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9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敘述了列寧用愛鳥之情感染、啟發一個小男孩放鳥歸園的故事,體現了列寧對孩子的愛以及孩子改正錯誤由喜歡鳥到真正愛鳥的變化過程。課文以生動具體的語言,簡短、含義深刻的對話描寫,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
三年級上冊閱讀的學習目標開始學習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注意加強詞、句訓練;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本單元的實際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
A、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
B、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到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小男孩城實的品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懂課文。 鼓勵學生運用結合語境,聯系生活實際或查工具書等方法理解新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誠實的可貴,使學生受到思想上的凈化,愛鳥類,熱愛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教育。
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列寧發現灰雀消失之后,通過耐心、得體的交談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經過。 教學難點:如何使學生透過他們的言語和神態來領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二、說教學方法
本課時的主要內容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這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教學知識與學生感悟的結合。
主要選用“合作探究”和“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采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展開想象。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三、說學生
三年級學生處于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階段,他們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優勢。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主要向學生滲透“讀中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讀書。向學生傳授“學法”,是讓學生“會學”,這是教學這節課的真正目的。通過學生的讀讀、想想、寫寫、議議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會學”的智慧。
四、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走進中外名人的世界。本文涉及到人物是偉人列寧,我在設計時,從學生身邊熟悉的名人講起,既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身邊的名人,又自然而然地導入了新課。在讓學生了解名人時,我既突破了以往介紹的慣例,既不是老師說,也不是讓學生直接來介紹,而是采用了出示名片的方式,在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素材的基礎上,讓學生說,避免了學生對名人了解甚少,而不會說或亂說的情況出現。
(二)走進文本,感受灰雀的可愛及列寧對它的喜愛。
1.課文是怎么描寫這三只灰雀的?找出來讀一讀。在這里,我是抓住了“公園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只灰雀: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只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 、 ”說說哪幾個詞語用得好,相機理解“婉轉”“來回跳動”、 。“惹人喜愛” 通過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及課件展示三只灰雀在枝頭歡蹦亂跳的歌唱的畫面來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真切地感受到灰雀的惹人喜愛,為接下來的文本理解不經意地設好了鋪墊。
2.這幾個詞的使用來體會列寧心中的感受,指導朗引讀列寧喜愛灰雀的句子,通過“每次、都要、仰望、 經常”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對灰雀的喜愛。
(三)披露文本,感受列寧高超的育人之道。以此,我利用課件導入場景,并利用這一契機,讓學生自己讀讀課文,并通過教師參與讀,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充分地讀。有了這一環節的朗讀準備,便讓學生來細細地研讀課文,以當小偵探的形式,了解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并體驗人物內心,接著抓住列寧自言自語的話,來感受列寧那種循循善誘及對兒童的保護的品質,也給大家展示了小男孩改正錯誤的過程。
1、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引讀:聽,三只灰雀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愛。列寧每天散步都來到這兒,和它們打打招呼,問候問候它們。可有一天,列寧發現那只胸脯深紅色的灰雀不見了,它到哪兒去了呢?
2.精讀課文,感悟真“愛” 自由輕聲讀一讀課文 3-10 自然段,哪幾段是列寧說的話,哪幾段是小男孩說的,找一找、讀一讀。
3..讀課文 3.5.7.9 自然段,請大家再讀列寧的這幾句話,仔細體會列寧這些話的意思。 a.學生交流。哪句話特別有體會,可以說一說,也可以把體會到的用朗讀來告訴大家。(相機引導讀 多 好的灰雀啊,可惜再……從這句話你讀出了列寧什么樣的心情?惋惜,著急,擔心,關心) b.列寧的著急、擔心、惋惜、關心集中表達了列寧對灰雀的一種情感。用一個詞來概括,是什么?板書: 愛。
4.聰明的孩子,有誰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從課文哪兒看出來的?讀 4.8.10 段。 a.各自練讀這幾段話,指名朗讀檢查。(指導讀好“一定會飛回來的!”)教師運用手勢,指導學生加 強語氣。 b.讀后體會:這時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為什么要捉走這只灰雀?列寧喜歡這只灰雀嗎?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和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有什么不 同?小組討論、發表看法,相互補充,匯報體會。
5.小結:列寧的愛是給鳥自由,男孩的愛卻奪去了鳥的自由,(?列寧)才是真正的愛鳥!
6.細細體會列寧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讀 3-10 自然段,
(四)深入體會,在此我又以課件再次帶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想象灰雀在對誰唱歌,唱得又是什么歌,從而使學生明白,我們應該向列寧那樣真正地愛鳥,美麗應與大家共享,同時也讓學生懂得做錯了事應該改正的道理。
1.在列寧真愛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樹林,看,它們又在枝頭歡唱了。 幻燈片展示:列寧和小男孩在白樺樹旁看著灰雀……
2.學習課文 11-13 自然段,自由朗讀體會,
3.讀了這幾段,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嗎?學生交流、提出疑問,如“列寧為什么要問鳥?鳥怎么會說話呢?”等等。
4.小組討論,解答上面列出的兩個關鍵問題。教師參與討論、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列寧尊重孩子,理解 孩子,他可不愿傷害這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心,這就是對孩子的愛!
5.你們一定也和列寧一樣,為鳥兒重歸自然、為孩子改正錯誤而高興吧!拿起書來,美美地讀讀課文最 后三個自然段。
6.小結板書,總結課文。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本節課是語文長春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十一板塊
2、教材簡析:這是一篇蘊含哲理的童話故事,講述了一只老海龜向一只小海鷗夸耀自己的本領,最后不幸被漁夫捉住的故事。告述人們要正視自己的能力,不要驕傲。
學生分析:低年級學生對故事很感興趣,在他們內心深處渴望得到被人的贊美。朗讀和交流是學生展示自我的最好舞臺,教師給與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實際、理解詞語,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課文,剖析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從寓言故事中體會到不能只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更不能在被人面前炫耀自己
4、教學重點:從老海龜的悲劇中受到了啟示,從小要養成正直、向上、謙虛的好品質。
5、教學難點:從故事中正確理解造成老海歸悲劇的原因
二、教法、學法
立足于學生實際,抓住重點段落、詞語。采用層層深入的推進辦法。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閱讀,去感受、去欣賞。讓學生產生共鳴,切身體驗主人公的悲劇,并通過讀把體驗表達出來。在學法上指導主要交流感受,情感朗讀,理解關鍵詞與,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
三、教學過程
(一)、講述故事,激發興趣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二)、朗讀課文,體會情境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拿出筆畫出共有幾次對話。
4、自己朗讀課文、交流體會。
5、再讀課文,感受故事情節。
(三)、朗讀課文,感受寓言中蘊含的道理。
(四)、激發情感,續寫故事
1、請同學們在對寓言故事的理解的前提下,展開奇事妙想,續寫老海龜會有什么樣的結局呢?
2、全班交流、討論。
(五)、進行總結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掌聲》 一課寫的是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
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于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緊扣題眼——掌聲,以小英的來信為線索串起全文,將兩次掌聲的出現、為什么要給小英掌聲以及掌聲前,掌聲后的小英進行對比,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味小英的情感變化,并通過與生活的聯系進行說話訓練,從而充分領悟掌聲的內涵,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來信導入、質疑掌聲。
從小英的來信入手,復習小英是個怎樣的孩子,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第一和第五段,回憶掌聲前后小英個性的變化。引出學生的質疑:小英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變化?掌聲怎么會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通過第一段和第五段的對比讀,無疑為后文學生解讀“掌聲”的魔力和魅力蓄積了更多的精神能量。
第二步:對比參讀,激發情感。
在全文的教學中,多處采用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
例如第二段中,老師不了解小英的情況,你們作為小英的同學了解多少?小英一搖一晃地走上講臺心里想些什么?而第四段中,她微笑著走下講臺,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第一次掌聲給小英帶來了什么?第二次掌聲又有什么含義?兩次掌聲之后,讀小英的來信,和之前讀小英的來信,理解又有了什么變化?
通過多處對比,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掌聲對小英的重要作用,從而理解小英的那段話。
第三步:潛心品讀,換位思考。
在感悟掌聲的內涵這部分教學中,我通過自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這樣層層深入,以讀代講,保證了讀的時間,保證了讀的形式,保持了讀的興趣。這樣的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此外我還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通過抓描寫小英動作神態的詞,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你現在就是小英的同學,你是怎么想的?”“你為什么要給小英掌聲?你想對她說什么?”……去體會同學們此時的心情,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小英的自卑并不是因為同學們平時的嘲笑,而是因為小英因為自己的缺陷而封閉了自己的心,感受不到同學們的關心。用“如果你就是小英,同學們都看著你,你會想些什么?”“再次聽到同學們的掌聲,你是怎么想的?”……去引導學生體會小英由自卑、膽怯——感動——感激——自信這樣的一種內心變化。感性的音樂和生動的情境創設將學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終實現了學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場”。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第四步:聯系實際,延伸情感。
對于掌聲的理解,僅憑課文,學生可能只能理解到課堂中的掌聲給人的力量。為了升華感情,通過殘奧會運動員圖片和詩歌《掌聲》的欣賞,“掌聲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喚起人們的自信!掌聲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勇氣的大門!掌聲是閃閃的星星,能把孤獨的黑夜照亮!……”拓展學生的思路,并通過詩歌的仿說、仿寫升華學生對掌聲的理解,讓學生知道掌聲其實就是對別人的關愛和鼓勵,從而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這樣才能升華對掌聲的理解以及課文最后一段更深入的體會。
以“情”延伸課堂內容,使學生感到課雖然結束了,但學習是無窮盡的。最后的作業設計“給班級里的一位同學或周圍的某一個人,寫一句鼓勵的話或進行一次幫助”,讓學生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簡析:《給予樹》是小學人教版語文第五冊中的第31篇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寫了圣誕節前夕,金吉婭在去給家人買圣誕禮物的時候,,選擇買棒棒糖給家人,卻把大部分的錢用來買一個洋娃娃,送給一個不相識的貧困小女孩子,也給予了她同情與關愛。本文的語言平實也真誠。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潛在的關愛別人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由媽媽的誤解到理解的變化過程,揭示了“給予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優秀品德。”的人生道理。
2、教學目標
(1)、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給予”“試探” 等詞語。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和句子,積累語言。
(2)、用心體會,使學生發自內心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聯系上下文,學習金吉婭的話和母親心情的變化,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愛的教育,,閱讀教學的實質就是塑造學生的靈魂和思想!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我們教師的初衷。
3、教學重點:通過金吉婭的話和母親心情的變化,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
教學難點:體會這種給予的精神是可貴的。
二、說教法
問題要簡單而細致,經過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閱讀體會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認識金吉婭的付出和作出的選擇是屬于一種犧牲自我的關心別人的行為。
三、教學策略的具體運用
1、課前鋪墊:雨果說:“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于偉大的。”通過讀名人名言,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力量,整體感知善良、關愛的美好所在,也為下文做好適當的鋪墊。
2、通過課文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金吉婭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更要學生體會到做好事是要有犧牲和選擇的,因為三年級的孩子已經對幫助別人這一“愛”的主題比較熟悉,但是在實際行動中并不一定能做到,到底是什么導致了孩子們的行動有所缺失?作為教師應關注到這點——金吉婭的思想過程。為此,預設如下:
A讀課文,說說金吉婭的那些地方令最為感動?
B討論:金吉婭是個怎樣的小女孩。從她的做法中體會感悟到了什么?如果你是金吉婭,當你從給予樹取下卡片,你準備給小女孩寫什么內容的信,請你寫一寫。
C讓學生在朗讀、感悟、理解的基礎上表演、試說、加強感情體驗。
D交流討論:金吉婭做了好事,為什么還要難過?她會想些什么? (她可能會想:我買了洋娃娃給別人,那我拿什么給自己的親人呢)可憐的小女孩子,她心中的天平應該傾向于哪邊呢?這樣可以啟發學生深入地思考,有必要讓學生和金吉婭一起接受挑戰和作出選擇,可憐的孩子終于選擇了去關愛別人。但是也沒有忘記給自己的親人買些棒棒糖。這種內化,需要已有的信息和以往的經驗進行相互地作用才可以得到真正的答案。在學生得到充分的體驗感悟之后,組織學生做深入思考,讓傾聽感得到升華,認識得到提升:做好事需要有犧牲和選擇。
3、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習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里有自由朗讀后對課文內容的交流,在交流中達到共識。
師:同學們,金吉婭送給哥哥、姐姐和媽媽的僅僅只有甜甜的棒棒糖嗎?
(供替換:同學們,金吉婭還送給哥哥姐姐和媽媽善良、仁愛、同情、體貼!)
另外在《愛的奉獻》歌曲之中,可以問學生:這樣的樹是一種什么樹?這樣的樹應該種在哪里?教師做總結:讓我們用愛心做水,用善良做土,用同情做陽光,精心地栽培“給予樹”,讓它在我們的心田里枝葉繁茂,開出最美的花,結出豐碩的果實。
5、板書與貼畫,總攬全文。《給予樹》是以“給予”為重點詞,課文的教學重點是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我們可以在“給予”這個詞上延伸出“善良同情”和“犧牲和選擇”,以及能夠在旁邊貼上學生想貼的圖片,并說說理由,比如有的學生會說,自己想貼上愛心卡或者是一大袋精美的禮物(用來送給金吉婭的親人,幫助金吉婭填補缺失的美好)。
,并能說說理由。這樣不僅活躍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氛圍。并且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提高了說話能力。
總之,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陶冶情操,在共鳴共悟中發展思維,為學生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幫助學生克服阻礙行動的困難石,那么我們為人師者也為之而欣喜。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閱讀教學的中心”。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將課文里的外部語言內化為自己的內在語言的心理過程,而促進這一過程順利進行的方式就是“讀”。我非常重視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課堂里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內容分析
《錫林郭勒大草原》是課改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一篇寫景的精讀課文。寫的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大草原美麗而歡騰的景象,表現了作者贊美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寬闊胸懷。本篇課文有4個自然段,依據重點句和段的關系,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圍繞重點句“草原是廣闊而又美麗的”,通過對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寫,描繪了一幅靜態的畫面;第二部分圍繞重點句“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通過對動物和人的描寫,描繪了一幅動態的場景。動靜有序,畫面優美,生動感人,引人向往。
中年級重點是進行“段”的教學,本篇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其中一二自然段是總分關系,三四自然段也是總分關系。而第三自然段又是一個過渡段,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認識。
2、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他們喜歡閱讀,但草原離學生生活很遠,所以要根據課文引導學生想象,并結合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增加學生的直觀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選用“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采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欣賞圖片直觀教學的方法,帶著問題一邊讀,一邊思考。由于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朗讀把大草原的美麗、神奇的感覺表達出來,并引導學生自學、交流和展開想象。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
三、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大草原的美麗和歡騰。
2、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豐富想象理解句子意思。
3、培養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產生對草原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理解、體會。
教學難點:
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激發情感,想象創新。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字詞,學生認讀:內蒙古鋪滿草灘歡騰矯健悠閑廣闊
2、能用以上的幾個詞語說說錫林郭勒大草原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深入學習
(一)小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課文介紹了錫林郭勒大草原是個怎樣的地方?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草原的廣闊美麗,請大家默讀第二自然段。同時提出閱讀要求,用鉛筆畫出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廣闊美麗?
同桌小聲討論后回答。(讀書,理解,討論,回答)
2、指名反饋,教師相機板書。
3、出示課件,對照品讀課文中各種景物所對應的句子。
(1)藍天底下,滿眼綠色,一直鋪向遠方。
先出示相應的畫面,讓學生看圖說話,然后比較句子:
藍天底下,全是野草。
藍天底下,滿眼綠色,一直鋪向遠方。
品句,指名說說哪一句寫得好?為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分組讀出你的感受來。
(2)指名讀描寫野草的句子,品詞品句(這里的草很多,到處都是;也很高,能把我們沒過,還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說明草很茂密。這里的景色很美。能夠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出示課件中相應的畫面感受美麗與有趣,再出示句子,男生有感情地讀出大草原的廣闊與美麗來。(有感情地朗讀)
(3)指名讀描寫湖水的句子,品詞品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學生自由發言。
(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寶鏡一樣。在草灘之中,嵌著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里的寶鏡一樣。一洼洼說明湖水很多,清亮說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真美!)
課件展示,理解“嵌”的意思,并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水面映出了太陽的七彩光芒,想想還映出了什么?
(展開想象:映出了藍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綠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4)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寶鏡一樣的湖水,還有什么呀?
指名反饋,相機出示課件,欣賞各種各樣的野花,感受野花的美麗迷人,全班齊讀課件出示的句子。然后細細品讀句子:文中哪個詞寫出了花多?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花美?哪個詞寫了花的味道?
男女生對讀句子后,展開想象:清香單單是花朵的味道嗎?學生自由發言。
4、師帶領學生小結:
第二自然段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是從哪幾方面介紹錫林郭勒大草原是廣闊美麗的?
學生試著填空: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是廣闊美麗的,因為那里有()的(),有()的(),還有()的()。
小結: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現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種各樣的野花。這樣美麗迷人的草原,像是把我們帶入了仙境一般,我們大家試著把這段背誦一次。(老師引導背誦)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默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這一段寫了什么,從哪兒能讓我們感受到草原是歡騰的,用“ ”圈出來。
2、輕聲讀一讀第四自然段,想想他們在做什么,口頭完成下列填空。
雄鷹( )地( )
百靈鳥( )地( )
牛羊( )地( )
小馬駒( )地( )
黃羊( )地( )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教材簡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
【學情與學法分析】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和知識儲備特點,把教學重點放在理解課文語言和有感情朗讀指導兩方面。對于理解文章中被藝術化了的語言,在教學方法上,我設計了前置性作業做課前充分預習及思考探究,課堂中給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仿寫句子等方法,使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并對秋天的美產生共鳴,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做到讀寫結合。在知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這一塊,由于平時我班學生少言寡語,課堂上不積極發言,針對學生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育資源,準備了鋼琴曲《秋日私語》,通過圖片展示,把課文中的文字和圖像融為一體表現出來,以此來刺激學生的眼、耳等多種感官進行品味,幫助孩子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好。也為了課堂能自然活躍、輕松愉快。
【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生字詞并寫好12個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五彩繽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的美好,讀出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背誦自己喜愛的部分。
3、通過仿寫句子,學習作者抓住顏色、樣子、動作來描寫事物的寫作手法,做到讀寫結合。
4、積累好詞佳句。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難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會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教學準備】
1、學生完成“前置性作業”。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我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是認讀生字詞,并指導寫好學生認為難寫的生字;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結構“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秋天的雨”;最后是指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二課時則主要是兩個教學環節,第一,指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秋雨的特點以及秋天的五彩繽紛,感受課文的語言美。第二,積累展示環節,試著把第二自然段背下來,接著展示學生搜集的有關秋天的詩歌,一起讀一讀,最后是一首小詩的仿寫指導。現在我就來具體介紹一下每一課時的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大體上包括四個環節:一是導入。通過劉禹錫的《秋詞》,引導學生一起去感受勝過春天的美麗秋景,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初讀課文,檢查預習。第一遍讀課文讓學生自由地朗讀,先自查生字認讀情況,第二遍指名分段讀課文,目的是檢查學生在朗讀課文方面能不能做到正確流利。接下來的認讀生字詞。分開來出示一類字和二類字,根據平時對學生的了解,本課生字不難,以抽查和說句子的方式來檢查學生認讀和理解的水平。在指導寫字上,尊重學生的感受,讓他們來挑選不太好寫的生字并作詳細的指導,有觀察有分析三是整體感知。用“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秋天的雨?”這個問題來分析課文的結構,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借助“前置性作業”學習之后,簡單的同桌交流,進行匯報。四是指導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每位學生在預習中提出兩個問題,先以小組形式匯總問題,接著是匯報,在匯報中篩選問題,簡單問題直接回答,課文中有答案的問題一會兒在書中作答,留下值得思考的問題并板書,引導學生在提問時提出能讓大腦動起來的有價值問題。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包括兩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本堂課的一個重點環節: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主要方式就是挑選自己喜歡的一段美美地閱讀。重點指導學生朗讀第一、二兩個自然段,為了能讓學生盡快融入這美麗秋景中,并將喜愛之情讀出來,特意將第一自然段改編成一首小詩,希望能激發學生朗讀詩歌的熱情;在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的時候,為學生準備了秋景圖片,并把課文中的文字和圖像融為一體表現出來,以此來給學生更多的感官體驗。
第二個環節是積累展示環節,通過朗讀試著把第二自然段背下來,接著展示學生搜集的有關秋天的詩歌,一起讀一讀。由于住校生條件不允許,最后我讓他們自己創作有關秋天的詩歌,最后是一首小詩的仿寫指導。
秋雨,你是紅的嗎?——看,你把這么多的高粱,都染成了紅色的火焰。
秋雨,你是黃的嗎?——看,你把數不清的谷穗,都染的金光燦燦。
秋雨,你是()的嗎?——看,你把()的(),都()。
【課后反思】
1、課堂氣氛沉悶,教師也不夠有激情。在學生不說話的狀態下教師應變能力不夠,不能很好的帶動學生,讓氣氛活躍。
2、教師語言不夠精煉,有時表述不清,有時表述不夠精煉。
3、駕馭課堂能力不強,課堂教學環節完成的效果不好,第一課時的指導學生梳理有價值問題超時,拖到第二課時,第二課時的指導朗讀效果不好,沒有讀出情感。
4、有個疑問,選課是不是有問題。這篇課文是不是不適合提出更多問題。美讀好像才是這篇課文該把握的重點。
5、由于各個環節落實不到位,導致每個環節進展和效果都不好。文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本節課的設計其來有二:一是結合我校的《加強課外閱讀,提高學生自讀自悟能力》,第二,本課位于第一單元,學生已經學過,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定位在上一節“大閱讀課”上,而這正是符合課標要求,加強學生課外閱讀量,讓學生在課內得法,課外受益。
說說教材: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我國著名兒童作家金波爺爺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詩,文章語言優美,但蘊涵的道理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當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一下子被文章的意韻深深吸引,越讀越喜歡,盡管知道這篇文章有好多名教師執教過,自己的教學構思很難超越他們,但因喜歡還是選擇這篇課文作為自己閱讀課的文本。
說說目標:
1.在讀中品詞品句,感受葉和樹的和諧美。
2.在讀后片段仿寫,體驗讀和寫的和諧美。
說說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課堂上除了讓學生美讀課文,還欣賞了金波的另外一篇相類似的美文,通過朗讀體會到文章的美,努力實踐以學生的“美文朗讀”替換教師的“繁講冗析”,用師生間充滿靈性的朗讀、對話營造詩情新課堂,讓學生樂學愿學。針對教材,針對目標,這堂課的教學我們從三個版塊推進:
版塊一:賞讀舊文,悟情悟理
我一直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是離不開詩意的學習氛圍的,因此,開課伊始,我說:“同學們,這就是我們可親可敬的金波爺爺,他最喜歡小朋友了,這一輩子為我們寫了很多優美的詩歌,編寫了好多好多好聽的童話故事,其實,同學們也讀過金波爺爺的文章,就是我們學過的《做一片美的葉子》。”當金波畫面出現,當學生身置此景,話語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門似春之柴扉,輕輕洞開。
接下來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圍繞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最能引起自己共鳴的句子反復品讀,用自己小小的心靈去感受文字背后深邃的意境。在這里攫取一小片段與大家分享:
當學生找出這句話時,我通過課件展示葉在不同季節的不同形態,比如“肥美”、“嫩綠”、“飄零”,然后把文本的這段話變為豎行,成為了詩的格式。色彩鮮明的畫面、與書本不同的句型,都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喚起孩子們內心對美的向往和追求。
版塊二:品讀新文,陶情冶性
當學生閱讀的欲望完全被調動起,我及時推薦 金波老人在《做一片美的葉子》系列散文詩中的另一篇文章《綠葉》,讓孩子們運用剛才學習的方式合作學習。此時,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閱讀轉化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在這個環節的末尾,當學生充分品讀后,課件出示這樣一個畫面:在樹葉的片片繁茂中,我說:“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片美的葉子,班集體、學校、家鄉、祖國就是一棵美的大樹,就讓我們努力去做一片美的葉子吧。”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師生共同朗讀《綠葉》。
版塊三:動手實踐,拓展延伸
品讀完兩篇文章,要求學生能按照課文第一部分仿寫一段話,此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仿寫中感受文字的美,體會文章的內涵。
說說自己的幾點感受:
今天我所向大家闡述的,是自己和學校同事在這半個月來研究這節課,在研究信息技術如何有效地與學科整合的痛并快樂著的蟬蛻過程。
正如開始所說,文章語言優美,但蘊涵的道理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那么,如何讓剛上三年級的學生從文字中去品味文章內涵,如何上好這節課,我拿著書無從下手,也翻閱了大量資料,不怕告訴大家,第一次試教時只上了十分鐘就上不下去了,含著淚請求校長要結束試教。接下來的幾天,我一直都處在一種煩躁、焦慮、無助、茫然、困惑的狀態中,甚至有過逃避的念頭。在領導、同事姐妹般的擁抱、鼓勵下,在大家的共同學習中,我慢慢悟出其深刻的內涵:
1、“整合”中的“整”,有“調整”、“重整”、“整治”、“整改”等豐富內涵。
2、“整合”的目的和意義不僅是為了發揮信息技術的工具功能,而是賦予了新的教育意義
3、通過“整合”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整合”,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即培養學生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于這樣的認識,反思之前的教學設計,整個教學環節還是教師在牽引學生,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情景中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探究。當初的設計意圖,只是想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詩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意韻,感悟文章的內涵,而忽略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忽視了該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與優化課堂教學相結合。
于是,有了現在呈現給大家的這節課。說真的,且不問我這節課的獎項如何,我想說,在參與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踐中,我收獲了。真的,這,就足夠了。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風箏》一文是魯迅寫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于文章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學目的:
1、(知識和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閱讀能力,能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閱讀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過程和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題。
4、(寫作指導)學習本文在敘述中飽含深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訓練閱讀能力,提練文章主干。
教學難點: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閱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蘊豐富,選編此文,無非是因為此文為我們提出了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恰恰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于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二、教法探究: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于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文章,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現代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么教師也要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為本。
閱讀《風箏》一文,我不由被魯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文章有豐富的意蘊,更能引發人進一步地探究興趣。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復閱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可利用閱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閱讀的對話者之一。
1、在教學前,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2、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
3、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以利于體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復閱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學法指導: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盡管《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會生澀難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這一切都可以在反復地閱讀中,在用心地體悟中,在教師適時點拔中,迎刃而解,而激發學生閱讀、探究興趣是扣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下冊 第 17課《太陽》。
一、 說教材
《太陽》是一篇說明文,全文分為兩大部分,采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學習說明文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陽的特點,培養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14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太陽的特點及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2、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并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學習方法,建立學習自信 。
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是了解太陽的特點,難點是怎樣運用舉例和數字來說明太陽的特點的。
二、 說教法
這是一篇說明文,它不是借助藝術形象傳授知識的,而是用準確、通俗的語言來說明事物和傳授知識的。所以我是側重以下幾方面教的:
1、 抓住說明文的構段特點進行教學。教師精講第一段,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注重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自學相似段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展開教學,品悟理解內容。
3、 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說明文同記敘文相比,語言比較枯燥,形象性不強。 我借助課件,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去接受知識,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
三、 說學法
這篇課文沒有過多的難以理解的詞語和句子,大多數學生都能讀懂,因此我設計讓學生這樣去學習:
1、 學生讀文后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
2、 加強朗讀,在閱讀中理解課文是怎樣講述太陽的特點和我們的關系的。學生抓住每個自然段的重點詞句 , 體會說明事物怎樣運用列數字、做比較、打比方、比喻等多種方法。運用這種方法,給人的感覺是準確、簡煉、明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3、 教師指導與學生自學相結合,使學生充分展示自我。
四、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激發興趣
我國教育家程頤提出:"教育未見其趣,必不樂學。"這就是說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迪其智力潛能,并使之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因此,我采用學生感興趣的神話故事導入新課:
1、同學們,有這么一個傳說,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地面寸草不生,人們熱得受不了,就找一個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個,只留下一個,地面上才不那么熱了,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其實,這只是古代勞動人民想象出來的一個有關太陽的神話。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越來越多地探索到了宇宙的奧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17課,去探索太陽的奧秘。
2、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初讀課文,認讀字詞
1、首先,我給學生提出讀書要求: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課文講了太陽的哪些特點?本課課文思路清晰,這樣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2、學生自由讀書后檢查生字詞認讀情況。字詞教學仍是三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注重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因此,我利用課件出示本課生詞,學生自己讀,指名讀,老師相機指正多角度評價鼓勵學生, 最后齊讀,加深記憶。
3、指名學生交流課文講了太陽的哪幾個特點。教師相機板書:遠大 熱
(三)再讀課文,加深感悟
了解太陽的特點是本文的重點,我采用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請學生默讀有關段落,體會一下文章是通過哪些詞句寫出太陽的遠、大、熱的呢?并畫出有關詞句,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四)集體交流深入品讀
引導學習太陽的“遠”:我們來看看課文是怎樣寫太陽離我們很遠這一特點的?
指一名學生讀。
課件出示課文內容“其實,…………箭哪能射得到呢?”
2、師強調:對,這幾句話向我們介紹了太陽離我們很遠,讓我們都來讀一讀,看看哪些詞句突出了太陽離我們遠。
學生自由讀后指名談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通過讀書很容易能感受到太陽離我們很遠,這里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陶行知說:"創造力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
(1)學生談到數字,教師相機總結: 大家看,文章列舉了幾個具體的數字就把太陽離我們很遠這一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再鼓勵學生談對步行和坐飛機兩個例子的體會。體會課文怎樣運用舉例子和列數字等說明方法說明太陽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這樣引導學生接觸說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 ,突破難點。
(2)學生談完后教師小結:對,這么遠,箭哪能射得到呢? 相機出示課件。提問:這句話什么意思?追問:為什么用反問句呢?(反問句更能突出太陽離我們遠。)
3、指導朗讀
自由讀,指名讀。教師及時的點評,或者學生之間的互評,都是以鼓勵、欣賞為主,主要是激勵學生充分地展示才能,增強自信,體驗成功 ,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4、教師小結學習方法: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抓重點詞句體會朗讀的方法,學習了太陽的遠,下面請同學們用這種方法自學太陽的“大”和“熱”。
(二)學生自學太陽的“大”和“熱”。 這一環節,我意在指導學生怎樣學習,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 。給學生自主的權利,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困生進行學習,以防他們無所適從。逐步培養學困生的能力 。
2、集體交流。
先請一個同學來讀讀描寫太陽大的段落。(課件出示,指名學生讀)
3、讓學生談體會,學生談到“130萬個地球”和“一個太陽”時,師相機提問:這樣比較有什么好處?
眾所周之,合理的語言文字練習設計和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是相統一的,我在學生理解課文中有機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比較的過程中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按照先展示讀然后談體會再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學習太陽的熱。
5、教師小結過渡到課文的第二大部分太陽和人
【有關三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9篇】相關文章:
有關七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9篇10-04
有關語文知識作文錦集10篇01-15
有關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五篇10-06
語文《蘭亭集序》說課稿08-27
三年級語文《掌聲》說課稿12-17
三年級語文《翠鳥》說課稿12-17
三年級語文《風箏》說課稿12-17
三年級語文《掌聲》說課稿12-17
《語文》說課稿11-09
有關語文教學總結范文錦集10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