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1-10-12 18:43:49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總六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總六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

  今天說的是第一課時,認識分米和毫米。第一個例題先通過討論鉛筆盒的長和寬的數據,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礎上,教材設計了一些列活動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進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實際長度。最后要求學生在米尺上數一數一米有幾分米,來推算出分米與米的進率從而在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之間建立起完整的聯系。第二個例題讓學生用尺測量數學書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認知沖突,教材再引導小朋友數小格子來明確測量結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間每一小個的長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學生用筆尖指著尺上的小格數數,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確厘米與毫米的關系。隨后還呈現出一些1毫米的物體,借助這些直觀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學生感知1毫米的實際長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嗎這一問題,啟發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豐富對1毫米或幾毫米實際長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關長度的表象。隨后想想做做6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及長度單位的簡單換算。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學會用厘米分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礎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所以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增強從量與計量的角度觀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現象的意識,拓寬用數學只是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范圍,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也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面積和體積的測量等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其他內容積累經驗,打好基礎。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各單位間的進率。

  2.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2

  教材內容: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04—105頁,學習時間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預知,即確定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于概率知識范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元旦節快到了,東方超市為了吸引顧客,準備舉行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購物滿50元的顧客,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板書學生的方案:全放紅球全放白球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為更貼近學生、學生更熟悉、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第一次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㈠學生小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提問:根據你們的方案,會出現什么結果呢?

  小組合作,用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試驗結果記錄單)依次進行摸球試驗,并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匯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4.摸完后,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么。

  試驗結果記錄單:

  ⑴全放紅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⑶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㈡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匯報試驗結論,并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匯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么?

  根據學生的匯報完成板書:

  可能性

  一定

  結果確定{

  不可能

  結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學生沒有老師的限制,只有根據學習目標的自主學習活動,盒子里放多少個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學生做主。教師的作用發揮在匯報過程中的引導學生反思上,讓學生通過第一次摸球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幾個球,也不管摸幾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紅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紅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如果既放紅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紅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3

  教學目的:

  1、經歷非整十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上的個位是0的除法筆算方法的探索過程,掌握這種筆算方法。

  2、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逐步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筆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不夠商1用0占位。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針對本課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二、自主探索,領悟算法。

  1、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匯報交流,教師演示分法。

  2、列豎式計算。

  3、討論商的個位上為什么要寫0。

  4、驗算。

  5、小結。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1.2.3.5.6。

  2、討論交流,集體訂正。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全課小結。

  五、作業布置。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數據,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 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地磚的周長》說課稿

  通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 復習舊知。

  1. 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么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 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么?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數據?

  師: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愿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干、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 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常渴望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數據,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并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數據,(提示:測量是盡可能的取整厘米數。)并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并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么?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 、動腦、獨立思考,通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導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轉自數學網 )

  (1)正方形的周長等于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厘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厘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為100厘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并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

  地 磚 的 周 長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八單元第一節課的內容,在本課中滲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實踐------驗證”,經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對一些簡單事件的可能性進行進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換看法。

  3、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到事件發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教學難點: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據已知條件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進行比較。

  說設計思路:

  本課設計的主線是: 摸球實驗-------機智問答-------解釋生活現象-------描述生活現象。 從摸球實驗入手使學生理解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通過摸球游戲引入可能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采用動手操作,實驗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規律。學生經歷了猜測,實驗,驗證的過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積極參與游戲,學會簡單的推理方法,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游戲中學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學習態度。

  機智問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本課重點,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對應的問題,拓寬學生的思路。 幫小明解釋生活現象,將知識從紙上延伸到生活中,學生明確學習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學詞語說一句話,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學生可以更加靈活的運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來聯系實際,闡述生活現象,進行簡單的推理,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中來解決問題。

  在如何突破重難點時,注重學生的體驗,提出問題后,先猜測結果是什么?再實踐驗證,看看實際和猜測是否一致。使學生經歷知識探索的全過程,從而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我在教學中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開始,又摸球游戲引入新課,使學生在摸球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來樹立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從而會進行簡單的推理。在練習時又創設了小明這個小朋友的一些活動,都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如天氣,上街等情境,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非常濃厚。最后,你能用今天所學的詞語說一句話,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嗎?因為學生學習了知識就可以用,所以學生參與的特別積極,也就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目的。

  二、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的感受。

  本課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摸球游戲,從一開始的個別人摸球,得出一定性和可能性,再到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游戲,從學生摸到黃球和白球次數的不同,來猜測盒中的黃球和白球的多少,再到驗證猜測是否準確,從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這個結論。學生全員參與,讓學生親歷知識探索的過程,真正讓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的感受,從而真正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學生獲得了直觀的感受后,結合自己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有特定的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三、重視組織學生對于學習結果的交流。

  在重視學生進行充分的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或對事件的推測結果先進行獨立思考,并用特殊的語言來描述,再引導學生針對事件的可能性和對事件的推測結果先與同伴交流,促進相互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節課組織學生進行了兩次交流,一次是將摸球結果,猜測的結果與同學進行交流;第二次是用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與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共同發現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機密聯系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即充分體現了“學習有用的數學”這個教育教學新理念。 四、重視小組合作,使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本課中的小組合作有兩次,一次是摸球游戲是以6---8人小組為單位進行,第二次是最后用所學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以 4人小組為單位。我的學生已經三年級了,小組活動已經可以很有序地進行了,明確了問題后,孩子們自行選出組長,在組長的統一安排下進行活動或是討論、交流,或是游戲。雖說不是非常有效,但是普通的活動都可以進行了,像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或活動還是無所適從,沒有什么有效的結果。如何使小組活動真正做到有效,如何使小組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幾個問題還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認識幾分之一》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的,在這之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還沒有接觸過分數,從整數到現在的分數,對學生來說不僅是知識面的擴展,更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同時,它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要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分數知識打下初步的基礎,也為今后學習小數提供必要的條件。如何讓學生能盡快地建立分數初步的概念和意識,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練習,使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并讓學生在經歷數學的過程中,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難點: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法、學法

  1、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做到使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展開。

  2、以活動為主線,以動促思。

  針對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教學中讓學生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議一議,使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鼓勵學生多做、多想、多說,同時努力使整堂課順著學生的思路不斷地進行調整,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體驗樂趣,發展創造性。,

  3、從生活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并使學生的自主探索在時空上都得到保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盡情地表現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

  五、教學具準備

  蘋果,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圓形、長方形紙片,彩筆、繩子、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首先,把4個蘋果分給2人,可以怎樣分?如果分得較公平,每人分幾個?(老師要強調平均分),接著再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個?最后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個?教師演示后,提問那半個蘋果怎樣表示呢?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入課題認識幾分之一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認識二分之一

  (1)找生活中物體的一半,用自己準備的圓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繩子、長方形紙片找一找,說說是怎么找的。(小組合作交流)

 (2)演示匯報,并介紹二分之一的寫法和含義。

  (3)在自己折的圖形中找到二分之一,寫一寫,再說一說它表示什么?

  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物體的一半出發,溝通一半與新知1/2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初步理解分數,從而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認識四分之一。

  (1)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4人,每人又分到幾分之一呢?用小組里的圓形平均分給本組4個同學,并將名字寫在自己的一份上。(動手操作)

  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己動手分圓形,體驗自己分到了多少,在相互合作中去感悟、去比較、去解決新問題。將學生提升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參與意識,強化學生的思維。

  (2)實踐活動。拿出準備的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顏色,看誰的折法多。(展示成果)

  展示小組合作的作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使學生的觀察、思考、語言表達能力得以發展。

  (3)出示主題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游樂園的小朋友們都在干什么?你發現哪里有幾分之一?(指明回答)

  3、比較分數的大小

  (1)老師可充分利用例3的直觀圖,制成課件,引導學生說出比較的過程,同時讓學生準備兩個大小相同的圓片,先用一個圓表示出二分之一,再用另一個圓表示出四分之一,隨后進行比較。

  (2)在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直觀觀察,體會到:同樣大的圖形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這樣的規律,從而到幾分之一與幾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三)綜合實踐,鞏固運用

  1、做一做第一題,可讓學生獨立完成,在進行交流。

  2、做一做第二題,共安排了兩組幾分之一的分數進行大小比較,鞏固了例3的知識。

  3、用長方形或繩子折一個喜歡的分數,介紹給本組同學。

  這一環節我緊緊圍繞本課重點,分層練習,這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練習既有知識性,有趣味性,又有創造性,還呼應前面的看圖寫數預賽,達到了理解教學內容,真正認識幾分之一的目的。特別是開放練習,思維空間大,為學有余力的小學生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

  (四)總結評價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學會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這一環節既是對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讓學生進行了反思與評價,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總六篇】相關文章: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10-11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9篇10-10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10-09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總八篇10-03

關于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匯總9篇10-06

關于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匯總十篇10-10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擲一擲說課稿11-04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錦集8篇10-04

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12-07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總結通用模板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