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乘法豎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64、65頁。簡單的乘法豎式是在學生已有的加減法的豎式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以后學生進一步學生多位數的乘法豎式做充分的準備。在計算時嗎,學生往往忽略了豎式的擺放格式及積的位置,從而造成今后學習稍復雜的乘法豎式時的困擾。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極為重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乘法的豎式寫法,知道乘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能用豎式計算表內乘法。
2、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探索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乘法的豎式寫法,知道乘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能用豎式計算表內乘法。
教學難點:
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探索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對象分析:
二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與他人合作的意識。但抽象邏輯思維較弱。
教法學法:
根據以上的這些情況,本節課,我采用電教手段,利用flash軟件,設計了多個動畫畫面來進行輔助教學。大大的方便了學生主動的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究。主動去想發表自己的見解,有效促進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我首先出示這個畫面,并說:秋天來了,天高氣爽,請看,小天使來我們班做客了,她還帶來兩道題想考考大家呢。這么設計,目的在于點燃學生的好奇心,并把學生帶入本課的學習意境中來。在學生進行計算時引導學生回憶做加減法的豎式計算時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從而為這節課的乘法豎式計算埋下伏筆。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我又出示這張畫面,小天使見大家那么聰明,她又帶來了一個問題,觀察畫面,一共有幾個小朋友,怎么列式?通過這樣一問,學生可能列出4+4=8、4*2=8、2*4=8三種算式,我選擇4*2=8這個算式讓學生嘗試列豎式計算,這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初步嘗試之后,我請做出來的同學上臺展示,并讓她們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我則結合學生的方法邊板書整理邊強調:當積是8時,8的位置應在哪?讓學生明確:積的位置要跟第二個乘數2對齊。接著讓學生認識乘法豎式中各部分名稱。這樣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鍛煉他們探究新知的能力。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在學生初步掌握乘法豎式計算后,我趁熱打鐵,又出示這樣的畫面說:你看,小天使難不倒你們,她走了,可小猴又來了。他在問我們呢:我一共有幾個桃果?怎么列式計算?我想學生會有以下兩種算法: 5*7或7*5,我則強調第二種方法的算理:有5個盤,每盤7個,就是5個7,在學生理解算理后讓學生根據算式列豎式計算并匯報計算情況。在學生匯報時我追問:這個算式的積是35,是兩位數,你們是怎么擺放的?這個環節正是本課的難點。我預想到學生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讓學生判斷哪種方法正確,為什么?通過讓學生進行判斷,使學生再次明確當積是兩位數時,積的各位要和乘數的各位對齊。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真正的掌握了乘法的豎式計算。
三、練習反饋,鞏固提升。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我又設計了以下幾個練習。第一題我以填空的形式來讓學生注意積的擺放位置。 第二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以此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 第三個練習是多項填空題,這樣的設計既開放了學生的思維,又鞏固算法與算理。激起了全班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回顧總結,點撥學法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我想今天的課大家也一定有不少的收獲,能跟大家談談嗎?(這樣設計,讓學生能總結出列豎式計算時要注意積的各位要和乘數的各位對齊,讓學生在總結知識的同時,將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也表達出來,從而使課堂體驗更豐富,讓學生更加喜歡充滿智慧與感情的數學課堂)。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題目是 《認識線段》。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征,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線段。
三、教具和學具: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四、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主要采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五、教學程序的設計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六個部分:
流程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2分鐘)
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明家和學校兩點之間很多條路,只有中間一條路是直的,用紅色的線段表示;其它路線都是曲線。
啟發學生思考:小明從學校回家,走那條路最近?為什么?
這一環節充分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發現,這條路因為直,所以近。使學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情境中滲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流程二:反復體驗,認識線段(8分鐘)
這個流程分三個層次教學。
首先是直觀感知:請學生把桌上的棉線拉直,觀察棉線的形狀。
第二層次,通過講解和變式練習,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講解:像剛才的那條路,和我們兩手之間的這樣直直的一段線就是線段。手捏住的棉線的兩頭,在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
在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線段有幾個端點?你認為線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線段的端點是怎樣表示的?
改變棉線的方向和形狀:這樣是線段嗎?為什么?
通過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線段的本質特征。
第三個層次:回歸具體,找線段。
請學生在身邊找一找有哪些線段?摸一摸線段的特征,和同桌說一說線段在哪兒,端點在哪兒?
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曲直對比和變曲為直,使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通過感知實物,再由抽象回到具體,學生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從而對線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認識。
這個環節的最后,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為什么?
這個環節的最后,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為什么?(圖略)
流程三:動手折紙,深化認識:(6分鐘)
首先,出示長方形紙片,激勵學生:你能折出一條線段嗎?
啟發學生思考,有多少種不同的折法?
讓學生先獨立動手折一折,再小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個組的折法多。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比較不同折痕,引導學生認識到線段有長有短;通過小組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折出的線段有很多條,適當滲透無限的概念。
流程四:自主探究,學畫線段。(10分鐘)
畫線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分三步教學:
第一步,先讓學生運用剛剛獲得的對線段的認識,嘗試畫線段。
在此基礎上,給出兩個方面的議題,學生分小組討論:
第一個議題:你是用什么工具畫的?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畫線段最多?
第二個議題:你是怎么畫的,畫線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學生畫線段可能出現的錯誤:缺少端點,線段不直。針對錯誤進行評講。
這里的難點是,二年級的孩子,雙手協調能力還不太強,常常因為左手尺子沒壓緊,右手握筆用力太大,導致尺子移動,線段不直。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畫圖方法。
第二步,總結畫法。針對孩子畫圖的難點,我自編了一首兒歌:左手壓尺用點力,右手握筆輕輕移,畫上端點別忘記。
第三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再畫線段,進一步體驗線段的畫法。
流程五:練習鞏固,深化拓展(10分鐘)
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基本練習和拓展練習。
(一)基本練習:
第一題:連一連
先后出示兩個點,三個點,問:你能畫出幾條線段?
第二題:數一數
課件出示:下面的圖形分別由幾條線段圍成?(圖略)
基礎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統計錯誤人數和錯誤原因,并集體訂正。
(二)拓展練習:
出示四個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問:每兩點畫一條線段,可以畫幾條呢?
學生先在書上獨立試畫,再展示做好的作業,學生互評。在學生互評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講評。
教師主要講解兩種畫線段的方法,在講解中配合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種畫法,分類畫線段:先順次連接四點圍成四邊形,再完成四邊形里面的線段。
第二種畫法,先畫出過一個點的所有三條線段,再畫出過第二個點兩條線段,再畫出最后一條線段。向學生滲透有序思想,為高年級進一步學習排列組合的知識做好鋪墊。
流程六:全課小結(4分鐘)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2、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么疑問嗎?
3、自我評價:這節課學得怎樣,用什么方法學習,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什么?
總體評價:
本節課,通過比較去學校的路的長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在生動的情境中,使學生初步感知線段表象,和“直”這一本質特征。通過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讓學生以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經歷認識線段的過程,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概括能力。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順利掌握線段的畫法和數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了與同伴合作的意識。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花園》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倍”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結合“花園”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等實踐操作活動,體會“倍”的'意義。對“倍”的意義的理解,教材要求學生既學會畫圖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識地滲透形數結合的數學思想。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2、會用圖示或除法求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3、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 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三、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四、教學教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根據這個教學理念,這節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 “動手操作法”。由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以激起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從而主動探究。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交流等學習活動,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倍數問題。把學習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知識智慧共享的園地。
五、教學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合作、發現以及探索學習機制,實現學習方法的多樣化,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根據這一要求,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生生互動作為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
六、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創設情景。
1、(放音樂)一陣雷雨過后,天氣晴朗了,森林里許多小動物都高興出來玩耍!它們是誰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體圖畫)誰來介紹一下?有那些小動物?它們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構建“倍”的概念。
1、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小猴子和小鴨子的只數關系。比較兩個數除了“求和”、“比多少”的關系,還有另外一種關系叫做“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倍的認識”
2、構建“倍”的概念。
體會“倍”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設計3個教學層次,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體會“倍”意,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1)第一層教學:初步體會“倍”含義。
同學們!剛才通過數一數,我們知道猴子有幾只?鴨子有幾只?如果我們用圓片代替猴子數和鴨子數,猴子擺幾個圓片,鴨子呢?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擺。(分2行,第一行擺猴子,第二行擺鴨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師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圓片畫一圈),鴨子的只數有這樣的幾份呢?(先讓學生說一說,再讓個別學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著要求全體學生用圓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鴨子擺一擺、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體會,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鴨的只數有這樣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師引導學生說: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我給學生設疑:鴨子數是小猴子數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這樣的幾份?目的讓學生明確如果用“倍”來描述兩個數量間的關系,首先要知道以誰為標準,也就是說把誰看作“一份”,再看與它比較的量有多少個這樣的一份。
(2)第二層教學:加深對“倍”的認識。
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發現“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小雞數是松鼠數的幾倍呢?”(老師把問題板書在黑板)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并說出理由。
先要求學生畫小圓圈表示小雞數和松鼠數,圈一圈、填一填,數形結合體會“小雞數是小松鼠數的幾倍”,然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層教學: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下面請同學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說一說
(4)請你再提出一個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并嘗試解答。
讓學生初步體會應用“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三)運用“倍”的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根據課本的練習編排,我設計了闖三關練習,讓學生帶著興趣,玩中學,學生在輕松而又帶有竟爭性中解決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1、第一關“比速度”。
2、第二關“比高矮”。
3、第三關比記憶。
同學們每天都看天氣預報嗎?還記得最近的天氣嗎?看圖理解,尋求要解決的問題。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會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數據的過程,所以本環節試圖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
(四)全課總結。
說一說你這節課有哪些收獲。老師歸納: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通過討論交流后,學生自己試著歸納來完成的,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回憶了這節課的學習歷程和研究的成果,這樣做更體現了“過程”。整堂課的設計,由生活情境導入,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倍”,再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倍”,解決有關“倍”的知識,最后到生活中尋找倍,層層遞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五)教學效果預測。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時中,“倍”這個概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這個教學上的重點呢?在教學時,在具體的情況中擺一擺、圈一圈的操作活動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動中突破難點時,我設計了3個層次。
(一)幫助學生理解“倍”含義。
在這個環節上,首先由學生在情境圖中收集數學信息,并根據收集的信息用小圓片代表小鴨、猴子來擺一擺。這些環節學生們都是可順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義時,就需要老師來幫一幫。這時我就通過和學生一同擺一擺、圈一圈來到確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個小圓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鴨的6個小圓片就可以看成這樣2份,從而推導出小鴨數是猴子的2倍。
(二)輔助學生加深對“倍”的認識。
在上一個環節,學生對“倍”的含義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雞數是松鼠的幾倍時,我就引導學生先獨立用畫小圓圈代表松鼠數和小雞數,然后圈一圈,與同桌說一說,集體反饋時,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算式中各個數字的含義。
(三)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設計了這樣3個層次的教學,對于“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后,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內容是滬教版新教材二年級數學上冊第65-66頁的《角與直角》,它是第五單元幾何小實踐的第一課。在之后的課中學生還要逐步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正方形和長方形,是進一步研究幾何的工具性內容,因此安排在第一課進行教學是為了讓學生累計角與直角的認知經驗,為之后的幾何學習打下基礎。這里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幾何中角的概念。這里對角的描述“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邊”是建立在有限的生活空間中的,沒有給角下數學定義,數學中角的定義要在以后的學段才出現,而教材安排的這一課只是為了讓學生對于角的特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另外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接觸觀察尋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在此基礎上認識直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因此本節課不僅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更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依據以上教材特點和兒童的心理特征,我確定了《角與直角》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⑵能辨認、判斷角和直角。
過程與方法
⑴在觀察角,尋找角,標示角的過程中認識角的特征,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⑵通過轉動三角尺認識直角,在量一量的過程中體驗判斷直角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找生活實物中的角逐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⑵在探究直角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特征,會判斷角。
教學難點:
會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并用它來測量直角。
二、說學情
從心理特征來說二年級孩子的邏輯思維從具象型逐步向抽象型發展,觀察、記憶、想象、操作能力也隨之迅速發展,但同時他們仍然積極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學生熟悉的鐘面知識引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創造條件,安排了較為
豐富的操作實踐活動——指一指,找一找,轉一轉,量一量,來幫助學生認識角和直角的特點。
從認知情況來說,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積累了一些角的經驗,但往往學生生活經驗中的角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對直角的感覺也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所以教學中只有讓他們通過親自操作活動,獲得直接的經驗來正確認識和辨別角與直角,形成空間圖形感。
教學過程: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說明。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從生活的角度出發,用學生已經學過的時鐘知識來讀一讀鐘面,再影去刻度與數字,讓學生逐漸注意到鐘面上的兩根指針組成的圖形。這樣的導入方式既鞏固了原有的鐘面知識,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也為之后引出角的概念做了準備。
二、觀察歸納感悟新知。
探究一認識角
讓學生觀察放大之后鐘面上的角有什么特點,學生能比較容易的發現這些圖形他們都是尖尖的,有一個點和兩條直線,這時我再出示各部分名稱幫助學生總結角的特點,這樣設計是從生活實物里抽象出角的概念,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水平,使他們可以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由于時針分針有長短區別,因此在抽象出鐘面上的角時,我將前三個角的邊畫成一樣長,而后兩個是一長一短來避免學生產生邊有長短的誤解。
在緊接著的跟進練習中,先是運用剛剛掌握的角的特點來判斷是不是角,這樣能讓學生對角的特征有更準確更完善的認識,再從一些生活圖片中找角畫出頂點與邊,雖然學生對角的特征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從實物圖片中找角對他們仍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樣設計正是要學生把學到的與生活事物結合起來,把一些理論的東西(角的概念)應用于實踐中(根據概念去尋找角)。這樣,不但鞏固了知識,還能讓學生充分的動起來,符合低年級孩子愛動的年齡特點,使他們加深對角的認識,同時標上角的符號則是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探究二認識直角
直角是一個比較復雜而抽象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對直角的形狀有個初步的了解和判斷,我通過轉動三角板讓學生發現當一條邊水平放置時另一邊是豎直的角就是直角,讓學生對于直角的形狀有一個簡單的感知,能使他們在三角尺中快速的找到直角。并且形成一種空間圖形感。
接著通過讓學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引發他們對于三角尺上直角的關注,而讓學生相互找一找轉動的三角尺上的直角則是為了豐富直角的變式圖,有利于學生在變化中體會直角的基本特征,建立起比較豐富的直角表現,而突出學生對于三角尺上的直角認識也以便于他們在下節課中以三角尺來判斷比較直角、銳角和鈍角的大小關系。因為我的數學科研小課題是研究教師組織低年級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方法,其中我的一個研究點就是如何組織課堂討論、開展同桌合作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教師明確學習任務和進行規范的示范操作會直接影響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是否有序、有效。也就是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評價的標準等等。所以在讓學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時,我先示范轉動尺子的方法并讓小朋友上來指一指直角,對于指的方法規范與否直接作出評價,這樣學生目睹了一系列的操作過程,在同桌間開展這個活動時就不至于無從下手而且也掌握了評價對方的方法。
我覺得學習數學很重要的就是要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所以在學習判斷直角的方法時,我牢牢抓住兩把三角尺中直角的素材,引導學生去想如何來驗證另一把三角尺中也有一個直角,從而揭示判斷直角的一般方法。而之后讓學生從生活圖片中找直角,則是讓學生大膽地猜測、估計,把直角的知識延伸到了生活中,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進一步在腦中鞏固直角的概念。而小紅旗的設計是讓他們了解只是目測有時不一定準確,還需要科學的驗證。這樣把學生充分搬到學習的主動地位,激活學生的思維,并且能夠讓學生在猜想和驗證中獲得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一種科學的態度。
三、練習鞏固拓展提高。
數一數是考察學生能否靈活運用角的定義來數出角的個數,使他們形成一種有序觀察的習慣,做到不重復不遺漏。而數直角則要他們經歷先目測再驗證的過程,不但鞏固了使用三角尺測量直角的方法,還培養了他們嚴謹規范的數學習慣。
最后在周圍找直角則是拓展學生思維的一個活動,有利于他們將知識內化遷移。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三角尺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了教學難點:直角的度量。通過活動培養了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活動中,有些活動能力比較薄弱的學生也許會碰到一些問題,這時,同組的同學可以對他進行幫助,因為是他的伙伴教會了他,他的記憶會更深刻,同時與人的交往能力得到了發展。在度量時,我也可以參與到其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從而難點得到了解決。這正是二期課改中的“注重學習體驗”的思想。這樣有利于形成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的氛圍。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6的乘法口訣是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三單元第六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了1——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在編排上先出現一組準備題,每次加6,把得數填在空格里;再出現例10,看圖寫出乘法算式,并編寫出乘法口訣;然后進行鞏固練習、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乘法口訣的教學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本學期教學的一個重點,它是學生以后進一步學習乘除法的基礎。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生通過操作軟件,在學習乘法口訣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意義,讓學生在實際問題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并能用口訣熟練地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在口訣的整理中,初步培養學生發現簡單規律的能力,提高應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學生在編口訣和利用口訣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習能力,積累學習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悅。
根據教學目標,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讓學生在1——5的乘法口訣的編寫經驗上,自主探索,編出6的乘法口訣,并熟記口訣。
同時,又由于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受其表達能力的限制,將其探索發現的知識抽象出來,概括形成口訣形式這一過程和發現口訣的內在規律,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個難點。
教學難點:編寫乘法口訣,發現口訣的內在規律。
二、說教法
小學數學教學法指出,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本課教學是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的,結合本課內容和學生實際,本課教學采用故事情境法,發現法、嘗試法等進行教學。通過創設情境,學生討論交流,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轉播學生的練習,達到人機互動。
三、說學法
新課程強調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此,本課教學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本課的教學程序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精彩的課堂開端,不僅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一開始就給學生創設一個小熊請客的情境,并結合課件的動態演示,配以優美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復習準備環節:小熊來到了一座小橋邊,可橋上只有一個數字,怎么過橋呢?小熊正在納悶,這時飛來一只小鳥,它告訴小熊用橋上的數字每次加上6,說出得數,就可以把橋搭上。讓學生說出得數后再填表算一算,填表算一算起兩個作用:一是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二是讓學生熟悉6的連加,為學習6的乘法口訣打下基礎。
(二)發現問題,自主探索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新課程標準也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去“經歷、體驗、探索”學習數學的過程,使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在探索6的乘法口訣的過程中,我設置了6種不同的水果,讓學生自主選擇進入練習,給了學生可選擇的空間,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6個練習都是編6的乘法口訣,這里多個數的連加可以看屏幕數出,從而解決了乘法算式的得數問題。“再想一想”“你真棒”的提示,體現了人機對話。教師通過轉播的形式達到人機互動,起到了互相學習、集思廣益的效果。接著讓學生運用前面掌握的方法填出積,編出6的乘法口訣。同時在做題的過程中內化了思維方法。我這樣設計,是為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教學理念。
(三)激導探究,鞏固知識
練習的設計應遵循“多樣性、靈活性、開放性”原則,給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不同的人保證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練習。
練習一:通過“探險”主題,讓學生自由選擇,可進入“小兔”或“海豚”兩個畫面,每幅圖都有兩種理解,能列出兩個乘法算式,使用的口訣也是相同的。怎樣理解圖意,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這里學生可通過人機對話來判斷對錯,通過教師轉播達到互動。
練習二:小狗爬樓梯,學生每算對一個乘法算式的得數,并說出所用的乘法口訣,小狗就爬一步樓梯。這樣的練習,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練習三:通過讓學生看動畫,列出兩個乘法算式,并說出所用的口訣。既能提高計算能力,又再次看到一句口訣能算兩道乘法算式。分頁標題#e#
這三個練習,都配以美麗的色彩,優美的音樂,還配上了感情色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應用知識,內化提高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以及作出決策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為此,在學生掌握了6的乘法口訣之后,我設計了以下4個練習。
練習一:通過“送信“游戲,讓學生發現口訣的排列規律,并說一說自己所發現的規律。這些規律學生在學習中已初步發現,通過操作會感受更清楚,在游戲情景中,印象會更深刻。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輕松地突破了難點。
練習二:幫幫我們。通過人機對話,培養學生運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轉播,達到思維的交流,同時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練習三:創設實際生活情境,讓學生互動討論,找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練習四:引導學生從1只青蛙身上找出問題,如:1只青蛙有1張嘴、2只眼、4條腿……接著以人機對話的形式進入2只、3只、4只、5只、6只的填空練習。這個練習既鞏固了1——6的乘法口訣,又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并在游戲中內化了知識,熟練了乘法口訣。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成功的滿足與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在評價方式上主要采取了讓學生以自評、互評與組評相結合的評價形式,讓他們暢談學到了什么,學得怎么樣,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說板書
為了體現本節課的設計意圖,更好地突出重點,我的板書力求簡潔、美觀、清楚。
總之,本課教學是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的,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轉播學生的練習,達到人機互動,直接誘發了學生在感情和行為上的參與意識。練習中生動有趣的畫面,直觀動態的演示,強有力地吸引著學生,把學生帶進一個個嶄新的學習境界,創造出激動、高昂、活潑的獲取知識信息的氛圍,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嘗到學會創造、追求真知的樂趣,其參與性學習的程度是普通形式下的授課所難以達到的。同時增強了課堂密度,強化了學生思維的整合度,給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乘加、乘減”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中的一個內容,它編排在“乘法的初步認識”中“5、2、3、4的乘法口訣”之后,讓學生通過乘加乘減的學習,進一步理解口訣的意義、學會口訣記憶的方法。
5、2、3、4乘法口訣的理解和記憶都相對比較簡單,后面6、7、8、9的乘法口訣理解、記憶的難度則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減的教學,目的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抽象、概括、總結出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系,為進一步學習6、7、8、9的乘法口決和理解記、憶口訣打下基礎。所以,本節課的成敗會影響到學生表內乘法的學習及今后的數學學習生活。
教材通過“小熊掰玉米”這一主題情境圖,將計算教學、解決問題和口訣記憶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理解乘加、乘減式題的意義,并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從中理解并掌握相鄰兩句口訣的記憶方法。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深挖教材,突現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思路。運用數形思想、假設思想和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尋找到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系,為進一步學習6、7、8、9的乘法口訣和理解記憶口訣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通過主題情境,收集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能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2、運用乘法的意義,探究出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初步歸納總結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運用乘法的意義,探究出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
教學難點:
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質疑,直觀理解。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從形到數的抽象過程,體現算法多樣化。 分兩個環節進行。
1、情境質疑,導入新課。
出示情境圖1,質疑:從圖上你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3+3+3+3=12,4+4+4=12,3×4=12
2、再次質疑,理解方法。
出示情境2,再次質質疑。質疑::你能結合剛才的情境,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匯報,說說為什么?以明確計算方法,并進行報分類板書: 抽象
3+3+3+2= 3×3+2= 3+3+3+3-1= 4×3-1=
二、動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義。
教師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用小圓片擺圖形。經歷從情境圖到直觀圖的抽象過程。 指導學生以四人小組按老師給出的算式擺出圖形,進一步理解算式的意義,滲透假設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體分兩個層擺圖形。
第一層次: 3+3+3+2= 3×3+2= 4×2+3=
第二層次: 3+3+3+3-1= 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間的聯系。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邊一列算式有什么特點,跟左邊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3+3+3+2= 3×3+2= 3+3+3+3-1= 4×3-1=
2、小結揭示課題:我們以前學習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算式,那今天這種有 假設這里放一個,算完后減去。(假設小熊沒有把玉米掰走) = = 11(個)
乘有加或有乘有減的算式,就叫乘加乘減。(板書)
四、運用轉化,引導討論,找到記憶兩句相鄰口訣的方法。
1、計算:5×2 + 5= 5×3 – 5=
2、觀察思考:5×2 + 5=3×5= 15 5×3 - 5 = 2×5= 10 你發現了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并匯報,找到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
3、質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記不清5×5=?怎么辦?
4、練習:4×2 + 4 = 4 ×( )= 12 3×3 + 3 = 3 ×( )=( ) 4×3 - 4 = 4 ×( )= 8 3×4 – 3 = 3 ×( )=( )
5、小結:這里運用轉化思想,找到了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就為理解和教學6、7、8、9的乘法口訣和學生口訣記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是降低了學生記憶口訣的難度。
五、鞏固練習,內化知識。
鞏固練習部分我設計有層次和陡度的練習,以達到內化知識,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圖填等式(模仿練習)。
引導質疑,完成練習: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誰還有不同的想法? 3×4+2=14 3×5-1=14
2、算算寫寫(鞏固練習)。
3、P58 、4(鞏固練習)。 先質疑: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人?) 然后獨立解決?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3×4+3=15 4×4-1=15
4、P58 、5(獨立練習)[備用題] 讓學生先提出數學問題?然后獨立解決?
六、總結升華
總結是本節課的點睛這筆,為此我安排了兩個環節總結本課,再次強化知識,突出重點。
1、結合板書,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問題嗎?
以上就是我對這乘加乘減的認識,在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許他把老師教給他的知識全記了,也許老師教給他的知識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數學的靈魂(思想和方法)一定會永遠扎根于他的腦海深入,影響他的一生,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阜陽市鐵路學校的侯晶晶,從事小學教學工作剛三年,教學經驗不足,加上這次準備的比較倉促,說課的過程中肯定存在著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懇請在座的各位批評指正。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上冊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的第六課時------《小熊請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說這節課: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設計、說板書設計。
教材分析:
《小熊請客》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4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學習了5、2、3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里以“小熊串紅果串請客”這一情境入手,引導學生自覺經歷用4連加的過程,為編制4的口訣做準備。在推導4的乘法口訣時,采用實踐探索法,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在交流總結時,引導學生總結出口訣的特點。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新課程理念出發,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4的乘法口訣,會用已學過的乘法口訣進行口算,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經歷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情感目標:在數學游戲中讓學生體會數學存在于生活中,從而強化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4的乘法口訣的得出與掌握。
教學難點:
熟練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并解決實際問題。
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創設“小熊請客”的情境,通過觀察發現信息,表達信息,并借助乘法意義編制口訣,而且通過“開火車”和“對口令”等多種形式,觀察學生記憶口訣的流暢性和了解口訣記憶的準確程度。同時在教學中,注意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的交互運用,達到發展智力,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我以小熊過生日用紅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導入,然后用大屏幕出示色彩鮮明的主題圖,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上的數學信息,并展示給大家。接著組織學生提出用乘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提出3串要多少個紅果,4串需要多少個紅果,9串需要多少個紅果,等等。同學們真善于提出問題,我相信你們也能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設計使學生一開始就以快樂的心情步入課堂,通過展示數學信息,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做到了各學科之間的整合。設計理念:讓學生從中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樂學、愛學,這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達到的。另外這種方法,也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也能體會到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二、合作探究,構建新知,編制4的乘法口訣。
要想解決剛才同學們提出的數學問題,獨立完成課本20頁的填一填吧,想一想,數一數。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檢查結果是否正確,同時我去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最后請一位同學匯報結果。剛才大家填的速度真快,學的多認真啊!那能根據我們剛才完成的表格以及編制5,2,3的乘法口訣的方法,編制4的乘法口訣嗎?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編制4的乘法口訣,并完成課本20頁的4的乘法口訣表。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去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并對編制口訣有困難的同學及時提示,使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正確編制口訣。最后小組匯報結果。緊接著,我引導學生觀察4的乘法口訣表的特點,有的同學可能會發現:相鄰的兩句口訣之間相差4。這時我拋出“如果知道4*5=20,但忘了4*6=?,怎么辦?引起學生的思考。有的學可能會說20+4=24。之后我通過師生對口令,男女對口令,開火車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熟悉并記憶4的乘法口訣。在整個過程中,我沒有對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方法做過多引導,因為學生已經經歷了5,2,3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有了這方面的經驗。學生主要是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這些都體現了數學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教學理念。這樣的教學過程是一個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多次的小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三、隨堂練習,鞏固新知
我首先設計的是看算式說口訣,這里有10道題,男生女生各說5道,比一比誰說的更好。第二個練習是看口訣說出對應的兩個算式。請位聲音洪亮的同學讀口訣,其余同學對算式。最后我組織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運用4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的實例。生1:一張課桌4條腿,我們組4張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條腿。我們每天上午4節課,每星期5天上課,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節課。生3:教室前面國旗一邊有4個字,兩邊有8個字,“二四得八”。練習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樂于接受,積極參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全課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4的乘法口訣,現在說說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訣。
生2:我記住了4的口訣。
生3:我會用4的乘法口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看來大家的收獲還真多!回家以后,請把你們的收獲講給爸爸媽媽聽。
五、布置作業
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用4的乘法口訣來解決的問題,請你們再找一找,記在數學日記中,比一比誰的發現最多。這樣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觀察身邊事物的能力也,使生活和數學緊密相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對傳統的布置作業的一種補充,是學生樂于接受的作業方式。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凌河區洛陽小學的參賽教師王微,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分、秒”中的起始課《我們贏了》。
本節課是在學生一年級初步認識了整時、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三年級進一步學習年、月、日的基礎。《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鐘表,還要求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處處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認識時間單位時和分,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初步建立起時間觀念。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鐘面,認識時、分。會正確的認、讀、寫鐘面上的時間。理解1時=60分。培養學生的觀察、合作、研討、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在動手撥表的過程中,發現鐘表的運作規律,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課程中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教育學生珍惜時間。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質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它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非常抽象的概念,二年級的學生對此比較模糊,不容易理解,很難建立起量化的時間概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1時=60分,建立1時和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精心設計了FLASH課件,利用它的形象直觀這一特點來輔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有關時間的知識,
下面,我就來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教材以北京申奧成功這一情境導入新課,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考慮到這一情境離學生的學習需要比較遠,學生對于這一情境也比較陌生。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做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練”,我設計了用玩自制的圓盤跳格棋這一游戲導入新課。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玩得興致盎然,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們平時需要反復強調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自制的教具。通過玩跳格棋認識了大格、小格。知道了棋盤中有多少個大格、多少個小格、每個大格里有多少個小格。整個過程是這樣的:(播放教學片段)正是由于組織了這樣的一個游戲,學生在玩棋中經歷了時針與分針的行走過程,因此對鐘面上大格與小格的關系體會十分深刻,在學習關于鐘面的知識的時候,學生已經會把剛剛體會到的知識遷移過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玩這個游戲的過程中學生每次走棋的提示均是有一定目的的。在實際教學時如果采用投骰子則無法控制每次走棋的提示,只能通過課件的預先設計才能實現。游戲結束后利用棋盤和鐘面的相似點,用課件演示出由棋盤轉化來的鐘面引導學生觀察,上面還缺少什么?根據學生的匯報利用課件依次出示鐘面上的數字、時針、分針。
時與分的關系的教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在這里我設計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課件呈現動態過程。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在呈現教學內容上形象直觀的優勢,利用Flash課件演示1時=60分,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建立表象,獲得感性認識。整個過程是這樣的:(播放教學片段)由于flash動畫直觀形象的將分針和時針行走的軌跡顯示出來,更便于學生觀察出時針與分針的走動過程,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使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學生在觀察、思考、討論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發揮其主體性,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在教學“準確認、讀、寫鐘面上的時間”這一環節時,將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與真實的鐘表結合使用,學生通過“看一看”、“認一認”、“讀一讀”、“寫一寫”、“撥一撥”等操作活動突破了教學難點。
本節課,在“數學來源于生活”原則的指導下,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多操作、多活動,將學習的自主權充分放手給學生,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積極思考、大膽操作,爭先恐后地展現自己,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又培養了他們勇于創新的精神,并從中體會到探索的價值。使知識教育與計算機技術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真正讓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實踐中獲得厚實的感性經驗。實現了“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把靜態的數學結論建立在動態的體驗、感悟和思考之上。完成了由知識到能力的升華。
【關于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相關文章:
高三數學說課稿模板01-17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10-04
關于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匯總6篇10-05
關于二年級數學說課稿錦集九篇10-04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10-11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9篇10-10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編5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