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1-10-15 18:55:41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數是單位“1”的疊加,而分數是單位“1”的均分,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是學生認識數的一次質的飛躍。

  本節課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后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具體實例,感受到數由整數向分數的擴展,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直觀演示法、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學具準備

  學具:每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若干。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彩筆,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1分米長的線段,兩分米長的繩子。

  四、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利用小朋友們喜歡的《西游記》的故事創設一個分東西的情景。同時播放背景音樂。

  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這一天,天氣特別熱,師傅就派豬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沒想到,他倆找到了一個大西瓜,他們可高興了,豬八戒實在忍不住了,就商量著和沙僧先吃掉這個西瓜,可是倆個人該如何分西瓜才公平呢?

  (二)學習新課、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導學生經歷分數“從整體知識到分數

  知識”的數學化過程。

  (1) 學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讓學生說一說該如何分西瓜,怎樣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過折圓形紙片的一半,強調平均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張紙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是這張紙的一半。為下一步理解分數的的意義打下基礎。

  (2)發揮想象,創造符號,表達“一半”

  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過畫圖、寫字或者寫數字等方式創造出表示一半的符號。

  學生自由活動,小組交流,展示,讓學生說出理由。表揚學生的創新精神,著重針對畫圖的學生作品講解。

  在小結中總結三個共同特點,第一,都注意到了平均分;第二,都平均分成了兩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師邊說邊板書—,2,

  1),引出在數學上,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數學上把像1/2這樣的數叫做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

  接著引導學生明白:中間短短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分數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讓學生齊讀分數。

  (3)進一步理解1的意義: 2

  ①讓學生動手用各種圖形來表示出1/2,體驗不同折法。

  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義,特別要講清是誰的1/2。并啟發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用1/2 來表示,那是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沒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些反例來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這一環節著眼一個“動”字, 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

  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 的表象,建構1/2 的意義,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也為后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銜接,深入認識分數

  (1)就在豬八戒和沙僧準備分西瓜的時候,孫悟空從天而降,批評了他們,八戒只好求饒,說西瓜四個人一塊吃,你能幫他們再分一分嗎?通過故事的發展,自然引出對1/4的認識。

  (2)動手操作,創造1/4。

  通過折長方形紙片的1/4,加深對此分數的理解。

  (3)利用圖形,探索其他分數

  ①讓學生利用紙片等材料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并請部分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相應的分數下面,說說分數表示的意思。這一極具探究空間的開放性活動,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做分數”和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幾分之一,對分數的認識也由1/2擴展到了幾分之一。

  ②繼續創造幾分之幾

  我們知道豬八戒是最饞嘴的,我們幫他們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豬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兩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幾分之幾呢?

  學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點理解:里面有幾個?

  五、鞏固新知,拓展思維

  1、 基礎練習:讓學生辨別圖中陰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嗎?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2、 提高練習:讓學生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學以致用。

  3、 拓展練習:一條長1米的繩子,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六、課堂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分數的簡單計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內容。分數的簡單計算是在學生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教學內容都是運用直觀的圖形來表示分數并進行運算的。這樣的數形結合教學,通過形象思維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分數計算的模型。

  教學目標有三: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主動應用數學的意識。

  其重點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算理。難點是1減幾分之幾的分數減法。

  二、說教法

  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學生初次學習分數的計算,受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影響會感到困難。因此,本單元主要是創設一些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現實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在這堂課中,我把目標定位在數形結合有利于解決具體問題。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上,努力實踐著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的課程理念。學生剛學了兩節課的分數的初步認識,能憑直覺算出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但對于為什么可以這樣算還不是很明確。所以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算理,進一步讓學生通過畫圖、實物演示及看多媒體演示來明白這樣計算道理,并適時制造矛盾沖突,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整堂課從直觀到算式,再從算式到用直觀來解釋。力求把看似簡單的課上出數學味。

  三、教學流程

  在教學中,首先復習導入,著重溫習分數單位的概念。讓學生掌握分數單位,為新的探究學習做好準備。

  接著在情境中分蛋糕,通過直觀圖形的演示,探究分數簡單加減法的算理。特別是對于“1減幾分之幾的分數減法”要引導學生通過畫圖,或著實物演示來探尋計算方法!

  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簡單分數計算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運用具體的習題來鞏固。

  在教學中,要通過數形結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和數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掌握運用數形結合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美感和數學的實用性!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來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給大家說課的課題是《筆算乘法》第一課時內容。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目標與重難點、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準備、說教學過程以及說板書和作業七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筆算乘法》是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兩位數乘以兩位數”中的第二節內容,在教材上包括63頁——69頁內容。本次說課是針對其中《筆算乘法》第一課時內容:筆算乘法中的不進位乘法(63頁——64頁)。

  本節內容隸屬于“數與代數”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以整十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編排遵循了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先介紹兩位數乘以兩位數中不進位的算法,再進行進位的算法。本節內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學習中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的內容,又為之后三位數乘以兩位數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標準要求該學段的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技能,并能夠運用計算法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這些要求可以通過本課的教學得以體現。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具有思維快速發展,注意力和表達能力強等認知和學習特點,同時,該階段的學生同樣具有個體差異大、情感變化強、意志力薄弱等弱點。可以說,在教育這個階段的學生時,教師如何通過合理科學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是重中之重。

  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具備一定的數學運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識方面具有濃厚的興趣。但在計算中仍然存在馬虎大意的問題,在運用運算規則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上存在一定的遷移難度。 這些特點對于本課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說目標

  與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的計算法則;

  (二)數學思考目標:通過兩位數乘以整十兩位數到兩位數乘以非整十的不進位兩位數引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體會數學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三)問題解決目標:通過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題運算練習,讓學生形成由課本向現實生活情境的數學學習遷移;

  (四)情感態度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決心。 我把知識技能目標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把問題解決目標作為本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理念要求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建構知識。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結合學情分析,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指導方法:

  (一)講授法。通過乘法順序和數位對位等新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明了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的運算規則;

  (二)情景教學法。通過趣味性的情境呈現新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

  (三)合作探究法。通過比較與研討不同計算方法的優點和不足,讓學生體會到相互間交流與探討的樂趣;

  (四)練習鞏固法。通過新知識學習之后的課堂訓練,鞏固所學知識,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五)遷移式指導學習法。在學生充分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列舉現實生活情境案例,舉一反三,讓學生能夠把所學運用到實際問題的理解和解決上。達到數學為生活服務的目的。

  五、說教學準備

  為了本節課的順利展開,我準備了教學PPT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四個環節完成本課的教學:

  環節一:復習導入,情境呈現(8分鐘)

  上課初試階段,我會由簡到難地呈現出一些復習題,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讓學生以小組之間“開小火車”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車”開的速度和正確率進行比拼,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拉回到課堂上來。

  在學生逐步進入到學習狀態之后,我會呈現出一個新知識學習的教學情境:“小紅的媽媽帶著小紅去書店買一套課外書,這套課外書總共有12本,每一本的價格是24元。媽媽給小紅出了一個難題,問小紅總共需要付多少錢。你能幫助小紅解決這個問題嗎?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小紅解決問題?”

  情境呈現之后,我再輔以小小的獎勵措施激勵,允許學生在獨立思考的情況下同桌或小組討論,引發學生的思考和競爭,從而順利過渡到教學活動中來。 [設計意圖]:上課初,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采用了競爭性的復習導入形式,以由簡到難的問題逐步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課堂;之后的情境呈現、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環節,讓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散,尋求多種問題解決的思路。

  環節二:成果評價,新知講授(20分鐘)

  1.在學生參與討論的時候,我會進行課堂巡視,發現不同的問題解決途徑,然后有針對性的讓學生呈現研討的成果并進行鼓勵,最終通過全班同學投票選擇最為便捷的運算方法。若是沒有學生呈現出本節課所要講解的方法,我會給出這種方法——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以及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做出優劣性的評價。

  2.對于新知識的呈現,不可避免的存在運算規則和運算技能上的問題,這時我會板書具體詳細的計算步驟和程序,以及每個步驟上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和注意事項:包括數位對位法則,乘法順序法則,積的寫法順序法則等,并使用彩色粉筆以及醒目的箭頭標志和特殊符號使用給學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識講授之后,為了加深記憶,我會讓學生復述整個運算流程和運算規則,然后通過學生的復述和我的補充,最終完成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的文字規則描述,并督促學生記錄在課本上。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是學習者自我選擇和建構的過程,我在設計這一環節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作為主體的學生自我建構能力,在學生自己比較與歸納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之間的協商互助來達到問題解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構建一個易于學生理解的運算法則,更容易讓學生掌握新知識。

  環節三:隨堂練習,鞏固提高(8分鐘)

  上述環節進行之后,我將布置教材63頁“做一做”中的8個題目,讓學生隨堂練習,同時,我會把這8個題目呈現在黑板上,讓具有代表性的同學上黑板完成題目。在此過程中,我會隨堂巡視,發現有針對性的問題。

  在學生完成的基礎上,我會結合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上黑板完成題目的學生成果進行評價,找出呈現的問題并進行糾正。

  [設計意圖]:通過有效的隨堂訓練來鞏固教學成果,能夠及時地發現問題并即刻解決,把問題留在課堂中。

  環節四:課堂總結,思路整理(4分鐘)

  最后一個環節,我會提出一個總結性的問題:“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本節內容學習的收獲。這時,我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作出表達,幫助其作出自我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語言表述,既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作出總結,又幫助學生自己厘清思路。

  七、說板書和作業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和課后練習,我設計了以下一個作業: 把課后“練習十五”中的1——4題做在課后作業本上。 以下是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略)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老師和各位同學指導批評。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4

  小數除法例4是以買東西為題材,因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經驗,有助于學生領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個實際問題,教學三個除法豎式,各有重點。三個豎式中教學的除法知識綜合起來,就是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第一個問題是求每千克蘋果多少元,計算9.6÷3。學生第一次遇到小數除以整數,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還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計算求得結果。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數除以整數的認識基礎,看著教材中的豎式,體會9.6÷3應該分兩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對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聯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體的解釋,也可以根據小數的組成進行推理。通過9.6÷3的教學,學生初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數除法那樣列豎式計算,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著寫。

  第二個問題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計算12÷5。整數除法中,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把剩下的不夠商1的部分作為余數,不再繼續除了。小數除法中,要在余數的小數末尾添上“0”繼續除。教材先在商的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在余數“2”的右邊添一個“0”,讓學生明白這里在應用小數的性質,除法還可以繼續算。又通過“20”表示20個十分之一,除以5商4個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時點上小數點的必要性。

  第三個問題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計算5.7÷6。這道題的商不滿1,可以從總價5元多一些,數量6千克,因此單價不滿1元的具體數量里感覺到。也可以根據整數部分“5”比除數6小,作出判斷。教學著重解決“應該在整數部分寫0”,而且要求學生自己想到這一點。

  還有一點在教學時應該注意。小數乘法的例題只是初步體會它可以用豎式計算,算法的得出在“試一試”后。所以,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要一氣呵成,待形成計算方法后再進行練習。小數除法例題里的三個計算都有預設的教學內容,需要及時鞏固,才能進入后面的教學。所以,每個問題解決以后,都要適量安排練習,使教學的新知識消化、內化,保障后面的教學能突出重點。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入課題。

  由一個生活中討價還價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數乘法也可以用小數除法來解決,這樣引出課題,學生產生強烈學習小數除法的愿望。

  二、教學例題。

  1、創設情景:創設一個購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蘋果如何算。

  2、進行估算單價。這是生活中經常要甬道的。

  3、獨立探索,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9.6÷3的商。其中重點是解決用豎式來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算理,如果對答案有懷疑的還可以檢算。

  4、理解算理:繼續探索:12÷5=?5.7÷6=?重點解決余下的2怎么辦?整數部分的5比6小怎么辦?

  5、學生完成試一試以及改錯的練習,最后學生自行總結小數除法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結合生活中的里子商場促銷活動,請同學幫忙買哪種比較合算,最后提示學生學好小數除法就不會出現開始的笑話了,只有多算、多練,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計算的基本技能。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能主動探索,找到計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學生學習小數的'欲望,由討價還價的場景吃到學好小數除法的必要性;學生能通過探索、討論、嘗試掌握小數除法的方法。

  但嘗試中學生對9.6÷3,商是3.2都會,但余的6角學生還是習慣表示成0.6,很難轉變成6角再除的思維,接著用12÷5大多數同學只會商2(元)……余2元,沒有想到精確地算出幾元幾角。而5.7÷6有許多學生整數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點都沒有。確定商中的小數點是學生作業中難點。總之學生嘗試中,有部分對算式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

  最后的試一試又是兩道加除題0.2÷53÷15學生對3的后面加不加小數點起爭論,加了就把被除數改了,不加很對齊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數點對錯。

  這一節自我感受內容很多,同樣小數除法,各種可能遇見的問題都在這一教時完成,有些貪多不爛,部分同學在云里霧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這樣的課如何呈現,如何處理例題與試一試中5種不同的種情,而且還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這是專家才能解決的了,或者是編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腳亂。以上僅此課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第7、8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了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由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的關鍵是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探索和合作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本節課的課時安排為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況。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經驗,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來看,準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入,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不合適,以及估計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錯誤。介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因為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一) 復習導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測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4、 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梧埏鎮中心小學到溫州動物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當測量路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這種導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 通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并了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二) 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認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了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0米?

  (2)認識100米。通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里到哪里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利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須跑完,跑慢沒關系。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受,然后告訴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系),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跑完艱苦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久遠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5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厘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與同桌商量一下。

  計算:3千米=( )米

  學生計算結果,然后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2千米500米=( )米

  6 千米 30米=( )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認識分數”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萬以內整數的基礎上,聯系實際生活的需要,先從學生們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發,聯系平均分蛋糕的結果,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然后讓學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紙,并涂出它的1/2,進一步體會意義,接著又在操作活動中教學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這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次重要擴展。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為今后進一步深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小學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并不理解。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里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地反思并獲取知識。

  二、說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這節教材的要求是這樣的: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根據教材地位、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形成關于幾分之一的表象,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地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方面: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操作、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體會到認識分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3)情感與態度方面: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

  2、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3、教學難點:在頭腦中建構起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說教學策略

  1、突出數學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分數的概念是一個原發性概念,學生頭腦中沒有與之對應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須遵循數學概念形成的規律,按照實例觀察、分析共性、抽象屬性、符號表示、具體運用的流程充分展開教學過程,尤其是要通過大量的操作實踐,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

  2、突出數學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做到設情引趣,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整個教學過程著眼于一個“探”字,貫穿一個“疑”字,突出一個“動”字。

  (1)自主學習,著眼一個“探”字。

  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讓他們擁有強烈的學習欲望,親身感受探尋數學的樂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動學習。例如:表示半個蛋糕時,讓學生嘗試著想辦法表示它。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

  (2)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使學生“于無疑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上,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當認識了二分之一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能折出這張紙的1/2,你還能折出它的幾分之一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3)實踐操作,突出一個“動”字。

  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學具等實踐活動,在思維活躍和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通過“動的過程”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外在“動”的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感悟更為深刻和完善。

  四、說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談話出示情境圖,說說準備了哪些食品?怎樣分能讓兩人都滿意?(突出平均分)

  2、學生共同平均分野餐的食品,匯報分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要讓學生在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中經歷由整數拓展到分數的過程。】

  (二)、探究新知:

  1、認識1/2。

  (1)組織學生利用學具小圓片動手折一折、涂一涂、說一說,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師小結揭題,規范表述分數意義的語言,并指導寫法、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含義。

  【設計意圖: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積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嘗試建構1/2的意義,整個環節從操作實踐開始,完成于意義建構。】

  (3)通過反例(沒有平均分的情況)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設計意圖:進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紙游戲:表示其他學具圖形的1/2,體驗不同折法,設問:大家看黑板上這幾幅作品,他們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用1/2來表示,那是為什么呢?并觀察發現:平均分的圖形大小相同,他們的1/2也相同;平均分的圖形大小不同,他們的1/2也不同。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2”。[這里為今后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游戲中發揮創造性,從各種不同的方法中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的表象,也為后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過渡:除了能折出這些紙的1/2,你還能折出它們的幾分之一呢?(相機板書:1/3、1/4、1/5……)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等材料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貼上黑板上相應的分數下面,并說說分數表示的意思。

  【設計意圖: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認識新的分數。】

  3、在辨析中深化認識。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設計意圖:針對分數概念中容易出錯的地方有目的的讓學生鑒別,以加深印象。】

  4、辯論驗證,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談話引出辯論問題:媽媽買了兩個同樣的大餅,弟弟吃了一個餅的1/2,哥哥吃了一個餅的1/4,他們誰吃得多?引發不同意見,引導學生通過折紙來加以直觀驗證,也允許學生進行單純數學思考,即從平均分的份數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媽媽吃了餅的1/8和兄弟倆比一比,是多還是少呢?

  (3)整理本堂課上用圓片表示的分數,進行排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其中的秘密。(同樣大小的圓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個全部涂滿顏色的圓,體會幾分之一與“1”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主動辯論、驗證比較,一方面豐富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發展數學思考。】

  (三)鞏固新知:

  1、聽寫分數的練習。(教師說分數的方式是多樣的,如A、八分之一;B、一個分數,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塊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這塊糖的幾分之幾。)

  2、從身邊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數,并具體說明一下,老師可以先舉個實例作啟發。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設計意圖:通過多形式聽寫分數的綜合練習,鞏固本課所學基本知識點。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再次讓數學知識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從黑板報中“藝術園地”約占版面幾分之一的估計中,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總結拓展。

  1、全課總結。

  2、發散練習:表示出每個小圖形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此題是課本上“想想做做”第6題的延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7

  教學目的:

  1、經歷非整十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上的個位是0的除法筆算方法的探索過程,掌握這種筆算方法。

  2、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逐步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筆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不夠商1用0占位。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針對本課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二、自主探索,領悟算法。

  1、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匯報交流,教師演示分法。

  2、列豎式計算。

  3、討論商的個位上為什么要寫0。

  4、驗算。

  5、小結。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1.2.3.5.6。

  2、討論交流,集體訂正。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全課小結。

  五、作業布置。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學內容

  這一單元的教學是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厘米,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因此,學生還是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接著,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運動場400米跑道上運動的場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創設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依據課標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體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落實,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于:

  1、 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

  2、 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3、 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實際測量能力。同時培養學生一定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學生學習重點是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而整個學習活動也都是圍繞這個重點展開的。

  二、說設計思路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設計《千米的認識》的教學時,我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活化教材,體現數學思想。

  教材通過一個標準跑道來認識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備課時,我問自己:如果我這樣講了,學生是不是就認識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見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走一走去實際體驗1千米的時候,我決定把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識的教學中,分三階段進行,使學生對千米的認識豐富立體化。同時使學生在解決舊問題中不斷生成新問題,而就在新舊問題交織的過程中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辨證思想,學會解決問題的數學解決方法。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錦集8篇10-04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10-11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9篇10-10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10-09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7篇10-11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4

關于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7篇10-11

西師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旋轉與平移說課稿11-04

關于數學生活日記模板錦集八篇12-29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擲一擲說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