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力的合成》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力的合成》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節內容.。本節內容是對以前所學內容的延伸擴展,是高中物理理學部分的一個重點。進一步介紹矢量運算普遍遵守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這是矢量運算的工具,同樣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工具。因此這節課在物理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
2、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貫穿本章始末,所以這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重點。
2.對 “力的合成”所遵循法則的研究,需要運用以前所學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因此這個知識點也是本節課的。
難點:“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運用對學生的遷移知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這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從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說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運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
。4).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關系
B、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說出等效思想的價值。
。2).評價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所用到的探究方法,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物理問題。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列舉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應用到力的合成的現象,并建構起簡單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學情分析
任教班級學生是高一學生,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學習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學習了力的圖示和三種基本性質力,這些都對本節內容起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四、教學方法
高一學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維,但也需要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我采用探究實驗法為主進行教學,同時輔以啟發式教學,并輔之以電教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探究、去得出結論,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四、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以創設真實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由書上兩個小孩提水為什么會和一個大人提水產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畫,引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讓學生思考、列舉生活中和教學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來解決問題的例子,加深對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通過設問: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與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引出下一個環節: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
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合理猜想,可能會有學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為打破學生對‘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維定勢,這時教師適時的進行實驗演示:用彈簧測力計拉鉤碼,模擬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合力與分力不是簡單的代數和的關系,似乎還和夾角有關,如何探究他們之間的關系呢?進入下一個活動環節“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如何進行實驗?學生面對器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
此時教師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兩力的合成,為學生的探究作鋪墊。然后讓學生討論
A實驗的目的是什么B怎樣保證合力與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樣知道D力的方向怎樣確定
對四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探究的各個環節印象開始清晰起來。
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記錄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師巡視解惑。
3、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學生探究之后,請每一組同學在白紙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圖示,以分力為鄰邊做出平行四邊形,畫出分力所夾的對角線,看看合力與對角線是否重合,匯報結果,教師補充總結。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定則 (播放動畫)加深理解。
4、例題分析,強化主題
1、例題: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豎直向上,用作圖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師要引導學生規范作圖,得出合力,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作圖習慣
2、閱讀課本63頁兩圖,強調: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只適用于共點力
5、課堂互動
帶同們玩一個游戲,準備一根繩子,兩邊分別站著四五位同學,同學們分別往兩邊拉,教師在繩子的中間輕輕往自己這邊一拉,兩邊的同學都被我給拉過來了,讓同學們建構起簡單的物理模型,并加以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讓同學們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6、布置作業
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減輕學生的負擔,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時間,作業量控制在一般學生15分鐘的時間,因此,作業為課后第二題和自作合力隨著分力的方向變化而變化的演示教具。
《力的合成》說課稿2
《力的合成》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與平衡”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力學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在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見力的基礎上來研究多個力的合力問題,有以下幾個特點:1、初中已經學習了二力平衡,作為基礎;2、學生在標量與矢量方面已經有所了解;3、在《重力》那節課上學習了力的圖示等。所以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合力、分力、共點力、共點力的合成,合力F的大小與分力F1、F2的夾角α的關系。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從力作用的效果來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能區分矢量和標量,能通過實驗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是矢量運算的普遍法則
3、會用作圖法求共點力的合力,會計算在同一直線上的幾個共點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與原來兩個共點力間夾角的關系,會用直角三角形知識計算共點力的合力
過程與方法
學會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和歸納總結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運用等效的物理思想來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通過實例理解力的合成與合力的概念;教學的難點是: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二力平衡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什么是共點力,并通過歸納總結區別合力與分力,并通過實驗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再進一步聯系生活,擴展到多個共點力的合成;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歸納總結和實驗探究法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復習二力平衡,來引導學生學習合力的概念,強調力的合成不是簡單的代數相加、減;進而讓學生探究力的合成滿足怎樣的規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平行四邊形定則;觀察及歸納總結。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投影(展示自然界的平衡之美)讓學生體會到力與平衡的現象隨處可見,由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提出問題(什么是共點力)讓學生閱讀課本在回答問題,教師利用實例講解共點力的概念,強調幾個力的延長線會交于一點就是共點力。
教師復習初中“二力平衡”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回顧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分力、合力的基本概念。教師舉例(墻上掛畫,一個人提一桶水與兩個人合提一桶水等)并作出受力分析的示意圖,指出各個作用力并不在同一直線上。怎樣進行力的合成?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提供學生:橡皮筋,測力計,直尺,白紙等讓學生閱讀82頁的實驗探究,并進行分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實驗,歸納和總結。進而得到: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師講解探究實驗中的分力與合力的區別,合力與力的合成的區別。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來體驗合力的大小與原來兩個力大小及夾角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更好掌握矢量不同于標量的計算法則。
教師給出例題(水平向右力F1=45N;豎直向上的力F2;用作圖法求這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讓學生分析回答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師在進一步的擴展到多個共點力的合成。這樣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力的合成》說課稿3
一、教材的分析
1、教學目標和要求
《力的合成》一課是在學生了解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見力的基礎上,研究多個力的合成問題,它是前幾節內容的深化。高中必修本(必修1)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主要是從等效代換思想出發,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體會實驗探索物理規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邊行求合力的方法。
由以上的教學目的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要求:這節課不全是讓學生知道試驗的結論,重點是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平行四邊形定則”的過程。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索新知識,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從而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以提高探索研究及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2、教材在整個中學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本節課在整個中學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重要的。因為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的基礎和工具;“平行四邊形定則” 則始終貫穿在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后學習速度,加速度,位移,動量,電場,磁場等矢量運算奠定了基礎; 而本節課所涉及的等效代換思想貫穿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因此,本節課不過關,后續課的學習,就無從下手,本節課是后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3、教材重點和難點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學中引進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識的擴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學生只學習了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代數和”的運算在頭腦中已成定勢,造成學生思維斷層,如何突破思維定勢,是本節課成敗的關鍵。因此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探索、應用是教材的重點也是教材的難點。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課堂講解,還是實驗的設計操作、習題練習、課后作業等,都應圍繞平行四邊形定則展開。
另外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礎上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系,學生由于缺乏較多的感性認識,對此還是比較生疏,不容易理解,所以也是教材的一個難點。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自己的觀點)
二、關于教法
矢量合成是重點也是難點,要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平行四邊形定則,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就要讓學生親自實驗探索,這是實踐出真知的要求,也是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針對此因素本節課應選擇實驗法進行教學,這是教材內容和認識規律的客觀要求。在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做到動手操作,記錄數據和方法,畫出兩個分力的圖示,合力的圖示,比較得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嚴謹認真團結協作的科學態度,有效地為突破教材重點、難點服務。
三、對教學過程的夠想
為了達成上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一些主要教學環節,有以下構想:
。ㄒ唬┮鲂抡n
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時能否出現一個力效果與幾個力作用效果相同的情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出新課。 (二)新課教學
1、講合力與分力的概念:合力與它的分力是“等效代替”的關系,學生不容易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應該通過多個實例表明事實:由多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時,物體所體現的“運動狀態的變化”,跟某個力作用于該物體時,物體所體現的“運動狀態的變化”相同。然后在這些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引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
2、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建立:
通過“思考與討論”欄目明確提出了如何解決兩個力的合成問題。并以“實驗”欄目設計學生的探究活動。通過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力的.合成”并不是簡單的代數運算。教師再讓學生根據合力、分力的圖示,猜想一下合力與分力間是什么關系?在得出合力、分力間可能符合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猜想后教師應該指出,我們必須進一步做多種盡可能精確的實驗來檢驗猜想是否正確.接著讓學生按學生實驗的裝置仔細做實驗,要求實驗盡量準確.教師說明實驗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學生可以自己在實驗探索的過程中逐步得出平行四邊形定則.
3、應用平行四邊行定則
(1)例題解析
本節教材的例題詳細介紹了這兩種方法,教學中可以通過例題讓學生比較兩種方法的特點.作圖法直觀、簡單,但不夠精確.計算法精確,但比較麻煩.要讓學生體會到計算時也要作平行四邊形,只不過作平行四邊形時不用取標度、各邊的長度不用太嚴格.因此,正確地作出平行四邊形是基礎
(2)合力與分力的關系的講解
學生對“于平行四邊行定則”理解不深,容易按他們熟悉的標量運算規律來想問題。如合力大于分力,至少大于其中一個分力。
對此可以通過練習和實例讓學生切身體會。
例如讓學生自行設計F 和F 大小,并用作圖法求出夾角 = , , , , 時的合力F的大小。此時學生會發現:合力可能大于某一個分力,也可能小于某一個分力,甚至等于某一個分力,并且夾角 越大,合力就越小。學生發現這規律后為了證明他們的發現是正確的老師可以用模擬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教具或相應的計算機來證明,同時也形象地加深了學生對此問題的理解。
。3)為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自編若干概念題、辨析題進行反饋練習,達到鞏固之目的.然后結合課本練習題,熟悉平行四邊行定則的應用,但占時不宜過長,以免沖淡前面主題.
四、課過程中幾點注意事項
1、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老師要適當的提示與指導,讓學生正確規范地操作實驗以減少誤差。(水平使用彈簧時要從新調零,在拉彈簧的過程中要保持與木板平面水平,彈簧的深長方向要和所測拉力的方向一致,彈簧,指針,拉桿都不要和刻度板或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發生摩擦;在滿足合力不超過彈簧秤量程及橡皮條形變不超過彈性限度的條件下,應使拉力盡量大一些,以減小誤差;在同一次實驗中,橡皮條拉長的結點O位置一定要相同;千萬不要硬湊數據而使實驗十全十美毫無誤差。)
2、在教學過程中作圖要規范,分力、合力的作用點相同,分力、合力的比例要適當,虛線、實線要分清.(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平行四邊形定則,對于作圖細節還沒自己的概念,所以老師的作圖是他們最好的模范)
3、注意調控課堂節奏,避免學生做實驗時手慌腳亂實驗無法進行。
4、所編反饋練習題應重點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訓練上,不能把套公式計算作為重點。
《力的合成》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
。ㄒ唬┑谖逭碌谝还潈热。本節內容是對以前所學內容的延伸擴展,是高中物理力學部分的一個重點。在高中已學習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學習了力的圖示和三種基本性質力,這些都對本節內容起了良好的鋪墊作用。本節內容進一步介紹矢量運算普遍遵守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這是矢量運算的工具,同樣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工具。后續課的學習中,對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平衡理解和應用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這節課在物理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
2、重點與難點
重點:
。1).通過實例,理解等效替換、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過實驗,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
難點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運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從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說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說出等效思想的價值。
。2)評價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所用到的探究方法,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物理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列舉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應用到力的合成的現象,并建構起簡單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學習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學習了力的圖示和三種基本性質力,這些都對本節內容起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四、教學方法
高一學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維,但也需要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我采用探究實驗法為主進行教學,同時輔以啟發式教學,并輔之以電教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探究、去得出結論,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五、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真實情境導入新課。由兩個小孩提水為什么會和一個大人提水產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畫,引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讓學生思考、列舉生活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來解決問題的例子,加深對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最好是教室內存在的和生活中常見的,比如燈棍、風扇、自行車的結構等。以此完成重點內容“等效替換”的理解,使學生認識合力和分力。學生完成初中所學二力合成內容后,再通過設問: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與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引出下一個環節:探究活動
2、探究活動:
通過親身探究,完成探索過程。解決重點內容二。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合理猜想,可能會有學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為打破學生對‘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維定勢,這時教師適時的進行實驗演示,學生讀數:用彈簧測力計拉鉤碼,模擬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合力與分力不是簡單的代數和的關系,似乎還和夾角有關,如何探究他們之間的關系呢?進入下一個活動環節“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3、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實驗問題:
①為什么兩次要拉到同一點O呢?
、跒槭裁匆髁Φ膱D示而不是力的示意圖?
、蹫榱吮M量減小實驗中的誤差,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軐嶒灥慕Y論是什么?
學生實驗,互相合作,記錄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師巡視解惑。
4、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學生探究之后,請每一組同學在白紙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圖示,猜測存在的關系。教師補充總結。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定則(播放動畫)加深理解。
5、例題分析,強化主題
例題: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豎直向上,用作圖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師要引導學生規范作圖,得出合力,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作圖習慣。通過過程探究,動畫播放和練習,解決學生存在的難點問題。
6、問題擴展
取一較大質量砝碼,用細棉線提起,學生討論用一根線易斷還是用兩根易斷。
教師:為什么兩根線的效果不如一根線呢?
引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和分力的關系學生預測:分組完成計算
力F1=60N,力F2=60N。當兩個力的方向夾角為0°、60°、90°、120°、180°時,求這兩個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總結出二力合成的合力范圍并完成探討:合力和分力間存在什么關系。回扣現象解釋。
教師多媒體演示,實物演示加深印象例
3、求下面幾種情況下合力的大小范圍
。1)、F1=8N、F2=10N(2)、F1=2N、F2=10N(3)、F1=10N、F2=10N
7、引申:生活中還存在大量的想象:多個力作用于同一物體,多個力的合力如何求出?。學生討論的出,教師再次展示課件以加深印象。
8、共點力。簡單給出即可,不做重點解釋。
共點力分析,指出高中研究范圍和平行四邊形定則適用范圍
9、學生交流,小結
10、作業
《力的合成》說課稿5
各位專家領導,早上好!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力的合成"。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冊(必修)第一章第五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圖示和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三種基本性質力,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力的合成部分,在今后的力學和運動學甚至其他章節的一些學習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物理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物理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歸納總結出物理知識,并且知道怎樣恰當的運用誤差的觀點來處理數據。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能從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與分力大小之間的關系;知道合理的大小與兩分力間夾角的關系;知道矢量,標量的概念,知道它們有不同的運算規則;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作圖法求共點力的合力,會用直角三角形知識計算合力;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物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在實驗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方法,結果要符合實驗數據,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系;
(2)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通過加強圖解法和計算法的練習突出重點。
難點: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系。
通過實驗突破難點。 /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物理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诒竟澱n的內容比較抽象,但是用實驗的方法進行歸納,很容易得出結論的這一特點,我著重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多媒體幻燈片視圖教學和實驗歸納法。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序及設想
引入新課
如圖甲,一個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圖乙是兩個人分別用F1,F2兩個力把同樣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與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學生:效果是一樣的。
老師:那么力F就叫做F1與F2的合力,如果我們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規律。
由此引入新課。
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力的合成》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力的合成》,我說課的內容包括五個部分。
一、教材簡析
本節課力的合成,是在學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質和常見幾種力的基礎上,通過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個力的合成方法,是對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本節重點介紹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但實際這是所有矢量運算的共同工具,為學習其他矢量的運算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對今后牛頓運動定律、平衡問題、動量與能量問題的理解和應用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這節課承前啟后,在整個高中物理學習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定位
為了讓學生充分進行實驗探究,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本節內容分兩課時來完成,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為本節內容的第一課時。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等效的角度進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培養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實驗態度、
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一、重點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們的關系、
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
二、難點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運用。
三、重、難點突破方法——教法簡介
本堂課的重、難點為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為了實現重難點的突破,讓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就要讓學生親自體驗規律獲得的過程。
因此,本堂課在學法上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歸納法——通過重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探究、歸納總結。體現學生主體性。
實驗歸納法的步驟如下。這樣設計讓學生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本堂課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重要手段。
本堂課在教法上采用啟發式教學——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啟發學生,激發學生思維。體現教師主導作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采用六環節教學法,教學過程共有六個步驟。
教學過程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安排兩個同學共提一桶水,再請全班力氣的同學來提這一桶水,游戲雖簡單,但能迅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然后用圖片引導學生通過作用效果相同得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由此引出——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展示合力與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強調等效替代法。舉例說明等效替代法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方法。
那么如何來求合力呢?先簡單回顧初中所學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方法:直接加減即可。再通過設置三個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猜想合力與分力究竟是什么關系呢?學生猜想五花八門,產生思維沖突,怎么辦呢?學生自然會想到通過實驗來尋求問題答案。由此引出——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
首先,教師展示實驗儀器,讓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如何進行實驗呢?學生面對器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再次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面對儀器分組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問題1要用動畫輔助說明。在問題2中,教師要強調結點的問題,用動畫說明。問題3中,直觀簡潔的描述力必須用力的圖示,用圖片說明。問題4讓學生注意測力計的使用,減小實驗誤差。通過對這四個問題的討論,再結合多媒體動畫的展示,使學生對探究的步驟清晰明了。
然后,學生分組實驗,合作探究,記錄合力與兩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圖示。實驗完成后請學生展示實驗結果,應該立即可得出結論一:比較分力與合力的大小,可得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不能簡單地利用代數方法相加減、
那合力與分力到底滿足什么關系呢?
此時要引導學生思考:既然從數字上找不到關系,哪可不可以從幾何上找找關系呢?學生會立即猜想出O、A、C、B像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OB可能是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哪么猜想是否正確呢?親自實踐才有發言權,學生動手作圖:以OA、OC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OACB,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與OB是否重合。
學生作圖后發現對角線與合力很接近。教師說明實驗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科學家經過很多次的、精細的實驗,最后確認對角線的長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說明對角線就表示F1和F2的合力、由此得到結論二: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進入第四環節:歸納總結
合力與分力的關系——平行四邊形定則
強調兩點:
。1)有向線段
。2)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同時,通過動畫演示加深理解。然后說明平行四邊形定則適用于一切矢量的合成。
第五環節、課堂檢測
設置例題,學生分組研究,學生展示答案。教師要引導學生規范作圖,得出合力,特別強調合力的大小是用作圖法得到的。通過此訓練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讓學生覺得學有所得。
第六環節、師生小結,作業布置
學生自己小結本堂課所學內容,教師補充完整。
然后布置課后思考題和作業,鞏固本節內容,為第二課時學習作準備。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學問題——教學評價
1、本節課以學生為本,采用啟發式教學和實驗歸納法,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完成了對規律的自主探究,教學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
2、由于本堂課容量較大,實驗探究時間不長,可能有部分基礎薄弱學生不能得到實驗結果,無法完成教學目標。
3、因采用課件教學,事先制作的課件無法對課堂中出現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進行預設,可能會抑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力的合成》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1、本節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節的內容本節課研究了力的合成,它是整個力學的一個基本的核心內容和工具,在以后曲線運動、安培力、物體在電場中的運動等方面都離不開這部分的內容,因此其地位非常重要。
2、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及對現在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制定如下三維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
能從力作用的等效性來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體會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能通過實驗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并知道它是矢量運算的普遍規則。
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夾角的關系。
(2)結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感受物理研究方法。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養成一種科學探究的意識。3、重點難點:
重點: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來求共點力的合力。難點:通過實驗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二、說教法:
以啟發式為主線,綜合運用討論、講解、演示、實驗、課件、學生參與等。
為了突破難點,我把學生分成八個小組,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以加深他們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
三、說學法:
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兩個人一塊兒抬過水,所以他們很容易理解合力的大小與分力的夾角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力的平等四邊形定則的得出要顯得困難些,通過做實驗讓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的實驗法。
聯系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體會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教學過程我計劃分為以五個部分:(1)聯系學生抬水的例子,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抬水最省力,引入新課。大約3分鐘。(2)新授課,在引入新課的例子上,繼續讓學生思考:兩個人抬的水,一個人也可以提起來,那么,兩個人用力的效果與一個人用力的效果是否是相同的。提出問題:兩個力的合成遵循一個什么樣的法則。然后讓學生做實驗進行探討。得出結論后讓學生做導學案上的習題鞏固學生做圖的能力。做完習題后讓學生組內相互交流得出統一答案。老師糾正錯誤答案后,進行下一個問題,小組內討論合力的大小與分力夾角之間的關系。這整個過程大約30分鐘。
(3)過關檢測,10分鐘左右。
(4)師生共同反思本節課的收獲與不足,大約2分鐘。(5)布置作業,1分鐘。五、板書設計:力的合成一、合力,分力
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四、力的合成
與力的分解互為逆運算。三、平行四邊形定則
矢量運算都符合平行四邊形定則
《力的合成》說課稿8
一 、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冊(必修)第一章第五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圖示和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三種基本性質力,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力的合成部分,是前幾節內容的深化,依據等效思想總結出矢量運算普遍遵守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同時,矢量運算始終貫穿于高中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后學習速度、加速度、位移、動量等矢量運算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能從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與分力大小之間的關系;知道合力的大小與兩分力間夾角的關系;知道矢量,標量的概念,知道它們有不同的運算規則;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作圖法求共點力的合力,會用直角三角形知識計算合力;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物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在實驗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方法,結果要符合實驗數據,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系;
(2)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通過加強圖解法和計算法的練習突出重點。
難點: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系。
通過實驗突破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指導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激學法、比較法、目標導學法、實驗探究法、分組討論法及總結歸納等六種方法。對于學法指導主要是提供學生觀察、思考、及嘗試表達的機會。
三、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舉例)一個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兩個人分別用F1、F2兩個力把同樣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與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
學生:效果是一樣的。
老師:那么力F就叫做F1與F2的合力,如果我們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規律。
(二)新課教學
1、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共點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和分力是從力的效果的角度區分
(3)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則
(4)會用圖示法求共點力的合力
(5)知道矢量和標量的概念,知道它們有不同的運算規則
2、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61《力的合成》,回答下列問題:
、 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 與幾個力共同作用在物體上的一樣,那這個力就是這個力的 。
、 如果幾個力都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者它們的 相交于同一點,這幾個力叫做共點力。
(2)如何進行力的合成呢?請同學看下面實驗,
、 通過演示實驗的結果,用三角板以F1、F2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在誤差范圍內,F幾乎是F1、F2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
經過人們很多次的精細的實驗,最后確認,對角線的長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對角線與合力重合,也就是說,對角線就表示F1、F2的合力。
、 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觀察學生實驗情況,數據處理,要求操作的規范,遵從實驗結果,盡量把誤差減小到最小。
要求同學用平行四邊形法則作出F1、F2的合力,與實際合力對照,相距多大。
總結:可見,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不是簡單的把兩個力相加減,而是用表示兩個力的有向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這兩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這就叫做平行四邊形定則。以后我們還要利用這個定則進行速度、加速度等合成,只要是矢量的合成,就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
如果在實驗中,對角線與合力相距較遠,那就找一找原因,是否有錯誤操作,即使操作完全正確,也會有實驗誤差,也不會完全重合。這種情況很正常,一個規律的得出要很多人在很長時間里進行多次實驗才總結出來,并不是一次實驗就能得到的。
(3)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豎直向上,用作圖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解:選取某一標度,利用0.5 cm的長度表示15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邊形,用刻度尺量出對角線的長度L,利用F=15L/0.5N,即可求出。(教師要在黑板上板演)
鞏固訓練:
、 兩個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別為90N和120N,用作圖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如果是三個共點力作用在物體上,又如何求他們的合力呢?為什么可以這樣求?
學生討論會得到:先求任意兩個力的合力,再求出這個合力跟第三個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進去,就得到其合力。因為每一次合成都遵從每兩力與其合力產生共同效果的思想,所以可以這樣合成。
③ 請同學們完成課本P63的思考與討論
提問:如果兩個分力F1、F2大小一定時,合力與它們的夾角有什么關系,合力的大小與兩個分力大小有什么關系?
學生活動:自行設定F1和F2的大小,并用作圖法求出0°,60°,90°,
150°,180°時合力F的大小,學生用作圖法得到:
Fmax=F1+F2 (兩力夾角為0°)
Fmin=︳F1-F2︱ (兩力夾角為180°,F合與F大的方向一致)
Fmin ≤ F合 ≤Fmax ( 0°≤θ≤ 180°)
總結:
、 兩個共點力的合力大于等于二力之差,小于等于二力之和【來.源:全,品…中&
、 合力F可以大于某一分力,也可以小于某一分力
(4)作業:
、 課本P64 3、4
② 有F1=5N,F2=8N,F3=10N,它們之間的夾角可以任意改變,求它們的最大合力和最小合力!緛.源:全,品…中&高*考*網】
(5)板書設計:
1、概念:合力
力的合成
共點力
2、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力的合成》說課稿】相關文章:
《力的合成》說課稿02-18
《力的合成》說課稿11-29
《力的合成》說課稿設計06-12
力合成說課稿08-21
力的合成說課稿03-31
力的合成說課稿06-22
力的合成說課稿03-31
《力的合成》精品說課稿08-05
初中力的合成說課稿03-09
《力的合成》說課稿8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