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七律長征》說課稿

時間:2022-10-04 18:01:10 說課稿 我要投稿

《七律長征》說課稿(通用6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律長征》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律長征》說課稿(通用6篇)

  《七律長征》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律長征》,共1課時。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方面對本課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地位

  《七律長征》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它是毛澤東在1935年10月寫的紅軍戰勝長征艱險而滿懷戰斗豪情的詩篇。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理清本詩結構

  b、揣摩關鍵字詞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學會藝術的概括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領會紅軍長征在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以及領會藝術的概括和夸張的手法來謳歌紅軍戰士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難點是藝術的概括寫法。

  二、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

  據新《大綱》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再老師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采用錄音磁帶、電影等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史詩,適于朗讀,教學中引入誦讀法。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采用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讀課文,詩文不長,但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教學上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通過誦讀,理解課文內容及層次劃分。第二課時,通過學習藝術的概括和夸張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五、教學過程

  本課按“引入新課、師生互動學習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

  1、引入新課:放有關長征的歌曲引入。

  2、師生互動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朗讀節奏、重音),使學生感知課文。

  (2)借助工具書及注釋讀懂課文。

  (3)同學合作,正音釋義。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釋義——等閑:平常,騰細浪:像小波浪一樣翻騰,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開顏:歡悅

  (4)師生互動

  a、理解全詩內容及層次劃分理解本詩內容,采用讀讀議議的方法,學生提問,師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詩結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

  3、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朗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后探究練習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歸納總結

  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歸納出朗讀七律詩的要求:注意音節停頓、重音及韻腳,還要領會作者寫此詩的目的及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

  5、布置作業

  (1)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

  (2)給本詩作畫。

  《七律長征》說課稿 篇2

  下面我就剛才所執教的《七律·長征》一課進行說課,如有不足之處,請多多批評指正。

  《七律·長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以“走近毛澤東”為專題,共編排了4篇課文。《七律·長征》是第一篇。教材選編這首詩的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二是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課標中對5、6年級詩歌閱讀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據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學會“礴、丸、岷”等三個生字。能正確認讀“磅礴、逶迤”等詞語。

  2、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這一點同時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由于學生對紅軍長征中英勇事跡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理解第二、三句詩的意思并體會詩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為了圓滿完成本課教學,教學中我采用了課前搜集資料法,情景教學法,質疑問難法,同時采用現代教學手段,配合板書、板畫,并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學生則根據課文特點采用自主探究、朗讀想象、朗讀感悟等方法展開學習。

  本課教學共分四個環節完成

  一、談話導入,初讀詩歌。

  有了一個好的開頭,課就成功了一半。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一筆一劃的跟隨書寫“毛澤東”三個字,在引讀中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搜集到的有關毛澤東的資料,然后,教師順勢接過話題:今天我們就和毛主席一起走進長征。板書課題后,簡介長征,學生讀詩,交流七言律詩的特點。這樣的設計一開始便抓住了學生的心,資料的介紹,路線圖的展示,給學生帶來了視覺、聽覺上的震撼,增加了學生對長征的了解,進而帶動學生,感動學生,實現語文教學的潛移默化。

  二、再讀詩文,讀準讀順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學生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朗讀是詩詞教學的基礎。教學中,我抓住讀這根主線,每次讀都提出明確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通過學生示范讀、評價讀、引領讀讓學生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讓學生讀得心中有數,次次有收獲。

  三、品讀詩文,入情入境

  《長征》這首詩,細析教材,會發現首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統領全文,下面的詩句都是具體表現。因此,在整體把握之后,扣住“遠征難”和“只等閑”,運用背景資料、音頻等多種資源,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直觀中、在情境中體驗,在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讀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體現高年級讀與悟的有機結合。

  如教學第三、四行詩時,我抓住“逶迤”“磅礴”讓學生想象山的特點,想象“假如你就是紅軍戰士中的一員,要翻越這樣的崇山峻嶺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在學生充分感知“遠征難”之后,再與“騰細浪”、“走泥丸”對比,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體會到了紅軍勇往直前的樂觀主義精神;又如,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詩的領悟上,我花了較大的功夫,因為這兩句詩的教學是本課的難點,特別是“暖”和“寒”中所表達的情感,學生更是難以理解。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紅軍當時快樂的心情,“寒”字我通過看視頻,談感受,一下子拉近了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促進學生對長征精神的深刻理解。

  四、拓展延伸,超越課堂。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語文的外延就應該有多大。在整節課結束前,我出示了毛澤東在長征途中寫的另外兩首詩詞——《憶秦娥·婁山關》和《清平樂·六盤山》。引導學生課后搜集毛澤東描繪長征的詩詞,讓學生將課內的學習與課外的閱讀聯系起來,養成課外學習、研究的好習慣。這樣就可以拓寬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進一步學習語文。

  總之,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的意蘊只有在讀中去品味,不讀永遠也得不到其中的神韻。縱觀整堂課,我沒有對這首詩進行逐字講解,逐句分析,而始終把朗讀貫穿整堂課,老師讀,學生讀,集體讀,單獨讀,回環讀,關注朗讀的過程,以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讀,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去感受,領悟,從而入情入境,達到與文本對話,與詩人相通的目的,生發出對紅軍戰士豪邁、樂觀情緒的贊嘆。

  《七律長征》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作的深刻含義,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樂觀積極的斗爭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點,體會詩歌中藝術的概括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學習重點:

  目標1、2

  教學方法:

  朗誦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長征是中共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七律·長征》真實而藝術地記錄了這一歷史。讓我們循著詩人的筆觸去體會那一段歷史,去體會融入那一段歷史、與那段歷史息息相關的的精神。

  二、閱讀主場

  (一)介紹知識

  七律:

  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韻。

  4、至少中間兩聯對仗。

  (二)研讀課文

  1、引導學生理解首聯與其他三聯的關系、關鍵詞語的含義

  首聯是總綱,其他三聯是細目(綱舉目張)。

  “遠征難”:行程之遠,時日之長,代價之大,經歷之苦;自然中的險山惡水、嚴寒酷暑,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張國燾的分裂。

  “只等閑”:經歷多而顯得平常,尋常、平常又顯現出紅軍戰士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斗爭精神。

  2、引導學生概括總綱下五個畫面(細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幾個關鍵詞語表達上作用。

  概括畫面:

  (1)騰躍五嶺

  (2)疾跨烏蒙

  (3)巧渡金沙

  (4)飛奪瀘定

  (5)喜踏岷山

  關鍵詞語:“騰”“走”“拍”“暖”“橫”“寒”“喜”“開顏”。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試讀

  2、教師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導。

  第一聯朗讀稍慢,讀出磅礴氣勢,注意體現紅軍戰士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斗爭精神。二、三聯用輕松的語調朗讀,再現什么困難也難不倒紅軍戰士的意境。尾聯注意體現出欣喜、喜悅,表達出紅軍戰士獲得勝利時難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長征》

  三、閱讀尾聲

  (一)研究、討論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二)研究、討論“探究·練習”各題。

  (三)課外延伸閱讀:《中國歷史》或其他資料中關于“長征”的記載。

  (五)課外作業:

  1、從《課課練·長征》中任選兩題。

  2、跟家長交流閱讀《七律·長征》的感受,并以“為長征立碑——讀《七律·長征》有感”為題,寫一段短文。

  《七律長征》說課稿 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詩歌中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三、教學模式:問題情景教學模式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導出新課

  了解長征歷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舉行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結束時,毛澤東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寫下了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詩篇《七律長征》,總結了艱苦卓絕的長征。

  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二)自學互助

  1、整體感知詩歌詩意和感情

  (1)結合書下注釋及個人理解,自主質疑,合作釋疑,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合作討論)

  (2)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讀出你體會的感情,個別學生表演朗讀

  (3)聽范讀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4)紅軍長征可謂是艱苦卓絕,這首詩中你認為紅軍長征時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難,才勝利到達陜北?(合作討論)

  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山、巧渡金沙橋、飛奪瀘定橋、翻越岷山

  (5)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整整一年,作者在詩中為何只描寫了這幾幅畫面來概括長征歷史?

  要用56個字來描寫長征豐富浩大的歷史內容和不可勝數的英雄業績,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須選擇最能表現紅軍偉大精神和不朽業績的典型戰例場景。

  作者選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為什么要突出紅軍長征時的艱難險阻?

  作者借此歌頌紅軍戰士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

  2、品讀語言,突出重點

  (1)聯系全篇內容,你還能從哪些詩句體會到的他們的這種精神的?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2)你認為以上兩句對表現紅軍戰士戰勝困難的英雄氣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強?為什么?

  作者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把綿延不斷的五嶺看做是微波細浪,而氣勢磅礴的烏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極言其小,反襯紅軍戰士敢于戰勝困難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氣概。

  詩句語言要富有表現力就必須使用修辭手法。

  3、變式訓練,互評自糾。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橫斷山,路難行”為什么出現兩次?

  (2)《過雪山草地》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

  4、應用轉化,拓展延伸

  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歌頌了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蕭華的《長征組歌》中夜得到充分體現,請你在大聲朗讀中體會。

  (三)、作業布置

  完成《補充教材》第一第二課部分習題

  四、板書設計

  藝術概括、比喻夸張

  五、教學反思:

  讓學生在充分了解長征歷史背景和紅軍所經歷艱難險阻基礎上去感受詩中所歌頌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從而學習運用夸張等修辭增強語言感染力的寫作方法。通過一節課的學習,課文基本上都能背誦,但紅軍長征的經過及所遇到的困難學生知之甚少,所以對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理解不夠。學生的朗讀比較到位,絕大多數學生愿意朗讀,聲音響亮,能讀出節奏和重音。

  《七律長征》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礴”、“丸”、“岷”3個生字,會寫“丸”、“崖”“岷”這3個生字。

  2、理解詩句,體會紅軍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1、導入課題

  同學們,七十多年前,中國革命史上發生了一件氣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2、了解長征

  (1)對于長征,你有哪些了解?

  (2)請同學們看著大屏幕,聽老師來介紹一下。

  (3)了解七律,讀好課題。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詩,指名讀,把詩讀正確。

  2、讀詩,不僅要讀通,還要讀懂。請同學們快速地默讀課文,想想每句詩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記號。

  3、理解詩意。我們一起來交流有下,你剛才在理解詩歌時,有不懂的地方嗎?

  4、讀通了詩,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誰能說說這首詩主要寫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長征非常艱難,但是紅軍不怕艱難。)(板書:艱難不怕難)

  5、哪兩句詩直接寫出了這個意思?(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三、品讀感悟

  1、學習句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①你從哪些詞語中讀懂了紅軍長征很難?

  A、萬水千山B、遠征難

  ②你能讀出長征的遙遠與艱難嗎?

  ③那你又從哪里讀懂了紅軍戰士不怕難呢?(只等閑)

  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2、請同學們仔細地讀讀這首詩后邊的六句話,用“——”劃出描寫長征艱難的詞語或句子,再用“﹏﹏”劃出描寫紅軍戰士不怕難詞語或句子,細細體會。

  3、學生自由讀、體會。

  4、全班交流。

  A、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從哪里感受到長征艱難?

  A、五嶺逶迤B、烏蒙磅礴

  “烏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樣的山?你能讀出這種氣勢雄偉感覺嗎?

  ②那你又從哪里感受到紅軍戰士的不怕難呢?

  A、騰細浪逶迤的五嶺在紅軍戰士的眼里,只是翻騰著的細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烏蒙山,在紅軍的眼里只是滾動的泥丸。

  C、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山,在紅軍的眼里只是翻騰的細浪、滾動的泥丸,你能從中感受到什么?

  ③帶著這種感受,再來讀一讀。

  ④同學們,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僅僅是這兩座山脈嗎?紅軍在長征途中翻越了18座這樣巨大的山脈,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何等艱難,可紅軍的回答是──生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1)你從哪里感受到長征的艱難?

  A、云崖

  B、大渡橋橫鐵索寒

  ①(出示:鐵索橋靜止畫面)誰了解瀘定橋?

  ②站在江邊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③那冰冷的鐵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經讓我們不寒而栗,更何況對面還有兇狠的敵人,用機槍瘋狂地掃射著!那紅軍又是怎樣對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戰斗場面嗎?

  ④看錄像,談感受。

  ⑤讀出感受。

  (2)你從哪里感受到紅軍戰士的不怕難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圖)

  ②面對這樣險峻的金沙江,為什么給紅軍感覺是暖的?(天氣暖,巧渡金沙江)

  ③聽故事,談感受?(機智勇敢)板書:機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讀。

  (3)引導: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這一暖一寒,你能讀出兩種不一樣的感受嗎?自己練一練。(分男女朗讀)

  (4)而事實上,長征途中,紅軍要度過這樣的河還有24條,哪一條不險,哪一條不難?但紅軍的回答仍然是--生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①你從哪里感受到長征的艱難?

  千里雪

  展開你的想像,讓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過這樣的雪山,你會遇到哪些困難?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紅軍戰士的只等閑呢?

  喜

  從詩歌中找一找,紅軍戰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還指什么?

  ③翻過雪山,就迎來了長征的勝利,所以說——三軍過后盡開顏,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讀中。

  ④是呀,看著雪山就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堅強的信念、堅定的決心全都化為一句話──

  生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四、拓展延伸

  1、讀全詩。

  2、積累,試背。

  3、拓展:《清平樂·六盤山》。

  4、毛主席的詩詞每一首都是那樣的豪情萬丈,成為不朽的史詩。請同學們課后去收集毛澤東的詩詞,好好地讀一讀。

  五、總結。

  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難,那就請你想想紅軍長征途中遇到的困難吧,希望同學們能發揚紅軍戰士的這種長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難,勇敢前進!

  板書設計:

  七律、長征

  毛澤東

  遠征難 只等閑

  無畏樂觀

  《七律長征》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七律長征》是蘇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一課。

  這套教材在編排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每個單元有一個單元主題,課文圍繞主題詞選材。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詞為“長征組歌”,顧名思義,所選取的課文都與“長征”有關,而《七律長征》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篇幅最短,相對而言難度也較小。

  學情分析:

  據了解,學生在小學時已接觸過這首詩,甚至有部分同學已經能背誦這首詩,但小學時老師的講解卻只是蜻蜓點水似的,課文相關內容未作介紹,就更不用說引導學生做深層次的探究了。

  教學目標:

  針對此種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熟悉七言律詩的相關知識,體會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識)

  2.了解作者高度的藝術概括力;(能力)

  3.學習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為能圓滿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1.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

  2.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1分鐘)

  二、檢測預習情況:(5分鐘)

  1.生字生詞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關“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詩,表明的是本文的題材(解題)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壓韻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全首一般為八句,超過八句的成為“排律”。五字的律詩稱為“五律”,七字的則稱為“七律”)

  3.寫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戰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課文分析:

  一系列的課前熱身結束后,就該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分析了:

  1.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容,不理解的相互討論,無法解決的舉手問老師。(4分鐘)

  2.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由五幅圖組成的一組包容天地、氣象萬千的史詩般的歷史畫卷,請你認真研讀詩歌,分別給這五副圖概括出一個恰當的名稱,并從屏幕上找出相對應的畫面。(5分鐘)

  3.討論詩句的妙處: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實際上也就是解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15分鐘)

  a.首聯:首聯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全詩的總起、總綱,“遠征難”總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切困難;“不怕”“只等閑”充分顯示出藐視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和戰勝一切困難的鋼鐵意志。

  b.頷聯:把五嶺的“逶迤”烏蒙的“磅礴”和“騰細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說,你覺得矛盾嗎?為什么?(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種反襯的手法。作者把綿延不斷的五嶺和巍峨高大的烏蒙山分別比作“細浪”和“泥丸”,是為了突出表現紅軍敢于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偉大氣魄)

  c.頸聯:

  ①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懸崖”?(突出山的高、地勢陡峭)

  ②“云崖暖”“鐵索寒”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暖”字既寫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風高浪急、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士渡江脫險的喜悅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寒”字則烘托出瀘定橋自然環境的險惡、反襯紅軍戰勝艱險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沒有越過岷山,這是歷史事實。那作者又為什么要在詩中把他說成是“三軍過后”呢?(這是因為作者堅信紅二、紅四軍能戰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充分表現了毛澤東對紅軍指戰員們的殷切希望的無比信任)

  四、整體感知(5分鐘)

  選取風格完全不同的兩段音樂(一較為舒緩、一較為雄壯),請同學們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選取與之相協調的音樂,并配合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鐘)

  大型電視連續劇《長征》播出后,一位學生家長給央視“觀眾聯絡處”打電話:“《長征》是一部很有意義的電視劇,可以讓孩子了解長征、了解這段歷史,所以我希望中央電視臺能在學生放假時重播這部電視劇。”你能理解這位家長的心情嗎?你認為他的要求有必要嗎?請以此為話題展開討論。

【《七律長征》說課稿】相關文章:

《七律長征》說課稿02-08

七律的長征說課稿03-31

《七律長征》說課稿06-15

《七律·長征》說課稿參考06-13

《七律長征》說課稿推薦06-12

《七律&長征》說課稿06-28

《七律長征》的語文活動課說課稿06-14

關于長征的七律詩06-12

七律長征的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