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1-10-16 13:04:20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認識線段屬概念教學,是空間概念的范疇。它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度量單位。《直線、線段》這一塊內容被安排在現行全日制培智學校教科書(試用本)第六冊第五單元的內容。而這套教材是1994年人教版的,一直沿用至今,無論是教學內容的編排還是理念都與現行的特殊教育與素質教育實際相脫節。對此,我在教學設計中,補充了大量與智障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關的元素素材,以此豐富教材內容。元素的選擇依據數學的生活化原則。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知道它的特征。

  技能目標:使學生能辨認線段,初步學會畫線段;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空間的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積極性。體驗“數學是生活的數學”;在情境漫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堅強意志。

  教學重點: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線段的觀念,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準備:教具:毛線、直尺、吸管、筷子、長方形紙片、課件等;

  學具:毛線、直尺、鉛筆、文具盒、長方形紙片等

  在授課過程中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小步子,多循環”循序漸進原則和實施素質教育“三要義”原則,寓德育于教學之中。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智殘情況和思維能力我把他們分為A、B、C三組:

  A組:初步認識線段,能初步借助工具畫出線段。

  B組:能辨認日常生活中的線段。

  C組:快樂學習的情感體驗。

  IEP(個別教育計劃):小組合作,以強帶弱

  三、學情分析

  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課時是培智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他們的知識基礎薄弱,生活圈狹窄、生活經驗零碎,在他們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彎與直之分,卻沒有線段、直線等等之分。

  培智學生思維簡單、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識遷移困難,空間觀念非常薄弱,對知識掌握比較緩慢,而遺忘快等特點。但他們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強烈的表現欲強等孩子的共性,這些都是課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閃光點。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刺激來彌補他們的缺陷,以此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四、教法,學法預設

  認識線段屬概念教學,根據學生對概念認識得到一般規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培養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幫助他們逐步抽象概括,最終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和能力,得到情感體驗,進而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為此我預設了如下教法學法:

  預設教法有:直觀演示法,談話啟發式,嘗試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

  預設學法有:觀察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學流程;

  基于《新課標》:“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發展生活”的理念,必須通過教學這個重要環節得到體現和實施。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預設了五塊流程:

  1、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跳繩、拔河、田徑場一角)感受生活中有數學。通過課件的直觀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課堂中,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概括、體驗線段的兩大特征;曲直對比強化了線段的表象特征,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識鋪墊。

  設計依據:教育心理學表明:當學習與已有經驗相聯系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時數學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

  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需要學生親身體驗。通過指導學生去拉、指、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從而抽象出線段。

  設計意圖:由于培智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差,所以線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進一步觀察線的兩端,明確手捏住的兩頭就是線段的兩個端點。讓學生通過這一動態操作活動,獲得對“線段”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實的體驗。

  3、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的兩個基本特征

  ①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再讓他們分別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讓學生感受線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線段有兩個端點。)

  ②再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線段,并舉例說明,進一步感悟線段的特征。

  ③再次創設情境“漫游上海特奧會,火眼金星找線段”。在多媒體輔助情境展示和與智障同類人的比較下,在特奧會場境中找線段,以此作為故事情節串連,使學生一邊趣味性地開展學習,進一步鞏固線段的認識;一邊感悟同為殘疾人,如何身殘志堅地生活學習,樹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此舉為起到“一石雙鳥”的作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這個環節中,從身邊找到生活情境中找,到特奧會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說出生活中的線段,有助于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經驗及事物建立聯系,感悟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用。這一系列的設計,是符合從近到遠、從熟悉到陌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的,是一個知識不斷擴展、豐富內涵的過程;同時以體育為主調的設計和我校已經取得特奧成績實際相結合,突出強調了自強不息的精神體驗。

  4,根據線段特征,自建線段模型(為A組學生的要求準備,本課選學)

  這一部分教學要求學生從已形成線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線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用身邊的工具嘗試畫一畫線段,先自己建構線段的模型,再通過討論交流完善這一建構過程。

  教師示范畫法的同時,還可以放開讓學生自己來選擇工具畫線段,所謂“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會捉老鼠就是好貓”,即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地達到目的,并說明:在眾多的工具中,我們一般用直尺來畫線段比較方便,美觀。

  5、可行性操作活動體驗,深化線段的認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內化本節課的知識,我設計了以下練習形式:

  ①基本性練習

  拉線段(毛線):以不同位置的變式操作來鞏固學生對線段特征的理解。

  找線段:書后“練一練”的第一題,讓學生說說下面哪些是線段。讓學生通過變式、對比、判斷并作出解釋,加深對線段的認識。

  數線段:先讓學生數出下面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然后讓學生指一指線段的端點,初步感受公共點。

  ②拓展性練習

  折線段:在一張紙上折出各種各樣的線段,指出線段的特征要素。(小組合作,以強帶弱,呈現形式多樣的線段形態,如橫線段、豎線段、斜線段、長線段、短線段等)

  連線段、畫線段:P80練一練1、2

  讓學生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連一連、畫一畫等一系列可操作活動全方面、多角度地體驗、鞏固對線段的認識。對A組的要求是會拉、會找、會數、會折、會連;B組會拉、會找一些;C組能跟著小組成員快樂地學,盡可能找出身過的一二個線段。

  練習設計意圖: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有不同程度的收獲。練習時學生們可針對自己的程度或在老師的提示下有選擇地進行,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現智障學生快樂學習的理念。

  ③開放性練習(課外選做)

  A組:用各種線段試著設計一幅漂亮的畫,看誰是個小小設計師。

  B組:在我們生活周邊再找一找,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是線段?看誰是火眼金星,找得多

  C組:在父母的幫助下在生活中找一二個線段。

  在本節課整體的設計理念是:讓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快樂學數學;從實物感知入手,通過動手動腦,在不自覺中建立線段的空間觀念,最終達到訓練抽象思維的目的。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4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在給定的條件下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通過現實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摳教科書,應避免讓學生死記枯燥的概念。這節課從學生的興趣引入,選擇了學生樂于接受,有價值的教學內容為題材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2)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生生到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4、說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有創意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5、教學準備:數學書本,每組學生一張校園平面設計圖,學生按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坐。

  五、教學過程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探索、實踐活動的過程。基于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在班級內的位置;介紹完自己后,再把你前后左右分別是誰也介紹一下?;轉個方向再次介紹,從而引出“為什么同一個人,他一會在你的左邊,一會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讓學生體會到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從而引出新課,用東南西北來描述。

  教師板書:東南西北

  課始師生的談話,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融洽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并為后面認識東南西北埋下了伏筆,同時順利地導入了新課。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第一層次:學生介紹辨別方向的方法

  讓學生介紹自己所知道辨別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陽辨別方向,看北極星辨別方向(這兩種方法在學生說后,師生邊說邊做);用指南針辨別方向;看積雪辨別方向;在深山看樹葉辨別方向等等。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充分匯報,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將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識與東、南、西、北建立聯系,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方位的知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第二層次:辨別生活中的東南西北

  教師提問:今天我們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別現在的東南西北嗎?

  我給學生出示了三個活動內容: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個方向,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么根據這一個方向辨別出另外的三個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些什么嗎?學生依據個人的不同經驗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有的先找到了東方,那是太陽升起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西方,那是太陽落下去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北方,那是北極星的方向。然后通過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如聽口令做動作等,感知南與北相對,東與西相對。此時,教師注意進行方法的指導:東南西北是按順時針的方向排列的。這里教師不對學生做統一的要求,尊重學生不同的思維習慣。接著讓學生說一說教室的東南西北四面墻上都有些什么?將物體與方向建立聯系,有利于學生對方位的記憶。

  認識了東南西北,接著我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東南西北分別坐著誰?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不同方向的認識。接著我讓講臺前的學生進行介紹,同時變換方向進行介紹,學生可能會受前后左右相對性的影響,認為方向也會因為轉個方向,而使自己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通過探討使學生明白,方向是固定的,不會因觀察者的朝向而發生變化,從而使學生區別前后左右的相對性。

  隨后安排一個開火車找方向的小游戲,讓學生閉眼想象,睜眼判斷,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三層次:辨別地圖上的東南西北

  課前,我帶領學生進一步熟悉了校園,讓學生說一說校園中的建筑物在學校的大體位置。然后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畫好方格的校園平面圖,讓學生以操場為中心,先確定操場四周的四個方向,再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物體補充完整。

  學生獨立設計,反饋。預計學生中會出現上方定為東南西北的都有,讓各種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學做一下介紹,從而引出為了統一,方便大家觀察,地圖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設計的。

  教師板書: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讓學生親身經歷畫平面圖,統一平面圖方向的過程,感受方法的多樣性,明確了統一方向的必要性。實現了從實際方向向地圖方向的遷移,注重了對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本環節主要設計了靈活有趣,富有創新的練習。

  1、看簡單的線路圖回答:周海軍和王小娟同學上學可以怎樣走?(練習一第3題)

  2、出示北京天安門廣場及四周建筑的照片和相應的平面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各建筑物之間的位置。

  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向知識運用實際生活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課到此時,我想每一位學生都有很多的收獲與想法,讓學生說一說本課的收獲與遺憾,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遺憾,因為這是急需解決的。

  至于本節課的板書,我致力于條理清晰,簡明扼要。

  本節課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思維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各種活動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教學中學生愿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活躍。這一課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索,教師的有效引導,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謝謝!

  板書設計:

  東南西北

  北(上)

  (左)西—|—東(右)

  南(下)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乘法”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又是“兩位數乘兩位數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繼續學習。教材在編排時注意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從而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算理和計算方法。為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也為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學習作準備。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后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

  三、學習目標的確立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學與教師指導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3、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到用豎式計算比口算更方便,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學習重、難點: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正確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

  難點: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算理。

  四、說學法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地應用。同時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通過估算和計算,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只有將計算教學置于現實問題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問題融于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才能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并且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也設計了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逐步的加深對算理和法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松地獲得新知識。

  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

  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說于口。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并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五、教學流程預設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于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學習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3分鐘)

  筆算并說出計算過程。

  41×717×5

  這是上冊我們學習的一位數乘多位數,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板書:筆算乘法)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大家能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并正確計算。

  二、以標導學解讀探究(15分鐘)

  1、自學例1。

  自學提示:

  (1)自學例1后說一說圖中展示的內容是什么?怎么列式?

  (2)觀察乘法豎式:

  ①先用誰乘誰,怎么乘?說出計算順序。

  ②再用誰乘誰,怎么乘?說出計算順序,怎么照位?

  2、自學反饋:指名讓學生說老師邊板書。

  24

  ×12

  ————————

  48__24×2

  24 __24×10

  ________

  288

  24×12中的12可以分成幾部分?怎樣求出這兩部分的得數?

  得出這樣便于口算的道理,也為幫助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也允許學生把12用他們認為更便于計算的方法進行計算。另一種是直接用豎式計算。豎式的擺法學生肯定沒問題,對于第一步如何計算也難不倒學生,關鍵是第二步、第三步,通過學生自己探索算法,讓學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為什么這樣寫?根據學生的匯報,強調書寫格式并板書,用個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積是表示48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積表示24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這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

  3、教師點撥:

  筆算乘法時:(1)從個位乘起,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

  (2)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

  (3)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5分鐘)

  1、完成63頁的做一做。

  同桌互相檢查。

  口答:

  A、計算23×13時,先算()個23,再算()個23,最后算()

  B、計算41×21時,先算()×(),再算()×(),最后算()

  2、拓展練習

  書柜桌子椅子

  44元43元12元

  (1)買12個書柜要多少錢?(2)買21張桌子要多少錢?

  (3)買14把椅子要多少錢?

  四、梳理知識總結反思(1分鐘)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誰能說一說計算過程。

  五、課堂檢測(7分鐘)

  1、筆算下列各題。

  2、判斷正誤。(對的畫“√”,錯的畫“×”并改正過來)

  34232242

  x12x21x21x21

  ————————————————

  68432242

  34624484

  ———— ———— ———— ————

  102663482882

  3、長途電話的收費標準為每分鐘1元2角,爸爸打長途電話共用了14分鐘,應付多少錢?

  思考題:(6分鐘)

  1、明明在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題時,把第二個因數22個位的2看做5結果比第一個因數多出11,這兩位數的乘積應是多少?

  2、海龜出生后體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體重將增加到4080克,你知道它剛出生時有多少克嗎?

  六、教學建議

  1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盡量讓學生自己總結。

  2、重視對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的嚴密性、邏輯性的引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1、筆算熱身賽,在這一環節,侯老師讓做起的學生站起來,然后通過答案又讓做對的學生坐下,最后讓站著的學生講解。我覺得這個方法很好,教師可以全面掌控學生聯系的完成情況和正確率。

  2、侯老師在引出題目的情境創設自然,感情真摯,讓我們覺得數學也可以有感情,并從中教育學生保護環境,珍惜野生動植物。

  3、在課堂上,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而且不僅有教師評價,還有學生評價。“如果你是老師,怎么評價?”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4、侯老師在要求估算“445+298”時,有位同學說450+300-7,老師處理的很好,他告訴學生這是另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在后面還提到按這位同學的方法算一算。

  5、自己嘗試筆算后,請一位學生上黑板講解過程,侯老師還讓其他學生當小記者提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其中道理,處處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然后教師質疑,“1從哪來”“從哪一位算起”進一步強調一些關鍵問題,從而突破難點。

  6、從學生的錯題中找素材,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

  整節課下來,讓我們感覺教師只是問題引領,而學生在真正體驗做數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82-83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知道了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以及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方法。這節課就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打下堅實基礎。于是,我對教材進行了認真地研究。

  2.本課教材主要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過先讓學生用若干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成3個不同的長方形,并填好表格,讓學生通過這個操作初步體會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與寬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例2通過測量面積及試一試,探索并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三部分從正方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四部分練一練主要目的在于鞏固新知,讓學生能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思維。

  3.由此我根據教學內容把推導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作為教學重點,而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的過程又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中,先計算長方形面積,再演示寬不變,逐次縮短,最后演變成長與寬同樣長。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教學目標

  基于本課的教學內容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動手實驗,自主探究發現、驗證并歸納出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利用知識的遷移由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②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發現問題的意識,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質疑、分析、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③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合作與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能力,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三、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盡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我盡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

  (一)問題導入,激發興趣:

  在這里我安排了3道題,第1題用數面積單位的方法求面積。

  第2題用面積單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積。第3題出是一道既難數有難量面積單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課,這樣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層層導入,引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激發學習興趣。

  第二個環節

  (二)實踐探究,發現方法

  1.動手操作。

  先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組合作,在紙上擺一擺,擺出3個你們最喜歡的長方形,并填寫下表。

  2.反饋交流。

  填完表后,老師帶領學一起觀察擺成的每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厘米?寬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積是多少?

  老師著重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怎樣的聯系?誰來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3.初步發現

  學生通過觀察初步發現:長與寬積正好等于長方形的面積

  教師抓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發現進入第三個環節。

  (三)動手實驗、驗證方法

  師:這位同學的發現對不對呢?下面我們再來做第二實驗。

  請各小組測量例2的第一個長方形的長、寬,

  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完后小組交流

  1、交流測量結果

  長4厘米,寬3厘米,面積12平方厘米。

  2、交流測量方法。你是怎樣去測量的?

  (①每排擺4個,擺3排,共有12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2平方厘米。②可以沿著長擺一排,共可以擺4個小正方形,沿著寬擺3行.說明每行4個面積單位,可以擺3行,一共有12個面積單位,面積是12平方厘米),如果沒有第二種測量方法,教師運用多媒體引導出第二種測量方法。

  并比較哪種方法簡便?(這里通過比較培養學生從多種方法中學會選擇最佳方法。培養學生合理選擇不同策略的能力。)

  在出示例2的第二個長方形,要求學生量出長和寬后用簡便的測量方法測量它的面積,并說出面積是多少?

  讓學生用這兩個長方形的長乘寬是不是也等于它的面積

  第四個環節

  (四)歸納評價,總結方法

  (1)通過剛才的驗證,你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呢?怎樣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呢?

  通過同學們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到: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隨后老師介紹用字母表示公式。

  接下來老師出示兩道題,用剛剛學到的新知來解決。

  1、第82頁的試一試

  2、解決一開始出現的求游泳池的面積題目。經過剛才的學習你有辦法求出面積嗎?

  練習完畢后就進入第五個環節.

  (五)靈活應用,遷移方法

  在推導正方形面積公式時,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時,把一個長7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3分米、寬3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緊接著我們進入第六個環節

  (六)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1、出示書第83的第1題。

  2、出示書第83的第2題。

  本節課采用實驗—發現—驗證-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去實驗發現,自己去求證,自己去總結,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理解數學知識,積累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的現象,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說一說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2、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摸小正方體實驗、涂色活動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于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 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四、說教學策略:

  1、 說學情 :學生在平時的說話中也會用到可能這個詞,說明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確定發生的了。

  2、設計理念: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于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 教具準備:小正方體、盒子、課件。

  五、教學過程 :

  課前活動: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呀?那明天一定是星期幾呢?可能是星期六嗎?為什么呢?同學們都盼望周未,因為周未呀!有你們自己自由的空間,那么周未你可能去干什么呢?

  (一) 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教師先點明我們要做一個摸小正方體的游戲,讓學生推薦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到講臺上來,但其中只能有一名學生留下來,讓下面的學生都猜,他們誰可能會贏,然后讓學生以剪子、包袱、錘的形式來決定勝負。然后師小結:同學們從剛才活動中,我們可以想到有可能男生贏,也有可能女生贏,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生活當中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引出課題:可能性

  (二) 通過摸小正方體游戲,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感知階段)

  老師和同學進行摸小正體游戲,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讓學生猜為什么另一個同學會總是摸到紅色的小正方體,由于有了疑問,下面的學習就更有了實效性。學生會主動的對所出現的摸小正方體現象進行推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體驗階段)

  通過教學教材105頁的例二,讓學生分組討論,使學生判斷哪個事件是一定發生的,哪個事件是可能發生的,哪個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接著讓學生進行一個即興表演活動,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生活中的事情。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身邊的數學。

  (四)應用知識,拓展練習。(升華階段)

  通過對教材108頁練習二十四1、2題和課件上面的練習題的練習,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五)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了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親歷過程,學生學習了身邊有價值的數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通過買東西的情境圖,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驗算的意義和作是其次學生在以往學習加、減法計算中已經初步感受到加、減法的關系。

  1、說課的內容:是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中加法驗算部分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前后聯系。

  《加減法驗算》是本單元的最后一部分內容,是在學習了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加和連續退位減的基礎上學習的。而且驗算的熟練程度和學生良好的驗算習慣還會影響到今后計算的準確率。所以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

  3、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往學習加、減法計算中已經初步感受到加、減法的關系,例如,一年級時學生就能根據一幅圖畫,寫出兩個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可以想加法算減法等,本節課要從這些已有認識出發,去探索加法的驗算方法。

  4、教學目標:

  ①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使學生初步學會加法的驗算,并通過加法驗算方法的交流、讓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②培養學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③讓學生用所學到的驗算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用數學的樂趣。

  5、基于以上對于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分析,我確立本課的重點為:使學生能夠掌握加法的驗算方法。而準確地進行加法驗算和驗算的書寫格式是本節課的難點。

  6、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計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這是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適時的評價鼓勵顯得尤為重要,本節課,我努力做到這一點。我盡可能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自己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比一比、算一算等探究情境,多給學生一些提問質疑、探索發現的機會和條件。力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認識驗算的作用,并初步掌握驗算加減法的方法。

  三、說學法:

  教學中讓學生從已有的認識出發,去探索加法的驗算方法。體現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索的要求。

  四、說教學環節:

  (一)復習導入:

  師:根據第一個算式,不用計算直接說出另外三個算式的得數,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二)創設情境、學習新課。

  出示主題圖:

  學校要召開運動會,媽媽帶小明去商店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

  1、從圖上你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指名學生匯報)

  2、在這買東西的過程中會有哪些數學問題呢?請同桌互相討論討論。

  3、匯報:

  提出問題

  (1)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一共要多少元?

  (2)應該找回給媽媽多少錢?

  4、獨立在本子上解答問題第一個問題,要求寫橫式,列豎式。

  5、學生匯報,教師板演。 (引導學生說清楚計算的過程,答題要完整)

  (板書課題:加法的驗算)

  6、學習加法的驗算:

  (1)討論:怎樣檢驗 135+48 的計算結果?可以用哪些方法?

  (2)學生匯報,師總結。

  (3)用你喜歡的方法進行驗算。

  (4)學生匯報。

  7、小結:

  誰來說一說剛才我們是怎樣進行加法的驗算的?

  (三)課堂練習:

  1、計算并且驗算下面各題。

  2、學生自主完成。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有什么收獲和感想? 回家調查一下爸爸、媽媽買東西,是怎樣付錢的?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相關文章: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4

數學生活日記模板錦集七篇01-01

實用的聘用合同模板錦集七篇08-07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錦集8篇10-04

實用的學期教學總結模板錦集七篇11-28

實用的教學計劃模板錦集七篇12-30

實用的連續觀察日記模板錦集七篇11-09

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10-13

實用的公司委托書模板錦集七篇12-29

【實用】學生的保證書模板錦集七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