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運動》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
●○教學目標
①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②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夜的形成,并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說明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③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并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和各自的特點。
④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及所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
用地球自轉的基本知識解釋一些自然地理現象;四季的形成。
●○教學準備
大地球儀1個,小地球儀10個,晝夜形成演示儀,手電筒11個,《地球自轉歌訣》投影片,地球公轉運行儀,皮球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自然現象,可能沒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為什么會有日出日落?為什么日出自東,日落向西?
(因為地球的自轉運動)
從身邊的自然現象入手,讓學生感覺學習地理有用,同時又教育學生要養成觀察的習慣。
教學新課
板書一、地球的運動
大家知道這些現象是地球的自轉運動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樣進行自轉運動的?自轉運動又是怎樣產生白天、黑夜的?我們這兒準備有手電筒和地球儀,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轉運動嗎?你能通過演示來解釋這些現象嗎?
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容易激起學生們的探究欲望。問題一出,學生立即會躍躍欲試。
學生四人一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有人拿手電筒,有人轉動地球儀,有人觀察并做好記錄,教師巡視指導,注意學生旋轉地球儀時的方向,演示完畢后,小組討論下面這幾個問題:
讓學生自己動手,既能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為什么會有日出回落現象?(因為地球的自轉)
②為什么日出自東、日落向西?(自轉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東)
③日出日落產生了什么現象?(白天黑夜)學生回答完畢后,請學生進一步思考下列問題:
④晝夜的產生只是因為地球在自轉嗎?
若問題4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用一較大的玻璃地球儀進行演示,讓學生觀察、思考后回答。(還因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
通過設置這幾個問題,在探究自轉運動的過程中,由現象到本質,將難懂的、抽象的知識變的簡單、具體。
搭建一知識臺階,幫助學生理解。低臺階、高密度。
教師作進一步的解釋:由于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在任何時刻,太陽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我們叫它晝半球;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們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圖1.15晝與夜示意圖)。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各地晝夜也就不斷更替,而且總是自東方迎來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黃昏的落日。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2
一。說教材分析
1。 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并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回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 設疑導學法
2。 圖例導析法
3。 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分布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系。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后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圖,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以后的復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序
1。說導入:
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采用復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復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后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后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系
(4)北半球晝長大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 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晝長小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 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么節氣 此時是南半球的什么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 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 "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 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 這是P地的什么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 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后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 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 五帶是怎樣劃分的 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說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說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 。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的第二課。本節課主要通過火山和地震的事例來認識地球內部的力量是如何改變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他們也通過各種途徑具備了一些相關的知識,特別是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讓學生對地震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然而對火山和地震怎樣改變著地形,學生可能不是很清楚,本課教學正是基于學生這樣的認識基礎進行的。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過程與方法: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斷變化的。
三、教學重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四、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形地貌。
五、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毛巾、橡皮泥、板塊平移學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同學們,前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下面我們一齊來欣賞一些地形的圖片。(播放地形的圖片),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大海永遠是大海,陸地永遠是陸地呢?那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地形的變化呢?(板書:引起地形的變化)
(意圖:通過復習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設計地形地貌會不會發生變化,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為下面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做了一個鋪墊。)......
二、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2、師談話:大家都認為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對板塊造成一定的影響,那是不是這樣呢?我們現在一起來看一個演示實驗,用兩張紙表示兩大板塊,把兩張紙靠緊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兩紙中間吹氣,使水運動起來,表示地球深部不斷得運動。觀看模擬實驗錄像
3、師提問:觀察兩個板塊由于內部運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4、生回答(分離)
師提問:板塊分離會形成怎樣的地形呢?生答:(板塊分離會形成海洋)
5、師談話:前面的實驗說明板塊分離會形成海洋。那如果板塊碰撞呢?(出示實驗要求并講解),請學生根據實驗要求自己動手做做!并完成實驗報告《一》)。(講解實驗報告《一》)
6、學生交流實驗現象,并展示實驗報告。模擬大陸板塊的撞擊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大陸板塊的撞擊會形成什么地形?(預設:互相靠近后:連接處會隆起來。高高的。大陸上特別高的地方我們會稱它為山或者山脈。這些山脈有什么特點?山脈是排列在兩個板塊邊緣。越用力擁擠,山越高。)
意圖:學生看完模擬實驗對板塊運動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究地球內部運動引起板塊碰撞而引發地球表面的變化,讓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增強自身的科學素養。
7、師提問:說說板塊碰撞會使地形有什么變化?拉伸呢?請學生根據實驗要求自己動手做做!并完成實驗報告《二》)。(講解實驗報告《二》)
8、學生交流實驗現象,并展示實驗報告。模擬大陸板塊的平移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大陸板塊的平移會形成什么地形?(中間先慢慢變薄,拉開后原本陸地上相連的河流、山脈都塌了......河流消失,平原也變了。)
三、效果檢測,引領提升
課堂小測:
一、選擇題(把合適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1、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A、溫度越高,壓力越大B、溫度越高,壓力越小
C、溫度越低,壓力越大
2、絕大多數地震發生在()內。
A、地核B、地幔C、地殼
3、雄偉的喜馬拉雅山是()形成的。
A、一次的火山噴發B、一次大地震C、兩個大陸板塊碰撞擠壓
二、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1、地球的地殼部分主要由巖石組成。()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釋放能量的一種形式。()
3、地球表面的變化都是很猛烈的。()
4、地震會產生湖泊。()
5、火山噴發只會給人類帶來災害,不會帶來好處。()
6、地球表面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的作用下也會產生變化。()
三、填空題
1、地球內部可以分為()
2、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壓力越。
3、地球表面在()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也會緩慢地發生變化。
(設計意圖:對所學知識加以運用和深化)
四、歸納總結,深化認知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第二課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形地貌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地球內部的運動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簡單清晰,使學生一目了然。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學生應該掌握火山與地震會使地形發生改變,而火山與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這就總結了地球內部運動會使地形發生了變化,在板書中很好的體現了,并且突出了重點與難點。讓學生總結本課所學知識內容時更直觀形象。)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4
科學探究形式是多樣的,不但有實驗探究,也有理論探究。理論探究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科學思維,都是十分重要的。新課改教材中有關宇宙地理知識大都屬于理論探究型的教材。因此在本次教研主題如何在科學探究中形成科學概念的指導下。我對《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形變化》這一教材集中做了以下幾個問題的思考。
一、這一課的理論探究中需要形成哪些科學概念
這個問題比較好回答,因為教學參考書中有明確的陳述:1、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3、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海溝等地形地貌。4、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當然這課中的科學概念又何止這些。
二、確定理論探究的主題活動
理論探究雖說在某種程度上缺失了學生觀察、動手實驗活動,但卻不能流失學生的思維探究活動。因此教學中應當有學生的理論探究的主題活動。縱觀教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火山和地震。火山和地震可以成為相對獨立的主題活動。而第二部分:地球內部的運動有怎樣的主題探究活動,令我深思。慢慢的教材中的兩幅照片及文字注解走進了我的思考。教材中第一幅照片:喜馬拉雅山。文字注解: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形成雄偉的喜馬拉雅山。教材中第二幅照片:東非大裂谷。文字注解:東非大裂谷是兩大板塊拉張形成的斷裂谷。這是兩個典型事例都是用來說明地球內部的運動導致地球地表地形的緩慢變化。因此如何使這兩個典型的科學事實成為學生探究主題活動擺在了我面前。顯然這兩個典型的科學事實都與板塊學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想到這點的時候,意識到在向學生簡介大陸漂移學說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兩個個主題探究活動:1、探究喜馬拉雅山的形成。2、預測非洲大陸的未來。這樣整堂課也不再是單純的講授課,教學內容也更豐潤。在主題探究活動中學社思維也得到了提升。
三、如何保證理論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保證理論探究學習的有效性換句話就是指學生在理論探究學習活動中,形成了多少科學概念,形成的科學概念越多,說明理論探究學習越有效。其二,是學習過后,掌握、運用本課的科學概念程度如何,程度越高,說明學習的有效性越強。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促成課堂教學中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掌握、運用。
(1)、利用多媒體模擬呈現、求證理論探究的內容
要清新直觀的呈現本課的理論探究內容。多媒體課件不能不說是個好幫手。因為它直觀,有助學生理解,因為它形象,有助學生感知。因此,首先自己下載了省優質課觀摩活動中陳老師的課件。再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刪減、增添。比如,課件中兩板塊相撞隆起的視頻就是自己,從地震視頻中裁剪而來。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得有些科學概念很直觀、很形象的呈現,便于學生思維形成、概念掌握。
(2)、憑借口語創設理論探究學習的情境
提供良好的課堂探究情境,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比如教學中讓學生探究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預測非洲大陸的未來。都是在教師一定口語創設的情境下探究學習的。有了情境,就有了探究的熱情,有了探究的熱情,思維就更積極,科學概念形成、掌握、運用也就更容易。
(3)、拓展探究領域,布置理論探究的科考作業
“為什么日本是個地震多發國家?”這是一個與本課在學生頭腦中所形成的科學概念密切相關的科考作業。而且學生感興趣,布置這份作業,目的在于學生在課后的探究過程中能加深已形成的科學概念并運用這些概念解釋一些現象。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運動”,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解析我的課堂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分析
“地球的運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三個部分。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通過課堂教學達到分析地球運動地理意義的目的,在知識層面要求明顯高于本章其他教學內容描述地球宇宙環境、說出地球圈層結構等教學要求,我認為本節課應該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內容。我們都知道“談天是為了說地”,在簡單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的基礎上,我們從地球運動這一內容入手來向學生描述整個地球的一般特征,回歸“說地”這一地理學的本質要求。
由于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高,教材在本節課中知識量極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這對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對于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而言,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習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這對于解決這一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有很大的好處;但是由于高一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對地球運動相關知識的理解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同時也與在學生心里形成地理課就是簡單了解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的地理學習觀念形成很大的沖突。因而如何將本節課的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說理的知識生活化,把知識量極大的教材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模塊,讓學生在現有的知識構架下完成相關知識的重構與理解,完成相關教學要求,而不至于讓本節知識成為學生地理課程學習面前難以逾越的障礙,喪失地理學習的興趣將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二、說教學目標
參考課程標準和對教材的基本內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說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點,識記太陽日、恒星日、恒星年、回歸年、國際日期變更線等基本概念
(2)通過讀圖理解地球自轉線速度,角速度的變化特點和地球公轉的軌道以及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狀況
(3)理解黃赤交角的含義和由黃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能夠闡述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過程
(4)理解由于地球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現象和由此產生的地方時和時差現象
(5)學會運用地方時和區時概念進行簡單的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
(6)理解由于地轉偏向力的存在而導致的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7)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現象及其變化規律
(8)學會分析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形成的全球范圍和不同季節之間太陽輻射的分布不均的機制和由此導致的五帶和季節變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關演示活動的學習,比較并概括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異同
(2)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動手描繪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軌跡,理解太陽直射點的運動過程
(3)通過對不同區域水平運動物體受地轉偏向力影響而發生偏移現象的圖像的感知,理解地轉偏向力及其作用特點
(5)通過對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變化的演示動畫和日照圖的判讀,以小組活動的
形式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總結,闡述全球范圍和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的學習,能夠解釋生活中的與之有關的例如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等自然現象,形成科學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參考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并結合高一學生的認知狀況,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異同
(2)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晝夜交替和地方時
(4)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帶
2. 教學難點
(1)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
(2) 遠日點和近日點的比較
(3) 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4)地方時和區時含義和計算
(5)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6)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四、說教學方法
由于本節內容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標的層次要求較高,加上教學內容說理性較強,是整個自然地理教學內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學難點,同時學生還未形成成熟的空間思維認知模式,需要教師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內容。再次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講解法:由于本節知識說理性質較強,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主要知識點給以準確的解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概念,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2、演示教學法:由于本節課知識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對地球運動的方向,太陽直射點的南北回歸運動以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地理規律性知識進行演示教學,以協助學生構建空間思維的概念。 3、分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雖然知識的說理性強,但是我們也不能用講授法進行滿堂灌,而應該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框架的建構過程中來,對一些地理規律的運用發現教學法進行分組討論。 五、說教學過程
由于本節內容知識量大,需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多,學生學習的難度大,因而將本節內容安排在三個課時內完成,第一課時完成“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的內容,第二課時完成“晝夜交替和時差”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相關內容,第三課時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帶”的相關內容。
第二課時: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一) 1.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16世紀時,“太陽中心說”的創始人哥白尼曾依據相對運動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轉的理論,可從他提出這一理論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一理論只能停留在讓人們從主觀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學家,用他自己設計的一項
實驗所證實,這就是著名的傅科擺實驗。這里我們不再對傅科擺實驗作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外進行探討,今天我們主要來討論一下到底地球自轉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呢?通過日常生活的積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學習,大家能舉例說明一下是有哪些現象是受地球自轉引起的嗎?(3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向學生講授一個關于地球自轉的證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傅科擺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入地球自轉的影響包括哪幾個方面,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以及教師的補充,讓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了解本節主要的教學內容是什么) 2.新課講授:
通過對學生答案的綜合,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即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三個內容拋給學生,采用總—分—總的模式進行新課教學,帶領學生逐一探討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的三部分內容,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
(1)晝夜交替現象 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觀察晝夜交替現象以及并讓其思考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個不透明不發光的球體,因而有晝夜現象;另一方面因為地球的自轉,在地球上任意地點會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這里采用多媒體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現象是不一樣,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然后逐一向學生講述晝夜交替現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識和內容,幫助他們理解晨昏線(圈)、晝(夜)弧、晝(夜)長的區別和聯系,理解太陽日的意義,由于很多內容和知識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新,在這里主要采用講授法,通過學生觀看日照圖和對不同的知識概念進行判讀的形式完成教學活動。(15分鐘)
(2)地方時
地方時的講解是地球自轉意義中最為困難的一個環節,因而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用2012年倫敦奧運會比賽時間安排(以當時間進行安排)的實例承轉進入本節內容的學習,指出不同地方的時間是不同的,通過這個實例講解地方時、區時的含義和計算的相關內容,最后提問學生自己喜歡的奧運會節目是什么,最后分小組對各自喜歡項目的比賽時間表進行時間換算,制定一個以北京時間為基準的時間表,從而完成教學活動。由于地方時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為什么不同地方的時間不一樣,因而需要采用講述法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地方時的第一是在同一緯度上,由于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們的心中就形成時間早遲的區別,所以我們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具有的不同的時間稱做地方時。同時結合多媒體演示來講解不同的經線地方時不同這一概念,進而引出地方時的計算公式,讓學生計算不同經線的地方時。然后指出地方時使用不方便引入區時的概念,和區時的計算,并指出一些地區主要的分區計時方式與區時的區別與聯系。最后結合例子分組討論完成案例教學活動的內容。(20分鐘)
具體的教學模式如下:
教學實例
由來:地方時使用不方便 解決實例的問題
定義和計算
區時
地方時:定義和計算
幾個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通過一段視頻資料了解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全球不同地區的事物發生偏移的現象,借視頻之口向學生講述偏移這種現象,進而帶領學生總結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規律,然
后讓學生完成不同地區物體偏移的練習,熟悉這一方面的內容。(5分鐘) 3.課后小結:
再次總結由地球自轉運動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三種現象,讓學生網上查閱資料,了解其他由于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提供給學生具體的網址)。 六、板書設計 成因
晝夜交替 晨昏線(圈)
太陽日
地球自轉 地方時:定義和計算 時區和區時 地方時 時區和區時 區時的計算 特殊的計時方法:北京時間等 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偏移規律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6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我將從以下幾點說起。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地球的運動》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①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②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③五帶的劃分及選學課文“四季的形成”。課文安排了三處“想一想”,兩處“讀一讀”,一處“做一做”,還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運動和五帶劃分的圖片。教參建議上3課時,本節課為第1課時,講授教材①②部分內容。
2、編排意圖和前后聯系
這節內容是繼第1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后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并且小學自然課中也學過了“太陽高度”、“晝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識。現在,對地球運動進行學習,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
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為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進述。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為了教學上的方便。
“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一段課文,內容較簡單,為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一段課文,涉及的地球基礎知識是比較多的,但這里抓住了一點,即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夾角,且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傾斜方向始終不變,然后從現象入手,得出規律。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
②使學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記住地軸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情況,晝夜長短的
周年
變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標:①使學生學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德育目標: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著的,地 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
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地球自轉和
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地球上的季節變化。
5、練習安排:
第14頁選做復習題1-3題,這兩道題是突出本節重點
知識和重點插圖而安排的,第1題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晝夜交替和季節變化現象的原因,第3題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兩分兩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說教法
對于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為主。
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于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要
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性的原則。認真制作多媒體課件,變抽象為直觀,變不可視為可視。在課件的使用中,給學生提出問題,以發現法鞏固知識。
3、對于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采用學生演示、課件播放、指導目標、教師講述、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4、教具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地球儀、自制
課件等。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
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3.記:即學生在初步了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日常生活觀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節變化提
問,這些是自然現象還是有神靈在主宰,引出本課內容,要求學生自學。
(二)講授新課:
1.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
(1)地球自轉含義、方向、周期:通過觀察地球自轉動畫得出結論。
(2)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會出現什么現象?(晝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4)想一想:當我國北京午夜時,美國華盛頓是白天還是夜晚?當日本東京午夜時,英國倫敦是白天還是夜晚?
(5)讀一讀: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2、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1)地球公轉含義、方向、周期:通過觀察地球公轉動畫得出結論。
(2)通過觀察地球公轉時的姿態的動畫,得出地球公轉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是保持66.50的夾角,而且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3)演示講解: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4)演示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移動,得出四季變化的規律,填寫表格。
(5)想一想:①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陽高度一樣嗎?什么時候較高,什么時候較低?②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么時候較長,什么時候較短?
(三)總結新課: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其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周期為一年,產生了季節變化的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和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對照課文中圖1.17,在圖1.24中標出地球公轉的
方向,畫出太陽直射的緯線,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 二、地球公轉
1.繞地軸運動 1.繞太陽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2.方向:自西向東
3 .周期:24小時 3.周期:一年
4.產生現象:晝夜交替 4.產生現象:季節變化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7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并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回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設疑導學法
2、圖例導析法
3、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分布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系。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后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圖,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以后的復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序
1、說導入: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采用復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復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后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后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
(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系?
(4)北半球晝長大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晝長小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么節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么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這是P地的什么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后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四季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說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說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8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我將從以下幾點說起。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地球的運動》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
①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
②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③五帶的劃分及選學課文“四季的形成”。
課文安排了三處“想一想”,兩處“讀一讀”,一處“做一做”,還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運動和五帶劃分的圖片。教參建議上3課時,本節課為第1課時,講授教材①②部分內容。
2、編排意圖和前后聯系。這節內容是繼第1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后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并且小學自然課中也學過了“太陽高度”、“晝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識。現在,對地球運動進行學習,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為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進述。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為了教學上的方便。 “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一段課文,內容較簡單,為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一段課文,涉及的地球基礎知識是比較多的,但這里抓住了一點,即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夾角,且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傾斜方向始終不變,然后從現象入手,得出規律。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
②使學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記住地軸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情況,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標:
①使學生學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德育目標: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著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
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地球上的季節變化。
5、練習安排:第14頁選做復習題1—3題,這兩道題是突出本節重點知識和重點插圖而安排的,第1題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晝夜交替和季節變化現象的原因,第3題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兩分兩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說教法
1、對于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為主。
2、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于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要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性的原則。認真制作多媒體課件,變抽象為直觀,變不可視為可視。在課件的使用中,給學生提出問題,以發現法鞏固知識。
3、對于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采用學生演示、課件播放、指導目標、教師講述、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4、教具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地球儀、自制課件等。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3、記:即學生在初步了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通過學生日常生活觀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節變化提問,這些是自然現象還是有神靈在主宰,引出本課內容,要求學生自學。
(二)講授新課:
1、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
(1)地球自轉含義、方向、周期:通過觀察地球自轉動畫得出結論。
(2)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會出現什么現象?(晝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4)想一想:當我國北京午夜時,美國華盛頓是白天還是夜晚?當日本東京午夜時,英國倫敦是白天還是夜晚?
(5)讀一讀: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2、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1)地球公轉含義、方向、周期:通過觀察地球公轉動畫得出結論。
(2)通過觀察地球公轉時的姿態的動畫,得出地球公轉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是保持66。50的夾角,而且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3)演示講解: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4)演示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移動,得出四季變化的規律,填寫表格。
(5)想一想:
①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陽高度一樣嗎?什么時候較高,什么時候較低?
②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么時候較長,什么時候較短?
(三)總結新課: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其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周期為一年,產生了季節變化的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和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對照課文中圖1.17,在圖1.24中標出地球公轉的方向,畫出太陽直射的緯線,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
1、繞地軸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 、周期:24小時
4、產生現象:晝夜交替
二、地球公轉
1、繞太陽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一年
4、產生現象:季節變化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9
一、教學設計特色
本課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中唯一一節有關科學史的內容,它屬于《課標》中內容標準的第五節“地球與宇宙”范疇內的內容。而科學史的教學是獨具特點的概念教學,平時我們上這節課時都感覺到學生對本課興趣不濃厚,缺少了更多學生喜愛的實驗環節,聽起來像歷史課又像語文課。由于教科書上所給予的學習資源相對甚少,所以針對這節課,我改變了原有的讓學生搜集資料來講授的模式,尋找更有探究意味的方法來為孩子們服務。具體改良有以下幾個優勢:
1、時光軸的出現更具連貫性。關于對地球進行研究的人物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歷史環境,而把這些人物用一條時光軸貫穿看起來更具連貫性和比較性,使學生在分析學習上一目了然。并且在軸上都標有科學家所處的年代的刻度,讓學生感知歷史年代的真實性和科學的嚴謹性。
2、增加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在教科書介紹的已知兩位科學家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兩位也具代表性的人物: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外加人造衛星的出現。這樣更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還能通過對幾位科學家的研究進行比較找到相似之處。了解這些探索的歷史,不僅可以使學生驚嘆人類智慧的無窮還有助于學生唯物史觀的形成。
3、提供有結構的閱讀資料。學生自己尋找相關材料沒有太多針對性,而在整理和共享資料的環節做得并不是很理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沒有針對性整理資料的能力。所以我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料,一是可以節省時間,二是可以從我提供的資料里找到本課所需要的精華。
4、從學生認知點入手。本課一共有四個關鍵人物,而我的開頭不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學習的,而是孩子們對哪位科學家熟知就從哪位科學家入手,引領孩子們通過閱讀、交流、模擬實驗等學習手段,客觀真實地了解人類進步的歷史,體會科學家們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5、插入亮點,產生認知沖突,體會科學家挑戰權威堅持真理的精神。本課提到哥白尼的學說受到教會和科學界的蔑視,為了讓孩子們體會到當時人們的心里狀態,我插入了一個挑戰權威的環節,讓孩子們體會到不唯書不唯上的科學態度。
以上幾番整合是我依據課標解讀和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而更改的。以下是課標解讀中出現的依據:
1、《標準》“課程目標”中要求學生樹立“科學不迷信權威”的觀念,那么學生要不要聽老師的話?要不要相信書本上的結論?
“科學不迷信權威”是我們對待科學的正確態度。它建立在“科學是不斷發展的”信念基礎之上。因為科學是不斷發展的,今天勝過昨天,而明天又超越今天,所以崇尚科學、研究科學的人類會不斷前進。權威有沒有?有的。權威能不能相信?能。但是我們不能迷信權威。所謂迷信就是盲目信仰、崇拜,就是執迷不悟,就是非理智地擁護、追隨,而恰恰忽略了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忽略了及時的吐故納新。
講“科學不迷信權威”,并不與聽從老師的教誨和采納書本上的結論相沖突。老師的教誨和書本的結論都是應該常換常新的,體現科學的發展與進步的。如果老師的教誨和書本的結論受到學生的合理懷疑,那也不是壞事,也許正是學生科學探究、增長新的知識和技能的開端呢!
2、科學家的探究是怎樣的?
科學家當然是不會滿足于兒童自發探究這種水平的。這樣的探究也不可能解決科學家們所關心的問題。科學家的探究是十分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
科學史上有豐富多彩、相互不同的大量典型探究范例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和仔細研究。
如古代科學發展史上,阿基米德對浮力規律的研究。再如近代,伽利略對擺動的研究(詳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第8頁),伽利略對落體運動的探究(詳見《動手做——法國小學科學教學實驗計劃》,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內部交流),第66頁)。這些范例,展示了單個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是“單情節(episode)科學探究”的典型范例。
近代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與發展(詳見《著名物理學家和他的一個重大發現》,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版),展示了多位科學家針對一個領域或課題在不同歷史時期持續進行探究的發生、發展過程,包含數個依次連續的單情節科學探究過程,是“連續單情節科學探究”的典型范例。
當代對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表現了探究需要多位科學家相互合作、聯合攻關的'現代科學特征,中國負責其中1%但極重要的一部分研究項目。這一研究是以國際合作為特征的“多情節科學探究”的典型范例。
科學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范例都能給人以無窮的、多方面的啟迪。
另外,對于不同學科的探究規范和范式,科學哲學領域一直處在熱烈的爭論中,如科學探究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證偽主義等。而且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中各種與傳統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等)不同的、新的研究方法都正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質的研究方法目前是新熱點之一。
3、對一個問題探究到什么程度才停止?
允許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階段地開展不斷的探究活動。
如果通過教師引導下的探究,兒童仍不能接受新的解釋或理解,那么就不必急于讓兒童強行記住這一新概念,而應該待他日后適當的時候再進一步開展這一題目的探究。一方面,這可能超出了兒童的理解力;另一方面,我們常要求兒童:不迷信專家,不唯書,不唯上,敢于向權威挑戰,“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因此也不能要求兒童強行接受某一概念。
4、地球運動與晝夜變化中為什么要有“了解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及“探究晝夜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的要求?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通過模擬實驗使學生理解這一知識并不困難。能否結合這一知識增加些內容?標準編制者認為增加一些科技史的內容是可能的也是必須的,它可以使兒童意識到科學結論不是從來就如此的,有時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時間。這正好符合標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二個目標:“科s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不迷信權威”。地靜天動,符合人的日常經驗,再加上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建立的模式的支撐——一個很大的靜止的地球處于宇宙的中心,地球的四周圍繞著太陽、月亮和星星,它們分布在一個正圓形的球體上,所有這些物體都以恒定的速度沿著正圓形軌道旋轉,使得這一概念沿用了20xx多年。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一種不同的天體模型。這一模型指出:看上去靜止不動的地球,實際上每天繞著軸心自轉一周且地球和行星都圍繞太陽旋轉。這一模型使行星表現出來的不規則運動可以得到解釋,這真是了不起的革命,應該讓兒童在心里記住哥白尼這個名字。
“探究晝夜變化對動植物行為的影響”內容標準的提出是想給兒童一個洞察晝夜變化與動植物行為的機會。為什么雞會早早上墟?為什么貓頭鷹夜晚特別靈敏?為什么向日葵的花盤會跟著太陽轉?為什么夜來香只在夜間吐芬芳?動植物對晝夜變換的適應性行為真是太神奇了,這些探究活動既能激起兒童的興趣又能培養兒童探究的能力,這些探究性活動可以建議家長和兒童一起做。
5、為什么要安排考察宇宙的歷史這部分的內容?
人類為科學地了解宇宙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功應歸功于人類的好奇心和智慧。早先,初民用眼睛和想象來認識宇宙。今天我們使用各種研制的工具來觀察宇宙,這些工具包括非常敏感的無線電望遠鏡和X射線望遠鏡,使用這些儀器,可以從看見搜索到非常廣泛的光譜信息;計算機可以進行日益復雜的引力系統計算和核反應計算,并且從運算數據中尋找規律、演繹運用理論;空間探測器從太陽系遙遠的行星發回了詳細的圖片和數據;巨大的“原子破碎器”則用來模擬宇宙初期的狀態,探索原子內部的奧秘。了解這些探索的歷史,不僅可以使學生驚嘆人類指揮的無窮還有助于學生唯物史觀的形成。
二、授課效果
1、資料的增強并人手一份的更改,學生明顯有了自主性和協調性,并能緊跟老師的步伐進行探究。
2、對于增加的科學人物由于學生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更加愿意去求知。
3、時光軸情景的創設滿足了學生研究欲望和可觀性。
4、現代化教學媒體,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精心設計的動畫、插圖等,可以使抽象深奧的科學知識以簡單明了、直觀的形式出現,縮短了客觀事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知識間的聯系,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
三、課后反思
本課內容是讓學生回顧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教材主要呈現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學說和觀點。“地心說”和“日心說”是人類探索天體運動的兩個重要學說,特別是“地心說”由于有著宗教勢力的支撐,一直被人視為真理,可以說在哥白尼提出這樣的“日心說”觀點以前,“地心說”的觀點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義,也沒有充分的、直接的證據,更多人只是畏懼宗教勢力,不敢表達正確的言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他們的主要觀點和證據,以及建立觀點和證據之間的聯系,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養成科學研究的態度,更要學習哥白尼研究天體運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堅持真理的氣概。加上聯系幾位科學家的成就讓學生思考到促使人類前進的力量是靠什么支撐的。
從學生層面來說,幾位科學家的觀點是已知的,但需要學生知道并內化成情感態度層面。因此,我讓學生尋找科學家的證據,建立觀點和證據之間的聯系顯得尤為重要,并且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理解證據的基礎上,學生的思維才可能到達一定高度。經過幾節課的試講,發現每次試講都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最后終于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起初是按照教科書上的模式進行試講,發現學生興趣不濃厚,學生找的資料雜亂無章,在整理資料的時候幾乎畫了全篇資料,沒有針對性的整理在匯報上很花費時間。而第二次試講我給學生提供了資料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發現形勢也不好,因為每個人的意見不統一。兩位科學家的出現比較突兀沒有前因后果,學生學起來比較生拉硬拽。添加了兩位科學家的成就聯系到一起來分析是有必要的。而本課難點應該放在學生情感態度上,“科學不迷信權威”是我們對待科學的正確態度。它建立在“科學是不斷發展的”信念基礎之上。所以我覺得本節課無論是講到哪個環節,講到哪位科學家都應無時無刻地滲透科學家的精神。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0
從容說課
基于前兩節的,學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本節開始讓學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鑒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內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較的方式板書,從定義、方向、速度、周期等幾個方面分別講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征。學生在初中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把“地球自轉的方向”知識進行拓展,想象在兩極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建立地球順時針和逆時針自轉的概念,為以后學習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打下基礎。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在學習恒星日和太陽日的概念時非常困難。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下也很難看懂書中的圖1.15“恒星日和太陽日”。有條件的制作課件可以改善圖示,拉長地球與恒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畫成一個,輔以直觀的動畫效果,最大可能地還原真實,應該能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講解地球公轉的時候,要強調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含義、地球到達該點時的時間及地球公轉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轉與時差的教學涉及到晝夜、晝夜交替、時差產生和計算等問題,它們相互關聯,在歷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應通過演示說明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的本質區別,強調太陽光線與晨昏線垂直關系,晨線與昏線的區別及判斷方法。通過演示講解地方時差的產生及規律,引導學生對書中“讀圖思考”進行探究,強調時區和區時、區時和地方時的區別,講解東加西減的計算方法和總結配套的解題方法,多加練習鞏固,并需反復訂正和講解,才能完成此教學任務。教材沒有對“地轉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節的“氣壓帶和風帶”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學中可略講一二,為后續教學作好鋪墊。
地球公轉與季節的教學內容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首先要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認清地軸、赤道平面、黃道平面之間的關系,知道黃赤交角23°26′的含義,分析黃赤交角的影響、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為分析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打下基礎,講解中還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處的時間和位置與遠日點、近日點地球所處的時間和位置進行比較,找出區別,并練習加以鞏固。書中的“活動”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以另一種方式解讀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軌跡,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學生有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高低變化及太陽輻射強弱變化的體會,這些是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帶來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書中圖1.25,以數據歸納得出結論,具有季節性的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使太陽輻射也呈現有規律的季節變化,從而導出天文四季和統計四季的定義。再聯系學校所在地的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輔以學生的生活體會進行舉例教學或設計練習,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提高學習興趣。
地球自轉和公轉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兩種運動,是學習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但是該部分內容空間性強又比較抽象,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電腦動畫演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清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在整個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遠影響。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數據:周期、速度、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轉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差,掌握時間的有關換算,能正確判斷晨昏線。
3.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的過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運動規律。
4.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及緯度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學生能夠準確地畫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2.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2.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的、發展變化的。
教學重點
1.自轉和公轉的特征,黃赤交角的產生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2.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四季的劃分方法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
1.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原因分析。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下面就來回顧一下。
(投影表格)
概念成因特點所處位置
黑子太陽光球上的暗黑的斑點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顯得暗一些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活動周期為11年光球
耀斑太陽色球有時出現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塊太陽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發是太陽活動的最激烈的顯示色球
太陽風(簡單介紹)日冕
師請大家看表格,哪個同學能在空白處填上合適的內容?
生(三個學生看圖分別回答,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講和補充。)
師答得很棒。(師逐步投影答案的內容)
前邊兩節課我們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讓我們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板書)
推進新課
師在初中時我們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那么你知道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呢?
生自轉和公轉。
師非常正確。
(投影表格)
地球運動
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周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師我們首先一起來探討地球自轉的規律。
(板書)一、地球的自轉
(演示地球儀,讓其自西向東旋轉)
師地球儀在繞著什么中心轉動呢?
生地軸
師很好。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師地軸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這么一根軸嗎?
生沒有。
師正確。地軸是人們假想出來的,地球的內部實際上沒有這么一根軸。我們把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自轉。那么,地球的自轉方向是怎樣的呢?
生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都是東升西落。下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轉。
(從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儀的自轉)請同學描述地球自西向東轉。
生(學生觀察、思考后得出結論)
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轉動。
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轉動。
側面北極在上,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投影練習)
甲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乙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生甲圖中心是北極,乙圖中心是南極。
師非常好。地球自轉一周需要多長時間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呢?
生一天。
師由于在計算自轉周期時,選定的參考點不同,一日的時間長度和名稱略有差別。
(多媒體動畫演示)恒星日與太陽日:拉長投影中地球與恒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于地心與恒星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恒星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
(利用課件中的動畫進行分步顯示講述,學生一目了然)
師恒星日是以遙遠的“恒”星為參照物的,遙遠的恒星相對于地球而言是不動的,此時地球的公轉過程將會忽略不計。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恒星日。
(多媒體動畫演示)
圖1 圖2
圖3
如圖1電腦顯示動畫:假設遙遠的恒星(小圓)和太陽(S)同時對著地球上的一點P,設地球只自轉而不公轉,那么地球在E1處自轉一周(電腦顯示P點繞圓運動一周)。
師(多媒體動畫演示)
如圖2先以恒星作參照,動畫顯示恒星日的長度。
動畫的過程是:地球一邊自轉(即P點繞圓心運動),一邊由E1向E2運動(公轉),當地球到達E2點停止,此時P點剛好對著恒星。
師此時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參照?
生(學生準確回答)
師很好!
(點擊鼠標,電腦畫出SE2的連線和E2與恒星的連線,標出“恒星日”)從E1到E2,地球自轉了360°。而因為以恒星作為參照,地球從E1到E2的時間間隔就是“恒星日”,時長23時56分4秒,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師圖3以太陽作參照。
在圖2中可看出,地球在E2處時,P點還未兩次對著太陽,即以太陽作參照時,地球自轉還不到一周360°。
(演示動畫)地球繼續自轉(即P點繼續繞圓運動),但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到E3處時,動畫暫停,P點兩次對著太陽。
從E1到E3,相對太陽來說,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角度是多少?
生自轉了一周多。
師觀察得很仔細。(點擊鼠標顯示連線和“太陽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于地心與太陽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從E1到E3的時間間隔稱一個太陽日,長24小時,其自轉的角度是360°59′。
師(過渡)任何一種圓周運動,總離不開角速度和線速度。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單位時間內自轉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師很好!根據地球自轉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多少?
生15°/小時。
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
師非常正確。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根據360°/24小時推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15°/小時,1°/4分鐘,1′/4秒。但南、北極點無角速度,即南、北極點的角速度為零。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我們再看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怎樣的。地球自轉時,某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距離(弧長),叫做該點的自轉線速度。
(投影)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圖
師大家一起探討地球自轉線速度有什么分布規律。
生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大小因緯度而異(離地軸的距離即圓周運動的半徑不同,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赤道處最大(1670千米/小時),自赤道向兩極漸小,兩極的線速度為零。在南北緯60°處,自轉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周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地軸由西向東
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
師請大家歸納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的共同規律。
生在南北兩極點,角速度和線速度均為零。
師非常好。下面閱讀教材P14地球自轉的證明。
生(閱讀)
師(過渡)我們已經探討了地球自轉的規律。而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那么地球公轉又有什么樣的規律呢?
(板書)二、地球的公轉
(演示)地球公轉運動
師什么是地球的公轉?
生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師那么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地球公轉的規律呢?
生可從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來說明地球公轉的規律。
師很好!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又叫黃道。它是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投影公轉軌道圖)
師仔細觀察,地球公轉的方向是怎樣的?
(以下內容同時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東。
師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逆時針轉。
師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順時針轉。
師我們再來看看地球公轉的周期是怎樣的?
生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師回歸指的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大家看書圖1.18,地球公轉的速度有什么特點?
生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師由于太陽略微偏離地球公轉軌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離不斷隨地球公轉而發生細微的變化,地球公轉速度也相應有一些變化。根據開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運行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因此,近日點運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線速度是 30.3 km/s。而遠日點慢,角速度是57′/d,線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
課堂小結
本節課內容較多,主要是關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種基本形式的對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別對地球自轉和公轉進行總結。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周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地軸由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太陽由西向東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逆時針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二、地球的公轉
(見“課堂小結”)
活動與探究
探究課題:了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探究內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填表比較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3)利用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來解釋兩個自然現象。
探究辦法、過程:
演示、討論、競賽的方法。
(活動)我們一起學習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下面來做一個活動。先找兩個同學來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生(用地球儀演示)
師都很好。說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請同學們填寫教材“活動”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較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師活動3要求我們同學能解釋兩個現象,分成小組討論,看哪一個小組能先解釋第一個現象?
生(小組代表搶答)恒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動的。照片上的恒星會出現圓弧狀軌跡,是由于地球自轉,照相機也跟隨轉動,其結果是恒星看起來運動起來了。
師答案非常準確。哪一個小組能解釋第二個現象?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地球的運動》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教材的內容有: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五帶的劃分。本節課是該節內容的第一課時。這節內容是繼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后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并且小學自然課中也學過了“太陽高度”、“晝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識。現在,對地球運動進行學習,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為地球自轉和公轉,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為了教學上的方便。
二、說學情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的周期是24小時;
2.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轉;
3.初步學會用地球儀來演示地球的自轉和晝夜交替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自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復述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在實驗演示、觀察思考、總結歸納等探究過程中,逐步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2.培養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難點】
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五、說教學方法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這節課采用演示觀察法、實驗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七、說板書設計
這種結構式的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析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和完整。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
《地球的運動》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①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②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③五帶的劃分及選學課文“四季的形成”。課文安排了三處“想一想”,兩處“讀一讀”,一處“做一做”,還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運動和五帶劃分的圖片。教參建議上3課時,本節課為第1課時,講授教材①②部分內容。
2、編排意圖和前后聯系
這節內容是繼第1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后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并且小學自然課中也學過了“太陽高度”、“晝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識。現在,對地球運動進行學習,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
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為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進述。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為了教學上的方便。
“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一段課文,內容較簡單,為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一段課文,涉及的地球基礎知識是比較多的,但這里抓住了一點,即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夾角,且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傾斜方向始終不變,然后從現象入手,得出規律。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
②使學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記住地軸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情況,晝夜長短的變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標:
①使學生學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德育目標: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著的,地 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地球上的季節變化。
5、練習安排:
第14頁選做復習題1-3題,這兩道題是突出本節重點
知識和重點插圖而安排的,第1題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晝夜交替和季節變化現象的原因,第3題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兩分兩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說教法
對于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為主。
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于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要
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性的原則。認真制作多媒體課件,變抽象為直觀,變不可視為可視。在課件的使用中,給學生提出問題,以發現法鞏固知識。
3、對于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采用學生演示、課件播放、指導目標、教師講述、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4、教具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地球儀、自制
課件等。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3.記:即學生在初步了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日常生活觀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節變化提問,這些是自然現象還是有神靈在主宰,引出本課內容,要求學生自學。
(二)講授新課:
1.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
(1)地球自轉含義、方向、周期:通過觀察地球自轉動畫得出結論。
(2)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會出現什么現象?(晝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4)想一想:當我國北京午夜時,美國華盛頓是白天還是夜晚?當日本東京午夜時,英國倫敦是白天還是夜晚?
(5)讀一讀: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2、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1)地球公轉含義、方向、周期:通過觀察地球公轉動畫得出結論。
(2)通過觀察地球公轉時的姿態的動畫,得出地球公轉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是保持66.50的夾角,而且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3)演示講解: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4)演示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移動,得出四季變化的規律,填寫表格。
(5)想一想:①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陽高度一樣嗎?什么時候較高,什么時候較低?②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么時候較長,什么時候較短?
(三)總結新課: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其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周期為一年,產生了季節變化的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和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對照課文中圖1.17,在圖1.24中標出地球公轉的方向,畫出太陽直射的緯線,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
二、地球公轉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運動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也是高考的重點內容。對后面知識的學習,比如有關氣候知識、地理環境分異等有著重要意義。
2、三維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以及四季五帶的形成,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②過程與方法:學會根據光照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二、說學生
高一學生尚未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思維能力較差,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但本節知識在現實中作用很大,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學習熱情高,教學中要多加利用和保護。
三、說教法
教師導學法、對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讀圖導析法、多媒體演示法。
四、說學法
1、自主探究
通過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儀模型,加強對抽象知識的形象化理解。
2、學會讀圖、繪圖、用圖
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圖示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3、理論聯系實際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論。
4、及時歸納總結
適時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提高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過程
聯系生活,導入新課———(作息時間的調整、俄羅斯與美國的夏時制、夏季為何有午休等)
1、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造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是理解本節內容的關鍵。
2、晝夜長短的分布和變化:
(1)比較任意一點位于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時間長短,使學生掌握判斷一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圖”,讓學生讀圖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為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將通過提問來督促。分析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后,播放全球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變化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分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最后歸納總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并補充晝長、夜長的計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方法)
(3)晝夜長短的分布、變化規律—————由于這部分知識空間性強,為利于學生掌握,要求學生在課下制作晨昏儀模型(二分日的比較簡單,只要做一個夏至日的就夠了,翻過來就是冬至日的)。
空間分布規律:
①太陽直射北(或南)半球,則北(或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晝越長,夜越短;
②太陽直射赤道,則全球晝夜等長。
時間變化規律:
①太陽直射點往北(或南)移動,則北(或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
②赤道上始終晝夜等長。
極晝與極夜:
①太陽直射北(或南)半球,則北(或南)極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極點出現極夜。
②從春分到夏至與從秋分到冬至,極晝極夜區的范圍逐漸擴大;
從夏至到秋分與從冬至到春分,極晝極夜區的范圍逐漸縮小。
講完這部分內容后布置一個探究活動,即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是否一樣長,為什么?
3、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與變化
(首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來幫助學生理解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結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規律及隨季節的變化規律,通過公式“正午太陽高度差=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差”計算一些特殊點、特殊時刻的正午太陽高度,然后歸納總結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空間分布規律
任意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對程度較好的班級可以指出:在任意時刻,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四周遞減,且每111公里遞減1度。)
時間變化規律
當太陽直射點朝向地球上某條緯線移動時,則該緯線上的正午太陽高度漸大;反之漸小。
推論:夏至日那天,______(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_________(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那天,__________(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_________(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由于此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
(1)四季的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的劃分界限和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增大或減小3度,五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5、課堂練習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同時掌握直射點移動的量的規律。)
②讀某日太陽照射示意圖,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點的晝夜長短關系并按晝長由長到短的順序排列;
(2)說出極晝極夜的緯度分布范圍;【參考答案:極晝———(90—a)oN及其以北地區;極夜———(90—a)oS及其以南地區】
(3)說出C、J兩點的太陽高度;(設計意圖:強化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的區別)
(4)已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為aoN,計算N、G、H、I、J、K、L、F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設計意圖:力圖給學生一個一般規律,,產生整體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正午太陽高度割裂開來)
【參考答案:N——ao、G——2ao、H——23o261ao、I——66o341ao、J———90o、K——(90—a)o、L——66o341—ao、F——0o】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4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運動”第三課時——“地球公轉與季節”中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兩部分的內容。
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指導,說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地球公轉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后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前后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并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對圖表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07-16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02-23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1-02
高中地球的運動說課稿02-20
高中地球的運動說課稿范文11-01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0篇11-02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說課稿10-20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說課稿11-03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說課稿11-05
地球的形狀 地球的表面說課稿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