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晝夜交替的解釋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晝夜交替的解釋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四單元中的第三課《晝夜交替的解釋》。
從教材編寫來看是要鼓勵學生打開思路,設想各種引起晝夜現象的可能,從而經歷一個比較接近真實的科學探究過程,重演一次人類認識晝夜交替現象的歷史。
本課共有3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晝夜交替現象是地球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形成的。
過程與方法:經歷對幾種可能使地球產生晝夜現象的假設進行驗證,培養學生進行模擬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乎邏輯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其中科學探究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時如何將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帶進茫茫宇宙,激發他們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是本課的第一個整合點
一、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首先,我利用課件結合神舟七號航天員的太空行走。激起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強烈興趣“想像這三位叔叔一樣遨游太空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穿著太空服到宇宙空間去逛一逛。”接著出示課件,提出問題。
二、大膽猜想,提出假設。
學生們圍繞“地球和太陽之間怎樣相互運動才使首都北京出現了晝夜交替現象?”這個問題進行了大膽的猜想,提出以下假設: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地球自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
三、動手實驗,積極探究。
針對這些假設學生們用地球儀代表地球,手電筒代表太陽進行模擬實驗,并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將形成晝夜交替現象不合理的假設一一排除然而由于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運動這一內容遠離生活實際,抽象難理解,學生無法感知它們之間的“動感”,因此給教學設置了障礙,形成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也形成了本課的第二個整合點。針對這一環節我演示了假設與事實不相符的課件:
1、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放映課件)我對這一條不合理的假設進行了拓展引出了地心說告訴他們這種錯誤的學說影響后人長達一千多年之久。直到16世紀“日心說”才由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正式提出。
2、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
3、地球自轉。為了加深學生對晝夜交替現象合理解釋的理解,我又利用課件演示了正確的假設。
這樣一來,學生如同置身在茫茫宇宙中,親眼目睹了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運動,使他們在實驗的基礎上對晝夜交替現象,理解得更清晰,更透徹,使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迎刃而解。
四、全面總結,拓展延伸。
課的最后我對本節課的學習方法做了全面的總結,并以九大行星為例進行了拓展延伸“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太陽周圍的行星有九顆,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但是有一些科學家,他們不迷信權威,敢于對前人的研究結果提出質疑,進行了更精密的觀察和研究,終于發現冥王星不屬于行星,前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投票,將冥王星排除,在太陽周圍的行星由九顆減為了八顆。以此來激勵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好好學習,將來揭開宇宙空間中更多的秘密。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晝夜交替的解釋說課稿】相關文章:
五年級下冊科學《晝夜交替的解釋》說課稿08-10
《晝夜交替》教案(精選10篇)10-18
《晝夜交替現象》的教學反思09-05
《晝夜交替現象》教學設計05-10
《晝夜交替現象》的教學反思范文10-17
《晝夜交替是怎樣形成的》教案范文09-25
晝夜交替現象評課稿(精選6篇)10-25
五年級科學《晝夜交替現象》評課稿10-30
《晝夜與生物》教學設計05-30
《晝夜與生物》教學設計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