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1-09-24 10:22:18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合集9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合集9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第一課時十幾減9。 2、教材簡析:20以內退位減法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非常重要,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作為第一課時尤為重要,通過系統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為十幾減幾的學習構建基本的學習思路。

  3、教學目標:

  ⑴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構建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題目。

  ⑶感受20以內退位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⑷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探索與創造的快樂。 4、教學重點:探究算法,正確計算。

  5、教學難點: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說教法:

  本節課屬于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三、說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說教學程序

  ㈠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選擇話題,通過灰太狼和喜羊羊童話愉快的情景與數學學科的聯系,引出課題。 ㈡探究新知,構建方法。 1、解決“賣氣球”問題。 2、解決“套圈游戲”問題。

  3、解決“賣風車,猜字謎”問題。

  4、小結計算方法,選取自己喜歡的比較簡便的方法。

  5、閱讀課本,質疑問難。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動手實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在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認為好的計算方法,自覺地構建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㈢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由淺入深,形式各異的練習,鞏固基本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㈣課堂小結,激勵評價。

  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發展方面的情況作全面的總結;讓學生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自評、互評,發揚優點,彌補不足,不斷進步。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主要體現學生得出的計算過程。設計如下:十幾減九

  15 – 9 = 6

  六、教學反思: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我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從創設問題情境入手,激發探究的熱情,引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組織學生廣泛交流,呈現算法多樣化,培養了創新精神和思維的靈活性,真正讓學生經歷在實際情況中提出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獲得探索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不足之處,沒有很好的激發學生算題多樣化,拓開學生的思維。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認識鐘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建立時間觀念”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說,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 認知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思維拓展目標:

  (1)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根據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的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艷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采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他們的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2) 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課間休息。(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5)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人物小丸子給他們帶來謎語,讓學生猜出鬧鐘,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出示各種造型的鐘面,并提問“小朋友你們也想設計出這么漂亮的鐘表嗎?”多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情感,營造了學生積極向上,勇于挑戰、敢于創新的氛圍。接著,教師繼續激勵學生,要想設計更漂亮的、美觀的鐘表,先要學會認識鐘表。(板書課題)。

  (二) 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認識鐘面

  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小鬧鐘,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并且強調長的是分針,短的是時針。接下來我通過演示撥鬧鐘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的走動方向,通過觀察學生發現時針和分針是按照從數字1到12這樣順時針方向走的。再讓學生沿著這個方向撥一撥鬧鐘,進一步鞏固知識。

  2、 教學整時的認,讀,寫

  我創設了一個小朋友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試認整時。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用課件出示3個表示不同時刻的鐘面,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后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撥鐘面,先老師說時間學生撥,然后讓學生作主說時間老師來撥,為了突破只有當分針指向12才是整時這一難點,在這里我故意將分針偏離12,讓學生判斷老師撥的是不是他們所說的整時。最后我讓同桌之間互相撥,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掌握了認時整時的方法。

  3、 學習時刻的另一種表示法——電子表示法

  教師出示有許多鐘表的課件,讓學生發現了一個不同的鐘表——電子表。接著出示鐘表和電子表表示的時刻,讓學生觀察,看看有什么發現?然后教師再提問:電子表是怎樣表示時間的?像電子表這樣表示時刻的方法你還在哪里見過?你能試用這種方法表示3時嗎?

  學生試著用電子表示法寫時間。教師小結出用電子表表示時間的方法,為了鞏固知識,我緊接著出示8時、10時讓學生用兩種方法寫出來。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此教學內容節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中《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找規律”是新教材“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傳統教材中沒有單獨編排數字和圖形的排列規律,有關探索規律的內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內容,也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新變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8——89頁,例1~例4,有一個基本的循環組,以它為基礎,重復出現。例1~例3,循環組中每種圖形只有一個,例4,循環組中有的圖形不止一個,為從數量角度尋找規律做了鋪墊。

  說教法: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于是在設計時我充分的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重視實現顯性知識與技能目標,經歷探索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挖掘隱性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現三位一體的有效課堂教學。

  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于是我采取了“大班教學小班化”的教學形式,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組長負責,分工合作,交流展示。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認識規律,培養學生觀察、猜測、推理的能力。

  說學法: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我采取了獨立觀察和小組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通過猜一猜、找一找、涂一涂、擺一擺、演一演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初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依據新的教學理念,把指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尋找規律作為這節課的主旋律,真正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為了使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我實施了六步走教學法,

  一、觀察發現,引出規律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于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上課開時,我為數學課堂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老師請來了極為神秘嘉賓和我們共同學習,你想認識他嗎?通過讓學生觀察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排列發現規律,接著老師表揚(XX你真棒XX你真棒)自然而然引出課題——找規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在這一環節,我出示歡度“六一”的主題圖讓學生探索規律。讓學生獨立觀察這些彩旗、彩花、燈籠的排列有什么規律?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最后選擇代表全班交流,教師課件演示。最后小結他們都是一組一組的重復出現的,為學生揭示了找規律的方法,也為后繼學習打下基礎。

  三、動手操作,體驗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第一步:涂一涂。涂聯歡會入場券。這種學習將枯燥的簡單機械的練習變得趣味化,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數學活動當中。

  第二步:做一做。

  第二步:擺一擺。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不適合長時間不間斷的進行數學學習,于是我設計了請你跟我做一做的環節,旨在通過接動作,擺學具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規律,在輕松有趣的活動中自己建構知識體系。

  四、小組合作,創造規律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起點,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歡的圖形創造規律,體現了“大班教學小班化”教學模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感悟到規律是可以創造出來的,讓學生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

  五、轉換形式,表演規律

  根據規律演一演(用聲音或動作)。從學生的作品中選擇規律讓學生用聲音或動作演一演,并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對學生的成績做出充分的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六、深入生活,尋找規律

  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規律美,然后讓學生找一找藏在身邊的規律,將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實現了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

  亮點:

  1、體現數學—生活—數學的大課程觀。

  2、“做中學”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3、“大班教學小班化”教學模式。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體現《標準》的新理念,以“大班教學小班化”模式逐步展開、層層深入,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實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講講我對教材的理解:

  《買鉛筆》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七單元(加減二)的第一課時。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以及10以內加減法,初步感知了加減法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今后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

  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買鉛筆情景。主題圖中已經出示了數學問題:“15支鉛筆,賣出9支,還剩多少支?”我認為本課的主題圖給出的數學問題太直接,學生沒有思維的空間。因此在教學時我把主題圖進行了改進。把主題圖中袋鼠提出的數學問題改為“有15支鉛筆”這一條件,這樣,讓學生自己去觀察主題圖,從圖中找出有用的數學信息,再根據相應的信息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從教材提供的例題和練習分析,本課應是學習十幾減9、8的退位減法。但我認為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應該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幾減9、8的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學生就會自然地遷移到所有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上來。因此,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也作了調整,即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

  二、談談我確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買鉛筆:教學目標有三大來源:一是來自學生的學習需求。即要了解學生的一般特征,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二是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蘊涵著豐富的科學原理,怎樣引導學生發現并理解生活情景中蘊涵的科學原理,并確定體驗目標的要素構成與邏輯關聯,怎樣引導學生將學習成果運用于生活實際,并實現體驗性目標與結果性目標的統一,這是教師在制定目標是要重點考慮的。三是來自教材的學習素材。

  從確定教學目標角度而言,教材的價值及其研究重點在于:

  1、提供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系;

  2、確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系同學生認識特點的結合點;

  3、確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系同學生現實生活情景的結合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教學目標可以分為知識技能,問題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四個方面。

  依據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對目標制定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是這樣確立的:

  教學目標:

  1、以“十幾減9”為切入點,在合作交流中學會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

  2、掌握20以內退位減法,并運用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通過鼓勵算法的多樣化,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

  4、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學會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探討“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說說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一)關于教法:

  本節課屬于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二)關于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聊聊我的教學設計與分析:

  (一)觀察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獲取數學信息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題圖正是培養學生上述能力的良好時機。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只有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因此,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1、出示教材第78頁修改后的主題圖。(如何修改我在教材分析中已經說過。)

  2、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主題圖,從中獲取有用的數學信息。

  3、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我想,只有讓學生經過獨立觀察、獨立思考來獲取有用的數學信息,從而提出數學問題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才能充分暴露,主題圖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二)根據問題,列出式子。

  學生經過10以內的加減法的學習以及20以內進位加法的學習和長時間的培養,已經具備了根據數學問題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學生根據“15支鉛筆,賣出9支,還剩多少支?”這個問題,能很快的列出式子。

  (三)討論15—9的算法。

  本環節的教學,我安排了4個小環節:

  1、獨立思考15-9的算法。

  2、小組交流15-9的算法,教師巡回指導。

  3、全班交流,教師整理板書。

  4、嘗試練習(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為什么要安排4個小環節呢?我認為探究性學習必須要有獨立思考的時間。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對15-9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環節小組交流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再則,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語言組織能力差,只有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好好的想一想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環節小組交流中有東西好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提倡算法多樣化”和“鼓勵算法多樣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學生不同的認知方式。教學中,學生探討算法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經歷一個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再創造的過程。這種探究式思考的價值遠遠大于遵循某種方法的思考價值。教學中,學生的計算方法各異,教師不急于評價某種方法的優劣,而是讓學生介紹清楚各種方法的特點,引導學生“取其精華”,使算法多樣化的過程成為一個探索與創新的過程。在教學中,安排小組交流環節,使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算法多樣化,并非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多種計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學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種算法。“算法多樣化”應是學生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課標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樣化和優化,是指集體的多樣化,個體的優化。也就是說要求全體學生盡可能地多想出幾種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想到或掌握這些算法。優化是學生個體的行為,教師不能把全班同學所有的算法都優化成一個算法,這有違新課標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環節,教師有意識的把學生匯報的算法板書出來,把算理大致相同的算法整理在一起,讓學生在聽與說、議與思的過程中學會算法,為以后的個體優化奠定基礎。

  小組合作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難度比較大,學生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很好地傾聽他人的意見,如何讓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地參與又是一大難題。我認為,小組合作的重點是要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了一些具體明確的學習任務。(見教案)

  (四)鞏固算法

  這環節,我安排了3個層面的練習。

  第一層是基本練習。通過本題的練習,使學生鞏固十幾減9的算理,并遷移到十幾減8、十幾減7等20以內退位減法,使學生明確20以內退位減法的算理是相通。

  第二層是解決問題,延伸算法。計算教學如果只重

  視計算技能的學習,往往比較枯燥。只有把計算教學至于問題解決中去,使學生感受到計算是有用的,是能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會更感興趣。同時,利用兩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使學生感捂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第三層是摘蘋果游戲。

  游戲是底年級兒童最喜歡的課堂學習形式。讓學生在游戲中、玩樂中輕輕松松學知識,這不正是我們的追求。

  (五)回顧反思,總結評價。

  這節數學課你學地開心嗎?你有什么收獲?你想提醒同伴們注意什么?

  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發展方面的情況作全面的總結;讓學生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自評、互評,發揚優點,彌補不足,不斷進步。

  以上是我對本課教學的一點認識,請各位同仁、專家批評指正。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課題:認識乘法(說課)

  作者:長沙市芙蓉區長鐵四小

  內容: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

  教材簡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題是幾個相同的數連加,通過求一共有幾只兔和一共有幾只雞的實際問題列出兩道連加算式,引導學生從3個2相加和4個3相加的角度理解連加算式的特征,為教學乘法的意義作準備。例題后的“試一試”,繼續加強學生對幾個幾相加的認識,并讓學生注意到3個5相加和5個3相加的的數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題在相同數連加的基礎上教學乘法,包括乘法的意義、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在教學乘法的意義時,“還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題的重點。例題后的“試一試”既要用加法算 ,也要用乘法,教材指點學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種寫法比較簡便,引導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

  “想想做做”中的1—8題由看圖找幾個幾再列加法算式最后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計算,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意義,知道幾個幾相加用乘法計算比較簡單。

  2、 能根據一個加法算式寫出兩個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 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乘法和改寫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怎樣改寫乘法。

  教學準備:CAI

  設計理念:

  這節課,我將教材進行了一定的處理,把“認識乘法”創設在一個童話情景中,并將乘法意義的兩個內涵:在幾個相同數相加時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簡便。分開突破,不增加學生的難度與負擔。整節課營造出一個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練習設計的難易程度也是由淺入深,開放性題趣味十足,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導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認識‘小紅帽’嗎?”讓學生回憶起童話故事,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因為小學生尤其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與興趣,現實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容易激活學生學習的愿望。緊接著,創設情境,“數學課上老師也帶小朋友來看看小紅帽的家。”《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環境,創設生動有趣的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所以在導入部分中,我根據兒童心理,喜歡玩,喜歡小動物,卡通人物。時時調動著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都是用一個完整的情境貫穿始終。

  《新課程標準》提出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給學生提供現實有趣的學習背景,把新知的學習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具體情況呈現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你要把孩子引導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現在所處的位置。”學生學習數學是學生生活的系統化,離不開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對學生來說,數學知識并不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的總結與升華。因此,老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現實數學世界出發,與教材的內容發生相互作用。創設問題情境,構建數學知識。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聯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備繼續學習乘法的條件。在100以內的加法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是兩個數相加和三個不相同的一位數連加,對幾個相同的數連加,由于接觸少,顯得比較生疏。為此,在教學中設計了“小雞”,“小兔,“雞蛋”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列出幾個相同的數連加的算式,并讓學生通過觀察,模仿說出許多相同的數連加的算式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計算幾個相同的數連加的能力。

  設計“雞蛋”這一問題情境,首先是提高學生計算幾個相同的一位數連加的能力,為學習乘法掃除障礙,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培養學生算法的多樣化。《新課標》中對計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準,而是看準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樣化”。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解決問題的渴望去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學生根據“雞蛋圖”分別列出了3個5相加(橫著看的),5個3相加(豎著看的)的連加算式。甚至也會有學生斜著看來列算式,或6個6個的看等等各種方法,學生通過自己動腦想出的方法,學生能夠理解,也記憶深刻。

  我在教學中,在新授中讓學生將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外,在練習中,并出現了“5+6+6”這類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過比較,從而讓學生在現實活動中積累有關概念的感性認識——把感性認識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實踐中應用概念并進一步鞏固概念。

  緊接著我設計了小紅帽過生日的情境,來一個人要兩支筷子,來50個人要準備多少支筷子?學生中大多數用乘法,我提問;“為什么不用加法呢?”學生都感受到太長了,麻煩。從而將乘法的意義突破。

  《新課標》提出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練習設計中,教師遵循由淺入深教學的原則,由基礎題到提高題。首先讓學生看一副圖,說出是幾個幾相加,并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據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過渡到看到相同數連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提高到看一幅圖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后,教師設計了一道開放性題。讓學生在開放性題中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樣的,有些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2+3+5+5”這一題,剛開始學生會以為它沒辦法改寫成乘法算式,因為它不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但通過自己的`探索,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使學生知道先算出2+3=5,這樣就變成3個5相加,從而可以改寫成3×5,5×3;接下來“3+3+6”這道算式就可以變成2個6相加的加法算式,進而可以改寫為2×6,6×2的乘法算式,同時“3+3+6”這道題可以把6拆成兩個3使原來的加法算式變為4個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后是一道字母題:A+A+A+A。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進而再一次的鞏固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總之,把數學教學建立在學生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有利于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有利于教師發揮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課后感受:

  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大部分學生理解了乘法的意義,當然也有學生還出于一知半解的狀態,我覺得對于這節課,應允許學生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學生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有的學生當堂課不明白,說不定回到家卻突然知道了,后知后覺。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 我的說課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64

  頁到65頁《10的認識》。

  二、 我對教材的理解

  1、 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教材先是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并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后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由于我們采用的計數法是十進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結合數概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4)培養學生愛科學、愛祖國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掌握10的組成

  教學難點:讓學生能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

  4、教具、學具準備

  Flash課件,為每兩個學生準備一張記錄紙和十個卡片蘋果。

  三、 教法設想

  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住還要借助于形象直觀的實物圖象或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教學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運用直觀教學法,操作發現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準確把握概念內涵。

  四、 學法滲透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生學習數

  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讓學生數一數、擺一擺、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課的教學活動,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五、 說教學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里設計了一個小朋友都喜歡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課堂,故事主要是說“在數字王國里,9以為自己是最大的數,常常欺負比它小的數,后來1和0想出了一個辦法來對付9……”課件演示到這,我就讓學生來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辦法來對付9?這么一問,學生的思維就像被激活了一樣,同學們都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興致盎然,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積極性高。同時,學生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系的,是可以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塊兒就變成“10”,然后就板書課題:10的認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數一數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學習新知的有效平臺,在這一環節中,我就設計了孩子們喜愛的魔術表演情境,讓學生邊看魔術表演邊復習1——9的數數過程,并體會“9添上1就變成10”的過程。還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認真觀察,讓學生說說畫面中還有什么東西的數量也可以用“10”來觀察,如“畫面上有10朵花、10顆星星……”最后讓學生用“10”來說一句話,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數字娃娃找家”

  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把教學直尺圖這一枯燥的內容改為小朋友非常喜愛的“數字娃娃找家”。這里先是課件演示“0——10”各數字娃娃在玩耍的情況,到了回家時,其它數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數字娃“5、6、9、10”不會回家,還在走來走去。然后,我就請小朋友幫這些數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數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讓小朋友說10以內數的順序,如:5相鄰的前面一個數是誰?這一教學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也有助于學習目標的落實。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說課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小節6和7的認識及加減法中的用數學部分,主題圖為課本47頁插圖:金色的秋天。

  教材簡析:

  1、 主要內容: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組以金色的秋天為題的用數學的內容,包括兩道例題和一組做一做的習題,練習中的13題《美麗的小湖》也是類似的題目,其內容都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計算問題。教材在這里第一次出現了大括號和問號。

  2、 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一種用情境圖反映的數學問題,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并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整個知識網絡來看,它也標志著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開始,是向后面的文字應用題過渡的橋梁。

  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并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能借助圖畫正確分析題意。

  2、 技能目標:會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 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教學,向學生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在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這三個目標在教學中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

  為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學、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措施:

  本節課的重點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提出合適的數學問題。其中,正確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是關鍵所在。

  對于教材重難點的確定,我是通過如下兩個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從教材知識點分析:6和7的加減法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它又是進一步學習8和9以及10的加減法的最直接的基礎。

  2、 從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來分析: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強,通過觀察圖畫,分析并敘述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進而選擇正確算法,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過程。

  針對重難點,我打算采取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學過程:

  共分四大環節:

  一、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針對一年級學生純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創設了如下情境:同學們,你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對,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著給勤勞的人們送去豐收和喜悅呢!看,她給咱們每個小組也送來了一份禮物(電腦出示)你能根據算式猜想一下,這些禮物各屬于哪個小組嗎?要解決這個問題,需用到哪些知識呢?我設計這個環節,意在激發學生興趣,借此復習6和7的加減法,為后面學習它的應用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這些知識,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呢?好,咱們還是隨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轉一轉,看一看吧!(出示插圖,導入新課)

  二、放手學生,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

  1、 讓學生對著插圖,進行觀察和交流。

  具體做法是:先引導學生由近及遠或者由遠及近有序地觀察,借此培養他們初步地自主學習的意識,至于學生觀察到什么,我不去做過多限制,不管是藍天、白云、還是房子、小草,這些都是學生利用雙眼來認知大自然的寶貴素材。

  接著安排小組交流觀察的內容,并嘗試提出疑難問題,在互通知識中,也給每位學生提供了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

  然后,由小組代表在進行交流,并提出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做到知識共享。

  而這觀察、交流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感悟體驗的過程,學生從中感悟到自然美、家鄉美,進而激發起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這是教師用空洞的語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學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

  作為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我在與學生一起觀察、感悟的過程中,有選擇地解答一些疑難問題,并最終將重點巧妙地引到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教學上,比如說:圖中還有哪些你以前從沒見過的數學符號?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嗎?或者說:老師這兒有兩個新朋友,你想認識一下嗎?這些導語都是可行的。

  接下來,我主要借助多媒體演示,先引導學生分別認知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明確大括號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問號表示要求的問題。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號的尖朝向各個方向,以避免學生認為大括號的尖總是朝上的誤區。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導他們理解大括號和問號合在一起表示的意義,并能對著情境圖敘述完整的圖意,互相反復交流,直至明確要求的問題是什么。在引導學生敘述圖意的過程中,其實已孕伏了應用題的結構,即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這對于學生進一步學習應用題是非常有益的。

  3、 針對提出問題,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在學生理解了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之后,能夠明確這幅圖要求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個學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來,根據加法的意義,應該說不難解決。用左邊的4人加上右邊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決不就此滿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導學生列出多種算式,如扎小辮的3人加上不扎小辮的3人;低頭的1人加上不低頭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兩堆求和的思維定勢。這樣做,我認為有利用于學生多角度地看問題。況且,提倡算法多樣化,這也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當然算式的選擇也得視題而定。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觀察第二幅圖,并與第一幅圖進行比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不同之處,自己去表述圖意,如有困難,可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沒必要過多講解。如此反復之后,明確要求的問題是還剩幾個向日葵盤?是求一部分,根據減法的意義,應該列式為7—2=5。利用電腦的優勢,我也可將問號移到另一邊,引導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這是兩道容易混淆的減法算式,應加以辨析。而當問號移到算式中得數的位置時,這幅圖則有上述兩種列式。這兩道應用題的教學,意在讓學生從中感悟兩點:

  1、問號的位置決定著列式方法。

  2、問號既然是要求的問題,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數。

  同時輔以清晰明了的板書設計,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至此為止,我認為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已真正突破。

  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更加強烈。新教材蘊含著許多有待學生發現的奧秘,我認為只要教師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就可以滿足他們這種強烈的需要。

  4、 及時反饋,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有了剛才的分析驗證,對于做一做中的兩道題目,我放手學生自己進行辨析,從中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學生信息的基礎上,我也要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

  二、應用新知,培養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課本51頁插圖《美麗的小湖》與前面的知識點是類似的,因此,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學生對著圖畫進行講故事比賽,如《小鴨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領》、《小金魚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學生對圖意的理解,從而能夠正確列式解答問題,并輔以可行的獎勵機制,如評選故事大王、速算冠軍以及優勝小組等,意在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逐步培養自己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時機可對學生進行愛護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當然,這項活動也可視教學情況放到第二節課或者課外進行,畢竟,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的,而不是現成的。

  四、及時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總結,引導學生發現庭院里有數學、田野中有數學、小湖邊也有數學,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周圍還有哪些地方也有數學,比一比,看一看,誰是愛數學的小博士。這樣,就將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引向課外,從而體現了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的新的教學理念。

  總之,我在教學中,不光利用多媒體,還要利用多種媒體,使知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重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我相信,這金色的秋天會讓孩子們擁有一份沉甸甸的收獲!

  好,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教學分析:

  這一課是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是在學生掌握了20以內的進位加,以及10以內加減法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為今后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做好鋪墊。使學生通過本課學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從而對數學的本質產生新的領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計算十幾減9、減8的減法,并能簡單應用。

  過程與方法: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探索十幾減9、減8的退位減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培養善于思考、傾聽的學習習慣,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教學重點:

  1、 學會正確計算十幾減9、十幾減8的退位減法。

  2、 理解多樣化的計算方法中的一種或幾種。

  教學難點:

  感知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共分為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網絡)

  第二環節:探索算法,解決問題。(多媒體)

  第三環節:拓展活動,綜合訓練。(多媒體、網絡)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我創設情境:“小朋友都喜歡做游戲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玩一個打靶飛鏢的游戲。”根據學生打出飛鏢的數量提出數學問題“這節課我們就先來解決15-9= 這一問題。”由此導入新課在這里我改變教學情景,把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店買鉛筆的情景,設計成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打靶飛鏢游戲,把游戲搬到課堂上,讓孩子親身參與,真切地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最終這一情景設計的改變在教學反實踐中達到了課堂氣氛更為熱烈突出的教學效果。

  第二環節:探索算法,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探索十幾減9、減8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1、獨立思考15-9的算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環節小組交流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2、小組交流:這一環節根據借助網絡的教學探討讓小組合作具體化,組內交流不流于形式,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善于思考、傾聽的學習習慣,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因此我在讓學生把準備好的算法依次說給組里的小朋友聽的時候,提出了具體要求,交流時注意:(1)說的小朋友盡量說清楚,讓每個人都聽懂你說的意思(2)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說過的方法就不要重復等

  3、全班匯報:引導學生在聽與說、議與思的互動過程中,尋找合理,簡便的算法來培養優化的意識,利用多媒體展示本課的四種重點方法,在對于是非辨別能力較弱的一年級學生給他一個思考的空間但做出正確的引導,即體現教師主導又讓學生主體作用得以發揮,最終形成學生對“20以內退位減法”的深刻理解。

  4、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嘗試練習15-8=?

  第三環節:拓展活動,綜合訓練。

  這一環節,是以一個小兔把蘿卜的故事貫穿始終通過“小兔背蘿卜” “送小兔回家” 一系列的故事發生發展過程中進行(17-9)的基本應用訓練、拓展思維訓練等。

  既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又讓他們在充滿生機與樂趣的氛圍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媒體設計思路:

  多媒體整合點:利用多媒體創設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情境,一環接一環的故事,好像一集集的動畫片吸引著學生.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及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輕松理解新知。

  網絡整合點:我請了幾位教學資深的領導、老師來幫助我審核這堂課,但由于地域、以及平時班主任工作的繁忙我們真的很難有時間聚在一起討論,這確實讓我感到棘手,后來我利用了我們和平區教師博客進行交流研討,在這里我發表了我的教學設計,很快得到了更多老師的回復點評,這樣棘手的問題幾乎不成問題,而且也讓更多的老師參與進來,后來我經過三次試教,多次網上研討,多方面改進,終于今天承載著眾多老師的智慧走到了全國大賽。

  有效地進行了信息技術與常態教學的整合:本課我選擇的不是網絡運用自如,很有網絡發揮空間的特殊課例,而是一堂普普通通再常態不過的計算教學課,而它所體現的整合作用卻讓我受益匪淺,使我對新課標的理念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了全新的認識,極大地提高了我的教學視野。

  在此感謝組委會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謝謝各位評委老師。我的說課就到這里。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活動包含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因此,分類能力的發展,反映了兒童的思維發展,特別是概括能力的發展水平。兒童分類能力的發展表現為以下趨勢: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征(如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個別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進行分類,最后,能根據概念,即客觀事物抽象的、本質的特征進行分類。分類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

  所以,在評價兒童分類時,重點是觀察兒童能否獨自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由教師提出分類依據。分類能力既是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又對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行分類時,首先要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通過比較,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點與本質屬性。而這一系列認識活動,都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類也是將零散的、個別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從而形成有關客觀世界概念的過程,因此,分類的發展對于將來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統化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益處。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想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分類擺放,便于顧客很快找到想要買的東西;學生也要學會對學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類整理,學習和生活才會有規律等等。實際上,在本冊教材的有關內容中,已經滲透了分類的思想。

  例如,在教學認數時,我們說“有5個學生”已經運用了分類的方法,因為這些人之所以能說成“5個”,是因為他們都是同一類的,其標準就是他們都是學生,“學生”是他們的共同屬性。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要求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把“形狀”作為分類的標準,把不同形狀的物體劃歸為不同的類。本單元把分類列為一個單元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二、說教法

  學法教材由易到難分別安排了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兩部分內容。以不同事物之間共有的某一種屬性作為標準,把它們劃歸為一類,就是單一標準的分類。如果這些事物之間有幾個相同的屬性,我們可以分別以這些屬性作為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就是不同的分類標準。單一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而不同標準的分類,由于標準的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本節課主要完成單一標準的分類。結合我校正在著手研究的“探究性學習”,我把教學安排為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圖改為老師家的房間圖,因為寶寶沒有養成好習慣,而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讓學生首先產生親切感,呀!老師家的房間被寶寶弄亂了,今天由我們來整理老師的家!真有意思!無形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2、創設時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究和創新的積極欲望。探究性學習的過程通常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這一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在問題的情境中培養學生自主、自動收集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激活已有的知識儲存、學習和運用一些研究方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師的家的欲望指引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時,老師先讓孩子們冷靜下來,找到整理房間的最佳方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并把小組合作的成果進行展示。我給每個小組分了一套和老師一樣的學具,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動口。通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學生體會到分類的意義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這是一個用單一標準進行分類的例子,通過讓學生自己發現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類的標準,學會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

  3、應用拓展、自主構建過去的教學一般定向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決問題多,思維方式單一。探究性學習強調,以實踐為主的開放問題,為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空間,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得到發展。在尋求解答的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尋找恰當的解題策略,追求優化和方法遷移等,其認知結構不斷得以完善。本環節中,首先讓學生聯系實際,想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應用?把孩子們的思維再一次帶到生活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然后通過課本中的兩道題(從不同中找相同;從相同中找不同,并用一定的符號表示)的練習,又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

  通過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為背景,老師帶來一群可愛的小伙伴,把孩子們積極性再次推到頂峰。學生閉眼等老師送一份驚喜,化動為靜,符合低年級學生心理。當學生睜開眼睛的時候,教室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分類。通過引導,讓孩子們把小動物們送回大自然,給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4、評價反思、自我體驗 “你今天有哪些收獲和感受?還有什么遺憾?”這樣的評價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不是給出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不僅關注知識技能,也關注其他目標。方式除了老師對學生評價外,還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反思和自我評價。

  《分 類》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分類》

  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教學重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掛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動物圖片、實物投影學具準備: 1.房間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每小組一份) 2.學具盒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1.小朋友在家里一定能幫媽媽做做很多事情,誰愿意告訴大家你都會做些什么呢? 2.看來同學們都是熱愛勞動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師家的寶寶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間弄成這個樣子了,你們看看(出示房間圖)。你們有什么想法?(好亂)

  二、創設時空、自主探究

  1.說說房間里有些什么呢?

  2.你們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們愿意幫助她嗎?

  3.師:這么多東西要收拾,好麻煩哦!你們準備怎么收拾呢?(同桌說一說)

  4.討論:一窩蜂的上來會有什么后果呢?我們怎么避免呢?(分工合作)我們怎么分工呢?強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理,注意不能亂搶。比一比,看哪一組合作得最好!老師給這個小組獎一顆合作星!

  5.生匯報,并說一說為什么都愿意把同一類的物品放在一起?

  6.師小結:把同一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在數學里叫做分類。(板書:分類)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書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么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 7.現在的房間變得怎么樣了?

  看來,我們要學會把各種物體按照它們各自的特性進行分類,這樣就能使亂七八糟的東西變得整齊起來。

  三、應用拓展、自主構建

  1.分類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呢?你能說說嗎?

  2.把同類的圈起來。(找相同) 先說說分別是些什么物體,再進行分類。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找不同)

  4.給動物分類

  (1)教室里這么熱鬧,可把一群小伙伴可急壞了,它們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們是誰呢?閉上你的眼睛,千萬別睜開,你會得到一份驚喜!(師分發動物圖給學生,并出示掛圖)

  (2)睜開眼睛看看,你們看到了什么?(生說)師: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動物該回到哪里呢?(回到大自然!)那么這些可愛的動物該放回到大自然的哪個地方呢?你能把它貼到合適的地方嗎?(生有序地上臺貼動物)

  (5)誰能說說你是怎么分的呢?會飛的——天上;會跑的——草地上;會游泳的——水里。

  (6)同學們把小動物們送回來了大自然,真是愛護動物的好孩子!老師還聽到這些動物們悄悄地對老師說:謝謝你送我回家,我愿意和你們做朋友!你們想對小動物說什么呢?

  5.整理學具盒

  (1)看來呀,大家都是有收獲的!下面一輪把學具盒打開,看看你們的學具盒整齊嗎?如果不整齊,你能用今天學習的分類的方法把學具盒整理好嗎?如果整齊,你能幫幫你身邊的同學嗎?

  (2)匯報:你是怎樣整理的?

  (3)把學具有序地進行整理,放到學具盒里。

  四、評價反思、自我體驗你今天有哪些收獲和感受?還有什么遺憾?

  五、板書設計

  《分 類》教學反思

  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的劃分和組合的過程。學生分類能力發展的重要標志是能夠自己提出分類的依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分類整理既是方便我們的生活,又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根據數學課堂教學“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組織系列教學活動。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在數學活動中經歷分類整理的過程,從中體會分類的結果在不同的標準下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分類、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長假休息期間,帶孩子去北京旅游,恰逢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舉辦全國四市十二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課交流研討會。帶孩子玩了兩天后,放棄了游玩時間,和孩子一起聽課了。

  因此,有幸聽到了吉林市船營區實驗小學的張秋菊上的一節課《分類》,所不同的是這是北師大教材的。張老師的教學中,通過幾個活動——整理房間、分水果和蔬菜、貼動物、分卡片、整理書包,體會了分類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課后,聽取了湖北省特級教師梅安妮老師的指點,整節課雖然體現了分類的思想——按標準分類,體現了數學問題生活化,但是新課程倡導的生活問題數學化,幾乎沒有類似于給同類物體畫圈等練習,是本節課的一個缺憾。在張老師這節課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上完課后,感覺比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么是類?什么是分類?這個重點突出不夠,學生盡管已經會分類了,但是還沒弄清楚什么是類。在學生整理完房間后,還有個小結:“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書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么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這部分其實就是突出類和分類的,這只有下一節課中強化了。

  又如,給動物分類,還欠考慮。學生出現了“獅子老虎放遠點!”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來我對學生的了解還是欠缺,低估了學生的思維方向。還有對學生的組織還不夠,課堂雖然活,但是感覺有點亂。努力做到活而不亂,是我們所有老師共同的祈望。因為活,導致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不重要,學生已經掌握了分類的方法。聽了賀老師的評課,我更清楚該怎么上好這節課了。

  《分 類》評課分類是一種數學思想,也是一種數學方法。本節課要求學生能夠按照事物的用途、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也就是單一標準。那么,學生應該掌握什么呢?什么是類?什么是分類?是本節課學生所要感受的重點。

  本節課,教師做了充分地準備,情境的創設起到了教育價值作用。從整理房間開始,“你在家都幫家里做些什么?”在學生說的過程中了解孩子們是否有勞動觀念,教師及時用語言進行激勵“你真能干!”“真厲害!”給學生樹立了愛勞動的信心。整節課,教師教態自然,不急不躁,每進行一個環節都給學生信號,停頓、等待,環視學生。從凌亂的房間讓學生產生一個問題,該怎么辦呢?孩子們就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滲透了良好生活習慣。在實施設想之前,先統一意見再動手操作。

  可以這樣調整:第一、學生手上拿到的是和黑板上一樣的房間圖,對學生來說難度大了,可以給學生一個房間平面圖,圖上標出衣柜、玩具柜、書桌的方位,貼上標簽,學生就知道把分好類的衣服、玩具、文具放到哪些地方了。

  第二、小組代表說你們是怎么放的,三個人分好工,誰整理衣服,誰整理玩具,誰整理文具,不需要再找人上臺,避免迂回。

  第三、為什么要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要多花語言說。因為,衣服都是穿的,玩具都是玩的,文具是用來學習的。用途相同的東西可以看作是同類,比如我們是人類,還有肉類、鳥類等等。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這樣一項工作,在數學中就叫分類。這里要讓學生弄清楚什么是類,什么是分類。第四、生活中的分類實例?在本節課出現太早,學生還沒有弄明白分類的真正含義,可放在后面體現把生活問題數學化。同時把練習提前,課本第40頁的第一題,通過感知內化,要求學生說出分類的依據是案用途來分的。第五、風景圖出現后,讓學生談感受——“太空了!”這只是一個方面,還有“美感”,“你感覺美不美?如果你生活在這個美麗的環境下,你感覺怎么樣?學生在拿到動物后,應該分批上去貼,并說出理由,不要一窩蜂上去貼,以免影響效果。注意提醒學生先想好放哪里美些,再放,不要放了再進行調整,浪費時間。學生迸發出的“獅子、老虎放遠點!” 的呼喊,體現了學生善與美的判斷,是學生的真實想法的體現。此時的分類標準可按動物的生活習性來分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其實,還可以在背景圖中加上遠處的山,讓獅子、老虎遠離這里。第七、此時再讓學生談談“你覺得分類是怎么回事?你會分類了嗎?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景屬于分類呢?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他們就能順理成章地說出他們所了解,所見過的分類了,這樣就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那么,下一節課就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了。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合集9篇】相關文章:

一年級數學《左右》說課稿03-12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 認識時間說課稿11-04

有關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7篇10-05

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說課稿11-04

一年級數學《小括號》說課稿12-24

一年級數學《找規律》說課稿11-04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北師大數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 上下說課稿11-02

關于一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錦集六篇10-09

關于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錦集五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