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古詩的說課稿

時間:2022-08-10 11:51:21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古詩的說課稿模板(精選21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的說課稿模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的說課稿 篇1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唐詩《春曉》是(贛教版)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是作者春晨即興之作,這首詩寫春眠香甜,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春晨鳥鳴婉轉此起彼伏。字里行間,流蕩著春晨的濃濃氣息,流露著作者喜春、愛春、念春、惜春的春戀之情。

  《語文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中指出:要引導兒童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及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春曉》這篇課文,圖文并茂,是激發學生熱愛春天,培養審美情趣的極好教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依據課標理念,充分發揮文本的資源優勢,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形成良好的語感。

  二、以學定教說目標

  一年級兒童在學前班就已接觸古詩和兒歌,對古詩有了初步的認識,也表現出極大學習興趣。但是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性格好動活潑,注意不易持久、分散走神。

  為此,我預設本課的教學目標為: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學會8個生字,辨認多音字“覺”,有感情地背誦全詩。在過程與方法上,利用工具書理解重點詞義,教給學生邊讀邊想的學習方法,培養想象能力和語感。在情感價值觀上,激發學生熱愛春天,和作者產生共鳴,一起分享春天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為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文,根據兒童認知水平,來理解詩意;難點是通過詩文的學習,體會作者戀之情,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三、整合資源說策略

  (一)情境再現策略

  主要通過cai課件,圖文對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領學生進入詩的意境。

  (二)以讀促悟策略

  在教學中,實行多向互動,通過多種形式導讀,使學生讀中感悟,把文本中“美麗的春晨”的意境內化為學生腦中的圖視,為學生勾勒了了一幅美麗的春曉圖,尤其是鳥雀的啼叫,風雨的聲響,更為學生創設了鮮明的聽覺形象,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拓展延伸策略

  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經驗自學相關古詩,把教與學,學生行緊密聯系,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

  本課的教學將用一課時完成(不含課外延伸)

  四、多向互動說過程

  依據課堂教學靈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為四個環節。

  (一)激情導入輕松游戲,揭示課題

  根據低年級學生愛玩的特點,上課前,我就以學生們愛玩的石頭剪子布的游戲導入:

  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做了游戲好嗎?

  (孩子們一聽,教室里立刻沸騰起來)

  我馬上做了一個動作,噓,老師有一個要求,誰輸了要給大家背古詩,孩子們欣然同意,紛紛和我做起了這個游戲。

  當有個輸了的學生有背這首古詩的,我就順勢說:“你真棒!居然背出了咱們今天要學的古詩。”

  以“玩”的形式導入,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而且也給枯燥無味的古詩教學注入了活力,大大激發了學生們愛學的興趣,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創設情境,介紹背景

  我通過cai課件將李白在春晨即興作詩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我扮演李白邊演示,邊渲染氣氛。

  (三)自主合作感知詩意

  當學生對詩題,詩人有初步了解之后,教師組織學生自主讀詩,合作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在交流中解決問題。

  第一步出示目標,讓學生自學。

  第二步檢查識字情況。通過添磚加瓦、找朋友、配對子、貼樹皮等活動檢查識字。重點指導“覺”這個多音字的讀法,并讓學生記住“曉、啼、知”的結構,查讀詩情況,看是否讀通、讀順、讀準。

  第三步交流評價。對不理解的詞語,鼓勵學生互動學習,自行解決。重點理解“曉、聞、啼”等詞語。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讓學生互相說說這首詩的大意,教師相機點撥。

  (四)品讀揣摩入詩境、悟詩情

  這一環節,我力求通過“二讀一畫”,把文本中“美麗春晨”意境內化為學生的圖視,達到學生個性化體驗,使之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1、圖文對照導讀

  首先,出示課件,(春天早晨的景色),在散發著花香的導讀第1句,早晨體會作者不愿醒來的盡情。

  接著,出示課件2,(鳥雀到處鳴叫),在鳥雀聲中體會景美人歡,體驗讀第2句。

  再出示課件了,(課文上的插圖)經過一夜的風雨,地上到處是落花,體會作者惜春之情。

  美讀第3、4句。

  最后放輕音樂,看著動態的畫面有創意地齊讀,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2、個性體驗品讀

  在導讀的基礎上,學生閉上眼,邊品讀邊馳騁想象,老師相機誘導:你在詩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喜歡讀哪一句,就讓他讀哪一句,教師通過激勵評價,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體驗,張揚自己的個性。

  3、整體感悟

  當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讀出對詩的理解后,我提議學生用自己靈巧的小手畫一畫自己心中所想的“春曉圖”。

  短短的幾分鐘,力求孩子們就將心中所想、所悟表達在畫紙上,用那絢爛的顏色,動情的語句,描繪著他們自己心中對春天的暢想。看到那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圖畫,我真的為孩子們這種創造靈感的喝彩。

  五、實踐拓展內外促遷移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知識積累的開始,所以我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自學其它詩文,促使能力遷移。

  本課的板書設計由春晨、鳥啼、落花等背景和整首詩構成,通過cai課件將圖文并茂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以突出教學的重點。

  古詩的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詩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古詩文高度概括、精練含蓄的特點,以及時代的變遷,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以前吟誦過哪些有關荷的詩歌。(課件出示:荷花、荷葉)

  2、同學們說得多美呀,我們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課件出示圖片:西湖荷塘遠景)看到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和你們一樣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詩,膾炙人口,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出示:古詩)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1、自讀古詩,讀正確。

  2、指名讀古詩。(男女各一)。

  3、哪些詞語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

  畢竟:到底。

  無窮碧:無邊的青綠。

  別樣紅:和往常不一樣的紅。

  4、還有那些不明白的我們一起來討論。

  我們第一次和這首詩親密接觸,就有不小的收獲,再來讀讀,我們的收獲會更大。

  四、指導誦讀,悟詩情。

  再讀讀這首詩,說說詩的大致意思。

  “畢竟西湖六月中”:畢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

  “風光不與四時同”:跟其他季節的風光就是不一樣。

  “接天蓮葉無窮碧”:滿湖蓮葉、荷花一望無際,一直鋪到水天相接的遠方。“映日荷花別樣紅”:在朝陽輝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紅艷,片片蓮葉更加青翠。在知道詩的大致意思后,我們也只是知道了個大概,學了點皮毛,假如我們再深入研究,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如果你能了解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心情怎樣?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2、就近找學習伙伴討論。

  3、反饋交流:

  詩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敘友誼,更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婉轉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

  同學們,你們就是楊萬里,在送別時,讀給你的朋友林子方聽。那些詞句寫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讀得特別好。那些詞句寫出了對友人的眷戀,也把它讀好。同桌試試吧。

  4、看著這滿湖的荷花,你設想一下,楊萬里還會對朋友林子方說些什么?

  5、整首詩美美的,又帶有一絲淡淡的離愁,請有感情地讀一讀。

  6、背下來行嗎?試試吧!

  自背,兩人比賽背,男女生對抗賽

  六、拓展延伸

  復習《小學生必背古詩文七十首》中的其他送別詩。

  七、遷移運用,創詩文。

  1、這些詩是我們古代先輩為我們留下的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今天也來學學古人,用我們自己手中的筆,來夸夸我們的常熟春景,寫一兩句詩或優美句子。老師已經拍下了幾張常熟春景的照片,一起來欣賞。(課件出示:照片)

  2、仿寫優美句子。選其中的一幅照片寫,教師巡視。

  3、反饋交流。

  八、總結:愿我們的大自然越來越美。

  古詩的說課稿 篇3

  教學內容

  該單元注重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而《秋思》是一首敘事抒情詩,詩人張籍是借助寄家書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達了自己身在異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本節課旨在引領學生學古詩時遵循了古詩教學的基本規律,即:讓學生知詩人,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力求讓學生從情境中體驗古詩的意境,在朗讀中感悟詩意和情感。

  按照新課標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內容:

  知識與能力: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吟誦詩句。引導學生體會“敘事抒情”,學習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經歷學古詩的三步——讀正確,流暢;讀出韻律;讀出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感悟詩人的內心,理解詩意,自然釋放自己的情感、想象,熟讀成誦。

  其中,理解詩句意思,背誦詩句;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就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是教學的難點所在。

  教學策略

  為了突破上述的重點難點,我將主要采用下面的教學方法:

  1、讀思結合法

  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本課采用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教學方法,力求通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讀課文的方法,幫助他們領會古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由于“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交流看法,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使學生做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會分享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3、情境教學法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些生動具體的場景,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總之,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力求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學習方法

  在學法上,通過學生個別朗讀、互相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讓學生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讀中感悟詩句意思,感悟詩人的思想情感。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的效果。教師運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進行范讀、引讀,營造以情動情,以聲傳情,濃厚的情感氛圍。

  教學過程

  我打算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主要有下面五個教學環節:

  一、 課前詞語積累

  出示一些事先準備好的與鄉愁有關的成語,學生背誦,師簡單解釋難理解的詞語。本環節意在豐富學生的詞匯積累,并且為本詩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準備。

  二、導入新詩

  啟發背誦《靜夜思》,點撥:這首詩是借景抒情。并由李白詩中的月亮引出問題:“張籍眼中的鄉愁是什么?”引發學生思考。由通俗易懂的古詩引入,可直接將學生帶入思鄉的情景中來。

  三、讀詩、解詩、悟情

  在這個環節,主要通過多種朗讀的方式來理解本詩。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讀古詩,初步體會詩意。然后師生解題,通過解題加深對詩情理解。這時教師泛讀,學生體會自己與教師讀的不同之處,并想一想原因,并試著再次讀詩,并讀出詩的節奏。

  在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讀了幾遍之后,提出問題:你讀懂了什么。這是學生集中理解詩意的階段,通過上節課《泊船瓜洲》的學習,本首詩作者的思鄉之情,學生不難理解,有了整體感知奠定的基礎,趁熱打鐵地進行相關句子的理解和品悟就顯得更加必要。

  在整個賞讀過程中,我將以“你能從詩中那些地方體會出作者的思鄉之情?”一個問題帶動,引發學生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加深對相關問題的理解,真正做到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就可以抓住詩中“見秋風、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讓學生說說這些關鍵詞的理解,并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說說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在經歷了這樣的品讀之后,相信學生對于詩中作者表達的感情理解的更加深入,此時,讓他們帶著對詩的深層理解再次朗讀古詩,并試著背誦。

  四、發散思維

  本環節,會以“在張籍心中鄉愁是什么?在你心中鄉愁是什么?”為中心點,師生交流。可以用上第一個環節中出示的那些詞語。這樣既讓對本首詩的理解得到了感情升華,又能及時地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布置作業

  搜集思鄉詩,把這首詩改成一個小故事。引導學生拓展相應的內容,將此內容布置為課后作業。讓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達到大語文的課程要求。

  古詩的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古代詩歌更是中國璀璨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它們以其獨特的魅力歷盡千百年歲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奪目。《古代詩歌四首》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套教材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三大板塊來建立整體框架,第三單元屬于人與自然的這一板塊,要求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對自然的審美體驗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從這意義上說,本單元在本冊課本乃至整套課本中都具有獨特的作用。

  詩歌具有長于吟誦、激發想像、娛悅性情的特點。這四首古代詩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體,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乘馬,賞花觀鳥,詠春吟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學習詩歌,一是要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神游優美深遠的詩化意境,激發審美想像、培養審美意識。二是析美情、賞美景、聚美言。品味課文精彩生動的優美語言,吟誦涵泳,熏陶感染,積累詩文語句、積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貯豐富的閱讀體驗,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雅的審美情趣。

  據此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積累優美的詩句。

  2.在誦讀中熟悉作品,了解詞中所敘寫的內容;聯系作者的處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提高朗讀能力。

  3.了解作者的表達技巧,比較不同作品的不同風格。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吟詠,把握詩歌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比較詩歌作品的風格異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二、說教學方法

  傳統的古詩教學大都沿用“朗讀——講解——翻譯——背誦”這樣比較固定的模式,因而對古詩詞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讀過而缺乏情感共鳴、能背但不懂鑒賞的層面上。還有的教師又容易過多分析解釋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體價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詩歌閱讀走進死胡同。新課改強調“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

  新的課程標準主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我認為落實到古詩教學中,就是要使學生喜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和文學作品,對古詩要愿意讀、會讀、能讀懂;在新的學習方式下通過學習詩歌鍛煉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至于本課詩歌,字詞知識不多,詩句表層意思易懂,但這些詩句生動凝練,寓情于景,值得品味和比較探究。所以我計劃引導學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調,體會作者情感,品味寓情于景的詩句韻味。師生在合作中了解寫作技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我在課堂上盡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利用每個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和情感基礎,通過學生的自讀體驗、合作交流、比較遷移來完成學習的目標。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下列兩組詞語:

  A.秋風、大海、波濤、石山、島嶼、草木、太陽、月亮、星辰

  B.秋風、夕陽、流水、烏鴉、老樹、枯藤、道路、房屋、小橋

  讓學生自選感興趣的一組,運用聯想和想象,把這些詞語組合之后描繪成一幅畫面,或者講述一個故事。

  這個環節旨在調動學生的詩性思維,激發興趣,使學生比較容易進入讀詩、學詩的思維狀態。

  (二)初讀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讀《觀滄海》《天凈沙·秋思》,要求在初讀過程中通過合作讀準字音,基本讀通語意。

  在初讀中注意引導學生運用以往積累的學習方法。

  學習古詩文不是讓學生成為背誦、翻譯和默寫的工具,學習者本身應該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確立了“讀準”“讀通”兩個標準。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受作品的內容。

  (三)賞讀

  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的默讀、朗讀、吟讀,學生逐步探究這兩首作品都是以描寫秋季的景物為主,其流露的作者情感上有何不同。小組通過了解作品內容、作者處境等,逐漸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懷,感知作品風格的差異。嘗試描述兩首作品中不同的主人公形象,進而帶著感情分別進行吟誦或朗誦這兩首詩歌。

  (四)品讀

  通過與導入環節中學生的發言進行類比,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讓學生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同樣是描寫秋季的景物,在不同人的思維中,所展露的情感為何能有如此大的差別?進而總結前人的寫作手法,完成課堂教學的難點突破。

  (五)運用

  課程標準提倡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運用學習經驗,是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方法。

  通過運用剛剛學到的方法,學生進行朗讀、交流、探究,學習《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感知、比較《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進一步鑒賞和學習這兩首描寫春天到來的作品中巧妙的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六)交流

  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或者本課中自己最喜歡的幾句詩進行朗誦展示,要求在朗誦中展現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

  (七)作業

  1.熟練背誦這四首詩歌。

  2.把這節課開始時同學們選的一組詞語,進行擴展描寫,要求能夠寓情于景。

  A.秋風、大海、波濤、石山、島嶼、草木、太陽、月亮、星辰

  B.秋風、夕陽、流水、烏鴉、老樹、枯藤、道路、房屋、小橋

  古詩的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村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意濃濃,令人神往的農村春景圖,草長鶯飛,拂堤楊柳,抬眼望去,滿眼翠綠,空氣中彌漫著清清草香、泥香,孩子們急不可待地迎著東風放起了風箏,孩子們也把歡樂,把希望放飛在了春天里,學生們通過前幾課的學習對春天已經有了較豐富的體驗,應通過這首古詩讓學生感受到春天如詩般的意境及春天帶給人的快樂。詩歌的語言生動形象,內容短小精練,讀起來瑯瑯上口,教學中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學生始終保持讀的興趣。

  本課的目標設為:

  (1)正確認讀“村、居、醉、煙、童、散、忙”7個生字,會寫“忙”字。

  (2)圖文結合,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

  (3)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個目標是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出的。

  三項目標中,我把正確認讀7個生字作為學習重點,因為一年級的教學重點始終是識字、寫字。難點為圖文結合,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這是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漢字不久,就讓他們感悟語言之美,會有一定難度。

  說學情:

  一年級的學生好動,許多行為習慣還正在培養,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開學時。但是他們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的興趣較濃,但是他們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且本班學生不善于舉手發言,一小部分學生會也不舉手。

  說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7個生字,會寫“忙”字。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圖文結合,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通過反復誦讀古詩,感悟詩中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朗讀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樂趣,培養學生熱愛春天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1.創設情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通過圖畫再現,語言描述,帶領學生進入真實的生活情境等教學策略,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朗讀體驗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讀是最行之有效的閱讀手段,讓學生喜歡讀書,學會讀書。通過反復品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以上的教學方法都將滲透在各教學環節中。

  二、說學法

  這節課主要采用學生以畫助記、合作交流、朗讀體驗的學習方法。

  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我主要通過以下六個方面來說明

  一、激情引入

  首先采用提問式,春天已經悄悄的來到了我們的身邊,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誰愿意說說你的發現?老師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們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課件感知春天,直接導入課題《村居》,隨機認識“村、居”這兩個字。

  設計意圖用一兩句話說說發現的春天,無形中訓練了一年級學生的口頭作文。通過動情的語言,一幅色彩明麗的春天圖片,學生于自然之中進入情境,產生學習興趣,由此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二、在讀通讀順中學習字詞

  首先老師范讀課文,讓學生注意每個字的音,為下面學生自由讀古詩做了鋪墊,同桌互相認讀生字、朗讀古詩。其次是指導學生看圖,引出本節課要求認識的字詞,認讀生字利用各種方法,在學習字詞的時候,巧妙的理解詞語的意思,最后引出詩句,進行朗讀。這樣由字到詞到句就簡單多了。

  教學意圖:通過對生字的認讀,引導學生結合字形、借助圖片等方式了解意思,不但為感知詩意做好充分的鋪墊,又滲透了古詩語言的簡練。

  三、在入情入境中誦讀

  首先想象著春天美麗的景色進行朗讀,其次劃分節奏指導朗讀,在讀通順、讀出節奏感之后再進行聯系生活,指導有感情朗讀。最后就是引導背誦。

  教學意圖:此環節通過朗讀,逐步使學生體會七言詩二、二、三的停頓,同時體會古詩誦讀時聲斷氣不斷的感覺,從而做到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出節奏。在讀出節奏的基礎上再讀出自己的體驗、感情,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四、在拓展延伸中積累語言

  把你搜集到描寫春天的古詩,讀給大家聽一聽。

  然后進行小結,《村居》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還有很多 詩人曾經贊美過美麗的春姑娘呢! 請同學們課后繼續搜集有關春天的古詩。

  教學意圖:此環節通過積累朗讀,使學生在拓展延伸中學會積累。

  五、指導書寫

  本節課要求會寫的生字只有一個“忙”字。先讀拼音,數數有幾畫,觀察關鍵筆畫的占格位置,指導豎心旁的寫法,師范寫,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擴詞,課堂展評。

  六、當堂檢測

  出示生字進行認讀。

  說反思:

  在課前預習中已經安安排學生對生字進行圈畫,在這節課來看,學生圈畫的效果不是很好,預習沒有到位。預想的是對課堂上生字的認讀打下了基礎,實際效果不是很好,以后還有強化預習。

  在朗讀古詩時,拂堤楊柳中拂堤字音學生讀錯的比較多,這時候我只是領讀了幾遍,而沒有單獨拿出來再強調一遍。在單獨出示詩句的時候,還是不能脫離拼音。

  在習慣養成方面,還需要不斷強化,在課堂上學生的坐姿、舉手、回答問題等課堂表現前半節課表現較好,而寫字的正確姿勢需要進一步加強訓練。習慣養成不能單單看這一節課的表現,還要經過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另外需要加以關注個別學生在課堂上走神的現象。

  古詩的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古詩《詠梅》是省編教材中班上學期語言領域中的活動之一,古詩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載體,是我們祖先運用了最靈動、最睿智、最精辟的詩的語言來表達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從語言角度來看,古詩在遣詞造句中力求體現作品的文學性,講究平仄、對仗、韻律、節奏,富有音樂美,讀來瑯瑯上口。而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大量記誦古詩,既可以鍛煉幼兒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又能讓幼兒品味詩的優美意境,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但是,有些古詩的內容對于幼兒來說有些深奧,而幼兒的理解能力也有限。

  二、說學情。

  《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然而《詠梅》這首古詩,幼兒在欣賞、理解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梅花的美,而且還可以了解梅花不畏嚴寒品格,養成不怕困難、堅強的良好品質。

  三、說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并朗誦出詩句的韻律美。

  2、了解梅花不畏嚴寒、凌寒傲雪的品格,感受梅花的美。

  四、說教學準備。

  《詠梅》ppt課件、古箏曲、幼兒畫冊《語言》上p25。

  五、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于:理解古詩內容,體會并朗誦出詩句的韻律美。

  活動的難點是:了解梅花不畏嚴寒、凌寒傲雪的品格。

  六、說教法、學法。

  《綱要》指出: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熟悉、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因此,本次活動采用的主要教法有:課件展示法、談活法、觀察指導法、提問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活動,不僅提高、鍛煉了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觀察法、表演法、游戲法。

  七、說教學過程。

  根據學情,幼兒教育階段,教師如何培養幼兒古詩誦讀的興趣,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目標成為幼兒園古詩教學的一個難點。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幼兒園語言教學經驗,我嘗試了古詩“五步”教學法,即:

  一、圖畫展示。

  教師展示ppt課件圖片,欣賞梅花,讓幼兒說說梅花的顏色和生長特點。

  師:孩子們,在冬天這樣寒冷的季節,我們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或者在暖暖的屋子里取暖,然而梅花依然不怕寒冷,靜靜的開放,說明梅花它遇到困難怎么樣?對,我們小朋友們也要學習它,不怕困難、堅強的品質。

  二、故事講述。

  教師將《詠梅》這首詩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大家聽。

  把故事減縮成成語,朗誦給孩子們。

  三、動作表演。

  鼓勵幼兒將成語加上動作,表演給大家。

  四、復習鞏固。

  進行游戲“幼兒古詩朗誦大比拼”

  五、精彩繪畫。

  指導幼兒用手指著色點畫梅花。

  活動結束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畢!

  古詩的說課稿 篇7

  第一部分 說教材解讀和教學價值

  《元日》是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上冊的最后一課中的一首古詩,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敘事與寫景結合,表現了歡樂祥和、萬象更新的新年氣象,呈現了“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的春節傳統行為文化。同時,《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實施變革、推進新法之初寫的,是詩人借新年新氣象來表達自己對變革充滿喜悅和自信。這首詩歷來膾炙人口,廣為傳誦。我想,人們傳誦的是一種美好生活,春節過大年的歡樂祥和的美好生活;傳誦的是一種民俗文化,中華民族過年的種種行為文化;傳誦的是一種人生追求,王安石為國為民實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據王榮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為古詩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傳承優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歡樂氛圍,理解節日文化,體會詩人內心作為《元日》的核心教學價值。

  第二部分 說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教什么比怎樣教更重要,語文課堂教學不能把課文等同于教學內容。有了以上對教材的解讀,我把本詩教學設定為“三個一”:一首古詩,一種文化,一個詩人。即,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春節文化,體會詩人情感。

  與“三個一”的教學內容相對應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古詩,能說出詩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讀、背誦古詩,能讀出古詩的味兒。

  2、讀寫互動,能感受春節文化。

  3、適度拓展,體會詩人內心。

  第三部分 說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堅持“讀悟結合、讀寫互動”的教學理念。以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詩意,感悟文化,體會詩情,并朗讀出古詩不同的味兒;以寫為訓練,把“寫”擠進課堂,豐滿文本,豐厚文化。

  第四部分 說教學特色和教學創新

  教學模式的創新:實施“三段式古詩教學模式”,即基礎板塊——核心板塊——發展板塊。這是我的古詩教學課題研究的一大顯著成果,也是教學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讀的創新:以讀為線,三個板塊的感情朗讀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別讀出古詩的歡快味、文化味和詩人的自信味,并分別把這種味道讀到臉上、頭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創新:在介紹詩人王安石及寫作背景后,將王安石的變法改革融入到古詩理解之中,并創造性地說出古詩的意思。

  第五部分 說教學過程和教學意圖

  一、基礎板塊——解題導入,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一)理解“元”字,導入解題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嗎?(元:第一,開始。旦:字形告訴我們是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歷一月一日。)你還能想到“元×”嗎?(元年、元月、元宵、元日)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導入解題: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就叫《元日》。題目意思是農歷正月初一,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如果你用這個題目來寫作文,你會寫什么?(寫春節做什么,寫出春節的快樂。)

  [教學意圖:導入要與生活相結合,要有語文味,要簡潔明快。]

  (二)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1、背誦古詩:預習過了,短短的4句28個字,能背下來嗎?

  2、理解字詞:預習過了,哪些字詞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詞的意思還不懂?(“一歲除”、“入屠蘇”、“瞳瞳日”可能要引導學生理解)

  3、說說句意:能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理解,

  說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

  在爆竹聲中,除去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春風送了溫暖,人們歡快地喝著屠蘇酒。旭日的光輝普照千門萬戶。人們總是把新桃符換去舊桃符。

  4、感情朗讀:

  (1)讀出節奏味:古詩朗讀講究節奏、重音,一般七言絕句朗讀的停頓、重音有規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們來試試,讀出節奏和重音。

  (2)讀出歡快味:這首詩的基調是歡快,要讀出歡快味,把歡快味讀到你的臉上。

  [教學意圖:有了課前預習的基礎,加上古詩簡短,古詩教學就不應該是零起點,教學完全可以從直接背誦開始。有了課前預習的基礎,教師只要適當追問、指點,讓學生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詩的基礎,讓學生運用古詩節奏、重音規律,把握基調進行感情朗讀。]

  二、核心板塊——讀寫互動,感受文化,體會詩境

  1、過渡圈畫:春節,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節日文化。從詩句中就能知道春節做些什么,請圈畫出有關詞語。(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

  2、感受文化:能說說這樣做的起源、目的,以及發展到現在的做法、意愿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概括板書)

  放爆竹:開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來驅除邪鬼,后來人們改用放鞭炮,現在還放煙花,由單純的驅鬼求平安,變成了一種歡快。

  喝屠蘇:正月初一這天,古人要飲屠蘇酒,祈求健康。現在親人團圓、親朋聚會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種慶賀。

  換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寫上神的名字,或者畫上神的圖像,懸掛在門上來驅趕邪鬼。到現在改用了貼春聯,是一種喜慶。

  小結:春節,是一個祈求平安的節日,是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一個充滿濃濃文化味的節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詩句呈現了一幅歡樂祥和的節日畫面,讀讀詩句,看看插圖,想想生活,用你的筆來具體描述其中一個畫面。(引導學生先說后寫,靈動生成。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的預設)

  畫面一:過年,放鞭炮可是孩子們的最愛。你看,幾個孩子在放“轟天雷”呢,小女孩們捂著耳朵圍在那兒不敢上前,只有那個小男孩蹲著身子,伸長手臂,捏著引火,一點一點向前移。“滋——”,引線著了,隨即騰空而起,“碰——啪”炸開了花。孩子們也樂開了花。

  畫面二:親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紛紛端起酒杯敬酒祝賀,這個說祝你身體健康、合家歡樂,那個說祝你事業興旺、恭喜發財。真是人人妙語連珠,個個喜氣洋洋。

  畫面三:年還未到,家家戶戶就忙著貼春聯。這家寫著“梅花春爛漫,竹報歲平安”,那家寫著“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都是那么紅火,都是那么喜慶。

  (三段話都是訓練總分結構,但又有所側重,三個畫面分別側重于人物動作、人物語言和看到的對聯內容。)

  4、感情朗讀:現在要讀出文化味,應該讀好哪些詞語?(爆竹、屠蘇、新桃、舊符)讀時可以搖頭晃腦,把文化味讀到你的頭上。

  [教學意圖:關注、理解、傳承文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對話交流、讀寫互動中,引領學生把握春節文化符號,感受民俗文化氣息,豐厚春節文化生活。]

  三、發展板塊——拓展探究,走進詩人,體會詩情

  (一)簡介詩人,體會感情

  1、過渡激疑:我們理解了古詩,感受到了春節的歡樂氣氛,春節的萬象更新,春節的文化傳統。難道王安石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這些嗎?這還要聯系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來體會。

  2、簡介詩人: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改革家。他兩度出任宰相,為了國家富強,百姓富裕,他實施變革,推行新法。

  3、體會詩情:這首詩就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初寫的,是為了表達自己變法成功的喜悅和自信。

  (1)詩句中處處都能看出來,我們先來關注一些重點詞語。(教師可以先示范,再由學生交流)

  爆竹:是在慶祝實施改革、推行新法的爆竹。

  春風:是改革的春風。

  瞳瞳日:是改革的陽光。

  新桃:是推行的新法。

  (2)有了這些新的發現,我們可以把每句詩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說說。

  在爆竹聲中,廢除了舊法,推行了新法。改革的春風送了溫暖,人們幸福地喝著屠蘇酒。改革的陽光普照千門萬戶。人們改革總是要實施新法換去舊法。

  (3)小結: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借新年萬象更新的氣象來寄托自己實施變法的自信。因此,這首詩不但表現了春節萬象更新的景象,還表達了詩人對實施改革的自信。

  4、感情朗讀:現在我們應該讀出詩人的自信味,要讀好哪些詞語?(爆竹、春風、瞳瞳日、新桃)讀時可以加上動作,把自信味讀到你的手上。

  三次感情朗讀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見,感情朗讀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讀。

  [教學意圖:詩人簡介要兒童化,是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古詩內涵,體會詩人感情。讓學生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說說詩句意思,更是為了使體會詩情兒童化。這樣,品讀這首詩,就是在品讀王安石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

  (二)課后拓展,表達文化

  1、改寫古詩:課后,把課堂中交流的三部分合起來,加上頭尾,就是一篇古詩的改寫文。

  2、拓展古詩:我們熟知的王安石的詩還有《梅花》《泊船瓜洲》,都與王安石實施變革有關。課后可以與人合作,查閱資料,學習探究這兩首古詩,你會更加理解、敬佩王安石的。

  [教學意圖:有了課內的片段說寫基礎,課后的改寫古詩更豐厚了文化。有了課內本詩的學習基礎,課后的探究學習更豐厚了詩人。這樣,就將古詩教學的觸角伸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古詩的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古詩兩首》這一課安排了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門山》和號稱東坡居士的北宋詩人蘇軾所著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兩首古詩。兩者相比,都是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前者寫所見,抒發贊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詩中有畫。后者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根據本組教材安排2課時教完,我想第一課時先教《望天門山》。下面我就重點分析《望天門山》這首古詩。

  《望天門山》共四行詩句。全詩從“望”字著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字詞來從動的方面把它寫活。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非身歷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只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水點綴得活潑了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望天門山》這首詩借景抒情的古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色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根據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字詞的理解,進一步領會詩意,進入詩境,品味大詩人李白詩作的藝術魅力,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成了教學目的之一。據此,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一)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歌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二)體會思想感情,培養對詩的初步感受能力,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讀,能背誦和默寫課文(課后要求兩首古詩任選一首默寫,可在第二課時再讓學生作選擇。)

  五年級了,學生對學習古詩已不再生疏。根據學生實際,我認為理解詩句含義,準確解釋字義,合理想像詩句所描繪的圖景,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應該做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的難點就是通過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幻燈、掛圖、錄音機、

  課件等)直觀教學法,圖文結合創設情境,運用嘗試教學法,如繪畫、配樂呤誦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來體會詩中的景象,以此來落實重點。并用舉一反三法來開拓學生視野,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更加喜愛祖國語言文字,更加熱愛祖國,以此來突破難點。

  2、學法。學生通過讀讀畫畫,讀讀講講,做嘗試的練習 ,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三、教學程序

  這首詩的詩中有畫,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從這一處入手,我設計了“知詩人解題意 →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遷移運用”這一模式作為教學步驟。

  下面,我就側重地作個解說。

  1、詩人解題意。

  我首先以《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導入,(幻燈出示詩句和插圖)。學生一定非常熟悉,這首詩同是李白

  所著,又是從“望”字著眼,這樣讓學生結合回憶導入新的古詩《望天門山》的學習當中,既可復習舊知、加強記憶,又易找到知識的聯結點,為學習新課作平穩的鋪墊。接著(板書課題),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說說自己對李白詩人的了解,對課題的解釋也自然明了。

  2、抓字眼明詩意。

  ①小組合作通讀全文,感知古詩。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的插圖(幻燈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討論。

  與此同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如:斷、開、回、出等)討論、品味,領悟詩意,這是本模式中關鍵的一步。字詞是古詩肌體的“建筑材料”,只有體會詞義的豐富性,才能創設想象的氛圍。 ②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這一環節我運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詩情。

  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小組內互相交流,并把自己的想到的畫面試著畫出來。(學生乘興作畫,再現詩境,加深理解,落實了重點)

  ②請學生(組內推薦代表)結合自己畫的畫面,敘述美景。我尊重他們的不同的閱讀感受,把大概的詩意敘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據他們的敘述,在黑板上畫簡筆畫,讓他們也評一評)

  ③運用多媒體課件,邊播放長江壯麗景色,邊出示劃好節奏線的整首古詩,聽朗誦示范,以此創設他們想象的氛圍,沉浸在詩情畫意的享受中。使學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動的字里行間的深信深邃雋永的思想和委婉復雜的感情。最后配樂誦讀,學生置身于詩的美境,體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誦。

  4、遷移運用。

  最后,我用幻燈出示古詩《早發白帝城》、《登鶴雀樓》、《山行》等等,讓學生按上述方法配上音樂呤誦,讀中悟,悟中讀,以悟促讀,舉一反三,擴寬視野,每一首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想像著畫面,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景色,達到與本文詩人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突破了難點。教育學生抓緊時間好好學習,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強。

  古詩的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古詩三首》是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偉大的品質”,編排的課文都表現了人物的高尚品質。本課由三首古詩組成。《芙蓉樓送辛漸》是王昌齡被貶入吳,送好友辛漸赴洛陽時所作。詩人送別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陽的親朋好友,他雖然身處逆境,但無一絲凄風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顆純潔的玉壺冰心。全詩語言流暢自然,格調開朗,感情真摯。

  《塞下曲》是唐代詩人盧綸創作的一首古體詩,是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墨梅》是元代詩人、書畫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畫梅,也喜詠梅,這是他的一首題畫詩。詩人借墨梅為喻,在素潔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堅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詩的前兩行寫實,強調 “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凈雅潔;后兩行抒情言志,說明他畫梅花,不是為了讓人夸贊顏色好,只是要讓它的清香彌漫在天地之間。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芙、蓉”等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單”,會寫“芙、蓉”等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芙蓉樓送辛漸》。

  3.借助注釋和插圖,聯系生活實際,讀懂詩句意思。

  4.結合詩句意思,領悟其中表現的精神品格,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芙蓉樓送辛漸》是教學的重點,讀懂詩句意思,領悟其中蘊含的精神品格,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教學中采用“創設情境入詩境——想象畫面解詩意——吟誦詩詞品情感”的教學方法,注重圖文結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誦。體現《語文課程標準》“以讀為本”的理念,讓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古詩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讀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以詩意的語言描述古詩內容引入,將學生帶入古詩的情境中。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由讀古詩,標出生字,讀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我利用多媒體出示生字詞、詩句,檢查生字認讀、古詩朗讀情況。對易讀錯、寫錯的字讓學生交流識字寫字方法,幫助識記、書寫。

  (三)品讀《芙蓉樓送辛漸》,感悟品質

  1.師釋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生誦讀古詩,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學生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疏通詩意。

  3.師引導學習一、二句,體會離別之情。

  4.小組合作學習三、四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5.學生感情朗讀全詩、背誦默寫本詩。

  6.歸納主旨:《芙蓉樓送辛漸》通過送別友人時的表白,表明了詩人藐視庸俗的功名利祿,不向排擠陷害自己的惡勢力屈服,永葆高潔品質的崇高氣節。

  (四)學習古詩《塞下曲》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指導正音。

  2.解詩題,知詩人。師釋題:“塞下曲”是古代歌曲名。這類作品多是描寫邊境風光和戰爭生活的。

  3.看注釋,解詩意。課件出示注釋,學生探究詩意。

  師:誰能將這首詩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學生舉手回答,師相機補充。)

  4.品讀詩句,想象畫面。

  5.歸納主旨:《塞下曲》描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情景,氣概豪邁,贊美了守邊將士慷慨出擊、不怕環境的惡劣,隨時準備殺敵的大無畏精神。

  (五)學習古詩《墨梅》

  過渡:我們感受了邊塞的苦寒,現在請大家來欣賞幾幅圖片。(出示梅花圖)

  談話引入:梅花真美呀!提起梅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詞語?(淡雅、高貴、清秀脫俗、不畏嚴寒……)

  接下來我們就隨著詩人王冕,一起感受梅花的高潔。

  板書:墨梅

  1.解題,知詩人。

  (1)出示墨梅圖。師引導:為什么稱它為墨梅?學生由圖探索發現。

  (2)師:對作者王冕大家了解多少呢?誰想來介紹他?(課件出示王冕簡介)

  2.正音,明詩意。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指名讀,正音。生齊讀。

  3.小組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4.思考:王冕筆下的梅花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自主探究,小組交流。

  5.探究品格。重點理解“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小結:王冕正像這墨梅一樣——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彌漫在天地間的,不僅是梅花的清氣,更是王冕的清白正氣。

  6.體會寫法。師引導:“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既是說梅花,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志向。詩人一語雙關,借墨梅表達自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這種寫法叫:托物言志。

  7.歸納主旨:《墨梅》中詩人借墨梅言志,在素潔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視流俗、貞潔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我主要堅持簡潔明了,條理鮮明,重點突出。結合單元學習主題,我設計了如下板書,幫助學生把握古詩內容,理解詩人的高潔品質。

  古詩的說課稿 篇10

  教學要求:

  1、會認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理解并掌握“方好、畢竟、淡妝濃抹”等詞語。

  2、理解詩句的意思,自然成誦;用心品讀詩文,體悟“水光瀲滟”“山色空濛”“接天蓮葉”等詞語構筑的畫面與意境,讀出詩的韻味與美感。

  3、感受不同詩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對西湖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產生向往之情。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自然成誦。

  教學難點:

  感受不同詩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對西湖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產生向往之情。教學時間: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導入: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詩,一幅天然的畫,是一首悠悠的歌。古往今來,人們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播放西湖圖片)今天,讓我們走近宋朝兩位詩人蘇軾和楊萬里,去看一看他們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種怎樣的境界!我們先來看第一首蘇軾的。

  二、初讀古詩,讀準讀通。

  (一)配樂朗讀。(播放《飲湖上初晴后雨》視頻朗讀)

  (二)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三)指名讀一讀,并注意正音。

  (四)齊讀。

  三、提示方法,學習古詩。

  (一)提示學習古詩的方法:(出示)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想意境,悟詩情。

  (二)課前我們已經要求同學按照提示的方法進行了自學,現在整理一下你自學的成果,準備在小組里進行交流。

  (三)小組合作,交流所得。

  如果有爭議或者疑惑,等會兒全班交流時提出來。

  (四)全班交流,共同探討。

  1、知詩人,解詩題。

  知詩人:作者蘇軾與西湖有著不解之緣,先后兩次在杭州為官,“蘇堤春曉”“三潭印月”等景觀均因他而得名。蘇軾創作了眾多關于西湖景物的詩,西湖也因此平添了許多人文氣息與奇麗的色彩。《飲湖上初晴后雨》共兩首,文中選的是第二首,是他題詠西湖的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出示)

  解題目:“飲湖上初晴后雨”,詞序可以調整一下——“初晴后雨”應該是“雨后初晴”,“飲湖上”應為“湖上飲”,題目應調整為“雨后初晴湖上飲”,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飲(酒)時(看到的景象)。

  2、抓字眼,明詩意。

  抓住“瀲滟”、“空濛”、“奇”、“西子”引導學生理解。

  前兩句:“水光瀲滟”“山色空濛”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色?(出示)

  詩人用凝練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了一晴一雨的西湖,正應和了題目中的哪個詞?(初晴后雨)

  一個“晴方好”,一個“雨亦奇”,又與下文哪個詞兩相呼應?(總相宜)后兩句:這是一種什么修辭?你認為用得怎么樣?

  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3、想意境,悟詩情。

  (1)自己想象著詩中描寫的景色,有感情的讀一讀古詩。(播放音樂)

  (2)找同學來讀,其他人閉眼想象。

  (3)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品讀詩文,體驗情感。

  (一)西湖正如那儀態萬方的美人西子一樣,無論是淡雅或濃艷的打扮,都恰到好處,美麗動人。想象一下,此時此刻正在西湖邊上飲酒的蘇軾他的心情會是怎樣?

  (二)帶著這種心情誦讀古詩。

  (三)小結:西湖景致宜人,真是美不勝收。才情橫溢的詩人蘇軾有感而發,揮筆寫下

  2了膾炙人口的《飲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隨即躍然紙上,鮮活傳神。

  (四)請把自己當成作者置身于西湖,再來讀一讀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吧!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復習導入。

  (一)請同學自由地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蘇軾筆下西湖美景晴雨皆宜,膾炙人口;楊萬里的這首贊美西湖的詩也同樣流傳千古,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在不同詩人的眼中西湖又該是怎樣不同的美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用同樣的方法學習欣賞《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讀古詩,讀準讀通。

  (一)教師范讀。(出示)

  (二)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三)指名讀一讀,并注意正音。

  (四)齊讀古詩。

  三、運用方法,再學古詩。

  (一)出示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古詩。(出示)

  (二)推選同學或自薦按學習步驟組織全班共同進行交流、探討,讀懂古詩。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1)能說說你讀過之后的感受嗎?(美)

  (2)美在那兒?用你的話說說好嗎?(無邊的荷葉,一片碧綠!)從哪些詞可以看出呢?(接天無窮碧)

  “接天”是指荷塘與天邊相接。那“無窮碧”又是什么意思呢?(“應該是照應接天,指范圍廣。”“可能是指很綠,綠得很美,綠得難以形容。”“也許是指有很多種不同層次的綠:深綠、淺綠、淡綠、草綠、濃綠。”)

  (3)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么此詩除贊美西湖的“無邊的荷葉,一片碧綠”外還贊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陽光下的荷花,格外紅艷!)

  從哪些詞可以看出呢?(映日、別樣紅)

  “映日”是什么時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別樣紅”是什么意思呢?(特別的紅,不一般的紅,紅的有層次,有變化。)

  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話把這兩句詩的意境說出來好嗎?

  3(4)指名說說這兩句話的含義。

  (5)同學們對這兩句話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們也能讀好!鄰桌之間相互誦讀。指名讀。

  (6)出示配樂荷花景圖組。

  (7)再讀一讀這兩句詩好嗎?(出示:蓮葉、荷花、淡景為背景的古詩)

  正因為西湖六月的荷葉無窮的碧、荷花別樣的紅,所以詩人一見到這美麗清新畫面就發出了由衷的贊嘆——引讀一二兩句。

  (8)贊西湖。(先試一試再指名說,注意“贊嘆”的情感。)相機理解詩中的“畢竟”、“四時”。

  3、想意境,悟詩情。(出示)

  (1)同學們,如果你就是楊萬里。當你和友人暢談一夜后,從寺中走出,一幅清秀幽雅的荷花圖躍入眼簾,你會吟誦(學生朗誦古詩)

  當你和友人漫步岸邊、與友人依依惜別時,陣陣荷香迎面飄來、沁入心脾,你會不由自主的吟誦(學生朗誦古詩)

  當你和友人蕩舟湖中,從層層疊疊的荷葉中穿梭而過依依話別時,忽見陽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瑩剔透,你會情不自禁的吟誦(學生朗誦古詩)

  (2)同學們,這首詩題為送別,可詩中卻一字未提,這是怎么回事呢?

  可能受到荷花的美麗所感染,他們沒有太多傷感,所以不寫。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詩人想讓友人記住這滿湖荷花,記住他今天的送別之情。

  (3)讓我們繼續發揮豐富的想象力,閉上眼睛,在頭腦中繪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畫。想象著這么多美麗可愛的荷花荷葉就在你的眼前,清風徐來、荷香陣陣,同學們,你們瞧見了嗎,那滿塘的荷葉(挨挨擠擠、錯落有致、隨風搖曳)再看那星星點點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動、嬌艷動人)此時,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葉,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聲音、你的表情、你的動作一起來背誦這首古詩吧!

  (4)配樂背誦。

  古詩的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為專題展開,《牧童》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達了牧童那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2.學情分析:

  那么,五年級學生對這首詩是一個怎樣的認知情況?這首詩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們又想以怎樣的方式來學習這首詩呢?

  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查:

  1.你會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么?

  2.你認為學習這首詩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你會背這首詩么?

  4.你能大概說出這首詩的意思嗎?

  5.你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查中我發現: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95%的學生認為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詩,能大概說出這首詩意思的占30%,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

  根據學生的實際,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并從中感悟到詩人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向往。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并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閑自在、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向往。 。

  三、說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所以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采用“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法”、“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 來展開教學。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境,體現“快樂讀美文,輕松學古詩”的教學理念,并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過程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欣賞音樂,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一首歡快的《田園之歌》讓學生欣賞,并這樣引導:是呀,美妙的音樂能帶給人愉快的心情。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我就感到很快樂,看到同學們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樂。說說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樂?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生情趣高漲時,我順勢導入: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份快樂的心情走進唐代詩人呂巖的詩——《牧童》。并板書課題:牧童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品讀古詩,讀出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于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

  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詩,重點認讀:“鋪”、“蓑”、“臥”并指導寫法。

  2.讀出節奏。

  初讀后,我告訴學生詩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

  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這樣引導: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么?

  (1)讀出詩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詩中所蘊含的畫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學生可能會說:

  ( )的草 ( )的笛聲 ( )的牧童 ( )地躺著 ( )的草場 ( )的月光

  ( )的晚風 ( )的月夜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詩的意思,體現了學習的梯級,為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追問,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你能讀出詩人什么心情?學生都能說出這是一個快樂,悠閑的小牧童。(板書:快樂 悠閑)那么,你是怎么體會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牧童的快樂與悠閑呢?讓學生品讀詩句,從而發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來,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詩。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走進詩境,感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以“你從詩的什么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閑的牧童?”一問,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引導。

  預設一: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當學生說: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追問:是誰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時,我適時播放音樂《牧笛笛子》,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真切地體會到了一個“弄”字所蘊含的情趣。

  接著,我運用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并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同學們,此刻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中的哪一個詞給了你這種平緩舒服的感覺?以此引領學生感受“鋪”字用詞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預設二:想象“臥月明”,感悟詩中情。

  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從“不脫蓑衣臥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樂與悠閑。我先出示課件:《牧童休憩圖》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再引領學生回到詩句中,讓學生找一找哪個詞更能體現牧童的無拘無束?

  學生很快找到:“不脫、臥”這兩個詞。接著我引導學生體會:他為什么不脫蓑衣?他躺在一個怎樣的地方?怎樣躺?把“臥”換成“坐”或者“立”,行嗎?這樣,學生在交流中、反復品讀中感悟到了牧童的無憂無慮與天真爛漫。

  這樣,抓住重點字詞品讀品味,避免了古詩教學逐字逐句的串講串問,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從而真正學有所獲。

  接著,我挖掘教材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音樂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聞著青草的芳香,望著天上的明月,享受著晚風的撫摸。此時此刻,假如你是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學生融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由此抒發情懷,發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為自己,化自己為牧童,與詩中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四)探作者心,窺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為了很好地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導:同學們,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巖陶醉。其實,呂巖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時我出示詩人呂巖的資料。

  讓學生了解到了詩人向往遠離喧囂、悠閑自樂生活的原因后,我創設意境,學生配樂吟誦古詩。與詩人展開心靈的對話。

  這不僅是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更是學生情感的回歸與升華。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拓展延伸,背誦積累。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為體裁的詩句讓學生賞析。

  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 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蔭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詩句賞析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

  將本課的古詩輻射到其余相關詩句,真正做到課內外學習的有機融合。

  至此,我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訓練,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去探究。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語文課堂中進行學習,體現了我創建“和諧課堂”的教學思想。

  五、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這節課我設計的板書力求簡潔明快,一目了然。“快樂、悠閑”二字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

  古詩的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從軍行》是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前兩句描寫了邊塞將士所處的環境,后兩句寫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宋朝愛國詩人陸游的作品,前兩句以恢弘的手筆描寫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后兩句通過寫被侵占地區人民的苦盼表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詩人杜甫的詩作,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該詩詩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談話,卻又蘊含著深厚、強烈的愛國情感。本課是本年級第四單元的第一課,單元主題是“為國無私”,需要學生深入了解詩人,理解詩歌情感,對培養學生的理解發掘能力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二)教學目標

  1.認識“仞、岳”等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裳”,會寫“仞、岳”等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3.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有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難點:

  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說教法: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1.朗讀法

  古詩需要充分朗讀、熟讀成誦,有感情朗讀。本課的三首古詩風格迥異,更容易在讀中體會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學生跟讀、有感情朗讀和自由朗讀等形式,要求學生在理解詩中情感的基礎上讀出三首詩之間的不同情感。

  2.講解點拔教學法

  本課的詩都是先寫景,后抒發志向或抒情,學生在讀時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氣勢,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對詩句內容加以理解才能領會,因此我采取講解點撥教學法,讓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領會古詩中蘊含的飽滿情感。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課的教學同時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內容涵蓋作者簡介和古詩相關圖片,課文生字等內容,輔助教學,避免枯燥的說教形式,讓課堂更生動。

  三、說學法。

  本課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包括預習生字,大概了解課文內容,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課內主要是朗讀課文,學習生字和課文內容,結合課后習題,進行適當練習,從而掌握本課要學習的內容。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課時是二課時,要結合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習題,緊扣教材,結合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流程,以達成教學目標。

  (一)布置預習

  1.通讀古詩,把不認識的字詞注音并搞清楚字義。

  2.了解詩人生平簡介及人物軼事。

  3.劃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思考為什么喜歡。

  (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說起戰士,你們會想到什么?(自由發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戰士有關的古詩,領略他們的風采。

  二、學習生字

  1.學生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課件出示生字。教師檢查預習情況。重點交流的幾個字:仞,摩,遺。

  三、學習《從軍行》

  1.課件簡介作者,出示對《從軍行》組詩的介紹。

  2.學生誦讀古詩,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3.師引導學習一、二句。(交代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環境)

  4.小組合作學習三、四句,教師引導。(“百戰、穿金甲”)

  黃沙萬里,頻繁的戰爭磨穿了戍邊將士身上堅硬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發誓不打敗來犯的敵人就不回家鄉。表現了戰事的頻繁、激烈、殘酷,突出了士兵們邊塞生活的艱苦。

  5.入情入境,體會情感。感情朗讀,讀出氣勢,背誦古詩。

  6.歸納主旨:這首詩描寫了邊塞的戰場環境,渲染了戰爭氣氛,表現了將士們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歌頌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

  7.板書設計:

  從軍行孤城遙望保衛祖國

  百戰、穿金甲矢志不渝

  第二課時

  一、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課件出示詩人的介紹,指名解詩題。

  2.自由讀,體會感情,說說初步印象。(遺民、淚盡、又一年)

  3.揣摩情感,有感情齊讀古詩。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漫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巍峨的華山聳入云霄。(“三萬里”虛指,“上”動態感覺)

  宋朝百姓在胡人的壓迫下眼淚流盡,年復一年盼著宋朝軍隊首付河山。(“遺民”)

  4.有感情朗讀,體會人民渴望收復失地、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并背誦。

  5.歸納主旨:這是一首愛國詩歌,前兩句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后兩句描寫了被占領地區人民渴望軍隊收復失地的心情,充分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6.板書設計: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河、岳→大好河山憂國憂民

  淚盡、又→渴望收復

  二、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指導正音。齊讀。

  2.課件簡介詩人,指名學生講解詩題。

  3.自由發言,初步說說對詩的理解和感受。

  4.引導學習,理解詩意。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這個消息驚喜得涕淚交流,沾濕了衣裳。(“淚”既有面對勝利的喜悅;又有對自己長期顛沛流離生活的感慨,飽含著濃濃的愛國之情。)

  回過頭來再看妻子和兒子,平日的憂愁已不知跑到何處去了;我胡亂地卷起詩書高興得幾乎要發狂。

  白日里我要放聲歌唱,縱情暢飲,美好的春景正好伴著我返回故鄉。

  我們要立即動身,從巴峽乘船,穿過巫峽,順流直下到達湖北襄陽,再從襄陽北上,直奔洛陽。(詩人想象自己回鄉極速飛馳的畫面。“從、穿、下、向”四個動詞表現了詩人迫不及待,歸心似箭的心境。)

  5.感情朗讀,揣摩情感。

  (1)表現詩人喜欲狂的詞語有哪些?(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

  (2)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怎么會如此欣喜若狂?(濃濃的愛國之情)

  6.歸納主旨:這首詩寫出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古詩的說課稿 篇13

  1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鑒賞詩歌的興趣。

  2、把握鑒賞的思路、方向、模式、方法等。

  3、學會感悟,學會審美。

  2學情分析

  學生整體素質較高,思維水平能達到一定的層次,對詩詞有濃厚的興趣。

  3重點難點

  1、把握鑒賞的思路、方向、模式、方法等。

  2、學會感悟,學會審美。

  4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什么是詩歌”,“什么是鑒賞”引入。

  二、鑒賞思路

  由詩歌《櫻花樹下》引入。

  1、教師配樂朗誦。

  2、學生品析。(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3、教師點評。

  4、總結思路:題目、詩人、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思路決定一切)

  三、鑒賞方向

  以《天凈沙、秋思》為例。

  1、教師引導按鑒賞思路品析。

  2、學生交流討論,合作完成,并展示。

  3、教師點評、總結,得出方向:

  內容+形式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四、鑒賞模式

  以《春雪》為例。

  1、學生完成題目,并展示。

  2、教師點評,總結出:答題模式

  煉字題:

  品句題:

  3、結合考試,介紹另外兩種題型。

  五、知識儲備

  形式:歸納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六、行勝于言

  (舉一而反三)

  1、《絕句兩首》其二

  2、《春光好》

  3、《獨坐敬亭山》

  七、總結

  詩歌之美,美在其形,更在其神,鑒賞人生。

  古詩苑漫步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古詩苑漫步

  一、導入

  由“什么是詩歌”,“什么是鑒賞”引入。

  二、鑒賞思路

  由詩歌《櫻花樹下》引入。

  1、教師配樂朗誦。

  2、學生品析。(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3、教師點評。

  4、總結思路:題目、詩人、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思路決定一切)

  三、鑒賞方向

  以《天凈沙、秋思》為例。

  1、教師引導按鑒賞思路品析。

  2、學生交流討論,合作完成,并展示。

  3、教師點評、總結,得出方向:

  內容+形式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四、鑒賞模式

  以《春雪》為例。

  1、學生完成題目,并展示。

  2、教師點評,總結出:答題模式

  煉字題:

  品句題:

  3、結合考試,介紹另外兩種題型。

  五、知識儲備

  形式:歸納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六、行勝于言

  (舉一而反三)

  1、《絕句兩首》其二

  2、《春光好》

  3、《獨坐敬亭山》

  七、總結

  詩歌之美,美在其形,更在其神,鑒賞人生。

  古詩的說課稿 篇14

  一、說教材:

  《春曉》這首古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作者是唐代偉大詩人孟浩然。這首詩給我們展現的是雨后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

  根據教材內容和低年級古詩教學的要求,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1、認識3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學段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定為識字、寫字和朗讀。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語文教學提倡“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語言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針對本首詩的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采用以下2種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朗讀是學習古詩,理解古詩,培養語感最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讀將古詩讀通、讀順、讀出感情。

  2、圖文結合法: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一方面再現了當時的場景,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

  三、說教學程序:

  根據詩歌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準備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三、指導朗讀,理解詩意。

  四、指導書寫。

  五、布置作業。

  下面我具體來說說本課的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在這里我先是讓學生說說春天,并能說說描寫春天的詞語,接著我就順勢引導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春曉》。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記憶中的畫面回放,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也為學習本首詩奠定基礎。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1、范讀古詩。

  2、指名學生讀古詩。

  3、出示“我會認”的生字,指名學生讀。

  4、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5、進行詞語認讀游戲。

  6、全班再次齊讀古詩。

  在這個環節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通過讀使學生認識生字并記憶生字。也只有學生學好生字之后才能將古詩讀通、讀順,才能有感情得朗讀古詩。

  (三)指導朗讀,理解詩意。

  1、出示一、二句古詩,指名學生讀。

  ①師創設情景:春天的早晨,睡得那么舒服,一醒來就聽到美麗的鳥叫聲,心情真舒暢呀!你能不能帶著這種心情來讀讀這兩句詩。

  ②指名學生試著用高興的心情讀這兩句。

  ③全班一起用高興的心情讀讀這兩句詩。

  2、出示三、四句古詩。

  ①師范讀。

  ②學生自由讀。

  ③師創設情景:詩人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覺得很可惜,可讀得輕些,慢些。學生試著讀一讀。

  ④全班齊讀。

  3、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整首古詩。

  4、學生自由背誦古詩,指名學生背誦古詩,全班齊背古詩。

  5、配樂誦讀古詩。

  在這個環節我主要采用的是朗讀法和圖文結合法,通過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感受詩歌所要表達的感情,從而來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古詩。

  (四)指導書寫

  1、出示“古、聲、多”,學生進行認讀,并讓學生給生字組詞。

  2、學生自己觀察生字,說說在寫這兩個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3、師范寫,學生描紅,并完成兩個生字的書寫。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對于要求寫的字,學生不

  僅要會認,會理解,還要學會正確地書寫。

  (五)布置作業

  1、背誦《春曉》。

  2、古、聲、多各寫兩行。

  四、說板書設計

  春曉

  鳥啼

  雨后的早晨美麗的春景圖

  花落

  這首古詩的板書我是根據詩的主要內容設計的,它體現了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地反映課堂教學的過程,脈絡清晰。

  古詩的說課稿 篇15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初一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詐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詩為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1. 依據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至于本課,語文通俗,所以計劃以“熟讀”、“背誦”為重點。 學生分析。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

  2.教學目標

  1、美讀課文,背誦課文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點和掌握對偶、排比、頂針、互文等常用的修辭格。

  3、通過木蘭形象分析,體會木蘭的人性美

  教學重點:

  1. 背誦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定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了解本詩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并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

  三、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依據“三有利”原則,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有利于挖掘學生潛能,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1. 教法:誦讀法 復述法 鑒賞法 討論探究法 競賽法

  2. 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

  古詩的說課稿 篇16

  一、說教材。

  古詩《詠梅》是省編教材中班上學期語言領域中的活動之一,古詩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載體,是我們祖先運用了最靈動、最睿智、最精辟的詩的語言來表達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從語言角度來看,古詩在遣詞造句中力求體現作品的文學性,講究平仄、對仗、韻律、節奏,富有音樂美,讀來瑯瑯上口。而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大量記誦古詩,既可以鍛煉幼兒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又能讓幼兒品味詩的優美意境,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但是,有些古詩的內容對于幼兒來說有些深奧,而幼兒的理解能力也有限。

  二、說學情。

  《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然而《詠梅》這首古詩,幼兒在欣賞、理解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梅花的美,而且還可以了解梅花不畏嚴寒品格,養成不怕困難、堅強的良好品質。

  三、說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并朗誦出詩句的韻律美。

  2、了解梅花不畏嚴寒、凌寒傲雪的品格,感受梅花的美。

  四、說教學準備。

  《詠梅》ppt課件、古箏曲、幼兒畫冊《語言》上p25。

  五、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于:理解古詩內容,體會并朗誦出詩句的韻律美。

  活動的難點是:了解梅花不畏嚴寒、凌寒傲雪的品格。

  六、說教法、學法。

  《綱要》指出: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熟悉、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因此,本次活動采用的主要教法有:課件展示法、談活法、觀察指導法、提問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活動,不僅提高、鍛煉了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觀察法、表演法、游戲法。

  七、說教學過程。

  根據學情,幼兒教育階段,教師如何培養幼兒古詩誦讀的興趣,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目標成為幼兒園古詩教學的一個難點。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幼兒園語言教學經驗,我嘗試了古詩“五步”教學法,即:

  一、圖畫展示。

  教師展示ppt課件圖片,欣賞梅花,讓幼兒說說梅花的顏色和生長特點。

  師:孩子們,在冬天這樣寒冷的季節,我們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或者在暖暖的屋子里取暖,然而梅花依然不怕寒冷,靜靜的開放,說明梅花它遇到困難怎么樣?對,我們小朋友們也要學習它,不怕困難、堅強的品質。

  二、故事講述。

  教師將《詠梅》這首詩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大家聽。

  把故事減縮成成語,朗誦給孩子們。

  三、動作表演。

  鼓勵幼兒將成語加上動作,表演給大家。

  四、復習鞏固。

  進行游戲“幼兒古詩朗誦大比拼”

  五、精彩繪畫。

  指導幼兒用手指著色點畫梅花。

  活動結束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畢!

  古詩的說課稿 篇17

  一、說設計理念

  古詩的教學尤其要注重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與文本進行自由、充分的對話,在閱讀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與體驗,再現詩中情境,體會詩人情感。

  二、說教材分析

  王維的《鳥鳴澗》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鳥鳴澗》描寫詩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靜謐意境。《暮江吟》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后兩句寫新月東升的夜景。

  三、說教學目標

  1、理解《鳥鳴澗》和《暮江吟》兩首古詩。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嘗試背誦古詩。

  3、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鳥鳴澗》和《暮江吟》兩首古詩。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嘗試背誦古詩。

  3、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欣賞古詩,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古詩嗎?想必大家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誰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我這還有幾首古詩的圖畫,咱來看圖猜古詩、背古詩,怎么樣?敢不敢試一試?——誰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詩,就站起來大聲背給大家聽!其他同學會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碧云端。——我已經感受到同學們對古詩的喜愛之情。望著一輪明月,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感受。這節課,讓我們走進《古詩二首》,再來學習兩首與明月有關的古詩。先來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寫得《暮江吟》——我來板書題目,請大家仔細看。(板書:暮江吟,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學習古詩《暮江吟》

  1、讓我們快來讀讀這首古詩吧!多讀幾遍,請你試著讀準字音。

  2、誰有信心站起來讀讀這首詩?

  同學們的朗讀水平很高,個個讀得好,還有誰想讀?

  3、看來大家已經對這首詩感興趣了。那就請你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讀;可以站起來大聲讀;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讀,把這首詩美美得多讀幾遍。

  4、大家讀得又投入又熟練。詩的意思讀懂了嗎?有什么問題提出來,咱們一起解決。

  (板書:殘陽;為什么不說“照”而用“鋪”呢;瑟瑟可憐——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你讀懂了嗎?這么多的同學不明白,為什么不問?大膽提出你的問題,還有不明白的嗎?)

  5、殘陽——夕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

  鋪——此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貼著水面斜射,陽光非常平緩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通過看圖可以更好的理解這個詞。

  6、就用這個方法來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細小的波紋,波峰受光多呈現紅色,波谷受光少呈現碧色。你們看!(演示課件——夕陽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紅綠相間,難怪詩人稱贊道:“半江瑟瑟半江紅”。

  (1-2句)邀請學生來讀

  當白居易陶醉在夕陽美景中,天色漸漸暗下來,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樣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當)——多么美的夜景啊!為什么不用“可愛”而用“可憐”呢?想想看,“可憐”不僅有可愛的意思,還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憐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這般美景?請你閉上眼睛用心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結合詩句暢所欲言)

  (板書:江邊殘陽月夜美)

  (三)學習古詩《鳥鳴澗》

  過渡語:一輪江邊的明月,讓白居易流連忘返,唐代詩人王維對山中明月情有獨鐘并寫下了《鳥鳴澗》這首詩。(板書:鳥鳴澗,請大家齊讀課題)

  1、“鳥鳴澗”是一個地名,為云溪風景之一。唐代詩人王維是如何描寫鳥鳴澗的呢?學習了這首詩,你會有更多的了解。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剛才采用怎樣的方法學習《暮江吟》的?(板書:讀通——讀懂——想象——背誦)

  我們一起總結了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就按照這樣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鳥鳴澗》,待會兒我們進行“古詩挑戰賽”。

  總結我們學習的古詩學習的方法步驟

  1、讀熟練

  2、猜意思

  3、提疑問

  4、背熟練

  (四)總結拓展

  同樣是歌頌明月,卻可以用“美”和“靜”來表達。其實古往今來,一輪明月曾讓無數文人墨客不惜筆墨,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與月亮有關的古詩?

  (五)課堂檢測

  學習與鞏固

  古詩的說課稿 篇18

  一、說教材:

  古詩詞是一種語言精練、感情真摯、節奏感強的一種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于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它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內涵深刻,意存高遠,而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我們身邊的孩子記得最多,背的最多的是電視廣告,唱的最多的是膚淺庸俗的流行歌曲,用經典的古詩詞取而代之,既豐富了孩子的學習內容又讓孩子從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陶冶情操,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散發濃郁的芬芳,我之所以選擇這篇詩,是因為它篇幅押韻、淺顯易懂、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比較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后四句的鋪排渲染更給人以美的感受。

  二、幼兒情況分析

  中班上學期的孩子大部分是4—5歲之間,他們的語言能力有了飛速的發展詞匯的數量不斷增加。詞匯的內容也有了豐富的發展,不但掌握了一些低級的詞,而且也逐步掌握了一些高級的詞,即抽象性和概括性比較大的詞。對于古詩詞的學習也從死記硬背過渡到理解性記憶。符合幼兒年齡特征、心理特征的古詩,幼兒會帶著游戲的興致樂于學習。

  三、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中班幼兒仍以形象思維為主,為了讓孩子有更直觀的感受,激發孩子的興趣,我設計了以圖配文,以古箏演奏為背景的ppt引導孩子欣賞理解古詩從而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2、講解法:針對古詩中比較難以理解的詞語或者是重點詞語給予提問、講解,讓孩子進一步理解古詩內容。

  四、說學法:

  1、觀察法:先讓孩子自由的觀察江南圖,看一看說一說畫中的內容。

  2、游戲法:孩子天生愛玩,在孩子初步理解詩詞內容后讓孩子們扮演詩中的角色,能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再次感受詩的意境美。

  五、教學目標:

  1、嘗試用看、說、演、畫等多種方式欣賞故事。

  2、初步感受古詩意境美,體驗小魚戲蓮的快樂情緒。

  教學重點難點:體驗古詩的意境美,理解“戲”的含義。

  活動過程:一、出示江南圖,請小朋友說一說圖上都有什么?

  (給孩子出示荷花小魚小船等一個個的具體形象,通過孩子的看說讓孩子初步了解詩歌中所涉及的事物)

  教師小結:這是一幅描寫江南水鄉的圖畫,江南水鄉真是一個采蓮的好地方,小船穿行在美麗的蓮葉間,魚兒也是那么的快樂,在蓮葉間自由自在的嬉戲玩耍,一會東一會西,一會南,一會北。

  六、欣賞古詩

  1、教師出示PPT《江南》并配樂朗誦。我設計的PPT是以水墨畫為主體,古箏配樂為背景。之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演繹這首古詩,是為了突出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激發他們對中華民族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2、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重點是讓孩子理解魚戲蓮葉間的“戲”,體驗小魚戲蓮的歡快情緒,教師可以讓孩子用動作來學一學小魚在蓮葉間是怎么嬉戲的例如:親吻蓮葉,圍著蓮葉游水等)

  3、師幼一起朗誦古詩

  七、用動作來表現古詩,體驗古詩的意境美

  1、請小朋友用動作來表現荷花荷葉隨風飄舞的姿態和小魚戲水的動作。

  2、在樂曲《江南》的伴奏下師幼共同表演。

  八、延伸:用繪畫的形式讓孩子進行創編活動

  1、教師引導孩子說一說在美麗的蓮葉間還會有誰在嬉戲欣賞這美麗的景色?

  2、提供長卷畫荷田,讓幼兒進行添畫,共同完成水墨畫《江南圖》。

  古詩的說課稿 篇19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詩中“爆”“屠”“符”三個生字,知道“爆竹、屠蘇、曈曈、桃符”等詞語的意思,進而了解整首詩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入情入境地誦讀古詩,并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所描述的畫面和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在學習古詩的同時感受祖國風俗美。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課件出示春節喜慶畫面,問:這些畫面一般是在什么節日里出現?生答:春節。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節日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在過春節時有哪些習俗?生自由述說。師交流總結:放鞭炮、貼窗花、掛燈籠等都是我國在過春節時的習俗,當然也是現代人過春節的習俗了,那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人們是怎么過春節的呢?大家想知道嗎?

  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古詩《元日》,就知道答案了。

  看到這個題目,大家有什么想法?

  對于王安石,你們了解什么?

  2、學習古詩五步驟大家還記得嗎?這既是學習古詩的目標也學

  習古詩的方法。

  3、按照這個方法學習古詩大家有信心沒有?

  二、民主導學

  (一)任務一:明詩意、誦詩文

  1、同學們,王安石在詩中描繪了大年初一什么情景?打開書,自由讀詩,邊讀邊圈難懂或不懂的詞語,想辦法解決。

  2、生自主學習。

  3、檢查初讀:

  (1)出示詩,指生讀,讀準字音即可;

  (2)詩中生字加紅點,再指生讀,問識記方法;

  (3)詩讀通了,也讀順了,但是詩是有節奏的,七言詩怎么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4)讀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個字,找出韻腳,讀出韻味,指名讀,齊讀。

  (5)釋疑:爆竹、歲、除、屠蘇、曈曈、總、桃符

  (6)嘗試說出整首詩的意思。

  (7)再讀詩。

  (二)任務二:賞詩畫、悟詩情

  1、再讀古詩,發揮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古人過春節的哪些畫面?分別出自哪句詩?

  2、生自主學習

  3、展示交流

  預設一:放爆竹畫面“爆竹聲中一歲除”

  (1) 讀詩后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2) 春節那天大家什么時候放鞭炮?誰來說說為什么放鞭炮?

  (3) 感受“熱鬧”,讀詩。

  (4) 感受“快樂”再讀詩。

  預設二:飲屠蘇畫面“春風送暖入屠蘇”

  (1) 讀詩后想象:人們在喝酒時會說什么?

  (2) 詩中哪個字寫出了人們飲屠蘇酒時的感覺?(暖)

  說說你的理解。

  A:品味身體之暖。讀詩。

  B:品味內心之暖:年輕人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誦到“……”

  老年人想到……., 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誦到“……”

  孩子們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誦到“……”

  (3)小結:春風不僅把溫暖的氣息送入屠蘇酒中,更將這溫暖的春意送進了人們的心田!再讀詩!

  預設三:瞳瞳日畫面“千門萬戶曈曈日”

  (1) 讀詩后仿佛看到了什么?

  (2) 哪個詞語帶給你這樣的感覺?(曈曈)

  (3) 古詩的詞語追求精煉,這里卻舍得筆墨,兩個疊詞的使用,是為了強調什么?

  (4) 出示王安石的簡介,想一想這句話的背后隱含了王安石什么樣的情感?

  (5) 是啊,新年的一輪暖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多么溫暖!一切都充滿著希望,正如王安石的希望一樣!齊讀這句。

  預設四:換桃符畫面“總把新桃換舊符”

  (1) 出示插圖的春聯,師引導讀,表達了哪方面的祝愿呢?

  (2) 我們都知道春聯的來歷以及它的特點和作用,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幾幅春聯,請同學們讀一讀,看看適合送給誰?

  (3) 把舊的春聯換下新的春聯,把美好的祝愿進行表達,

  讓我們再看看王安石的簡介。“舊”指什么?“新”指什么?

  哪個字最能表達詩人內心的想法?為什么?讀詩;

  哪個字最能表達詩人除舊布新的決心?為什么?讀詩;

  哪個詞最能表達詩人的雄心壯志?為什么?讀后兩句詩。

  哪些詞最能代表詩人的希望?為什么?讀完整的詩。

  (4) 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王安石?

  三、檢測導結

  1、從古至今,寫春節的詩數不勝數,咱們一起來積累。課件出示。

  我們發現詩中在春節里人們都會( )、( )、( )等

  2、師生共同完成。

  3、新年新氣象,王安石用幾個畫面、幾句詩寥寥數語給我們勾勒出了人們歡度春節的喜慶場面,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他除舊布新的決心,不管成功與否這份心系百姓的情懷讓我們感動!直至今日,人們每到辭舊迎新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王安石的《元日》

  讓我們一起背誦!

  古詩的說課稿 篇20

  一、說教材(包括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元日》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首詩,作者王安石在詩中通過“爆竹聲”、“屠蘇酒”“換桃符”以及開始送暖的春風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人們在春節的歡快情景和萬象更新的情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詩人,又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這首詩就是通過新年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感。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融,洋溢著節日的歡快氣氛。教材在出示古詩的同時,還精心繪制了一幅人們歡快過年的圖畫。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就會被圖畫中的熱鬧場景所吸引。四年級學生仍舊對顯性的畫面比較感興趣,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在讀詩時會將詩中的畫面與自己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理解,從而能夠感受到詩中洋溢著的歡快氣氛,也能夠體會一系列春節傳統習俗背后蘊含著人們對幸福美好來的期盼之情。而對于王安石的執政理想,四年級的學生是無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過年的習俗,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讀課文,通過引導學生自學,在交流中學習古詩,并以讀悟情。

  3、培養學生運用資料自學古詩的能力。

  其中教學目標2是本課重點,教學目標1、3是難點。

  本課的教學1課時完成,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準備課件及寫有古詩的小黑板。

  下面我就說一下本課的設計思路。

  二、說設計理念

  在新基礎的背景下,課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如何有效地讓學生走進詩的天地呢?我嘗試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自悟自得。 在教學中用多層次的吟誦、多層次的問、拎出一條主線等方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并收集其他詩句,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立足古詩文校本課程的大背景,讓學生課上品析、課后創作,從中提升學生的古詩文素養。整堂課以問為針,以讀為線,力求創建語感共生的課堂,詩意的課堂。在這樣的設計思路下,我們將通過以下教學環節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調先有情”,要讓學生走進詩的情境,就要調動他的生活體驗,喚醒他的情感積累。為此,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同學們,再過一個多月 ,我們將迎來中國最熱鬧、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知道是什么節嗎?春節到啦,過年啦!哦,大家臉上都露出了笑容,為什么這么開心呀?”緊接著,學生就會說到在春節里令自己開心的事情,而這些快樂的事是由過年時那豐富多彩的習俗帶來的。老師在評價時也要運用多種方式營造快樂的氛圍,令學生感受到春節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節日。如讓學生模擬爆竹聲、引導學生想象使用壓歲錢的情景等。這里,讓學生在和諧、寬松的氛圍中聊出春節的特色,春節的氣氛,既有利于激發學習情趣,又能為學生后面的學習做好心理鋪墊。隨后揭示課題,

  這就進入了第二個環節。

  (二)初讀有“韻”

  古詩的特點之一就是它轉承合轍的韻律,遵循這一文體的特點,我首先讓學生帶著字音、節奏兩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圓和有板有眼自由朗讀古詩,接著在反饋時注意運用激勵性評價和劃分節奏符的方法引導學生關注并落實這兩個層次的朗讀要求,扎扎實實讀好詩。由“字正腔圓”到“有板有眼”的初讀要求使學生明白詩所特有的節奏魅力,并掌握了讀出韻味的基本方法——劃分停頓符號。經過四年古詩文大環境的熏陶,大多數學生都明白讀詩僅字正腔圓板有眼是不夠的,還要讀得有感情,這就向學生提出了朗讀的更高層次的要求。接著就進入了第三個環節。

  (三)巧問促“悟”

  首先讓學生輕聲地讀這首詩,讀的時候結合插圖和有關注釋,想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么意思?并試著說一說詩的意思。在讀和想的過程中學生同時也在看注釋、看插圖,是對他們運用資料自學古詩能力的培養。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理解詩意、感悟情境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也一直是學生的弱項,有些學生甚至產生懼怕心理。因此,隨后在交流古詩意思的過程中,我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而是提出了兩個大問題。

  第一問:“在這一歲之首的元日,有哪些換了?”并要求學生用“在一歲之首的元日,——換成了——”的句式說一說。學生很自然地會說到舊符換成了新桃、寒風換成了春風、舊歲換成了新年這些辭舊迎新的景象,接著引導學生快說辭舊迎新的心情,進而讓學生帶著那樣的心情齊讀《元日》,通過這第一問完成了感悟性朗讀上的第一次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注意當學生交流到寒風換成了春風時,要引導學生理解“曈曈日”,可以這樣問學生:“春風吹拂在我上暖洋洋的,你從詩中的哪里還可以感受到這股暖意呢?”學生接著便會提到“曈曈日”的意思,從而突破了本課的難點之一。

  第二問:“冬盡春來,萬物更新,人們心中都充滿著辭舊迎新的喜悅,那么人們又是用什么方式來辭舊迎新的呢?”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他們很快就會說到燃爆竹、換桃符、喝屠蘇酒這些方式。這時陡然一轉,以一個追問“咦,人們怎么都選擇這些方式來辭舊迎新呢?”激發學生再次運用注釋、探索文本的熱情。學生便會發現燃爆竹、換桃符、喝屠蘇酒這些春節習俗中所傳達出的人們期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緊接著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人們還會期盼些什么呢?”在想象說話的環節中教師要在引導學生說話注意完整性的同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亮點(如用得好的四字詞語)進行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的說話逐步有質量上的提升。隨后引導學生讀出企盼、讀出祝愿就水到渠成了。通過第二問又進行了朗讀的第二次提升。

  最后教師范讀,學生閉上眼睛傾聽、想象,并結合整首詩說一說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仿佛處在一個怎樣的世界?通過這最后一問引導學生說一說整首詩的意思,在前面兩個問題的鋪墊下,學生說的難度降低了。但是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評價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說、帶著感情說。隨后就分別從把祝福送給詩中的人們,送給現在身邊的每一個人及自己和送給全世界的人這三個角度朗讀《元日》。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提供適當的幫助,通過有層次的問吸引學生注意力,適當降低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讓他們很自然地進入詩的情境中去探索,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以問串起一條主線,打破了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增強了討論交流的有效性;讓學生依靠想象走進詩境,增強了體驗的有效性。一首《元日》,僅僅是學習春節詩篇的開始,這就進入了第四個環節。

  (四)走向延伸

  投影出示描繪春節場景的其他詩句(3句),要求學生按照初讀《元日》的要求先自由朗讀這些詩句,讀到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再交流從這些詩句中分別可以看到怎樣的情景。可以讓學生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隨后引導學生課后也試著寫一寫關于過年的詩句或詩篇。拓展閱讀讓學生觸類旁通,感悟更深,課后讓學生嘗試創作,使學生“我口寫我心”,寫出積累的情感體驗,萌發一種我是“詩國人”的自豪感!

  古詩的說課稿 篇2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我說課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第二冊的第七單元第3課古詩兩首中的《元日》。

  這首詩描繪了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的熱鬧氣氛。表現出了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

  這一課是一首七言絕句,教學內容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精練、節奏鮮明、韻律和諧。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這為本節課教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實際,我打算設計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一是使學生能夠理解詩句所表達的內容

  二是通過學習,領會作者通過本詩所要抒發的情感。

  教學難點

  學會作者以新年的熱烈為背景,抒發自己情感的方法。

  (說教學目標)

  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四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語文學科課程教學的理念,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讓學生在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理解詩中重點詞句的意思。

  2、通過學習,讓學生能夠結合詩句的內容體會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在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積極投入,樂觀自信的改革精神。

  (說教法.學法)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較好地實現我所設計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打算選用講授法,談話法、情境教學法組織開展教學活動。

  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以達到深入理解和體會作者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的教學效果。

  (說教學準備)

  為了保證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我準備在課堂教學前做好以下一些準備工作:

  一、做一個教學課件,其中包括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春節的熱烈場面的圖片、詩句內容的解析等內容。

  二、課前設計一個預習:讓學生收集作者的資料和創作背景,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本內容的教學我準備用一課時來實施教學。

  (說教學過程)

  根據“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的教學思想和《語文課程標準》“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我打算按照以下六個環節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第一個教學環節:通過預習檢測導入教學

  一上課,我就提問:課前我們已經布置同學們預習和查考有關資料,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元日是什么意思?與我們今天什么日子相對應?這時學生們會根據預習的知識積極回答: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這時我會給予積極評價,然后繼續引導:那么在我們今天的“元日”這一天你們會在做什么,想什么?學生會各抒己見。在大家對元日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我就引入今天的學習內容:下面我要學習的這首古詩也是一首描寫元日的詩,讓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么寫元日,又在這一天想到了什么。揭示課題:元日(板書)

  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學生課前預習為背景,從談話法入手,讓他們從一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第二個教學環節:補充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資料

  我準備提出問題:詩人是誰,你對詩人有多少了解。學生結合預習的成果回答問題之后,我就繼續提問:那么你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了解多少呢?通過學生自己說,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可以檢查出預習的情況。在學生介紹完之后,我就學生的介紹對作者和寫作背景進行一些適當的補充,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三個教學環節:逐句講授和理解詩句內容

  為了使學生能夠理解整首詩的內容,更好的體會作者在古詩中抒發的情感,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以下兩個教學活動:

  1、回憶學法,閱讀理解,初步感知詩句的意思

  首先我打算提問:我們要學會一首古詩你有什么基本辦法呢?并幫助引導學生回憶起之前古詩的學習方法,為后面的自主學習做好知識儲備。在得到先讀準字音,接著讀通詩句,然后理解意思,最后展開想象的答案后,我將給予積極評價。接下來要求學生自由讀古詩,同時強調讀準音。

  2、自主探索,理解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內容

  (1)自由朗讀結束后,我打算提問:要讀懂古詩要先理解詞語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呢?學生說出自己對一些詞語的理解后,我就接著問: 你還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嗎?告訴大家,讓大家幫幫你。這時會有學生提出疑問,比方說屠蘇的意思不理解,我就請其他同學為她解答。對于這些敢于提問和幫助解答的同學我都會給予表揚和肯定。針對大家都不理解的內容,我以啟發式引導,幫助學生去理解。

  通過這樣的相互學習,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2)在掃清詞語的障礙之后,我請學生分成四組,每組同學負責一句詩句的理解,并提出小組比賽的要求:同學們對詩中的詞有了一定的理解,我們接下來把詞語與詩句聯系起來,看看哪組同學能解釋清楚詩句的內容?為學生創設一種競賽氣氛,充分調動班級的學習氛圍。對于學生不能理解的地方我將給予啟發性指導。

  第四個教學環節: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詩句內容

  為了使學生能夠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我將出示春節的熱鬧場面的圖片,讓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請同學試著結合圖片,更直觀形象的說整首詩的意思。

  第五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體驗作者表達的情感

  1. 描述詩描繪的場景。我讓學生找出古人是怎樣過春節的詞句,有學生回答:燃爆竹,飲屠蘇,迎紅日,換新符。接著我會提問:這樣的過節會給你留下怎樣的感覺?學生會立刻回答:熱鬧。

  2.聯系作者的心理狀態。讓學生回憶作者的介紹: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

  3.體驗作者當時當地的心情。在這個環節,我就作者的背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在這個熱鬧,祥和的節日里,你作為政治家你會有怎樣的想法,你會有怎樣的心情?在學生通過情境體驗作者的情感后,揭示這首詩表達的情感:本詩就是作者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第六個教學環節:通過朗讀背誦進行鞏固性訓練

  為了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對課堂內容的鞏固,我將設計以下兩個教學活動:

  1、讀一讀:多喜慶,多熱鬧呀。能把這首古詩的熱鬧和喜慶通過讀表現出來嗎?如果你覺得讀不足以把熱鬧和喜慶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動作表現出來。 自己讀-----指名讀-----全班讀

  2、背一背:以小組競賽的形式,看看哪個小組能根據理解將古詩背誦出來。 最后我采用歸納式的課堂總結:

  課堂的小結應該組織學生自己來完成,通過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體現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自主學習,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位置。讓學生總結學習的體會,教師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得失。

  最后,讓我來介紹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出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我的說課結束了,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古詩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古詩的說課稿04-09

《古詩》說課稿04-19

古詩梅花說課稿03-09

古詩《池上》說課稿01-21

古詩說課稿例文04-19

古詩絕句說課稿04-09

古詩塞下曲說課稿07-10

古詩清明的說課稿04-01

大班古詩說課稿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