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說課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說課稿1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教科書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數軸"的第一課時 內容。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 從標有刻度的溫度計 表示溫度高低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 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借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 的有關問題。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 還是以后學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數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必要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節課的教學 目標如下:
1. 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
2. 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 的有理數,理解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 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于實踐, 培養 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確定:
正確理解數軸的概念和有理數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 點,建立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系(數與形的結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 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 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 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學生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
不易理解, 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 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 深入淺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和生理特征,學生好動性,注 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 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 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 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⑷心理上,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 識到數學課的科學性, 學好數學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科知識的滲透性。
五:教學策略:
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 他們往往需要依賴直觀具體形 象的圖形的年齡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 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也為使課堂生動、有 趣、高效,特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之中,采用啟 發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 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并教給學生"多 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鉆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積極利用板書和練 習中的圖形,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 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輔助作用, 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七 個教學環節: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三)、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六:教學程序設計: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首先復習提問:有理數包括那些數?學生回答后讓大家討論:你能找出 用刻度表示這些數的實例嗎?學生會舉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溫度計與數軸最 為接近,它又是學生熟悉的帶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學中我將用它來抽象 概括為數軸這一數學模型,于是讓學生觀察一組溫度計,并提問:
(1)零上 5°C 用 5 表示。
(2)零下 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讓大家想一想:能否與溫度計類似,在一條直線上畫上刻度,標出 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 0 呢?答案是肯定的,從而引出課題: 數軸。結合實例使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也使學生體會 到數學來源于實踐,同時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了 思想上的準備。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教師設問:到底什么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呢?
(1)畫直線,取原點(這里說明在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這點表 示0,數軸畫成水平位置是為了讀、畫方便,同時也為了有美的感覺。
(2)標正方向(這里說明我們在水平位置的數軸上規定從原點向右為 正方向是習慣與方便所作,由于我們只能畫出直線的一部分, 因此標上箭頭指明 正方向,并表示無限延伸。)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這里說明任選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 標數時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點,依次表示
1、2、3…負數反之。 單位長度的長短,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同一單位長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畫數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教師板書這三個步驟, 給學生以示范。 畫完數軸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軸?"(通過 教師的親切的語言啟發學生,以培養師生間的默契) 通過討論由師生共同得到數軸的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 的直線叫做數軸。 至此,我們將一個具體的事物"溫度計"經過抽象而概括為一個數學概念 "數軸",使學生初步體驗到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三)、手腦并用,深入理解:
1、讓學生討論: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為什么? A、 B、 C、 D、 E、 F、 A、B、C 三個圖形從數軸的三要素出發,D 和 F 是學生可能出現的錯 誤,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時間然后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的 討論之中去接觸學生,認識學生,關注學生。
2、為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數軸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大家在練 習本上畫一個數軸,(請同學畫在黑板上) 學生在畫數軸時教師巡視并予以個別指導,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畫完 后教師給出評價,如"很好""很規范""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語言來激勵學 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并強調: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是數軸的三要素, 畫數軸時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設計以上兩個練習,一個是動腦想,通過分析、判斷正誤來加深對正 確概念的理解;一個是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有了數軸以后,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表示在數軸上,那么反過來,數軸 上的點是否只表示有理數呢?作為一個問題我讓學生去思考,為后面實數的學 習埋下伏筆,這里不再展開。 安排課本 23 頁的例
1, 利用黑板上的例題圖形讓學生來操作,教師提出要求:
1、要把點標在線上
2、要把數標在點的上方 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可以加深對數軸的理解,進一步掌握用數軸上的點 表示數的方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真 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當然,此題還可以再說出幾個有理數讓學生去標點,好讓更多的學生去 展示自己,并進一步讓學生從中感受已知有理數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從而加 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為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獨立完成:
1、課本 23 頁練習
2、課本 23 頁 3 題的(給全體學生以示范性讓一個同學板書) 為向學生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討論:
3、數軸上的點 P 與表示有理數 3 的點 A 距離是2,
(1)試確定點 P 表示的有理數;
(2)將 A 向右移動 2 個單位到 B 點,點 B 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3) 再由 B 點向左移動 9 個單位到 C 點, C 點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則 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果, 通過以上練習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 礎上達到靈活運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根據學生的特點,師生共同小結:
1、為了鞏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提問:你知道什么是數軸嗎?你會畫數軸 嗎?這節課你學會了用什么來表示有理數?
2、數軸上,會不會有兩個點表示同一個有理數?會不會有一個點表示 兩個不同的有理數? 讓學生牢固掌握一個有理數只對應數軸上的一個點, 并能說出數軸上已 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 (七)、布置作業,引導預習: 為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如下:
1、全體學生必做課本 25 頁
2、最后布置一個思考題: 與溫度計類似,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系如 何? (來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七:板書設計:(略)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 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 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 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受學生歡 迎的好教師。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所選用的教材為蘇科版義務教育課程 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 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個方面加以 說明。(或加教學評價)
最新說課稿2
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空間中的平行關系》
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空間的平行關系》是人教版教材數學必修2必修第二章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線與面,面與面平行的判定與性質。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對線與面,面與面平行內容進行梳理,結合立體幾何的典型模型正方體,強化學生對空間平行關系的認識和證明題格式的規范。
1、 認知目標:熟知空間中關于平行關系的公理定理,能流利第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述出線與面、面與面平行的相互轉化。
2、能力目標:能從空間圖形中正確識別出線與面的平行關系,并能依照相關公理定理進行證明。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相關題目訓練,對數學公理、定理等相關科學結論的發現過程有所認識,學會數學證明的基本思想方法,進一步感受數學的邏輯美。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空間平行關系的邏輯推理
教學難點:證明的卷面落實
四、 說教法
借助正方體模型,幫助學生理清空間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之間的關系,正確使用公理定理,規范書寫證明過程。例題最為模板,練習作為反饋。
五、說學法
要求學生通過認真聽講,掌握分析空間平行問題的一般思維方式,通過模仿教師證明過程,能熟練地按照定理,規范第寫出證明過程。
六、說學生:
學生有A、B兩層,程度不一樣,變式一和練習以B層學生為主,變式二和思考以A層學生為主.
七、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采用講練結合的課堂模式,先由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相關公理定理,整理出解決線面平行、面面平行的一般思路(10分鐘);例題演示證明過程,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5分鐘);將題目變式,進行模式化訓練,讓學生充分掌握分析問題的一般思路(10);做練習,檢驗學生學習成果,請學生板演(10分鐘)。進一步提升,思考題(5),學生課堂小結(5分鐘)。
八、我為什么要這樣上課
1、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課本知識比較分散,課時較為緊張,本節課目的就是將所有空間的平行關系統一起來,從整體高度重新組織這部分內容。
2、教學策略的選用
先將所有相關知識做一梳理,形成知識網絡,然后通過具體題目,演示分析問題的一般思路和證明過程的正確書寫,以期使學生徹底會處理空間關于平行關系的問題。
先講再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再根據情況進行增減,確定學生練習的方向。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最新說課稿3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風的形成》是小學科學河北版五年級上冊冷和熱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冷和熱的基礎上設計的,是本冊書的核心單元。本單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通過探究有關冷和熱的現象,開展實驗探究,利用通過測量得到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的能力,運用冷熱方面的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保溫和散熱等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在深入認識教材的基礎上,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方面設定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1)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2)能用對比實驗、模擬實驗的方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風的成因。
(3)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描述實驗中產生的現象。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推理出風的成因,培養學生樂于思考的科學態度。
( 2 )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愿意與其他同學交流想法的情
感。
3、知識目標
(1)能用實驗說明風的成因。
(2)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難點:引領學生探究影響空氣流動的因素以及風的成因。實事求是地描述并記錄實驗中產生的現象。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對空氣的流動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學生已經在三年級初步認識了空氣和風,了解了熱傳遞的一種方式——對流。所以探究風的形成問題的方法及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設想是否正確對學生來說并不難。
3、五年級學生接觸科學課兩年的時間,學生對探究的過程、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科學的思維方式還沒有形成。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科學概念對學生來說有很大困難。
三、說教法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與規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實驗教學法
提供給學生盡可能多的身邊常見的材料,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實驗探究,有利于學生想更好的了解風的形成。
2、分析歸納法
學生經歷探究式教學活動,從中發現并記錄所觀察到的現象。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從現象中獲得科學概念。所以我在教學活動中尤其重視引導學生分析現象,在現象中發現規律。
3、討論法: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讓每一位學生在討論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吸收別人的方法、學會交流與合作。
4、啟發式教學法:課堂教學中在觀察現象的基礎上,通過設計幾個有層次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進而得出科學概念。
四、說學法
1、觀察感知法:抓住本課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通過在實驗中觀察并描述實驗中產生的現象,讓學生體會影響空氣流動的因素。
2、小組合作法:《課標》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我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由基礎好的帶動基礎稍弱的學生,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3、實驗探究法
本課使學生經歷設計實驗、驗證性實驗、分析現象等探究過程。充分發揮他們在科學學習上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五、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材料:支架、紙螺旋圈、蠟燭、紙風箱、火柴、蚊香、濕毛巾等。
3、媒體準備:展臺、風的形成的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七、板書設計:
在我們科學課上如果僅僅把科學概念寫下來會很抽象。所以本節課的板書我用到了集合的形式,圖文并茂的展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16、風的形成
熱空氣上升
冷空氣下降
八、我的感想
我是本學期剛接觸科學課程,在上《風的形成》一課時, 我注重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獲取,通過實驗驗證——解釋現象——分析總結的課堂教學模式來完成整個教學環節。學生能夠真正懂得了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達到了科學知識方面的教學目的。
但由于我是剛接觸科學課,對科學課還尚不熟悉,在這節課上還暴露出很多不足之處,但我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逐步改正。在這節課上,我按照《課標》中提出的科學探究所要經歷的幾個科學過程和方法: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實驗、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這幾步驟來進行,讓他們像科學家一樣自行探究。在探究中認識探究。只有這樣,學生的科學素養才能慢慢形成,探究能力才能一步一步提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才會深入自己的內心。要從興趣入手,首先讓學生喜歡上科學課,有了興趣這個老師,他們會不自覺的參與一些科學活動,這時老師再不失時機的教給他們科學的方法,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最新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講解的是單項式乘以單項式,是在前面學習了冪的運算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學習單項式的乘法并熟練地進行單項式的乘法運算是以后學習多項式乘法的關鍵,單項式的乘法綜合用到了有理數的乘法、冪的運算性質,而后續的多項式乘以單項式、多項式乘以多項式都要轉化為單項式的乘法,因此單項式的乘法將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在整式乘法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二、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單項式乘法法則,會進行單項式的乘法運算。
2.通過單項式乘法法則的推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目的的第一條的確定是考慮到學生對單項式的概念、有理數乘法、冪的運算都較為熟練,在此基礎上導出的單項式乘法法則學生能夠達到“理解”的要求,同時由于單項式乘法的所有內容已包含在這節課中,學生能按照一定的步驟完成單項式的乘法運算,據此確定了教學目的的第一條。而單項式法則的導出過程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極好素材,據此確定了教學目的的第二條。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單項式乘法法則。
(這是因為要熟練地進行單項式的乘法運算,就得掌握和深刻理解運算法則,對運算法則理解得越深,運算才能掌握的越好)
難點:多種運算法則的綜合運用
(這是因為單項式的乘法最終將轉化為有理數的乘法、同底數的冪相乘、冪的乘方、積的乘方等運算,對于初學者來說,由于難于正確辨認和區別各種不同的運算及運算所使用的法則,易于將各種法則混淆,造成運算結果錯誤。)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教學的需要。
1、在新課學習階段的單項式的乘法法則的推導過程中,采用了引導發現法。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將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成用已學過的知識可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即掌握了新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探索探索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始終處在觀察思考之中。引導發現法的使用對實現教學目的的第二條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2、在新課學習的例題講解階段,采用了講練結合法。對例題的學習,圍繞問題進行,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題的過程中展開思維。與此同時還進行多次有較強針對性的練習,分散難點,對學生分層進行訓練,化解難點,并注意及時矯正,使學生在前面出現的錯誤不致于影響后面的解題,為后面的學習掃清障礙,通過例題的學習教師給出了解題規范,并注意對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3、在歸納小結這個階段采用師生共同總結,旨在訓練學生歸納的方法,并形成相應的知識系統,進一步防范學生在運算中容易出現的錯誤。
4、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豐富,訓練量大,利用投影儀,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五個環節:1、創設問題情境2、新課學習3、反饋練習4、小結5、作業布置。
(1)創設問題情境
本節課通過一實際問題,引入課題,這樣的目的是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通過問題1、問題2的設置進而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新課學習
新課學習包括單項式乘法法則的推導和例題講解。
①單項式乘法法則的推導
由于八年級學生還不具備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單項式乘法法則的推導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引例。引例1中的兩個問題就是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兩個單項式如何相乘,使學生能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同底數冪的運算性質等知識探索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運算法則。引例2讓學生動手嘗試,在嘗試成功的基礎上再提出問題3,由問題3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最后得出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法則。從而實現理解單項式乘法法則的這一教學目的,同時在上述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在研究問題中所體現的“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數學思想,通過嘗試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從而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的第二條,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生得以掌握。
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一組簡單的練習,由學生回答,強化對單項式的乘法法則的理解和運用,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②例題講解
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例題按按照逐步增加運算種類進行了編排,使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我總共設計了三道例題。
例1是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計算,在講解此題時關鍵是讓學生按照單項式乘法的法則進行運算。例2是單項式的乘方與乘法的混合運算,在例2后我又設計了一問題,此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根椐題目特征,辯認出它們是哪種運算,應選用什么樣的法則進行計算,使學生逐漸分清運算類型,正確實運用法則,以實現難點的分散和突破,并提高學生運算的熟練程度。例3是單項式的乘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例3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十分廣泛,從而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在例題的教學過程中除學生口算計算過程,教師要給出規范的解題過程,并要求學生按規范的書寫格式進行練習和作業。
在每道題完成之后,都配有與例題相近的鞏固練習,由學生板演和分組練習,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以實現“會進行單項式的乘法計算”這一教學目的。
(3)反饋練習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我又設計了反饋練習,以了解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的掌握情況,并再一次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矯正,使學生對單項式的乘法運算的熟練程度得以加強。
(4)小結
本節課的小結由師生共同完成,先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然后教師歸納形成知識系統,通過小結,使學生明確單項式的乘法最終將轉化為有理數的乘法、同底數的冪相乘、冪的乘方、積的乘方等運算,引起學生對單項式乘法中系數與指數運算易混淆等問題的重視。
(5)布置作業
數量不多的作業,既能讓學生能對本節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又能有充裕的時間拓展自己的視野。
六、教學評價、反饋措施
本節課采用了不同的反饋手段和較多的反饋練習。
1、設計分段練習。例如練習一-------練習四每次練習主要解決一重點問題,同時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矯正,掃清后續學習障礙。
2、采用不同的練習方法。如口答、筆答、板演、快速強答等,以增加反饋層面。通過練習使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情況都能及時反饋給教師,使教師對教學情況心中有數。
3、及時矯正。對每次練習情況進行講評,對正確的解答及時給予肯定,發現問題及時評講。
這就是我對本節課總的設計過程,具體過程將體現在我的課堂教學之中,謝謝大家!
最新說課稿5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是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小學音樂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豐收的喜悅》中的第1課時《采金秋》。《采金秋》是一首歡快活潑、富有朝氣的鄉村兒童歌曲,它的旋律給學生們勾畫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秋天景象。本課時就是以學習這首歌曲為主,讓學生充分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學目標:
包括對學生音樂技能技巧的訓練,創編能力的培養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通過對歌曲《采金秋》的學習,讓學生能用輕快明朗的聲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同時激發學生熱愛秋天、熱愛豐收的良好情感,從中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難點:
歌曲中的節奏練習以及大跳音程的學習。
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主要采用提問導入法、互動學習法、分組游戲法等等,同時運用現代信息。音樂課應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所以在學習歌曲后,讓學生用各種打擊樂器給歌曲配上自己創編的節奏,同時分組進行表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展現秋天的美,從而使學生對歌曲的學習產生比較濃厚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過程由節奏訓練、歌曲學習、創編表演三個環節組成。
首先,采用提問的方式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剛剛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暑假,同時也度過了一個炎熱的夏天,現在我們即將進入什么季節呢?”這個問題和學生的生活聯系很緊密,所以學生肯定會回答“秋季”;而后我接著提問:“那你們喜歡秋天嗎?”這時大多數學生應該回答“喜歡”;緊接著,我引導學生說出一系列喜歡秋天的原因,比如“景色迷人、氣候涼爽”等等;與此同時,我借助學生的回答繼續引導:“秋天是涼爽的,秋天是金色的,秋天不光景色美,而且秋天的聲音更美!不信,你們聽:淅瀝瀝瀝瀝瀝淅瀝瀝瀝!”這樣,我就順利引出了這節課的第一條節奏訓練,同時大屏幕上也出示了這條節奏,然后我讓學生跟我一起模仿秋雨的聲音來朗讀節奏。接著,大屏幕上出現歌詞,我讓學生根據剛才的節奏有感情地朗讀歌詞:“今年又是大豐收喂!”并且要突出強弱,這樣促使學生對歌詞的旋律產生興趣;隨即大屏幕出現旋律,學生隨著琴聲演唱這一樂句,在演唱中即時糾正學生在音準或節奏方面的錯誤,從而順利解決了大跳音程這個難點,也讓學生對歌曲有了初步了解。接下來,我采用同樣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第二條節奏訓練以及樂句演唱,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節奏難點,也讓學生對整首歌曲的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興趣。
節奏訓練結束后,本課進入了第二個環節:歌曲學習。由于前面已經進行了兩條節奏訓練以及樂句演唱,所以學生對整首歌曲的學習不會感到很陌生。大屏幕出現《采金秋》的完整歌譜,我首先采用童聲的演唱方法給學生范唱了一遍歌曲,同時讓學生想象這首歌曲描繪的情景;接著,又讓學生聽一遍教學磁帶中學生演唱的這首歌曲,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歌曲,并順勢鼓勵學生:“現在我們也來唱一唱這首歌曲,我相信我們班的同學們會比他們唱得更好!”接著,由我彈伴奏,并帶著學生演唱《采金秋》,在演唱的同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如此反復幾遍,學生對這首歌曲逐漸熟悉,最后要求學生富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最后,進入本課的第三環節:創編節奏。學習完歌曲后,我拿出準備好的三角鐵、雙響筒、鈴鼓等打擊樂器,把學生分成五組,每組學生領取一部分打擊樂器,要求學生利用樂器為歌曲創編節奏,同時完整地進行歌唱表演。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充分體現,由于有了多種打擊樂器的加入,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提高,學生在歌唱中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從而更加熱愛秋天,熱愛大自然。
這就是整個課堂設計思路,不足之處敬請指教!
最新說課稿6
課文內容分析:這篇課文是一篇科普說明文,文章采用了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形象地介紹了有關太陽的知識和特點:遠、大、會發光發熱,以及它和地球、人類的密切關系。學習這篇課文,要在理解內容的同時,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傳說、寸草不生、差不多、攝氏、鋼鐵、莊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較、殺菌、預防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太陽的有關知識,初步認識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4)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體會說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討論、課件演示,老師講解、實際體會等,了解太陽的特點和人類的密切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對自然科學的熱愛。
重難點、關鍵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初步了解太陽的特點,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系。
2、了解課文在說明太陽特點時所用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一、激情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天天和我們見面,你了解太陽嗎?(課件出示資料)
2、太陽,我們每天都能看到,早晨,從東方升起,把光明帶給大地;傍晚,從西天落下,黑暗便來臨。太陽對于我們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實又是很陌生的。因為對于太陽的真實情況我們知道得太少了。需要不斷地去研究它,揭開它的奧秘。這一切課我們就來學習《太陽》。
3、現在就請同學們來做個小小科學家,研究研究太陽。(板書:《太陽》)生齊讀課題。
二、創設情境,促使思考
1、創設情境(課件出示太陽)。初長的太陽光芒萬丈,讓距離地球一億五千萬公里(平均距離)的太陽一下子推到學生眼前,這樣鮮明的形象加上獐的強烈求知欲,使學生進入情境。
2、現在你們面對太陽,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問。
(估計學生對太陽的大小、遠近、溫度等均會提出問題)
3、教師將學生問題分類概括。
教師鼓勵:這些問題提得很好,說明同學們肯定腦筋。
你們提的這些問題怎樣去尋找答案呢?一是從課文《太陽》中找答案,二是課外自己去閱讀有關資料進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研究現在我們人類還沒有得出結論,要靠你們去研究,去發現,去解答。現在我們來學習課文。
三、初讀課文,學習本課和生字新詞,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1、關于太陽到底有多遠、多大、多熱及與人類的關系,課文上說的很清楚,現在同學們來自讀一下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詞,多讀幾遍,對不理解的詞語,老師幫助大家理解。
(1)(課件出示詞語)傳說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溫度攝氏鋼鐵
莊稼生存繁殖蔬菜熱量比較殺菌預防世界
(課件出示詞語解釋)
寸草不生:
傳說:群眾口頭上流傳的關于某人,某事的敘述或某種說法。
攝氏度:是由瑞典天文學家攝爾修斯制定的表示溫度的單位。
繁殖:
(2)、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大家學習了生字,理解了詞語,課文肯定比剛才讀的好。我們先來聽一位老師來給我們范讀課文,(課件出示范讀課文)再來仿照老師的讀法讀讀課文,肯定會有新的收獲。(老師指導:對于這類科普說明文,一般一個自然段說明一個意思,我們閱讀時,要一邊讀一邊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講的是什么,根據出每個自然段的內容。)(課件出示閱讀要求)學生總結,老師引導。那幾塊內容可以合并在一起學習呢?
①太陽遠
②太陽大太陽的遠、大、熱
③太陽熱
④太陽與人的關系與人的關系
⑤太陽與雨雪
⑥太陽與風與自然的關系
⑦太陽與殺菌
⑧總結總結
(學法指導:閱讀說明文,一般可在了解自然段內容的基礎上概括段意)剛才我們認識了生字,了解課文內容,現在我們來比比誰的字寫的最漂亮。
四、指導書寫生字(重點指導較難寫的生字)
抵、氏:抵下面有點,氏下面沒有點,要互相區別,避免寫起來混淆。
繁:上下結構,上部分左邊是最后一筆,注意是橫折,不要寫成橫折鉤。
蔬:右下不是荒,而是流的右邊。
療:是病字框。
預:左邊不是矛,而是予。
五、齊讀全文,注意讀準確。
六、作業。
1、抄寫課文生字詞。
2、正確朗讀課文。
3、閱讀有關介紹太陽的書籍。
最新說課稿7
我認為教師上課其實就是一門表演藝術,關鍵是要讓學生能來聽你的課,看你表演。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你,然后才會喜歡你上的課,這是上好一堂課的良好開端。而且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開展師生的雙邊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
老師一進教室不應該立刻侃侃而談,不知學生在不在聽,只管自己講,也不注意學生有什么反應,所以要讓學生來聽你的課,一進教室在講臺上立定,目光循視全體學生一遍,確定學生都進入角色了才可以開始講。
一、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美術課本第二冊第3課《形塊的分割與構成》,本課內容分兩課時完成。
a)本課形塊的分割與構成聽起來比較抽象難懂,(初一學生比校難理解,通過演示創設情景把題目改為木散為器,帛裁成衣較易理解)其實也比較容易,指是將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個個美的、單一的、變象的設計元素,然后將這些元素組合成全新的形態。這兩個看似獨立的步驟卻是現代圖案設計中的一個統一的過程叫變異過程,是現代圖案設計的基本原理。通過這個形塊的分割與構成的練習能基本了解圖案設計過程,為后面學習圖案設計打下基礎。
b)前后知識聯系:本課內容是在第一章"人類生活需要美的裝點--基礎圖案"中學習圖案設計的一個重點,從第一課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欣賞,到第二課圖案設計的基礎點、線、面的構成,再從點、線、面的構成原理轉入本課內容"形塊的分割與構成",結合后面的色彩的調配與運用原理,為最后的"寫生、變化與構成"圖案設計作鋪墊。(形成一個簡單而又完整的學習圖案設計過程。)
c)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是分割和構成的概念,分割的規律,構成的方式,先臨摹,再通過分割與構成獨立完成一張作品。
d)至開本課的教學目標:①使學生了解什么是"分割與構成",以及它在圖案設計中的意義。②通過"分割與構成"練習,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構成能力和創造能力。③同時培養學生對圖案的裝飾美的審美能力。
e) 我認為教學重、難點最能體現課題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分割與構成的規律,為構成圖案的需要而進行合理的分割。
教學難點:形塊的分割與構成,分割的規律,構成的方式。
二、 說教法、學法
學生分析:初一學生心理剛開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維習慣于對客觀事物進行摹仿、再現。而且對圖案在頭腦中還沒有正真形成圖案設計過程的觀念。為開啟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使學生實現從再造思想到創造思維的躍進,嘗試著用分割與構成的創作練習,使學生體會到創造過程的甘苦。
為了使學生激起更大的興趣與熱情,由被動變為主動,既鍛煉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腦),構成能力,創造能力;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表現能力(手);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眼)。真正體現眼腦手的協調并用的原則。
根據學生情況,我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 情境創設教學法:
學生總是在一種情境氛圍中接受知識效果最好,通過創設與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學生輕松的掌握知識。在導課的時候創設"桌面整理"的活動,看誰分塊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觀又便于使用,使學生初步了解分割與構成的觀念。
2、 觀察、發現法
觀察、發現法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思維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是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體會象科學家那樣探索發現真理的滋味。讓學生觀察"花瓶與人頭"的圖案畫,使學生發現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畫面,激發學生進行分割練習的欲望。
3、 演示、練習法
這是在美術課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圖案分割構成,教師演示只是讓學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構成的方法,而不是讓學生抄襲教師的想法,給學生建議,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學生練習,根據教師指導,對所學的知識用實際,先選定要構成什么圖案,再劃分為幾塊,概括成幾個幾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預定的圖案。可以展示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三、 說教學過程
本節有三個高潮一開始導入和中間講解
(以學生自己動手練習引入)師生問好后,教師巡視學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書、作業本、文具盒、尺、筆、圓規等用具,讓學生在再短的時間內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潔、美觀,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學生怎么布置這個桌面。(學生準備教師巡回指導講評)這是桌面的分塊與布置,再結合教室的布局,最后引申到課桌以及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與縫紉。
同時板書:木散為器 帛裁成衣 (5分鐘)
新課講解
教師講解: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分割與構成。
板書:--形塊的分割與構成
1、請學生先自己來說說什么是分割,(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補充:分割是將一個形分成若干等分;結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內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間分割,關鍵是怎么分,)分為隨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范畫講解,分割成自然形、幾何圖形。)相對應的還有規則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規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剛才作的練習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2、 構成又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指將各分散的元素組合成一個全新的形態。
把這兩個的步驟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現代設計中的過程被稱為是變異過程,它是現代設計中的一個基本原理。
板書:分割與構成指將原來的形象打散成一個個美的、單一的變象的設計元素,然后將這些元素組合成新的形態。
3、出示幾個簡單的構成圖形,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歸納,得出它們的構成方式:
① 銜接的構成方式,幾個相同或相似的單元形左右或上下相接。
② 重疊的構成方式。
③ 減缺的構成方式。
④ 錯位的構成方式。
⑤ 轉換的構成方式。
⑥ 漸變的構成方式。
⑦ 分離的構成方式。
讓學生能通過自己創造思維,通過自己的想象,創作出全新的一幅構成力案,采用剪裁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眼、腦相協調并用。
教師以課堂直接示范:
1、先讓大家來回憶一下牛的頭部大致有幾個部分,角、眼等。再進行簡化為幾個幾何圖形的組合,有計劃的在一張方塊的紙上表示 出來,教師示范在紙上畫出牛頭的幾個部分的幾何圖形,然后直接剪裁,最后構成一幅完整的牛頭的形象。
2、其次出示知了和狗的頭部圖案,教師要強調的是:先確定好你所要構面的是什么圖案,再在紙上進行有規律的,合理的分割:"要根據圖案的需要進行有目的地分割"。
3、通過教師的演示,范畫的出示:打開學生的創作天地,都事先定好了圖案,魚、樹、獅子、小丑,再確定為幾個體塊,概括成幾個圖形,合理的分布到一張紙上,這有一定的難度。
4、之后教師給學生總結分割的幾種方法:
① 兩等形分割,產生正負形。
② 多等形分割,產生對稱群。
③ 不等形分割,組成意象形。
木散為器 帛裁成衣
自由分割--自然形、幾何形
1、分割 規律分割 + 功能分割
2、構成--重新組合
現代設計的基本原理,變異過程
分割與構成指將原來的形象打散成一個個美的、單一的、變象的設計元素,然后將這些元素組合成新的形態。
最新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雨霖鈴》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IV第二單元7首宋詞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詞婉約派的名篇。本詞無論在文學史中還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該詞上片寫一個秋天的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都門外長亭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詞人想象別后羈旅生活的情狀。全詞通過虛實相濟、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詞人復雜的內心情感,學習本詞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品賞詩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通過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來品味詩詞的語言,賞析詩詞的表現手法,提高詩詞鑒賞的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根據本文感情細膩,情景相融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征,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借助對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鈴》的感情和意境,體會詞中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作特點,提高詩詞鑒賞的能力。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合作學習進行探究,通過美讀、美賞、美說,品味局部語言,整體把握意境,掌握賞析詩詞的方法。
⑶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感受詞中濃濃的別離之情,體會短暫與永恒的辨證關系。
【教學重難點】學生已經接觸過不少詩詞,對于詩詞鑒賞的方法和詩詞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難,重點就在于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鈴》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賞這首宋詞的真摯感情和凄涼的意境,相對困難在于了解本詞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作特點的寫作手法。
二、教學方法
教學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據此采取以下教學方法:啟發誘導式教學法;學生討論與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
三、學情分析
詩詞鑒賞歷來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但在之前的詩歌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并且對詩詞有了一定的領悟能力,已經基本能理解詩句的意思。可是學生在對詩詞寫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體會還難以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所以教師應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盡量補充必要的知識和背景,加以引導,并構建一個合理的平臺,幫助學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詩詞鑒賞能力。
四、教學過程
導入 學生列舉幾句離別主題的詩句,教師補充導入:別離是一種常事,文人筆下的離情或深沉、或豁達、或豪放、或婉約,當然,將離情寫得最纏綿的當推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
作者與背景
學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師補充。教師介紹本文寫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離開京都遠行,不得不與心愛的情人分手,這雙重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難以忍受
明確:婉約詞共同的特點:哀婉、無奈、凄清。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詞的內容和感情
上闋寫實,秋天的一個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都門外長亭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闋寫虛,詞人想象別后羈旅生活的情狀。景是“清秋節”,情是“傷離別”;以清秋之蕭索,寫離別之凄惻。詞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終情景交融,后人稱之為“離人心上秋”
品賞:學生選取自己最喜愛的語句從意象、情景和色彩等角度入手進行欣賞,明確情景交融之妙,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本詞人美、景美、情美的特點,展開豐富想象,形成一幅別離之圖:
人物:柳永與心上人
背景: 長亭、蘭舟、流水、千里煙波、寒蟬
楊柳岸曉風殘月、良辰美景
感情:哀婉傷感
小結:柳詞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萬物美麗;惟有物,才使萬物豐富;惟有人,才使萬物生靈;而惟有情,才使萬物富有神韻。作者筆下的情景是有機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將眼前之景與未知之景相融(虛實相濟),如此這般,才有了這份凄楚哀婉。
拓展延伸
賞析柳永的《蝶戀花》
點撥:這是一首懷之作。作者把流落異鄉的落魄感受與懷念情人的纏綿結合起來,上片登高望遠,“愁生天際”,把無形的愁寫得形象而具體。“無言誰會憑闌意”表現出一種相思,萬般愁怨而無法訴說的情態。下片寫想放縱一下自己,喝個一醉方休。然而對酒當歌仍然難解愁。苦中作樂,更覺無味。盡管這般苦悶有傷身體,可是“衣帶漸寬”“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絕不后悔。后兩句是全詞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背誦練習背誦
課堂教師總結:重點讓大家把握詞融情入景,景景交融的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位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習題
六、板書
最新說課稿9
一、說教材
各位評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物速寫---頭像篇》。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課時安排、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1、教材簡析及該課所處的地位作用:
《人物速寫》是動漫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課程目標是掌握人物速寫基本方法,并畫好人物形態。同時鍛煉藝術的敏銳性,以特有的敏銳性去發現美的因素,捕捉美的形象。 本教材共分為六個課題,本次課題屬其中之一:人物速寫的基礎知識。教材中的這部分內容主要有人物速寫的基礎知識,它包含了三點內容(工具材料、基本用筆方法以及人體結構的基本比例)。本次課題的內容人體結構的基本比例,它分為三個小點:1、男性、女性、兒童的相互比例。2、人體基本比例。3、人體頭部的基本比例(頭像篇)。本次課題在人物速寫中很重要,特別是要重點掌握人體頭部的速寫表現方法。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通過學習:a、學生了解并掌握人的臉型特征和五官的位置關系,以及人物面部透視的變化規律.
b、初步掌握人物頭像的觀察方法和描繪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情景導入、看大師范畫,通過提問回答、教師示范、逆向思維訓練法。初步掌握人物頭像的觀察方法和描繪方法。逆向思維訓練法,感受速寫線條的魅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專業自信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學生對速寫的熱愛之情。培養鍛煉學生敏銳的藝術感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專業自信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學生對速寫的熱愛之情。培養鍛煉學生敏銳的藝術感覺。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掌握人物頭像的寫生方法和步驟
(2)難點:①培養學生觀察和表現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掌握人物頭像的相關知識。
②掌握人物頭像的寫生方法和步驟。
二、說學生
說明:
職一階段,學生基礎速寫知識尚待完善,對人物速寫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人物速寫作業的積累,并通過繪畫指導,提高學生的藝術興趣,培養學生藝術欣賞的能力,養成筆不離手的速寫習慣。
三、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一種技術。根據該課的教材特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階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展示課件)
1、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打造學習共同體
2、拓展延伸,啟迪心智,創設課堂訓練營。
四、說學法
1、 紙上得來終覺淺,教學示范法、演示法,學好速寫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腦手并用,破疑解難在其中
五、說課時安排
40分鐘一個課時
六、教具的使用
豐富的圖形資料運用ppt展示有直觀的視覺效果,實物投影儀教師示范直觀演示過程。
七、說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流程:
一、導入(5分鐘)
在上課之前,播放一斷Mj的MV片斷。目地:讓學生在休息之余觀看MV、,并對MV中出現的人物發生興趣,為后面的引入新課埋下伏筆。點擊圖標,打開演示文件。在屏幕上首先出現了一系列大家熟悉的電影明星的圖片,然后向學生提問,認不認識屏幕上的這些人,答案肯定是認識,并能說出他們的名字。此時,同學們的注意力已經回來了課堂,這時提出問題:既然大家都認識這些人,靠的是什么來加以判斷的呢?引導學生思考,這時同學們會得出答案:是通過人的樣子及人的臉來判斷的。這時候就可以告訴大家:人的臉是一個人的標志。所以在我們進行人物繪畫時,往往就得從人物頭像開始。要畫好人像,首先要對人臉的一些基本知識有所了解,所以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與我們人臉有關的知識。
二、授課(5分鐘)
點擊“開始”,進入課件。首頁分三個部分:臉型特征、五官位置、作業演示
1、臉型特征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同樣子的人,這些人最大的區別就是臉有一樣,我們要認識一張臉,首先得從他的臉的輪廓開始,既人物的臉型。
點擊“臉型特征”,進入《臉型特征》,屏幕上出現了一張由若干學生人物頭像組成的圖片。這圖片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思考下面這個問題:這么多的臉,他們的臉型有沒有規律呢?
點擊圖片,出現“相之大概,不外八格”。講解。
點擊“八格”,出現“田國目用,由甲申風”。展示教師示范作品,寫生學生頭像六種臉型(田國目由甲申),照片與示范相互對應。這樣可以讓學生更直觀的認識這八種不同臉型的特征。
2、五官位置
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來講解引入傳統的“三庭五眼”
點擊“五官位置”,進入頁面,出現一個人頭像。
要畫五官,首先得確定出它們不同的位置,這個很重要。引入傳統的“三庭五眼”。 Ⅰ、三庭
就是把我們的臉從上到下分成三份,這三份就叫“三庭”,是如何分的呢?請大家看圖: ①鼠標進入發際區域,出現“發際”二宇,點擊,鼠標進入眉弓區域,出現“眉弓”二宇,點擊,出現“上庭”;
②鼠標進入鼻底區域,出現“鼻底”二字,點擊,出現“中庭”;
③鼠標進入下頦區域,出現“下頦”二字,點擊,出現“下庭”;
(講此節內容時,還應適當的結合自己的面部進行講解)
注意: (提問)請同學們觀察圖中的眼睛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回答)基本上在臉的中間部位. (在確定五官位置時,這點非常重要)
Ⅱ、五眼
就是我們的臉(正面)寬為五個眼睛長。
點擊鼠標,出現幾條線,把臉橫向分成五份。同時有兩只轉動的眼睛,可以移動到每一份中,大家會發現,這五份的寬度是相同的。(一方面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直觀的讓學生看到五眼的關系)
“三停五眼”古代畫家根據成年人的面部五官位置和比例歸納出來的。如果某人的五官不同于這一標準,則成為其明顯特征。因此,“三停五眼”是衡量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位置的準繩。但是,兒童與成人不同,年齡越小,眼睛位置越偏下,五官位置顯得越緊湊。
三、教師示范(10分鐘)
步驟演示,分別點擊每一步的按鈕,出現每一步的步驟演示圖。通過教師示范演示講解掌握人物速寫的基本方法及其步驟(看步驟圖參考教師現場演示)
在這里,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基礎水平,設計了兩種方案。一是,如果學生基礎較差,選擇逆向思維訓練法,掌握線條的表現形式。二是如果學生水平較高,可以先講步驟,再看演示過程,讓他們能自主的觀察對象,表現對象。
四、學生分組練習(10分鐘)
通過觀看教師示范學生進行操作練習模仿,運用逆向思維加以練習,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選擇難易程度不同加以練習,力爭使所有學生達到同樣的練習效果,同時能增強一些專業較薄弱的學生的專業自信心。
五、點評與小結(8分鐘)
師生共同反饋課堂情況,師評、學生互評。并給予鼓勵表揚,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熱情。
六、布置作業(2分鐘)
通過課外作業,鞏固和提高學生熟練掌握人物速寫的技巧。
最新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所選篇目都是描寫大自然的。色彩斑斕的大自然,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悅。這些作品不但描繪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蘊涵著作者真摯而濃烈的情感。學習這些文章,使學生從中既能得到語文的滋養,又能得到美的陶冶,從而激發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李漢榮的《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品位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習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作者詩意的繪景。
二、學生心理分析:
初一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觸多停留在較感性膚淺的層面上,特別是如何通過文字來表達景物的美及領略景物描寫中所蘊涵的感情方面,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蘊情的寫法,是教師教學中應注重的。
三、教學目標:
積極貫徹語文新課程標準理念,力求在課堂上實現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溝通和交流,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湛藍、清澈、唱和、玄奧、德高望重、津津樂道”等詞語;
(2)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
(1)鑒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象美;
(2)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3)初步培養學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3、德育目標: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四、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品位賞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難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大膽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具準備:
投影儀、幻燈片
六、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朗讀法,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文中意境及蘊涵的感情;
2、點撥法,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只作適當點撥。
學法:
初步嘗試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本模式為:自讀課文――提問――討論――自答――教師補充
七、教學程序:
1、速讀全文,標示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推薦喜愛的語句和段落,簡略說明喜歡理由;教師隨機進行朗讀指導;
3、問題研討:
(一)、你覺得學習本文還有哪些問題不曾弄懂?(字詞句的含義,篇章結構、寫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過程:
(1)確定四人小組,自選組長,由組長組織交流,所提問題能互答則互答。
(2)每組推薦一個問題,寫在紙片上,交給老師。
(3)教師把問題稍作歸納,引導學生自答,教師補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學會了-------------”為話題,寫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內容、結構、語言、寫作手法、修辭等)
過程:
(1)引導學生細細品位欣賞,并寫在研讀隨寫卡上;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儀上展示)
4、教師作為平等一員發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業:繼續完成問題研討(二),要求學生把自己學習本文的收獲記錄下來,進行“反省”訓練,提高學生的反省認知水平,以達到自我認識、自我調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強調“四自”,即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
《山中訪友》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所選篇目都是描寫大自然的。色彩斑斕的大自然,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悅。這些作品不但描繪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蘊涵著作者真摯而濃烈的情感。學習這些文章,使學生從中既能得到語文的滋養,又能得到美的陶冶,從而激發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李漢榮的《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品位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習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作者詩意的繪景。
二、學生心理分析:
初一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觸多停留在較感性膚淺的層面上,特別是如何通過文字來表達景物的美及領略景物描寫中所蘊涵的感情方面,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蘊情的寫法,是教師教學中應注重的。
三、教學目標:
積極貫徹語文新課程標準理念,力求在課堂上實現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溝通和交流,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湛藍、清澈、唱和、玄奧、德高望重、津津樂道”等詞語;
(2)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
(1)鑒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象美;
(2)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3)初步培養學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3、德育目標: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四、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品位賞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難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大膽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具準備:
投影儀、幻燈片
六、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朗讀法,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文中意境及蘊涵的感情;
2、點撥法,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只作適當點撥。
學法:
初步嘗試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本模式為:自讀課文――提問――討論――自答――教師補充
七、教學程序:
1、速讀全文,標示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推薦喜愛的語句和段落,簡略說明喜歡理由;教師隨機進行朗讀指導;
3、問題研討:
(一)、你覺得學習本文還有哪些問題不曾弄懂?(字詞句的含義,篇章結構、寫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過程:
(1)確定四人小組,自選組長,由組長組織交流,所提問題能互答則互答。
(2)每組推薦一個問題,寫在紙片上,交給老師。
(3)教師把問題稍作歸納,引導學生自答,教師補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學會了-------------”為話題,寫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內容、結構、語言、寫作手法、修辭等)
過程:
(1)引導學生細細品位欣賞,并寫在研讀隨寫卡上;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儀上展示)
4、教師作為平等一員發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業:繼續完成問題研討(二),要求學生把自己學習本文的收獲記錄下來,進行“反省”訓練,提高學生的反省認知水平,以達到自我認識、自我調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強調“四自”,即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
最新說課稿11
尊敬的領導、老師:
大家好!下面我把這節作文指導課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流程向大家說一說。
首先說教材分析
作文重要,作文難教,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會學生寫作文的方法,是我們所有語文老師的愿望。新課標指出:高年級寫作教學,教師應“創設情景,激發情感,引發學生寫作興趣”,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因此,結合新課標,我設計了這節游戲作文課《魔術表演》,游戲作文它有一個好處,是讓學生寫片段,幾個片段下來,一篇文章就好了,這使學生感到作文不難,而且還很有趣味。需要特別聲明一點,本節作文課中我指導學生寫的是一個片段,第二次魔術表演過程,不是寫整篇作文。
下面說教學目標
在經過認真思考、反復揣摩之后,我確定了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細致觀察事物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進行生動、具體地描寫了。
3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學生寫作能力,養成學生修改作文的好習慣。
其中,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進行生動、具體地描寫為重點。難點是:培養學生細致觀察事物的能力及寫作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因此,我為學生留出表現空間,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素材。為了追求實效,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上課伊始,我對同學們說:“我們一起來玩一個魔術”,同學們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了,對整堂課的學習充滿期待。接下來第一個環節:我交待了 魔術表演前的相關事項,并提醒學生,接下來的魔術表演不僅是“玩”,還有任務,看完之后“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一段完整的話說出來”,這樣學生就會有意識的注意觀察,不會只看熱鬧了。
第二個環節:魔術表演的過程。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兩次魔術表演。第一次魔術表演我讓小助手放硬幣,并讓一位同學蒙住我的眼睛,五秒鐘倒計數后,我開始找硬幣,在找硬幣過程中為了積累素材,讓學生有話可說,我設計了幾個動作和表情:先用手敲杯子,當敲沒有硬幣杯子時,我臉上顯出疑惑的神情,而當敲到有硬幣的杯子時,我馬上喜笑顏開。接著我在杯子上方劃了幾圈,然后雙手合十,似乎在祈禱什么。第一次魔術表演結束后,我引導學生回顧、交流: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看見我找到硬幣,你心里怎么想的?我先指名一步步說清楚,然后要求學生把魔術過程用一段完整的話說出來。這一過程實際是培養學生語言次序性及概括性,是語言表達的訓練過程。
第一次魔術表演后已經大大激起了同學們的好奇心,他們都想一探究竟。為了讓更多同學參與魔術表演中來,讓他們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我設計了第二次魔術表演。這次我讓臺下同學指揮小助手放硬幣,能親自身參與,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打手勢出主意,氣氛很熱烈。第二次魔術表演結束后,我引導學生回顧、交流:你剛才在干什么?其他同學呢?有沒有哪個同學的神態、動作很特別,引起了你的注意?臺上的小助手當時的神態、動作是怎樣的?我是怎樣做的?看見我再次找到硬幣,你心里怎樣想的?我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清楚、說具體。學生口頭交流的過程就是對游戲的回顧,口頭交流后又為下一步的書面表達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三個環節:學生寫片段。要求寫第二次魔術過程。俗話說:“讀百篇不如寫一篇”可見練筆至關重要。在這個環節里,我利用“片段寫得好,就告訴你們,我是怎么猜出來的”激勵手段,讓每位同學全力以赴寫好片段。師生一起參與了魔術表演,學生又何愁沒有“下鍋之米”呢。通過這節課,我們也可以看出,學生在寫作時,洋洋灑灑寫了許多。
第四個環節:習作講評。作文講評中我選取了好、中、差三類作文進行講評。講評過程中,我更關注問題較多類作文的講評。我讓該生讀一小段,其他同學評一段。發現閃光點及時表揚、鼓勵,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提出修改意見,使該生明白下去后應怎樣修改。
接下來,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的板書簡單明了,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目的是提醒學生觀察和寫作時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方面進行觀察和描寫。
最后,說說對這節課的反思。
眾所周知,作文一直是學生和老師頭疼的一個話題。現狀表明,很多學生視寫作為學習的一個負擔,毫無欲望,無興趣而言。針對這個問題,我選擇了大家都感興趣的魔術為切入點,以激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有了興趣,學生 思維活了,自然靈感就多了,寫作時就更得心應手,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同學們寫片段時,能提筆就寫可以看出,比起以往學生提起筆來冥思苦想,這節課,他們明顯輕松、快樂。當然,本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由于課堂時間較緊,我指導學生說的不夠詳細,不夠扎實,學生說的不夠充分,所以,在寫作時,有些學生忽略了一些細節。
教育與教學是一門永遠的缺憾藝術。一次經歷,一次收獲,一分成熟。在此次講課的準備過程中我收獲了很多,對習作教學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學海無涯,教無止境!
以上是我對《魔術表演》這堂課的一些淺知拙見,希望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最新說課稿1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這堂課的內容是人音版小學音樂第四冊第5單元——獸王。我將這個單元的內容有目的地選擇了歌曲《兩只老虎》和欣賞《老虎磨牙》進行組合。由于這一課內容較長,所以就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段作為教學內容。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制定的
1、 讓學生在看看、聽聽、唱唱、動動等系列活動中,感悟音樂魅力,學習虎的知識,了解虎的文化,提高學生保護動物的意識。
2、 聆聽音樂作品《老虎磨牙》的片段,認識鼓、鑼、镲三種打擊樂器,在多次欣賞、感受打擊樂器塑造的音樂形象的同時培養學生音樂想象力。
本課的難點是歌曲《兩只老虎》的兩聲部卡農練習,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課中做了許多的準備,從學生演唱一聲部的歌曲開始,在不斷層層深入的要求中訓練學生從輕聲唱到有強弱的演唱,再到有表情地演唱,既讓學生熟悉歌曲,又讓學生扎扎實實唱好歌曲,為兩聲部的演唱做好鋪墊。二年級的學生很難理解什么是輪唱,我設計了虎寶寶跟虎媽媽學唱歌的環節,通俗易懂,通過聆聽、觀察,學生很快理解并學會了進行二部輪唱練習,解決了難點。
本課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欣賞《老虎磨牙》,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它具有不確定性,針對二年級的學生特點,我確定了學生感受音樂形象、聽辨主要的演奏樂器,再進行表演,使學生了解了用器樂的形式展現虎的形象。新課標指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與見解,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所以學生在說出自己的感受時,我沒有給予錯或者對的評價,而是鼓勵、贊許。
創作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極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歌曲的教學中,我從畫面引入,先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小老虎有的沒鼻子、有的沒嘴巴等,再請學生自己編一編、唱一唱,給學生自由創作的空間。充分激發學生的創作精神。欣賞中讓學生用肢體語言進行伴奏也是一種創作。
新課標下的音樂課最大的特色就是音樂與相關文化,也就是綜合,但不是簡單的相加,也應該體現藝術性。我在本課中向學生展示了虎的剪紙、泥塑、國畫,以及離我們生活貼近的虎鞋、虎帽、布虎等,讓學生了解虎的文化。增加了欣賞兒童歌曲《小老虎》,表達了老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 以上是我上本課的初淺的體會,不當之處請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最新說課稿13
一、 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電路中的相關概念,認識了電路中常用的圖形符號,知道了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因此,本節課知識首先是對已學知識的一個簡單應用,學生學會正確使用科學測量儀器以及通過實驗得出規律,為以后電壓、電阻的相關知識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電流,掌握電流的相關單位及其進率。
(2)掌握電流表的使用,能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量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
(3)理解掌握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規律。
(4)經歷簡單的電路連接,觀察實驗現象,從現象中總結歸納出規律;培養學生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驗解決物理問題的喜悅。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1)學生學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量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
(2)通過實驗揭示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規律。
2.教學難點
關于串,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的實驗探究。
四、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串并聯電路的連接,學生能夠順利的連接串聯電路,但部分學生對于并聯電路的連接不夠熟練。由于本節課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比較多,而需要學生動手動腦的時間也比較多,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會覺得有點困難。
五、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在電流的認識中采用類比的方法,而電流的測量則采用講授和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最后通過對比總結規律,讓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2.說學法
在學習的過程中采用實驗法、觀察法、分析歸納法、練習法等,培養學生的興趣、觀察能力、分析歸納能力、電學實驗習慣。
六、說教學過程
(一)認識電流。
1、電流的概念: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用水流和電流做類比:水在水管中沿著一定的方向流動,水管中就有了水流.電荷在電路中沿著一定的方向移動,電路中就有了電流.
物理學中用每秒通過導體某一橫截面的電荷的多少來表示電流,用字母I表示。
2、電流的單位:
電流的單位: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教師版書)
電流的基本單位是安,還有比安小的單位毫安和微安。
進率:1A=103 mA 1 mA=103 uA(教師強調A要大寫)
3、學生看書,了解生活常見的電流P60。
教師提出問題:一個檸檬電池能產生多大的電流?我們吃檸檬為什么沒有被電到呢?引出測量電流的專門的儀表:電流表。
(二)測量電流
測量電流有專門儀表——電流表
1、認識電流表:(掛圖展示并出示實物)
(1)電流表在電路中的符號是(板書)
(2)指導學生有條理地認識電流表。
①你怎樣知道它是一只電流表?
②它的零刻線在哪里?
③它有幾個接線柱?怎樣使用接線柱?
④當使用標有“+”“3”兩個接線柱時,量程是多大?最小刻度值是多大?
⑤當使用標有“一”和“0.6”兩個接線往時,量程是多大?最小刻度值是多大?
2、電流表的使用:
提出問題:怎樣才能把電流表正確接入電路呢?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電流表使用說明”和觀察教材P55圖13—34,了解電流表的使用規則。
(三)測量串、并聯電路的電流 。
1、提出問題:大家猜想一下,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并聯電路中干路電流和各之路電流之間什么關系呢?
安排學生可以先初步實驗,并先猜想串聯電路電流什么關系。
2、大膽猜想
讓學生分組討論,并發表自己的猜想:小組1:我們猜想串聯電路電流處處相等。因為我們的串聯電路中燈泡一樣亮。
小組2:我們猜想串聯電路中電流從正極出發越來越小。因為我們的燈泡靠近正極的比較亮。
小組3:我們猜想串聯電路電流從負極往正極越來越小。因為我們的燈泡靠近負極的比較亮。
小組4:我們猜想串聯電路電流靠近電源兩極比較大,中間比較小。因為我們的兩只燈泡一開始靠近負極的比較亮,把它們互換位置后,靠近正極的又比較亮。
同學們一下子提出這么多的猜想,哪種猜想正確呢?我們通過探究活動來尋找答案。
3、設計方案、合作交流
各小組討論,提出自己的實驗方案。
有的組提出測兩個點的電流:①電源正極和甲燈之間的電流;②電燈乙和電源負極之間的電流。
有的組提出測三個點的電流:①電源正極和電燈甲之間的電流;②電燈甲和電燈乙之間的電流;③電燈乙和電源負極之間的電流。
通過討論,大多數組認為測三個點的電流較好。(下面電路圖中的A、B、C點)
4、進行實驗、收集數據
教師提醒學生實驗時要注意正確使用電流表,把實驗結果如實地記錄下來,填寫在下面的實驗記錄中,并把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也記下來。
試驗次數
A點的電流IA
B點的電流IB
C點的電流IC
5、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師:請大家分別分析一下實驗數據,然后作出結論: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教師板書:Ia=Ib=Ic)
師: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多數同學的實驗做得很準,向你們的大膽猜測和成功的驗證表示祝賀!其他同學的敢于猜想,敢于發表意見,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探究并聯電路中干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之間的規律
1、大膽猜想
類似于前面探究串聯電路中電流之間的規律,大家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1: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和。支路干路水管中的水來源于干路水管。
猜想2:干路電流大于各支路電流。支路干路水管中的水總小于干路水管中的水。
2、設計方案
測量A、B、C三點的電流
3、進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
測量數據
Ia
Ib
Ic
并聯電路
得出結論:并聯電路中干路里的電流__________各支路中的電流之和。(教師板書:Ia=Ib+Ic)
4、交流與評估、總結反思
師:同學們,我們再想一想我們的實驗中還有哪些問題存在?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經驗或要吸取的教訓,好不好?
(課件展示)①實驗設計中有沒有不合理、不充分及不妥善之處呢?
②操作中易出現什么問題或故障呢?(提示:小燈泡是否都發光?電流表是否正確接入?讀數是否與所需量程對應?)
③有什么因素可能會影響測量結果呢?有沒有不符合規律的數據?
教師提出:換用不同的燈泡再做實驗或者把三個、四個燈泡串聯起來,多測幾個點的電流,看一看各點的電流是否都相等?
經過同學們的多次實驗,自己得出結論: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并聯電路中,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板書)
(四)課堂小結
抽學生小結本節課知識。
最新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孤獨之旅》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切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題
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小說標題“孤獨之旅”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心靈的變化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斗的人生之旅。
●情節結構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小說通過故事情節的巧妙剪裁與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對孩子進行磨難、挫折教育實施的必要。
●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這些環境描寫強化了孤獨的氛圍,增強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畫了一幅優美、恬靜的畫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漸趨向平靜,但對于未來漫長的孤獨,他仍然覺得恐慌。第36段寫暴風雨中的情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促進杜小康思想轉化的一個因素,突來的暴風雨,使杜小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迅速地成長起來。第47段,雨過天晴,美好的夜色,預示著杜小康的成熟。這些環境都突出了“孤獨”這個意境,這也是杜小康成長的環境。它為表現人物的變化、文章的主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寫
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如第11段,寫杜小康最初面對孤獨時和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時的茫然。第21段,面對更加孤獨的環境時,杜小康心中的恐慌與膽怯。再如第29-31段,孤獨中的人們越發孤獨,并逐漸強化成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這種意識一發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堅強的過程。他敢于在暴風雨中獨自找尋失散的鴨群,沒有恐懼,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能夠承擔困苦、孤獨的侵擾。第48段,更是鮮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長,“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文章對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寫很細膩,面對孤獨,他由恐慌到面對乃至最后戰勝它,這段心路歷程通過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現出來,也體現了他逐漸成長的主題。
●語言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寫出蘆葦的廣袤,“綠色的浪潮”不僅可見其色,更可見其動感與生機,將景物寫活了。 “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愈為真切。 寫暴風雨一段“早上,……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寫景如在眼前,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說教法
●教學目的:
學習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和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體會小說的語言特色。
3.讓學生試著體會主人公心理的變化過程。
4.教學生學會長大、學會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中體會成長。
●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和主題的重要作用。
●教學方法:
朗讀法、引導法。
●導入語設計 :
同學們,你們曾經感受過孤獨嗎?可以說,孤獨是一根尖銳的針,常常刺痛我們脆弱的心,讓我們難以忍受;孤獨也是一朵鮮花,可以讓我們的生命顯得更加燦爛。有一句膾炙人口的歌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齡人,他的一段難忘的生活經歷,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二、學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默讀全文。
2.指名學生復述課文基本內容。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部分精彩段落)。
4.概括課文內容和主題。
三、品讀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中有關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關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
2.思考: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
3.討論交流:請學生按照下列句式說一段話:我認為杜小康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4.學生發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請你給課文換一個標題,并比較自己所換的標題與原標題,哪一個效果更好?為什么?
四、尋讀課文美點,深入賞析。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景物描寫的片段。
2.學生自由朗讀這些景物描寫的片段,然后選取自己認為寫得最好最妙的一個段落放聲朗讀。
3.指明學生朗讀自己所選定的段落,然后說說自己朗讀它的理由。
4.用同樣的方法賞析有關細節描寫的片段。
五、結束語:
成長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樂喜悅,也有悲哀煩惱,這就是生活。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恒的主題。但愿我們的同學們都能譜出一首健康的成長歌,長成一棵堅強獨立的大樹。
六、布置作業:
生活的磨礪,暴風雨的洗禮,讓杜小康長成了小小男子漢。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著一些怎樣的人和事影響著你的成長,給予你有益的啟示?
七、板書設計:
人物 情節 環境 語言
杜小康 開端: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去放鴨。 鴨群 生動
恐慌 發展: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蘆蕩 傳神
孤獨 高潮: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風雨 意味
堅強 結局: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深長
三、說學法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初步了解鑒賞小說細節描寫、環境描寫、語言描寫的方法。一部好小說,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動人,往往與它成功的描寫刻畫分不開,因此讓學生學會欣賞玩味小說中的精彩之處,并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無疑對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虛擬的小說空間,擴展學生視野,豐富其人生體驗。大千世界,百種世相,千般滋味,人盡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體會。要使自己有一顆豐富敏銳善感的心,學習小說并試著體會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3.以文觀己。小說盡管是虛構的,但它源于真實火熱的生活,這篇表現少年成長的文章,對正處于成長黃金期、關鍵期的孩子們一定有很多觸發,那就讓他們盡情表達。
4.進行跨學科學習。初中階段,正是學生發展個性,意識自我,形成人格的時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了解有關的心理學、生理學的知識,有助于他們的成長。
最新說課稿15
通過這節課,我不僅想讓學生體會曹操詩的特點“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還想讓他們進一步了解曹操,從而能對他進行客觀的評價,同時,更讓他們深深體會曹操那求賢若渴的心情。也為了培養他們對詩歌的興趣與鑒賞能力,課這樣開始了……
教師:同學們,看過《三國演義》嗎?
學生:看過。
教師:喜歡里面的曹操嗎?你們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學生:喜歡。(大部分學生)
學生:微笑作答。(有的學生)
教師:誰來談談自己心目中的曹操?
學生:(學生主動站起來)我喜歡曹操,我看過《三國演義》,我覺得他胸懷跟寬廣。
學生:(另外一個學生接著答)我也喜歡曹操,在赤壁大站中,他失敗了,但是他能大笑幾聲,以后東山再起,他的豁達的胸襟與敗不餒的精神我最欣賞。(微笑)我希望我能像他那樣。
教師:還有嗎?
學生:老師,我還知道曹操是一個多疑的人。
教師:這位同學說對了,曹操是比較多疑,諸葛亮就看準了他這點,所以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與周瑜能設計連環記、反間記等那么多計策,能以少勝多。
學生:他奸詐。
教師: 同學們,對于一位歷史人物,或者身邊的同學我們都應該客觀地看待。有人這樣評價曹操,“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我認為這種評價很有道理,
這一教學環節深深把學生吸引了過來,這時候的他們各個心情舒暢,激情飛揚,誰都想談談。
教師:現在,我們就一起欣賞他的《短歌行》,老師先問一下,大家喜歡曹操的這首《短歌行》嗎?
學生:喜歡。(異口同聲)
教師:喜歡那些詩句呢? 學生:“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烏雀南飛”,“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教師:不錯,老師也和大家一樣,非常喜歡這首詩。這首詩具體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呢?主旨呢?
學生:作者哀嘆了人生的短暫。
教師:還有沒有?詩中都運用了那些典故呢?
學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教師:誰能給講解一下這些典故呢?
學生:我來講“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借用了《管子 形解》中的話,原文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意思是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史記》里有記載,周公在吃飯時曾三次把飯從嘴里吐出來,惟恐因接待賢士遲慢而失掉人才。詩人在這里借用這個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悅誠服地歸順。(課下注解幫助了學生)
教師:很不錯,現在大家是不是已經明白了曹操這首詩的主旨?
學生:明白了。(頻頻點頭)
教師:同學們,既然喜歡這首詩,現在就請大家好好背誦,從中認真品味它的語言與風格。
這時候,下課的鈴聲響了。
【最新說課稿】相關文章:
最新《春聯》說課稿04-24
最新《燕子》說課稿04-21
最新《心聲》說課稿04-24
最新《送別》說課稿09-15
最新離騷說課稿09-08
最新《老王》說課稿范文04-15
最新《小馬過河》說課稿04-26
最新的《春曉》說課稿09-14
最新搭石說課稿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