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七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說課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小節6和7的認識及加減法中的用數學部分,主題圖為課本47頁插圖:金色的秋天。
教材簡析:
1、 主要內容: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組以金色的秋天為題的用數學的內容,包括兩道例題和一組做一做的習題,練習中的13題《美麗的小湖》也是類似的題目,其內容都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計算問題。教材在這里第一次出現了大括號和問號。
2、 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一種用情境圖反映的數學問題,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并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整個知識網絡來看,它也標志著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開始,是向后面的文字應用題過渡的橋梁。
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并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能借助圖畫正確分析題意。
2、 技能目標:會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 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教學,向學生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在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這三個目標在教學中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
為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學、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措施:
本節課的重點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提出合適的數學問題。其中,正確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是關鍵所在。
對于教材重難點的確定,我是通過如下兩個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從教材知識點分析:6和7的加減法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它又是進一步學習8和9以及10的加減法的最直接的基礎。
2、 從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來分析: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強,通過觀察圖畫,分析并敘述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進而選擇正確算法,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過程。
針對重難點,我打算采取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學過程:
共分四大環節:
一、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針對一年級學生純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創設了如下情境:同學們,你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對,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著給勤勞的人們送去豐收和喜悅呢!看,她給咱們每個小組也送來了一份禮物(電腦出示)你能根據算式猜想一下,這些禮物各屬于哪個小組嗎?要解決這個問題,需用到哪些知識呢?我設計這個環節,意在激發學生興趣,借此復習6和7的加減法,為后面學習它的應用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這些知識,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呢?好,咱們還是隨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轉一轉,看一看吧!(出示插圖,導入新課)
二、放手學生,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
1、 讓學生對著插圖,進行觀察和交流。
具體做法是:先引導學生由近及遠或者由遠及近有序地觀察,借此培養他們初步地自主學習的意識,至于學生觀察到什么,我不去做過多限制,不管是藍天、白云、還是房子、小草,這些都是學生利用雙眼來認知大自然的寶貴素材。
接著安排小組交流觀察的內容,并嘗試提出疑難問題,在互通知識中,也給每位學生提供了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
然后,由小組代表在進行交流,并提出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做到知識共享。
而這觀察、交流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感悟體驗的過程,學生從中感悟到自然美、家鄉美,進而激發起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這是教師用空洞的語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學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
作為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我在與學生一起觀察、感悟的過程中,有選擇地解答一些疑難問題,并最終將重點巧妙地引到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教學上,比如說:圖中還有哪些你以前從沒見過的數學符號?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嗎?或者說:老師這兒有兩個新朋友,你想認識一下嗎?這些導語都是可行的。
接下來,我主要借助多媒體演示,先引導學生分別認知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明確大括號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問號表示要求的問題。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號的尖朝向各個方向,以避免學生認為大括號的尖總是朝上的誤區。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導他們理解大括號和問號合在一起表示的意義,并能對著情境圖敘述完整的圖意,互相反復交流,直至明確要求的問題是什么。在引導學生敘述圖意的過程中,其實已孕伏了應用題的結構,即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這對于學生進一步學習應用題是非常有益的。
3、 針對提出問題,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在學生理解了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之后,能夠明確這幅圖要求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個學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來,根據加法的意義,應該說不難解決。用左邊的4人加上右邊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決不就此滿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導學生列出多種算式,如扎小辮的3人加上不扎小辮的3人;低頭的1人加上不低頭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兩堆求和的思維定勢。這樣做,我認為有利用于學生多角度地看問題。況且,提倡算法多樣化,這也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當然算式的選擇也得視題而定。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觀察第二幅圖,并與第一幅圖進行比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不同之處,自己去表述圖意,如有困難,可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沒必要過多講解。如此反復之后,明確要求的問題是還剩幾個向日葵盤?是求一部分,根據減法的意義,應該列式為7—2=5。利用電腦的優勢,我也可將問號移到另一邊,引導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這是兩道容易混淆的減法算式,應加以辨析。而當問號移到算式中得數的位置時,這幅圖則有上述兩種列式。這兩道應用題的教學,意在讓學生從中感悟兩點:
1、問號的位置決定著列式方法。
2、問號既然是要求的問題,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數。
同時輔以清晰明了的板書設計,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至此為止,我認為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已真正突破。
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更加強烈。新教材蘊含著許多有待學生發現的奧秘,我認為只要教師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就可以滿足他們這種強烈的需要。
4、 及時反饋,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有了剛才的分析驗證,對于做一做中的兩道題目,我放手學生自己進行辨析,從中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學生信息的基礎上,我也要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
二、應用新知,培養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課本51頁插圖《美麗的小湖》與前面的知識點是類似的,因此,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學生對著圖畫進行講故事比賽,如《小鴨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領》、《小金魚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學生對圖意的理解,從而能夠正確列式解答問題,并輔以可行的獎勵機制,如評選故事大王、速算冠軍以及優勝小組等,意在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逐步培養自己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時機可對學生進行愛護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當然,這項活動也可視教學情況放到第二節課或者課外進行,畢竟,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的,而不是現成的。
四、及時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總結,引導學生發現庭院里有數學、田野中有數學、小湖邊也有數學,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周圍還有哪些地方也有數學,比一比,看一看,誰是愛數學的小博士。這樣,就將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引向課外,從而體現了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的新的教學理念。
總之,我在教學中,不光利用多媒體,還要利用多種媒體,使知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重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我相信,這金色的秋天會讓孩子們擁有一份沉甸甸的收獲!
好,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42、43頁《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以及課后的練習題,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說學法、教學過程以及課后反思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42、43頁《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以及課后的“想想做做”練習題第1、2、3、4、5題。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整十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位的含義,也便于以后在學習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口算以及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時,為理解把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做準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能夠正確、熟練地口算出100以內的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能力目標:進一步理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方法。
難點:理解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算理。
五、說教法
愉快式教學
互動式討論
研究式探索
六、說學法
☆自主探究法
☆觀察發現法
☆合作交流法
七、教學準備
多媒體、實物投影、課本。
八、教學過程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談話:今天是3月7日,明天是什么節日呢?平時媽媽對我們好嗎?明天是她們的節日,老師帶你們去摘花,明天送給媽媽好不好呢?出示復習練習題(1、10以內數的加減法。2、數的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了為媽媽準備節日禮物的教學情境,既復習了已學的知識,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識在情緒、知識等方面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小動物們也有禮物要送給媽媽呢!(呈現畫面:小松鼠手中拿著3串冰糖葫蘆,每串10個,在路上遇到了小狗,小狗的手中拿著2串冰糖葫蘆,每串也是10個)。引導學生觀察:有哪些小動物?它們手中拿著什么東西?
1、提出問題
小松鼠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個冰糖葫蘆?(讓學生試著獨立去解決這些問題,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2、班內交流
計算30+20時你是怎樣想的,結合學生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逐一板書:
(1)十個十個地數。
(2)3個十加2個十得5個十,5個十是50。
(3)因為3+2=5,所以30+20=50。
......
那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
3、試一試
你能算出50-20等于多少嗎?說說計算時你是怎樣想的?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借助小松鼠和小狗也為媽媽準備禮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說出冰糖葫蘆的串數和每串的個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提出問題,使題目由“枯燥”的計算變成“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接著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讓學生同桌討論、小組交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說說有多少種算法,提倡算法多樣的理念,啟發學生學會自主探究、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我根據學生說出的不同方法,板書其中的三種方法,這樣使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三)、綜合應用,拓展延伸
1、奪取智慧珠。(呈現“想想做做”的第1題。)
2、鴨子找媽媽。(結合畫面)幾個小鴨子路過鴨媽媽的家,發現4只鴨媽媽身上有數字40、50、70、80,可著急了,原來它們四家的孩子(小鴨的身上都有算式)跑到了一起,你能幫助小鴨子很快就找到它們的媽媽嗎?(指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題)。
3、過山車。(結合畫面)我們玩過山車游戲吧!小朋友你們誰愿意當火車司機呢?(指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題)。
4、小貓釣魚。(結合畫面)(指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題)。
設計意圖: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注意力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較差,所以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去游樂場”的練習游戲,再次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這樣設計打破了由“枯燥”的計算變成了“直觀、生動”的練習。這樣既注重了基礎,又拓展了知識,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環節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四)、課堂小結
通過讓學生匯報本節課的收獲,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所獲得的學習方法及情感經驗,既有助于老師獲取學生學習效果的信息,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
總之,這節課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九、課后反思
整節課優點
1、為學生提供探索和嘗試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很自然的形成了算法多樣的局面。
2、及時板書學生說出的各種算法,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算法進行確認、理解和修正,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交流,并在“試一試”中進行算法的有效遷移,從而幫助學生明確了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算理。
3、練習設計生動有趣,充分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應用情境中,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而且能夠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效地提高了練習的質量和效果。
不足之處:學生的個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在上新課的環節怕時間不夠,怕他們不會自己解決問題,所以沒能讓學生觀察主題圖提出更多的問題來進行討論,今后要逐步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多樣化。
今后打算:我將不斷學習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一冊第二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9的認識和有關9的加減法》第二課時。
2、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主要包括數10以內數、認數字、寫數字、10以內各數的組成、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這部分教材是小學生開始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課題之一。在這一階段給學生打好基礎,對進一步學習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單元的重點是教學生寫數字和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一般來說,兒童在入學前都會數10以內的數,有些還能認數字,即使有些還不認識,逐步記住數字的字形,也不困難。而寫數字就比較困難了。初入學的兒童對數字的結構和筆順不易掌握,另外,手指也不靈活,拐彎不圓滑,要寫得整齊勻稱就更難一些,因此,教學生寫數字要作為一個重點。
數學一年級上冊“9”的認識說課稿:10以內的加、減法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是學生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10以內加、減法,教材在講認數的時候,出現數的組成,在知道數的組成的基礎上講加、減法。因此,學好10以內的'數的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今天教學的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9的組成、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指導9的寫法。
在教學9的組成時,教材強調要通過讓學生動手擺,自己歸納9的組成。初步培養分析、綜合的能力。
在教學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時,教材要求把序數與基數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兩者的區別和聯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在指導9的寫法時,因為9與6容易混淆,要加強分辨字形的練習。
根據編者意圖以及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要求:
(1)通過操作發現9的組成。
(2)通過說一說、對一對、連一連、拍一拍等游戲熟悉9的組成。發展學生的思維,初步培養學生對應的思想方法和分析、綜合的能力。
(3)會寫數字9。
本課的重、難點:發現9的組成。
3、練習安排。
圍繞本節課的重、難點,在練習的安排上,我采用學練結合的方式,其中,在9的組成的練習上,我先讓學生說9的組成卡片,再對口令,然后連線,最后擊掌,采取了多種方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由不熟悉到熟悉,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作業的安排上,我安排了練習九第1題和在□中填數,使學生對9的組成作進一步的練習。
二、說學情。
1、現有基礎:
學生通過9以內的數的學習,對9以內的數的組成以及發現過程已十分熟悉,對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已有一定的認識,但寫數時,還不夠圓滑、勻稱。
2、學習動力:
一年級學生處于智力開發的初級階段,自覺性很差,動力明顯不足,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學習能力:
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他們思考、觀察、表達、練習、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培養。
三、說教法:
根據本課知識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動手操作,引導探索,發現規律。
“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同時也還保留著直觀動作思維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時,如果教師能為他們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一擺、弄一弄,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學會了學習。
2、寓學于樂,逐步提高。
寬松和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并指導行為”。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狀態下學習和工作時,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而情緒低落或郁悶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興趣。
四、說學法。
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會學。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下列學法:
1、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學會發現規律、掌握規律。
2、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學會分析、綜合、整理。
五、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為新授課,具體步驟如下:
1、復習:9以內數的順序。
2、新授:
(1)學習“9”的組成。
先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學生找出四種不同的擺法,再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按順序填在書上。
(2)熟悉“9”的組成。
通過填數的組成卡片、對口令、連線、擊掌等形式逐步熟悉“9”組成。
(3)區分基數與序數的含義。
把基數與序數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進一步加深對基數與序數含義的理解。
(4)指導“9”的寫法。
加強9與6的比較,指出9的上面象個0,下面象個1,但要連續起來寫,還要注意筆順。
3、總結:對本課所授內容進行回顧。
4、作業:
練習九中的第1題和在□中填數。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教學目的:
1、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以及它們的特征,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6盒各種形狀的實物;圖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瞧!誰來了?
生:機器人!
師:對!機器人小叮鐺今天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他還給每一組小朋友帶來了禮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禮物嗎?
師:快打開盒子,看看吧!
生:哇,這么多禮物!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但是,小叮鐺要考考我們,他說:“你能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在一起嗎?”
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好一些。動手吧!
[評:借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學生熟悉的機器人—小叮鐺)引入新知,依據了學生的起點,切入點把握好,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分物體
(1)、小組活動(老師巡視并參與進去)
(2)、匯報
師:這個組小朋友已經分好了,而且從得非常端正。
問:哪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告訴大家,你們是怎樣分的?
學生匯報:
我們組把肥皂、藥盒、牛奶盒、小積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妝品盒子放在一起;我們把茶葉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們還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師:這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們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組和他們分得一樣嗎?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三課時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后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通過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后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其相對性。
(2)在認識“左右”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判斷能力,能夠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
5、教學難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教法本節課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和學習,重視讓學生親身體驗,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充分挖掘現場課程資源來啟發學生進行學習,并采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個廣闊、自主的空間中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觀察與操作中認識和體驗左右。
1、首先,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情境,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有的兩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與右,并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學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學生原有的經驗出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一說”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戲,聽口令做動作;“擺一擺”學具等。讓學生在這些簡單而有趣的活動中辨別左右,加深對左邊和右邊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學生既感到親切而又不覺得枯燥,樂與參與學習。
3、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身邊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左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因此,除了認識和體驗“左右”外,還要引導學生懂得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左右”的認識,并且體驗到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說學法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因此,學生的學習應以活動為主,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基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不一定準確判斷的情況下,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說、找、做、擺、看、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左右”的位置關系的認識。
1、說。是從生活經驗入手,說左右手分別能做哪些事,這是對左右的初步認識。
2、找。是找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是對左右的進一步了解。
3、做。這是聽口令做動手的小游戲。除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區別左與右。
4、擺。通過擺學具,使學生把對左右的認識變成得心應手的知識。
5、看。這是讓學生觀察由于他們的轉動,右邊事物的不同,初步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6、練。達到鞏固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說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談話:同學們,淘氣和笑笑他們平時可喜歡玩游戲了,你們喜歡嗎?喜歡的請舉手。你知道你舉的是哪一只手嗎?(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對新朋友:左右(板書)
(二)操作活動,認識左右
1、親身體驗,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來舉手發言,還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左手呢?(吃飯時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能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2、小小游戲,進一步認識左右
(1)動一動:張開你的左手搖一搖,張開你的右手搖一搖;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轉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轉一圈。
(2)聽口令做動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腳,跺跺你的右腳,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擺擺學具,辨別左右
(1)動手擺:鉛筆在最左邊;小刀在最右邊;文具盒在中間;橡皮在文具盒的左邊,鉛筆的右邊;尺子在小刀的左邊,文具盒的右邊。
(2)說一說: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尺子的左邊有什么?右邊呢?
(3)打亂學具,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
(三)引導觀察,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1)同桌同學面對面站著,觀察左手和右手,你發現了什么?
(2)轉動方向,觀察左邊和右邊的事物,你發現了什么?
(3)小結:方向改變了,左邊右邊也改變了。
(四)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1)解決課本60頁“找一找”。
出示掛圖:
師:這位小朋友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助他解決嗎?這位小朋友想到小明家玩,可他只記得上樓左拐是小明家,小明住在幾號房呢?
(2)解決“練一練”第3題。
A、師:停車場的管理員聽說你們學會了新知識,想請大家幫忙解決一個問題,看看是什么吧。
B、出示掛圖:從右邊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
C、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3)解決“練一練”第5題。
A、出示掛圖:想一想,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
B、小組討論、交流
C、到樓梯去走一走,親身體驗一下
D、小結:我們不僅僅上下樓梯時要靠右邊走,在馬路上行走時也要像這些小朋友一樣靠右邊走。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
(五)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六)拓展延伸
同學們回家后,看一看你們家左右兩邊分別是誰的家。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四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對本教才進行簡單的分析,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認識圖行》是本冊教材《認識圖形》的起始課,是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立體圖形,體現從平面到立體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后學習他們的、周長、面積體積、三視圖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說教學目標
依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體,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能力,建立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4、評價目標: 用評價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建立自信。
3、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另外,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容易將長方體體和正方體混淆,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分析各類圖形的特點,進行分類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四維目標呢?新課程標準指出:教無定法,
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對于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它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動,愛說。針對這種情況,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采用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經歷探索,獲得知識。
學法: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會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在本課教學中,我融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為一體,安排學生在摸一摸,說一說,做一做,涂一涂這一系列活動中動眼、動手、動口、動腦中來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些平面圖形的特征。
三、說教學過程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通過多媒體展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和三棱柱,并提出問題一: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嗎,是誰呢?我想通過這個問題幫助學生回憶起已學過的知識,這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學生應該能說出他們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學生不認識三棱柱,這里我要簡要的介紹一下,為后面認識三角形做準備 。提出問題二:今天我們來這里要認識幾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要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會說我想知道他的名字,還想知道它長得怎么樣,住哪里等等,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這個環節是本課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置了四個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學習中體驗,時間控制在18分鐘左右。
活動一:認識新朋友,我創設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新朋友都在這幅圖中,請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類,看這里有幾種圖形(多媒體展示分類結果)問題一:你想和這些圖形做朋友嗎?學生會異口同聲的說:想!我就說,那我們來個比賽,看哪隊交的朋友最多:綠隊,藍隊,黃隊,橙隊。提出問題二:你們知道這些圖形的名字嗎?這里我讓學生進行嘗試,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邊出示圖形,邊板書圖形名稱。小結:知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都叫做平面圖形。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活動二:了解新朋友,提出問題一: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們到哪去找它們呢?這個問題,孩子們非常想知道答案,有利于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
在找家的活動中,我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首先手拿一個長方體,用手摸著它的一個面問:這個面是什么形狀?接著我通過問題二引導學生從桌面的物體中找出長方形,可能有學生從長方體上找出,也有可能從三棱柱中找到長方形,甚至會有學生找到幾個長方形,對這樣的同學我會進行這樣的評價,比如:你真棒,你觀察的真仔細,同時將小圖形獎給他們小組,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經過老師的引導找出長方形后,提出拓展性的問題三:你能從桌面的物體上找出其他圖形嗎?這個問題我會采取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的形式進行。我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采取先輔后方的策略,在這里我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希望他們能夠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身體驗從體上找面,面在體上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從模型中找出這幾種圖形后,提出問題四:請把你剛才找到的幾個面摸給同桌看看,并說說摸得時候你有什么感覺。學生可能說,摸起來,平平的、滑滑的等等,這里我想通過摸一摸的活動讓學生體驗這幾個面都是平的。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課件演示:面在體上滑下,加深學生對面在體上的理解,因為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平面圖形,但是對體和面的關系理解的不透徹。我想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更直觀更生動的揭示體和面的關系,幫助學生建立起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活動三:給新朋友畫像,提出問題一:小組討論,看誰能想個好方法,把你喜歡的新朋友從立體圖形中請出來?我希望通過這個既有挑戰性也有探索性,同時還具有操作行的問題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經過交流,學生可能想到畫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如果學生只說到畫的方法,我就會引導他還有別的方法嗎?這里我會給機會學生來說,說操作過程,并且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獎勵評價好的小組。接著,學生活動,提出要求:請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得到這些新朋友。學生活動:描一描,印一印,折一折。我想讓學生通過做數學來讓他們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活動四:找朋友,提出問題:生活中,你在哪里還見過這些圖形呢?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自由發言,學生可能說到門的形狀,窗的形狀,在必要的時候我還會進行引導,比如我們黑板面的形狀,紅領巾的形狀等等,接著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圖片,讓學生先觀察,然后再來說一說。我想通過找圖形,讓學生體驗到這些圖形在生活中有著廣范的應用。為了體現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創設一個小朋友上學路上的情景:并提問,這些交通標志牌的表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把學生引入到現實情景中,實現數學經驗生活化,并且我
想通過對這些標志牌的認識來增進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我還進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這里我設置了不同層次的4道練習題:
第1題:連一連
我想通過該這道題目來加深學生對這四種圖形的認識,區別形和體
第2題:猜一猜
我想通過這道題目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
第3題:涂一涂
通過動手加深學生對這四種圖形的認識
第4題:數一數
這里我會引導學生數紅色的三角形有4個,綠色的三角形也有4個,所以共有8個三角形,黃色正方形一個,綠色一個,紅色一個,共有3個正方形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我想借助這個環節及時反饋本課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說出這四種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提出問題,這些都是今天認識的新朋友,你打算怎樣把它介紹你的爸爸、媽媽呢?
在教學結束前,我會對小組評價進行總結,評選出優勝組,給予鼓勵,表揚。、
四、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0—51頁:例5、例6、例7。
二、教材分析:
簡單的計算這節課是認識人民幣這部分的第二課時,教材在認識了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它們的十進制關系的基礎上,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
三、教學目標:
1、知道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會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
2、知道物品價格的表達形式。
3、通過模擬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說學情:
人民幣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又有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許多家長喜歡帶孩子上超市并讓他們在一定范圍自由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讓許多學生較早有了錢的概念,會看價格標簽,部分學生甚至有了實際購物經驗,因此,這節課設計中盡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借助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又好又快的進行學習。
說設計思路:
1、從學生實際經驗入手, 喚醒學生的思維,把生活中的經驗轉化為知識,輕松突破元和角之間的換算難點。
2、創設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價格標簽,在學生回憶平時看到的商品價格的表示方法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通過已經知道價格表示方法的學生來帶動其他學生學習,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3、人民幣的計算離不開購物,讓學生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完成簡單的加法計算。通過選購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錢方法,深刻體會進率的換算,讓知識在操作中得以內化,學生學了也不易忘記。
4、教學中所設計的游戲和購物活動,都采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讓學生合作學習,互相帶動。
5、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利用教材,同時通過完成填空回憶整理本課所學知識。
說課前準備:
一、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具圖片、卡片。
二、學具準備:學生學具袋。(內裝各種面值的模擬人民幣)
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人民幣,你能說說人民幣的單位有那些嗎?按質地可以分為哪兩類?
二、新課教學。
(一)聯系生活,經驗轉換知識。
小凡喜歡吃奶糖,小賣部里1角可以買1顆,今天媽媽給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買幾顆奶糖?(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你是怎么想的?(1角1顆,1元=10角,1元2角=12角,買10顆,還有2角買2顆,一共可以買12顆)
小紅的奶奶給了她一些1角的零錢,她數一數一共有12角,小紅想換成整錢,可以換成幾元幾角?(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你是怎樣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換成1元2角)
同學們真聰明!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換錢,現在我們就來做個換錢游戲。
教師指名一名學生配合先示范: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換成角票。師:當然可以,給你38角。你算算對嗎?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對了,謝謝你。
師: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錢換成整錢可以嗎?生:沒問題。10角換1元,20角換2元,一共換2元6角。同座學生模仿做換錢游戲。
(二)設境激趣,合作實踐學習。
談話過渡:學會換錢,老師帶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歡的地方——東東超市
課件出示貨品圖片和價格標簽(例6),讓學生認一認,學生自由說自己認識的價格標簽,表示多少錢?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找到規律:小圓點左邊表示幾元,小圓點右邊第一位表示幾角,第二位表示幾分。現在一般情況下物品的價格都標到角。
游戲鞏固:看看誰的反應快(完成50頁做一做)
把寫有價格的物品圖片和對應寫有幾元幾角的卡片發給不同的學生,拿物品圖片的學生先舉起來,拿對應的卡片的學生快速反應。全班一起訂正。
談話過渡:超市里還有許多東西,課件出示物品及標價(例7,51頁及“做一做”內容)現在我們同座每2個同學為一組任意選購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計算出應付的錢到“收銀臺”(老師處)結帳。
學生分小組購物,老師在“收銀臺”檢查每組學生的計算和拿出的錢數是否正確,對有問題的學生馬上輔導。
三、知識整理。
引導學生使用教材,復習本課學習內容。今天同學們學得真好!一節課可學了不少知識呢!同學們翻開書,看一看50頁和51頁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書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嗎?
學生看書填空后,課件出示書上50頁、51頁內容,師生一起逐空訂正,從而達到整理知識,總結全課的目的。
四、課后練習。
在家長的陪同下做一次實際購物體驗,要求自己看價格標簽,自己計算金額,自己付帳。
【精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七篇】相關文章:
精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十篇10-09
一年級下數學《找規律》的說課稿模板12-26
高三數學說課稿模板01-17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一年級數學《左右》說課稿03-12
有關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7篇10-05
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說課稿11-04
一年級數學《小括號》說課稿12-24
一年級數學《找規律》說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