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三年級語文說課稿錦集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本節課的設計其來有二:一是結合我校的《加強課外閱讀,提高學生自讀自悟能力》,第二,本課位于第一單元,學生已經學過,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定位在上一節“大閱讀課”上,而這正是符合課標要求,加強學生課外閱讀量,讓學生在課內得法,課外受益。
說說教材: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我國著名兒童作家金波爺爺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詩,文章語言優美,但蘊涵的道理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當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一下子被文章的意韻深深吸引,越讀越喜歡,盡管知道這篇文章有好多名教師執教過,自己的教學構思很難超越他們,但因喜歡還是選擇這篇課文作為自己閱讀課的文本。
說說目標:
1.在讀中品詞品句,感受葉和樹的和諧美。
2.在讀后片段仿寫,體驗讀和寫的和諧美。
說說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課堂上除了讓學生美讀課文,還欣賞了金波的另外一篇相類似的美文,通過朗讀體會到文章的美,努力實踐以學生的“美文朗讀”替換教師的“繁講冗析”,用師生間充滿靈性的朗讀、對話營造詩情新課堂,讓學生樂學愿學。針對教材,針對目標,這堂課的教學我們從三個版塊推進:
版塊一:賞讀舊文,悟情悟理
我一直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是離不開詩意的學習氛圍的,因此,開課伊始,我說:“同學們,這就是我們可親可敬的金波爺爺,他最喜歡小朋友了,這一輩子為我們寫了很多優美的詩歌,編寫了好多好多好聽的童話故事,其實,同學們也讀過金波爺爺的文章,就是我們學過的《做一片美的葉子》。”當金波畫面出現,當學生身置此景,話語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門似春之柴扉,輕輕洞開。
接下來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圍繞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最能引起自己共鳴的句子反復品讀,用自己小小的心靈去感受文字背后深邃的意境。在這里攫取一小片段與大家分享:
當學生找出這句話時,我通過課件展示葉在不同季節的不同形態,比如“肥美”、“嫩綠”、“飄零”,然后把文本的這段話變為豎行,成為了詩的格式。色彩鮮明的畫面、與書本不同的句型,都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喚起孩子們內心對美的向往和追求。
版塊二:品讀新文,陶情冶性
當學生閱讀的欲望完全被調動起,我及時推薦 金波老人在《做一片美的葉子》系列散文詩中的另一篇文章《綠葉》,讓孩子們運用剛才學習的方式合作學習。此時,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閱讀轉化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在這個環節的末尾,當學生充分品讀后,課件出示這樣一個畫面:在樹葉的片片繁茂中,我說:“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片美的葉子,班集體、學校、家鄉、祖國就是一棵美的大樹,就讓我們努力去做一片美的葉子吧。”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師生共同朗讀《綠葉》。
版塊三:動手實踐,拓展延伸
品讀完兩篇文章,要求學生能按照課文第一部分仿寫一段話,此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仿寫中感受文字的美,體會文章的內涵。
說說自己的幾點感受:
今天我所向大家闡述的,是自己和學校同事在這半個月來研究這節課,在研究信息技術如何有效地與學科整合的痛并快樂著的蟬蛻過程。
正如開始所說,文章語言優美,但蘊涵的道理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那么,如何讓剛上三年級的學生從文字中去品味文章內涵,如何上好這節課,我拿著書無從下手,也翻閱了大量資料,不怕告訴大家,第一次試教時只上了十分鐘就上不下去了,含著淚請求校長要結束試教。接下來的幾天,我一直都處在一種煩躁、焦慮、無助、茫然、困惑的狀態中,甚至有過逃避的念頭。在領導、同事姐妹般的擁抱、鼓勵下,在大家的共同學習中,我慢慢悟出其深刻的內涵:
1、“整合”中的“整”,有“調整”、“重整”、“整治”、“整改”等豐富內涵。
2、“整合”的目的和意義不僅是為了發揮信息技術的工具功能,而是賦予了新的教育意義
3、通過“整合”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整合”,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即培養學生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于這樣的認識,反思之前的教學設計,整個教學環節還是教師在牽引學生,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情景中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探究。當初的設計意圖,只是想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詩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意韻,感悟文章的內涵,而忽略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忽視了該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與優化課堂教學相結合。
于是,有了現在呈現給大家的這節課。說真的,且不問我這節課的獎項如何,我想說,在參與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踐中,我收獲了。真的,這,就足夠了。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只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于思考,并能根據所見所聞作出正確分析。全文不僅用字極為準確,而且在寫法上也極有特點,那就是: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都是通過倒裝因果關系的句段組合來謀篇布局的,不僅反映出更羸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特點,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
2、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文本的以上解讀,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出發,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聯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驚”、“孤單失群”、“驚弓之鳥”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說的四句話之間的邏輯關系。
(3)了解課文內容,能從更羸善于觀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啟發。
(4)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3、說教學重難點
通過以上分析,我把理解“驚弓之鳥”的含義作為教學的重點,“讀懂更羸的話,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系”作為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以下教法肯和學法:
1、啟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本節課我始終讓學生帶著“這是一只怎樣的鳥?”“更羸是個怎樣的人”這兩個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因為任何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價值的問題能啟發兒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導他們去提出新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思維、認識能力,促進讀寫技能的發展。
2、圖解文字法。課文第五自然段中的兩個“直”含義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在教學時采用圖解文字法,用箭頭畫出大雁飛行的路線,幫助學生理解兩個“直”字的不同含義。這是引導學生把語言還原成形象的一種方式,有助于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體驗法。在第四板塊的教學中,我給足時間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在不斷的角色體驗過程中,使學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人物身上所蘊涵的情感因素。
在教學中,我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讀讀、劃劃、議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三、說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為了把預設目標落到實處,我想用兩課時來完成本課教學。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
導入新課,初讀課文,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第二課時的重要人物是通過研讀1-5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理解“驚弓之鳥”的含義,讀懂更羸的話,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系。
下面我著重來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本課教學共分四個板塊:第一板塊——提出問題,導入新課;第二板塊——研讀1-5自然段,明確這是一只怎樣的鳥;第三板塊——研讀第9自然段,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系;第四板塊——角色朗讀,深化主題。
第一板塊——復現問題,導入新課
在齊讀課題:驚弓之鳥后,老師引導: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留下了兩個問題還沒有解決,是哪兩個呢呢?學生反饋,老師利用課件出示這兩個問題:1)這是一只怎樣的鳥?2)更羸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導入環節,提出這兩個問題,既是對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能使學生自然地將更羸與這只與眾不同的大雁聯系在一起,為下文學習指名了方向。】
第二板塊——研讀1-5自然段,明確這是一只怎樣的鳥
1、我讓學生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第一個問題“這是一只怎樣的鳥?”在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反饋:學生可能會說: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這是一只孤單的大雁等等。
2、我順勢追問:你從課文的哪里知道的?請你自由地讀課文,把這些句子找出來。
在引導學生反饋之后,課件出示句子:“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和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3、研讀第一句:“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
首先引導學生自由讀句,然后啟發:這個句子中的哪些詞告訴你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學生能夠很快找出是“慢慢地飛來”和“邊飛邊鳴”,我相機板書這兩個詞。最后指導朗讀,相機點評:如果學生讀得很精神,很有力時,我會說:你這只大雁一點兒都不象受傷的樣子;如果學生讀得很到位,我會說:看來你上次一定傷得不輕。同時讓全班學著他的樣子讀。
4、研讀第二句:“和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這個句子中的兩個“直”字,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也是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系的第一步。我是這樣突破的。
首先指名讀,課件點紅兩個“直”,提問:這兩個“直”的意思一樣嗎?用心讀讀這句話,然后用箭頭畫出大雁飛行的路線。
學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門的,只要能說出自己這樣畫的理由,對兩個“直”的理解比較正確,都應予以肯定。同時,我會結合學生的回答,小結板書,形成付板書。
上飛直
直往掉
邊飛邊鳴下
5、請大家把這兩句連在一起讀一讀,仔細想一想“驚弓之鳥”應該是什么意思呢?有了這兩個句子的鋪墊,學生應該能夠明白“驚弓之鳥”的字面意思: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于是,我又進一步啟發: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有沒有遇
到類似“驚弓之鳥”這樣的事情呢?估計很多學生會有這樣的體驗:比如,有一次手被開水燙傷了,現在看到開水就害怕;有一回被小狗咬了一口,現在很怕小狗等等。最后我總結:對呀,這個“驚弓之鳥”的成語,后來就引申為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惶恐不安的樣子。
【閱讀一篇文章,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切入點來深入閱讀文本。這一板塊,我以“這是一只怎樣的鳥?”作為切入點,引出對兩個重點句的研讀,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了“驚弓之鳥”的含義。既承接了題目“驚弓之鳥”,又為下文的“更羸是一個怎樣的人”埋下伏筆。用箭頭畫出大雁飛行的路線,幫助學生理解兩個“直”字的不同含義,則是典型的圖解文字的方法。這是引導學生把語言還原成形象的一種方式,有助于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
第三板塊——研讀第9自然段,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系
過渡:那天,和魏王一起出去打獵的人一定不止更羸一個,為什么其他人都沒有發現,而更羸卻能發現這只大雁呢?預計學生會說:因為更羸仔細觀察。(板書:仔細觀察)其實,更羸不僅仔細觀察,而且非常善于分析呢。(板書:善于分析)課文哪一自然段寫更羸非常善于分析呢?快找出來讀一讀。
1、默讀第九自然段,用 劃出更羸善于分析的句子,并引導反饋,課件出示。
這兩個句子是突破本課難點的一個突破口,我是這樣來教學的。
2、研讀句子:飛得慢,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為它離開同伴,得不到幫助。
這個句子不難理解,因此我采用句式變換的方式,讓學生在說話訓練的過程中感受更羸善于分析的特點。
3、研讀句子:它一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了下來。
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句子,初步感知更羸的善于分析。然后,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組內,四個人輪流當更羸,向大家解釋自己的分析推理過程,要求用上下面的句式:“一……就……”。接著請小組派代表匯報,老師相機板書:弦響-害怕-高飛-裂開-掉下來
4、朗讀第九自然段,加深理解更羸是怎樣分析推理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個句子,從而感受更羸分析推理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這樣,把能力的訓練落到了實處。】
5、聽了更羸的分析,如果你是魏王,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預計學生會說:更羸你真會觀察分析。
更羸,沒想到你真有這樣的本領。
更羸,聽你這么一分析,我才知道射箭還有這么多的學問……
【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在理解成語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更羸高超的射箭本領、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令人折服的分析能力,抒發對更羸的贊嘆之情,領悟課文的寓意。】
第四板塊——角色朗讀,深化主題
導語: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他是那么善于觀察,善于思考。這樣一個人,他在跟魏王說話時,會是怎樣的表情,怎樣的語氣呢?
1、放聲朗讀更羸的話,讀出他的特點。
指名匯報,相機點評。
2、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魏王的話,指導朗讀,讀出他的信不過,讀出他的大吃一驚。
3、分角色朗讀,加深理解。
【角色朗讀可以讓學生更加貼近人物內心,更好地體會人物身上所蘊涵的情感因素。而我將這一部分放在第四板塊,就是想以此讓更羸在學生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鮮明,讓他們得到更深的啟示。】
四、說板書設計
裂開
高飛 ↗ ∣
害怕 ↗ 直 ∣直善于觀察,善于思考
弦響 ↗ ↓
邊飛邊鳴————→ 掉了下來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驚弓之鳥》一文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更羸對事物的細致觀察,準確分析、嚴密推理到情況的落實,從中可以發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途徑,并能用較為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孔子拜師》是六年制小學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本單元以“燦爛的中華文化”為專題,《孔子拜師》介紹代表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兩位大師孔子和老子,春秋時代思想家的求學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輝,教育學生懂得尊師好學的哲理,并以孔子為榜樣,善于學習,樂于學習。這是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課文比較簡短,也比較通俗,有幾組近義詞,如“拜見———拜訪、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難度,要在課堂教學時有機滲透。學習時采用朗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大意。文章的重點內容“孔子誠心拜師”很突出,線索也很分明;而蘊涵著的老子熱心收徒的線索也比較清晰。
二、目標設定
1、會正確認讀7個生字,會按正確的筆順規范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風塵仆仆、納悶、迎候、等候、止境、長進、請教、保留、傳授、敬重、品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了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謙虛好學和老子誨人不倦的崇敬之情。
3、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能用查字典、聯系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課文重點詞句的意思。
教學重點: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孔子拜師的經過。
教學難點: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三、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學習習慣、閱讀習慣正在形成之中,對課文的理解比較吃力。因此,引導學生在讀準字音、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
四、教學流程安排及設計意圖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針對第一個目標就是把詞讀正確,把課文讀通順,把內容說明白。分成三步來完成:
1.直接出示課題,簡單了解古人對姓名、字號稱呼的習俗,隨機了解大家為什么稱孔子、老子,介紹“子”的含義,而后自由初讀課文。(要求試讀正確,難讀的多讀,難理解的詞可以查字典)。
2.自主學習理解詞語.(遠近聞名知識淵博學無止境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迎候毫無保留傳授)
3.檢查讀書效果,讀生字詞,學生說主要內容。
在自主學習的環節,可以問你學懂了那些詞,是怎樣學的.隨機教給學生一些理解詞語的方法。又如“風餐露宿”一詞,我這樣設計:
①指名學生讀,正音
②問的“風餐露宿”意思。
③出示字典上的意思,學生不十分理解,教給學生也可用聯系上下文的方式,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引導學生想象,“他在路上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學生感受到求學路上的艱苦。為后面的深入感悟內容,作好鋪墊。
而后,檢查朗讀情況,指名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主要內容。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板書。通過以上步驟第一塊---初讀課文就差不多就完成了,接著是第二個板塊。
【圍繞中心品讀感悟】
我主要采用以讀代講,以讀促思及追問的方式。
1、感受孔子求知若渴,不畏艱辛的求學態度。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孔子拜師艱辛的句子。
隨著學生的匯報,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提問:這句話中哪些詞觸動了你?學生肯定會提出“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這兩個詞,先引導學生了解詞語的字面意思,然后讓學生想象這兩個詞背后隱藏的艱難困苦。如果你家里發生什么是,你的父母會日夜兼程的趕回來。那孔子呢?
引導感悟孔子的不畏艱辛、求知若渴。再讓孩子帶著這樣的體會用心讀一遍這兩個詞,最后把詞語又送回句子中感情朗讀。通過對“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這兩個詞的深度體會,再體會“終于”一詞。想象一下他到了洛陽會是怎樣的心情?你見過風塵仆仆的人嗎?
2、感悟孔子和老子的人格魅力
讓孩子仔細讀讀孔子和老子見面后的對話,體會人物心情。然后分角色朗讀,理解破折號,指導朗讀。體會“迎候和等候”這一組近義詞,找到有關句子讀一讀,它們都有什么意思?兩個詞能互換嗎?為什么?引導孩子從課文中尋找有關孔子和老子的介紹來體會二者的謙遜。最后請兩組同學上臺表演孔子和老子見面的場景。通過角色體驗,更好地走進文本,激發情感。
3、體會“學無止境”的意思
孔子在當時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大學問家,為什么還要千里迢迢拜老子為師?讀孔子的話,結合實際例子進行體會。
4、接著學習第三段,誰使你感動,為什么?找到詞語,進一步體會孔子的好學以及老子誨人不倦的精神。
小結:怪不得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把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擺在首位。在第二學段還要求“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學貴有疑”,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必然前提,能抓住要點,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種能力對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課標中還強調“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語感”。因此,本節課我注重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語言積累的意識。
二、說教材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暢的筆觸,勾畫出甜美純凈的兒童世界。頑強活潑而且具有豐富細膩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電交作、風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兒時,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馳騁起來。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兒想象成地下學校上學的孩子們,在墻角旮旯冒出來的零星小花是犯錯誤被罰站的小孩兒,大雨來時,花兒們便衣著鮮艷地沖出學校度假了,而花兒們這么急切地生長是因為要回家找他們的媽媽。作者巧妙地從孩子的眼中敘出花兒們的活潑、可愛、美麗、向上,充滿了兒童情趣。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指導,讀出花孩子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勇敢堅強、活潑向上、童真童趣。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會寫本課生字,正確認讀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2.能力目標: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語言和豐富細膩的想象,培養學生的質疑、表達、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培養學生養成主動質疑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詩歌的內容。
2.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語言。
2.體會課文豐富細膩的想象。
三、說過程
(一)談話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的伊始通過“說說自己的學校是什么樣的”的談話式導入,激發學生對花兒學校的興趣。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鼓勵學生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標出小結,進行質疑。旨在引導學生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引導學生抓住要點、抓住關鍵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種質疑能力對學生的閱讀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細讀解疑,深入理解。
引導學生通過細讀文本,解決疑問,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情感體驗,結合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行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結合活動與練習中的“默讀課文,討論及交流”和想象涂畫的內容,體會花兒們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積極向上。
(四)品讀感悟,積累語言。
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感受作者的語言風格,并積累文中的好詞、好段。力爭熟讀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
(五)拓展想象:想一想,在花兒學校里還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說一說,寫一寫,小練筆。看誰想得奇妙,寫得美妙。
(六)感悟積累:輕聲朗讀課文,再次體會課文優美的意境。熟讀課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誦下來,積累優美的詞語。
(七)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希望你們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們童真童趣的語言記錄這美麗的世界。
四、板書設計
把課文的內容用精煉、簡潔的詞語進行概括性的說明。這樣,簡單明了,條理性強,脈絡清晰,有助于學生理清文章線索。既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又反映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道理。
2、理解詞語: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反復讀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對話,從后面的對話證實結論的正確,是觀察與推斷的結果。
教學難點:理解老人為什么沒看到駱駝卻把駱駝的特點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件:駱駝在沙漠上走的片斷。師介紹:駱駝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運貨,可離不開駱駝。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駱駝的一篇課文。
二、新課:
1、板書課題,讀題。質疑,導入新課。
2、初讀課文。(自由讀)
3、按自然段讀,邊聽邊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時的心情怎樣?你現在就是這個商人,你會怎么做?會遇到那些困難呢?
4、具體學習課文。
(1)當商人問老人的時候,他們說了什么呢?同桌同學分角色讀(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讀。
如果你是商人,聽了老人的話,心里會怎樣想?
指導朗讀(隨機指導老人的話,與商人越來越緊張、急切的語氣)
(2)老人把駱駝的樣子說得這樣具體,又說不知道駱駝在哪,你這位商人會怎樣想?
指導朗讀商人的話,讀出生氣、質問的語氣。
(3)老人說的是不是真的呢?請你自己讀讀第10自然段。
老人說的是真的嗎?他沒看到駱駝,為什么對情況知道得這樣清楚呢?誰能為在座的商人解釋解釋。
(4)結果怎樣,齊讀第11自然段。
5、小結。
(1)學過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點撥。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材簡說
這篇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里跳出的七顆鉆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著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跡,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
二、設計意圖
讀了課文,最初的認識是愛貫穿了始終!但總覺得認識不夠深入,后又細讀幾遍,頭腦中冒出了“生命”一詞,對,這是用“生命”搭建的愛!
1、復習導入──提出研學思路:
一上來,就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心弦。我設計這樣兩個問題:
⑴這七顆鉆石是從哪里來的?還記得這只水罐在故事中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出示一只水罐)
⑵真是一只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么魔力使水罐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呢?
這些問題,意在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另外,文中除了神奇的水罐外,還有“水”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生命之水。我用這樣的問題把學生帶入到童話中:
是呀,水是多么珍貴呀!可是水呢,這生命之水又在哪里呢?眼看著旱災將毀滅一切時,一個奇跡發生了。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竟意外地得到了滿滿一罐子清亮清亮的水。這罐水是怎么來的呢?請小朋友認真讀讀課文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可以用筆劃劃關鍵詞句。
2、引領體悟──愛是變化的力量:
對媽媽的愛,對小動物的愛,對陌生人的愛,媽媽對孩子的愛……一切的愛使水罐不斷變化著。這部分是閱讀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變化是一次一次地在升級,怎樣讓學生能深入地理解語言呢?我著重引導學生來感悟理解“小姑娘對媽媽的愛。”讓學生先讀課文,然后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扣住“夜里”“哪兒”“喜出望外”等詞語來展開豐富的想象,意在豐滿小姑娘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斷挖掘出文本中蘊涵的濃濃情義來。
最后通過朗讀體會小姑娘對媽媽的一片孝心,真是這份真摯的愛感動了命運之神。使她擁有了這一罐清亮的.水。
為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愛心”這一主題,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幾個故事情節:小姑娘為母親找水,小姑娘分水給小狗喝,母親讓水給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讓給過路人,從而得出“愛心”主題。應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變化。首先,最后一次變化應是在前幾次變化的基礎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選擇有違“愛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顆鉆石,涌出清澈又新鮮的水流。為幫助理解這次變化的重要性,可讓學生結合第一自然段來想象愛心帶來的神奇變化: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大地一片荒蕪的景象,而現在從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人、動物、植物乃至大地將會……可引導學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還可以讓學生想象,如果沒有“愛心”,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體會這篇童話的內涵。也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結合自己了解到的關于“愛心”的故事來談談愛心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延伸閱讀──愛是真實的奇跡:
雖然愛的內容不同,但愛的意義是相同的,是愛創造了故事中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學到這兒,學生對課文語言已經有了很深的理解。但僅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變化的原因是“愛”。對作者的意圖還不甚理解。所以,我向學生提出疑問:
⑴為什么不把鉆石留給小姑娘她們,而讓它飛上天變成了星星呢?
(讓愛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個角落,照進每個人的心中;告訴我們,只要心中充滿愛,就會發生奇跡,充滿希望;播種愛,就會收獲愛……要像小姑娘一樣,都有一顆美好的心。由愛而生的七顆鉆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訴人們,讓愛成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⑵讀完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么呢?
讓學生結合實際談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愛是真實的奇跡。在我們生活中到處有愛,到處有奇跡發生。所有這一切都在“愛心”中發展,這樣的愛都是用生命編織的!板書的最后,就完成一顆“紅紅的愛心”。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第五冊第八單元第23課,它是一篇文包詩。
文章主要講述了大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蘊含著濃濃的思念之情。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難事,而要讓他們體會詩中“獨”“異”“倍”三字的妙處,則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單元,即情感體驗單元,意在通過對前幾個單元的學習,即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作者內心的深切感受,從而使自己的內心情感得到提高與升華。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詩句,并進行背誦。
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的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重點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含義,
3、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及“獨、異、倍”三字的妙處。
教學難點:
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
教法學法:
教法:語文教學,教無定法,教學之功,貴在導學。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豐富,情節生動,三年級的學生一般無法一下子體會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這一特點。特制訂了以“問難質疑法”為主、朗讀品味法、情景陶冶法為輔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輔助教學。朗讀訓練是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多次反復朗讀課文,來熟悉課文并體會詩人在重陽佳節獨在異鄉思念遠方的親人的思想感情。
學法:我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為主干線索貫穿全文,討論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為輔的學法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年齡的認知水平,本課教學我將采用兩課時進行教學,這里我將采用多媒體著重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一、揭課題,悟詩題。
詩題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對詩題質疑問難往往是打開理解課文的“窗戶”。因此我從詩題入手,請同學們談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關于什么主題的故事,以此來查看學生對課文的掌握成度和為下面學習解剖課文打下良好的鋪墊基礎。
二、讀文本,解詩意。
“孤獨”和“思念”是理解全文,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具有“牽動”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這兩個關鍵詞,才能順利地開展本課的閱讀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因此每一句的理解我都緊緊圍繞“孤獨”和“思念”展開渲染、指導、理解。
三、括全文,延思念。
通過介紹其它詩人因為想念家鄉而寫下的詩句,借此激發學生的情感。把對課文的理解融入進朗讀中。
板書設計:
23、每逢佳節倍思親
對 更加孤獨
比 更加思念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教材方面
鑒于初三的特殊情況,我沒有選課文來說課,而是針對學生在作文中出現構思難、內容空洞等實際問題,結合中考考點,收集有關資料,自編教材。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理清范文的思路,把握幾種議論文的結構類型。
2、學會設計作文的架構,學會擬寫議論文的提綱。
教學重點:學會設計作文的結構,學會擬寫議論文的提綱。
教學難點:學會擬寫議論文的寫作提綱。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黑板、幻燈機
三、教法和學法設計
為了創設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的方法:
教法:提問法、演示法、巡視指導點撥法、練習法、當堂評定法。
學法:范例法、歸納總結法、競爭法、修改法
四、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步導入:鄭板橋說到“畫竹必先成竹于胸中……”引出我們作任何事情都要“胸有成竹”,即做事之前心中要有完整的謀劃打算。寫作文亦如此,寫作之前必須有一個合理的總體構想,寫作過程中實現這個構想,才能寫出好文章。而這種構想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作文提綱。
第二步檢查預習:寫出所給范文的寫作提綱,課前精心挑選了三篇優秀考生作文,布置學生寫出每篇文章的寫作提綱。提問三個學生,之后歸納:以上三篇文章都是在取得高分的考場作文,它們得高分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呢?——文章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讓閱卷老師一目了然。這樣的文章怎能不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那么如何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呢?——學會擬寫作文提綱是關鍵。
第三步學習如何擬寫作文提綱
(一)作文提綱的模式及其要求(板書):
要求學生根據資料歸納
議論文提綱的模式要求
1、標題(提出論點)①包含中心;②出新
2、引論部分(引出中心論點)正面、鮮明亮中心。
分論點一(論據)①要是一個明確的句子。
3、本論部分分論點二(論據)②扣得住、分得開、排得順。
(論證中心)分論點三(論據)③要有論據
4、結論部分①歸納總結②深化中心③有現實意義
論據的要求:
(1)論據可以是名句、格言,也可以是事例。
(2)要典型,有代表性,眾所周知(閱卷老師知道),才有說服力。
(3)每個分論點至少需要一個論據,多多益善。
第四步舉例說明(為了使學生更加直觀更加深刻地掌握模式和要求):
以”勤奮”為話題擬寫作文提綱。成才有路勤為徑
一、引論部分由“書山有路勤為徑”引出:勤為徑——提出中心論點(成才有路勤為徑)。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第一課時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六冊《狼和鹿》這是一篇關于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殺狼及鹿的其他天敵。結果事與愿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
課文富自然知識于生動的故事中,通過形象的描述,具體的數據,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著重體現“碰撞”二字。
首先,在啟發談話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看到狼和鹿,你們會聯想到哪些詞語或成語?學生在詞語交流中不難發現人們對這兩種動物的態度。然后學生通過默讀找出作者的觀點,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發生碰撞,不由讓人情不自禁地發問:作者為什么會這樣說?
接著,在初讀課文后,組織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這樣說?你有沒有新的看法?
這是學生看法與作者觀點發生的碰撞。學生在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碰撞”中激起學習、探究的興趣,不斷迸發思維的火花。新課標中強調:教材只是一個例子,一種憑借。如何憑借教材這一媒介來組織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老師所要直接面對的問題。我們的課堂是學生發展思維,實踐語言文字的一個重要陣地。碰撞的過程是學生和文本對話的過程,是學生親歷體驗的過程。這樣的“碰撞”中,也許有錯誤,也許有爭論,但這卻是學生的獨特體驗,這正是他們學習語文的最佳時機。
除此之外,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中,我還注意了詞語的理解,積累,應用,包括寫字的指導,因為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寫字能力的訓練還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就是我執教《狼和鹿》這篇課文第一課時時的一些思考和嘗試。
第二課時
如果說在執教《狼和鹿》這篇課文時我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體現“碰撞”二字,那么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了力求體現“發現”二字。
怎么發現?
(一)在朗讀感悟中發現
森林一片蔥綠多么美麗而一片枯黃又多么會令人心痛!這是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到的,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發現了森林面貌的巨大變化及變化的原因。
(二)在“比較”中發現
鹿的數量迅速發生變化,由4000只一下子增加到十萬只,而兩年后又聚減到8000只。學生在前后對照的讀書中,比較這些數字,發現了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鏈的關系。
(三)在語言實踐中發現
課堂上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讓學生從狼、鹿和人這三個不同的角度來復述這個故事,復述要以第一人稱進行,加上自己的想法。學生從不同角度來看這個數量,發現了人們當初犯下的錯誤:貌似護鹿,實在害鹿。狼看上去在害鹿,其實也保護了鹿和森林。
(四)在拓展閱讀中發現
課后的作業是讓學生讀一個故事《獵狗和狼》,用故事中的道理來深層感悟課文中的道理:為什么說鹿是毀滅自己的禍首?
拓展的文章補充了課文中沒說出來的道理:鹿沒有了天敵,安逸的狀態讓它們的生存能力衰退,這也是鹿毀滅自己的原因之一。
這樣的教學設計有感于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語文教育有三個離不開:道德、情感、智慧。沒有道德的語文教育是危險的,沒有情感的語文教育是蒼白的,沒有智慧的語文教育是缺乏創造力的。學生在不斷的發現中體驗情感,培養情操,生成智慧,從小小的課堂走向廣闊的語文天地。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朗讀,從人們肆意殺狼,貌似護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的事實中,初步悟出保持生態平衡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直奔重點: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兩位朋友。 映示狼和鹿
小朋友,看到它們,你會聯想到哪些詞語呢?
你們說的這些詞語,其實表明了人們的態度。人們喜歡誰?討厭誰?
這兩種動物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呢?可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中,作者卻提出了與眾不同的看法。是什么看法?打開書,默讀課文,把表達作者看法的句子劃下來。
·映示句子:
人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捕殺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們特意要保護的鹿,一旦在森林中過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
·誰來讀一讀?
·你能讀懂嗎,在這兩句話中,誰是“功臣”?誰是“禍首”?
“功臣”是什么意思?狼是功臣,這是人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從哪個詞看出?(居然)能讀出這種語氣來嗎?
“禍首”又是什么意思?鹿在什么樣情況下成為禍首?“一旦”是什么意思,能換個詞嗎?
·為什么這樣說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請輕輕讀讀課文,把生字讀準,把課文讀流利。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誰來讀給大家聽,你喜歡讀哪個小節就讀哪個小節。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2、評價:讀得太好了,很流利,其他同學的表情告訴我,你們聽得也很認真。
3、學習詞語。
課文中有一些詞語,誰來讀一讀。
蔥綠 提防 傳染 血泊 貪婪
青煙裊裊 哀嚎 凱巴伯森林 蔓延 糟蹋
·這里有兩個多音字,注意讀音。
·能用上這些詞語,說說課文有關內容嗎?
4、作者認為狼是功臣,而鹿是禍首,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回,我們先自己讀讀,想想,然后把你們的想法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一下,也可以提出新的觀點,你們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呆會兒每個小組推選一個同學做匯報員。
5、小組合作學習。
6、學生交流(充分交流)。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不發表自己的看法,可引導他們從課文中找依據。
7、小結:老師要對你們豎起大拇指,我覺得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你們用心地讀書,積極動腦發現問題,這樣的讀書,才會有收獲!
三、學習生字:
討論我們告一段落,下一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課文。現在,我們來把課后的生字讀一讀、寫一寫。
映示生字:
讀一讀(組組詞)
鬧:可以組哪些詞?書上說的是鬧什么?鬧是什么意思呢?
寫一寫:用鋼筆描紅。
第二課時
一、上一節課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大家根據作者的觀點,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不管怎么樣,大家都談到了狼、鹿和森林之間的關系,談到了狼、鹿、森林的變化。現在,我們就先來看看森林的變化:
1、出示填空:
①100多年前,凱巴伯森林 , 。……后來,整個森林像 一樣, , 。
讀一讀書上寫森林變化的內容,做做填空。
2、請學生填空。
3、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是怎樣的呢?誰來讀一讀?
4、學生朗讀。
5、師:聽了你的朗讀,我們好象看到了凱巴伯森林到處是蔥綠的樹木,小鳥在唱歌,小鹿在散步,同學們想象一下,我們還看到了什么?
6、看到這樣生機勃勃的美景,我們真想來誦讀一番,來,我們一起來把這個小節讀一讀。
7、后來凱巴伯森林變了樣,我們看書中是怎樣寫的。(指名讀)
8、你為什么這樣讀?……師:這個填空寫的是凱巴伯森林的變化。我們都喜歡充滿生命的綠色,喜歡生機勃勃的森林,不喜歡這樣蕭條、荒蕪的情景。
9、那么這中間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呢?誰來補充呢?書上是怎么寫的,讓我們一起讀一讀。(第二小節,第三小節)
10、師:其實同學們讀了兩種原因,人的原因和鹿的原因。請男同學來讀人的原因,女同學來讀鹿造成的原因。
11、人們本來是出于善意來捕殺狼,可是狼被捕殺后,鹿的生存狀態怎樣呢?請你們讀讀課文,像剛才那樣,讀讀前面,找找后面。前后對照起來讀。
②出示填空:
凱巴伯森林原來生活著大約 只鹿,狼在被殺了之后,鹿的總數超過了 只,到了1942年,凱巴伯森林只剩下了 只病鹿。
12、同學們,你們發現沒有,我們填的都是數字。看了這一組數字,你想說什么?
13、這些數字多有說服力!從這些數字背后,我們都可以感受到狼和鹿數量的變化與森林的命運息息相關的。
出示填空:狼( ),鹿( ),森林( )。
板書:狼(吃)鹿 狼(保護)森林 鹿(破壞)森林
這正是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鏈,一旦食物鏈被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隨著打破。
14、這樣的結局是人們做夢也想不到的,我們一起讀文章最后一節。
(1)自己讀讀,說說為什么狼是“功臣”?用書上的語言。
(2)為什么說鹿是“禍首”?
(3)上節課上,有的同學說人才是真正的“禍首”,這種說法也很有道理,作者為什么不這樣說呢?
(4)對呀,故事發生在100多年前,人們當時根本沒有想到狼和鹿與森林之間的關系。
(5)如果人們早一點想到……(引讀最后一節)
二、復述課文:
1、今天我們的課堂好像再現了凱巴伯森林毀滅的一幕。你愿意把這個故事說給大家聽一聽嗎?
師:復述課文不是把原文背下來,我們要用自己的話來說,還可以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老師提供你三個角色(1)狼(2)鹿(3)人,你愿意從哪個角度來說就從哪個角度來說。
2、先自己練一練。
3、交流。
4、評價:講得太好了,很有創造性。聽了你們講的故事,我們仿佛聽見了慘遭捕殺的狼的哀號,看到了鹿的加速滅亡,看到了森林被破壞的荒涼情景。
三、拓展:
1、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故事《獵狗和狼》,這個故事講了什么道理呢?(學生自讀、交流)
2、我們再來想想課文,沒有了狼——鹿的天敵,鹿為什么反而在減少呢?
剛才文章說的道理能不能給你啟示?
(沒有了狼,鹿減少了生存危機,不用奔跑,體力下降,……)
3、你們看,你們從課內走到課外,不僅理解了課文中說的道理,還悟出了課文中沒說出來的道理,這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
四、作業:
學習了《狼和鹿》這篇課文,你一定會有很多話要說,請聯系生活實際,把學了課文后的感想寫出來。
第一課時
狼是兇殘的,鹿是溫和的,這兩種生性截然相反的動物,在人們的印象中早有定論,然而《狼和鹿》這篇課文的作者卻將狼作為“功臣”,鹿作為“大壞蛋”來描寫,初讀課文,確實讓人難以接受。教者在第一教時中就利用這一矛盾設計教法。
一、設置懸念,激情引趣。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揭示“狼和鹿”這個課題后,教者首先提問,看到它們你會聯想到哪些詞語?學生說出的描寫狼和鹿的詞語、成語是截然相反的一貶一褒,而讀過課文后,作者的觀點又怎樣?作為歌頌的“功臣”卻是狼,作為遣責的“禍首”卻又是鹿,那又為什么?這一懸念的設置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急于去書中找答案。
二、尊重個性,指導朗讀。
學生帶著懸念進入文本,教師在指導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時,充分尊重學生個性,你喜歡讀哪個小節就讀哪個小節,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時在理解“功臣”和“禍首”意思的基礎上找出敘述作者觀點的句子,為下一環引導學生的看法與作者的看法發生思維碰撞作準備,這就做到了讀既有明確要求又尊重個性。
三、尊重主體,各抒己見。
課標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一點在這一堂課上有充分的體現,當學生讀了課文后,教者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與課文作者不同的意見,究竟誰是功臣,誰是禍首,學生讀后眾說紛紜,有人意見與作者相同,說狼是功臣,鹿是禍首,也有同學的意思與作者相悖,說鹿是功臣,狼是禍首,更有同學認為狼和鹿都不是禍首,禍首應是人,因為狼是死在人的槍口下的,學生的思維與文本,與作者,相互之間產生了碰撞,正如教者所說這樣的碰撞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但這卻是學生的獨特體驗,教師做到了尊重主體,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第二課時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教學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新聞記者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狼和鹿》第二教時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者利用文本,引導探究,拓展思維,學有所得的理念,但整堂課自始至終教師都沒有放棄主導作用。
一、在尊重“主體”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閱讀教學是有一定目標、指向的閱讀活動,不是無目的的消遣性閱讀,需要教師的引導。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沒有放棄主導作用,而“主導”的形式又不是教師的泛泛而談,而是用幾道與文本內容緊密聯系的填空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練有所得。如從第一道填空題中學生發現了由于對狼的捕殺而造成森林遭到破壞,而破壞森林的“禍首”是誰?學生又從第二道填空題鹿的數量的增加以及最后的減少中發現是“鹿”。鹿不僅破壞了森林,也殃及到自己,第三道填空題讓學生明確了狼和鹿數量的變化與森林的命運之間密切的關系,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明確自然界的生物總是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的,一旦失去平衡,就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因此必須保護生態平衡的道理。
二、拓展思維,促進表達,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建構。
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檢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習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在《狼和鹿》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教者在引導學生潛心讀書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創造性地復述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再現凱巴伯森林毀滅的一幕,因此,在復述中有的學生從“狼”的身份復述,有的學生以“鹿”的身份復述,有的學生以“獵人”的身份復述,這就充分運用了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技術讓學生閱讀課文后對所理解的內容進行回味和再思考,并用自己的經驗和積累形成新的觀點,對閱讀內容進行評判,達到深層次辨析閱讀材料的思想感情及藝術特色。
三、適當延伸,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在這堂課的最后一環,教者讓學生運用課堂上學得的方法,擴讀了《獵狗和狼》這篇文章,從課內走到課外,并以此作為課文的補充,這正如新課標中指出的“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精選三年級語文說課稿錦集9篇】相關文章: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4
語文《蘭亭集序》說課稿08-27
精選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0
三年級語文《掌聲》說課稿12-17
三年級語文《翠鳥》說課稿12-17
三年級語文《風箏》說課稿12-17
三年級語文《掌聲》說課稿12-17
《語文》說課稿11-09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燕子》說課稿12-20
三年級語文《給予樹》說課稿12-17