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

時間:2023-09-14 23:05:25 曉麗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通用10篇)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通用10篇)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 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厘米,用厘米量》。下面我結合本課的教材、教學程序以及板書設計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教學的分析與思考

  “認識厘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出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并通過看、猜、比、量等學習活動形成1厘米的長度表象。教材緊接著出現的例2,通過量紙條的長度,教學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本課教學為以后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白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會利用刻度尺對物體進行測量。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難點是: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程序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課一開始,我首先通過課件演示:小螞蟻爬過數學書的寬,引出“我爬了多長?”。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工具去量數學書的寬。得出大約有15個小正方體、4個三角形、5個圓片長等五花八門的答案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出了測量工具:尺子。(板書:測量工具——尺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第一塊:感知1厘米。

  1、認識尺子

  首先,我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尺子,“你發現了什么呢?”學生不難發現尺子上面有數字、長短不一的線、字母cm或者厘米等。我緊接著學生的發現,告訴他們尺子上的數字是刻度、長短不一的線是刻度線,字母cm也就是厘米,厘米是長度單位。從而引出了長度單位:厘米(cm)(板書)以及我們今天的課題:認識厘米(板書)

  2、認識1厘米

  首先,我會進行課件的演示:這個課件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尺子上從0刻度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接著我會讓學生觀察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長度并指給同桌看。然后我組織學生探究:“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學生回答的同時我會用課件顯示。接著問學生:“從這里你發現了什么呢?”學生會發現:每2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每段小棒的長度都是1厘米。通過上面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對1厘米的實際長度有了一個切實的認識。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我會通過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要求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并且用手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接著閉上眼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長。最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在讓學生找之前,我會先用課件出示一些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讓學生觀察,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列舉。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1厘米的實際長度也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4、認識幾厘米

  通過剛才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1厘米。進而我就會問:“0~2是多少厘米?為什么是2厘米?你能從尺子上找出5厘米、7厘米和10厘米的長度指給同桌看嗎?”并讓學生說說分別是從刻度幾到刻度幾。最后我再請學生上臺展示。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和交流知道尺子上從0刻度到刻度幾的長度就是幾厘米。這就順利地實現了知識的變遷,并滲透了測量長度的方法。

  第二塊:學習測量方法。

  1、量紙條的長度

  這是課本例2的要求,我先讓學生拿出教師預先發的紙條,讓他們獨立嘗試測量,量完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和啟發。接著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自己是怎么量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學生創設了開放的思維情景:“你是怎樣量這張紙條的?”、“你又是怎樣看出紙條長幾厘米的?”“你喜歡哪種量法?”用這些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最后我再用多媒體演示量的過程。

  2、看書質疑

  在學生動手操作后,我會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讓學生翻開書本第3頁,請他讀一讀、填一填、說一說,完成例2的教學。并在學生說的過程中完善課題:用厘米量。

  3、量數學書的寬

  完成例2的教學后,我會問學生:“現在你能幫小螞蟻解決問題了嗎?”這時我不急于讓學生用尺子去測量,而是先讓學生估計:“課本大約寬多少厘米呀?”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量一量進行驗證。在學生嘗試的基礎上,再次鞏固測量方法。

  (三)鞏固應用,理解掌握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種手段,也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為此我設計了2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判斷練習。

  通過讓學生舉手勢判斷測量的正誤,指出了學生測量時易錯的地方,為進一步動手測量奠定了基礎。

  第二層次:操作練習。

  完成練習一的第1、第3和第8題。

  【通過看、估、量、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四)回顧總結,課外延伸

  1、談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的最后,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回顧學習過程和結果,幫助學生完善新知的建構。

  2、課外延伸作業:以厘米(cm)為單位,量一量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我希望通過這一作業,讓學生鞏固新知,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板書設計

  最后說說板書設計,本節課板書簡單明了,重點突出,讓學生一眼就能看清本節的知識重點,便于學生記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本節課板書設計如下: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測量工具————尺子

  長度單位:厘米(cm)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認識厘米》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節課是借助學生生活經驗,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感知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國際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并學會用直尺進行簡單的測量。基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的認識基礎上,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初步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通過對目標的進一步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難點是: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結合本節課的知識特點和和一年級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的教育學,心理學規律,我通過以下教法和學法指導引導孩子學習。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本節課作為“空間與圖形”模塊學生接觸長度單位概念和進行測量的重要開端,我通過操作演示法,討論法引導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通過指導觀察法認識直尺、建立一厘米長度的表象。進而通過指導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導學生用直尺進行測量。

  指導學生完整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自己認為表達的清晰,別人認為聽得清楚,達到高效的溝通目的。

  三、說學法

  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根據本節課知識內容多且抽象這一特點,課堂上更多的給學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機會,傾聽孩子對問題的理解。在導入環節,通過觀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引發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在教學“認識厘米”這個問題時,通過觀察法、操作法、比較法建立對“厘米”這個單位本質的認識。通過自主操作法和合作學習法突破測量這一難點。

  四、說過程

  上課伊始,我通過簡單的談話和微課展示引導學生感知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然后引導學生拿著直尺近距離觀察,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弄清1厘米的實際長度。接著鼓勵學生說說生活中遇見的1厘米實物加深認識。最后學習用直尺進行測量,突破測量方法、長度估計這一難點。

  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回顧總結。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通過一年級上冊“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的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這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這一課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顯得尤為重要,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以后學米、毫米、千米等長度單位的知識的基礎。

  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基于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長度觀念,并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學重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會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學法

  長度單位,學生是第一次進行接觸,這部分內容是教學上比較難的,也是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內容上,盡量使學生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尋找有關與生活實際的物體進行測量,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說教法

  為了達到本課時的教學目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可以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聯系生活:注意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引導探究:教學過程中應將圍繞如何激發學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一指導思想,組織教學。

  3、合作交流: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導學生進行互評等活動來鞏固新知,從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這樣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動手操作,情境導入

  根據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長度單位:新學期我們要買書皮包書,要知道數學書兩邊的長短,怎么辦?先來研究數學書的短邊有多長呢?給學生提供各種不同的學具(橡皮、回形針、一角的硬幣、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進行測理,然后將測量結果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在測量觀察后發現測量結果不同,提出質疑: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短邊,可是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從而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如果我們要測量桌子的長度,再用小方塊一個個去擺,你覺得方便嗎?你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嗎?引出測量工具尺子。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通過創設一個問題情境——量數學書短邊,學生發現用不同的工具量得的數量不同,從而引出需要用統一的測量工具——尺來量物體的長度。]

  (二)引導探究,訓練技能

  1、認識尺子

  先通過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稱:刻度、刻度線、“0”刻度。接著幫助學生會看尺上的刻度,為學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掃清障礙。最后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長度單位——厘米。這里的設計從表象逐漸抽象出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認識1厘米

  這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1)看一看: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2)指一指:讓學生在同桌內互相對著尺子用手指一指,尺子上的哪里到哪里的長度是1厘米?

  (3)找一找:讓學生估測食指的寬度并測量,得出結論: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然后在教師給出的'物品中(硬幣、回形針、鈕扣)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長度接近1厘米。

  (4)比一比:讓學生判斷練習本、新華字典、橡皮的厚度比1厘米短還是比1厘米長。

  (5)估一估:讓學生用食指的寬度估測文具盒和像皮的長度是多少,有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難點,這一環節讓學生在細致、到位的操作中感知、領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認識幾厘米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尺上指2厘米、5厘米和其他幾厘米。讓學生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現?得出結論:從刻度0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4、用厘米量

  第一步: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紙條,先估計一下,它大約是幾厘米長?

  匯報量法(學生可能有以下量法)

  第1種:從尺的0刻度開始量

  第2種:從尺的頂端開始量

  第3種:從尺的其他刻度開始量

  比較擇優,從而明確:尺上有0刻度,就從刻度0開始量,如果尺斷了沒有刻度0,可以從其他刻度開始量。不同的情況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步:請你再量一量數學書的短邊吧。學生測量后可能會說18厘米不到或17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近幾厘米呢?教師指出數學書的短邊可以說大約長17厘米。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加深對厘米的認識,體會厘米的用途,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練習的設計體現層次性、發展性。

  1、判斷量法:通過讓學生舉手勢判斷測量的正誤,有沒有從0開始量,有用斷尺量的,可是讀數時錯誤,這些都是學生易錯的題,通過這一題的的訓練,指出了學生測量時易錯的地方,為進一步動手測量奠定了基礎。

  2、測量比賽:課件出示四件物品,請四人小組合作,先估測再量出彩帶的長、鉛筆的長、練習本的寬、粉筆盒的高,比一比哪組測得又快又準。學生合作進行測量比賽,之后反饋測量結果。

  (四)課堂總結、升華知識

  1、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它對你有什么幫助?

  [這樣的小結有利于學生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地學好數學知識。]

  2、拓展提高:前幾天老師做衣服的時候,需要知道腰圍一圈的長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測量,體會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使學生感受數學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

  教師小結:其實人們為了測量方便,不僅發明了直尺,三角尺,還發明了卷尺,皮尺等(課件欣賞),我們在生活中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尺子來測量。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了,重點突出,讓學生一眼就能看清本節知識重點,便于學生記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本節課板書設計如下:

  1、認識厘米

  2、測量工具——尺子

  3、長度單位——厘米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認識厘米》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節課是借助學生生活經驗,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感知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國際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并學會用直尺進行簡單的測量。基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的認識基礎上,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初步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通過對目標的進一步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難點是: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結合本節課的知識特點和和一年級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的教育學,心理學規律,我通過以下教法和學法指導引導孩子學習。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本節課作為“空間與圖形”模塊學生接觸長度單位概念和進行測量的重要開端,我通過操作演示法,討論法引導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通過指導觀察法認識直尺、建立一厘米長度的表象。進而通過指導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導學生用直尺進行測量。

  指導學生完整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自己認為表達的清晰,別人認為聽得清楚,達到高效的溝通目的。

  三、說學法

  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根據本節課知識內容多且抽象這一特點,課堂上更多的給學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機會,傾聽孩子對問題的理解。在導入環節,通過觀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引發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在教學“認識厘米”這個問題時,通過觀察法、操作法、比較法建立對“厘米”這個單位本質的認識。通過自主操作法和合作學習法突破測量這一難點。

  四、說過程

  上課伊始,我通過簡單的談話和微課展示引導學生感知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然后引導學生拿著直尺近距離觀察,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弄清1厘米的實際長度。接著鼓勵學生說說生活中遇見的1厘米實物加深認識。最后學習用直尺進行測量,突破測量方法、長度估計這一難點。

  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回顧總結。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 5

  教材分析

  “認識厘米”是義務教育課程小學數學二年級的內容。要求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為什么他們說的數不同?”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按照課程要求,要讓學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思路

  1.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認識厘米的教學,就是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在學生獲得新知以后,教師又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估測周圍事物的長度,去調查厘米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可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創新空間。

  2.合作探究,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取,還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本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用手比畫1厘米的長度,閉眼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長的物體等活動來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幾厘米的具體長度,進一步認識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畫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獲得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3.加強估測,發展空間觀念。

  估測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加強估測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正確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強其空間觀念與學習興趣。教學時,教師通過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l厘米以及對周圍物體的長度先估計、再量一量的活動,使學生在比照中積累經驗,形成初步的估測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發展空間觀念。

  4.培養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以及可度量長度的物體若干。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統一認識。

  1.找原因。小豬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幫媽媽鋤地。它干了一整天,餓極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飯。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飯。這可能嗎?(碗有大有小。)

  2.量課桌。讓學生選擇一個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文具盒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不一。)

  3.師:大家說得都對,但為什么所說的數不同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我們量的結果一樣呢?(大家都用同樣的工具去量。)

  4.導入揭題:你們的辦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我們通常用什么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尺子。)今天,我們就要認識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這一環節密切聯系生活導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五花八門的答案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找原因、量課桌這樣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也吸引學生對新知學習產生興趣,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引起重視。]

  二、合作探究,認識厘米。

  探究一:認識直尺

  1.出示米尺,讓學生觀察,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師發給的米尺,仔細瞧瞧,你發現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刻度數、刻度線、刻度“0”。

  探究二:認識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來聽一聽電腦博士的介紹。

  (多媒體動態顯示尺上1—厘米的線段,并說明:從刻度0到刻度l,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請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長?

  2.比一比:你能用兩個手指比畫出1—厘米大約有多少長嗎?(師做拇指與食指比畫狀。)

  3.記一記:請小朋友看看這一段距離,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4.找一找:

  (1)你還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嗎?

  學生自由回答,要求說清“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匯報。(手指的寬、牙齒的寬、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徑等。)

  探究三:認識幾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厘米大約有多長。

  3.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你還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數嗎?

  4.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現?

  相機點明: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厘米,形成表象。他們在從尺子上、從周圍物體中找1厘米的比照與估計中以及尋求多種答案的過程中,體驗了l厘米、幾厘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自始至終,他們都是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他們獲得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培養了能力。]

  三、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一)學習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數。

  (1)嘗試測量同一學具。

  出示書上“量一量”的主題圖,要求學生按圖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師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測量結果,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3)實物投影演示正確量法與錯誤量法,進行辨析比較。

  (4)小結:量一個物體時,可以把尺子“o”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題。(媒體出示,關鍵處閃動識別。)

  (6)學生填寫書上“量一量”中的鉛筆長、線段長。

  2.量非整厘米數。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兩條線段(紅線段與藍線段),要求男生測量紅色線段的長,女生測量藍色線段的長。

  (2)交流:男生可能說紅色線段長8厘米,女生可能也說藍色線段長8厘米。

  (3)比較:紅色線段和藍色線段一樣長嗎?(電腦驗證不一樣長。)

  (4)辨析:紅色線段的長是8厘米多一些,藍色線段的長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這樣的兩條線段都可以說是大約長8厘米。以后我們遇到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看它最接近幾厘米,就說它是大約幾厘米長。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題。)

  (7)學生活動:先估計,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題。)

  先完成的小組還可組織估計、測量其他物體的長度。

  交流反饋,追問:你是怎樣進行估計的?相機表揚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決問題的學生。

  (二)畫整厘米的線段。

  1.學生嘗試畫一條4厘米的線段。有困難可以看書自學。

  2.指生上臺示范畫,要求邊畫邊說畫的過程。(注意肯定其他畫法。)

  3.檢驗:用尺量一量所畫線段是不是4厘米。

  4.練習:

  (1)“想想做做”第5題。(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檢驗。)

  (2)“想想做做”第6題。(鼓勵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可謂學以致用。學生通過量一量、畫一畫、估一估等活動對厘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對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其估測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更可貴的是,他們嘗試著獨立解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與小伙伴合作解決問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總結延伸。

  1.師:通過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2.布置延伸作業。

  (1)回家后,以厘米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后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作單位的。

  [這一環節與課的開始相互照應,使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的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臺。]

  附:教學小資料

  人們在文化發展的最初階段,是從他們的生活環境中選取計量單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長作為英尺,以手指關節的長作為英寸,以千步作為里等等,這樣確定計量單位,顯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國的一位科學家他雷蘭提出了制定一個世界各國通用單位的建議。

  1795年,法國的學者取得世界各國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線上從北極到赤道的長度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的單位,叫做l米。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測量了整整七年,實際還只是僅僅測量了西班牙的巴賽羅納和法國的敦刻爾克之間的距離。通過計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來1960年的國際會議規定:一米為氪(K8)原子在真空中發射的橙色光波波長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 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用厘米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目標: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以發展為本,營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諧的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團結合作的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習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厘米做單位的測量方法。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教學準備:課件、學生尺、長方形紙條、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 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師:新學期到了,在螞蟻王國里有一所螞蟻學堂,它馬上要開學了。看!這就是螞蟻學堂,漂亮嗎?小螞蟻們每天上學都要經過一座小橋。一天,一陣狂風吹過,把小橋的一個扶手給刮斷了!這可怎么辦好呀?小螞蟻們決定重新再做一個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長呢?

  小朋友,你們能幫小螞蟻們解決這個問題嗎?怎樣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長呢?

  生:用尺子量。

  師:用尺子量,這確實是個好辦法,那你們有尺子嗎?

  生:有!

  【設計意圖:利用《螞蟻王國》的故事引入,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通過讓學生幫小螞蟻解決問題這一情節吸引學生對新知產生學習的欲望。】

  二、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一)觀察尺

  1、讓學生觀察尺子,仔細瞧瞧,你發現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發現與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尺子上有數字、刻度線、“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點的意思。

  3、當學生說到尺子上有“cm”時,介紹“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來認識厘米。(板書:認識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師:那你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嗎?我們來聽聽小螞蟻的介紹(課件介紹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嗎?(學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臺說一說、指一指: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生回答:從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學生邊說邊指)

  4、你發現1厘米其實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從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們還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嗎?

  生1:從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從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請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舉出來看一看,1厘米長嗎?閉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長。

  師:1厘米很短,所以我們一般用厘米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

  7、找一找,生活當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生舉例、課件展示:圖釘、牙齒、小正方體、小紐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觀察尺子、認識1厘米,形成表象。學生能從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體會方法的多樣性;從周圍物體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體驗了l厘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

  (三)感知幾厘米

  1、師:剛才我們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長,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嗎?(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生:2厘米是從0刻度到2刻度。

  師:有不同想法的嗎?

  生:從1刻度到3刻度之間也是2厘米。

  ……

  師:你們怎么能找到這么多2厘米的?你們有什么法寶嗎?

  生:2厘米其實就是2大格。

  3、2厘米有這么長,不用直尺,你能來估計一下5厘米有多長嗎?指名估計比劃,小朋友自己估計一下呢?

  4、那5厘米到底有多長呢?還是請我們的好朋友——尺子來幫忙,請小朋友在尺上比劃一下,同桌互相說一說:5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指名回答:5厘米從哪兒到哪兒,有不同的嗎?

  不管從哪兒到哪兒,5厘米就是幾大格?

  5、你還想知道幾厘米的長度,指名說一說。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計一下,再拿著尺比劃給同桌看一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利用知識的遷移,學生在認識認識1厘米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探索幾厘米的長度,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紙條有多長。(學生猜一猜、估一估)

  2、課件展示量紙條的方法,學生細心學習。

  3、學生自己動手嘗試量紙條。

  4、集體交流用尺子量紙條的方法。

  (紙條的左端對齊0刻度線,把尺子與紙條放平,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5、唱一唱。

  《測量小兒歌》

  小朋友要牢記,

  物體要放平。

  用尺子兩物體,

  左端要和0對齊,

  右端指向刻度幾,

  物體就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通過猜想、自學用尺子測量的方法再嘗試測量,歸納測量的方法這一系列活動,學生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力。這個環節還設計了唱一唱活動,既鞏固了測量的方法又活躍課堂氣氛,調節學生的情緒。】

  三、 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師:同學們,既然我們已經學會測量物體的長度了,那現在是時候幫小螞蟻的忙,測量一下小橋扶手的長度了。

  1、 量一量扶手的長度。

  (1) 學生動手量一量。

  (2) 指名上臺展示測量的方法。

  2、 闖關游戲。

  師:小螞蟻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忙,它們帶來了一份大大的禮物,準備要送給大家,可是需要同學們闖過三關才能獲得禮物哦!有信心嗎?

  (1) 第一關:眼明手快(填一填)

  (2) 第二關:火眼金睛(判斷測量的方法對嗎?為什么?)

  第三關:心靈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

  這里長方形的寬是接近4厘米,引導學生像這樣接近4厘米的可以說它是大約4厘米。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了二十多分鐘的學習已經開始出現疲倦,此時設計闖三關獲獎品的游戲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通過游戲鞏固新知,一舉兩得。】

  四、 回顧全課,總結延伸

  同學們,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設計意圖:學生說收獲,是更好的對知識進行梳理。這樣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對下一節課《認識米》作知識性的鋪墊和延伸。】

  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

  數字

  刻度線 “0” 起點

  “cm” 厘米(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 7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過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形成初步的估計意識。

  3、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認真的習慣。

  4、在具體的測量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小朋友們,上次阿福去裁縫店做了一件新上衣,結果滿意嗎?為什么?這次阿福又來做長袍了,請看.(出示阿福做長袍的情境圖)師傅吸取了教訓,買了一把尺子,師傅用尺子給阿福量完說:“長1米。”可徒弟連忙說:“不對,不對,長100厘米。”如果你是阿福,現在你會有什么樣的疑問?

  生1:1米=1oo厘米嗎?

  生2:尺子沒變,為什么師傅和徒弟說的不一樣呢?

  師:是啊,怎么說的不一樣呢?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學習米的認識。(板書課題: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索,

  (一)認識1米的.長度。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長?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長?比劃一下。

  師:那到底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請看,這就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師畫線段)比劃一下。想不想親身體驗一下米究竟有多長?

  生:想

  師:想一想,用米尺來量1米的長度時,為了保證精確,應該注意什么?

  生: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兩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們一起來試試:

  (1)每個小朋友手中有一個米尺,請你輕輕的拉齊米尺的兩端,(示范)這時你兩臂之間的距離是多少?手臂不要動,手指輕輕一松,放掉米尺,看一看,你兩臂伸開的距離就是米。再試一試,同桌合作,一個比量,一個用尺子量。

  (2)測量幾步為1米。

  (3)誰來告訴老師,1米有多長?

  生:手臂,3步的長了來表示

  (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師:看,象這樣把米尺豎著放,從地面到墻上的哪個位置的高度是1米?

  請大家估計一下,從老師腳底到哪個位置的高度是1米? 1米正好到老師的腰部(師站在米尺前量)。你覺得1米能到你身體的哪個地方呢? 同桌兩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質疑:為什么都是1米的高度,都是從腳底量起,到老師的腰這里的高度是1米,而到這位同學下巴的高度是1米?

  生: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

  (三)聯系生活。

  師:我們認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大約是1米嗎?

  (屏幕的寬,黑板的寬,門的寬,桌子的寬,課桌的寬等)

  師:我們量一量自己估計得準不準。(請兩名代表分別量一量)

  (四)聯系估測。

  師: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天天帶著米尺,如果身邊沒有米尺,你能用什么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呢?

  生:手臂伸開的長度差不多是1米,量一量就能估計出來了,我們剛才步測3歩大約1米,我們可以走一走,看大約有幾個3步,就有多少米。

  師:小朋友們剛才說的都非常好,這樣看來,我們身上又多了好幾把尺子呢。那么我們就可以用這些尺子來幫忙測量一下吧!可以怎樣測量,請在空格內打對號。

  師:通過聯系,你發現了什么?

  生:估計較短物體的長度,可以用手測量,估計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步測更合適。

  (五)米和厘米的關系。

  師:同學們剛才在用軟尺的時候,有沒有新的發現?

  師:仔細觀察軟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數字0-100,有刻度。

  師:確實是這樣的。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的發現。

  出示課件。

  (1)領生觀察,課件出示刻度:0、10、20 ……100cm

  100cm(1米)

  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在1米的下面寫著100厘米。所以我認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師:我們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就會有很多的發現。板書:1米=100厘米

  師: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這個式子還可以怎樣寫?

  1m=100cm

  師:阿福的這件長袍到底是1米還是100厘米?現在能解決了嗎?

  生: 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樣長。

  (2)認讀刻度。

  我們通過觀察軟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關系,那么軟尺上的刻度會讀嗎?

  課件出示:0—30cm

  0—42cm

  20—40cm

  三、自主應用。

  師:刻度讀熟了,我們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1、現在看看誰的反應快。我說長度,你打手勢。

  2、穿越隧道。

  迷惑隧道。連一連

  課桌的長 比1米少得多

  鉛筆的長 比1米多得多

  教室的長 比1米多一些

  信心隧道。連一連

  課桌的長 28米

  鉛筆的長 10厘米

  教室的長 1米30厘米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許多物體中存在著“角”,學生對它也是相當熟悉,我在課前也了解過,他們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個物體的邊沿,或是轉角的地方,就是角。”而這些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本課的學習起點,正確選擇學生的學習起點,對于數學學習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以交流與研究為特征的學習方式。

  3、教學目標:

  ①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②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直觀認識角。

  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動手實踐直觀認識角。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的。教師的教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而學生的學則是需要教師引導的。本課我一改傳統式的教學方式,把獲取新知的過程交給學生自己,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線的思路,注意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大致可以分為“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問題解決”三個階段。問題解決的過程,正是學生們態度、情感、價值觀及學習能力全面發展的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開拓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體現生本的'理念“先做后學”,達到“教少學多”、“無為而為”的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給學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為一種思索活動。當代新知識、新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終生受益,達到“教是為了最終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課時主要進行指導學生運用遷移的方法學習新知。如:我先讓在情景圖中找角,說生活中所見到的角,再在課桌上找角,最后,根據學生的匯報共同在黑板上畫出角,并在以后的練習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一共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一是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激趣引入;二是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四是尋找生活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五是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六是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七是設計綜合練習、提升學生能力。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激趣引入。

  課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動,直觀感知“角”。

  這個活動學生喜歡,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梁。

  (二)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

  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沖突,也正是這種沖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通過剛才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然后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四)尋找生活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

  由于學生已經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為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尋找角,并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征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性,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五)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

  “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這里,提供給學生好多的材料,學生可以借助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采集有用信息,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六)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礎上,設計了“比較角的大小”的環節,這里注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與小結,將學生的方法加以及時提升,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水平。從教學的情況來看,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 9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刻度尺,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結合實際,實踐采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并能用刻度尺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3、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形成初步的估計意識。

  4、在具體的測量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點

  厘米的認識,

  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具準備

  課件、尺子,測量用的信封。

  教學關鍵

  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動畫片,講的是一個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的時候鬧笑話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笑話嗎?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二、動腦思考、質疑討論

  (學生看完動畫)

  師: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興,小徒弟也很納悶,想想這是為什么呢?小組先討論一下,一會兒發言。(小組討論)

  生:師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師傅和徒弟兩人的拃不一樣長

  師:我們想個什么方法才能不再鬧這樣的笑話了呢?

  生:應該用同一個人的手去量,應該用尺子去量。

  師:對,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只有用同樣的標準去量才能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

  三、動手操作,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拿出尺子認識一下;請大家摸一摸,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觀察后匯報,教師課件演示,讓學生了解尺子的結構)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數。(課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數)

  師:對,有數。你們按順序自由地讀一讀(生自由讀)

  師:你們看,尺子上最左端的數是幾?尺子上最小的數是幾?

  生:是0

  師:0我們以前已經認識了,那你們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課件閃爍“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師:對,0對著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刻度(板書)

  師: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生:尺子上還有很多線,有的`長有的短

  生:尺子上還有字母CM

  師:線叫刻度線,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它一般用來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吧。(板書: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來表示(板書:cm)。

  四、認識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師:把小手放到0刻度線上,從0刻度慢慢滑到1刻度,它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同學們用手從0摸到1,感覺一下,每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指給同桌看自己尺子上的一厘米。(同桌之間相互驗證)你還能找出尺子上哪一段也是一厘米?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厘米,那從2到3,從3到4,從6到7,從9到10是幾厘米?

  師:從這里,你發現了什么?

  生:它們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長。

  師:對,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其實,每一小格的長度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我們以后認識。

  師:剛才,我們了解了1厘米是多長,下面我們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以及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厘米呢?(學生們找,測量)師:伸出你的左手,用右手拿尺子,將手指一個個的放在尺子了,看一下哪個手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用你的手勢來比一下1厘米有多長。(學生比劃大姆指的寬度為1厘米)

  師:同學們知道1厘米的長度了,那你知道尺子上0刻度到4刻度之間有多長嗎?(生試著回答)

  師:誰的方法跟他不一樣了,如果從0刻度開始的右邊對著幾就讀出幾厘米。

  從0——7;從0——10;那么從2——8是幾厘米?為什么是6厘米?

  生:有6個大格

  師:你能從你的尺子上找出哪一段是5厘米嗎?(學生找,師巡視)師:(強調從數字幾——數字幾)數一下有幾個大格就是幾厘米。

  師:(課件出示)我們來看看徒弟的一拃有多長呢?一拃的長度是指從大姆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這段距離。生:(生先估再答)12厘米。

  師:徒弟一拃長12厘米,大家來估計一下師傅的一拃可能有多長?

  (生估計并回答:20厘米)

  師:這樣我們也就知道了阿福的上衣之所以做小的原因了是不是?現在我們知道了師傅和徒弟一拃的長度,你想不想知道你的一拃有多長?自己量一下,同位之間交流。(生測量并匯報)

  師:(總結一邊示范一邊介紹)測量物體長度時,先把物體放平,一般將物體的左邊和0刻度線對齊,物體右邊對著幾厘米,就讀出幾厘米。師:請同學們拿出紙條先估計一下黃紙條有多長,生答再測量(白紙條、紅紙條)

  五、拓展

  師:如果要量桌子的寬,又沒帶尺子,怎么辦呢?(生想辦法并發言,用拃、指)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厘米,學會了用厘米量,同學們表現都非常出色,老師想請你們幫個忙。前幾天,我做衣服的時候,需知道手腕一圈的長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們有什么好方法嗎?

  生:可以用紙條繞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紙條的長度就可以了。生:也可用繩子先量手腕一圈,再來量繩子的長度。

  生:可用軟尺。

  師:對呀!大家真聰明,其實測量物體的長度還有很多工具,以后我們慢慢學習。

  六、練習測量

  剛才同學們已經學會看尺子了,現在我們分組利用尺子來量一量

  (1)每組桌面上有一個信封,聽要求:請組長把里面的東西倒在桌面上,小組成員合作找出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放在一起。比比哪組合作的好、找的準。(教師巡視)

  (2)誰想代表你組來說一說?那組有補充?(訂書釘的寬度、橡皮的厚度、紐扣的寬度、水彩筆的寬度、正方體的長度、柳葉的寬度?)

  說一說這節課的收獲

  這節課同學們聽講認真,回答問題積極,表現非常出色。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 10

  [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分兩段安排教學內容。首先讓學生量課桌的長度,由于學生所使用的測量單位不同,量得的數就不同,從而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指導學生認識米尺,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數學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初步掌握用米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在“想想做做”中,除了繼續練習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外,重點練習估計線段或物體的長度,用指寬、掌寬等自己身上的“尺”進一步建立1厘米或幾厘米長度的表象。

  [教學目標]

  1、經歷認識長度單位的過程,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并能夠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2、培養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并能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用米尺量長度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引出課題

  談話: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長嗎?好,請大家動動腦筋自由選擇喜歡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學生匯報測量結果。

  提問:為什么大家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談話:看來,我們要想準確量出物體的長度,就必須有統一的單位。人們為了量得大家都承認的結果,常用什么工具來量長度?米尺上有一種長度單位叫做厘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板貼:認識厘米)

  二、嘗試感悟,探索新知

  1、認識刻度尺。

  談話:尺子你們有嗎?拿出來一起看看。哇,有這么多尺子,別看你們的尺子有這么多的花樣,但它們都有共同的地方,我隨便抽出三把尺子來作比較,(把這三把尺子放在投影儀上)請你們拿自己的尺子和這些放大的尺子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在學生回答都有數字時,讓學生從左往右按順序讀一讀。

  在學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條一條的線時,述:這些線在尺子上叫做刻度線,刻度線有的長有的短。引導學生看一看長刻度線之間每一大格的長度是不是一樣。

  談話:現在共同點找出來了,關于這些共同點,你們想知道些什么?

  學生的回答可能是:數字是用來表示什么的?有什么作用?

  談話:大家提的問題很好,今天我們就先來探討這些問題。看看尺子上的數字,它們是怎樣用來表示刻度的。最小的是幾?刻度0,表示起點,接著是刻度幾?順次往下說一說。

  2、認識厘米。

  講述:量比較短的物品,常用厘米作單位。

  (1) 指一指。

  1厘米有多長?你們能在尺子上指出來嗎?學生嘗試著在尺子上指。

  提問:你能說說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嗎?學生回答,教師用課件演示。

  小結:在米尺上每相鄰兩個較長刻度線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2) 數一數。

  讓學生自己數,從刻度0到刻度3之間有幾個1厘米,是幾厘米?

  提問:從刻度0到刻度7之間的長度是幾厘米?

  小結:從刻度0到刻度幾,它們之間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3) 比一比。

  談話:拿起紅色的小方塊(邊長1厘米),猜一猜它們每條邊有多長?下面請同學們跟我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夾住小方塊,左手慢慢抽出小方塊,這時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小縫大約就是1厘米。

  看著兩指之間的距離,把它記在頭腦里。

  現在不用方塊,自己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長度,同桌互相檢查。

  (4) 找一找。

  ①做選擇題,找一下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A、拿起數學書,問:長、寬、厚,最接近1厘米的是什么?

  B、伸出手,問:手指的寬度、手掌的寬度、一拃的長度,你選什么?

  談話:我們要牢牢記住身上的這把厘米尺,在沒有尺子的時候它可管用了。

  ②現在我們一起找一找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

  3、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

  (1)談話:該怎樣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呢?老師為大家請來了一位小機靈,請它為大家介紹一下,好嗎?

  錄像演示測量的方法。

  (2)展示課本第51頁的例題。

  提問:鉛筆長幾厘米?線段長幾厘米?

  討論:用米尺量長度時應該注意什么?

  (3)發給學生幾張紙條(長度都是整厘米數),讓學生一起量紙條的長度,匯報答案。

  (4)看“想想做做”第1題,說一說哪一種量法對,其他的量法錯在哪里。

  (5)完成“想想做做”第2。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述:丁丁在測量線段長度的時候遇到困難了,你想幫助他嗎?

  (出示第3題的題目)問:這兩條線段的長度是幾厘米呢?

  述:我們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結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數,接近整厘米數的長度,我們可以用“大約幾厘米”來表示。

  4、畫定長的線段。

  述:剛才我們量線段、小刀的長度的時候,都是從刻度0開始的。我們除了可以量出物體的長度是幾厘米,還可以畫出長是幾厘米的線段。如果我們要畫一條長4厘米的線段,應該怎樣畫呢?

  邊演示邊講述。述:在0刻度點一個點,在刻度4上點一個點,在兩點間連一條直直的線,這樣,我們就畫出了一條長4厘米的線段。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點課件)從尺上刻度0開始,畫到刻度4的地方,就是4厘米。

  三、綜合訓練,鞏固拓展

  1、看第52頁第4題,跟老師一起量手掌的寬度,把結果寫在橫線上。

  2、談話:如果要量桌子的寬度,又沒帶尺子怎么辦?要量卡片的寬呢?量小積木的高呢?

  你們真聰明,會用自己身上的厘米工具來解決問題了。

  3、游戲:比一比看誰有一雙“火眼金睛”。

  談話:請你們估計幾樣物體的長度,先不用尺子量。

  估計這個物體的長是幾厘米,你就舉數字幾站起來。

  四、總結質疑

  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哪些知識和本領?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說課稿】相關文章: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案03-08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案09-14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范文08-25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反思03-07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案11篇03-08

認識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學反思01-22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設計(通用10篇)08-30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練習題教案5篇03-07

《認識厘米》說課稿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