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

時間:2022-11-17 08:51:16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的語文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橋邊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

  《外國小說欣賞》這冊書主要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基本特征。便于學生了解外國優秀小說,理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全書共八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話題。共16篇課文,均為名家名篇。第一單元的話題為敘述,重點掌握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橋邊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作品,敘述角度是有限視角,敘述人稱是第一人稱我。通過學習,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說中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為小說鑒賞和小小說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關于外國小說閱讀教學,《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中均要求:識記外國重要作家及其國別和代表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要求:1、培養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提高文學修養。2、理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3、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4、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6、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參考書中確定的第一單元教學目標:

  1、領會作品的內容與題旨

  2、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3、考察小說敘述角度俄敘述人稱與內容、題旨呈現的關系;

  基于大綱和新課程標準及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冰山理論”

  2、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領會小說的內容和題旨;

  2、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學習海明威的堅毅樂觀

  2、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外國小說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 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2. 體會海明威的冰山理論,鑒賞小說對話描寫和細節描寫中的深意。

  教學難點:

  1、體會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學習海明威的堅毅樂觀。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

  為了給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分角色朗讀法。 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旨。

  2、情境教學法。出示戰爭的圖片,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和體會戰爭的殘酷,進而理解小說的主旨。

  3、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探究的舞臺,激發學習興趣。探究小說中的對話描寫,體會老人的內心世界。

  四、說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即課前閱讀小說,課上合作探究小說中的對話描寫、小說的主旨。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爭是人類永遠的陰霾,和平是人類永遠的福祉。提到戰爭,我們同學們會想到哪些詞語來形容戰爭的惡殘酷呢?

  ——硝煙彌漫 生靈涂炭 流離失所 背井離鄉 殘垣斷壁 狼煙四起 哀鴻遍野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戰爭有關的小說,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

  (二)作家作品

  教師明確學習重點:1、國別 2、作家 3、代表作 4、文學流派 5、時代6、主人公 7、地位或成績

  8、創作風格 9、字詞

  復習提問關于海明威的文學常識,必修中學過《老人與海》。教師補充。

  1、 海明威(l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么辦的一代。(20年代初期)

  2、海明威傳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歷險:他當過戰地記者,打過仗,負過傷;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獵、捕魚、駕駛巡邏艇和飛機。他年少的時候就因為癡迷拳擊而導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出生入死以致傷痕遍體。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長期擔任駐歐記者,并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槍自殺。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3、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

  4、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

  50年代后,他繼續發展20年代短篇小說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 硬漢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0)。

  5、名言: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三)檢查預習,聽寫字詞

  字音:

  嘎嘎叫 戛然而止 躑躅 躊躇/躕 撇開 撇嘴 眺望 尋思 挨打 挨餓 挨凍 挨時間

  字形:

  盤蹣/跚 輻射 凝視 神秘 秘密 戰爭爆發 山洪暴發 不在沉默中爆發 疲憊不堪 茫然

  (四)整體感知,把握思路

  場面描寫,介紹環境 (首段)

  由對話構成情節 (主體)

  交待結局 (末段)

  問題1: 第一段幾乎一筆一景,為什么唯獨對老人著重筆,且分置首尾?從中可見本文敘述語言怎樣的特點?

  ------突出老人的重要地位。 -語言簡約,不事渲染,“電報式” 的文風。

  問題2、小說的最后一段除了交待故事結局,還有什么表達作用?

  ----------點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進”) 渲染氛圍,烘托心境(天色陰沉、烏云密布)

  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復活節”“僅有的幸運”)

  (五)探究主體

  探究1、老人連自己的生命都難以自保,為何還念念不忘他的那幾只動物?

  -------老人晚景孤獨,只有幾個動物與他相依為命。戰爭又將奪去這幾只動物。老人的前景不容樂觀。老人認為動物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是一樣可貴的,老人博大的愛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探究2:文中的對話,由“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構成兩極,仿佛一場太極推手表演。明知此處將成為戰場,“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的原因有哪些?

  ------(1)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

  (2)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在因素。對于一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減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探究3、概括老人形象

  -------善良 孤獨 有愛心 厭惡戰爭 不畏懼死亡

  探究4、小說的主旨

  ------《橋邊的老人》僅由一幅畫面、一段對話構成,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爭的殘忍、罪惡,顯示出戰火紛飛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表現出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六)、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全知視角——上帝俯瞰 全知視角的敘述者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對人物的心理描寫。 (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凡人目光 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6探究:《橋邊的老人》的敘述人稱是什么?分析這種敘述人稱的藝術效果?

  ------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

  ------- 首先,采用第一人稱,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顯得比較客觀,增加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由“我”來講述故事,每一個環節都是“現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有所期待,抓住讀者的心。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涵。

  (七)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海明威《午后之死》

  體會下面幾段話中蘊含的深意。

  1、“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提到故鄉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并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他生活的家園

  ——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后離開說明他是多么不舍。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充滿了被迫和無奈的苦澀悲哀

  2、 “我”“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最后幾輛大車”沒趕上,---------就意味著老人要留在戰場上了。平靜而簡潔的敘述中隱藏的是作者對老人命運的深深擔憂。

  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實際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

  3、結尾處,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無力動身時,海明威這樣寫道: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為什么不再是對我講了?

  或許是他不再期待“別人分擔他的憂愁”; 或許是他想以中斷談話的方式來謝絕年輕人的好意;

  或許疲憊連話都懶得說了; 或許表明了他決定聽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4“我”與老人的問答有多處矛盾,試舉例說明?并分析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答非所問”的對話?

  舉例:

  (1)“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度時,老人的“敷衍”;

  (2)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原因: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士,關注自己的戰斗任務,最多也只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爭,內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八)寫作訓練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了著名的“硬漢子”形象桑地亞哥。這位古巴老漁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終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還大幾倍的馬林魚。然而,成群的鯊魚卻輪番襲擊,吞食老人的捕獲物。老人決不屈服,用魚叉、船槳等拼命抗擊了三天三夜。最后馬林魚還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雖然未能戰勝厄運,但他卻是一位精神上的強者。他留下一句響當當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敗的,你可以把他消滅,但不能打敗他!”

  請以“海明威精神”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除詩歌外)。

  六、說板書

  橋邊的老人

  (美)海明威

  敘述視角: 有限視角 老人——孤獨 善良 有愛心 厭惡戰爭

  敘述人稱: 第一人稱 主旨——戰爭的殘忍 人性的善良

  冰山理論 文壇硬漢 對生命的尊重 對和平的渴望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2

  1、教學內容分析:

  《看花燈》是一篇反映兒童寒假期間生活的課文,講的是“我”和媽媽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看花燈的情景,全文洋溢著歡騰喜慶的氣氛。通篇詞語的運用準確、恰當,尤其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更使文字優美,語言活潑,非常適于學生訓練朗讀和積累語言。

  2、學情分析:

  經過以往的學習,學生對閱讀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樂于表達,樂于想象。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能說出課文中花燈的名字。然而經課前調查,我發現班中大部分學生雖然和家人逛過廟會,但卻極少有在晚上去街上看花燈的經歷。這勢必對體會語言文字帶來難度。因此,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課文”這個例子,抓住語言文字,通過創設情境展開想象,借助直觀的圖片資料感受,彌補學生相關生活經驗的不足,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基于以上的考慮,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復習本課生字、認讀字,指導學生正確、端正地寫好“飛”字。

  2、讀中感悟,體會花燈的漂亮,感受看花燈的快樂。(重點)

  3、能將自己看到的花燈講給大家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難點)

  主要教學流程:

  本課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想突出以下教學理念:

  關注識字寫字,練有實效。

  以朗讀代講解,讀中感悟。

  體會文章寫法,學習表達。

  一、關注識字寫字,練有實效。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中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個重點,從以下環節進行了識字、寫字的指導。

  (一)詞語復現,連詞成句。

  揭示課題后,我以先來和字詞朋友打招呼的形式,引出生字,進行鞏固。

  第一屏:

  字音方面:正()晚上()媽媽()

  自形方面:花(板書指導書寫)

  設計意圖:第一屏的生字中,很多都是上節課新學習的生字。及時的復現,讓學生加以鞏固。接著課件上再增加“去、我、和”幾個字,引導學生連詞成句:“正月十五晚上,我和媽媽去看花燈。”這樣的設計考查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對字、詞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表達。

  (二)詞語搭配、回顧內容:

  (1)在這個環節中,老師首先引導:這一天,“我”和媽媽都看到了哪些漂亮的花燈呢?然后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補充完整句子:

  (2)出示本課“飛、游、甩”等字,引導學生體會這些都是描寫什么的詞語?然后進行詞語搭配,并帶著動作讀一讀。

  設計意圖:通過幫助“金魚、蝴蝶、玉龍”這幾個詞語找朋友的形式,考查了學生對兩類生字的認讀情況,然后引導學生,“請你想象著樣子、動作讀一讀。”這樣的復現形式,幫助學生理解了動詞的意思,使詞語牢牢地記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三)扎實寫字,培養習慣。

  在本課時第一環節和最后一個環節,安排了兩次“指導學生寫字”的過程。

  第一次:二次指導“花”字,將字的下半部分寫緊湊、寫舒展。

  “花”字是第一課時重點指導的生字,憑借以往的教學經驗,多數學生在書寫“花”字時,下半部分都寫得不夠緊湊、舒展。遵循孩子的學習需要,在“詞語復習,連詞成句”的環節,我對“花”字進行了二次指導。“下面是個左右結構的字,豎彎鉤寫在豎中線上,左右就緊湊了。最后一筆的豎彎鉤,要舒展一些。比一比,看誰寫得比上節課有進步。”(邊說邊板書范字),并讓學生現場書寫一個。

  第二次:重點指導“飛”字,感悟獨體字怎樣寫得緊湊、舒展。

  本課時的最后環節,我引導學生獨立觀察、書寫“飛”字,以訓練學生認真觀察、正確書寫的能力。繼而要求學生獨立書寫,在集體反饋時,指導重點筆順,避免把第二筆和第三筆寫成一筆“撇點”;還有第一筆的“橫折斜鉤”要把斜鉤寫長一些,舒展一些。然后,要求學生再次書寫一個字,通過鞏固練習,逐漸將字寫好。

  設計意圖: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關注學生識字、寫字能力的訓練”不能是一句空話,我們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挖掘生字中需要指導學生寫好的訓練點。踏踏實實引導孩子觀察、書寫,切實提高寫字能力。

  二、以朗讀代講解,讀中感悟。

  (一)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體會花燈之多。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聽中感悟,初步體會花燈多。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是向學生訓練朗讀特別有效的方法。范讀中,引導學生邊聽邊想象: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教師朗讀中的抑揚頓挫,使學生進入情境,進而感悟語言。學生可能會說:我覺得花燈特別多,墻上、樹上、天橋的欄桿上到處都是花燈;我覺得花燈亮閃閃的,特別漂亮等等。

  2、圖片比較,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深入體會花燈多。

  在交流中,教師抓住學生對“樹上掛的都是花燈”的感悟,理解“掛滿”。出示圖片,這是掛滿嗎?這是嗎?圖中的花燈由少變多,再到更多,通過直觀地觀察與比較,從中體會“掛滿”的“滿”字用詞準確、形象。

  3、啟發想象,引導學生想中感悟,融入“燈的世界”。

  “閉上眼睛,想一想,這些各式各樣的花燈掛滿mdash;mdash;墻上,掛滿mdash;mdash;樹上,掛滿mdash;mdash;欄桿上,還掛滿哪兒了?”啟發想象,使學生身臨其境,不僅訓練了語言,還使他們感受到了花燈之多,仿佛置身于燈的世界里。朗讀的欲望被激發,朗讀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加強讀法指導,引導學生感悟花燈之美。

  針對年段特點,我將這一環節的教學重點定位在:加強讀法指導,訓練學生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感悟“花燈真漂亮”。

  首先,教師引導:“誰愿意把你看到的漂亮的花燈讀給我們聽?你準備怎么讀?”根據我對學生既往的朗讀訓練,預設學生可能會說到的幾種朗讀方法:

  (1)把文字變成畫面,想象著讀

  (2)有的愿意加動作讀。

  (3)還有的愿意進入角色讀。我隨即進行表揚與鼓勵,“就用你們說的這些好方法,讀一讀這段話。(課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比一比,看誰把花燈讀得最漂亮!”

  在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后,我安排朗讀展示的過程。首先以描寫“金魚”花燈的句子為例,鞏固朗讀方法。此處設計了四個小環節:

  “金魚”在風的吹動下,一擺一擺的,真像在水中游動。

  1)生生互評發現讀法:通過他的朗讀,你覺得這個花燈哪兒漂亮啊?學生通過評讀發現讀法。

  2)自我評價交流讀法:結合學生的感受追問朗讀的同學,你是怎么讀,就讓大家感受到“金魚”花燈,金光閃閃,還一擺一擺的,特別漂亮?

  不管是哪種方法,教師都給予肯定。

  3)教師評價小結讀法:通過他的朗讀,還讓我感受到“金魚”花燈好像真的在游動呢!

  4)綜合運用,提升朗讀水平:誰還能像他這樣給大家讀一讀?此時運用上面的方法進行朗讀。

  設計意圖:在生生、師生的評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了讀法的指導,我想,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朗讀水平定會有所提高。告別分析式的閱讀,以讀代講,學生在感受朗讀樂趣的同時,提高了朗讀能力。這個過程,更為實在、真切!

  (二)限時練習背誦,積累優美語言。

  在這個環節中,老師給學生限時三分鐘,要求學生背誦第3自然段,此時,教師出示課件,給學生以背誦提示。然后,根據提示進行檢查。

  設計意圖:此環節鼓勵學生獨立嘗試背誦。在熟讀中積累優美語言。

  三、體會文章寫法,學習表達。

  (一)在比較閱讀中,啟發學生想象,滲透表達方法。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扎扎實實訓練學生表達能力也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本課時我設計了說話訓練:把你見過的花燈說給大家庭。然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低年級學生普遍只會說出“我見過猴子燈,我見過飛機燈”這樣簡單的句子。至于吸引人,栩栩如生就談不上了。

  恰好文章第三自然段生動有趣的表達,為學生訓練表達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不僅將看到的花燈說清楚,還加上想象說得更生動就更好了。這個表達的提升雖不做硬性要求,但它給班中一些有能力的同學提供了表達的機會。通過這兩年對比較閱讀的研究,我認為借助比較閱讀,讓學生發現課文表達特點,訓練后,提升表達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這樣引導的:

  1、引導學生回憶復現生字詞階段出示的句子。

  還記得這句話嗎?

  2、通過比較文本,引導學生發現異同:

  教師引導:這兩句話都能告訴我們什么?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兩種寫法的相同點:都能夠告訴我們作者看到了哪幾種花燈。

  兩種寫法的不同的:第二句話加上作者的想象,讓我們感受到花燈很漂亮,第一句話卻不能。

  此時教師及時小結“想象”寫法的作用,再次感受“想象”的妙用,使積累背誦加以鞏固。

  (二)在拓展閱讀中,豐富學生認知,提升理解,訓練表達。

  1、出現拓展的小兒歌《看花燈》,引導學生自讀、同桌讀、指名朗讀,在兒歌的誦讀中,復現了本課的生字認讀字,又及時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為表達搭建了臺階。

  2、教師出示兩種花燈的圖片,啟發學生想象:“小馬”和“白鵝”好像在干什么呢?接著模仿書中的句子,用一句完整的話將自己看到的花燈說給大家聽。

  3、通過小組練說、推薦說、集體評議,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通過想象我們不僅把花燈的樣子說出來了,還讓別人感受到花燈特別漂亮,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了大家眼前。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古戲曲單元的自讀課文,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知識目標:

  (1)識記作家作品;

  (2)了解《桃花扇》的劇情梗概及其寫作主旨。

  (3)誦讀、賞析曲詞,體會其中表達的真摯、強烈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鑒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鑒賞課文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3、德育目標:了解劇中人蘇昆生、柳敬亭等反對權奸、關心國事、不做順民的正義感和民族氣節,培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4、重難點:賞讀曲詞,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和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朗讀曲詞,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

  2、選取重點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為示范,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賞。

  3、通過與詩歌進行比較閱讀,了解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戲曲和詩歌中的不同特點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劇情

  三、介紹傳奇與雜劇的區別

  四、整體感知

  1、字詞正音

  2、指導學生集體朗讀和自由誦讀

  3、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主體內容

  (1)七支曲子可分幾部分,各寫什么內容?

  明確: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昆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后郊外的凄涼景象。為全文定下濃郁、悲愴的基調。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昆生憑吊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抒發亡國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聲,為寫蘇昆生總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之痛。

  (2)蘇昆生憑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順序進行的?

  明確:重點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宮、秦淮河畔、長板橋和舊院。蘇昆生是按自己覽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描寫了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

  (3)課文中哪些語句能點明全篇的主旨?

  明確:“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

  第二課時

  一、選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講

  1、讀第一支曲子,思考:前兩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中 “殘”“廢”“瘦”“空”四個詞有何修飾作用。

  參考:“山松野草帶花挑”,描寫蘇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來的形象,點出他在南明滅亡后隱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頭”三字不僅可以使人想見蘇昆生心懷亡國之痛、低頭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轉,表現了他的感情的急劇變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發現“秣陵重到”的情態。“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滅亡之前和滅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時間界限,引出蘇昆生目睹的南明滅亡之后南京的凄涼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懷舊傷今的寫景抒情基調。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寫的是蘇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這里一連用“殘”“廢”“瘦”“空”四個詞作修飾語。以“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為眼前之未見,后者為眼前之所見;昔日用于戰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臥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顯凄涼。這些描寫生動具體,寥寥數字,就真切地呈現了南京城郊戰后傷痕累累的凄涼景象。

  2、讀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對偶句、排比句?有何表達效果?

  ①對偶句

  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

  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作用:這段曲詞大量運用排比句,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語勢貫通,使曲詞具有聲情并茂的強烈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讀,品味語言(學生有可能提到詞句評析參考)

  (1)“橫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個“橫”字,一個“倒”字,寫出了景象的凄涼。“橫倒”是無順序地亂倒,可見是遭受戰爭創傷的見證。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隱隱可見當年的繁華。由眼前景聯想到當年景,自不免悲從中來,亡國之恨頓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系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圣宮廷今日卻極端衰敗的景象。

  (3)“剩一樹柳彎腰”一個“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如將“剩”改為“留”或“見”都不好。“剩”與“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今昔對比的變遷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見”字更貼切地表達了唱曲人的故國情懷。

  三、比較:劉禹錫的《烏衣巷》與課文的寫景抒情有何異同?

  參考:同為描寫南京現在的凄涼景象,借以抒發興亡之感,但《哀》與《烏》寫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寫整個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宮,秦淮一帶等各處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寫;《烏》只寫烏衣巷一帶的景象,以小見大。《哀》與《烏》兩者都描寫了現在的凄涼景象,但《哀》比《烏》的今昔對比更顯露,更鮮明。《哀》在主要描寫現在的凄涼景象的同時,也有對過去繁華景象的描述(“俺曾見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眼見他起高樓”);《烏》只描寫現在的凄涼景象,對過去的繁華景象僅以“舊時”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樣。《哀》傷古懷舊,悲嘆南明王朝的衰亡,抒發親身遭受的亡國之痛,表現了深沉的故國情懷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烏》詠史懷古,以煊赫世族的沒落表現六朝的興亡,抒發對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的感慨,寄寓了應從中汲取歷史教訓的深意。《哀》先集中筆墨寫景,寓情于景,景中見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烏》“用筆極曲”,詩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寫之中。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三單元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隨筆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學會思考社會、人生等與自己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單元第二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一篇的隨筆。從應用的角度來說,它其實是一篇議論文。這篇文章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歌頌,而是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也就是“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后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根據教學大綱、《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及教材特點,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了解作者關于愛的理論觀點;

  過程與方法:初步掌握閱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從而鍛煉判斷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父母、愛他人。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人。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闡釋的愛的本質及成熟的愛應具備的條件。

  課時安排:1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1、用弗羅姆在《愛的藝術》中闡釋的愛的觀點(“愛是一種能力”)引入。

  2、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探究、討論,了解作者的觀點,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形成自己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3、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系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里搜集父母之愛的小事或感受。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今天我們要討論一個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愛。我們熟悉愛,因為它就在我們身邊:父愛、母愛、友愛等等,愛在我們心中,所以它屬于情感范疇。然而,有人說:愛,是一種能力,他就是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弗羅姆,他在《愛的藝術》中系統的闡釋了他對愛的理解。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父母與孩子的愛》,感受弗羅姆帶給我們的那一份陌生的愛吧。

  (二)朗讀全文,分析文章結構。

  學生推薦10名同學讀文章,播放音樂營造氛圍;其他同學在文中劃出自己認為重點的句子。讀完后分段如下:

  分段依據為第四段首句:“同愛的能力發展密切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

  第1~3段:“我”的愛的成長過程

  第4~8段:愛的對象的發展(母愛與父愛)

  第9~10段:總結全文,闡釋成熟的愛(分段可以給學生一個整體思路,便于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

  (三)具體分析:用問題理解課文中所闡釋的觀點:

  問題1、一個人愛的能力是怎樣發展的呢?

  學生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個階段:嬰兒、兒童、少年,進而概括出三個階段愛的特點:“自戀階段”、感到被人愛和感到愛別人的快樂。

  由此可引出文章第3段結尾對于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的區分。

  問題2、母愛和父愛的特點及優缺點(或積極性與消極性)各是什么?

  先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相應位置,再進行概括總結:

  母愛:是無條件的;積極性:不需努力即可擁有;消極性:無法贏得。

  父愛:是有條件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努力贏得;消極性:必須努力,否則將失去。

  兩種愛的進一步區分在課文的第6段:母愛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引申:對于作者提出來的關于母愛和父愛的理論,你認同嗎?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此處學生可以依自己的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這一問題的設置,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名人大家的理論不一定要認同,學會懷疑;一方面讓學生學習將生活中的現象概括成理論問題,從而有所思考。

  問題3、對于父母,成熟的愛應該是怎樣的?

  對于這一問題,學生較容易理解為文章第9段的“成熟的人,愛是怎樣的”,由此提醒學生看清問題再作答。

  母愛應該給孩子安全感,應該希望孩子獨立;

  父愛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應該使孩子更加自信,成為自己的主人。

  概括起來就是:作為父母,應該讓付出的愛符合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

  問題4、對于孩子,成熟的愛應該是怎樣的?

  不再依賴父母,與父母分離,在他心中同時擁有父親和母親兩個世界。他獨立了,成為了自己的父母。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

  (四)課堂小結:弗洛姆認為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的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相信大家對此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了。后送大家一句話:在享受無私而博大的父愛母愛的同時,請付出愛心給父母,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我們對他們赤誠的愛,讓生命因為愛而更為富足!

  (五)課后作業:

  聽一支歌曲《感恩的心》,看一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讀一篇文章《孩子,我為什么要打你》

  (六)板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嬰兒—“自戀階段”母愛+父愛=成熟

  兒童—“我被人愛”無條件有條件。

  少年—“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必贏得可以贏得。

  無法贏得必須努力。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確立目標、重點和難點

  微型小說《窗》是高教基礎版第三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它通過描寫發生在兩位病人之間的故事,在虛無與存在、利已與利人、生存和死亡矛盾沖突中,展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批判了狹隘自私的陰暗心理,意味深遠,發人深省

  本文是中職二年級第一學期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對小說的閱讀在第一冊第二冊的基礎上,由理解能力上升為欣賞能力乃至探究能力的訓練內容本單元的重點是創造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的活動中心與接受性閱讀的活動中心不同接受性閱讀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的是作者寫了什么,怎樣寫的;提出了什么,怎樣論證的創造性閱讀的活動中心集中在讀者身上,讀者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感悟作品給予我們的生活觀和人生哲理創造性閱讀的過程中包括探究性的活動,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提出自己的見解,發展思辯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現代文閱讀的要求中有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正確領會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提高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中外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窗》這篇小說的語言精練、含蓄;人物形象豐滿,故事情節很短但完整且有波瀾;內涵豐富,表達了深刻而有普遍意義的主題教材選入這篇文章意在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從對“人與人對待生活截然相反的態度”的敘述中,啟發學生在“人性的美與丑”、“是非觀”、“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作出深入思考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賞讀文章凝練含蓄的語言,探究對比及結尾藝術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成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學會關注生活,有意識地感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形成正確的審美標準

  ②啟發鼓勵學生發表獨特的見解,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③讀寫一體,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識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生死觀

  以上三個目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具體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并重的教學理念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描寫,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

  透過對優美句段含蓄凝練語言的欣賞,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

  二、教法與學法的思路與分析

  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確定了,還需與之相適應的教法與學法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從而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對本課我主要采用這樣的教法:“讀——賞——議——悟——究”這個方法符合學生特別是職高學生的認知規律,便于引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獲得跨越障礙,獲取知識,解決疑惑,提高能力的成功感

  (1)讀—熟悉本文,整體感知在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這是一節課最基礎的部分,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篩選有關信息,逐步引導學生理解人性的美與丑

  (2)賞—品味語言,感受魅力本文詞匯豐富,對環境的描寫精當、傳神,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及時積累、總結,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倉庫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本課巧用對比,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人物的性格內涵,我們不難從中體會人性的善惡和靈魂的尊卑

  (3)議—互動合作,拓展思路學生就“人與人”的關系和做人要“長善抑惡”等話題展開議論并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個環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涵,并進行課外延伸,鍛煉了學生說和議的能力

  (4)悟—發揮想象,體驗情感由學生總結自己的感悟與心得,積累閱讀方法,豐富自身情感

  (5)究—合作探究,品析美文對比閱讀,啟發學生對“窗”多種含義的探究

  教法和學法相輔相成我們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途徑由于中職學生文化課基礎多數偏差,而且程度參差不齊,他們更需要一個寬松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在學法指導上,以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以認可、贊賞、寬容、鼓勵去激活他們的學習欲望,使程度不同的學生都能在愉悅的狀態中成長,從而達到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實現學生的知識、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共同發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學生掌握如下學法:

  1.養成閱讀習慣,追求高尚情趣

  2.賞析優美語段,理解意境美

  3.合作討論學習,體會寓意美

  4.總結積累方法,領悟情感美

  5.探究文本、拓展思維,增強創意美

  適當的教法與學法是應用在教學過程中的,我對教學過程做了如下設計:

  三、關于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指導預習

  這一步驟利用早讀、自習等時間完成這種指導在堅持一段時間后,學生就會掌握了預習的方法,自己制定預習方案。

  指導目標:根據課文導讀和課后思考練習題,與學生共同制定本課的學習重點、難點,完成預習方案,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預習建議:思考困惑的問題,然后把學習效果與同學交流,取長補短,在合作互助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外,要鼓勵、指導學生對預習中的疑問查找資料,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增多、更新,如上網搜索等因為我們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如何運用信息的問題信息素質是中職學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質之一,學會收集與處理信息是每個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發展的必備能力之一。

  (二)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我決定從有關“窗”的詩句入手,引發學生求知欲望,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故設置導語如下:

  一位詩人說:“打開窗戶,陽光不止一種顏色”我們透過窗戶欣賞五彩繽紛而又美麗豐富的世界,所以我們常說“窗戶是房屋的眼睛”我們又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看到外界,同時也讓人看到我們的內心今天,就讓我們推開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窗》,走進兩位病人的內心世界。

  (三)復述故事,把握小說情節

  1.復述故事,提示要注意語言的簡練,情節的完整。

  2.把握小說的情節與環境通過對小說知識的回憶和復習,掌握了本文的故事情節,整體感知精巧的構思高爾基說過“情節的發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情節的一步步發展就是為了展示人物形象的,這個環節為突破重點和難點打好了基礎小說的環境描寫并不是本文的學習重點,但這個極為省儉筆墨又具體可感的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卻是不可忽略的,通過這個問題的設置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多元化,是學生思維訓練的一個結合點。

  此處的設計既能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四)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如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有效完成課本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三個原則

  (1)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逐一攻破;

  (2)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

  (3)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

  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引學生的思維上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置一連串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過獨立思考,共同討論的合作探究,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這里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

  具體步驟是:

  第一步設置問題,激發思維,突出重點

  “再讀課文”中,通過對情節發展和情節高潮的分析所提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學生搭建知識的臺階;“深入分析課文”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學會在分析中運用創造性閱讀的方法面對兩位病人之間的矛盾,“生存”和“死亡的矛盾”,找到解決的問題的多種答案,甚至超越作者本意的答案;結尾的空白,成功地“填補”了,那就是一次思維的飛躍,一個創造的過程在教法上,第一部分的問題由學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部分問題討論后回答,回答過程中,實現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多元互動、教學相長,提倡、鼓勵學生有不同見解、有創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進而完成本課教學重點。

  對于教學重點中,學生未能注意的方面,我則適時適當的點撥、評價、引導、控制,使教學活動健康高效的運行。

  例如:當學生基本能分析出描述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性格后,提出:“我認為描述者是高尚的,因為他能夠在自己重病時,鼓勵病友戰勝病痛,大家認為我說的對嗎?”

  再如:提示學生,在描述者死去的那個夜晚,作者多次描寫了另一個病人的眼神,但同樣的眼神表現的是不一樣的心態,仔細揣摩一下,他此時心里在想什么?

  (1)一天晚上,他照例睜著雙眼,盯著天花板;

  (2)他的同伴大聲咳嗽著……他兩手摸索著,在找電鈴的按鈕……但是另一位病人卻紋絲不動地看著;

  (3)病人終于停止了呼吸,另一位病人繼續盯著天花板。

  通過以上問題的探討,讓學生在聯想和想象中,豐滿人物形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鞏固聯想式、空白式的創造性閱讀方法。

  第二步問題中滲透德育,分析評價中突破難點。

  中等語文課程的教學與實施,要著眼于提升未來勞動者的全面素質,我們今天面對的中職學生,將成為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他們不僅要有一定的文化,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品位,即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成為有文化品位的勞動者這些問題的設計,結合生活實際,來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想所為,讓學生有個心理的道德行為的底線在學生共同討論,總結主題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我們自己是否有過與“不靠窗病人”類似的心理過程?如果有,你認為該怎么辦?如果沒有,該如何避免?然后進一步思考:如果我們周圍的人中,有類似“傾聽者”的人你該怎么辦?從而達到學生自我教育,德育透滲的目的。

  (五)課堂訓練,總結升華

  訓練題目:最后,當即將離開病房時,讓我們一起關心不靠窗的病人,每一位同學寫一句話或一段話作為禮物送給他,希望他在我們同學的幫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風景,能夠好好地生活下去。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要做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接受美學的理論中,讀者是接受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獨特的心得這個環節的設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想象能力,也是對教學的一種反饋,這個過程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它是議析理解性評價和練習形成性評價的反映,實現了難點知識的突破,又可以使重點知識落到實處小小的一扇窗,折射出人性的光輝與陰暗,窗里窗外,美丑分明我們個人都應該反思,用我們的心靈去關愛他人,去鄙視那些丑陋的行為這樣打開心靈的窗戶,我們定會看到湛藍的天空、飄逸的白云、潺潺的流水、青青的遠山和燦爛的陽光。

  (六)練筆閱讀,拓展思維

  1.發揮想象,續編故事練習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說的人物形象,同時把讀與寫結合起來,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想象能力。

  2.第二個關于語言的作業是為了提高學生對美好語言的感受力,訓練學生正確有效地運用優美的語言文字同時,強化了對難點的掌握。

  3.對比閱讀歐8226;亨利的小說《最后的長春藤葉》學生在有目標的閱讀與鑒賞活動中,能夠發展獨立閱讀能力,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四、教學反思

  反思《窗》的課堂教學,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成功的地方:

  1.由于重視學情,方法適當,所以整個教學過程比較流暢;

  2.導語和結束語設計是這篇課文教學的一個亮點,導語引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束語既是對本課的總結,也是對課文內容的升華,精美而智慧的語言定會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對教材的挖掘還不夠深入、透徹課堂上注意了課文的一些大問題,但課文中些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細、欠深;

  4.課堂教學機智還欠靈活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對教師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課堂上,一是未能及時抓住學生發言中的有關信息深入挖掘課文;二是“放”學生之后不能及時地“收”回,致使課堂后半部分重復現象比較嚴重,浪費了時間,課堂節奏拖沓;

  5.教師語言欠精練,板書不夠適時這些,將激勵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6

  一、 說教材

  1、 教材在本單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學目的

  第六單元是文言文單元,前兩課講讀課文《勸學》和《師說》都是論證學習的,是講讀課文,這篇文章是課內自讀課文。《問說》和《師說》的體裁都是“說”。學習這幾篇課文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特別是這篇課文對指導學生勤學好問有積極的意義。在寫作方法上這幾課都有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方法,可以借此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2、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掌握正反論證、比喻論證,掌握若干活用詞。這一篇古文雖說寫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艱深,篇幅長,生字多。因此,要求學生加強預習,在課前掌握生字生詞。

  二、說教法

  既然是自讀課文,可以從知識遷移方面考慮,采取比較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課內自學。教師在指導時,仍要重視誦讀,使學生讀出語感,和《勸學》、《師說》加以比較,進一步掌握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朗讀法DD粗知課文了解內容。

  討論法DD深入理解掌握意義

  比較法DD區分異同認識特點

  練習法DD實踐歸納掌握字詞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這一課,遇到的典故多,對此通讀,知其大意即可應結合實際理解問與學的關系,重在誦讀,歸納比較。配以練習,突破難點。除了掌握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方法,還應對常用字文言實詞進行歸納整理。

  四、說教學程序:

  1、布置預習,朗讀課文。結合預習提示和注解,粗知課文大意。劃分段落層次,找出論點論據。

  2、 導入新課,由《師說》從師而問引入《問說》由勸學即勸問引入《問說》,并指明《師說》《問說》同屬“說”,一種議論文體裁。

  3、 引導學生歸納內容要點。第一段的內容要點是“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這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是推論。第二段論證“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破其疑”“求一得”“資切磋”這三個作用概括出“好問則裕”。第三段古人“虛中不斷完善”“三代以下有學無問”第四段今人不好問的原因表現和危害,“為害于心術者大”。第五段今人不善問的表現。第六段從反面論證問與學相輔而行的關系。第七段總括全文。

  4、 引導學生比較《師說》《問說》的相同處。

  題目都有說,《師說》《問說》

  都勸人們要虛心學習,要向各種人學習。

  都反復運用對比的方法。

  都是內容質樸,多排偶句,整散結合。

  比較不同點

  《師說》強調從師的重要性,學必有師,《問說》強調問的重要性,學必好問。《師說》對比對象繁多,參比內容單一。都是“不恥相師”與“恥學與師”。《問說》對比對象單一但對比內容繁多。

  5、 歸納詞的活用。

  6、 學生提問教師解疑。

  7、 總結學習要勤學好問,要掌握正反對比論證.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的語文性質定義,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而《兒子的研究報告》這篇文章恰是語文課人文性的充分體現。題目“我所看到的……”就強調了個人的實踐經驗,是個人的體會。美式教育的特點也正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注重主體的介入,人的活動。因此這篇文章不論是從內容還是形式上而言,都是體現語文學科“人文性”特點的好教材。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運用多種途徑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

  據新《大綱》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知識目標:

  通過觀看影片,品析詞語,分析文章內容,感受美國小學教育的特點。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想目標:

  能辯證看待中國教育與美國教育這樣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方式。

  3、教學重難點

  這是一篇內容淺顯、夾敘夾議的文章,作者以自己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記敘了兒子完成三個研究報告的過程,然后針對兒子的變化,將中、美教育作比,得出美式教育的特點。這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美式教育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教育,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再協作去解決,從而認識美國教育的特點。

  中、美教育各有所長,根據我國的現狀及文化底蘊,我們不能完全拋棄中國基礎教育,而美式教育重培養能力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國借鑒的。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經歷、方法不同,對此問題的看法也會不同,不可能一致,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對它的處理是,生可以各抒已見,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只要理由充足,不必強求一致,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二、說教學方法

  新《大綱》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據此,本課擬采用課堂主體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通過學生主體轉化為自身發展的需要時,促使學生的身心向高一級水平發展。這種模式中,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為主,師適時加以引導,營造討論、甚至是激烈的辯論氛圍,使生相互啟發、交流,激發他們自主獲取知識,培養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

  三、教材處理

  本課安排一教時,強調課前預習,查找一定量的相關資料,課上以學生分析、討論為主,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1、請一位學生描述自己經歷過的小學評語文課堂。

  (設計意圖: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師生交流。)

  2、播放中式教育片段,突出中國基礎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

  (設計意圖:用圖片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用孩子們熟知的畫面喚起他們的認同感;同時為后面能辯證地討論奠定基礎。)

  3、師導入:這是中國的小學教育,美國的小學教育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學習《兒子的研究報告——我所看到的美國小學教育》。(利用多媒體出示課題。)

  (二)傳授新課

  1、一般而言,學習一篇文章,我們要學習哪些方面的知識?

  明確:內容和結構。不一定要學生答出這兩點,只要提到了詞語、中心思想、人物形象等即可。

  (設計意圖:回顧以往學習的內容,使之系統化、方法化,便于指導新課的學習。)

  2、學習的目標一般是教師提出,今天想把這個權利交給同學們。請聽教師讀課文,你們來看看針對這篇文章,我們要弄清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敢于質疑。)

  3、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內容上:

  A、美國的小學課堂是怎樣的?

  明確: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最少讓學生玩兩個小時,下午不到三點就放學回家,上課根本沒有教科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美國小學教育的狀況。)

  B、父親把兒子送到美國小學,心情是怎樣的?為何會是這樣的?

  明確:由“憂心忡忡”到釋然(由“發懵”“無言以對”、“不禁想起”等幾個詞語可看出父親情感的變化。)

  (設計意圖:總體感知課文,了解文章內容,把握情感脈絡,試體會父親情感的變化。品析詞語,培養學生的語感,積累一定的詞匯。)

  C、到美國小學以后,兒子有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

  明確:

  1)長進不少,放學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

  2)打印出一本二十多頁的小冊子,內容豐富,分出了章與節,列出了參考書目。

  3)他已經變得無拘無束,洋洋得意,十分自信。

  4)興致勃勃地看書查資料。

  5)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計算機和縮微膠片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了。

  三個研究報告——《中國的昨天和今天》的《我怎么看待人類文化》的問題。(設計意圖: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

  D、設計一個小練習:以“我認為‘兒子’變得____”的形式說一句話,同時感受美國小學教育是怎樣的?作者是怎么看的呢?

  明確:可以說“我認為‘兒子’變得自信了”,“我認為‘兒子’變得有能力了”等等。

  (設計意圖:品讀議論段,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上升到理論層面認識美國小學教育。)

  E、小型辯論會:中式教育與美式教育(投影,顯示中美教育資料的對比)

  明確:分為對立兩方進行,先討論,再進行論辯,只要理由充足就要予以肯定。(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辯證地看待問題。不局限于某一個層面。)

  F、師小結。

  結構上:

  A、文章是如何布局謀篇的?

  明確:本文以父親的心理變化為線索,選取了三個典型事例來表現兒子的變化。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概括能力。)

  B、作者如何從兒子的變化引發思考,從而提示主旨的?

  明確:從現象到本質,從記敘到議論。

  (設計意圖:使學生的認識得到升華,感性上升到理性。但師點到即止,不可強求,生如沒提到這一點,可不講。)

  4、生提出問題后,可運用各種方式,如討論、提問、查閱資料等等,自主分析課文、解決問題。

  明確:答案見上。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訓練

  思考題:如果你是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怎樣在中國課堂上發揮美式教育的作用?請提出具體的建議。

  (設計意圖:開拓學生的思維,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生活結合起來,鍛煉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結束語

  同學們,中國的基礎教育在世界上是十分著名的,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病,而美國教育重視能力訓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對今天這個需要我們每個人都發揮創造力的現代社會,我們確要反思一下——如何取舍。這些都有待同學們的探索。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8

  一.關于教材:

  我所說課的篇目是兩千年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它是高中二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冊第一單元(古典詩歌)的第二篇。該單元所選中國古代古體詩8首,其中《詩經》中3首,漢魏晉五言詩3首,《孔雀東南飛》并序以及《離騷》節選。在該單元中,《離騷》節選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為代表的楚辭是繼北方黃河流域出現《詩經》之后,在南方長江流域出現的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新詩體,其本身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辭作品,尤其是屈原的《離騷》從詞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鮮明,學生理解的難度較大。從作品的內容看,《離騷》是一首規模宏偉的政治抒情長詩,全詩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詩人自傳的性質,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義成分,整首詩歌感情回環激蕩,撼人心魄。課文節選了長詩的第一節,內容主要是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二.關于教學方法結合作品特點

  按照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在古典詩歌方面閱讀能力的要求,我把《離騷》節選的教學目的確定為以下兩點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評價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高中二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詩歌的評價能力,但對于時代久遠的楚辭作品,評價的前提――讀懂詩歌的內容方面,仍存在困難,根據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特點,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鑒賞重要的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

  關鍵詞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教材特點和面臨的具體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

  具體教學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預習。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

  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把教學難點,即詞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課時中,把教學重點,即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課時,以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誦讀、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訓練為主。

  三.關于學法指導:

  1.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篇課文盡管難度較大,尤其是語言方面的障礙較大,但教學各個環節的設計上,仍以教師的引導為主,通過切合實際的引導和點撥,使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

  2.檢查學生的預習這一步必不可少,這是由我校的校情、學情決定的。我們華亭一中的具體情況是:高中學生中城鎮多農村少,礦區學生多,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學習主動性不強,教師必須加強督促。

  3.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積累,猶如堆沙一樣,一層一層的積淀。課外的閱讀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強調,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課的導入和課后作業均要體現教師的這一教學思想。

  4.課文的背誦方面,教師要充分把握楚辭的語言特點,比如楚辭作品,包括《離騷》,兩句一節,大量使用語音詞“兮”以表達情感,調整節奏等特征,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特點的基礎上,理解背誦。

  四.關于課堂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1.導入要求學生列舉自己掌握的《詩經》和《離騷》中的名句。明確我國文學“風騷”并舉。

  2.感知、理解課文。鼓勵學生充分挖掘利用課文注釋,力求自己動手疏通詞句

  第一步,范讀——讓學生耳順。教師范讀,學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誦讀——讓學生口順。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情感和節奏,逐步積淀語。

  第三步,解難、疏通。這首詩古奧難懂,應當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然后再欣賞詩句。課文注釋較為詳細,而且句句有翻譯,這對學生讀懂詩作是一大幫助。但學生在自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可以提出討論,老師作一些點撥。

  第四步,課堂練習。可讓學生嘗試背誦課文,并動手默寫,記清楚難寫難讀的字。

  第二課時

  第一步,鑒賞課文。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藝術手法和可感可觸的藝術形象,理解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詩歌的藝術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比喻用法,使全詩的形象化特點非常鮮明。另外,每兩句都有“兮”字做停頓,抒情性也非常鮮明。(這一點對背誦的指導非常有用)

  2.分析詩中屈原形象。

  3.欣賞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課文節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丁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進一步指導背誦前6節。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字句含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讀之后,獲得了良好的語感再背誦。可以創設競賽氛圍,看誰背誦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賞析屈原名句,諸如——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3.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課時板書設計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麗華彩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憂國憂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膽忠心,胸懷熾烈

  嫉惡如仇,鄙視群小

  實現理想,不懼危難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黃山記》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內自讀課,這是一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徐遲用大手筆描寫黃山雄放瑰奇的景色,抒發了對祖國壯麗山河、對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熱愛。

  《黃山記》雖是本單元的課內自讀教材,但文章語言優美,構思謀篇獨具匠心,體現了游記散文的又一特色:大手筆繪景,突出景物特點。

  2、教學要求:

  根據高考考綱、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以及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教學理論,我制定了如下教學要求:

  ⑴欣賞課文所描寫的黃山奇景、理解作者贊美祖國大好河山、贊美偉大時代的情感,以喚起學生熱愛我們的時代、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激情。

  ⑵欣賞本文別出心裁的構思和大手筆的寫法。

  ⑶通過和葉圣陶的《黃山三日》對比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能力。

  ⑷培養學生自讀能力和遣詞造句的表達能力。

  3、教學重點和難點:

  ⑴教學重點是思想內容的理解和獨特的謀篇布局特點。

  ⑵難點是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結構和表現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對比閱讀時對比點的確定上。

  二、說教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本文感情色彩鮮明,所以如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抒發的深情、引起學生的共鳴,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很重要的,并且本文是課內自讀課文,就一定要體現課內自讀課文的特點,要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習內容上一整體理解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為此我采用“點撥法”。所謂“點撥法”教學是在現代教育科學思想理論指導下,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綜合運用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一種現代化和科學化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法充分發揮教師“教”的職能和學生“學”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點撥教學分五步:

  1、導入

  2、研究

  3、鑒賞

  4、反饋

  5、遷移。

  其目的讓學生學會然后達到會學。同時,為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提高課堂效率,適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

  三、說學法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指導下,引導學生運用“自讀討論法”,掌握“讀”“想“劃”議’結’的學習方法,通過讀達到所思,有所得,認真思考,劃分重點詞句,議出問題的關鍵,總結各部分特點,幫助學生把握訓練的重點。

  四、說教學程序

  ㈠導入性點撥(激發情感.整體感知)

  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計算機軟件《黃山風光》在屏幕上顯示配樂的黃山風景鏡頭:險峰,云海,日出,攝身光等奇景。用詩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激發情感導入課文,板書課文題目。

  ㈡研究性點撥(明確自讀目標,放手讓學生自讀,全面理解課文)

  1、然學生用兩個字概括黃山特點:險、奇。

  2、文章自成四部分,讓學生通過自讀討論擬定各部分小標題(要求盡可能用詩的語言概括)。

  3、學情預測:甲、能概括但語言不簡練。

  乙、語言簡練。

  丙、詩句。

  丁、四句話連成一首詩。

  4、選詩句板書:①黃山勝景天造就(險奇)。

  ②千古黃山幾人登(險)。

  ③攀登天都尋常事(夷)。

  ④天下奇景數黃山(奇)。

  ㈢鑒賞性點撥(精讀課文,解決難點,突破重點)

  1、幻燈投出自讀討論題目:課文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結構和表現方面各起什么作用?有人說,如果把這兩部分刪去,三、四部分也可以獨立成篇,且不失為一片優秀的游記之作,你怎么看?二、三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

  2、學生展開自由討論。

  3、教師點撥總結,板書要點。

  ㈣反饋性點撥(復讀課文,鞏固提高)

  1、交流各自欣賞的片斷(學生個體不同,各自欣賞情況不同),并講述欣賞的道理。

  2、作者為什么寫的這么好?

  3、點撥總結:

  ①“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熱愛黃山的美景。

  ②語言生動準確,富有表現力。

  ③謀篇獨具匠心。

  ㈤遷移性點撥(通過對比閱讀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是知識轉化為能力)

  1、導入語:美的表現形式是無比豐富的,徐遲大手筆寫黃山氣勢磅礴的美,同學們從中得到了美的享受,雄壯是美,平凡中也有美;華麗是美,質樸同樣也是美。

  2、讓學生將《黃山記》與另一篇寫黃山的文章《黃山三天》(作者葉圣陶)進行對比閱讀,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能力。

  3、指導方法,教學生學會對比閱讀的方法,達到會對比閱讀。

  板書:

  對比閱讀

  ①、對比什么

  ②、怎樣對比:對比要又廣度(內容、結構、表達方式、語言等)

  對比要有深度(作者寫作目的)

  4、幻燈投出閱讀對比表格,組織學生自讀討論,發揮群體作用。

  5、組織評價,讓學生熟練掌握對比閱讀的方法。

  五、說板書設計

  1、板書設計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的。

  2、板書設計要突出重點、難點。

  3、整個板書設計構成統一的一個整體。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古戲曲單元的自讀課文,安排兩課時。

  本文是著名的傳奇劇作《桃花扇》結尾的一套北曲。這套曲子,通過教曲師傅蘇昆生在南明滅亡后重游南京所見的凄涼景象,話興亡之感,抒亡國之痛,表達了強烈的故國哀思。

  它由七支曲子組成,前六曲鋪寫景物,寓情于景;最后一曲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開篇頭兩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昆生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寫到舊院,描寫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這六支曲子集中筆墨寫景,一氣貫穿,層層蓄勢,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發,動人心魄。

  整套曲子,語言準確、生動、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系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圣宮廷的今日極端衰敗景象;剩一樹柳彎腰的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

  尾聲一曲,多用對偶、排比,兼用三個散句,既句式整齊又駢散結合,錯落有致,讀起來一氣貫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擊節。

  二、教學目的與重難點

  1、通過誦讀品味曲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

  3、體會作品表現的興亡之感

  品味語言和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朗讀曲詞,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

  2、選取重點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為示范,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賞。

  3、通過與詩歌進行比較閱讀,了解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戲曲和詩歌中的不同特點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劇情。

  三、介紹傳奇與雜劇的區別。

  四、整體感知。

  1、字詞正音。

  2、指導學生集體朗讀和自由誦讀。

  3、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主體內容。

  (1)七支曲子可分幾部分,各寫什么內容?

  明確: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昆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后郊外的凄涼景象。為全文定下濃郁、悲愴的基調。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昆生憑吊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抒發亡國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聲,為寫蘇昆生總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之痛。

  (2)蘇昆生憑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順序進行的?

  明確:重點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宮、秦淮河畔、長板橋和舊院。蘇昆生是按自己覽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描寫了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

  (3)課文中哪些語句能點明全篇的主旨?

  明確: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選自《論語》,是選修的內容,本文用九則話語闡述了什么是“仁”,怎樣實施“仁”。

  2、該課的地位和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高中語文選修第一單元的四篇講讀課文。單元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尾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

  a、認知目標:識記本節選中的基礎知識。

  b、技能目標: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

  c、情感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代價值。

  4、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點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二、說學生:

  1、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階段與必修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掌握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獨特之處,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地加入到背誦,了解大意,歸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中來。不過,由于文言文語法較難,絕大部分學生對詞語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當的難度。這就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相應對策:通過聽讀、示范朗讀、充分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以讀帶動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自主地進行文言知識的總結歸納。

  三、說教法:

  1、學生誦讀、教師范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串講,文言文詞語的積累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3、學生的互相學習法

  4、探究拓展法:學生擴展閱讀的材料,聯系顯示,鞏固所學知識,開拓視野。

  四、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五、說課時安排:

   1課時

  六、說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從孔子及《論語》說起。

  2、介紹《論語》相關背景。

  3、整體感知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是:

  ①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習慣,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索。

  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后再精讀細研。

  聽讀全文,糾正字音:

  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問的內容。

  再次自讀課文,小組互助。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嘗試用現代漢語復述課文:

  4、學生共互助,理清主旨。

  什么是仁

  怎樣實施仁

  5、探究拓展:

  現實生活中的“仁”

  我們所知道的“仁”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孔雀東南飛》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第三課。這一單元主要學習《詩經》、《楚辭》和漢魏晉詩歌,教學重點是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領悟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語言特點。《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與《木蘭詩》并稱為“樂府雙璧”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義,是本單元的重點學習篇目。本文以劉蘭芝和焦仲卿二人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成功塑造了一對具有鮮明性格特征、功能與反抗封建禮教的年輕夫婦形象,以他們的死對封建禮教進行了血淋淋的控訴。學習這篇課文最主要的任務是掌握詩的藝術特征和通過語言判斷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以及對當時社會與現實社會的種種不平等現象做出深層的思考。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因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領悟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語言特點,所以我將指示目標設定為:學習詩中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掌握式的藝術特色和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情感目標設定為:體會人物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所做出選擇的艱難和男女主人公之間真摯的情感。另外因為新課標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作了強調,所以我將能力目標設定為:人能夠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人物性格特征,針對問題進行辯論,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在以上的教學目標中對人物性格的分析是重中之重,再加上性格分析比一般知識性學習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比較難以掌握,所以我把對此的分析作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學法分析

  本文雖然是古詩文且篇幅較長,但是故事性很強,容易讀懂,所以我會讓學生帶問題自讀課文,待學生讀完后用提問法檢驗學生自讀效果。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可以知道在學習古文時,學生的主動性較差,往往被動的接受老師所講授的知識。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將采取提問式和探究式結合的方法,對文章結構內容字詞等進行大量的提問,由簡到難一步步啟發學生,對人物分析時出現的問題進行全班性討論,讓所有學生參與到學習中,這樣教學增加了課堂的活躍性。在講解古文言常識的時候我會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將知識呈現給學生。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因為《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并譽為“樂府雙璧”而在初中的時候就學習過《

  木蘭詩》,為了讓學生在溫故的同時了解兩首詩的重要地位我決定從《木蘭詩》導入。我準備采用一個互動性強的導入,與學生一起做一個詩句接龍游戲,所接詩句就用木蘭詩里面的句子開始,游戲結束后由《木蘭詩》導出“樂府雙璧”和《孔雀東南飛》。這樣的導入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讓學生在這樣的一個氣氛下開始古文學習。

  (二)整體把握:本詩故事性強,又是五言詩,讀起來瑯瑯上口,所以我讓學生自讀課文,在讀的時候思考本詩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在讀完后抽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個故事,檢驗其自讀效果的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然后再讓學生再一個快速瀏覽全文提示他們按故事情節的四要素給全文劃分段落層次,在這一環節學生容易給出兩種答案,一種是把第一句單獨列成一層,這樣就分成五部分,針對這種情況我會給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提示故事的四要素第一是開端,開端應該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而第一句沒有交代任何內容,所以如果分為四層就應該把第一段放在后文一起,但是如果劃分五部分就可以單獨列出來,然后板書文章的層次和大意。

  (三)具體分析課文:這一部分相對來說是比較枯燥的,所以為了使學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我會設計大量的問題,從小序部分就開始讓學生自己分析小序交代了些什么內容,明確小序的作用,再針對孔雀只出現一次導入“起興”知識。在分析每一段落的時候穿插進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等文言知識,我會把對人物的分析放在對段落的梳理中,這樣能讓學生理解的更到位,在梳理結束后再將學生所分析的人物性格特征板書在黑板做總結,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總體性把握。

  (四)總結全課:將全詩的藝術特色在多媒體上呈現給學生并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歸納,對學生的表現給以積極正面的肯定,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印象的同時對自己的表現產生自信。

  (五)布置作業:為了讓學生課下能對本詩有更深的體會,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要表達的情感,我將給學生布置:以“假如我是……”為題寫一篇1000字以下的和課文有關的作文,即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能啟發學生對本文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四、板書設計(下圖)

  孔雀東南飛

  《玉臺新詠》

  樂府:漢代朝廷設置的開端:蘭芝請辭劉蘭芝:才貌美

  音樂機構發展:蘭芝歸家個性美

  起興:先言他物高潮:夫妻殉情悲劇美

  以引所言之物結局:兩家合葬

  我將板書設計為三部分,左邊板書文言知識,中間板書文章層次,右邊板書劉蘭芝的美,這樣設計使得整塊黑板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學生通過板書就可以知道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 號考生。

  現在開始說課。我說課的課題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蘇軾。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剖析本課。

  《念奴嬌·赤壁懷古》選自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一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歷史坐標上的沉思。詩歌是蘇軾被貶黃州游赤壁時所作,感情激蕩、氣勢雄壯,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學習本文有助于學生獲得審美體驗和精神陶冶。本課計劃用時1課時。

  高一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古詩詞知識,但鑒賞能力還有待提高。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立本課的三維學習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了解寫作背景,學習借古抒懷的手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及表達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歌的豪邁氣勢,學習作者面對人生挫折時的曠達情懷。

  教學重點為:賞析語言,感受豪邁之情。教學難點為:評價作者“人生如夢”的復雜情感。

  錢理群說過: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文化。古典詩詞是最具表現力和畫面感的文學形式。為此,本課將采用情境教學,以情促讀,以讀促思的教學方法,在學法上引導學生采用誦讀法、比較鑒賞法以及問題探究法完成學習目標。

  為實現高效課堂,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

  在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擬定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激趣導入,用時約3分鐘。

  多媒體播放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為整節課奠定一個良好的感情基調。導入語:古之文人雅士,每當登高望遠,必有所觸動;每臨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世人傳唱。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悟東坡豪放的詞風。

  第二環節:初讀品析,用時約10分鐘,分三步展開。

  1.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掌握字詞、疏通文意,多媒體課件展示蘇軾以及“烏臺詩案”相關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

  2.播放一段名家范讀的微課視頻,學生采用跟讀、自由朗讀等方式,體會作者感情。

  3.整體感知。引導學生分析詞作的結構。上闋著力描繪赤壁之景,下闋借寫周瑜抒發感慨。以縱橫之筆將寫景、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意境開闊、氣勢磅礴。

  第三環節:精讀探究,用時約20分鐘,分兩步展開。

  1.讀中悟情,深入文本。問:你認為這首詞中最能體現作者豪邁氣概的句子是哪句?小組交流討論,適時加以引導。師生共同明確:“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最具豪邁之氣。陡峭的山崖聳入云霄、洶涌的波濤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澎湃的雪浪,生動地勾畫出了古戰場雄奇壯麗的圖景,不僅表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氣概,也為下闋懷古渲染了氣氛。

  2.以情促讀,探究文本。問:有人認為“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含有消極情緒,也有人認為是從憤懣走向平靜的自我排解,難掩豪放曠達,你怎么看?引導學生聯系上文基調和寫作背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并結合之前學習過的《前赤壁賦》探討“江月”這一意象在蘇軾文學作品中的特殊意義。

  第四環節:拓展升華,用時約5分鐘。

  給學生1-2分鐘的時間消化吸收本節課的內容。

  問:蘇軾的一生,一度下獄,三度貶官,可謂命運多舛。然而他并沒有像賈誼那樣“抑郁而終”,也沒有像陶潛那樣“歸隱田園”,林語堂也曾說蘇軾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感受?引導學生認真思考,暢所欲言。

  整堂課,落實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問題為導向,充分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課前預設,并促進課堂的精彩生成。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1.將本詞擴寫成一篇散文,發布到班級博客中,全班進行交流。

  2.三國時代人物眾多,作者為什么選取周瑜呢?自主探究,形成文字。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板書設計如黑板所示。課后我將及時進行總結反思。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再次感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14

  《師說》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自讀篇目,該文集中反映了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對從師與學習的認識的論述。該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古代的議論性散文。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在于讓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礎的文言語法知識,學習如何清晰有力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本文安排在單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是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嘗試主動學習文言文,掌握文言學習方法的關鍵。

  根據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的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知識還在積累階段的,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一定量的誦讀的實際情況。

  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本課出現的文言知識。

  新課標指出,應該“通過閱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的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由于本文是論說文,韓愈對比論證的手法是其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學生在習作中借鑒。因此,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誦讀法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分析法在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文中所載的道,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于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古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本課計劃安排兩課時。今天我重點講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主要有:

  首先,導入課文,我計劃從學生們學習過的有關“說”這種文體的知識導入,介紹寫作背景。其次,誦讀課文。通過單個學生讀課文、教師的糾正范讀、全體學生共同誦讀三個步驟,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使文言文語感的訓練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落到實處。另外,使學生整體上對文章有所了解,明確課文論述的中心。第三,讓學生主動疏通課文詞句,指出應該注意的文言知識點,教師給與總結與點撥,這是給學生主動權,讓他們學會收集整合資料,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第四,分析課文的第一段,明確課文的中心。第五,再次誦讀課文,加深記憶和理解。最后布置作業,要求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檢查課文的背誦情況。借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其次,進入課文的分析。本課從分析討論課文的第二段開始。這一段中,對比論證使的手法是教學的關鍵。我設問[提問]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幾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鍛煉搜尋有效信息和歸納的能力。要求學生將幾方面的對比關系一一列出,并用課文原文回答作者通過每一組對比得出的結論。從而在誦讀與找尋中明確對比論證的使用效果,并鼓勵學生在習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當堂成誦。第三段,作者用了舉例的手法論證“圣人無常師”。在設計中,我設問[提問]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用文中原句回答。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明確所舉例子背后所蘊含的道理,明確學習應該勤學好問、不恥下問。分析后,要求學生當堂成誦。最后一段是作者闡述寫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點分析,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韓愈寫作的原因即可。背誦最后一段。

  再次,全文講解完要求學生再次背誦全文。加強誦讀訓練的力度,培養語感。同時提出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討論]前面學過的《勸學》和今天學習的《師說》都市和學習有關的論說文,說明古人很注重學習的問題。那么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學者”與“師”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呢?大家討論一下。設這個問題,一是讓學生將所學道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中,二是促進師生間相互學習關系的發展。

  最后總結全文,布置作業背誦全文。就課堂討論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孔雀東南飛》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個單元的話題是愛的生命樂章,本單元這幾篇文章,都是純潔愛情的美麗贊歌。《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

  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愛情美

  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分析 這首詩歌的教法通常是:從詞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題的提煉,再到藝術手段的分析。同時擴展閱讀空間進行比較閱讀,在不同的形式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征。主要采用三種教學方法:互動教學,啟發探究式教學和比較閱讀。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此類詩歌時,大多是等著老師來分析,自己做筆記,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這首詩時,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其中討論探究,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三、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導入新課,激發興趣;預習檢測,了解情況;整體感知,把握脈絡;深入探究,精度分析;話題作結,暢談感受;布置作業,溫故知新。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我將通過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來吸引學生,其歌詞是: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歌曲調低沉舒緩,非常符合原詩的意境,而屠洪剛的演唱絲絲入扣,深沉含蓄,對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較細微,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為本篇的學習奠下感情基調。

  (二)預習檢測,了解情況 我將通過對個別同學的提問默寫來檢查他們對生字詞的的掌握和對本文的基本理解

  (三)整體感知,把握脈絡

  我會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才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他們對整個故事的感受。

  (四)深入探究,精度分析 在深入探究的環節中,我將讓會讓學生以配樂分段閱讀的方式深入分析詩歌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我會以一個句子為口,鼓勵他們自主討論分析。比如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體現出蘭芝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的性格 。至于本文的難點,我將對背景知識加以補充說明,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通過引導的方式,讓他們掌握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和意義。

  (五)話題作結,暢談感受 在話題討論的環節中,我會先通過介紹著名愛國詩人陸游與唐婉的故事,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進一步理解封建禮教對青年人愛情婚姻生活的摧殘及其吃人的本質,這么多凄美愛情故事的意義,并發表他們的看法。

  (六)布置作業,溫故知新 在對本文的學習后,我會讓學生課下仔細查閱關于陸游和唐婉的故事,并對他們的性格進行分析。

  各位考官,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果完畢,謝謝。

  梁祝的化蝶,焦劉的孔雀東南飛,陸唐的釵頭鳳,哪個不是以悲劇結尾,哪個不沾染著青年人的血淚,從中我們就不難發現造成這一切悲劇的劊子手就是封建禮教。幾千年來,冷酷的封建禮教,使無數美麗的愛情成為“牽牛織女”,化作“雙飛蝴蝶”,飛出“東南孔雀”,筑就“血淚沈園”。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無數的悲劇后面,還有千百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執著地追求

  托物起興:孔雀失偶(第1段)

  事件起因:蘭芝被遣(第2~6段)(被逼休妻)

  過程發展:夫妻誓別(第7~12段)(無奈別妻)

  情節延續:蘭芝抗婚(第13~21段)(賢妻再嫁)

  長詩高潮:雙雙殉情(第22~31段)(夫妻殉情)

  悲情結尾:告誡后人(第32段)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霧凇》說課稿07-10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11-17

高二語文《窗》說課稿02-12

高二語文《窗》說課稿01-18

雷雨高二語文說課稿07-10

高二《師說》語文說課稿08-30

高二語文看花燈說課稿11-02

高二語文《失街亭》說課稿07-02

高二語文《燈下漫筆》說課稿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