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說課稿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風箏》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風箏》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22課<<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學生,愛工作,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著的追求。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體會、學習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和頑強執著的精神。
為能很好地落實上述編者意圖,針對閱讀課文的特點,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一>情感目標:學習劉老師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從不同方面選取典型事例寫人的方法。
<三>認知目標: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主要內容。
三、說重點與難點:
了解課文通過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課教學之重點,而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則是教學之難點。
四、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根據閱讀提示,引導學生整體感知。
<二>學法:合作交流,讀寫結合。
五、說教學準備:
1、小黑板與錄音機。
2、課前讓學生熟讀課文。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整體感知(相機出示小黑板)
截去撐地手持撒脫
支撐急速擎著拄著
甩掉 轉向拉動 蹦跳
泛起跳躍仰望追趕
酸澀旋轉漾出抓住
1、指名讀讀這些詞語,看看這些詞語中哪一組讓你想到劉老師的哪一件事情?
2、師生交流
第一組寫了劉老師“笑談丟腿”的事情第二組寫了劉老師“旋轉板書”的事情
第三組寫了劉老師“放飛風箏”的事情第四組寫了劉老師“追趕風箏”的事情
二、精讀文本,感悟特點
1.這節課我們隨著作者的回憶,一起走近這位特殊的老師。
指名讀第一件事情寫劉老師的,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讓你讀到了怎樣的劉老師。
(1)師生交流
這是一個幽默的劉老師。幽默在哪兒?
(2)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劉老師怎樣向我們講述這個故事的?從“笑”這個詞語中你們感受到劉老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是一個非常開朗的劉老師;這是一個笑對人生、樂觀向上的劉老師。)
(3)誰再來讀讀這個劉老師“笑談丟腿'的故事,讀出他的幽默與樂觀。
2.劉老師的故事自然也感染了同學們,每個人的笑后對泛出了一種酸澀的感情,對老師丟腿感到非常惋惜,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
3.下面請同學繼續讀劉老師旋轉板書的事情,邊讀邊想,你又讀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劉老師?
(1)學生自讀課文
(2)師生交流
同學們,我寫板書可能是比較輕松的,但是對于身有殘疾的劉老師呢?
(劉老師寫板書很艱難)
(3)如此艱難,劉老師每轉一次都會引起同學一次心跳。相機提問:
這“心跳”源于什么?(對劉老師的擔心);這“心跳”出于什么?(對劉老師的尊敬)
(4)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劉老師?(敬業負責、身殘志堅、有執著追求的劉老師)
4.然而最難忘的是劉老師放飛風箏的事情,讓學生聽讀課文錄音,跟隨劉老師一起放風箏,邊聽邊思考,說說你聽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劉老師?
(1)師生交流
(從親手扎的各式各樣的風箏可以看出劉老師是個認真細致、心靈手巧的老師);
(2)教師出示:“他總是手持線拐……在風中翱翔盤旋。”
讓學生讀這一段話,然后思考:此時的劉老師沒有說一句話,但是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他希望他的學生在未來的日子里和燕子一樣高飛;)
(3)同學們,老師臉上甜蜜的笑,作者在寫的時候,用了一個什么樣的詞語?
從“漾”這個字,大家又感受到一個什么樣的劉老師?
師生交流,教師板書。(這是一個熱愛生活的劉老師)
5、在學習第四個典型事例時,我運用了由扶到放的方法讓學生依照剛才的學法去概括出劉老師的特點。(這是一個喜歡挑戰自我的劉老師)
過渡:在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后,如何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這一教學難點呢?
我提出了以下四個問題。
1、劉老師放飛的僅僅是風箏嗎?
2、他放飛的是什么?(理想)
3、那他的理想是什么?(理想就在劉老師放飛與追逐的風箏里,對生活的滿懷激情;理想就在劉老師旋轉的拐杖里,對工作的執著追求;理想就在劉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日子里;對學生的無私關愛;)
(文中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是他熱愛生活的標志。劉老師盡管腿有殘疾,行動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風箏寄托自己要在廣闊的天地之間放飛自己心中的理想)。相機畫風箏。
4、劉老師放飛的風箏給予我們什么?(劉老師的身傳言教,給學生以深刻地影響,使作者在幼小的心靈里也播下了理想的種子,升起了理想的風箏。當作者蘇步陽在xxx時遭到殘酷打擊的時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難忍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劉老師,要像劉老師那樣無論遇到什么困難與挫折都要樂觀向上、有執著的追求。)
七、說作業安排:
以“一個__________的人”為題寫一篇短文,試著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表達方法。
八、說板書設計和本節課的設計意圖:
板書設計:
22理想的風箏
樂觀向上身殘志堅熱愛生活挑戰自我
↑↑↑↑
笑談丟腿 旋轉板書放飛風箏追趕風箏
↑↑↑↑
截去撐地手持 撒脫
支撐 急速 擎著 拄著
甩掉 轉向 拉動 蹦跳
泛起 跳躍 仰望追趕
酸澀 旋轉 漾出抓住
本節課的設計意圖之一: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找到了一個教學目標、教材和學生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充分利用文中這樣幾組重點詞語,使學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清課文講了劉老師哪幾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與學的結合點,學生就能深入淺出地閱讀文本內容,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劉老師的內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鳴。
在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時我用了四個問題。不難發現這是一組分解難點又逐步靠近并解決難點的問題。給了學生臺階,又順應著整堂課的理解,顯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讓學生理解了“理想的風箏”是什么!
本節課的設計意圖之二:
小學六年級的長課文是與初中相銜接,是為學生升入初中學習作準備的。如何長文短教、精處細讀?我想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如何讓學生學會取舍;如何讓學生學會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去理清文本的線索,去統領全文,這一教學理念的設計在這節課中我作了一些滲透。相信學生能從這節課的學習中能學到一些閱讀長文的方法。
以上是我對這篇課文的一些粗淺的認識,旨在拋磚引玉,不當之處,敬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風箏》說課稿2
一、介紹說課的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20課《紙船和風箏》,是第五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
二、說教材:
《紙船和風箏》是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有關友誼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帶著問候,帶著祝福,在山頂和山腳架起了一座友誼的長橋,讓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為一件小事的爭吵,象征著友誼的紙船和風箏不見了,兩個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誼的痛苦中。最后,他們終于鼓起勇氣,再次向對方伸出了友誼之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這一段真摯的友情。
整篇課文以“情”為主線,表現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時的快樂,鬧別扭時的難過、失落,以及云開霧散時的興奮、激動。把真摯的友情在字里行間表現得真實感人,是學生體驗情感、訓練語感的一篇優秀文本材料。根據二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階段目標以及本篇文本的特點,本節課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1、有感情朗讀課文,在朗讀感悟中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2、在讀中體驗情感,體會松鼠和小熊的友誼,受到情感的熏陶,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應重視情感體驗,在朗讀感悟文學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形成良好的語感。”而本篇課文的動人之處恰恰就在字里行間蘊含的真情。文章文字雖然淺顯,但對二年級的孩子,要讓他們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誼時內心的失落和難忍的痛苦,以及修補“裂縫”的獨特方式和感人場面,還是有難度的。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以及本篇課文的特點,我嘗試采用體驗教學的方式,通過情感朗讀,讓學生自主感悟體驗,達到體驗情感,形成語感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中,教師始終是學生體驗活動的一個組織者,一個促進者和一個平等對話者。
四、教學程序:
分為三部分:
(一)復習生字,看圖引入新課。上課伊始,通過出示重點句子邊讀句子邊復習生字。再出示精美圖畫,讓學生說說圖中畫了什么?猜猜兩座可愛的小房子分別是誰的?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自然地引入新課的學習。
(二)入情入境,朗讀感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課文,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蘊含的真情,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的具體教學策略是這樣的:
1、保證充分的閱讀。初步朗讀,深入閱讀,充分思考,逐步領悟。有了這個過程,學生獨特的感悟,豐富的體驗才會源源不斷地生成。因此,這一部分的學習中,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學習1-6自然段時,讓學生通過自讀感悟、小組交流朗讀、配樂齊讀等多種讀書方式,在反復的讀書中生成自己的體驗,體會小熊和松鼠成為好朋友時的快樂。
2、營造體驗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動,要讓學生體驗松鼠和小熊快樂,失落,痛苦的情感,引發學生相應的體驗,就要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進入角色。在這部分的學習中,我通過多種途徑創設情境:如,簡筆畫板書、展播課件,配樂朗讀渲染氣氛,教師語言的描述等。
(三)聯系實際,遷移運用。對整篇課文的朗讀感悟之后,老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運用本課對友誼的感悟和體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更加深對友誼的理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風箏》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風箏》,本課是初一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重點講讀課文。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是繼人生思考、理想信念、自然風光、科技知識之后的又一學生切身體驗的生活領域,所以感悟文章內容、談自己體會仍是重點之一,而朗讀和圈點勾畫則是本單元的又一重點。
《風箏》一文作者是魯迅,寫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文章說的是自己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并把小兄弟做的風箏踏扁,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之后,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作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于文章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的語境意義。
2、能力目標: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題,說出感受。
3、情意目標:體會文中通過誤解和沖突所表現出的兄弟間深厚的親情。
[教學重點]:訓練閱讀能力,提煉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閱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二、說教法: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于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文章,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加之,現代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我按照“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引導學生自己看書、自己練習;自己討論解決疑難問題;自己內化為真實的情感。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為本。
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復閱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我采用閱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閱讀的對話者之一。我主要從以下方面激發學生興趣:
1、在教學前,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2、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以利于體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題。
3、把有關風箏的知識、名句等融于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積累。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復閱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說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盡管《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會生澀難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這一切都可以在反復地閱讀中,在用心地體悟中,在教師適時點撥中,迎刃而解,而激發學生閱讀、探究興趣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鼓勵學生從以下方面去學習探討:
1、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整體感知課文。
3、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詞語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互幫互學,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教師引導下,師生共同補充完善。
四、說過程:﹙僅以第二課時為例﹚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引入課文,創設情境。你有沒有做過讓自己非常后悔的事情﹖說說看。
﹙二﹚速讀課文,深刻理解“無可把握的悲哀”一句的深刻含義?
(三)品讀重點段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提示:1、從詞語、修辭、內容、情感等方面提出,圈點勾畫。
2、學生自己討論解決。﹙兵教兵﹚
﹙四﹚默讀課文,多角度提煉文章主旨:
1、文中回憶了一件什么事?這一幕后來作者稱之為什么?
2、后來我的想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造成我思想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我對自己的過錯,想怎樣補救?弟弟接受了嗎?為什么?
4、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認為作者在文中表現了怎樣的思想內容?
(五)思維拓展訓練:
1、當年的魯迅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孔子怎樣評價這種做法?你的身邊、生活中有沒有類似例子,試舉例說明。
2、文中在寫我對小弟弟精神虐殺的一幕時,寫到“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請結合小弟弟的性格特點,想象小弟弟那時的表情和心理,進行片斷描寫。如:“看著哥哥傲然離去的背影,我的眼淚……”(150字左右)
(六)總結:
《風箏》不僅是展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
(七)作業:
1、積累古詩詞中關于風箏的句子,抄到資料本中。
2、鞏固性試題。
3、思考:① 魯迅的自我反省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示?
《風箏》說課稿4
在語文學科中,詞句解讀是學生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的基礎;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引導情感體驗,達到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的手段;還是指導學生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并在自己的習作中學會準確生動地表達的通道。怎樣在教學中藝術地啟發和引領學生進行詞句解讀,是我們六年段在此次關于教學藝術方面的小課題。
這次我們選擇的課文《理想的風箏》是第七單元“師恩難忘”的第二篇課文。記得以前讀這篇課文時,總讓我想起兩句詩,一句是:“我的心想要去飛翔,雙腳卻踩著大地。”一句是:“我腳踏大地,我的心在飛翔。”這篇課文的人物詮釋后者。課文塑造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熱愛與執著的追求,他甚至比一個正常人更有活力。而做為一個老師,他最成功之處不是在于教給學生多少知識,雖然他的歷史課為的作者蘇叔陽在大學時選擇歷史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有很大的關聯,更重要的是他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對作者的影響是深遠的。之所以起名為《理想的風箏》也與此有關。
這篇課文是一篇相當長的課文,有1200多字,三個課時完成教學全部的教學任務。要求長文短教,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挑戰。這節郭老師上的是第二課時的一部分。
一、中心句子的選擇的藝術——找準一個點,拉出一條線,畫一個圓
選哪天個句子作為這節課的主線呢?這個句子必須能體現的主旨,又能為學生在這節課抓住重點、突破學習難點有切實的幫助的。在選擇這節課上能提綱挈領的句子時,我們也考慮了很多。有三個句子先后進入了視線。第一句是:“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表現他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這個句子更多的關注在于這根圓木棍象征的精神在劉老師生命中的重要性,作為第二課時,特別是做為“師恩難忘”這樣的單元主題,我們覺得更多地可以關注一個老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所以我們放棄了它。第二個句子是:“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這個句子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我們認為這個句子理解起來并不難,對于六年級長文短教的課文,學生自己能讀懂的句子、內容,老師可以選擇略講,甚至不講。最后我們選擇的句子是:“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因為這個句子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難度,而且也最能體現劉老師放飛的不單是自己生命的風箏,更是一個個學生生命里的風箏,照應課題,突出主旨。
其他句子的選擇我們也以中心為根據,不過到了六年級,學生在讀課文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們在課上也關注了學生的選擇。另外,老師們會發現,這節課我們并沒有把課文這幾個段落的每一個句子全員納入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是基于上面的考慮。
二、句子解讀的方法指導藝術——品讀詞句,讀到文字背后去,觸摸的靈魂
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細節生動細膩,這些句子是學生理解文本的最佳抓手,以它們為憑借,可以帶領學生一步步地步入學習的佳境。在這節課上我們設計了多種解讀的方法,有情境創設法,如寫板書的細節描寫的學習,創設了三次劉老師寫板書的情境,讓學生借用誦讀來體會劉老師寫板書的艱難,感受每次的旋轉跳躍是怎樣地激動著他的學生的心,讓學生在情景交融的課堂情境里,感同身受地理解課文。有追問法,“撐”這一動詞,郭老師問學生:“撐著劉老師的只是這根圓木棍么?還有什么?”,“抓住了線繩”這個“抓”,劉老師僅僅是抓住線繩嗎?他還抓住了什么?這樣的窮追猛打,可以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好地理解詞句及要表達的中心;品賞詞語法,相信本節課“漾”、“終于”、“轉”等字的學習給大家留下不少印象吧,在這樣的字詞間停駐腳步,在課文的文句中欣賞準確生動的語言,在語言創造的意境里為主人公喝彩。想象法,上課時,結合作者生平教學“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這句話讓孩子們具化想像“行走”“微笑”,切實地理解劉老師對蘇叔陽的影響,劉老師放風箏,喊“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的情境想像,這些環節的處理,就是為了用孩子們的想象補足課文的空白,發展語言及想象力。郭老師聲情并茂的課堂語言也是課文語言的另一補充,使整節課處在魅力四射的語文磁場中。這些設計與實施引領學生由詞到句到景到情到思,一步步地實現教學的目的。同時這些解讀方法的的應用及授與,不但讓學生理解課文,更是讓他們掌握方法,為進入第四學段的學習做好“漁”的準備。
三、句子解讀的層次安排藝術
一節好的課,應該像爬山,創設一個螺旋形上升的梯度,不斷讓前面的好風景成為學生的期待,才能使學生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最佳;也應該像渡大河,有波瀾起伏,有跌宕波頂,才不至于讓學生覺得體驗單調,而是充滿激情。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梯度呢?我們將蘇叔陽的生平資料引入課堂,這個人的一生也是很不平凡的,我們發現在很多的抗癌網站上也經常拿他做宣傳,他的影視劇本和其他文學作品非常多,而且場面都很壯觀,是一個很大氣的人。這樣的一個人的人生與劉老師的影響應該是分不開的,于是在課上讓他的人生起伏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的一條大河;又將他的人生閱歷與劉老師的“風箏”緊緊聯合,交錯上升,而兩個人的生命也像翱翔藍天的風箏,相依相偎,而孩子就站在高山之巔欣賞這兩個生命合奏的雄壯的交響曲。最后很自然地呼喚出“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這既是蘇叔陽對劉老師的呼喚,也是課堂上每個個體生命對偉大的生命力和對生活的熱愛的呼喚吧。
一節30分鐘的語文課,不可能全面的體現我們的教學藝術的方方面面,而這10分鐘,我也不可能盡述這節課涵蓋的教學藝術,但一個小小的課題研究,讓我們有所得,而且是切實地所得,已是足夠。
《風箏》說課稿5
一、教學目標:
1、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伙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伙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伙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并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三、學習方式
1、我國語文教學有“熟讀、精思、博覽”的優良傳統,葉圣陶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讀,他認為“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使之見于書,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使之能和諧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2、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互相質疑、解疑,進行朗讀評價。
四、教學思路:
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用多種方法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伙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根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將本課設計為如下環節:
1、聯系生活經驗,導入“風箏”。
“誰愿意把自己放風箏的心情跟大家說說?” “放風箏給童年的“我們”帶來了哪些樂趣?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呢?”我們一起繼續學習課文。
2、感受“憧憬”,體會讀書。
引導學生找出“我最喜歡的部分”。
(1)做風箏
(2)放風箏。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3)找風箏。
課件出示以下句子:
“我們急切地盼望能找到它,讓我們一起去找找風箏吧。”
學生默讀句子,提出疑問。
教師幫助學生理解:“在什么情況下,你才會垂頭喪氣?” ③學生連起來自由讀這幾句話,整體體會“我們” 當時心情的變化過程;小組內讀一讀。
課件出示:
“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齊讀)
3、引導想象,拓展學生的思維
“故事的結尾沒有說我們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風箏,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同學們,找到‘我們’的‘幸福鳥’ 了嗎?我們僅僅是為了尋找一只風箏嗎?還在尋找什么呢?”
學生展開想象,小組交流。
4、總結全文
(結合板書),我們在尋找幸福鳥帶給我們的快樂、幸福和憧憬,我們是在尋找我們幸福的寄托!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我們的“幸福鳥”。
師生齊讀最后一段,深入感悟課文內容。
《風箏》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22課<<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學生,愛工作,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著的追求。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體會、學習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和頑強執著的精神。
為能很好地落實上述編者意圖,針對課文的特點,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一>情感目標:學習劉老師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認知目標: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主要內容。
三、說重點與難點:
了解課文通過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課教學之重點,而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則是教學之難點。
四、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整體感知。
<二>學法:合作交流,讀寫結合。
五、說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讓學生熟讀課文。
六、說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
1、 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劇作家蘇叔陽的世界,跟隨他的劉老師一起去放飛——(生讀課題《理想的風箏》)
2、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現在來回顧一下:
出示: 問題解決單
二、我會讀。
截去 撐地 手持 撒脫
支撐 急速 風箏 拄著
甩掉 轉向 拉動 蹦跳
泛起 跳躍 仰望 追趕
酸澀 旋轉 漾出 抓住
(1)指組讀詞語。
三、我會說。
說說詞語中哪一組讓你想到劉老師的哪一件事情?
文中講了劉老師的哪幾件事?
師生交流:
第一組寫了劉老師“笑談腿疾”的事 第二組寫了劉老師“旋轉板書”的事 第三組寫了劉老師“放風箏”的事 第四組寫了劉老師“追趕風箏”的事 教師板書:笑談腿疾 旋轉板書 放追風箏
2、熱愛生活、渴望激情的蘇叔陽。在回憶劉老師這些動人心弦的事情時有這樣一段心靈獨白:
出示:(指生讀)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那些給了我數不清幻想的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藍天上翱翔。
3、師引入:這是怎樣的一位老師,讓作者魂牽夢繞了30年呢?這理想的風箏指的
是什么呢?(這也是我們上節課留下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隨著作者的追憶,一起走近這位特殊的老師。
四、品味細節,感受人物。
出示:學習小提示:
1、小組內自選感動你的故事。然后自由默讀相關的段落,劉老師的哪些細節撥動了你的心弦?將相關語句圈畫出來,用心讀一讀,想一想,你從中讀出一位怎樣的老師?適當地作一些批注。
2、小組內交流讀書感受。
過渡語:師:同學們剛才在書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跡。現在,誰來說說文中哪個故事打動了你?哪些詞句觸動了你的心靈?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一)
1、 笑談腿疾 師生交流:
①以外貌描寫介紹了劉老師的慈祥、忠厚、身有殘疾的特點。
②這是一個非常開朗的劉老師。這是一個笑對人生、樂觀向上的劉老師。
從“笑”這個詞我體會到劉老師的幽默風趣 坦然面對自己的殘疾 。
師:劉老師的幽默源自對生活的樂觀。
2、感情朗讀:
師:你們能透過文字的表面更深層次的去思考人物,很好。我覺得無論怎樣,一個正常人失去一條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劉老師卻是笑著說自己的腿殘,是何等的樂觀啊!誰能學著劉老師的樣子笑著來說一說?試讀——指讀——評價——再讀。 ③劉老師笑得那么自然,說得那么輕松,可同學們聽了心里卻是酸酸的。
出示:“教室里騰起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后,每個學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師生交流:
同學們對老師丟腿感到非常惋惜?
▲出示:教室里騰起一片笑聲,是因為 ( ) 。但笑過之后,每個學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是因為( )。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又是因為( )。 (學生是笑劉老師的風趣,酸澀充滿著理解與同情,尊敬反襯出劉老師的堅強樂觀,與孩子親密無間,令孩子們敬佩。)
▲同學們由笑聲→酸澀→尊敬,多么微妙的情感變化呀,這就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作者表現人物的靈魂,以后我們寫作時要多有這方面的細節刻畫。能讀好嗎?(指名讀,并及時評價)
3、身體殘疾,卻那樣的樂觀幽默,劉老師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學生,所以作者說——出示:
生齊讀: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
過渡語:又是哪個故事,哪些細節深深地感動著你呢?繼續
(二)旋轉板書
1、學生交流令自己感動的細節。
①(“撐地”“離地”“急速”“轉”等詞語感受老師的板書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輕松,而是竭盡全力的感覺。體會老師工作的辛苦)
②“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多少次”(體會敬業執著)(劉老師的堅強;他對工作的熱愛)
③一個殘疾人,可是他卻和正常人一樣給學生上課,他的意志非常堅強。
師:④一個殘疾人能這樣笑對人生,的確很堅強,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那就是“身殘志堅”。
2、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一天不知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劉老師靠著一根圓木棍撐地,你說支撐起他的僅僅是這根圓木棍嗎?(不是)那是
什么?(是劉老師的堅強;是他對工作的熱愛 樂觀與自信等)
3、師:看來這圓木棍已和劉老師融為一體了。它撐起的是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工作的熱愛也就是后文所說的:他是一個功德無量的圓木棍。。所以——(引讀:他每轉一次??激動的心跳。)這心跳源于(對劉老師的擔心;這心跳出于對劉老師的敬佩、感動。
4、感情朗讀:
②這心跳里包含了這么多的情感,讓我們帶著這些感情一起讀一讀這一小節.出示:第五小節
②師:你的朗讀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劉老師旋轉板書的情景。
4、是呀,劉老師的每一次旋轉都撞擊著同學們的心,引起同學們一陣陣激動的心跳,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腦海里。難怪作者說(齊讀“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
(2)放追飛風箏
過渡語:劉老師的一言一行都震撼著同學們的心,然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老師每年春天(放風箏)的情景。誰來說說又有哪些細節打動了你?
1、學生交流令自己感動的細節。 8自然段
(1)劉老師在春暖花開的之時放起親手制作的風箏,可見劉老師很有生活情趣,有自己的愛好。
(2)“他的風箏各式各樣、、、、、最精妙的是黑燕子風箏。”體會到劉老師的心靈手巧 熱愛生活 樂觀。(他能扎出這么精妙的風箏,一定是個熱愛生活的人。)
(3)“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卻決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上藍天的快樂。”(引導從“決不肯”來體會。指導讀出劉老師的堅強不屈。)
(這是一個喜歡挑戰自我的劉老師)
(4) “他總是手持線拐??在風中翱翔盤旋。”
《風箏》說課稿7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學會用連貫語言談論自己見過的風箏,怎樣玩風箏,表達玩風箏時心里的感受。
2、啟發幼兒動腦筋想象發明一種與眾不同的風箏,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引導幼兒主動地與同伴交談,樂意在集體面前談話,體驗談論放風箏時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教師事先組織幼兒玩放風箏的活動。
2、提醒幼兒平時多觀察各種風箏。
3、教師準備一些特殊風箏方面的知識。
活動過程:
1、創設談話情境,引出談話話題。
教師采用猜謎語的方式引出談風箏的話題,激起幼兒對談論風箏的興趣。當幼兒猜出謎底時,可以請他講講是怎么猜出來的,歸納出風箏的主要特征。教師提問:你們喜歡風箏嗎?都玩過什么樣的風箏?怎樣玩的呢?玩風箏時感覺怎么樣?
2、引導幼兒圍繞話題自由交談。
讓幼兒自由結伴,相互交流關于風箏的所見所聞。教師輪流參與幼兒談話,注意觀察幼兒交流的情況,有意識地指導那些平日膽小的、能力相對差的幼兒,幫助他們主動地去與同伴交談,在交談中增強自信心。同時提醒那些容易激動的幼兒,注意傾聽別人的談話,培養他們的自控力。
3、引導幼兒拓展談話范圍。
⑴、集體談“風箏”。請幾名在自由交談中講得較好的幼兒在集體面前談論風箏。讓幼兒圍繞著話題,說出他們平日看見的,或在電視、畫報上見過的風箏。如:蝴蝶風箏、孫悟空風箏、和平鴿風箏、京劇花臉風箏、蜻蜓風箏等等。教師參與談論,介紹特殊的風箏,交流放風箏的經驗,知道在高處、空曠處、有風的情況下,風箏放得高。看見風箏越飛越高心里特別高興。
⑵、教師用提問方式拓展談話范圍。建議提下列問題:
①、你想發明一種什么樣的風箏?
②、這種風箏有什么特別的本領?
③、這只風箏飛翔在藍天里會怎樣呢?
《風箏》說課稿8
一、教材解讀
《紙船和風箏》是第五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是一個有關友誼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細讀課文會發現,里面蘊涵著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紙船和風箏帶著問候,帶著祝福,在山頂和山腳架起了一座友誼的長橋,讓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第二個故事是:松鼠和小熊因為一件小事的爭吵,象征著友誼的紙船和風箏不見了,兩個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誼的痛苦中。最后,他們終于鼓起勇氣,再次向對方伸出了友誼之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這一段真摯的友情。整篇課文以“情”為主線。我上的是第一課時,根據二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階段目標以及這篇文本的特點,本節課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壞”等8個字,會寫“幸、福”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6自然段,體會松鼠和小熊之間友誼所帶來的快樂。
3.相機結合一些語言文字的練習,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重難點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正確讀寫。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松鼠和小熊之間的友誼,學會交友。
二、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教學以讀為主,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讀悟體會。
2.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尊重和相信是實現平等對話的前提。在課堂學習中,要實現與學生平等的對話交流,首先要尊重學生,而尊重學生首先要相信他們的學習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體驗。
3.創設情境,教師以自身的情感及有效的課堂活動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評價的環境。
三、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課前聊幸福快樂的事,使學生處于一種興奮快樂的狀態下,順勢帶他們走進課文的插圖,并描述在美麗的地方發生了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并板書。同時,著重指導“箏”的發音。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首先提出要求,自由讀課文。讀了課文后,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形象A啦多夢進行三關的字詞大闖關。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我又將兩個“飄”“漂”字作了重點強調,這兩個是同音字,但字義卻不同,學生往往會混用,我就利用比較的方式,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出
紙船()呀(),()到了小熊家門口。
風箏()呀(),()到了松鼠家門口。
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記、理解。并指導朗讀
(三)深入閱讀,體會情感
通過三關的鼓勵說掌聲就是學生自己送給自己的禮物,問收到禮物時的心情,引出小熊和松鼠收到禮物的心情那從課文哪里可以看出他們樂壞了(高興),請學生自由讀讀課文1-6小節找一找。
首先,
1、體會小熊的快樂
(1)通過看圖說話小熊高興得怎樣?引出課文“樂壞了”并指導朗讀再接著引出句子
小熊拿起紙船一看,樂壞了。紙船里放著一個小松果,松果上掛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祝你快樂!”
層層遞進,再提出情感要求讓孩子們試試帶著高興的心情去使學生體會到了這種快樂的感受,爭取朗讀到位。
2、了解住的地方
教師利用過語:假如你是這只快樂的小熊,你收到小松鼠的禮物?你會怎么做呢?送什么呢?讓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引出怎么送禮物?教師故意說用紙船,學生反對,說原因水是往山下流的,紙船到不了小松鼠那里。自然引出第一段的教學,通過師生的合作朗讀。老師邊板畫邊描述松鼠和小熊住的地方,再請小朋友上來把他們的家貼在合適的位置,強調山頂、山腳。這個環節通過精美的板畫創設了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所以,紙船行不通。小熊就扎了一個風箏,
3、體會松鼠的快樂
通過第一段的學習了解紙船行不通。小熊就扎了一個風箏,馬上出示句子
松鼠一把抓住風箏的線一看,也樂壞了。風箏上掛著一個草莓,風箏的翅膀上寫著:“祝你幸福!”
指導學生朗讀
最后總結紙船和風箏讓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
四、提升快樂,指導說話訓練
1、老師把這個童話故事編成了一首小詩歌。這既是對課文的總結,更是快樂的提升。
2、教師順勢說:看,小熊和松鼠這么快樂、幸福,你還想把祝福送給誰呢?
出示句式:我想把()送給(),祝()!
把祝福的話送給親朋好友,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情感教育,懂得用適當的語言去祝福他人。
3、引出幸福兩個生字的教學
《風箏》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風箏史話》,我說課的內容為六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目標
四、教法及學法
五、教學準備
六、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對這六個內容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風箏史話》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信息技術第四冊第7課的內容。本教材原試用本由華中師范大學傅德榮教授主持大綱編寫,由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負責組織和編寫,通過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圖文并茂的描述,激發學生參與信息社會的興趣,培養小學生初步處理信息的能力。本課是本教材關于Word軟件的第一課,其主要包括設置字體、字號和格式;改變文字顏色;對文字添加特殊效果;調整段落的對齊方式四個內容。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文字不再陌生,像以前學過的記事本,許多同學都可以很靈活的運用。現在,對Word軟件也有了初步了解,不僅能在Word軟件中輸入文字,還能在此基礎上整合語文相關知識來繼續學習Word軟件的其他功能。不但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而且能讓學生的知識結構更連貫、更系統。當然,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和與其他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更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我認識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內容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要求學生知道幾種常用字體,知道字號,知道幾種對齊方式按鈕
能力目標 會設置字體、字號和格式,會改變文字的顏色,會對文字添加特殊效果,能調整文章段落的對齊方式
情感目標 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我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
重點:字體、字號和格式的設置,段落的對齊方式
難點:字體、字號和格式的設置,段落的對齊方式
四、教法及學法
根據本課的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再結合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了“任務驅動法”、“比較法”、“討論法”、“演示法”等不同教學方法來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我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置兩個小任務,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課本,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難點的問題先通過同桌和小組的討論,或者結合課本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從而在探究中找到樂趣。通過學生的討論、實際操作和我的演示,再請同學上控制臺演示自己的步驟。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探索思考----討論嘗試----合作完成任務”。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程理念,讓學生帶著一個個任務通過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實際操作等方式,使學生不知不覺的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五、教學準備
設置兩個任務
任務一 給《風箏的故事》設置字體為“楷體—GB2312”,字號為“32”,格式為“正文”
任務二 給《風箏的故事》的標題設置文字效果為“禮花綻放”,并將標題居中,段落文字顏色設置為“藍色”,對齊方式為“左對齊”
六、教學過程
㈠由問題導出課題(2分鐘)
同學們見過飛機嗎?
你們知道飛機是怎么來得嗎?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㈡具體細節(31分鐘)
1、將《風箏的故事》呈現到大屏幕上,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2、將沒有加任何效果的和設置過字體等的《風箏的故事》展示給學生,比較一下兩者之間的差異
3、請同學回答兩篇文章的差異
4、通過同學們發現的差異,再進一步學習了解字體、字號、格式、字體顏色、文字效果、對齊方式
5、根據講解及書上的提示,布置兩個任務,先討論
6、請同學到臺上演示他所理解,完成任務;遇到困難可向同學征求意見
7、根據學生的完成效果,點評
㈢歸納總結本課內容,結束課程(7分鐘)
字體
字號
格式
字體顏色
文字特殊效果
段落對齊方式
《風箏》說課稿10
一。 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候和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時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筆調清新,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丟失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細致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另外,文章的結尾是開放型的,意味深長,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制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1、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伙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伙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伙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并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 化寫具體的。
四。說教學方法
基于對教材這樣的理解,本課我遵循"以學定教、以人為本、以讀帶講"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詞析句、朗讀感悟、讀寫結合、整體把握等方法,具體結合教學過程展開闡述。
下面我詳細講解我的教學設想:
五。說教學流程:
首先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這一個課前準備很有意義,它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養成搜集信息的習慣,對課文的學習非常有利,可惜在實際教學中做的往往不夠。
上這篇課文,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也放過風箏,說說你放風箏的經歷。交流后出示有關風箏的資料袋,再讓學生給同學介紹。這個環節是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我把生活中的.體驗引入課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另一個對課外資源的交流,有利于學生養成搜集資料的好習慣。
第二個環節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我習慣讓學生連讀兩遍課文,實踐證明效果比較好,而且學生是有興趣的。接著才讓學生思考: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哪些內容?此時相信大部分學生都會找出課文主要寫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教師板書:做、放、找。指著板書說,請同學們選著三部分內容的任一部分,認真朗讀,準備讀給全班同學聽。在學生個別讀的時候,相機教學生字詞。這個環節就是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我們在一線上課的老師都有個感覺,如果課文朗讀不充分,就忙著感悟,往往收不到較好的效果。
第三個環節是細讀課文,品味感悟。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地方。首先讓學生讀課文第一句,問:我們這些孩子,做風箏、放風箏時有哪些快樂呢?學生瀏覽課文,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師引導歸納。先說說作者寫做風箏時,哪些詞語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快樂。主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如憧憬。依然。幸福鳥,可根據查字典的方法。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在學生發表了意見后,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給幸福鳥加上引號。"放風箏"這部分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這份快樂表現出來的。首先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放風箏時,看到什么情景最快樂?相信有放過風箏的人,都會說看到風箏飛起來了最快樂。那么課文是如何把這份快樂寫出來的呢?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兩條方法:一是直接寫,通過寫孩子們的動作神態;二是間接寫——"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
"可是放風箏也有傷心的時候",教師板書:傷心。請大家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說說從哪些詞語看出了孩子們的傷心?這部分采用默讀,學生自主分析,教師盡量少牽引,體現出從扶到放的教學原則。"放風箏"這部分的教學還可以放入一個練習:用雖然……但是說說放風箏的心情。學生可以說:放風箏雖然很快樂,但是也有傷心的時候。還可以引導學生說說"做風箏"的心情:雖然做出來的風箏,什么也不像,但是我們依然很快活。這個造句練習,既是說話練習,也是對本節課的課文教學內容進行了小結與回顧。
這帶著孩子許多歡樂的風箏消失在茫茫的空中了,它到底到哪兒去了呢?這段的學習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找不到風箏的失望心情。接著采用多種形式的讀來體會這種復雜的心情,有傷心,有"我們"不放棄希望的樂觀精神。
第四個環節是引導想象,拓展學生的思維。
"故事的結尾沒有說我們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風箏,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同學們,我們找到‘我們’的‘幸福鳥’ 了嗎?我們僅僅是為了尋找一只風箏嗎?還在尋找 什么呢?"學生展開想象,小組交流。學生能從討論交流中明白我們在尋找幸福鳥帶給我們的快樂、幸福和憧憬,我們是在尋找我們幸福的寄托!只要我們尋找下去,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我們的"幸福鳥".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 創新離不開想像,想象離不開假設。一個事件可以有多種辦法,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結局。教師要善于用假設延伸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板書設計:
做風箏 憧憬
風箏 放風箏 快樂 尋找幸福
找風箏 傷心
總之,這篇課文我主要教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這三部分。通過熟悉內容的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反復朗讀課文,熟悉課文的語言與內容;通過細讀品味,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把課內外結合起來。實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風箏》說課稿11
一、分析教綱教材,制定教學目標
《紙船和風箏》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三冊新入選的一篇閱讀課文,它講述的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這兩樣小朋友們都喜歡的東西,讓松鼠和小熊這兩種可愛的小動物成為了好朋友,并且成了維系、發展他們倆之間友誼的紐帶。
新的《語文課程規范》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以同學閱讀為前提,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同學的閱讀。倡議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著上述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引導同學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采用不同的形式。
2、在讀中體會松鼠和小熊的內心變化過程正是其友誼加深的過程。
3、展示同學的扮演才干,讓同學在扮演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二、根據同學情況確定教學方法
根據低年級同學生性活潑的個性特點,我采用了“讀中感悟、探究明理、扮演體會”的形式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以讀為主,多讀少講,讓同學在讀中感悟、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三、以同學為主體,布置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規范》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同學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同學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為同學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因此,在教學《紙船和風箏》這一課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1、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通過老師的導入語,激發同學讀書的興趣,同時引導同學對課題質疑,可以讓同學在讀書的時候能帶著問題去讀,這樣讀書就能夠讀得更仔細、認真。
2、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讓同學選擇自身喜歡的方式自身讀課文,對全文有個初步印象,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而且在讀書之前,我就出示了自讀要求,讓同學明白自身應該怎樣去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做些什么或弄清楚什么,這樣就能夠讓同學在讀書時做到有的放矢。
3、 細讀課文,探究明理
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我充沛利用課文的三幅插圖,讓同學能夠更形象生動地理解課文 。而且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同學選擇自身喜歡的方式考慮解決提出的問題,這樣,不讓同學的思維限制于一個固定的方框里,更有利于激發同學獨特的想象力。
4、 整體梳理,加深印象
閱讀教學要體現“整體——局部——整體”的原則,因此,讓同學在細讀課文以后再一起回憶梳理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既可以鍛煉同學整理歸納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5、 扮演體會,鞏固提高
設計扮演課文內容這個環節,是因為低年級的同學活潑好動,喜歡表示自身。而且在扮演的過程中,同學融入了自身獨特的體會,能夠進一步加深理解課文的內涵,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同學在邊動邊說邊演的過程中受到教育。
四、板書設計,突出重點
《風箏》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風箏》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敘事性散文,這篇魯迅文章。既表現手足親情又意蘊豐富,有助于提高學生情感體驗,培養探究性閱讀能力。文章講述了“我”因為看到風箏,引起對兒時虐殺自己小兄弟的風箏夢的回憶和深深的自責,展現了兄弟間濃濃的手足親情。
2、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具有初步整體感知和理解能力;但獲取知識的方式多以圖片、聲音等具體形象為主,較少接觸意蘊深厚的文章,對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難以抓住要點來準確體會、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殺” 指什么;
難點:體會、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濃濃的手足親情。
4、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敘事中的描寫語句,積累詞匯。
能力目標——學習迅速抓住文章要點的方法,通過討論賞析,理解“精伸虐殺”實質。
情感目標——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親情,學習作者嚴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說教法
1、理論依據: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習要“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能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情感”,“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溝通課堂內外”“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以問題帶動閱讀學習”。
2、教學方法:
實踐法:親身體驗體會到文章意圖。
提問法:本課教學主要方法,通過連環問題促使學生閱讀文本,理解主題。
誦讀法:通過各種朗讀方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畫法:通過重要句詞來落實重點,理解文意
討論法:培養合作精神及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3、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示范朗讀,風箏圖片。
三、 說學法
依據以上學生學習狀況和教學安排,指導學生上網收集資料,通過實踐參與培養學生自學和動手整理資料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啟發、討論、探究來賞析、理解敘事散文。問題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讓學生學過本文,不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還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逐漸形成主動閱讀文字、理解文意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 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配樂展圖,引出課文)
介紹作者
(二)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疏通生字積累詞匯
快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全文圍繞風箏回憶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讀賞析
“我”對小兄弟的“精神虐殺”指哪件事?具體說說。(誦讀,表演)
(四)討論探究
“我”當時為什么要那么做?現在的心情是怎樣?劃出關鍵詞。(引導,討論)
(五)拓展實踐 播放學生放風箏錄像,寫一段放風箏的感受。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不僅起著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我的板書是一只展翅飛翔狀的風箏,上面印著大大的精神虐殺,一方面是我不許小弟放風箏,一方面是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而這其中又承載著濃濃的手足親情。板書簡潔明了,形象地體現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
六、教學反思
在上課時,我把語文從單一枯燥的文字解說種釋放出來,擴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機會,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愿意主動去閱讀文本,動筆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文段有很多寫得非常優美。存在的問題是對教案不夠爛熟于心,提問有時不夠有針對性,被外界干擾后顯得不夠流暢。因此,充分備好每一課,做到備教材,備學生,熟悉教案時我今后在教學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點。
《風箏》說課稿13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風箏》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談談教學目標
本課時我制定的教學目標為:
1、認識“依、歇”等5個生字,正確認讀“精心、希望”等詞語,重點指導書寫“依”。
2、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
3、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第2自然段,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表情達意的作用,感受孩子們做風箏時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發學生對童年生活的熱愛。
我確定此目標的依據有三點:
一是基于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理解。《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學生要“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告訴我們第二學段教學要讓學生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初步形成閱讀能力,教學中要重視閱讀方法的指導,關注語段的教學。
二是基于對教材和單元重點的理解。《風箏》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走進秋天”,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這篇課文緊扣秋天的專題,記敘孩子們在秋天里活動的快樂,目的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里做風箏和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并引出秋天里童年趣事的話題。這篇精讀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候和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時的情景,敘述層次清晰,語言樸實,細致的心理描寫是這篇課文的另一突出特色。
三是基于對學情的認識。雖然是三年級,但識字寫字仍是該學段重要的教學內容。經過了兩年的學習,學生已積累了一些識字的經驗,初步具有獨立的識字能力,但在自主識記、正確書寫方面需繼續強化。學生能初步借助圖畫、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但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和把握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情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據此,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識記本課生字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第2自然段,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表情達意的作用,感受孩子們做風箏時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發學生對童年生活的熱愛。
其次談談本課時的教法設想
新課標提出:各個學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采用各種方法和策略,創設適于學生情感思維發展的教學情境,指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朗讀,教會學生如何通過“讀”來領悟語言的魅力。據此,我在本課準備以朗讀法為主輔以情景教學法和談話法。
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與文本多次接觸達到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在課堂導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曲中所描述的童年放風箏的快樂情景以及傳達的對童年生活的懷念,與本課濃郁的抒情基調契合,歌聲中為學生創設一個優美的教學情境,為本課教學的順利展開奠定了情感基礎。課中,教師再次通過語言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孩子們在做風箏時會憧憬什么,感受童年做風箏的快樂心情。
接著談談學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發展學生個性,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據此,我在本課采用了以下兩種學法:
方法一:質疑問難法。質疑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在引導學生理解“依然快活”,感悟我們做風箏的心情時,我讓學生通過質疑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與文本進行豐富的、深刻的對話,體會我們做風箏時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方法二:想象感悟法。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在引導學生理解“憧憬”的具體內涵時,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孩子們一邊做著風箏一邊會憧憬些什么;接著,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通過層遞式的想象訓練,讓學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蘊和內涵。
另外引導學生習得抓住脈絡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最后談談教學過程的預設
為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文時我準備采用五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環節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個環節分三步進行: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正確,把句子讀通順。接著,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游戲的形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和句子的掌握。其中重點指導多音字“磨坊”的讀音和“依”字的學習和書寫。最后,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風箏寫了些什么?新課標在第二學段對閱讀目標明確提出: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概括文意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此我設計讓學生采用“先——接著——最后”的提示詞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一步步地理清的脈絡中,教師隨機滲透概括主要內容的學習方法。
環節三: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此環節重在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表情達意的作用,引導學生體會我和小伙伴做風箏時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此處我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是引導學習做風箏過程。這里我采用讓學生抓關鍵動詞的辦法,讓學生通過朗讀再現做風箏的情景,再通過梳理先后順序,讓學生從中體會作者敘述的條理性,最后再讓學生用“先,再,接著”來練習說一句話,讓學生學會如何按一定的順序簡要敘述做一件事的過程。
第二步是引導學生體會我們做風箏的心情。首先讓學生找出表現我們做風箏時心情的句子。先引出“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這也是這一自然段需要著重理解的語句。這里我著重抓住“憧憬”一詞,從“本意”到“文中意”再到“生活意”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通過查詞典,展開想象,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等多種辦法,讓學生從中感悟我們做風箏時心中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再引出“依然快活”一句話。教學時,我先采用找近義詞和說話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和運用“依然”,再引導學生對這句話的內容進行質疑,重點探討:為什么風箏做得什么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最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從而完成了從“品詞”到“悟情”再到“讀文”的學習過程。
環節四:總結全課,歸納升華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就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表現形式,就要讓學生在“得意”的過程中“得言”,從而實現“言意”兼得。在充分理解第2自然段的內容后,我引導學生再讀第2自然段,思考:你發現作者是怎么寫好這一段的?在前面充分學習的基礎上,學生能比較容易得出結論。教師順勢總結作者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課后用這種寫法來寫一寫自己有趣的制作經歷。
環節五:聯系實際、學后運用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在詞語積累本上。 2、介紹一件你喜歡的小制作,說清你制作的過程和當時的心情。
這樣做旨在:對應課時目標,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和方法,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
以上是《風箏》(第一課時)的說課,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風箏》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因此分析教材是至關重要的。
本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13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主要內容是了解風箏的外形特征、內在結構,通過觀察視頻,學會風箏的制作方法,并且能夠運用合適的材料制作一個創意十足、結構扎實的風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中國傳統風箏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增加對民間美術的熱愛之情。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五年級的學生處于想象力和創造力非常活躍的時期,能大膽地表現他們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對物品的造型、色彩、材質、制作方法等能進行一定的辨別,能夠運用一定的形式原理設計并創作出藝術作品,但是他們對風箏的具體結構與制作方法掌握的還不夠,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我會著重幫助學生掌握風箏的結構特點,選擇合適的材料設計一個風箏。
三、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教材和學情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風箏的外形特征、內在結構,掌握風箏的制作方法,能夠選擇輕薄的材料制作一個創意十足、結構扎實的風箏。
過程與方法:觀察一系列風箏作品,了解風箏的外形特征,嘗試拆分風箏,并分析風箏的內在結構和材料特性,掌握風箏的制作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制作風箏的樂趣,感受中國傳統風箏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增加對民間美術的熱愛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確立了教學目標,我的教學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風箏的內在結構和制作方法。
難點:制作一個創意十足、結構扎實的風箏。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展示法、提問法、情境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展開我的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
六、說教學準備
正所謂“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為了更好地展開我的教學,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風箏、竹條、線等教學用具。
七、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是關于教學過程的闡述,也是本次說課的核心環節:
活動一:趣味情境導入
精彩的序言往往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美術課堂也是如此,好的導入能夠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抓住學生的心弦。所以在導入環節,我將運用多媒體展示不同的風箏圖片,并提出問題:這些風箏都展示了哪些形象?學生不難發現這些風箏的形象多樣,有燕子、鷹、蝴蝶、龍等,接著我會繼續追問: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進而師生共同總結出:生活中的風箏多種多樣,常常采用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進行表現,整體呈現出顏色鮮艷、造型夸張、趣味盎然的特點。進而引出新課《風箏的魅力》。
活動二:作品圖像識讀
視覺性是美術學科的一大特性,學生需要對視覺形象進行欣賞和理解,因此我會展示風箏實物,請學生傳閱,并思考問題:這些風箏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風箏面的材質和生活中的哪些材料類似?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會發現風箏是由骨架、風箏面、連接線、線軸幾個部分組成,而風箏面的材質與生活中常見的廢舊報紙、油紙、塑料袋等非常接近。接著我會繼續追問:這些材料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要用這些材料制作風箏?結合學生回答,師生共同總結出:在制作風箏的過程中可以選擇生活中輕、薄的材料制作風箏面,這樣可以減輕風箏的阻力,有利于風箏飛的更高。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風箏內在結構的特點,我會請同學以小組的形式繼續觀察手中的風箏并思考:風箏的骨架是怎樣排列的?這樣排列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熱烈討論,可能從平衡、穩定等角度進行回答,結合學生的答案,我會總結出風箏骨架的組裝要求:為了保證風箏的平穩性,在制作風箏時要注意骨架的位置,盡量保證左右均衡、重心偏上。
此時學生對風箏構成以及特點有了大致的了解,為了解決風箏的制作過程這一重點知識。我會運用多媒體播放民間藝人制作風箏的視頻,并請學生小組討論:民間藝人在制作風箏時運用了哪些步驟?學生積極交流,踴躍發言,最后我會帶領學生認識到風箏的制作有扎、糊、繪、放四個步驟。
活動三:技法表現探究
為了使學生更加清晰直觀的認識所學內容,我會示范魚形風箏的制作方法及步驟:1.制作骨架,先將竹條綁扎成“十”字形,然后用線綁緊;2.整體連接,將風箏面和骨架進行粘合;3.深入修飾,將金魚的形象繪制在風箏表面;4.安裝線軸,找到平衡桿與豎桿的交點,連接風箏線軸。通過示范可以為學生接下來的創作奠定基礎、做好鋪墊。
活動四:美術創意實踐
此時,學生的創作熱情已經被激發出來,我將適時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設計制作一個獨具特色的風箏。在學生構思和實踐創作過程中我會進行巡視指導,并從風箏的造型、色彩以及材料選擇等方面給出指導意見,尊重學生想法的同時,及時解決學生在創作中的盲區。
活動五:多元展示評價
在學生創作完成后,我設置了“放飛大賽”的情境,帶領學生到操場上,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放飛比賽,看誰的風箏有創意,飛得高。并從材料的運用、風箏的造型以及飛行的高度等多方面進行自評、師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提升自信心。
活動六:小結作業升華
至此,我的課程也接近了尾聲,我會帶著學生系統地梳理本課知識點,并進行情感升華:風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蘊含著民間藝人的智慧,深受人們的喜愛。希望同學們能夠傳承并發揚優秀傳統民間技藝。最后我也會留一個拓展延伸的作業:課后搜集一些傳統風箏樣式,理解不同風箏所代表的寓意,下節課和同學分享。這樣的作業設置能夠使學生認識到美術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
八、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無聲的語言,是知識的高度提煉與集中。我的板書重點突出、清晰簡練、一目了然。以上就是我的板書。
《風箏》說課稿15
教材解讀
《風箏》是魯迅先生寫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關于本文的主旨,歷來有多種理解,且多強調作品的政治性——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批判。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時代久遠,加上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知實際的局限,要初一的學生理解魯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較大困難的。因此,我認為在教學本文時,應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知實際出發,側重引導學生理解本文關于童年游戲心理的描寫以及“我”因童年時曾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寫。也就是說,在教學本文時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懷,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自主品讀、欣賞。
基于以上認識,我將本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引導學生體會小兄弟癡迷風箏的童心,了解“我”對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殺的殘暴以及“我”由此而產生的痛悔和無法把握的悲哀,從而使學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懷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學的難點,我認為應是對作品中一些語意含蓄而深刻的語句的理解。按照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要理解這些語句是極不容易的。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對這一問題不應過多涉及,我的處理辦法是:在學生質疑的環節中,通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簡單點撥,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大略的認識即可,更多的內容則由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再去領悟和體會。
理論運用
1、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理論。
語文是學習、生活、工作的工具,傳授語文知識,教會學生閱讀和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語文又是一種文化。語文教育具有強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領域,承擔著改造國民素質,重鑄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體教育思想。
主體教育觀要求語文教育要弘揚人文精神,在具體的教學中,要真正地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知識,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經驗。
3、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是建構主義的理論精髓,它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經歷。
4、個性化和創造性閱讀的原則。
藝術接受心理學認為,藝術創作和藝術接受是雙向交流過程,藝術創作主體是生命體驗的闡釋者,而接受主體則是體驗的二度闡釋者,二度闡釋的價值,決不在創作行為之下。如果沒有接受主體的參與和響應,任何藝術活動都是潛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這一理論建立了作者、作品與讀者之間的新關系,強調了讀者的在閱讀中的地位,也強調了閱讀的個性化和創造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教法選擇
激趣。以一首短詩引入,同時讓學生回憶童年時游戲的往事,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使用專為本課設計的多媒體課件,效果更佳。)
引導。在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教師對閱讀的步驟、重點等問題給予必要的引導,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點撥。在學生學習遇到疑難處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在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后,教師給予必要的點評。
學法引導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去解讀文本。
2.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去閱讀、去感悟。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首先用一節飽含深情的、回憶童年的小詩導入新課,接著讓學生回憶童年時游戲的往事。
2.介紹作者(老師簡單介紹之后,由學生補充)
3.初讀課文。此時教師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讓學生獲得最自然的、最富有個性的、整體的閱讀感受。
4.交流感受。這個環節為學生搭設一個互相交流、表達閱讀感受的平臺。
5.重點品讀。這個環節是在學生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讀重點段、重點句以及重點詞,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個環節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整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調——悲哀。
第二步:重點品讀第三段,體會“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
第三步:重點品讀第四段,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記敘要素,并且用心去體會“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斷、踏壞風箏時心境。
在這一步中還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讓學生充分地了解“我”對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殺的殘忍和淫威,認識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準備。
6.探究主旨。這個環節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由各組代表發表觀點。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如果學生的回答沒有涉及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批判,教師要可給予引導和補充。
7.學生質疑: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就文本自由質疑,問題不設定。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或者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8.結束授課。
板書設計
少時: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補過————永恒悲哀
【《風箏》說課稿】相關文章:
《風箏》說課稿08-28
《風箏》說課稿06-10
《風箏》說課稿06-29
《風箏》的說課稿06-14
風箏說課稿06-11
風箏的說課稿06-13
《風箏》說課稿06-11
《風箏》說課稿11-26
《風箏》說課稿11-02
風箏說課稿范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