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編十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課標要求:探索給定情境中隱含的規律。
課標解讀:
行為動詞是“探索”, 指的是獨立或他人合作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理解或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對象的特征及其與相關對象的區別和聯系,獲得一定的理性認識。核心詞是“規律”,本節課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來課標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雜亂無章的去解決問題。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過三個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四個人小合唱固定一個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簡單的排列,通過列舉等直觀方法幫學生發現規律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同時讓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探索、發現現實生活中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觀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過觀察、研讀、交流、驗證等活動,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的過程,體驗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方法。
3、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和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對身邊事物進行數學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意識。
教學重、難點: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簡單事物的排列規律。
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現實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本節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2)“探究——研討”法: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從而提高思維能力。
教學環節:
第三個環節是運用規律解決問題。在這個環節,我提出了
“如果于老師帶領我們班A、B、C三個同學到文登學公園游玩,最后我們四個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師安排在左起第二個位置上,其他的3個同學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這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發現,三個人排隊和四個人排隊且確定一個人的位置的排法總數是相等的,讓學生意識到排法總數是不受確定的那個人的位置影響的。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有序思維方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統一認識。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本節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除法的意義,計算方法,小數的意義、性質,小數加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生活中學生對小數除法也有初步的接觸并有一定的認識。它是在整數除法意義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同時,也是為今后學習小數除以小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及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讓學生初步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筆算,并能對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引領的基礎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所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學生學數學的重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理解并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算理。
四、教學手段
課件、卡片、等
五、教學策略
(一)教學理念與設計思想:
《課標》指出:數學課里的計算課其價值不僅僅在于結果的計算,更重要的是算法的分析過程與算理的歸納。新知的構建,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是環環相扣、漸進深入。所以我在新課前設計了課前復習。
(二)教法的確定:
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呢?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這節課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為主要方式進行新課教學。利用教材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為原型為學生提供較豐富、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研究發現,用已有知識來求解簡單小數除以整數的結果,并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三)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法的指導要寓于教學的始終,結合學生的認知方式與可能出現的困難,給學生的學習予以指導,根據學生學情實際,重點從以下方面指導學生學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探究數學問題。
六、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程序
整個教學按以下五個環節組織進行:復習導入,情境引領、探究新知,歸納總結,鞏固運用,課堂小結
(二)教學實施策略:
1、復習引入
36÷3=54÷6=120÷6=
2、填空
0.2里面有()個十分之一
0.4里面有()個十分之一
0.7里面有()個十分之一
0.45里面有()個百分之一
1里面有()個十分之一
6里面有()個十分之一
6.4里面有()個十分之一
2.4里面有()個十分之一
設計意圖:回憶整數除法的意義,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小數除以整數的學習搭建認知橋梁。
2、情境導入
在這個環節中,我出示了教材中“體育鍛煉”的生活情境,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并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1、初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研究的重點,當重點突破。
(1)解答上面的問題,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學生獨立列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下,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意義和整數除法的意義一樣。
(2)適時點撥,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計算得數時,遇到了問題。
(3)關注新知,透徹理解。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各種算法。通過發問引發學生的討論,使學生理解算理。“怎樣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整數除法?”
(4)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計算方法。
(5)在交流中,教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暢談自己的算法與想法,及時掌握學生不同的思維生長點和認知區別。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創造性地參與到計算的探索過程中來,把各種不同的算法與想法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其產生思維的碰撞與沖突,為其留下思維的空間。
(6)對各種算法做初步的判斷。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一種簡便的算法,直接用小數除以整數。指導學生列出的豎式22.4÷4后,老師用紙蓋住被除數小數點后面的4,問學生22÷4會計算嗎?學生算出后,提問這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20個個十分之一或者2個一,這是把蓋住的紙揭去,并且把小數點后面的4寫在2的后面,問學生:24又表示什么呢,學生討論后回答:24個十分之一。教師接著問:用24個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應該是多少呢?(每份是6個十分之一)怎樣在商上面表示6個十分之一呢?(在6前面點上小數點)最后引導學生說出在豎式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是對齊的。
2、進一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鞏固新知,請同學們自己列出算式73.8÷9=4.2
3、課堂練習6.25÷5= 26.4÷4= 14.7÷7= 43.5÷15=
4、回顧小結
讓學生暢談收獲,總結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總之,本課力求讓學生主動參與多,以計算技能的培養為主,以正確計算為最終目標的教學方法,而是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運用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合作交流和探索,去發現和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從而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進一步得到培養和發展。
5、課后反思
由于本人是新手,對一些教育理念的認識比較淺顯,課堂教學中可能存在的許多不足。例如:對課堂的整體把控、對學生引導、教師的基本技能及課堂用語凝練有待提高。同時也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點評和指導。
6、教學中的啟示與思考
通過自己的課堂教育實踐活動,我覺得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新知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我們精心的備好每節課,上好每節課,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新知的學習。達到學生學會新知的目的。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105頁106頁的《中位數》。
大家都知道中位數是屬于統計學的范疇,以前是放在中學教材中進行教學的。而今統計學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統計觀念已成為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對數據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學推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平均數,知道用它來描述數據組數據的統計情況,具有直觀、簡明的特點。但是當一組數據中有個別數據偏大或偏小時,平均數就不適合代表該組數據的一般水平,中位數便應運而生。它是對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進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從單一的平均數的評價到多元化的綜合評價,更能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說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中位數的統計意義,會求中位數。
2、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中位數”與“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體會中位數的優點及使用范圍,會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統計量。
3、引導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求中位數的方法。教學難點:能根據數據的特點及所要分析的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量。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采用以下教法:
1、教法:
(1)、情景教學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我設計學生口算成績為倒數第二名的學生向媽媽索取獎勵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揭示課題。
(2)探究式教學法。通過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通過自主及合作去感受中位數的的優點。通過探究,得出數據是奇數個和偶數個的中位數的不同計算方法。
(3)活動體驗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學習中位數。
2、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的學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強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進行。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二)實例探究,理解感悟
(三)課堂活動,練習反饋
(四)課堂總結
對于教學設計不做更多的詳細介紹,想說明一點的是:練習題的設計我選擇了上周剛剛進行的立定跳遠測試,由這個真實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讓學生再次感受到了統計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本節課旨在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在現實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討論交流中感悟中位數的意義、探索中位數的計算方法、體會中位數的應用價值,希望通過努力真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取知識、主動發展。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學是學生在學習了分數與除法的聯系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后所安排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以及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并讓學生總結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這樣就為今后學習分數與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通過課前預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積極探索分數與小數互化的規律。
學習目標:使學生理解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能熟練、正確地進行分數和小數的互化。
教學重點: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
教學難點: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特點。
二、教學分析:
根據本節教材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通過“課前預習,課上交流,教師點撥,總結規律,形成概念,知識運用”等幾個環節,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三、教學思路:
(一)通過預習提示,讓學生主動獲取本節課要求的知識,并在老師的組織下得到內化
(二)結合課堂操練,逐步把握知識的本質,形成認知結構,總結規律。
四、教學過程:
(一)先交流預習收獲,在進行展示釋疑,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二)然后在進行鞏固拓展,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觀察發現,然后通過學生積極討論,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最后總結得出: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只含有質因數2和5,再無其它質因數,那么這個分數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數,否則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五、最后在精選一些習題對學生進行當堂檢測
六、全課小結:
這節課,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觀察、引導概括,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口、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這一部分內容是在學習小數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小數除法經常會出現除不盡的情況,或者商的小數位數較多的情況。但是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并不總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數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很重要。
在本冊前面,已經教學過求一個小數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數乘法的.積的近似值,這里只是通過例7一道計算錢數的應用題,讓學生自己想一想,怎樣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計算錢數時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題中的結果應保留兩位小數,除的時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數。然后讓學生自己確定,怎樣把小數點后面第三位小數按“四舍五入法”處理。接著,讓學生試算“做一做”中的練習題。這一題是讓學生根據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學生更明確,算出的小數位數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數。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小數除法的計算中正確地截取商的近似值。并且能夠靈活的處理問題。
2、通過觀察、比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學會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使學生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1、會根據實際需要求商的近似值。
2、理解求“積的近似值”與求“商的近似值”的異同。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是從復習入手,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教師以引導為主,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學會求商的近似數,并且在練習中注意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處理問題,使知識活學活用。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主要分以下幾部分來進行教學的
(一)復習鋪墊
通過復習和談話,既回顧了上節課的內容,又揭示了這節課的學習內容,為今天本堂課的學習內容作準備,為學生完整地認識取商的近似值作鋪墊。
(二)自主嘗試
多媒體出示例題7的情景圖學生通過讀題列式,嘗試計算來初步探究問題
這里多媒體出示生活情境圖,為的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數學探索活動中去,并在數學探索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獲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整個過程是讓學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斷、推理,由實際生活知識引入到所要學的內容,并在從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展示交流
集體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難?我們如何解決?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交流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取近似值的方法,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感悟到取近似值的方法以及規律。
(四)點撥探索
師生在共同板演豎式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討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的解決方法。需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該怎么辦?幫助學生總結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比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積的近似值的異同點: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還可以介紹一種簡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后,不再繼續除了,只把余數同除數做比較,若余數比除數的一半小,就說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數等于或大于除數的一半,就說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讓學生知道:不斷學習,就要不斷總結。因為總結能使我們的認識更加深刻。通過歸納、整合知識,讓學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內化。
(五)演練拓展
反饋練習是通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來檢驗的;
鞏固練習是通過一個求商的近似數的表格來進行的,鼓勵學生比快,并且介紹好的方法;
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練習,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活學活用知識的能力。
(六)課堂小結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最大公因數》的第一課時。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等幾方面展開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課程標準》對本課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2、能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最大公因數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因數的含義,初步學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知道一個數因數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分數四則運算的基礎。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的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也符合《數學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目標要求。
二、基于學生定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及課標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增強合作意識,發展數學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發揚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以學定教說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為此,課前我對部分學生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到: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93的學生能熟練找出一個數的所有因數,87的學生能正確表述 “因數的含義、一個數因數的特點”。
2、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有97的學生喜歡以“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
根據學生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能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難點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關鍵是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針對教學重點,我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作到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主動探索,獲取知識。針對教學難點,我主要遵循三條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整個教學過程著重突出探、疑、動、悟。
在學法上我采取讓學生用動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主要講究重操、重學、重習、重實。
四、基于活動定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于是,我決定以“數學活動”為主線,從“四導”入手:導新、導學、導練、導總結展開教學。
(一)創設情景,設疑導新
3月11日,日本發生了9.0的大地震。我國政府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在第一時間給日本捐送了救災物資。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紙鶴想寄給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紅色千紙鶴10個,黃色千紙鶴15個,要想讓它們分別裝入信封,每種顏色的一樣多并且沒有剩余,每個信封可以裝幾個?最多裝幾個?同學們想不想幫他回答這個問題呢?學完本節課“最大公因數”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這一現實情景的對話設計,積極引導著學生進入今天的數學探究之中。這一環節著眼一個“疑”。
(二)動手操作,導學探究。
1、操作實驗、感知概念
出示例題:用邊長是整分米數的正方形地磚把長16分米,寬12分米儲藏室的地面鋪滿,使用的地磚都是整塊。“請同學們想一想,按這個要求,可以選擇邊長是幾分米的地磚呢?...看來,一下子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困難,我們可以借助學具來完成。”這一過渡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小組合作,動手擺一擺、畫一畫的探究之中。
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匯報,同學們可能找出了邊長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地磚正好把貯藏室鋪滿。學生在動手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為抽象數學概念提供了直觀支柱。
2、聯系舊知、建立概念
請同學們結合因數的知識想一想:正方形的邊長1、2、4和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1、2、4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也可能會說,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數;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數等。
從學生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過程中,有效地引導學生發現要使正方形的地磚是整塊的,它的邊長必須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接著把16和12的因數,通過羅列的方法寫在黑板上,(板書)同學們不難發現,1,2,4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引導學生說出:16和12的公因數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數是:4。所以地磚的邊長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4dm。接著讓學生總結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板書)最后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讓學生懂得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示。使學生更直觀,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學生憑借對因數概念的理解,積極參與、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經歷了抽象概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獲得了數學概念,也獲得了數學方法。有效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3、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現在讓我們解決怎么裝千紙鶴的問題,可以怎么辦?”同學們用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知識解決了問題。(因為10和15的公因數是1、5,最大公因數是5,所以每袋可以裝1個或5個,最多可以裝5個。)這一活動,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設計意圖】:“活動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本環節我力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動,在互動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這一環節主要著眼于“探”、“動”。
(三)分層導練,鞏固新知
有梯度練習的設計,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為此,我把練習的設計分為三個層次:
1、基本練習 :準備一些數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師的口令站隊,是12的因數的站在左邊,是18的因數的站在右邊,這樣就有一些同學不知道該站在哪邊,老師再明確: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的,請站在中間。通過游戲鞏固了學習知識,也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因數和公因數的聯系和區別。
2、開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在兩個學生用列舉法板書之后,讓學生想一想,還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出:列舉出27的因數,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數,從而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也可能會想出:列舉出較小數18的因數,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數,從而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針對學生的回答,我采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你真了不起,發現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通過這個練習,進一步突破了教學難點。
3、拓展應用:育才小學六(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參加了爭當“環保小衛士”活動,如果男女生分別進行分組,每組人數一樣多,每組可以有幾人,最多有幾人?當學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后,老師又追問:“如果是你,你認為每組幾人比較合適?” 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三個層次的練習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層、有度。這一環節主要著眼于“悟”。
(四)引導總結,完善建構
最后讓學生說出這節課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升華的作用。
五、師生參與成板書
好的板書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網絡圖,因此本節課我的板書設計突出以下幾點:(1)條理清楚,層次明確。(2)突出重點,與課堂小結相呼應。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應用概念。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放飛了孩子的心靈!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時“中位數”。
一、說教材
中位數的學習是在學生已學過“平均數”的基礎上進行的。“中位數”也是《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一個新的要求。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到: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不僅能用“平均數”來反映,在一些情況下,還能用“中位數”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數據組的整體水平和集中趨勢。
這一節主要安排了兩個內容:一是理解某些情況下,用中位數作一組數據代表,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合理性;二是學會計算一組數據中數據個數分別是奇數或偶數時中位數的值,理解中位數的意義。
根據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心理特點、認知規以及《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和實例,讓學生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學會計算一組數據中位數的值;
2、能在具體的實例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3、在學習活動中,感受中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交流評價的能力。
基于以上目標,我認為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會求一組數據中位數的值上,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我主要采用:
1、自學.展示.點撥指導教學法:此方法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通過讓學生自學可以鍛煉學生自學能力,展示交流可以鍛煉學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點撥指導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2、合作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
以教法促學法,本節課學生的學法應是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三、說教學程序
我想利用我們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學模式結合教研室下發的“五環節”教學模式來設計本節課。
一)復習鋪墊,談話導入
1、復習求一組數據平均數的方法
多媒體出示105頁例4,談話導入,這是某校五年級一班舉行擲沙包比賽時第3組的同學們制作的他們小組人員的成績統計表,仔細想一想,用什么數表示第3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2、學生很可能想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時可以鼓勵學生求出它的平均數。
3、然后引導學生發現這組數據中有5個同學的成績低于他們的平均數,請學生思考并小組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有兩個人的成績特別優秀)
4、引導學生明確,平均數高于這組學生中大部分同學的成績,是因為有兩個人的成績特別優秀,因此用平均數表示這組學生成績的一般情況不合適。哪用什么數來表示這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二)自學嘗試
1、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自主學習。
預習提綱:
1)認真觀察統計圖中的數據,用什么數來表示這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2)怎么能很快地找到這個數呢?
3)誰來給這個數起個名字呢?
2、學生思考之后,可以讓他們打開數105頁,從書上找答案。
(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自主學習。目的是指導學生如何自學,對學生的學習給與方法的指導。當學生思考之后再看書找答案,可以激發他們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展示交流
1、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首先讓小組中推選出的代表到黑板上板演,找中位數的過程,然后讓他們當小老師把他們的思路將給大家聽。
(設計這一環節目的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點撥指導
重點和學生理清找中位數的方法是先把這組數從大到小排列,然后找中間的數。
(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五)鞏固拓展
微機出示例5,五年級二班的7名同學的跳遠成績統計表,并出示問題前3個問題讓學生練習。
當學生都完成作業之后,再出示第4個問題,如果再增加一個同學楊東的成績2.94m,這組數據中的中位數是多少?
再次組織學生自學嘗試,展示交流、點撥指導,使學生明白數據有偶數個時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作為中位數。
六)小結讓學生總結這節課通過學習得到的
結論:總結自己在小組討論和交流中的表現,來個自我評價。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視圖與投影”是《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在不同學段有著明確的要求。第一學段是在二年級上冊,讓學生初步了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只是讓學生觀察具體的實物,為以后學習觀察較為抽象的幾何圖形作準備。第二學段是在五年級上冊,使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系和形狀。通過拼搭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和推理能力。第一第二學段分別要求“能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到第三學段才正式學習投影和三視圖的知識。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第一學段的教材中展示了三名學生分別從前面、側面、后面觀察一個恐龍玩具的情景圖,下面給出從這三個方向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判斷這三種形狀分別是誰看到的。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初步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學生無論選擇了哪個觀察點,觀察到的只是物體的其中一部分,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形狀進行綜合,才會形成這個物體的完整表象。通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已經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較為抽象的幾何形體,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使學生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位置關系和形狀。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的目標是這樣定位的。
1.使學生體驗到在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面,一次觀察最多只能觀察到長方體的三個面。
2.通過觀察、想像、操作等數學活動,能夠而且學會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一個、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五年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但他們的概括能力較弱,推理能力還有待不斷發展,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夠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一個、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難點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從三個不同方向進行觀察的方法。
二、教具、學具準備和過
1.教具、學具的準備
要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具和學具的準備必須充分。在這節課上,我準備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體,學生也準備了相應的學具,供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而自主地獲取新知,從而感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
2.教學過程
觀察、想像、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貫穿整堂課,讓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地、實實在在地進行觀察和操作。而不是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來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親自思考。并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啟發。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得以鍛煉,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
1.教學例1。
通過觀察長方體物體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所有的面;使學生能夠辨認從正面、左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時,分以下兩步進行。
(1)提供長方體實物,讓學生站在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說一說自己看到的是哪幾個面。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并且發現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長方體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個面。
(2)指導學生分別從正面、左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觀察時,通過學生的示范,使觀察姿勢不正確的學生明白自己為何很難只看到一個面,強調視線要垂直于被觀察物體的表面。使學生明確,這里所說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對于觀察者而言的。讓學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說一說自己從這幾個方向看到的分別是什么圖形。
2.教學例2。
例1是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物體的,例2是觀察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組合。進一步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兩個物體的位置關系和形狀。先讓學生分別觀察球體和圓柱,說說看到了什么形狀。再把兩個物體放在一起,讓學生想像一下,從不同角度看,分別是怎樣的。最后根據學生的描述,出示形狀進行驗證。
三、教學研究重點
本學期的教學研究重點是空間與圖形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本節課不僅設計了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像、猜測和推理進行探究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例如,教學例2時,教師呈現球體和圓柱的組合形體,讓學生學會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兩個物體的位置與關系時,學生根據頭腦中已有的從不同方向觀察這些立體圖形所得到的形狀的表象,結合這兩個物體的位置關系不斷在頭腦中對這些表象進行組合和調整,最后再通過給出的形狀進行驗證,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并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據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
1、知識技能目標:復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讓學生自主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能正確的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經歷探索加減法的計算過程,感受到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體會到數學的內在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遷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運用通分解決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減的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里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里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里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為同”所以在這節課里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為同”來解決問題并不難。
三、說學法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
(一)導入
1、復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及其運算規則
2、課題的引入
(二)教學新課
1、新授
2、鞏固和復習
3、課堂總結
(三)練習
1、做一做
2、判斷計算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及其運算規則
首先我給出一組題目,讓同學們回顧同分母的加減法及其運算規則,為后面傳授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起了很好的引導。(2/95/9=1/83/8=5/6–3/6=4/5–3/5=)其中還有復習了約分的知識,檢驗同學們課后的學習。
2、課題的引入
根據課本的知識,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用學生的慣性思維讓他們自己提出“1/43/10=”式子,這就與我們以前所學的內容不同,讓他們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后同學們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教學新課
1、新授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讓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索,提出“通分化為同分母”這個關鍵點,然后讓同學們動手做一做。
2、鞏固和復習
首先我在其中穿插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然后再鞏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這其實都貫徹著“只有相同的單位才能相加”
3、課堂總結
讓同學自我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首先通分化為同分母,然后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
(三)練習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后,還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拓展、創新,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1、做一做
讓同學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最關鍵是通過通分把異分母轉化為同分母
2、判斷計算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讓學生找出解題過程中的錯誤,學生會仔細查看每一道題的每一步,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改正,有助于鞏固正確的解題方法。題中的錯()誤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通達改正練習,引以為戒。學生指出錯誤后,可要求完整地寫出正確的解題過程,以形成正確的概念
五、教學效果分析
回顧本節課的授課過程,本次對課堂評價實效性的探索還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體現了評價的服務性、導向性和激勵性等功能。
復習引入環節中,在收集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階段,針對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渴求贊揚和鼓勵的心理特點,給予合理的,積極的,肯定的課堂即時評價。教師主要應用準確、巧妙、富有感染力、充滿真情的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熱情地給予褒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讀法和所表示的意義.
(二)對2~6的乘法口訣進行整理,找出規律,進一步熟記乘法口訣,比較熟練地掌握用乘法口訣求積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的歸納整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乘法的含義,乘法口訣的整理與熟記.
難點:填寫乘法口訣和乘法算式中的未知項.
教具和學具
教具:1~6的乘法口訣卡片,4,6,12的數字卡片.
學具:1~6的乘法口訣卡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乘法的含義、算式的讀法、各部分名稱及表示的意思
教師談話:前一段我們學習了乘法初步認識和2~6的乘法口訣.今天我們一起上一節整理和復習課.(板書課題:整理和復習)
1.出示圖32
(1)誰能看圖口頭編一道應用題.
(2)怎樣列式?(教師板書:3×4=12(面))
(3)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說出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2.口答下面各題
(1)3個4是多少?怎樣列式.
(2)被乘數是6,乘數是4,積是多少?怎樣列式: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乘法口訣的整理
1.整理
提問:誰能告訴大家我們一共學習了多少句乘法口訣?(同學們可能回答不上來,或者回答不一)
同學們手里都有一套已經學過的乘法口訣,數一數,有多少句?(21句)
我們做什么事都要有條有理,為了便于記住這些口訣,我們把這些口訣按一定的順序,給它們排列一下,制作一個1~6的乘法口訣表.請同學們兩人一組討論一下這21句乘法口訣怎樣排列好。
(學生先自己動手嘗試排列,然后統一排列方法.)
副標題#e#
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在學習乘法口訣時,1的乘法口訣有幾句,(1句)請你找出來.(教師把它貼在黑板的第一橫行).2的乘法口訣有幾句,(2句)是哪兩句,請你找出來.(教師把它們貼在黑板的第二橫行) 3的乘法口訣有幾句(3句)是哪三句,應該排在什么地方?(教師把它們貼在黑板的第三橫列) 4的乘法口訣呢? 5的乘法口訣、 6的乘法口訣呢?請同學們繼續排下去.完成1~6的乘法口訣表.如下表.
2.找規律
橫著讀:就是剛才我們制作乘法口訣的過程,第一橫行,1的乘法口訣;第二橫行,2的乘法口訣;……第六橫行,6的乘法口訣。
豎著讀:先讀第一豎行,你們發現了什么?(口訣的前半部分都有“一”)
這些口訣都可以計算什么樣的乘法算式?例如“一三得三”,(可以計算3×1=3,1×3=3)由此可見,1的乘法口訣不只是一句,可以是六句。
再讀第二豎行,你們發現了什么?那么2的乘法口訣你認為有幾句呢?(有的同學可能認為是5句,最后統一為6句)
再讀第三、四、五、六豎行,你們是不是發現了同樣的規律?那么3,4,5,6乘法口訣你認為各有幾句呢?
由此可見,乘法口訣不僅可以橫著讀,豎著讀,還可以拐彎讀,拐彎讀以后,每種乘法口訣都各有6句,計算乘法時就可以方便多了。
由學生拐彎讀一遍.
斜著讀: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你們發現這些乘法口訣有什么特點?同學們都知道,一句乘法口訣可以計算兩道乘法算式,那么這些乘法口訣呢?為什么只能計算一道乘法算式.
教師拿出數字卡片“4”,提問學生:哪幾句口訣的得數是4(二二得四,一四得四).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數是“4”(4×1=4,1×4=4,2×2=4).
教師拿出數字卡片“6”,哪些乘法口訣的得數是6(二三得六,一六得六).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數是6(6×1=6,1×6=6,3×2=6,2×3=6).
教師拿出數字卡片“12”,哪些乘法口訣的得數是12(三四十二,二六十二).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數是12(2×6=12, 6×2=12, 3×4=12, 4×3=12).
(三)利用乘法口訣計算
我們找到了這么多乘法口訣的規律,這些規律可以幫助我們熟記口訣,利用乘法口訣計算乘法,可以算得又對又快.
1.指名卡片口算
3×6 2×6 5×5 4×4 5×3 3×3 2×3 5×6
3×1 4×5 5×2 4×3 6×4 3×4 4×1 3×2
4×2 1×6 6×6 4×6 6×5 3×5 2×2 5×4
全體學生筆答課本第43頁第2題.
2.填空
(1)把乘法口訣填完全
四二十四 五二十五
六十二 三十五
五三十 六十八
(2)把乘法算式填完全
幾和3相乘得12?
(4)×3=12想:三(四)十二,括號內填4、
副標題#e#
5和幾相乘得20?
5×(4)=20想:(四)五二十,括號內填4、
練習:×6=24 ×6=36
4×=16 3×=18
(四)思考性練習
1.3×=×
(括號內填上不同的數)
啟發學生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填法.
3×(4)=(6)×(2)
3×(2)=(6)×(1)
2.×=+
(括號里填上相同的數)
可以這樣填:
(2)×(2)=(2)+(2)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是一節單元復習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先通過看圖口頭編題,復習乘法的含義、乘法算式的讀法、各部分名稱及所表示的意義,并做了適當的練習。
第二部分對學過的乘法口訣進行整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直接出示已整理好的乘法口訣表,而是先讓學生利用乘法口訣卡片,進行嘗試性整理,然后通過師生共同討論,根據學習乘法口訣的順序,把乘法口訣按照1,2,3,4,5,6分類整理,每一類擺成一橫排,形成乘法口訣表.這樣安排,不僅使學生清楚乘法口訣表的結構,同時,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對乘法口訣表找規律時,橫著看,學生通過乘法表制作過程,很容易找到規律.重點放在豎著看,通過找第一豎行的規律,學生發現“1”的乘法口訣,不僅是1句,到現在為止是6句,其他2,3,4,5,6的乘法口訣也有同樣規律.所以乘法口訣不僅可以橫著背,豎著背,而且可以拐彎背.使“小九九”起到了“大九九”的作用。
第三部分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特別是把乘法口訣、乘法算式填寫完整的練習,可以為下一單元學習除法時,用乘法口訣求商打下基礎。
【精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編十篇】相關文章:
精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編十篇10-13
精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5篇10-05
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12-07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范文12-18
有關五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集錦五篇10-07
【推薦】五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錦集6篇10-05
五年級音樂說課稿范文01-13
【精華】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匯編十篇10-08
小學數學五年級說課稿《分數加減法》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