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紀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
教學重點與難點:平面圖形的特征和轉化
教具學具準備:
2張長方形的紙、1把剪刀、1張正方形的紙、1根小木棍、1顆針。20根小棒
教學目的:
1、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征。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二、教法學法
舉例法、實驗法、講解法。
三、教學過程:
第一:引入
賞賜課我們所學的內容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我們來復習一下。說算式讓學生搶答。
隨意的`說。
第二:先動手做一個折風車的活動
讓學生體會和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征。(教材27頁第一題:沿虛線折一折)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最后讓學生明白:
長方形的特征:對邊相等。正方形的特征:四邊相等。
第三:用幾個平面圖形來拼組一個平面圖形。
使學生明白他們之間的轉換關系。(教材28頁做一做)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換:圓變正方形、正方形變長方形等等。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一年級上數學《左右》。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三課時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后上下要困難一些。
“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通過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后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我共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本課為第一課時。根據教學大綱本課教材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為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其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認識“左右”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判斷能力,能夠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根據我班學生的學情特點和本課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難點定為:
4、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
5、教學難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同時也是本單元的訓。
三、說學生
從能力方面,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參與性的活動。知識方面學生在生活中和平日學習中對左右的知識有一定的感官體驗,這些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基礎。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本節課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和學習,重視讓學生親身體驗,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充分挖掘現場課程資源來啟發學生進行學習,并采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個廣闊、自主的空間中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觀察與操作中認識和體驗左右。
1、首先,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情境,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有的兩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與右,并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學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學生原有的經驗出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一說”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戲,聽口令做動作;“擺一擺”學具等。讓學生在這些簡單而有趣的活動中辨別左右,加深對左邊和右邊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學生既感到親切而又不覺得枯燥,樂與參與學習。
3、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身邊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左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因此,除了認識和體驗“左右”外,還要引導學生懂得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左右”的認識,并且體驗到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說學法
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因此,學生的學習應以活動為主,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基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不一定準確判斷的情況下,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說、找、做、擺、看、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左右”的位置關系的認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說。是從生活經驗入手,說左右手分別能做哪些事,這是對左右的初步認識。
2、找。是找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是對左右的進一步了解。
3、做。這是聽口令做動手的小游戲。除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區別左與右。
4、擺。通過擺學具,使學生把對左右的認識變成得心應手的知識。
5、看。這是讓學生觀察由于他們的轉動,右邊事物的不同,初步體驗左右的相
6、練。達到鞏固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結合我班學生具體的學習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一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心理學指出,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所以課堂伊始我通過談話情境的創設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較為自然的引入新課。首先,我會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邀請大家一起來做游戲,如果你愿意請舉起你的小手。你知道你舉的是哪一只手嗎?(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然后隨著學生的舉手,我相機引入本課的學習,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對新朋友:左右(板書)。
1、我說你做。感知左右。通過讓學生找一找自身的左與右,再摸一摸、說一說,讓學生對左右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再以聽口令做動作的游戲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區別左與右。
右手除了用來舉手發言,還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左手呢?(吃飯時用左手拿碗……)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能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2、擺一擺,說一說。探究學習物體的左右與順序。
通過“聽口令擺一擺學具,再打亂順序重新擺一擺,并說一說、問一問”等環節的設置把操作、觀察與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加深了學生對左右的認識。“想怎么擺就怎么擺”,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同時又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3、通過同桌面對面站著觀察左手和右手進而讓學生體驗了左右的相對性,再通過“小判官”游戲及與老師面對面一起做動作的活動設置,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4、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通過幫小貓找小兔子的家,滿足了孩子們樂于助人的積極性,使學生知道確定左右要有一個標準,通過組織學生在教室模擬上下樓梯的活動,讓學生觀察、思考、體驗、感悟,使他們進一步明確: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又應用到生活中去。
(三)練習。
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需要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練習,因此,我在講授完新知后,立即讓學生做課后練習題。
(四)全課小結
通過讓學生說說本節課自己的收獲,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對知識的梳理能力。同時相機對學生進行走廊行走右側通行的習慣培養訓練。
(五)檢測
課后題第三題作為測試題,能夠有效的反應本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應教學效果,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并且為接下來的學習提供依據。
六、板書設計
清晰的板書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我的板書力求做到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和數學教學的思想性。我的說課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有著廣闊的生活背景,也蘊含著深刻的數學思想。本課時是《找規律》知識體系中的起始內容,即讓學生探索,發現最簡單的圖形變化規律。教材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所熟悉的“六一”兒童節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包含著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同時還注意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實踐活動去發現規律,創造規律。
3、教學目標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好奇心強,因此可以設計一系列的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基于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通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通過涂色與擺學具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情境,學生能夠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數學的美。
4、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結合農遠資源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并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說學情分析
經過上個學期的學習,我班孩子們基本上都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不僅活潑,好動,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風格——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敏捷。
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已經多多少少接觸到了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和規律性的習題,只是沒有把它作為專項知識進行學習和研究,也就是說《找規律》內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觸,怎樣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索規律,領悟規律的內涵,將是我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采用游戲、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引導探究等教學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游戲、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找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在教學手段上,運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圖文結合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找規律、創造規律的主要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落實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環節:
(一)游戲引入,感知規律
以“動作接龍”的游戲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上課開始,以學生喜愛的游戲形式引入,營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主動參與到游戲中來,在活動中,初步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增強了學生探究規律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尋找規律
1、看圖找規律
創設情境:“六一”到了,學校組織聯歡會,這是同學們布置的會場,一起來看看吧。
然后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圖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規律的?
【設計意圖:借助農遠資源我利用主題圖,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聯歡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將數學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探究,在農遠資源的輔助下,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初步感知到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
學生找到圖中有規律的事物之后,再去完成例1,輕而易舉。(課件出示例1)
最后師生共同小結:這些圖形、物體和小朋友都是兩個為一組,重復出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等活動去發現規律,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去找規律,體現了一定的開放性。讓學生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逐步發展其動手、觀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規律的美,并掀起了探究規律的高潮。】
2、擺圖找規律
這個環節,我主要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的活動來探索規律,創造規律。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為學習例2做準備的,我并沒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借助給定的圖形按照一定的規律擺一擺,并說說是按什么規律擺的,學生們大膽的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并進行相互間交流,創造性的擺出多種方法,在操作和嘗試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了學習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操作后,請學生說說自己組是怎么擺的`,按照什么規律,緊接著完成例2學習,水到渠成。(課件出示例2)
3、涂色找規律
請學生合作探究:根據從中發現的規律繼續涂下去,看哪個小組涂得又快,又準,又好?涂完后,派小組代表匯報自己組是按照什么規律涂色的。(課件出示例3)
【設計意圖:我從學生的愛好—畫畫入手,為學生創設了他們喜愛的涂色比賽情境,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在活動中又一次感知到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4、師生互動找規律
這個環節我利用掌聲來找規律。
【設計意圖:利用掌聲來找規律,讓學生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使數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尋找身邊規律的欲望,為后面生活中找規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聯系生活,創造規律
1、生活中找規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系生活,找出身邊的規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造規律
讓學生自己當一回小小設計師,創造出美麗的圖案。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新的規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的方式,用涂色活動來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大膽創作中加深了對規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現。】
3、欣賞作品
將學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給大家,讓學生們邊欣賞邊評價,并說說作品是按照什么規律創作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相互間欣賞作品,開闊了視野。在欣賞和評價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取長補短,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了學生的應用創新意識。】
(四)嘗試練習,應用規律
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應用,為了鞏固新知,加深對規律的理解,此環節,我設計了三種類型的練習題。(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習題的設計要考慮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戰性,此環節,我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題,循序漸進,在趣味性和挑戰性的驅使下,學生們積極思考,參與創作,增強了應有創新意識。】
(五)課堂小結,欣賞和暢談規律
1、欣賞有規律的圖片。(播放課件)
只要我們留心地觀察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規律,比如斑馬身上有規律的條紋,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保護自己;馬路上的斑馬線,提醒我們過馬路的時候注意安全;還有春天生機勃勃,夏日晴空萬里,秋天果實累累,冬天大雪紛飛,冬去春來,夏去秋來,四季有規律的變換等等。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有了農遠資源庫提供的課件的展示,使學生感受規律美,學會欣賞規律美,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課堂小結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么規律?是怎么找到規律的?一起歸納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然后教師總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有規律的事物在美化我們的生活,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它,運用它,將來把我們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麗,精彩。希望同學們能夠做一個善于發現美,創造美的孩子!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整個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學生涂畫規律和動手創造規律的作品。這樣安排既便于學生觀察,又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板書設計
找規律
例1例3
紅黃一組,重復出現。綠黃一組,重復出現。
綠紫一組,重復出現。藍黃紅一組,重復出現。
紫紅一組,重復出現。
女男一組,重復出現。
例2
正方體、圓柱體一組,重復出現。
三角形、圓形、正方形一組,重復出現。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4
說教材:
《分與合》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本部分內容為以后學習5以內的加減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整個第三單元的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會學習的樂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說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4和5的'組成,能夠熟練地說出5以內數的組成。
2.經歷探索與交流的過程,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說教學重點:
通過實踐活動直觀地了解4、5的數的組成。
說教學難點:
熟練地說出5以內數的組成。
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學習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注重通過設置多種問題情境來營造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學生可以經歷“具體→抽象”的探索過程。所以我采用“談話法、觀察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并且使用“數學課件、教具圖”等直觀教具。
關于學法,新課程的最高理念為: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可以做到好學、樂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并且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經歷了探索、交流的過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識,提升技能。
說教學過程:
學習過程分為五個環節。
1、憶舊迎新趣味導入。
2、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3、自學指導展示評價。
4、引導總結交流收獲
5、鞏固診斷夯實基礎。
出示課題,開始新課
環節一、憶舊迎新趣味導入
出示課件,復習鞏固。
環節二、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1.情境導入。
師:大家復習得真好,大家掌聲鼓勵鼓勵自己。
小朋友們在鼓掌時是怎么拍手的,誰來示范一下?(一個學生主動示范)
師:那大家也照樣子慢慢地做幾次拍手動作,好嗎?(集體模仿)
師:現在你能說一說我們鼓掌時是怎么拍手的嗎?(兩只手先分開來,再合起來,然后又分開來,再合起來。)
師:看來兩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響。
在數學王國里呀,也經常用到分與合的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組成。(板書課題:分與合)
2.探索4的組成。
出示籃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們上臺來分一分,擺一擺,經歷動手操作的過程。
3.了解4的組成。
總結孩子們擺的結果,4可以分成1和3,1和3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組成4;4可以分成3和1,3和1組成4.
4.探索5的組成。
出示盤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們上臺分一分、擺一擺。
5.師生共同玩猜球游戲,探索3的組成。
環節三、自學指導展示評價(對數游戲)
對數游戲:介紹游戲規則:老師報4,同桌一人說“我出1”,另一人說“我出3”,兩人一起說“4可以分成1和3,1和3組成4”,這樣既可鞏固有關數的分與合知識,又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環節四、引導總結交流收獲
出示4和5的組成的教具,孩子們讀一讀,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
環節五、鞏固診斷夯實基礎
出示練習題。
課堂總結:你今天都學習了什么?能不能回家跟你的爸爸媽媽說一說?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二)》中《有幾瓶牛奶》一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有幾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幾的進位加法。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前面的相關內容有本冊教材第三單元《加與減(一)》中的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而本課又同時是為本單元的20以內數進退位加減法、及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做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能力目標:通過組織擺小棒、數小棒、說一說 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3、情感目標:通過創設“有幾瓶牛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教學難點:會運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
四、說教法說學法。
1、教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2、學法: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合作。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在開課時以談話方式導入新課,問學生早上有幾個人喝牛奶。我接著說:“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圖。導入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要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并試著自己提問題—“一共有幾瓶牛奶”。板書課題:有幾瓶牛奶, 并用多媒體呈現問題。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第一環節,理解圖意,列出算式。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學生在本冊第三單元已經學過10以內加減法,列算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
第二環節,動手擺小棒。可以用多種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幫助合作,并試著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的。我提出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算法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學習。我在這個時候巡視班級,加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這樣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學生對多種算法的探究達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匯報交流算法。說說看誰的方法最多、最好。”在匯報中,學生一般都能夠首先想到用“一個一個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接著可能會有學生仿照這種方法“兩個兩個”的數等等。我可以說:“這些同學說的其實是一種方法,就是數小棒的方法,誰還有其他的方法?學生討論。
第四環節,講解湊十法。我用課件邊演示邊講解“湊十法”,規范講題語言,“我想將9湊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組織學生邊擺小棒邊講題,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練習和指名匯報,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和說一說的過程理解“湊十法”。在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這個算式用“湊十法”還能怎樣計算?”學生在這里馬上會想到還可以將5湊成十,我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和說一說的活動,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練習、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匯報。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讓學生能夠用“湊十法”正確的進行計算,同時檢驗學生對于“湊十法”的理解應用程度。針對算式9+5=,我提問“還有其他算法嗎?”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匯報,只要合理,就給予鼓勵。
第五環節,介紹撥計數器的方法。我用計數器模型演示,先在個位上撥9個珠子,再在個位上撥5個珠子,滿十進一,向十位進一。個位上剩下4個珠子,所以 9+5=14。此處的教學目的在于利用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十進制,為一年級下冊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打下基礎。這部分只需要學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環節,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運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在這里設計了兩個小練習:9+3=;6+9=。
(1)要求:用“湊十法”計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匯報、交流。
3、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1)“圈一圈,算一算”。設計此題目的在于鞏固“湊十法”。
(2)“看圖列示,解決問題”。目的是在解決問題中鞏固進位加法。教學時先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然后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鼓勵算法多樣化。
(3)“登山游戲”。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合作意識。
4、總結提升,復習小結。
總結本課的知識點,教師提問“這堂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總結計算方法。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內容一目了然,重點突出。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蘇教版第二冊的內容。一年級兒童年齡雖小,但對于要用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商品意識是有的。因此我根據教材先了解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程度,緊接著來認識面值不同的人民幣的幣值,通過換算人民幣明白人民幣單位間的十進位關系,最后開展主要用元、角、分為人民幣單位進行各種兌換練習。
2、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并會進行簡單的計算。
②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
3、教學重點: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元、角、分。
教學難點: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1元=10角,1角=10分。
二、關于教法
本節課屬于認知教學,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兩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2、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三個游戲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索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三、關于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三點:
1、在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探索的成功。
2、在動手操作進行實踐活動中獨立思考。
3、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導入新課,引出課題,全面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2、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①學生自主認識1元,1角,1分的人民幣。
首先進行活動一:老師給你們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個存錢罐,里面裝了各種各樣的錢,請你們把它們分一分類。分完了之后,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說一說,你們是怎樣分的。
分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分類,然后選一個代表來匯報結果,你認識哪些人民幣,怎樣認識的?
②買文具。出示情景圖。
小組內交流:你想買什么文具?怎么付錢?
如:有的同學想買柜臺中1元錢的圓珠筆,有的同學想買1角錢的橡皮,可以怎樣付錢?有幾種方法?
全班交流,把不同的付錢方法寫在黑板上。
問:看到同學們的付錢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嗎?
引導學生為什么不同的付錢方法都可以呢?從中讓學生發現1元=10角,1角=10分的進位關系
閱讀課本,質疑問難?書上47頁印的人民幣和我們用的人民幣有什么地方不同?學生能找出書上印的人民幣的左下角有一條紅色斜線,為什么會有斜線呢?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書上印的人民幣是樣幣,是給我們看的,是不能使用的。
③小組內做兌換人民幣的游戲。如用1元換10角,1角換10分,1張5元的幣換5張1元的幣等等,在游戲中學習小面額人民幣的換算關系。
④出示情境圖,問:1元錢可以買什么東西?能找回多少錢?讓學生說一說。
3、猜價格游戲
師:今天小朋友們表現得非常好,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個小獎品要送給大家,但是獎品太少了,送給誰好呢?如果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猜出物品的價格,我就把物品送給誰,好不好?
(教師先給出價格的范圍,再根據學生猜的價格,老師給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4、課堂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學習了什么新知識?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7
教材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中已經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本單元要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后續還要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萬以內數的加減法》。十幾減九是二十以內退位減法教學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既是為學生學習退位減法鋪路,又為四則運算奠定了基礎。因此,必須切實學好這部分內容。教材用賣氣球、賣風車、猜字謎、套圈游戲等多個畫面創設問題情景,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情感上和思維上的準備。但這個情境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為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創設了元旦游藝活動的大情境來貫穿整節課的始終。
學生情況:
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有了計算十幾減九的知識經驗,這部分內容,對于他們來說不是新知識,而是舊知識。但是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而且有意注意時間短、愛說、愛動。因此,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多種形式,掌握新知識。
我的思考是:怎樣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主動學習。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交流算法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生活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2.通過動手操作、交流算法,使學生經歷十幾減9的過程,知道想加算減、破十法、連減等多種計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確計算。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正確、熟練的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經歷十幾減九的過程,感受算法多樣化,理解算理。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大環節,其中第二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我又設計了五個小層次:下面我就具體說一說我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導入(3分鐘)
我以元旦快到了,班里要舉行游藝活動這樣的情境進入練習。
【設計意圖:在帶著學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現與新知有關的原認知,復習前面所學的20以內的進位加,數的分解和組成及10減幾等知識,為今天學習新課做好鋪墊。】
接著我以元旦游藝活動,班里要用氣球布置教室來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身邊問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興趣,并巧妙引出新課。】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大環節 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這里 分為5步來完成的。
(一)提取信息,提出問題 我是這樣處理的。
(二)動手操作,探究算法
1.動手操作,同桌交流
(1)師:你們都知道13-9=4,它是怎么算出來的?請同學們自己先想一想,再動手用小棒擺一擺,驗證一下。然后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你的方法。
(2)在學生操作交流中教師巡視。
2.全班匯報,交流算法
(1)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①學生1:我是這樣想的:1、2、39,拿走9個,1、2、3、4,剩下4個氣球。
師評價提升:哦,你是用數一數的方法來算的。
②學生2:我是這樣想的,從9接著往下數10、11、12、13,一共數了4個數,所以13-9=4.
③學生3:我不擺學具,想9加幾得12?9+4得13,所以13-9=4。
a.學生3匯報后,教師板書這種算的過程:
想:9+(4)=13,
算:13-9=4
b.總結算法并板書:想加算減。
④學生4:我是通過擺學具,先從10根小棒里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3根合起來是4根,所以13-9=4。
a.學生4匯報并用小棒演示,
b.問:誰和他的方法一樣,你再來說一說。
c.師:哦,我聽明白了,他們剛才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課件演示)
d.指名再讓學生把這種算法完整地說一遍。教師板書思維過程:13-9=4
評價:你說得即清楚又明白,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拆10法,補10法)
e.總結算法并板書:破十法。
⑤學生5匯報:13-3=10,10-6=4。
評價:你是從13里面先減去3,再減去6這種連減的`方法來算的。
(2)總結: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可真聰明。現在咱們就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一算,看誰算得又快又對。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匯報鼓勵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三)通過練習,鞏固方法
1.出示風車圖,看圖說圖意,列式說方法。
2.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同學們都在參加哪些游藝活動?(出示主題圖)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游藝活動,發現信息,提出十幾減9的數學問題,并獨立解決。
3.匯報交流:你發現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問題?和大家說一說。
預設:
生1:我選擇的是套圈活動,小朋友投了14個圈,套中9個,有幾個沒套中?
列式是:14-9=5,
師: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生2:有16個風車,9個小朋友來領獎品,每人一個,還剩幾個?
列式是:16-9=7,
生3:有15個字謎,9個小朋友,每人猜一個,還剩幾個?
列式是:15-9=6 ,
3.小結: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快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你們想不想自己出幾道十幾減9的題考考你的同桌呢?
【設計意圖:回歸主題圖,感受數學的作用,體驗學習的樂趣,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情感上和思維上的準備。】
(四)練習體會,優化方法
1.自由出題,搶著說答案,說方法:學生出十幾減九的題目。
2.教師有目的的板書(按從小到大排列的順序)
3.優化算法:剛才這些同學算得這么快,他們用的都是什么方法呀?
預設:生:他們用了想加算減,破十法。
師:用這兩種方法算題可真快呀!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但是學習還有社會性的一面,要從與別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營養,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覺比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計算方法即優化算法。】
(五)觀察題目,發現規律。
仔細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這些數字有什么特點?
預設:生1:我發現它們的被減數都是從小到大排列的。
生2:我發現它們的得數都是按從小到大排列的。
生3:我發現它們都是十幾減9。(教師板書課題)
學生能發現規律就說,不能發現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適當點撥規律:十幾減九的得數比被減數的個位數多1。
4.課件演示,理解規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得數中多的1,是從10里減去9個,剩下的一個1。
【設計意圖:談收獲,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后的喜悅,在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面了解的同時,知道十幾減九還有更巧妙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初步概括能力和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二、運用方法,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12頁2題。獨立做訂正。
2.游藝活動:送小鳥回家,算對了你會得到獎品。
【設計意圖:對十幾減九的方法進行鞏固,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按得數,排大小【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4. 聯系生活實際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練習是為了更好地鞏固學生學到的知識,進一步使學生掌握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的口算十幾減九的題。培養學生靈活的解題能力。】
三、課堂總結 完善新知
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方面進行總結。
四、回顧本節課的設計,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1.情境貫穿始終,激發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我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2.自主參與探究,親歷知識形成。
通過游藝活動,鍛煉學生思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尊重學生主體。
3.運用課件演示,理解規律內涵
學生在學習了十幾減9之后,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總結規律。通過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讓學生明確十幾減九的得數比被減數的個位數多1的道理。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感知分類,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能力目標:
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情感目標:
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學會對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并能正確的分類。
教學資源:學具袋、掛圖、小黑板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演示法 討論法 練習法
教法的思路:復習鋪墊,激趣導課——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展示匯報,質疑點撥——鞏固新知——拓展提高
學法的思路: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活中學,學中用
三、說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激趣導課
1、出示小黑板(做習題)
復習前一節課學過的知識,在學生數圖形時無形中就把圖形分了類,所以我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系點,為新知識的獲取做好鋪墊。
2、出示掛圖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㈠感知分類
1、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結果)
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圖中所見,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優勢,通過生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思維互補,都能感知什么分類。并且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引導:商場是把一樣的物品放在一起。
㈡明確分類
1、像售貨員阿姨把同樣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類。(引出課題)
2、小組合作整理學具,讓學生體驗分類。
3、討論、匯報。
在小組展示分類情況后,并說明分類的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
三、展示匯報,質疑點撥
1、小組里同學把自己所有的鉛筆拿出來,放在一起。
2、互相說一說這些鉛筆可以怎樣分類。
讓學生在一次動手操作,把本組所有學生的鉛筆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多次分類,從而使分類過程細畫,讓學生體會按不同標準分類的意識。比如:可以按長短、按顏色都是正確的。
3、匯報交流。
4、游戲:整理我的小書包
(先自己整理,然后同桌交流是怎樣整理的)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所以我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進一步鞏固體驗分類的方法,讓數學走進生活、接觸數學。
四、鞏固新知
1、做教材第39頁的"做一做"
(出示圖片,板演)
在這個環節中我把書中的圖做成能活動的,讓學生親自來前面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分類活動的平臺,這樣更讓學生一目了然。
2、做練習六的第1題,把同類的圈起來。
(先自己觀察,在小組交流,說說是怎樣圈的,為什么這樣圈)
3、做練習六第2題,涂色
(先讓學生自己涂,然后同桌互查)
4、做練習六第3題。
(出示掛圖,集體做,說出那個不同,為什么不同)
五、展示提高
1、今天我們學習了分類的知識,課后能運用這一知識做些什么?
2、實踐作業:整理自己的小書包,還有回家把自己的玩具分分類。
最后再次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數學,接觸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后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了許多游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了對分類的`認識,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了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的方法。開闊性、活動性的練習讓課堂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1、從生活切入數學,激發學習欲望。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整節課始終注意從生活中取材,無論是整理學具、觀察超市,還是開闊的練習,都賦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很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鏈接。同時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處、找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使數學不只是局限在課本上,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應該為生活服務。
2、以游戲收獲知識,調動學習興趣。
《新課標》提出:"教師就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游戲是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游戲讓他們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戲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因此,教學中努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游戲,使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游戲中來,在游戲中樂學,在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同時,基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如案例中游戲之一:比賽整理學習用品,讓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認識到把文具分類擺放會更好看、更方便。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迫不及待地動腦、動手整理,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所學知識。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游戲中如何靈活、有機地處理好課堂中的"動"與"靜";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開闊、更活躍,形成更具生機和活力。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88和89頁,《找規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規律”在新教材中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找規律”作為新單元的第一課,非常重要。本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渡到抽象的數列規律,如果這節課沒有把握好,那么對學生后面的繼續學習將會造成阻礙。
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通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通過涂色,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情境,學生能夠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數學的美。
教學重點:通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并會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具、學具的準備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思想上努力體現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教學活動中。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游戲、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引導探究等教學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游戲、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找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在教學設計上,注意重點內容的處理,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找規律、創造規律的主要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由魔術導入,在變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規律的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教具的輔助,演魔術的情境,體現新課程標準情境教學的理念,意在創設一個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情境,促使他們較快融入其中,并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課件出示主題圖──小朋友在布置教室。
設計意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發現什么,都是怎樣排列的,他們的擺放都是有規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放。由此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規律,也就是一種物品擺放的規律是什么?
(二)引導探索、認識規律
設計意圖:此環節分三個層次,先出示“彩旗”,引導學生找規律;接著同時出現“燈籠”圖、彩花圖和“小朋友排隊”圖,由學生同桌討論找出規律;最后匯報說清規律。
(三)動手操作、鞏固發展
1、擺一擺,猜一猜。
2、涂一涂。
設計意圖:完成老師的任務,設計一條手鏈,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能更好地發散并創設出更多的、更復雜的'規律,從而培養他們大膽創新的意識。
此環節重在體現新標準“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以“聽會忘,看能記住,做才能學會”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四)聯系生活、運用規律
1、聯系生活找規律。(課件出示“生活中的規律”圖)
2、做規律聽規律,做出有規律的動作等。
3、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按規律擺學具環節,對“規律”的感知、體驗已得到加強,已能判斷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所以此環節承上啟下,意在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又體現“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符合新課標和新理念。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0
一、教材分析
《教師教學用書》第14頁有這樣一段話:
重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直是本套教科書的重要追求。因此新修訂的四版北師大版教材把“綜合與實踐”的內容進行豐富,形成了新的“數學好玩”單元。本節課是數學好玩的第二個內容——“填數游戲”,旨在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本課是根據數獨游戲改編的填數游戲,“數獨”的意思的“單獨的數字”或“只出現一次的數字”。本節課從與數學相關的游戲中領略其中的奧妙,同時學習在做這些游戲的過程中能認真思考,舉一反三,感受數學的樂趣,并通過數學游戲滲透數學文化。
二、學情分析:
在一年級大班額條件下,學生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原因是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弱,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有的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審題能力及認真聽題的習慣。學習數學的最好辦法是做數學,玩數學游戲,重在參與,尤其重在操作。在參與和操作的過程中,才能領會到它的意義。
(基于以上分析,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填數游戲積累推理的經驗,初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探索、嘗試、交流等活動中,體會填數游戲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歷史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經歷填數游戲活動,初步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認真檢查的習慣,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以及學好數學的信心。
我個人認為要想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尤其是初步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認真檢查的'習慣單靠教材中所提供的兩個游戲是很難達到的,本套教材編寫的一個基本目的就是用教材提供一個學習的樣例,使我們的老師能在改變自己教學方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測驗證這樣一種學習方式。
四、教學流程
于是在教學流程上做了這樣安排:
學生對帶有游戲性質的內容比較感興趣,為了進一步激發興趣,我創設了和動物學校的動物們玩游戲的情境。(課件)并且借助大公雞的話:要想和我們一起游戲可沒那么容易,,我要先考考你們的觀察力!
出示這樣的兩組數字題板(課件)一是為了考察孩子的觀察能力,二是為了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而且在動物朋友大公雞的鼓勵下自然的過渡到填數闖關游戲中,同時為孩子理解游戲規則打下基礎。
“合作闖關”這一環節的游戲相對比較簡單,在理解了游戲規則后我嘗試讓孩子們同桌合作完成,并在活動中提醒孩子們檢查:每一橫行、每一豎行的數字不能重復。匯報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并努力讓學生說出為什么要先填第二個豎行或是第三個橫行的空格。然后放手讓學生同桌合作再完成一個類似的游戲,學生體驗的成功的喜悅,同時通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橫行或每一豎行都有3個格子,只要從只有一個空格的那一行開始填就行了。
這個游戲環節的PPT課件,我在每一個空格都設置了“觸發器”的功能,這樣孩子們在匯報時根據自己的想法先填寫哪個數字,在屏幕上點一下即可,既便于孩子們的講解,又便于其他同學傾聽。
此時小松鼠對大家說:恭喜你們順利闖過第一關,這第二關可沒那么容易了!
那么在小松鼠的引導下開始第二關的游戲。先讓學生猜游戲規則,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游戲規則。在游戲時讓學生說自己為什么先填下面的5、5、3這三個空格,目的是進一步感悟:從只有一個空格的橫行或豎行開始填數。在巡視時我發現部分孩子面對剩下的4個空格時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是本課的難點,孩子們不會是很正常的。這四個空格中的每一個都是所在橫豎兩行的交叉點,需要學生多方面思考才能準確的填出來。而且只要填對其中的一個,其它三個都迎刃而解。這時我沒有包辦代替,而是引導大家去討論剩下的格子該怎么填。這時我把話語權放給做對的同學,請他們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在這一互動環節,不是匯報的孩子站在臺前拿著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解,而是利用PPT中我課前設計的“觸發器”功能,邊講解邊填寫,這樣使得幻燈片不僅可以表達孩子們的意愿,傳輸他們的想法,同時也可以與班級的其他孩子互動,從而使孩子們在探索、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填數游戲的樂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PPT的輔助下,匯報孩子說的很棒,但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還是不夠集中,有個別孩子沒有注意傾聽同學發言,于是我借助課件針對四種情況中的一點進行了講解,這樣在學生的討論及老師的講解中,促進了孩子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最后檢查每行是否有重復的數字,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猜測驗證這樣一種學習方式。同時通過交流使學生學會走一步看三步,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
之后和孩子們共同進行搶答游戲。而這一環節的搶答游戲則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這樣一種愉悅的氛圍中進行下一關的挑戰。
第三關:能力拓展數字增加了難度也增加了:第五豎行的兩個空格要與第二橫行和第五橫行綜合考慮才能準確填出。因為在一行當中出現了兩個交叉點,難度增加了,所以原打算和孩子們共同完成,但看到孩子們的表現,這一關我還是選擇讓學生同桌合作,讓學有余力的孩子在思維上得到更好的鍛煉。
在游戲的最后由大象老師的介紹,了解什么是數獨游戲以及它的來歷,目的是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滲透數學文化,體會數學歷史的源遠流長,繼續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字迷宮是另一個游戲,我把它設計為實踐作業,目的是讓學生在游戲中進一步學會簡單的推理。
五、板書設計:
填數游戲
合作闖關 更上一層樓
1 3 2
2 1 3
3 2 1
5 1 2 4 3
1 3 5 2 4
4 2 3 1 5
2 5 4 3 1
3 4 1 5 2
這兩個問題是教材中的主體問題,之所以作為板書內容,是因為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孩子們了解了數獨游戲的填數策略及思考方法,因此這兩個問題在孩子們解決時通過到前面板演、講解,促進了孩子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1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早上好!
今天,能站在這里,與各位專家和老師零距離交流,探討課堂教學的話題,我感到非常榮幸,感謝教育局、教研室和學校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寶貴的機會。
下面就我執教的《找規律》這節課,我將從教材及學情、教法與學法、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四個方面跟大家進行交流。
一、教材及學情
1、教材分析:“找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符號感,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數學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課是《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本課時讓學生探索的都是一些直觀圖形和事物的變化規律。
2、學情分析:學生對于規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礎。在學前階段就曾接受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啟蒙教育。因此,學生對于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內容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已經或多或少接觸到了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把它作為專項知識進行學習和研究,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范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也就是說《找規律》內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觸,怎樣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索、領悟、創造規律,將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而又因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精力容易煥散但其又很活潑,思維很靈活。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個性、心理特點揚長避短地進行教學,是我教學設計的重點。
3、教材處理:基于學情的分析,我將教材進行了嘗試性的處理,以教材中的主題圖作為本節課的第一個層次的練習,而將學生動手創造規律、展示規律、表達規律作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將教學的難度提高,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訓練學生的探究能力。
根據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4、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探索、領悟、創造的規律,并能根據規律指出下一個物體。
(2)通過說一說、畫一畫、擺一擺等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學會從多角度發現規律、創造規律。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之美,體驗數學之樂趣。
5、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找探究規律的活動中,自主探究并發現規律。
6、教學難點:能用合理、清晰的語言闡述自己所發現的規律,學會用“重復的一組”來表達規律,并會創造規律。
二、教法與學法
1、教法:
(1)本節課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從而進一步轉向關注“人”的發展。為了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層次,并在與同伴交流中獲得進步。在本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的過程中體驗規律、感悟規律、應用規律,同時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節課首先要讓學生能夠從事物中發現簡單的規律,然后能準確清楚的表述規律,最終運用規律解決簡單的問題。
(2)創設多元情景、發展多元智能。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發展潛能。我創設多元情景,如讀規律、演規律,聽規律,畫規律,欣賞規律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2、學法:《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實踐操作法。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我設計了找規律圈一圈、創造規律擺一擺等操作活動,通過學生動手圈、擺、畫,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逐步發展其動手、觀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始終做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充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
(3)對比歸納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學會歸納總結,同時錘煉學生表述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感知規律
2、動手操作,探究規律
3、激趣練習,應用規律
4、聯系生活,欣賞規律
四、教學反思
這節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力圖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體現“以人為本,關注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和思維特點,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積極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2、進行了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習數學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擺一擺、說一說,圈一圈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規律。
3、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自編規律,把知識進一步的拓展,從而讓學生再創造出不同規律來。
4、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的最后,我把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于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到處有數學。
這節課,我和同學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蕩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在我的整堂課中也存在著如時間緊張、學生表達不清晰等問題,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的建議,謝謝!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2
一、說教材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第1課時《分類與整理》。分類與整理是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單元的“分類”是一個學生實踐活動,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體驗分類的含義和方法。本節課選取學生熟悉的游樂場場景為基本素材,通過將不同形狀和顏色的氣球分類的活動,啟發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中學習分類,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通過活動,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并將分類的結果整理成圖或表。
2、能力目標:通過分一分、數一數、比一比、等活動,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表達的能力,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
3、情感目標:初步體驗將生活中簡單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的好處,初步養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本節課的重點是: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并將分類的結果整理成圖或表。
二、說教法
1、情境創設法
《課標》指出:教師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的興趣。一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興趣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本節課開頭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什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并將小禮物獎勵給今天表現最棒的同學,引導學生給小禮物歸類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主要內容通過多媒體、分組討論、動手操作、掌聲鼓勵等方式體現愉快的教法。在練習時,采用美觀的圖片來刺激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2、探究發現法
本節課選取學生熟悉的游樂場場景為基本素材,通過將不同形狀和顏色的氣球分類的活動,啟發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并將分類的結果整理成圖或表。
3、聯系生活法
《課標》中強調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學中我把數學與兒童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習分類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的用途,了解生活中分類現象,體會分類的作用如此之大。
三、說學法
教師的教還有賴于學生的學,“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因此我特別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的指導,本節課我結合實際指導學生運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學習:
1、實踐操作法
本節課創設讓學生參與操作的實踐活動,如在教學中運用學具,將氣球按顏色或形狀為標準進行分類。讓每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操作實踐,通過分一分、數一數、比一比等實踐活動,使學生經歷了分類的過程,掌握了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充分體現了在“做中學”的新理念。
2、學習討論法
討論法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對“你是怎么整理的,為什么這樣整理?”這個問題充分發表見解,給學生的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較大的空間,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小組合作的必要性,培養了學生對問題的鉆研精神,并訓練了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有五個環節:
(一)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本節課通過情境創設為學生帶來6件禮物,激發學生興趣,禮物為6件,是通過顏色和大小得來,初步讓學生感知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緊接著聯系生活說說分類的現象,體會分類的作用之大。最后利用整理前后的書架的便捷,揭示課題。
(二)講授新課
(1)創設情境:小朋友手中的氣球該如何分類?
(2)動手操作:同桌兩人為一小組,合作探究,將游樂場的氣球按顏色或形狀為標準分一分,數一數,將結果記錄在白紙上。
(3)展示結果:通過展臺和黑板,展示學生的作品,并將分類結果整理成圖或表,讓學生初步認識圖和表。
(三)課堂練習
1、將水果和蔬菜進行分類。
2、將平面圖形整理成圖,并按圖填一填表,按表比一比多少。
3、將飛機、輪船、汽車、摩托車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
(四)課堂小結
我們可以以形狀、顏色、用途和功能等標準進行分類。由于選擇的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會不同。我們可以將分類結果整理成圖或表。
(五)作業布置
練習七1、2題。
五、課后反思
分類現象應聯系生活,靈活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表述不完整和回答不上來的問題,應旁敲側擊引導學生回答,而不能代替學生回答,應將機會留給學生。語言也應該更精煉。
最后,謝謝各位老師,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選自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第一課時。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數字、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于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2、教學目標
①結合現實場景,發現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對數字、圖形、物體等的排列規律有初步的了解。
②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初步體驗尋找事物規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能運用簡單的規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并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
教學難點是發現數字、運算、圖形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范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么規范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么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后,聯系生活、發現規律,最后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說教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創設情景導入———動手操作——合作學 學習方式:小組合作、交流探討、動手操作。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用游戲引入,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讓學生猜有規律的圖形,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樣的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規律存在的同時,初步感知了規律的價值。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不斷地促使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即具有一定規律的圖案進行觀察和提煉,從不同角度獲取里面隱含著的數學信息和規律,并加以符號化,使學生對這組規律的認識經歷了“感官描述具體的形狀、顏色,它們都是一種一個的,并進行分組認識圖形的規律。”
3、動手操作,鞏固發展
讓學生動手擺學具,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拼擺出規律的圖案。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能更好的發散,創設出更多、更復雜的規律,培養了他們的大膽創新意識。
4、聯系生活,發現規律
引導學生找找身邊的規律,生活中的規律。引導學生回到生活,尋找和欣賞日常生活中的規律。使學生從規律之美感受數學。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4
一、說教材
《認識圖形》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起始課,教材主要通過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引導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它們的特點,并知道它們的名稱、為充分運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教材所呈現的物品都是學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動也都是學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加感性認識,為深刻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學情
學生在入學之前對于圖形已經有了—個初步的認識,對于—些常見的基本的平面圖形,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孩子們已經有所了解和接觸。但對于立體圖形孩子們還是相當而言比較陌生,可能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會見到一些立體圖形,但對于立體圖形的系統學習還是首次接觸。這節課對于孩子們而言是—個過渡,要從平面過渡到立體,并學會從立體中尋找平面,這對于孩子而言是一個挑戰,這方面孩子還是比較薄弱的。
三、說教學目標:
1.在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中,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這些立體圖形的特點,準確地說出它們的名稱。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四、說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強調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析與運用。所以本節課我采用情景教學法、活動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分一分、摸一摸、滾一滾的活動,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合作交流中學會新知,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特點,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小朋友,今走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大家的好朋友,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他的到來(機器人圖片)。
(二)合作探究
小朋友們這么熱情,機器人很高興!機器人把它的玩具帶來和我們一起分享(出示課件)誰能說一說,圖中有哪些物品(指名回答)。
你能幫助機器人把他的這些玩具分類嗎?可以怎么分?
1.學生小組活動。
2.匯報分類結果。
哪個組來告訴大家,你們組把玩具分成了幾類,怎樣分的?
你們說得很棒!看,笑笑和這個組的小朋友們的想法一樣,你能看懂她的'分法嗎?學生回答后,師總結:原來按形狀分類是一種從數學角度觀察的結果,你能像笑笑一樣按形狀把他們重新分類嗎?學生快速獨立重新分類。
(三)玩耍體驗
下面我們分別認真地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然后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這些好朋友長得是什么樣,摸起來有什么感覺。趕快行動吧!
學生小組活動:
每小組的學生拿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摸摸、看看、玩玩、說說。老師參與小組活動和學生一起玩。
匯報交流:誰愿意上臺來介紹你們組的好朋友。愿意介紹哪一種都可以,說一說它們長的什么樣。其他的同學要仔細看、認真聽。
我們班的小朋友,會聽、會看、還會問,很了不起!機器人表示不服,要向你們挑戰,你們敢應戰嗎?
(四)課堂練習
1、完成教材第71頁練一練第1題
先讓學生說一說“找朋友”是什么意思,讓學生獨立完成
2、完成教材第71頁練一練第2題
獨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3、說一說,我們身邊的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哪些物體是正方體、圓柱和球?先同桌說,再全班交流。
(五)課堂小結
小朋友們真了不起,不僅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而且還在校園里找到了很多我們今天學過的物體。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今天學過的物體用途很廣泛,到處可見。小朋友們今天回家看看自已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我們今天學過的物體,講給你爸爸、媽媽聽一聽!
六、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
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 球
七、說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對新鮮事物感興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在課堂中設計了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為學生創建了一個愉悅、自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摸一摸等活動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間觀念,發揮多種感官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去掌握形狀的特點。最后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狀物體的應用。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事物,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并應用圖形特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學生活動為主,自主探索圖形特征,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進一步感知不同物體形狀的特點及其用途,培養學生的的觀察意識和能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
但是,整節課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師語言不夠精煉,表達不夠精準,評價性語言不夠生動、靈活具有啟發性。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5
一、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2-63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索并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的計算方法,進一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能力目標:發展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知識遷移的能力,以及小組互相合作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的計算方法。
四、教學難點:
探索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的計算方法。
五、教學關鍵:
發展初步的估算意識。
六、教具、學具的準備:
電腦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出示主題圖(小東、小紅和小亮在跳繩),并配上解說:今天,小東、小紅和小亮利用課間操的時間進行了一場跳繩比賽,老師把比賽結果制作成了一張統計表,請大家看看,說說你從統計表中得到了那些數學信息。
學生看表,并匯報:小東跳了62下,小紅跳了48下,小亮跳了70下。
(二)、探索新知,從問題情景中探索算法。
1、根據數學情景和信息,提出相關問題。
在小組中說說,從統計表中你可以向大家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匯報:小東比小紅多跳幾下?小亮比小紅多跳幾下?
小紅比小東少跳幾下?小紅比小亮少跳幾下?
或者提出小東和小紅共跳了幾下?小亮和小紅共跳了幾下?小東和小亮共跳了幾下?
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進行解決。
請學生說出是怎么想的?如何列式?
62-48=70-48=70-62=
62+48=48+70=62+70=
2、探索算法。
先請學生估計以下62-48=,可能等于幾,再請學生通過具體計算,進行驗證。
如果有困難可以在小組中交流,互相幫助。
匯報小組意見(允許學生使用各種算法)
(1)、我想62-40=22,22-8=14,我會計算兩位數減整十數,所以先把48看成40,減完40,還少減了8,所以再減去8等14。
(2)、我想62-50=12,12+2=14,把48看成50,減完50,還多減了2,所以再加上2等14。
(3)、我想各位上的2不夠減8,于是就向十位借十,就成了12-8=4,十位上的數被借走了十,所以就成了60-10-40=10,再把10+4=14。
用的是“滿十進一”的方法。
(4)、用豎式計算。
62十位上的6借走1還剩5,-485-4=1
方法是多樣的,只要正確即可。
3、比較幾種算法的簡便性。
請學生說說以上幾種算法,哪一種更為簡便,而且不容易出錯。
教師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如:老師認為“滿十進一”的計算方法比簡便,而且不容易出錯。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選擇自己所接受的方法。
(三)、實際應用。
1、完成70-48=70-62=
集體反饋時,說說自己的算法。
2、教科書第62頁的“想一想”。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反饋時,說說自己的算法。
3、教科書第63頁的`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反饋時,小組之間互相檢查,并說說自己所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如:沒有進一,數位沒對齊等。
4、教科書第63頁的第2題。
先要讓學生看懂圖意,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淘氣用50元買了一個羽毛球拍售貨員阿姨找了他29元,買一個羽毛球拍需要多少錢?
列式解答,最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5、教科書第63頁的第3題。
明確題意,學生獨立完成,其中“()+40”的答案不唯一。可以讓學生進行猜測,“()”可能是0,也可能是4,如果“()”是其他數,它就無家可歸了。
(四)、總結。
有什么向對大家說的?有沒有什么意見要發表?
板書設計:
跳繩
62-48=14(下)
我想:62-40=22我想:62-50=12
22-8=1412+2=14
62十位上的6借走1還剩5,-485-4=1
14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說課稿小學數學03-10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05-25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11-24
小學數學說課稿11-02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11-25
小學數學方程說課稿11-07
小學數學《比的意義》說課稿11-21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