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集錦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直接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二單元——觀察物體。誰來說一說什么是觀察?
生:觀察就是用眼睛仔細的看。
師:說的真好!觀察就是讓我們用眼睛仔細的來看一看。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課本情境圖1
師:淘氣和笑笑他們也正在學習這一課,一起來看,(齊讀:從不同的方向看看,說說你看到了什么。)仔細觀察,小霞和小宇他們是怎么觀察的?
生:小霞在儲錢罐的前面觀察。
師:小霞看到了什么?
生:小霞看到了小兔子的眼睛、耳朵。
生:看到了小兔子的臉。(出示小霞說的話。)
師:小宇怎么觀察的?
生:小宇在儲錢罐的側面,看到的小兔子的一直耳朵。
師:為什么只看到一只耳朵?
生:另一只耳朵被擋住了。
2、拿出一個儲錢罐,模擬小霞和小宇進行觀察。
出示:換一個方向看一看,說一說。
生上來觀察,說:我站在儲錢罐的后面,看到了小兔子的尾巴。
師:為什么老師在儲錢罐的后面卻看到了小兔子的眼睛?
生:老師的個子高,那是從上面看到的。
師總結:我們在觀察物體時,眼睛要與平視觀察的那個面,要不然看到的就不是這個面,觀察的就不準確了。
出示課本圖2,小霞看到的是那幅圖?生獨立說一說。
3、小組觀察
出示課本圖3.
(1)分小組:前后桌兩人一組。
(2)觀察要求:拿出儲錢罐放在桌子上,先各自說一說你再上面位置看到了上面形狀;兩人在互換位置,進行觀察。
(3)小組觀察,說一說。
師:同一個物體,為什么大家看到的形狀不同?
生:因為我們站的位置不同。
師總結:我們觀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狀也有可能不同。
三、課堂練習
獨立完成課本19頁1、2、3、4小題。
第4題:有部分學生有困難。
選一個學生當貓交警做出手勢,讓班里的其他孩子進行觀察。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兩道例題,是在學習了連加、連減之后,進一步研究數的計算。在編排上與連加、連減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題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圖,用圖幫助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和計算順序,同時還在算式中用線標明計算順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圖形編排的處理,有利于學生從看著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計算第二步逐步過渡到將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記憶在頭腦里去完成第二步計算,從此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加減混合對學生以后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減打下基礎,以上知識對學生后續學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種抽象出加減混合計算的數學問題的過程,直觀地理解加減混合計算的意義。(2)掌握加減混合式題的計算順序,能正確的進行10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計算。(3)初步學習用加減混合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加減混合計算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能力目標:讓學生學會看圖、說圖、理解圖意,了解語言和圖案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圖意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探索科學的精神。
3、情感德育目標:通過學習加減混合計算順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美的情操,讓學生了解加減混合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是掌握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同時掌握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那么,怎么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呢?我準備采取以下兩個措施:
二、教學過程設計
接下來我將重點向各位專家介紹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 我首先通過一個電腦的情境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出新問題,讓學生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創設一種探索的情景:動物王國聯歡會,所有的小動物都來參加巨大的盛會,樹上機靈的小猴,草地里奔跑的小鹿,蹦跳的小兔,小貓、小狗……都來了,還有湖里歡樂游玩的4只白天鵝,這時又飛來了3只白天鵝。拋出問題:湖里有4只天鵝,又飛來了3只,湖里一共有幾只白天鵝?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4 3。再顯示從7只天鵝里飛走了2只的場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湖里天鵝只數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交流討論提出問題:現在湖里還有幾只天鵝?教師配合學生說的在4 3后面板書“-2”把算式寫完整“4 3-2”,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在4加3后面減2?應到學生觀察圖畫說清圖意,說明算理,從而實現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討論:結合圖上的天鵝只數的變化過程,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組織匯報、交流計算方法。根據學生說的出示:4 3-2并標明計算順序。啟發學生思考第二步是幾減2?為什么是7減2?
進一步的我們設計第二個情景:“草地上原來有4只小鹿在奔跑打鬧,突然離開了2只后,又跑來了3只”連續變化的畫面。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說出圖意,并提出數學問題:“現在草地上有幾只小鹿?”結合學生回答寫出算式并板書:4-2 3=()啟發學生思考:上面的算式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導學生說出計算順序以及算理,配合學生說的出示思維線并板書:4-2 3=5。
通過情景的設計引導同學們進行探討交流,師生共同歸納小結加減混合計算的運算順序:計算加減混合式題,要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
結合一年級學生學情特點,激發學生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設計闖關練習,闖關一:首先幫助小猴解決問題:小猴爬到樹上首先摘了7個香蕉,不小心掉了4個,接著又摘了1個,現在小猴手中有幾個香蕉?通過闖關練習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回答問題的學習習慣。為什么要設計闖關一內容呢,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動眼,動腦,動嘴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闖關二:出示課本75頁做一做練習: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并說明算理,同時我們設計闖關2的內容是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加減混合計算與我們生活的緊密聯系。闖關三:完成課本76頁計算題,在完成本題時我力求練習形式新穎,有趣,我會采用開火車,搶答等形式匯報計算結果。同時我們設計闖關三的環節為今后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做好鋪墊,體現我們教材的前后呼應與連貫。通過一系列的闖關練習,師生互動,讓學生分析,思考然后及時的進行小結。
下面是我本節課的一個板書設計,板書設計體現嚴謹美觀,起到畫龍點睛構建知識結構的作用。
三、教學反饋與評價
1、教學反饋是檢驗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即教師以觀察學生的語言,表情及答題情況判斷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本節課設計三個反饋環節:
①通過闖關搶答,鞏固練習達到知識技能目標;
②通過練習說圖意,交流、匯報達到能力目標;
③通過課后練習,應用實踐達到感情德育目標。
2、教學評價,對回答正確的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有創新的要給予表揚,有知識障礙的,給予耐心的引導、糾正、鼓勵,通過教學評價以激勵學生奮發學習。
四、教學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說明數學教學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傳授思想方法,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有效途徑。為此本節課作以下幾點設計說明:
1、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重視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圍繞“引發—探求—歸納—應用”四個環節組織教學,如在例題1、2中通過情境設計,引發問題的產生,探求歸納加減混合計算順序,加強應用與實踐來組織教學過程,注意知識間的銜接與連貫,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啟發與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輔以講練結合,師生互動,皆在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的步步深入,從各個反饋層面收集信息,保證師生的思維同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這符合“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3、加強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動眼(及觀察)、動嘴、動腦的能力。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教師的知識傳授過程轉化成學生認知的探索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探索獲取知識的途徑。
思考問題的方法,做到學有所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在學習中產生一種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興趣,也體現了“一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中心”的教育思想。
4、重視教學過程中思想的滲透,創造出創新的思維空間。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創設情境
師:你們喜歡搭積木嗎?今天,我們的好朋友,淘氣、笑笑、機靈狗他們正在一起搭積木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圖)
二、探究新知
活動一:看一看,連一連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淘氣、笑笑、機靈狗分別站在什么位置?
生:淘氣站在物體的前面,笑笑站在物體的側面,機靈狗站在物體的后面。
師:他們分別看到的是什么形狀呢?請同學們動手連一連。把書翻到28頁找到連一連。
師:誰能說說你是怎么連的?
生:淘氣看到的是第一幅圖,笑笑看到的是第二幅圖,機靈狗看到的是第一幅圖。
師:通過連一連,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了淘氣和機靈狗看到的是一樣的。
師:說的非常好,雖然淘氣和機靈狗站在不同的角度,但是他們看到的卻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相同的。
活動二:搭一搭,看一看
師:下面我們也學著淘氣、笑笑、機靈狗一樣,用三個小正方體搭一搭,從它的正面、上面、右面進行觀察,并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學生活動。
師:誰愿意上前面來展示一下你搭的物體。
學生上前面展示。
師:剛才同學們用三個小正方體搭了很多種不同形狀的物體,老師也搭了兩個,請看(電腦出示28頁練一練1題),這兩個物體從上面看是什么形狀呢,請同學們動手連一連。
師:誰能說說你是怎么連的?
生:第一個物體的上面是第二幅圖,第二個物體的上面是第一幅圖。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用三個正方體搭了很多種不同的物體,并從它的正面、上面、右面進行了觀察,同時說出了這三個面不同的形狀,你們表現的非常棒。
師:老師也搭了一個物體,請看(電腦出示第2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物體是用幾個正方體搭好的?
生:4個。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物體,從上面看是圖幾,從正面看是圖幾?
請同學們動手填一填吧。
師:你是怎么填的?
生:從上面看看到的是圖B,從正面看看到的是圖A。
師:你能用四個正方體搭出其他形狀的.物體嗎?請你們試著搭一搭。
并進行觀察。
師:誰愿意上前面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學生上前面展示。
師:剛才同學們搭的都很認真,而且搭出了很多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了,愿意接受挑戰嗎?(出示29頁3題)自己動手找一找,填在書上。
學生獨立完成。
師:你是怎么填的?
生1:從正面看是圖A的物體有1、3、4。
生2:從正面看是圖B的物體有2、5、6。
師:你們真是好眼力,通過剛才這道題,你發現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生自由說。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也就是說,從同一個方向看不同的物體,看到的形狀有可能相同。
三、拓展應用
師:這節課,同學們表現的都很出色,下面我們就用這節課學的知識來做一個游戲。請你搭出從正面看是**的物體,再搭出從側面看是*的物體。
師:剛才同學們搭出了很多種不同形狀的物體,也就是說從正面或者側面看形狀相同,但是搭出來的物體不是唯一的。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生1:我學會了拼搭物體。
生2:我知道了從同不同的方向看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有可能相同。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凌河區洛陽小學的參賽教師王微,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分、秒”中的起始課《我們贏了》。
本節課是在學生一年級初步認識了整時、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三年級進一步學習年、月、日的基礎。《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鐘表,還要求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處處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認識時間單位時和分,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初步建立起時間觀念。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鐘面,認識時、分。會正確的認、讀、寫鐘面上的時間。理解1時=60分。培養學生的觀察、合作、研討、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在動手撥表的過程中,發現鐘表的運作規律,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課程中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教育學生珍惜時間。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質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它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非常抽象的概念,二年級的學生對此比較模糊,不容易理解,很難建立起量化的時間概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1時=60分,建立1時和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精心設計了FLASH課件,利用它的形象直觀這一特點來輔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有關時間的知識,
下面,我就來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教材以北京申奧成功這一情境導入新課,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考慮到這一情境離學生的學習需要比較遠,學生對于這一情境也比較陌生。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做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練”,我設計了用玩自制的圓盤跳格棋這一游戲導入新課。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玩得興致盎然,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們平時需要反復強調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自制的教具。通過玩跳格棋認識了大格、小格。知道了棋盤中有多少個大格、多少個小格、每個大格里有多少個小格。整個過程是這樣的:(播放教學片段)正是由于組織了這樣的一個游戲,學生在玩棋中經歷了時針與分針的行走過程,因此對鐘面上大格與小格的關系體會十分深刻,在學習關于鐘面的知識的時候,學生已經會把剛剛體會到的知識遷移過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玩這個游戲的過程中學生每次走棋的提示均是有一定目的的。在實際教學時如果采用投骰子則無法控制每次走棋的提示,只能通過課件的預先設計才能實現。游戲結束后利用棋盤和鐘面的相似點,用課件演示出由棋盤轉化來的鐘面引導學生觀察,上面還缺少什么?根據學生的匯報利用課件依次出示鐘面上的數字、時針、分針。
時與分的關系的教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在這里我設計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課件呈現動態過程。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在呈現教學內容上形象直觀的優勢,利用Flash課件演示1時=60分,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建立表象,獲得感性認識。整個過程是這樣的:(播放教學片段)由于flash動畫直觀形象的將分針和時針行走的軌跡顯示出來,更便于學生觀察出時針與分針的走動過程,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使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學生在觀察、思考、討論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發揮其主體性,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在教學“準確認、讀、寫鐘面上的時間”這一環節時,將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與真實的鐘表結合使用,學生通過“看一看”、“認一認”、“讀一讀”、“寫一寫”、“撥一撥”等操作活動突破了教學難點。
本節課,在“數學來源于生活”原則的指導下,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多操作、多活動,將學習的自主權充分放手給學生,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積極思考、大膽操作,爭先恐后地展現自己,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又培養了他們勇于創新的精神,并從中體會到探索的價值。使知識教育與計算機技術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真正讓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實踐中獲得厚實的感性經驗。實現了“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把靜態的數學結論建立在動態的體驗、感悟和思考之上。完成了由知識到能力的升華。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先說教材:
1、本冊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本冊教材最大的變化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加,條形統計圖的每格表示 2 個單位。這一部分內容,是一年級下學期所學的統計知識的繼續, 同時又是為下學期學習復式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每格表示 5 個單位)進行知識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過渡銜接的作用。
2、在內容的選擇上,教材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內容的編排上,教材注意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了解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
3、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制訂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讓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 個代表 2 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指導學生認識用 1 格表示 2 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學生情況:
接下來,是對二年級學生情況的分析。 在學習使用本冊教材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早在一年級下冊的教材中, 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初步具備了運用簡單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記錄方式,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1 個表示 1 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另一方面,除了這些必要的知識基礎以外,與一年級學生相比,二年級的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他們能夠比較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同時,二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小組合作的經驗,合作學習活動中不再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識已經初步形成。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我授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中的《認識厘米》。“認識厘米”是“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中的內容。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認識厘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并為以后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目標:通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依據是課標對低段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的具體目標以及本課在長度單位教學中的地位。)(體現在:認識1厘米和量手掌與數學課本的寬度、一柞的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依據是課標的要求與學生的認知水平。)(體現在:找1厘米長的物體。)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長度單位學生是第一次進行接觸,這部分內容是教學上比較難的,也是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實際問題。但學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從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學法指導:在教學用厘米量的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說教法
根據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為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景。課標強調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所以在教學初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可愛的小螞蟻帶入課堂,根據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親自體驗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同時也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與探索的興趣。分頁標題#e#
2、動手操作。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七、八歲的兒童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恰當設置操作的過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學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說教具學具
根據學生認識特點,本節課采用實物學具米尺、20厘米長的直尺、圖釘、小正方體等,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進行測量。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讓學生運用觀察、操作、討論等多種方法學習新知,創設一種寬松、和諧、活潑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一、創設情景,誘發興趣。(用時3分鐘)
首先電腦顯示。教師激趣:“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小伙伴,它也非常愛學習,有一天,它就沿著我們的一條課桌邊爬了一次。”課件出示小螞蟻在課桌上爬行,并替小螞蟻提問:“小螞蟻給同學們留下兩個問題:它爬的是哪條課桌邊?它爬的這條課桌邊實際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給它量一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學生感到疑惑之時,引出“課題:認識厘米”。
[好奇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這樣設計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心理上產生懸念,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狀態,并以高昂的情緒投入學習。]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用時1 6分鐘)
新課教學,我分兩大塊進行。
第一塊: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學。
(1)認識尺子。
多媒體顯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尺子的共同點,認識長短不同的豎線--刻度線,以及不同的數,厘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厘米。
讓學生了解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接著讓學生觀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長度。然后我組織學生研究,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學生回答時電腦顯示這些線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讓學生用手比畫1厘米,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找1厘米長的物體。在我出示幾樣1厘米的物體給學生看的基礎上,學生列舉。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1厘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認識幾厘米
讓學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長呢?學生拿尺介紹兩者的長度,同時介紹認的方法。滲透量長度的方法。
第二塊:學習測量方法。分3部教學。分頁標題#e#
(1)量小棒長度,掌握測量方法。
我讓學生獨立測量,再全班討論,互相啟發,嘗試得出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然后用多媒體驗證量的過程。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在讓學生當小評委:
[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又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2)矯正測量方法。
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當小評委:小螞蟻看到同學們用尺子準確地量出了小棒長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組織幾只小螞蟻開展了測量活動,請小朋友們當評委。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三、鞏固應用,理解掌握。(20分鐘)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種手段,也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操作性練習。
完成練習2,3。
[通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達到練習的目的。]
第二層次:開放性練習。
1、估測:開展“火眼金睛”活動,測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寬度,一扎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斷尺量小刀。
第三層次:發展性練習。
電腦顯示課始圖,讓學生回答:“現在能知道長多少了嗎?”學生測量出課桌的長度,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
[這一層次的練習,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總結課堂,評價學生。(1分鐘)
及時總結本課知識,評價學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還有更大的長度單位,我們今后還會學習他們。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了,重點突出,讓學生一眼就能看清本節的知識重點,便與學生記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本節課板書設計如下:
認識厘米
測量工具----尺子
長度單位:厘米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88頁的內容時分秒。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單元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時、分、秒的有關知識。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學具操作,知道鐘面上一共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知道時針、分針是怎樣記時的;知道1小時=60分。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觀察、操作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3.情感目標: 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鐘面上1時、1分的時間規定,體會1時、1分的長短,理解時與分的關系。
難點是:看鐘表準備的說出經過的時間。
接下來說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說教法:
新課程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比較積極但不穩定,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數學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機結合缺乏有序性和準確性。針對這種情況,我注重豐富學生對鐘面的感受和認知,練習生活,創設情境采用:
直觀演示法
設疑誘導法
操作發現法
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
說學法:
有效地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撥一撥、說一說、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活動中,認識時和分。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
第一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誰能告訴老師,你每天早上是什么時間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們要是學習了看鐘表的方法,就能準確地掌握時間,科學地安排時間,做時間的主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時間單位:小時、分。(板書課題)
二、新授
1.認識鐘面。
(1)出示鐘面模型。
(2)引導觀察鐘面。
小組邊觀察,邊議論,你發現了什么?
大格、小格、長針(分針)、短針(時針)
(3)觀察填空。
鐘面上一共有( )個大格。
每個大格分成( )個小格。
鐘面上一共有( )個小格。
2.認識時、分的關系
(1)童話故事:老師發現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有一雙會認時間的慧眼,還有一雙會寫時間的巧手,為此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作為獎勵。你們都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輸得非常不服氣,于是它又約了小烏龜到周圍種著12棵樹的圓形運動上來比賽,大家猜一猜,這一次誰贏了?好,讓我們一起到比賽現場看一看。(課件演示在相同時間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烏龜只跑到第二棵樹下。)其實,在我們今天認識的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一直在進行著這樣的龜兔賽跑。(龜兔跑場景變成一個鐘面)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系。
(3)課件動態演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的過程,驗證學生的結論。
【這一環節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迫切希望能揭開鐘面上“龜兔賽跑”的秘密,通過動手撥一撥終于發現了1時=60分,而課件的生動演示,既驗證了學生的發現,又使學生興趣盎然。】
3.感受1分鐘,進行愛惜時間的教育
(1)全班看動畫片,分小組活動,感受1分鐘的長短
1分鐘脈搏跳 次左右;1分鐘大約跳繩 下;小朋友1分鐘大約寫 個字,1分鐘可以背誦 古詩。
(2)談話:剛才的一分鐘已經過去了,還能再找回來嗎?時間是多么的寶貴呀!提問:你想說些什么?
那么1小時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問問爸爸媽媽,他們1小時都能干些什么?
[意圖:看動畫片,讓學生切身體會一分鐘的長短,鞏固分的時間觀念,通過學生的談論與活動,讓學生感到1分鐘的時間雖然很短,但也能做一些事情,要珍惜每一分鐘。]
三、鞏固練習,實際應用
1、學生互動撥鐘表
學生出題,學生撥小鐘表
可以引導這些題目:5分鐘怎么撥?10分鐘,23分鐘,3小時,6小時等時間。
2、“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思考,課件演示,填空。
一節課是( )分鐘,課間休息( )分鐘,再加上( )分鐘是1小時。
[意圖:通過練習,鞏固學生已經形成的時間觀念,培養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下節課學習認識幾時幾分作鋪墊。]
四、小結評價,深化認識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這么多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對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滿意嗎?填寫自我評價表。
[意圖:讓學生自己談體會,可以加深他們對時、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對自己課上的表現進行自我反省與評價,促進學生及時改進。]
板書設計力求知識性和間接性。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如下分析:
第一點教材分析:
“數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也是新編實驗教材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做出新的嘗試。
本次《數學廣角》其目的在于試圖讓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組合數學思想及其方法。本課主要對例1進行教學,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為學生今后學習組合數學和學習概率統計奠定基礎,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
第二點學情分析:
本教材處于二年級上冊,簡單的排列組合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已有不同層次的接觸,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有順序地、深入地全面思考問題。同時二年級的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注意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采用直觀教學方法,提高數學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意識。
第三點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情,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體驗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其中教學重點是: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意識。(因為學生抽象思維較弱,對多個事物的排列與組合,常常出現遺漏、重復。所以本課教學重點定為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思考問題意識。)
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感受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突破難點。(因為二年級學生積累知識,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將排列和組合混淆,因此我將感受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作為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準備是:師生共同準備數字卡片0、1、2、3,學具。
第四點說教法:
本課教學,我準備從學生的生活情景出發,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利用學生到數學廣角做客作為新課的引入,運用直觀情境教學例1,讓學生通過擺一擺,說一說,從中發現要想擺得快又擺得準確,就必須有序地排列。(理念是動手操作是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必要手段,是嘗試開啟智慧的鑰匙,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索簡單事物排列和組合規律的過程,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發現規律。)然后通過課堂演示法、討論法、談話法多種方法的組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第五點說學法:
我通過合理地安排小組學習、共同探究、獨立思考的學習模式,使每名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便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成長。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第六點教學過程:
第一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老師利用談話創設情境:在數學王國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哪里有許多的挑戰,你們敢去嗎,想去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數學廣角看一看吧。在此揭示課題并板書:數學廣角。(這樣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抓住了“童心”,為新課的順利進行作好了鋪墊。)
第二步學習排列知識
第1環節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
根據課本內容進行變化,我設計了比較生活化的“客人來訪”,把數字“1”和數字“2”當作兩位小客人來到數學廣角做客,把數字1和2配上音樂、圖畫、鮮艷顏色進行多媒體演示。告訴今天學生小客人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由1、2這兩個數字可以組成哪些兩位數?讓生先猜一猜,同伴之間再擺一擺,并進行交流(利用客人來訪再提出問題,通過猜一猜,擺一擺,說一說這一系列活動,讓學生不悱不發。)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2、21。如果學生說出11、22這樣的兩位數,這時就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這樣對嗎?讓學生說出理由:只有一個數字1和2,不能擺出。接著拋出問題:12、21這兩個數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說出2個數字交換位置,順序改變,數也發生改變。這就是交換法并板書)
第2環節探索排列的方法。
首先提出問題,讓生思考。接著利用多媒體出示活動要求:小組合作,3人擺,一人記錄,由1、2、3三個數字可以擺出哪些兩位數?擺完后,小組交流,你擺了哪些數?你是怎么擺的?(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在操作中獲得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比一比,哪組擺得最多?哪組寫得更全面呢?(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有序地全面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勝心,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然后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接著追問:還有不同的數嗎?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擺出這些數的?而且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這時整理學生的匯報,找出相似的地方板書,例如12、13,十位上都是1,也就是先確定最高位上的數,再確定個位。還有21、23,31、32這些兩位數,都是這樣擺的。這種方法是最好的方法。還有學生會考慮先確定個位和運用交換法都可以擺出這些兩位數。應大力鼓勵和表揚學生。之所以只板書確定十位這種方法,因為這是最優的方法,利于學生今后進行多數字的排列。(這個過程這樣設計是因為:在學生的不斷探討中,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糾錯,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時用板書方便學生觀察,歸納總結。)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用課件演示。接著用鼠標指著交換法,向學生提問:這3組兩位數是用哪些數字擺出的?引導學生說出這3組兩位數是從1、2、3這三個數字先選出2個數字,再交換位置。(說明這點是為了讓生感受這種方法既運用了組合知識,又運用了排列知識,為今后解決更難的數學題奠定基礎。課件演示是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形成整體的認識,加強對排列過程的理解,同時加深印象,初步形成有序地全面解決問題的意識。)
第3個環節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親身體驗。
讓全班學生運用剛才總結的方法,再次讓學生動手擺一擺,親身體驗這個過程。(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老師說得再多,都沒有學生親身體驗好,通過再次動手操作,加深學生對排列知識的正確理解,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鼓勵方法的多樣性,給學生自由選擇方法的機會,)。
第4個環節靈活變式,拓展運用。
接下來進行變式練習:把數字1改為0,用0、2、3任選2個數字能擺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目的為了讓學生感受0不能作為一個數的最高位,告訴學生在平時練習過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要認真讀題分析。)
第三步區分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第1環節情景演示,感知組合的方法。
同學們你們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獎的同學握手表示祝賀,進行實際演示。提出疑問:我和他,我們兩個人握了幾次手?學生會說一次?接著我問如果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三個人握幾次手呢?猜猜看?猜測過后,4人小組合作學習,組長做裁判,握一握。學生匯報3次(目的讓每個人都親身體驗,感知組合與順序無關)。
接著課件演示,三個小朋友握手的過程,顯示次數。(加深學生對組合的理解)。
第2環節探索追問,理解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老師追問:為什么三個數字能排成六個兩位數,而三個人每兩個人握一次手,卻只握了三次呢?接著小組同學通過討論交流,再匯報,使學生明白兩個數字交換位置變成了兩個數,而握手時兩個人即使換位置還是這兩個人,所以就是一次。(在這里用課件顯示,讓學生觀察對比,區分排列與組合的不同,同時使學生明白像握手這類似的組合可以用符號表示出來,這樣也起到發展學生思維的作用)。
第3環節實際操作,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首先運用激勵語言對學生今天的學習進行評價:今天你們真棒,為了獎勵你們,老師決定給你們每人買一份特別的獎品。這份獎品要5元錢,現在有一張5元,2張2元、五張1元,可以有幾種拿法?(這個環節運用語言自然過渡,讓學生在活動中輕松學習。)
通過學生擺學具,多人上臺匯報書寫,教師整理板書并問學生是怎樣拿的?學生很容易想到先拿一張5元的,拿一次。拿5張一元的學生也容易想到。接下來就該拿2元的了,確定拿一張2元的,就要拿3張一元,確定拿2張2元的,就要拿一張元的。(讓學生做到有序地解決問題,不重復不遺漏)
第四步當堂檢測,加深理解。
師告訴學生接下來咱們去逛逛服裝店,這里有2件衣服和2條褲子,小朋友們你們想怎樣搭配買一套衣服呢?有幾種搭配方法。(這一環節重點是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數學思想,使學生明白怎樣找出一種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的搭配方法。學生可能會說先選一件衣服再搭配褲子(課件演示),有的學生會說出先選褲子再搭配衣服,對于學生出現的情況合理都應大力鼓勵和表揚,告訴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第五步全課總結。
今天的數學廣角有趣嗎,你有什么感受和收獲?(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學習收獲),老師再和生一起總結,并向學生強調要有序地、全面地看待問題,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再次突出本課的重難點)
師說時間過得真快呀,我們馬上就要離開數學廣角了,小精靈讓我們進行課后調查。(讓生將所學知識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六步課外拓展。
今天老師想和表現好的3個小朋友中的其中一位站成一排照相,幫老師設想一下,一共有幾種不同的照法?(通過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讓生理解題意。這當中既有排列知識,又有組合知識。而學生往往會弄成組合問題。首先選出其中1人和老師照相,屬于組合。在照相的過程中可以左右交換位置,順序就會發生改變,也就是不同的照法。使學生明白不能表象看待問題,而要全方位深入思考和分析問題)
為了讓學生對我們今天學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數學廣角
排列的方法:付錢的方法:
①交換法:12、21
②確定十位:12、13,21、23,31、32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認識整百數、幾百幾十以及初步學會口算整百數加減整百數、整百數加、減整十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這樣循序漸進的安排,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基本到復雜的認知需要,更有利于教學。教材先通過例題教學,利用學生己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通過情境圖讓學生想到“4個百、5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四百五十三”從而教學認、讀、寫幾百幾十幾的數,再通過“試一試”練習一個一個地數數,加深對千以內數的認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一方面為學生認識更大數的積累方法和經驗;另一方面也能為學生探索并掌握相應四則計算的方法提供支持。
教學目的: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發展。通過操作實踐活動,初步理解幾百幾十幾的數的含義,能認、讀、寫這些數,能識別各數位上數字表示的實際意義。
2、培養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逐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3、培養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
對于目標的確立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幾百幾十幾的含義,掌握它們的讀法、寫法。
教學難點是:掌握幾百幾十幾的讀法、寫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用的計數器。
二、教法、學法
本節課教學的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由于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還處于直觀形象階段,所以在本節課教學的方法和學法上先讓學生通過數數游戲,既為本節課的課題做鋪墊,又增加了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在數小方塊的過程中,逐步能認、讀、寫幾百幾十幾的數,并掌握數的組成。另外由于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幾百幾十幾的含義,所以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讓學生利用計數器數數更能夠直觀形象,更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
三、教學策略及教學設計
標準指出:教師的教學活動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數學活動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二年級學生年齡特征,我從四個方面設計本課的教學:
1、游戲引入,喚起舊知。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改變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沉重負擔。”因此,在本課開始,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首先讓學生按要求數數,通過數數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一個一個的數,10個一是十;十個十個的數,10個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一千;從而感知十進制的計數方法。第二道習題是先讓學生說一說下面各個數的組成,進一步明確各個數位的計數單位。
2、自主探索,構建新知
真正有價值的數學一定是進入學生內心的數學,對于數學的概念的理解是重要的,但是如何構建學生的認知心理更是不容忽視。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分成了2個大環節。第一個大環節是學習例題,明確幾百幾十幾的含義。在這個環節上我又分成了3個小環節。首先第一個小環節先出示例題的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中能夠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并且讓學生通過看圖知道有4個百、5個十和3個一,同時給學生拋出問題:4個百、5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什么數呢?先讓學生思考,知道4個百、5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453。可能有些孩子不能夠直接說出答案,這時候再通過學生動手撥計數器,通過學生撥算珠,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理解數的含義,感受數與數之間的聯系,把握數的順序。那么到底453怎樣寫呢?緊接著第二個小環節讓學生探究數的寫法。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先讓學生試著寫一寫453,然后通過提問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寫出這個數的。從而明確:4百寫在百位上,5十寫在十位上,3個一寫在個位上。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明確到底怎樣寫三位數呢?所以我又緊接著出示了課本想想做做第三題,讓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3位數的寫法,為后面總結三位數的寫法提供經驗素材。學生獨立做完之后,先在小組里交流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讓學生明確:幾百寫在百位上,幾十寫在十位上,幾個一寫在個位上。中間或末尾沒有數要寫零。第三個環節是學習三位數的讀法。學會了寫法,那么這些數又如何讀呢?所以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還是出示想想做做的第三題讓學生在組內交流、積累總結三位數讀法的經驗素材。讓學生試著總結:三位數的讀法,依次讀出每一位數位上的數。當一個數末尾有零時,不讀。一個數中間出現零時,要讀。為了鞏固讀法,緊接著我設計了讀法練習題。因為中間有“0”的讀法和寫法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在讀寫法環節的處理上,通過合作交流、探究,突破了本課難點,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第二個大環節是教學試一試,建立數感。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設計了兩個問題。首先讓學生獨立完成這兩個問題。在交流第一個問題時,先讓小組代表交流答案。在交流時,一定要強調“600”計數器的變換過程,以及“601”為什么十位上沒有要寫“0”,鞏固中間有0的三位數讀寫。在交流第二個問題上也是先讓學生獨立做一做,然后讓小組代表交流答案。在交流時,要強調:“1000”時,計數器的變換過程。在交流完這兩個問題之后,并且提問:通過剛才撥算珠,從598撥到611,988撥到1000,你有什么想法呢?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滿十進一”的十進制計數方法。
3、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練習題的設計不僅是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更能夠反饋教師教學的效果,所以在練習題的處理上我選擇了課本想想做做第1、4題。第一題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三位數的組成。第四題要讓學生明確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數值是不一樣的。在最后一題的設計上主要考察學生的對本節課學習的綜合能力。
4、總結升華展望未來
在整個課堂教學的最后我又分成了兩個環節,一個是讓學生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通過學生的總結,進一步梳理本節課的知識。另一方面是給學生學習認識數的回顧與展望。讓學生感受到:在一年級和上學期我們認識、學習了百以內的數,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千以內的數,今后我們還將認識萬以內、億以內數乃至更大的數…….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中還有很多奧秘等待我們去開采。只要我們要善于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世界,就會使自己越來越充滿智慧!
總之,本節課由“游戲引入,喚起舊知。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 說教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新課,通過前面3節“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二、 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四點:
1、使學生從“分香蕉”的具體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3、學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和結果;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會將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建立除法算式與平均分之間的聯系。 課前準備:小棒20根、投影儀、課件等。
三、 說教學設計思路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于這樣的認識和本課學習內容的特點,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主動投入地學習。在設計教學時我主要突出兩點
1、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系,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2、課前了解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已經知道了一點,但有不全面,根據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所以在教學除法算式的意義、讀法等,我決定大膽放手讓學生來說出新課的內容,教師只是適當的指導、點撥。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又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智慧,學生的興趣就很濃厚。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課件出示情境主題圖) 師:你們瞧,這兩只小猴皺著眉頭正在發愁呢!猜猜它們是為什么事發愁?(學生自由猜一下)對啊,它們正在為分面前的香蕉發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誰也不肯吃虧,想分的公平一些,你們說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物故事引入新課,學生有了生活經驗,既喜歡,又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學生的興趣就很濃厚。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請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簡單的話把剛才分的過程和結果說一說嗎?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來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過程和結果又怎么說呢?獨立分——同桌互相說。 (3)、你還會把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幾份?獨立分——自己輕輕說——全班交流
2、認識新朋友
(1)、師: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你知道怎么寫嗎? 12÷2=6(根),12、2、6分別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算式表示什么? 這個算式你會讀嗎?
(2)、那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你能說說它各部分的含義嗎? 下面的幾種平均份又怎么列除法算式?請你寫在本子上。
(3)、觀察這幾個除法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4)、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這幾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誰能來當小老師說一說?
[設計意圖] 通過幫猴子分香焦把學生吸引到數學的活動中來,然后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義,掌握了平均分與除法算式的關系,并會讀、寫除法算式,整個活動過程教師充分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學生,為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三)、游戲:闖關 師:你們幫小猴解決了煩惱,他們非常感謝你們呢!想邀請你們和它們一起去闖智力關,你們愿意去嗎? 1、看圖列式(課件)。 2、說一說,分一分。(看課件說,在練習紙上分一分) 看算式分一分。 10÷5=( ) 15÷3=( ) 20÷4=( ) [設計意圖]:創設了“闖關”這個游戲,讓學生在競賽的氣氛中對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應用。說一說、分一分這題是看算式讓孩子分圖,是個逆向思維,有一定的難度,激起孩子的挑戰欲望,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的聯系。
(四)、課堂總結:
1、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和大家分享一下。 (機動)
2、排座位:馬上就要召開校運動會了,準備邀請18位二年級的家長來觀看,校長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給我們班去完成,你認為座位怎么排比較合適?說說你的理由。
板書設計 分香蕉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12 ÷ 2 =6(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12 ÷ 3 =4(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 12 = 1(根)
… …被除數 除號 除數商
【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集錦10篇】相關文章:
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10-04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集錦5篇10-04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編5篇10-10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集錦六篇10-12
關于二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集錦九篇10-11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二年級數學上冊《分蘋果》說課稿12-24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找規律說課稿11-04
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 認識線段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