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1-7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教學8的乘法口訣。通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乘法口訣,為以后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本課的重點:編制8的乘法口訣,運用8的乘法口訣求積。
難點:在探索規律的基礎上探索記住8的乘法口訣,并運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的問題。
教學突破:通過口訣的編制理解口訣的意義,從而養成在生活中合理、準確地解決實際問題,體味到“有價值的數學”、“有樂趣的數學”。
根據教材的以上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編制8的乘法口訣,找出規律,鞏固口訣。培養學生運用8的乘法口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乘法的意義、口訣的與編制規律來進行口訣的熟悉,多讀、多練、多背加強口訣的記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口訣的編制與整理過程中,培養簡單推理以及發現規律的能力,進一步感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說教法與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在課堂教學時,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貫穿教學的始終。
3、課堂組織民主、科學、和諧,這種氣氛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三、教學設計理念
1、教學過程體現生活化。
在教學中,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
2、教學過程體現活動化。
擺方塊活動讓學生“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
3、教學過程體現開放性。
在教學中,力求營造一個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構建探索平臺。
1、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過1-7的乘法口訣,誰能背給老師聽聽嗎?指名背誦。
誰能回憶一下昨天我們是如何編制7的乘法口訣的?說說看。
預設:A用小三角擺小船
B用連續加的方法
2、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那么今天老師給同學們一個大膽嘗試的機會,讓你們仿造用三角擺小船的方法研究一下如何編制8的乘法口訣,有信心嗎?
用回憶7的乘法口訣推導和編制過程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新知的學習做好了鋪。
(二)自主探索,嘗試解決問題。
1、拿出昨天老師要求你們準備好的小正方體,擺一擺,再填書上的表。小組合作。
出示一個由8塊小正方體搭成的正方體。
數一數是由幾個小正方體組成的?
擺1個大正方體用8個小正方體,擺2個大正方體要用幾個小正方體?擺3個呢?……擺8個呢?
合作擺一擺,分別說一說,再填書中表格
據此,你能編出8的乘法口訣嗎?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組里交流,再指名說說。
在讓學生觀察說說每一句口訣有何變化?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上面探索新知這個方面,我就完全秉持了這個理念,讓學生想一想、擺一擺、說一說、議一議、看一看、讀一讀、背一背,有助于理解和記憶。
(三)回顧探究過程,自然生成新知。
1、談話:剛才我們通過擺正方體,探究了8的乘法口訣,誰能把我們剛才動手的過程簡單說一說?
追問:為什么每次都用8個小正方體?(1個8)
為什么每次都比上一次多擺一個大正方體?(多一個8)
觀察口訣表,看看每一句與相鄰的兩句有什么關系?
預設:A結果或多8或少8。
B每次8 不變,8的個數不同。
在同學們充分觀察討論之后,老師小結:8的乘法口訣以1個8 為基礎,依次增加一個8;每相鄰兩句口訣都相差一個8這就是8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了解了這個規律,有助于我們記憶8的乘法口訣。
2、先觀察“想想做做”第一題,想好后再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想想做做”第二題,直接填空。訂正時,請學生說說他是怎么想的?
回顧探究過程,梳理知識形成的要點,培養簡單推理以及發現規律的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新知應用,體會知識價值。
1、“想想做做”第三題,對口令練習。讓學生根據8的乘法口訣說出相關乘法算式,在活動中進一步熟悉8的乘法口訣。
2、第四題,運用8的乘法口訣,鞏固對口訣的記憶。
3、第五題,要求學生從中獲取的信息是:每袋乒乓球有五個。
4、第六題,要求學生仔細看圖,獲取的信息有:一共有7人參加收割向日葵的勞動,每人收8棵,一共收了多少棵?
5、第七題,讓學生根據口訣填空。通過填未知乘數,既鞏固了有關的乘法口訣,又為學生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訣求商做準備。
形式豐富多樣的練習題,既避免了學生單調乏味之感,又從不同角度多種視角鞏固了新知。趣味化、活動化的組織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符合新課標“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新知”的理念。
(五)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談話:1、學習了這一課之后,你有哪些收獲?
指名好、中、差各一名學生說說。
讓不同的學生談談收獲,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有利于反饋信息、檢查效果;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標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概念。
2、師生齊背8的乘法口訣。
五、 教學評價
這節課,我個人認為做到了一下幾點:
首先,體現了教學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構想。
其次,體現了“潤物細無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
第三,教學任務明確,抓住了重點。
六、板書設計:
8的乘法口訣
1個8 8×1=8 一八得八
2個8相加 8×2=16 二八十六
3個8相加 8×3=24 三八二十四
4個8相加 8×4=32 四八三十二
5個8相加 8×5=40 五八四十
6個8相加 8×6=48 六八四十八
7個8相加 8×7=56 七八五十六
8個8相加 8×8=64 八八六十四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認識。它為以后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作奠基。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實例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后,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征。接著,安排課堂活動鞏固學生對特征的認識,進一步建構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空間觀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有序地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滲透數學美的觀點,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認識。
教學難點:小組合作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準備:
計算機軟件、實物投影儀、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三角板、
直尺
學具準備:
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釘子板、三角板、直尺、實驗報告單。
第二部分 教法選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括這一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識。
第三部分 學法指導
1、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進行操作、觀察、探究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 教學程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
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說: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圖形在裝扮著我們的學習與生活。看,這是我們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嗎?學生觀察后會說黑板的面、課桌和講臺的面是長方形;鐘表的面和地板磚是正方形等等。這時我再對學生說:小朋友們真了不起!已經能辨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接下來就很自然的引出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后再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大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這一環節的設計利用了學生所熟悉的物體,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探索學習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組在學具中選用所需的材料,開始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請小組長做好分工,把研究結果記錄在實驗報告單上。
邊 角
長方形 有( )條邊,
對邊( ) 有( )個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條邊,
每條邊( ) 有( )個角,都是( )角
2、學生開始活動時,我到學生中去巡視指導,并鼓勵學生選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進行研究。學生也可以到其他組去看一看,學一學,交流一下。
3、小組匯報。
請各小組匯報各自的實驗情況。要求匯報時說清楚選用的實驗材料、方法和研究結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這里我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匯報。
首先是探討邊的特征,學生的匯報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直尺。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條邊。
通過用直尺量,發現長方形相對的兩條長邊一樣長,相對的兩條短邊一樣長。正方形的4條邊都一樣長。
這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兩條較長的邊和兩條較短的邊,它們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把它們叫做對邊。從而得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第二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了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
在研究長方形時是通過折紙得出來的。學生這樣折:
先上下對折,發現長方形上下兩邊重合在一起,說明這兩條邊一樣長。
再左右對折,發現長方形左右兩邊重合在一起,說明左右邊也一樣長。
從而得出:長方形有4條邊,對邊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時學生這樣折:
把正方形紙片先對角折,再對角折,發現正方形4條邊都重合在一起,說明正
方形4條邊都一樣長。
第三種情況:學生選用的是釘子板。
通過數格子,發現了長方形長邊都占了6格,短邊都占了4格;正方形4條邊都占了5格。說明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
……
當學生匯報完,我對學生能想出多種方法來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征
給予肯定和表揚,并與學生一起總結出:長方形有4條邊,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邊總結邊板書)
接著是探討角的特征,學生的匯報也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長方 形紙片、正方形紙片、三角板。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個角上比一比,發現長方形的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個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也是選用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和三角板。
通過數一數,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別量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紙片的一個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長方形紙片對折再對折,發現4個角重合在一起,說明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樣把紙片對折再對折,發現4個角重合在一起,說明4個角也都是直角。
當學生匯報完后,我與學生一起總結出:長方形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個角都是直角。(邊總結邊板書)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匯
報交流,一方面體現了數學的民主性,我給每個學生創造了均等的學習、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讓學生經歷了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同時讓各個組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交流,體驗成功,從而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這樣能使情感的數學目標落到實處。
三、應用拓展
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本節課練習的設計著重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靈活性三個特點,分為基本練習和擴展練習。
1、基本練習
(1)圍一圍
照下圖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圖略)
(2)拼一拼
用兩副同樣的三角板分別拼出1個長方形和1個正方形。然后根據拼的情況進行展示和交流。學生這樣拼(演示課件)
(3)、擺一擺
用同樣長的小捧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圖上涂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圖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認識,通過圍一圍、拼一拼、擺一擺、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種形式的基本練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并且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擴展練習
(1)把一張長方形紙片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
這道題有一定的挑戰性,怎樣才能得到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的哪條邊可以當作正方形的邊?
(2)畫一條線,把下面的圖形分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
(3)、右圖中有( )個長方形,( )個正方形。
這里我引導學生有序地數圖形。
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把剛剛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擴展延伸,使學生靈活應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間觀念得到加強。
四、全課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我先引導學生重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導學生比較長方形、正方形的共同點是都有4條邊,4個角都是直角,不同點是長方形對邊相等,而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
(2)家里客廳地板鋪的磚為什么是長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圓形的呢?
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見解。
這一環節的設計,鼓勵學生將數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真正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課外延伸
充當小小設計師,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為學校新操場設計花池、羽毛球場、籃球場、沙池。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熊請客》選自北師大出版社二年上冊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的第六課時.4的乘法口訣。他是在學生學習了5、2、3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在這里用“小熊串紅果串請客”這一情境入手,引導學生自覺經歷用4連加的過程,為編4的口訣做準備。在推導4的乘法口訣時,采用實踐探索法,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學得有親切感。在交流總結時,引導學生總結出口決特點。
根據本冊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特色,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1、讓學生利用4的連加和已學過的乘法口訣得出,經歷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理解和掌握4的乘法口訣,并理解每句口訣的含義。
2、能運用所學口訣,完成表內乘法的計算,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探索規律,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情感目標:1、在數學游戲中讓學生體會數學存在于生活中,從而強化學習數學的興趣。
2、“乘法口訣”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聰明才智的結晶,他可以培養學生愛國之心及自豪感。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創設“小熊請客”的情境,通過觀察發現信息,表達信息,并借助乘法意義編制口訣,而且通過“開火車”和“對口令”等多種形式,觀察學生記憶口訣的流暢性和了解口訣記憶的準確程度。同時在教學中,注意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的交互運用,達到發展智力,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標。
教學準備:小熊玩具、“小熊請客”主題圖,試題卡、幻燈片、氣球……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首先拿一只玩具小熊讓大家猜,并用小熊過生日用紅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導入,使學生一開始就有快樂的心情步入課堂,然后我用大屏幕出示主題圖,主題圖色彩鮮明, 一定會讓學生們興趣盎然,并在以往的基礎上,他們會很快去找主題圖上的數學信息,并展示給同學們。他們肯定會說:小熊串的紅果串,每串4個,他已經穿了2串,他還要串也一定是4個4個串的,當然在這里也有可能有的同學會把老師剛才所說的小熊過生日用紅果招待朋友,小熊自己在家里串紅果串等等,說得很完整,這時老師也不要怕耽誤時間,讓他說沒關系的,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這樣做不正做到了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嘛。此時,老師適時點播,小熊串一串需要4個紅果,那么2串、3串……9串呢?這時教者可出示“9串需要多少個紅果”的問題。
(二)合作探究,構建新知,編制4的乘法口訣。
1 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數一數9串需要多少個紅果?
在這里學生可能會用很多的方法,如:(1)4個4個的數(連加)
(2)學生可能會運用學過的口訣把9串紅果分“堆”計算:如:5串一堆(有20個紅果),2串的2堆(每堆8個,2堆有16個)所以一共需要紅果36個;也可以3串3串分成3堆,每堆12個紅果,3堆一共有36(12+12+12)個紅果。 只要學生說出理由,教者都要給以肯定,讓學生從中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樂學、愛學,這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達到的。另外這種方法,也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也能體會到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2 自己完成填一填。同桌交流所填的結果的正確性。并試著編制口訣。教者可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口訣編制有困難的同學及時提示,使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正確編制口訣。
3 匯報過程。說說你是怎樣推導4的乘法口訣的。并填上結果及口訣。找出已學過的口訣,檢驗口訣編制的正確性。
4 怎樣記住4的口訣,共同探討方法,尋找捷徑。在這里我會出一個問題:老師在做4×6時忘記口訣了,不知道得多少怎么辦呢?讓同學們幫忙解決,同學們一聽,老師不會,讓我們幫忙解決,多么榮耀!他會躍躍欲試,積極思考,他們會告訴你很多方法,如:(1)可以用連加法就能算出;(2)4×5得20,20+4不就是4×6的結果嘛?(3)可以4個3加4個3……最后老師可以小結:同學們真聰明,想出這么多好辦法讓老師做出4×6的結果,但是老師還要說,如果你記住了口訣會更快的做出來是不是?向上面的4×6,知道四六二十四一下子就寫出4×6的結果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熟記乘法口訣,這樣提高我們的計算速度和計算的準確性。下面我們用已學過的方式記口訣,(1)開火車記憶口訣(2)師生對口令(3)同桌對口令,而后教者可以出幾道乘法題卡,以檢驗學生對口訣的掌握情況,教者在提問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看哪個孩子問題較大,并在適當的時機給以彌補。
(三)隨堂練習,鞏固新知,提高口訣的應用能力。
1 組織學生分小組活動練習“說一說”數桌腿的活動,這個可以讓學生親自摸摸、數數強化對口訣的記憶。也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 完成21頁的習題。
可以這樣銜接:為了慶祝小熊的生日,小兔、松鼠、小狗和刺猬還拿來了好多各色的氣球要送給小熊呢!他們都送了多少只呢?這時找到四名同學分別去這四個小動物,讓他們找到自己送給小熊的氣球。其他同學檢驗結果的正確性,讓他們感受發現的喜悅。
而下面的2題是單純的計算題,直接讓學生做就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設計讓同學們進行奪氣球比賽,3題是看圖題,用大屏幕展示出來,要求學生不但說出算式,而且還要說出意義。從而培養學生說話的完整性及條理性。這道題可以設計成搶答題,哪一組的哪一個人搶答的最快就獎勵哪一組兩個氣球,最后評選出氣球最多的為優勝組,每人獎本一個。為了讓1、2、3題銜接緊密可以這樣說:氣球終于都準確無誤地送給了小熊,小熊非常感謝大家,他希望把氣球送給其他的小動物們,于是,他提議,進行上面兩項比賽。這個比賽不但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也培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意識。
21頁下面的數學游戲,可以這樣進入。 比賽結束,大家玩得正起勁,忽然發現主人公小熊不見了,只看見桌子上留了紙條,上面寫道:走過迷宮,你就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學生已經學會直接比較長短與高矮,對線段有了初步的認識,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用(文具盒、鉛筆等)非標準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經驗。而數學中的標準長度單位,是學生最早接觸的計量單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課作為計量單位的起始課,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發現學生在尺子上或測量物體時,都有接觸過厘米這個長度單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測量物體,但對其意義的理解并不清晰。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有長度單位,不知道怎么用長度單位,也不知道為什么要用尺來測量……那么本課怎樣讓學生對以上這些理解清晰,體現其“起始課”的特質呢?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思考:一方面,我們該如何讓學生體會“厘米”這個單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樣認識厘米,又怎樣將其過程與方法遷移、滲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長度單位的學習中去。
說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對以上的理解與思考,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白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學會用刻度尺對物體進行測量,會畫規定長度的線段,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
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落實課程標準:1.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3.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從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出發,采取了如下教法與學法:
教法:直觀演示、設疑誘導、活動探究
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說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發揮本節起始課的作用,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課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環節:課中敏學,掌握新知。第三環節:課后應用,鞏固新知。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第一環節:課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單見附件2)
比較一:
小紅
小麗 小紅比小麗多2個
引出“單位”,
小強 體會單位的重
小明 小強比小明少3顆要性。
比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該用什么單位表示?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并揭示課題。
第二環節:課中敏學,掌握新知
這個環節我分四個層次進行展開。
1.認識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沒有),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師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過復原尺子,使學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組成部分:刻度線,數和單位厘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厘米
認識1厘米是本節課最為核心的內容,教學時首先明確告訴學生,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做單位,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這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那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每相鄰兩個數(長刻度線)之間的距離都是長1厘米,這樣學生對1厘米的長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過①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劃1厘米,有一個形象的直觀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長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劃1厘米的長;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長約1厘米的物體。四個環節的操作,讓學生的體驗活動走向深刻,積累1厘米長度的量感經驗,對1厘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學到這兒,我讓學生回顧認識1厘米的過程與方法,并嘗試小結。這個環節層層遞進,既突出了重點,又逐步分散了難點,為其過程與方法遷移、滲透到后續學習中做好鋪墊。
3.認識幾厘米
通過剛才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幾厘米呢?引導學生認識到2個“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嗎?再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問刻度6到刻度10是幾厘米?為什么?在層層追問中明白“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同時實現了知識的變遷,滲透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4.測量實物
(1)量一量
首先學生自主觀察書本小刀圖,判斷其長度,并在小組內交流,由組長組織,歸納總結出測量物體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或線段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這樣的設計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主要是想抓住課堂的生成,及時發現一些錯誤的量法,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比老師的直接講授要更有價值。
接著,讓學生應用探索出的測量方法,獨立測量書本中出示的線段,和身邊的任一物體,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2)畫一畫
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自主閱讀書本第51頁畫一畫內容,明確畫特定長度的線段的方法,即一般從0畫起,畫到幾就是幾厘米(和剛才測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進行鞏固。教師要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第三環節:課后應用,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基礎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2、3兩題。
通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初步滲透估測意識。
第二層次:提高練習。
1.估測:
(1)開展“火眼金睛”活動,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食指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計自己中指的長、數學書封面短邊的長,文具盒的長,再用尺子量一量,進一步鞏固驗證估測的能力。
這個環節,學生在反復的估測、實測中,逐步修正他們的估測策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長度觀念。
2. 回顧學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們相差的高度。前后呼應,體現了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斷尺量小刀
結合書本內容,我設計了一道思考題:像這樣一把斷尺能測量小刀的長度嗎?引導學生思考,這其實是測量方法的一個升華,雖然沒有了0刻度,但我們通過“認幾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斷出小刀的長度。設計本題旨在在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第三層次:拓展練習。
厘米可以測量較短的物體或線段長度,如果測量學校操場的長,你覺得用厘米做單位合適嗎?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終結,讓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
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在這節課結束之前,我讓學生回顧厘米的認識過程,并告訴學生,以后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繼續認識其他的長度單位。這樣就凸顯了起始課的內在意義。
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了,重點突出,便于學生及時回憶、總結本課知識,并進行自我評價。
認識厘米
單位
長度單位 1厘米
整節課我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加強直觀操作,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讓學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讓認識厘米的過程與方法在后續學習中得到遷移生長,使數學學習變得更簡約有效,讓學生學得輕松,學的快樂。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劉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二年級數學上冊關于“乘法的初步認識”。不論是課的設計,還是教師引導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還練習的方式,都給我了較多的啟示。
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生動的情境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為學生學習乘法提供了豐富的現實情境模型,并讓學生認識到,同數連加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廣泛存在的。劉老師充分挖掘的課本的情景導圖,從圖中引出本節的數學知識內容,一方面鍛煉學生觀察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設計上為后面引出乘法做了充分的鋪墊。
2、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并會根據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和讀乘法算式。難點是由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的方法。
那么,在新知識的學習中劉老師不斷重復連加的特點,反復讓學生數加數的個數,采取逐步開放的形式,讓學生將“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情境與算式用“幾個幾”的形式表征出來”。突出強調了乘法意義的本質。一是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聯系?即如何去確定乘法算式中的兩個因數(初步領會乘法的意義)二是什么樣的加法算式才能寫成乘法算式(深入領會乘法的意義——只有相同的數連加才能寫成加法的簡便計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劉老師一次次在數中提示學生的一個作用是防止學生在書寫乘法算式中避免寫錯乘數,另一個作用就是讓學生反復鞏固乘法算式中的兩個乘數是如何得來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細微之處講的非常到位。
3、整堂課的設計安排比較合理,層次清晰,設計體現學生逐層深入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發展的規律。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體現出重點知識,教學策略應用相對熟練,很自然的從加法過渡到乘法,乘法的書寫、意義和演練、提升訓練,每個銜接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中處理學生的問題及時到位,遇到學生不會的又返回頭從加法中尋找,一直圍繞著主題解決問題。這也是提高數學學習有效性的重要舉措。
4、注重了思維過程的展示。數學的本質是發展學生的思維。怎樣發展其思維?在哪里發展思維?在哪里培養思維能力?課中給了我們很多答案。老師在提問后,比較關注學生的答案,如一個學生答到了3+3還可以寫成2×3,老師趕緊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6個3相加學生說可以寫成6×3,老師認真問到了:“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可以寫成這個樣子?”等等。我認為,只有學生將自己對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了,才說明他是真正的對所學知識理解透了,否則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師對這個細節的重視,也是關注數學學習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5、練習上也不斷出花樣,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反復訓練和做題,從小組中的進行比賽演練,活躍氣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結合實際操作練習,動手做一做,從做中學,豐富了課堂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到乘法算式的意義,練習創新能力。
對本節課的意見和建議:
1、對于回答錯的學生可以多說說為什么,讓其他學生幫助解決問題后再讓他說說看,充分發揮開始時反復強調的方法,改正學生的錯誤觀點,掌握本課的內容。
2、在乘法算式中老師可以舉一些相同結果的式子,如3個4相加是3×4=12,而4個3相加是4×3=12,兩個意義是不同的,可以讓學生對比體會,從而再起強調的本課的重點,了解到兩個乘數的意義,或者給出一個乘法算式讓學生自己編一編這個算式代表的意義和問題,反過來考學生。
3、動手操作更應重視對數學問題的思考。課中教師雖講明了要求后再做,這是對動手有效性的關注,值得我們去借鑒。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擺后想一想怎樣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這一數學問題。好像使操作活動顯得有些多余,價值有些欠佳。
4、“相同數連加”這一重要條件在改寫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顯得不夠,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與乘法算式之間有什么樣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尚不明確。教師剛好做了一件本末倒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內容:
本節課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P82例1、例2及相關練習
二、說目標:
1、通過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義;
2、能用“倍”的意義敘述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3、培養學生動手、動口能力和認真思考的習慣,激發學生求知欲。
三、說重、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敘述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四、教、學具準備: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說教學過程:
(一)鋪墊練習:
1、數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說8里面有()個2;
2、數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說9里面有()個3。怎么算?
(讓學生熟練掌握兩種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兩排擺小棒,3根和6根,再說說3與6有什么關系?師小結引入新課。從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初步認識一個數是另一個為幾倍。(剛才同學們說到的3和6的這些關系,都是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其實,3和6之間還存在其他的一些關系,今天,老師就要帶著同學們一起去探究3和6之間一種新的數量關系:倍數關系。(板書:倍的認識))
2、能過畫一畫,圈一圈,填一填,進一步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3、指導看書,完成例2,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4、通過議一議的(8是4的幾倍?8是2的幾倍?)活動,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5、小結:要知道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想:這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那這個數就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三)課堂活動
指導看書,引導說8、6、48的倍數關系。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探究了什么?你能舉例說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嗎?
(五)作業
六、教學得失:
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學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義,通過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去體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教學中,在復習練習鋪墊中的分一分,花費時間較多,導致作業練習沒有完成;二是課堂活動的2題,對于“6的8倍是48”與“48是6的8倍”兩句話的理解,學生易弄混,說不清。這是我在之前對教材和學生研究的不夠。
【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6篇】相關文章:
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10-04
高三數學說課稿模板01-17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有關數學周記模板集合五篇01-17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編5篇10-10
有關小學生數學日記模板集合5篇01-03
有關小學生數學日記模板集合六篇12-19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