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研讀。
1、教材編排。
(1)邏輯分析: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類特殊對象,傳統教材都用屬概念加種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數→方程”的線索教學方程的意義,考慮到方程是在刻畫生活中的等量關系時產生的,而且在北師大教材體系中一年級到四年級上冊,學生對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沒有把“等式”這樣一個概念交給學生。并且已經采取逐步滲透的方法來培養代數思維。例如:( )+8=14,90-( )〉65,因此,在北師大教科書里沒有從方程和等式的內涵上作太多比較,直接以等式為立足點,立足點較高。
(2)語言信息及價值分析:
本課教材的三幅情境圖,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層層遞進。第一幅情境借助平衡,讓學生領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數量關系向等量關系的轉化;第三幅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找到多種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2、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簡單情境中尋找等量關系,并會用方程表示。
(3)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在簡單具體情境中尋找等量關系,并會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數”和“等式”兩個核心關鍵詞建立方程的概念。
(2)難點:數量關系向等量關系的轉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是用算術方法來解決問題,算術思維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維。由于從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的認識發展是非連續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性思維轉向借助等量關系列方程的新思維方式比較困難。列算式時以分析數量關系為主,知與未知,涇渭分明;在代數法中,辯證地處理知與未知、求與不求,使這一矛盾雙方和諧地處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設計:
為了更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引“典”激趣,誘發思考。
引用“曹沖稱象”的故事,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尋找相等關系,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平,啟發思考。
我將教材情境動態化,通過FLANSH課件,讓學生充分感知當天平兩端都沒放物品的時候天平左右兩邊是平衡的。當我們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時候,或者兩端放的物品質量不等的時候,天平的兩臂不平衡,表示兩邊物體的質量不相等。這時候左邊大于右邊,或右邊大于左邊。當我們經過調整,天平兩臂再次平衡時,表示兩邊的物體質量相等,即左邊=右邊。讓學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觀情境中體會等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對情境中數據也進行了分批給出的處理。先給出了左邊魚食和小砝碼的重量,讓學生用一個數學表達式來表示天平左邊的質量,再給出天平右邊的質量,讓學生列出等式。這樣就較好地避免了學生習慣性的使用算術的思維方式,同時也順利地進行了用數字表示向用符號表示的轉化。在這一情境的教學中,借助天平這一載體,啟發學生理解了平衡,認識了等式。
第二個主題圖是本節課教學的核心內容。首先,我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塊月餅的質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導學生結合情境圖,把這一信息轉化為等量關系。4塊月餅的質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數量關系“每塊月餅的質量×4”來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4”表示的是4塊月餅的質量,380克也表示4塊月餅的質量,所以他們相等。從而完成數量關系向等量關系的轉化,算術思想向代數思想的轉化,改變學生的長達4年的慣性思維方式。
3、變換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圖隱含著多樣的等量關系,也正是引發學生數學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據學生認識的深入程度,可適當讓學生體會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讓學生探究,根據不同的認識找到不同的等量關系,列出等量關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學中,先引導孩子發現情境中的基本相等關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壺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xx,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發現其他的等量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激發孩子探求知識的欲望,調動孩子思考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從而找到多樣化的等量關系,并進一步提高孩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斷鞏固。
在前面教學的基礎上總結、抽象出方程的含義。通過三道例題的簡潔數學式子表達,讓小組合作尋找他們的共同特點,從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數”與“等式”是方程概念的兩點最重要的內涵。并通過“練一練”讓學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應用,提高能力。
數學應該服務于生活,緊接著我讓同學們根據直觀圖象列方程。這些題目都來自于生活實際,并且分別以現實情境圖、線段、文字敘述、綜合拓展為順序,層層遞進。學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觀情境里的相等關系后,他們在寫方程時會更加關注方程的本質屬性,從而鞏固方程的概念。練習強調學生在按照“數量關系—等量關系—方程”這樣一個過程,通過想一想,找一找,說一說,寫一寫等不同的形式學會用方程來表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體會到方程的作用,為以后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附板書:
方程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左邊的質量=右邊的質量 兩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壺水的水量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第40頁小數點搬家。
2、本節課教材分析:
小數點搬家其實是: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在已經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小數的性質和小數大小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習這一規律既是小數乘除法計算的理論依據,又是復名數與小數相互改寫的重要基礎。通過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用聯系變化的觀點來認識事物,并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道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2)能依據這一變化規律,比較熟練地判斷隨著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3)通過動手操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判斷等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教學重點:探索并歸納出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的規律,和比較熟練地判斷隨著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教學難點:如何發現這個規律和當移動小數點時,小數位數不夠怎么處理的情況。
教學關鍵:則是啟發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發現并歸納出這一變化規律。
5、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片
二、說教法
1、體現規律形成的全過程。概念教學應遵循感知-概括-理解-運用-系統化的邏輯過程。教學中,教師不是簡單的奉送結論,而是在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感知、操作、發現、分析、歸納和鞏固運用。
2、堅持面向全體,以學生發展為本。課程標準要求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我將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的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在空間、時間上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3、注重現代教學技術和直觀教具的使用。老師準備教學電腦課件。學生每人幾張數字卡片,每小組一張小數點位置移動變化情況表格。
三、說學法
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學活動的一切,要圍繞學生的發展來展開。因此本課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活動,使課堂教學多次形成學習高潮。即導入新課時鼓勵學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動手操作時的探究高潮,歸納結論時的思維高潮,綜合練習時的活動高潮。
四、教學過程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明確目標――2操作感知,探究規律--3多層訓練,鞏固規律――4總結知識,自我評價等。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入,明確目標。
首先,我要學生先看一個小數點移動的動畫。
跟著,我讓學生猜想一下,小數點向右移動或向左移動,小數的大小會引起什么變化呢?
接著,出示課題,介紹目標
(二)操作感知,探究規律
為了分散難點,我安排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探導小數點移動,如果位數不夠要補0的方法。
1、用卡片擺出0.04,將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可以怎樣簡寫?
2、將0.04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變成什么數?
3、得出:整數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寫。小數部分沒有數,可不寫小數點。
4、將4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點左邊什么都沒有,怎么辦?(添0補足)
5、將4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是多少?
6、學生小結:移動小數點時,如果位數不夠,要用來補足,缺幾個位就補幾個0。
第二層次:動手實踐,移動卡片,探索規律。
1.請每個學生拿出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變化情況表,用數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結果填在相應的表格里。教師建議同位的同學可以互相幫助。要求:每次移動小數點,都要從第一個式子開始。
小數點移動的位置
0.04元4分向右移動一位0.40 元
40分
向右移動兩位 元400分向右移動三位40.0元
4000分
2、提問抽查,糾正評價。
第三層次:觀察表格,總結規律。
1、請學生觀察表格,小組討論一下。(討論題)。從上往下觀察,小數點怎樣移動,小數大小怎樣變化?
2、同學匯報一下,(邊匯報,邊演示軟件)
3、讓學生說說是怎樣觀察出來的。(如果有學生從小數表示的意義方面去想,教師應給予鼓勵。)
4、讓學生猜想,如果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會怎樣變化呢?
5、教學課件演示,驗證猜想。
6、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7、看書40頁,請大家一起宣讀由他們自己發現并歸納的規律。
(三)多層訓練,鞏固規律
1、鞏固練習。
(1)考填空:小數點向右移動,原來的數就( ),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就( )。師問:怎樣才能簡單地記憶下來?
(2)完成40頁試一試。
2、變式練習:
(1)游戲,拖一拖。請一學生上講臺拖動小數點,并問其他同學回答,原數的變化情況。
(2)解決41頁練習題第1和第2題。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播放。
3、發展練習:如果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再向左移動兩位,又向右移動三位,則原來大小有什么變化?
4、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問學生: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規律在學習和生活有什么應用?
(四)小結質疑,自我評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質疑: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么疑問嗎?
(五)作業布置:
1、回憶一遍操作探索發現規律的整個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2、復習40頁的內容,做書上41頁練習第二,三題在作業本上。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確定位置》是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前后、上下、左右,也學習了簡單的路線知識。這些知識為進一步認識物體在空間的具體位置打下了基礎。而本課的學習則是第一學段內容的發展,它對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認識周圍生活的環境,都有較大的作用。教材從學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著手,通過說一說淘氣的座位,引出第幾組與第幾個的話題。接著,再從第幾組與第幾個引出抽象的數對表示方法,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對”在確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的練一練的內容都是在方格紙上用數對表示某一點的位置。在練習時可以分兩步走。第一,分別說一說水平方向點的位置與垂直方向的位置。第二,當學生分別能清楚地表示單一位置時,接著討論在單一位置上的兩個點。這樣的內容安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地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基于以上的認識,遵循“數學教學要著力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理念,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過程與方法:通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并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究、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教學難點是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不能再單純的依賴模仿和接受性學習,而應該更多地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主動的學習方式。本節課我注重在課堂上多給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多動、多說、多練,同時借助有動畫和聲音效果的多媒體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描述物體位置的方法。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準備了,方格紙和座位卡。
2、說學法
學生的學習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實踐探索。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貼近,這部分內容的掌握與鞏固也是在學生的實際應用中體現出來的,實踐性、應用性很強,因此要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嘗試解決問題。2、合作交流。本課雖以實踐活動為主展開學習活動,也應為學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夠的空間,先讓學生親自實踐,再組織同學之間的合作、討論與交流,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三、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制造沖突,激趣導入
通常學生的學習起點由三個:邏輯起點、現實起點與思想方法起點。這節課我是針對學生的現實起點來引入新課,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有“第幾組第幾個”這一生活經驗,這一經驗與“數對”密切相關,其本質是一樣的。因此,上課開始我首先讓學生向老師介紹自己的座位,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嘗試、概括,讓學生感受用“數對”表示位置比用“第幾組第幾個”更為簡潔方便。讓學生感受學習確定座位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告訴學生像這樣用第幾組第幾個的形式,確定一個人的位置,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課題。(板書:確定位置),從而揭示課題。
第二環節:探索學習,建立模型
看方格圖上的點用“數對”的方法確定位置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避免學生單一借助實際的教室座位來理解“數對”,帶來認知上的局限性和學習上的疲勞感。我通過,將實際的教室座位改為半抽象的座位表取代教材中的情境圖,教學素材頓時鮮活起來,為學生建構“在方格紙上確定物體的位置”這一新知鋪架一個階梯。隨后又將教室平面圖半抽象的座位表抽象成“點”。然后讓再出示橫豎“線”,最后形成了方格圖。這樣做使教學難點得以突破。《新課標》強調:數學學習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活動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確定位置”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時,不能單純地作為知識點進行教學,也不能漫無目的的讓學去胡亂猜測,而是設計為一個個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感受、去經歷、去體驗。
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在方格紙的交叉點上畫出自己的位置。這一步我向學生提出了四個要求:第一,拿出方格紙表示自己的座位;第二,展示反饋,同桌互相檢查;第三,閉著眼睛想。根據方格紙想自己在班上的什么位置;第四,在方格紙上找出一位好朋友的位置。這樣一來,一是讓學生建立起數對的表象,體驗數學化的過程;二是為學生創造用數對確定位置奠定認知基礎;三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其次是讓學生認識“數對”,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此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是學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時機,為了有效解決這一重點內容。我分為六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小組討論,創造出更為簡潔的表示方式。要求四人一組,以“第二組第四個”為例進行研究;第二步,學生上臺展示,并說明所創造的意義。學生有了第幾組第幾個以及用方格圖來表示位置,估計學生會“再創造”出一些簡潔的表示方式,比如第2組第4個:2/4;2︱4;2,4;z 2g4;2z4g,等等。這樣教學從學生的現實出發,引導學生再創造出數對,有利于培養學生好學、樂學的興趣;第三步,引導觀察概括,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而概括出什么是“數對”;第四步,介紹讀法;第五步,觀察對比(5,2)和(2,5)這兩個數對的區別;第六步,請同學們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同桌互相檢查,并用開火車的方式說一說。
在初步理解了數對之后讓學生完成課本64頁的內容,通過讓學生根據自己班級的具體情境,運用到例題上,讓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進一步使概念內化與形成。
第三個環節:運用模型,解決問題
通過多種形式練習,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實際生活中,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設計了一個闖關游戲,主要用來解決課本中的習題。
第一關:找位置 (投影出示學校附近的地圖)
1、下圖是學校附近的地圖,說一說學校在地圖上的什么位置?
2 、圖上還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與同桌進行交流。
3、指名兩個學生,一個報地點,另一個報相應的數對,報完后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第二關:找路線(拿出課前剪好的附頁1)
1、教師說出各個景點的數對,學生邊聽邊擺;
2、擺好后指名用數對匯報各個景點的位置;
3、投影書上的路線圖,請學生自己核對;
4、現在小敏的位置是(5,3),她要到溜冰場去,請畫出路線圖;(1)學生獨立解決問題;(2)出示學生的各種不同的畫法,找出合理的路線:最短的路程并且應該沿著圖中的路線走。
第三關:找位置看電影。
1、 老師將贈送每個同學一張電影票,要求先聽要求再行動:(1)票裝在四人小組信封里,每人拿一張后,先在座位上想一想你的新位子在哪?(2)等音樂聲響起,就帶上你的學習用具,對號入座。如果有人坐錯了你的位置,請你幫助他。2、拿票—思考—找座位。結果出現了問題:拿到(2,*)、(*,3)的兩位同學一時找不到位子,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做是為了是讓學生意識到(2,)只能表示第2組所有的人,不是表示一個人的;( ,3)是表示每一組的第3個同學,也就是第三行的所有同學,數對是用兩個數來確定位置的,只有1個數是無法確定位置的,進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嚴謹態度,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四個環節: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把數對的知識由教室拓展到課外。數對的的知識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但小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較少。所以我通過介紹經緯線,體育館座位號、地球經緯度……拓展了數對的應用領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的同時挖掘數學價值,體現數對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滲透讓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既把握了良好的數學教學契機,又實現了課程回歸生活的思想。
第五個環節:自我評價,總結學法。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收獲和感受。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回顧反思”本節課使用的觀察、討論、動手操作等學習方法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的了解更多的有關知識,獲得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反觀這一節課,我改變以書教書的方式,用現實的班級座位,活生生的情境代替課本的內容,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另外我注意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讓學生建構模型,創造出“數對”的表示方式,讓學生親歷數學化這一過程。我的教學安排合理有序,有層次性,教學內容我安排了兩個由近及遠。一個是:自己的班級—淘氣的班級—城區圖;另一個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具體的感知(弄清班級的第幾組第幾個)—用方格表示—創造出數對,并讓學生閉著眼睛想座位的坐標圖,豐富了學生對現實空間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口、腦、手多感官參與,積極探索,體現了人人學數學、用數學、人人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 說指導思想
小學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
二、 說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厘米與1平方厘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盡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為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了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系。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為什么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了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系。
3、教學目標:
(1)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通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面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厘米,寬6厘米的長方形,邊長8厘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厘米,寬6厘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厘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說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于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說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的表象。對小學生來說,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說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導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么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么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面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衛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后,教師指出,什么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通過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并作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圖形呢?(學生發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厘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為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臺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新課開始,我用課件播放學生感興趣的《坐井觀天》故事,使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富有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初步體會到觀察位置不同,觀察的范圍也不同,為新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在由低到高觀察物體時,由于內容很抽象,如果讓學生去想象,有一定難度。我巧妙的使用三維課件突破教學重難點,將課本上靜止的圖片做成形象逼真的動畫,給學生提供了空間形象的直觀經驗,豐富了表象,并很快判斷觀察位置低——觀察的范圍小,觀察位置高——觀察的范圍大。
在由遠及近觀察物體的教學中,我利用課件展示課本中A、 B兩個觀察點,讓學生體驗觀察的范圍:位置遠----觀察范圍大,位置近----觀察范圍小后,我大膽的創設了一個C點,讓學生再次感知觀察點離小屋越近,觀察的范圍就越小,這樣效果就會很理想。
在解決試一試時,題目要求畫出小明站在A、B位置時所能看到的樹的范圍這個問題時,我先用課件演示小明站在A點所能看到的范圍,這樣演示科學規范。為學生畫出B點小明的觀察視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小明站在A、B位置時所看到的樹的范圍的大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拓展練習時,課件展示一組畫面,有由低到高的觀察順序,也有由近及遠的觀察順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總之,本課的課件從教材出發,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注重圖像、聲音、文字設計的合理性,形象直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課件中肯定還存在著許多不足,懇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導。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
1、說課內容:五年制小學課本第八冊第三章第3節。[數學網更多小學數學說課稿]
2、教材簡析:梯形的面積計算是在梯的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以后學習圖形面積計算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面積的計算公式,能夠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2)通過做圖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梯形面積公式。
難點:熟練正確的進行應用。
5、教具:課件、小黑板
學具:兩個三角形,兩個梯形。
二、教學:
在這堂課中設計過程中,我采用目標教學,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講解法:在本課教學中,梯形面積的計算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我通過學習(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過程)進行梯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推導能力。
2、引導發現法:運用邊講邊提問的方法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在積極獲取新知。
3、討論法:由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熟練掌握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使學生能將本節課的新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討論法、操作法,通過討論互相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練習法:通過各種形式分角度練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保證了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學法:
1、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學習知識,讓學生初步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2、通過教師的啟發講解,提問教會學生觀察區分相似事物之間的規律,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培養、總結、歸納、概括能力,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培養學生的判斷力、應變能力。
四、教學過程:
1、復習鋪墊,又促遷移: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中安排以下幾個過程。
〈一〉、前提測評:
師: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么圖形?
生:平行四邊形
為了喚起學生的舊知識,促進遷移,上課一開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
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出示課件1)
師:看,老師把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什么圖形?
生: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梯形面積的計算。
板書:梯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這樣安排教學,既復習了舊知識,又為學新知識打下了基礎。
2、引導發現,歸納總結。
(1)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拼一拼,和學生觀察知道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這樣把梯形面積的計算轉化成以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2)教師讓學生觀察課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邊形,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與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總結梯形面積公式。學生回答師板書: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教師說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應怎樣寫?學生回答,師出示例題理解橫截面積,指名說出題目告訴我們什么了?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回答集體練習訂正。
(3)為了鞏固梯形面積的計算,做“做一做”,學生練習集體訂正,這樣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公式。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學目的在于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和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總結梯形面積的公式,從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導過程的基礎上進行熟記,正確求出面積。
3、多種形式練習。
1、做一做:(課件)
2、下面是河堤壩的橫截面圖,它的面積是多少?(課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積:(只列算式,不計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選擇:(將正確的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1)求下圖的面積,正確的算式是( )(課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塊梯形草地,上底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為25米,計算它的面積的正確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積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積是70dm2,上底為8dm,高為4dm,則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積:(學生自己討論)(課件)
[設計意圖]本環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1)熟記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并能進行實際應用。(2)養成認真做題,正確書寫作圖的良好習慣。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旋轉與角》是北師版數學第七冊第24-25頁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鈍角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了圖形的旋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旋轉入手,使學生體會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從而引出平角和周角。為下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打基礎。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銳角、直角、鈍角、周角的形成過程,理解各角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通過教學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會辨認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教法學法:
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強調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新的學習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綜合實踐能力的機會,促進其經驗的積累,發展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以游戲引入,教師發指令,一學生按指令旋轉活動角得到相應的角來,這不僅幫助學生復習了學過的角,也讓學生初步感知旋轉可以得到角,從而引出課題。接著還是通過活動角旋轉得出平角和周角,進而介紹他們的特征和畫法,探討它們和直線及射線的區別,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得出結論:通過旋轉,可以得到好多種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重點。
在認識完平角和周角之后,我安排了讓學生用身體的動作擺一擺角,我出示卡片讓一名學生做動作,其它同學來猜角的名稱,在點子上畫角,分析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給學過的角排隊等課堂活動。通過讓學生觀看畫面,親身模仿運動,結合講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們的視野。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這兩種角的認識,體會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們的普遍存在。
在學生認識了這些角之后,讓學生找出各種角的特點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區別各角。最后,完成一組練習,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印象。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簡析和教學目標
(播放視頻)剛才,大家看到學生們正在輕松地玩,你能猜到這是哪部分知識點嗎?是的——《認識方程》,我將靜態知識進行了動態化處理。
評委老師,下午好!
《認識方程》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學生已經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同時又是即將學習“解方程”的基礎。
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通過具體情境理解方程的含義,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生活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經歷從生活情境中尋找等量關系到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表示等量關系的.過程;
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體會到發現、創造的樂趣,經歷數學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思路
我的教學思路是讓學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后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本課的教學不拘泥于方程定義的文字描述,而是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經歷尋找等量關系的過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自主學習.感知方程;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三、教學過程
首先,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撲克游戲、激疑引趣
我設計了一個“撲克牌猜數”游戲。拿出13張撲克牌,分別代表數字1—13,讓學生從中任抽一張,不讓老師看見這張牌。然后跟學生說只要你們用這張牌上的數字按要求計算后把結果告訴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數字。
學生應該會興致勃勃地上來抽一張牌,按要求計算后報出結果,比如得數是75,我猜到數字6,學生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再次玩游戲,比如這次學生的計算結果是45,我猜到數字3.
(2)導入課題、提出問題
在激發學生的疑問和興趣后,我趕緊介紹幫我忙的就是數學王國中的“方程”,導入課題。(板書:認識方程)
然后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我順勢確定兩個作為本節課將要研究的大問題。“什么是方程?”“為什么要學習方程?”(板書:“什么是方程?”“為什么要學習方程?”),關注學生問題探究意識的培養。
2.自主學習感知方程
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幫助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經歷尋找等量關系的過程。
(1)想象游戲
在學生明確“天平平衡,表示天平兩邊的質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學生們一起進入想象游戲狀態:“伸出你的雙手,閉上你的眼睛,現在我們都變成了一架天平。請注意,您的左盤放進了10克砝碼,緊接著您的右盤放進了30克物體。此時此刻,左盤來了救兵——20克砝碼。親愛的天平們,oPENYoUREYEs,您現在怎樣了?”
(課件演示上面天平的過程.快速的)“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相等的狀況嗎?”學生很容易說出“10+20=30”。
想象游戲中多感官的參與,幫助學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達
“同學們,我們繼續玩天平!”(課件動態演示:左盤先放一個櫻桃,右盤放20g砝碼)“要使天平平衡,該怎么辦?”學生應該會說“在左盤放上物體吧”。(課件演示)在創設了櫻桃生活情境后,我尊重學生的已有學習經驗,開放地處理為: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天平兩邊相等的狀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形:
a.生活語言櫻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數學語言櫻桃+5克=20克
c.圖片+數學語言《認識方程》說課稿+5g=20g
d.數學語言X+5=20
“請思考:你覺得他們寫的都對嗎?這幾種表達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學生們在觀察、思考、對比、評價和選擇的思維撞擊過程中,逐漸清晰這幾種表達方式之間有著本質的聯系:那就是等量關系完全相同。順利從物化天平中抽象出數學語言X+5=20,充分感受數學表達方式的優勢:簡潔明了。(板書:X+5=20)
(3)自我挑戰
緊接著,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沒有天平了,你怎么找平衡?”我將教材中后面兩個例題處理為挑戰題。放手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學習匯報的探究學習過程。學生可能會知識正遷移地說“我在腦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平,左盤放4個月餅,等于右盤的340克”。也可能會說“我去找等量關系:兩個熱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緊扣本課的重點“在生活情境中經歷尋找等量關系的過程”,讓學生經歷由淺入深、由直觀到抽象的探究過程。(板書:4y=3402n+180=20xx)
(4)闡述“方程”
(老師將黑板上的方程用紅粉筆圈起來)“同學們,這些都是方程!請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說說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樣的?”
此時,學生們已經比較充分積累了活動經驗,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書: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3.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我分層次設計了兩個練習。
(1)看圖列方程
學生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2)前后呼應、揭示謎底
“同學們,現在我們來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樣幫了我的忙呢?”我把撲克牌上的數看作X,根據之前學生的兩次計算得數現場編輯兩道題目。要求學生根據文字中的等量關系嘗試列出方程,然后我告訴學生,我就是通過解方程求出6和3,它們就是你們抽的撲克牌數字。
“那到底怎樣解方程呢?后面我們將繼續學習。”
利用“撲克猜數游戲”資源,前后呼應進行解密的同時,讓學生參與共建課堂,將知識點指向“解方程”,也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了伏筆,可謂一舉多得。
四、總結陳述
各位評委,剛才我描述的這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是一個“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的過程。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將現實生活中的等量關系數學化、符號化的活動過程,然后運用方程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我并不是否定語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實際上,好多事情都是無法靠語言傳達的。”這是日本暢銷書作家養老孟司在《傻瓜的圍墻》一書中強調的一句話。我想,我們的說課也是這樣。
謝謝!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苗圃小學的王芳,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課時《平行與垂直》。
我制定了如下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結合生活情境,能用自己的話正確說出平行線與垂線。
2、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歸納等活動,積累活動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
評價任務:
1、能向同學們正確說出互相垂直與互相平行的概念。
2、能正確作出判斷,按要求動手操作,發現規律。
上課:
同學們,喜歡玩游戲嗎?請同桌兩個同學面對面坐好。互相給對方說聲“同桌,你好!合作愉快!”,并互相握握手。你怎樣理解“互相”這個詞的?你們的理解能力真強!今天這節課老師請來了一個老朋友,還認識它嗎?它有什么特點?(你說)老師這兒有一張紙,如果把這張紙看作一個平面,這個面兒無限擴大,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一條直線。它是什么樣子的?把你想出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在紙上,看誰畫的又快又好。
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畫出了這么多種情況。仔細看看,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先獨立思考,同桌兩個同學再商量一下,可以怎么分呢?(你說)為什么你覺得第7組的兩條直線會相交呢?你們同意他的意見嗎?那第3組的兩條直線呢,想象一下,無限延長,會相交嗎?像這樣的兩條直線就叫做平行線。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平行線?(你說,你說,你說,)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一定是平行線嗎?大家看這兩條直線,它們不相交,能說他們互相平行嗎?所以,我們還要給互相平行加上前提條件:“在同一平面內”。現在,誰能完整地說說,什么是平行線呢?(你說,你說,你說,同桌互相說,大家一起說)
要判斷一組直線是不是平行線,要具備什么條件?(你說)同意嗎?同時具備這3個條件我們才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例如:這是直線a,這是直線b,我們可以怎么說他們的關系?(你說)能不能說a是平行線,b是平行線?你說的真棒。看這個長方形,你能從中找出平行的情況嗎?(你說,你說,你說,)大家的眼睛真亮。
同學們,其實,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平行的現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來看看老師的發現。想一想,鐵軌為什么要設計成這樣,假如不平行,后果會怎樣?”你能在運動場上找出平行的現象嗎?
剛剛我們欣賞了一些有關平行線的圖片,平行線的存在使得我們生活中的事物看起來更有序。接下來還請同學們看一張圖片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立交橋,它使我們的道路變的更通暢,從橋上經過的汽車與橋下行駛的車就不會撞到一起,也就是這兩條道路不會相交,但是,能不能說這兩條道路互相平行呢?為什么?(你說)所以判斷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是不是平行線,一定要看它們在不在同一平面內。
剛才我們一起研究了: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會出現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其中,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咱們再來看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能不能再把它們分分類?按什么標準分的?(你說)成直角,和不成直角,怎么證明這幾個是直角呢?
(真是好辦法)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我們來看看書本上是怎樣定義互相垂直的。打開書57頁,找找答案,一起讀:這是直線a,這是直線b,我們可以怎么說它們的關系?(你說)非常好。在這個長方形中有互相垂直的情況嗎?(你說,你說,你說)那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中有互相垂直的圖形?(你說,你說,說)
其實在生活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不是單獨存在,例如下面的圖形中既有互相平行也有互相垂直。有了平行和垂直的存在我們的世界變得有序、整潔,接下來老師就考考你對這兩位朋友的了解。
請獨立判斷對錯,并說明理由。仔細觀察,下面哪組是平行,哪組是垂直,同意嗎?你的觀察能力真強,同桌兩個同學合作,根據要求擺一擺,你發現了什么?你說,你真是個認真觀察的孩子,今天你有哪些收獲?我們今天認識了兩位新朋友,(平行與垂直),在今后學習中我們對他們會進一步了解,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以及在線的所有朋友們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說課大賽!選擇這一課后,有點犯難了,這部分內容是傳統教材沒有的部分,也是上網查資料中很少、近乎沒有任何資料來源的一課,我心里壓力也很大,可是我又是幸運的,在朋友的幫助下,讓我很清晰的認識到,這個知識領域中,老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應該怎么教,這才是我真正的收獲!真誠的謝謝幫助我的各位老師和朋友們,我想今天說課精彩之處,來源于他們的智慧火花的閃亮……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圖形的變換》第一課時《圖形的旋轉》
首先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我的孩子們:
《圖形的旋轉》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并且是空間領域里最原始的基礎,學生在這個時期是孩子空間觀念敏感期,這種數學觀念發展的好,創造能力也將是無限的。
其實,我們班級的孩子思維很敏捷,活潑好動,經常給我很多驚喜!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物體或圖形運動的經驗,他們經常做折紙、轉風車等手工活動,從中積累了圖形變換的知識,三年級又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在這些基礎上進行本次的學習,在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著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談談我確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有三大來源:一是來自學生的學習需求。二是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三是來自教材的學習素材。
1 、知識和能力目標:通過實例觀察了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
2、過程和方法目標:能設計簡單的圖案。
3、情感態度目標:A:學會按一定的角度有規律的旋轉,得到漂亮的圖案,學會欣賞數學美。B:培養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是目標:3
最后說說我的教學流程:
課的伊始,我采用了輝煌老師的建議,通過學生演示自己動手制作的紙蜻蜓,揭示了生活中的旋轉的事例,讓孩子們對圖形的旋轉過程有一個初步的表象認識,這樣聯系生活學數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接下來播放課件):出示一組圖案,都是由簡單的圖形通過旋轉得到的.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只是讓學生欣賞美麗的圖案,可是通過我試講后,發現學生對于旋轉角度的掌握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一部分學生就出現了困惑,因此我覺得再次教學本課,在欣賞圖片的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圖形旋轉的角度。為突破本課的難點奠定基礎。
在觀察演示這個教學環節,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活動:
1、演示教材53頁風車的圖形, 做為動畫出現的,讓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能清晰的看見旋轉的過程。學生很輕松的就把53頁的填空做的很好。
2、演示的是54頁1題強化中心和方向的問題。
3、演示的是54頁2題關于怎樣判斷旋轉角度的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旋轉方法的時候,我的一位朋友就提出來,是否強調逆時針旋轉的問題,當時我就很困惑,我尋求到輝煌老師的門下,在輝煌老師的引導下,我再次細讀教材,進一步明白了教材編寫的意圖,并且把這部分知識滲透在開篇和學生演示蜻蜓的時候。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相關文章: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7篇10-11
數學生活日記模板錦集十篇12-26
【精品】數學教學總結模板錦集十篇10-28
蘭亭集序說課稿錦集十篇04-19
數學教學總結錦集十篇10-28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錦集8篇06-13
關于數學教學總結錦集十篇10-27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4
【精華】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匯編十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