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四邊形》。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后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園場景圖,圖上有許多關于“空間與圖形”的信息。目的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并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幾何圖形。接下來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借助于涂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并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邊和四個角。例2讓學生通過把各種四邊形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本單元的內容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同時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都不要求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因此,我覺得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定為: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通過圍一圍、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是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征.難點是通過對四邊形的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
在教學中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學策略
1.重生活經驗,讓學生的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數學。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因此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并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2.重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觀察法:通過觀察主題圖和圖形,找出四邊形,再通過分類等活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動手操作法:通過分一分,圍一圍等活動,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征。
概括法:在實踐活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四邊形的特征。
我把本節課的預設過程分為四大塊,分別是,
一.感知四邊形
1.圍四邊形。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圖形:四邊形,你想像中的四邊形是怎樣的?讓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后表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邊形。(注意:如果學生圍出的以正方形和長方形為主,教師應及時點撥引導,適當補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以及不規則四邊形。)
2.定義四邊形。這里的四邊形的定義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下定義。師:看著這么多的四邊形,你能說一說,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
二.尋找四邊形
1.在主題圖中找四邊形。
2.在圖形中找四邊形。
3.找生活中的四邊形。
4.小結。
三.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
過渡語:象這樣有四條直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圖形出示,不同類型的四邊形)。
1.分類。師:你能按自己的標準把這些四邊形來分分類嗎?
學生會出現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對此,要求學生說明自己的理由,對于學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長方形、正方形分為一類,其它圖形分為一類進行的分類方法進行重點研究,解決本課的難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
2.練習
準備一些關于特征的判斷題。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口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兒童的年齡特點,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并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注重算法多樣化與算法最優化的運用,尊重每一名學生的獨特感受,同時也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本課內容的一個知識生長點就是表內乘法,將整十、整百、整千數和一位數相乘轉化成表內乘法來進行計算,以此來滲透轉化的學習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本節課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過程,理解算理,學會口算方法。
2、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3、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乘法計算問題,解決問題,感覺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4、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掌握算法,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由算理想算法,培養學生類推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說教法學法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本著體現計算教學新理念的原則,重視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為學生搭建平臺,逐步地去感悟哪種口算方法最優化,逐步熟練地運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進行遷移。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思路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數乘一位數問題,并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設計進行: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于計算教學范疇,以往計算教學機械枯燥乏味,而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導致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我先創設游樂園這個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關注、更積極地參與下面的教學活動;然后提出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問題,鍛煉學生的提問及解答問題的能力,情景圖是和兒童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生的學習素材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藏著許多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愿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所以解決同一問題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他們充分的時間空間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幾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勵學生的獨特想法,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遷移類推,發現規律。
學生在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10乘幾,再由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使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
4、課堂反饋,檢查效果。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練習題,使絕大部分學生能當堂達成目標。
以上是我教學這節課的設計思路,由于水平有限,講得不好,請各位原諒,但我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虛心學習,所以敬請各位批評指正,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揚長避短,爭取更大的進步!
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預知,即確定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于概率知識范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元旦節快到了,東方超市為了吸引顧客,準備舉行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購物滿50元的顧客,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板書學生的方案:全放紅球全放白球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為更貼近學生、學生更熟悉、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第一次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一)學生小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提問:根據你們的方案,會出現什么結果呢?
小組合作,用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試驗結果記錄單)依次進行摸球試驗,并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匯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4.摸完后,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么。
試驗結果記錄單:
⑴全放紅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⑶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二)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匯報試驗結論,并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匯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么?
根據學生的匯報完成板書:
可能性
一定
結果確定{
不可能
結果不一定─可能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學生沒有老師的限制,只有根據學習目標的自主學習活動,盒子里放多少個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學生做主。教師的作用發揮在匯報過程中的引導學生反思上,讓學生通過第一次摸球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幾個球,也不管摸幾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紅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紅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如果既放紅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紅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出示P105圖,想一想,這些事件的發生是“一定”、“不可能”,還是“可能”?
組織匯報,說說判斷的理由。
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象的結果是確定的,哪些現象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設計意圖]借助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判斷和列舉哪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哪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在描述、思考、討論和交流的活動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
四、第二次摸球,進一步認識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一)認識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后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個紅球和2個白球,說一說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能確定嗎?為什么?
學生猜一猜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請猜的同學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前一次摸到紅球后,下一次可能猜會摸到白球,這時讓學生親自摸一摸,想一想為什么不能如人所愿,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后一次摸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繼續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并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又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再摸一摸……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設計意圖]可能性作為一種隨機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觀愿望控制的。但許多學生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即第一次摸到紅球,第二次就該摸到白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我設計了第二次摸球活動,讓學生先猜再摸,暴露學生的認識,并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對于某一次摸球來說,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事先是無法確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會對后一次摸球產生影響。通過逐步拿出球,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五、學習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六、組織練習,深化對確定和可能性的認識
(一)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
(二)根據結果設計放球方案,,說一說怎么想的,并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紅球;
2.可能會摸到紅球;
3.不可能摸到紅球。
(三)猜一猜:東方超市的老板會怎樣放球?為什么?每種顏色的球放多少?
[設計意圖]設計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練習,讓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又有新的認識,學生的思維能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并且為下一節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地位:《買書》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第三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認識了小數并會讀寫、比較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安排的是計算人民幣適用過程中的小數加減,學習本節課對學生進一步學習小數的進位加、退位減以及后續學習小數的抽象運算奠定基礎。
(二)目標:1、結合“買書”的具體生活情境,探索沒有進位或退位的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經歷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2、通過交流活動,讓全體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3、能用小數加減法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重點:探索并掌握小數加減的算法,能正確計算
(四)難點:理解小數加減的算理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來學習數學。因此本節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力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主要采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觀察、發現、應用的過程。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創設去書店買書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中獲取數學信息。(設計意圖: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交流互動,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完成,第一個層次:學習小數加法。當學生從情境中獲取信息后讓學生根據題中的問題獨立審題,嘗試列式,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能夠列出算式。然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算法,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結果,接著通過組際之間的匯報交流想法,生生互動,掌握算法。最后采用師生交流的形式以“三種算法有什么共同點?小數加法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你覺得哪種方法比較簡便?”這幾個問題展開,從而明晰算理。
(設計意圖: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在遇到新問題能轉化為熟悉的已知問題加以解決,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列豎式,并運用元、角、分的知識解釋算理)第二個層次:學習小數減法:
有了前面小數加法的學習基礎,這個環節以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匯報為主,讓學生根據題中的兩個條件,嘗試提出數學問題即:數學世界比童話故事貴多少元?然后嘗試用豎式計算,在計算的基礎上,嘗試總結方法。(設計意圖:運用類推的方法探究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訓練應用,解決問題
本環節分三個層次展開:
1、基礎練習,鞏固方法。讓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1.2元+5.7元6.8元—5.1元
2、綜合應用,形成能力: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
一只玩具小熊4。2元,一輛玩具小汽車15.40元,(1)買這兩個玩具共花多少元?(2)玩具小熊比玩具車便宜多少元?
3、拓展應用,提升能力:每個玻璃杯13.60元,每個陶瓷杯10.20元,每個塑料杯6.10元,20元買兩個杯子,可以怎樣買?
(設計意圖: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達到學以致用,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回顧整理,總結提升
以讓學生談收獲展開本環節,達到對知識的回顧、整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82、83頁,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知道了面積單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進行單位換算的必備條件,也是為今后探索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打基礎。
2、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的具體目標要求,我制定本課的三個目標:
(1)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單位的進率,會進行面積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觀察、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推理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3、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4、教學難點:面積單位間進率及其與長度單位間進率的區別。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基于新課程“教師的教不再是‘給學生一份知識的行囊’,而是為學生搭建探索知識的平臺”的理念,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對終身發展長久起作用的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三、說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復習已學單位間的進率,引導學生建構“面積單位間進率”數學知識,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積極主動探索知識,與同學合作交流,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等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說教學過程
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卡紙、直尺。
五、教具準備
(一)復習引新。
1、同學們還記得數位順序表嗎?
……萬千百十個
(1)誰和誰是相鄰的.數位?
(2)相鄰的兩個數位的進率是多少?
2、在我們學過的單位里,有沒有鄰居?它們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時分秒
米分米厘米毫米
噸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在復習已學單位進率的基礎上引出課題,提出本課的學習內容,引入銜接自然,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新課后正確區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看看課題,你想在這節課里學到什么知識?”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間的進率。
(1)出示一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
這是一個……?要想知道這個正方形的面積,該怎么辦?
指名答
(2)請同學拿出課前準備的正方形卡紙和直尺,大家一起尋找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測一測、算一算,這張卡紙的面積是多少?然后回報結果。
有的學生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分米,算出其面積是1平方分米;有的學生用厘米做單位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厘米,算出其面積是100平方厘米。根據大家的測量計算結果,你們有什么發現?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匯報交流,得出
結論: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在學生匯報的同時板書: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間的進率是100。鼓勵學生的各種想法。
(“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以上環節重在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采取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
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間的進率是100,請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是多少?
有學生會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確,有什么依據來說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鼓勵學生結合已經寫出的板書內容,獨立思考。如有困難可與同桌商量請求幫助。
(因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進率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經歷,學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就是100。與同學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說理達到條理性和完整性。)
學生匯報,教師邊板書: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厘米×100厘米=10000平方厘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教師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小小年紀的你們就能用尋找證據的方法來證實某一種想法是否正確,這種數學思想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愿你們將來成為一名對祖國、對人民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
3、歸納總結:
認真觀察板書內容,你想說什么?
讓學生暢所欲言:1米=10分米,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米=10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鄰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對應的相鄰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還發現1米=100厘米,那么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讓學生觀察有條理的板書內容,調整知識結構,疏通知識網絡,很好地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同時又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得到進一步升華,也就是新知識的“再創造”的具體體現。)
(三)鞏固運用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5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厘米
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800厘米=()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每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邊長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8平方分米。()
3、一個長方形花池長30分米,寬比長少10分米,這個花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可種6棵荷花,這個花池一共可以種多少棵荷花?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為大家展示的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課時《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本節課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是本學期新增教學內容,是學生在一年級直觀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來進一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為后面學習長、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打好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十分重要。
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實例圖片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來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接著,他們可以用尺量或用對折的方法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為此我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長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稱;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聯系和區別。
2、讓學生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獲得新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我認為本課時的重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難點是:學生通過觀察、驗證,自主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在教學中主要通過學生分組合作、動手實踐、討論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同時培養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空間觀念。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根據圖形新授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生本理念下的六步教學法這一教學模式來設計本課。
一、預習:完成前置作業
教師根據本課學習目標及重點,布置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完成前置性作業,為新課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定向:出示學習目標,指名讀、齊讀
明確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并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加深對目標的理解。
三、討論:
1.出示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出示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是為了讓學生有目的的學習,明確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從而使討論變得更加高效、具體)
2.學生相互討論、動手操作,形成小組的意見。(這樣設計能夠讓學生充分交流,交流不同的理解、認識、方法,同時可以糾錯,優生幫差生釋疑解惑,繼而確定前置作業的正確答案。)
四、交流
1.指名小組臺前匯報、交流學習情況。(這一環節主要是匯報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講解解決問題的思路、解法、答案,通過這一環節初步生成這一節課的主干知識)
2.其他小組適時補充不同的方法。(這一部分設計主要是解決在匯報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通過學生不斷的展示、質疑、補充,教師擇機對重難點、易錯點進行適當點播、提煉等。最后形成知識,主要通過這一環節,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五.檢測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通過畫一畫、猜一猜、折一折、剪一剪等多種形式的練習活動,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了解學生掌握的程度,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六、總結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談一談通過本節課學習的收獲,是一個知識的反饋過程,通過總結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再一次回固,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實現知識系統化。
總之,本節課我們十分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動手“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進行操作、觀察、探究交流,從而發現并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時學生通過動手“做數學”,獲得數學知識,體會學習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能力。
以上就是我們三年組教師對這課的淺薄理解,不當之處,還請專家、領導批評指正,下面請張鳳玉老師為我們做課。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為后面學習乘數數位更多位的筆算乘法墊定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會筆算兩位
數乘兩位數,會用交換乘數位置的方法驗算乘法。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理解乘的順序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在教法上,我個人認為,在教學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引導、設疑等教學手段
及方法進行教學。
在學法指導上,讓學生掌握觀察、比較、發現、交流、合作等學
習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1、呈現下圍棋的畫面,介紹有關圍棋賽的事例
2、放大棋盤學生觀察結構。(明確棋盤面由縱橫19道線交叉組成)
3、把棋子放在縱橫線的交叉點上,引出問題:“棋盤上一共有多少個交叉點?”
4、生說一說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列出算式19×19。
導入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各組討論:怎樣計算19×19。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
2、全班組織交流。
3、師生評議。
(1)請學生說一說,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2)教師對學生發表的意見作以肯定或補充。使學生了解每一種算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
(3)重點評議筆算。
用檢查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式,再現筆算過程。在此基礎上,夸贊學生:能用剛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解決今天的新問題。并且,能正確解決乘的過程中的進位問題,你們真棒!
《三》、實踐應用
1、用豎式計算第65頁“做一做”中的4道題。完成計算后,組織交流。說出筆算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筆算過程的了解。
2、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獨立計算,集體訂正。根據班上出現錯題的情況,和學生一起討論錯誤的原因,請學生訂正錯題。請學生注意:計算時要認真仔細。
3、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3、4題。完成后,請學生向全班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四》、總結
1、請學生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并交流。
2、教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該和那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正確處理進位問題。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相關文章:
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10-13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10-09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實用的贈與合同模板集錦七篇05-05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有關數學生活日記模板集錦七篇12-30
三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11-04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4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10-11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9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