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說課稿11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木蘭詩》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木蘭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這一單元以祖國為主題,選編了五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各個角度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憤圖強的美好情操!赌咎m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敘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賞,辭官還家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詩為樂府民歌,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是初中語文課本中優秀的篇章,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典型。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以前的語文學習中,學過一些文言詩詞,但畢竟很少,對《木蘭詩》中一些特殊的字詞、詩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經歷短暫,所以對《木蘭詩》的思想內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難。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計教學過程,精心指導學習內容,力求做到凸顯個性,兼顧全。
三、教學目標
1、依據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句知識。通過誦讀、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確定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文中的字詞,
2.了解《樂府詩集》、《木蘭詩》的文學常識。
3.學習“互文”等修辭手法
4.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從木蘭的形象中感悟學習熱愛祖國、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學重點:
1.誦讀、背誦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法與學法
依據“三有利”原則,主要采用①誦讀法、②復述法、③鑒賞法、④討論探究法、⑤競賽法等方法學習課文。
2、教學手段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擬用2課時完成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導入。
由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花木蘭的圖片、資料,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導入新課。
第二環節:朗讀詩歌,感受音韻美。
首先師示范朗讀,要求聽準字音,讀完之后糾正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易讀錯字)機杼可汗燕山鞍韉鳴濺濺撲朔迷離金柝
接著,讓學生齊讀詩歌。這一環節主要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節奏明快的語言特點,并初步感悟花木蘭的英雄氣概。
教師點名朗讀或學生自薦,要求其余學生注意體會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比如用較慢的語速讀出開篇的憂愁,歡快的節奏讀出歸家喜悅。
第三環節:掃清障礙,理解詩意。
學生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教師帶領學生掌握幾個重點詞的解釋,培養學生自學簡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實的重點語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第四環節:復述詩歌,整體情節。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边@首詩情節具有傳奇性,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比較符合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
先小組內講講,讓學生有點準備時間,再小組推薦選同學復述本詩的故事情節。其余同學或補充或評點。這個過程的最低要求是流暢、完整;我們期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放飛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環節:合作探究,賞析形象。
請同學用一句話“我從——中看出木蘭是一個﹍﹍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并且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這一環節采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然后舉手發言。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學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習慣。
學生可能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等。用學生分析的詞語生成板書。例:
木蘭
勤勞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熱愛生活
可以在學生說不出的時候給個示例導一下,不在一開始就示范。學生回答程度好的話,不必提。
示例:我從“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場上的兇險環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她也很體貼父親,否則不會承擔父親的責任。
賞析之后請學生試讀。比如示例就應讀得果敢堅決,體現出木蘭的勇敢。
總之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討論、賞析、品讀結合,在讀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決教學重點。
第六環節:競背。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在3分鐘內看誰背的最快最準。
第七環節:布置作業-----背誦《木蘭詩》。
第二課時:
第一環節:復習齊背這首詩,回憶: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木蘭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復習人物形象與鍛煉概括能力。
第二環節:學習本詩中結構安排的詳略、繁簡,運用點撥法,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并能理解這樣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趙薇版的《花木蘭》的視頻,一分鐘。其中多是宏大戰爭場面的渲染。這個視頻承接上節課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發出詳略的安排問題。
、佟赌咎m詩》里有沒有刀光劍影的戰爭場景?寫的是什么?
明確: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寫木蘭奔赴戰場,速度極快,像飛一樣的。用了夸張的修辭。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的是邊疆的夜景。這里有很大想象空間。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的是戰爭的殘酷,征人歸來。
思考②為什么刻畫一個戰斗英雄,卻沒有戰場上的詳細描寫,詳寫的是什么內容呢?學生討論
學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對話、出發前的準備、木蘭歸來的情形。
總之,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
點撥:繁簡詳略跟作品要表現的形象,表現的主題有關。
給學生時間思考討論發言。
師總結:這首詩不是要塑造一個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種種優秀品質。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板書)
女兒情懷英雄形象
(詳)↓(略)
熱愛和平的杰出巾幗英雄
學習寫作手法,不僅是為了研究本詩的布局謀篇,也是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
第三環節:了解本詩作為民歌的語言特色。
我設計的過渡是:這首詩能流傳千古一方面是因為木蘭這個形象惹人喜愛,另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就是它的語言特色。
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說明。
然后完成課后題“互文”“排比”“頂針”的用法
第四環節:比較閱讀。
提供一段同題材的散文,初步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佟赌咎m詩》中與上文“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幾句是:
、谖闹斜砻髦髦嫉木渥邮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1以木蘭的口吻給父母寫家書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蘭細膩的女兒情感。
2默寫《木蘭詩》
總之,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情,采取誦讀、討論、品析、寫作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走入文本,走入木蘭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的概括、想象、賞析、寫作等多種能力。
《木蘭詩》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0課《木蘭詩》,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過程和說教學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完成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初一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詩為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二、說教學目標
為了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我們要引導學生對古詩文形成一定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據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學習目標:了解“樂府”的有關知識,了解北朝民歌和木蘭詩產生的背景;學習生字詞;朗讀課文,熟讀全詩并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學習方法:在誦讀中體會木蘭的光輝形象。
情感目標:體會花木蘭替父母分憂,愛家愛國的責任感。 學習重難點:熟讀全詩,并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僬b讀法:古詩教學應著重體現朗讀,注意語氣、語調、節拍,力求聲情并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在反復的誦讀中,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所以我采用自由朗讀、兩人小組朗讀、四人小組朗讀、展示朗讀、指導節奏朗讀、聽錄音朗讀、全班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以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趶褪龇ǎ航處熖崾緦W生復述時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節,而且要注意抓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課文主要內容。
③鑒賞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鑒賞本文詩歌朗讀的特色。 ④討論探究法:培養學生利用二人小組討論、四人小組討論,培養合作意識和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莞傎惙ǎ横槍W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競賽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法
這篇文章是詩歌,語言生動,句式,教學大綱要求此文要背誦,而且還要求學習它的藝術特點,并運用到寫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課時要求學生用以下方法學習。
(1)、朗讀法: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流暢、傳神、齊讀要,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歸納法:學生可按段或層次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
按歸納的文字來串通課文并朗讀課文,這種方法能使學生背誦課文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練習法:這種方法最實用于寫作,我們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有其獨特的寫作方法,當我們讀了課文后,了解了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所以我設計:假設前不久,花木蘭當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央視欄目組特邀你為木蘭寫一段頒獎詞。課后請你日記本上動手寫一寫,力爭妙筆生花?梢宰寣W生拓展思維,培養想象力,語言運用能力。
四、教學過程
1、通過“說說你心中的巾幗英雄”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花木蘭的興趣。
2、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通過自由朗讀課文、兩人小組朗讀、四人小組內讀、展示朗讀、課件出示“朗讀節奏”,指導朗讀節奏、輕松聽一聽:聽錄音朗讀課文、全班齊讀課文等多種形式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3、自主預習,根據“知識鏈接”,設計了“搶答題”,加深對“樂府”的了解和識記。還設計對重難點字詞的注音,書寫,以便熟讀成誦、理解課文打基礎。通過自由做、同桌互檢、四人小組展示等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
4、通過四人小組仔細讀課文,討論并全班展示交流課文主要內容,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為第二課時分析花木蘭做鋪墊。
5、勇敢試一試:四人一小組,邊讀邊說說課文大意,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弄懂字詞句的含義。哪兒有疑問,做上標記。為第二課時分析課文內容做準備。
6、拓展延伸:讀了《木蘭詩》后,概括詩歌情節,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進一步突破重難點。
7、達標檢測,總結和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強化訓練,提高運用能力。
8、作業:通過為木蘭寫一段頒獎詞,鍛煉學生動手寫作和概括運用能力;背誦課文是對熟讀成誦的檢測,對識記程度的檢測。
9、板書設計:
木蘭詩
代父從軍
木蘭(女扮男妝) 征戰沙場
建功受封
辭官還鄉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領導、老師!
《木蘭詩》說課稿3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木蘭詩》,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過程和說教學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完成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初一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赌咎m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詐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詩為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二、說教學目標
為了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我們要引導學生對古詩文形成一定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據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詞,并理解有古今意義的字詞。 理解課文,并在此基礎上熟背課文。 品味文中修辭手法的妙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理解課文、熟讀課文到背誦課文,再到賞析課文,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
3、情感與價值觀
了解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學習花木蘭的深明大義和愛國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掌握生字詞,透徹的理解課文。 了解勞動人民的艱辛,學習花木蘭深明大義和愛國精神。
2、難點了解本詩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并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sh;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僬b讀法:古詩教學應著重體現朗讀,注意語氣、語調、節拍,力求聲情并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在反復的誦讀中,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sh;
②復述法:教師提示學生復述時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節,而且要注意抓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sh;
、坭b賞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鑒賞本文繁簡相宜、形象豐滿的寫作特色。&sh;
、苡懻撎骄糠ǎ号囵B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sh;
、莞傎惙ǎ横槍W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競賽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法
這篇是詩歌,語言生動,句式,教學大綱要求此文要背誦,而且還要求學習它的藝術特點,并運用到寫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課時要求學生用以下方法學習。
1、朗讀法: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流暢、傳神、齊讀要,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歸納法:學生可按段或層次來納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按納的文字來串通課文并朗讀課文,這種方法能使學生背誦課文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練習法:這種方法最實用于寫作,我們教材中所選的都有其獨特的寫作方法,當我們分析了課文的寫作特點后,可以讓學生拓展思維,培養想象力,語言運用能力。
五、教學過程
第一、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掌握生字詞和基本知識。采取學生自學、互學的方法,老師加以指導,讓學生掌握生字詞,知道什么是樂府民歌以及故事背景等知識。
第二、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說說對花木蘭的理解,引起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花木蘭的興趣,并以此導入新課。
第三、整體理解,把我文意。翻譯課文,讓學生理解文意,并把握故事情節。
第四、分析人物,理解主旨。了解花木蘭賢惠、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征,學習她愛國、愛家人的偉大精神,達到提高學生的思想情操。
第五、師生互動,品味賞析。教師指導學生找出課文寫得好的地方,讓學生先淺談見解,教師加以總結,賞析課文語言美,理解修辭方法的妙用,如互文修辭手法。
第六、延伸知識,深化主題。讓學生找出花木蘭還有哪些和另外的一些愛國英雄,深化愛國這個主題。
第七、加以總結,布置作業?偨Y知識點和主旨,布置兩題作業:1、寫一個100字左右對花木蘭的評價。2、背誦課文,找出寫得好的句子。
六、板書設計
木蘭紡織 →木蘭從軍 →木蘭征戰 →木蘭辭官 →木蘭還鄉
《木蘭詩》說課稿4
北方民歌和六朝樂府民歌一樣體制大都短小,但這首《木蘭詩》卻是長篇敘事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它有著重要的地位。詩歌描述了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生動形象和高貴品質。全詩風格明朗生動,質樸剛健,堪稱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蘭詩》采用的是順敘手法。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從軍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歸來。作者在這三個部分中沒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詳有略,重點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詩一開始即寫木蘭在織布,但“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就使讀者產生了疑問,不知木蘭為何嘆息!皢柵嗡迹瑔柵嗡鶓?”作者自己發問,然后答曰“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詩既是用順敘手法,開始的幾句該是交代木蘭從軍的原因,但作者卻沒有平鋪直敘,而是以木蘭沒有心思織布起頭顯示出她內心的不平靜。接下來本該說明為什么內心不平靜,但作者不立刻寫出,而是用了兩個意思相同的問句,隨后又是兩個意思相同的答句,可還是沒有從正面解答問題。但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風味外,這四句詩對后面說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這樣一問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題,“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避娞钦鞅奈臅,可汗是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十二卷言卷數之多,“卷卷有爺名”顯屬夸張。至此讀者才明白,木蘭沒有心思織布是因為可汗大征兵,木蘭的父親也在被征之列。父親顯然年老無法應征,但“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就不能不使木蘭犯愁了。詩一開始就把木蘭放在這樣一個矛盾面前來表現。面對困難,木蘭打算怎么辦呢?“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到底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決心要替父從軍。
這一段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沒有平鋪直敘地述說,而是從木蘭的心理活動入手寫,在敘事的同時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敢于挑重擔、富有責任感的果斷勇敢的婦女形象。
接下來寫木蘭準備出征,用了四個重復的句式,內容無非是買戰馬及乘馬用具。駿馬、鞍韉(馬鞍下的墊子)、轡頭(駕馭馬的嚼子、籠頭、韁繩)和長鞭要分別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幾個地方買齊,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渲染了戰爭氣氛和離家出征前準備工作的緊張,同時這四句詩和上面“問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樣正是民歌的特點。正如明代謝榛所說:“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意者。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
詩歌第二部分寫木蘭踏上了征途!暗┺o爺娘去”以下八句是寫木蘭離別了父母奔赴戰場。這里用了重復句式,將木蘭從軍的征途分作兩段來寫,句式雖同,但其中地名卻在變換,顯出戰事緊迫、木蘭馬不停蹄地趕去參戰。但作者并沒有忘記他所著力刻畫的英雄人物是個女扮男裝、初次遠離父母的女子,“不聞爺娘喚女聲”正符合木蘭當時的處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譚元春評論這句說:“尤妙在語帶香奩,無男子征戍氣!薄盁o男子征戍氣”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木蘭的形象更鮮明,更富有個性。木蘭能毅然替父從軍,去經受嚴酷戰爭的考驗,說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畢竟還是個女子,對家鄉、對父母畢竟是有依戀之情的。這樣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從軍舉動更富有傳奇性,更引人入勝。
隨后寫木蘭在軍中的征戰生活,但這部分內容寫得極概括,從南征北戰一直到立功歸來,僅用了“關山度若飛”以下六句,可謂簡而又簡。這里“戎機”指戰爭,“朔氣”是北方的寒氣,“金柝”是軍中用來做飯和打更的銅器。這幾句詩句用律工整。因此后人常常據此懷疑此詩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測此詩可能在流傳過程中經過唐人的加工修改。但這些說法并無足夠的證據。南北朝時期有不少作品在體制聲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體詩,當時有些詩已經有了很嚴整的律句。可見這首詩中出現幾句聲調諧和、對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證明它們出自唐人之手。陳胤倩就說:“‘朔氣傳金柝’數語固類唐人,然齊梁人每為唐語,惟唐人必不能為漢魏語。以此知其真古詞也!
這一段寫木蘭的從軍作戰生活,本來是可以有許多東西寫的,但作者寥寥數語就將這段經歷概括了出來,可見作者的興趣不在于表現戰爭,而在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寫木蘭立功歸來后的情景。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來竭力鋪寫。先寫木蘭立功回來后見天子,天子坐在廳堂上接見了她。策勛是記功勞,轉是勛位的等級,十二轉也是說多,并非實指。這里的十二轉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并不能證明此詩出于唐人之手或經過唐人修改!鞍偾姟奔窗偾в杏,是形容賞賜得多?墒悄咎m并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她只是想盡快回到故鄉和親人團聚。明駝指能行千里的駱駝。木蘭不要做官,不要巨額賞賜,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駱駝趕回家去,可見其歸心似箭,同時也顯示了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良品德。
經過長期艱苦的戰爭,木蘭終于回到了故鄉。詩歌細致刻畫了木蘭全家聞訊后的喜悅。這里依舊用了重復排比的句式,不厭其詳地寫了爺娘、阿姊和小弟的舉動,這種重復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歡快喜慶的氣氛。隨后寫了木蘭到家后的舉動,同樣也是不厭其詳地描寫具體的細節,開東閣門,坐西閣床,充分表現出回家之后的喜悅心情,換裝、打扮后恢復了女子的本來面目,然后出門看伙伴,伙伴大吃一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情節頗富喜劇意味。用伙伴的吃驚反襯出木蘭的無比自豪與得意,整個故事的情節也就在充滿喜劇色彩的高潮中結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猶未盡,結尾又寫了四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為全詩的結尾,顯得別具一格,豪邁有力,語氣中充滿了對木蘭這位女英雄的贊美和歌頌。謝榛說:“此結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確實如此。
此詩藝術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這么幾個方面,首先是敘述情節詳略得當,如寫軍中的征戰生活就很簡括,而寫出征前及立功歸來則很繁復。這是由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所決定的。作者感興趣的只是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罕見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寫她的焦灼不安與思慮無非是為了說明她是個女子,因為男子出征理所當然,不足為怪,女子出征則不同尋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聞爺娘喚女聲”也同樣是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寫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種種舉動,更是強調了她是個女子。整首詩的詳略安排都是圍繞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并善于在矛盾的產生與解決過程中表現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第三是全詩用了不少重復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氣氛,強調了所敘述的情節,又使語言流暢富有韻味,體現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詩的風格明朗剛健,質樸生動,正如明人胡應麟所說:“此歌中,古質有逼漢魏處!
總之,《木蘭詩》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對后人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木蘭詩》說課稿5
一、教材簡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這一單元以祖國為主題,《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敘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的人物形象。本詩為樂府民歌,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是初中語文課本中優秀的篇章。
二、教學目標
1、單元目標:反復朗讀,整天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
2、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誦讀古詩,感受花木蘭的兒女情,英雄氣。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點,疏通文意。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研讀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
四、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②討論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蛇形背誦課外古詩(每人一句)。課前三分鐘是總校一直以來傳統保留的課堂必需品,學生或背誦古詩,或講述一個哲理性小故事,蛇形背誦和默寫課外古詩,有助于加強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扎實性。
第一環節:導入
豫劇常香玉的《誰說女子不如男》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把學生注意力拉回課堂。師借助多媒體簡單介紹《木蘭詩》,文章選自何處,樂府雙壁具體指哪兩部作品。
第二環節:詩歌誦讀,整體感知
首先學生自讀課文,只需把課文讀通讀順。接著多媒體范讀課文(配樂朗誦),學生注意字音,標注節奏。然后組內賽讀,選出一名最好的參加全班比賽,評出優勝組。最后組間連讀(每組一句,最后一段齊讀)。
班級從升入七年級以來就開始實行小組學習,全班共分為9組,每組有自己的名字及口號,并設有組長,副組長。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授課過程中我時刻體現組內合作,組間競爭。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個人到小組再到班級,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每一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我盡量讓每個孩子動起手做,動起嘴說。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一環節,我設計了自讀、范讀、組讀、賽讀、連讀、齊讀六種讀書方式,應該能喚起學生讀書的熱情!
第三環節:疏通文意,理清情節
在課前充分預習的前提下,小組內互相幫助疏通文意,不能解決的舉手,然后班級共同解決。
文章較長,又加之文言詩歌生澀難懂,學生很有可能剛讀起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完全搞不清楚詩意,因此上述環節必須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前提下完成,否則課堂將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自讀自譯過程中,由于學習水平、能力差異,會出現一些疑難問題。這一過程,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過組內幫助,釋疑訂正補救提高。部分互文句子,教師需點出翻譯的要領。在這一環節理清每一自然段大概意思,有助于學生背誦。(板書)
第四環節:探究人物形象
小組內以“我覺得木蘭是——女子,我從課文——感受到。(板書)
此環節學生需要在文本中找尋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學生可以從某句話,某個字感受到木蘭的人物形象。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學生對木蘭人物形象的分析定會有很多不同的見解,但師應總結出文章在刻畫兒女之情時筆墨多,描繪英雄之氣時著墨少,突出木蘭女性的特點,豐富她的英雄性格,使之真實感人,這就是詳略得當的妙處。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及布置作業:背誦詩歌。
板書設計:
女嘆息
替父征
辭爺娘
赴戎機
見天子
還故鄉
兔隱喻
張明月
《木蘭詩》說課稿6
一、 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初一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赌咎m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詐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本詩為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二、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1. 依據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了解,我個人理解,就是要使學生對古詩文要“想讀”、“會讀”、“熟讀”、“解讀”。至于本課,語文通俗,所以計劃以“熟讀”、“背誦”為重點。
2. 學生分析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赌咎m詩》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3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90年代,受經歷和知識水平所限,對本詩中作者要表達的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群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層次,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精心安排問題,做到兼顧全體---“
優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比如簡單的問題,由全體學生同步完成;稍難的,學生間討論,教師點撥;難點,則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活動。
3. 確定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內容:
知識目標:
1.文言知識,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點和常用的修辭手法。
3。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4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
1. 背誦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定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了解本詩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并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
三、 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1. 學法指導----依據“三有利”原則
、儆欣诩ぐl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思維。
、谟欣诔浞职l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于學生終身可持發展。
、塾欣谕诰驅W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2. 教法
①誦讀法:古詩教學應著重體現朗讀,注意語氣、語調、節拍,力求聲情并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在反復的誦讀中,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復述法:教師提示學生復述時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節,而且要注意抓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
、坭b賞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鑒賞本文繁簡相宜、形象豐滿的寫作特色。
、苡懻撎骄糠ǎ号囵B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⑤競賽法:針對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競賽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四、 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了解北朝樂府民歌;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疏通文意,整體把握詩歌;復述詩歌的故事情節,理清情節發展脈絡,強化背誦。
第一環節:導入
教師給學生唱《紅色娘子軍》主題歌,讓學生結識巾幗英雄-----花木蘭。
第二環節:作品及背景介紹
將課前準備的文字資料分發給學生,通過學生自己搜集來的材料,簡介背景,激發興趣。
第三環節: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首先播放課文朗讀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課新字詞。)然后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注意體會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等,尤其注意朗讀節拍的把握。接著讓學生自己練讀詩歌,力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
第四環節:默讀詩歌,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文句,理解詩意。
首先讓學生自讀詩歌,借助注釋、工具書,試譯全詩。然后把全班分為6個學習小組,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互動合作,討論交流,理解詞句,講解詩意。如果有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全班共同商討解決。再將全班分為A、B兩組,展開課堂文言知識競賽,每道測試的單號為A組必答題,雙號為B組必答題。底分為100分,錯一小題扣5分,分別納入小組計分,小組競賽完畢,教師針對學生回答,酌情點撥。
第五環節:復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強化背誦
先選幾位同學復述本詩的故事情節,其余同學評點,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總結,畫出思路圖。然后依據;思路圖,背誦思路強化背誦。然后再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指導背誦。(如:教師背上半句,學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學競賽或組與組之間競賽)。最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第六環節:布置作業
讓學生課后搜集花木蘭的相關資料,將《木蘭詩》改寫成劇本。目的是讓學生強化背誦,通過自編自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迎接校園文化藝術節。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研討賞析,對詩歌進行美點追蹤,合作探究,就最想解決而自己又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環節:檢查背誦
通過個體抽查、滾動式背誦、集體背誦的方式檢查。
第二環節:研討賞析
先請同學用一句話評價《木蘭詩》。任選一個方面,說說它帶給讀者的美感,教師歸納學生的評價,組織學生一起走進《木蘭詩》世界,盡情領略作品展示的奇異美,總結出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傳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練生動的語言美,壯美的愛國情,繁簡相宜、詳略得當。
第三環節:合作研討,探究思考
先要求學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問題,然后教師歸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板示,并交給全班討論解決。學生有可能提到: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到底姓什么呢?”“木蘭的姐姐為什么不去從軍?”等問題。有些問題可留給學生課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當堂解決。
第四環節:說話訓練
要求學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蘭”為題說一段話,談談自己對花木蘭的認識和思考。
第五環節:小結
結合對本詩的理解,在背誦中結束本詩的學習。
第六環節:布置作業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蘭”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
2.畫出我心目中的花木蘭。
說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我將板書設計成這樣,主要是理清課文思路,讓學生根據這個簡單的示意圖把課文的故事情節復述下來,強化背誦。
代父從軍
征戰沙場建功受賞辭官還家
第二課時主要通過研討賞析,對詩歌進行美點追蹤,所以把文章的美點提練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
《木蘭詩》說課稿7
教材分析:《木蘭詩》一詩是八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中的一首詩歌,單元主題為“人物春秋”。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本詩以抒情的筆調,采用敘事的方式,敘述了木蘭代父從軍,經過浴血奮戰,立下赫赫戰功,最終辭官還鄉與家人團聚的故事。但作者的創作意圖不在于對這場戰爭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將它作為抒寫一種思想認識的媒介。作者圍繞木蘭是女郎構思,借代父從軍的故事表達出對古代婦女潛在智慧與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對古代婦女在獲得與男子同等條件下能夠發揮出杰出的聰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勛表示極大的欣喜與敬佩。本課時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認識理解“木蘭”這個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女性英雄形象。因此特將分析木蘭形象作為教學重點。
學情分析:本文文體屬于詩歌。關于詩歌的相關概念和朗讀方法,從六年級已作了適度的朗讀訓練,學生已初步了解了朗誦詩歌的技巧:停頓、重音、讀出感情。但由于此詩是學生接觸的唯一一首古體詩,又是以五言為主。詩作為突出創作主旨,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風趣的鋪敘渲染出或緊張或熱烈的場面氣氛,還特別注意長句短句的交替使用和疊詞的運用,使得詩句流麗,音韻鏗鏘,詩風明朗生動,讀來瑯瑯上口。所以掌握五言詩的停頓技巧還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朗讀時語氣的把握是和人物的情感、形象特點密不可分的,朗讀時反映在語速的快慢和語調的高低、輕重上。而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又是通過故事情節的描述,心理活動的變化,排比等手法的運用,語言的藝術特色的表現,體現出來的,而這些方面是學生認知上的障礙,還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需要學生沉浸在詩句中去體驗、感受、領悟。初中生對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的分析歸納難度較大,因此特將“感受中國古代民歌樸實自然、瑯瑯上口的語言特點!弊鳛榻虒W的難點。
教學反思: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積極主動展示學習成果。教學環節的預設中以朗讀貫穿以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促誦、以讀促寫”的教學設想。
教學的藝術就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讓我們不斷的攀登和追尋。在以下幾個方面并未讓我感到十分滿意。首先是朗讀的把握方面,盡管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給予了大量的指導,但學生朗讀的感情基調尤其是對快慢輕重的把握還是不能達到令人十分滿意的程度。我感覺學生還是放不開,沒有大膽嘗試,不好意思融進自己的感情。如果學生能在有感情的熟讀中融入情感,效果會更好一些。
其次,在分析木蘭形象這個環節中,雖然個別學生回答十分精彩,但對于整體學生照顧頗有不足,個人英雄主義濃一些,集體發光淡一些。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在關注個體的同時更要兼顧整體。
最后,正是教學的不完美,才令我們每個教育者不斷地去追尋完美!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敬請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木蘭詩》說課稿8
【教學目標 】
1.了解詩歌表現的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學習《木蘭詩》詳略得當的寫法。
3.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于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表現方法。
4.體會民歌剛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
【重點難點】
1.故事情節和木蘭形象。
2.記敘的詳略處理。
【教學設想】
1.利用詩中排比句、對偶句、復沓句、頂真句等句式特點,當堂背下來。
2.疏通文義,從整體上把握故事情節,理清故事的基本脈絡。
3.結合詩句展開聯想和想像,以補充詩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都知道“巾幗不讓須眉”這句古語吧,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有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立下赫赫戰功。她的事跡被老百姓編成民歌廣為傳唱。她的名字叫花木蘭。現在我們就從這首流傳于世的北朝民歌《木蘭詩》中,來感受一下“巾幗不讓須眉”的氣魄吧!
1.《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qian)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梁鼓角橫吹曲”為主。這是當時北方民族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橫吹曲”!赌咎m詩》則是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樂府雙璧另一:《孔雀東南飛》)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南北朝,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
2.《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當在西魏。那時正是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戰爭是北朝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現象,整個北朝的歷史幾乎與戰爭相終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國”的130多年中,戰爭尤為頻繁。五六世紀間,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與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區進行過長期的戰爭。這與詩里所寫的木蘭出征路線正相吻合。這可能就是《木蘭詩》的歷史背影。
花木蘭是古時河南省虞城縣營廓人。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屢立戰功。凱歸,帝封官嘉獎,木蘭不受,欲納宮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為孝烈將軍。人們為紀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蘭祠,祠內現存元代立《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和清立《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石碑,詳細記載了花木蘭的身世、籍貫、業績及歷代修祠情況。近年來,又修復了木蘭祠大殿等一大批景點;咎m祠已收入《中國名勝詞典》。
二、整體感知
1.課后練習二、三
2.《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北方人民矯健尚武的精神,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純樸、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優秀品質。
3.《木蘭詩》按時間順序安排故事情節的。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
★用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么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
a渲染戰前緊張的氣氛。b戰事緊迫。c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d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法。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八窔鈧鹘痂兀庹砧F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皩④姲賾鹚溃瑝咽渴隁w”(互文),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
“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4.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5.詳寫第2、第3、第4、第6段,即對木蘭的從軍緣由、戀別、辭官和還家都寫得比較詳細。這是因為作者緊扣住“木蘭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詳略的。凡有助于突出這一特征,更好的表現主題的,則鋪寫不厭其煩,反之則惜墨如金。如對歷時十年的戰斗生涯(第4段),僅有“萬里赴戎機”以下六句,還有出征前的準備(第3段開頭四句)也寫得比較簡略,詳略搭配得當,正是為塑造木蘭這一巾幗英雄形象服務的,為全詩主題服務的,也是這首詩在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三、課堂小結
1.把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或基本相等)的兩個短語、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稱的排列在一起,表達相似、相反或相關的意思,這種修辭方法叫對偶。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2.學生查閱資料,列舉我國歷史上還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較
——例: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紅娘子,顧大嫂、孫二娘,扈三娘等。 劉胡蘭、秋瑾。
中國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從正道上講,須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標準。班昭、孟光是為以立德聞名;花木蘭、梁紅玉是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貞是以立字聞世。)
3.體驗反思:
試想你就是木蘭姑娘,請你說說替父從軍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動。
假如“我”就是木蘭姑娘(請發揮合理的想像),說說自己的戰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蘭的親人,十幾年沒見面了,見到木蘭會做些什么?會說些什么呢?
《木蘭詩》說課稿9
【教學目標】
1、學習一些朗讀技巧。
2、理清故事情節,當堂背誦。
3、理解木蘭形象。
【教學創意】
通過教師有表情的示范背誦,感染、啟發、引導學生背誦全詩,也可請已背會的學生在課堂上做背誦表演,以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生字詞句、理清故事情節、理解木蘭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花木蘭的故事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來,花木蘭這個形象深受人們喜愛。她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女性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木蘭詩》(板書),來尋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讀指導
1、教師帶表情范背。讓學生邊聽邊畫出不認識的字,并注意教師背誦時節奏的變化。
2、解決生字詞,重點注意幾個問題!笆D”的“轉”就讀zhuàn。古代指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舊時裳”的“裳”讀“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這首詩里出現的互文修辭句。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薄伴_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3、學生齊讀全詩。
4、教師逐段指導學生朗讀。
第1段是對情景的描述,讀開頭兩句語調要柔緩,第3、4句則要帶疑慮和關切的語氣,聲音可以略微提高,讀到“嘆息”再輕緩下來。
第2段開頭兩句是問句的形式。讀“何所思”、“何所憶”要讀出詢問的語氣。答句中的兩個“無”字應重讀表強調,語氣要與后面的句子銜接。“見軍帖”、“大點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讀,以說明戰爭的規模和緊迫,“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寫木蘭所思所慮,該怎么辦呢?這里可以略作停頓,然后用堅定的語氣讀“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在“從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頓息,“此”字拖長一點,把“替爺征”三個字讀得沉著有力,以表現木蘭替父從軍的決心。
第3段前四句節奏要讀得比較緊湊,以渲染木蘭在匆促地準備行裝,“駿馬”、“鞍韉”、“轡頭”、“長鞭”應突出強調,使聽者能想像出木蘭整裝待發的英姿。以下八句寫木蘭奔赴前線、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讀得委婉,放輕音量,以表現木蘭對親人的思念;后四句寫木蘭已經到了能聽到敵人戰馬嘶鳴的地方了,因此要讀得剛毅,音量適當放大,以表現她的戰斗豪情。
第4段概寫木蘭十年征戰生活,語言凝練而夸張,朗讀時抑揚頓挫要鮮明,節奏要慢!案啊薄ⅰ岸取、“飛”要讀得富有動態,語調要昂揚。讀“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語詞要相對壓抑,節奏放慢,以表現木蘭經歷了戰場艱苦環境的磨煉。讀“將軍百戰死”語詞略抑,“壯士十年歸”,讀時語調要揚起來,以渲染出軍隊勝利凱旋的氣氛。
讀第5段前四句要強調天子給予木蘭很高的獎賞和榮耀。“十二轉”、“百千強”要重讀。從“木蘭不用尚書郎”到段末木蘭對天子“問所欲”的回答,讀時語調要平穩!斑故鄉”三字中間要頓開,音調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蘭不卑不亢,不慕富貴榮華的品質和思念家鄉的心情表現出來。
讀第6段父母相互攙扶著出城迎接女兒這一句,語氣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緒,讀時節奏要與老人顫顫悠悠的節奏相符。讀阿姊們忙著梳妝小弟忙著殺豬宰羊兩句,音調要提高些,節奏要加快,以生動表現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情景。木蘭“開”、“坐”、“脫”、“著”、“理”、“帖”時,心情是無比激動的,會有許多往事涌上心頭。讀的時候節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順的口吻、嬌羞的語氣來再現一個健康、美麗、端莊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語氣讀“火伴皆驚忙”之后要有一個停頓,以示伙伴們反復打量已換女妝的木蘭,然后用驚異的語氣讀“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讀。
讀最后一段,語調要略緩,“雄”、“撲朔”、“雌”、“迷離”點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讀,最后一句要慢讀,語尾要向上揚,讀成反問,給聽者以思考與回味。
三、理清故事情節
1、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
2、填空:情節,木蘭停機( )——決心( )——從軍( )——奔赴( )——十年( )——拒賞( )——與親人( )。
3、復述木蘭故事,背誦課文。
4、探究理解木蘭形象。
四、布置作業
將《木蘭詩》改成現代白話文故事。
《木蘭詩》說課稿10
一、教材簡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這一單元以祖國為主題,選編了五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各個角度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憤圖強的美好情操。《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敘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賞,辭官還家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詩為樂府民歌,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是初中語文課本中優秀的篇章。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依據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句知識。通過誦讀、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以前的語文學習中,學過一些文言詩詞,但畢竟很少,對《木蘭詩》中一些特殊的字詞、詩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經歷短暫,所以對《木蘭詩》的思想內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難。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計教學過程,精心指導學習內容,力求做到凸顯個性,兼顧全體,。比如簡單的問題,由學生獨立完成;稍難的,學生間討論,教師點撥;難點,則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活動。
3、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兩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文中的字詞,
2.了解《樂府詩集》、《木蘭詩》的文學常識。
3.學習“互文”等修辭手法
4.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從木蘭的形象中感悟學習熱愛祖國、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學重點:
1.誦讀、背誦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法與學法
依據“三有利”原則,主要采用①誦讀法、②復述法、③鑒賞法、④討論探究法、⑤競賽法等方法學習課文。
2、教學手段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
課前準備:新課標主張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要求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咎m這位女英雄,歷代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學生在七年級上冊寒假作業“小知識”欄目中,也了解了歷史上有關木蘭的情況;另外是現在學校都有微機室,學生都在學習電腦,可以上網查閱資料。然后把自己了解的知識、上網查閱的資料整理好,制成知識卡或幻燈片,供上課交流。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了解北朝樂府民歌;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疏通文意,整體把握詩歌;復述詩歌的故事情節,理清情節發展脈絡,強化背誦。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研討賞析,對詩歌進行美點追蹤,合作探究,就最想解決而自己又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第一課時教學
第一環節:導入
由學生交流木蘭資料,《樂府詩集》知識引入,師生共同總結(powerpoint課件展示)。從而掌握文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朗讀詩歌,初步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首先由學生利用字詞典,課文注釋,自由試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接著播放課文朗讀課件(《木蘭詩》flash課件),學生看書聽讀,作上批注。聽完后學生自由發言,互相提醒。教師課件展示注意“音”、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課件)。學生根據展示的內容拼讀、比較、識記,從而掌握基礎知識。
然后由學生觀看木蘭故事過程圖片(powerpoint課件)練讀。由圖引入故事情景,初步體驗朗讀感受。
最后感情朗讀展示:師生同讀,表演讀,自選文段讀,上下句輪流讀,從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第三環節:默讀詩歌,理解詩意。
首先以學生個體為單位,自讀詩歌,借助注釋、工具書,試譯全詩,把不懂的語句作上記號。(環節安排理由: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是指學生都是學習的主角,意味著個人獨立學習、主動探究,意味著個體獨到的思維和新穎的見解。木蘭詩雖是古代詩歌,但語言淺顯,學生應用工具書,都能初略理解。所以這一環節可以安排學生獨立完成,這樣能培養學生的獨立自學能力,創新能力。)
接著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互動合作,討論交流,理解難懂詞句,通講詩意。(環節安排理由: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合作、探究”能發展學生個性、培養良好的交際能力,在知識方面能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況且學生在自讀自譯過程中,由于生活經歷,學習水平、能力差異,會出現一些疑難問題、思維偏頗。這一過程,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過生生互動,釋疑訂正補救提高。)
然后以全班為單位,小組互動,師生互動。
先全班釋疑,解決小組也無法解決的問題。
再聯系生活實際,探討特殊字詞、詩句的正確意思。
a數詞的理解?梢杂帽容^的方法加以識別。例如把“壯士十年歸”和“同行十二年”進行比較,學生很容易看出木蘭從軍的年數矛盾,從矛盾中也輕易地掌握了數詞虛指的用法。
b句子的理解。一是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钡扰疟染。二是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等互文句。都可以用“聯系實際,對照反思”的方法理解。(如學習互文句。powerpoint課件展示①出示詩句,抽生翻譯。②師質疑“戰死的全是將軍,歸來的全是士兵嗎?”學生很容易理解上下句意思是互為補充說明的,翻譯時要把上下兩句的意思合起來理解。③在此基礎上,教師點出這就是古文中的一種修辭手法——“互文”,再讓學生找出類似句子理解,我想,學生掌握這個新知識點就不成問題了。)
最后是文言基礎知識的鞏固,可采取競賽的方法。(在這個環節采用這個方法,意在學習方法的變化中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稍稍疲憊的神經又活躍起來。)具體作法是將全班按座位(或學號、男女生)分成兩組,展開競賽,勇闖三關。一是對手關,此環節由對手組出題問答。二是抽答關,由老師出題,兩組抽簽解答。三是搶答關,老師念題,兩組搶答。小組競賽完畢,師生共同總結。
第四環節:復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強化背誦
先讓同學按照寫作順序或不同內容概括故事情節,其余同學評點,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總結,板書課文結構。接著指導學生依據板書、過程圖片復述課文。然后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強化背誦(如:教師背上句,學生背下句、男女同學競賽或組與組之間競賽)。最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第五環節:課外拓展(powerpoint課件展示)
1.你還知道哪些女英雄?向全班同學作簡要介紹。
2.把“我心目中的花木蘭”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
3.制作名人小檔案——我心目中的花木蘭。
五、板書設計:
說明:學生按“家中——征途——戰場——朝堂——家中”地點轉換來分是可以的;按“戰前——戰時——戰后”事情發展順序來分也是可以的;不把末尾一段看成木蘭對“驚忙”的伙伴的回答,而理解為作者“隱喻贊美”另外劃開也是可以的。我們應該放開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我將板書設計成這樣,是選取了其中一種,主要是理清課文思路,便于學生復述復述課文,背誦課文。
板書:
停機嘆息
愿替父征代父出征
備戰出征
十年征戰十年征戰
受賞辭官
得勝歸來
回家歡聚
雙兔隱喻比喻贊美
《木蘭詩》說課稿11
一、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
《木蘭詩》安排在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它是一首南北朝時北方的樂府民歌。這個單元共的五篇課文都通過與祖國息息相關的事物來表現愛國主義主題。一樣的感情,不一樣的表達,都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學習《木蘭詩》,要反復朗讀,體會民歌明朗剛健的情味,質樸生動的語言,在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本課語言文字通俗,我計劃把朗讀課文、分析人物、感悟語言特點作為重點
。2)學生情況分析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自學為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木蘭詩》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3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90年代,受經歷和知識水平所限,對本詩中作者要表達的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群體中能力區分又有不同的層次,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精心安排問題,做到兼顧全體———“優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另一方面,教師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活動。
二、教學目標設計
1、依據
階段目標: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了解。
單元目標:反復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2、確定教學目標
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以及學生分析,本課通過教學主要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內容:(多媒體展示)
知識目標:①、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識。②、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點。③、感受花木蘭的巾幗英雄形象
能力目標:①、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②、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③、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和英雄氣概。
三、課堂結構設計
1、課堂結構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爆F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鑒于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采用這樣的課堂結構:
通過誦讀法,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通過復述法,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
通過鑒賞法,理解本文繁簡相宜、形象豐滿的寫作特色。
通過討論探究法: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活動
這篇文章是詩歌,教學大綱要求此文背誦,而且還要求學習它的藝術特點,并運用到寫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課時要求學生用以下方法學習。
。1)誦讀法,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體現詩歌的聲韻美,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2)復述法,提示學生復述時要注意抓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3)合作探究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鑒賞本文豐滿的人物形象和繁簡相宜的結構安排。
四、教學媒體設計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序如下(重點為反復朗讀課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并當堂背誦課文)
(一)導入新課我設計動畫片《花木蘭》片斷激情導入,讓學生對花木蘭這個巾幗英雄有個整體的感知,對下文的講解打下鋪墊,同時也營造了一個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ǘ├首x背誦
1、檢查預習
。1)請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當場訂正誤音,掃清字詞障礙。
。2)解釋詞語用多媒體展示機杼鞍韉轡頭戎機朔氣金柝鐵衣策勛可汗著云鬢撲朔迷離傍地
(3)了解本文的出處和體裁等文學常識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有意識地積累文言知識,理解課文內容,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多媒體展示)
2、學生復述課文內容,了解文意。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并讓學生了解復述的特點。
3、概括要點:提問:請同學們各用一個四字短語來概括各段內容,同學們可相互小聲討論。(多媒體展示:停機嘆息替父從軍出征準備行軍途中十年征戰天子封賞辭官回家喜迎英雄恢復女裝引喻贊頌)設計此環節的目的鍛煉學生的歸納能力,也幫助學生背誦課文。
4、背誦課文請學生在了解各段大意的基礎上,反復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背誦課文時可先分段背誦,然后整篇背誦,這可加快背誦的速度。
5、檢查背誦大部分同學盡量當堂背誦,個別學生課后完成。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完成詩歌背誦任務和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主要教學程序如下(重點為分析人物形象和了解藝術特點)
。ㄒ唬z查上節課學的文學常識內容和文言知識情況
。ǘ├首x課文
。ㄈ┵p析人物形象請同學用一句話“我覺得木蘭是一個﹍﹍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只要言之成理,教師都應該給予表揚。這一環節采用集體討論的方法,共同形成對木蘭的深刻認識。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ǘ嗝襟w展示:忠孝兩全勇敢善戰重視親情不慕富貴美麗動人謹慎機警,又可歸納為:女兒情懷英雄氣概)。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木蘭這個巾幗英雄形象,,既達到學習本文的重點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操,做到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
。ㄋ模┧囆g特點
提問:請同學們領會本文的藝術特點是什么?(引導學生從結構上,語言上,修辭手法上進行欣賞,學生可以找出詩句,討論后發言,教師總結)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本文為一首樂府民歌,有其明朗剛健的情味,質樸生動的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這就要求學生從語言、結構、修辭手法上進行品析,通過聯想和想象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ㄎ澹┩卣古c遷移
、耪f說你心中的英雄形象,目的是擴展知識面
、凭毩曨},目的是鞏固課文知識
(六)反思活動
通過學生歸納總結本課的知識,進行反思,目的是更加系統的理清課文思路,查找亮點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