作,解決生字生詞;糾正多音字和生字的讀音。
3、是說說作者為什么要寫故鄉的蘆葦。他對蘆葦到底有一種什么特殊古的感情?
課文的字里行間展現著一幅幅優美的畫卷,洋溢著一縷縷真摯的情感,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都能感受到生我養我的故鄉,給我留下許多夢幻般的記憶,為什么讓我尤其難忘的是蘆葦呢?讓我們在細細的品讀中進一步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
(三)、細讀品味,感悟真情。
1、品詞析句,領略蘆葦美景。
學生自讀課文的8、9自然段
(1)、說一說,你在讀中感受到了什么?從哪些詞句讀出來的?
“一片片”“一簇簇”“幾乎所有”體現了蘆葦“多
“碧玉似的秀枝”“綠色的輕云”寫出了蘆葦的“綠”;“恬靜”、“飄逸”突出了蘆葦的“美”。
(2)、(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給鄉村平添了幾分恬靜和飄逸。”)指名讀。引導學生找到文中的比喻句。體會一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并照樣子說一、兩個比喻句。
(3)、故播放蘆葦的風光片,故鄉的蘆葦多美呀!讓我們通過動情的朗讀再來感受一下,好嗎?(指名配樂讀文,師生適當評價)讓我們再一次的朗讀課文,表達出對蘆葦的喜愛和贊美。這一教學環節,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反復朗讀,感悟語言美,體會景色美。突出了“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
2、合作學習,回憶童年趣事。
過渡:渡:這么美的蘆葦,一定給“我”帶來了許多的快樂。下面,就讓我們與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難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樂。
(1)、學生四人一組合作學習,自由朗讀,交流:課文中寫了哪幾件童年趣事,你覺得哪件事最有趣,說說為什么?
(2)、選擇小組內最感興趣的一件事進行學習。說一說這件事為什么讓人難忘;朗讀時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讀出“童趣”來。
(3)、生匯報自學情況,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學習重點。
課文中寫了哪幾件童年趣事?用簡短的詞組概括說明。“吹蘆葉哨”、“做蘆葉船”、“捉紡織娘
吹蘆葉哨”通過多種形式朗讀體會童年的快樂。
“出示句子,做蘆葉船”在重點詞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樂。表演朗讀,再現一下他們兒時試航的情景。
課件展示紡織娘的動畫圖片,配以相關的文字介紹,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通過讀、表演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感受作者那無憂無慮,自由美妙的童年,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整堂課以讀貫穿整個課堂,在讀中感悟作者的快樂,在讀中感悟作者的思鄉之情。并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和作者心靈相通。
3、學習14-16自然段,體會熱愛故鄉之情。
課文既寫了家鄉蘆葦的多而美,又寫了童年的快樂,作者到底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的最后三個自然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月是故鄉明,景是故鄉美,情是故鄉濃,作者用了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絲一樣的情節,洋溢著一縷縷真摯的情感,相信大家也與作者一樣,深深熱戀著自己的故鄉——生我們養我們的這片土地。那么在我們的故鄉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贊美呢,課后就用你善于發現的眼睛去找一找吧。寫一些吧。在這一環節安排了小練筆,讓我們的課堂真正融入生活。把、課堂和生活聯系起來。
七、說板書
11故鄉的蘆葦
故鄉的蘆葦:多美
童年趣事:吹蘆葉哨”、
做蘆葉船
捉紡織娘
故鄉說課稿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關文化,激發學生用自然、圓潤的聲音來演唱《念故鄉》。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方法來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并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唱《念故鄉》,感受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激發學生熱愛故鄉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
【教學重點】
啟發學生探索學唱歌曲的方法,并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讓學生感受和體驗思念故鄉的情感。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有感情、有力度變化的演唱歌曲及唱準附點音符的時值。
【教學過程】
首先讓學生們做發聲練習,這對本節課的進行有較好的效果。
復習上節課內容,對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有很好的作用。
新課中的知識點講解
A、歌曲拍號:4/4
B、調號:1=C
C、作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作詞:斐雪
D、漸強與漸弱
E、弱、中弱、強、中強
F、附點節奏型
G、結尾的休止符
4、授新課
A、首先通過聆聽經典歌曲《故鄉的云》,引導學生總結歌曲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導入新課,并從所欣賞的歌曲中讓學生體會到故鄉永遠是我們的家。
B、通過導入,簡單介紹坐著的生平和相關文化,聯系到德沃夏克創作的交響曲《自新大陸交響曲》,并介紹這首交響曲的音樂風格,由此向學生們講授交響曲的概念。
5、教唱歌曲
A、采用聆聽法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并讓學生自主探究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感。
B、教師范唱歌曲,讓學生對這首歌曲有初步感受。
C、教唱簡譜,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
D、教師唱譜,學生填詞。有利于學生的音準和學習積極性。
E、男女生分開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
6、拓展延伸
讓學生用“思鄉”的主題為這首歌曲填寫新的歌詞,這就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能力。
《念故鄉》選自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的第二樂章,這段旋律的歌唱性很強,表現了一種孤獨,悲哀和思念故鄉的情緒。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誕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郊區的一個貧苦家庭里。少年德沃夏克十分上進,他刻苦自學,并逐漸顯露出音樂才能。他最先跟本村的樂師學習小提琴,十六歲時進入布拉格風琴學校學習。這所音樂學校是他成為音樂家的搖籃。他是一位富有強烈民族感和熱愛祖國民族藝術的音樂家,在捷克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下,他為發展民族音樂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貢獻。
故鄉說課稿3
一、 教材說明:
《安徒生的故鄉》是小學語文實驗本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的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故鄉——美麗的丹麥城市奧頓斯。這篇課文以奧頓斯的美麗為主線,具體描寫了房屋、小河、樹木、以及小河兩岸的景色和小河給安徒生帶來的幻想,以此來突現奧頓斯這座城市的美麗。課文把小河兩岸的景色描寫得十分美麗。“清幽的小河”,“緩緩地從城市穿過”不僅寫出了小河河水的清澈,更寫出了小河給這座城市帶來的一片寧靜氣氛。“紅葉似火的丹楓”、“疏疏落落的白樺”、“長條拂水的垂柳”更讓小河兩岸,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色彩,而在小河上浮游的小天鵝,又使小河變得富有生命,這一靜一動地描寫著實讓人眼前出現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二、 教學對象分析:
我班的學生活潑開朗,尤其是部分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樂于了解課文之外的有關知識,而且在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他們也能將所學所知運用到課堂中來。入學來,他們課堂上的表現從原來的膽小怕、回答問題,到現在自信、敢于發言表現自己,課堂氛圍有了明顯的轉機。在小班化教學實踐過程中,同學們能夠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在組長的帶領下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其中也不乏有個別學生膽小、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小組合作不夠默契等現象。
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在語言環境中認讀13個生字和11個詞語。注意“緩”、“疏”的字形;理解詞語“疏疏落落”、“紅葉似火”、“長條拂水”
2、能順暢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
3、能模仿課文中的句子,用“有……有……還有……”的句式展開想象,把
句子說具體。
4、 積累課文中描寫景色的詞語和句子,運用課文中的句子看圖說話。
重點、難點: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指導學生用“讀課文、找句子、理解詞句、品句子”的方法,讓學生抓住關鍵句來感受奧頓斯的美麗。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順暢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3.積累語句,運用課文中的句子看圖說話。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聽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到導入課文。
2、通過子讀課文,學生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并能把課文讀正確。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指導學生用“讀課文、找句子、理解詞句、品句子”的方法,讓學生抓住關鍵句來感受奧頓斯的美麗。
4、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順暢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5、能模仿課文中的句子,用“有……有……還有……”的句式展開想象,把句子說具體。
6、幫助學生積累語句,運用課文中的句子看圖說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
1、通過全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丹麥城市奧頓斯的美麗。
2、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安徒生,激發學習閱讀的興趣。
四、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是我們推進二期課改,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改的基本理念如果是先進的,是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的,最終只有切實地落實在我們課堂教學的實際行為中,才能達到教育教學穩定的、持續的、具有多種推動力的效果。新課程標準這樣定義語文的課程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二期課改強調優化學習方式,倡導有效的接受與體驗,重視語言的積累和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安徒生的故鄉》這一課中,讓學生與自我體驗,在品句中積累,在體驗反思中,升華情感,提高人文素養。學生的閱讀活動,通過與作者的對話,達到對作者與自我的雙重“發現”,最終達到知識的傳遞與精神的升華,使自己的內在的生命本質獲得一種更高層次的新的形式。與作者對話,與作品對話,學生的心靈受到撞擊,若因勢利導巧妙地給學生搭建與自我對話的平臺,就會促發他們心靈的火花,在類比聯想中,會出現頓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華。因此,我根據教材內容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策略:
1.講述故事,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能吸引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在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導入,猶如文章的‘鳳頭’,小巧玲瓏,它能在極端的時間內,安定學生的情緒,誘發學生與課文學習相應的感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的情境中。在教學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引入課題,讓學生說說這個故事是誰寫的?關于安徒生你想知道什么?這兩個問題學生十分感興趣,學生帶著問題在很短的時間里抓住學生的思緒,很快地就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這樣,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了他們的熱烈的求知欲。
2.抓住關鍵,品讀句子。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的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閱讀教學過程的自我建構是建立在學生對文本閱讀理解基礎之上的。因此,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加深理解。語文再現生活是通過理解、想象、體會來實現的,是與讀者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鏈接的結果。通過創設情境,豐富學生想象,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意境,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對引導學生語言表達,積累規范語言。因此,我重點抓住課文中描寫安徒生故鄉風景的語句,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并說出喜歡的理由。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理解詞語,品味句子的魅力所在。如:在教學第二小節時,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說出句子的關鍵之處,在朗讀過程中理解“疏疏落落”、“紅葉似火”、“長條拂水”等。同時,詞語教學的形式多樣,更加便于學生學會如何去理解詞語。
3. 讀中積累,讀中感悟
《課標》指出:不同年級學生,讀的側重
點、讀的形式是有區別的。低年級學生是最難“潛心”的,讀的意識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就是讀好書。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讀中進行的。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中心。在倡導學生主體,尊重學生感受,語文教學要關注生命,要回歸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語文閱讀教學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的課堂上學生潛心讀書,書聲瑯瑯;新的課堂上,有豐富的情境,有體驗、感悟和想像;新的課堂充滿了智慧的討論、情感的交融;課堂上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和體驗……因此,在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小組內的朗讀、組間自由組合的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地熟記課文的語言。整堂課書聲朗朗,在幫助學生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同時,引導學生運用這些語句。
4. 互幫互助,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交流,是小班化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可以使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大大增多。不敢在班上發言的,可以在小組討論時發言,這樣同學間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可以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和互助精神;同時又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發言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及自主精神。在小組學習活動中,要訓練學生認真聽聽別人的意見,學會與別人交流看法,耐心傾聽別人說話等,當要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應先想后說并控制好交流的音量,談出自己的意見時,語句要婉轉,同時要樂于接受別人的意見,建議中肯時要及時接納。只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后,他們所煥發出來的學習激情和智慧則是無可限量的。然而,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中要起指導作用,并擔任巡視者,及時督促學生人人參與學習與討論,并隨時解答學生在討論中產生的疑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幾次合作學習,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一步一步地學習課文。課堂上我也深入到幾個組內,作為組內普通的一員與學生共同學習,在學生遇到困難難以解決時適時加以點撥,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也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由于學生年齡小,小組合作學習還須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有的學生仍表現出拘謹,膽小,不夠主動,這還有待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引導。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實踐有很多形式,其中讀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實踐形式。 我們應該讓學生走進課文呈現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課文,感受文中美麗的情境。
故鄉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對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大海啊,故鄉》是冀教版初中音樂(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的一節唱歌課;作品為F大調,速度為稍慢,情緒為深情地,由王立平作詞作曲,是一首二聲部合唱的歌曲。歌曲分為兩個部分,歌曲的情緒由平靜轉向激昂,抒發了對于大海、對于故鄉的思念之情。
二、說學情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了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漸趨成熟,參與的意識和交往的愿望增強,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增多,在學習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經驗,表達情感的方式較之1~6年級學生有明顯變化。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擴大音樂欣賞的范圍,更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7~9年級學生正值變聲期,應注意嗓音保護。
三、說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學情的了解,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唱歌曲,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驗歌曲表達的情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產生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過程與方法:以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方式,聯系學生生活經驗,通過創編環節的練習,培養音樂創造能力。
知識與技能:能用圓潤、流暢、舒展的聲音演唱歌曲,正確演唱二聲部部分。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是用堅定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難點是體會附點、切分節奏在歌曲中的作用;結合自己對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創編活動。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分以下兩點:
教法:講授法、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
學法:視聽結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說說我的教學過程,也是本次說課的中心部分;在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個環節,分別是新課導入、初步感知、學唱歌曲、鞏固提高、小結作業。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導入環節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上課伊始,我會播放海的聲音,同時出示海的圖片,并提問能不能用學過的成語來形容大海?
學生自由回答后,我進行總結:大海不光有美麗的外表,還有豐富的物產,大海對我們非常重要,它是我們的朋友,順勢揭示課題《大海啊,故鄉》。
這樣設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學習歌曲作鋪墊。
第二環節是初步感知環節
感知音樂是課堂展開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在新課的第一環節,首先初次聆聽歌曲,并提問歌曲的情緒、速度是怎樣的?學生可能會回答,速度稍慢,情緒是深情舒緩地。
接著,再次聆聽歌曲,并提問歌曲為幾拍子的歌曲?有何特點?學生可能回答為三拍子,有搖曳感。
進而我總結:三拍子通常給人以抒情、蕩漾的感覺,我們已經感受到這是一首深情蕩漾的歌曲,請大家一起進一步學習這首歌曲。
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音樂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對其風格有一個基礎印象。
第三環節是學唱歌曲環節
細致、精準對于作品的分析及學習,是學生了解作品特點的主要途徑,為了引導學生了解重點,突破難點,循序漸進的了解作品。
首先,為更好地找到發聲位置,保護嗓音。我會帶領學生以“u”為母音,以“123454321”為音階進行發聲練習。接著,跟琴學唱高聲部歌譜,過程中找出歌曲中典型節奏型(附點、切分),并加以練習解決難點。
然后,按節奏朗讀歌詞,思考歌詞表達怎樣的情感?學生可能會回答,主要表達了對于故鄉、大海的思念之情。順勢填詞演唱歌曲,并思考歌曲分為幾個部分,這首歌曲中模仿游子聲聲呼喚故鄉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學生可能會回答,為“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處。
接著我追問,這兩句的音與前兩句相比較怎樣?表現了歌者情感怎樣的變化?學生可能會回答,音區更高,情緒越來越激動,不斷升華,就像翻滾的海浪,一浪高過一浪。進而總結:后半部分演唱力度和情緒應該更加強烈有力,情緒更激動,才能表達呼喚的真切情感。
再者,跟琴學唱低聲部歌譜后,以“mu”為母音,進行練習,并要求學生要注意力度。并將學生分為兩組,進行二聲部演唱。
最后,完整演唱歌曲。
通過這樣的設計,帶領學生多次聆聽、反復練習,感受歌曲段落之間的情感對比,從而更富有感情的進行演唱。
第四環節是鞏固提高環節
為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對音樂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體會,我會介紹歌曲背景、歌曲作者王立平。
接著組織創編活動,進行小組表演唱。學生上臺進行展示,我會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并總結。
這樣做進一步檢驗學生對于本課的掌握程度,并激發學生的創編能力。
第五環節是小結作業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與學生共同回顧本節課所解決的節奏難點,并總結:大海是寬闊的,又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源于海洋、音樂源于生命,呼吁學生能夠熱愛大海、熱愛生活。
為了更好的結束課堂,并在課下引發學生的思考,我會要求搜集更多關于大海的作品,下節課進行分享。
通過這樣的方式,做到了從課上到課下的延續,鍛煉學生的材料搜集能力,自主拓展本課的知識。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書設計,簡潔、明了,通過這個板書學生可以直觀的捕捉到本節課的核心內容和思想主旨,知識點呈現較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說課內容,感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請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故鄉說課稿5
1教學目標
1.認識與理解“貪婪、狹長、細膩、甜津津、細雨如絲”等詞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學會簡單運用。
3.理解與體會楊梅的可愛,體會作者喜愛楊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學情分析
一節課結束時,學生已經能夠用連貫、通順的語言,詳細、生動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如下:
我喜歡吃香蕉。香蕉就像半個月亮一樣。它有兩種顏色:有的香蕉是青色的,有的香蕉是黃色的。香蕉的表皮十分光滑,吃起來也不用麻煩。只要把皮剝掉,就可以吃到又香又甜、又軟又滑的果肉。就連沒有牙的老奶奶都可以享受著香甜的味道。如果香蕉皮是綠色的話,你可千萬別吃,因為這樣的香蕉吃起來又酸又澀。不過你不要著急,只要在家放幾天就可以吃了。熟透的香蕉叫人越吃越愛吃。
我喜歡桔子。它圓圓的和蘋果一樣大小。桔子先是綠色的,然后漸漸地從綠色變成桔黃色。如果把桔黃色的皮剝開,就能看見一瓣兒一瓣兒的桔子圍在一起掰一瓣兒放進嘴里,嘴唇上和舌頭上同時染滿了桔黃色的汁水。沒有熟透的桔子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想吃。我知道桔子里含有維生素,多吃一些水果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大的好處。
秋天,蘋果樹上掛滿了蘋果。蘋果圓圓的和茄子一樣大小。蘋果先是青的,隨后變成青紅色,最后變成深紅的。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青嫩的果肉,嘴唇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青嫩的汁水。沒有熟透的蘋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十分的喜愛。
這樣的語言訓練,通過感官的開發,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用眼睛去判斷事物的形狀、大小、色彩,甚至更多;學會用舌頭去品嘗酸、甜、苦、辣。利用感官的開發,刺激表達的欲望,使學生有感而發,說出更多、更豐富的內容。在傾聽敘述的過程中,慢慢學會欣賞、品味和評價。什么樣的語言更準確,什么樣的語言更生動,什么樣的語言更耐人尋味,還有什么語言能夠與眾不同。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打開五官,就打開五彩的世界!今天,學生所能看到的還只是一片葉子,但總有一天他們會透過葉子看到繁茂的大樹,甚至氣象萬千的森林。
3重點難點
理解與體會楊梅的可愛之處,體會作者喜愛楊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并學會運用在自己的習作中。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教學
活動活動1【導入】回顧導入,揭示課題。
1、師:我們上學期學過關于思念故鄉的古詩,還記得嗎,請誰來背背?
指名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師:這首詩里,詩人想起了故鄉的“茱萸”,便以此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與喜愛之情。
有個著名作家叫王魯彥,他也想念自己的故鄉,所以寫了一篇關于故鄉的楊梅的文章,那讓我們跟著他走進《我愛故鄉的楊梅》吧!
活動2【活動】認讀生詞,檢查預習。
[小黑板出示]
貪婪吮吸甘露平滑
細膩柔軟狹長漸漸
又酸又甜細雨如絲甜津津
四季常綠新鮮紅嫩豆腐
請小老師讀。
活動3【活動】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作者的故鄉是指哪里?(江南)
2、楊梅上市大概是什么時候?(什么時候可以吃楊梅了?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端午節過后,楊梅樹上掛滿了楊梅。)
3、給各段落標上序號,想想哪幾個自然段寫楊梅樹,哪幾個自然段寫楊梅?
活動4【活動】深入課文,接近楊梅
(一)、學習課文4——6自然段
1、故鄉的楊梅是什么樣的?課文哪幾段是在寫楊梅果的?
2、思考: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分別是什么樣的?相機理解詞語“細膩、甜津津”
(講到形狀時,拿楊梅實物做道具,請一位學生嘗嘗。)
3、楊梅的味道真是鮮美啊!那么,這么美味的果子是長在哪里的呢?(楊梅樹上)讓我們找一找課文哪一段是在寫楊梅樹的?
(二)、學習課文第2段
1、誰愿意來讀一讀這一段?
2、你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了楊梅樹充滿生機活力?在書上劃一劃。
3、品讀語句
(1)“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
“貪婪”說明雨水好喝,“吮吸”還可以是乳汁,你看到過小孩子吮吸乳汁嗎,他們的神態是怎么樣?(渴望、幸福的)
“甘露”甜甜的露水,說明什么?(春雨很豐富、很滋潤)楊梅樹如絲的春雨滋潤著,好像在喝春天那甜甜的露水,真是舒服極了!
指導學生朗讀。
(2)“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這句話讓你感覺到了什么?(擬人的手法,寫出楊梅樹像孩子一樣很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
4、春天到了,細雨如絲,楊梅樹在春雨中歡笑著,來,楊梅樹們,擺動你們狹長的枝條,快樂地舞動起來吧!你為什么這么快樂啊?
5、楊梅樹就像孩子一樣可愛,你喜歡他們嗎?請你用朗讀來表達你對他們的喜愛之情!
(三)為什么作者會對楊梅和楊梅樹有這么深刻的印象,能夠如此細膩的描寫呢?
活動5【活動】說寫結合,拓展練習
1、通過學習《我愛故鄉的楊梅》,你對江南的特產楊梅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現在你在這里生活、上學,你就是一個江南人。你愿意面對著大家來介紹一下你們江南的楊梅嗎?
(生介紹,介紹時要帶有自豪的心情)[由于上課時間不夠,此環節省略去]
2、介紹自己家鄉的水果,模仿課文的語言來寫。(選擇一個角度——水果樹,水果形狀、顏色、味道等)
活動6【活動】板書設計
我愛故鄉的楊梅
貪婪歡笑
楊梅樹
楊梅
圓甜
紅
故鄉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我愛故鄉的楊梅》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14課,這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了兩層意思:一是楊梅樹的美;二是楊梅果的可愛。從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中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楊梅的喜愛之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體會楊梅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難點是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喜愛故鄉楊梅之情。這也是本課的教學目標。
但是本次送教下鄉我們探討的目標是:結合課文內容進行作文教學。讓學生從文本中知道怎樣才能把景物(或植物)寫好。這也是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因此這節課,既不能把它上成一堂精講課文,又不能上成獨立的作文課。
由于三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據課文內容和班級學生實際的情況,教學時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探究理解課文內容,領悟寫楊梅樹作者是怎樣寫具體的,同時感悟楊梅樹的美和可愛。
二、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和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又活躍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采用了“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探究并體驗。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得到充分體現。
三、說教學環節(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質凝定向——探究體驗——練筆作業。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更重要”。由于文章的課題是文眼,所以上課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我針對本節課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和作文中找到一個支點,于是我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
作者抓住什么具體寫楊梅的?試舉例說明。
確定問題后,我讓學生自己讀文探究或小組探究,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后,問題基本明朗化,這時進行全班交流匯報,小組代表發言,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板書。
《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而且朗讀要入情入境,表達感情。我及時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練筆”進行突破體驗。如:帶著喜愛的語調朗讀。在學生品讀課文中,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為練筆奠定基礎。《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中年級學生應學會觀察、讀寫結合。為突出這一宗旨,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口語交際:模仿描寫、采用加詞、變詞的方法,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段落內容,試一試學習說一說身邊的事物。讓學生體會寫作只要注意觀察,抓住特點把所見所感寫具體,就會有內容可寫。例如:寫橘子的外形,橘子成熟的變化。為培養學生下一步的練筆奠定了基礎。很自然就進行到下一教學環節——練筆作業。新課標要求中年級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和感受。于是我安排了作業:
1、寫你最喜歡的一種水果。(寫一段話)
2、寫你最喜歡的一種蔬菜。(寫一段話)
四、說板書設計:
樹
14、 我愛故鄉的楊梅
果 (形狀、顏色、味道)
特點
故鄉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我愛故鄉的酸棗樹》是語文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通過對酸棗樹的描寫,贊美了故鄉的酸棗樹,抒發了自己懷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懷。第一自然段開篇點明主旨,直接抒發了“我”對故鄉酸棗樹、對故鄉的熱愛之情。接著第二至四自然段將強烈的感情融進了對故鄉酸棗樹生動形象的描述之中,著重描寫了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第五自然段贊美酸棗樹默默奉獻的精神。
了解酸棗樹的葉、花、果,從中學習作者細致地觀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酸棗樹的葉、花、果的可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中的生字新詞,積累詞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二、三、四自然段中的部分內容。
3、理解課文內容,認識酸棗樹的葉、花、果,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與描寫的生動。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獨立識字。
2、以讀為主,抓住重點詞句,結合看圖,引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感受作者對酸棗樹的喜愛。
2、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與描寫的生動。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部分課文。
三、關于教法選定
“教無定法,但必有法,貴在得法”。根據本課特點,為了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教學效果,我將直觀演示法、朗讀指導等方法滲透于教學過程中。
直觀演示法:
酸棗樹生長在黃土高原地區,我們這里的孩子從來沒有接觸過,為了將課文中的文字變得具體形象,便于學生認識了解酸棗樹,增強學生的感情體驗,在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出示酸棗樹每個季節的圖片,讓學生輕松地感知酸棗樹的葉、花、果的特點。由于集圖文形于一體,能調動學生多種感觀與活動,使他們能在具體的圖像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朗讀指導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貫徹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課文詞句優美,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對酸棗樹的喜愛之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詞句,領悟作者感情。
四、課時安排
因為課后練習中設有小練筆“我愛故鄉……”,所以我將本課安排為三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做到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整體感知大意、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體會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著背誦課文二、三自然段中的部分內容、從中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與描寫的生動。
第三課時在繼續學習課文,體會酸棗樹果可愛的同時,感受孩子們打棗吃棗的快樂,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四自然段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練習介紹《我愛故鄉……》。
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下面我就簡單地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
五、教學流程
1、回顧拓展
在學習完第一自然段后,我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夸家鄉”,在對學生進行句式訓練的同時,讓學生對自己家鄉的感情也能油然而生。
2、學習第二自然段,感受酸棗葉的可愛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做動作理解“惺忪、悄悄地、羞答答”等詞語,再適時加以指導朗讀,讓學生感受到酸棗樹嫩芽的可愛。接著我又從欣賞“翡翠”著手,帶著學生在課文的朗讀中了解酸棗樹葉的形狀、顏色等特點。在多次的朗讀感悟過后,學生們在簡單的提示下就能順利地背誦描寫酸棗葉的句子了。
3、學習第三自然段,感受酸棗花的可愛
上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們見到了如翡翠般又綠、又亮還那么光滑的酸棗樹葉,進而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欣賞可愛的酸棗花,喜歡上酸棗花,并展開豐富的想像,接下來帶著對酸棗花的喜愛再讀課文。這樣使學生不僅學會觀察事物,又在課文的朗讀中體會到作者對酸棗花的喜愛之情。
有了可愛的葉、美麗的花做鋪墊,孩子們更想見到酸棗的果實了。這時運用多媒體讓掛滿青棗的酸棗樹出現在大家眼前,學生對小青棗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讓學生從直觀上體會故鄉酸棗樹的美,再通過朗讀詮釋自己對酸棗樹的喜愛。
4、創設情境,意猶未盡
在結束本堂課之前,我展示了酸棗樹掛滿成熟果實的圖片,給學生提供一個美好意境,并通過這一意境喚起學生的讀文情趣和欲望,讓學生感覺意猶未盡!
以上是我對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當然,課堂教學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授課結束后我在反思,如果在酸棗葉一段的學習中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契機進行寫作指導,或許那樣的課堂效果會更精彩。
故鄉說課稿8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后安排的習作《二十年后回故鄉》,下面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設計思路及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二十年后回故鄉》是一篇想象作文,是本組“月是故鄉明”主題學習的延續,目的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對家鄉的愛和關注。通過大膽地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起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在交流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書面表達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如何想象,并把想象的內容具體、清楚的表達出來,培養思維與表達的能力。
2、通過創設情境、口語交際、小組合作等方法,激發學生說的愿望,寫的興趣。
3、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留意家鄉現狀,合理想象長大以后的家鄉的變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1、要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
2、要引導學生注意學習本組課文表達感情的方法,適當運用在自己的習作當中。
四、說設計思路
想象家鄉二十年后的變化并非易事,尤其是歲月滄桑對小學生來說很難體會得到。所以,教學這篇作文,引導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務。本設計著重從此入手,運用多媒體、各種資料,豐富學生的表象,以“變化”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為后面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從而讓學生充滿激情的投入到寫作中去。
五、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欣賞,感受“變化”
1、電腦播放兩組畫面。一組是二十年前家鄉的風貌,一組是現在家鄉的新貌。學生認真觀賞,感受變化。
2、指名說說現在的家鄉和二十年前的家鄉相比有什么變化。(相信學生會從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環境,科技等方面來說自己的感受)
(二)開拓思路,建構文源
想象家鄉二十年后的變化對于小學生來說并非易事,他們的想象空間一時不能完全打開,于是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幫助學生如何展開想象。
1、引導學生從家鄉二十年后變化來展開想象。比如,你喜歡游泳,希望游泳池有哪些改進;你喜歡汽車,希望汽車會有哪些改進;還可以從自己熟悉的地方想象起,比如,你希望小區里的設施有哪些改進,再添些什么能更滿足大家的需要;有時你生病了要去醫院你希望二十年后醫院會是什么樣的?電影院又會是什么樣子的?現在的工廠對環境的污染都很嚴重,你希望二十年后家鄉的工廠又會有怎樣的變化?
2、引導學生想象二十年后親人相見時的情景。比如:家的變化(環境)
故鄉說課稿9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早上好!
解說教材是每個教師永遠的基本功。只有深入的吃透教材,才能淺出的駕馭課堂。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音版小學音樂第九冊第五單元《故鄉的小路》一課。我將從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重點難點和教學過程六個方面來進行解說。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故鄉的小路》是人音版小學音樂課本第九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這是一首兩段體的優美抒情歌曲。曲調流暢而又抒情。歌曲表達了人們回憶美好童年時激動的心情。歌曲的第一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此段音區低而深沉,樂句都以弱拍起音開始,平穩的曲調,表達了人們帶著思緒萬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對往事美好的回憶。在第二樂句中還出現了一個臨時變化音。音調上使人感到對小路是多么親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樂句中一個八度跳進,使人仿佛追憶到兒時歡樂生活的情景。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接受過和故鄉有關的語文課文和音樂作品,對于故鄉的感情有了一定的感受,基本上能夠理解歌曲所體現的情感。在樂理知識方面,已經掌握了音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所以接受起來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對于升記號音符的唱法還是初次接觸,因而應把它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來處理。
三、教學目標:
(一)課程目標
新課程對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體驗與感悟音樂的過程。
(二)課時目標
本課是故鄉這個單元教學的主要內容。因為“故鄉”是“家”的擴大,是大的家。讓孩子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因此制定了本節課的課時目標是:
1、能用柔美的聲音演唱歌曲,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深厚的感情。
2、了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樂曲的特點,加強對變拍子的認識。
3、唱好二聲部合唱,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
四、教法學法:
1、教法設計:在教學本課時,我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盡可能選用趣味性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索,獨立獲取知識。同時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之間不斷的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因此我在教學方法中體現:
(1)審美體驗價值
(2)音樂中加強群體意識
(3)變難為易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孩子們全身的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分組合作、質疑探究來突破難點解決問題。
2、學法指導:在學生學習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設計創編,通過聽唱、模唱學會演唱歌曲。
五、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我認為本課是以唱歌為主的音樂課,重點是用柔美的聲音演唱二聲部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變拍子節奏,表現出歌曲優美的思鄉情。在這個環節,我采取教師語言描述創設情境,學生想象美麗景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用柔美的聲音演唱;另外利用游戲的形式,將3/4與4/4變拍子節奏這一難點解決并消化,讓它變成一個輕松的可以一筆帶過的東西。
六、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聽三拍子和四拍子音樂進教室(《蘋果豐收》、《我怎樣長大》)邊做律動邊進教室,通過聆聽感受三拍四拍子樂曲的節奏特點,并運用形體的動作增強學生對兩種拍子的韻律印象。
(設計意圖:組織教學的設計目的是在為突破重難點做鋪墊)
2、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說說你們的故鄉都在哪里?(學生自由發言)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老師的故鄉在農村,村口有一條彎
彎的小路,它可不像城里的大馬路,每天車水馬龍,那里非常安靜,每當我踏上那條小路,總會想起一首歌。(教師范唱)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式導入拉近師生距離,為學生引出故鄉話題,導入本節課教學內容)
3、教學新歌
①.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關于故鄉的小路的歌曲,多媒體出示歌頁(聆聽歌曲)邊聽邊思考以下問題:
1)演唱形式?(童聲合唱)
2)歌曲的情緒?(深情、激動的)
3)創作者在歌曲中將表達怎樣的回憶?(童年美好的回憶)(設計意圖:這些問題的設計目的是為歌曲的情感處理做鋪墊)
②、再次聆聽歌曲:
請同學們聽一遍錄音,聽一聽這首歌曲有幾個聲部組成的?學生會回答兩個聲部,“那我們先來學習二聲部”
(設計意圖:起到了先入為主的作用,提前突破了難點。在學習中采用模唱、樂理視唱的方式學習第二聲部。)
4、合作學唱:
用視唱法學唱歌曲第一聲部旋律。用“啦”字頭代替歌詞。通過聆聽老師范唱和錄音,學生已經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歌詞填充法以及聽唱法的教學方法學唱歌曲,學生就會很快的掌握。最后采取讓他們分組接唱、分組演唱和分男女生唱。從易到難,逐步將學生學習的難度降低,使學習效果更具有實效。
5、突破重難點
首先要突破的是歌曲中的變拍子:
教師規定一套表現三拍子和四拍子強弱規律的動作,例如:三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四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點手心。老師舉起拍號卡,(3/4拍和4/4拍的)帶領學生一邊做動作,不同的卡代表不同的拍子。其次,讓學生開動腦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編創一套獨具風格的動作,并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個環節主要體現小組合作學習)最后,老師將學生們的注意力重新收攏,集體進行變拍子的音樂游戲:背景音樂就用本節課的《故鄉的小路》的伴奏音樂,學生邊唱邊律動。
接著突破升記號的音準:
彈奏歌曲第二樂句,并將變化音改動一次,讓學生聽辨其中的不同。加以練唱,解決關健音也就是升半音的演唱。
之后以兒歌的形式化繁為簡是學生能形象的記住升記號的形狀、位置及作用。兒歌是這樣的:我的形狀像口井,我的身上有彈性,音符在我右下站,音高馬上升一半。
最后突破兩個聲部的合唱:
兩個聲部分別唱熟練后再進行合作,這個環節要告訴學生要領,邊唱自己的聲部,邊聽別人的聲部,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聲音融入集體,兩個聲部才能融合到一起。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易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的兒歌和小組之間合作的形式,便于學生掌握升記號的唱法和變拍子的應用)
6、情感的處理
這個環節用體驗教學法啟發學生的情感,多媒體的應用在這一環節發揮的淋漓盡致,優美的故鄉美景圖片配以《故鄉的小路》的伴奏音樂,把學生再次帶回美麗的家鄉。
最后按處理將歌曲完整的帶有情感的演唱。
7、拓展與提升
師總結: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們走到何方,思鄉的旋律將永遠縈繞在我們的身旁。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們,家是最能觸動他們心弦的旋律,每每想到自己的祖國,那首被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境。讓我們用最美妙的音樂,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對祖國的祝福,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共同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曲,能讓學生認識到有了大家才有了小家,祖國的安定繁榮是我們安居樂業的基礎和保障。)
七、結束語:
教材處理的最高境界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靈活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保障。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積極深入鉆研教材,研習教法,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以上分析只是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有不到之處敬請評委和同仁指正。謝謝大家!
故鄉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月是故鄉明》是季羨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懷念自己的家鄉,以月作為抒情線索,通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作者巧妙設題,用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月是故鄉明”作為文章的題目,統領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增強文章的文化內涵。由于杜甫這句詩是千古名句,特別能引發讀者的共鳴,被廣為傳誦。用它來做題目,更能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結構。開篇點題,總結全文,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接著由月過渡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結尾處短短幾句話,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本文的主旨是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對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為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服務的。在文中,作者通過對故鄉月亮的具體描述,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夢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關,寫這些事也是圍繞著月亮來寫的,這樣更能表達出對故鄉的思念;通過在濟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見到的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對故鄉的深情;作者拿賞月勝地朗潤園與故鄉的小月亮對比,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正如作者所說,“然而,每逢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里的月亮啊!”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
(1)學會文中的“徘、徊”等16個會認字,讀準多音字“燕”等;會讀“煙波浩渺、篝火、萌動、澄澈、風光旖旎、瑞士、萊芒湖、平沙無垠、碧波萬頃、巍峨雄奇、耄耋、燕園圣地、點綴”等詞語,通過查字典和結合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3)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故鄉永恒的思念與牽掛之情。
(4)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學會獨立閱讀與思考,通過交流,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5)通過學習和交流,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6)搜集一些思鄉的詩文,和同學交流。
(7)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2.教學重點:
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故鄉永恒的思念與牽掛之情;通過學習和交流,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3.教學難點:
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故鄉永恒的思念與牽掛之情。
三、說學情:
學生在四年的學習和閱讀中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閱讀經驗,有著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對于作者來說,對家鄉的景和事充滿了深厚的感情,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他們每個人心中對家鄉的景、對童年的事也充滿了一定的感情。課文里面的各種趣事,很多學生可能都有著相同或相似的親身經歷過,課文敘述及表達符合學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進而在文章中獲得感知,發展想象力,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對于課文中提到的“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八月湖水平”等可能比較陌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對于課文中提到的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潤園、燕園勝地、荷塘月色等可能了解很少。對于這些比較陌生、了解很少的地方,教師適當補充有關資料,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理解和感悟。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以趣激情,以讀悟情,在讀中理解、感悟、想象。
2.說學法:
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說教學流程:
1.交流古詩,激趣導入。
引導學生從交流與月亮有關的古詩入手導入課題,并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為感受“月是故鄉明”做情感鋪墊。
解釋題目后,激發學生思考和交流看到這個題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并引導學生由題目想到文章的主旨是“思念家鄉”;想到題目的出處是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聯想到與月亮有關的其他詩句。并結合課文進一步了解作者要用杜甫的詩作為題目是為了統領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增強文章的文化內涵。并進一步體會到杜甫這句詩是千古名句,特別能引發讀者的共鳴,被廣為傳誦。用它來做題目,更能表達作者的鄉思之情。
2.整體感受,理清順序。
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在學會字詞的基礎上,了解作者以“月”為線索,從對“月是故鄉明”這句思鄉名句作了簡單解釋;是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作者離開故鄉之后的生活,通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對前面的呼應,也是作品在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和在他鄉對故鄉的思念的記敘與描寫之后,情感的自然迸發等方面進行描寫的。
3.了解作者童年趣事,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引導學生學習文章開頭,了解作者開篇點題,總結全文,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接著由月過渡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
教學中,引導學生按課文的敘述順序了解作者回憶的童年生活中的幾件趣事: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星星;在古柳樹下點篝火,搖樹捉知了;在大葦坑邊望月游玩;夢月亮。引導學生了解這些童年趣事都是圍繞著月亮來寫的,都跟月亮有關,更能表達出作者對故鄉的思念。
4.補充資料,了解表達方法。
教學中,教師適當補充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潤園、燕園勝地、荷塘月色等有關資料,引導學習了解作者通過在濟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見到的月亮與故鄉的月亮的對比,表達對故鄉的深情;作者拿賞月勝地朗潤園與故鄉的小月亮對比,突出作者對故鄉月亮的喜愛,更能表達作者對故鄉的眷戀,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正如作者所說的“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使學生感受對比手法的作用是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引導學生結合全文理解文章的結尾處短短幾句話,感受其作用是概括全文并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5.了解表達方法,學以致用。
引導學生結合全文了解為了表達本文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一主旨,作者運用描述、對比、直抒胸臆等手法寫思鄉之情。第一,通過對故鄉的月亮的描述,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第二,通過在濟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地方見到的月亮與故鄉的月亮的對比,喜歡故鄉的小月亮,表達對故鄉的深情;第三,作者拿賞月勝地朗潤園與故鄉的小月亮相比,表現濃濃的思鄉之情;最后作者直抒胸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在學生掌握了作者的表達方法后,鼓勵學生在小練筆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表達自己的感情。達到了語文教學由讀到寫的教學目的。
七、說作業設計:
鼓勵學生搜集和積累與月亮有關的.詩詞和文章,并分享給自己的同學,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八、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含概了本文的兩個要點,一是課文的主要內容:簡單解釋思鄉名句“月是故鄉明”;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作者離開故鄉之后對故鄉的思念;呼應前文,情感迸發。二是透過文章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突出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故鄉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是故鄉明》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季羨林。課文用典雅的語言,借月亮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往事的懷念之情。本課在描寫景物時,引用典故恰到好處,優美的語言對學生的習作表達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徘、徊”等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
3.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
難點:
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二、說教法。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1.朗讀與默讀結合法
本課語言優美,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課文,品讀課文中優美的句子,在朗讀中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本課有默讀要求,因此要結合課文內容繼續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
2.發現點拔教學法
本課是散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讓學生了解作者圍繞月亮寫了哪些事情,以及在這些事情中蘊含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課文中引用了不少詩句,教學時要講解這些詩句引用的好處。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本課的教學同時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內容涵蓋作者簡介和課文生字等內容,輔助教學。
三、說學法。
本課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包括預習生字,查找資料,了解作者季羨林。課內主要是了解課文內容,正確理解課文的主旨。
四、說教學流程。
本課的教學課時是一課時,課前要安排預習,教學流程如下:
(一)布置預習
1.利用工具書,把不認識的字詞注上音并識記字形、字義。
2.圈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為什么。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中的名句嗎?(齊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與思故鄉,常常聯系在一起。杜甫的詩《月夜憶舍弟》中就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委婉表達了思鄉之情。(板書課題)
二、學習生字詞
1.學生借助拼音初讀課文,畫出生字,多讀幾遍。
2.出示生字,學生認讀。(讀準字音、記住字形)
生字:徘
徊
渺
篝
萌
澄
澈
旖
旎
瑞
萊
垠
頃
峨
綴
3.重點交流的字:“旖”讀yǐ,不讀qǐ;“旎”讀nǐ,不讀ní。
三、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初讀感知。引導思考: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合作交流,理清層次。
第一段(1)開門見山,闡述愛故鄉與月亮;第二段(2-4)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第三段(5-6)通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思念;第四段(7)呼應前文,有感而發。
四、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1.交流分享,印象深刻的句段。
2.引導思考:作者如此想念自己的家鄉,為什么不常回家看看?
為什么寫山?(過渡,由古代詩文寫月亮需要山水而提及山水,使人想到故鄉。)
童年趣事的部分是否多余?(這些趣事都是圍繞月亮來寫的,更能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為什么描寫他鄉的月亮?“小月亮”何解?(對比突出對故鄉的眷念;越是對平凡而小的懷念,越是體現鄉思)
五、課文小結
本文以月亮作為抒情線索,通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對比他國他處的月亮,突出對故鄉月亮的懷想,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
六、板書設計
人人都愛故鄉月
月是故鄉明
故鄉山水與童年
異國他處的月亮
懷念故鄉月
故鄉說課稿12
一、概述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文章是茹志鵑的散文名作《故鄉情》,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十課。屬于略讀課文,根據散文的特點和新的課程標準,我把授課課型定為以學生感悟為主的美文欣賞課。其中的教育、教學理念是把教師分析變為學生感悟。下面根據這種理念分析教材和學生情況,把教學程序安排為讀、悟、遷、用四步。
二、對教材分析
本冊書第四單元是以游記為主的散文單元。《故鄉情》這篇散文文質兼美,抒情性強。既具有記游散文必要的“行蹤”這條明線,還有一條對故鄉深情熱愛的情感暗線。而本堂課的重點正是要讓學生能理解認同作者的這份“故鄉情”;將現實的故鄉與夢中的故鄉巧妙穿插融合在一起,這是學習的難點。對此難點實際操作時可輕輕點破。事實上,如果機械地讓教師去分析課文中的情,既不能體現略讀原則,最主要的是恐怕學生很難真正投入和理解,很難與作者達成“共鳴”。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僅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縱覽全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放飛思維,放手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支撐自己觀點的材料依據,培養學生的自主、自能、自立的研究性學習精神。
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是散文的解讀,我們常常感嘆現在學生不解“人情世故”,訓斥學生閱讀題做得 “詞不達意”,作文“文不對題”,其實,這與教師長期“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有著莫大關系。教師如果越俎代庖,講課一言堂,就剝奪了學生見新芽而萌生希望,登泰山而知頑強的機會和權利。同樣,對于課文《故鄉情》,教師即使分析得再精確,也無法讓學生深深融入作者濃得化不開的故鄉情,無法體會到文中的那“烏蓬船”“老船夫爽朗的鄉音”在一個從未回到過自己故鄉人的心中所激起的“千層浪”。有名家說過“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像蘋果汁一樣”。因此,教學的原則就是引導學生感悟,在這樣的審美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才能去品嘗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華到美的境界。
三、對學生的分析
初二的學生積累了初一和初二已學的散文知識,也具有一定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我引導學生憑借這些知識經驗。欣賞文學作品在逐步的情感體驗中,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這樣教學才符合新教學綱要的要求。
四、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原則和分析,確定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感悟課文,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對故鄉的深情,從而培養學生對故鄉、對祖國、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掌握線索的結構作用。
3、通過學習本文能夠較熟練地說寫游覽見聞。
五、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感悟,即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夢來感悟作者真摯、熱烈、深厚的故鄉情。只有重點正確和明確了,各種教學方法才有生命力。
教學難點之一是那幾段夢境描寫與“我”的成長經歷和歷史背景如何巧妙交融;其二是作者認為“說不清,難以言傳”;其三是作者說“美的,不夠美的,都一樣”熱愛。
六、教學構思與設計
總體構思是教師引導學生分四步,讀、悟、遷、用,練習讀、看、說、寫的能力。
第一步是讀,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教者可指導學生加強課前常規閱讀,教學中開發利用教學資源,引進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多媒體播放課文背景風光,使學生很快融入情境,走進作者的“故鄉”,觸景生情,在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中,從第4節初訪故鄉入手,讓學生很快從文中拎出作者的行蹤路線,整體感知把握全文。接著分四人小組討論,“我”在這一路上所見、所聞、所夢(當然所夢應從村尾開始),對照多媒體的版書補充。第二步是悟,也是本課重點,讓學生從作者行程中的所見、所聞、所夢中找出一至二個你認為最感興趣的人事景物,思考并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作者升華了什么感情,怎樣升華的,你有何感情,并對照共鳴。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照討論,讓學生慢慢地、充分地感悟文中這條無處不在的“故鄉情”的主線。在學生認同并升華的基礎上,輕巧地點破三個難點,乘勢而上,推出第三步:遷。教者再用多媒體播放學生家鄉的風土人情片,讓學生從片中找自己最感興趣的景、人、事,提升自己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四步是“用”,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者提供幾個情景交融的小語段,讓學生解析寫景原理,再填寫其中的“抒情”部分,并布置相關作業。
七、教學過程
1、導語:同學們,我知道我們每個同學都熱愛自己的故鄉,今天讓我們隨著名作家茹志鵑去免費參觀她的故鄉,再品她對家鄉是一片怎樣的深情。請打開《故鄉情》這篇課文。
2、多媒體播放“紹興風土人情”片。
3、讓學生理出“我”的行蹤
初訪途中→村子→村尾→小鎮→返回的路上
4、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整理各個地點所見、所聞、所夢。
5、教師運用媒體打出板書,學生對照。
6、組織討論:學生從各個地點所見、所聞、所夢中自選一至兩處反復自讀,說出升華了什么感情,是如何升華的,實現審美感悟。
7、在感悟的實踐之后,師生歸納感悟的要領。
8、師生巧破難點,一是感情濃得化不開,二是對故鄉由落后走向繁榮美好的憧憬。學生朗讀回味。
9、播放本地風土人情片。
10、組織學生討論自己對片中最感興趣的景物人事,抒發感情。
11、課內遷移練習,學以致用。
12、教者歸納總結。
八、布置作業
(1)課后再反復閱讀本文,回味體驗其中那濃厚“故鄉情”。
(2)仿寫一篇《我的家鄉》作文,用真情實感串聯起家鄉的風景人物,“一枝一葉總關情”。
故鄉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故鄉的小路》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音樂教材(基礎版)第四單元。這是一首優美、舒展的歌曲,曲調流暢而又抒情。歌曲通過去故鄉小路的描述,反映了作者的思鄉、思念母親的情感,再配以最后在歌曲中的哼鳴,更加烘托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二)目標與重難點
1、學生情況分析
由于我校的學生大部分都屬于年紀小離家在外求學,時常出現會出現思鄉之情,青春期的孩子們思想波動較大,對待情感的表達還不是非常準確。因此造成了本節學習的重要難點—利用音樂表達情感。
2、教學目標的制定與理論依據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指導學生通過利用正確的發生方法進行歌唱。于此同時用聲音表達情感。
3、制定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唱歌曲《故鄉的小路》,掌握3/4拍和4/4拍的強弱關系。能夠準確表達,增強演唱的律動性。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歌曲中個別字的咬字和吐字,要有一個正確的歸韻。每個字的發音要正確,唱到共鳴位置上,使得每個音都圓潤、明亮。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歌曲通過描繪童年的歡樂和幸福、媽媽的撫摸和囑咐,讓我們不僅勾起我們的思鄉之情。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感恩。
4、確定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三個目標的要求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①教學重點:定位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掌握三拍子、四拍子的變拍子 節奏。
②教學難點:處理在歌唱過程中氣息、咬字的方法,掌握情感,做到聲情并茂的演唱。
(三)教材處理
歌曲第一樂段由兩個樂句組成,旋律悠揚深沉,平穩的曲調加上弱起,表達了人們漫步在熟悉的小路上,思緒萬千的心情呼之欲出,眼前浮現片片美好的回憶。該樂段中唯一一個臨時變化音#4,向我們傳達了作者對小路強烈的感情。第二樂句中一個八度跳進,使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歡樂時光。隨著音區升高,作者內心熱愛家鄉的心情也漸漸得以抒發。全曲在“嗯”的哼鳴中結束,音區下行,仿佛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還有很多話語想傾訴。
兩個樂段音樂情緒略有不同,所以在演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控制好聲音和力度,正確的詮釋歌曲的意境。
教具:多媒體課件、鋼琴
計劃課時:1課時
二、說教法
秉著“快樂學習,享受音樂”的宗旨,我主要采用了創設情景法、模仿教學法、對比法、圖譜法、聽唱法等,結合律動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合作、探索、創造的過程中獲取知識,使整個教學過程變成一個享受音樂的過程,做到“用音樂本身來感染學生,與學生交流”。下面將重點的教學法詳細介紹。
1、創設情景法:通過欣賞表現思鄉的歌曲,引導學生在音樂的探索、感悟、聯想的過程中,體會藝術作品中濃濃的鄉情,懂得音樂是表達情感的手段。
2、模仿教學法:通過學唱歌曲《故鄉的小路》,引導學生體會在歌唱的過程中共鳴的作用。注意氣息的控制、聲音的圓潤。把字送到共鳴腔體里,唱到位置上,從而使每個音都圓潤,明亮。
3、對比法:通過學習合唱手勢,比較三拍子和四拍子的指揮手勢的不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的強弱關系,加強對變拍子的認識。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復習歌曲《雪絨花》,記錄出勤
第二環節:節奏游戲,興趣引路
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加強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我采取了律動的方式,結合本課變拍子的重點,創設了這樣一手指游戲律動。例如:三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四拍子—拍手掌、點手心、拍手心、點手心。
第三環節:測試聽力,區別變音記號
在解決變化音時我主要采用了聆聽比較的方法,教師用鋼琴反復彈奏這句,體驗變化音的音效,讓學生聽辨4和#4不同,引導學生體會在有了#之后,加以練唱,解決關鍵音的演唱和音準問題。同時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更加的強烈了。讓學生體會到音樂要素與音樂表現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第四環節:歌曲教唱
1、在前兩個環節鋪墊以后,相信學生們對三拍子和四拍子的強弱關系有了很好的掌握。因此設計用LU進行三拍子和四拍子的發聲練習。譜例如下:
1、喉頭穩定的練習
2/4 5 4 | 3 2 | 1 — || LU
2、呼吸練習
4/4 12 34 54 32 | 1 ————|| LU
3、換聲區的練習
3/4 13 53 1 || LU
2、學生跟琴循環歌唱。提出演唱姿勢上的要求:抬頭、挺胸,坐姿要自然放松,面帶微笑,嘴巴上下自然打開,就像打哈欠一開始的狀態,又或者像含著一口美味的冰淇淋,不要讓冰淇淋流出來或者咽下去。一般我這么一說,學生都會很有興趣的去模仿。
3、發聲練習結束后,學唱第一段,變化音和弱起是本段的重點。弱起對于學生來說,不算難點,但卻是要掌握其重點。在整篇樂曲中,咬字和吐字要體會在聲母準確發出后的“四呼”口形,在一個字的時值將近結束時,要有一個正確的歸韻。另外,歌曲中的“路”、“福”、“訴”、“咐”、“住”每個字發音要準確,要豎起來,并送到共鳴腔體里,唱到位置上,使每個音都圓潤,明亮。
4、在處理歌曲情感時,我首先采用了朗讀法,學生更能夠深切體會音樂的情緒。其次我還采用了畫旋律線的方法,讓學生能夠更直觀的感受到歌曲連綿流暢旋律,體驗歌曲的情緒是隨著音高起伏而變化的。
第五環節: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主要是情感的升華,教師設計播放歌曲《月之故鄉》以此喚起學生思鄉情緒,進行藝術熏陶,感受音樂中的情與美,淺談自己的感受。
第六環節:結束語(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3/4拍和4/4拍,掌握了拍子本身的強弱關系。同時學習了變化音#4在歌曲中的演唱技巧。希望我們可以一共去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同時讓我們尋找到另外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歌唱。 第七環節:布置作業
本歌曲是利用3/4拍和4/4拍的交替變化來表達歌曲跌宕起伏的情感,把握這個強弱規律,利用正確的發生方法熟練演唱。
四、說板書
《故鄉的小路》板書
一、節拍、節奏
3/4: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三拍 3/4:X X X|X X X|X X X|| 強 弱 弱
4/4: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四拍
4/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強 弱 次強 弱
二、變化拍子
分類:
1、有規則的變拍子(將譜號記在曲首) 3/4 4/4 X X X|X X X X|X X X|X X X X||
2、無規則的變拍子(將拍號記在臨時變化小節前) 3/4X X X|4/4X X X X |3/4X X X|4/4X X XX ||
三.升號
“#”表示升高半音。
五、教學展望
一曲《故鄉的小路》讓我們在回憶中感到心中的激蕩,讓我們共同展望祖國的未來,我們的明天更美好。愿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美好的回憶,讓我們用歌聲來情感,表達對家鄉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本課的設計,著力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著眼與學生的德育發展,通過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為課堂帶來了活力,注入生機,彌補了教學手段單一的實際問題,給學生帶來了直觀的美感。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讓同學們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并發展能力。
故鄉說課稿14
【說課內容】
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二年級第二學期第八單元第41課《我愛故鄉的楊梅》。
【教材分析】
《我愛故鄉的楊梅》是一篇狀物佳作,課文描述了故鄉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表達了作者現代著名作家王魯彥熱愛故鄉鎮海的思想感情。課文層次清晰,按照楊梅的生長過程特點,由整體到部分,由表及里進行敘述,語言精煉、簡潔,樸實、親切。課文按照楊梅的生長過程特點,由整體到部分,由表及里進行敘述、層次清晰,語言精煉、簡潔,樸實、親切。作者采用形象的擬人手法及細膩的描寫手法,使讀者對楊梅產生了仿佛見到楊梅、仿佛看見楊梅顏色變化、仿佛品嘗楊梅的感覺。
這原本是一篇四年級的課文,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領悟能力有限,對作者的遣詞造句之美,布局謀篇之妙都只是一點點朦朦朧朧的感受,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根據二年級的學生特性,除了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之外,將寫作的方法適當滲透,學習作者抓住特點細致觀察的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作者對故鄉的楊梅描寫之所以如此細致,是因為對家鄉的濃濃眷戀之情。
【目標制定】
根據課程標準和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識記5個生字;理解和積累文中詞語“細膩”、“貪婪”、“甘露”等詞語;理解作者從形狀、顏色、滋味三個方面介紹楊梅,學習作者抓住特點觀察細致的方法。
2、能力目標:繼續培養學生理解詞義、摘錄詞句的能力、培養學生留心身邊的事物的習慣;通過學習課文內容,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喜歡楊梅,并借楊梅抒發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了解楊梅梅果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能說出小作者從形狀、顏色、滋味三個方面來寫楊梅果。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描寫楊梅樹、楊梅的語句,體會作者借助楊梅抒發自己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理念】
一、在情境中學習,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才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篇課文的內容并不是很貼近學生的生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上課伊始我讓學生理解“故鄉”,通過學生講述自己故鄉在哪里,將學生帶入課文,走進作者的故鄉,進而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看美麗的楊梅樹,去品可愛的楊梅果。
二、從多種途徑理解詞句
新課標中本學段的閱讀目標,是通過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句。因此在教學中,可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圖畫,展開想像,結合生活,觀察實物等來理解課文、指導朗讀,進而使學生學會觀察事物,體會出作者的情感。
三、重視熏陶感染,尊重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涵養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尤其是像這篇文章,字里行間均反映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因此本文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了解作者這份深厚的情感。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楊梅對于作者來說就是故鄉的象征,一想起楊梅自然而然就想起故鄉,明白愛故鄉的楊梅也就是愛故鄉,有了這樣的熏陶,再加上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特產時的熱情,學生對家鄉的感情也就油然而生。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質疑為何作者如此喜愛楊梅,交流文章從哪幾方面介紹楊梅。并通過圖片學習第二節,楊梅樹的描寫。
三、細節研究第四—第六節,找出描寫楊梅的句子。
1、找出描寫外形、顏色的句子。
2、找出描寫味道、口感的句子。
3、完成填空,進行語言表達訓練。
四、總結全文,升華課文主題
五、課外延伸,加深愛鄉之情
九年義務教育讀本(試用本)第四冊
課題《41、我愛故鄉的楊梅》(教案)
執教:上海市平和學校余靜雯
教學目標:
1、識記:甘、桂、軟、唇、酸、津、味、飽;正確書寫:桂、軟、唇、酸、飽;積累:甘露、四季常綠、平滑、伸展、貪婪等詞語。
2、學習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說出小作者從形狀、顏色、滋味三個方面來寫楊梅果。
3、能正確從文中找出“寬闊、堅硬、粗糙”的反義詞,能劃出描寫楊梅的句子,并能說出自己喜歡這句話的理由。
4、體會作者喜歡楊梅,并借楊梅抒發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了解楊梅梅果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能說出小作者從形狀、顏色、滋味三個方面來寫楊梅果。
2、體會作者喜歡楊梅,并借楊梅抒發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板書故鄉,齊讀詞語。
2、解釋故鄉:你出生的地方或是長期生活的地方就是故鄉,也可以叫做家鄉。(再讀故鄉一詞)
3、你的故鄉在哪里?
4、交流。(1-2名)
5、(板全課題)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課文,作者通過描寫故鄉的事物抒發了自己的熱愛故鄉的情感。誰來讀一讀課題?(指名讀、齊讀)
6、文中有一句話表達了作者的熱愛之情。我們一起讀一讀。
出示第一節: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
二、整體感知,質疑為何作者如此喜愛楊梅,交流文章從哪幾方面介紹楊梅。
1、過渡:作者故鄉的楊梅到底為什么讓作者那么喜愛啊?自讀課文,思考文章從哪些方面來介紹楊梅。
2、指名分小節讀課文。
3、交流。(板書外形顏色味道)
4、看板書,連起來說一說,回答完整(2名)
課文從外形、顏色、味道三個方面介紹楊梅。
5、課文除了楊梅之外,還描寫了什么?(楊梅樹)
[學習第2節]
1、課文哪一小節是描寫楊梅樹的?
2、交流并出示第2節。
(1)指名讀第2節
(2)正音貪婪、甘露(開火車),學習“貪”字,部首。
3、理解詞語貪婪:貪心不滿足;甘露:甘甜的汁水、露水。
4、自讀該小節,思考春天的甘露指什么。楊梅樹又為什么要貪婪地吮吸?
春雨努力長大,長出美味的楊梅。
5、引讀:它們伸展著()的枝條,一片片()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理解擬人句,說明楊梅樹喜愛春雨,渴望成長。(泛紅歡笑)
6、指導朗讀:個別讀—齊讀。瞧,楊梅樹長得多么茂盛!真是生機勃勃啊!(伴樂讀)
三、細節研究,找出描寫楊梅的句子。
[學習3—6節]
過渡:端午節過后,楊梅樹上就掛滿了楊梅,我們一起去看看楊梅吧。
1、自讀課文3-6自然段。用直線劃出描寫楊梅外形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描寫楊梅顏色的句子。
2、邊交流并出示:
(1)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
A、自讀,思考遍身的意思。(全身)
B、找出楊梅外形的特點。
C、交流(板書圓遍身小刺)
D、指導朗讀。(自讀--男生讀—女生讀。可愛)
(2)楊梅先是淡紅的,隨后變成深紅的,最后幾乎變成黑的了。
A、交流并板書。(學生邊說邊板書淡紅、深紅、幾乎變黑隨即泛紅顏色詞語)
B、觀察關聯詞,并引讀。
師:作者用了一組關聯詞把楊梅的顏色變化寫清楚了。楊梅先……隨后……最后……。(出示圖片)
C、理解幾乎:差不多,近乎。
D、為何是幾乎變黑而不是完全黑?(因為太紅了。)
E、描寫顏色的詞語能否交換?為什么?(根據楊梅生長順序描寫的。)
F、小結:我們在寫作時也要注意觀察,根據事物的發展順序進行描寫。
G、說話訓練:用“先……隨后……最后……”的句式說一說自己了解的事物變化。
G、齊讀。
3、知道了楊梅的外形,了又解了它的顏色變化,它的味道和口感怎樣呢?請找出文中描寫楊梅味道的句子。
(1)交流并出示:沒有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
(泛紅又酸又甜甜津津并板書)
瞧,作者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楊梅果子的特點,我們也可以借鑒這樣的寫法去寫文章。
(3)它的口感如何呢?它的身上可是有刺的呀!
(4)交流并出示:
等楊梅漸漸長熟,刺也漸漸軟了,平了,摘一個放進嘴里,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細膩而且柔軟。
(5)正音“軟”(三拼)開火車
正音詞語“細膩而且柔軟”(開火車),理解詞語意思,細膩,光滑;柔軟,柔和。
(6)指導朗讀。(自讀、指名讀、女生讀)
(7)楊梅不僅外形可愛、顏色亮麗就連刺都是這樣柔軟,口感真是爽滑!忍不住了,讓我們咬開它嘗嘗楊梅的味道!(出示填空)
咬開熟透的楊梅,就可以看見的果肉,嘴唇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的汁水,甜津津的,叫人越越;而沒有熟透的楊梅,咬下一口又又。
A同桌討論。
B交流
C指導朗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
4、引讀:作者對楊梅又愛又恨,他愛的是楊梅那(又酸又甜的味道)恨的是想起自己小時候有一次吃楊梅吃多了,發覺牙齒(又酸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了。)他這下才知道楊梅雖然(熟透了)但是(酸味還是有的),因為(它太甜了,吃起來就不覺得酸了。)只有當你吃飽了再吃別的東西時,才(感覺到牙齒被酸倒了)。((出示最后一節。)
5、總結升華
兒時的作者多么可愛啊!我們都知道余姚的楊梅特別有名,但是作者的故鄉在浙江鎮海,那里的楊梅可比不上余姚的楊梅。可是我們的作者仍然美滋滋地吃楊梅,牙酸倒了也不怕,還越吃越愛吃,這說明了什么?”
(愛故鄉。)
師:對呀!作者通過楊梅表達了自己對故鄉的(濃濃眷戀之情。或愛)作者愛著故鄉的楊梅,走到哪里都不會忘記楊梅,更不會忘記(故鄉)!因為他(愛故鄉)!(引讀、理解文章中心。)
6、飽含深情齊讀第一節。(再次出示。)
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
(1)指導朗讀。(自讀—指名讀---賽讀---男女生配合讀---齊讀)
五、作業
學習課文的寫法,介紹一下自己的家鄉在哪里,有什么特產。
板書設計:
41、我愛故鄉的楊梅
外形:圓遍身小刺
淡紅深紅幾乎變黑(外)
顏色:
鮮紅(內)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故鄉說課稿15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及理由
《故鄉》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篇經典小說。根據小說以塑造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這一個固有的特點,以及魯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和現實教育性,并結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中的學習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兩大方面:第一,理解景物描寫和對比在小說中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小說主題的作用。第二,感悟小說的主題思想,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當然這兩點又都建立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賞析上。
二、采用的教學策略
為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同時基于篇幅較長,我將本課教學內容安排為2課時。第一課時重點解決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課時則重點探討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小說的主題思想。整個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首先以《故鄉行》中的歌詞導入,將學生帶入到故鄉情結之中,同時展示文中的“我”見到故鄉時的不同于常人的“悲涼”感慨,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也就自然過渡到對本文的學習探討。在學生帶著問題通讀后,會不難發現文中“我”回到故鄉產生悲涼心境的原因在于在故鄉的所見所聞,在于故鄉所發生的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著重表現在景之變和人之變。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解析,我采取圈點勾畫以及對比閱讀的方法,要求學生找出能體現故鄉“景”和“人”變化的語句,然后緊扣語言進行歸納和總結。其中人物分析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地方,正是通過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前后變化展示了當時的整個社會風貌。對于人物的分析建議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從肖像,語言,動作,稱呼等各方面進行賞析,同時體會“我”對他們的情感。最后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比較兩個人物在寫法上的異同點,進一步明確刻畫人物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并為表現主題服務。
第二課時是以復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導入到新課的學習的。緊接上文首先分析故鄉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為了讓學生能更加透徹地理解,我除了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答案,還利用多媒體展示了本文的相關的背景知識,做到知人論世。其次是著重通過對“我”的情感體驗,明確小說的主題思想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關于這一問題,我還是通過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圍繞課文最后三段的議論性文字一步步深入分析的。對于這三段文字的理解也是本文的一個難點,尤其結尾一句話鮮明地再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我要求學生結合社會和人生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進行解讀。最后是對兩節課的內容進行一個總結,再次讓學生對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基于還塑造了宏兒和水生這兩個貌似當年的“我”與閏土的形象,而這兩個人物身上也清楚地再現出作者的某種思想,于是我設計了一個為宏兒和水生今后的命運編故事的作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對作者思想的理解。關于板書,做到簡潔明了,又能充分展示課堂教學內容。
三、實施情況及教學問題
整個課堂教學也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是在分析最后三段文字時,學生難以很好的理解,在討論無果時或是引導無方時,我的做法就是結合相關資料對學生進行直接講授了,這樣的效果自然不是很好,甚至是違背教學規律的,這也是我在這一課教學中遇到的難題。同時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我發現同學們幾乎都很善待閏土,但對楊二嫂就比較苛刻,而我們知道魯迅先生與他筆下的這些小人物應該是同呼吸共命運的,即使是被社會擠壓而思想扭曲的尖酸刻薄的楊二嫂他也應該不乏深深的同情,但如何讓學生在的學習中真正地把握住這一點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學問題。另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時,總是會把文中的“我”與作者混為一談,這也是一個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小說這種文體的特征。
四、教學反思
關于這一課的教學,其實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上面提到的對于楊二嫂的分析上就值得反思,都說魯迅作品難教,難懂,可能還是因為看得少,了解得少,如果我們能讓學生多接觸魯迅先生相關的作品,深入地理解先生的思想,可能楊二嫂的身上就不僅僅只有尖酸刻薄了。另外在分析“我”與閏土之間的隔膜時,眾多的資料都在顯示是因為閏土深受封建等級制度的毒害,似乎原因在閏土,根源在社會,其實再追問一下,“我”的身上是否也存在問題呢?細讀會找出很多不和諧之處。而作者魯迅先生本就是一個敢于、嚴于自我批評的一個人,我想“我”對于閏土的態度上也應該體現出作者深深的自我批評,所以對于的分析,我們是否可以另辟蹊徑,不為所謂的權威性的觀點而論,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是一個困擾著我的難題。還有的就是本文是一篇小說,對于本文的教學,應該緊扣小說固有的特征,而我著重分析了人物形象,探討了環境,也再現了社會生活,但忽略了小說的情節,這也是一個需要反思的地方。
【 故鄉說課稿】相關文章:
《故鄉》 說課稿07-23
故鄉說課稿07-04
《故鄉》說課稿06-24
《故鄉》說課稿03-09
故鄉說課稿11-04
《故鄉》說課稿10-23
故鄉說課稿12-05
故鄉的小路說課稿07-19
《故鄉的小路》說課稿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