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1-10-11 16:33:00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十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十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56頁主題圖及第57頁例1,完成“做一做”及第58頁練習十第1題、第2題、第3題。

  2、教材分析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是在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是計數單位不同,這里以十為計數單位。教學內容的編排,分三個層次:一、以實際情景——花卉展提供計算題,并呈現算法的多樣化;二、讓學生動手操作(如擺小棒)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算法。通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多種不同的算法,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這樣安排,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為后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屬于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三個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創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整十數加減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整十數加減口算的算理。

  二、說教法

  1、計算常與“枯燥”、“機械重復”相連,在教學中借助帶學生去看花的生動情境,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含有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

  2、在探索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時通過討論、交流、動手操作,讓學生自主探索,顯示不同算法,體現了《課標》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的理念。

  3、練習以動手擺一擺,請學生喝飲料,吃蘋果等形式進行,淡化“練”的痕跡,鞏固和實踐相關的知識技能,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三、說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借助教材看花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愉快地學習。課程標準認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看圖)、想一想(想問題、想算法)、數一數、說一說、擺一擺(擺小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激勵并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四、說教學過程

  合理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和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在研究教材時,我以去花園賞花———參觀苗圃基地——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動手擺一擺——獎勵喝飲料和吃蘋果等環節來展開教學,環環緊扣。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春天來了,花園里開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吸引了許多人們去觀看,大家想不想去湊湊熱鬧?(出示花園們賞花圖)

  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叔叔阿姨,小朋友們都在干什么?接著由“這么美麗的鮮花是花農爺爺從苗圃基地里運來的,現在咱們就去苗圃基地看看吧!”這一過渡語引出例1,進而引導學生觀察,獲得信息,提出問題。

  (由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獲取信息并

  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很多數學問題,增強了問題意識,激發了解決問題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師:要求“紅花和黃花一共多少盆?”該怎樣列式呢?

  計算1020時你是怎樣想的?結合學生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逐一板書:

  (1)十個十個地數。

  (2)3個十加2個十得5個十,5個十是50。

  (3)因為32=5,所以3020=50。

  隨后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提升算法,進行優化:如果沒有圖或小棒,看著算式你會怎么想?請學生同桌說一說。

  (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很自然地形成了算法多樣化的局面。這樣既留給學生探索、思考、動手的時間和空間,又開闊學生的思路,還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運用同桌討論、交流的方法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不同的計算方法。體現了《課標》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的理念。接著教師的及時板書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算法進行確認、理解和修正,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交流,并為下面的減法算式提供優化后的算法,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算法。)

  (三)、綜合應用,拓展延伸

  1、擺一擺,算一算。

  師:通過剛才的表現,我發現大家不僅聽得認真,說得更棒,下面老師想考一考你們的動手能力,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師的挑戰?(以充分贊揚的語言和激勵性的評價促使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注意力集中,激發他們好勝的心理。)

  2、看一看,填一填。

  低年級的孩子還不會有序地觀察圖,所以教師先指導學生看圖,然后生再獨立完成。我在設計教案時將墨水改成了飲料,既吸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便于自己更好的串連教學。使學生主動學,樂于學,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

  3、算一算,比一比。

  教材呈現的是六道算式,我在設計教案時給算式穿上了“外衣”,加了大蘋果當背景,目的也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能更好地串連教學。讓學生在獨立算后匯報是如何算的,然后進行比較,抓每個大蘋果上下兩題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引導學生鞏固算法。在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時實際上只算整十數上的幾加幾或幾減幾就行了。

  4、填一填,算一算。

  對于這道題的處理我先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在學生做的時候老師下來巡視,肯定會發現某一個或某些同學的錯誤,進而讓學生匯報自己填的結果,對于錯誤進行剖析,重點說明3和30各表示什么意思?讓學生明白計數單位不同不能進行相加或相減。整十數加一位數,一位數只能加在整十數的個位上;整十數加整十數就是幾個十加幾個十,只要整十數十位上的相加就可以了,個位不變,仍然是0。

  以上的練習設計,既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又能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符合《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總結

  在全部練習完成后,我著重讓學生自己來談本節課的收獲,在親切的師生交流氛圍中慢慢陳述自己本節課學到了哪些新知識。最后教師再講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進行總的闡述。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數學》一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統計》。這節課是在學生對用數杠進行統計,100以內數的數數和寫數的一定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為此,我設定了:

  1、認知目標:

  (1) 能將信息整理分類。

  (2) 能對每類的對象進行統計并將結果登入表內。

  (3) 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

  2、情感目標:

  (1) 通過信息的整理、分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

  3、思維拓展目標:

  使學生通過學習,初步了解統計的優點,會對生活中的簡單事例進行統計。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的學生對統計的認識非常的淺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本來是用學生的生日作范例,進行統計認識的教學。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興趣!所以,我利用書本第55頁的小調查作為新授的切入口。從學生喜愛的水果入手,引起他們的興趣與注意力。從學生自己的需求出發,作為一項游戲來完成信息的整理、分類與統計。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總體設計:

  這節課,我安排了兩個環節。

  1、詳細對學生喜愛的水果進行統計。

  第一個環節是這堂課的重點。我來重點說一說我設計的教學環節。

  在開始時,第一個步驟是通過實物的出示。用擺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們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狀態中。通過對個別學生最喜愛的水果的調查,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并請回答的學生嘗一嘗水果,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學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通過要分這些水果給學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愛的水果,再進行分配。從此開始新授內容的探究。又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運用舉手表決或排隊分組等形式進行,完成了對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類以及統計表的填寫。這樣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把新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

  第三步驟是請學生根據統計表來繪制統計圖。通過教師繪制一條到學生小組完成一條到最后每人在書上繪制一條。通過統計圖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與少。突出了統計圖的優點。

  2、學生自己對生日進行統計。

  這一環節在前面環節的基礎上,估計學生沒有什么難度。只要按照第一環節的步驟,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為鞏固練習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統計的認識。

  以上就是我對《統計》節課的說課。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二)》中《有幾瓶牛奶》一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有幾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幾的進位加法。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前面的相關內容有本冊教材第三單元《加與減(一)》中的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而本課又同時是為本單元的20以內數進退為加減法及其應用、及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做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1、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通過組織擺小棒、數小棒、說一說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3、通過創設“有幾瓶牛奶”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圖中搜集數學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三、說教法說學法

  1、教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

  2、學法: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合作。

  四、說教具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小棒模型、計數器模型

  2、學具:小棒

  五、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難點:會運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

  六、說教學設計

  1、進入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在開課時以談話導入新課“小朋友們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嗎?”這樣導入可以使學生能夠想到牛奶,進而再進一步創設情境,教師接著說:“老師也很喜歡喝牛奶,而且老師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圖。導入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要用教師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示情境圖后,給學生幾秒鐘的時間觀察情境圖,然后提出問題“你能從圖中得到哪些數學信息?”學生由于有第三單元學習加減法的基礎,已經基本能夠從圖中搜集到有用的數學信息,學生可以從圖中得到數學信息“左邊有9瓶牛奶,右邊有5瓶牛奶。”在這里,習慣培養點體現的是搜集信息習慣的培養。接著教師讓學生質疑,“你能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嗎?”體現質疑問難習慣的培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又有前面學習的基礎,能夠提出“一共有幾瓶牛奶?”這樣的加法問題。這時教師揭示課題并板書課題:有幾瓶牛奶。并用多媒體呈現問題。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為了能讓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同時幫助后進學生復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設計了簡單的復習環節,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學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總數。”,進而教師提出“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的要求,學生在10以內加減法及其解決問題的學習的基礎上列數學算式“9+5=”。為了讓學生體會加法交換律,教師追問“還可以怎樣解決?”,學生列式“5+9=”。在這里,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只列數學算式,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由于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直接口算得數,因此學生可能會直接說出9+5=14,這時教師就可以質疑:“你是怎樣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學生在這時給出答案,而是組織活動并提出要求“請你用你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可以動手擺小棒,可以用多種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幫助合作,并試著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的,等會我們說說看誰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師提出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算法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學習。在這里讓學生擺小棒是為了讓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算式轉化成實物,在學生的腦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義。同時,為后面的“湊十法”的教學做好鋪墊。接著學生就用手中的小棒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活動,教師在這個時候巡視班級,加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這樣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學生對多種算法的探究達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

  在匯報交流中,讓學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進行演示,邊講邊擺小棒,“我先擺9根小棒,再擺5根小棒……”。這樣可以讓其他學生清楚地看到計算的過程,并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讓學生全神貫注的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在匯報中,學生一般都能夠首先想到用“一個一個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接著可能會有學生仿照這種方法“兩個兩個”的數等等。這樣的匯報只要一個,兩個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踴躍發言但要及時的止住學生類似的想法,以免浪費時間。教師可以說:“這些同學說的其實是一種方法,就是數小棒的方法,誰還有其他的方法?”班級中會有少數學生想到用“湊十法”計算,學生匯報時同樣到黑板演示,“先擺9根小棒,再擺5根小棒,我從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學生匯報后,教師要進行質疑“你為什么要從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給9?”學生會回答,“因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這時學生可能用語言解釋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幫助,告訴學生湊成10之后,剩下幾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幾,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用“湊十法”,并理解“湊十法”的簡便之處。然后講解“這種先將一個加數湊成十再進行計算的計算方法叫做‘湊十法’。”同時板書。然后教師用課件邊演示邊講解“湊十法”,規范講題語言,“我想將9湊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組織學生邊擺小棒邊講題,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練習和指名匯報,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和說一說的過程理解“湊十法”。

  在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這個算式用“湊十法”還能怎樣計算?”學生在這里馬上會想到還可以將5湊成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和說一說的活動,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練習、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匯報。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讓學生能夠用“湊十法”正確的進行計算,同時檢驗學生對于“湊十法”的理解應用程度。

  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運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在這里設計了兩個小練習:

  9+3=;7+9=。

  要求:用“湊十法”計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匯報、交流。

  回到解決問題中,針對算式9+5=,教師提問“還有其他算法嗎?”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匯報,只要合理,就給予鼓勵。然后教師介紹第三種方法:撥計數器。教師用計數器模型演示,先在個位上撥9個珠子,再在計數器上撥5個珠子,滿十進一,向十位進一。個位上剩下4個珠子,所以9+5=14。此處的教學目的在于利用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十進制,為一年級下冊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打下基礎。這部分只需要學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練習第一題是“圈一圈,算一算”。設計此題目的在于鞏固“湊十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教師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題,然后在讓學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饋,說算法。

  練習第二題是解決問題“一共有幾條魚”。此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實際問題。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先審題,說清楚圖的意思,求什么,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然后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并講解算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4、總結提升。

  總結本課的知識點,教師展示本課學生解決的數學算式,“你發現了什么,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學生能夠從算式中找到相同點“這些算式都是9加幾的算式。”此時教師板書副標題,《9加幾的進位加法》。之后教師提問“這堂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可以總結計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獲或遺憾?”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這節課的教材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40頁的內容。《比多少》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后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將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數的比較打下基礎。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及生活中的廣泛用鋪路。

  二、教法學法。

  數學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本課設計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生活的數學,從操作中發現,從發現中體驗,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基于以上的知識,并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感知100以內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4、情感目標:激活學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主觀需要,使學生愛學,樂學,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數學活動中滲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三、教學過程。

  分四層次:導入、新課、練習、總結。

  1、導入部分:

  猜班級人數:我班級的人數比40多、比45少,誰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過猜數,集中學生注意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2、新課部分:

  現在科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的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針對這樣的認識以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本環節我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實踐等方法探索新知,具體設計如下:

  課件出示魚缸圖(花金魚15條、黑金魚10條)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個詞來描述二者之間的數量的'多少關系。

  再出示紅金魚48條的魚缸圖,學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嘗試著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描述三者間數量的多少關系,在描述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概括力。

  3、練習部分:

  基于一年級學生課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易疲勞的特點,我特將此環節設計為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知,同時也使學生能力主動參與,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4、總結部分:

  總結課上所學內容,并將課上所學知識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尋找數學知識,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創新意思,鍛煉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

  2.教材簡析:

  《位置》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用兩個數表示一個物體在平面中的位置(即從兩個維度來*定物體的位置),初步滲透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思想,學好這部分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 根據行、列*定物體的位置。

  (2)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動一動等活動,使學生能從兩個維度來*定物體的位置。

  (2)結合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根據行、列*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根據行、列來*定物體的位置。

  二、說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我力求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

  2.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5.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校、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最高層次。

  三、說學法:

  新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4.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聯系實際,導入新課。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掌握了簡單的方位概念,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物體的位置也有了比較多的感性認識。教學中,我借助本節課中學習環境的改變,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座位引出本節內容—位置。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我讓學生先說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讓學生在班內交流。在學生知道如何*定自己的座位后,讓學生觀察思考前后、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座位的關系,然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從而揭示出前后同學的座位與自己是同一組,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是同一排這一規律。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做好組織、引導與合作者上。學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才會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上海市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試驗本第24-25頁:數龍—百的數列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目標是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空間中做數學、學數學、喜愛數學.讓孩子們通過用100以內的數和基本圖形來描述、探索實際生活中積累的經驗片斷,從實際生活中引入概念與方法,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問題變成數學問題并解決之,逐步形成“數學化” 的能力。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20的數列,學生對數列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并且初步理解并掌握了找20以內相鄰數的方法.這些都為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作了充分的知識鋪墊和思路孕伏。教材編入這一部分內容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鞏固找一個數的相鄰數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在掌握找相鄰數的基礎上,會找與一個數相鄰的整十數,從而進行推算練習,發展學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為進一步學習百以內的加減法打好堅實的基礎.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本節課的重點: 通過+1,-1得到鄰數,結合數射線進行湊整.

  難點: 回到整十數和進到整十數。

  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百的數列。

  2、能找出相鄰數,并知道鄰數的由來。(+1,-1)

  3、結合數射線進行湊整、推算的練習。

  4、培養學生推算、歸納的能力。

  說教法: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力求體現合作交流,培養創新意識”這一教學思想,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多媒本演示,組織討論探索,引導合作發現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并做到“有所爭議、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構建活動化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空間中做數學、學數學、喜愛數學.同時親身體驗成功和愉悅。

  二、說學法指導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鑒于這樣的認識,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1、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數龍上的各個數,找一個數的的相鄰數,從而得出一個數的相鄰數可以用+1和-1的方法得到.

  2、推理的方法:從小袋鼠怎么樣跳回到40與怎么樣進到50,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普遍,總結出一個數回到上一個整十數與進到一個整數規律.,從而進行推算練習.

  3、嘗試法,教師先讓學生自己找出與一個數相鄰的整十數,然后再通過小袋鼠與小青蛙演示,來驗證自己的結果,最后總結出回到上一個整十數與進到下一個整十數的方法.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數學

  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樂學、愛學。

  本課按運動會的開幕→比賽→發獎→回家四個環節,用主持人“機靈狗”串成活動情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出“看開幕表演發現圖形”、“看比賽提問題和解決問題”、“比賽結束制作獎杯”、“運動員回家估算乘車問題”等四大環節,讓學生自始自終置身于運動會情境中,積極而又自然的參與每個環節的學習,真正的感受生活,體驗數學。

  二、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團隊合作與競爭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既能為學生提供參與交流的學習空間與平臺,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本課的教學,我安排了兩次合作學習,第一次是“生生互評”,讓學生在解決了運動場上的數學問題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并互相評價;第二次是“利用圖形制作獎杯”,根據各種圖形,團隊先設計構思出獎杯,然后分工貼獎杯。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學生參與面大,考慮問題策略多樣化,合作學習促進了學生更加生動活潑的參與學習。

  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生活“數學化”

  數學來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本課教學的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滲透著生活問題數學化。如運動會是學生親身經歷過的,用它來作為知識的切入點,學生就會感到數學知識就在他們身邊;如“乘車問題”,生活中經常遇到,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一問題,他不僅會覺得有趣,而且會有成功感。這些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并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四、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

  在引導學生觀看小動物的比賽時,通過情境的再次創設學生爭先恐后提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解決問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自主選擇獨立解決,在匯報交流時采用師生共同參與的評價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充分挖掘了每個學生的潛能。

  本節課借助了多媒體的聲、色、光、動畫等視聽媒體優勢創設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培養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欣賞美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最喜歡的水果》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調查與記錄中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觀察他人的方法的基礎上,嘗試親歷數據收集整理的活動,體會調查與收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最喜歡的水果的情境是學生學習統計的載體,教材通過設置這一活動性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入的體會調查的必要性及其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

  根據大綱的要求,設計教學目標如下:

  1、借助為聯歡會購買的水果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統計調查的必要性,并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數據的結果。

  2、結合調查數據的記錄,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提出簡單的決策建議。在解決熟悉的問題中,體會調查與收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3、初步學會與同伴的合作,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數據的結果,體會統計與調查的必要性,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結合調查數據的記錄,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提出簡單的決策建議。教學中要用到的多媒體課件是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

  二、說教法、學法

  1、設計思路

  由于二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統計活動會有一些接觸,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統計知識,但對于本課的學習他們不會感到陌生,所以設計了一個慶元旦聯歡會的情境,讓學生幫老師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在他們調查、記錄數據的過程中,體會調查與收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2、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這節課主要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嘗試調查活動,記錄數據。

  3、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發現問題,感受到統計調查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

  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學生回顧,教師小結

  第一個環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以慶元旦舉行聯歡會為契機,老師要給同學們買一些水果,可是老師該怎么買呢?哪種水果買多些?哪種水果買少些呢?

  讓學生幫老師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從而引出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讓同學們從事先準備好的四種水果圖片中選出一種你最喜歡的水果圖片。選好后先請第一小組的同學將各自所選的水果圖片貼在黑板上,再請同學們觀察這樣貼能不能一眼看出第一組的小朋友最喜歡什么水果,如果這樣擺不好,你覺得怎樣擺比較清楚明了。并上黑板擺放圖片,并說明這樣擺的理由

  然后教師小結:像這樣就是我們第一組同學最喜歡的水果的統計圖,通過這個統計圖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喜歡什么水果的多,喜歡什么水果的少,那老師要想知道我們全班小朋友喜歡水果的情況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制作一個統計圖呢?隨即教師課件出示最喜歡的水果統計圖,由學生匯報,教師將全班學生喜歡的水果圖片填入統計圖中。再根據統計圖師生一起填寫統計表。

  然后學生根據統計圖和統計表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并解答。

  第三個環節是: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由于我班的同學都在學校吃早餐,可食堂的工人師傅們并不知道同學們最喜歡吃什么樣的早餐,所以有時侯做了同學們都不喜歡吃的飯菜時,就會剩下很多,造成很大的浪費。怎樣來解決這個浪費的問題呢?由此引導學生說出可以利用剛才學到的統計知識統計出同學們最喜歡的早餐。

  2、教師給每小組發一張早餐統計圖,讓學生在喜歡的早餐上畫三角符號,由小組組長將本組的統計結果貼在黑板上,然后集體填寫全班學生喜歡的早餐統計圖和統計表。看著這張統計圖和統計表請學生說說你想對食堂的管理人員提點什么建議?希望他們怎么做?

  第四個環節是:學生回顧,教師小結

  小朋友們,學了這節課你們知道要比較東西的多少的時候,畫什么圖比較好啊?(統計圖)那在畫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么呀?(先把東西分一分,再擺一擺,擺的時候注意要把東西擺放整齊)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說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內容

  《輕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20和21頁的知識,它是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多少和高矮、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活動。教材內容選取了學生身邊常見的、感興趣的事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

  (二)說學情

  本班學生都是剛剛走進校門的六、七歲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愛說愛笑,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樂于動腦。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

  (三)說教學目標

  據我課前了解,我班的學生都已經知道物體可以比較輕重,但是對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還了解得不是很清楚。為此,我制定了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物體之間存在著輕重的差異。并認識測量物體輕重工具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通過“掂一掂”等活動,進一步體驗兩個物體間的輕重。

  情感目標:通過比較活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養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年級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還不夠完善,注意力也比較容易分散,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經歷比較物體輕重的全過程,體驗物體

  的輕重關系并會用語言描述。而教學難點是體會輕重的相對性,能根據具體情境進行簡單的推理確定多個物體的輕重關系。

  (五)說教具學具

  自制多媒體課件、天平稱若干、蘋果、雪梨等水果若干、盒子2個是我這節課所要準備的教具與學具。

  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師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法、直觀演示法、講述討論法三種教學方法。

  (二)說學法

  學生運用觀察法、實物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學習方法。

  說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試驗、猜測、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孩子的天性都特別愛玩,所以新課開始,我這樣導入:今天,游樂園里來了許多小動物,你看!它們玩得多開心呀!頑皮的小猴被高高地翹了起來,小熊這邊卻沉下去了,這是為什么呀?孩子們根據自己玩蹺蹺板的經歷肯定會說:因為

  小猴輕所以翹得高,而小熊重,所以就壓得低。哦!也就是說蹺蹺板的哪邊高哪邊就輕,哪邊低哪邊就重。那你們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小熊和小猴,——比——重,——比——輕嗎?誰還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說其他小動物之間的輕重關系?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1)、掂一掂

  此時孩子們判斷輕重大都來自于自己的眼睛,他們眼中的輕重幾乎就等于大小,所以緊接著我就出示了這樣兩個盒子問他們: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重?孩子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一樣重,這時我特意追問:一樣的盒子就一定一樣重嗎?此刻,孩子們的思維一定在飛速的旋轉,可能就會有學生想到:如果哪個盒子是空的,哪個肯定就輕。在學生特別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請一名學生來用手掂一掂,再揭開謎底。然后請全班同學都參與“掂一掂”活動當中來,比比數學書和文具盒誰重誰輕,與同桌進行交流。

  (2)、稱一稱

  學生們興致勃勃,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待學生交流完后我出示了蘋果和雪梨比輕重的圖片,學生們議論紛紛,說出三種不同的比較結果:有人覺得蘋果重一點,有人覺得雪梨重一點,還有人認為一樣重。由于這兩種水果輕重差不多,所以學生猜測的結果也就不同,再次引發了學生認識上的沖突,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借助測量工具的必要性。此時,引入天平的認識已經水到渠成了。

  孩子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實物天平的出示讓他們很驚喜,通過老師的講解和操作,他們肯定很想自己試一試,于是我便順水推舟讓他們拿出自己準備的水果,和同桌的比一比,先猜一猜,再用小組的天平驗證一下。然后后,我又利用自己準備的三種水果,(蘋果、香蕉和桔子)引導學生發現:一根香

  蕉比一個桔子重,而一個蘋果又比一根香蕉重,所以蘋果最重,桔子最輕。最后請學生從教室找一找誰比自己重,誰比自己輕。從而使學生真實地體驗到物體輕重的相對性,初步學會簡單的推理。至此,充實的活動給了學生豐富的體驗與感受,學生對輕重的理解已有了一個新的進展,有效地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一年級的小學生注意穩定性差,容易疲勞,所以我在練習之前先讓學生跟著音樂一起唱《表情歌》,適當地放松一下。然后引導學生逐一完成課本21頁上的四個練習。在做練習時讓學生先明確要求,再仔細看圖,做出判斷,然后再說明自己的答案和想法。

  說教學評價:

  一年級的學生習慣培養尤為重要,所以最后我鼓勵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表現和收獲: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及時總結知識,反思自己,進而提高自己。整節課中,我都與學生融為一體,學生們興致盎然,在玩中學,學中玩,氣氛非常熱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說板書設計:

  教學板書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媒介,整節課中,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重點突出,線索清晰,布局合理,圖片與文字相結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不是簡單的“告訴”,它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去經歷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在有效地實踐活動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5、4、3、2加幾是在9加幾和8、7、6加幾的基礎上設置的,經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上掌握了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與前兩節內容相關的小數加大數的式題,都可以用交換加數的位置來計算,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完成這些計算。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湊十法,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研究怎樣湊十,而是算法的多樣化。

  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1.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5、4、3、2加幾的20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利用9、8、7、6加幾的計算方法學習5、4、6、2加幾的遷移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認真負責的品質.

  教學重點:

  使學生熟練掌握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悟出5、4、3、2加幾的最好的計算方法就是交換加數的位置,想大數加小數.

  在設計本課時,依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同時注重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我的整節課設計,要體現以下設計意圖: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發展為主,合作交流。

  有關20以內進位加法,學生已經學過9、8、7、6加幾,所以,整堂課我沒有像前面那樣教學怎樣去湊十,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討論、交流。在出示5+7=后,讓學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說一說。這樣,既創設了一個合作交流的氛圍,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補充、完善,使每一個人都取長補短,同時也養成傾聽別人說話的好習慣。

  2.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在開放自主的環境里,讓學生的思維開闊和活躍起來。在探究新知環節5+7=教學后,我進行了算法統計和優化,明確:在計算時,只要計算準確,你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就用哪種方法。在學習完例4后,我引導學生想:5加幾、4加幾、3加幾、2加幾的題還有哪些?并適時地給出兩個提示,這樣學生就能迅速、準確地想出來,比起老師直接給出20以內進位加法表記憶更深刻。

  3.尊重學生的思維多樣性,鼓勵算法多樣化。

  小學生的思維是靈活多樣的。他們在課堂上時常會冒出許多智慧的火花,我們應給予保護,這對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在出示5+7=后,學生想出很多種方法,我適時引導,鼓勵創新,提倡學生算法多樣化。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變得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十篇】相關文章:

精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十篇10-09

關于數學生活日記模板匯編十篇01-01

精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編十篇10-13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編8篇10-07

關于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錦集十篇10-16

一年級下數學《找規律》的說課稿模板12-26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關于數學周記模板十篇01-08

關于數學周記匯編十篇12-31

一年級數學《左右》說課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